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如何应对

2024-10-14

高考政治如何应对(通用12篇)

高考政治如何应对 篇1

2015 年, 北京, “两会”期间, 3 月8 日下午, 教育部长袁贵仁宣布, 到明年, 全国25 个省使用国家考试中心命题试卷。高考命题权再度收归“国有”。自2004 年起, “在不改变统一高考性质前提下, 我国在部分省市实行分省命题”的“改革”, 至此无疾而终, “自主命题”将成往事。

一、回望 长安回望绣成堆

有人说这是“新一轮高考改革”。并指, 将带来高中三大变化:“走班教学模式”将取代“固定班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将成为中学教学的“新常态”, 不同学科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显著分化。都似乎是给语文带来的好消息。不提, 还是来说语文。

语文的现状离不开整个教育的现状, 整个教育的现状即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进入“深水区”, 教育将沿着以立德树人为导向, 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龙头, 以促进公平为重点, 以管、办、评分类为抓手的方向, 推进改革。语文, 一者首当其冲, 二者当以服从导向为务。

可以细数一下, 这一两年发生了什么。2014 年3月, 教育部连发两份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意见》。这两个文件和语文关系密切。往小里看, 语文, 在高考分值中的权重, 150、180, 乃至于200, 对考生至关重要。往大里说, 立德树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关涉到语文的全部。

2014 年9 月4 日,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个国家最顶层设计的实施意见, 涵盖了义务教育的招生改革, 包括小学、初中, 最主要还是高考制度改革。高考制度改革对高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高考是指挥棒”, 就是这个意思。

而未来的高考, 英语社会化考试, 一年多考, 区分度会降低;数学不分文理, 难度也会降低。语文, 在高考中, 区分度最大, 最容易拉开档次, 因而显得更重要。有人说“得语文者得高考”, 此言不妄。

未来几年将非常关键, 最直接的是现在高一、高二教学及备考会有很大调整。全国卷与湖北卷有很大不同, 全国卷阅读有选考, 2015 年全国考试说明增加了新闻传记。加上湖北学业水平测试的变革, 对教学尤其是学校管理影响不可小觑。

二、审视 只缘生在此山中

近年, 全国语文高考, 有值得关注的五大特点或曰变化, 它积淀在全国和各分省命题的具体实施及经验中。厘清这些特点, 有利于我们认识过去、把握当下、引领未来。五大特点为:

(一) 三贴近———命题按钮

1、贴近时代。

语文, 是时代的产物, 时代的聚焦;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时代, 语文高考须贴近时代, 这应该是必然必须的。比如, 全国卷作文“喂食动物”, 其所蕴含的文明、和谐与法治, “山羊过独木桥”, 其所蕴含的平等、自由与公正, “农民工看病”, 其所蕴含的友善、诚信与敬业等, 无不与时代紧紧相连。

2014 年全国卷新课标2 作文题 “喂食动物”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 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 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 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喜欢”和“禁止”是一对矛盾。“喜欢”乃本性, “禁止”是规则。硬由“喜欢”去碰“规则”, 会带来严重后果。显然, 在自然保护区喂食动物是不规范行为, 因为它违反了规则。考生可以写, 遵守公共道德规范, 做文明遵规守纪人。

这道题目隐含的就是规则问题。自然保护区在制定规则, 而“不少人”却在破坏它。考生可以写“规则”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不要碰“规则”红线。由此还可反观当前的“反腐”, 腐败者的实质就是在违规———党规国法。

同时这则材料还折射出一个教育的问题, 如果我们一味的给孩子“喂食物”, 就会让孩子像动物丧失觅食能力一样, 失去基本的生存能力。考生可以写学会独立, 学会生存, 学会规划人生等等。

全国卷新课标1 作文题 “山羊过独木桥”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 双方队员两两对决, 同时相向而行, 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 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 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 双方相遇时, 会像山羊抵角一样, 尽力使对方落下桥, 自己通过。不过, 2014 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 双方选手相遇时, 互相抱住, 转身换位, 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 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还是“规则”。比赛, 是要规则的。“山羊过独木桥”规定, 比赛双方:两两对决、相向而行、突破阻拦 (过桥获胜) 。预赛中的“新情况”肯定违反规则了, 因为这里面没有“对决”、没有“突破” (当然更没有“阻拦”) 。而另一面, 这里只是一间学校的非完全“对抗”的比赛活动, 类似游戏。设若作为游戏, 则开心、搞笑、精灵、益智, 出人意表, 又是另有情趣了。

“山羊过独木桥”蕴含平等、自由与公正;而其中“新情况”则更显出孩子们的娱乐天性, 童真、狡黠、机灵, 也并非不足称道。

2、贴近现实生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某种意义上, 可以说语文即生活。如此, 表现在高考命题的选题上, 就得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如大纲卷作文直接取材于社会新闻事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 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 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了手术, 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 元, 老王仍欠下4000 多元医药费, 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 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 最终, 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 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 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 作为曾经的患者, 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它包含了农民工、老板、医院三方。问题“解决”似乎很圆满 (偶然的“圆满”) 。

其实, 似还可提出一些问题。如, 1.老板。对老板, 材料有所保留的 (“虽然”一词即明了其“立场”) 。那么, 老板该不该送钱 (因为不是工伤) ?钱是送多还是送少了?2.医院。医院的“默许”基于什么理由?是不是每个农民工都可得到“默许”?3.农民工。感恩, 应该不错。但“打工抵债”, 是否又是以人身作为抵押?他人可否效仿?

这不是纯粹所谓“医患问题”, 也不是如何对待“弱势群体”, 而是一个完整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构建的问题。有了一个完整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则不论老王, 还是老张、老李, 包括老板、医院, 都可按章办事、循例处置。也就不会有材料中的老王、老板、医院的“煞费苦心”了。制度、法规, 比随意处置 (哪怕是做了“好事”) 更重要!

其他如甲卷论述类阅读 《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关注我国当前社会热点中的食品安全问题, 以古 (唐代、汉代) 为鉴, 重在梳理对今天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启示。

全国卷还有一个“我国五年来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图, 也是语言运用题的考试。

3、贴近考生的实际。

注重考生在未来甚至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应用的语文素养, 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如上海卷现代文阅读, 要求用阅读文段中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 具体分析一则新闻报道, 将阅读能力考查与考生实际运用结合在一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2014 年北京高考开始的10分微写作, 开启了高考写作的新样式, 应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新“动向”。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 字。

①毕业前, 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 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 易记忆。

②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鲜明, 有理有据。

③写一段抒情文字 (可写诗歌) , 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 富有文采。

三道题 (选一) , 无不与学生生活实际关联, 且叙述、议论、抒情, 皆可选择。内容与表达, 极大的“自我” (彰显独立的“我”) 的选择空间, 真正体现出高中课程的特质。

(二) 注重思辨能力———命题命门

逻辑思维 (正在修订中的高中语文课标, 提出“批判性思维”) 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养之一, 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高考通过科学严谨的语言材料, 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 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材料中, 发现事物间的联系, 对提高考生的辩证思维和多元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如2014 年的湖北卷作文题。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 这里流水潺潺, 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 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 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 这里古木参天, 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 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 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 只见云海茫茫, 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 自选一个角度, 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文体自定, 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如何有效检测考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创新意识?对此, 试卷在作文命题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关注考生多向思维, 突出思辨色彩, 给考生提供了广阔思维空间, 引导考生进行哲学思考和理性分析。从空间角度看, 材料呈现出“近”与“远” (山脚、山腰、山顶) 等角度;从思辨 (认知) 角度看, “好看”与“更好看”、“有”与“没有”、“登”与“不登”等思辨角度, 可以更为全面地检测考生的思维品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考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历练等状况也可进行整体性的考查。较好地处理了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等之间的关系, 可更好地满足高考语文的测量要求。

再如2014 年上海卷“自由与不自由”, 北京卷的“老规矩”, 江西卷的“探究性学习”, 广东卷的“黑白照片与数码时代”, 这些题目都是容易调动学生想象与联想, 更由于内含富于哲理性思考, 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都具有积极导向。

(三) 文化素养考查———命题核心

语文高考改革要进一步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引导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审美修养和人文精神, 进而理解文学作品、文化著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等内容, 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如2013 年全国卷“现代文阅读”, 选文为何丹《试说明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上的深层涵义》 (摘编) , 以20 世纪后期, 陕西凤雏村出图刻有“凤”字的甲骨4 片为例, 就其形象展开的对凤文化的论述。要求考生依文本, 辨析“凤”的形象, 探讨凤崇拜的起源等。是对华夏先民图腾文化的祭奠与彰显。

还有名篇名句的默写, 给出一个情境, 要求写出相应名篇中的名句。这种考查难度增加了, 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 比单纯测试默写, 更有难度, 其文化价值、文化含量更高。如:

(1)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 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 李白《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写山势高险, 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 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文化素养题还有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比如选一段文言文人物传记, 用主观题的方式, 考韩文谥号为“忠定”的理由。像这样的题目也是考查传统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意识地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四) 材料来源———命题拓展

