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春期心理问题

2024-10-03

浅谈青春期心理问题(共8篇)

浅谈青春期心理问题 篇1

浅谈青春期心理问题

青春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地发现和引导,势必会阻碍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众多的心理问题中,尤以以下问题突出。

首先,学业上的压力和父母的期望变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的心理上强烈要求排除父母的束缚,因此,常会产生一些反抗行为:固执自己的意见,爱好和计划;拒绝父母的批评和评价;要求保证自己的独立行动。

其次是青春期的孤独感,表现为对自己情感的控制力较弱,情绪不稳定,情感的主观色彩较浓。

第三是性格内向,使自己找不到理解和倾吐的对象,不轻易相信人,抑郁,不愿表露自己。

第四是个性太突出,不和群,找不到成为一个团体中真正一员的感觉。

友谊是青春期的精神食粮,一个人能否交到朋友或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说到底还是取决于他自己,要靠自己的魅力和能力,靠他自己的分辨和选择。

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心里引导呢?

保护学生的感情和自尊心。人有自尊的需要,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启发学生开发自己的优点,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自尊心越来越强,但同时也是脆弱的,很容易受到刺激而被伤害。

在青春期对异性的爱慕向来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它太影响学业,所以总是被老师以最严肃的态度对待,也更容易伤害其自尊心。我认为,不论采取哪种方法处理,都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因为自尊心的水平与学习及活动的成败是相适应的。在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变得复杂起来,要深刻理解他们的心理是不容易的,只有深刻理解背后的心理原因,采用教育艺术手段,因人而异,才能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浅谈青春期心理问题 篇2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困境,路径

以理想与信念融汇而成的全面性概念就是理想信念。理想往往是代表着和将来的计划成果的规划,信念代表着个人潜在追求与恪守的原则。理想基本都是与将来有关,以体现个人和其计划成果的关联,信念基本是与当前事物息息相关,以一种理解思考方式来体现。理想信念这一概念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终极目标是使大学生逐步形成把个人利益与党和国家的利益、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要求相统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分析

(一)理想信念系统化教育缺失

对比系统化思想,理想信念的教育是种严谨、持久、关联性极强的教学行为,同时打造个人的科学理想信念观也是具备一定的时期性、系统性、结构性与持续发展性。古语有云:修身齐家以治国。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的摸底是要树立人的观念,且落实成实质行为,倘若把所有重负都压在一种行为、一个学科、一场交谈就可以处理大学生存在的理想信念的教学难题,这无疑是不切实际的。目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成效不大的重要原因就是系统化教育的缺失,也就是说大一到大四的四年教育脱节,各自为政,衔接性不强:总目标定位过高,年级目标缺失;教育内容重叠、抽象、不具体,与学生发展阶段的接受、吸收能力脱节;方式、途径变化不多等。

(二)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确立的主观努力不够

如今大学生面临着诸多不良因素的干扰,其大部分心理动机都是被利益的作用左右着,只在乎个人的利益,没有长远的抱负理想。这些人以为,像这样的马列思想的知识体系教育不会给自己以后的发展产生任何效果。因此常忽视理论学习。即使学校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力度,缺乏实践也是理想信念难建立的一个原因。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原则,也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建立的最有效途径。如果理想信念一味的停留在嘴上,却无法落实到实质的行为上来,口是心非,这样大学生就无法领悟怎样去为理想信念去拼搏,给大学生制定科学的理想信念形成极大的干扰。

(三)国内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的深入改革,市场资源、价值体系、社会团体与人们生活内容的多元化,使每个人的道德理念与人际交往的平衡产生强烈的改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对于物质享受的追求也日趋严重,对从而对精神追求日益淡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日益盛行。部分党员无法抗拒物质经济的诱惑,就马列思想基本原则形成了抵触感,有些人还摒弃了作为党员应有荣誉价值观与道德操守,丧失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重要思想,利欲熏心、昏庸无能,滥用职权,深陷腐败的泥泞中无法自拔,给党的形象带来了不良影响。这样的社会问题就目前生活观、利益观还没有成熟的大学生而言,会对大学生共产主义中的理想信念打造产生负面作用。

二、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分层次、分阶段、长期、全方位进行

因为大学生的学校性质差异、专业差异、年纪差异因而其道德观念也存在差异,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是一个系统长久的施教工程,就实施理想信念的教育行为的经过里,必须得依照客观情况具体解决的方式,就各种层面、各种阶段的学生实施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与理论知识。此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全方位进行,除了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工作系统的工作外,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像是得着重其他科目的老师的以身作则,重视校园的学习风气还有社会与家庭就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得着重合理、积极、正面、向上的内容倾注网络这样一个讯信量广泛的区域。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特别重视艰苦奋斗教育

