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和心理因素

2024-05-09

生理和心理因素(共7篇)

生理和心理因素 篇1

摘要:钢琴演奏在舞台上是“一锤定音”的,高难度的技巧的确是可以影响演奏者的表演,但生理、心理等因素同样会影响演奏者的发挥。本文从生理及心理的角度分析影响钢琴演奏的因素。

关键词:钢琴演奏,生理,心理

钢琴演奏中,演奏者不仅需要具有精湛的演奏技巧和敏锐的乐感,还必须具备优良的生理及心理素质。

一、生理因素

(一)兴奋与抑制

中枢神经系统是所有钢琴弹奏活动的源头,兴奋和抑制是神经活动中同等重要的基本过程。人的大脑受到外界刺激会引起兴奋,其结果必然是释放出冲动。抑制会阻止过多(或是有害)的兴奋。抑制所扮演的约束、协调和保护角色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整体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

抑制过程很容易减弱并在某些情况下会消失。抑制减弱的结果,是肌肉的收缩丧失正确的控制力。在那一刻, 手指就无法开始工作,动作链出现缩减,即动作间的连接开始相互重叠,弹奏变得不均匀。进而,动作连接完全重叠,引起紧张的痉挛,造成彻底的停滞。速度加快、某些地方赶拍子、手指活动不均匀的现象,都是薄弱的抑制力和异常兴奋的症状。1

适度的兴奋对于钢琴演奏来说是一剂良药,它能让我们的神经更加活跃,让我们在演奏时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音乐上。然而过多的兴奋则会让我们的手指无法正常工作,速度会越赶越快,甚至连自己也控制不了。

(二)紧张

紧张是人的一种很正常的生理现象,当人的大脑受到外界刺激时,人的身体功能和心理都会产生紧张的反射效应。舞台表演是以消耗精神细胞为代价的,无论是初出茅庐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钢琴家,上台的紧张是任何人也避免不了的。紧张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对我们演奏者来讲,如果用十分平静的心态演奏, 必然缺乏激情和感染力,那么效果也是平淡的。但是如果心情过于激动而到达不可控控的地步,就会出现极度兴奋和紧张。在生理上表现为心率加快、出虚汗、四肢无力或僵硬。在心理上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思考能力与控制力降低,其结果必然是演奏技巧发挥受阻,音乐表演苍白无力或演奏不完整。

适度的紧张对于演奏者来说可以说是有利而无害, 有助于提高演出时的兴奋情绪,是获得演奏成功的重要保证。因为紧张会导致接受感官刺激减少,干扰随之减少, 在这种状态下,对提高我们的演奏能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过度紧张则会导致心跳加速、手心出汗,有个别人甚至会紧张到发抖,过度的紧张还会引发手臂肌肉的紧张,这都会成为我们舞台演奏的障碍。

现场演出时还有一个最令人担忧的因素往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就是演奏者的心理因素。

二、心理因素

艺高人胆大的后半句是“胆大艺更高”,不仅说明了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更明确地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演奏成功的关键。

(一)情绪对心理的影响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情绪是建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演奏者的情绪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演奏的正常表现,所以,我们不得不说钢琴演奏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支配。

在我们演奏音乐时,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将对我们的演奏产生鼓励和阻碍的作用。在演奏的时候,我们须克服消极情绪,多激发积极情绪,为我们的演奏推波助澜。

(二)性格对心理的影响

俗语道“龙生九子,九子不同”。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性格就是人的个性,它表现为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有内向和外向之分。外向型性格的人重视外在环境,性情开朗、性格活泼, 爱活动、爱交际。2具有这种外向型性格的演奏者,不太容易会有“怯场心理”,或者是比较容易消除“怯场心理”。而内向型性格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在同外界的接触中, 缺乏自信,比较孤僻和害羞。由于性格上的紧张趋势, 他们对贬低和失败比别人更为敏感。内向型性格的人更容易触发“怯场心理”。

(三)心理暗示的影响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心理暗示,是指人受外界或他人的观念、情绪、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

