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通用8篇)
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篇1
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
与小学生相比,初一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12—15岁),身体形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自我意识开始快速发展,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逐渐出现成熟化的表现,但初一学生毕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如他们一般还比较幼稚,有些学生“孩子气”很浓,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
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
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他们一般会对初中生活产生美好愿望,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但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还存在局限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比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有些学生顺利时盲目自信,遇挫折时则盲目自卑,沮丧泄气;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情绪感染性较强,做好事和坏事都有从众心理。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
初一学生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显著,体力增强,精力旺盛,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增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了参与感,希望独立自主,摆脱成人对他们的“束缚”。但毕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坚持性、独立性还不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在生活、学习上对家庭和学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如有些学生平时经常对父母说:“你不用管我了”,但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碰到具体的困难,则很自然地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新鲜感与紧张感的统一
跨入初中,新学习环境,新认识的教师和同学,尤其是新的学科,如生物、地理、历史等,内容丰富多彩,是他们小学时未曾接触到的,这些使他们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受。使他们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渴望马上融进新的生活中。但不久后,新的生活又是使他们产生紧张感。新的作息时间,校纪校规,小学的朋友因“时过境迁”而逐渐疏远,中学的老师不再像小学老师一样对自己细致周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尤其是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课时延长、考试增多、教法和学法与小学相比大为不同。这一切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紧张和烦闷。因此,他们特别留恋小学轻松自在的生活,他们在作文、日记和交谈中反复地倾诉小学生活的美好。
面对初一学生心理特点,应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初一年级的学生,地处环境、教学方式、人际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互对比竞争,一旦遇到不理想的现实,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发生冲突,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陷入自卑与孤独,出现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初中生心理现状分析
1、适应性反应。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学习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厌学型,认为学习上可以松驰一下,放松自己,学习缺乏压力,上课没精打采,下课热衷于娱乐活动,产生了观望、等待和停止不前的现象,学习成绩日益下降,形成了所谓学习冷漠症。另一种是学习无力型,学习方法单一,死记硬背,面对课程难度大要求高的学科产生了畏难心理,因考试成绩不佳而陷入苦恼、彷徨,还有的学生把初中的生活想象得太美好,而显示的生活不理想,从而感到失望无助,在对青少年心理状况调查中发现,适应性反应方面的问题均占首位。
2、人际关系敏感
中学阶段,学生正处在闭锁与开放并存的心理矛盾中,从家庭走向社会,人际关系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学生们常常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方面有些学生不愿敞开心扉,喜欢自我沉思,久而久之,往往会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迫切希望社交,显示自身的力量,二者常常产生难以排解的矛盾。不少学生经验很少、与人相处困难、不易被人理解、受人歧视、没面子、怕名誉受损,常常是造成学生苦恼,产生压力的重要方面。
3、抑郁、强迫和焦虑
到了中学,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安排,自己做,而以往又缺少独立生活能力的训练,难以应付目前的快节奏的生活。焦虑、孤独、睡眠不足、多梦及至失眠均有发生,这些症状对初一年级的前半学期发生较多,有的解决不好,则从心理问题逐渐地发展为心理病症。
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加强养成教育
2、注重心理辅导 初一年级学生心理辅导内容主要有:(1)自我意识教育(2)情绪辅导(3)青春期教育
3、开展学法指导
如果对孩子的逆反心理与逆反行为听之任之,就会阻碍他的成长,甚至导致病态的人格。反之,如果对其粗暴制止或强行压制,则又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将他们推向另一个极端。那么,如何科学地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呢?
1.用同理心疏导孩子的逆反
父母疏导孩子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同理心,也称同感,是指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尽力感受孩子体验到的情感。同理心并不是要求家长有跟逆反心理孩子一样的逆反心理或言行,而是要求家长设身处地地考虑孩子所遇到的问题,体会孩子的心理感受。比如:如果故事中高飞的父亲能够用同理心来对待孩子的问题,那么效果会迥然不同:“高飞,我明白你现在的想法,你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向往着有一天和韩寒一样玩赛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个想法本身没有错,爸爸年轻时候也这样想呢!可是又怕由于自己的叛逆,失去了学习的黄金时间和宝贵机会,所以我还是选择了认真学习。你现在的心情爸爸特别能理解,我也相信你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父亲如果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上,用同理心来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叛逆,效果可能会更好。
2.适当进行自我表露 家长可以在孩子跟前讲述自己也曾有过偏执、怨恨或古怪言行的经历,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表露,这样可以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当孩子觉得自己不能被人理解时,家长可以适当地透露自己也曾有过的类似感受或体验。这样做,有助于有逆反心理的孩子解除心理防线,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面质,“一语惊醒梦中人”
面质是一种质疑技术,指家长对有逆反心理的孩子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情绪体验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面质的目的并不是指出孩子说错了什么和做错了什么,而是把重心放在讨论问题,帮助孩子身上。比如:家长可以这样面质:故事中的高飞“你说的韩寒的叛逆精神爸爸大致理解了,确实挺有道理的。可是叛逆的孩子很多,最后成功的却寥寥无几,这是为什么呢?”父亲的疑问会引起孩子的思索,使孩子学会辩证地看待当前所面临的问题。面质的意义不在于否定孩子,贬低孩子,教训孩子,而在于启发孩子,激励孩子。通过面质,家长可以一方面设法动摇孩子的不合理信念,一方面启发引导孩子树立理性、现实的信念。
另外应当注意的是,为了达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面质的提问方式通常都比较尖锐。这就要求父母对孩子是真诚、尊重、信任的,切忌用面质来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4.改变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一
面对处于逆反期的孩子,父母应当审视自己是否有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比如:“专断”、“粗暴”等。孩子们不会无缘无故与家长作对,有时候,父母的一点点改变,就会带来很好的效果。另外,任课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也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有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与老师及时沟通,并婉转地提醒老师进行改变。
5.关注孩子身边的伙伴
孩子的身边总有一群伙伴,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辈群体的影响对孩子是非常大的,所以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身边的伙伴。有机会的话,家长可以介绍孩子认识一些开朗活泼、善解人意的伙伴,在潜移默化中止孩子的逆反性格得到转变。
6.接纳孩子正确的“叛逆”
叛逆不一定全是错的,这一点,家长也不能忽视。
亿万富翁井户出生于日本静冈县山坳中一个贫寒的家庭里,父亲是位雇工,靠帮人采伐木材挣得的微薄收入,勉强支撑着一家人的生计。母亲也只是做临时雇工,收入非常少。他们希望井户能够赶快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挣一定的工资贴补家用。可井户有自己的理想,他虽然理解父母的意愿,但他觉得,如果要实现理想,就一定要有知识,要坚持上学。母亲怪他不懂事,可少年井户仍旧坚持己见。
初中毕业后,他决定去比较大的滨松市工作。为此,他又与父母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因为父母不希望他离家工作,认为在本地找一份工作能够维持生计就很不错了。但井户却认为,如果留在本地,实现不了他的梦想。
初一新生带着新奇与自信走入中学校园,面对着一个陌生的环境,新的学习任务和新的人际关系,心理产生了微妙而复杂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便于我们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勤奋学习和发展特长,从而顺利度过初中阶段,为今后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注意到,一部分同学在小学阶段,已经具备了一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进入初中以后又逐渐萌发成人意识,增强责任感,主动学习,成绩稳定。如孙懿倩、张君秋、向学峰、曹汇、王伟凡、肖玲、陈思思、刘亭、汪超、朱殿蒙等同学。令人高兴的是,他们当中有的同学不仅刻苦勤奋学习还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富有才艺。如,刘亭同学擅长舞蹈和声乐,还有征文获得市一等奖。陈思思同学获的青少年书法比赛省一等奖。朱殿蒙同学多次在省、市演讲比赛中获奖,小提琴演奏已达到国家6级水平。曹汇同学获的青少年书法比赛省优秀奖。
此外还有一些学习努力、乐观向上的健康少年,如黄玉寒同学获得市十佳才艺奖、竹笛演奏达到国家7级水平。
以上这些可喜现象凝聚了家长的心血和老师们的才华和汗水。
孩子刚生下来是没有才华的,但他一定具有某项潜能。遗憾的是很多孩子潜能没有被我们认识,更没有被发掘,使他成为一个平庸的人,甚至是次品、废品。
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误、是家长和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这样讲,很多家长可能觉得冤,因为他是尽力管孩子的,但没管好,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话题,你知道孩子的心理特点吗?发现了问题以后你有得力的矫正措施吗?
