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的备考思考

2024-07-26

高考政治的备考思考(精选8篇)

高考政治的备考思考 篇1

高考高三政治备考总结及明年高考政治备考计划

一、高考试题分析

1、试题涉及知识点覆盖面较广,利于考察学生系统复习的情况,防止偶然性。经济生活中涉及到17题18题28题第一、二问;政治生活涉及19题21题、28题第三问、29题第五问;文化生活涉及20题22题29题第六问;生活与哲学涉及到23题、24题、25题28题第四问。

2、试题综合性较强,有利于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17题自来水价格问题考察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政府的宏观调控、价格的形成、消费观等知识点。而21题不仅考察的知识点多,而且还涉及到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的知识。

3、紧密联系实际,不回避社会热点,凸显政治学科的特点和性质。

本试题考查的社会热点有:节能减排、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17题)、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

七、改革开放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扩大内需(如28题)、粮食安全等。这些社会热点在复习备考中大都练习过,所以,学生对该卷高考题并不感到陌生,增强了自信,也利于学生能力的考查。

4、开发地方资源,突出山东地方特色

注重选取地方素材,突出地方特色,营造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是新高考的一大特色,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发展。如29题以山东省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山东省十届人大四次套议审议通过的省“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08年制定出台《黄河三角洲高教生态经济匡发展规划》为背景出题考查。

5、试题难易适中,突出一个“稳”字。

和以往高考试题相比,今年的高考试题尤显平稳,没有偏题、怪题,学生普遍感觉做起来顺手,这是今年高考最突出的特点。这是我省在历经两年自主命题之后,命题思路更加成熟的表现。高考作为教学指挥棒,必须为高中教学做出正确的导向,广大政治教师无不为今年的命题而拍手称快。

6、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查

能力立意是新课改的命题理念。《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高考考核的四种基本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四种能力的考查尤其表现在第28、29两道大题之中。

二、复习备考的指导思想

以近年的高考试题为参照,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明确高考的方向和要求,以《文科综合考试说明》、《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思想政治新教材为依托,以近几年(主要是05年至08年)高考文综试题(尤其是山东卷)为参照,渗透新课改的理念,联系重大社会热点问题,认真分析学情、教情和高考形势,立足实际,真抓实干,科学施教,在扎实“双基”的前提下,构建知识网络,提升迁移能力,强化学科内的综合,兼顾学科间的综合,渗透社会热点综合。提高复习、练习、讲评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注重效益,确保今年高考质量有新的突破。

三、复习备考阶段的安排

高三思想政治总复习主要分四个阶段。

1.系统复习阶段(2008年9月至今年1月)指导思想: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继续沿用高二份可以来的复习学案的形式使学生对“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内容,能准确、完整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全面掌握考点中的基本知识,达到能独立完成高考试题中的“基础”题。

2.专题复习阶段(今年2月至3月)指导思想:“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注重研究性学习”。使学生通过专题复习达到知识结构化,复习系统化。①把零散知识变成结构知识。考查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分辨、归纳并总结同类知识的特点和规律;②把考点知识变成题型知识。考点知识是很抽象的,要通过具体题目才能得以体现;③把缺漏知识变为新增知识,把残缺知识变成系统知识;④遵循认知规律,科学训练。3.综合训练阶段(今年4月至5月中旬)指导思想: “落实‘四精’,即精选(试题集体备课才能决定)、精讲(出错率高的题目才讲)、精练(过去没练习过的新题目新题型才做)、精批(重点优生边缘生面批)。抓好讲评,重视回归,强化迁移”。结合社会热点,联系生活实际,依托教材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通过高考模拟试题,以考、讲、评、拔、补等形式,进一步查漏补缺,强化基础知识,加强能力训练。

4.考前复习阶段(今年5月中旬至考试)指导思想:清点考点和练习,聚焦集思,理清思路,做到胸有成竹。同时选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引导学生提高应试技巧,进入实战模拟训练,总结考试的经验,培养其自信心。

四、复习备考的几点措施: 1.注重研究,资源信息共享。教师应当利用各种途径,准确把握今年新高考的特点、趋势。揣摩命题的指导思想,明确考试目标与要求,吃透考试范围。只有明确这些,并揣摩透其意图,才能从容应对,减少复习的盲目性。二是政治备课组内的相互学习和资源共享。要注意向原高三政治组学习,认真学习他们的实战经验,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吸取各个学校和地区的优秀经验结合自身实际付诸于教学实践,以利于今后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2.更加重视基础。复习中我们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将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每一个知识点记熟,并能把零散的知识点凝聚成线,辅导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网络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是便于学生在解答论述题和分析说明题时能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找到各个知识的联接点,也能更便于建立解题的宏观思维。在授课和练习中要始终坚持教材知识的价值取向。从时间安排上,要给学生消化教材知识的自主时间,坚持依靠集体的力量自己编写教学资料。

3.突出能力训练。特别突出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与综合的能力、比较与判断的能力。在授课中渗透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的方法培养。平时练习的试卷应当加大文字阅读量,随时训练对图表和漫画的信息解读。重视学科间的知识联结,尤其要注意那些基本的特别是可以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知识点,重视那些开放式的,与当前形势紧密结合的时政热点试题,通过强化训练来培养和提高其发散性思维和自主渗透能力。

4、加强学法指导,精练巧讲,提高答题技巧。

复习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注重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拟定复习计划,教师的教学计划要给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理解,加强师生配合。高考要取得好成绩不仅取决你会不会读书,更取决你会不会答题,这些都必须通过备考中的精练巧讲来实现。在练习的选择上要防止粗制滥造,一定要以经典题为范例,精练巧讲,特别是借鉴近年的典型高考题来训练学生尤为重要,这些题在训练学生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在第二、三轮复习过程中要结合解题方法的指导,定位于“高标准考查能力的运用”,强化学生思维习惯,审题方式(注意试题的范围限定、角度限定、主体限定、材料限定等),规范答题。培养自信,不留白卷,书写要规范。

5、充分了解学情,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注重与学生的沟通,注重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在发掘非智力因素上多做文章。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并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进行动态观察,掌握成绩变化轨迹并分析原因,还要确立相应对策;加强分层次教学,部分实行导师制来加强个别辅导,关注偏科生、波动生和潜能生,帮助学生自我剖析,学会扬长避短,强化薄弱环节,并建立学习对子以互帮互学。特别在试卷评讲和作业布置中区别对待,鼓励提问和面批,使每位同学有正确的目标定位,保持平和的心态和足够的自主性。坚持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抓两头促中间,使学生整体发展。引导学生有计划复习、培养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讲解宜少不宜多,重点讲规律、思路、方法、技巧、策略,坚持“三讲三不讲”原则,删除无效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己写、自己说、自己思、自己做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6、强化合作意识

