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备考建议(精选8篇)
高考政治备考建议 篇1
2018年高考政治备考建议
复习时间安排
一轮复习:2017年6月—2017年12月
经济:2017年6月—7月
政治:2017年8月—9月中旬
文化:2017年9月下旬—10月
哲学:2017年11月—12月
二轮复习:2018年1月—2018年4月
分专题结合热点复习和练习
三轮复习:2018年5月:热点复习及模拟训练
二、基础知识方面:
①考点——所有的学生能准确说出考点所在的单元以及课和框,考点所包含的的内容并能谈出对考点的理解;在深度上不做过多要求,但是面上必须兼顾,以便为二轮打下坚实基础。
②范围——对每个模块的基本体系能够熟练画出关系图,这对于调动、选取知识特别重要。③理论——对基本理论知识能够熟练准确说出他们的内容以及适用范围。(从模块的角度尤其是哲学——微观题)
具体要求:
(1)明确基本概念:
理解概念内涵和外延部分,扫清易错易混点,相近概念的区分。比如:按劳分配与劳动收入、出口与走出去、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2)弄清基本关系:
例.经济:价值与使用价值;价格与供求、价格与价值、消费与生产、公与非公经济、企业与劳动者、企业与消费者、效率与公平、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与人民、税收与人民、税收与国家、市场与宏调、主题与主线。
(3)熟记基本理论:
教材理论是做题的依据和工具,虽然现在突出考查能力,但基本都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所以我们要牢记,但不是死记。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使其成为自身知识储备的一部分,内化为自己的学科素养。
具体做法:
巩固知识: 如:财政——含义、构成、本质、作用、收入、支出、关系、税收、宏调相关;市场——作用、优点、秩序、体系、规则、征信体系、失灵、后果
扩展知识:
第一、教材有的内容,但教材讲的是最基本原理和观点,而现实情况却在不断变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第二、考点上有的,教材上不明确的。如企业兼并,供给侧结构改革,五大发展理念。
第三、教材上有的,但不全面的。如解决就业问题、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严密关注与国家政策、时事相关的动态信息。
整合知识:如: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关系,相关类似知识要对比整合,不能让学生含糊。
三、能力技巧方面:
①熟练运用解题技巧、避免低级失误,做题效果得到提升。(这几年的高考题,在选择题里几乎一半的选择题靠准确的基础知识能够排掉错误选项,就能得分。)
②会用政治术语、政治思维解决政治学科问题。近些年主观题小切口基本居多,所以学科术语与学科思维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高频考点及命题预测
《经济生活》高频考点:
•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财政的作用;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科学发展的主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对外开放政策
命题预测
①重视发挥消费的作用:扩大内需,内生动力
②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供给侧改革,树立品牌,走出去战略
③宏观调控:财政、税收,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释放市场活力
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经济生活》以企业经营的内容(微观经济)、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知识(宏观经济)、民生问题(立足点)的考察最为频繁。近年的高考试题都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来设置情境的。考查的形式更加灵活,思维深度进一步加深
《政治生活》高频考点:
•公民的政治生活(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政府的性质、职能、依法行政、接受监督;
•人大的权力和人大代表的权利;民主集中制;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执政方式;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
•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外交政策。
命题预测
①公民的政治参与(参与意识)
②政府改革及职能转变(理性精神)
③民主政治建设-基层民主、依法治国(法治意识)
④加强和完善党的建设(政治认同)
⑤我国的外交政策,世界的中国声音
《政治生活》的考察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为主线,政府、人大、党为主体信息呈现方式,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
《文化生活》高频考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创新的源泉、作用和途径;
•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包容性;民族精神的发扬;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道德建设。
命题预测
1.文化的本质意义——命题的立足点;
2.文化的功能定位——命题的惯性思维;服务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塑造功能、凝聚功能、创造功能„„ 3.文化的运行规律——命题的基本要求;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自身传承性、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文化创新与借鉴交流、融合的统一
4.传统文化的精华——命题的主要切入点;
5.文化创新的途径——命题的落脚点;
6.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命题的新思路;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命题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在命题工作中更加注重渗透核心价值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能力考查;不断创设新题型,丰富题型的考核功能;创新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方案,提高能力考查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合理控制试卷难度,发挥区分选拔功能等,通过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国家教育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
文化生活的分值比例配置随着高考改革的步伐而水涨船高。
《生活与哲学》高频考点: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实践与认识关系;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联系普遍性和客观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系统优化方法;
•量变与质变关系及方法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方法论;
•辩证否定观及方法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命题预测
1、《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涉及考点较多,分布较广,照顾到了哲学的四大板块知识,但第一单元基本不作为命题资源,试题的设置也体现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如意识、实践、真理、联系、矛盾、社会意识、价值判断与选择等。
2、从近几年全国卷的命题来看,认识论与价值观的考查密度和频率也在加大,而且试题设问角度向着微观化、具体化的方向发展,背景材料信息丰富,情境设置巧妙,从答案设置角度越来看,注重理论论证分析。
3、近年来,哲学试题尤其青睐‘分析说明’,强化能力目标的考查力度,题型活、答案活,应用性较强。
五、关于复习备考的反思:以学定教
哪些知识和能力难以落实?为什么难以落实?