观察和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对学习和智力发展影响极大。学生心理异常往往是伴随着身体发育时由于不良刺激和不当教育而导致的。
初一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学习自信心、交往能力和情绪控制等方面不足。
一、学习遭受挫折导致畏难情绪
进入初中,课程增加,书变厚了,作业量大。各科都有较高要求。新鲜感很快就会被“课业负担”代替,显得眼花缭乱,甚而手忙脚乱。一扫往日无忧无虑的快乐,多了几份郁闷和焦虑。
在小学阶段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对初中的学习成果期望值较高,如果开头不能尽快适应,受到挫折就会影响学习的信心。针对不同的孩子,我们可从以下某个方面入手:1.告诉子女中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会听课和主动预习、及时复习。2.告诉子女必须全力以赴,勤奋、扎实,随意、散漫,靠小聪明是绝对不行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加强方法辅导,特别是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如语文坚持练笔、数学解题尝试举一反
三、英语的听力、阅读训练等,订阅相关书报杂志获取方法指导是好一个好办法。4,不要太看重考试分数,不同试卷的分数没有可比性,偶尔没有考好,也不能打击自信心。要鼓励并帮助孩子分析错例原因,既而发现学习或考试中的缺陷。
二、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导致行为障碍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家境较好而且父母又比较娇惯,或自认为长得好看,或家长跟老师的关系比较密切,这样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烈的优越感。凡是都以我为中心。但班级是一个集体,唯我独尊必然要遭受挫折,主要是来自同学的不买账和老师的批评。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可能形成孤芳自赏,远离集体,甚至会激化矛盾,打架闹事,可见学会与同学相处十分重要。我们希望家长能坚持教育子女以“宽容、互助、自省、交流”处理好同学关系。,以期培养一种合作意识,树立一种团队精神,协助班主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大家庭氛围。
还是要提倡自我批评、团结互助、得理让人和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这会使人受益一生。
与教师相处,大部分学生阳光自然,懂礼貌、善交流。也有比较内向的,不与老师多话,把自己裹的很紧。这类学生可能有一定的自卑感或受到过老师不当批评指责,我想说,有自卑感的人其实大多数较优秀,只是有某种心理暗示他不要出头显露自己。我还想说,教师有时也被情绪左右,批评孩子时,事实不清,道理不透‘处罚过当。当然教师要主动关心有交往障碍的孩子,纠正自己工作失误,但家长的思想疏导其实更重要。因为您比我们更了解孩子自卑的诱因,比我们更清楚孩子对老师的不满。我们要肯定孩子的长处,比如他可能板报出的不好,但劳动很认真。增强其自信心。要肯定教师的批评动机是关爱、是期待。促进其大胆与老师交流,这样就可以消除误会,缓解孩子的焦虑。因为教师工作繁杂,难免有疏漏或不当。但我们得到绝大部分家长理解和支持。
其实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人的幸福感很多时候并不来源于财富或功名,而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共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为你的子女营造一个没有暗礁的心灵大海,搏击知识海洋的风帆也将驶得更轻快。
三、叛逆心理导致放纵情绪
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都保持着相当的权威,而进入中学,由于学生的独立性增强,都会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能部分参与大人的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这种民主,会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出勤、清洁、课堂纪律、作业、预习、复习等环节出现漏洞。教师同样的要求,可在不同学生身上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如同样要求诚信考试,但有人考场作弊、同样布置卫生扫除,有人中途溜掉、同样要求完成作业,有人抄袭、有人拖欠。这就不能不反思我们家庭教育的差异。任何时候,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都是大树的根,而学习成绩只是树叶、花果。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才有果实。考察学习好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因此,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才是育人的根本。我想,孩子在真正成熟之前,家长还是要保持适度的权威,要立规矩、要真督促、要适度的饥和寒。反对棍绊教育、反对贿赂孩子、反对盲目家教辅导。
最后,我想说一说掌物教育提前量和保持亲子氛围的问题。
细心的家长从子女言谈举止中也许会发现孩子渐渐跟某个异性同学交往过密,其实这是生理趋于成熟导致的微妙心理变化。家长一定要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正确引导,既不能放任不管,亦不要棍棒相加。应当在时间上科学地提前教育,过早没有意义,太迟了恐怕抵挡不了欲望的冲击。内容上要引导健康爱好,充实子女兴趣。一定要避免子女接触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要防止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聊天。因为毕竟是孩子,自制力还比较弱。最好高中毕业之前都不要破例。两句老话,黄毒猛与虎。玩物丧志。切忌,切记。
温馨的家庭亲情给子女一个永远的心理依靠
父母相敬如宾、尊老爱幼、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创业等美德对子女的潜移默化是长久而深远的。给子女一个可靠的经济保证很重要,而给子女一个温馨可靠的亲情环境更为重要。你的子女能否给你敞开心扉,诉说他(她)的苦与乐,这对你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非常关健。只有经常保持这种坦城的交流,才能实现两代人的成功对接。因此,抽陪朋友,陪客户的时间陪陪孩子,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投资。但不要跟孩子在一起就是说教,有时做做游戏、说说笑话、到野外郊游更有利于下一次教育。这一点,在学生的周记、作文中有很多表白。能感动、能教育孩子的,常来自于生活中琐事折射出的亲情。孩子的情商亦会在这种亲情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单亲家庭尤其要注重这一点,无论那一方,都应该关爱孩子,夫妻离异不甩掉作为家长的责任,不能剥夺孩子应得的父爱和母爱。这是法律、是道德,也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昨日,海南海口市民潘女士反映:刚升入初中一周,摸底考试就考了5次,面对突然增多的科目和作业,孩子变沉默了,总说压力很大。“不适应的状况会持续多久?家长该如何帮孩子调节?”昨日,树德中学及川师附中的老师们给出了对症“处方”。
课多住校各种不适应
上周五,还没下班的潘女士接到儿子电话,“妈妈,我回来了”。
虽然是如往常一般的回家报备,但敏感的母亲还是感觉到了儿子的不对劲,“他从来没有这样过,以前跟我打电话都兴高采烈,这次语气都不对,有气无力的。”潘女士说,儿子告诉他,刚开学,摸底考试比较多,一周就考了5次,同时,突然增多的科目和作业,让他压力很大。第一次离家住校,吃饭睡觉等都非常不适应。“第一次住校,一群孩子住在一起会很兴奋,晚上躺在床上聊天,第二天上课就想打瞌睡„„”
潘女士希望老师能指点一下和她一样焦虑的家长们:初一适应期,孩子该如何调节,家长又该如何来帮?
学长学姐传授窍门
树德中学初中部年级主任冯长兵说,初中课程比小学更多、更难,学生会有手足无措的感觉,在时间安排上,做完作业后不知道主动学习,同时,还会产生失宠心理。“初中受到的表扬可能没那么多。”
对此,冯长兵认为,学校应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如树德中学,会开主题班会讨论、邀名师和往届优秀学生指导,“学长学姐们的指导往往更能让学生接受。”
川师附中初一年级组长龚老师说,老师可以帮学生对作息时间进行调整,将一天分成时间块,分配好各科的学习时间。“只要合理安排好时间,一般两周就能基本适应初中生活。”
家长多给正面引导
“住校生的家长,周末一定要多陪孩子。”冯长兵说,小学到初中的跨度远远大于其他升学的跨度,在适应阶段,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孩子在抱怨诉苦的时候,家长多说鼓励的话,同时在周末回家的时候,多带孩子去散步,在轻松的环境下跟孩子交流,千万不要把孩子丢给辅导班。
针对走读生,龚老师说,家长一定要帮孩子把时间梳理好,制定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还要多跟老师沟通,随时掌握孩子状况。”(进入初一孩子总说压力大 该如何帮孩子调节?
