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特点影响因素

2024-10-14

心理特点影响因素(通用12篇)

心理特点影响因素 篇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伴随着新时期经济的发展,由分配制度所带来的贫富差距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包括物价越来越高,房价持续增长,使得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已然成为贫富差距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受到我国教育有关政策的影响,高等院校关联着无数的家庭,无论贫富都期待着子女有机会去高等院校进行学习。再加上高等教育所需的不菲学费,使得家庭条件并不好的学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压力。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数量呈每年升高的趋势。贫困大学生指的是高等院校里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导致生活贫苦或是没有能力承担学费杂费等的一个特别群体。实际上,大部分的贫困大学生可以勇敢面对生活难题,自强不息。不过,仍有一些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直面困难,负载着沉重的心理压力,进而导致心理问题与心理病症,甚至会影响到其学业状况、身体情况与人格发展,还有甚者会做出违规违法的行为。掌握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探究处理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措施,推进贫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成为了如今高等教育的一个关键和急迫的工作。

1心理弹性的概念

心理弹性,也可称为心理韧劲、抗压性格、抗逆性格,是一个人面对来自内外压力、失败、伤害等一系列负面影响的品质和性格。心理弹性在应用到贫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时,指的是当学生面对着由家庭的拮据经济条件和其他外在压力所做出的心理反应。目前贫困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心理弹性层次不一,发展程度不是平衡稳定的。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很可能产生消极情绪,如自卑感强、甘于落后或堕落、与外界断绝交流等。相关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塑造好的心理弹性品格,以此培养良好的抗挫折能力,促使其能够自我调节、自我帮助,从而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

2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特点

贫困大学生可以看作是如今高校中一个较有研究意义的群体,但是至今为止对这个群体的界定并没有设定一致的依据,每个高校对其的判定依据各不相同。在该文中,参考大部分高校的判定依据,总结出较普用的依据,即家庭每个成员的经济月收益平均水准低于或者持平于其所在地区的低保线,对于缴纳大学费用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困难,而且需要其所在地区签出的证明单,经过所读高校院系的验证,由该学生自己申请国家的助学经费且得到了各方面的同意,以此作为贫困大学生的依据。不少贫困大学生肩负着家庭和社会的厚望,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而同时,强烈的自尊使得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只接受成功,不接受失败,也就形成了既自卑又自尊、既坚强又脆弱的双重性格。新时期的大学生面对的是更加激烈的经济压力,贫困大学生更是深受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其与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有很多心理弹性上的差异。他们的心理弹性品质往往是较差的,其人际关系较差、对事物看法具有强迫性、比较偏执、性格压抑。这些问题不仅会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不完美,而且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工作与生活质量。由此可知,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进行分析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怎么去精确地掌握这个集体的心理弹性特点和了解影响的因素,掌握其心理变化的根本原因,使其有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人格,提升其心理承压能力,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影响因素

3.1尊严

一个人的尊严会影响到自身的心理弹性状况。尊严的强弱程度和个人心理弹性是正相关的,其本身的尊严和自爱程度越强烈,他的心理弹性就会越强。国外有调查表明,贫困正是左右一个人自爱和尊严程度的主要因素。根据国内相关的调查,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守卫尊严的程度要明显得强于贫困大学生。低尊严可以被视为贫困大学生的一项较显著的特征,尤其是对于新时期的贫困大学生,其本身在日益丰富的物质环境里,尊严变得似乎不值一文。因经济条件引起的各种影响,让贫困大学生从小便开始形成自卑心理,对自我的重视度明显不够。大部分的贫困大学生从经济文化比较滞后的乡村山区中来,物质缺乏的背景导致他们难以全方面地培养才能。大学校园环境与贫困大学生之前所生活的环境有着较大的差距,他们生存在这样一个矛盾的状态中,多多少少都会感到迷茫,加剧他们的自卑程度,使其觉得难以掌控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贫困大学生较低的尊严感致使他们对本身的价值产生怀疑,带来了较多的悲观情绪,这必将使其产生较自卑的心理弹性品质。

3.2家庭经济背景

许多调查表明,家庭经济背景和心理弹性是正相关的。比如说,发达国家人民的心理弹性要强于欠发达国家的人民。在一个地区里,较殷实家庭的成员心理弹性要高于贫困家庭的成员。这是因为,经济条件较好的人能得到许多的物质、服务、特权和尊重,能拥有更强的尊严与自信,从而心理弹性更好。而面对新时期下的物质化氛围,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不但没有工作,而唯一的经济来源——家庭也处于经济困难、供给有限的状况。家庭经济收入相对较差的学生对生存环境的知足程度普遍小于家庭经济收入高的学生。不过与此同时,会有另一个情况出现:部分贫困大学生在满足了自身的吃、喝、穿和学费等基本经济要求后,能够更好地体会大学生活给予他们的经验及对身心的历练,即便经济条件不好,不过与中学时期的生活比起来也要精彩得多。

3.3社会帮助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状况和社会支持率是正相关的,社会帮助的内涵一般分成几类,一是经济帮助,也就是给予其服务和经济支持来辅助其处理现实中的难题与困境,这样的社会帮助类别对那些家庭收入低的学生心理弹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是心理上的帮助,指的是对贫困大学生给予感情抚慰、激励,表现出爱心与关注,令其觉得舒服、感动和信任;三是理解性帮助,指的是主动去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赞同其努力的行为,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在言语和世界观上予以帮助。当他们得到了较好的社会帮助后,其心理弹性会变得更好。

总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较差,无论是自尊心、性格,还是社会的关注度都给他们的心理变化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其需要受到社会扶助、学校关怀、同学开导以及家庭保障,使其自尊心得到保护,经济得到补助。

4结束语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中心理弹性较差的一类学生,需要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并将研究结果与现实结合起来,由校方、家庭和社会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帮助扶持。该文归纳出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特点与影响因素,并通过在平时以及后续的对贫困学生的观察,证实归纳的结果普遍适用于这一特殊群体。每一位在校学生都会遭遇大大小小的挫折,但是在挫折之后,部分学生选择自暴自弃,庸碌无为,部分学生会总结经验和教训,再次发起挑战,希望能取得成功。对于心理弹性较差的贫困大学生,往往由于难以承担内心与外界的压力而选择了前者,其中不乏头脑聪明,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学生。在我们看来,这些都是非常遗憾和可惜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增强他们的心理弹性、抗压能力。这里的引导和帮助,即指对其予以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需要人们给其创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贫困大学生也要自强自立,学会自我鼓励、自我强化、自我锻炼,加强自身的心理弹性优良品质。

摘要:心理弹性方面的研讨到如今已经长达三十来年,它属于心理学科的范畴,已然有愈来愈壮大的心理研究队伍参加到了对心理弹性的队伍中。新时期的贫困大学生可以看作如今高校中的一类比较特别的学生,他们所承载的压力不仅包括学习压力,还包括家庭的经济问题,由此所引起的心理问题不应该被忽视。有关人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行着持续的分析与研究,该文章探求了贫困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分析了其原因和影响其心理的因素,期望为这一领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罗弘扬.贫困地区初中生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现状调查[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程佳静.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究影响大学生心理水平的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邱婷.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弹性及其与人格、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5]孔田甜.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

[6]苏贵秀.大学生心理弹性、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济南大学,2014.

[7]雷鸣.贫困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

[8]刘礼艳,刘电芝,严慧一,黄颀,高岚,牛智慧,戴惠.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保护性因素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3:66-73.

[9]江明辉.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支持系统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41-44.

心理特点影响因素 篇2

【摘要】 摘要】

一、消费者行为的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三、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流因素——大学生消费属性、四、指导大学生科学消费的对策。

正文

一、消费者行为的意义:

⒈研究消费行为可以指导设计新产品和改进现有产品; ⒉研究消费行为可以有效地指导市场策略,包括市场的细分、广告、商标的 设计和价格、零售渠道等的确定; ⒊为政府部门制定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政策和法律提供科学资料; ⒋为促进对外贸易服务; ⒌了解消费行为的知识对消费者自己亦有好处。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现今消费局势 下,大学生已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就显得尤 为重要。

(一)消费方式已经进入网络电子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向现 金、信用卡、支票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转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趋方便快捷。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从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消费方式上是怎样的状况呢?在调查中发现,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 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许多大学生都有校园 IC 卡、交通 IC 卡、银行取款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时代使大学生的消费 行为潇潇洒洒。

(二)消费多元化倾向 21 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 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费对象,但 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 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 “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 的渴望。

(三)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 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 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 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更会注重自己的形 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 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 的消费项目。有调查表明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 4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 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再次是 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

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 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 活的需要。

三、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流因素——大学生消费属性

据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定义:消费者行为是“感情、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 素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在大学校园 里情感丰富的学子们的消费行为必然有其诸多的表现:

(一)情感消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阶层,其消费行为体现出追求新潮、时尚、情趣的 特点。换言之,大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感性认识,当外面的某个事物被他们感知并激发起他们的情感时,他们会如醉如痴地紧紧追 随。因此,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更容易受到情感的支配,更容易跟着感觉走。其次,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性逐渐增强,依附和从众心理不断减低。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大学生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情感和直觉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情感和理 智相撞击时,一般偏重于情感,容易感情用事。同时,大学生在消费中的情感“两 极性”心理也非常明显,肯定与否定都比较明确,强度也比较大。某种商品只要 符合个人需要和兴趣,引起肯定的情感,便会形成对商品的偏爱和追求之心;反 之,就会产生一种否定和抵触的情感。