我们在台下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常常忽略了有的放矢。其实这一遍遍“水过鸭背”的弹奏折射出来的是对自己上台演奏的不放心,但这其实是于事无补的,这样使身体更加疲惫不堪,上台前丝毫得不到安慰,严重的还将自己的弹奏信心消耗殆尽。3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越害怕发生的事情反而越会发生。演奏者们往往不明确上台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而被一些患得患失纠缠着不得脱身,出现怕弹奏中断、怕忘谱子、怕弹错音等等一些消极的心理暗示,这样一来,我们上台前本应有的热情即被焦虑、恐慌等消极的心理暗示所取代,更别说弹奏出优美的音乐了。

演奏者从准备上台直到演奏结束,都应当投入到演奏状态当中,更多地去想音乐上的东西,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积极地暗示自己是一个能给观众带去美好音乐的音乐家。从音乐的视角来对待所演奏的曲目,而不是技术的视角。4能享受演奏的乐趣,享受与听众之间的互动, 演奏者才能得到莫大的满足与成就感,真正做到乐在其中,以一个大家的风范站在舞台上。舞台不相信眼泪, 它推崇的是人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三、结语

钢琴演奏是一种复杂的演奏活动,是以消耗精神细胞为代价的。高难度的技巧的确是可以影响到钢琴的演奏,但演奏者也忽视技巧背后还存在着情绪、性格、心理、生理等因素。如果不去注意背后的问题,就会经常反复出现技术性问题。每个演奏者都应该全面地剖析自己, 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调节自己,锻炼自己的心理品质,扬长避短,在表演上有更大的突破。

生理和心理因素 篇2

医学证明:不良情绪会降低某些生理功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发生紊乱,从而引发各种身体疾病。

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从哲学的观点来说,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反过来又能促进生理健康,两者是辩证统一,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一种疾病是纯生理的或纯心理的,无论生理或心理哪一方面出现问题,另一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生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密切,经常生病的人,心理变化异常,爱发脾气、爱责怪别人、自怨自哀;而身体健康的人,则能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态,与人相处融洽,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交互影响着的,1、生理是心理的物质基础,人的生理发生变化必将会影响心理。在医学上,很多生理疾病,从感冒到癌症都被怀疑和心理压力有关。如果心理压力不严重,只可能引起当时人失眠、多梦。当在较严重的压力状态下,可能出现认知活动失调,如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判断失误和思维紊乱等,可能出现情绪失调,如出现焦虑、忧郁、愤怒、恐惧等比较强烈的疯狂情绪和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在众多病患中,有心理因素直接导致生理上疾病的10%左右,而间接导致的却在一半以上。在疾病恢复的过程中,除了用药物治疗,心理因素占了35%。比如人们生了病,自然而然心情就不好。一个人一旦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会没有食欲。长时间失眠会造成身体消瘦,这些都是心理影响生理层面的例子

2、心理会反作用于生理,人的心理发展变化会影响人的生理变化。比如心理不严重焦虑,有可能会得胃溃疡。大脑是身体的最高司令官,掌管着全身上下的“朝政大权”,但同时大脑也是心理的中心,一旦心理发生紊乱就会牵连到生理,表现为,胃胀,便秘,心跳加速等等。因为心理发生了变化,掌管全身上下的植物神经也会受到影响,从而表现为心理变化过渡到生理影响。

