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青少年青春期逆反心理(精选7篇)
如何应对青少年青春期逆反心理 篇1
如何应对青少年青春期逆反心理
经常听一些青春期少年的家长发出这样的感叹:
1、孩子越来越大了,也越来越不听话,有时你说几句话,他(她)们总会有理由反驳你,并且让你没有还口之力。
2、我只要给孩子一说话,他(她)就烦躁不安,有时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不理你了,你说我养活他(她)这么大,我做错什么了?
3、我孩子经常信誓旦旦地保证,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因为他不再小孩子了,可是他连三天半都坚持不了,就又开始懒惰了,我可怎么办呢?
4、我偶尔从别人那听到孩子对我们的评价,竟然说我们对他不好,他非常反感我们。我们对孩子有这样的想法非常伤心,但是又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子。
5、我发现孩子对你的态度远比我们好多了,有什么心理话都和你说,甚至还想和你称兄道弟的,韩老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
每当听到家长类似的倾诉,我就对家长说:问题从表面现象来看,是你仍把孩子当小孩子(儿童)对待,你每天不厌其烦地叮嘱孩子,或者按你的意愿去要求孩子这做做 那,孩子肯定反感,因为绝大部分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所不同的是很多孩子缺乏坚持做事的目标、毅力、决心和方法,大都半途而废了。面对曾经努力过的孩子,你去指责他,埋怨他,甚至打骂他,孩子能不产生逆反心理吗?
当然,简单的几句话,只能让家长从表面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如果想家长想清楚逆反心理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你就必须要静下心来,暂时放下焦虑与不安,与我一起来共同研究逆反心理的成因。
今天我们探究的专题是:为什么青春期少年不再愿意让人把自己当做小孩子看呢?下面我就详细和家长们分析一下。
一、家长们忽略了青春期少年向成人过度的这一个阶段
很多家长经常在孩子走向社会后才把孩子当做成人来看,在这之前,基本上没有在童年向少年,少年向成人过度的阶段认真去关注孩子们的心理成长,这就导致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只能通过自我发现的方式去关注自己。
可以说,正是由于家长不懂孩子如何成长为成人的,才导致和青春期少年经常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亲子矛盾和冲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家长必须要清楚,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独立意义上的人—— 也就是成人。如果家长不清楚用什么途径、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那肯定是很难理解孩子逐渐走生理与心理成熟的过程。
很多家长之所以认为青春期少年还是小孩子,大都认为孩子在经济上依赖于自己的供养,从社会经验,人生经历上还有很大的欠缺来做评价的,有这样的想法的家长占相当大的比例。而家长常常把自己对孩子供养做为让孩子老老实实听话的理由,如果孩子和自己顶撞,甚至是不按自己的安排来行事,那就会让家长非常愤怒,甚至难过和伤心。比如当家长看到孩子连自己的话都不听,学习也不好,言语粗鲁,做事自私等,还常常造成家长有一种心理挫败感,认为自己是不称职的父母,感觉孩子这辈子没有什么指望了。
说到这里,我想告诉家长,导致孩子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根源恰在家长身上,因为你把少年向成人过度这个阶段必须要做的教育准备工作给忽略了。如果你不做这方面的教育准备,对孩子来讲,肯定不会接纳你原有的教育模式,而你也不会接受孩子把自己当成准成人的想法。
二、家长不要忽略了教孩子学会做成人这一环节
我们说长大成人,就是让孩子准备以完全合格和完全平等的身份生活在成年人中间。这种准备必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家长要清楚,你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你应该教孩子怎样做成人应该做的事;另一方面家长要引导孩子,让 孩子学会适应社会规则,了解有关法律,处理好人际关系等。为了让家长清楚为什么要教孩子学会做成人?我们就必须要站在少年的立场和角度去进行分析。
视角一:青春期少年已经拥有成人感的意识
这种成人感的意识是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呢?
一是少年的身体发育和性的成熟。在青春期少年看来,他们自己的身体变化无论在周围的人眼中,还是在自己眼中都使他客观上变得比较像个成年人。你想,具备了身体条件,孩子没有理由把自己当成一个大人来看吗? 二是少年日益增长的独立能力。青春期少年的独立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经常可以看到他们三五成群,或者自己单独去上学,或者搞活动,或者自己单独思考做事等。当少年们独立做事的时候,心中必然产生一种成人的意识感,他们会想:这有什么,大人们能做的事,我也会做,可能在某些方面我比他们做的更好呢。
三是少年开始把自己和成年人做比较。在很多家庭里,青春期少年都可以帮助家人做事,或者参与家庭问题的商讨。这对于少年们说,无疑会让他们下意识把自己的思想和成年人做比较,此时他们发现,原来大人们考虑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想到的。有的孩子甚至还会把父母做不到的事做为充足的理由,以此证明自己比父母懂的还要多,这样一来,少年们通过比较会坚信自己已经具备了成人的思想和能力了。视角二:青春期少年不再把自己当儿童来对待
在很多家庭里,家长都常常犯这样的观念上的错误,比如总拿过去对儿童的那一套来要求少年,这样做就完全会破坏少年的成人感。
一是少年想要自由。在青春期少年看来,成年人都是独立的人,他们的行为往往不受监督和限制,可是自己却每天不能这样做,也不能那样做。这就导致只要家长去按自己的想法去约束少年,他们对成年人的态度就变得非常敏感,经常产生会产生一种过去不曾有过的委屈情绪和反抗心理。
二是少年维护自尊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如果家长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如果你当着别人的面给少年提意见,他会变得越来越不耐烦。这种现象就源于少年的自尊被家长触动了,少年会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小孩子了,不容压制、不容贬低、不容剥夺自己的独立的权利。这时家长会听到一些少年常这样说:
“我自己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事。”
“和谁交朋友,这是我自己的私事。”
“你没有权利干涉我。”
“你没有权利禁止我这样做。”
从少年的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少年越来越多地对自己说“可以”,而对成年人则越来越多地说“不许干涉我”,他们力图逐步限制成年人的权利,不断扩大自己的 权利。说到这里,我想家长们开始明白了,原来你经常禁止孩子的事,才是造成亲子矛盾和冲突导火索。
三是少年希望成年人改变对他们的态度。很多家长在孩子进行青春期后,仍然在不断地包办代替孩子,可是操了半天心,家长忽略发现自己费力不讨好。其实,少年们此时已经不希望父母像过去对待儿童的那一套来对待他们。少年们希望家长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给他们以独立性。
四是少年希望获得平等沟通的话语权。在很多家长里,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常导致青春期少年在家里没有发言权,父母全然不听孩子的意见,或者倾听孩子的诉说,这种一言堂式的单方面沟通方式,很容易让少年们逐渐失去与家长对话的耐心和兴趣。话语权不能平等,必然导致家庭地位的不平等,面对这种不平等,往往是少年们反抗家长的主要表现形式。
视角三:青春期少年在试图打破对家长的依附关系
很多家长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孩子是我生的,我养的,你必须要听我的安排,如果你不这样做,我就会非常生气。可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突然发现,不管你如何生气,少年全然不理你那一套,你不是愿意生气吗?你生你的气,我做我的事。这让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非常自私,冷漠。如果家长真的拿这种心态去面对青春期少年 的话,你和孩子肯定经常会发生亲子矛盾和冲突。
一是少年试图打破过去那种与家长的关系。过去少年处于儿童期时,对家长的依赖之心是很强的,每天看不到父母会想他们,做不到的事会找父母,不懂的问题会问父母,想穿的衣服会朝父母要,想吃什么饭会和父母说等。可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随着少年们不断学习,自然和社会知识拥有量正逐渐超越家长。此时,少年们开始逐渐追求一种新的独立平等关系,以希望代替过去那种依附关系。可是家长们常常怎么做的呢?很多人完全没有预料到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仍然固步自封,没有成为改变关系的主动者,相反很多家长反对少年的这种改变,说到这里,家长们终于明白你的观念和做法是导致亲子矛盾和冲突的制造者了吧。二是少年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少年与家长的旧关系与新建立的关系是同时并存的。这并不难理解,少年的能力是一个缓慢提高的过程,慢到几乎让家长看不到这些细微的变化。比如很多少年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尽管表面上模仿成人的方式去想问题,看问题,做事情,可是真正像模像样地按成人的方式做事,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学习,去积累经验,去不断提高。而当很多少年有高估自己的能力时,常常会受到家长的质疑,甚至看到少年做不好某事时,家长便会拒绝他们继续做下去。这样的拒绝或者阻断,也常常会发生亲子矛盾和冲突。三是少年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家庭关系认识不足。对于很多少年来讲,常常在做事时,不去考虑如何用父母能接受的方式,来改变父母对自己的态度,这种盲目的做事行为,常常让父母摸不清头脑,自然会使两者各说各话,都认为自己非常有理。同时少年由于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常常不去考虑自己在经济上仍需要父母的全力保障,如果少年有自己的消费和购买的需要而又不得到家长的支持时,这时少年常会显得郁闷甚至对父母产生一种怨恨和不满。最后少年们还忽略了一点,如果青春期之前,父母没有培养过他们的好习惯,独立意识以及良好的时间观念等方面的能力,此时做事肯定会处于一种无序,甚至是不自觉的状态,这必然要引起父母的干预,而此时家长从少年身上得到的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少年嫌父母管的太宽,管的太多。