昨日,海南海口市民潘女士反映:刚升入初中一周,摸底考试就考了5次,面对突然增多的科目和作业,孩子变沉默了,总说压力很大。“不适应的状况会持续多久?家长该如何帮孩子调节?”昨日,树德中学及川师附中的老师们给出了对症“处方”。
课多住校各种不适应
上周五,还没下班的潘女士接到儿子电话,“妈妈,我回来了”。
虽然是如往常一般的回家报备,但敏感的母亲还是感觉到了儿子的不对劲,“他从来没有这样过,以前跟我打电话都兴高采烈,这次语气都不对,有气无力的。”潘女士说,儿子告诉他,刚开学,摸底考试比较多,一周就考了5次,同时,突然增多的科目和作业,让他压力很大。第一次离家住校,吃饭睡觉等都非常不适应。“第一次住校,一群孩子住在一起会很兴奋,晚上躺在床上聊天,第二天上课就想打瞌睡„„”
潘女士希望老师能指点一下和她一样焦虑的家长们:初一适应期,孩子该如何调节,家长又该如何来帮?
学长学姐传授窍门
树德中学初中部年级主任冯长兵说,初中课程比小学更多、更难,学生会有手足无措的感觉,在时间安排上,做完作业后不知道主动学习,同时,还会产生失宠心理。“初中受到的表扬可能没那么多。”
对此,冯长兵认为,学校应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如树德中学,会开主题班会讨论、邀名师和往届优秀学生指导,“学长学姐们的指导往往更能让学生接受。”
川师附中初一年级组长龚老师说,老师可以帮学生对作息时间进行调整,将一天分成时间块,分配好各科的学习时间。“只要合理安排好时间,一般两周就能基本适应初中生活。”
家长多给正面引导
“住校生的家长,周末一定要多陪孩子。”冯长兵说,小学到初中的跨度远远大于其他升学的跨度,在适应阶段,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孩子在抱怨诉苦的时候,家长多说鼓励的话,同时在周末回家的时候,多带孩子去散步,在轻松的环境下跟孩子交流,千万不要把孩子丢给辅导班。
针对走读生,龚老师说,家长一定要帮孩子把时间梳理好,制定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还要多跟老师沟通,随时掌握孩子状况。”(小升初指导:新初一学生学习方法推荐
来源:环球网校 时间:2009-4-28 11:12:00 所属频道:小升初
听课
(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
(2)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
(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
(4)听好课后小结。
思维
(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
(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
(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
(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笔记
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正确的方法是:
(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
(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
(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
复习与作业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学生应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
书写作业时,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如何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都是需要学生们掌握的。在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十分重要。
初一学习方法:怎样培养好的学习方法
一、抓好预习环节预习,即课前的自学。这是上课前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有些学生由于没有预习习惯,对老师一堂课要讲的内容一无所知,坐等教师讲课,显得呆板被动。有些学生虽能预习,但看起书来却似走马观花,这种预习一点也达不到效果。
二、注重听课环节由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听课是学生接受教师指导、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重点要听例题解法的思路,抓住重点、难点,以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课堂中千万别分心走神,萎靡不振,打瞌睡;别用MP3等工具全听全录;也别边听边记,把教师讲的所有的内容都记下来。
三、紧抓复习环节复习是对前面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再加工,并根据学习情况对学习进程进行适当调整,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总结主要知识和一些重要方法,明确重难点。做到“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复习体系。
四、重视作业环节独立完成作业是深化知识,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然而有些学生没有真正利用好这个环节,一下课就抢着做作业,作业一完,万事大吉,或者课上根本没听懂,下课后也不问,作业抄袭后向老师交差完事,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五、做好课堂笔记环节记笔记是为了学,为了用。记笔记的原则是以简练明白,提纲挈领;难点不放过,疑点有标记;对联想、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同时笔记要留有空白处,便于复习时补缺。
新初一学生要注意的六个问题
从小学到初中,对同学们来说,知识上有跨越,从算术到代数;环境上,心理上也有跨越。在初一这个过渡的时期,总是有同学面对新问题准备的不好,掉下队来,同时,也有些同学方法得当,后来居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这里,我们给大家提供一些在进入初中后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备借鉴。
1、思想上不能松懈,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刻苦努力,不要掉队。
万事开头难。相当一部分同学,进入初中后,以为考入重点中学,考入实验班,就万事大吉了。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努力,反正中考还早着呢!这就大错特错了!中考有的是实验班的同学成绩不如普通班的。初中三年,眨眼即过,而且初
一、初
二、初三环环相扣,初一的知识比较简单,但如果基础打的不牢,不能开拓思维,超前学习,到了初二学习几何证明,初三学习二次函数就会感觉很吃力,尤其是到初二,初三还要学习两门新的学科——物理和化学。三门课放在一起,很多初一数学基础不好的同学,就很难赶上了。所以,同学们从跨入中学大门开始,就要有长远的计划,步步为营,时时占得先机。
2、要摒弃小学毛躁,不安的学习心态,养成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
这个毛病在小学的学习中还不是特别凸现。原因是,小学的知识比较简单,即使你粗心大意,也只是会做,写错马虎而已。但到了初中,这就包含两层含意:一是,似懂非懂。随着初中知识点难度的提高,同学们如果再抱着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方式,就不可能完全消化老师所讲的题目,只知皮毛,似懂非懂。而似懂非懂不等于马虎。前者根本上讲就是不会,不懂。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就很难改正,而且还觉得自己其实很聪明,老师讲得都会,只是偶尔马虎而已。考试成绩一塌糊涂。二是,在完全会做的情况下,做错题目。这是马虎。小学时,大家分别在各个小学,班里面优秀的同学不多,马虎一点,还是不能影响到你在班里的排名。而到了重点中学,尤其是实验班,竞争很激烈,大家都很聪明。这个时候比的就是谁更努力,更踏实,更少犯错误。这也是很多毛躁的同学在小学成绩很好,而到了初中后,成绩越来越差的原因。
3、要学会自觉学习,有计划的学习。
一进入初中,同学们会惊奇的发现,与小学老师们事事关心,面面俱到相比,初中老师管的很松,作业留的不多,或者即使很多,也不检查。上自习也没有老师看着,随便说话,也没人管。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下,一是,要自觉的学习:有些同学管不住自己,放任自流,不能自觉的找课外题做,预习,复习。这样的同学多半没有韧性,不刻苦。长此以往,与那些能够自觉学习的同学,差距就会越来越大。等你发现差距的时候,一般就很难赶上了,因为大家都在一个水平的时候,你都不能让自己努力自觉的学习,看到差距,就更困难了。二是,要有计划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自己学的好的部分,学的不好的部分。自己要有计划的随时查漏补缺。而且,初中难的学科较多,有计划的分配时间,避免偏科也很重要。
4、题目并不是做的越多越好。
这个问题可能是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最经常犯的错误了。到了初中以后,随着知识的不断加深,很多学校为了提高成绩,都会做大量的题目。这个时候,同学们千万记住: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做一定量的题目当然是必须的,同学们只有通过做题目,才能将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消化,理解透彻。但如果,撇开知识点,只做题,到最后就是舍本逐末。更有甚者,有些同学,天天做题,从早到晚,刻苦努力,但到头来,不但不会的还是不会,会的也不会了。为什么呢?他只追求题目的数量,忽略知识点跟题目的结合,以至后来把原来熟悉的知识也忘记了。那到底应该怎样做题目才是好的呢?或者说,做题到底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两点:一是,要在做题目同时将题目和知识点结合,两者不断结合,达到深化知识点的效果。二是,找出自己还不会的题目,弄懂它。如果你只做自己会做的题目,那是一点收获都没有的。
5、“不会就问”不一定就是个好习惯。
不会当然要向老师同学请教,这是对的。但大家一定要明白一点:一道题目,一个技巧,只有自己亲自弄懂,独立求解,才是真的明白。向其他人请教得到的知识,我们只是得到了知识本身,但并不一定了解如何运用,下次遇到类似题目,还是很难解的出。所以,这里我鼓励大家:面对一道难题,首先,要刻苦地独立思考,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半天,争取自己解出来。这是最好的,最有收获的。但如果实在解不出,看不懂,再向别人请教,请教时要注意别人是怎样思考,运用技巧的,而不是仅仅关心答案。并且,一定要在听懂之后,找一道类似的题目,练习一下,熟练所学来的知识和技巧。