另外,病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心理健康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例如,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高度紧张或抑郁状态下,由于体内激素分泌、肌肉紧张度等的变化,会导致免疫系统难以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这时人的抵抗力就会下降,疾病也会趁虚而入。这也正是为什么那些情绪不好的人容易得感染性疾病,为什么心情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人容易患癌症,为什么肥胖的人容易患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所在。例如在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甲状腺的生理功能是分泌甲状腺素,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如果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新陈代谢加速,就会引起个体产生紧张性心理反应,如情绪易激动,注意分散,焦虑不安,甚至产生妄想和幻觉;相反,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代谢作用减慢,个体心理的智能活动就会减慢,反应迟滞,记忆减退,思维缓慢,常会出现悲观、抑郁等消极否定性的心理状态。这表明生理功能的异常变化会引起心理功能降低或紊乱。反之亦然,心境不良也会导致生理病变。比如,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愁和愤懑的心境状态,就会导致食欲减退,胃酸分泌增多,胃壁充血,胃黏膜出现延展,使充血部位变得单薄,保护胃壁的作用降低,使胃壁经常处于胃酸的侵蚀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胃炎、胃肠溃疡等消化性疾病。心身医学研究表明,任何生理病变,都有可能引起心态消极变化,出现抑郁、悲观、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等消极心态,严重者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伴发性精神障碍。

相反,任何过分的心理反应或异常的心态变化,也有可能导致生理病变,即心因性疾病。因而在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中,既要重视生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不可偏废。总之,健康的本质就在于和谐。”

我们每一个人本应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于我们在生命历程中所受到的心理伤害。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其实并不在人的最佳状态,只是处于人的最佳状态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我们实际离自然赋予我们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和扑朔迷离的大环境里,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自己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友的心理健康状态。

生理和心理因素 篇3

关键词:中学生 歌唱生理 歌唱心理 音乐 协适

中学生的歌唱标准就是,将内容与旋律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做到两者的共鸣与体现,通过歌词的演唱传达内容,通过内容的表达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通过情感的表达,将歌唱的内容完美的体现出来,这就是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发挥。当中学生将歌唱心理与歌唱生理完美的结合到一起的时候,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而且做到了天人合一的程度。

一、中学生歌唱生理的积极准备与协调

1.声带的发生与保护

中学生在歌唱之前一套做好生理的准备,第一个方面是嗓音方面的准备。对嗓子的保护要从平常开始做起,做好养护与保养,避免各种味道的刺激,保护嗓音的正常发音功能。按照发声学的原理,嗓音的声带在发音时,遵循振动与共鸣的原理,在发高音的时候,声带是高频振动,这就是为什么女声容易发高音的原理,在发低音的时候,声带是低频振动,这就是为什么男声在发低音的时候有优势。男女声都遵循不同的发音规律,例如唱歌前要做到声带的养护,保证其正常的发音功能,体现其最大的作用,在发音的时候,避免受伤或长时间振动,保证其正常的发音功能。这是获得声带功能发挥的最有效途径。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忌烟戒酒、避免刺激性食物,感冒时要注意让声带休息,尤其是感冒后出现声嘶者。

2.学生精神的充沛感与表现力

在生理方面需要学生具有精神的充沛感,同时在身心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能够适应歌唱歌曲的需要,通过精神的调节,将歌曲中的高昂精神与悲伤的情调进行表现出来,这种情感表达具有自我内心的体验要素,才能将其完全发挥出来。

歌唱家对于多做深呼吸运动深呼吸不仅可以摄取更多的氧气,同时能刺激副交感神经系统,有助于放松。深呼吸时可以躺下或端坐,一只手放于体侧,另一只手放于腹部,用鼻子吸气,同时排除杂念,想象胸部充分扩展、肺内正充满氧气,然后感觉二氧化碳从体内排出,同时颈肩放松。每次不少于3-5分钟。

二、中学生歌唱心理的积极准备与协调

中学生歌唱心理准备,就是将心理的情绪调节到一个应有的高度,这个高度中,要做到生理与心理的相互配合与协调。

1.做好心理的音乐感悟与鉴赏

做好心理的音乐感悟与鉴赏,就是学生在通读了解了音乐曲目之后,整体感悟体会到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是融合在学生的心理当中的,并且通过个人的思维与整体感悟获得的。这种心理的音乐感悟与鉴赏,也是建立在自我水平的基础之上的。对于音乐的感悟,要从心理上领会其旋律的悠扬,歌词的内容表达,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契合性,最后要在歌唱当中通过自己的声音与情感表达出自我的内心,这是在心理的音乐感悟与鉴赏当中获取的。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到社会和大自然去,寻找“车来车往、小贩叫卖、莺语燕啼、动物”等各种声音,教师引导学生辨别它们的“大小、高低、音色、动听与否”,打造音乐声音的基本印象,并让学生进行模仿,比一比看谁的声音像,音高准,这有助于学生“练耳、听音、练声”。