三、家长必须要理性面对亲子冲突
如果家长仍然把少年当成小孩子一样对待,在平时的家庭生活,孩子的学习方面肯定会亲子矛盾和冲突。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必须要认真反思了,你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否出现了问题?你和孩子的角色关系是否恰当?你和孩子说话的态度和语气是否让孩子不能接受?等等。
视角一:家长必须要学会接纳少年的言行
经常看到很多家长看不惯青春期少年的言行,动不动就挑孩子理,这种现象就是家长缺乏尊重少年,缺乏对青 春期生理与心理的了解,并没有从内心深处认可他们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当少年们感觉家长不能接纳他们的行为时,常常会显得非常孤独,在家里会变得非常不开心,一旦因为某事和家长发生矛盾时,少年们常常会把情绪不管不顾地发泄出来,既伤害了父母,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所以,请青春期少年的家长一定要正视孩子,摆正你的心态,因为你的这种态度首先和你教育这种年龄的孩子的任务本身是相矛盾的。可以说,你的这种态度直接阻碍了少年的社会成熟化的发展,而不是支持这一发展,促进这一发展。与此同时,家长的教育观念和亲子沟通方法,也对少年对自己的成熟程度的认识和希望得到新权利的心理相矛盾。
这里请家长要注意,改变亲子关系的主动权在你手里,而不是在少年的手里。你只有改变了原来的旧观念和把少年当儿童看的态度,你才能心平气各地扮演好父子(女)、母子(女)的角色,扮演好朋友的角色,扮演好师生角色。如果家长这么做了,你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融洽。
视角二:家长的呆板固执会导致亲子矛盾加剧 在很多亲子矛盾比较突出的家庭里,常常会看到家长非常固执,想什么就是什么,很难去为孩子做改变。而越是这样做,越可以看到亲子关系紧张程度在加剧。如果家长想固执地把少年当成儿童关系来看,肯定会遇到少年的反抗,这种反抗 会持续整个少年的青春期阶段。
所以,家长必须要改变自己的呆板和固执,已避免你的固执会加剧少年的固执脾气,让两代人的关系出现裂痕,直至出现代沟。面对这种紧张的亲子关系,家长还应该有一种危机感,因为很多家庭的亲子矛盾和冲突,常常会导致少年个性畸形发展,比如有的少年偷拿家里的钱财,有的和家长吵闹完后去外面打架发泄,有的跑到网吧长时间不回家,有的和同龄的辍学少年混在一起,有的甚至是长期离家出走等等。
面对上述这些后果,请家长要认真反思自己了,如果你想做一个称职的家长,你就必须要学会自我改变,改变你的家庭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个体独立,尊重孩子的家庭平等权,和孩子尝试做好朋友式的关系。只有这样,你才能重新获取孩子对你的信任,把家当做爱的港湾,不再感受心的孤独。
视角三:家长的独断专行会给青春期少年树立负面的榜样
我在做家庭教育咨询的过程中,经常接到家长的反应,说自己孩子在家和自己对着干,在学校和老师对着来,在校内外打架,有时欺负弱小等。面对这些现象,我会提醒家长,这与你平时在家里的独断专行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家长或者老师的独断专行会引起少年的个性压抑,甚至是屈辱 感。当他们压抑久了,便会对家长,对老师,对环境进行报复。如果机会允许,常可以看到一些少年向弱小者进行“情绪发泄”。
可以说,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很多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少年,身上大都带着一种压抑的情绪,因为在家里常因为成绩不理想,不愿意学习而受到家长的指责,在学校里因为不遵守纪律,拉班级成绩的后腿而受到老师的白眼。这样一来,就会逐渐让少年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有时明知道自己做的不对,是要受罚的,但是他们也偏要这样做,有意蔑视他所熟悉的规则和要求。
其实,在这些少年的身上,恰是家长的“负面榜样”在起着作用。青春期少年在家长教育他们的方法中学会了“统治”手段,要以此来证实自己的力量。当少年欺侮弱小的无力反抗的孩子时,会企图向人证明:我是强有力的,我能凌驾在别人之上,而不只是一味服从别人。可以说,有这些现象的少年,在使别人痛苦、伤害别人的方法证实自己的力量和优势。
视角四:家长过度束缚青春期少年会产生不利后果
在很多传统观念家庭中,家长经常会把本属于少年的权利和自由人为剥夺。比如在一个家庭里家庭规则缺失,家长随心所欲给孩子设定行为准则,这会导致很多少年逃避家长设置的种种随机限制,出现诸如撒谎、弄虚作假、看家 长脸色说话等。
如果说开始时,少年的这些不好品行还可以看做是对家长的限制给予被迫回击的话,而当时间久了,这些品行会逐渐定格下来,成为少年的“第二天性”。在通常情况下,家长的过度束缚,而孩子又自我意识比较强烈,逆反心理很强时,一些少年会体现出孤僻的性格,并且时间越久,这种孤僻表现的越明显,这会影响少年将来走向社会,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过度的束缚,会让青春期少年从内心深处感觉家长的不公正,甚至还会感觉老师的不公正,在他们内心深处会感觉非常委屈,内心陷于完全的孤独,常常感觉自己非常孤单。一看到父母,就会感觉父母根本不能理解别人。所以,家长的一切要求、意见和讲的话,少年们都会不假思索地立刻加以拒绝。对于家长来说,没有比这种情况更糟糕的了,常会让家长感觉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如果这时再去谈家长对青春期少年的教育,根本就不可能做到。
视角五:家长的反复无常让青春期少年缺乏做事的耐心和毅力
经常看到一些家长在少年的教育的原则上反复无常,今天可能心情不错,允许少年去做,明天则因为孩子成绩不理想,或者自己心情不好而禁止孩子去做。这种做事原则缺乏连续性、一贯性的做法,有时会让少年感觉自己是处于压 力之下专心去做。
家长这种缺乏原则性的对少年的态度,往往会导致少年在做事,在学习,在对人方面根据家长的态度、情绪,以及因人而异。如果家长盯得紧了,少年便会假装很认真去做,如果家长不在跟前,可能就会随心所欲做事,完全不会考虑到事情的后果。比如学习,一旦家长不在身边陪伴,少年便会边学习边玩儿,或者拿同学的作业去抄袭,以应付了事。
透过青春期少年的行为,可以反馈家长身上存在的问题,比如平时家长缺乏良好的习惯,比如家长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比如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比如家长平时对自己言行举止随意散漫、比如家长缺乏持之以恒的做事毅力等。这些都会让少年看在眼中,潜移默化地加以效仿。如果家长看到少年这样做事,你去指责孩子,可能你的话对孩子几乎不起任何积极的作用。
视角六:家长要关注青春期少年的情绪变化
很多家长在教育青春期少年的时候,没有自己的主张,而是道听途说,别人说严管好,自己就不加以思考地对孩子严格要求。别人说要对孩子严格加以监督,自己就会不做分辨地监控孩子。这样做,其实根本无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虽然有时家长可能会从表现上看,在某一个阶段少年会言听计从,不那么暴躁,不说一些粗野的话,不固 执已见,不顶嘴,甚至有时表现沉默寡言。但是,家长的这种做法往往并不能从思想上真正解决问题。
正如一个少年所说:“和他们说话,像对牛弹琴,我说也没用,反正说明服不了他们。”从这个少年的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家长的强势做法,让孩子已经失去了对父母最起码的信任。
有些青春期少年为了避开与父母的不愉快谈话,可能做一些不小的让步,但是内心深处却并不赞同父母的意见,或者做法,等到他自己去做事时,还会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做。
为了解决少年对家长的不信任问题,就需要家长首先信任孩子,在平时的亲子沟通中要认真去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然后以适当的语气去和孩子交流,既而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然后一起坐下来,做认真的,理性的交流,让孩子的心愿得到满足,再通过鼓励与肯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父母的认可。我想,这样一来,亲子关系就会相对要和谐多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想对家有青春期少年的家长可能会有或多或少的启发。当孩子刚进入青春期时,你必须要着手去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让自己的改变和适应促进孩子的角色过度——从少年走向成人。如果家长非常理性的话,清楚青春期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再把孩子当做儿童来面对,而是真正以平和的心态去平等地面对处于青春期的孩 子,那么你的尊重、理解、支持、引导和宽容,将会得到孩子的极大信任和尊重,你的教育无疑将会变得更加省心、省时和省力。