如今的大学生都是娇生惯养的一代,自幼就处在一个相对“理想”的生活状态中,没有任何烦扰和忧愁,什么事都有爸爸妈妈承担,大部分学生基本只思考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注重自己有关的利益,就共产主义中的思想信念的认识还尚未全面;而且很大一部分人几乎没有经历过苦难生活的锤炼,始终处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没有与人交往行为的培养以及社会实践经验,大量学生产生了自私自利、只讲索取不愿奉献、害怕艰苦、贪图享受等心理,往往稍有挫折便发生动摇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一蹶不振、怀疑一切、丧失理想,甚至产生怨恨心理。因此,在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要特别重视艰苦奋斗教育,让学生了解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前进的道路总会遇到崎岖、阻碍,认识国家与社会当前局势,带领他们树立正确人生发展观;另一方面也需要尽可能地给大学生进行社会生辉磨炼的机会和教育,使他们掌握入会在生活中一步一个脚印、勤勤恳恳工作,领悟到遭受困境与失败经历时还需要保持原有的道德操守与拼搏信心。

三、总结

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就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下,大学生怎样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发展同步,这已经成了各高校的施教人与学生群体的热议话题。当代的大学生不但得了解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壮的体魄,拥有不屈不挠的奋斗观念与勇往直前的拼搏思想,只有这样才可以打赢人生这场战。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教育路径,以促进理想信念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和和谐校园文化的创建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庄琳.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战略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2006,(1).

[2]、刘卫华,金亚白.简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0.02.

[3]、李艳丽.从理想信念教育入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03.

浅谈青春期心理问题 篇3

关键词:青春期;成长阶段;心理问题;发展特点;优良品质;健全人格

青春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充满幻想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幻想、充满困惑、充满矛盾的动荡时期。其主要表现有:

一、成熟感和独立意识的发展

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育,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随着这种成熟感的产生,他们希望参加成人的活动,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希望别人把他当成人看待,让自己享受与成人相同的权利。强烈的独立意识常使青少年不愿意服从父母或老师的要求,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但是,他们在内心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生活中还需要成人多方面的帮助与支持。

二、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些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进而把自己孤立、封闭起来,不愿与人交流。

三、青春期固有的逆反心理

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等。

四、自我意识空前觉醒、面对如何悦纳自己的系列问题

青少年强烈地渴望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他们常会照镜子,研究自己的相貌和体态、注意自己的服饰与仪表,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他们往往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被别人观察的对象,而较少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观察者。因此,常常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甚至不能接受自己,产生体像障碍。

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问题还有许多呈现方式,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心去感知学生的行为、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青春期的各种心理现象,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青春期心理 篇4

课题组长:刘嘉欣

课题组员:刘嘉欣、方奕舒、方奕欣、苏高仪、王 健、钱明勇 指导老师:黄小虾

【摘要】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是逆反心理。本文主要去探讨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去克服。

【关键词】青春期 逆反心理 克服

青春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以为自己已经成熟。又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这就造成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造成反抗期的主要原因。逆反心理的出现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发展的必经途径。所以,研究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一下几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叛逆心理。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一、青春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青春期少年已经拥有成人感的意识 这种成人感的意识是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呢?

一是少年的身体发育和性的成熟。在青春期少年看来,他们自己的身体变化无论在周围的人眼中,还是在自己眼中都使他客观上变得比较像个成年人。具备了身体条件,孩子没有理由不自己当成一个大人来看。二是少年日益增长的独立能力。青春期少年的独立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经常可以看到他们三五成群,或者自己单独去上学,或者搞活动,或者自己单独思考做事等。当少年们独立做事的时候,心中必然产生一种成人的意识感,他们会想:这有什么,大人们能做的事,我也会做,可能在某些方面我比他们做的更好呢。

三是少年开始把自己和成年人做比较。在很多家庭里,青春期少年都可以帮助家人做事,或者参与家庭问题的商讨。这对于少年们说,无疑会让他们下意识把自己的思想和成年人做比较,此时他们发现,原来大人们考虑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想到的。有的孩子甚至还会把父母做不到的事做为充足的理由,以此证明自己比父母懂的还要多,这样一来,少年们通过比较会坚信自己已经具备了成人的思想和能力了。

(二)青春期少年不再把自己当儿童来对待

在很多家庭里,家长都常常犯这样的观念上的错误,比如总拿过去对儿童的那一套来要求少年,这样做就完全会破坏少年的成人感。

一是少年想要自由。在青春期少年看来,成年人都是独立的人,他们的行为往往不受监督和限制,可是自己却每天不能这样做,也不能那样做。这就导致只要家长去按自己的想法去约束少年,他们对成年人的态度就变得非常敏感,经常产生会产生一种过去不曾有过的委屈情绪和反抗心理。

