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分析

2024-06-04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分析(共8篇)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分析 篇1

孩子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分析与研究

一、叛逆现象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1、父母个性中如果有倔犟、暴躁、激惹、执拗等因素,由于遗传影响,孩子在青春期所表现出来的逆反情绪往往也比较强烈。(没招儿,孩子出问题了一定和家庭教养模式有关,孩子和家长两相碰撞时,首先能做出宽容的应该是家长,俗话说孩子不懂事,那家长也不懂事吗?一般母亲是焦虑的、父亲是软弱的,孩子会不自信,母亲是慈爱的,是当着孩子的面对丈夫尊重的人,孩子心理会更健康。)

2、不和谐的、缺乏沟通的家庭教养模式更是青春期逆反情绪膨胀的关键因素。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如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青春期的孩子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使一些个别孩子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二)社会因素

1、学习不适应:大部分青春期的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如果不学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情绪易激惹出现。在中高考的重压之下,学生成了应试机器,其他的各种需要都被压抑到最低点,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的是人格塑造的缺陷与心理适应能力的欠缺。

(一般小学五年、刚上初中、刚上高中的孩子是最易出现逆反的时候,学习上的不适应,他们有时表达不出来,父母又要求他们取得好成绩,加上他们成长过程中生理的反映都易让他们出现压力。张老师举了本校住宿学生的例子:一舍八人,七个同学反映同舍有一名同学势力、小气、为人不地道……咨询师一直倾听,半个多小时后,问:你们很幸运,七个人可以一起发泄、一起一致行动而那个女生看到你们一起的行为会怎么想呢?他可能有问题,20年的时间形成的性格有什么理由因你们而改变呢?他可以势力、权贵、自私、只要不侵害你们的利益,你们就要容忍她。还有对人的印象有时来自你们的心理,你们要觉得她好她就好,要是总在心理觉得她糟,她就糟……后来那个女生变化了。)

2、人际关系不协调:在学生生活中比较集中遇到的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许多同学不知怎样更好地与同学相处,多数独生子女处理问题的方法、性格、甚至语言都有差别,有时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由于处于情绪敏感期,往往把小事夸大,多疑、猜忌、胡思乱想,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3、恋爱心理的躁动

此外,生理疾患、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也是主要原因。

(三)成长因素

1、孩子的青春期与母亲的更年期的不期而遇,处理不好往往针锋相对,水火不容。(都反映比较强烈,出现问题会很多)。

2、父母总是“附有条件”的爱孩子。这样说可能天下父母都会觉得不公平,实际上,如果你的孩子向同事的孩子一样成绩好,像邻居的孩子一样懂事,像王家的孩子那样钢琴十级,像李家的孩子那样书法九级,像赵家的孩子可以拿个奥林匹克数学奖,那你就高兴了满意了,可孩子呢,他(她)不一定就比你高兴,或者他根本就不会因此而快乐。其实我们做父母的有时很虚荣。

叩问我们自己的心理:如果孩子健康,智慧少一点都没有关系; 如果孩子快乐,成功少一点也没有关系;

如果孩子善良,完美少一点更没有关系。

如果他(她)不再健康、不再快乐,一切还有什么用!

他(她)将来不一定才华横溢,不一定在商界业绩辉煌,不一定官运亨通。他(她)可能普通、平凡甚至琐碎,但心理健康能求得和平、宽容,他(她)就一样可能快乐、幸福。

二、青春期的特征

(一)自卑与自负并存:(孩子一边不那么自信,一边又觉得只要我做事没什么不行的)

(二)独立与依赖并存:(拒绝家长,又离不开家长,表现上拒绝,心理上依赖)

(三)盲目冲动与懒散倦怠并存

(四)自我中心与从众并存(敏感,别人说事就以为是不是说自已?张老师对自已孩子主要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一个石头在水面上怎样能不落水,抛飞、速度快)

三、青春期叛逆的常见极端表现

(一)焦虑

(二)孤僻

(三)犹豫

(四)暴躁

(五)郁闷

(六)怨恨:(易反社会,如马加爵)

(七)猜忌

(八)说谎: 极端行为反应上:一般容易出现早恋、自虐、出走。

情感反应上:一般有外显和内隐两种方式,外显如摔东西、损物等,内隐如冷滞、呆板、漠不关心等。

四、极端逆反情绪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的危害

(一)引发躯体疾病:如近几年咨询中常见的无器质性病变的抽气、耸肩等等

(二)出现心理障碍:如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电脑综合症、(三)也可能导致精神障碍

五、调适的方法

(一)增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1、合理发泄——哭、喊、诉、动

2、自我暗示:如皮格马利翁暗示、酸葡萄效应

3、延迟满足

4、换位思考

5、学会分享:古人语:“与人乐,其乐无穷”

6、改变认知:苏东坡与朋友快悟惮道

(二)培养良好的个性

1、学会悦纳:接纳自己、接纳别人、2、保持乐观:不要思考的太多,很自然地去做如:张大千的胡子的故事

3、增强自信

(三)学会处理压力

外界因素导致内心心理状态,如中考高考的压力,会出现呕吐、拉肚子、腹泄、反复上厕所、出汗、口吃、增胖等现象,心理会抑郁、烦躁、这时要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家长应找一些有点难度的事让孩子做,引导孩子看哲理故事,如《简单道理》《我在美国当农民》

(四)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任何人在成长中都会有苦恼,不可能永远不感冒,心理感冒有的可能不治而愈,有的必须进行心理咨询,当我们的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家长一定要理性处理。

与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共勉:

一、心理健康之“八品”

第一种品质是happiness,就是幸福感。

第二种品质是和谐,是内心的和谐。所谓的内心和谐就是指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对事物的认识,对自己眼前的处境,对将来追求的目标,还有现在所能够做的,这各个方面的事情之间能够达到协调。

第三种品质是自尊感。所谓的自尊感,简单讲就是self-like或 self-love,就是自己喜欢自己。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很重要的品质就是能够喜欢自己。

第四种品质是个人的成熟,是指在处理自己的问题,人际关系,环境的要求,工作的要求,处理家庭、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能够非常得体。

第五种品质是人格的完整。

第六种品质是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第七种品质是有效地适应环境。

第八种品质是在环境中保持独立。这两个是相互矛盾的,但是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一方面要适应环境的要求,同时还要保持独立。这个独立就是说要给自己一定的空间,一定的调整自己行为的空间。一方面顺从了环境,同时又保持了独立性,既服从又能够反叛,有一定的反叛精神。那么怎么处理好这个度呢?我想这是一门学问,需要不断地汲取经验,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学习。