青春期少年逆反心理的另一个环境因素,来自于人际交往中的困惑。有些家长可能会不解,人际关系会对少年影响有那么严重吗?好,不要急,我慢慢引导家长们进入原因分析。
家长都清楚,当孩子进入小学后,在进入青春期之前的几年里,孩子们都表现的相对要好一些,基本上能够和家长正常交流,亲子矛盾尚不是表现的很突出。这时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家长和老师对其有积极的评价,或者适时给予肯定、鼓励、与表扬,会让孩子们学习动力十足,做事情时也会干劲十足。可以说,外部积极的评价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们开始逐渐对外部评价呈现不同心理状态:有的少年对别人的评价能够认真对待,并且会有选择性地倾听、理解和接纳;而有的少年对别人的评价并不一定能接受,甚至会透过家长或者老师的话中去做判断,他们总是试图先从成人的话中琢磨这话是对方真心说出来的,还是做作地故意装出来的。由于有些家长在亲子沟通能力上有很大的不足,往往对少年的积极评价表达并不能令 他们满意,甚至会认为父母或者老师说的是唯心的话。对于这样的少年,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揣摩不透他们心里在想什么,是否真的能接受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
一、伙伴关系法则对少年心理的影响
很多家长可能对孩子进入“伙伴时代”并不是很清楚。在这里我可以提醒你一件事,那就是进入一年级后,孩子们经常会匆忙写完作业出去玩儿,如果你不让他们的愿望得到满足,便会看到孩子们边写作业边玩儿,出现磨蹭拖拉,注意力不专注的现象。有这样现象的孩子,就说明他们已经进入了玩伴时代。
我经常观察一些低年级孩子的游戏和玩耍内容,发现他们此时对于和谁玩儿关注并不多,重要是看大家能否在一个游戏规则下分享游戏。有时,玩伴们对新加入的小伙伴的要求很简单,就是看他(她)是否能接受共同游戏,如果接受了,大家可以相互间不问姓名,不问你住哪,便欢天喜地玩耍起来。
(一)少年伙伴关系准则
随着低年级孩子年龄不断增长,尤其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对游戏伙伴的选择开始逐渐显露出来。他们的准则是:伙伴之间一定要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在游戏、玩耍或者交流时,彼此要平等、忠诚、正直,并乐于帮助他人。如果有某个少年缺乏这些良好的品质,就会逐渐被玩伴群体排斥在 外。
如果你是细心的家长,通过观察你孩子的玩伴的基本情况,你就可以判断出你孩子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你孩子经常处于没有玩伴的状况,你一定要认真思考了。因为缺乏玩伴的少年,或者经常无法融入玩伴团队中,会导致他们出现诸如孤独、焦虑不安、情绪变化较快,甚至非常敏感等的现象。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如果少年在家里因为和家长之间没有共同语言,或者家长仍然把少年当成小孩子来看,就会让少年越来越感觉没有人可以理解他,继而呈现排斥家长,甚至不愿意与人正常交流,不愿意倾听他人,接纳他人的现象。
(二)少年对伙伴的认识
1、少年最不喜欢的伙伴之一。那些经常“背叛”同学、班级、破坏协议、拒绝帮助他人、自私和贪婪、喜欢拔尖和指挥别人、骄傲自大和炫耀自己、诽谤和打击别人、不愿意考虑别人意见、公开地或者背地里直接地或间接地贬低别人的少年,常常是最不受少年们所喜欢的伙伴。
通过对有上述缺点的少年的描述,家长们可以往成人世界里思考。你想想,这些有缺点的少年,他们身上的不足不正是很多成年人身上所拥有的吗?所以,做为家长我们必须要慎重对待了:你身上是否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你的家庭成员身上是否有这些缺点和不足?你孩子经 常喜欢接触的少年身上是否有这些缺点和不足?
因为孩子是生活在一个很容易受到成人和伙伴影响的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会受到家长的品质和习惯,家庭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法,人际关系,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家长们不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去冷静观察,思考自身的不足,并及时加以人格的完善,同时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分辨是非,分析美与丑,善与恶等现象,很容易让孩子在品质和习惯上慢慢地将小毛病积累,直至逐渐固化下来成为他们一生的缺点和不足。
2、少年最不喜欢的伙伴之二。少年们常常对那些滥用同伴对他们信任,或者以同伴的体弱或者善良为好欺负,收买他人、施小恩小惠等行为也是非常蔑视的。在少年们看来,在困难中抛弃同学和伙伴,这就意味着破坏伙伴关系的法则。
同样和上面一样,家长可以看得出,少年对伙伴所不屑的品质,也同样来源于成人世界。可见,成人世界对少年成长中的深刻影响。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在儿童和少年的成长之路上,他们心中都充满着公平和正义的力量,都对合理的秩序和规则非常敏感,都对热情和善良认为是当然。在他们眼中人就是应该要这样。所不同的是,在成人世界的眼中,完全忽略了对儿童和少年这些最美好的品质的关注和培养。相反,很多成人在不断制造“潜规则”来破坏正常的 秩序,在用损害别人利益的方式换取自己的利益的方式在破坏着社会公德。
如果说,你总梦想你的孩子是一个绅士,是一位淑女的话,不妨自己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痛思一番。如果你不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你又如何去正确教育孩子成就你的梦想呢?如果家长现在只要求孩子有好成绩,将来他们能在社会上立足吗?能融入健康人际关系之中吗?又奢谈什么成就感呢?
二、少年自我认识及易受环境影响性
进入青春期的少年,虽然在思维上已经可以通过自己对社会,对周围环境,对他人进行观察,在模仿和思考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对看问题的角度,社会经验的欠缺,对事情后果的估计不足,会导致很多少年做事只顾眼前,或者常以自己为中心考虑问题,而不会换位思考替他人多想想,这种短浅的目光,做事的盲目常会让问题变的相对要复杂。比如经常会看到一些家长出面为孩子惹下的事端去做平息工作。
(一)少年在成长中对自我的认识。绝大部分少年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都非常注意同龄人是否尊重他,是否承认他。往往同龄人的意见和评价使他们非常敏感。比如同伴责备他了,同伴不高兴了等都会引起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的反思。可以说,很多少年都是在这种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实 现了自我教育。凡是愿意反思的少年,对他们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主动改正有非常大的帮助。因为对于少年们来说,他们非常想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并且有时这种愿望非常强烈。
但也有些少年缺乏这种自我教育的能力,这与家长长期的教育和引导有直接的关系。比如有些初中学生对老师经常持挑剔目光,如果老师对他(她)稍加批评,或者态度不友善,就会导致他们不喜欢这个老师,甚至会讨厌这个老师,发展到最后,会不愿意听这个老师所教的课程。同样的问题,也会发生在少年对家长的态度方面。比如有些家长由于不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在亲子沟通中,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当孩子对这种强加的给予不接受时,便会从心里反感家长。如果家长经常这样面对孩子,便会导致孩子一听家长说话就心中反感,甚至故意和家长做对,经常造成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社会风气对少年的影响。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和老师反映:某某孩子听不得批评的话,实际上这里还与少年对自己评价过高有直接的关系。比如有一些少年的家长社会地位比较高,父母是行政、事业、企业、公司的领导,或者家庭经济状况非常优越,他们往往会把父母的社会地位和成就感归属于自己,甚至当成是炫耀的资本,经常看不起来自普通家庭的同学和伙伴。还比如有些家长不注意自己的修养,在孩子面前大谈社会上一些投机取巧的人际关系现象,常常会被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意无意地记在心里,如果家长动用这些关系为孩子在择校,选班,或者给老师送礼等方面让孩子知道后,便会让孩子在心中产生一种异常的优越感。他们会把这种优越感在学校里,老师面前,在同学和伙伴面前显露无疑。而当这些孩子因为成绩不理想时,受到老师的批评时,或者受到伙伴的排斥时,便会在心理承受力方面出现很大的波动,既而把这种情绪发泄在对老师,对家长的不满上。可以说,家长利用各种不正当关系和渠道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不惜一切代价去铺路搭桥时,其结果恰是忽略了对孩子自我努力的肯定,忽略了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上进之心,忽略了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时间久了,会让孩子丧失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往往会造成少年看问题偏激,不思进取,总想不劳而获,而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证明自己的出色。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这些少年往往会表现出颓废和消极的心理,经常以埋怨他人,逃避学习等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三、朋友关系对少年影响