语文高考考的虽然是语文, 但具体材料却不能局限于语文, 而应树立宏观的语文考试观, 以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融合。在多学科、多领域的背景材料中, 通过阅读社会生活中内容丰富、渠道多元的文字、公式、图画、表格等材料, 将收集到的庞杂信息进行筛选和判别、分类和排序、分析和再造, 挖掘信息价值, 生成新的信息。从高考试卷的材料来源看, 既有语文本体的、有哲学的 (辽宁卷《幸福的哲学》) 、有科学的 (重庆卷《科学美》) 、有历史的 (课标卷《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有数学的 (《中国珠算》) 、有生物的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有物理的 (《科学巨人玻尔》) 、有建筑的 (大纲卷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也有信息科学的 (大纲卷语用题“网络阅读”) 。还有材料形式的拓展, 人物传记以相关链接的形式, 出现非连续性文本……

(五) 课外阅读———命题引导

课标规定高中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 总量不少于50 万字。

初中9 年级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 万字以上。7至9 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 篇 (段) 。

这个要求很多学校没有落实。

2013 年四川卷, 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2014 年福建卷, 读《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题目。二者都涉及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将会在新高考中得到不断的体现。

从课外阅读来说, 我们和国外的差距很大, 例如法国规定, 高中二年级应阅读, 16、17 世纪作家蒙田和帕斯卡的作品节选, 高乃依、莫里哀和拉辛格两部作品;20 世纪罗曼罗兰等22 位作家的28 部作品。高中三年级应阅读16、17 世纪作家的作品;18、19世纪雨果等19 位作家额30 部作品;20 世纪普鲁斯特等13 位作家的21 部作品。而作为语文课本的《英文文学》有2800 多页, 包括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节选或全文。我们则只有那么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 增大学生阅读量将是对语文的一大要求。

三、应对 山顶千门次第开

请先尝试做一道曾经用于中央机关招考的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正式试题:

正是由于有人像哥白尼、开普勒那样执着地坚持长期得不到实践支持的理论, 有人像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那样大胆地怀疑得到无数实践支持的理论, 科学才得以进步。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之一。

C、有些实践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D、实践是我们关于真理的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被认为是毋庸置疑的, 其实在学理上, 站不住脚。以屠呦呦的青蒿素为例, 其研究成果, 被命名为“191 样品”, 即它曾经190 次被“实践”所否定, 幸亏屠呦呦没有所谓的“实践标准”, 她不言放弃, 终在191 次试验中取得进展。真理概念只在宗教领域中有意义, 在科学领域中, 真理概念完全没有意义。在科学史上, 正是由于有人执着地长期坚持得不到实践支持的理论, 也正是由于有人大胆地怀疑得到无数实践支持的理论, 科学才得以进步。只能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 但不是唯一标准。正确答案应该是C。

这是批判性思维。我们熟知的美国高考SAT, 研究生考试GRE, 等等, 都将这种批判性思维作为重要的考查内容。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语文高考, 都将带来启迪。

语文高考考查理念、要点

1.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和传统文化考查;

2.科学设计命题内容, 增强基础性、综合性;

3.加强独立思考能力考查, 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

4.突出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研究制订能力评分方案, 改进评价方式。

考什么?

1.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 注重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融汇多学科知识内容, 考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2.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获取和加工信息能力的基础上, 结合文字、表格、图片、数据等多种形式的材料, 在语言环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逻辑思维能力。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

4.语言运用和文章写作能力。规范使用汉语普通话的词语、句式及段落表达的能力;书写在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中常见的实用文写作能力;满足学习与研究所需要的辨析论证的分析性写作能力。作文命题将处理好开放与限制的关系, 既要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的发挥, 又要注意防止套作、宿构和模式化写作的倾向的出现。

5.文化素养。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和汲取蕴含在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 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审美修养和人文精神, 形成现实生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

怎么考?

1.试题材料渲染核心价值理念, 体现法治精神, 反映传统文化活力。比如, 在语文学科中, 选取四书五经中倡导社会和谐、尊亲重道等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经典内容, 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有审美意义和人文关怀的文学经典内容, 给考生提供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空间, 思考作品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创新试题设计, 调动思维, 使学生通过理性思考, 达到对试题价值理念的透彻理解。

3.通过试题设问, 有效引导学生形成以积极、发展的眼光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态度, 形成积极主动、进取的态度。

总之, 坚持能力和素养立意, 突出语文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基础性, 拓展试题材料来源, 创新试题设计, 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激发创新思维, 引导积极的价值取向, 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是语文高考命题的正确走向。

高考政治如何应对 篇2

随着高考一天天地迫近,考生们普遍出现了种种不良现象,比如心慌、胸闷、头昏、紧张、焦虑...这种状况其实就是一种高考综合症,所谓高考综合症是指考生由于心理素质差、面临高考情境产生恐惧心理,同时伴随各种不适的身心症状,导致高考失利的心理疾病。如不及时纠治,可形成恶性循环。主要表现为:考生在高考前或高考中出现心慌、胸闷、头昏,无法抑制自己的焦虑情绪和紧张心理,严重者还会手指颤抖、头晕耳鸣、大汗淋漓、无法自持甚至发生昏厥。这非常影响考生的学习效率,让家长和老师很是担忧。

既然出现了这种情况,那要怎么应对解决呢?这里给予一些建议方法,各位家长和高考生可以参照学习一下。

方法一:保证睡眠质量

1、睡眠要足够

挑灯夜战,晚睡早起。这种做法虽可理解,但挤占睡眠时间太多,睡眠时间太短,大脑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就会影响大脑的反应敏感度、记忆力、思维能力,也影响人的心理情绪。这样复习,效率不高,高考时的状态也不佳,常常得不偿失。

2、睡眠要守时

睡好的第一要诀就是守时。睡不好的人,大多与他们睡眠不守时有关。

有些学生形成了晚上“开夜车”、白天睡觉的习惯,这种睡眠—觉醒节律极不利于高考。因为高考安排在白天,如果考生最清醒时是晚上,最不清醒时刚好是高考时间,就会影响高考水平的正常发挥。正确的做法是,在复习阶段,应按照高考时的作息时间作息,将自己的最佳状态调整到上午和下午高考时间。调整的方法是临考前一两周内坚持晚上10钟左右睡觉,早上6点半,不管睡得好不好准时起床,每天都如此。几天过后,就会慢慢适应早起早睡的习惯。方法二:科学的饮食安排

高考前,学生在饮食安排方面要做到一个营养、三个原则、八个注意。

一个营养是补充氨基酸营养,尤其是八种必需氨基酸营养。在这里向大家推荐氨康源氨基酸固体功能饮料,首先,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一切生命物质之源,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其次,氨康源氨基酸饮料含有人体所需的八种必需氨基酸,这八种必需氨基酸缺少任何一种都有可能导致身体疾病或者死亡;再者,氨康源氨基酸饮料含有能够提高记忆力和思维敏捷度的功能元素,帮助考生们缓解疲劳,减轻压力,稳定紧张和急躁情绪等等功能,非常适合高考期间学生的需求。

三个原则是指均衡、适宜和卫生。

在三个原则的基础上,做到以下八个注意:

1.注重合理的食物搭配和均衡饮食;

2.讲究食物多样,不偏食,不挑食;

3.按时按量有规律进食;

4.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清淡;

5.注意饮食卫生,不到无证照街边小贩购买食品;

6.不暴饮暴食和盲目节食;

7.避免油炸和可能诱致过敏食品;

8.适当运动以促进食欲和增加血液循环。

方法三:更好的进入状态

众所周知,运动员在竞赛场上是否进入竞技状态,与竞赛成绩的关系甚为密切。高考也是一样。怎样才算进入状态呢?这里特别强调,进入状态不仅指6月高考时,还包括平时的学习、考试、自习时都能进入状态。怎样才能进入状态呢?