(二)形象消费 消费者在现代社会中代表着什么?一切,或者几乎是一切。今天的莘莘学子 们追求新颖,需求 多样,引领消费时

尚,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里,在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今天,他们比任何一个群体,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更重视、在意自 己的外表形象,并为此不惜代价。护肤品、美白祛斑用品、美体保健用品等等方 面的消费,在她们眼中已是司空见惯了。此外,人力资源的过剩和就业压力的加 大,也是大学生们重视形象消费的原因之一。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些用人企业和单位采取“年龄歧视”和“相貌歧视”的用人政策。例如,在许 多公司和单位的招聘广告中,公开宣布不招 35 岁以上的应聘者,有的连身高和 长相也有苛刻的的要求。于是,为了掩盖形象缺点、增加形象魅力,即将走出象 牙塔的大学生们不得不重视形象消费。

四、指导大学生科学消费的对策

大学生消费观上的成熟是其成人和成才的重要一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 消费观需全社会努力,而高校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和养成科学理财能力 方面,应该起主要作用。

(一)培养大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大学生正处在求学阶段,受自身时间和能力 的限制,加之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使得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家庭,父母应 该根据学校和孩子学习、生活及家庭的经济状况有计划、有节制地供给费用;同 时应该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或家教,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培养他们的经 济独立能力。这样可以使大学生们懂得“钱来之不易”,从而在消费上更加理性。

心理特点影响因素 篇3

【关键词】低温地板;辐射供暖;优点;缺点

0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人们对于居民住宅的舒适性也有着更高的要求。能够提升住宅舒适度的措施或者设备较多,而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便是一个能够直接对住宅室内进行微气候调整的节能供暖系统,该供暖系统与传统的供暖方式相比较而言,有着节能高效、供热均匀、运行成本低、管理便捷、节省空间、免维修等优良特性,这也正是其能够被广泛应用在居民建筑中的原因。虽然地板供暖系统的优势众多,但运行过程中仍然发现了一些缺陷。下文主要对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并且对其中所存在的影响因素以及优势进行阐述。

1、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

低温辐射地板供暖这项技术最早是在歐美等发达国家出现,时间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30年代,这项技术发展到如今已经较为成熟。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就是一种能够通过预先埋设在地板之下的加热管来对地板表面进行加热的加热技术。在进行加热的过程中,由于被热管加热的地板表面会向房间的内部进行辐射换热,并且与室内空气进行对流换热,以此来实现室内空间供暖,在这期间,占有主导地位的就是辐射换热作用,而自然空气对流换热所产生的效果则处于次要地位。低温辐射地板供暖系统工作过程中,详细来说,就是将整个建筑室内的地板都作为供热系统的散热器,利用地板之下预先铺设的多个管道来作为散热通道,在加热管中注入40-60摄氏度低温热水,将低温热水作为热源,热水在水管中源源不断的流动循环,其热量通过地板表面散发而出,能够使得地面温度提升20-29摄氏度左右。

低温地板辐射供暖成功地解决了高空间、大跨度、矮窗式建筑物的热源紧张问题,如展览馆、厅堂提高了供暖的舒适度和改善生活质量。传统的供暖方式上热下凉,给人们有口干舌燥的感觉。而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给人以脚暖头凉的舒适感,俗话说寒从足下来,低温地板供暖符合人体的生理学调节特点,符合人体理想感受,促进人体血液循环。

2 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特点

由于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中有着较为特殊的换热特点 ,将其与其他普通的对流散热器为主要散热方式的供暖系统相比较而言,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有着更多的优势与特点。

2.1 提高了室内舒适度。

从建筑室内的地面温度,到距离1.4米以及1.7米的位置都是属于人体的呼吸区域,再到呼吸区域以上的空间或者更高,整个建筑室内的温度呈现出阶级性的提升。这样,使得空间里的人们产生头热脚冷的不舒适感。并且对于大跨度的房间,沿墙布置的散热器并不能使房间内各个地方的温度都达到舒适的要求。而地板辐射供暖系统以地板为加热面,热量从地面向屋顶方向传递,温度由下而上逐渐降低,满足人们足热头冷的生理要求,不仅增加了房间的热舒适度,还能避免犯困,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2.2 有效的节约能源。

低温地板辐射供暖与传统对流供暖方式不同,其加热管线全部埋藏于地面内部结构层,与完全暴露在外部的对流供暖相比,热损失大大降低。而且,低温地板辐射供暖所产生的大部分热量都集中在人体感觉最舒服的高度内,这样大大提供了热效率,同时室内温度的梯度性也相应降低,与对流供暖方式相比,靠近屋顶处温度明显降低,从而房间的无效热损失得以减少,满足节能的要求。

2.3 降低室内噪音。

目前,我国楼板一般采用预制板或现浇板,隔音效果都比较差,采用地板辐射供暖时,地面增加了40~60mm厚细石混凝土层,同时还增加了保温层,不仅能够蓄热,还能有效地降低上层对下层的噪音干扰。

2.4 卫生条件高。

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的供暖原理为辐射换热,与对流供暖方式相比,温度梯度很小,使室内气流的对流换热减弱,室内空气流动缓慢,故室内空气中灰尘流动要小的多,这样就减少了空气中有害病菌的传播。

3 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影响因素

就目前来说,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主要是在北方等寒冷地区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并且还在持续得到更多居民以及建筑开发商的青睐,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对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使用效果来看,地板辐射供暖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部分建筑中的地板辐射供暖在设计以及施工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质量影响因素。

3.1 热负荷的不确定性。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计算按照规定:①取一般对流供暖方式计算热负荷量的90~95%作为计算热负荷。②室内计算温度比按一般对流供暖方式确定的室内设计温度降低2℃,这样就降低了建筑物的热负荷。事实上由于加热管全部敷设在地板内,地板上家具等的遮挡会增加热阻,特别是在住宅建筑中,卧室及起居室内床、衣橱、沙发、电视橱等家具的遮挡率占房间总面积的30~50%,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地热盘管向房间内散出的热量,地板装饰层的厚度、材料也会影响地板的散热量,因此又应该适当增加建筑物的热负荷。

3.2 由于我国没有严格的热计量收费制度,居民惰于调节温度控制阀来调节室温,因而导致实际工程的室温比室内设计温度高,有时可能会达到24~25℃,需要开窗进行缓解。

3.3 层高问题。从技术方面看地板辐射供暖要占用50~70mm的建筑物高度,建筑物每层需要增加60~100mm。这样一来,梁柱截面和结构载荷相应增大,地基处理变得复杂,相应的土建费用也要提高。

3.4 各环路的平衡问题。连接在同一分水器、集水器上的同一管径的各环路,其加热管的长度宜接近,并不宜超过120m。保证各环路长度相等或相近,也就是保证各环路流量平衡,否则很容易出现水力失调,造成地面温度不均匀。

3.5 可维修性差。地板辐射供暖属于隐蔽性工程,由于盘管埋在地板内,系统不便于进行维修,一旦管道因为人为因素而发生堵塞或者断裂的现象,必须要破坏地面的装修,维修工程量较大。

3.6 在我国地暖规范中,明确规定,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供水温度不应超过60℃。这就要求设置独立的供热热源,不能与其他的供暖方式做混合系统。规程中还规定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10℃,所以地板辐射供暖的流量相比对流供暖较大,输送耗能与对流供暖相比有较大的增加。

4 结语

综上所述,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目前最为经济、高效、节能、卫生、耐久的供暖方式之一,也正是由于其所具有的众多特性而使其等到了更多的关注,应用前景极为广阔。但低温地板辐射供暖中所存在的的一些影响质量的因素也必须要将之解决,加强对盘管近距、热负荷量计算等方面的问题,都必须要在日后的安装过程中,不断对这些缺点进行完善,以便于低温地板辐射供暖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章熙民,任泽霈,梅飞鸣.传热学(第四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奚凤华.浅析低温地板辐射分户热计量[J].价值工程,2011(03).

心理特点影响因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 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AD-3)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共入组23例, 均为男性。

1.2 方法

按照自拟社会心理因素调查提纲, 先向患者讲明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以求得患者的合作, 然后分别进行调查登记, 最后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年龄:平均 (37.24±3.42) 岁, 初饮酒年龄 (21.6±3.46) 岁。婚姻:已婚19例, 未婚2例, 离婚2例。平均受教育年限 (6.38±2.42) 年。

社会因素:职业:工人3例, 农民16例, 干部1例, 无业3例, 工人、农民多为从事繁重体力的劳动者。家庭纠纷6例, 恋爱受挫3例, 工作不顺心3例, 经济困难6例。

环境因素:群体影响14例, 受家庭影响6例, 工作性质1例。

亚文化因素:认为酒能活血化瘀、解乏、解愁13例, 社会交往需要10例, 家庭支持17例。

性格因素:急躁易冲动8例, 倔强、好胜7例, 开朗、好交际6例, 内向2例。

3 讨论

由于酒精是一类精神活性物质, 故迄今为止对酒精滥用的治疗仍然是一个较困难和复杂的问题[2]。饮酒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临床治疗和护理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是一项艰苦的任务。了解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 并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

(1) 加强健康教育。从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特点看, 有相当一部分受环境因素和亚文化因素的影响。为此, 应加强有关酒害的精神卫生宣传工作,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宣传文明饮酒的重要性, 促进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 提高就医依从性。

(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注重心理护理, 增强患者的信心。从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特点看, 这类患者大多表现为急躁、易冲动、倔强、好胜。他们一方面缺乏自尊;另一方面又需要自尊来满足他的虚荣心。此时护理人员应尊重他们, 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 设法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应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专业知识, 与患者细心交谈, 尽量消除其不良情绪,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改变患者对待疾病的态度及行为处理方式, 积极配合治疗, 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3) 调动社会支持力量, 取得患者家庭及其成员和工作单位的大力配合, 改善他们的关系, 耐心讲解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就各种心理和社会问题做针对性的处理。

通过分析患者社会心理因素特点, 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 可提高患者住院治疗的效果, 使患者尽快安全度过住院治疗期, 早日回归社会。

摘要:目的 分析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特点, 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23例, 进行调查登记, 对资料分析处理。结果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特点, 相当一部分受环境因素、亚文化因素的影响。结论 针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心理因素特点, 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 可提高患者住院治疗效果, 早日回归社会。

关键词: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社会心理因素,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51.