2.心理上的积极准备与协调

歌曲的意境就是自我的融入,将自我的情感深刻的融合在歌曲的演唱中,要达到这个目的,就是要做到心理上的积极准备与协调,通过自身体现出音乐当中的情感。心理上的准备,就是一个队乐曲理解与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感悟的过程,也是一个去反复体会的过程,也是自我心理上去不断的获取与积极应对的过程,在反复了解了其本质的过程。

教师在实践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案,并且能够合理运用课堂时间,做到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时间的合理搭配与高效利用当中,获得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做到“立足音乐课堂,相互交流,夯实基础,拓展能力”,围绕这个目标,教师在课堂实践当中展开不断的摸索和改进,进一步找出更加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提升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感悟音乐魅力,在寓教于乐当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当我们的心理与歌曲的契合程度达到这样一个目的的时候,我们就会感悟到音乐的真谛,将生理音乐与心理音乐发挥到极致。教师就可引入“音乐基础知识”学习了,首先提问“这些声音好听吗?其实你们就可以写出和唱出这些声音,这就是你们的音乐,但是要想唱得好,先得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大家愿意跟我学习吗?”这样孩子们的求知欲就被调动起来,积极主动学习音乐知识。

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将“音符、音阶、音程、视唱练耳”等基本知识和基本功一一的,循序渐进的进行讲解,在整个过程中,配置以动画和音乐,直观形象的表现出来。比如“将某段音乐以简谱的形式写出来,让学生视唱”,音乐的形势将知识潜移默化,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取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的心理与歌曲的契合程度达到这样一个目的的时候,我们就会感悟到音乐的真谛,将生理音乐与心理音乐发挥到极致。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获知,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的歌唱生理应该做到健康积极,在反复的音乐感悟中体会歌唱心理,做到形成感悟,与音乐产生共鸣,将自己的内心与旋律融合到一起。音乐的和谐美与旋律之美,是通过和谐美好的内心与健康积极的正能量反映出来的,深刻的表现音乐旋律当中的美感与意境,达到旋律与情感合一的程度,在演唱当中融入自我情感。

参考文献:

[1]新课程音乐课堂教学专题培训[M].北京:电化出版社,2010.

[2]师范院校音乐教材编委会.音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音乐教学编.新版音乐教学欣赏曲库[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4]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中学音乐教师丛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生理和心理因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社区45~65岁的妇女206名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患有心、肺、肾、肝重大疾病;精神障碍, 神志不清以致无法自主完成调查问卷;不愿或者无法坚持配合调查[4]。

1.2 方法

1.2.1 调查人员培训

调查之前调查员需要接受统一培训, 了解此次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熟悉调查内容与判断标准。对待调查对象要有耐心且态度诚恳。记录过程中不擅自涂改并尊重调查对象的隐私。

1.2.2 调查内容

健康症状包括三个部分:精神性-情感症状 (包含情绪的日夜差异、抑郁心境、哭泣) ;躯体性障碍 (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性欲减退、体重减轻、便秘、心动过速、易疲劳) ;抑郁的心理障碍 (思维混乱、无望感、易激惹、犹豫不决、自我贩值、空虚感、反复思考自杀和不满足) 。相关因素包括:工作经济状况、婚姻子女情况、个人体质情况。

1.2.3 调查方法

调查方式采用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与研究对象进行沟通, 填写问卷。避免有倾向性的提问, 保证调查问卷的客观性与可信度。综合各项症状均达到比较严重及以上程度的更年期妇女中, 随机抽取60名分析影响因素的相关性[5,6,7,8]。