(1)自我减压。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高考,对进入状态关系很大。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高考,有助于进入状态。考生若把高考看成是一种挑战,会激发自己进入状态。把高考看成是一种机会,就会以一种珍惜的心情对待。若把高考看成是如临大敌,就会紧张不安。若把高考看成是倒霉的事,就会心灰意懒。

(2)正确对待外来压力

如何应对语文高考 篇3

试卷内容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种。所谓客观性试题,是指答案是唯一的,这类题是第一题科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中的3个选择题和5个名句填空,共32分;其余均为主观性试题,这类题的答案比较灵活,只要你答得合理,一般就不会失分。它包括作文60分、现代文阅读25分、古诗文阅读11分、和文言文翻译10分、处理语段主要信息6分、仿写5分,共118分。这类题主要考察了你平时的积累和应用语言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只要你训練有素,就不会至于难堪,因为他几乎涉及的是你的运用能力。下面我就分别谈谈它们的作法及复习方法。

对于作文,我们首先要分析材料的主要信息,把握题目的范围,然后确立你的写作意图,进而构思表达方法并选择材料或语言来表达你的意图。切不可浮躁得在没有把握题目要求时就写。对于一段材料,往往可以概括出几个要点,我们既可以针对其中的一个写,也可以针对所有要点写。总之,只要你在不脱离材料的情况下准确的表达了你的意图就行。在写作过程,你只需考虑按顺序用你的话写出你的观点,不必考虑符不符合哪一个名家的写法,因为文无定法。这样,你就会顺利写出你自己的文章。

关于立意的“高远”,其实无需过高的调子,什么共产主义,什么为国为民。这些当然不是不好,但是如果整片文章中不含这些情素,往往会因无中生有而影响得分。只要你的文章当中流露着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同情他人、有正义感、有廉耻心、有责任心、感激之心等,知荣知耻,就是所谓的立意高远。文章当中切不可流露出怀恨他人、社会或者羡慕权势金钱等不良因素。

对于作文的复习,主要在于平时跟老师学习交流,多写未必凑效,关键在于你对文章主题的确立和框架的构思,在未动手前要了然于心,也就是要胸有成竹,要结构、脉络及纹理清晰,基本上要从开头到结尾清楚,然后下笔。其训练,最好是多听老师的分析及评价,切不可闭门造车。听讲之前,最好先自己分析、构思,然后和老师的对比,寻找差距。这样,就会逐渐减小差距,准确的分析题意,构思文章,并了然于手而顺利地写出。

至于写作训练,其实几天之内就可见效,只要把握了议论文、记叙文、散文和杂文的写法,就可以轻松面对高考。

关于现代文阅读题,作法关键在于带着问题走进作品,找到问题所在,反复比较,一般就能解决问题。问题往往在于程度、范围、数量、感情色彩方面的变化,往往是一字之差。至于他的复习,主要在于课堂,在老师讲解前,自己先思考再听讲,反复和老师的对比,和标准答案对比,就能逐步提高。

对文言文翻译,切记要通读全文,再联系上下文翻译。因为许多句子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而此刻要的是适合于本文语境的意义。翻译一般要直译,直译实在无法翻译时才能意义。翻译的效果要达到程度、范围、语气及表达效果等都不能改变,就是准确地把古人说的话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如果有所变化,就不够正确。此项题目的训练,主要在于重要字词的把握,多见于规定掌握的实词和虚词中。

关于古诗词鉴赏,不仅要走进诗词,而且不要忽略题目以及注释、时代背景等。要走进诗词,须知诗词中的对象,其实是凝聚着作者情感的意象,也就是传达作者情感的符号。我们在鉴赏时,要审查出这些意象色彩、形象、声音等给人的感受,这个感受往往就是作者的情感所在。对这些意象,我们可以打乱它,重新组合,看它构成怎样的画面或情境,是明快还是暗淡?是欢乐还是悲哀?经过这样的审察,其情感是不难把握的。

至于艺术手法,我们要对这些术语有所把握,它既包括谋篇布局方面的,也包括修辞手法,甚至于词类活用和个别字的妙用。这些手法,如虚实、动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等,要把握这些名词,然后就能准确评价。这个板块的复习,最好事借助于鉴赏工具书,看名家评价,不要贪多,只要认真地领会几十篇就够了。

再下来就是仿写题,这道题只要平时留心,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抓住几次模考,就能拿下。对这道题的训练,我们在平时把它当对联对待,就是先分析他的结构,再按照结构填补词语及句子,使语意相对。如果每次都这样做,考场上就不会再迟疑。还有一种训练法,就是在读诗时,对于律诗中间的两联,你读了上句,想想下一句改写什么,然后再看作者的。这样,久而久之,你不进可以完美作对联,而且会上升为诗人。

还有处理主要信息题型,形式为提取主要信息,如概括语段意义、拟新闻标题和抽取关键词语,这实际上是找中心句或中心词并加以完整化;或扩充语段,如文绕几个中心词写几句话,表达某种情境,这实质上是造句或添加修饰语,其实只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就行,只要你克服了“怕”,有点自信,就绝对能完成。

对于客观部分题,前六道选择题,你如果像对待现代文阅读那样,也就不难了。当然,文言文阅读的关键障碍在于那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上,需要逐个解决。

语言用中的三个选择,一个考的是成语的运用,需要积累,并把握它的各种色彩及语言环境。这些成语,散见于各册课本,一般资料都有总结。一个是病句修辨析,需要对句子成分有所把握,并掌握病句类型,如成分残缺、成分赘余、句式杂糅、结构混乱、不合逻辑、搭配不当等。如果你舍得半天的功夫看看这些基础,也许就不再为难。

一个是整理句子顺序的,这主要考察了你的逻辑思维,也就是顺序。本题相对难一些,但只要你不慌不狂乱,仔细审查语言环境,还是可以选对的。这道题,在动笔前,你最好先看看答案有几种开头,然后在可能出现的情况中试填,也许会节省许多时间。

还有一个就是名句填空,看起来比较多,但实质上来源于要求背诵篇目,只需要我们搜集那些篇目并读熟就是了。

如何有效应对陕西高考英语写作 篇4

关键词:高考,英语写作,评分标准,写作模式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英语语言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也是高考对学生语言能力测试的一个恒定标准。陕西省高考英语写作基本都是命题式半开放作文, 总分30分占总卷面成绩的五分之一比重相当之大。而且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 写作分值逐年上升, 然而很多高三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却很盲目, 不知从何下手, 形势不容乐观。例如从我所执教的学校来看, 大部分学生对写作充满畏难情绪, 习作质量较低, 从而严重影响学生高考成绩。

那么, 高考英语作文评分标准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的不足之处到底在哪里?

(1) 本题总分为30分, 按5个档次给分。1-6;7-12;13-18;19-24;25-30。

(2) 评分时, 先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语言初步确定其所属档次, 然后以该档次的要求来衡量、确定或调整档次, 最后给分。

(3) 词数少于100和多于120的, 从总分中减去2分。

(4) 评分时, 应注意的要点为:内容要点、应用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数量和准确性、上下文的连贯性及语言的得体性。

(5) 拼写与标点符号是语言准确性的一个方面, 评分时, 应视其对交际的影响程度予以考虑。英、美拼写词汇用法均可接受。

(6) 如书写较差, 以至影响交际, 将分数降低一个档次。

(7) 内容要点可用不同方式表达, 对紧扣主题的适当发挥不予扣分。

而要想在这部分取得较高成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方可:

(1) 完全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

(2) 覆盖所有内容要点。

(3) 应用了较多的语法结构和词汇。

(4) 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有些许错误, 但为尽力使用较复杂结构或较高级词汇所致;具备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

(5) 有效地使用了语句间的连接成分, 使全文结构紧凑。

(6) 完全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

针对高考的这种评卷要求和制度, 我们该怎样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较理想的成绩呢?

首先, 培养学生的熟悉高考写作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我平时严格要求学生执行这样的写作步骤, 即:1) 审题 (思考写作要点) ;2) 列提纲 (理顺写作要点的逻辑关系) ;3) 起草 (打草稿) ;4) 修改 (修改错误, 定稿) 。这样做看起来比较麻烦, 但避免了反复, 使学生养成了好的写作习惯。再就是书写和文体格式要规范。严格要求学生正确、端正、熟练地书写字母、单词和句子, 注意大小写和标点符号,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对各种文体特点、格式要讲清楚, 使学生熟悉规范的书面表达形式, 用正确的标准评析和规范自己的书面表达。

其次,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写作基本功的训练。比如在记忆单词时, 加强训练一些动词的造句。我们每个单元的复习都有基础词汇的复习, 我在听写时就爱听写动词, 并且让学生用动词造句。这样, 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没有动词的句子。此外在练习阅读时也要练习写作。我是在让学生练习完阅读后, 与学生们一起把文章中熟悉的动词 (并且我也认为是写作中比较基础的词汇) 找出来, 并联系实际情况进行造句练习。同时还应该利用改错题练习写作。在高三的复习中, 我们会常常做许多的改错试题。而有很多的改错试题内容就是同学们的写作内容, 所以在做完改错试题后, 我马上让同学们不看改错试题, 而根据我的要求进行写作, 然后对比原文, 自己进行句子的纠正。

最后, 利用优秀的范文提高写作。在高三的试题中, 有一些是很有代表性的文章, 还有很多代表性的典型句子, 我会与学生们一起进行记忆并背诵, 并对这些句子和文章反复进行写作。例如把近几年高考试题和样题的书面表达部分作为考前“warming-up”的训练内容, 并把范文给学生, 与他们所写的文章进行对照并自行修改。这样做学生脑袋里才会储存一定的东西了, 在写作时就能自由发挥, 灵活应用。

总之, 阅卷教师喜欢看这样的作文: (1) 字体工整, 卷面干净; (2) 紧扣主题, 条理清晰; (3) 语言地道, 过渡自然; (4) 长度适中, 一气呵成。因此我们老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为了迎合高考英语写作评分标准, 在教与学两个方面不断摸索、研究, 不断激励学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生共同努力, 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能够提高, 并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Aitchison, J.英语写作技巧[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赖世雄.常春藤赖世雄英语:突破英语写作关超重点30讲[M].外文出版社, 2010.