二、人生之“八戒”

一戒“过度忧愁”:即使生活中确实发生了令人烦恼、焦虑的事情,我们也应振作精神、积极面对,而不该整天闷闷不乐地就此消沉下去。

二戒“高兴过度”:高兴本来是好事,但要防止“乐极生悲”,特别是当生活中有突如其来的好事降临时,例如:“久别亲人团聚”、“摸彩中了大奖”等等。高兴过度会引起大脑中枢兴奋性增强,使交感神经过度亢奋,这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尤其不利。

三戒“悲伤过度”:当人们遭遇不幸时,应当学会调解、控制自己的情绪,故友离散、亲人谢世、朋友反目、恋人分手等等,都会给人心理上造成严重打击。此时我们切勿钻入牛角尖,更不要沉湎其中不能自拔,要学会摆脱,用向好友倾诉、向心理医生咨询等方法,尽快使自己走出心理危机。

四戒“猜疑过度”:有些人疑心病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恋。一个人如果心胸过于狭窄,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五戒“过度愤怒”:工作中出现矛盾是人们经常遇到的事情。此时,最好避免激烈的争吵,更不要三句话说不到一起便“怒发冲冠”、“拍案而起”,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况且,发怒就像“双刃剑”,既伤别人也会伤及自己,正如人们常说的“气大伤身”。此时不如先冷静下来,“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对矛盾的双方都有好处。

六戒“过度消极”:当工作中出现失误时,可能会导致有些人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或极其消沉的情绪,严重者甚至自暴自弃。这种做法实不足取,因其对心理健康十分不利。

七戒“过度焦躁”:

有些人脾气很急,做事情总想一步到位、一举成功,有些急功近利的心理趋向。当自己的愿望和目标一下子不能如期实现时,他们便会产生焦躁情绪。其实这种情绪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适得其反并有损身心健康。

八戒“过度关爱”

有些家长对孩子可谓爱到极至,他们的爱呈现一种令人费解的分化状态:在生活上对孩子关心得无微不至、事必躬亲,在精神上却对孩子过于专制、强加于人。不少父母将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堆积起的这份“厚爱”,不但给孩子造成过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也给自己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和烦恼,有损自身的心理健康。当我们做父母的生活越来越有品位,当我们自身变得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快乐,我们的孩子才能快乐健康的成长。

愿天下父母都能将一片苦心化作片片菩提叶,托着孩子在善良、包容、豁达、谦和中不断上升,达到应有的高度。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分析 篇2

很多妈妈会问:“我的孩子生病后, 不让测血糖怎么办?不好好吃饭, 总偷偷买零食, 造成血糖剧烈波动怎么办?”我想说这些不仅仅是糖尿病控制水平的问题, 而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问题, 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心理健康的孩子, 才能正确对待身体的疾病, 正确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婷子十岁半生病, 现在十五岁了, 是个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她的性格天生乐观, 加上我为她营造宽松、愉快的生活气氛和环境, 现在已经长大成为性格开朗的阳光女孩。

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塑造出来的,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 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 妈妈就开始了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天下的妈妈都一样的爱自己的孩子, 正确的爱和错误的爱结果绝然不同。正确的爱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乐观、坚强、自信、有能力的人, 错误的爱让孩子越来越自私、懦弱、无能, 在困难面前总是退缩、躲避、抱怨, 没有任何处理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 甚至在绝望中选择灭亡。生活中很多成人就是后者, 就是因为青少年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品格, 让身边的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女儿十四个月才蹒跚学步, 不小心会摔倒在地, 我不会抱她起来, 更不会假装责打拌倒她的物品, 而是鼓励她自己站起来, 并指出是她自己不小心摔倒, 不怪别人, 要站稳、走稳每一步。以后她做任何事出错后, 都会寻找自身原因, 不会怨天尤人, 把责任推给别人。有一次女儿哭闹要买雪糕吃时, 我会用平和的语气告诉她:“哭不能达到任何目的, 只会让结果更糟, 想要什么, 向妈妈有礼貌地提出, 且注意语音清楚、语气平和、语速适中。”刚开始女儿听不懂, 我就会多说几次, 强调好好说话可以有商量, 哭闹没有余地, 我除了让她尽情哭, 不会理她, 也不会达到她的任何目的, 终于她走到我身边, 挂着泪珠, 清楚地说:“妈妈, 我想买雪糕吃, 可以吗?”不是态度好, 就可以有求必应, 有的时候是刚吃过, 不可以再吃, 让女儿知道有些事是不可以做的, 而有些事是必须要做好的, 特别是遇到困难, 一定不要哭, 哭只会耽误时间, 浪费精力, 解决不了问题;要开动脑筋, 想办法并身体力行地做好, 最终解决问题。

因为没有人帮我照顾女儿, 女儿两周岁, 不得不上幼儿园了, 是我单位附近的私人幼儿园。入园的第一天, 我看到宝宝们都在哭闹, 不让爸爸妈妈离开, 把自己放在陌生的环境里, 我女儿睁着黑亮的大眼睛看着比她大的宝宝哇哇大哭, 她劝着:“为什么哭啊, 我们一起去玩吧。”老师觉得婷子很懂事, 一点也不象两岁的宝宝, 我放心地上班走了, 等下班后去接女儿, 发现还有几个宝宝在哭, 太厉害的个性了。说起幼儿园, 女儿从2岁上到7岁, 冬天白天短, 下午下班的时候, 天完全黑了, 所有的老师和宝宝都回家了, 只有婷子一个人在门口的传达室老爷爷那儿, 我去接她, 心情是焦急和内疚的, 甚至是泪流满面地对女儿忏悔:“婷子, 妈妈对不起你, 接你太迟了, 你恨妈妈吗?”女儿抱着我安慰我:“妈妈, 你不是不想来接我, 是没有下班, 妈妈太辛苦了。”我真是止不住地哭出声音, 紧紧地抱住女儿, 女儿擦干我的眼泪继续安慰我:“妈妈不哭, 婷子听妈妈的话, 一点也不着急。”