随着进入青春期后时间的推移,少年对父母的依赖关系逐渐弱化,有的甚至最后消失。此时,少年与普通伙伴之间关系已经不能满足自己对人际关系的需求。这时少年们会把目光放的更宽了,他们开始从同学和伙伴这中选择要好 的朋友。
(一)少年对朋友选择的标准
绝大部分少年常愿意和那些受人尊敬,享有威望,在某些方面有突出表现同学或者同伴接近,试图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关系。而吸引这些少年的可能会是不同的东西,比如少年会更多关注那些有优秀品质,懂很多事,很有本领,勇敢,有力气,擅长体育,在外貌上、风度上都显得成熟,在同年人的关系上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等同学或者伙伴。
当然,对年龄相对小的少年来说,最吸引他们的可能是在兴趣和个性品质方面与众不同的同龄人。在此阶段,少年们交往的范围比较广,但在交往对象方面并不是相对固定的,彼此关系会忽冷忽热,其实这正是少年在认真寻找和自己最亲密的伙伴的外在表现。
而当少年发现和自己比较合得来,又有共同语言的伙伴时,他们会寻找一切机会去了解相互间在交往中有哪些是相互喜欢的东西。了解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志趣是否一致;二是对私人关系的性质满意程度是否一样。如果家长细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虽然一个少年可能会把这个人或者那个人叫做朋友,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真的能够建立友谊。因为决定因素还要考虑到对方的意愿,单方面的选择是构不成朋友关系的。
(二)少年渴望拥有朋友的原因 很多时候,少年与伙伴的兴趣和爱好一致,对他们相互接近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每个少年都力争吸收对方参加自己的活动,他们很容易为自己的要好伙伴的兴趣所感染。有些家长忽略有一天会发现:自己和孩子和伙伴的交往简直像着了迷,只有机会,就会凑到一起。原来少年此时是被其他伙伴给深深吸引住了,不知不觉中开始和伙伴一起搞起了过去不感兴趣,甚至今天也并不感兴趣的活动,并逐渐地开始真正喜欢起某项活动了。所以,和同伴的交往是少年新兴趣产生的源泉。少年们愿意在各种活动和共同游戏中与伙伴合作共事,本来交给一个人的任务,他们常常会一起去完成。他们非常珍视在任何活动中都能与自己合作的伙伴。
1、闲谈是了解和选择朋友的重要渠道。当两个伙伴少年经常在一起闲谈,彼此相互了解后,同伙关系会逐渐演变成朋友关系。细心观察你会发现,这种闲谈的方式常渗透到少年们参与的各个活动之中。散步时一起聊天,一起作功课时也聊天。有时,少年们在干某一件事,可能谈的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这种闲聊,最大的好处就是彼此可以无话不谈,和父母,与老师不能说的话,甚至说了他们也不能理解的话,此时却得到了交流的渠道,因为彼此都能愿意倾听,愿意分享对方好与坏的心情。
有家长会问,这种聊天式的友谊是什么阶段建立的 呢?我可以告诉你,最初就是在少年阶段建立的。其实不光少年这样,连成人也一样的,只要彼此谈得来,有相互的利益和心理需求,都可以成为朋友式的关系。如果你往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们身上去做追溯,你是发现不了这种现象的,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游戏话题,或者沉浸在游戏之中。
少年们闲谈的话题主要有几方面:一是互相交换消息,讨论班上发生的事情,讨论谁对谁又如何了,讨论哪个同学又被老师表现或者批评了等;二是谈论一些纯属个人的大事,如理想、共同打算、自己爱慕的人等;三是秘密话题,如与性成熟有关的事。女孩子之间谈话更多的是有关和男孩子的关系问题;四是相互谈自己的外表、讨论时装、衣服、发型、购买的东西等。
在一些少年朋友之间,还会看到一种现象,就是闲谈内容仅限于两个人知道,如果第三方在场,比如大人和其他同学伙伴在时,他们往往会不再继续谈。这些场面并不难被捕捉到,比如两个好朋友之间谈论什么事,总是把声音压得很低,避开别人,单独谈。当少年年龄越来越大时,他们会希望自己有单独的房间,因为在这个房间里谁也不会打扰他。
2、少年的心理发展使其渴望有好朋友。在很多家庭里,由于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法方面与青春期少年的需求相去甚远,这就使少年们渴望有一个或者多个能 与自己分享情感交流的朋友。他们清楚,在有很多共同语言的朋友世界里,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与父母的关系,比如与老师的关系,比如与同学或者伙伴的关系等。
对于少年好朋友来说,他们清楚,此时只有好朋友才能和自己同甘共苦,共同商量所有的问题,能够从对方得到支持和帮助。说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会联系到自己孩子身上,甚至愤愤不平,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个没良心的,我们和你的关系竟然还不如你一个普通的朋友。请有这样想法的家长千万要理性,孩子对你们的态度完全取决于你们的亲子沟通能力,以及对孩子的了解,孩子对你们的爱并没有大的改变,从内心深处孩子并没有忽略你们给予的一切,因为这只是少年们所经历的一个特殊阶段。
当然,这里少年对好朋友也会提出要求:比如要彼此坦率,通情达理,关心人,有同情心,能够体贴人,能够保守秘密等。如果在交往中一个少年向另一个少年公开了自己的最重要、最秘密的事,这种交往可以使两个人都得到内心的极大充实,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内心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大一些的少年特别重视朋友身上的品质,一般说来有:信任、诚实、亲切、不泄露个人或者两个人重要的秘密。没有上述品质,好朋友之间的友谊就会忽冷忽热,甚至最终走向破裂。所以,做为家长,我们平时要关注孩子与好朋友的情况,必要时教育和引导孩子要学会豁达、宽厚、谅解好 朋友的轻率行为和过失,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好朋友眼中越来越可靠,越来越值得信任。
3、平等是少年朋友关系最重要的基础。对青春期少年来说,他们眼中对公平和正义看得非常重要。对他们来说,就像美丽的霞,圣洁的莲一样,大都没有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世俗人情的污染,只有一小部分少年因为家长不好的榜样形像,家长欠佳的修养和气质而受到影响。在少年看来,没有什么比平等更为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们看问题往往会从是否公平,是否平等做为着眼点。
当然,在这个世界上远没有绝对的平等,在少年的世界里一些琐碎的事情中也不可能有他们想像中的平等。比如有些要好的朋友,他们之中某个人居主导地位,实际上在指挥着另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对于这一点,他们的同伴或者其他几个人可能没有察觉,因为他们的友谊是真挚的,或者具有孩子们看来某些非常惹人喜欢的品质。
凡事都有两面性,在少年们追求平等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他们眼中的平等有时会有很大的盲目性。比如自己朋友身上的缺点,被家长或者同学给指出来后,他们往往不会认可,感觉这并没有什么,他就是一个不错的人。如果有人来嘲笑朋友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少年会不惜一切手段维护朋友。在这方面很多家长常常不理解,有时会指责孩子不懂事,不能分辨是非。如果家长清楚少年对平等关系的认识,对朋 友的理解还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我相信你会在和孩子谈选择好朋友条件时,在说话的语气,说话的方式方面会更为灵活一些。
结束语:少年在青春期所经历的伙伴或者朋友,尽管具有不稳定性,但是将会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在同伴身上,少年们会第一次认真思考自己,看清自己身上的缺点或者优点。当他们发现自己身上不具备这种优点时,常常会不愿意落后于同伴或者朋友,甚至还会下意识想去超越对方,比对方更出色。如果家长平时有目的地引导和启发孩子结识一些品质和习惯不错的伙伴和朋友,利用这些少年来影响自己的孩子,有时教育效果可能会比家长做的更要好的多。不信吗?不妨你去试一试。
如何应对青少年青春期逆反心理 篇2
关键词:青少年,网游成瘾,现状,心理,对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交往手段和通信媒介。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不少消极影响, 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越来越普遍, 很多青少年学生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因此, 探索预防和应对的有效途径,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现状
截至2013年6月, 中国的网络游戏用户已达3.45亿。并且在参与大型网络游戏的用户中, 年龄段在10~19岁的用户群体的比例高达42.2%;年龄段在20~29岁的用户比例达到37.5%”即青少年组成了网络游戏玩家中最大的群体。有研究者使用崔丽娟编制的《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对来自十个省市的75000个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得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者占玩过网络游戏的同龄人的比例为4.6%。由于学生基数大, 按照上述比例计算, 网络游戏成瘾的总人数达到上海总人口的二分之一。成瘾状况也对学生在校的表现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以中科大为例:2003年9月到2007年3月底, 本科生退学的主要原因是网瘾严重影响学业, 占到退学学生总数的56%;在情绪方面, 当这些网游成瘾者在被强迫离线时, 往往会表现出超常的愤怒、急躁等不良情绪, 有时还会发生摔东西、恶语咒骂、发脾气的行为。在这些情况下, 如果不加以合理的诱导和控制, 极有可能发生恶性事件, 其中较为极端的有南航金城学院刺杀命案。由此可见, 国内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现状不容乐观。