做到精诚团结,打整体战。注意与班主任、历史、地理老师、学生及家长经常性沟通。备课组要统一进度、资料和考试,循序渐进,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反对各自为政,另搞一套。集体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学习政治科课程标准,明确主讲人,真正做到备内容、备方法、备作业、备心得、备学生、备问题。做到六个统一:统一资料,统一教学安排,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方法,统一教学时间,统一教学检测。落实集体备课的基本思路:主备人→研讨→研究课→研讨→集体教案。主备人必须准备精读学案、精讲教案、典型例题、变式训练、回顾反思、知识结构;讲解构思和教学程序。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个人备课:集体教案→个性发挥→上课←质量监控。备课组长要负起责任来,集合众智,形成拳头,整体提高教学成绩。

7、坚持学案导学。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利用好各种有效资源,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编写学案。以复习学案为依据,指导学生的复习。好的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抓手,是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富有新意的导学案宜实不宜虚。编制的原则是“好用有效”,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疑点设计问题,以问题解决式为编制思路,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际可以考虑以下几个环节:主干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的“族谱”);热点背景简介(宏观扫描);典型材料展示(具体材料);典型例题探究(高考、统考试题,坚持能力立意,注重方法、规范和技巧领悟);拓展变式训练(由点到面,多角度展开);当堂达标反馈(巩固知识,反馈矫正)。

五、高三复习备考的不足

1、这一届高三课时较以前所有毕业班都是比较少,复习的计划在落实时比较紧张,甚至有些内容知识为了赶进度而进行,实际效果不是很好,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如何提高复习课效率,使学生愿意上政治课,我们希望早一天研究出成果。

2、高考文综试卷,强调学生要依据课标、依托课本、又要跳出书本去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体现出“学以致用”的命题思路。学生对于今年文综最大的感受就是题型熟悉,材料背景熟悉,但就是不知如何下手回答。这给我们启发就是平时的高三复习如何加强对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的研究,编制的习题练习更贴进高考。

六、新高三备考建议

1、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围绕考点,狠抓基础,强基固本,重在落实。

基本要求:全面、系统、扎实、灵活。

“全面”:就是要求以考试说明上明确的考点为依据,立足课本和基础,引导学生细致地梳理所有的考点,做到到边到沿,不留死角,面面俱到。

“系统”:就是要引导学生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正确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不断完善对知识的整合和归类,形成完备的知识系统,建立完善的知识网络。主要目的是在考试中便于提取、运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梳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打破课或单元的限制,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主线,对教材进行重新加工,围绕高考试题运用的角度进行体系构建。《文化生活》可按照文化现象、文化的作用、文化建设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扎实”:就是要求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稳扎稳打,不求快要求稳,真正抓好落实,努力做到:记得住、看得懂、说得出、写得对。会做的基础题实现会而对、对而全、全而美的目标。即使在复习的最后阶段仍然要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回归教材,避免舍本逐末,事倍功半。在平时的练习或测试中加大基础试题的比重,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过关上下功夫。

“灵活”:要灵活掌握基础知识,在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能让学生自己体验的一定让学生自己体验,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一定让学生自己发现,能让学生自己思考的一定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的一定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形成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才会易储存、易提取、易应用。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

2、依据大纲,讲求方法,培养能力

能力立意是新课改的命题理念。根据《高考大纲》中关于四种能力及其层次的要求,在复习备考中要精选典型例题特别是高考题加以针对性训练,抓住典型例题,深入剖析,以一当十,学生总结、教师引导、点拨,讲练结合,逐步找到做题的方法、规律、技巧,通过反复的变式训练,默化为学生的做题能力。

3、针对连年出现的题型(如图表题,今年28题又再次出现),加强对图、表、漫画类题目的研究,掌握做题规律与技巧。

4、关注热点,关注生活

关注生活、关注热点,是高考政治的一大特点。新课改方案强调“试题设计尽量采用新情境、新材料,力求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注重考查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复习备考中对热点问题要高度重视。对热点问题的复习建议:⑴精选热点,突出重点。⑵热点专题小型化处理,选准角度分析。

5、注重学生解题方法的培养、指导,尤其是应用。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复习备考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始终重视方法的培养,关键是运用。让学生养成做题之前先找方法、运用方法指导做题的好习惯。常用的方法要变成学生的“家常便饭”,做到“法”不离手、心中有“数”。

6、加强学科间的协调配合,注意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

如文科综合习题有三科教师共同商定;对三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集体讨论确定,根据各自学科知识进行多角度分析;共同研究学生,找出文综成绩较好,但有一门较为薄弱的学生,分工负责,从学习、心态甚至生活等方面多加关照;5月份以后的课堂时间不再具体到哪一科,由学生根据自己文综情况合理调配;三科之间综合训练要尽早进行(至少下学期一开始就进行),一是培养学生的跳跃思维,二是定时定量进行规范训练,以尽早让学生适应文科综合考试。

高考政治备考计划

今年的高考带着辉煌远远而去,高三又将开始新的征程。新的学期,课时安排还会有所变化,我们在研究近几年高考题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做出了高三的复习计划:

一、复习的初步设想

1、准确把握《考试大纲》所传递的有效信息

《考试大纲》规定了高考政治科的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查的知识范围、考试的基本题型和能力要求等。认真学习《考试大纲》,可以使政治复习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近几年政治试卷中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比例,试卷的题型结构和能力要求与《考试大纲》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考试大纲》最后附录的对近四年高考政治试题的分析,对2008年政治高考更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2、掌握要领:一是立足课堂,教材课标要吃透。二是狠抓基础,高考考点要落实。三是精讲精练,每日一练讲评好。四是突破难点,易错易混要分清。

3、把握解题规范,把升解题能力。

对于选择题,要从题目本意出发,选择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不可作不必要的引申。对于问答题,要贴近要求,不能不着边际;困紧扣材料,不能泛泛而谈;层次要清楚,不能东拉西扯,书写要规范。

4、全面讲行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安排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我校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系统性不够明确,对热点关注不够及解题技巧欠缺,安排具体计划、措拖及目标。

二、复习备考阶段的安排

高三思想政治总复习主要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今年9月至2010年1月):系统复习

指导思想:夯实基础,循序渐进。通过本轮复习,使学生对“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内容,能准确、完整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全面掌握考点中的基本知识,达到能独立完成高考试题中的“基础”题。第二阶段(20010年2月至3月):专题复习

知识梳理,形成网络。

①针对学生第一轮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通过专题复习整理,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把零散知识变成结构知识。考查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分辨、归纳并总结同类知识的特点和规律。

②指导学生对知识、原理进行重新整合,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把缺漏知识变为新增知识,把残缺知识变成系统知识。

第三阶段(2010年4月至5月中旬):综合训练阶段

①就本专题高考复习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归纳和总结,即进行知识链结。

②就每一个专题,经过互研精心选择一套综合检测题,突出屋次性和知识的网络性及能力的训练。

③结合社会热点,联系生活实际,依托教材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通过高考模拟试题,以考、讲、评、拔、补等形式,进一步查漏补缺,强化基础知识,加强能力训练。

第四阶段考(2010年5月中旬至考试):