6、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心态。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进入初中以后,同学们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成绩怎么努力也是停滞不前,或是与同学、老师之间有些小矛盾等等。如果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学习成绩。有些同学甚至会因此而一蹶不振。遇到问题,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节,多从积极的方面思考问题。其次,也要多跟父母,老师进行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一些同学为了自尊心,逃避问题,不愿意把问题拿出来与别人沟通。这样做并不能保护你的自尊心。要想保护自尊心,只有把问题解决了,成绩提高了,作为学生,才会真正获得认可和尊重。
总之,初中的三年是关键的三年,只有一步一步努力,才能在中考中脱颖而出,考入理想的高中,为考入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奠定基础。
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篇2
一、什么是青春期
提到青春期, 人们脑海里下意识出现的多是诸如“叛逆”、“躁动”、“不安”等负性词汇。被称为“青少年心理学之父”的斯坦利·霍尔 (G.Stanley Hall, 1844~1924) , 是使用科学方法对青少年期进行研究的第一人, 早期的心理学家更多倾向霍尔的观点, 即青春期是一个风雷激荡的时期, 在本质上是动荡的。但后来, 心理学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发现, 人们普遍夸大了青春期遭遇的问题与艰难, 事实上, 青春期并不像人们所担心的那样一定是“压力重重的疾风骤雨”。在当代社会中, 青少年是受成见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群, 因此也是被误解最深的人群之一 (Adelson, 1979;Arnett, 1999;Males, 1998) 。教师作为成人, 原本我们就是透过自己的视角来审视学生, 如果再加上社会既有的成见与偏识, 或许会造成与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之间更多的矛盾与误解。
要理解一个概念, 首先要追根溯源到这个概念的辞源。青春期, 英文是adolescence, 来自于拉丁语, 意为“成长为成年人”。从这个词源解释中可以发现两点, 第一, 青春期不是一个名词, 而是动词, 是成长;第二, 青春期是一个阶段, 是一个过程。似乎在所有社会对青春期的定义中, 都将青春期视为一段由不成熟的儿童期进入成熟的成年期的成长阶段 (Lsrson&Steinberg, 2004) 。由这个概念词源定义来看,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期, 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阶段。
青春期的年龄划分有所差异, 世界卫生组织将青春期年龄界定为10~24岁, 我国界定为10~20岁, 年龄跨越小学高年级、整个中学和大学低年级三个学段。
心理学家通常将长达10多年的成长时间划分为三个时期, 10岁~13岁为青春期早期, 14岁~17岁为青春期中期, 18岁~22岁为青春期后期, 不同时期的青春期所遭遇的变化和面临的问题并不一致。身体、体能的发育变化大多发生在青春期早期, 而中期和后期更多发展的是心理和认知, 面临更多由于社会角色、思维方式变化而带来的问题。例如, 几乎所有研究报告都表明, 青春期中期的亲子冲突要明显多于青春期早期和后期, 曾经有一项英国研究发现, 女孩是在14岁报告与父母冲突最多, 而男孩则是在15岁。这也是中国家长和教师普遍反映的:孩子在初二、初三和高一这几年“最叛逆”、“最不好管教”和“最多发生问题”。
二、早熟好还是晚熟好
人的发展呈现极大个体差异, 发身期的起始时间也是如此, 相较于大多数人从11、12岁开启青春期, 有些学生则提前, 而有些则是滞后。在中国, 早熟与晚熟对于学生的影响并没有引起家长和教师的警惕和注意, 但它却真实而深刻地影响着这些孩子的心理和行为。
一般而言, 在男孩身上, 早熟与积极的自我评价联系在一起, 而晚熟则与消极的自我评价联系在一起 (Alsaker, 1992;Richards&Larson, 1993) 。早熟的男孩因为身体更高, 肌肉发达, 比之普通学生会显得强壮有力, 在更多需要凭借身体进行的青少年期同性之间竞争或攻击行为中, 他们占有更多优势, 也会拥有较高的自信。同时, 由于他们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发展较快, 使得他们动作更加协调, 运动能力更强, 能够快速掌握运动技巧, 因而他们在体育活动上更加积极踊跃并获得成绩。但是, 由于他们身体发育较早, 而相应的神经控制系统和心理发展并不同步, 使得他们或许会更加冲动, 因此, 与同龄人相比, 早熟的男孩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也更大。
晚熟的男孩由于身材比较矮小、瘦弱、力量不足, 而可能导致自卑心理, 他们在学校里更容易受到轻视和欺负, 会产生较多的不安与依赖。因为他们的身体条件和运动素质的相对不足, 使得他们在运动竞赛中常常失败, 很难在体育活动中寻找到成就感与价值感, 因此, 他们可能会远离运动, 甚至恐惧体育活动。但是晚熟者由于拥有较长时间的前青春期阶段, 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在心理上为进入发身期做准备, 因此, 他们可能在青春期中后期表现会更加突出, 更具洞察力和创造力。
和男孩情况正好相反, 早熟对女孩子而言或许并不是件好事, 她们会有较多的情绪困扰。由于早熟的女孩身体发育快, 体重更重, 她们对自己身体的满意程度更低, 会有较低的自我评价。并且早熟的女孩会更多受到年龄大的男孩关注, 和他们交往的可能性就会增多, 因此, 她们出现各种行为问题的风险就大大增加了 (Sarigiani&Petersen, 2000) , 比如早恋、逃学、过早性行为等。
发育起始时间的差异, 给体育教师的启示是:第一, 早熟的女孩和晚熟的男孩, 由于他们在生理上与同龄人不太符合, 会体验更多的情绪和社会困难。因此, 教师要更加关注他们, 在教学中要多给他们机会展示自己, 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在体育运动中, 要给她们更多的时间和耐心, 理解他们内心的痛苦, 保护好他们的自尊。我曾亲眼目睹过这样一个情境:5名初二女生上体育课时, 因为没有按照规定的短袖夏装要求而遭到教师严厉批评。她们在热燥的6月, 依然捂着厚重的长衣, 或许并不是故意违反纪律, 而是女孩在青春期特有的对身体发育的焦虑和自卑, 试图用宽大的衣服来进行遮掩。教师要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 不是单纯的批评指责, 而应更多讲解和引导;第二, 教师通常会对早熟的男孩给予更多的期望, 因为他们较高的身高而忽视了其实际的年龄, 从而对他们提出超出同龄人的要求, 这可能会带给这些孩子比较大的压力和不公平感。经常看到教师指着班里明显早熟的男孩嘲讽说:“你这么大个子, 怎么连这点儿事都做不好啊?”其实, 那个孩子和别人是同样的年龄, 甚至可能更小。
三、节食还是运动
中国有句老话, 叫“女大十八变”, 几年前还是一个青涩、瘦小、毫不起眼的“黄毛小丫头”, 转眼之间竟出落成颀长秀美、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可见青春期期间的生理变化是多么的显著。
如果说青春期是个体一系列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 那么首先出现的就是生物性过渡, 即生理变化, 也称为发身或发育。Marshall (1978) 认为发育期有5种主要的生理表现:成长的快速加速过程, 结果就是身高和体重的显著增长;第一特征的发展, 包括生殖腺也就是性腺, 即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的进一步发育;第二性征的发展, 包括生殖器和乳房的变化, 阴毛、体毛和脸部毛发的生长及性器官的进一步发育;身体组成成分的变化, 尤其是脂肪和肌肉的数量及分布的变化;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变化, 其结果就是人变得更加强壮, 能进行更多的运动 (劳伦斯·斯滕伯格, 2007) 。概括起来, 青春期的生理快速发育变化包括4个方面:即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神经系统。
人的一生之中, 有两次身高体重快速发展阶段, 第一次发生在出生后前两年的婴儿期, 这也是一生中变化最快的一次。第二次则发生在青春期间, 身高、体重的快速增长, 是其首要身体特征。平均而言, 女孩比男孩要提早两年开始身体的发育, 因此, 在小学高年级, 很多女生要比同龄的男生高, 而到了14岁左右, 男孩就会显著高于女生。伴随身高变化是体重的激增, 身体结构也在发生改变, 男孩更多增加肌肉, 而女孩则是脂肪快速堆积, 到青春期结束的时候, 男生的肌肉脂肪比约为3∶1, 女生则是5∶4, 正是这种比例差异导致了男女在体型、体格和运动能力上的显著不同。青春期早期女性体内脂肪的快速增长, 使得女孩子开始对自己的体重和体型非常敏感, “减肥”也就成为了青春期女生高度关注的话题, 但更多女孩是通过节食来控制体重而不是运动方式。近年来, 由于受日韩风尚潮流和娱乐媒体强势导向, 男孩子相比较前几代人而言, 更加关注自己的体型外貌, 现实中, 很多男孩也采用节食而非运动这种方式来保持其消瘦的身材。
青春期期间, 除了身体外形的迅速变化以外, 还有身体内部机能的发展。在12~25岁期间, 人的脉搏频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血压逐步上升, 肺活量进一步加大。人体内脏功能的加强, 使人拥有了更高运动机能的物质基础, 但在运动技能发展上却存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别。早在儿童时期, 运动发展中的性别差异就已存在, 男孩子在体力和爆发力方面要超过女孩, 女孩子则在身体平衡和精细动作方面更具优势, 这种差距到儿童中期会进一步加剧 (Laura Berk, 2002) 。由于女孩的发育要比男孩早两年, 因此, 在青春期初期, 女孩不但在身高体重方面优于男生, 而且在运动机能上也不逊色于男生, 有些方面甚至超过, 比如在平衡性运动和需要准确性技巧的运动。但是到了青春期中后期, 由于男孩的力量和身体机能上的优势, 使得他们在运动能力上全面超越女孩, 以至于到了14岁以后, 很少有女孩的运动表现与一般的男孩一样好。
女孩子在开始进入青春期后会显著减少体育运动, 这在世界范围内几乎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最令中学体育教师头疼的一个问题是, 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 都难以促进正值青春期的女生加入到体育活动中来。造成这样一个现象, 既有男女先天个性差别的原因, 比如在很小的时候, 男孩子就更愿意参与带有竞争性的竞赛活动, 而女孩子则更倾向于从事合作式的集体游戏。然而更多的原因是后天父母教养和社会期待的教育环境, 比如美国一项对800名学生的研究中发现, 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的孩子,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 都认为体育是一项性别定格的运动, 认为体育对男孩来说更重要, 女孩则被认为天资不足 (Laura Berk, 2002) 。这样一种思维定式和社会对女性性别角色的要求, 就使得女孩更多倾向于减少运动这种看起来更加男性化的活动。