1.3 评价标准

根据调查内容, 每项分为四个等级, 严重、比较严重、轻微、无症状。发生率=严重率+比较严重率+轻微率。

2 结果

2.1 更年期妇女健康问卷调查分析

通过询问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三部分的发生情况, 三部分症状达到比较严重及以上的, 分别为56.31%、61.18%、52.43%, 躯体性障碍最高。而发生率分别为72.33%、78.64%、69.42%。见表1。

2.2 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在随机抽取的60名更年期妇女中, 经济状况较差5例 (8.33%) , 单身 (离婚、丧偶、分居) 22例 (36.67%) , 子女常年不在身边38例 (63.33%) , 个人体质较弱 (存在慢性病、BMI值不达标) 24例 (40.00%) 。

3 讨论

当女性进入更年期后, 体内内分泌会产生剧烈变化, 需要其关注自己的心理、生理健康状况。首先, 雌激素水平下降, 多数妇女出现盗汗、便秘、食欲下降等一系列早期症状。当遇到繁重的生活压力与工作压力时, 症状会加重, 诱发多种慢性病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 使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9,10]。与此同时, 生殖内分泌激素如卵巢内分泌激素发生变化, 导致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 即“围绝经期综合症”。本文通过对更年期妇女60名的不同情况, 与更年期阶段引起的身体状况进行相关性分析[11]。由于经济原因导致妇女躯体性障碍的相关性最高, 其次是心理障碍和情感, 而这几种因素相关性较弱。而身边无配偶或子女陪伴的妇女诱发各种不良症状或者不良情绪的相关性较高, 更需要家人的关怀和亲情的温暖。个人体质因素所影响的心理、生理症状, 相关性同样较高。由于本次调查只在本社区内, 且均为城市长居人口, 影响因素的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关文献报道, 对农村更年期妇女的评价中, 心理领域影响不明显[12]。可能是因为生活节奏、方式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综上所述, 更年期女性的健康问题涉及面广泛, 影响因素复杂, 需要个人、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

摘要:目的 探讨更年期妇女心理生理健康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 选取某社区4565岁的妇女206名作为研究对象, 调查其心理生理健康状况。根据更年期妇女的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的发生情况数据统计结果, 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并将结果反馈给本人。结果 本社区的更年期妇女中, 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72.33%、78.64%、69.42%。其与研究对象的自身体质、生活习惯、工作情况、婚姻状况均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更年期妇女的心理生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需要家庭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 以提高生活质量。

生理和心理因素 篇5

实验日期:2011年10月19日

室温:27℃

大气压:1个标准大气压

实验名称:

神经、体液因素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神经、体液因素对血压、心率的影响,加深对影响动脉血压因素和动脉血压调节机制的理解。

(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实验步骤:(略)

(四)实验结果:

神经、体液因素及受体阻断剂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实验内容

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心率(beat/min)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1.夹闭右侧颈总动脉(30s)

139

153

121

327

379 2.iV(快 10s)1/万 NE 0.5ml

130

163

125

357

218

3.电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外周端

143

211

121(持续30s)

由上表可看出:夹闭右侧颈总动脉引起家兔心率加快,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也随之升高;iV(快10s)1/万NE 0.5ml 引起家兔心率变慢,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也升高;电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外周端,引起家兔心率减慢,收缩压降低,舒张压明显降低。

(五)讨论:

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以及主动脉与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条件。循环系统中有足够的血量充盈,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血管内存在外周阻力,心室收缩释放的能量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另一部分则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并使血管壁扩张,这部分能量形成势能,即压强能。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主要是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由于主动脉与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主动脉压升高的速度和幅度得到缓冲而达到适当的水平,也可使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得到缓冲,另一方面,可使左心室的间断射血变为动脉内的连续血流。

血压为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此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①心脏搏出量;②心率;③外周阻力;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如果心搏出量增大,则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动脉管壁所受的张力也更大,故收缩期动脉血压的升高更为明显,而舒张压升高的幅度相对较小,因而脉压增大。反之,当心搏出量减少时,则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舒张压降低的幅度较小,脉压减少。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搏出量的多少。