在落实过程中,我们主动尝试过哪些变革?效果如何?学生自主性发挥有几成?
哪些教学活动(特别是训练)是富有意义的?哪些成效不大?哪些纯属多余?
六、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答非所问
问: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
答:①国家应加强对财政赤字控制。②环境保护绿色消费。③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④加强对市场和对外进口的管理。提高人们正确消费观念。
第二,词不达意
语言表达能力存在严重的缺陷:或者写半堆截子话,不能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或者没有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而是不加分析地简单抄袭材料,或者不加选择地简单罗列教材观点,或者字写得歪歪斜斜,错别字连连。
第三,知识错误
主要表现在:
专有政治术语表述错误。如,“一国二制”或“一国两治”等。
学科基本观点表述错误。如,“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等。
学科基本知识理解错误。如,“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
第四,要点重复
如,五个要点:①文化对人有深刻的影响;②中华传统文化对人有重要影响;③中华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④中华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⑤中华文化能免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五个要点表述的其实是一个意思,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产生重要影响。
第五,按图索骥
如,“套路”:世界观——方法论——结合分析。
第六,思路混乱
如,第40题第(1)问:《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10分)
根据试题情境材料的层次:诗词涵盖范围和来源——诗词主题和内涵发掘——舞美设计和传播手段——选手来源、观众反响,答案相应为:通过选择诗词,展示艺术魅力;通过发掘文化内涵,引导向美向善;通过现代传播技术,增强趣味性和感染力;通过激发文化情绪,引导民众参与。
每个要点的构成基本采用“手段+目的”的呈现方式。
七、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第一,没有用心去审设问
高考试题的设问:鲜活、灵巧、致思、有价值意义。
第二,没有用心去读材料 高高考政治试题的情境材料均源于具体生活,而试题设问则内生于情境材料。
第三,没有用心去学知识
很多学生把用心去学知识简单理解为死记硬背教材观点。
第四,没有用心去讲道理
政治主观题答题的过程,说穿了就是一个根据设问要求,依据一定的理论逻辑和事实逻辑,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
八、从中获得的教学启示
1、注重培养阅读能力
具体情境是表现能力考查的“舞台”,学科知识只有与具体情境相融合,才能真实地体现出它的内在价值。我们只有凭借这个舞台,运用学科知识应对各种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和挑战,才能表现个体的能力与品格。因此,设置恰当的情境,是高考能力考查不可或缺的维度,也是学生答好高考试题的基本前提。
教学中,我们就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这里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指通识性阅读能力,而且是指思想政治学科阅读能力,即运用政治学科思想、学科知识、学科方法进行阅读的能力
2、注重知识综合运用
每道题,哪怕是一道选择题,也可能会考查一个“知识群”,有的选择题或主观题的某一问中甚至考查了跨学科模块的知识。
如,40题的第(2)问,表面上考的是哲学——社会历史的主体知识,但实际上需要考生围绕“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树立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意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说明。
3、教会学生简易逻辑
学点逻辑。不单指逻辑学中的概念、判断、推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关注情境材料中的事实逻辑和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逻辑。
事实逻辑主要隐藏在情境材料之中。高考的情境材料都有其独特的逻辑结构,认真分析每段材料、每层意思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便可以准确找到试题给我们提供的事实逻辑。
理论逻辑主要交织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之中。按照一定的理论逻辑疏理相关知识,就能形成合符逻辑的知识结构,就能有效地结构化学科知识。
4、按高考评卷要求给分
高考政治备考建议 篇2
了解近三年新课程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考核情况,对研究新课程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题走向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也需要对老课程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考核情况有所了解,因为新课程高考与老课程高考存在着难以割舍的紧密联系。
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在老课程高考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01年上海高考政治试卷中。2001年以来的上海高考政治试卷中、2005~2007年的江苏高考政治试卷中以及2009年北京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都有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
综合表1和表2,从高考命题理念的传承来看,新课程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制吸收了老课程研究性学习试题的精华,如具有时代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人文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具有开放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等。但在命题走向上,新课程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制还是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1.在对活动课程类研究性学习的考核中,课题研究类有所弱化,项目(活动)设计类得到加强
根据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课程活动类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课题研究类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模仿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搜集大量的研究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深入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相应的,高考政治学科对课题研究类研究性学习的考核主要包括对研究课题的拟定、研究方案的制定(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条件分析、研究分工、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预期成果及表达形式等)、课题的具体实施、成果的表达和交流等方面内容的考核。客观地说,此类试题比较容易,只要亲身经历并认真参与过研究性学习的考生,都能应答自如。即便是没有参与过研究性学习的考生,适当做一些高考或各地模拟试题中的此类试题,通常也都能举一反三、从容应对。