影响学生心理行为因素 篇5

一、家庭环境

1、社会经济状况

一般认为,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小儿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在后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紧张事件较前者为多;另外,在这种家庭中,心理和社会交往机会少,儿童就象成人一样产生焦虑和抑郁。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低,育儿技能差,就更易造成儿童的行为问题。

2、父母状况

父母的不幸童年。父母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母亲妊娠时的心理压力及分娩时的情况等,均可影响儿童行为的发育、在一项调查中发现,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较多地存在着孕前、妊娠中的病理现象和异常分娩等因素。

父母的性格、智力和教育水平对小儿的行为发育也有影响。

3、父母对子女的态度

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过分担心和过分保护、偏爱、歧视以及对子女不切实际的过分期望等均对儿童行为右影响。

4、父母的榜样作用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个崇拜者,儿童经常模仿父母一言一行,所以父母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子女。家庭气氛、父母分居、争吵等对儿童有深刻影响,孩子容易受父母公开争吵的干扰,特别当这种争吵与已有关时。其他诸如嗜酒、吸烟、对人对事的态度等无不对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影响。

5、父母与子女的矛盾冲突

每个正常的家庭都有矛盾发生,但如矛盾太大则会引起父母的担忧以及孩子的不安全感。在家中造成矛盾的原因很多,如小儿的令人讨厌的一些表现、家务、电视节目、衣服、朋友、学习……。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一旦冲突发生,父母的责备、惩罚只会使矛盾更加激化,甚至会产生敌意行为。父母要明白,孩子的性格部分来自遗传,部分来自父母的教养。孩子表现不好、发脾气,父母应首先控制自己的感情,以免矛盾恶化。

6、家庭破裂

由于父母离婚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常常引发出许多行为问题。与儿童行为有关的因素有:离婚的原因,与跟随一方(父或母)的关系,新同胞的出生,社会经济压力,母(或父)亲的情绪,离异双方仍继续对立谩骂等。

二、集体环境

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如同家庭一样,教师即父母,同伙即兄妹。恰当的教育内容,得体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着小儿的身心发育。在一个和谐、友爱、团结、快乐、积极向上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可使小儿的情绪行为得到良好的发育。

三、儿童自身的生理环境

1、残疾与慢性躯体性疾病

心理因素能影响长高? 篇6

随着离婚率的增高,有的孩子因家庭暴力、虐待、饮酒、抽烟、服用药物、“一家两制”、两地分居、第二职业、失业威胁、期望值高、分配不公、婚外恋、居住拥挤、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价值取向的冲撞等种种矛盾的纠葛。以及辱骂、讥讽、嘲笑、歧视等“心理暴力”,使孩子感受到冲撞的痛苦。从而使其体内的生长激素分泌量减少,他们的身高比在和谐环境中得到多方关爱的孩子矮。国外学者把因為缺乏爱抚和关心而停止发育,身高进展缓慢,成為矮身材的称為“社会-心理-矮小综合征”,也有称為“社会心理型侏儒”。

影响身高的多种因素

缺乏母爱

身高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个体差异,但大都与遗传、营养、内分泌等多种因素有关,这早已為人们所熟知。但一些专家研究发现,情绪障碍同样也能影响身高。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长在缺乏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得不到充分的母爱,那么他的身高常比同年龄儿童矮小,国外称这类矮小者為情感遮断性身材过矮症,也有的资料称之為“情感遮断综合征”。

情感遮断性身材过矮症的发生原因,主要是下丘脑、垂体系统机能受情绪抑制,进而引起垂体的生长激素分泌减少。这样的孩子除身高较矮外,尚有智力发育较迟、多饮、多食、独语、多动、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异常行為。情感遮断性的小儿一般睡眠不踏实,缺乏安全感,有时在梦中喊醒、哭醒等,这些情况会影响到睡眠质量。而儿童的生长激素只有在深睡期和熟睡期才分泌旺盛,因此说,睡眠不安,易惊醒的孩子,这种生长激素的分泌就有可能受到很大的抑制,这也是孩子长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外也有研究发现,一旦这些孩子解除负面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能够迅速的出现追赶性生长,身高可以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

家庭不和

据英国最近公布的—项研究称,和经常打架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或来自破裂家庭的孩子,其身高极可能较矮。為评估家庭冲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研究人员对健康问题走访报告进行了检查,发现至少有300名儿童来自于由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离异、单亲或被父母遗弃所造成的困难家庭,这类儿童占被调查总数的4.5%。

研究人员分析发现,在经历过家庭冲突的儿童中,身材矮小者占31.7%,与此相比,在无此经历的儿童中身材矮小者只占20.2%。加上已知的影响生长的其他因素,如社会阶层、家庭人口数量和性别差别等,相应的差异比例只有稍微的下降。

紧张焦虑

据美国纽约州心理研究所儿童心理学家丹尼尔?派思最近报告,整天生活在紧張焦虑情绪中的女孩比具有快乐稳定情绪的女孩子身材矮小。这项报告是对716个从9~18岁孩子做9年跟踪研究而提出的。感觉紧张的女孩比感觉快乐的女孩矮5.08厘米,且有2倍以上可能性不会成為身高1.57米以上女性。心理学家猜测情绪可能抑制掌管身高的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这项研究也发现紧张情绪似乎不会造成男孩子身材矮小。这可能与男女孩子面对压力的生理反应不同有关。但具体的机制是否如此,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一种為“分离紧张感”,指一些女孩恐慌于与父母分离,如不愿去学校,不肯与父母分睡在不同房间。另一种是“长期紧张焦虑症”,表现為性情胆怯,缺乏自信,害怕别的孩子不喜欢她,担心自己做事不如别的孩子好。至少5%的美国女孩受害于这种影响身高的紧张焦虑心理障碍。

专家建议,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紧张焦虑倾向后,应寻求专家帮助。家长应关心7岁以上女孩所担心的事:父母关系、家庭经济、自己容貌、言谈举止、身材高矮等。

哪些因素影响儿童心理健康

从上述的几个问题中,大家已经充分体会到儿童的心理健康对孩子们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呢?

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在家庭人口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结构的健全完整程序。有人曾对1095名中小学生的家庭结构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生活在不完整家庭(双亲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离婚等原因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不在的家庭)里的中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者所占的百分数為13.8%,而完整家庭中有问题孩子只占0.2%,充分说明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

家庭氛围

所谓氛围,就是指人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它是在某一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形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儿童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為放任、不讲礼貌。因為儿童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和其它家庭成员(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等)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和认知对象,并以模仿式的学习来感受事物、熟悉环境、发展自己的习惯行為,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然后在以后与社会环境的接触当中,就开始以长期在家庭气氛中熏陶出来的心理模式、性格特征、习惯行為来判断自己对家庭以外的世界的适合或不适合。

教育态度与方式

从发展的观点看,对儿童的教育应该是成人以自觉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去开发儿童的一切潜在的能力,即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向儿童提供一切条件包括环境、人际交往等,关心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就文化素质而言,一般说来,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常对子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在儿童的学习上也能给予较好的指导。相反,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本身不思进取,往往对子女的要求不高,他们不仅自己不学习,也不关心子女的学习,甚至只顾自己的娱乐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较高的相关性。

良好家庭环境和气氛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创造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呢?这就要求家长要做到: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严教

儿童对一种家庭气氛的心理承受力表现在他对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形象的适应和接受,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最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

因而父母们时刻要意识到身旁有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在看着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示范、少说教。

要有民主的行為

作為父母要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这对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将产生极為有利的深刻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既是长辈,也是教师和朋友,切忌把“社会角色”带进家门;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子女,站在子女的角度,才能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千万不能按家长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拔苗助长;家庭内出现矛盾和分歧时,切忌急躁、粗暴,尽可能地热心肠、冷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和谐的家庭气氛

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是治家、教子的基本条件。家庭和谐的关键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夫妇双方,因此,有责任感的家长為了家庭的幸福和子女成才,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作配偶的特殊艺术和家政科学。

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父母乐观、镇静、愉快的情绪对孩子可以产生具大的感染力,父母应自觉克制来自各方面的烦恼、伤感和忧郁,控制自己的不良性格,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孩子感到家庭是温暖迷人的。另外,家庭中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也应充分考虑其教育的影响。

高中生价值选择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篇7

本文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旨在对中学生的价值选择特点, 影响价值选择的学生个体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同时探讨不同价值选择对学生学业成绩和未来职业选择标准的影响。本文可以为中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教育提供实际数据的依据和指导, 从而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

一、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某地级市47所高中共22692名高一学生, 其中男生占48.9%, 女生占51.1%。为了探讨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价值取向的影响, 后面分析中对父母受教育程度取父亲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中较低的值。在所调查的学生中, 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没有上过学的占2.1%, 父母中最低学历为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大专毕业、大学毕业和研究生毕业的分别占13.6%、35.7%、23.3%、13.0%、10.5%和1.78%。在调查的学生群体中, 父母中有一方在外打工而自己随父 (或母) 在家乡读书的占3.6%, 父母均在外打工自己留在家乡上学 (简称“留守”) 的占2.8%, 随打工的父亲或母亲在外地上学 (简称“流动”) 的占16.4%, 父母均在本地自己也在本地上学的占77.2%。