虚拟和现实频繁的角色转换成为学生群体中独特而广泛的经历, 同时也造就了他们独特的心理状况。因此, 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状况对成瘾对策的提出至关重要。
2 青少年网游成瘾者的心理状况
为更好了解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者, 下文将专门分析这个群体的心理状况, 以便更好针对问题提出有效对策。
2.1 网络游戏成瘾与孤独感
相关调查发现成瘾大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健康大学生。孤独感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外界排斥所产生的孤伶苦闷的情感。现实中的孤独→以网络来排遣→缺乏和同学正常的交往→更孤独。另一方面, 也因为成瘾者也因长时间沉迷网络而被人孤立。如此便造成了孤独的恶性循环不断削弱成瘾者的正常社交。
2.2 网络游戏成瘾导致的自责心理
网络游戏成瘾者常与自责相伴。网络游戏成瘾者普遍有时间损失感且普遍处于家人、学校、社会的舆论压力下。这两者分别从内和从外不断地责备着成瘾者, 虽然他们对自己的处境十分清楚, 但凭借自己的力量成瘾者无法胜过游戏的诱惑, 无法彻底的割舍。因此成瘾者长期处于自责和矛盾的心理之中, 使得其对自我的评价逐步降低。长此以往容易导致成瘾者对自己的游戏行为破罐子破摔, 趋于放纵。最终逐渐屈服受制于游戏的生活并对他人的提醒产生抵触心理。
2.3 网络游戏成瘾导致的沮丧感
网络游戏成瘾者在生活中常常显得很沮丧。其沮丧感来自两个方面。 (1) 长时间的游戏可导致大脑中“多巴胺”水平的上升, 这种物质可在短时间内使人亢奋愉悦, 甚至产生“飘飘欲仙”的感觉, 但一旦游戏停止, 多巴胺水平下降, 就会使人产生失落和沮丧感与之前游戏中的状态判若两人。 (2)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生活作息长时间处于不规律的状态, 游戏同时又使消丧感不断堆积造成感觉事事缺乏动力和学业上的倦怠。
2.4 网络游戏成瘾与低自尊心
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大学生。自尊是一种胜任愉快值得受人敬重的自我概念。一般认为自尊水平较低的人往往具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这一点可以作为预测潜在的网络游戏成瘾者, 并给予及时的依据。
现实中自尊心受挫→以网络满足自尊心→现实中自尊心更受挫→更沉迷于网络, 这是成瘾者中常见的模式。许多成瘾者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在学习成绩上受挫因而被同学、老师“瞧不起”的经历, 但是提高学习成绩赢得自尊并不容易, 于是他们在其他方面寻找成就感。有41.5%的成瘾学生认为“在网络游戏中我更能得到尊重”。游戏往往评定标准单一, 大多游戏只以等级来衡量玩家的成功与否, 因此学生只需花更多的时间提升等级, 便能轻而易举地赢得尊重, 满足自尊心。但时间上的开销往往使他们成绩持续下滑, 现实中自尊心持续受挫。如此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2.5 网络游戏戒断而引起的不良情绪反应
当网游成瘾者在被强迫离线时, 往往会表现出超常的愤怒、急躁等不良情绪。这与脑内多巴胺水平的急剧下降有关, 使人产生如“下地狱”的感觉, 因此会产生情绪方面急剧的波动:沮丧、焦躁不安、冲动易怒、伤人毁物甚至自残自杀。
2.6 游戏失败所致的空虚感
另一方面由网络游戏所构筑的荣誉感、成就感、自尊心也是岌岌可危的。成瘾者一旦遭受游戏中的挫败, 很容易感到极度的空虚, 之前努力所构筑的一切在一时间便化为乌有。前后造成的落差以及挫败感足以让成瘾者产生报复心理, 或者变本加厉地追求游戏。
2.7 网络游戏团队对成瘾者造成的影响
不少网络游戏中复杂的任务需要由团队共同完成, 这时即使成瘾者个人有意愿退出, 但唯恐遭到团队成员的非议或影响他人而不敢退出, 以致骑虎难下。另一种情况, 设想一个成瘾者已经在游戏的团队中得到了接纳, 有了归属感, 甚至受人尊重成为了工会的主席、部落的首领、甚至全区第一, 那么他已经成为了标杆式的人物, 一个英雄怎么能倒呢?这些游戏中培养出来的责任感与忠诚, 都给戒瘾带来了难度。
3 应对青少年网游成瘾的对策
针对以上所述的现状和心理分析, 笔者分别从成瘾者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3.1 针对成瘾者个人的对策
3.1.1 自身认知的改变。
无论外界花多大的努力去改变一个人成瘾的现状, 都不如成瘾者自己的努力来得重要。需要改变的首先是认知。“我难道就这样打一辈子的游戏吗?”“我就算打游戏打得再好又能如何呢?”“我到底想在网络游戏中获得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比网络游戏更好的获得这些东西的方式?”“如果有, 现在的我可以为此做什么?”这些是成瘾者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 即需要找到对自己更有意义的事情———目标。目标的存在将简化一个人的生活, 聚焦一个人的精力, 克服种种困难, 最终达到成功。在寻得目标之后为自己立定一个合适的计划 (需是跳起来够得着的苹果) 并请求他人的监督, 这会是迈出改变成瘾的现状强有力的第一步。
3.1.2 培养其他方面的兴趣。
有不少临床案例指出成瘾者最终摆脱网游的辖制是因为其新兴趣的形成。运动对成瘾者来说是一剂灵药, 其能代偿地提高成瘾者的多巴胺, 有效缓解成瘾感, 并且能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取得成就感, 获得自信。其他兴趣诸如陶艺、园艺、烹饪、书籍、写作等等都能在转移成瘾者注意力的同时, 带来各方面的造就。
3.1.3 建立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
现实中新的关系的建立会成为戒瘾过程中强大的支柱。其中新的关系包括动物和人。一些成瘾者最终戒掉网游瘾是因为他忙着照顾一只新宠物, 或者忙着张罗一场恋爱。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关系中成瘾者能够找回自尊和自信。
3.2 针对校方的策略
3.2.1 建立网络游戏关怀团队和成瘾团队。
关怀团队:现在社会学校家庭给予网络游戏成瘾者的更多是指责和质问, 这样的舆论压力常常使成瘾者处于自责且更加封闭的状态之中。因此我认为真正有效的舆论应出自爱与关怀。这份爱与关怀在抹去孤独感的同时, 还将指责换成成瘾者心中更积极正面的力量。我建议由学校的心理咨询者和志愿者建立网络游戏成瘾关怀团队, 每个成瘾的学生有其固定的组织成员定期地了解他的情况, 关怀和鼓励他。这些外界加入的温暖的力量相信会比他独自面对网瘾的诱惑会强有力得多。
成瘾团队:将成瘾者组织成团队, 在这个团队中大家都彼此彼此, 因此可以畅所欲言, 坦诚相对。关怀团队也可社科论坛以定期为成瘾团队举办活动, 如篮球赛、足球赛等。这样的团队一方面有助于成瘾者现实中关系的建立, 另一方面其中若有人成功戒掉网游瘾即可在团队里现身说法, 成为榜样的力量。
3.2.2 深化网络游戏成瘾教育。
在写此文之前, 笔者对身边的同学进行了小规模的调查, 结果发现几乎没有人对如今网络游戏成瘾的现状和其原因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这同样也反应出学校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如果学生们清楚的认识到网络成瘾同样具有生理学基础, 且其生理学基础与毒品成瘾的生理学基础几乎一致时, 相信他们在涉足网游时定会更加小心谨慎。因此建议所有高校在新生教育时需要将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其危害为学生做一个全面的解说。
3.3 针对家庭的策略
根据笔者的案例搜集, 成瘾者常常存在亲子之间的沟通障碍。现今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主, 因此亲子关系成为家庭中唯一的沟通渠道。父母往往愿意花很多时间精力为孩子找到好的老师和学校奔波, 却少有愿意花心思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往往孩子还在肚子里时, 花很多时间精力去胎教, 孩子出生之后就将其交给托儿机构和保姆, 甚至会把孩子交给电视机或游戏机。有些父母自己也沉迷于网络游戏, 或电视连续剧, 或麻将扑克甚至赌博, 成为孩子不良的榜样。孩子无法从父母这里得到足够的重视、关爱和示范成为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一大原因。因此恢复亲子关系, 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对控制网络成瘾十分重要。倘若时间允许, 可以安排一次家庭旅行, 在增进感情的同时, 拉开孩子与网游的距离。若是时间较为短促也可以安排一家人一起去运动、购物等等活动。
3.4 针对社会的策略
3.4.1 网络游戏规范化。
有关部门应当出台一套完善的网络游戏规范法, 规定游戏玩家上线达多少时间之后经验获得将变慢。如超出规定时长一个小时, 只能获得原来60%的经验, 2小时40%。超过三小时强制下线, 24小时之内不得上线, 并且下一次上线时的规范时间将缩短等。
3.4.2 网吧管理规范化。
佐斌的调查中有43.9%的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者的上网场所是网吧, 因此学校周围的网吧有必要实施相关措施。如凡学生上网最长持续时间为4小时, 时间到后网管注销学生用户的电脑。学生一天之内出入网吧的次数不得超过2次等。
参考文献
[1]赵璇, 周珲, 董光恒等.网游成瘾大学生孤独感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20 (4) :617-619.
[2]胡小兰.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动机调查[J].科教文汇, 2012 (4) :26-28.