项目(活动)设计类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如某校要求学生策划一次“环境保护活动”、“全民健身防甲型H1N1流感活动”等属于社会性活动设计;“电话误放提醒装置设计”、“声控延时过道灯设计”等则属于科技类项目设计。项目(活动)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设计理念,整体构建实施方案。学生组成项目(活动)小组,深入实际,在完成项目(活动)设计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真刀真枪”的演练。鉴于文科的特点,高考政治学科对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的考核主要集中在社会性活动设计方面,且对考生的组织和活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而此类试题因其设问的灵活性和答案的开放性而有一定的难度。
从整体来看,当前政治新课程高考对研究性学习的考核已由老课程时期较多地考核课题研究类研究性学习,转变为较多地考核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可以说,这是由课程研究类研究性学习和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的。相对而言,课程研究类研究性学习试题比较简单,与高考已考试题和各地模拟试题容易相同、相似而造成考生得分率高,使得试题区分度较差,不太符合高考选拔性考试的要求。而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试题则能更加充分考核考生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且试题形式多样、变化较多,越来越为高考命题专家所青睐也就不足为奇。
2.对活动课程类研究性学习的考核力度减小,对学科课程类研究性学习的考核力度加大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除了活动课程类,还包括学科课程类(即在中学各学科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具体来说,政治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新的积极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运用所学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政治学科的观点和原理,创设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从政治学科内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初步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运用政治学科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应的,高考政治对学科课程类研究性学习的考核,则要求考生能运用所学政治学科知识,提取探究活动所获取资料中的有效信息,评析与探究活动有关的各种观点,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
近年来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政治新课程高考对研究性学习的考核已越来越多地向政治学科渗透,学科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无论是试题设问的数量还是分值均超过了活动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甚至有的地方已不再考核活动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特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命题者要考虑试题答案在高考阅卷过程中的可操作性。确切地说,这不仅有利于考查考生利用政治学科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克服活动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尤其是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试题答案的过于宽泛所带来的阅卷效率下降的问题。
3.在试题呈现方式上,更加注重图文并茂,使试题看起来更加美观
高考命题实践表明,试题的呈现方式如果总是成段的单一的文字,会给考生带来视觉上的疲劳感,甚至造成考生信息提取的遗漏。而克服这一缺陷的重要做法,就是在组卷上下工夫,比如选择题的背景材料可以用新闻素材、漫画图表、名人名言、寓言典故等交错排列,有效地提高学生答题的兴奋度。
近三年新课程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呈现方式,越来越多地注重图文并茂,给考生美的享受。
如2008年江苏高考试卷第37题使用了下列图
又如2009年江苏高考试卷第37题使用了下列图片:
应该说,这些图片的使用,不仅丰富了试题的表现形式,而且有效还原了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真实性,提高了试题的可信度,让考生倍感亲切。
结合以上对新课程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命题走向的分析,笔者认为,备战2010年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课题研究类研究性学习试题要予以必要的关注,尤其要注意高考未曾考核的角度
尽管课题研究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难度不大,但对高考尚未考核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省份的考生来说,还是要引起高度重视,最好能把各地高考已考的研究性学习试题试题系统地做一遍。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对高考试卷中可能出现研究性学习试题有个心理准备,二是防止出现试题命制简单但因自身缺乏理论积累而得不到分的结果。
例1 (2003年上海高考政治试卷第31题第2问)右图原是产于南美洲的“食人鱼”。有专家认为,食人鱼一旦流入我国自然水域,可能给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危害。去年,我国发现部分商家为了牟利而非法引进、销售食人鱼,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有关主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有力措施予以清剿。请简要回答:
食人鱼事件可以折射出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假定你以这一事件为题材,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题研究,请完整写出你的选题:“从食人鱼事件看——”,并简单写出选题的理由。
参考答案:
经济方面选题如:从食人鱼事件看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从食人鱼事件看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建设;从食人鱼事件看我国生态安全问题等。政治方面选题如:从食人鱼事件看我国法制建设;从食人鱼事件看公民道德建设等。
根据选题与事件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选题本身的重要性,酌情给分。例如:选题为“从食人鱼事件看公民道德建设”,理由是食人鱼事件的发生与部分经营者唯利是图有着密切关系(即选题的相关性),而如何提高商业经营者以至公民整体的道德水平,已经成为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即选题的重要性)。
例2 (变式训练)近年来众多食品安全案件的曝光,使得加强食品安全、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正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假定让你以食品安全问题为题材,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题研究,请写出你的选题,并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可参照例1,具体略。
简析:考生如果做过例1,再来做例2,解答时就会比较顺利。相反,如果在高考中突然碰到类似例1、例2这样的试题,而之前并没有参加过研究性学习,也没有任何知识储备和试题积累,估计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了。
例3 (2008年宁夏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第38题第3问)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
假如让你制订方案,首先应抓什么环节?在这个环节你主要应做哪些工作?