2.调查内容

价值选择:采用自编的题目进行调查。题目具体陈述如下:下面列出了一些人们所追求的事物, 对你来说哪一项最重要? (选你最看重的两项。) (1) 财富; (2) 健康; (3) 荣誉; (4) 才能; (5) 友情; (6) 亲情; (7) 成功; (8) 道德; (9) 舒适; (10) 平等。

为了了解影响价值选择的家庭因素, 本调查还对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孩子目前就学的状况 (是否流动或留守) 进行了调查。为了考察价值选择对学生学业和未来职业选择的影响, 本文采用学生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 采用问卷对学生未来选择职业时考虑的标准进行了调查。

二、研究结果

总体来看, 高中生最看重的事物中, 按照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亲情 (59.2%) 、健康 (44.0%) 、友情 (34.6%) 、道德 (15.2%) 、成功 (14.2%) 、才能 (13.7%) 、财富 (9.1%) 、舒适 (6.8%) 、平等 (6.6%) 和荣誉 (3.2%) 。

1.学生个体特征: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对价值选择的影响

注:*** 表示统计检验结果显著, 且描述实际差异的效应值 d>0.2。 (下同)

性别差异的分析结果表明, 在“亲情”上, 男生的选择比例为52.5%, 女生的选择比例为65.7%, 女生选择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在“健康”上, 男生的选择比例为41.0%, 女生的选择比例为46.8%, 女生选择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在“友情”上, 男生的选择比例为38.8%, 女生的选择比例为30.6%, 男生选择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在“财富”上, 男生的选择比例为11.1%, 女生的选择比例为7.0%, 男生选择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在“荣誉”上, 男生的选择比例为4.6%, 女生的选择比例为1.6%, 男生的选择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在“道德”上, 男生的选择比例为17.1%, 女生的选择比例为13.2%, 男生选择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在“平等”上, 男生的选择比例为7.6%, 女生的选择比例为5.5%, 男生选择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在“才能”上, 男生和女生的选择比例分别为13.7%、13.6%, 在“成功”上, 男生和女生的选择比例分别为14.3%、14.0%, 在“舒适”上, 男生和女生的选择比例分别为5.0%、7.4%, 男女生的选择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对“亲情”的看重程度, 独生子女的选择比例为55.4%, 非独生子女的选择比例为62.3%, 非独生子女明显较独生子女更加看重亲情;在价值选择的其他各项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家庭环境:父母受教育程度和流动、留守对子女价值选择的影响

对于父母受教育程度, 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没有上过学的子女选择“财富”的比例为17.6%, 父母均为研究生毕业的子女选择“财富”的比例为17.9%, 明显高于其他群体;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没有上过学的子女选择“健康”的比例为39.5%, 父母均为研究生毕业的子女选择“健康”的比例为39.0%, 均明显低于其他群体选择该项的比例;父母均为研究生毕业的子女选择“荣誉”的比例为10.7%、选择“才能”的比例为17.4%、选择“成功”的比例为18.6%、选择“平等”的比例为10.4%, 均为最高, 明显高于其他群体选择该项的比例;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没有上过学的子女选择“亲情”的比例为52.1%, 与其他群体相比较低, 父母本科毕业的子女选择“亲情”的比例为51.9%, 与其他群体相比较低, 父母研究生毕业的子女选择“亲情”的比例为49.4%, 与其他群体相比也较低;另外, 父母本科毕业的子女选择“道德”的比例为18.6%, 研究生毕业的子女选择“道德”的比例也为18.6%, 两群体对“道德”的选择比例相同, 比其他群体对该项的选择比例高。

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学生选择“财富”的比例为15.2%, 明显高于其他群体选择“财富”的比例;父母一方在外打工选择“健康”的比例为37.4%, 留守学生选择“健康”的比例37.8%, 均明显低于流动和普通群体选择该项的比例;留守学生选择“荣誉”的比例为10.0%, 明显高于其他群体选择该项的比例;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学生在“友情”上的选择比例为30.9%、留守学生在“友情”上的选择比例为30.2%, 流动学生在“友情”上的选择比例为31.4%, 父母在本地的学生在“友情”上的选择比例为35.4%, 可见, 父母一方在外的学生以及留守学生和流动学生对友情的需求均明显低于父母均在本地的学生;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学生选择“亲情”的比例为47.8%, 留守学生选择“亲情”的比例为51.6%, 流动群体选择“亲情”的比例为60.8%, 普通群体选择“亲情”的比例为59.6%, 可见, 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学生以及留守学生对亲情的看重程度明显低于流动和普通群体;另外, 在“才能”、“成功”、“道德”、“舒适”和“平等”五项上, 群体间差异不明显。

3.价值选择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语文、数学和英语每门学科满分150分, 总分450分, 所有参加测试学生平均263分, 标准差70分。

表4的结果表明, 价值选择中, 选择“才能”的学生群体平均成绩为275.95分, 没有选择“才能”的学生群体平均成绩为260.82分, 选择“才能”的学生比没有选择的学生群体平均成绩高15.14分;选择“友情”的学生群体平均成绩为253.09分, 没有选择“友情”的学生群体平均成绩为267.91分, 选择“友情”的学生群体平均成绩比没有选择的学生群体平均成绩低14.81分;选择“成功”的学生群体平均成绩为271.61分, 没有选择“成功”的学生群体平均成绩为261.44分, 选择“成功”的学生群体平均成绩比没有选择的学生群体平均成绩高10.17分;选择“舒适”的学生平均成绩为279.41分, 没有选择“舒适”学生的平均成绩为261.68分, 选择“舒适”的学生平均成绩比没有选择“舒适”学生的平均成绩高17.72分, 差异较大。其他价值选择项目上, 选择和不选择群体间学生成绩的差异相对较小。

4.价值选择与职业选择标准之间的关系

在所有调查的学生中, 48.9%的学生以“自己的爱好”为标准, 26.7%的学生以“职业发展前景”为标准, 11.3%的学生以“薪水的高低”为标准, 以“家人和亲人期望”为标准的占5.2%, 选择其他的学生占7.9%。表5给出了在价值选择与职业选择标准之间的关系, 如选择“财富”的学生群体中, 在未来职业选择中以“薪水的高低”为标准的占34.9%, 以“自己的爱好”为标准的占28.3%, 以“职业发展前景”为标准的占26.9%, 以“家长和亲人的期望”为标准的占3.8%等等。价值选择与未来职业选择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关系, 选择“财富”的学生在选择未来的职业时选择“薪水的高低”的比例为34.9%, 更加追求“薪水高低”, 而没有选择“财富”的学生对“自己的爱好”的选择比例为59.9%, 更看重“自己的爱好”;没有选择“荣誉”的学生在选择未来的职业时对“自己的爱好”的选择比例为49.2%, 更看重“自己的爱好”;选择“才能”或“成功”的学生在选择未来的职业时对“职业发展前景”的选择比例分别为32.7%和33.0%, 更看重“职业发展前景”, 而没有选择“才能”或“成功”的学生对“自己的爱好”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9.6%和50.6%, 更看重“自己的爱好”;选择“道德”的学生在选择未来的职业时对“自己的爱好”的选择比例为54, 2%, 更看重“自己的爱好”, 而没有选择“道德”的学生对“薪水的高低”的选择比例为12.3%, 更看重“薪水的高低”。

三、讨论与结论

总体来看, 高中生价值选择具有更加关注亲情、友情和健康的特点, 选择舒适和平等的比例相对较低, 这与近年来社会宣传更加注重亲情、友爱, 更加关注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关, 也与目前物质生活基本满足, 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仍待提高的社会发展特点相一致。男生和女生存在较大的差异, 女生更加看重“亲情”和“健康”, 而男性更加看重“友情”、“财富”、“荣誉”和“道德”, 形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在性别社会化过程中, 社会对男女生期望和标准的差异所造成的。非独生子女更加看重“亲情”, 在其他方面两者差异不大。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价值选择有一定的影响, 受教育程度很低 (如父母双方有一方没有上过学) 的子女往往更看重“财富”, 而相对不太看重“健康”、“亲情”和“友情”;而受教育程度很高 (如父母双方都为研究生) 的子女在重视“财富”的同时, 往往比较看重“荣誉”、“才能”、“成功”、“道德”和“平等”等更高层析的价值追求, 相对不太重视“亲情”。留守儿童是值得关注的群体, 他们较其他群体更看重“财富”, 而相对不太重视“健康”、“亲情”和“友情”, 另外, 流动这一群体也相对不太看重“友情”。这一研究结果与周定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与学校的教育应对》以及李伍平在《和谐社会构建视域下的“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以四川射洪县为例》相一致。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深思。在目前中国存在大量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情况下, 如何弥补亲情缺失带来的不良影响不仅是教育, 而且是整个社会需要关注的话题。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 农村劳动力剩余等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成了一个明显的社会症结, 也使得这个问题在中国具有特殊性。对于父母外出打工的现象, 参与问卷调查的大部分留守儿童都表示虽然不想离开父母却可以理解, 但长期不在一起生活导致了两代人之间更大的隔阂出现。由于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并不高, 外出务工就是为了挣钱, 对金钱比较看重, 这也导致了子女的价值观发生着改变。而很多父母所从事的重体力劳动也会使得子女认为大强度的劳动以及一些小疾病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许多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在家的短暂的时光中他们很想和父母聊聊自己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何开口, 久而久之, 连这样的想法都变淡了, 对父母的思念也变少了, 对亲情的需求也就减少了。当问及遇到困难和委屈时会找谁诉说时, 这些留守儿童一部分表示会找和自己同为留守儿童的兄弟姐妹, 甚至还有同学表示找网友倾诉。

由于留守儿童在心理、思想道德、社会交往以及学习等各方面情况的特殊性, 发生过一些不良现象。经过一些媒体的夸大报道加之农村孩子在生活上的不良习惯使得人们对他们产生了偏见, 忽略了这些被迫留守孩子的朴实和善良。解决这些问题的第一步就是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正确对待这些孩子, 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 献出关爱。父母也要重视孩子的全面教育, 加强心灵沟通, 正确对待孩子的物质教育, 培养正确的金钱观, 重视家庭文化建设。政府要积极推动政策制定, 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律保护, 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 加大专项投资等。

另外, 价值选择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结果与已有研究类似, 追求成功和才能, 往往会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 因而成绩也会更加突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在过去一段时间功利化的社会背景和快速经济发展导致社会贫富差异加大的社会背景下, 追求舒适的生活也可能会成为学生为之努力的外部动力。

中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其价值选择有密切的联系, 未来职业的选择标准是各种价值追求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因此, 要把职业定向教育与整个教学过程结合起来, 解决学生的价值选择问题, 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积极的职业选择标准。

参考文献

[1]王伦光.论价值追求与人的全面发展.浙江社会科学, 2004 (3) .

