心理和心理机能

2024-11-23

心理和心理机能(共5篇)

心理和心理机能 篇1

一、少年射击运动的专项特征

在射击队里常有这样的现象:某某队员因病或因事较长时间不能参加训练 (半个月、一个月或三个月时间) , 待又重新投入训练时, 经过不太长的时间即可恢复到较好的技术状态, 而且很快通过了中断前的技术水平。有部分少年运动员的全年最高成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笔者在年度比赛结束后, 结合年终总结就发现, 有3~4年训练水平的少年男女运动员, 比较明显地反映了类似这样的规律。

例1.卢某某, 女, 16岁, 2002年底进入龙岩市体校射击队, 2005年停训时间近3个月, 6月中旬恢复训练, 7月底参加福建省年度比赛, 在气手枪中以369环获第二名, 达二级运动员标准。

例2.袁某某, 男, 16岁, 2002年底进入龙岩市体校射击队, 2005年3—6月停训学习, 参加中考停训时间近4个月, 6月中旬恢复训练, 同年7月底参加福建省射击比赛, 获3×20队赛冠军, 气步枪获第二名。

例3.张某某, 女, 17岁, 2002年底进入龙岩市体校射击队, 2006年6~7月中旬停训复习, 参加文化课考试, 停训时间近40天, 7月中旬恢复训练, 同年10月底参加福建第十三届运动会, 25m运动手抢慢加速, 以584环获第1名, 气手枪以381环获第一名, 两项都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

通过对上述3例训练比赛成绩的分析表明, 经过3~4年较系统训练的少年运动员, 在训练和比赛中, 竞技状态和专业技术水平变化有基本规律可循。

1. 冬训后适当休息有利于提高成绩。少年运行员在系统训练中经过

3~4个月的时间, 中途停训, 后又经过1~3个月大运动量冬训, 在冬训末可恢复到全年较好成绩, 复训期成绩呈下降趋势, 进入冬训 (10月份后) 又逐渐高起来, 但成绩低于冬训后期。

2. 夏训中运动成绩滞后, 并下降趋势。根据笔者多年从定性定量的

方面观察, 少年运动员大多在8—9月夏训中训练水平全年最低 (除个别运动员外) , 这是由于离后调整、气候炎热, 睡眠时间短等多种原因造成。

3. 比赛间隔期积极调整, 有利于提高大赛成绩。当少年运动员在第

一个比赛中技术水平发挥好取得最佳成绩后, 不要采用快马加鞭的方法, 可有意识地中断一个适当的训练期, 给运动员从生理、心理、战术、人际关系等方面一个宽松的空间, 让他更多地回顾比赛的经验教训, 唤起一种成就感和拼搏欲望, 全身心放松, 再精神饱满地参加下一赛事, 可达到延长高潮期的效果。

4. 有规律的间隙训练利于成绩提高快。对有一定基础的少年运动

员, 中断一定时间 (10天、20天、30天) 后, 经调整、收心、专注, 再继续训练10~30天, 一般可能出现良好的竞技状态, 少年运行员全年最高成绩有时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产生。

以上4点对有一定训练水平的少年运行员, 在训练和比赛期间进行不同的训练计划和易地训练都相适应, 没有大的变化;而那些训练时间短, 运行技术水平较低的运动员, 对以上规律表现不明显。

据调查, 一般业余体校射击队每天技术训练的时间为早上一小时, 下午两小时, 每周训练时间18小时以上。每周举枪1500次左右, 人均每年度用子弹300发左右。运动量、运动负荷和强度方面, 在每年冬训12月至第二年4月份最大。为此, 笔者认为教练必须掌握以上规律, 从而在训练比赛中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二、少年运行员生理机能是影响专项特征的重要原因

1. 少年运动员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学技能的快速增长期, 神经系

统灵活性高, 可塑性大, 对新事物易接受, 善于模仿, 但大脑皮层兴奋与

●蔡燕红

抑制不够均衡、易受刺激, 动作技术易变形。

2. 少年运动员大脑皮层神经耐力较差, 兴奋性占优势, 灵活性高, 注

意力不能长时间专注于一种活动, 单调重复的刺激对大脑皮层活动起抑制作用。据资料表明, 年龄与注意力呈正相关。7~10岁为20min, 11~12岁为25min, 12~13岁为30min。