①前复习阶段指导思想:清点考点和练习,聚焦集思,理清思路,做到胸有成竹。同时选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引导学生提高应试技巧,进入实战模拟训练,总结考试的经验,培养其自信心。②加强调研,捕捉高考最新信息,及时传授学生。③依据年级组安排,进行仿真“3+X“综合模拟测试。

三、复习备考的几点措施:

1、在认真分析高考试题试题的基础上,确立高考复习方向

(1)夯实基础知识,注重政治理论素养。从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来看,试题的编制和答案的组织都贴近教材,部分试题甚至直接用教材中的知识命制。所以,必须十分重视基础知识。

(2)把握时代脉搏,注重政治敏锐性。近几年的政治高考往往迎着社会热点上,以现实问题为载体,设置一些新情景、新材料、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立意问题,所以,必须对热点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3)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

近三年的高考试题重视对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体现人文关怀,力求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价值判断能力,这也是质教育理念在高考命题中的体现。这样的考查特点,对我们的复习教学也提出了更的、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我们的复习不仅仅是应试的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具有人文性。一方面,在我们的复习和训练中必须使试题时时努力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必须鼓励创新、给学生发挥个性特长留有充分余地,提供展示的空间,体现人文关怀。

(4)坚持开发地方考试资源,体现山东地方特色,营造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 山东是孔孟之乡,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考试资源。而这几年的高考试题在这方面也是就地取材,物尽所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在选材上注意开发和挖掘我省的考试资源,注重选取地方素材,突出地方特色,营造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亲切感,这是新高考的一大特色,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发展。这样的考查特色,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两耳不但要闻窗外事,而且这窗外之事还必须近的就在眼前,当然同时也符合了三贴近的教学原则。

(5)针对连年出现的题型,加强对图、表、漫画类题目的研究

图表类、漫画类试题连续出现,我们的教学必须加强对该题型的重视,并有的放矢,加强训练和方法的引导,掌握做题规律与技巧。

2、注重研究,资源信息共享。

教师应当利用各种途径,准确把握今年新高考的特点、趋势。揣摩命题的指导思想,明确考试目标与要求,吃透考试范围。只有明确这些,并揣摩透其意图,才能从容应对,减少复习的盲目性。二是政治备课组内的相互学习和资源共享。要注意向原高三政治组学习,认真学习他们的实战经验,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吸取各个学校和地区的优秀经验结合自身实际付诸于教学实践,以利于今后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突出能力训练。

特别突出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与综合的能力、比较与判断的能力。在授课中渗透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的方法培养。平时练习的试卷应当加大文字阅读量,随时训练对图表和漫画的信息解读。重视学科间的知识联结,尤其要注意那些基本的特别是可以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知识点,重视那些开放式的,与当前形势紧密结合的时政热点试题,通过强化训练来培养和提高其发散性思维和自主渗透能力。

4、加强学法指导,精练巧讲,提高答题技巧。

指导学生拟定复习计划,教师的教学计划要给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理解,加强师生配合。高考要取得好成绩不仅取决你会不会读书,更取决你会不会答题,这些都必须通过备考中的精练巧讲来实现。在练习的选择上要防止粗制滥造,一定要以经典题为范例,精练巧讲,特别是借鉴近年的典型高考题来训练学生尤为重要,这些题在训练学生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在第二、三轮复习过程中要结合解题方法的指导,定位于“高标准考查能力的运用”,强化学生思维习惯,审题方式(注意试题的范围限定、角度限定、主体限定、材料限定等),规范答题。培养自信,不留白卷,书写要规范。

5、坚持学案导学。好的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抓手,是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以复习学案为依据,指导学生的复习。编制的原则是“好用有效”,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疑点设计问题,以问题解决式为编制思路,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际可以考虑以下几个环节:主干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的“族谱”);热点背景简介(宏观扫描);典型材料展示(具体材料);典型例题探究(高考、统考试题,坚持能力立意,注重方法、规范和技巧领悟);拓展变式训练(由点到面,多角度展开);当堂达标反馈(巩固知识,反馈矫正)。

做好计划只是我们行动的第一步,关键是落实,所以,高三一年的复习,我们必须学习借鉴前几年的优秀经验、依据考试要求和学生实际,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踏踏实实的努力奋斗,我们就能够为学校、学生的美好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考政治的备考思考 篇2

一、整理错题集,做到“亡羊补牢”

错题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于错题的研究总结,教师可以发现教的方面存在的不足,学生可以找出学的方面存在的缺陷。其实对于错题集,现在的师生都不陌生,但是,许多学生反映错题集记了好几本,可是效果并不好。其实,这并不是错题集的形式不好,而且是错题集在整理和使用上存在问题,许多教师要求学生整理错题集,但是没有必要的指导和检查措施;许多学生不懂得最佳的错题整理方法和使用方法,使错题集成为抄写做错题目的本子,没有效果是必然的。因此,必须学会整理和使用错题集。

1. 分类整理,典型记录。

许多学生的错题集是按照做题的时间将所有的错题都抄下来,看起来既没有条理又浪费时间。学生要学会分类整理,可以按照错误的原因进行分类,例如概念模糊类、粗心大意类、顾此失彼类、图型类、技巧类、新概念类、学科思想类等;也可以按照章节进行,将错题涉及的知识属于哪一个章节标明。这样分类的优点在于既能按错因查找,又能按各章节易错知识点查找,给今后的复习带来简便,更能发现有些是同类型的重复错误,在原错题上作出重点标记即可,不须重复记录,也可以简化错题集。

2. 找准问题,学会记录。

翻开有的学生的错题集会发现,那只是一个课堂实录,或者是教师板书的复制,记得很多很详细,但是没有实效,说明他们不会记录。其实除了极个别外,教师在进行试卷评讲时,更多的是对错题的分析讲解,因此学生要记录的是教师对于该题讲解的引入语、解题的切入口、解题思路的突破方法、解题中需用的小技巧、不同题型的规范步骤等。但是,这还仅仅是初步的,学生还要注意以注释的形式在该错题旁写出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暴露出自己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与根源的分析,写出小结,通过不断的总结,逐渐明确自己的思维障碍和答题的错误原因。

3. 补充完善,学会改编。

学生一般认为,完成前面的两步就大功告成了,其实不然,最重要的工作还在后面,对“错题集”中的错题,不是说订正得非常完美了,就证明你这一知识的漏洞就已经弥补好了。对于错题,还必须查找课本,找出该题考查的知识,与此知识相关联的知识,以此构建小的知识体系,并熟练地呈现出来;同时借助一些资料找出与之相同或相关的题型,并作出解答。做到这两点后,发觉没有困难,才能说明这一知识点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如果还是不能解决,则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还要再深入一点。学会改编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这却是弥补知识漏洞的最佳的方法。要试着去做,在开始阶段学生可以仅仅对题目条件作一点改动,或者换一个角度思考,随着解题经验的丰富,做起来会比较顺利。