试论如何应对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篇3
平时我们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你叫他往东他就偏偏往西.”“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烦躁,不愿意听你说下去.”曾听过一位家长伤心地说:“我的儿子学习很不用功,我痛骂了他一顿,他当时并没有过激的言行,谁知道他为此出走了一个星期,把我们家长急坏了,现在都不敢说他啦,我真想不通现在的孩子怎么啦?”在教学管理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个别“不听话的”学生,常与老师“顶牛”、“对着干”.有的学生明知自己做错了事,面对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劝告,不但听不进,反而反感、抵触甚至采取过激的言行.这些就是平时我们说的逆反心理、叛逆心理,在心理咨询学上也叫“反抗期”.它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春期学生出现这种逆反心理是其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发展的必经途径.
一般来说,人的生长发育会经过两个反抗期.第一个反抗期大约在幼儿三、四岁时出现.表现为独立自主性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和自由权,因为这时的孩子由于活动范围日益扩展,从对母亲的全面依赖状态,向一定程度的自立发展,对周围的事情都想“我自己做”,对父母的帮助、指示、阻止总要用“不”来反抗.有研究表明,经过了反抗期的幼儿,成人以后自主性较强;而那些未表现反抗者,在成人后多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缺乏的倾向.当人的心理发展到初中少年时(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有的提前在小学高年级,有的则延迟到高中时期发生),就进入了第二个反抗期,这个时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
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1.硬抵抗.表现为荣辱不分、是非不明、态度强硬、举止粗暴.对父母的教育言语不是很顺从,认为个人的思想是符合潮流的,家长的思想往往不合时宜,在学校对老师也极度反感其居高临下的说教,很在乎个人的自尊心或面子.有时故意在课堂与老师“抬杆”、“顶牛”,甚至不顾后果与老师或同学发生冲突;讽刺表现进步的同学;有时对老师的批评报以“仇恨”的目光.在社会上学所谓的“酷”而违反常规,如违章行车、超速骑车、横冲直撞;三五成群为一点小事争勇斗狠;破坏公共设施,乱涂乱画,毁坏教学设施等来发泄心中的不快.
2.软反抗.表现为漠不关心,对周围的事物冷淡相对;对正面宣传常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而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为其喝彩.
3.反抗的迁移.有时也迁怒于其他成人.
二、逆反心理对青春期孩子成长的危害
上述青春期学生出现的种种逆反心理现象往往让家长和教师感到困惑不解,处理起来颇感棘手.因为逆反心理虽然说不上是心理异常,但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调查表明,如果不加以正确地引导,其后果是严重的,逆反心理对青春期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特别是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是极不利的因素,处理不好,它将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焦虑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精神萎靡等.逆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和犯罪心理转化.因此对青春期这种逆反心理的危害不能不引起重视.
三、形成逆反心理的原因
其成因主要集中在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
生理方面:一方面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使青春期孩子产生了“成人感”,自以为已经成熟,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又因为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这就造成成人感与半成人感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造就反抗期的主要原因.
心理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使他们进入“心理断乳期”.在心理上要摆脱对父母亲的依赖,要以独立的人格出现.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因为发展的不协调,他们的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出难以应付的“危机感”.
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来自父母及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进入中学以后,家庭、学校环境和教与学的要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更高的要求,就势必激励他们产生“长大成人”的责任感.另外,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非常注重自己在同龄人群中、朋友中的地位,他们力求找到知心朋友,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同.为此,他们要力争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格.当自主性被忽略漠视或受到阻碍时,人格伸张受到制约时,就会引起反抗.
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家长专制造成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膜.长期以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跟老子唱对台戏”,而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我们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子女的青春期孩子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必要的交流,孩子怎么可能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呢?怎么可能诚恳地向家长承认错误呢?还有,很多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总以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逆反心理,结果变成了“棍棒之下出逆子”.
学校老师不当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对学生的人格、自尊缺少起码的尊重,简单地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作心灵和情感上的交流,教育脱离实际,
这容易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四、消除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方法
我们知道,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发展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应热情、耐心地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一人生中的特殊时期.
那么如何帮助他们渡过反抗期?首先要正视青春期的反抗.家长和老师要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高中生处在青少年时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反抗期是少年自我意识发展,成人感出现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作为父母老师,一定要正视这一现象,千万不能不知所措或陷入与孩子的矛盾之中去.不要认为子女平时的一些叛逆行为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甚至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其实只要家长、老师全心全意,能平和地与学生交流对事物的看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很快就会得到纠正的.反之,如果将自己作为矛盾的一方与孩子纠缠不清的话,会使问题复杂化,甚至于严重化.
我们正视反抗期首先要正确认识反抗期矛盾的焦点所在.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在于:成长者对自己心理发展的认识超前,认为自己已具有成人意识而不具备成熟的心理条件;父母亲对他们的认识滞后,主要表现在他们只注重孩子半成熟的一面,而忽视了孩子们的成人感这一不可忽略的发展事实.因此,当你的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做父母的就不能再把子女作为支配的对象,子女也已经不再依从于父母,而是独立的自我了.
实际上高中生的自尊心理是很强的.教师要认识此期间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在探讨自我、反省自我中,不断地提升自我.同时,要能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注意正面引导,坚决反对以简单、粗暴的形式对待高中生.由于高中生思维敏锐、理解能力强,如果说的有理有据,一定会使他们信服.另外在身教重于言教的基础上,要扩大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与社会有良好的接触,提高其心理上的适应能力.
其次,我们还应把握好几个要点:
第一,在反抗期到来之前要做好准备.注意调整与他们的关系和改善对待他们的态度,为正确对待反抗期做好铺垫.
第二,尊重其独立自主要求.把他们当作“小大人”来看待,尊重他们所需要的隐私权,遇事多与他们商量,倾听他们的意见.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逆反心理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老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调查表明,62.64%的高中生都希望家长、老师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学生犯错误时,希望老师和家长要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吸取经验教训;要耐心教育他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悔过;不希望给他们太多的责备,他们毕竟还是学生.
第三,以友相待,我们要极力提倡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父母、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尊重学生的思想、自尊和个性,要和他们建立起朋友式的友谊关系,能够交流思想,吐露心声,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以朋友的关系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引导.应经常注意鼓励和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不能带有色眼睛看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处理学生的问题或错误要客观公正,切忌主观感情用事,甚至把个人外因不快的情绪夹杂到理性的判断之中去,以免主观化,伤害学生的感情;应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实质和利弊,引导学生知荣辱、明是非,放眼长远未来,冷静处世,知错改错.其实,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表扬的,这也是人之常情.以朋友的诚心对侍学生,帮助学生,他们是会理解的.当然,这需要我们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也要我们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修养,多研究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真正成为他们人生的导航人和铺路石.
第四,引导孩子正确接纳自己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成长、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青春期逆反心理是一个心理的弱点.这个阶段情绪上容易冲动,看问题还很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不要什么时候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或者对待问题情绪化,甚至总是与他人唱反调.引导他们要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多采纳别人好的建议,要学会宽容,胸怀要宽广,目光要远大,不要钻牛角尖,走死胡同,要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此,青春期的孩子必将能平稳地走过这一心理发展的沼泽地.
参考文献:
[1]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M].江苏: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2]申继亮、李虹、夏勇等.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发展[M].江苏: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柳建营、刘晓明等.青年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4]张日升.青年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如何应对青少年青春期逆反心理 篇4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出现一些变化,他们想变的成熟,有的孩子真的成熟懂事了,但是有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却是叛逆。这个时候的家长一定要及时的调整心态,引导孩子健康发展。
用智慧斡旋荷尔蒙的力量
从青春期一开始,无论男孩还是女孩,他们的身心就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所占据和控制,想法和行为都将产生巨变――这股力量就是荷尔蒙。
有的孩子熬夜看足球或赶作业,第二天还能精神百倍,这对我们大多数成年人来说简直难以想象。我们为此感叹:看,这就是青春!却很难将这旺盛的生命力同荷尔蒙联系起来,但实际上,青春在很大程度上就归因于孩子体内存在的过剩荷尔蒙!
荷尔蒙在孩子的身上有着明显的影响,例如变声、长高等,除此之外,荷尔蒙还对大脑产生复杂的影响,
科学家发现,荷尔蒙使大脑中掌管情绪的地方(杏仁核)特别活跃,因此青少年的情绪起伏都比较大。大脑最晚成熟的区域是额页,一般要到20至25岁才成熟(因此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以20岁作为成年标准)。额页是大脑的总指挥,掌管理智、决策,人能控制自己不好的意念,使“潘多拉的盒子”总处于封闭状态,就全是额页的功劳。而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情绪被荷尔蒙折腾得阴晴不定,晚熟的额页又不能出来控制局面,所以整个人显得冲动不理性。
了解是荷尔蒙使孩子的心绪不稳,父母对孩子就会多一分体谅,少一分责怪,心态也能变得平和、冷静一些。比如,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那是在宣泄情绪,不是故意和父母“对着干”、“挑战父母底线”;他们为一点小事哭泣不已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那也是正常反应,不必大惊小怪、忧心忡忡;他们在发牢骚的时候,我们也能包容,不会拒绝倾听……父母更理解孩子,亲子关系就不会那么紧张,孩子的青春期就过得更顺当一些。
想控制青春期的孩子几乎不可能
当一向乖巧听话的孩子,忽然以你不习惯亦不喜欢的方式对你说话、与你相处,甚至和你顶撞时,先别急着生气,更不要一巴掌打下去,他(她)正在用这种方式向你宣告:我,已经进入青春期了!