3. 少年运行员心肺机能较弱, 无氧代谢供应能量能力差, 负氧债能力差。

三、大脑皮层的耐受力是提高射击运动成绩的重要保证。

1. 射击运行是一种高度协调, 十分准确的静力性运动项目, 运动员

必须在较长时间精力集中, 全神贯注, 不走样地做几十次, 甚至上百次、上千次, 一致性精神性的重复动作。因此, 大脑皮层的耐受力增大, 精神紧张, 注意力集中, 射击运动精力消耗比体力消耗要大若干倍。

2. 在训练和比赛中, 我们要求少年运行员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

中是不客观的, 也做不到。如果把注意力假定为100%, 少年运动员就必须经常暗示自己在101%、102%、103%等的状态下训练、比赛。这样大强度, 超时限的成百上千次的重复训练。给少年射手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带来巨大的负担, 长时间的超时限, 会造成射手兴奋、抑制协调转换的能力减弱。

例1.饶某某, 女, 17岁, 训练结束后, 被教练留下, 没连打10个10环不许下课, 结果越打越差。

例2.李某某, 女, 16岁, 进入省队训练后, 不间断地大运动量和高强度的训练, 原速射成绩295环以上, 动作和心理出现问题后, 怕打速射, 速射成绩一落千丈, 最后只好放弃慢加速项目。

3.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随着年度比赛的临近, 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

是大运动量、长时间为基础, 每天训练时间在6~7小时左右, 如果教练不适时调整, 少年射手大脑皮层的相关神经细胞长时间的超负荷, 结果就会产生超限抑制。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紊乱, 带来一系列的恶果, 失眠、心烦、脾气暴燥, 动作失调。在训练中笔者经常注意到个别运动员, 明明知道10环的动作该怎么做, 但就是做不出来;明明知道精力回收, 但她却在击发瞬间去看瞄区。

四、小结

1. 以上分析的各种现象都是由射击项目本身的特征和少年生理机

能决定的, 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针对性地采用较长时间停止或中断训练, 使得少年射手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积极的休息和调理, 从而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较高的协调情况下, 更准确、有力地相互转化, 这样才能使少年射手做出更为准确的一致的动作来。

2. 只要我们严格遵循少年运动员生理机能、心理特征和射击项目特

点, 按照二者有机结合的内在规律去操作, 完全可以按照周期、年度、阶段比赛任务的要求, 把每一个训练年度划分为若干训练阶段, 在每一个阶段中, 安排适当的时间去总结、学习、调整、休息, 等待大脑皮层、中枢神系统疲劳恢复后, 再上一个新台阶, 安排更大负荷的训练计划。这样一来, 少年运动员会处在心情愉快、目标明确的状态下, 训练和比赛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写组, 运动生理系统[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3].中国国家体育局编写.射击培训教材[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

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区别 篇2

但是,要清晰地判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之间的差别常常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本质的差别,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又可能只有程度的不同。其次,异常心理的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生物因素、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等,所取的角度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致了。其三,单纯的心理问题目前并没有什么仪器可以检查出来,全靠专业人员的临床经验来主观判断。

目前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最常用的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

自我评价标准:如果自己认为有心理问题,这个人的心理当然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问题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觉到自己的心理活动和以前的差别、自己的心理表现和别人的差别等。这种自我评价在心理学上叫自知力。

心理测验标准:心理测验通过有代表性的取样、成立常模样本、检测信度、检测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才能形成测评量表,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家的主观看法。但是,Jb理测验也存在误差,目前并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

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这种标准最客观,是将心理问题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的原因则被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外部评价标准:人的心理活动总是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有问题,一般就是正确的。即使旁边人没有看出来,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各种表现来判断当事人是不是有问题。

心理和心理机能 篇3

我校人体机能学是一门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门学科融合在一起的整合课程。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时应遵循从人体的正常机能到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再到药物治疗的顺序, 又因其在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中已初步接触临床相关疾病, 所以有进一步探讨相关疾病的兴趣。此外, 课程的整合使学科之间界限淡化, 交叉联系多, 为PBL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我校自2010年起在人体机能学教学中尝试PBL教学改革, 促进了整合课程中各学科知识的融合。笔者担任PBL课程导师两年多来, 对如何抓住学生特点设计PBL教学有一些初步的思考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现就高职高专人体机能学PBL课程教学, 谈一些个人体会。