4. 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在其它方面的学习都能够明确这一点,但是在错题整理上很少采用。许多人认为,错题集是自己做错题的整理,借鉴意义不大,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同一个老师教的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错的题目不尽相同,整理的方式也会各有特点和长处,相互借鉴可以取长补短,而且即使自己做对的题目,别人的解题方法也会更加简洁实用,别人的总结归纳也会更加科学有效。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交流,集合集体智慧,现有的题目作用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二、巩固正确题,追求精益求精

对于错题许多学生都能够重视,也都会进行整理归纳,但是许多学生对做对的题目往往容易忽视,认为做对了就是会了,没有问题了。其实不然,细致地分析一下,学生就会发现,有的题目做对了,是因为正好是复习到内容,印象比较深刻;有的题目做对了,是因为刚做过,还有点印象;有的题目做对了,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什么,是蒙的。所以,现实中上一次考试中做过的题目,在下一次考试中做错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而且,有时候原题稍作改变就做错了。因此,把做对的题目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具体来说,可以作这样的处理:纯知识性的基础识记题要记牢、记准确;考查小知识体系中的某一点内容的试题,要将涉及的小知识体系构建好并记住,以备其它试题考查;选项本身具有概括归纳性的,要能够进行题型转换,特别是选择题中的选项要作为主观题记忆;要试着变换主体或学科角度进行变式分析,特别是对于一些典型的材料要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学生从多角度研究已有试题,进行变式训练(如将选择题改编为非选择题、改编非选择题的设问等),既有利于不断夯实基础,稳定正确率,又有利于增强思维能力,提高应试技能。

三、搞好专项练,力争强强联合

分析近三年的高考政治江苏卷,政治学科考查的题型基本固定,共分三大题,37小题,其中单选题33题,简析题3题(必做2题,选做1题),综合探究题1题。细分下来看,选择题从题干材料的呈现方式看,除了常规的陈述式以外,还会采用:时事类、图表类(江苏试卷主观题34题固定考查,为避免重复,近两年没有出现)、漫画类、名人名言类、成语俗语类、诗词类、一材两用类等;从选项设置看,有最佳选择题和组合式选择题。简析题题量3大题,每题设置2小问,每题分值为12分,其中34、35两大题为必修内容,36题为选做题,设A、B两题,分别为《经济学常识》和《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由考生根据选学情况二选一作答,考核要求确立为“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综合探究题题量1大题,设置3小问(近两年看,其中的1小问固定考核“评析类”),考核要求“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在上述各种题型中,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强项,也会有自己的弱项,因此,在备考中要做好专项突破的训练。有关各种题型的审题思路和答题技巧,相关的资料多有论述总结,学生在吸收借鉴的同时,要依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力争强项更强,弱项变强。以江苏卷中的特色题—综合探究题为例说明———综合探究题的出现其实是《课程计划》中研究性学习在试卷的体现,是一种新题型,而且分值大(18分,占整份试卷的15%),学生感到比较难办。如果不加以研究,就很难适应,从而使自己格外被动。其实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综合探究题在不断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背景材料选择从纯粹的重大热点事件演变为重大热点兼顾江苏地方。背景材料的展示由纯文字陈述罗列演变为图文并茂,逻辑清晰;问题呈现由“总材料+所有问题”演变为“分材料+分问题”。因此学生将做过的综合探究试题及其参考答案汇集起来,揣摩并总结其取材、设问、答案设计的规律,就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在考试中取得预期的成绩。

四、学会多看题,实现“题海训练”

高三的复习不能实行“题海战术”,但是又必须掌握海量的题目,没有相应的题目训练和印证,无论几轮复习都不会取得高的效果。与此同时,高三的复习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最佳的方式是在通过高质量的试题进行高质量的训练的同时,学会多看题。在复习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题目大同小异,从同的方面说,做了有重复的嫌疑,而且没有时间去做;从异的角度看,题目在某些方面存在创新性,放弃又感到可惜和不放心。这时候学生就需要去看题,而不是做题。许多学生对于一些老教师都很佩服,感觉没有难不住他们的题目,其实,不是老师比学生聪明多少,而是他们掌握了海量的题目,这些题目并不都是他们做过的,更多的是看过,而且会看,所以印象深刻,对于很多题目的解答和讲解也游刃有余。

看题看什么?从题目的性质看,要看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和地市级的调研考试题,高考真题的重要性科学性自不必说,调研考试试题的命制集中了高考试题研究者的智慧,许多试题汲取高考命题精华,有明确的导向性,同时在答案的组织和规范性上科学性都比较强。从看题的步骤上说,首先是看材料、找典型(政治试题与时俱进的一个表现是材料的时代性,但是每年的材料都具有共性),通过看材料学会材料分层、找关键词,并以此确定本题涉及知识点的大致范围。其次看设问,主要是明确题目的规定性要求,如共有几问、是否限定了答题的范围、是否要求结合材料作答等。再次是打好腹稿,对照答案比较验证。最后是看答题的规范,如分点分层论述、有辩有析、理论与材料相结合、术语表达的科学性规范性简洁性等。

高考政治的复习备考策略 篇3

【关键词】高考;复习备考;科学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14-01

进入高三,学生和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时间紧张,但复习内容却非常庞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有大的提高,是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学会统筹安排,做到事半功倍

高三的整个复习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基础知识的夯实巩固、教法学法的设计实施、试题的精选精练,也包括时间的分配安排、心理的调整疏导。其中高三阶段时间的分配貌似不重要,却直接影响到复习效果的好坏。所以科学合理的时间分配,既是保证复习效果的客观要求,也是复习工作有的放矢、步步为营的前提条件。

第一阶段:完成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这是整个复习过程中时间分配最多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经济常识》是整个政治教学中内容最多,学生问题最多的部分,所以在时间的分配上应有所倾斜。教师在复习中要紧紧围绕一个核心线索展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管是复习企业、三大产业,还是财政、税收、银行;不管是对内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良好的世界经济环境,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把握这一点,就能对经济常识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学生理解具体的概念、原理大有帮助。通过明确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图表,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又提高了复习效率。

《哲学常识》的复习相对容易,内容整齐,逻辑严密,清晰明确。复习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哲学常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大有机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每一部分内容的逻辑体系都是由观点、原理到相应的方法论,一一对应。 这也恰恰说明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教会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观点和方法。

《政治常识》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国家制度这个核心展开,体系清楚,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通过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政治现象,明确学生的国家观念,强化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复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配合进行同步的强化训练。比如每节课针对已复习的内容训练一些单选题或者材料题,要求题目少而精,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检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

第二阶段:配合订阅的《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和相关资料 ,进行热点专题的讲解。专题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环保、民生各个方面,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总结整理。通过分析讲解,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整合学科内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一阶段主要进行综合训练,将政治、经济、哲学学科内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实现学科内综合;将政治、历史、地理融合在一起,实现文科大综合;将客观题与主观题糅合在一起,精选精炼。通过综合训练既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解题技巧。