青春期这个词真的很难用言语来解释,但是很多父母却都深有体会。从前的跟屁虫突然拒绝你再拉他的手,那个总是快乐、满足的孩子不见了,变的愤怒、沮丧、悖逆等等,这一切都让父母慌了手脚。
在青春期孩子的眼里,父母不再是父母,父母就是普通人,跟别人一样的普通人。爸爸们都说:“孩子叛逆就是翅膀长硬了,想飞了,不听话了!”妈妈们则说:“孩子叛逆起来良心简直像是被狗吃掉了!”
青春期的孩子,生理上已经有了大人的样子,但是心理上并不成熟;他们看起来应该懂事了,但其实远远没有……他们想独立,不愿意再被过分呵护;他们想做主,穿标新立异的衣服,穿耳洞、戴耳环、甚至刺青……青春期的孩子内心张力十足,总想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不惧怕任何试图阻拦他们的人和事物!
所以,父母一定要切记,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你越想控制,他们越是不屈,越想远离你。想控制他们像控制几岁的孩子一样,几乎是不可能的!
父母自己要及时调整好心态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即使在亲子关系融洽、父母非常睿智的家庭里,青春期引发的动荡也足以降低全家人的生活质量。有些孩子的青春期相对平顺,有些孩子则特别叛逆,可以闹得家中鸡犬不宁、天翻地覆。这样的孩子对父母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旦处理不当,家庭就将进入“危机期”,面临“双输”的局面……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是最不好当的,经常“吃力不讨好”!面对孩子的巨变,大人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孩子一不听话自己就先沉不住气。
当孩子进入了青春期,父母即使再关心孩子,也要适度降温,陪伴孩子要时刻谨记“三颗心”──不要太关心,不要太有好奇心,不要太热心。一定要给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间,不要干涉过多。在青春期,孩子的身心正顺应自然的规律蓬勃成长,我们大人也要改变管教的态度和方法。
孩子都希望有自己的空间,长大更是。父母太侵入,孩子就会逃避。孩子是按照他成长的规律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大人使用管教的方式也要随着调整了。就像坐在树荫下乘凉,阴影会随着阳光移动,我们就要不断的挪移我们的椅子,才不会被阳光晒到。而不是坐在那边不动,却要树移动一样,那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
努力与孩子站在同一阵营
面对不时向自己“宣战”的孩子,父母具体该如何管教?什么样的智慧才能“降得住”孩子?
有一个男孩在青春期时非常叛逆,不管家长和他讲什么,他永远有理由反驳。他爱听西方流行歌曲,节奏很快,这让父亲很反感。有一次,马上要考试了,他一边听着震耳欲聋的音乐,一边斜躺在沙发上看书。父亲见了,大声斥责他,强迫叫他关掉音乐。没想到男孩不仅不听,还“砰”的一声把房门关上了。做父亲的一下子气极了,开始打儿子,下手很重,儿子却一点不求饶,一脸倔强。父亲见此更生气了,没命似地打儿子,妻子见此吓哭了,赶紧替儿子求情,丈夫却毫不理会,一直打到自己累了才罢手。
当天的晚饭,父子两个都没有吃。做父亲的一夜无眠,反思自己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自我调适,不明白儿子为什么变成这样?清晨,男孩主动来向父亲道歉了,看着儿子身上的伤痕,做父亲的忍不住哭了,连向儿子说“对不起”。他看到个子已经超过自己的儿子,内心既后悔又惭愧,决心以后不再拿大人的权威去压制儿子。
后来,男孩依然没有放弃他的音乐爱好,父亲却学会了包容和接受,他和儿子一起听那些吵闹的音乐,试着融入儿子的生活。甚至有一次儿子请求他陪同去参加歌手签唱会,他都同意了。但在签唱会现场,他们看到很多精神气质都不太积极,和他年龄差不多的歌迷,父亲问儿子说:“你希望自己和他们一样吗?”儿子摇摇头。从那以后,儿子不再盲目崇拜那些歌手,开始收心学习,成绩节节攀升。在业余时间,他开始了歌曲创作,还获了大奖。父子俩的关系也没有再出现过大的问题,做父亲的暗自庆幸:幸好当时及时转变了想法,改变了和儿子的相处方式,化解了亲子关系冲突……原来,耐心、理解和包容才是教育青春期孩子的法宝。
家长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最近几年,关于青少年厌世、自杀的新闻报道增多,读后让人震惊。儿童与青少年的自杀问题,正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其中不少人似乎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在经过思考状态下做出的决定。有的会留下遗书,遗书中会表达由于自己的行为对家人、朋友带来伤害的歉意。
这些年轻人走向绝路,是因为他们形成了一种亚健康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下往往看不到事情美好的一面,反而被无用感、挫败感等包围。同时他们常常形成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简单地认为事物非黑即白,如将死亡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而这中间,价值理念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落差,是造成青少年亚健康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
其一是价值缺失与正能量之间的落差
青春期是孩子心理发育并形成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但目前整个社会其实正处于一个价值感缺失的状态,人们崇尚的是成功、金钱、功成名就,青少年因此在心理发育和价值观的成长阶段接触到了大量的负面信息。更不幸的是,在一个追求向上流动的社会中,家长普遍处于紧张状态中,往往注意不到孩子的心理波动。
其二是孩童化与成人化之间的落差
新生代际的青少年具有较多成人化的特质。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自己可以做出各种判断和决定。而且他们崇尚的是生活中的平等,而不是一味地服从。但在一些父母和教师的潜意识里,仍然认为青少年是孩子,是需要被自己管理的、教育的。由于双方遵从的是不同的价值标准、不同的认识起点,生活中必定会产生一些龃龉,而孩子的这种情绪如果找不到释放渠道,就容易形成封闭、抑郁、焦虑、怀疑、偏激的心理状态。
其三是铺路教育与挫折教育之间的落差
在4+2+1的家庭结构里,作为“独二代”的青少年一直在独享亲人的无限关爱,这是一种过度保护,是在高调地为孩子的成长铺路。调查显示,62.3%的家长表示“即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用最好的东西”。家长也许懂得对孩子进行鼓励教育,但却没有让孩子接受足够多的挫折教育,这意味着青少年并没有培养出真正的独立人格、独立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们来说,如果遇到挫折常常会深受打击,变得不知所措。
父母要努力与孩子站在同一阵营,保持亲子沟通的通畅,这才是管教叛逆孩子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赢得十几岁孩子合作的最好途径,就是平等、尊重地解决问题,当大人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时,他们更趋向于合作,并在今后逐渐靠拢父辈的价值观,以真正成熟和独立的姿态回归。
如何应对青少年青春期逆反心理 篇5
对于青少年期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都看成是消极的东西,初中少年的“反抗性”实质上是初中生开始的独立性这个少年期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正是这种“反抗性”推动着他们从童年期的依赖性中解脱出来。作为父母应该从发展的观点,把青少年期的“反抗性”作为一种积极因素,正视它、满足他们独立的要求,才能使教育走在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前面,促进初中生身心的正常发展。如果把青少年期的“反抗性”视为消极的危险因素,而予以防范、压抑,不仅会招致初中学生更大的反抗,使青少年子女与自己关系紧张,还会阻碍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十四五岁孩子是独立意识最强的时候,喜欢自己做主,喜欢斤斤计较,喜欢自爱自怜,容不得别人说她的坏话,而且情感丰富,情绪波动。所以,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1.家长要善于理解孩子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同时,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此外,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如果我们真正去了解青春期的孩子,你会发现,其实叛逆的他们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不可以亲近。如果我们撒下宽容的阳光,一定能化解他们心中的阴影。如果我们设置激励的磐石,一定能激起他们生命的浪花;如果我们播下爱心的种子,一定能收获满园的芬芳。让我们能真正走进青春期孩子的心灵,伴着他们顺利走
过自己的心理逆反期。2.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的态度。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3.应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
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4.家长要学会平等的面对孩子
家长平等地对待孩子,把他们当作大人看,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这是最关键的一点。遇到任何情况,都有与孩子协商解决,以理服人。不然高高再上的你不可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得不到认可,你就别想知道他们的心事。不知道他们的心事就很难对症下药,那样的话育的效果就低了。5.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人家比
父母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人家的比。其实这是个错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己。最重要的就是做一个独立的自我。更切记拿自己孩子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那样会残忍地毁掉孩子的自信心。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你怎么知道哪个孩子的未来更灿烂呢?如果家长非要比较,那就“竖比”,也就是把孩子与自身相比,看看是否在进步。6.让孩子了解叛逆的特征
让孩子明白:叛逆其实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其实叛逆的性格也不是不好,不过要学会控制自己,能够反驳大人,证明你已经长大了,但是大人的教诲还是应该听的。当然也应该告诉她叛逆的缺点和优点,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每人都有这个时候,只是有人脾气温和些,有人脾气暴躁些。如果我们家长或是老师都能正确引导,相信厌学,逃学的问题孩子就会少很多.7.家长学会倾听 孩子善于交流 歌德曾说:“对别人述说自己,这是一种天性;认真对待别人叙说他自己的事,这是一种教养。”其实叛逆的孩子不喜欢别人的唠叨。但是他们自己却喜欢向人倾吐自己的心事。我们要平心静气的当个听众,孩子需要倾诉,那样会分散他们心中的委屈,烦恼。最好是非正式倾听,如:可以跟孩子去野外散步,或是跟孩子一起运动,那样彼此感觉会很轻松。倾听中可以疏导孩子们的心理压力,正确引导他们的对异性的朦胧情感。切记辱骂孩子。
8.家长要合理地处置自己的情绪