有的妈妈问:“孩子不听我的话, 我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当我是朋友, 能够听进我的劝告?”从女儿很小的时候, 我从没有小瞧过女儿, 从不觉得女儿是无知、低智, 相反我觉得女儿的每一言每一笑都有可爱、纯真、深长的意味。从女儿身上, 我一直是得到快乐、满足, 甚至很佩服, 不知不觉中女儿的自信、聪明与日俱增。五岁时暑假的一天, 她爸爸是中学老师正好放假, 单位有事, 爸爸就带上她, 单位里老师很多, 在填写表格准备评职称, 不知什么时候爸爸丢下了她的手。等到忙完后才发觉女儿不见了, 楼上楼下满院寻找也找不到女儿, 又急又怕, 去车棚里准备骑车去单位外面找, 惊喜地看到女儿静静地站在自己的自行车旁, 抱起女儿说:“爸爸不好, 把你丢下了, 你怎么在这儿?”女儿说:“爸爸你走的好快, 我跟不上, 然后看不到你了, 我问了好多叔叔你在哪儿, 还是找不到, 我就来这儿找你的车, 看到车在, 想到你会来推车, 一定会等到爸爸。”

十岁半, 女儿生病, 县医院误诊为胃炎, 造成酮症酸中毒, 深度昏迷, 转院后抢救苏醒, 从苏醒的那一时刻起, 我和女儿就没有哀叹过, 而是一起看励志的故事、糖尿病资料, 掌握了胰岛素泵、速效胰岛素、饮食、运动来合理控制血糖。磨难没有让女儿退缩, 而是让自己加速成长, 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她积极配合, 戒掉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垃圾食品, 每天至少七次测血糖, 并根据血糖情况安排饮食、运动、胰岛素量及方案。

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 而青春期的孩子因为生长快、生理期、学习压力等各种因素, 血糖不好控制, 和成人糖尿病患者每天至少测四次不同, 孩子必须至少测七次, 否则无从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而此时不测血糖, 与父母哭闹或冷战的孩子, 谈不上有效控制血糖, 心理健康程度决定血糖控制水平。女儿刚开始是我让她测就测, 虽然不拒绝, 但也不主动想起每个测血糖的点, 三餐前不会忘记, 但三餐后、睡前、夜间不能主动地想起来。早、午餐后两小时都是在学校, 那时是小学五年级, 我就会去学校提醒她, 老师是知道情况的。遇到不正常的血糖, 我告诉她怎么处理, 比如同样13的值, 要分析是否低血糖反弹, 如是要提前减药, 反之就是加药, 而且餐前13应该先补多少, 餐后13应该补多少, 睡前或夜间应该补多少, 量都是不同的, 每个时间段人体需要的胰岛素量不同, 且个体不同, 不能参照别人的量来调整, 要有自己的经验, 每一次不正常的血糖值都是血的经验和教训, 要分析出原因, 做到防止下一次类似情况发生。渐渐地女儿自己想起来餐后的时间点, 如果回家时我发现女儿还是没有测餐后, 会很没有风度地向她大发脾气、大吼:“血糖是第一位, 不要借口忙学习、怕别人看到而不测, 血糖不好, 你成绩再好也没有用, 你的生活质量就是零、一切都是零……”女儿从来没见我这样生气过, 我也很瞧不起自己失控的模样, 但发威了三四次后, 女儿终于不会忘记了。最近夜间三点的血糖, 我再三考虑她已经长大, 有一天离开我, 没有这样的习惯是不行的, 我用计策 (应该是苦肉计) :连续夜间起床, 次日中午做饭, 在她面前摇摇晃晃, 脸色蜡黄:“婷子, 妈妈年龄大了, 夜里醒了就睡不着, 测完血糖翻来覆去无法入睡, 难受死了, 第二天要上班、买菜、做饭, 妈妈觉得自己体力太透支了, 要生病了……”“妈妈, 您不要夜间起床了, 闹钟放我床头, 我自己起床测。”观察了几天, 女儿果真做的很好, 空腹血糖很容易达到平稳。

女儿长大了, 她每天都是努力的、快乐的。我也知道人活着每一天都要快乐, 但遇到烦恼想不开时, 我不会真正地做到快乐, 看看可爱的女儿, 我会立即受到感染并学会真正的快乐。她坚强、自信, 任何的困难在她面前都是可以战胜的。她乐观、积极, 相信自己只要通过测血糖、用好胰岛素, 控制好血糖, 就可以正常地生活, 学好文化知识, 长大后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每一天都可以很充实、很精彩。糖尿病是女儿生命中的一个小小浪花, 是生活赐予她的一件宝贵的礼物, 通过长期携手与血糖作战, 加深了我们母女的感情, 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理解了生命的真谛, 我深信女儿的未来一定是美好幸福的。

编后语

正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 篇3

当许多家长和我们的教师谈到此事时,我常听到教师这样回答:“这是正常的,青春期的孩子都这样,逆反!大了就好了。”不错,青春期的孩子神经与内分泌系统处在剧烈变化阶段,人容易急躁,发火,往往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他们对父母的教育采取对立的态度,“不服管教”“顶牛”,他们的做法往往与常理背道而驰。他们喜欢以反常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聪明”,他们过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以叛逆的“80后”“90后”自居。但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绝不能简单地用一句“青春期正常的逆反心理”来解释这些现象,这会让我们的孩子产生理所当然的心理,他们会处处拿出来当挡箭牌,更加放纵自己,变得变本加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并强调每一个阶段都不可忽视,因为每一时期的身心发展都有特定的任务或困难。困难未解决之前,心理危机将持续存在;困难解决,危机化解,危机变为转机,才会顺利持续发展。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花季,同时,青春期也是一个情感爆发期,是一个充满冲突和困惑的时期。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夏洛特·彪勒把青春期称之为“消极反抗期”,青春期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孩子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增强的突出表现,因而我们要对逆反心理有正确的认识。如果把逆反心理在时间维度上拉长一下,实际上它在人一生的各个生长阶段中都或多或少存在,比如,有的成年人总是喜欢和众人唱反调,爱发牢骚,整天愤愤不平,总觉得众人皆阿斗,惟其诸葛亮。这可能就是青春期逆反心理遗留下来的,我把它叫做“青春期后遗症”。的确如此,许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都是在他们的少年时代沉积下来的。

美国有一部电影《爱德华大夫》,剧中的约翰·布朗的一切心理问题都是来源于他青春期时一件可怕的往事———在一次滑梯游戏中因失手而导致弟弟死亡。因为心理危机没有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及时干预,这个阴影无法抹去,影响了他的一生。

我们对青春期逆反心理的态度应该和对人的生长阶段其他此类反应抱同一个态度,那就是要理解、宽容,但不要把它作为特殊事情而“过分宽容”以至达到“纵容”的程度,更不能用“正常的”作为解释的理由。因为这种心理往往是责任感丧失、道德缺损的重要信号,且容易在青春期过后的人生道路上进一步发展,甚至成为影响一生的人格障碍。