第三阶段:复习工作仍以回归课本为主,总结整理讲过的、做过的试题,反思错题,再做原题,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归纳方法,做好答疑和心理辅导工作。

二、掌握答题技巧,高效规范备考

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做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整个复习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一些答题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学生成功备考大有裨益。

关于审题:学会审题是准确做答的前提条件,造成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审题不细、不清,不分主次。审题包括两个方面:审材料和审设问。审材料就是通过仔细阅读已给的背景材料,分析和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不管何种题型找到主体最重要,哲学常识试题重在抓住关键词句。审设问就是明确设问要求,判断命题意图,确定知识范围,这样便可找到答题的切入口。如果能做到正确审题,有了清晰的思维过程,做答便可一挥而就,顺理成章。

关于做答: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字是语言、思维的物质载体。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直接影响到文字表达的条理性和规范性。但仅仅停留在思考这个阶段还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动笔阐述才能真正检验思维是否缜密,而且能够强化学生使用学科术语答题的规范和技巧。所以,教师要挑选难易恰当、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动笔去写,由老师纠正表述中的错误,再进行总结讲解,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样的训练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错误倾向,也使学生对概念原理的表述更加准确、规范、透彻、全面。完成材料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以观点原理为依据,联系材料进行分析论证,切忌将观点与材料相割裂;2.注意答题的层次性,学会分段分行,清晰明了,力求全面准确;3.书写要规范整齐,保持卷面干净美观。

浅析高考政治学科备考策略 篇4

庆城县陇东中学 田玉清

甘肃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一次高考已经结束,从试题的设计和学生的反映来看,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和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2014届高考复习工作应该怎样展开,政治课的复习效果如何提高,是我们一线政治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科学合理的备考策略对高考的成败至关重要。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谈一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备考。

一、研究高考命题特点,把握考试总体趋势 1.2013高考政治试题特点

2013年甘肃高考政治试题坚持了考试大纲“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试题突出体现了基础性与综合性、知识性与时代性及考查观点原则性和设问灵活性的统一,注重对能力和学科素质的考查。

(1)试题分值与结构总体稳定,但顺序有所变化。与往年相比,今年政治试题分值依然是选择题48分,非选择题52分。政治学科内各个模块的比例分别为:经济生活占30%,政治生活占28%,文化生活占16%,生活与哲学占26%。选择题四个模块所占比例为:4:4:1:4,非选择题经济生活1道,分值为14分;政治生活1道,分值为12分;文化生活2道,分值为12分;生活与哲学1道,分值为14分。与往年有所变化的是文综三科试题顺序有所调整,如政治选择题由24—35题调整为12—23题,非选择题 1

由38题和39题组成,共5个小问题均为政治试题。

(2)试题凸显时代性和现实性。把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是新课程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原则,纵观本次政治试卷,试题大都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大量使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的素材,呈现出越来越情境化、问题化、时代化的倾向,充分体现了新高考改革的生活化趋势。

(3)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考试大纲对考生提出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从试题所考查内容上看,今年的试题一如既往地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

(4)坚持微观切入与宏观把握的辩证统一。从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上看,各题都以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作为背景引入对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考核,都需要考生通过感知试题情境来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非选择题在设问角度上延续了以往的社会生活中的大背景与小角度的设问相结合的方式。

2.2014年高考题型发展趋势

(1)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2)命题的基础性不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非选择题依然在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得分低,制约高考成绩的重要环节),但其命题将更加灵活多变。

(4)试题在设问方式上将呈现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更 2

突出中观和微观,引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能力要求较高。

(5)试题将进一步突出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弱化通过背即得高分的现象,强化学生能力的选拔。

二、高考备考应对策略

在学科总体安排的指导下,各校应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高考应对策略,研究和探索科学、实用、高效的学科复习模式,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研读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师生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进而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新课程、新课标下的新教材,以及相应的新高考,就其本质而言,新就新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关注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并为此而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理念统领新课标、新教材的编写,也是新高考命题的灵魂。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是有效推进课改、有效应对新高考的理性基础。日常教学过程中,高三教师应注意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研究和反思,将现行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不断进行对照,寻找差距,转变教学观念,制定改变落后教学行为的具体步骤和措施这也。因此,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我们备考少走弯路的重要保证。

2.突出重点难点,落实复习计划

三轮复习是被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的高三复习模式。落实三轮复习计划的关键是处理好进度和效果的关系,明确各阶段复习的着力点,避免出现“蜻蜓点水”、“炒剩饭”的现象,做到层层推进、螺旋式上升,不断提高复习的效果。

(1)一轮复习要点化

一轮复习为基础知识复习阶段,主要目的是夯实基础。这一阶段的复习必须认真研读教材,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力争能全面了解教材,不留遗漏。细读教材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不能存在某个知识点可能不考的念头,要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在熟读、细读教材的基础上,要认真记忆知识点,做好知识的储备。记忆知识点时要遵循先宏观后微观,也即先体系后要点的逻辑顺序。如,课题(明白本课要讲知识的总体范围)→框题(明确本框题讲述的主要内容)→目题→具体知识点。知识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先把握其精神实质,然后有目的地和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对接,知新而温故,从而提高记忆效果。读和记是为了练(如随堂检测、周测试、月考等),只有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才能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一般说来,第一轮复习的练习不宜过深过难,应以基础性练习为佳,达到纠正偏差或错误、巩固知识的目标。

(2)二轮复习板块化

二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能力,这是整个复习过程中最为关键、难度最大的阶段。新课程二轮复习必须有新的方法,需要认真落实新课程理念,以《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为依据,精选生活中的主题,4

以生活主题统领知识专题和热点专题复习。在一轮复习要点化的基础上,本轮复习应依据生活的主题,突出学科主干知识,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归纳与生活主题相关、相近或相似的知识点,建立主干知识中知识点之间、不同模块之间、学科知识与时政热点之间的多样联系,构建知识小板块。具体地说,“是什么”一般包含:概念或含义,本质内容、特点等;“为什么”一般包含:地位、作用或者意义、重要性、现状和影响等;“怎么办”一般包含:措施、途径等。通过板块化复习,提升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构筑知识网络体系、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打好基础。

(3)三轮复习网络化

三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构筑知识网络体系,提高应试能力。本轮复习要强调回归书本,对考点进行系统、规范、完整的把握。与一轮和二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同,三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更加注重知识结构网络的梳理,强调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切实掌握主干知识和重难点知识;更加注重熟悉教材的关键点、关键词等骨干性语言;熟悉时政热点,规范思维方法,训练解题技巧,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从而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应试能力。最后留出7天左右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强化记忆、查漏补缺,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重温历次模拟考试试卷,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3.深化校本教研,转变教学方式

校本教研是由学校作为研究主体,以行动研究为主的方式去解决教 5

学实际问题而营造起来的一种教研制度。各校应建立由学科组、备课组和课题组组成的以校为本的学科教研组织。学科组应团结一致、协作分工、群策群力、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最大合力,促进共同提高;各年级备课组在教学过程中应基本实现四个统一,即统一教学思路,统一教辅资料,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备课,并随时随地地开展教研,互相听课、评课,共同讨论、反思、解决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课题组应根据本校、本学科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立研究课题,深入研究并及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个性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落实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4.掌握良好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要讲清目标。具体做法是:在授课前,首先向学生出示复习提纲(主要包括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热点四个部分)。其次针对提纲,从识记、理解、运用和综合四个方面作一简要说明。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听什么,记什么,哪些应该了解,哪些应该重点掌握。

(2)要讲准重点,讲透难点。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集中精力和时间讲准重点,解决主要矛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或喧宾夺主、主次颠倒。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善于发现难点,攻克难点,讲透讲懂。哪怕是花一节课的时间去讲透一个问题,也是值得的!教师要想办法用很形象的比喻或很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去弄懂对他们来说很深奥很抽象的理论,直到他 6

们恍然大悟,心神领会!