青春期的身体变化给体育教师的启示:第一, 要针对当今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 在教学中引入相关健康教育内容, 向学生讲述青春期身体发育规律, 消除学生由于身体变化引发的恐慌心理;第二, 引导学生树立身体美的正确评判标准, 尽量减少社会娱乐媒体盲目追逐骨感瘦消而造成的学生对审美标准的偏差;第三, 由于男女学生在青春期间身体、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采用男女分班教学方式会更有利于根据不同性别的不同需求安排教学内容;第四, 教师要对学生包括父母家长进行宣传教育, 特别是对女生, 让她们相信自己具备运动的潜能与天赋, 并可以将其发挥出来;第五, 针对青春期学生关心体重, 注重体型的心理需要, 讲述科学减肥塑身的原理与方法, 引导学生采用运动的方式来促进身体发展和形体塑造, 从学生对理想身材、控制体重的内部需要来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
参考文献
[1]张力为, 毛志雄 (2003) .运动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劳拉·贝克 (2002) .儿童发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3]奥迪特·巴尔 (2008) .儿童青少年与体育运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4]劳伦斯·斯滕伯格 (2007) .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5]雷雳, 张雷 (2005) .青少年心理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浦·津巴多 (2003) .心理学与生活.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7]罗伯特·斯莱文 (2004)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篇3
【关键词】青春期学生;心理特点;心理教育
青春期是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是由儿童逐渐发育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是人体迅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由于这个期间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又称为“困难期”、“危险期”“第二反抗期”。青春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期,也是老师、家长们最心疼,最头疼的时期,是人生的分水岭。
一、青春期学生的特点
青春期:大约在11、12岁——15、16岁(女孩比男孩早二年左右)
特点:
1.生理的变化
急速成长。个子长高了,体重增加了,体形和面部特征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生殖系统发育成熟,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
2.情绪的变化
青春期少年的表现,有时相当激烈,粗暴甚至会失控,有人用“疾风暴雨”来形容,大人认为平常的事,却在他们那里引发出高强度的反应。特别是在父母面前情绪更容易失控,做出不理智的事,虽然平静下来之后也会感到后悔、自责。他们还会出现青春期躁动,会出现想接近异性的愿望。男生会偷偷喜欢女生,女生也会暗恋某个男生,但一般都不将对方的情感表露出来,多数都成为一个永久的秘密。
3.心理的变化
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以为自己已经成熟。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又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这就造成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造成反抗期的主要原因。
4.社会性变化
(1)过度“自我”。这个时期的孩子好像生活在舞台上,把周围人都视为观众,过度地注意自己的外表。如:高低、胖瘦、服装,过度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2)朋友“第一”。他们的交友范围开始缩小,一般是同性别的一至两个人。他们内心对父母是封闭的,但是他们需要有一个能够倾吐烦恼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就是朋友。这个时候,谁讲话最管用就是朋友。他们极易受身边好朋友的影响,喜欢跟风。如:朋友学习好,他也会关注学习;朋友上网吧,他也会玩游戏;朋友有什么不良嗜好,他学得很快。
(3)批判成人。代表为老师和父母。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父母和老师不再是榜样和权威,他们会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对老师品头论足,从而宣告,我是大人了,我不再是小朋友了,我会看问题了,尽管很片面。
二、青春期学生的家庭教育策略
1.家长要转变认识,从心理深处接受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这种发展变化
家长必须认识到,这种变化,是孩子逐渐长大,逐渐走向成熟的正常现象。0——6岁的时候,孩子基本上是家长掌控。6岁以后,孩子是由家长和儿童共同掌控。一旦步入青春期,他们想显示自己的权力和能力,所以遇事就独断独行起来,就会想自己掌控自己的事。故意跟家长疏远,千万别觉得我把你养那么大了,你跟我不亲了。那是因为孩子孩子大了,就不希望家长再用管教几岁儿童的方式方法来管教约束自己,不喜欢家长再那样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地关照自己,不喜欢家长把自己看成小孩子,他们要获得成人感。
2.家长要转变教育风格,注意说话的口气
跟孩子交流时的语言和口气很重要。千万不要喋喋不休地说教,千万不要对一个问题没完没了地讲。特别是妈妈要适度收缩自己的话,别那么啰嗦,别那么多话劳子。有这么一个故事: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拿走了两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我们会发现自己正用一种自己也不喜欢的语气跟孩子说话,发生这种事情,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
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重复,而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
3.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
尊重他们所需要的隐私权,不要在外人面前提孩子的“丑事”。这个年龄的孩子有自己的隐私和秘密,需要自己足够的空间。家长不要过多的好奇,像间谍一样,翻抽屉、偷看日记、跟踪调查等。青春期的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你这样的做法,会被孩子发现,这就很容易产生矛盾,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相信自己,不理解自己,就会拉远与你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代沟”。因此,无论童年时宝宝的天真烂漫多么令人留恋,你们的关系多么融洽和谐,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他已经开始迈向成人世界。相应的,家庭关系也需要建立不同于以往的模式。要让孩子觉得他是被尊重的,被理解的,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有什么事情就愿意和家长交流,什么秘密愿意和家长分享了。
遇事多与他们商量,倾听他们的意见。家里的事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们的意见合理或与大人的意见一致,就应以他们的意见做出决定。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子女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还要考虑他们的意见,让他觉得他也是家庭的一员,事事要为家庭着想,可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在跟孩子谈论一些问题的时候,其实对家长也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即:在情感趋同的基础上“掏心”、“交心”,推心置腹地交流,从而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感受长辈的博大胸怀和真诚关爱,从而减轻或消除其对立情绪。
4.家长要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
问问自己,我们最关心孩子什么——孩子的学习成绩。几位家长聚在一起,谈论的最多的是什么,比较最多的是什么——孩子的学习成绩。你来找老师交流,最想问的是什么——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望子成龙的思想可以理解,学习成绩的确很重要,要上大学,要分,考不上不行啊。但仅仅看成绩,孩子不是一个拿成绩的机器,孩子也不是实现我们理想的工具,孩子更不是我们攀比骄傲的资本。我们更应该关心什么?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内心在想什么、孩子的身体素质、孩子是否快乐……有了这些,好成绩自然而然会来的。
5.要做学习型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现在很多家长都学得很苦在考驾照,为了开车上路。我们比较一下,开车和培养孩子什么更重要?可是我们在做父母之前,根本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不懂教育。那么,我们像不像一个无证驾驶的司机,匆匆上路的后果是什么?所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通过教师、网络、杂志等各种途径了解一些家教知识,掌握一些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和孩子一起成长。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记住自己的使命,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样。采用多种方式多和学校接触,与班主任、任课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表现,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工作。从而,使家庭学校结合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篇4
青春期普遍存在的心理矛盾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青春期过来的,青春期总是会令人怀念的,不光是情窦初开,而且成长的过程也令人很享受。但是,现在青春期少男少女可能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心理上总是出现一些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不能正确解决,恐怕影响非常大。那么,青春期的心理矛盾有哪些呢?