如果一个人说话办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着,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病态:他们会与正常思维背道而驰,是非不分;对什么事都无所谓,终日无所事事;对什么事都看不惯,整天牢骚满腹,最终丧失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热爱、对他人的尊重、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从而成为时代的“多余人”,甚至沦落为社会的蛀虫。

青春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核心时期。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尤为重要。作家刘墉说: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如成年人一样,人人都会度过更年期,但并不是每一个处于更年期的人都在无理取闹、歇斯底里。

因此,作为家长不仅要善于引导孩子,让他们学会拿出勇气和毅力来忍受成长过程中的疼痛,还要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学会倾听,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关爱青春期的孩子,不仅要帮助孩子们学会自我克制,还要指导家长理解青春期的孩子,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孩子们消除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带来的不利因素。放大阳光青春的美好,减少青春期带来的烦恼,增强青春的勇气、燃烧青春的火焰,帮助孩子们顺利跨越青春期逆反阶段,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作者单位:杭州市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教育中心

浙江杭州310020)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分析 篇4

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因而,在他们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一、好奇、好胜、片面团虚荣心理

随着生理上的发育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青少年自尊心亦与日俱增。然而,这种自尊容易被追求虚荣所扭曲。例如用片面的虚荣去满足自己某种好奇、好胜及自我表现的心理欲望。近些年来,青少年吸烟、喝酒的人数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好奇心所驱使,使自己像个大人,容易交到朋友,更显得轻松、潇洒、大方,还有好胜和所谓的“心理叛逆性(亦称逆反心理)”。有的女孩子过份追求穿戴打扮,未走上社会就强调高消费,这种不良心理若任其发展,就有可能走入歧途。

二、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满心理

有此心理者以农村和边远地区的青少年为多。他们认为自己的现实生活与书本、影视中的生活方式差距甚大,文化生活内容贫乏,或是被日益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无暇享受文化生活的乐趣等等。枯燥而单调的生活满足不了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产生不满或厌倦心理。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就会“饥不择食”地盲目去社会上寻求精神刺激和所谓欢乐。可想而知,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三、不成熟的恋爱心理

由于机体的发育心理活动的发展以及客观环境等影响,少年逐渐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求偶心理开始萌发。但他们受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所限,对爱情的认识尚是肤浅而朦胧的,因而显得幼稚和不成熟。有的跃跃欲试想寻找机会体验一下恋爱滋味,于是就会出现早恋、多角恋爱等不良现象。例如有一个高中女生,她希望有三个男同学能帮助自己:一个要学习好,以辅导她的学习;一个要能说会玩,陪她玩乐;另一个则要会体贴人,成为她的忠实奴仆。经过一番尝试之后,她竟能如愿以偿,并同时与他们保持超友谊的关系别人问她将来与谁结婚,她却轻松地回答:“我还没想过结婚呢!”这种不成熟的恋爱心理,对于自己,对于别人,乃至对于社会都是有害无益的。

四、性神秘和性冲动心理

进入青春期之后的青少年,由于性功能的迅速发育和趋于成熟,产生了对性知识的兴趣,但由于未能在青少年中很好开展青春期性教育,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存在一定的性神秘、性愚昧心理。在这种心理和上述不成熟的恋爱心理驱使下,往往对性道德、性文明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致控制不住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进而容易产生性的冲动,最终可导致越轨行为,造成严重后果。五贬低自己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青少年性格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缺陷,贬低了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诸如羞怯、内疚、悲忧、自责等。自卑心理往往会影响人际关系,从而又反过来加深自卑感。大量事实说明:经常考试分数偏低、留级,经常挨批评,高考(微博)落榜,找不到工作或工种不尽如意,不被领导重视,婚姻恋爱受挫,甚至长相;身材不符合社会审美标准等,都可能成为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自卑心理极易造成青少年自暴自弃,不求上进。

六、是非曲直的模糊心理

谈青春期孩子的教育 篇5

不少家长有一个困惑,20年前自己还是青少年的时候,好像自己没有那么多心理问题,现在为什么这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了?这个是怎么造成的?

青年和少年是两个不同的心理阶段,我们搁在一块儿谈了,跨度比较大。少年从12、13岁开始,青年也跨度到20岁,按国际分类就到25岁了,跨度很大,所以他(她)们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问题都是不尽相同的。为什么现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突出了、提前了?这是什么现象?怎么解释呢?我个人认为可以用“长效效应”这个现象解释,“长效效应”是指子辈都比父辈在生理上、心理上发育提前了。“长效效应”最早是从欧美国家开始的,后来传到亚洲的日本,从日本又到中国的沿海,现在在中国比较普遍。简单说:女儿比母亲长得高,青春期提前;儿子比父亲长得高,青春期来得早。这是社会经济、工业化、包括营养、医学、科学知识、社会教育等等社会进步的结果。我们国家现在统计,最早青春期的女孩儿是9岁,男孩儿是11岁,如果在80年代以前,这种现象就比较少,如果在50年代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就觉得可笑了,会觉得9岁进入青春期肯定有什么毛病了,吃什么激素了。而现在不是这样,以前看日本人,日本人个子都是比较矮的,可现在看起来日本的子辈比父辈无论在各方面发育都是好的,他(她)们跟世界其他民族比起来也是如此。这就是“长效效应”,是心理问题提前的一个原因。可以说,孩子们心理问题的出现还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

青少年到了青春期,他(她)的心理特点表现在几个方面呢?