二是少年维护自尊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如果家长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如果你当着别人的面给少年提意见,他会变得越来越不耐烦。这种现象就源于少年的自尊被家长触动了,少年会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小孩子了,不容压制、不容贬低、不容剥夺自己的独立的权利。这时家长会听到一些少年常这样说:“我自己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事。”

“和谁交朋友,这是我自己的私事。”

“你没有权利干涉我。”

“你没有权利禁止我这样做。”

从少年的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少年越来越多地对自己说“可以”,而对成年人则越来越多地说“不许干涉我”,他们力图逐步限制成年人的权利,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利。说到这里,我想家长们开始明白了,原来你经常禁止孩子的事,才是造成亲子矛盾和冲突导火索。

三是少年希望成年人改变对他们的态度。很多家长在孩子进行青春期后,仍然在不断地包办代替孩子,可是操了半天心,家长忽略发现自己费力不讨好。其实,少年们此时已经不希望父母像过去对待儿童的那一套来对待他们。少年们希望家长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给他们以独立性。

四是少年希望获得平等沟通的话语权。在很多家长里,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常导致青春期少年在家里没有发言权,父母全然不听孩子的意见,或者倾听孩子的诉说,这种一言堂式的单方面沟通方式,很容易让少年们逐渐失去与家长对话的耐心和兴趣。话语权不能平等,必然导致家庭地位的不平等,面对这种不平等,往往是少年们反抗家长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青春期少年在试图打破对家长的依附关系

很多家长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孩子是我生的,我养的,你必须要听我的安排,如果你不这样做,我就会非常生气。可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突然发现,不管你如何生气,少年全然不理你那一套,你不是愿意生气吗?你生你的气,我做我的事。这让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非常自私,冷漠。如果家长真的拿这种心态去面对青春期少年的话,你和孩子肯定经常会发生亲子矛盾和冲突。

一是少年试图打破过去那种与家长的关系。过去少年处于儿童期时,对家长的依赖之心是很强的,每天看不到父母会想他们,做不到的事会找父母,不懂的问题会问父母,想穿的衣服会朝父母要,想吃什么饭会和父母说等。可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随着少年们不断学习,自然和社会知识拥有量正逐渐超越家长。此时,少年们开始逐渐追求一种新的独立平等关系,以希望代替过去那种依附关系。可是家长们常常怎么做的呢?很多人完全没有预料到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仍然固步自封,没有成为改变关系的主动者,相反很多家长反对少年的这种改变,说到这里,家长们终于明白你的观念和做法是导致亲子矛盾和冲突的制造者了吧。

二是少年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少年与家长的旧关系与新建立的关系是同时并存的。这并不难理解,少年的能力是一个缓慢提高的过程,慢到几乎让家长看不到这些细微的变化。比如很多少年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尽管表面上模仿成人的方式去想问题,看问题,做事情,可是真正像模像样地按成人的方式做事,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学习,去积累经验,去不断提高。而当很多少年有高估自己的能力时,常常会受到家长的质疑,甚至看到少年做不好某事时,家长便会拒绝他们继续做下去。这样的拒绝或者阻断,也常常会发生亲子矛盾和冲突。

三是少年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家庭关系认识不足。对于很多少年来讲,常常在做事时,不去考虑如何用父母能接受的方式,来改变父母对自己的态度,这种盲目的做事行为,常常让父母摸不清头脑,自然会使两者各说各话,都认为自己非常有理。同时少年由于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常常不去考虑自己在经济上仍需要父母的全力保障,如果少年有自己的消费和购买的需要而又不得到家长的支持时,这时少年常会显得郁闷甚至对父母产生一种怨恨和不满。最后少年们还忽略了一点,如果青春期之前,父母没有培养过他们的好习惯,独立意识以及良好的时间观念等方面的能力,此时做事肯定会处于一种无序,甚至是不自觉的状态,这必然要引起父母的干预,而此时家长从少年身上得到的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少年嫌父母管的太宽,管的太多。

小结: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以为自己已经成熟。又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这就造成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造成反抗期的主要原因。逆反心理的出现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发展的必经途径。

二、如何克服青春期逆反心理:

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

(一)应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二)应善于理解孩子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三)子女应理解父母

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们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这种时刻上我们应采取消除青少年叛逆心理,应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时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不要认为学生平时的一些叛逆行为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甚至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其实只要家长、老师全心全意,能平和地与学生交流对事物的看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叛逆心理是很快消失的。相对而言家庭教育也是起着重要作用从叛逆心理的成因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缺陷很主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也要结合家长的家庭教育,多与家长沟通和联系,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家庭中的表现,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很希望得到大人的肯定的,然后适当地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希望加以引导,这样孩子便乐于接受教育并且能朝着学校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健康成长。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们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四)具体对策