高考心理护航:如何应对考试焦虑 篇5

高考前夕,清华网校与新浪考试频道联合举办“高考关爱考生高考心理护航”特别行动,本期邀请到清华首席心理专家樊富珉老师为网友答疑,以下为访谈文字实录:

主持人:今天我们请到演播室的专家是清华大学心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樊富珉老师。今天请樊老师是专门针对高考期间学生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些解答。下面请樊老师向大家问一声好。

樊富珉老师:各位听众、观众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今天来问一些关于考生的问题。现在有一些考生对高考出现焦虑,不知道怎么处理,请樊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

樊富珉老师:刚才你谈到在考试期间一些学生反映很不安、很焦虑、很担心,我们一般把它叫做考试焦虑症的表现,考试焦虑症是属于由于考试压力而引发的一种心理困扰。它会有一系列的身心症状,刚才我们讲了坐立不安、焦虑担心,就是其中的主要典型的表现。一般来讲,考试焦虑还表现为过份的担心、恐惧、不安、紧张等一系列很复杂的情绪反应,同时有坐立不安、睡不着觉,还有一些饮食没有胃口,吃不下东西,人容易疲劳这样的症状。

其实考试焦虑作为考试期间特殊的身心反映也是蛮普遍的问题,北京大学曾经对把应考的学生做过一个问卷调查,看看他们的情绪反映,结果正如刚才谈到的紧张、不安的情绪反应的学生大概有90%以上,严重的反应大概有30%--40%以上,这说明什么?说明在考试期间,由于考试的压力引发的这些情绪的反映(焦虑、担心、紧张)其实是很普遍的,不是你一个人有,大家都有。

另外其实焦虑这种情绪适度的话,从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有助于我们考试考出好成绩。如果你完全没有焦虑,一点也不担心,松松垮垮,懒懒散散你不没有办法在很短的时间里,把你学到掌握到的知识,从大脑的记忆库当中到出来,很快的表现出来。

我们想过度的焦虑,比如坐卧不安等,会影响我们正常的发挥。所以像有过度焦虑的学生,比如坐卧不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样的学生我们采取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来处理。用什么方法呢?对于过度焦虑情绪的调节大概有三种最主要的方法。第一就是放松。焦虑是一种紧张。我们相对于紧张的状况是放松。我们就可以用一些放松的方法。放松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叫呼吸放松。通过调节呼吸,来达到使自己紧张的情绪舒缓下来。第二种叫肌肉放松。从头上往下,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右手紧握,握的很紧,再紧再紧,直到发抖,充分的体验这种紧张,然后慢慢慢慢地把自己的手指放开,然后慢慢慢慢地去体验这样一种放松的感觉,会觉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轻松,这个方法很容易学,可以舒缓焦虑的情绪。还有想象放松。想象大海、蓝天、白云、大草原,这样子使你的心情从紧张中放松下来。这是放松法。第二种叫宣泄法。当你焦虑、紧张坐立不安的时候,你可以通过宣泄,宣泄也有几种,一种具体的措施就是把话说出来,找你的好朋友、找你信赖的人,或者找专业的咨询师,把你现在的担心、现在的情绪、现在的感受、现在的状况说出来。另外可以把它喊出来,找一个空旷的地方,或者没有人的地方,你可以大声的叫,你说我现在紧张,我要克服它。这样大声的喊出来。还有就是写下来,总之把内在压抑的情绪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宣泄情绪的过程。

主持人:下面一个问题就是调整对考试的不正确认识。比如消除思想顾虑、增强信心这方面。学生对这方面都非常的关心,因为他们总觉得在考试的时候会有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想问一下樊老师,应该怎么样面对这样的不正确认识?

樊富珉老师:考试的不正确认识内涵我不是太清楚,因为可能是不同的含义和所指。一般来讲,考试的不正确认识,在我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比较多见的是夸大考试。比如,我们说考试是一个对我学习状况的检验,当然也是人生道路当中一个新起点的开始,所以大家都比较重视。这个毫无疑问。但是你太过看重考试,或者得失心太重,考试考不好对不起我的父母,考试考不好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学校的栽培,考不好我就没有面子,考不好我就完蛋了,我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了,这样的话,把所有的东西寄托在一次考试上,你这样的话,就会压力很大很大,其实我们也知道随着现在高水平教育的发展,我们进大学的机会也是越来越多,选择的机会和发展的路径也是多样化的。虽然高考无疑对一个人是很重要的。我们尽量把它考好。但是所谓考好,就是考出你应有的水平,你不能指望一次考试,人人都是状元,人人都状元就没有状元了,你自己的水平是什么?先前要有一个了解,就是你自己现在是一个什么状况,你不可能临时突击,不可能每个人都吃个胖子,所以有一个恰当的期望,我的水平是怎么样的,我要在我水平的基础上,选择一个相近的目标。另外不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上面,这样的话,第一不符合事实,第二转移了你的注意力,你的注意力应该放在目前考试的科目上面,你准备的状况,你是不是有一个放松的心态来面对考试,而不是你把所有的东西全加到考试上,无限的夸大考试的意义和作用,这样的话只会给自己增加更严重的焦虑和担心。

所以所谓的怎么样去对考试的不正确认识调整,我想第一对于考试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考试是对我们学习的检验,也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新的平台。第二个就是不要过分地得失心太重,尽其所能,我能做到什么就做到什么。另外要不断地积累成功的经验,因为每个人在成长的经历中,总会有一些成功的经验。有一次小的考试,我可能超出我的发挥,做得很好的时候,你可以想想那时候是什么感觉,什么状态,在放松的状态下,我可以考出好成绩,那你就调整自己,所以增强自信,给考试以合理的期望,给自己确立一个恰当的目标,这对考试的认识是有帮助的。

主持人:有学生认为,他们的学习动机越强,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效率是越高,你觉得这样是对的吗?

樊富珉老师:其实影响一个人考试的状况,有几大因素:动机、兴趣、习惯、方法。从心理学的原理上来讲,动机越强,你越想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会越投入,你做的过程中成就感就越大,所以考试的动机强烈,对于考试我想应该是有帮助的。

主持人:高考前是不是应该做一个考前准备计划?有学生问,高考期间做一个计划,这个计划该怎么做?这样的计划是不是应该针对自己的特点去做?

樊富珉老师: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其实我们做任何的事情,都是需要心中有抵,所谓心中有底就是有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就像大海里行船的时候要有一个标灯。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一个计划,因为每个人不一样,学习的能力不一样,学习的水平不一样,个人的期望不一样,所以应该针对自己个人状况来制订这样一个目标,而且我主张所有的考生在考前给自己定一个计划,这个计划给自己几部分,一部分是复习的计划,我要考多少课,我现在准备到什么程度,根据时间,实际上是时间管理的计划,怎么样安排好我的复习,这样的话,就不会弄的手忙脚乱,到临考的时候,我这个还没有准备,那个还没有准备。所以有这个计划,你就可以知道大概什么时候做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完成什么样的程度,做到心中有底,这是学习、复习的计划,根据自己的程度,根据考试的要求,制定出一个自己的复习计划。

另外我想要做的.就是心理调整的计划。所有的考试能够考的好的人,你会发现他们是比较自信、比较放松,以一个坦然的心态去考试,不会把结果看得太重,所以我想要做一个心理放松的调整计划。比如我们学习一些放松的方法,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

还有一个身体的计划,我要锻炼一下身体,紧张的情绪,通过锻炼身体,跑跑步、流流汗也可以改善紧张情绪。不要熬夜,不要搞也夜猫子行动,这样反而使自己的作息时间的颠倒了,影响很好的发挥,这三个计划我觉得都是蛮有用的。其实我也很愿意和考生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经验,我当年考研究生的时候,其实准备的时间很短,当时要考好几门课程,我真的很慌,我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么多门课还有我自己没学过的,我当时就蒙了,既然你要考,你不能和预备一年的学生去比,你不能看别人怎么样,你就看你自己,你自己怎么去准备,我还是拿了一个晚上来做计划,我把一张大的挂历纸,因为30天,我把它按照30天的格,一共多少门课,横坐标是天数,纵坐标是科目,我要考哪几个科目,每个科目要达到什么目标,我不能够要做每一门都很好,根据我熟悉的,我希望考出好成绩,比如外语,我不熟悉的,像当时我还要考经济管理,我就能够把基本的东西学完,每一门课我都根据自己的状况有一个期望。所以我当时花了一整个晚上分析这些课程,我自己的水平,我自己的状况,我期望我自己掌握比较好的,我希望多考,比如政治、外语。数学等等自己不擅长的,基本上及格就可以了,30天的计划,我到结束的时候,我留出一天时间,去圆明园划船,给自己放松一下。不要让自己弄得很紧张。

如何应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篇6

有道是:“学得好不如考得好。”高考各科有各自的答题技巧和策略,考生如何才能在考场上把平时的积累薄发在区区几页卷面上,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甚至是超水平发挥呢?在高考日益临近的现在,以下这些方法或许对你有所裨益。