青春期到来伴随着明显的体征方面的变化,但还有一些直接观察不明显的现象,最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的一些变化。随着身体特征方面的变化,很多孩子都觉察到了自己的变化,自我在心理上、行为上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另外随着孩子到了十二、三岁,出现了各种第二性征,他(她)在身体发育、学习知识方面也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积累和变化,这个时候他(她)们在要求独立、有自己的判断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所以我想一方面是适应自己身体方面的变化,另外一方面是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一些思想和看法,这方面也会表现出不同于低年级孩子的一些特点。

我想很多家长家里如果有十二三岁或者再大一点的孩子的话,经常体会很深的是孩子的一种逆反。这是非常明显的,平常很乖的孩子,你让他(她)做作业、不要看电视都很顺从,但是到了这个年龄阶段,开始有了变化,在行为上可能是不再理睬父母的指导和要求,或者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摔门、摔东西、或者是大喊大叫,不过不同的孩子可能表现形式多少有所不同。但实际上深层的原因是相同的„„

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比他(她)小的孩子好多事情还没有出现,比他(她)大的好多事情都已经解决了,所以这个时候困惑最大,各方面的压力也比较大,而他(她)自己的能力比较小。过去没有这么多问题,那么现在为什么问题多了呢?是因为他(她)承载的社会责任比过去多,可是他(她)心理的承受度相对是比较滞后的,因为他(她)从小的成长环境比较好,现在家长也把关很严,所以他(她)在群体中摔打磨练的机会比较少,这是独生子的一个特点。他(她)的社会化功能不良,这些困惑没有宣泄的渠道,与人交往的技巧方面比较差,所以这些困惑压在他(她)一个人身上,没有社会支持了。另外这个时候身体会有内分泌的变化,青春发育期和更年期内分泌变化是很大的,这种变化会对身体、对情绪产生影响,会产生躁动,所以这个时候,他(她)们最大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呢?是独立意识,别人要尊重自我。而家长要求孩子要充分的透明,孩子要求要尽量的维护自己的隐私权、维护自己的独立意识,这时候就产生了突出的代沟问题,代沟问题实际上就是控制和反控制一种的斗争。

家长那个时候没有面临像他(她)们现在这么多的事儿、这么多的问题、社会压力,一个人对未来越是踏实,他(她)就可能不会出现这个问题,而越不知所以、压力越大、心里想的事儿越多,心理方面的问题也就来了。再加上内分泌的变化,这些都是青春期容易产生各种问题的原因。这些孩子们青春期是怎么个样子?

首先是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很快,十五六岁长得像大小伙子似的,一个男人具有的功能他都有了,长得比父亲还高,女孩子也是这样,生理发育很快,但是他(她)的心理的发育是滞后于生理的发育的,那就是说他(她)的心理发育是落后的,表现在逻辑思维的推理能力、情绪的控制能力、判断能力、自我认识的能力、心理的调节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同时他(她)又处在人生的第二个反抗期,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是一岁到两岁这个阶段,人生第二个反抗期是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最关键的时期。有人度过青春期就比较顺利,就有那么一部分人不顺利。

青春期孩子们身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大概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躁动,这是青春期情绪方面的障碍,表现为很容易冲动,有一点儿小事就冲动起来。有个例子,在北京海淀区有个学生从马路的东边向西边走,马路的旁边坐着两个学生,这一个学生看看这两个学生,这两个学生看看这一个学生,说“怎么着?不服吗?这边去,哥们!”这一个学生就跟着这两个学生进了胡同了,忽然又出来四个人,六个人把这一个学生包围了,这一个学生一看这事不好,掏出刀子就给前面的人一刀,捅完了就跑了,这一刀正好扎在肝脏上,就死了。后来公安局就抓了他们,问为什么行凶、打架?问这马路边的两个学生认识他吗?说不知道,再问那一个过马路的学生认识他们吗?说不知道,他们说不服哥们就走,到那一看事不好就先动手了。就这么你看我一眼,我看你一眼,这么一个小小的问题就引发出一个人命案,这个只有在青春期这种躁动时期、情绪不可控制的时期才容易出现,如果过了青春期到了老年期,别说看他一眼了,就是撞他一下也不会这样。所以说这是个很危险的时期,是个暴风雨时期,应该引起社会家长各方面的注意。

有个成年人聊天的时候说:如果说打架的话,他最不敢跟十几岁的孩子打架,为什么?因为他真敢玩命。他到大一点可能会顾及自己,也会顾及别人,但在他那个年龄他谁都不顾及,最可怕的时候是这个时候,这就是青春期躁动的一个表现。青春期躁动的表现还有哪些?

最躁动的孩子能折腾得整个班不能上课,老师只好要求家长在快考试的时候把躁动的孩子带回家,以便别人能踏踏实实的进行期末复习。还有一些“惹事”的孩子,在学校里起哄、挑逗,如有个男孩子,刚14岁就交女朋友,女朋友告诉她别人欠她哥哥的钱,这男孩子就直接闯入别人家,把女主人捆在椅子上,把家里翻个够,也没有翻出多少钱,后来因为入室抢劫、人身伤害等数罪并罚,判了4年。这孩子生理发育超前,但非常幼稚,他的心理发育处在很幼稚的阶段,虽然很值得同情但闯下了祸端,受到了惩罚。

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觉得应该从年龄上按不同的层次逐步使他(她)提高,使他(她)有个社会责任感。我觉得现在综合所有的青春期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社会责任感差。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应该干什么?自己有什么条件?将来能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现在有的孩子很糊涂,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孩子智利和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智利平平,但他(她)自己觉得就应该考清华、北大,家长也觉得这种想法很对,实际上他(她)的差距很大,几经努力达不到效果,很容易走向抑郁。

直接接触到孩子青春期这种表现的是家长,家长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长往往看到事情的表象,但看不到事情的本质,所以有时候拔苗助长,起到一个很不利的作用,他(她)们从表象上压制孩子,不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孩子这时候正是独立意识很强的时候,会对家长的做法很反感,这样家长和孩子之间就拧成一个扣,这个代沟越来越深,所以我觉得家长要尊重他(她)们,让他(她)们自己去想将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可以帮孩子盘算一下自己的现有的条件、算算离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还差多少距离、要做什么准备。极端的例子是相对比较少的,普遍地问题是厌学。不管家长和教育者,应该让孩子自己觉得是为自己学,学习要有动力。

有一个目标对孩子是很重要的。这个目标要切合实际,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但聪明和聪明是不一样的,不一定你看着聪明的孩子就能上清华、北大。另外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饭碗要自己找,自己将来的社会地位要自己找,这个问题解决了,学习动力问题也就解决了。

还有一个表现就是抑郁,如厌学等。抑郁很少引起人们注意,因为比较不好发现。

我在临床统计了8例青春期抑郁的例子,他们都是没有什么原因就不上学了、不起床了、不吃饭了、甚至割脉自杀、跳楼、服药,所以青春期的抑郁也是应该引起家长、社会和医学界研究的问题。以前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不足,对青春期抑郁认识不足,所以我觉得在大量的青春期的教育中应该很好的注意这个问题。抑郁很不好发现,有时候孩子很老实,按传统意义说是件好事,现在看来未必是件好事,那麽抑郁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发现、又该怎么对待呢?