[2]祝平燕.性别社会学.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周定.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与学校的教育应对.湖南师范大学, 2010年硕士论文.

[4]李伍平.和谐社会构建视域下的“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以四川射洪县为例.西南石油大学, 2011年硕士论文。

[5]孙立平.城乡之间的心二元结构与农民流动——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6]杨茜茜.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状况及培养研究——以山东菏泽邪城县黄安镇为个案.山东:曲阜师范大学, 2010.

[7]新华网.加强构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平台.2007.

[8]任昌运.空巢乡村的守望——西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西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北京: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 2009.

[9]郑海燕.初二学生的教师期望知觉、价值取向、学业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 (理论版) 》, 2009 (8) .

心理特点影响因素 篇8

研究对象和方法

对象本研究从丹东、营口、大连三座城市的医院随机抽取140名医生进行调查, 发放140份问卷, 收回108份, 有效率为77.1%。其中三级医院14份, 二级医院38份, 一级医院56份;男临床医生53人, 女临床医生55人;35岁以下医生68人, 35岁以上医生40人;本科学历以上的60人, 本科学历以下 (大专) 的48人。

方法在研究方法上, 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自编问卷与标准化量表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标准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 (EPQ-RSC) , 主要包括3个人格维度:精神质维度 (P) 、神经质或精神质维度 (N) 和内外向维度 (E) 。根据外倾性维度 (E) 可以将人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根据情绪稳定性 (N) 可以将人格分为情绪型和稳定型;根据压力心理应激反应可以将人格分为失调型和整合型。此外, 我们还自编了一些问题, 探讨影响医生职业人格的因素。

研究结果

医生的人格特质维度与全国常模的比较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 在医生的人格中, E分高于全国常模, 表明职业要求医生的人格更倾向于外向型, 即医生具备乐观、善于交际、健谈等人格特点。男性临床医生的P分数低于男性常模, 表明男性医生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更具有同情心, 感觉更加敏锐。因为医生是高风险的职业, 尤其是临床医生, 每天的工作没有规律可循, 随时要面对突发情况, 面对患者的生与死, 这对医生是一种艰难的考验, 要求临床医生具备很高的问题处理能力, 包括观察力、判断力、敏感的直觉能力等, 尤其是许多男性医生从事的外科医疗工作, 更是高风险、高付出的职业, 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 要求医生职业人格中的整合性要好, 即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应激能力。而女性医生的P分则高于女性常模, 女性本来同情心和直觉能力就强, 对于女医生而言, 她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 已经习惯了这种职业环境, 其同情心和人道精神相对全国女性常模要高, 即她们在P分维度上所表现出的同情心等方面相对要弱一些。在N分维度上, 男医生人格中的情绪性更大些, 更容易出现焦虑、紧张、易怒情绪, 而女医生的N分维度则在常模左右, 情绪较为稳定。

医生职业人格的性别差异从表1可以看出, 在性别上医生的神经质和内外向没有显著差异, 而在精神质维度上有极其显著性差异。这表明, 不同性别的医生在P分维度上有很大的不同, 男女性别的差异使得他们在同情心和直觉力方面表现出不同。研究表明, 由于母性的特点, 女性的同情心和人道精神更强些, 所以多数患者认为女性医生的亲和力更大些。

注:*表示P<0.05 (下同) ;**表示P<0.01 (下同)

医生职业人格的学历差异由表2可见, 学历对医生人格中的N分具有显著性影响, 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医生情绪更加不稳定, 更容易焦虑、不安。学历表明一个医生的知识体系结构, 高学历要求医生具备更高的技术, 独自面临的工作风险更大, 同时社会对高学历者有更多的要求, 所以高学历对医生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赋予了医生专业和社会影响方面的双重角色, 对他们的情绪影响较大。

医生职业人格的科室差异由表3可见, 不同科室的医生人格有着不同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P分上。外科和内科医生在精神质维度上有着显著性差异, 外科医生相对而言职业环境更加复杂, 因为他们的工作强度和压力相对要大些, 有些外科手术要求医生不吃不喝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 这对外科医生而言, 不仅仅是体力上的, 更是心理上的挑战, 他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技术上, 对病人的关心相对要少些, 所以外科医生的人格相对内科医生而言表现出冷漠、同情心较低等特点。

工作年限对临床医生职业人格的影响从医生工作年限来看, 以5年为划分标准, 在情绪稳定性维度上有着极其显著性差异, 工作5年以上的医生情绪更加稳定, 表现出稳重、很少焦虑、即使生气也有节制, 而工作不足5年的医生情绪起伏较大, 较为容易激动, 这是由于人格对环境有个适应阶段, 适应医生职业特点后, 情绪就会慢慢稳定, 焦虑会逐渐减少, 但是就个人而言, 不同人的适应期是不同的, 总体而言, 5年是个分界点。这一研究结果表明, 应该尽量缩短职业适应期, 有了稳定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自我职业认同对临床医生职业人格的影响所谓自我职业认同, 即对职业的喜欢程度。研究表明, 自我职业认同度对医生人格特质中的P分和N分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 医生的职业认同度越低, P分越高。自我职业认同度较低的医生, 其职业兴趣往往不在医务工作方面, 因此, 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对患者不够关心, 对工作不够热情。而自我职业认同度较高的医生, 则能将职业兴趣融入工作中, 更加珍惜医生职业, 能在工作中付出极大的爱心, 同时也因为喜欢医生的职业, 当受到职业环境的影响时会出现情绪波动, 因此, 自我职业认同度较高的医生的N分较高, 容易紧张、焦虑。

讨论

医生职业人格与全国常模的差异比较医生职业有其特殊的职业特点, 专业化程度高、技术性强、工作强度高、心理压力大, 同时在医患关系上拥有决策权和特殊干涉权。医生在多年的专业训练和长期的职业经历中形成了病人无法企及和动摇的专业优势, 这种知识技术与资源的独享优势使医生对患者拥有几乎至高无上的职业权力, 在特殊情况下, 需要限制患者的自主权利, 实现自己的意志, 已达到完成医生对患者应尽的义务、对患者的利益负责的目的, 因此, 医生所具有的这种特殊的职业特点, 必然会导致特殊的职业人格。近年来, 有关医院或医生的负面新闻不少,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医患比例太低了, 也就是说, 我国医务工作者与普通百姓的比例要比欧美发达国家小得多, 这必然会导致一个后果, 即老百姓的健康得不到完全的关照。另外, 一个医生对应的病人太多, 会使医生感觉自己的工作非常辛苦, 压力很大。当病人好容易等到就诊的机会, 希望医生能就自己的病况多下几句医嘱, 而医生因为等待的病人太多不得不言简意赅的时候, 医患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在这种特殊环境下, 医生的人格特质较全国常模有所不同, 在对医生职业高要求的前提下, 医生的职业人格势必会受到影响。

医生职业人格影响因素的分析从表2和表3可见, 医生职业人格在年龄和职称因素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这是由于人在20岁时人格的“模子”就开始慢慢定型, 到了30岁时便十分稳定了, 一般而言, 人过了30岁以后, 基本的人格特征很少会改变。本研究也表明, 不同年龄阶段医生的职业人格没有差异性区别。职称虽然与医生职业的收入和利益密切相关, 然而在医生人格特质这一因素上也没有显著差异,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王岚等人的研究表明, 职称在医生人格特质因素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医生职业人格维度在性别、科室、工作年限、收入、自我职业认同度因素上都有着显著性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精神质和神经质方面, 而在内外向维度上没有特别显著的影响, 这说明内向和外向性格的人都可以成为医生。但是对于医生而言, 在精神质和神经质维度上所表现出的理性和情绪稳定性方面又有特殊的要求, 与医生这种特殊的职业要求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 要求医生职业人格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具有一定的弹性, 正如我们对医生进行社会调查时医生所说的那样:既要大胆, 又要细心;既要体现大爱, 也要承担无奈;既有辛苦, 又有高尚;既要有同情心, 又要有魄力。因此, 医生的职业具有双重性, 这就要求医生在自身行为上和情绪上具有一定的可调性。

教育启示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可以为在校的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以下启示:

第一, 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成为优秀医生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很难成为好医生;

第二, 无论内向还是外向的医学专业学生, 都可以成为临床医生, 医生职业对人格中的性格维度没有显著性要求;

第三, 医学专业学生要重视医生职业人格维度中精神质和神经质维度的培养, 神经质维度主要表现在情绪方面, 医生不能有过强的情绪波动, 但也不能成为情感淡漠的人。在日常生活中, 要提高自己的情商, 要具备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用积极的情绪激励自身行为 (自我激励) 的能力, 还要具备认知他人情绪、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在精神质维度方面, 则要增强自己的理性, 培养敏感的判断力, 这就要求在专业知识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达到敏感与果断相结合的最佳效果。

摘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运用自编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及社会观察方法, 运用t检验和F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旨在了解医生职业人格的特点, 探讨不同因素对医生职业人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医生职业人格与人格常模有差异, 职称和年龄因素对医生职业人格影响不显著, 但医生职业人格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在性别、科室、工作年限、收入、自我职业认同度上有显著差异。此研究结果有助于对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关键词:医生,职业人格,特点,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130-131.