参考答案:
调查研究。查找和核实有关圆明园的原始资料,通过座谈会、互联网等渠道听取意见、征询建议,了解有关文化遗址保护的法律、法规,走访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等。(要求至少写出两项。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简析:例3的设问解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尚无备考经验的考生来说,很难看出这是一道研究性学习试题,对设问“首先应抓什么环节”很有可能答非所问,进而影响递进设问“在这个环节你主要应做哪些工作”的回答,从而丢掉宝贵的分数。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已考试题进行训练,的确是增加备考经验的捷径。
对于高考已经考核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省份的考生来说,则更要关注高考政治课题研究类研究性学习试题未曾涉及的角度。这有利于防止高考命题专家“杀回马枪”,因为高考虽然出现淡化课程研究类学习试题考核的趋势,但这并不等于就不考核。
例4某中学高一年级部分同学围绕“H市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这一课题,成立课题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在H市大学生就业网上获得了这样一组数据:文科类大学生就业率2004年是72.4%,2005年是81.4%,2006年是85.3%;理科类大学生就业率2004年是82.4%,2005年是78.1%,2006年是81.3%;工科类大学生就业率2004年是83.7%,2005年是89.5%,2006年是88.8%。
请将上述数据制成统计图表。
参考答案:
例5向阳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会决定近期在高一年级开展一项关于学生理财素质状况的调查。
请你为《向阳中学高一年级学生理财素质调查问卷》写导语,并设计两个便于了解被调查对象家庭经济条件以及零花钱数目的问题。
参考答案:
导语:
亲爱的同学,您好!
这是一份关于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理财素质调查问卷,恳请您在百忙之中能抽空填写此问卷。本次问卷采取匿名方式,资料信息完全保密。您尽可放心填写!
谢谢您的合作!
向阳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会
×年×月×日
问题:
问题1您的家庭经济条件()
A.非常贫困B.贫困C.一般
D.富裕E.非常富裕
问题2您每个月大约得到的零花钱数目()
A.50元以内B.50~100元
C.100~200元D.超过200元
简析:例4让考生将相关数据绘制成统计图表,既可以绘制成普通的表格式,也可以绘制成直观的图表,如柱状图、曲线图(绘制起来相对要求精确,耗费的时间相对要多一些);例5让考生为问卷调查设计导语和两个问题,对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类似这两个例题的考查角度在高考中还没有出现过,而这些都属于课题研究类研究性学习的基本项目,需要引起考生的重视。
2.对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试题,要能重点突破
前文已经提及,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试题因能更加充分考核考生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且试题形式多样、变化较多,越来越为高考命题专家所青睐。由于此类试题设问通常较为开放且贴近生活,容易给考生造成“很容易答”的错觉,经常出现“得意不得分”现象。
例6 (2006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第39题第2问)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专题学习中,某中学5名同学围绕“废旧电池回收和处理的现状与对策”课题,组成探究小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问卷、走访、查阅文献、上网等方法,对废旧电池回收和处理现状进行了调查。
同学们发现,第一,废旧电池会污染环境,1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会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污染;1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无法饮用,相当于1个人一生的饮水量。第二,中国每年消耗电池70多亿只。中学生使用随身听、复读机、电子词典等,是电池消耗大户,人均年消耗电池50节以上。
同学们了解到,第一,目前废旧电池回收率不到2%。有近八成的人认为废旧电池回收活动“与自己无关”或“没时间参加”,有87%的人将废旧电池与生活垃圾一起丢弃。第二,目前收集来的废旧电池主要由环保部门集中填埋,但填埋并不能彻底控制废旧电池的污染。
同学们还了解到,提取废旧电池中的有用材料加以再利用,不仅符合我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而且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据估算,处理10万只废旧电池,可获利2万元左右。但企业对处理废旧电池没有积极性。因为,进口处理废旧电池的机器价格昂贵。并且,一台机器每日可处理几吨废旧电池,本地的废旧电池不够它“吃”几天,导致生产能力闲置,亏本运营。
假如你现在加入该探究小组,请继续探究以下问题:针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为中学生设计一个行动方案,并简要说明实施行动方案的意义。
参考答案:
例如,“校园废旧电池回收行动方案”:出一期板报,使同学们了解废旧电池的危害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写一封倡议书,倡议“回收一节废旧电池,留下一方洁水净土”;设一个回收箱,专门回收校园中的废旧电池,并将回收的电池送环保部门。
实施这一行动方案的意义:有助于增强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简析:例6是典型的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试题。此类试题解答时通常在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结论,这对考生来说的确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就此题而言,实施行动方案的意义解答较为容易,设计行动方案则有点难度。实际上,行动方案的设计是有其共性的。如从中学生校园生活的实际出发,通常可以采用的活动形式有:出板报;召开主题班会;举行演讲(歌咏、书法、绘画)比赛;校园广播、电视、网站宣传;写倡议书;搞集体签名活动;等等。懂得了这些,活动方案的设计就容易多了。
例7 (变式训练)假设你是一名青年志愿者,将于近期组织同学到某社区开展一次民族团结宣传活动。
你打算通过哪些方式组织这次活动?
参考答案:
①利用社区、街道宣传栏等载体,张贴民族团结的标语、口号、招贴画等;②向社区居民发放民族团结宣传资料、相关读物,宣讲“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道理;③为社区居民举行一次民族团结节目汇演;等等。
简析:例7的变化在于,把校园换成社区,把设计校园行动方案变为设计社区行动方案,但解答起来和例6仍有内在的紧密联系。需要强调的是,解答此类试题,切忌信口开河、不着边际,而要用心思考、认真解答。
例8 (200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第37题第2问)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某校高三(2)班同学通过主题班会、课外学习等活动,进一步了解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风雨历程、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回顾不平凡的2008年,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大家商定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倡议行动