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犯罪心理转化。因此,在逐步消除叛逆心理方面应该采取一些措施。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高中生在这个阶段叛逆心理是一个心理的弱点因为他们容易情绪冲动,看问题还很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不要什么 时候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或对待问题情绪化,甚至总是与他人唱反调。引导他们要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多采 纳别人好的建议,要学会宽容,胸怀要宽广,目光要远大,不要钻牛角尖,走死胡同,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调查表明,62.64%的高中生都希望家长、老师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犯错误时,希望老师和家长要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吸取经验教训;要耐心教育我们,要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去悔过;不希望给他们太多的责备,他们毕竟还是学生。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犯罪心理转化。因此,在逐步消除中学生叛逆心理方面,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1、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主要手段。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孩子希望父母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他们犯错误时,希望家长要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他们吸取经验教训。

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脾气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甚至会说一些过火的话,做一些过火的事。对此,家长应该做的是:每当孩子说出过火的话,做出过火事的时候,想办法“熄火灭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以“火”压“火”,更不火上烧油,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

2、给孩子自由空间就要保护好他们的隐私,父母不能侵犯,但从孩子平常的言行应该猜测得出他们的秘密,然后采取“欲擒故纵”的措施管理孩子,让他们像风筝一样,既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又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约束,这样做才能有利于帮助孩子平安地度过青春期。

青少年时期有逆反心理很正常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如果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家长的任何建议都持抵触情绪,那首先要担心的是家长的沟通方式问题。青少年时期正是建立自身价值观的时期,家长应该首先明白没有哪一种价值标准是绝对正确的,所以应该尊重孩子个人的价值取向,如果你觉得不对也没有必要强行灌输,因为这个时期已经不在是儿童期那样孩子对家长有一种崇拜意识,你应该尽可能的告诉孩子有哪些人持有哪些价值准则,这些人又处于怎样的环境,在告诉他你所持有观点,至于他应该怎么做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应该由他自己解决。

如果你自己就表现出多元化的思维方式,那么孩子也能理解他应该对你的建议采取何种态度,而如果你是一种极端思维的表现方式那么你的潜台词就是:孩子,你别无选择。越是唯一的答案,孩子就越不会相信你,家长本身就该知道不是自己就是对的,自己没有权力强迫孩子。

在其他方面,也应该是让他自己选择自己的原则,而家长应该尽可能多的告诉他有哪些人在怎么做,而不是他应该怎么做。应该由他自己来权衡利弊。

3、中学生应充分认识自己在这个阶段的心理的弱点。因为在这阶段中学生容易情绪冲动,看问题还很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不要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或者对待问题情绪化,甚至总是与他人唱反调。应该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学校应当加强对老师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知识的培训,使老师们在理解和爱的基础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疏通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们释放心中的压抑。

学生与老师在道德人格与法律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所以,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对学生冷嘲热讽、不对他们进行心理施暴,做一个合格的老师。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更不要强迫学生按我们的意愿行事,做一个毫无主见的“傀儡”,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人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十分形象地指出: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些论述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会增强信心,向着好学生的方向努力,最终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学生。

总之,家长们应该正确对待叛逆心理。很多人都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这是因为随着孩子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人生产生了懵懂的认识,因环境、个人心理因素等的影响,对周围的事情他们不能每次都做到完美无缺而因此感到无可奈何,有种挫折感,继而烦躁、多愁善感、情绪不稳定,甚至顶撞老师。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要以种种罪名对孩子横加指责,甚至对孩子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如:当着其他孩子的面批评他、奚落他,尤其是再请上家长对他们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批评教育,这样只会让我们的孩子更叛逆更不好管教,稍不留心还会把孩子逼上极端的道路,不仅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永久性伤害,更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其实孩子的叛逆是青春期的一个阶段性特点,并不是孩子不懂事了、学坏了,只要我们正确的对待孩子特殊时期心理的变化,并多和孩子交流,用理智的心态去宽容孩子、容纳孩子,你会发现他们只不过是个做错事情的孩子。人生在世孰能无错,不要因此就给孩子判了刑定了不可原谅的罪。请给与尊重和信任。

参考文献:

1、李子勋的《陪孩子长大》

2、李中莹的《亲子关系全面技巧》

3、关承华《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4、闻君,金波《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青春期心理生理讲座 篇5

中学阶段是人生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不仅是中学生文化科学素质发展得黄金期,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得关键时期,而且还是个体身心发展急剧变化并充满矛盾的“危机期”。面对这样一个重要时期,我们要充分理解学生得身体和心理得变化,并要给予及时、全面、人性化的帮助,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危机期”。