[2]赵阿勐, 崔光成, 刘吉成, 等.精神科医生职业倦怠的状况及其对精神医学教育的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4) :436-438.

[3]李超平, 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 2003, 35 (5) :677-684.

[4]杨文, 赵勇, 蒋守涛, 等.医生工作压力现状与职业倦怠的研究[J].中国康复, 2006, 21 (6) :390-391.

[5]郑飞中, 陈莉.医生的职业倦怠与其背景性因素的关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 2007, 20 (6) :4-6.

[6]王惠, 张宁.医生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 (4) :397-399.

心理特点影响因素 篇9

关键词:护士,工作应激,工作科室,工作时间

现代社会的工作者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应激。护士群体的工作超负荷现象突出,长期处于高应激的工作环境[1,2]。护士高水平的工作应激不仅影响其自身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其工作质量及患者的健康,进而增加护理的成本,影响卫生保健的质量[3]。护士工作应激是医疗行业从业者和职业健康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过去,我国学者也研究过护士群体的工作应激[4,5,6],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科室的护士群体,且研究样本较小,反映问题不够全面。文化和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护士工作应激的表现会存在不同[2]。当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过去的研究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当前护士工作应激的状况。此外,很少有研究系统、全面地考察人口学变量和工作科室对护士工作应激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探索工作年限、工作时间等人口学变量和工作科室对护士工作应激的影响,旨在反映我国护士工作应激的现状,为决策者和医护管理人员提供相应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横断设计和方便抽样法,选取南京市9所医院(包括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三类医院)的女护士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7份,回收率95.4%;筛除无效问卷后,保留下来的有效问卷为422份,有效率88.7%。护士年龄21~51岁,平均(29.0±6.3)岁;工作年限0.5~34.0年,平均(7.5±7.0)年;每天工作时间7.0~12.0 h,平均(8.1±0.6)h。所有护士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护士月收入、文化程度、工作年限、每日工作时间和职称等变量的人数分布见表1。护士来自重症监护室(ICU)、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急诊室、神经内科、手术室、妇产科、针灸科等24个科室,其中急诊室护士人数最多,其分布列于表2。271名护士(64.2%)报告曾在两个或多个科室轮转。

表1 护士在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分布(n=422)

1.2 方法

(1)人口统计学调查:自编人口学统计资料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月收入、文化程度、职称、工作科室、工作年限以及是否换过科室。(2)中国护士应激源量表(Chinese Nurse Stressor Scale,CNSS):测量护士工作应激源及其对工作应激的感受。此量表由张静平[5]编制,共有60个条目,分为6个分量表,包括与护理工作性质有关的应激源,与工作负荷有关的应激源,与护士期望有关的应激源,与接触濒死病人有关的应激源,与工作—家庭矛盾有关的应激源,以及与护理工作中人际关系有关的应激源。每个条目有两个部分,均为李克特式5点计分,全部条目均为正向计分。第一部分测量护士工作应激源出现的频率,按1-5级评分,从“从未遇到或经历”(1分)到“几乎每天遇到或经历”(5分);第二部分测量护士对该应激源的应激感受,按照影响程度评分,从“无影响”(1分)到“极重度影响”(5分)。另外,两者之积表示该工作应激源对护士的总体影响水平。总量表得分为各分量表得分之和,分量表得分为各条目得分之和。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76,各分量表的α系数0.862~0.925。

表2 不同科室护士人数分布及其应激源量表得分的单因素方差检验

注:科室间行Brown-Forsythe检验下校正值为4.875,P<0.001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描述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本研究拟以护士的科室和人口统计学变量(年龄、工作年限、工作时间、文化程度、月收入和职称)为自变量,以工作应激水平为因变量。由于自变量中,年龄、工作年限、工作时间是连续变量,而文化程度、月收入和职称是分类变量,故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来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基于各类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分组情况列于表1,样本量小于10例的组别不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不同自变量水平之间的护士应激水平差异是否显著,因为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不显著(P<0.05),故在SPSS软件中采用不假定方差齐性的Brown-Forsythe F*统计量作为矫正值进行方差分析,并采用不要求方差齐性的Tamhane事后检验。用0和1将科室设为虚拟变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检验诸多自变量中哪一个变量是护士应激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描述性统计结果

所有人口学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其与护士应激水平之间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见表3。这些变量都与护士应激水平显著相关(均P<0.05),相关系数0.105~0.236。

值得注意的是,年龄和工作年限(r=0.943,P<0.01)、工作年限和职称(r=0.808,P<0.01)、年龄和职称(r=0.842,P<0.01)之间有显著的高相关(r>0.8)。这可能意味着这3个变量对应激的影响有较大重叠,因此本研究选用更有代表性的工作年限(护龄)作为研究变量。由此,工作年限、工作时间、文化程度和月收入将作为护士工作应激的预测变量。

表3 所有变量的描述统计值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n=422)

科室、月收入、文化程度和职称是分类均值;a P<0.05,b P<0.01

2.2 基于人口学变量和科室组间的护士工作应激差异

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Brown-Forsythe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科室护士之间的总应激水平差异显著(F*=4.875,P<0.001)(表2)。Tamhane事后检验发现,ICU、EICU和急诊室护士的总应激水平均显著高于放疗科(均P<0.001),EICU护士应激程度显著高于医学心理科(P<0.05)、放疗科(P<0.001)和其他科室护士(P<0.01)的应激程度。另外,根据其他分类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文化程度护士组之间的工作应激差异显著(F=4.086,P<0.05),且本科护士应激显著高于大专护士(P<0.05);不同月收入护士组之间应激水平差异显著(F=2.914,P<0.05);不同职称护士组之间应激差异显著(F=6.468,P<0.01),且主管护师和护师均显著高于护士(均P<0.05);不同工作年限组之间工作应激差异显著(F=5.201,P<0.01),且工作5年以内的新人,其工作应激显著低于工作5~15年的护士。每日工作时间超过8 h的护士比不超过8 h的护士的工作应激也更大(F=7.072,P<0.01)。

2.3 护士工作应激对人口学变量和科室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为确认影响护士应激水平的重要变量,以工作年限、每日工作时间、文化程度、月收入和科室为预测变量,以护士应激水平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人口统计学变量工作年限、每日工作时间、文化程度和月收入均不能显著预测护士应激水平(均P>0.05),但在科室变量中ICU(β=0.153,P<0.05)、EICU(β=0.206,P<0.001)、急诊室(β=0.238,P<0.001)、新生儿监护(β=0.110,P<0.05)和康复科(β=0.144,P<0.01)能够显著预测护士的应激水平。整个回归模型能解释8.5%的变异(F=3.589,P<0.001)。这些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人口学变量不能预测护士的工作应激水平,而护士所处科室(或工作环境)能显著预测其工作应激水平。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工作时间长增加护士的工作应激水平,这与已有相关研究结果[7]一致。工作时间长往往意味着工作负荷高和应激事件较多,易造成应激的积累,从而消极影响健康状况。比如,护士工作时间延长会使护士在工作中出现错误和负面事件的可能性增加[8]。另一方面,工作时间长本身也是一个心理和生理应激源,对护士情绪和身体状况不利[9]。

本研究发现不同科室护士间的应激水平差异显著,ICU、EICU和急诊科护士应激水平较高,尤其是EICU护士比其他护士更为突出,而放疗科护士应激程度较低。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6,10]相符。EICU、ICU和急诊室护士工作工作负荷大,更多地面对死亡和负性情绪,护患关系也较为紧张;而放疗科护士工作任务相对单一,所面临的护患关系不紧张,从而应激水平较低。但2005年赵然等[11]未发现科室的影响,这可能是近年来医患、护患关系紧张、医院重点科室工作任务繁重等原因所致,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还发现,工作年限更长的护士可能有较高水准的应激,这也与之前的研究结论[12]一致。工作年限、护士职称和年龄与工作应激水平均显著正相关,这可能因为年长护士有更多的家庭—工作矛盾[13],年长护士出现的更年期症状可能增加她们的工作应激[14]。此外,工作年限长的护士往往由于职位相对较高,会承担更大的职责,如一些教学工作和更多的更重要的管理任务。Kath等[15]发现,担任管理职位的护士有过高的角色负担和管理限制导致的应激。高职称护士往往同时是护龄长的护士,其应激源相比年轻护士更多。

护士应激的进一步研究,也可以在本研究基础上作一些改进,比如考虑采用纵向设计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而婚姻状况、倒班工作制度、睡眠时间、护士性别等其他影响因素也值得考虑。婚姻状况可能影响护士工作应激[12],倒班制度则可通过影响睡眠造成应激[16]。另外,东中西部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不一致,护士应激源存在差异[17]。未来需要更多的跨地区研究来反映我国护士工作应激的整体情况。

心理特点影响因素 篇10

一、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

日本民族构成比较简单, 大和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8%,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琉球人和阿伊努族。由于日本政府长期实行同化政策, 现在的琉球人和阿伊努族人与大和族人已没有太大区别,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民族的单一决定日本国民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最终造就日本统一、稳定的民族性格。在以下方面日本国民表现出显著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点, 具有鲜明的民族烙印。