(3)要讲明疑点。讲明疑点贵在讲清疑因,学生明确了疑因,疑点便迎刃而解。在讲解中,可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4)要讲出知识的规律。这里的“规律”主要有二方面:一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解答方法与技巧。由于每节课涉及到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纵横交错的。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将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形成网络系统,并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如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课文知识与时事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同课本之间的内容的内在联系等。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解答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思路的点拨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解答方法与技巧。总之,在复习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5)帮助学生建立起试题分析能力。任何一道题做过以后,如果能做科学系统分析,从解题速度、准确性、失误点、能力考查、解题技巧等方面认真解读,而不是仅仅做个答案更正的话,学生的试题分析能力就体现出来了,也可以避免陷入题海战术。5.紧扣时代脉搏,科学备考时政

将时事热点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的综合考查,是近些年来政治高考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主观性试题,还是客观性试题,都是迎着时事热点、重点问题而展开的,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对 7

时事热点、重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认识水平,将理论联系实际推向更高层次,并体现出知识、能力、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高考政治大题备考方法 篇5

主体定位法

主体定位法就是根据不同行为主体列出不同措施,主要适用于设问中没有提示主体是谁(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等)应该怎么办的试题的解答。

[例题]: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为确保乳品质量安全提供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并于2008年10月9日起施行。

请用经济常识知识简要回答:如何解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解析]:设问没有指明谁应该怎么做?作答时要从多角度去考虑,围绕经济活动的常见行为主体分别归纳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如下: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市场经济秩序,健全市场法律法规,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道德(信用)建设,促进富有时代特征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

经营者(企业):依法经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开展正当竞争,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诚信经营,树立自我负责的道德意识,笃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

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能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客体定位法

客体定位法就是从客体角度思考问题,依据特定对象归纳应采取的措施,主要适用于行为主体比较单一的设问题目的解答。

[例题]:从经济常识角度,谈谈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解析]:该设问中解决问题的行为主体很显然是国家,而客体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时,如果仅从国家角度思考,答案只能是靠死记知识点的无序罗列,而如果从客体角度思考,围绕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两个方面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组织答案,就会有规可循,使结论富有逻辑性。

参考答案如下: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生产、生产力角度)

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关系角度)

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行互利共赢得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交换、消费角度)

④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分配角度)

⑤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五个统筹。(其他角度)

内容定位法

内容定位法就是根据相关问题或相关材料的具体内容,搜寻合理的多样化的措施,主要适用于材料信息比较多的题目中。

[例题]:(2004全国文综Ⅱ卷39)电力曾经被誉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针对近些年来由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引发的电力紧张现象,国家决定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在确保国有电力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鼓励其他经济成份投资兴建电力企业。一些地方还通过试行电力供应分时定价的方式,缓解高峰时期的供电紧张局面。

根据所学经济常识,分析上述材料中发展电力工业的措施。

[解析]:这是一种给出一些具体做法,让考生从中提炼观点的设问,如果考生不能提取材料内容中的有效信息,不会进行相应的关键词转换,就很难取得满意的分数。

参考答案如下:

①发展电力工业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由材料中确保国有电力企业健康发展归纳而得),并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由材料中鼓励其他经济成份投资归纳而得)

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运用价格杠杆调节用电,缓解电力紧张。(由材料中分时定价归纳而得)

③政府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保证电力工业适应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考政治必备答题技巧

1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命题特点

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

热点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

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

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

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

2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学生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1、基础知识未落实:

①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

②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

③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

④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常规能力未到位:

①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

②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运用失当;

③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

④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3、解题未掌握:

①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

②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

③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

④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

看什么——看设问

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

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

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

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

3、领:

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

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

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

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6、思:

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高考政治措施类题备考方法 篇6

要想提高简答题的得分率,在全面细致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最关键的是要掌握不同设问类型的简答题相对应的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技巧,从而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笔者对不同类型简答题的解题路径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和归纳总结,实践效果不错,现就措施类简答题的具体解题方法谈点粗浅看法。

措施类简答题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引导语来设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如__是如何(怎样)做到___的?是如何(怎样)坚持___的。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主体定位法

主体定位法就是根据不同行为主体列出不同措施,主要适用于设问中没有提示主体是谁(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等)应该怎么办的试题的解答。

[例题]: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为确保乳品质量安全提供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并于2008年10月9日起施行。

请用经济常识知识简要回答:如何解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解析]:设问没有指明谁应该怎么做?作答时要从多角度去考虑,围绕经济活动的常见行为主体分别归纳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如下: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市场经济秩序,健全市场法律法规,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道德(信用)建设,促进富有时代特征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

经营者(企业):依法经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开展正当竞争,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诚信经营,树立自我负责的道德意识,笃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

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能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客体定位法

客体定位法就是从客体角度思考问题,依据特定对象归纳应采取的措施,主要适用于行为主体比较单一的设问题目的解答。

[例题]:从经济常识角度,谈谈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解析]:该设问中解决问题的行为主体很显然是国家,而客体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时,如果仅从国家角度思考,答案只能是靠死记知识点的无序罗列,而如果从客体角度思考,围绕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两个方面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组织答案,就会有规可循,使结论富有逻辑性。

参考答案如下: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生产、生产力角度)

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关系角度)

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行互利共赢得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交换、消费角度)

④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分配角度)

⑤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五个统筹。(其他角度)

内容定位法

内容定位法就是根据相关问题或相关材料的具体内容,搜寻合理的多样化的措施,主要适用于材料信息比较多的题目中。

[例题]:(2004全国文综Ⅱ卷39)电力曾经被誉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针对近些年来由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引发的电力紧张现象,国家决定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在确保国有电力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鼓励其他经济成份投资兴建电力企业。一些地方还通过试行电力供应分时定价的方式,缓解高峰时期的供电紧张局面。

根据所学经济常识,分析上述材料中发展电力工业的措施。

[解析]:这是一种给出一些具体做法,让考生从中提炼观点的设问,如果考生不能提取材料内容中的有效信息,不会进行相应的关键词转换,就很难取得满意的分数。

参考答案如下:

①发展电力工业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由材料中确保国有电力企业健康发展归纳而得),并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由材料中鼓励其他经济成份投资归纳而得)

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运用价格杠杆调节用电,缓解电力紧张。(由材料中分时定价归纳而得)

高考政治的备考思考 篇7

一、学习者

1.博览群书 厚积薄发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无论是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挑战、素质教育的挑战、课程改革的需要, 还是从英语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成长的需要都表明英语教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以前人们常说,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这“一桶水”就是学生真正能够得到“一碗水”的保证。从专业知识来讲, 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的掌握必然比学生要多、深、广, 但任何学科都是在不断发展的, 而教材上的内容却是固定和滞后的, 因此局限于教材的“水”仅是一桶死水。教师除了要终身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外, 还应该涉猎各种知识领域, 尤其要注重学习经典原著, 积淀自己的人文底蕴。我想,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拥有的不仅是一桶水, 而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小河。而这条小河的源头活水, 只能来自于教师业务的终身学习。“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学习考纲 研究考情

2011年浙江省的高考考试说明都已鲜新出炉, 我们要正视问题, 调整心态, 解读考纲, 分析考情。因为只有在研究高考的基础上, 才能把握好复习的“政治”方向, 提高复习的效能。作为一名高三英语教师, 除了博览群书, 扩展知识面外, 还应该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课改三年的《考试说明》、《教学指导意见》以及近三年的高考真题。比如《课程标准》对词汇量的要求:

五级:理解和掌握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七级:学会使用2400~2500个单词和300~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八级: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九级:学会使用450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2009年高考词汇要求:由2008年的2000个左右提高到2500个左右;对合成、转换、派生等常用词汇更加重视。

2010年新增100个词汇:名词53个, 如chart/diagram/brochure/poster/religion, 动词18个, 形容词19个, 副词1个occasionally, 其他9个, cycle/digest/folk/sum/profession/rid/poison/potential/pace。

2011年大纲要求“词汇量为2700个左右”, 比2010年的2600个新增了100个词汇:名词61个, 动词7个, 形容词23个, 副词5个, 其他4个, 如abstract (adj./n.) , ban (v./n.) , blank (n./adj.) , rank (n./v.) , 说明对词汇量的要求继续增加。和去年考试大纲所描述的基本一样, 但在阅读的篇数上注明了阅读材料为4~5篇, 并且在样卷的文章中有的部分篇幅较长。

二、指导者

1.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非智力因素的差异, 进行目标激励, 分层互促。知识层次低的学生, 做问答、转换练习, 简单的问题要尽量留给他们, 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为他们能回答更难的问题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智力因素突出的学生做阅读性强、推理性强的练习。根据渐进性原则, 在大部分学生学习确有困难时, 应适当放慢进度, 查漏补缺, 甚至是“开小灶”, 让他们在教师的耐心帮助下, 充满信心。对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也不能轻视, 否则会使他们盲目自大, 进而丧失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 对待这部分学生,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扩大难度和浓度, 也可以在练习或检测中增加信息量, 让他们不断受到新的信息刺激。总之, 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遇事能做, 做则有所获。

2.推荐原著 培养能力

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 而且阅读能力是一种语言的综合能力, 提高阅读能力能为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也能使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认识学习英语的真正价值, 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 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所以, 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能否巩固, 言语技能能否得到培养与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真正学会阅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作了说明, 其中还特别指出:除教材外, 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老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些难度适中的外文原著, 并设置些问题, 让学生有目的的去阅读, 培养其自学能力。例如指导学生读O.Henry and his short stories.

2.1. 了解作者O. Henry的基本情况:

O. Henry was the pen name of American writer William Sydney Porter (September 11, 1862-June 5, 1910) . O. Henry’s short stories are well known for their wit, wordplay, warm characterization and clever twist endings, which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O. Henry ending.” O. Henry’s stories are playful and optimistic. Most of O. Henry’s stories are set in his own time, the early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Many take place in New York City, and deal for the most part with ordinary people: clerks, policemen, waitresses, etc. To O. Henry, everyone in New York counted.

2.2. 推荐阅读作品:

A Service of Love《爱的牺牲》 ;The Last Leaf 《最后一片叶子》 ;The Cop and the Anthem《警察与赞美诗》 ;The Gift of the Magi 《麦琪的礼物》 ;A Retrieved Reformation《重获新生》 ;The Ransom of Red Chief 《红酋长的赎金》等。

2.3. 设置问题:

问题形式1 根据小说内容填空。 (The Last Leaf )

Johnsy, a young woman artist, with Pneumonia, was now lying still in bed, with a strong belief that she would immediately away as the last leaf out of the window to the ground. Sue, her best friend, told this to Old Behrman, who made a living by for others and who planned to paint a for years. ( hear) this, the old man felt that something must be done to stop it. A beating rain with bitter snow came through all the night, and when Johnsy demanded the curtain (pull) up, she found in surprise that the last leaf had the fierce rain. Encouraged by this, Johnsy decided to live on, and soon she recovered., bad news came old Behrman died of Pneumonia , because he painted the leaf for Johnsy all the night in the violent rain.

问题形式2 限定字数写Summary。 (The Gift of the Magi)

Two lovers give each other their valued treasures. About a young couple who are short of money but desperately want to buy each other Christmas gifts. Without telling Jim, Della sells her most valuable possession, her beautiful hair, in order to buy a valuable chain for Jim’s watch; while unbeknownst to Della, Jim sells his own most valuable possession, his watch, to buy jeweled combs for Della’s hair.

问题形式3 回答问题。 (The Cop and the Anthem)

1) What was Soapy’s most desirable thing in the coming winter?

2) Why didn’t Soapy want to seek help from any institution of charity?

3) What did Soapy think of going to Blackwell prison at first? What was the fact?

4) What was the ending of the story?

问题形式4 填表格。 (The Cop and the Anthem)

现在的英语高考试题, 更侧重考查学生是否有坚实丰厚的语言基础知识, 以及实际运用英语知识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所以, 只要有足够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输入, 到高考时就能随心所欲地进行知识的输出。

3.胸有成竹 提高考商

首先, 要指导学生明确冲刺阶段任务, 有的放矢。准确把握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解题能力情况、做题速度, 在短时间内迅速巩固并提高原有的复习成果。其次, 做好知识综合储备, 有备无患。指导学生通过“回头复习”进行知识大盘点, 高度凝结知识体系, 构建专题、专点网络。最后, 掌握临场应考策略, 丰富经验。因为高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的临场策略以及应考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方面的训练属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它包括:考前情绪自我调整的训练, 考试自信心的训练, 在考场上遇到难题受挫的意志品质的训练等内容。很多同学由于有良好的应考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临场发挥水平高于原有的水平, 还有一些同学, 由于情绪意志等原因, 临场发挥水平低于原有水平, 从而导致高考的失败。因此, 必须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同时树立必胜的信心, 学会自我减压, 正确对待考试的难易程度并且保持最佳生理状态。只有这样, 才能在考场上提高自己的“考商”, 把自己应得的分数带回家!