一、从学生特点出发选择常见疾病案例

高职高专学生基础理论体系相对薄弱, 教学上要求也较低, 以技能培养为主, 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导师在案例设计上不宜选择复杂疑难案例, 而是应牢牢抓住实用的原则, 选择常见疾病案例。如我们在内分泌章节选择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案例, 编写案例时以教学医院真实案例为基础, 结合教学大纲, 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编写时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病人的资料尽可能丰富、接近生活, 案例中涵盖患者的既往史、既往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各项体格检查情况及生化检查指标, 引导学生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常规用药方案、并发症及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讨论, 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产生认知, 在讨论中把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常见疾病有效结合起来。常见疾病案例的设计, 不仅符合高职高专学生教学定位较低的特点, 还能激发学生探索疾病内在机制的兴趣, 学生讨论时有学以致用、茅塞顿开的成就感, 在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方面较疑难疾病有更好的效果。

二、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增进师生对PBL教学的沟通和交流

高职高专的学生更为依赖传统填鸭式的教育, 主动学习意识不够, 学习方法局限在从课本中掌握知识。与本科学生相比, 更容易因为学习途径缺乏和对PBL的理论、过程不了解而产生对PBL教学的不认同感。针对这一情况, 导师要多宣传、多鼓励, 在PBL课前安排学时为学生讲解PBL教学理念和实践步骤, 介绍自主学习的优越性, 给学生放PBL教学录像, 组织学生进行PBL相关知识问答, 增加学生对PBL的关注度。在教学前的沟通中要用到鼓励的原则。高职高专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自我认知不够, 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 导致自信心较低, 容易受到打击, 导师要特别注意这类情况。比如在放PBL教学录像展示PBL教学步骤时, 不宜强调录像内学生的优异表现, 而是应充分分析高职高专学生自身的优势来显示PBL教学的可行性。如赞美学生勤奋、脚踏实地, 注重对常见疾病的学习诊断。同时, 更重要的是, 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提前向学生介绍各种自学途径, 如从图书馆或网络查阅资料、数据库的方法。“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有解决问题的信心。

PBL教学中的讨论环节是PBL教学的精髓, 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地参与, 主动地讨论、积极思考是PBL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方面高职高专学生自我认同感低, 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 怕观点错误遭到其他同学的轻视和笑话[4]。另一方面, 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业内容压缩, 课时数较少, 平时缺少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 逻辑思维能力较为简单, 回答问题时常常缺少依据, 这些特点容易导致PBL讨论的表面化和肤浅化, 也易导致讨论的终结。针对前一种情况, 导师可以和同学一起制定课堂规则, 如相互信任的规则, “在团体中, 我们彼此信任, 有问题我们大家可以坦诚交流”, 或是鼓励的规则, “参与比正确的回答更重要, 让我们为每位参与讨论的同学鼓掌、喝彩”。而面对后一种情况, 导师应有耐心, 在学生讨论时多用开放性的问题, 如“还有哪位同学有补充?”“你能不能谈谈……”“为什么?”等句式, 让学生多谈自己的看法, 对问题的回答不做过多限定。这些开放式的提问不仅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也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问题的力度, 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在讨论中有些同学发言活跃, 而有些同学相对沉默, 在这种情况下, 导师还要运用调节技术让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均等, 如“某某同学, 我注意到你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你能不能和大家谈谈你的想法”, 或是“我们时间有限, 每个同学能不能将每次发言时间限定在3分钟内, 这样人人都有机会发言, 让我们多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5]。讨论中不鼓励学生随意下结论, 而是要求学生以医生对待病例的态度认真讨论, 强调医生这一特殊职业所应担负的职责和需要的职业精神, 在讨论中渗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精神教育[6]。

高职高专学生在分配好学习要点后, 容易只专注于自己问题的解答, 而忽视了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造成逻辑思维的中断和不完整。导师可以在PBL课后充分利用走访宿舍、QQ交流、电子邮件等方式积极和学生取得联系,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建立小组QQ讨论组, 要求学生的作业以小组内电子邮件群发的方式上交, 并以简单摘要的形式在群里公布, 鼓励小组成员对不懂的问题提问。这些手段, 都有效加强了导师在PBL课后对学生的帮助和督促。

总之, 在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中, PBL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 如何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继续摸索。以上是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根据学生特点, 设计的一些适合学生的PBL教学, 以期为同类院校的PBL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Donner RS, Bickley H.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American medical education:an overview[J].Bull Med Libr Assoc, 1993, 81 (3) :294-298.

[2]卢宏柱, 刘丹.PBL教学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的现状[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8 (7) :212-215.

[3]郭建平, 周文霞等.医学大专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 2006, 18 (12) :62-64.

[4][5]周文霞.主体性原则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3) :133-134.