通过个别访谈和网上调查,大家发现在部分中学生中存在以下问题:有的片面强调自我,不能主动关心集体和他人;有的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缺乏耐挫力;有的贪图享受,追求“时髦”,盲目攀比;有的只想从事报酬优厚、安逸、“体面”的职业,不愿从事艰苦的工作。针对上述问题,大家准备以“弘扬民族精神,从我做起”为主题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
请你就倡议书的内容,分别从《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的角度,各列出三条提纲。
参考答案:
《生活与哲学》角度例如:①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弘扬奉献精神。②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弘扬集体主义精神。③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
《经济生活》角度例如:①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立志艰苦创业。③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继承节俭美德。
简析:例8和例6同样都属于活动方案设计类试题,但例8与例6的不同之处在于,例8明确要求考生用《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知识来拟倡议书的提纲,这就使得答案的开放性有所下降。应该说,例8的解答因其指向更加明确,较例6的解答要容易一些,但又因其切口小,对考生的知识要求比较高,如果考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得分反而不理想。这一类试题解答的要领是,紧扣设问的背景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和政治学科相关知识准确对接。
3.对学科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要注意其与活动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交叉
从新课程高考来看,学科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因其与传统的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并无本质的区别,所以,只要考生知识功底深,思维能力强,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但考生要注意学科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和活动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交叉。
例9近年来,M省的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2009年国庆期间,某中学高一年级部分学生围绕“M省南北两地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差异”的选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
此项研究需要获取哪些数据?简要说明其经济学依据。
参考答案:
(新课程版)①两地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②两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来说,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人们的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③两地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会影响其他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老课程版)(1)①两地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消费有直接的影响,家庭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多少。②两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居民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与家庭消费水平成反比。③两地农村居民家庭总人口数。在收入总量和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消费水平与供养人口成反比。④两地GDP及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居民消费的根本因素。
高考政治备考建议 篇3
(一)试卷结构
总体上看,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新课标卷政治试题的结构相对稳定:题型方面,选择题12题,非选择题56小题;知识内容方面,《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四个知识板块分值的比重基本维持在30:30:24:16。非选择题38题一般为《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设问组合,39题一般为《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的设问组合。
(二)试卷特点
1.立足基础主干知识
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迁移
如38(2),以近年来我国政府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调用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的相关理论分析,涉及政府的职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维护社会长治久安职能)、原则、宗旨的知识。从高考阅卷看,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对政府的知识没有进行有机整合,仅对某一层意思反复论证,洋洋洒洒一大段,结果只能得到一个要点的分。比如,答案其中一个要点是“以人为本”,有的考生围绕“以人为本”,把“政府的性质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原则是对人民负责”这方面的内容重复表达,写得再多,也只能得2~3分。
再如39(1),考查“科技对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文化生活》课本中多处提到科技的作用,本题从设问要求上看,“光大中医药文化”体现的文化活动是“文化发展”,即本题实际问的是“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对应《文化生活》课本第二单元的知识。在本单元“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中,提到科技的作用,即“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可惜,从高考阅卷情况看,很多考生没能答出这一要点。文化发展从横向“文化传播”,纵向“文化继承”,落脚点“文化创新”这三个层面分析,考查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
(2)注重主干知识的二级引申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设问的指向性是非常明确的,更注重从细微处见精神。大而空的答案很明显是失败的。以38(2)及39(2)为例:
38(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
【答案】以人为本,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解析】本题答案组织非常简洁,但逻辑层次十分清晰。第一层“以人为本,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根本原因,一般来说,答出这个要点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得出来。第二层“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对应的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但本题答案组织是对经济职能的演绎分析,关键的得分点落脚到“提高生活质量”上。第三层“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对应的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要求学生演绎分析,关键得分点是“维护社会稳定”。第四层“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对应的是“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要求学生演绎分析,关键得分点是“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本题答案组织深入到二级逻辑演绎的知识,从高考阅卷情况看,很多学生想到了“职能”,也只是简单地把“职能”表述出来,然后简单概括材料,给人以内容被架空的感觉,得分不高。
39(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为什么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
【答案】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要求立足实践、不断创新。科研人员批判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克服传统龙脑生产的局限性,创新发展思路,开发新产品,从而取得成功。
【解析】指定原理,分析材料,是近几年哲学试题中经常考查的方式,看似简单,却机关重重,想拿高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既要对原理的层次有清晰地把握,又要与材料有机结合。死背原理、生搬硬套,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
(3)注重知识的活化运用
知识是命题者实践能力立意的道具,在整套试卷中,这种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表现在:
一是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情景的设置,从时间上看谈古论今,从空间上看国内国际,都是书本外的世界,却也都是生活中的大小事。如何调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绝不是背背原理那么简单。比如,14题、15题都是以国际金融危机为背景,分别对国际并购的积极作用及美国频频发起针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限制中国产品进口的主要原因进行“论证和探究”,提供的是书本外的情景,要求调用学科知识来分析。
二是夹叙夹议式的题肢、设问及答案组织。如选择题21题,以澳门的不同宗教之间的和睦相处,建筑、婚礼、饮食等方面的中西借鉴、交流和融合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相关知识,在题肢设置上,如“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等,将材料“对澳门文化现象的认识”与理论知识“文化性质的决定因素”有机结合表述。非选择题如39题(1)的设问“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实质考查“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作用”。39题(2)的答案组织结合辩证否定观的理论分层将材料代入式分析。这种夹叙夹议的方式考查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2.坚持能力立意、关注思维品质
知识只是能力考查的载体,知识覆盖面并不是出题者首要考虑的问题,比如13、14、15题都涉及《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的知识,19、20、23三道选择题考查的都是《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命题者更加强调学科素养的培养,考查学习能力。考试大纲规定的学科考核目标基本能力的要求“获取和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在试卷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如选择题12、13、14、15、16、19、23题,非选择题的38(1)(2),39(1)(2)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对其存在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进行“论证与探究”,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逻辑演绎分析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17、18、20、21、22题,尤其是非选择题38(1),涉及《经济生活》图表类材料,考查学生如何把握其特点进行科学分析,并在“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描述和阐释”的能力。不论是在描述阐释事物的过程中,还是在论证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都需要正确调动和运用书本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从本质上说,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命题者的意图首先需要以材料为载体。整个试卷的选材,从内容上看一是侧重民生问题,如选择题16题、18题,非选择题38题;二是侧重关注新的国际形势下的国际交往活动,如选择题14题、15题、17题、18题;三是侧重对民族传统的情感表达,如选择题19题、20题、21题,非选择题39题。从类型上看,有严谨的科技题材,如选择题22题,非选择题39题;有热点的社会题材,如选择题16题等,非选择题38题;有富有哲理的名言典故,如选择题19题、20题等。通过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国际视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增强公民意识与国家意识;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振兴民族文化责任意识。对这些材料与设问的准确解读、科学描述、严谨论证,是科学精神的体现,要求我们用正确的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对这些活动背后价值的思考则渗透着情感态度的价值取向,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要求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二、复习备考建议
对高考试卷的准确分析对提高复习效率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经常有学生这样抱怨:我认真听讲了,也听懂了,可还是不会做试题。其实,从高考阅卷情况看,知识的缺陷仍是失分的主要原因,而由知识到能力的飞跃则是制约成绩提升的瓶颈,同学们如何克服缺陷,突破瓶颈,实现飞跃呢?