第一讲:青春期青少年的生理特点

从年龄特征上来说,中学生处在从青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青春发育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生长迅速,变化急剧。

1、身体外形的剧烈变化。在中学阶段,中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头围、肩宽、骨盆等都在加速增长。以身高体重为例,中学生的身高每年少则增长6-8厘米,多则增长10-11厘米;体重一般每年增加5-6公斤,突出的可增加8-10公斤。第二性征的出现是中学生外形剧变的又一表现。所谓第二性征是指性发育的外部特征。如男孩子开始出现上唇生须、喉结增大、声音变粗或嘶哑、腋毛、第一次遗精等,女孩子出现乳头突起,声调变高、第一次月经出现。

2、体内机能的迅速健全。中学生身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迅速增强,并逐步趋向成熟。以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为例,在青春发育前期,大脑重量和体积的增加较前减少,但内部结构复杂起来,大脑皮质的沟回组织和神经元细胞已经完善,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步平衡,特别是内抑制机能逐渐发育成熟;到青春发育后期,第二信号系统不仅已据优势地位,而且在概括和调节功能上也有显著发展。青春发育期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成熟为中学生心理的渐趋成熟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可能性,但中学生毕竟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脑和神经系统尚有待进一步锻炼。

3、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成熟。在中学生中,女性从十一、二岁左右生殖器官开始发育,至十三、四岁出现月经初潮,这标志着女性发育的即将成熟;男性生殖器官的成熟比女性要晚,到十五岁时,男性睾丸的重量才接近成人,十六岁左右出现首次遗精,首次遗精意味着男性性机能的成熟。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成熟,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一方面,它刺激了中学生成熟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给中学生带来很多异性交往和性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

第二讲: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青少年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人生当中最富有特色的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中学生,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育,特别是中学生的性机能发育成熟导致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心理特征。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分为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发展。

1、认知的发展

在感知方面,在注意方面,在记忆方面,在思维方面,在想象方面,在言语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和发展。

2、情感的发展

从中学生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来看,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中学生的情绪高亢强烈,充满热情和激情,活泼向上,富有朝气。二是情感的两极性明显,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同中学生主客观矛盾的增多和青春期生理发育有关。三是情感内容的社会性越来越深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内容与水平愈益丰富和提高。四是情感的自我调节和表现形式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高中学生,其情感表露越来越带有文饰、内隐和曲折的性质。五是中学生的友谊感迅速增强,并且出现两性爱情的萌芽,这种情况若引导得当,可促进其心理品质和行为的发展,但若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一些中学生的哥儿们义气,拉帮结伙,早恋或两性关系上的“劣迹”形为,对些应引起高度重视。

3、意志的发展

中学阶段学习活动的范围和难度的增加,以及青春发展期生理上的剧变和情感的波动,要求中学生大力增强意志的控制能力。这种客观需要推动了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使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中学生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提高,他们对外界或成人指令的依赖性随年级升高而逐渐下降,根据目的任务自觉作出意志决定的水平则随年级升高而递增;中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随年级升高而增强,这同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集体舆论的约束力有很大关系;中学生的其他意志品质,如果断性和自制力,在良好教育的培养下也有很大发展,不过在初中阶段,轻率、冲动的现象还经常可以看到,这需要教育者的耐心引导和帮助。特别需要把意志的培养和情感的调控结合起来,以情炼意,以意制情,在控制情感的过程中锻炼优良的意志品质。

4、个性的发展

就中学生意识倾向性的发展来看,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并逐渐接近成熟,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性等愈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不过在初中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中学生的兴趣沿着方向日渐明确,个人兴趣不断扩展和分化、男生一般偏“理”,女生大多重“文”的趋势向前发展,这种情况在中学生兴趣发展的指导中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中学生的理想在其形式上,是按照形象、综合形象和概括性理想的水平向前发展的,中学生理想的发展还具有现实性随年级增高越来越强,稳定性随年级增长越来越大的特点;中学阶段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中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理解随年级增高而水平上升,但总的来说,中学生的世界观可塑性很大,尚需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磨炼和发展。

就中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来看,集中反映在良好性格特征的锤炼和性格品质的发展上。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意志特征之间的密切程度,随年级增高而加深;中学生的性格特征在初中阶段可塑性较大,到高中一、二年级时便趋于成熟或基本定型;在良好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社会化的积极结果在学生性格的发展上越来越得到明显的反映。因此,抓紧中学生性格成熟或定型前的锤炼或“塑造”工作,是促进中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总之,中学生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幼稚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在父母和老师眼中有时由于体形身高的变化被看成是大人,有时又由于不懂人情世故,缺乏生活常识而被当作孩子对待。在挫折面前,他们自己也会感到是处在既不是大人又不是孩子的时期,是哪边也靠不上的时期,也可以说是“上不上,下不下”的极不稳定的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结果在这一时期,中学生出现了三大心理矛盾: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自我意识迅猛增长与社会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情感激荡要求释放与外部表露趋向内隐的矛盾。