1.集团意识

“集团意识”即集体主义 , 是日本最具代表的国民性格。日本人的集体意识特别强, 他们认为集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个人只是集体内部的一个元素。在集体内部, 他们能体会到人生意义, 找到安全感, 脱离集体将会让他们感觉无所适从, 因此,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日本人特别注重顺从集体意识、维护集体利益。这种对“集体”的认同, 有时甚至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盲从地步。从二战时的“一亿玉碎”到今天企业内部重视集体的氛围, 都是“集团意识”的体现。在日本,和集体唱反调、做出背离集体的行为的人会被其他人孤立, 甚至受到“断绝来往”的惩罚, 这种“惩罚”反过来又会使日本社会的“集团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 使日本人更依附于集体, 不敢越雷池半步。

2.看重别人态度的思维方式

日本人说话做事非常看重别人的态度, 当他们决定做某件事时, 首先会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 自己这么做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 日本人一般不会做出和“大家”相背离的行为。日本人即使自己持有明确意见, 也会避免“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意见是这样的”等直接的表达方法, 而采用“恐怕是这样吧”、“我想这么考虑 , 你看如何呢”等婉转的措词 , 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适当而有礼貌的。在语言表达上, 给对方留有考虑和判断的余地, 在观察对方反应后, 再提出主张。在经常拘泥于他人和社会的日本人的生活中, 中性、暧昧的语言特别多, 他们极力避免断然拒绝的会伤害对方的情况, 而采用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

3.服从意识

由于日本社会中的“集团意识”和等级序列, 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集体的服从意识已经深入每个日本人的骨髓之中。全世界的旅行社都知道日本团最好带, 一是大家都守规矩, 二是对导游的要求绝对服从。有人这样对比日本人和中国人的不同:一群东方人到了美国, 因为陌生, 领队的人通常会拿一面小旗子, 这一点, 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是如此, 但差别也在于此, 领队的人拿着旗子, 后面跟着一大群人的, 是日本人;而领队的人拿着旗子, 后面时常有人掉队的, 是中国人。领队的人只看着前方的, 是日本人, 而领队的人边走边回头看后面有没有人的, 是中国人。这虽然带有一点调侃的味道, 却道出日本人在服从方面的执著。

民族性格可从不同角度归纳, 以上几点是我认为日本民族性格中比较典型、得到普遍认同的方面。当然, 日本民族性格中还有忠诚、好学、勤奋、矛盾、尊敬强者、不同情弱者等很多方面, 这里不一一细述。

二、影响日本民族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日本民族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下面主要对影响日本民族性格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

1.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在民族性格的形成中, 虽然不是唯一因素, 却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日本国土狭小, 资源贫乏, 灾害频发,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性格。

日本列岛和亚洲大陆隔海相望, 国土面积大约三十七万平方公里, 期中山脉和山地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四, 可开发利用的面积更少。日本除了淡水和森林资源外, 石油、煤炭、金属等国家发展必需的重要资源极度匮乏。日本地质灾害频发, 火山、地震和海啸为日本的三大自然灾害。日本火山有七十六座, 其中活火山有五十多座。日本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四百分之一, 火山却占世界的十分之一。日本每年发生四千至一万次地震, 期中有震感的地震约为一千五百余次, 平均每天四次。大的地震经常引发海啸, 其中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大海啸就造成八千多人死亡, 一万多人失踪。

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培养了日本人强烈的危机 意识 , 面对这样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 日本人逐渐熟悉并接受大自然的种种灾难, 慢慢培养出坚韧的毅力。面对灾难, 只有大家团结一致、共赴 难关 , 才能减轻各种灾害造成的伤害 , 实现保护自己和家人生命财产的目标, 这是日本“集团意识”产生的原因。日本民族自称“大和”民族, “和”就是团结起源于此。

2.日本 “耻 ”文化的影响

“耻”文化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影响深远 , 很多学者认为耻文化就是日本文化的根源, 它时刻影响每一个普通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日本独特的耻文化造就了日本独特的民族性格。

所谓“耻”, 就是在遭到别人嘲笑或蔑视后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产生的一种心里感觉。独特的“耻”文化根植于每个日本人的内心深处, 相对于世界其他民族, 日本人更敏感, 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 日本人通常将别人的眼光作为处理日常人际关系的前提, 在确定不会被别人另眼相待后才开始行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 日本人的一言一行都会考虑别人的评价、态度, 尽量避免遭到别人的嘲笑。如果不慎说错话、做错事, 日本人就会感觉出丑, 内心深处感到无比羞耻。正因为这种“耻”文化的存在, 日本人在说话做事时会首先考虑别人怎么想, 甚至从别人角度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时间长了, 大家都会形成一种默契, 某件事大家该怎么做, 不该怎么做, 不刻意交流, 大家心里就都清楚规则。可以看出, “耻文化就是一种体谅他人的文化, “耻”文化的核心是不给别人添麻烦, 在自己注意他人眼光的同时, 自己也成为别人眼中的“他人”。

那么在意别人眼光的日本人在历史问题上却体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对待过去本犯下的罪行, 很多日本人选择躲避,不愿意反省, 这时完全不顾其他国家人民的感情。这是因为,日本的“耻”文化还有另一面, 就是在超出自己所定的“他人”范围后, “耻”的感觉就会消失。日本有一句谚语:旅途中的耻,旅行结束的时候就完结了。这就容易让人理解了:为什么生活在“耻”文化下的日本人, 却做出很多让人无法理解的、令人不齿的事情。

3.宗教思想的影响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精神产物, 它们对民族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宗教, 在日本社会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古代到现代, 神道所追求的国家观与世界观经过长期的渲染浸润, 已经内化进日本民族的思想与价值理念之中。神道教主要宣扬人的生命由神授予, 人生在世便具有神赋予的使命, 即为创立一种等级化的秩序而奋斗。秩序即意味着对权威的畏服, 天皇则是世间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是现代日本人具有强烈服从意识的思想根源。

中国的儒教传入日本后, 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融入日本特色, 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中日两国都信奉儒教, 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 中国侧重“仁”, 而日本则强调“忠”。对天皇、上级 、长辈、公司 , 必须绝对地、无条件地忠诚。在“忠”的思想的影响下, 日本社会的“集团意识”和“等级序列”得到空前强化。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上级就是最高权威,上级交代的事不论对错、合理与否, 都必须绝对服从。在日本公司, 下级对上级总是毕恭毕敬、言听计从的。

心理因素有影响,引导更重要 篇11

我作为学校唯一一名小学英语教师,一直以来围绕着“努力创造英语氛围,提高学生听说的能力”教学目标,遵循着“尊重人、发展人、塑造人、完善人”的核心育人思想,全心致力于提升语言素养、创建语言氛围课堂教学的探索中。虽然曾有放弃探索的念头(毕竟我一个人,没有人支持我这种执着)。但是看着学生对新语言学习的高涨热情,在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去鼓励学生张开嘴说、出声地唱、毫不胆怯地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在听上下功夫。我个人认为,目前高效善学的课堂里,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个性、展现自我,拥有更多、更科学的学习方法,全方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真正会学、善学、爱学。

案例描述:

在《让我们学做任何事情》活动课的课例中,我精心设计了包括“情境导入、定义明晰、寻找方法和展示结果”四个部分的教学环节。其中,带领学生寻找听的方法这一环节是本次训练的重点内容。我尝试着从分析学生听中的心理特点入手,通过游戏体验、视频分析等多种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体验中发现正确听的方法,从而形成指导的策略。以下两个片段是学生获得心理干预较充分、取得效果较好的几点尝试。

片段一:

师:请听老师讲英文故事《桌子在哪里?》(Where is the desk?)有两个要求:(1)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如果听到“桌子”,就马上做拍手的动作;听到“门”,站着的人要立刻坐下,而坐着的人要立刻站起来。

我开始讲故事:话说一只小猴子很顽皮,用尾巴倒挂在树上荡着秋千,吃着果子。它还不时地发出叫声,得意的神情那就甭提了。有一天,它想举办生日派对,请小动物们到家来做客,可没有适合大家就座的地方,它考虑去找一个,这样朋友们才能一起吃并快乐地一起玩呀!到了那天,小熊送给他一扇门,说是生日礼物,并且告诫它还可以当桌子(desk)使用,能放摘的果子。并提醒它每天出门要上锁。小猴子心不在焉,早把小熊告知的事情忘了,派对那天不知道该做什么,看看这,望望那,哪是桌子?哪里是门(door)?到底该怎么办呢?它就抓耳挠腮了……

学生按要求,兴致勃勃地完成规定动作。

故事讲完后,我说道:大家做得都很好。那谁来告诉说,我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简述一下。

学生愣了一下后,纷纷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分析:

这一环节的设计,运用了心理学中“注意分配”的概念,让学生在听中同时完成两个目标。因为注意力分散到不同的目标上,自然不易做到,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听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在听时注意力要集中,这样就能抓住主要的意思。

形成策略:

一、强化注意品质,获得听的方法

注意力是智力的五个因素之一,它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前提,如果注意力不集中,那思维、观察等其他能力的正常发挥自然受限,从而导致听的效果不理想。为此,应从强化注意品质入手,让学生掌握专注听的策略。

关注一:设定听的目标,明确注意指向

学习中的听,需要的是有意注意,这是一种为达到目标,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目标的确立是有意注意的必要条件。所以,要保证听得专注有效,一定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听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老师讲课前可以提醒学生:仔细听讲,思考小猴子是怎样弄不清门和桌子的;从老师的讲述中,发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猴子。这样具体的目标,可以为孩子的听提供具有指向性的路径,让学生在边听边思考中达到较高的注意力水平,表达也容易了许多。

关注二:听的目标单一,避免注意分配

在游戏中,学生听老师讲故事时的注意力应该说是很集中,他们也有着明确的听目标,那就是“桌子”和“门”。进行注意分配,同时完成多个目标,那必须要达到有意后注意的水平,即无需意志努力即可达到目标的注意,比如学会了骑自行车后,边骑边交谈,行动自如。但课堂中的听是一种有意注意,不具有分配实现的条件,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听提出了过多要求,或者边听边思考授课内容之外的事情,听的效果不会理想。最佳的方法就是,一个片段的听或是一个小故事的听,只提一个要求,为学生确立一个听的目标,从而使所听到的内容轻易口述出来。

关注三:强化意志力,提升听的水平

很多时候,学生课堂上不听讲,是没有意识到听讲的重要性,往往被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故事中只听自己熟知的词汇,而忽略了故事中的其他内容,也是不能简述故事的主要原因。对于中、高段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断强化自己的意志力,运用正面暗示的方法,不断提醒自己端正坐姿、静心地听,是可以有效提高注意力水平,达到稳定的听的状态,保证听的效果。

片段二:

课堂上,我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真实的课堂教学视频,内容如下:

老师:同学们,下面老师布置作业……

学生:老师,作业是什么?