(一)心中绘制蓝图,循序渐进
整个高三复习在每一阶段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各有其特点,第一阶段复习侧重知识覆盖的全面、知识理解的准确、深刻;第二阶段复习侧重知识的整合与迁移,方法与能力的提升;第三阶段复习侧重实战训练。针对每一阶段的复习特点,在老师的大计划下,同学们还应有适合自己的阶段性小计划,包括复习时间的安排,复习内容的落实自测,复习目标的确定等等。有的同学没有自己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处于盲目被动的状态,没考好,冲一下;考好了,松一松。长此以往,越是到了高三复习后期会发现漏洞越多。计划的顺利实施能帮助同学们进行科学的建构,建立起良好的自信。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一定会实现质的飞跃。
(二)既瞻前又顾后,稳扎稳打
高三复习毕竟不是新课学习,切勿捡了这个,丢了那个。建立起知识的经纬脉络,进行滚动式复习,既可以避免遗忘,也会在每一次滚动复习中产生新的感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如,每复习完一个单元后,就关上课本,把刚才复习的内容在脑子里回想一遍,检测自己能否默写得出该单元的主干知识、能否建立起知识的网络、能否对主干原理的层次做出清晰的梳理。在回顾的基础上,再翻阅下一个单元,看现在复习的内容与即将复习到的内容有什么联系,等等。只有步步为营,才能将复习落到实处。
(三)巧训练勤反思,举一反三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听懂”只是浅层次的要求,“会用”则需要在训练中打磨。要想论证与探究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首先要迅速准确地调用知识,其次还要严谨科学地演绎分析。有目的性的训练才能熟能生巧,才能发现问题。训练并不是漫天撒网,从其目的性来说,有对知识的落实检测、有对专项题型的归纳总结;从其难度和区分度来说,有基础性训练、有能力提升训练;从阶段性来说,有预习的导学训练、有课后的落实检测训练、有针对问题的反馈式训练。不同的训练会使人暴露出不同的问题,便于同学们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当然,同学们须注意的是,要埋头堵漏洞,更要抬头勤反思,思考自己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通过思考寻找和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触类旁通。在训练中发现出来的问题、总结出来的经验,再通过训练来解决和检验,能极大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
(四)自主探究合作,共同进步
“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更容易激发兴趣,加深印象,闪现灵感。同学们在发现问题的时候通过交流去解决,有利于培养参与的意识,有利于在相互质疑中共同提高知识储备,有利于拓展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五)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减少失分
把能拿到的分都拿到手,就是成功。而做到这一点源于平时良好的答题习惯。如,书写整洁,无错别字;表述规范,层次清晰;认真审题,不急躁等。
高考语文备考建议 篇4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可以发现每一年的高考题,在语言文字运用题上都会有一些创新,所以,一味地照搬上一年的高考题目来训练,绝非上策。建议广大师生针对新题型,把每一种语言运用题都训练一遍,让学生了解每一种题目的得分点、审题及答题技巧,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应考有效。
语文作文写作
写作教学要呈序列化,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内容剪裁、行文措辞、文体特点等方面训练到位。在审题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一点四面”的命题指导思想出发,体现作文立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的观照和呼应。
鉴于去年高考3套全国卷各自不同的作文命题形式,今年的作文备考训练依然要全面化,时文类、漫画类等材料作文命题形式,材料加任务驱动的作文命题形式等都要有所训练。
高考地理学科备考建议 篇5
第一轮复习已经结束,教师的后期教学工作必须要认真做好规划,目标明确,突出重点,这样才能保证后期的教学效果。后期的复习应强调3个环节:
(1)构建网络,促成知识迁移。知识网络的构建,不仅有助于考生牢固掌握和理解课本知识,还有助于考生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并促成知识的迁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规范解题,注重方法指导。由于考生答题缺乏一定的规范性,致使不少考生因此失去了不应失去的分数。可见,方法指导特别重要。
(3)参与训练,强化独立思维。学习过程中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少考生对训练的目的不够明确,没有深究答案的得出过程和方法,独立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2.确定专题,提升能力
后期复习,多以专题形式展开。复习过程中,可采用大、小专题的结合,一方面利用大专题来引导考生复习地理主干知识,强调的是知识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利用小专题来引导考生复习某类知识点,强调的是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对课本主干知识的掌握以及难点知识的突破,无疑会大大提高考生的各项应试能力。
3.科学训练,分析错题