针对逆反期的孩子,家长需要首先反思,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否和谐?孩子是否拥有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和相对自由的个性空间?子是否能够从你这里得到尊重、平等和信任?如果你的回答是否,那么,请先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无条件地悦纳你的孩子!因为家长只有悦纳孩子,孩子才可能接纳家长,力从来都是
相互的。
青少年如何克服逆反心理 篇6
在逆反期内,家长不要跟孩子斗气较劲,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尊重孩子,发扬家庭民主,多听各方意见,给孩子辩解的机会和改错的时间,不要以家长的“威严”压制孩子,强制孩子屈服。
要学会理解孩子,经常给予孩子适当的赏与鼓励
要学会理解孩子、赏识孩子、肯定孩子。在家长赏识的目光里,教育才能充满希望。得到家长的赏识,孩子心情愉悦,信心倍增,内心充满了幸福感,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意见,克服自身的小毛病。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数落、训斥孩子,指责甚至打骂孩子,不仅影响自己的情绪,而且还很容易让孩子陷入自卑的泥潭。
对待叛逆孩子要有耐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心灵感化孩子
面对倔强的孩子,家长要有耐心,不要跟孩子硬碰硬。在孩子面前,家长要放下“家长”的架子,耐住性子,学会“蹲”下来和孩子讲话,学会倾听孩子声音,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或许只是短短的几分钟,暖暖的几句话,轻轻的几次抚摸,孩子的心结就能解开,就能让孩子从极度叛逆中走出来。
怎样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对待。如果与孩子发生了矛盾或者孩子明显出现对抗时要冷静处理,家长不要马上去责备孩子或间接批评孩子,不要偏激,这样容易使双方都陷入僵局使问题变得更复杂更难处理。应先冷静考虑一下,是否是自己某些地方做得不好,如果不是。那么就要想想应该如何和孩子进行协调。也就是想对策和方法。
尊重孩子。孩子出现叛逆父母不要理解为孩子是特意要来惹父母生气的,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特点,只是有些孩子表现的不是很明显。孩子在叛逆期对很多事物往往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和看法,如果这些做法并没有违背到原则的问题,这时候可以尊重他们的意见,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这样会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这样孩子会觉得父母也是尊重自己的,这有益于对他们的教育。方式正确。在处理孩子的叛逆问题上,切忌父母偏激,专权。偏激不但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是使情况更恶化的主要原因。解决问题是讲究技巧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特点,是可以找到适合和孩子沟通和教育孩子的方法的。
青春期逆反心理根源
进入青春期以后,很多孩子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逆反心理。其实逆反心理是一种因情绪对抗而产生的在行为上与指令、要求、规则相左的倾向。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反对要求者的观点,并不意味着在认识层面他有意和你较劲,而是一种情绪上的不自控。
一、受青春期心理特点影响
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
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渴望独立,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受家庭教养方式影响
在孩子还小时,家长使用的不正确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等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另外,父母间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三、受学校教育影响
如何应对青少年青春期逆反心理 篇7
关键词:留守高中生;矫正;青春期逆反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22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65
一、“留守高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问题的提出
(一)背景
甘肃省民乐县是甘肃省的劳务输出大县。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放活和土地流转制度的推进,打工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许多父母面对经济压力,撇下子女进城务工,仅剩下老辈人在家照顾孩子,有的孩子甚至无人照顾。再加上合村并校,这些留守高中生从小学开始就得不到父母的照顾,缺乏亲情的呵护和重要的家庭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特殊心理特征,其中之一就是严重的青春期逆反心理。
(二)学生内在因素
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青春期,有了强烈的自我存在感,自我的行为、意识不再完全依照家长、教师的训导。思维很独立,有了批判精神,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敢于用自己不够成熟的观念去衡量和判断是非。
(三)学校因素
在高中严峻的升学压力下,学校上下总是想尽办法,要将学生推向目标为高考的这条轨道上。各个学校无不在强调习惯养成教育,需要的是“服从,绝对服从。”像在本校,情况虽未发展到如此地步,但是在考评机制下,农村户口占比较大的现况下,不可避免地也是不断强化纪律,细化时间,要求学生将全部的精力投放在文化课学习上。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就业的困难,使得一种不好的社会舆论日益强烈,就是上学可能改变不了命运,反而是到头来增加家庭负担,尤其影响到一些学习动机薄弱,意志动摇的学生。
二、解决“留守高中生逆反心理”问题的对策
第一阶段,自2013年8月起,我对所带班级45(班级总人数为66人)名留守高中生做了持续跟踪调查。通过建立详细的成长档案、师生交流,家长当面和电话访谈等途径,详细了解留守高中生的家庭状况和性格特征。通过分析,我发现留守高中生的青春期逆反心理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自私型逆反心理:独生子女成长中的特性,加上越来越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养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特别是进入了高中后,父母在外,更觉得亏欠了孩子,更多是以优越的经济作为补偿。大多数农村孩子已失去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也体会不到父母劳动的艰辛与不易。
迷惑型逆反心理:高中知识与能力的较高要求,学习难度骤然加大,并随着高考试题难度居高不下,课堂进程的快节奏,和分数差距的拉大,数理化和英语学习的吃力,导致一些学生或停留在焦灼的状态,或斗志松懈,成绩下滑。
孤僻型逆反心理:本县学生大多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住校,从儿童心理发展进程和传统伦理观来讲,家庭环境中的父母引导和鼓励性教育缺失,缺少归属感。久而久之,学生个人和家庭成员话语减少,再加上家校互动较差的时效性,他们慢慢会失去上进心,变得封闭和孤僻。
第二阶段,主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沟通,与学生消除师生隔膜。在班级管理中,我充分研读学生心理辅导资料,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充分发挥自己教授的相关知识,以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主题,举办各种活动,营造一种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协调一致,引领学生思考自我的存在价值,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不知所措又自以为然的时段,他们只是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困扰。那我们就用真诚做钥匙。持之以恒,有了这样的决心就会发现,转化这样的学生需要的时间其实比预想中的要短。
第三阶段,我发动班级任课教师,开展了“师生情—友谊and亲情”交互活动;鼓励任课教师与留守学生在活动中、课堂外以家庭成员的身份交流,放下传统的师生对话方式,用一种更具亲和力的方式诉说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对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给予教师积极的配合和尊重。让他们不把教师当外人,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的动力,体会校园环境的快乐。
第四阶段,是正在着手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尤其是高三毕业班学生普遍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和家长沟通交流,建议他们能与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沟通通畅,配合学校,近期就近打工,假期保障全家团聚,少做学习上的唠叨,多进行成长阶段的指点,把亲情化为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
三、总结
经过两年的研究,我们建立了一套囊括问卷调查、成长档案、教师帮护、心理咨询、课外生活等方法教育模式。实践表明:研究成果能起到以下作用。
(一)能增强留守高中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达到教育塑造“人格”的境界
我们的心理咨询、班主任谈心、教师帮护、课外生活等方法,能有效地拉近师生关系,打开学生封闭心理,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富有人情味、民主理念的教育情境去感染留守学生,使他们感受自身并不孤单,是集体的一员,是家庭的重要成员,是将来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独一无二的个体。
(二)能增强集体荣誉感,促进行为的规范化
集体荣誉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在教育过程中,小组合作,团体竞争,大大激发集体荣誉感,使留守学生加深热爱集体的感情,对集体的信任和依靠,激发个体奋发上进的勇气。在这个过程中,克服了独生子女的自私性,加强了自律性,使得缺点错误,不是依靠说教和惩罚,而是自觉地改正。
(三)能促进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如何应对青少年青春期逆反心理】推荐阅读:
孩子青春叛逆家长如何应对11-15
职校毕业生如何应对心理面试?08-26
中学生青春期十大心理矛盾应对策略11-04
如何应对面试07-15
如何应对考试12-30
高考政治如何应对10-14
如何应对资源枯竭11-25
临床护士如何应对压力07-14
甘肃如何应对金融危机05-20
企业如何应对财务危机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