抑郁从医学上讲分两大类,一种是内源性抑郁,一种是外源性抑郁,内源性抑郁是指没有任何原因出现兴趣的减少、活动的减少、情绪的低下,甚至出现生理上的、食欲的影响,最后走向消极的行为。内源性抑郁是人身体生化方面的改变,比如5羟色氨的减少、多巴胺、儿茶酚胺的障碍等;另一种是外源性抑郁,就是指有一定外界刺激的、心理因素的生活挫折等,对外源性抑郁家长、老师容易发现。内源性抑郁往往难以发现,青春期很多是内源性抑郁,因为是生理方面巨大的变化,我们只知道有性激素方面的变化,但除此之外其他内分泌的变化研究还不十分清楚。对内源性抑郁,要高度警惕的。

那么如何才能发现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这要求家长要有一个高度自我认识问题。首先我们要看到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从他(她)们身上能折射出教育成功的一面,也可以反映出教育失误的方面,不要把孩子的问题就简单认为是孩子的问题,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所以对待孩子的态度都应该非常负责,因为我们赋予孩子生命,并把他(她)带到人间,所以我们为孩子负责。不是说我们养活孩子为了将来有什么报酬,不是这么回事。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几个孩子抢劫将近2万块,最后都吃光花光了。抢劫不是一天两天,是成伙的,我给这些孩子做心理工作的时候,找到了家长,家长很惊讶,因为孩子在学校学习很好,还是班干部。家长说我的孩子不会干这样的事,我从来没有发现过。我就反问,你的孩子在外面吃了饭,他回家还吃饭吗?吃饭还那么香吗?如果你的孩子隔三叉五的不在家吃饭,你没想到这是什么问题?他是有病了?情绪不好了?还是在外面吃了?你只看他分数了,孩子学习好,什么都好,这其实是家长的一个误解。如果在萌芽当中和孩子沟通、预防,就不会偷到2万多块了,所以家长想推卸这个责任实质上是不对的。所以沟通说了这么多年还没有做好,我觉得是个态度问题。家长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要高度负责地跟孩子说话,要非常细致地去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包括躁动、抑郁、厌学,包括好的行为、不好的行为,都要能观察到。中国有句话:知子莫若父,这句话是有哲学道理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做的很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这是家长的责任。不是义务,不是为了荣誉。再一个就是青春期的早恋问题,青春期更主要的不仅要讲生理,还要讲性的生理、性的道德、性的责任感、性的心理!要全面进行性的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是要讲性的道德。我觉得在孩子小学的时候对他(她)应该进行是非观的教育,告诉孩子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要给他(她)建立这样的是非观;中学的阶段是道德观的教育,怎么做符合道德,怎么做不符合道德,所以在性教育中更主要的是道德问题,这里我见过非常惨的惨剧:有个女孩子过早的早恋、怀孕,最后这个女孩子学习、高考也不行了,甚至自杀。偷吃禁果的苦酒女孩子受的损失最大。所以我们对这方面的教育,不提倡封建的贞操观,但要提倡社会的道德,在中学的时候要建立道德观;到大学的时候,就要建立责任感了,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甚至对人类负责。一个大学生只有建立了很好的是非观、道德观,他(她)才能上升到责任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实际上这种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在做学生的阶段更重要,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他(她)所受的教育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小学是判断“是非”和对与错,这是基础,然后是在中学阶段的道德教育,然后是大学阶段的责任感教育。

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 篇6

安茹

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和各位相聚在这里来讨论青春期孩子家庭教育的话题。天下有多少家长,就有多少颗望子成龙的心。可实际的教育操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麽轻松。青春期的孩子都是一个耳朵,偏听偏信,叛逆性很强,话都是横着出来的,你想跟孩子说话,他连听都不听。有的孩子上网成瘾,自己宁肯不吃不喝也要上网,甚至为上网去偷家长的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根源是什么?问题孩子源于问题家长,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景象,是由于我们的家长不懂得家庭教育,更不懂得与青春期孩子的交流,错误的教育方式源于对孩子心理特点的无知。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因此作为家长要教育好青春期的孩子,就要懂得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懂得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

下面就和大家来谈谈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的特点:青春期孩子的从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时期进入青春期。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身体发育进入人生第二高峰期,加上知识能力的增长、外界环境的变化影响,心理上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儿童的生活模式逐渐被打破,而成人的生活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这一时期,少年的发展充满了矛盾的色彩,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二、性心理发展和心理上准备不足的矛盾;

三、心理的闭锁性与强烈要求交往、要求理解的矛盾。

我们先看: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生理的发育,社会接触面的拓宽,开始使初中生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成人感”,他们对自己日益增长的体力和智力产生了较高的估计,因而在心理上的独立要求与自尊随之增强,表现为:开始有了独立的见解;要求象成人一样独立生活;争强好胜,不甘示弱。但现实地看,他们还嫩得很,从经济上和应变力上都只能是依赖。

2、性心理发展和心理上准备不足的矛盾。即性意识的萌动与调节自控能力落后的矛盾,青春期是摔不起跟头的,哪怕一丁点的偏差,一丁点的伤害,都会留下深远的痛,都会左右以后的人生。这是多事之秋。

3、心理的闭锁性与强烈要求交往、要求理解的矛盾。即闭锁性与合群性的矛盾,但闭锁并不等于一定不合群,相反,可能更合群。初中生人际关系有其自身的特点:同学间的相互关系逐渐多样化,胜过师生和与父母的关系;少年的友谊具有绝对的忠诚、坦白;有较多的自发伙伴群,其中女生多于男生;人际关系中两性距离在形式上依然很严格,内心深处开始模糊地对异性有好感。

这样矛盾的心理,使得他们的行为在大人眼里是如此荒唐和无聊,而对孩子来说,意义却十分重大,是他们成长的必经过程。同时青春期孩子心理的诸多矛盾,不是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所能解决,若不能得到帮助和引导,只能依据自己的主观想象或本能盲目的寻求一些途径来消除一些不良的情绪和心理矛盾,必然收不到好的效果,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他们需要家长的帮助、理解,和肯定。当我们了解了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就不要和青春期孩子较尽,要关注他们,引导他们走过心灵的疾风暴雨期。

那麽如何能更好的与青春期孩子相处呢? 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想办法与孩子搞好关系。

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出生于内蒙一个普通家庭,兄妹六人五个大学生、三个博士生。董进宇在总结自家兄妹成长过程的基础上,又大量调查了家庭教育的案例,研究总结出一套“教育成功学”理论,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他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孩子就一定出问题。”十年前轰动全国的金华徐力杀母案,就是由于亲子关系紧张,没有家庭温暖,心理变态,走上犯罪道路的。