第三讲: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指导 针对前述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扰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含突出,从近年来我们在咨询活动和实际操作中了解到的情况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围绕学习产生的心理矛盾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反映有二:

1、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老师学校期望也比较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有一高中女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高中的141名。前来咨询时她痛苦地说:“17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还有一位男生也谈到,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而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恐惧就紧的地步。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就谈到:“每当看到听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又会埋怨老师不公平,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不想再学了,还有位学生告诉我们学生中有种说法“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在推举各种代表时常会当选,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努力去读书了。不有一些因其他心理原因而厌学的状况,如因反应较慢常被人叽笑而不愿上课的;因记忆,理解等能力缺失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信的等等。有的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有位同学就曾在日记中写到:“晚上1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飞灰。”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这种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3、考试焦虑问题,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有位中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瘭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业趣。另有一位学生干部来访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不管事,教师批评你不负责任,要管事,又难免与一些同学发生争执,若一旦吵起来,老师首先要批评班干部,故而觉得十分委屈。生老师的气又不敢顶撞;想不干了又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左右为难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的...等等。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还有一位女生因两们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例如,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子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还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过夜。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情感类问题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与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至。我们在咨询时就经常碰到这样的询问,“我和一个男生很要好,现在他升大学了,我想与他确立关系可以吗?”“我和一个男同学很谈得来,想发展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又怕老师和家长不同意,影响不好,该怎么办?”“我喜欢一个男孩,可有好几个女同学喜欢他,我该去竞争呢,还是退下来?”等等。

其二、是与成年人的畸恋问题,如,非婚同居,介入婚外恋,同性恋等。这在中学生中虽不普遍,但也不罕见,多表现在一些早熟的女生身上。有位高三的女生,学习很好,人也很聪明,学校还想保送她上大学,可她却与一个比她大10岁,且已有家室的男子同居了,而且说到她这么做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感情”。虽然,从理智上讲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每日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还有位学生恋上了比自己大十几岁的英语老师,明知没有结果,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喜欢他,整日就想见到对方,与对方呆在一起。当对方不接受这种情感时,就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此外,还有一些恋你妒母,喜欢同性成人伙伴等畸恋现象,这充分说明中学生的情感问题并不简单。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头况,作为教育、心理工作者,我感到了深深的忧患,也更加明确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该如何从事这项工作呢?具体做法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三)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

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四)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睦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学校中的心理咨询与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实施:

1、引导学生合理民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咨询者应理解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潜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2、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青少年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伯依赖性较强,因此,辅导与咨询时应特别注意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咨询过程中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他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

3、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除了心因性原因外,很重要的影响就是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的训练,最好是助其设计出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原则与做法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4、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信任感。由于中学生还处在偶象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因此,咨询者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有益的做法有二:一是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帅作用,避免在学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真诚关注,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寻找解决的策略,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使学生自尊心受损,导致咨询失效。

(五)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心理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总之,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出发,国家教委提出“九五”期间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健康教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一门新生学科。引导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尊重异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觉地使生理需要服从社会需要,完善自我的人生观,世界观。

青春期心理语录二 篇6

上期我们向青少年朋友介绍了青少年期的划分范围,并且让大家了解了青少年的一般生理特征,我们在”父母学校“栏目中也向你们讲解了两个大家可能比较陌生的概念”社会化“与”社会性“,那么,在少年期,需要完成哪些社会化的任务呢?这一期,我们就将和大家谈论这个话题,希望你们看完之后会有一些收获,对自己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有一个新的认识。

在少年期也就是初中时期,少年开始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为了能够成功地适应成人社会,他们要学习许多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这实际上就是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就是其社会化任务的内容。

少年的第一项社会化任务是谋求获得独立,即从他们的父母及其他成人那里获得独立。

谋求独立之所以是少年的社会化任务,是由三方面原因导致的:

首先,少年在青春发育期所发生的身体外形、内部机能、性等方面的急剧变化,使得他们开始更多地关心自己,开始产生”自己不再是孩子“的感觉。

其次,随着少年身心的发展,他们应付周围事件的能力大大加强,他们的日常生活几乎不再需要父母帮助,这种自立能力增强了他们谋求独立的信心。

第三,少年的体格由于身体发育而健壮起来,显得不再象儿童那么弱小,于是社会要求他们独立的压力也骤然增加,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少年在谋求独立的过程中,开始抵抗在儿童时期甘愿执行的那些要求,当成人限制他们的独立性并把他们当作”小孩“而加以监护、指导,不重视他们的兴趣、态度和意见时,他们就抱怨,并且提出抗议。此时少年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感到自己不能被压制、被剥夺独立的权利。所以,他们开始扩大自己的权利,并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尊严,他们要求一定程度上与成人平等,并且竭力使成人承认这一点。