心率加快时,由于心舒期明显缩短,在心舒期流向外周的血液就减少,故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压明显升高。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使收缩期动脉内的血量增多,收缩压也相应增加,但由于血压升高可使血流速度加快,在心缩期亦有较多的血液流向外周,因此收缩压升高不如舒张压升高显著,脉压相应减小。相反,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的幅度比收缩压降低的幅度大,故脉压增大。

外周阻力增加可使心舒期血液流向外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得血量增多,故舒张压显著升高。在此基础上收缩压也相应升高,但由于血压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使收缩期动脉内血量的增加不多,因此收缩压升高不如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也相应减少。反之,当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降低比收缩压明显,故脉压加大。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由于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可使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明显减小。

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是和血管容量是相适应的,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变化不大。在大出血后,循环血量减少,此时如果血管系统容量改变不大,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必将降低而使动脉血压降低。

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引起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力加强,即产生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是由于去甲肾上腺素激活了心肌细胞膜上的β1肾上腺素能受体(简称β1受体)引起的。激活的β1受体通过G蛋白—AC—cAMP途径激活蛋白激酶A(PKA),PKA可使心肌细胞的许多功能蛋白磷酸化,并改变它们的功能活动。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上的M型胆碱能受体(简称M受体)后可引起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房肌收缩能力减弱,即产生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心迷走神经的负性变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心房肌,对心室肌作用不大。这些负性作用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乙酰胆碱激活M受体后,通过G蛋白—AC途径使细胞内cAMP水平降低,PKA活性降低,因而表现出与β1受体激活后相反的效应。

心血管反射使循环系统能够适应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或环境的变化,满足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主要有三种反射机制,即①压力感受性反射;②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③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压力感受性反射也称减压反射,是经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刺激而引起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血管壁的被动扩张,而非血压本身。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程度就增大,压力感受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因而它们实质上是一种牵张感受器。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被动扩张的程度成正比。动脉血压升高时,血管壁被扩张,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有关的心血管中枢整合作用,是心迷走神经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降低,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回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降低,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在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壁内存在许多感受器,总称为心肺感受器,其传入神经行走与迷走神经干内。引起心肺感受器兴奋的适宜刺激有两类。一类是对血管壁的机械牵张。另一类心肺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一些化学物质,如前列腺素、缓激肽等。大多数心肺感受器受刺激时引起的反射效应是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紧张降低,心迷走紧张加强,导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血压下降。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分别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主动脉弓区域,当血液的某些化学成分

+发生变化时,如缺氧、CO2分压过高、H浓度过高等,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在动物实验中,在动物保持自然呼吸的情况下,化学感受器受刺激时引起的呼吸加深加快,可间接地引起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增高。

在参与心血管活动调节的体液因素中,去甲肾上腺素(NE)占有一定地位。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结合,也可与心肌的β1受体结合,但与血管平滑肌上β2受体结合的能力较弱。α受体、β1受体、β2受体均属肾上腺素能受体,α受体与其配体结合后,可引起其所处部位的血管收缩;β1受体与其配体结合后可产生正性变时变力作用,使心输出量增加;β2受体与其配体结合后,可引起所处部位的血管舒张。而血压升高又可使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加强,由于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心脏的效应超过NE对心脏的直接效应,故引起心率减慢。

在实验中,夹闭家兔右侧颈总动脉对血压的影响是通过降压反射调节来实现的。当夹闭右侧颈总动脉时,该侧颈总动脉的血流量减少,导致该侧颈总动脉血压降低,动脉血管被牵张的程度减弱,使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发放的神经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降低,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回升。故夹闭家兔右侧颈总动脉,引起家兔血压升高(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升高),心率加快。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结合,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进而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外周阻力增高,引起动脉血压升高。而血压升高又可使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加强,由于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心脏的效应超过NE对心脏的直接效应,故引起心率减慢。所以实验沿家兔耳缘静脉注射NE后,家兔动脉血压升高,心率减慢。