三、积累者

积累是语言学习的必要途径, 但语言包罗万象, 漫无边际, 只有科学地、有选择地长期积累才能促进高考的成功。所以, 从高一入学起就要科学地建立起语言素材库。

1.语言素材的积累

教材中语言丰富多彩,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美丽的语言, 科学地分类积累教材中有用素材, 因为教师能站在统揽全局的高度来审视教材, 对教材有相当强的驾驭能力。同时应常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课外读物的语言素材, 扩大他们的词汇量, 丰富他们的语言知识。语言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为促其持之以恒, 逐渐养成自主积累的良好习惯, 还应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积累的乐趣, 激发积累的热情。

2.语言素材的巩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任何记忆过的东西在没有达到牢固记忆状态之前, 如果不能够做到适时地复习, 都会有被完全遗忘的可能。因此, 语言输入之后还需进行巩固。语言材料的输入和巩固过程是一个反复刺激、不断加深印象的过程, 是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持久记忆的过程, 这是语言能否自如输出的关键。为此, 笔者组织好早读、晚读, 并要求对一些篇章素材进行背诵或朗读比赛, 使死的素材变成了活的语言, 使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不知不觉得到了提高, 难怪有些学生会说:“素材库在手, 英语学习不用愁。”

3.语言素材的输出

沉睡的潜能需要被唤醒, 储存的记忆需要被激活。语言素材通过高一、高二的长期积累, 还需在高三进行大量的语言提取与运用 (即语言输出) 的训练。训练可通过专项测试、综合测试、竞赛活动等形式。测试、活动后应及时纠错、总结。通过这些测试、活动, 同学们对自己所积累的素材有了一个提取、运用并再整理的过程, 也对素材库进行了补充与完善, 如此反复地提取、总结、再运用的训练, 使学生在考试中能自如地进行语言的输出, 使高考不再成为一件困难的事。如教学 (人教版) Module8 Unit2 Cloning语言知识点后, 提供学生选择、填空或翻译等练习来巩固, 最后笔者从中抽取be bound to, undertake, payoff, drawback四个重要词组, 让学生通过句子或篇章将其加以运用, 以下是学生作品之一:

高考政治后期复习备考指要 篇8

【关键词】回归课本;知识树;社会热点;积极心态

高考前一个月一般学校二轮复习的专题复习基本结束,考生进入了自我备考阶段,这个阶段是考生复习的黄金期,提升成绩的空间还很大,如何选择复习策略必将影响到最终考试结果,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考前备考效率谈几点心得。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知识

高考考察的是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方法的掌握运用,近年不同模式的高考试题的走向呈现共同趋势是突出基础性,把基础知识作为考查思维的载体或工具,能力立意,注重基础知识与能力融合。大量主观性试题都是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和变式,有的试题不论是题目还是答案都直接来源于教材。“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一条永不褪色的命题灵魂。基础知识就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念、基本方法及其相互联系,是最能体现学科的核心,最有用的知识,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前一阶段考生进行了大量的强化训练,这是必要的,但我们发现不少考生忽视了课本,基础知识遗忘现象很严重,一问三不知,为此,考生要走出题海,回归课本、回归基础、回归《考试说明》。认真阅读课本,阅读《考试说明》,弄清考试范围,将《考试说明》的考点在书本上一一落实,把每一课的基本知识点按顺序、结构进行整理,努力做到主干知识网络化,每个考点“点点清”。考生通过“回归”,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把握“核心知识”,绘制“知识树”,达成知识的完整建构

要关注高考“核心考点”。高考考点有很多,最后阶段复习时不能平均用力,要抓住主干知识点。经济生活要重点把握:科学发展观、汇率问题、价格、分配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消费、生产、劳动、就业、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政治生活要重点把握:政府、公民(特别是公民的政治参与)、政党、外交政策,文化生活要重点把握:文化传承、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修养,哲学生活要重点把握: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辩证法,人生价值的实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绘制“知识树”。打破章节界限,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线,将教材中知识点整合成知识网络,在头脑中构建有关经济学、哲学、政治学、文化生活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复习政治生活有关“公民”、“政府”、“国家”、“政党”等主干知识时,不仅要在政治生活模块内去掌握,还要将这些主干知识通过列表、画图等方法,在四个模块内将有关这方面知识整合起来,力求达到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四个模块知识合理自如的分析同一个问题。

三、关注“失分点”,查漏补缺

高考复习最后阶段适当的练习是必要的,考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些符合高考要求和课改趋势的典型练习去练练手,原则上不宜再做太多的模拟试题,这时要学会向试卷要分数,“找试题做,不如找错改错”,前期复习中的错题、疑问、疏漏都是宝贵的增分点,对这些内容要进行自我补救强化复习。将以前做过的试卷认真整理一下,分析错题的类型,弄清错在哪里,是基础知识不牢还是答题方法不对。如果属于同一类型的问题,则可以选择几道类似题进行强化,比如经济生活中的“计算类”、“因果类”,政治生活中的“评价、认识类”、“意义类”,哲学生活中的“漫画类”、“名人名言及古诗词类”等。要学会将不同试卷中的同一个考点、同一个热点放到一起,认真分析问题设计的角度、命题规律及答案的差异,寻找和总结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做到触类旁通。

四、盯紧社会热点,把握命题的兴趣点

重大时政热点和教材重点的结合往往是高考命题的着力点,各地高考题都是以某一社会热点为依托,以社会热点为背景来设置情景,既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考察学生对相关热点问题分析认识能力。因此,关注热点问题是政治备考的不二选择,热点问题包括及时热点和长效热点,近年来高考命题对长效热点关注有所增加,比如:资源环境能源问题、民生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科学发展、科技创新、和平与发展。对长效性热点,在复习时,考生要思考其不同命题角度,从多方面加以掌握。考前复习应着重思考以下几个热点:1.理解十八大精神方面——科学发展观、“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阐述)、“五位一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倍增计划(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10年翻两番);2.“中国梦”及实现途径;3.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4.调结构促转变等等。在复习时,要努力挖掘热点所体现的考点知识,将时政热点从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角度去考察,建立双向细目表。

五、保持积极心态,做好考前准备

高考在即,来自学校、家庭、自身的压力使得不少考生心态发生了变化,越临近高考越感到这有问题,那有问题,感到越学越糊涂,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压力,认识到压力并不可怕,适度的压力有利于学习的提高,其次,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学会积极心理暗示:“我努力了肯定行”,“ 我不会,别人也可能不会”。要通过适当途径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心态平和了,冲刺阶段的复习才能有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朱宇云.《从高考阅卷谈备考之“四重”》.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1年,第12期

[2]纪立建.《2012江苏省政治试卷分析及其启示》.中学政治课教学.2012年,第7期

上一篇:期盼明天作文下一篇:GSP认证现场检查不合格项目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