高考语文试题共分七大板块,每一板块内容都很重要,其中的现代文阅读部分在整张试卷中占据很大比例。要想获取语文科的理想成绩,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和角度去应对现代文阅读题目呢?下面就如何应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做一些有益的探究。

一、注意心理调节

高中生理应具备一定的心理调节和心理暗示的能力。在高考过程中,我们难免会碰到一些生僻或艰涩的问题,这个时候,不能烦躁,更不能放弃不理。合理的方式应该是冷静自己,调节情绪,努力回想所学知识,进入到试题所要求的语言环境中去,认真思考,仔细答题。我们经常见到有的考生一走出考场就后悔不迭。有些自己本来会做的试题,正是因为临场的慌乱导致无谓的丢分。

一定的心理暗示,同样适用于考试过程中。碰到现代文阅读方面的障碍,内心要鼓励自己,诸如:“一定要挺住。”“努力些,我可以的。”“再想想,自己是可以做出来的。”等等。只要是能够舒缓自己情绪的办法, 都是好办法。

二、踏实阅读,读懂文章中的每一句话

无论多好的方法和措施,无论多高深的谋略和哲理,都要经过实践这一关。现代文阅读也是如此。一般说来,高考语文湖北卷中所出现的现代文阅读文章多为散文(如季羡林的《雾》、都德的《从阿尔卑斯山归来》)和小说(如杨闻宇的《日月行色》)。怎么读?如何进入文本?进入之后又要干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可以问很多,但最基本的是要读得进去。2008年湖北卷中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就题目而言,正是我们所要求的能读得进去,读得懂,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正确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

1.注意文本标题的高度概括和浓缩作用。

从题目的指向上,一般可以窥测到作者的部分写作意图。如2005年语文卷中韩少功的《土地》,我们可以联系生活,进而理解土地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呼唤人们重视土地,尊重土地,这样就容易回答第18题了;2006年的卷中都德的《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我们可以想象那幅开阔壮丽的场景,而标题就预示了本文是一篇介绍沿途风光和物产,介绍一路艰辛和跋涉的散文,第16、17题就考查到了有关的内容。

2.精读语句,把握语句的深层含义。

语言是构成文本的基本要素,顺利地通读语句是能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的基本要求。对语句的考查,同样出现在历次考试的试卷中。2005年高考语文卷第19题问“深刻内涵”,2008年的卷中第18题问“作者这样说的理由”,都是通过语句来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和语言领悟水平。我们在作答类似问题的时候,不能“就句论句”,而应具有全盘的观点和一体化的考量。如2005年语文卷的第19题考核“深刻内涵”,要想到这里的土地不仅仅是现实中的土地,还应展开联想和想象,复原“远离土地上的过程”,从而得出“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越来越少;劳动创造的精神愉悦越来越少”的结论。

3.有意识地概括文段和语段的大意。

考试过程中,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好时间,我们在进行初次阅读的时候,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语段内容的总结和概括,用极少的几个字或一句话(有时就是文段上的某句中心语)来记录语段内容。这样读下来,一方面可以窥见文章的写作线索和脉络,另一方面还可以通盘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在进行散文篇章阅读时,我们借用“形散神聚”的特点,可以提炼出文眼;在进行小说篇目阅读时,我们借用“小说三要素”的分析,可以归纳出不同要素所代表的具体内涵。

4.针对不同文体样式,有选择性地采用不同答题方法。

正如上文所说,对散文和小说篇目的阅读有不同的方法。散文阅读如2005年卷的第20题,考查叙述人称和修辞方法,这是散文鉴赏中常出现的问题。小说类如2007年卷的第18、19题,要求举例分析“人物语言”和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这是小说学习中常出现的对三要素的考核。考生在平日的学习中,要注意老师的分析和讲授方法,解决类似问题就不难了。

5.注重对语文术语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语文答题术语有很多,最常见的为以下几种:描写方法,尤其是人物描写中常见的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表达方式涵盖叙述(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五大类;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渲染、衬托、虚实结合等;写作手法常见的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如2006年的第19题考查“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

这一点,常常是我们考生答题中的难点和困惑点,不易得分。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就应该认真分析、辨别和识记不同术语的表达,切实做到真切理解涵义,准确掌握用途,稳定拿到分数的目的。

6.注重分析,有条理地作答。

高考语文试题强调考生能主观能动发挥,如2007年语文卷的第17题“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2008年语文卷的第19题“请具体分析”。分析的过程,就是展现自己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的过程。注重分析,然后有条理地进行作答和阐释,围绕答题要点进行扼要的说明。只有这样作答,才能够涵盖尽可能广泛的内容,才有可能接近于答案所指。

四、作答语言要流利并有逻辑性

作答问题,不仅要意思到位,还要涵盖尽可能广泛的内容。许多考生答题时,常常因为语句涵义不到位而被扣分,这看似一个理解和综合的问题,实则是一个逻辑思维缺陷的问题。同一类型的话语反复地去表达,不经意中忽略了另一个角度上的问题。如2008年的第16题,对雾的主要特点的概述。很多考生注意到了雾本身具有的模糊性特点,但却遗忘了原文第二段中对“遮蔽性”的描述。大量的文字重复表达雾的模糊性,却没涉及遮蔽性的相关介绍。

五、注重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

高考中不少试题,尤其是阅读文段,题目所要求作答的内容,往往在文本中可以寻找到相应的答案。这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注意“上下文”。如2006年的第17题“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2007年的第18题“请分别举例分析”。这样的问题,都是要求考生回归文本,从所给的文本中寻找试题的答案。2008年第18题 “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题干就好比一个指南针,指出了答题的方向,剩下的就看考生如何归纳和概述了。

六、挖掘文本精神,从深层次来理解文本涵义

高考现代文阅读所选文本是作者在经历了一定的顿悟后的创造产物。一篇有价值的文本,除了文字本身的力量外,还具有一定的情感冲击和精神建树。如2005年的第18题对“生命根基——精神家园”一浅一深要点的考核,2006年的第18题以狗作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诸如此类的设问和作答,在历年来的试题中还有很多。这一方面是为了突出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另一方面是为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挖掘文本的精神,实际就是在建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七、注意细节,不忽视任何一个可能导致错误的地方

语文试卷在标准化的环境中,除了考查能力的高低之外,还有对细节的考查。细心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读清文本是为了更准确地理解文本,而读清试题就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作答。在规定的区域内作答,在规定的范围内作答,在规定的时间内作答,并尽可能地多答。如2005年的第19题要求答案“不超过40个字”,2008年的第17题要求“不超过20字”。很多考生临场或慌乱或马虎,看得不仔细也不认真,白白丢掉了分数。还有诸如版面设计,字迹书写等细节,考生在答题的时候也要注意。

总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涵盖面广,难度较大,思想较深,要想取得好成绩,并非一日之功,正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苹果的味道要自己尝一尝才知道,现代文阅读同样需要考生去踏实实践、琢磨,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方法。

面对高考改革,高中教育如何应对 篇7

随着《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正式发布, 上海、浙江两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出台,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逐步清晰, 改革重点逐步明确。面对高考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 高中教育究竟该如何应对?高中教育该做好哪些相应的准备?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认为 :其一,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消文理分科, 势必要求高中教育理念有一个较大转变。其二,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势必要求围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改革同步跟进。其三,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势必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提出了很高要求。

高考政治如何应对 篇8

高考语文试卷的主观题部分大都采用简答题方式, 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更是如此, 由命题人设问, 让考生来回答。这是一个标准的对话过程, 所以日剧《龙樱》上老师教考生的方法就是不断暗示自己:考试就是和命题人对话。按照生活常理, 考生回答得正确与否, 应该由第三方 (比如阅卷官) 来裁定。但高考的严肃公正不允许有第三方来破坏答案的客观性, 于是, 答案由出题方提供。也因为此, 问题就出现了———出题方的口误, 往往会误导考生的思维, 于是会出现绝大多数考生的答案和出题人提供的标准答案严重不一致的现象。作为一个多年阅高考卷的老师, 不得不公布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为了给这种出题失误“埋单”, 阅卷组的组长们先要从考生答案中抽样来与所谓的标准答案进行比对, 再制定具体的阅卷执行答案来将就绝大多数的考生。

那作为考生, 还要不要如实审题丝丝入扣地答题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高考题的实例。

【例1】2009年重庆卷古诗鉴赏第 (2) 题的第一问:

“白鸟飘飘, 绿水滔滔, 嫩黄花有些蝶飞, 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所考的《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 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这个考题明确要求考生回答““白鸟飘飘”等几句话所描绘的景色的特点, 熟悉课文 (这也是命题人的意图) 的考生自然要联想到课文《哀江南》节选的其他几支曲子的内容———以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 由远而近, 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 展现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在景物的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试题材料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 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 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 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于是, 不少考生回答为“凄凉”“荒凉”“衰败”等景色。但标准答案却是:

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原来命题人是要考生通过“黄花” (指菊花) 、“红叶” (经秋霜染后的树叶) 等意象以及“嫩”、“新”等词语的暗示来判断所写的季节 (初秋) !