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人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如他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端,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从父母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父母的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父母。
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
处在青春期的人在出现心理独立性、成人感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会有所加强。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
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
青春期人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人”的样式。在心理,渴望别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
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人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彼此间敞开心灵来相待。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施放的对象,只好诉说在“记”里。这些日记写下的心里话,又由于自尊心,不愿被他人所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
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
青春期的人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欢接近异性,想了解性知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但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存在着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现的压抑的矛盾状态。
尽管这些矛盾心理等到孩子们大一点的时候可以慢慢的缓解,但是小编也要提醒各位父母,平时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信任,要多和孩子交流,充分的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尽量要帮助孩子解决好日常生活问题,让孩子无烦恼的成长。
青春期心理保健不可忽视
青春期,由于生理机能趋于成熟,导致心理行为也会发生变化。此期将面临恋爱、紧张学习,准备就业等人生课题。也会表现出独特的心理行为状态。这一时期生理上突出的变化是生殖系统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在心理上产生的影响会随着月经的来潮逐渐由对性的朦胧状态而发展到明显的性差别意识。一般会对突然出现的月经、性冲动、性要求等产生紧张或恐惧或羞涩的心理,也有的会因为好奇心、新颖感的驱使,去阅读各种有关性知识的书刊,或向伙伴们打听,对于那种情绪交织在一起的紧张心理,若不及时教育及疏导,往往会影响正常的心理健康。所以针对青春期心理的发育,家长和老师不应让孩子自己去摸索,而应开诚布公地给孩子讲解关于性的卫生知识,帮助孩子接受自己的身体变化,接受自己的成长,帮助孩子和异性正常交往,理解孩子,体贴孩子,尤其是鼓励孩子与同学的广泛接触,共同成长。消除其神秘感,较客观地认识人的性别差异。在群体交往的过程中,既能消除孩子对异性的神秘感,又可防止单独来往的意外。而不是粗暴地阻止孩子们和异性交往。
除了性心理对少女青春期心理的影响之外,感情是另一影响青春期少女心理健康的因素。恋爱是这一时期遇到的人生课题,由女子的性成熟比男孩子早些。故恋爱的动机也强些。但鉴于这一时期情绪不稳、性格较弱的特点,可能会因受到一些挫折而出现心理情绪波动,也可能盲目迷恋。故应重视青年树立正确恋爱观并及时给以指导。家长和老师应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男女同学关系,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发泄其充沛的精力。少女青春期心理保健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关注。
青春期孩子心理的四大特点
当每个孩子经历青春期事,他们都是躁动不安的,因为他们的生理发育状况,在青春期异常迅猛,所以导致孩子们在青春期会出现想法。这个时候的孩子们是极其不安、迷茫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导,他们就可能在青春期折损。
1、既朦胧又神秘
由于孩子进入青春期,引起了身体上的急剧变化和本能特征,突然会对异性产生兴趣、好感和羡慕,但这只是一种萌动,在成年人看来仿佛覆盖着一层朦胧的轻纱,在进入青春期前很多孩子对性知识都不很了解,因此他们表现出一种神秘感,会受到异性的吸引,而正是在这些朦胧神秘的意识中,心理产生了变化,意识也随着逐渐强烈和成熟起来。
2、既强烈又纹饰
由于青春期孩子从心理上具有矛盾性,他们及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又因为多种原因而自动闭锁,这也导致了他们表面上尽量纹饰这种心理。他们一方面十分重视自己在异性心中的印象和评价,而另一方面却又对异性表现得拘谨、羞涩和冷淡,虽然他们内心对异性感兴趣,但表面上却显得无动于衷、不屑一顾。这种矛盾的心理往往使他们产生种种心理冲突与苦恼。
3、即动荡又压抑
由于青春期的能量比较旺盛,但由于青少年的心理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稳固、正确的道德和恋爱观,且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现实生活中,五花八门的诱惑、信息以及自由的思想都会导致孩子的意识受到错误的强化和影响,引诱少年沉迷于谈情说爱之中,甚至更严重。而一部分少年还很可能由于得不到合理的疏导,过分压抑导致扭曲、变态的行为表现出来。
4、男女性心理差异
青春期由于性别不同,心理也不同。在对异性的感情上,一般男孩子表现的比较明显和强烈,而女孩子则表现的含蓄和深沉;而从内心体验上,男孩子更觉得好奇、喜悦和神秘,而女孩子则会惊慌、羞涩和不知所措;而在表达方式上,男孩子一般比较主动,而女孩子则往往采取暗示的方式。
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篇5
摘要: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关心和爱护学生,体察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便成为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正逐渐成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渴望得到大人的尊重和认可。但又由于自身知识和经验的限制,看待事物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强烈自尊心和周围环境的作用下,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的现象。因此解决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使师生感情更加和融洽,建立和谐的班集体,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就成为每个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逆反
心理
自尊
了解
疏导
和谐
激发
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现象。自尊,罗杰夫称之为积极的自我关注,是我们对自身价值的评价,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重要内容。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正逐渐成熟,使他们对自身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大人的认可,产生强烈的自尊意识,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对生活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自己的秘密,因而我们通常称这个时期为学生的心理断乳期,在这个时期,也正是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现象的时期。比如,在学习上,上课发言少了,作业很潦草,有的学生甚至早恋,沉迷网吧等,荒废学业。总之,家长和老师要求去做的事不愿意去做,不让去做的事却偏偏去做,凡事我行我素,追求个性,这些都是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也就需要班主任充分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
(1)社会缺乏对青年学生独立意识的认同感。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被社会称为是“抱大的一代”,社会舆论往往对这些孩子的前途存在担忧,担忧他们的自立能力,担忧他们将来不能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不可否认,当今的孩子确实存在着社会经验少,吃苦精神差,社会责任感淡薄等诸多不足,但是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正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对这些孩子关爱太多,总认为他们什么也不懂,忽略了对孩子们自立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孩子的自立能力差,主要责任不在千千万万纯洁的孩子,而在于我们的社会和家庭,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方法违背了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对各种生活方式、各种思想观念缺乏正确分析能力,往往盲目去追逐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观念,甚至对西方一些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加选择地接受、崇拜、效仿,这时就往往与传统的老师、家长的思想产生诸多冲突,如果这时老师和家长不及时采取疏导的方式而是硬加阻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向对抗心理。
(3)由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等许多不平等的社会问题,生活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还有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比如农民工的孩子们,他们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巨大的落差,形成比较偏激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学生尤其需要老师的关爱和细心教育。
〈三〉青春期学生心理的特点
(1)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看的目的。
(3)对立心理。人与人之间一旦持有否定的态度,也会对他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比如老师对后进学生总是批评,后进学生就可能对老师说的话都听不进去而产生逆反情绪。
(4)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
〈四〉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它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如果一个人说话办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病态,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对什么事都看不惯,最终将会丧失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严重妨碍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高度重视。
〈五〉班主任应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情感障碍及行为障碍等,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
(2)营造互爱的班级人际关系。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出现逆反的心理,我行我素,不喜欢受人管束,不喜欢受学校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时,营造一种互爱的班级人际关系便变得尤其重要。班主任可以通过与班干或全班同学商量,举行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如篮球赛,联欢晚会,旅游,还可以是学习或生活方面的互助活动等,增进师生、学生间的思想交流,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同时要处理好学生间的矛盾,营造融洽的班级人际关系,从而形成和谐、民主、上进情感气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自尊和责任感。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特别是有明显逆反心理的学生,看问题容易缺乏理性,喜欢我行我素,家长老师要求做的事不好好做,不让做的事却偏偏去做,这经常表现在学习上。当然,这与家长老师过高的要求和学生的厌学情绪有一定关系。因此,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便成为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学习动机从动机指向或兴趣来源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一般定义为由活动本身的兴趣引起的动机,能够持续地产生作用,并很少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能够在没有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促使学生去努力学习。而外在动机兴趣指向或强化来源于外界的奖励,包括分数、名次和家长老师的鼓励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让学生从学习活动过程中感受学习的积极意义,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我的内在价值体验,能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感兴趣,能够为自己的进步而激动。因此,班主任应该在班上建立班级奖励制度,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A,奖励卡。指当学生在班级上有优异表现时,老师可以颁发奖励卡以资鼓励。奖励卡的奖赏制度应完整建立,例如几张奖励卡可以换何奖励等。班主任在奖励卡上面,应以学生最喜欢的图样或以拼图方式设计。B,阅读奖。班主任应该鼓励学生阅读各种各样的有益书籍,如果学生阅读完固定书籍的话,就颁发该奖。C,进步奖。用以奖励那些在学习上取得一定程度进步的学生。D,文学奖。用来奖励在写作方面达到预定数目,也可以是在其它报刊上发表过文章的学生。E,互助奖。在班级活动中,应当鼓励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尤其要帮助那些家庭条件不好,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F,孝顺奖。是让学生学会替别人着想,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
2,积极帮助学习或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A,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B,主动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学习或生活方面的困难,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困难,并引导学生以积极归因代替消极归因。C,成立以班干为核心的学生互助小组,负责向其他同学收集和推荐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学习和生活上需要帮助的学生,对那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更要以主动友好的方式对待他们,让他们感觉到班级体的温暖。
小学生青春期及心理健康教案 篇6
温泉小学五(1)班
一、情况分析:
青春期心理健康是水平四所强调的教学目标之一,而五年级学生正直青春期发育的开始时期,也是最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面对五年级的学生我们应该启发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以及身边他人发生的事情,理解本课知识,有针对性地掌握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愉快度过青春期,而我所选择的教材内容知识点包含有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特征、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以及调节心理健康的途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特征、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学会利用各种途径调节自身心理健康。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了解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特征、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调节心理健康的途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扩散思维能力,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情感教育目标:在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喜悦并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景并引入
通过案例中的一学生和她妈妈的对话引入:
教师设问:孩子的烦恼,妈妈的困惑,青春期的这位同学究竟遇到了什么心理问题呢?我们能帮他解决吗? 小知识:讲解青春发育期的三个阶段(通过幻灯片打出)使学生基本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广播剧的引入,能够使学生注意力很快集中,并有一种愿意学习的愿望,为探索性学习作好铺垫。
(二)你了解青春期心理健康吗?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该段落进行自学,并通过阅读后回答教师的提问总结出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巡视指导,并在学生阅读完后根据问题的回答总结出心理健康的几大特征(表格形式幻灯片打出)
(三)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学生活动:
1、思考案例遇到了什么心理问题,并联系自身实际情况想一想还有哪些心理问题,形式可以是独立思考、两三人的讨论或者把自己的秘密写在纸上。
2、思考完后踊跃发言或者在教师巡视时交上小纸条,说说案例以及自身都被哪些心理问题所困扰。
教师指导:
1、在学生思考的过程可以用语言提示引导,使同学们能尽可能多而准确的发现青春期心理问题。
2、根据学生的发言和小纸条上写的内容总结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
(四)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
此部分作为让学生了解的内容由教师讲授并可大概指出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青春期心理问题
(五)调节心理问题的途径
通过短片的对话引入:将学生分成4个组,设立心理咨询工作室,通过讨论每组推荐一名同学点评,提出调节心理健康的方法。
教师指导:
1、组织好学生的分组讨论
2、评价并总结同学的建议,并提出比较常用的易行的三种调节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并通过到这一具体事例引申到其它的青春期心理问题也都可以用这三种方法去解决。
(六)总结
青春期学生心理问题辅导对策 篇7
一、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矛盾分析
青春期的学生, 心理情况是既有独立性, 又有依赖性;既有自尊心又会在和别人攀比过程中产生自卑心理;富有理智感又充斥着冲动性;求知欲强, 但识别力低。青春期不乏那些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学生, 但是也有很多容易犯错, 甚至误入歧途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行为主要有这些表现:懒惰、依赖、厌学、不诚实、虚荣、上网吧、抽烟、逃学、焦虑、恐惧……缺乏学习动力, 上课不认真, 课后不复习, 没有理想, 没有追求, 得过且过;做事拖沓, 效率低下, 知识断层, 成绩跟不上, 情绪紧张, 成天忧虑多疑, 缺乏自信;不善与人沟通, 心胸狭窄, 不信任老师, 甚至敌视老师;缺乏责任心, 无担当能力, 以自我为中心, 过分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形象……
二、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 有学生自身的因素, 也有外界的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在三个方面: (1)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2)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3)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1.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远航的避风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深远。所以家庭环境的优劣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有极大影响。优良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 有利于形成孩子的亲和、乐观、开朗、自信、自尊、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反之, 父母分离、关系紧张的家庭, 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 造成孩子自卑、孤僻、不善交往、易走极端等性格缺陷。
2. 社会父母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 社会保护尤为重要, 然而现今的一些“黄、赌、毒”等负面影响较深, 加上社会上一些人金钱物质第一、缺乏信仰、精神空虚等或多或少对我们的青少年具有广泛的持久的影响, 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目标, 没有理想, 思想空虚, 出现一些病态心理失衡, 甚至精神崩溃。
3. 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在学生的心理形成发展过程中, 学校教育往往起着最主要的主导作用。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 由于存在师资、城乡等多方面的差异, 很多地方教育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高强的学习要求等, 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方面缺乏针对性和计划性, 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发展不健康, 偏离了学生教育发展的目标。
三、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策略
1. 开设心理培育课程。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因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人的整体素质提高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 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 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现阶段,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得到了一定的普及, 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社会在不断地进步, 形势在不断地变化, 特别是广大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这就需要从学生心理的培育上下工夫, 从小开始就让他们 (她们) 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环境、健康的追求、健康的价值取向等。从教材的内容、环境的选择等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心理辅导, 特别要重视生活和学习辅导, 通过辅导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 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 要讲究学习方法、策略, 在学习中增进自己体脑的发展, 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 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推进素质教育。具体辅导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1) 对有效利用心理健康课、影视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培养自我调控、承受挫折和压力适应环境的能力。 (2) 发挥心理教师及心理咨询的优势, 加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对少数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 及时给予科学有效的咨询和辅导, 使之尽快摆脱烦恼, 增强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 快乐成长。 (3) 通过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心理测评, 了解学生存在的不健康的学习心理及原因。 (4) 学生学习行为障碍诊断与辅导及学科学习困难诊断与辅导。分别从考试焦虑、上课强迫分心、学困生转化、潜意识厌学行为、潜能开发的教学策略等方面着手, 从幼小的心灵开始培育, 关注成长, 达到健康的心理品质, 使教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质量。
2. 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普查, 建立档案制度。
学校教育应严格打破只重视教学, 忽视心理教育的弊端, 应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 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应对班级每个学生填写学生个人的个性、心理的度量表, 给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做到全覆盖、全跟踪。
3. 学校心理教育要融入课堂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 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心理健康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依赖于心理健康课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是唯一的路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 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应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上看, 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让学生动脑、动手, 这就需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被动局面, 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设计教案为学案, 内容、语言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 心与心的沟通, 形成合力, 使学生在各科教学中学到真正成长本领。特别要注重学科渗透在学科中关注学生的成功心理因素, 注意学生的成功智力心理、成功情感心理、成功意志心理与成功潜意识心理的平衡的有机的发展。
4. 利用好心理咨询室开展个别咨询。
学校心理咨询室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碰撞的地方, 是学生心理宣泄的地方。在咨询室,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全面了解学生, 可以培育学生健康的心智, 学生可以坦诚地公开心底的秘密, 放下心理负担, 舒坦心胸环境, 开放自己的思想境界, 通过咨询学生可以倾吐和宣泄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更加和谐, 也必然使学生的认识观、理想观发生转变。
5. 利用各种活动培育学生健康心理功能。
各类活动是彰显学生学识、本领的活动, 对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可能发挥得好一些, 成绩也理想一些, 所以要以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功能, 使学生在活动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正确地认识活动, 尝试打击与失败, 最终运用活动来锻炼自己的品质, 提高自己的素质。
6. 引导家长参与对学生心理调适工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 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的最好楷模, 父母身处的环境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 所以学校、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家长参与教育和培育学生的心理。要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 让家长知道学校的成功心理辅导的意义与具体方式方法, 并了解与实践在家长对孩子进行成功心理辅导的一些途经与手段, 通过适时的联系和沟通以调适学生的心理功能。相信通过家长与学校的联手合力,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必将打造阳光灿烂的孩子。
7. 建立翔实的心理档案。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达到充分地、耐心地、细致地、全面地了解学生, 就必须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学生的基本情况、成长环境、父母文化程度、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和个人成长过程等方面建立详细的档案。在教学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掌握基本情况, 以便对症下药, 彻底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 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从而显示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普遍性。
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篇8
[关键词]青春期 感觉寻求 亲子关系 心理健康
一、引言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去适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人研究发现,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或亲子关系会增加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不良教育方式容易使各种情绪障碍、神经症、学业不良和反社会行为。青春期的中学生处于成长中的心理“断乳期”,也是“多事之秋”。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自己的成长过程,丰富多彩的情绪需要及时调控和正确引导。
感觉寻求是一种反映个体对不同水平刺激需求程度的人格特质。心理学研究发现,感觉寻求既具有一定的遗传学特性,又与后天的成长环境有关。其中父母的影响与个体感觉寻求的方向关系最为密切。如:权威性家长则有可能对青少年行为有更多的干预,有利于防止青少年结识不良同伴群体。亲子关系本义指的是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此主要指家庭的教养方式,它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探究一:“问题生”的症结在哪里?能解开吗?