在谋求独立的过程中,少年和父母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和矛盾,了解到这是少年期必经的一个过程,那么就需要孩子和家长双双努力,一方面父母应尽量鼓励这种独立的倾向,另外也要学会容忍;而少年朋友们应在尊重父母的前提下,多与父母沟通,而不应该意气用事,与父母争吵、发脾气,这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少年的第二项社会化任务是确定自我,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即对自己的特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一个一般的印象。

以下的原因使得确定自我成为少年的一项社会化任务:首先,身体的变化成熟使他们开始对自己有了更多的关心,促使他们开始考虑自我方面的问题;其次,在初中时期,更高级的思维能力的出现,使少年有评价自我的能力;另外,初中生独立倾向的增强,同伴在少年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等等都促进了少年更多地评价自我、了解自我。

少年的自我概念就是对他们自身的认识,对别人关于自己的看法的认识,它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少年了积极的自我概念,比如有自信心、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能够接受自己的特点,那么他们更有可能在社会环境中获得成功,更好地适应初中时期的.社会环境和以后的成人社会,而消极的自我概念则导致少年失败、逃避。

少年的第三项社会化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等。

性别角色的获得实际上是一种长期的社会化过程。每个人一出生就由于先天的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之后,在婴幼儿时期,儿童逐渐对自己的性别形成确认,他们对性别永久性的认识保证了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进一步的发展。研究资料表明:性别角色社会化在小学、初中时期一直发展,虽然在小学四年级时有较大的变化,但是稳定的性别角色概念是少年在初三时获得的。

性别角色作为长期文化历史因素的积淀,它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上,大家都认为男性应该是独立的、竞争性的、自信的、控制的,是环境的主人;而认为女性是有教养义务的、被动、依赖、非攻击性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所谓的中性化的性别角色。这是指个人既具有男性的传统性别角色特点,如自信、独立、竞争、果断等,同时也具有女性传统的性别角色特点,如细心、情感细腻、体贴人等。中性化代表了性别角色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少年社会化的第四项任务是适应性成熟。

少年在青春发育期,伴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在性机能方面也成熟起来,性意识也开始觉醒。性成熟方面较为显著的变化是初中男生的遗精、女生的月经;此外,少年开始意识到性的存在,对异性产生关注和好奇;同时少年的性驱力也明显增加,他们感受到了性的兴奋和冲动。所有这几个方面的变化对少年的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

少年要良好地适应这些性方面的变化,就必须对这种变化有所准备。需要掌握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理解,懂得这是人正常发展中所必然要遇到的变化,同时也是他们长大成熟的标志。

浅谈青春期心理问题 篇7

关键词:中学生,青春期,健康,心理

一、青春期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1.厌学问题。厌学症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 中学生患病率最高。其内在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消极的情绪体验, 自我认识有偏差, 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着消极的作用。探讨中学生厌学症的形成原因, 消除中学生的厌学情绪是现今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心理准备, 再加上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角色地位的误认, 使他们认为自己被“筛”下来了。因此为求心理平衡, 他们有意识、无意识地厌恶或逃避学习。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 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 彻夜兴奋, 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 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 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 便会出现压抑心理, 出现焦虑与抑郁。应该把这种现象适宜的守在自己的日记本里, 或是流传在知己的口中。当心理有了无形的寄托后再努力的完美自己, 使自己会更自信, 更光彩耀人, 当然会自然而然的形成最健康的心理。

3 . 自卑心理。大多数学生在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比较时, 常常觉得自己的成绩不理想, 往往把责任归咎于自己“笨”, 智力水平低, 基础差, 因此对学习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信心。

4.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 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 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 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 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 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 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早恋虽会给一些人留下美丽的回忆, 可也会逝去不少美好的青春时光, 到最后得不偿失, 痛苦不堪, 也不是不会发生。

二、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诊疗对策

1 . 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应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 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方法,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教会他们如何去正确处理问题。教师还要经常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 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使学生增强情绪调控与自律、自理能力, 从而使学生摆脱厌恶学习和逃避学习的心理。首先要唤醒学生自我向上意识;其次教师要树立新型的教学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次要让学生感受到关爱,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还要为学生创设表现、发挥特长的舞台。