电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使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增多,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后可引起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房肌收缩减弱,即产生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心房肌收缩减弱,使得进入心室的血量减少,进而导致心搏出量减少,引起血压下降。故实验中电刺激家兔右侧迷走神经外周端,引起家兔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六)结论:

生理和心理因素 篇6

一、长期的经济压迫使范进的生理不堪重负。

范进出身寒门,从小投身科举,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 除了满脑子功名利禄之外,身无长物,家徒四壁。而他殚尽竭虑所学的书本又不能帮助他赖以谋生,生活的窘迫,经济的拮据可想而知。好在他自小受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教育,这成了他聊以自慰的精神鸦片。尽管他常常衣食不继,过着半饱半饥的生活,但他认识到:只要坚持科举这条道,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一旦放弃了科举,现实不仅不能改变,而且会雪上加霜,所以,自始至终,除了坚持科举一条道走到黑,他别无选择。 范进的贫穷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单从他考中秀才胡屠户为他贺喜时所说的话里,读者可以略知一二。女儿嫁给范进十多年,“不知猪油可吃过两三回?”范进背着老丈人去参加科考,不料回到家中发现已断粮两三天,老娘饿得发昏,差点没出了人命。胡屠户骂范进“尖嘴猴腮”,并不仅仅是对他形象的贬损,更多的则是道出了他身世的辛酸和生活的艰难。生活中的任何不平静因素都可能使他的精神支柱轰然坍塌,从而诱发他的疯狂。与其说他在困难面前是坚强的,不如说因为他对科举的狂热使他强撑不倒,但他的生理早已发生了严重病变,发疯只是时间问题。

二、世俗社会的摧残使范进的精神行将崩溃。

科举制度一方面通过考试的方式让极少数幸运者跻身上流社会,另一方面让绝大多数失败者沦为社会底层的贫困者。人们对科举成功者青眼相看,奉若神明, 极尽胁肩谄笑逢迎巴结之能事; 对失败者则百般奚落,万分鄙视。 范进从二十岁起屡试不第,直到五十四才考中秀才。在几十年的科举生涯中,不知遭了多少白眼, 受了多少冷嘲热讽。长此以往,养成了他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性格。他见了所有的人,无论高低贵贱,都唯唯诺诺,谦卑有加,可是所有的人都没把他放在眼里,他变成了社会的多余人。家里断粮多日,无人问津,即使是自己的丈人胡屠户对他的困难也视而不见,还经常在他的伤口上撒盐。范进考中秀才那天,胡屠户名为贺喜,实为摆谱训人,颐指气使,语言粗俗不堪,不是开口讽刺,便是闭口责骂,让范进唯唯连声,无地自容。本指望胡屠户解囊相助,熟料相助成空反被骂了个狗血喷头,范进在如此冷漠势利的社会中,孤独无助地生活着,其心理承受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他整天失魂落魄,其病态十足,只是隐而未发罢了。

三、对科举的痴迷和利欲熏心使范进最后的疯狂。

生理和心理因素 篇7

关键词:园林植物色彩,生理心理变化,影响

1 园林植物色彩

园林植物色彩包括花朵的颜色、叶子的颜色、果实的颜色以及枝干的颜色, 是园林景观设计的第一视觉特征。在现代园林设计中, 设计师通常会把植物色彩的相关理论运用到园林植物的配置当中, 使植物色彩对人们的生理与心理变化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园林植物按照色彩大致可分为:蓝色花系植物、紫色花系植物、红色花系植物、白色花系植物、黄色花系植物以及其他色花系植物。