老师:听我说,打开《情景导学》……

学生:《情景导学》还没发呢。

老师:听我说完,今天晚上的作业是《情景导学》11页……

学生:老师,你说的是《情景导学》还是练习册呀?

播放后,询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发现视频中随意插话,不能等老师把话说完;大家听讲不专心,不能明确老师的要求等。

分析: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学生打断别人发言、不注意听只是一种不合适的行为。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就会发现,这是处在道德水平不明确阶段的学生正常的一种表现。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本阶段儿童采纳的是自我中心的观点,不会考虑他人的利益,他们的道德认知还没有达到关注他人的心理感受这一水平。所以,只制止学生随意发言,强制坐着听,改变的是学生外在的行为。作为老师,不应只着眼行为,而应放眼于学生内在认知的提升,从而达到认知改变行为的目的。

二、道德两难问题辩论,改善听的认知

听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听不是道德问题,但影响听的原因中却潜藏着道德的因素。是自己抢着发言,还是忍住自己的想法听他人表达?是表现自己,还是突出他人?这对道德认知水平不高却又渴望表现自己的十一二岁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道德两难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是科尔伯格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所创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而派生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在现实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没有注意听的具体场景来设计问题,引发讨论。比如,可以这样问:××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发言明显不正确,而你又知道正确的答案。你是站起来表达,还是坐着继续听?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继续听同学把话说完。无论哪种观点,老师只是引导,不要急于下结论。在不断辩论中,学生会逐渐明白,专心听不仅让自己听清他人的发言,获得知识,同时也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讨论后自然达到了高一级的道德认知阶段,即“一种正确的行为,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还必须认可别人也有其权利”。当这种认知还原到课堂中,学生自然就能够做到尊重他人、不随意插话,达到认真听的行为结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学做任何事情,老师的引导很重要,让良好习惯的养成伴着学生健康成长、终身受益,是我执着的追求,也是我作为英语老师思想境界的延伸。

参考文献:

心理特点影响因素 篇12

关键词:传统街区,交通噪声,建筑布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声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 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 通过分析发现, 这些研究大多关注城市中的居住街区及广场、道路等公共空间[2,3,4], 传统街区声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随着城市的发展、机动车的增加, 原本宁静的传统街区也面临着声环境恶化的考验。本文试图以哈尔滨道外传统街区为例, 对其典型地段的声环境进行实地测试, 以期发现该地段的声环境特征及不同建筑布局对声环境的影响。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段选择

哈尔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道外传统街区是哈尔滨典型传统街区之一, 主要以商业和居住功能为主。街区内部道路狭窄, 交通工具各异, 建筑以低层和多层院落式布局为主。如图1所示, 本研究选取街区西侧景阳街两侧的3个典型院落为研究对象, 其中, 院落A, B位于景阳街东侧, 由6层建筑围合而成, 院落南侧面向景阳街和头道街有2个出入口, 院落C位于景阳街西侧, 由2层建筑围合而成, 院落较为封闭。

1.2 现场测试

如图1所示, 本研究将测试点分成3组, 第1组A1, A2, A3, A4, A5, 其中, A1, A4, A5布置在院落周边的不同等级道路上, A2, A3布置在院落内部。第二组B1, B2, B3, B4, B5, 布置在院落B南侧的开口处, 垂直景阳街呈线性均匀分布。第三组C1, C2, C3, C4, C5, 其中C1布置在景阳街一侧, C4, C5布置在院落周边的其他两条次要道路上, C2, C3布置在院落内部。

为全面了解该街区不同时段的声环境特征, 本次测试从8:00~18:00, 每个地段测试5次。为方便结果比较, 每次由5名测量人员手持声级计同时稳定的站在测试点上, 进行读数记录, 测点距墙的主反射面超过1 m, 探头离地约1.2 m。每5 s读取一次数据, 每次读取10 min, 共120组数据。在测量声压级的同时, 其他测量人员使用数码摄像机开始拍摄街道的过往车辆, 以确定不同道路的交通流量。

2 研究结果

2.1 交通量统计

图2是该地段内景阳街、升屏街、头道街、同发街和沟沿街等5条主要道路的交通量统计图, 如图2所示, 景阳街的交通量最大, 等效小时交通量在1 466~2 052之间, 与城市其他地区道路的早晚高峰时段分布不同, 该道路高峰小时出现在14:30~15:30, 低谷出现在12:30~13:30, 各时段交通量变化不大, 这可能是由于该街区内多为自由职业者, 出行时间较为灵活。在车型比方面, 因交通管制, 白天大型货车不能通行, 故重型车以公共汽车为主, 比例为9.7%, 同时由于该区为传统商市区, 运送小件货物多用摩托车, 与城市的其他地区相比摩托车的比例较高, 最高可达11.74%。其他4条道路交通量相对较少, 分布特征与景阳街相似。

2.2 噪声源声压级分析

图3是研究地段内典型测点声压级分布图, 从图3可知, A1测点 (景阳街) 的声压级最高, 不同时段差别不大, 声压级值分布在72 d BA~75 d BA之间, 与交通量相对应, 最大值出现在15:00左右, 为74.2 d BA, 最小值出现在13:00左右, 为72.2 d BA。其他街道声压级分布在60 d BA~74 d BA之间, 其中, C5测点声压级相对较高, 在70 d BA左右, 且随时段变化不大, 这主要是该测点距景阳街较近, 受景阳街影响较大所致, 测点B5 (头道街) 和C4 (沟沿街) 8:00左右的声压级较高, 这可能是由于这两条道路两侧都是商铺, 早晨送货的重型车辆比例较大, 车速较快所致。

2.3 典型测点声音频谱

图4是研究地段内典型测点的声音频谱图, 如图4所示, A1测点 (景阳街) 从16 Hz开始, 随频率的增加声压级不断增加, 到63 Hz左右达到最大值, 然后递减。3个院落在低频部分与景阳街的规律相似, 随着频率的增加, 声压级也不断增加, 到63 Hz达到最大值, 然后随着频率增加声压级不断递减。不同的是测点A2 (院落A内) 和B3 (院落B内) 的声压级从250 Hz稍有递增, 至500 Hz开始递减。C3测点 (院落C内) 声压级在63 Hz达到最大值后一直递减。经分析, 3个院落的噪声均以景阳街的噪声影响为主, 频谱变化与景阳街相似, 不同的是院落A, B在250 Hz~500 Hz之间稍有增加, 可能是受院落内部停车的影响。

2.4 声压级空间分布

图5是3个院落高峰时段的不同测点声压级比较图, 如图5所示, 3个院落在靠近景阳街一侧测点的声压级均较高, 74 d BA左右。院落A内测点A2, A3的声压级为61.2 d BA, 64.7 d BA, 其中A3测点声压级较A2测点高的原因是该测点靠近停车场, 测试时一直有机动车出入。院落B内的测点B2, B3的声压级分别为64.4 d BA, 62.2 d BA, 院落C内测点C2, C3的声压级分别为57.5 d BA, 58.5 d BA。对3个院落内各测点的声压级比较发现, 院落C内的声压级衰减最为明显, C2, C3测点较C1测点声压级分别下降了16.3 d BA和15.3 d BA。这主要是因为该院落为低层围合式院落, 沿景阳街没有出入口, 对其噪声有较好的防护作用。院落A内A2, A3测点的声压级比C2, C3测点的声压级高3 d BA~7 d BA, 主要因为院落A对景阳街有6 m宽的出入口, 院内设停车场, 经常有机动车出入也会使声压级增高。院落B内B2测点的声压级较A2高2.2 d BA, 主要是因为院落B内的测点直接对着沿景阳街一侧的出入口, 直达声对测点声压级影响较大。

3 结语

通过对道外传统街区典型地段主要交通量及声环境的测试发现, 该街区内主要噪声源为交通噪声, 主要道路景阳街交通噪声较大且各时段变化不大, 围合院落对交通噪声有较好的防护作用, 沿街设置出入口及内部停车对院落内声压级影响较大。该研究可为改善传统街区声环境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Kang Jian.Urban Sound Environment[M].Taylor&Francis incorporating spon, London, 2007.

[2]邰惠鑫.城市住区的声景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2004:93.

[3]Kang Jian.Numerical Modelling of the Sound Fields in Urban Square[J].Journal of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5 (117) :3695-3706.

[4]周志宇, 金虹, 康健.交通噪声影响下的沿街建筑形态模拟与优化设计研究[J].建筑科学, 2011 (10) :30-35.

上一篇:术后生命质量下一篇:传统中医药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