【例2】同样是2009年重庆卷, 第 (16) 题的问题是:

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 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6分)

乍看问题, 是要考生分析出几个层次的“ (瓷器的) 意味”来, 殊不知标准答案与“瓷器的意味”毫无联系:

(1) 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

(2) 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

(3) 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原来命题人是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和归纳内容要点两种能力。考生只要对文章内容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切分, 然后对内容进行概括就行了, 至于引导语中的“ (瓷器的) 意味”, 是大可不必过问的。

【例3】2005年全国卷III (川、云、黔、陕卷) 现代文阅读 (卞毓方的《张家界》) 第16题如下:

作者认为张家界风景的“表现力”“足够惊人”, 请以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为例加以说明。 (4分)

指令是清楚的, 要考生从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中找证据来印证张家界风景的“表现力”“足够惊人”。具体语段是:

好, 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 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 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 乍读, 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 再读, 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 反复吟味, 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 ———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

当年的考生绝少能够得分, 因为考生们都会按常理遵照命题的指令去抓描写句“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 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 并想方设法去分析它如何表现了张家界风景的“表现力”“足够惊人”。结果标准答案却是出人意料的:

(1) 文章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 采用了“乍读……”、“再读……”、“反复吟味……”的形式, 反映出张家界风景的百看不厌。

(2) “读”、“吟味”等词语表明张家界风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原来命题人的意图是要考生进行表达技法的分析, 而并非语义分析。严格遵循命题指令去答题的结果是, 真正越正确的答案却距所谓的标准答案越远。

那么, 是严格遵循命题的问法路径去答题呢, 还是瞄准考点漠视命题人的问法?我们考生该走哪条路?

保险而可行的方法应该是:瞄准考点, 全面思维。

我们以第一个例子来看。

问的是“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要回答准确, 自然要扣景色的特点, 自然要联系诗歌的主旨, 但“什么样”也包括时令、环境等要素, 考生思维的维度不能单一。《考纲》要求和试题规律告诉我们, 古诗鉴赏一般是两个题, 一个题着眼于内容把握, 一个题着眼于技法鉴赏, 这个问着眼于内容把握, 也就是着眼于考查考生读懂没有。那么, 参透景色的季节特征也是一大任务, 因为曲词没有直接点明季节, 而读懂季节是基本而首要的一步。考生可以答出“凄凉”“衰败”等景色特征, 但不宜跳过参透“季节”这一环节。实际上聪明的考生应该明白, 近年高考都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 考生要在答案中呈现思维的流程, 思维流程的呈现还应该明细和明晰。也就是说, 你可以答“凄凉”“衰败”等景色特点, 但你得把你得出“凄凉”“衰败”结果的推理过程细化 (分步骤) 表达清楚。所以, 聪明考生的答案, 就应该呈现点明季节这一环节。多答不扣分, 少答就要扣分了, 多答既指横向的思维发散要全面, 也指纵向的思维推理要完善。懂这点道理, 就不怕被命题人的设语错误给误导了。

第二个例子, 引导语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 只要去掉“意味”两个字就可以了。命题人的意图是启发考生要围绕全文叙述对象———“瓷器”去梳理作者的思路。命题指向的重心在后半句, 就是要考生去梳理文章的思路。思路之“路”是一条线, 它是由一个接一个的“点”构成的, 因此, 把文章砍成几块后, 凝结成几个关节点, “思路”也就出来了。当然, 考生还能答出几层“瓷器的意味”来也是可以的 (多答不扣分) 。但你不能跳过“梳理思路”这一环节。始终记住, 多答不扣分, 少答就必然丢分了。

第三例, 具体描写倒金字塔状岩峰的句子就两句———“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 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考生可能对此没有能力进行分析, 但可以胡乱分析几句呀, 当年就有不少考生抓住“一反常规”和“旁若无人”大做文章的。但根据全面性的要求, 考生不得漠视后边的排比句呀, 它们虽然不是具体实在的描写, 但它们是比喻性的描写 (不少考生缺乏这一知识) , 而且是博喻, 是作者激情澎湃的赞美诗。命题人不可能漠视它们, 说不定命题人正是看重了它们才在这里设题的 (对命题人感兴趣的语句敏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所以, 考生一定要延伸分析这些比喻句, 别怕多答了 (多答不扣分) 。从命题人提供的标准答案反推可知, 题干上的“作者认为”四个字反而是很重要的, 它提醒考生要抓住“作者的”感受进行分析, 而这组博喻句正好是作者抒发感受的句子。但一般的人都不可能将“作者认为”四个字作为问话中的逻辑重心, 因为考题以书面方式呈现, 不能像口语那样可以通过加重读音来强化它。这就提醒我们审题的时候要对题干上的每个部位都要着力辨析, 力求全面。

高考政治如何应对 篇9

现在全世界都知道,普京是西方的眼中钉、肉中刺,西方舆论界和政治家都把普京视为当代的“大独裁者”,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和美国参议院重量级参议员麦凯恩甚至把普京与希特勒相提并论。可见,西方对普京恨之入骨,对普京的妖魔化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西方世界对普京如此的歇斯底里呢?是普京像卡扎菲、萨达姆那样在国内实行残暴统治、做恶多端,从而引起西方正义感的暴发吗?显然不是!是普京蓄意挑战西方、不断损害西方的战略利益而引起的愤怒吗?实际情况也完全不是这样。笔者认为,西方与普京之间的斗争不是意识形态之争,而是西方与俄罗斯在战略利益上的冲突,是美国在世界追求绝对安全、世界霸权和海外利益最大化而引起的对抗。普京是俄罗斯总统,是俄罗斯的代表,是俄罗斯利益的坚定维护者,因此他必然成为西方攻击的目标,成为西方首先要搬掉的“拌脚石”。如果坐在总统位置上的不是普京,而是其他坚决维护俄罗斯利益和尊严的俄罗斯政治家,同样会成为西方攻击的对象。只有西方安排的傀儡坐在俄罗斯总统的位置上,才能得到西方的赞扬和支持。我们知道,普京不是靠政变上台的,也不是靠世袭当上总统的,而是靠选举而进行执政的,普京执政的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并不想尊重俄罗斯的民选结果,千方百计想把普京赶下台,而对于那些靠政变上台的军政府和依封建世袭制继承统治权的国家,只要是美国的“盟友”,美国就会不说三道四。普京与西方的斗争不是意识形态之争,普京既不主张搞社会主义,也不奉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普京一贯反对国家意识形态化,不主张国家搞单一的意识形态,而是提倡思想多元化。实际上,普京的思想与西方的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属于一个思想体系, 在意识形态上与西方没有根本冲突。在政治和经济体制上, 俄罗斯基本上是按西方模式进行塑造的;政治上实行三权分立、多党制和选举制;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俄罗斯的社会经济制度与西方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从普京本人看,他并不是执意要与西方对抗,蓄意对西方进行挑衅,处处给西方制造麻烦,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普京执政以来一直再寻求与西方合作与共处,曾积极争取加入欧盟甚至北约,但西方却从未给普京一次机会,始终把俄罗斯当作“异类”而拒之门处。非但如此,西方背弃了“北约绝不向东前进一步”的郑重承诺,不断向东扩张,直至俄罗斯边境并在俄周边国家部署反异系统,以削弱俄罗斯的战略核威慑能力,从而使俄罗斯的战略安全面临重大威胁。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主权和重大经济利益,普京不得不奋起反击,而西方把普京的这种反抗说成是对抗,把自卫说成是挑衅,完全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是对普京的刻意歪曲和丑化。乌克兰危机完全是由西方一手策划和挑起的,普京的反应始终是一种被迫应对,而西方却把责任全推到普京头上。从实质上看,普京与西方的斗争是俄罗斯战略利益与西方战略利益的冲突,是美国追求绝对安全、世界霸权和海外利益最大化而与俄罗斯发生的战略冲突,而绝不是与普京的个人冲突。只是由于普京作为俄罗斯总统坚定地维护俄罗斯利益,所以才成为西方抹黑和攻击的对象。

二、普京将如何应对欧美政治挑战

未来二至三年普京面临着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的政治挑战,而且这两方面的政治挑战将会产生一种互动效应。国外的政治挑战主要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美国政府已明确提出要在外交上孤立俄罗斯,在军事上遏制俄罗斯,在经济上制裁俄罗斯并已带领西方国家付诸实施。西方国家想利用乌克兰危机和俄罗斯国内经济衰退在2015年把普京赶下台。德国《图片报》2014年12月28日最引人注目的标题就是“普京2015年下台?”,这几乎是西方媒体和政客的共同愿望。对此,普京的态度是“:显然,没有人能够恐吓、遏制、孤立俄罗斯,过去从未有过,将来也不会有。”对于美国国会通过、奥巴马总统签署的向乌克兰提供致命性武器的“支持乌克兰自由法案”,俄罗斯外交部发表声明表示:“我们不会对威胁低头,不会放弃我们的国家利益,不会允许干涉我们的内部事务。”上述说明,美国等西方国家要用威胁、压服的方式让俄罗斯放弃原则和利益是做不到的,其结果会适得其反。但普京不会坚持一味对抗的方针,而是会寻找合适的策略和时机缓和与西方的关系,应对西方的挑战:

1.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普京仍会坚持与美欧及乌克兰合作,积极推动“明斯克会谈”,努力促成乌克兰政府与顿巴斯地区独立派先达成全面停火、持续停火协议。在此基础上, 再进一步谈判以达成一项和平解决危机的全面方案或协议。普京的优先目标是先实现双方停火并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停火,以保障顿巴斯地区武装不被乌政府军消灭,防止该地区武装冲突升级,从而避免使俄罗斯越陷越深及与西方对抗日益激化。在全面解决乌克兰的方案中,普京将坚持顿巴斯地区实现全面自治,乌克兰实行联邦制,让该地区留在乌克兰,他将会把该地区作为筹码牵制乌克兰加入北约。但是,乌克兰现政府绝不会同意实行联邦制,所以只能在“全面自治”问题上双方进行博奕,预计普京会做出必要让步,以缓解紧张局势和与西方的关系。

2.普京将坚持与乌克兰总统波罗申克对话与合作,一方面分化波罗申克联盟与亚采纽克(政府总理)的激进势力联盟;另一方面拖延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步伐,因为波罗申克不会在短期内冒然采取加入北约的行动。即使乌克兰政府与顿巴斯地区代表达成停火协议甚至全面和平协议,以亚采纽克为首的乌政府肯定会不时地发起对俄罗斯的挑衅行动,如最近乌政府宣布放弃购买俄罗斯的核燃料,转而购买美国公司的核燃;乌克兰对顿巴斯地区实行断电等。对于乌克兰的挑衅,普京会视情况给予适当回击,但会尽力保持和平局面,同时会全力帮助顿巴斯地区建立更强大的军事力量、恢复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

3.在停火期间,西方会对乌克兰进一步提供军事援助,帮助乌克兰整顿和训练军队,同时会加强和扩大在俄周边的军事部署。对此,普京会有针对性地,甚至是象征性地给以回应,但不会采取对抗性行动。

4.对于西方的外交孤立政策,普京会在三个方向上采取应对措施:一是以经贸合作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印度、越南、土耳其、埃及、委内瑞拉等国的战略合作关系,加强与金砖国家和上合国家的政治与安全合作关系。二是加强与朝鲜、伊朗、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这些热点国家和地区的密切合作,以提高解决国际难点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三是扩展和强化“欧亚联盟”,以扩大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打造阻止美欧进一步渗透的防火墙。

三、普京将如何应对国内挑战

对于普京来说,国内挑战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经济衰退会引起民众不满,从而引发大规模示威游行,矛盾会指向普京及其内外政策。二是国内反对派会利用俄罗斯内外交困的形势,在西方的支持下发起反对普京的浪潮。俄罗斯经济今年仍有增长,虽然增长幅度很小,但2015年肯定会陷于衰退,GDP将呈现负增长,财政预算将会出现2万亿卢布的赤字(据专家预测),通货膨胀率将远超过10%,失业率将会升高,居民收入会减少,一些商品会出现短缺。普京曾公开表示,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俄罗斯就能走出衰退。然而我们知道,俄罗斯的经济景气情况短期内与国际油价密切相关,而深层次问题则是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即主要依赖能源的经济结构。世界油价目前已跌至60美元左右 / 桶,如果能反弹到80美元 / 桶,俄罗斯的日子就会好过一些,但油价趋势难以预测,也不是普京能控制得了的,所以具有不确定性。调整经济结构是普京的即定方针,但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一个较为长期、缓慢的过程,两三年内很难见效。在这种情况下,普京应对经济衰退挑战的措施只能是:(1)密切关注汇率动向,全力防止卢布贬值,消除通货膨胀的最大隐患并确保金融系统稳定。(2)从中国、阿根廷、土耳其等国进口果菜、肉类、食品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以防止市场短缺。(3)动用早有准备的两支储备基金,确保基本社会福利水平。(4)加强与中国、印度、越南、土耳其、韩国、朝鲜、伊朗等国的经贸合作,加强与金融国家和上合组织国家的经贸合作,激活和扩展“欧亚联盟”,大力招商引资,为俄罗斯经济注入新的活力。(5)加快出口替代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强自给自足的市场能力。

在欧美外部施压、国内经济衰退的形势下,俄国内反对派肯定要乘机掀起反普京浪潮。最近俄反对派借“反普京斗士”纳瓦利内被判刑之机,发动反政府示威游行,美国三大社交网站“脸普”、“推特”和“谷歌”违反俄罗斯法令为反对派提供平台,煽动“广场革命”。对于反对派的反普京活动,普京将会依法进行处置并调动舆论进行反击,不会让乌克兰的“广场革命”在俄罗斯重演。

摘要:2015年乌克兰危机还将继续,俄罗斯经济将陷入衰退,普京将面临内外交困的严峻挑战。预计普京将会寻找合适的方式和时机,努力达成与西方的妥协,以尽快平息乌克兰危机,但不会放弃原则立场。在国内,主要是采取措施阻止卢布贬值和通胀上升,一方面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另一方面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

如何应对江苏语文高考中的探究题 篇10

发掘作品中的意蕴是江苏省近几年的考试重点。作品的意蕴是指作品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意蕴跟文章的主旨又是密切相关的。面对“探究文本中的意蕴”或其变式题型,学生应该如何进行操作?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掌握散文或小说中的意象,深刻分析意象与文章主旨的关系

意象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意象是被作者赋予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从广义的角度上讲,有时诗歌、小说、散文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叙述的社会生活情节,也都是意象。阅读这些意象,就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2008年江苏省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是一篇小说《侯银匠》。探究类型的题目是:“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做好这道题目要理解一个最关键的地方:作者所用文字的多少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所以要明确小说的主旨和主人公,然后看这些文字对表现主人公和主旨的作用大不大。小说的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确实是从侯银匠的角度来叙事的,但是中间有很多文字转而写侯菊的勤劳、精细、能干。有其父才有其女,分析一下就可以明白,侯菊的这些可贵的品质正是源于她的父亲,所以侯菊这个意象正是为了表现主人公侯银匠。从文章的构思来看,通过写侯菊来表现侯银匠还可以避免直接叙述,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使文章富有情趣。第二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这篇小说中的意象———侯银匠与侯菊。分析文中与父女俩有关的人和事,看看其中蕴含了什么深刻的意思。这样就可以探究出作者这样安排文字的理由:

1.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为了表现侯银匠。2.从文章的构思看,重点突出,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情,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可以避免平铺直叙。明写侯菊,暗写侯银匠,更有情趣,也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3.在中国传统的民族心理中,父母希望儿女能幸福生活,又舍不得儿女离开自己。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让侯银匠在矛盾的心理中充分流露出对女儿的留恋,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此类题目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全面观察分析作品中出现的意象

对意象的捕捉不能有遗漏,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中的意蕴。探究是读者在探究,有时候读者探究的结果和作者想要表现的思想可能出现差异。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尽可能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

比如201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小说阅读《溜索》中的探究题:“本文写了驼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既然文中有深刻意蕴,我们就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意象。可以先整体把握,看看这篇小说叙写了什么事,再看看有什么人,有哪些动物形象,再看看描写了什么场景。这些都是小说中的意象。这篇小说叙写了驼队飞渡峡谷的故事。整个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能够战胜艰险。这个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有“领队”和“汉子们”,从他们的言语和行动中,我们能看出人们在天险前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的品质以及无谓勇敢的精神。文中还出现了“我”,“我”跟领队的表现有不同:面对峡谷,“我”战战兢兢,心生胆怯,在领队的帮助下终于渡过了峡谷,可以看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小说中还出现了雄鹰、骏马、牛这样的形象。这些形象都是起衬托作用的。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三、注意审题,明确思考方向

2011年江苏省语文卷小说阅读《“这是你的战争﹗”》中的探究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小说的三要素这里涉及两项。小说中的自然景物、社会环境、情节、人物以及主题等是互相关联的。我们指导学生思考的时候,是不是只看自然景物和人物呢?当然不能。这个问题实际是考自然景物的叙写对其他的要素有什么作用,以及自然景物中的人有着什么样的心理、什么样的形象。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情节的矛盾冲突中能充分展示人物形象,小说的环境又为人物活动和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背景。要理解人物形象,一定要把人物放在环境和情节中。这道题目涉及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要结合文中的情节,寻找景物与情节相关联的地方,从中寻找景物的寓意。在情节中分析人物的表现、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所以,在答题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先从整体来把握文章。文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五处,描写得较简洁。这篇小说的自然景物描写中涉及两种意象:雪和腊梅林。把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和抗战征军的故事放在大雪纷飞的昆明,不难想到,作者有意用下雪天寒来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腊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寓意着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坚贞不屈的品格,在这里显然象征在严峻的抗战形势下知识分子爱国的高洁品格。