好的关系胜过一切,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当我们善于与孩子相处时,孩子才会当我们为朋友,才会向我们敞开心扉,只要孩子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就会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那些教子成功的家长,都和孩子有着良好的亲子关系。

要与孩子建立好的关系,首先要学会与孩子沟通。

有的家长说:我的文化程度差,我跟不上孩子的脚步,不会与孩子沟通,其实,我在这里告诉大家,沟通很简单,就是倾诉加倾听,尽量多听听子女的倾诉。尤其是在子女高兴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伤心的时候,不要错过倾听子女诉说的机会。父母应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创造一种“听的气氛”。让十几岁的孩子坐下来谈,很不自然,要创造一种自然的氛围,增加随意性和亲和感。学习“平行交谈”的艺术。当你正在忙时,留意一下孩子在干什么,并与之讨论,这叫平行交谈。作一个顾问,而不是经理。不要以一个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在子女面前,对任何事不要急于发表意见,遇到不赞成的观点时,也不要马上表态,对子女做的事情不满意时不要唠叨、埋怨、指责、或者打骂,而应提出问题让子女思考,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通常孩子认为他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在不方便语言沟通的时候,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一些专家建议父母写下那些孩子不愿听或拒绝接受的话,当你把道理、事情写下来,当孩子们一遍遍地读它时,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利用赞美,缩短心理距离。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赞扬,家长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如看孩子成绩单时,不要只盯着考得不好的科目,可先从优点看起。如孩子数学考得不好,语文考得好。可以说:“这次语文考得不错。”这时孩子自己会明白,这是说:“数学没有考好。”但如果说“怎么搞的,数学考得这么差!”这会打击孩子自信,也不利于亲子交流。

第三、对青春期孩子不断的鼓励,能很好地支持这些正处在一生中很有挑战性时期的孩子,而且恰当的鼓励能帮助建立起健康的亲子关系。你可以用下面的几种方式来鼓励自己的孩子:

告诉其他人,你为孩子感到自豪——尤其是在他听得到的时候。悄悄地在他的桌子上或是书包里放一张自己亲手写的鼓励他的便条。用身体上的接触(比如拥抱)来鼓励他,尤其在他难过的时候。当你口头鼓励他的时候,眼睛要注视他。

第四、给孩子一个笑脸。像我们这样的中年人,在单位工作压力很大,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里,真的很累,有时就不想说话。甚至还免不了受一些闲气,心里很窝火,脸色不自觉地就有些难看。因此在进门之前要提醒自己:调整好心态,当孩子开门迎接你的时候,给她一个笑脸。这点很重要。让孩子看到你笑容满面,其实也减轻了她的心理压力,让她觉得父母很容易接近,这样一来,就少了一份戒备心理和抵触情绪,有话也愿意和父母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倾诉的欲望,我觉得我们最好做一个认真一点的听众,因为这表明你重视他,这种倾听本身就是对他的一种安慰。否则,他会觉得受到冷落。受到冷落怎么办?到外面去找能安慰他的人。为什么有的小孩子会结交不良少年,会早恋?原因当然很多,但我觉得其中根本的一点,就是缺少家庭的关怀,缺少亲情的温暖。我希望我的这个观点不会偏激。

与孩子角色互换,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特别强,不愿意像小时候那样听话,老师和家长说啥是啥,当我们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知道孩子出现了“叛逆行为”是很正常的事,就不会发很大的火,生很大的气,甚至于去体罚他。心里要想着:想当年,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只要耐心地去教育,过了这一关,孩子就会长成大人。就会宽容孩子心平气和的帮助孩子走出困惑的青春期。

要向孩子“索爱”

我们不仅要会爱孩子,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教会孩子爱我们,我们要学会索爱,不少家长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这时,家长们的爱就会贬值,孩子们会觉得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要向孩子索爱,让孩子学会感恩。过去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低,如果孩子在饭桌上给自己夹菜就会感动万分,其实家长可以向孩子要求更多,俗话说“聪明妈妈会撒娇”,要让孩子觉得家长的不容易,也可以向孩子多要求一点,孩子自然也会多回报一些。重视孩子对家长的要求 让孩子在了解父母每天在干什么,懂得父母的艰辛,孩子就会体谅父母,运用同理心去对待你,(要鼓励孩子多做点事,增强孩子的责任心,对男孩要经常说,“有儿子就是不一样”。对女孩要经常说:有个女儿真好!让孩子知道父母需要他。)除了与孩子搞好关系外,家长还要注意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父母之间互相谦让,相互谅解;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父母要表示欢迎;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予以答复;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给孩子个人空间。孩子不希望父母完全控制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房间是十分重要的,是他们自己的领地,在那里交谈、吃、玩,虽有许多闹声,但那是快乐。我想对各位在座的家长说一句话:让你的孩子爱你,愿意接近你;而不是怕你,刻意疏远你!当我们用无条件的爱来包容孩子的一切,孩子的心灵会得到支撑,这样的支撑将终身成为心灵的珍宝。让我们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吧,与孩子共度这人生的疾风暴雨期。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分析 篇7

首先, 教师应该明白,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 就悄悄地进入了青春期, 这个时期的大多数孩子与小学时相比在生理与心理上都有变化。进入初中后, 一些学生的身体开始发育, 第二性征也逐渐明显。生理的变化, 会带来心理的变化, 许多心理学家对此时的孩子进行了研究:如霍尔用“暴风骤雨”来形容青春期, 认为青春期在本质上是动荡的, 充满了种种矛盾和冲突。弗洛伊德认为, 个体发展到青春期, 就进入了心理性欲发展的生殖期, 性欲望的焦点转向异性成员, 他们的任务是从父母那里摆脱出来, 建立自己的生活, 寻找同龄同伴, 考虑建立长期稳固的性关系。斯普兰格用“第二次诞生”来形容青少年阶段的心理特点。还有心理学家把青少年期的意义称为“心理性断乳”, 并认为这种断乳是痛苦的, 因为要改变许多原有的习惯, 因此会带来一时的激动与混乱……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 其自我意识有所发展, 他们希望自己做决定, 但往往受到教师或父母的过度关心。因而, 会出现与教师或父母的冲突, 有时甚至表现出“逆反心理”。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 在布置作业时, 强调学生按格式或按时间交, 有些学生, 特别是一些表现好的学生, 偏偏没有按你的要求去做, 让你批评也不是, 不批评也不是。从学生家长处得到的消息也是, 以前与孩子出门时, 手拉手, 孩子会很高兴, 但进入初中后, 孩子与你拉手上街会显得不自在。在学校和家里, 孩子最怕大人唠叨, 有时, 一看唠叨, 就捂着耳朵, 显得不耐烦。