为了教学能很好的进行,我每次接受多班教学任务时,总是将各班的学生进行分层,对各科成绩都很差且表现不良的学生尤其关注,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余,我对他们的关注几乎超过一般学生,目的是想从中收获一些希望,哪怕是很小的一点点。经过几年的探究,我印象最深,收获最大的是:学生甲,男生,小学有名的双差学生,父母下岗,曾经有位老教师要求不带该生所在的班,原因是该生的叔叔这位老师教过,且很头疼,最终因杀人而坐牢。这位老教师说:甲学生一看就是难管教学生。记得第一次与甲相遇课堂时,他给我一个典型的下马威,该学生插嘴频繁,不听招呼,课堂上左顾右盼,嘀咕不停,甚至大声与学生争吵,我不知如何应对这种特殊生。课后反思,我一定要治治他,首先选择第一种方法——找缺点,吓唬他,谁知他不吃也不在乎这一套,他早有应付教师的老道经验。于是我又照常规来第二种方法鼓励教学——找优点,找来找去,发现优点太难找,除了脑子有点灵活外,几乎没有值得赞扬,经常给他表扬的话,其他学生也不服。最后我试探又一方法——找弱点,激将他。该学生最大的弱点可能就是“死要面子”,任何人不能指责他的任何不是,否则便会轻则动口,重则大打出手,于是我找到两个机会:一是有一次做探究实验,该学生主动逞能要当小组长,我假装犹豫后决定让他负责,谁知在实验过程中,他的小组出了问题(在我预料之中),他们的小组人员都不合作,根本不听他的指挥,最后实验草率的结束了。课后,我借此机会让他自己分析,他承认自己并没有威信,虽然老师给了自己一次机会和面子,可自己可能平时做得太差了,并告诉我:学生自己知错了。再就是在一次考试中,他的成绩和班上智力有缺陷、基础特差的一个学生差不多,于是我问他:你那么聪明(他常自诩),怎么跟他考出一样的成绩?他笑眯眯地低下了他那常常高昂的头说:老师,这次没努力,下次一定不会这样了。以后他再没有跟我教真了,我也时常变换方式不断去激将他,甚至上升到表扬他,他终于常主动与我合作,最终在他取得了好成绩时与我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那时的我感动得简直一塌糊涂。
学生乙,女生,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父母要求她只要能好好的活着就行了。她各学科成绩难得30分,数学经常是个位数。该学生由于有病,在家是父母的“上帝”,在学校几乎也是这样的待遇,因此,久而久之她也把有病当作自己的优待条件似的,天下的人都得让着她。她的意志非常脆弱,由于同学的谦让,有时发展为躲避她,她也很孤僻,稍有不合心意便只有哭来解决。当然,老师一般也不敢过问她的学习成绩,遇到这样的学生只有自认倒霉了。但作为生物教师,我首先关注的是她的健康,曾有这样一次复习课:我布置复习内容后,说明要当堂检查,所以每个学生几乎都处于紧张的复习巩固状态,学生乙也不例外。突然,我发现她趴在位子上哭了起来,于是我走到她身边,问她哪儿不舒服,同位的同学告诉我,她提了几个问题要她答,她答不上来,便哭了。我随便劝说了一句:你看同学帮助你,你居然哭了起来,是不是有点让同学难堪呀!谁知她不但没有安静,反而大声哭着说:我不背生物题了,不背了,老师,我讨厌你,讨厌复习生物题。天哪,我做梦也没想到她居然当着全班学生这样回答我的关心!此时我真是既气又恨,但因为处于她的情况特殊,我还是陡降心火,和气地说:好,你休息一会儿,不背了。第二天课间,她来到我的办公室,主动问我:老师,你恨死我了吧。我说:没有呀,老师怎么会生学生的气呢!何况是你呀,我知道你身体常常很累,是老师没有及时地提醒你休息,你可能实在是坚持不住了才会那样,是我不好。她又哭着说:老师,不是你不好,是我不好,其实我也努力背,可就是背不到。我明白了,她自己也很痛苦,从此,我成了她诉苦的对象,比如:全班同学经常欺负她等等。其实,据我了解,很少有同学欺负她,只不过是她的心理和身體一样脆弱罢了。于是我制定计划开始帮助他,如:生物课堂她可以随意坐到自己愿意的位置、善意的谎言、小题大做的鼓励和表扬等等。她开始变了,有自信了,生物成绩从二十几分一直攀升到会考的及格,她的哭声渐渐少了,笑脸渐渐多了,后来许多老师向我取经如何让这样的学生及格,我只是一笑了之,其实只有我自己明白我的付出与收获应该成正比。
探究二: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心理健康水平一样吗?
每当我上《青春期》一节教学内容时,总是进行一次青春热线大讨论,讨论题一般来自学生身心方面的热点话题,学生往往热情高涨,主动交流,形成一种无所不谈的良好氛围,在众多的话题中,我常常出这样一道题: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你怎样认识(看待)自己的性别角色?学生的交流千差万别,于是我选择了我校一个含教工子女且家庭环境偏好的班级进行一次测试,学生各自谈自己的角色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最后结论时,我发现女生普遍认为:还是男生性别好一些,因为男生的优势总是多于女性,并且持这种认为的女生在班上约占三分之二左右,而男生则均认为自己的性别角色很好。
二、分析
“探究一”中的“问题生”其实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的症结主要与成长环境有关。通过调查,甲学生的父母是下岗职工,家庭经济水平较低,家庭教养方式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如父母很少与学生又良好的交流,在家无法管理学生,觉得学校才是管理孩子的最好地方。加上青春期的到来,该生的情绪暴躁,最终导致刁横野蛮,心理不平,总有想发泄的动机,只要有导火线,他那着火点极低的心理就会释放能量。不过,由于我了解该生的症结所在,并随时做好了调控的准备,他的结我给解开了,学生也找到进步的突破口了。
学生乙则有所不同,她是因为先天性生理缺陷,加上后天环境的过于宽放和优待,导致她从未有挫折感,当遇到一丁点不如意时,便表现出幼稚的表达方式。她的症结在于本人既自卑又任性,外加孤僻感,青春期的学生的身心发育往往导致情绪波动很大,渴望交流与友谊,所以她是很少有自信的。我对她经过分析,主要是帮她找回自信,找回责任感,她终于找到了。
“探究二”这种结果让我不得不深思:当今的社会让学生尤其是女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很大,即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女生。
三、结论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感觉寻求、亲子关系有很大的相关性。亲子关系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良好的教养方式、融合的家庭氛围、有效的亲子沟通,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学生的反社会倾向。家长如果对学生的需求一味采取拒绝的态度或表示不安,或出现矛盾的反应,将可能挫伤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破坏学生对家长的信任感,长此以往,会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但一味的迁就,也会出现学生乙的问题。青春期的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推荐阅读:
青春期心理变化特点07-17
中学生青春期十大心理矛盾应对策略11-04
青春期的生理发展特点教案05-27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分析06-04
维护青春期的心理健康10-04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青春期的心理变化07-04
青春期健康心理培养07-10
青春期心理语录七09-09
青春期逆反心理教育10-23
青春期性心理问题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