2.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能适度控制纯粹的私人欲望和非理性冲动, 有集体观念;能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冲突, 保持开朗的性格、乐观的心境, 忧不自毙, 胜不骄, 败不馁, 谦而不卑, 自尊自爱;有自我成长、发展的意识, 在自身特长的领域内实现较高水平的目标。要正确认识真诚与友谊, 不要走入“派对”“帮伙”的误区, 在学校群体生活中形成制度化的活动规律, 相互学习、相互参照、相互促进, 建立良好的班风校风。

3.优化自我意识水平。虽然个别学生确实基础差, 对学习也失去了信心, 但是我们应从心理教育入手, 尽量调整这些学生的心态, 让其看到自己的优点, 对自己充满信心。教师正确的引导, 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可以让他们有勇气去面对各种困难。同时可在班内设立各种学习活动互动小组, 让学生们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这样不仅能增强同学间的友谊、班级的团结, 而且也使这类学生看到了希望。通过教师的心理辅导, 学生们就会认识到:大家应互相帮助, 和谐相处, 共同进步。这样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就会增强, 从而也能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 建立起“其实我也不比别人差”的自信, 这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正确处理学生的“早恋”问题。青春期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对异性好奇、朦胧的情感, 这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德育智慧、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首先, 班主任对学生要有爱, 对工作要有责任心。对学生友爱, 才能发现学生存在的“早恋”苗头;对工作有责任心, 就不会采取粗暴的方法。其次, 班主任处理方法要机智。通过与学生平等、真诚、朋友般的心灵沟通, 化解学生心中的迷惑, 给学生明确的生活导向。再次, 班主任以此为契机, 以班会的形式, 引导全班学生正确看待异性交往问题, 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从而指导学生自然、理性地处理青春旅程中的困惑。

总之, 我们要随时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 面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时, 不可压抑学生自我的创造性和个性, 否则会使之产生焦虑、失望、抑郁、苦闷等不健康心理状态。要充分运用观察法、自述法、会谈法、问卷法和心理测验等方法, 从多方面搜集学生的心理行为方面的资料, 针对不同情况, 区别对待, 及时予以解决和疏导。

参考文献

[1]李国萍.初中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与解决措施[J].现代教育科学.2009.

探索青春期心理问题 篇8

1.自我心理随着心理的成熟,青年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其中青年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现。在日新月异、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觉得时时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发觉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自己的兴趣及志向在何处,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

由于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同时也对别人的批评与反应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评就反应强烈,而且很难过。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增强自己的信心,是青年们常遇到的内心顾虑。

中学生快速成长的身体与他(她)发展相对滞后的心理,这对矛盾容易造成中学生在遇到各种实际的学习、交友、生活问题的时候产生心理问题,乃至发展成心理障碍,也就是说,他(她)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但实际上看问题的视角,看问题的全面性都还不成熟,都还比较单一。在当今竞争加剧的社会背景下,家庭、社会对于孩子升学的期望很高,这种过高的期望传递到学生身上致使他们产生的焦虑、矛盾的负面心理,种种原因的存在造成了在青少年的教育中,一些学生会产生各种心理需要帮助的需求,如果没有及时地得到帮助,乃至于产生心理障碍,形成心理的疾患都是有可能的。”

2.性心理随着性生理的发育,青年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青年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生理上的性别取决于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象,但是在心理及行为上,每个青年要学习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统一,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烦恼、压力的来源。

性心理的健康与否,对人们性行为的作用,其重要性还鲜为人们所认识,因此,即使是一些青春期性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对中学生也仅限于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很少涉及性心理问题。但是,性心理的教育对于塑造少女健康的人格,又是不可缺少的。这方面的教育应该不断创造条件,逐步开展。

3.家庭关系如何与父母亲相处,是青年们的心理负担与困难之一。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评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际隔阂。一旦父母处理不当,就会因亲子关系的冲突而产生不悦。

再者,年轻人追求独立自主,力求减少依赖父母,而有些父母却不关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亲子争吵、家庭不睦。

在孩子好教可教的时候,要有力量去教他,把握好黄金时期;在孩子成年感已经萌芽时,不好教的时候,你要放手和他培养关系,用影响的方式。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很关键性的,心理需求就是被尊重、被信任,要彼此尊重。这样的关系就是成年人之间的互动,我们要学习如何与成年人相处,这样父母就会知道怎样和成年子女、你的配偶、同事们愉快相处,与人相处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范的。

4.与同学、朋友交往是青年的一种需要,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帮助,会增长知识。因此青少年们的朋友感情非常浓厚,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纳,很是重要。

对于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纳很敏感,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有时,受到群体朋友的压力,非采取某种行为不可,唯恐被大家排除,也是心理问题根源之一。

上一篇:文化市场营销大作业下一篇: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