其次, 是家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对孩子的成长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安全的港湾, 在孩子心目中是任何东西也不能取代的。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独生子女居多, 再加上缺少与同伴玩耍与交流的机会, 父母就成为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这些年来, 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我国, 离婚率都大辐上升。大量研究证明, 父母间的争吵本身会对孩子造成极大伤害。戈特曼和卡茨研究发现, 婚姻越不幸的夫妻, 他们的孩子越可能承担更大的压力, 他们在同伴交往中可能表现得就越消极。有些父母往往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有时还让孩子做判断、选择, 孩子陷于一种两难境地。有些人还以孩子做婚姻的筹码, 这样孩子就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孩子进入青春期后, 对这些矛盾似懂非懂, 他们面对这样的痛苦抉择, 只有以“烦躁”来应对。特别是以前本来一个和睦的家庭解体, 孩子会顿时觉得失去从前拥有的安全感、幸福感、控制感, 这样不仅会造成成绩下降, 可能还会造成其他后果, 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人格发展。

按这样的分析, 这位老师该怎样去帮助学生小刘呢?笔者认为要教育好这个孩子, 必须与家庭结合起来。

首先, 做好家长工作。小刘的父母是教师, 他们会支持教师的工作, 这是很有利的条件。可以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告诉父母, 让父母明白, 除了关心孩子身体成长外, 还需要正确处理孩子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和家长沟通, 让他们向孩子说明, 无论夫妻关系如何发展, 他们都是爱他的。有些父母很明智, 在夫妻冲突时, 避开孩子。这里也必须让他们明白, 不能以孩子当作筹码, 不要让孩子承担不必要的焦虑。孩子长大了, 有自己的独立意识, 应该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和自由, 他们喜欢的装扮, 只要符合一个做学生的身份, 父母不要太多干涉, 更不要强迫。鼓励他们结交良友, 并不对他们的朋友进行消极评价。有些事, 可以鼓励孩子去做, 让他自己去探索, 并相信孩子能做到。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篇8

《不自闭!交际的魅力》

作者:伊藤美树

出版:轻工业出版社定价:20元

您对于交际是一种什么印象呢?复杂、麻烦、令人头疼?其实,人与人的交际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美妙感觉。虽然交际里会有许多难以把握的部分,但是只要了解了其中的奥秘,就可以轻松的驾驭;只要借助正确的方式,融洽的和人相处,这样您也就体会到了交际的真谛与魅力。

伊藤美树是著名绘本大师,2001年开始为女性杂志和书籍编图,可以堪称这方面的专家,在年轻女性阶层中有很高的人气。这本书以漫画的形式向您展示交集的礼仪和魅力,完全没有灌输性的学习,您一下子就能将好多的礼仪知识轻松的记在脑中。读完这本书,会令您的交际变得不再做作、腻烦,而是可以轻松、大方、自然。

《资本女人》

作者:肖卫

出版:中国致公出版社 定价:36元

20位中外著名女性成功人生启示录。

本书讲叙了20位世界著名成功女性的人生故事,比如,赖斯、撒切尔夫人、季莫申科、张茵、叶莺、董明珠……

她们的美丽、她们的智慧、她们的人生态度、她们的思维方式,是每一个女性学习的成功典范。我们每一个女人身上都具有与她们一样的独特优势,只是我们没有好好利用自己的这些优势罢了。但愿本书本书中的20位杰出女性能够激励更多的女性去追求自己成功和幸福的人生。让你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好好经营你的女人资本,最终成为一个在事业和生活上取得"双丰收"的幸福女人。

《给女孩的神奇手册》

作者: [英]朱莉安娜·福特斯

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19.80元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至少,它颠覆了中国家长的惯性思维。

100个小技能(比如,如何拍出更漂亮的照片,怎样在野外生存等),让你培养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孩,教会她做一些有益的“冒险”,培养阳光气质,锤炼勇气和独立精神!

才艺、手工、文字、探险、生活、美容、游戏,这本书会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富有童趣的插图,吸引家长和孩子。

《不要过分依赖化妆品》

作者:[日]佐伯千津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26.00元

所有热爱化妆品的女士的必读指南来喽!

100位女性会有100种护理的方法,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护理方法,就一定能变得漂亮起来,甚至连性格也会更加积极。可以说皮肤护理是能够左右女性人生的非常重要的“生命草”,所以,没有一个女人对皮肤敷衍了事。

“老师,我每天洗澡的时候都会洗两三次脸,可是T字区还是油乎乎的。”

“我平常总是把脸洗得很干净,可是还会长粉刺。”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少洗脸。这本书里,类似这样一针见血的护肤建议还有很多。

《求医不如求己2》

作者: 中里巴人

出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定价:29元

中里巴人,真名郑幅中,家学渊源基深,其父是八卦掌第四代传人。自幼,中里巴人即师承父亲的道家导引养生之功,更从祖父的亲书秘笈中汲取中医之精髓,尽得医道同源之意趣。新世纪来临之际,中里巴人蒙87岁的太极名家李宝良先生厚爱,被收为关门弟子,老师将其终身所悟大法倾囊相授。

他写下的每一句话及无偿教给人们自己使用的功法,都带给了人们福气,拯救了无数看不起病,看不好病的人及家庭,帮人们平安度过心与身的苦海,1年后,在万千民众的焦盼中,中里巴人先生又因好生之缘为大家双手奉上《求医不如求己2》。

这本书简单易懂易操作,绝对超值。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

作者:关承华定价:19.80元

孩子们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渴望独立,逆反心理极强。而家长人到中年,或事业有成,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由于种种原因自己碌碌无为,更是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

于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父母们绞尽脑汁,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各种自认为应该有效的方法在教育自己的孩子,陪读、请家教、物质奖励、唠叨、责骂、收电脑、掐电话……均不奏效后则发出无奈的叹息:“这会儿的孩子怎么了?”而孩子们却以不屑的口气一言以蔽之:“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

——家长该怎么做?老师该做什么?

关承华作为一个成功的老师和成功的母亲,为您支招。

sdznxf@126.com

上一篇: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下一篇:富和乡2011年防邪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