然后,联系情节来看自然景物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孟弗之与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的蒋姓学生争吵前后的环境描写,主要是暗喻孟老师的沉重心情。面对这样冷漠的学生,此时孟老师的心一定和外面的冰雪世界一样冷。明白了这些,学生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萧子蔚跟澹台玮一番谈话后的景物描写,暗示了师生之间的和谐温馨,暗示了爱才的老师和爱国的学生就征军这一问题达成共识后的舒畅心情。这种爱国的热情和师生之间暖融融的关系,足以让冰雪融化。所以作者这样描写,“雪已停了,腊梅林的雪已消了大半。”最后一处环境描写,澹台玮“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有了之前蒋姓学生的反衬,这里澹台玮的人格更加伟大。所以,这里的环境描写应该是表现人与梅花交相辉映,隐喻了澹台玮坚贞的人格。

江苏省高考的探究题型也在不断地变化。2012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卷的小说阅读《邮差先生》中的探究题:“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这一题不是在探究作品深刻意蕴,也不是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换一个问法,可以这样设问:作品缓慢的故事情节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明确:这道题事实上是考情节安排的作用,而且方向很明确,即对小说内容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这里有一个难点,就是小说的内容。“小说的内容”这个概念很大,包含了小说的各个方面。比如小说里面的人物、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主题、语言等。只有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能梳理出如下的参考答案:

这样的情节有利于表现主人公温和、从容、宽厚的形象特征。

这样的情节也表现了小城恬淡、安详、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样的情节有很强的抒情性,流露了作者内心的感动和对这个小城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师如何更好地应对高考英语改革 篇11

关键词:高考英语改革;提高能力;高考英语试卷分析

自从1979年恢复高考制度到现在,我国的高考制度一直在

改革中,在2004年,教育部推出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改革方式。由此可见,现在的高考命题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国家给了地方更多的选择自由。在这种环境下,江苏省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英语的改革,随着新教材的应用,教师也对原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改变。但在教学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那就是教师如何真正地对新教材进行全面的应用,使学生能全面地掌握教材中的内容,更好地应对高考。

一、江苏省高考英语试卷分析

纵观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英语试卷,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来看,

虽然每年考卷的难易程度都有一定的差异,但反映了一个共同

点,那就是考卷都体现了教材中的内容,只不过是体现的方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差异,并且考题的内容越来越贴近生活,并具有时代性。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对新教材有全面的认识,要明白新教材和高考英语改革之间的关系,教师对新教材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掌握,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中的内容,进而更好地应对高考。

二、新英语教材和高考英语改革的关系

高中教材改革专业性很强,同时难度也较大,也比较复杂,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高考是一种对考生的总结性评价,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业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导向作用。高中英语教材一直在改革当中,但实际上,高考英语改革和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并没有真正融合。高考英语改革应该对高中应用课程的改革进行引导,要体现出高中英语改革的目的。

教育部退出了新的改革就是要求本科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而专科由各省市自主组织。这样分开高考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高中英语教材改革的需要,同时也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在实施了这种高考改革之后,对于本科考试来说,考试的内容应该是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内容加上一些选修的内容,而对于自主的专科考试,考试的内容应该是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内容。

三、高中英语教材的特征

高中新英语教材的主要特点有:(1)突出了以能力作为目标的各方面的分级课程体系;(2)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教学思想;

(3)建立了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4)重点提高了学生使用英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5)促进形成跨文化交流的能力;(6)形成健全的价值观,给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新教材应用的前景非常广阔,因为:(1)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建立新的英语教育理念;(2)使得英语课程的目标体系更加灵活,进而更好地指导相应的应用教学;(3)建立现代的

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进而使其真正成为教学的组成部分;(4)建

立和完善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进而保证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四、高中英语教材改革的现状

高中英语教材改革进行了很多年,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得了成

效,但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驾驭不了教材,知识和能力以及方法不到位;(2)在有些地方,老师没有真正认识高考英语教材的改革,认为只是为了适应高考的改革;(3)改革后的新教材知识体系较复杂,这样就加重了教学任务,一些学校加多了英语的课时,造成一些不合理的现象;(4)学分制没有真正实行,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5)教材中的一些重点内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五、对新教材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英语的改革,教师在应用新教材时应该注意:(1)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有激情和信心,用自己良好的情形和自信感染学生;(2)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将教材中的内容设法生动形象地给学生展现出来,让学生参与到情景对话当中,进而加深学生的印象,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使学生不断获取并积累成功的经验;(3)在

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和学生打成一片,融在一起,动作表情要丰富,同时要有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考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高考主要是通过对人才的选拔来实现社会的一些功能。这样可以给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履行了相关的教育功能。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英语改革,教师必须很好地驾驭新教材,使得学生尽量全面地掌握教材的内容。教师要对每一年的试卷进行充分大量的分析研究,更好地教学,使学生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

参考文献:

[1]亓鲁霞.高考英语的期望后效与实际后效[J].课程·教材·教法,2007(10).

[2]郑红萍.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内涵、特点及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06(1).

[3]李艳玲.高中生英语写作过程的特点[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1).

[4]孙平华.我国高考英语测试的理论基础和实际面临的主要问题[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5).

思想政治课如何应对新课改 篇12

一、发挥情感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 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精彩的课堂不能仅仅依靠知识这一主角的魅力, 特别是比较抽象枯燥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集中精力研究新的教材教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才能更好地在知识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桥梁。而只有把课堂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效地结合,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课堂的趣味性、知识性是完成课堂教学, 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 笔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作业训练、课后交流等途径让学生喜欢思想政治教师;另一方面在每节思想政治课之前都准备适量的时政焦点、文史资料等教学资源贯穿讲解, 让学生喜欢思想政治课。这些情感的投资为复习阶段的紧张冲刺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技巧

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非常“实际”, 学习目标明确, 强调实用性。我们在新课改形势下, 往往只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和教学的改进, 但忽视了学习知识之后的可操作性。新课改要求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若操作合理、得当, 学生自然会更好地接受知识;反之, 则会徒劳无功。学生自己学得挺认真, 结果没取得进步, 就会对教师失望, 会对学科失去信心。笔者在学期初几乎不会布置作业或者习题, 而将大量的历届会考题、高考题融入课堂教学中。因为一开始较为轻松, 后期加紧训练才会有信心和效果。同时总体把握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状态, 由初期的很轻松但成绩不理想, 到中期的渐渐努力成绩有所提升, 才会有努力拼搏后扬眉吐气的结果。

三、教师的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亲师信道

古语云:“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及积极性的高低, 常常依赖于他们对教师的情感。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深厚情感, 就乐于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高尚纯洁的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 是引导学生前进的目标。

广大学生“亲其师”的第一要素是什么?是教师博大、真诚地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师要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 发自肺腑地爱学生, 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学生得到教师的爱, 自然而然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 反馈回去, 就形成了良性互动。教师要把学生看作平等的朋友和教育活动的合作者, 尊重他们的人格, 倾听他们的意见, 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学生把教师当成可信赖的人, 这样就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 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 更是如此。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 可运用对学生的爱, 使学生在爱的情境中, 受到感情上的陶冶。譬如, 在平时的教学中, 善于用充满爱的情感看待学生, 这样容易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当他们有进步、取得好成绩时及时给予表扬、示以赞许;当他们存在不足或出现过失时给予期望和谅解, 以宽慰的语调耐心地指导;当他们因怕出错而胆怯或因紧张而回答不出问题时, 则以温和的话语、肯定的目光鼓励他们。

凡此种种, 使师生感情融洽、互尊互爱、心理相容。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增强了师生之间的理解, 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要注意思维的严密性与语言的简练性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 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学生从思想政治教师的讲授中能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与否, 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 语言流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 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 行云流水般地表达出来, 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学习知识。

精心备课, 既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授课语言流畅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在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将教材烂熟于胸, 在课堂上才能旁征博引, 授课时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教师流畅语言的视听对象是学生, 这种流畅必须为学生所体验, 即语言传达的信息必须是学生需要和能够接受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只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 那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以致达不到教学目的。

五、精心组织教学———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教师是否精心组织教学, 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 第一, 要做好充分准备。即不仅要认真研究教材、学生, 而且教案的编写、课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 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精心准备。即便如此,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还要根据具体情况, 做到随机应变。

第二, 开头要新颖。好的开头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 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应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 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颖的导语。可通过相关的寓言典故、俗语、诗词、音乐等导入新课。譬如, 笔者通过歌曲《说句心里话》导入联系的普遍性;选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导入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这样, 既说明了本节课的主题, 又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拓展知识面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各学科的学习是相对独立和封闭的, 大多数教师只注重本学科的钻研, 不关心其他学科的教学与发展。但是各学科的学法是相通的, “融会贯通”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 要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适度地将思想政治学科的部分内容与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 有助于启迪灵感, 拓展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当学生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 轻松地驾驭教材与习题, 兴趣盎然地进行探究时, 相信思想政治知识对学生来说不再枯燥难学, 思想政治课对教师来说也不再难教。

上一篇:延边文化城下一篇:长8油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