论心理贫困和心理扶贫 篇4

一切经济现象发生背后的深层原因都应在人的心理中去寻找。比如,我们说家庭联产承包这一农业制度变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就是因为该制度变革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激发正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致贫的原因很多,但人自身是最重要的原因,尤其是人自身的心理或精神原因。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就必须首先瞄准、找准“人”身上的心理致贫原因。人的心理因素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对经济活动有重要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心理因素这一非物质原因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中的伟大作用。24年来,习近平同志一直强调“观念扶贫”、“精神扶贫”、“扶贫要先扶志”的扶贫理念。例如,199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习近平同志聚焦贫困与发展问题的著作———《摆脱贫困》,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该书中指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先飞、先富的关键是我们头脑里要有先飞、先富的意识。我们一向认为,地方贫困,但人的精神和心理不能贫困;贫困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人的精神和心理贫困。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首要意义并不是摆脱人们物质上的贫困,而是首先要摆脱人们头脑中的意识、精神和心理贫困,只有摆脱了心理和精神的贫困,才能彻底摆脱物质上的贫困。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扶贫要扶志”的扶贫理念。例如,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指出,“扶贫要扶志,有志气、自力更生很重要!”[2]不到一年时间,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再次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3]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扶贫要扶志,要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4]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6年全国“两会”湖南省代表团座谈时指出,“扶贫要扶志,补齐精神短板。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贫困者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精神扶贫则使人精神上有力量,实践中有力量,这样扶贫就扶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不拔掉精神上的穷根,就不能拔掉经济上的穷根。精神脱贫是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5]“扶贫要扶志”中的“志”是什么?《辞海》对“志”字义的基本解释是:“在心为志”,“志”即人的心理或精神“[6]。”扶贫要先扶志“即扶贫要先扶人的心理或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一文中还提及了“新邵贺贫”、“两个县争戴国家贫困县的帽子”、“一个县一直戴着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帽子”的事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看了一些材料,反映说2012年初,某省某县(经查实为湖南省新邵县)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该县政府网站上随即发布‘特大喜讯’,热烈祝贺该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就是“新邵贺贫”事件)。还有一个案例,是说两个县争戴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落败的县长含着泪说,我们县这次之所以没能争取到国家级贫困县的资格,就是因为我们县实在太穷了。再有,有一个地方一直戴着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其实,2005年该县就已经进入了全国百强县之行列,2011年因媒体曝光,国家级贫困县的资格才被取消。据说,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国中部百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评比榜单上,竟有17个国家级贫困县。对于这种现象,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一下,该摘帽子的就要坚决摘,不该戴就坚决不要戴,没什么好照顾的!”“新邵贺贫”(1)、“争戴贫困县帽子”的现象,一方面暴露了如今贫困地区政府及民众总是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于外部帮扶(或扶贫),贫困地区政府及民众“等、靠、要”的对外依赖心理还相当严重,贫困人口自力更生精神、劳作精神、自信心和坚韧意志严重缺乏,这在贫困地区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实质上就是人们心理贫困(或精神贫困)的表现,心理或精神贫困已成为制约贫困人口收入增长和脱贫致富的重要非物质原因。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现行国家扶贫政策体系的某些不足。长期以来,我们在救济扶贫、物资扶贫、资金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项目开发扶贫、对口帮扶扶贫、生态扶贫、搬迁(移民)扶贫等的同时严重忽略了贫困人口心理(或精神)贫困与心理(或精神)扶贫。如今,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的某些深层心理贫困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二、习近平心理扶贫观对新时期反贫困的启发

检验一项扶贫政策的得失成败,主要不是看外部给贫困地区和人口多少援助资金、开发项目等,关键要看该扶贫政策是否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产生正向激励作用,而不能使贫困地区政府和贫困地区人口产生负向指望心理、依赖心理、懒惰心理和畏惧(困难)心理,更不能“越扶越懒”、“越扶越贫”。在脱贫致富中,能否最大限度激发贫困地区政府和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就是通过某些制度安排(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来激励人的积极心理和行为,促使人们更加努力、更加勤勉地工作或劳动以创造财富,就是变过去“外部(扶贫部门)要我(农户)富”的被动扶贫模式为现在“我自己(农户)要富”的主动脱贫模式,其实质就是持续不断地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内在动机或欲望的人的心理过程。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心理贫困和心理扶贫的思想给新时期中国反贫困实践以巨大启发,这就是:国家在物资扶贫、资金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项目开发扶贫、对口帮扶扶贫、生态扶贫、搬迁(移民)扶贫等的同时,应高度重视贫困人口心理(或精神)贫困与心理(或精神)扶贫问题,切实把心理扶贫提上国家顶层议事日程和反贫困实践上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序,跋,1-4,7-8,67-68,215-216.