2 园林植物色彩对人的作用

2.1 园林植物色彩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人们对于植物色彩的认知和应用千差万别, 因而产生的生理、心理影响也不尽相同。根据色彩的相关理论可知, 不同的植物色彩对人们造成的影响有着很大区别。红色会给人以热烈、活泼、奔放的感受, 比其他颜色更具有强烈的情感暗示;蓝色是一种较为温和的颜色, 通常会给人安逸和清爽的感觉;紫色是植物色彩中最为高贵的颜色, 总是能给人庄重、敬畏以及神秘的视觉体验;黄色则给人欢快、轻松和明亮的感觉;绿色是园林植物的背景色彩, 有将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和谐的融合在一起的重要作用。根据植物色彩专家的实验结论发现, 当人的眼睛在集中注视彩色图片时, 其单位时间内呼吸的频率、脉搏跳动的次数以及脑电波图形等都会随着色彩的变化而不同。实验中, 由于红色是一种兴奋警觉色, 因此, 当实验者对红色进行感知时, 其呼吸变得急促, 脉搏跳动的频率也加快;当实验者感受蓝色图片时, 呼吸和脉搏跳动的频率明显减缓, 脑电波的图形也显示实验者的状态较为放松与冷静。植物色彩在调节和改善人们心理情绪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 绿色是植物最基本的颜色, 是生命与活力的象征, 它能够使人们在身心疲惫或者焦躁不安时感到平和、宁静与安逸。红色系列是植物花朵和果实的基本颜色, 进入人们的视觉感受器官后, 会使人们在心理上联想到温暖和热烈的阳光, 等等。

2.2 国内外对园林植物色彩研究进展的分析

虽然我国园林建设历史悠久, 是世界园林中当之无愧的艺术瑰宝, 但是, 目前我国在园林植物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影响方面的研究正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有人曾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被测试者在运动后对于不同种类的牵牛花与空白组对照, 对学生的生理指标、心理指标进行测定后得出, 当人们处于植物色彩环境中身体恢复速度更快, 心理感受也更加舒适。

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第一, 园林植物色彩对人生理方面的影响。国外多项研究结果显示, 园林植物色彩具有缓解身体疲劳、平复内心环境等功效。不仅是园林绿色植物, 室内的绿色植物也具有有效恢复人生理心理状况以及脑电波的功能, 帮助人们减轻视觉疲劳与肌肉酸痛, 以及缓解工作压力, 等等。总之, 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创造舒适自然的环境而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二, 园林植物色彩对患者身体康复方面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还发现, 植物的色彩对病患者的身体康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 国外很多医院都会在室外种植色彩丰富的园林植物, 目的就是帮助患者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尽快恢复健康。这一做法的依据来自于色彩学理论:红色可以有效刺激人的神经系统, 促进血液循环, 帮助肾上腺分泌激素;黄色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对肝病患者的效果最为显著;黄色系列对帮助患者改善机体疲劳, 缓解心理压力以及安抚不良情绪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作用;蓝色的功能相对较多, 不仅具有降低血压和脉搏、保持呼吸平稳等作用, 而且还能调节患者体内平衡, 帮助他们克服睡眠不足的问题;紫色则对身体组织的生长具有良性的刺激作用, 对淋巴系统的正常循环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而紫色是缓解偏头痛的理想色彩。第三, 园林植物色彩对人心理方面的影响。园林植物色彩对人们的情绪波动以及心理反应有着明显的影响。国外心理学家研究得出, 当自然的绿色占人们视野的1/4时, 心理活动与精神面貌能够达到最佳状态。在通常情况下, 园林植物色彩能够通过对人们心理环境的调节, 进一步影响其学习和工作, 对帮助人们完成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是十分有价值的。

3 对园林植物色彩在配置中的建议

第一, 园林设计以宁静为主题时, 尽量配置大量的蓝色或者含蓝色的冷色系植被, 能够给人们带来安逸、宁静以及平和的视觉感受, 达到安抚人们心理情绪的目的。第二, 园林设计以热烈和充满活力为主题时, 建议多采用颜色鲜艳的植物, 如红色和橙黄色的郁金香, 从而创造出一种欢乐、活泼以及喜庆的氛围。第三, 园林设计以别致和奇特为主题时, 可以选择一些颜色浓艳的植物, 像深蓝色或红色、紫色, 不同程度的铜色以及金黄色, 这些颜色的合理配置往往能够创造出奇特绚丽的园林植物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激活课堂提高效率下一篇:声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