[2]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29、30日)[G].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6):56-59.

[3]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N].人民日报,2013-11-06(1).

[4]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2015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15-10-17(2):2.

[5]习近平.心中的扶贫短板如何补齐?[EB/OL]www.chinanews.com/ll/2016/03-18/7802567,shtml.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 篇5

1 门诊患者的常见心理特征

1.1 迷茫、恐惧的心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 本院的设备和技术达到了了现代医疗水平。不管是就医环境还是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都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是门诊患者尤其是首次就医的患者, 因为对医院的环境不熟悉或者是对自身病情的不了解, 往往来到门诊大厅后不知所措, 加上对医生和护士的业务水平抱有怀疑的态度, 患者的迷茫、恐惧心理表现得更加明显。

1.2 焦虑、烦躁的心态

由于现在医院就诊、诊疗的规范化, 医院将专业和科室都划分得非常细致, 患者在一系列的诊疗过程中, 要经常性的往返各科科室和部门。每个患者都希望尽早做完这一系列的诊疗过程, 尽早明确自己的病情。若患者多次往返, 常表现为焦急、烦躁, 甚至情绪失控, 极易引起医患间的冲突, 甚至酿成恶性事件的现象不胜枚举。

1.3 疑虑的心态

近些年来, 部分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诊治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不好的行为, 使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有所下降。同样, 患者一方面希望自己的病情能够尽早得到医生的救治, 但是又对医生的能力心存疑虑。患者都希望医术高明的医生为自己诊治, 但对于医生开出的药物和诊断结果心存疑惑[2,3]。还有些患者对医生开出的药物并不能理解, 担心药物没有作用;还有些患者希望医生能够详细地为自己做检查, 给自己开“好药”, 认为贵一点的药效果好些。

1.4 不满情绪

门诊患者经过多个环节, 最后到观察室输液时, 若继续等待时间过长或不能“一针见血”, 许多患者就有不满情绪。此时护士解释工作不到位, 极易产生护患冲突, 给护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2 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管理措施

2.1 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

应尽量营造一个好的就医环境, 如宽敞的诊区、舒适的候诊椅、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和供患者输液时用的液晶电视等。在大厅设立导诊台, 由导诊护士及时给患者进行分诊和就医指导, 尽可能减少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往返。

2.2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患者进入医院首先接触的是门诊护士, 因此作为一个好的护士人员, 一定要以美观整洁的仪表, 亲切的微笑与热情的问候出现在患者面前,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 同时对于患者焦虑、恐惧心理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门诊护士在接触就医人员时, 要讲究说话的技巧, 灵活根据不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有技巧的根据患者情况对其进行安慰、鼓励、劝说、疏导、解释, 让患者的情况稳定舒适, 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 以期治疗达到好的治疗效果[4]。

2.3 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以优质服务善待患者, 是医护人员起码的素质和心理状态。门诊医护人员要加强医护心理学的学习, 倡导人性化护理, 注意察“言“观色, 从不同的患者及家属的眼神中读懂他们的疑虑和疾痛, 尽最大努力给予满足;预测患者的需求, 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 解决患者的疑问, 从患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出发, 善待每一位患者。

2.4 规范各项护理操作和服务流程

认真实施查对制度, 做好各项操作的告知工作及注意事项。适时向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如所患疾病、用药目的、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其防治方法。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应尽量做到动作轻柔, 并用恰当的语言做好解释工作, 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

2.5 提高医护技术水平

为了赢得患者信任, 门诊医护人员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掌握医学全科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以熟练、细致的技术操作, 亲切的语言, 和蔼的态度服务于患者, 这样才能得到患者心理上的信任和行为上的配合。

总之,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门诊医护人员必须通过提高综合业务素质, 优化服务态度, 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 “因人施护”, 满足患者心理需要, 使患者心情愉快, 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才能使医院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门诊护士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患者的心理特征几其心理需求, 同时还应该及时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 把人性化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门诊工作中, 提高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的综合性服务。

参考文献

[1]任晓泼, 吴平, 李莉.门诊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12 (26) :12.

[2]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3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1997:167.

[3]赵光, 张丽娜.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4) :3384.

上一篇:兴趣与初中数学教学下一篇:大学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