针对不同题型进行解题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选择题、综合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改错题,找出错因,减少审题或非智力因素的失分。将做错的习题重做一遍,避免再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归纳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锤炼文字表达能力。
4.综合试题,注重方法
高三数学高考备考建议 篇6
在选择例题和练习时,既考虑内容,更考虑方法,对常用方法,如猜想归纳、反证、配方、待定系数、等价转换、分类讨论、构造函数、数形结合等进行反反复复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基本掌握这些方法,并逐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数学是离不开方法的,方法就像一把钥匙,没有钥匙门是打不开的。突出常用方法,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式是须要的,因为学生所学的知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到形成知识网络,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数学模块是办不到的。而这样的数学模块中常见的形式就是我们常说的通性通法。其次对具有规律性的以及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式子或某一方法,归纳出一定的固定形式,作为学生思维的“连接点”,以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出解题思路,改善解题的质量和速度。在高三数学复习中,我们坚决反对不注重归类,不注意归纳和反思,一味追求例题的数量。
有目的地设计练习,对易错问题时常练习,对易混淆问题对比练习,对重点问题反复练习,并在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归纳小结,找出错误的类型和原因,对练习后仍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再组织相关训练进行补救,直至过关;为改善辅导的针对性,坚持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对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的作业和练习一直坚持面批,同时建立“学生练习情况的记录表”,及时掌握学生知识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做好解题后的反思和评价工作。
总之一句话,要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高考政治备考建议 篇7
纵、横比较四套试卷, 可见:知识点的考查范围、分值分布等都相似, 差异极小。这反映出了高考命题的原则是:稳定为首, 变新为次, 即“稳中求变, 稳中求新”。2011年重庆卷生物试题的考点与2010年全国卷Ⅰ基本相同。由此, 可以大胆展望2012年理科综合生物命题。
1、题型与分值
两种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5个小题, 每个小题6分, 共30分。非选择题3—4个小题, 共4 2分。生物部分共72分。
2、突出主干知识, 加强科内综合
考查的主干知识依然是:
新陈代谢: (1) 光合作用; (2) 细胞呼吸; (3) 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4) 微生物的代谢。
调节: (1) 神经与激素调节; (2) 稳态; (3) 免疫; (4) 微生物的调节。
遗传变异: (1) 遗传的基本定律与伴性遗传; (2) 生物育种; (3) 基因工程。
生态:侧重于生态系统, 包括结构、功能、稳定性。
细胞: (1) 细胞结构与功能; (2) 细胞分化、衰老、癌变; (3) 细胞工程; (4) 生物膜系统。
每一个试题都是多个知识点综合而成。有章内综合, 跨章综合, 必修与选修间综合。
3、基础题为主, 个别难题拉差距
5个选择题的灵活度或难度:1个—2个为小, 3个为中, 1个—2个为中偏大。非选择题的总体灵活度或难度都是中, 可能个别小问是中偏大。
4、多个图、表、曲线题, 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
生物学学习和研究都离不开图、表、曲线。图文转换 (获取信息) 的能力是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必要条件。除了试题中出现图、表、曲线外, 还有可能出现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绘图、画曲线、列表格、写遗传图解等考查形式。
5、实验与探究, 高考必考
生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实验。学习生物学理论时, 常常需要学习科学家所做的经典实验。培养生命科学素养离不开生物学实验。2012年高考, 实验与探究试题仍然是必考题。命题方式可能有对实验步骤的正确与否进行评判, 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等, 而繁杂的实验设计类试题应不会出现。
6、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与科学发展前沿
与人类遗传病、农业生产、发酵工程、污水处理等方面结合的生物学知识会加大考查的力度, 特别是与中学生生活实践相联系的有关生物学知识, 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转基因生物、转基因产物、提高光能利毒等) 疫苗的研用率、人类的食物与健康、减肥、病毒 (手足口病病毒、禽流感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制和应用、内环境与稳态、艾滋病及其防治等。诺贝尔奖、国家最高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与生命科学相关奖项可作为试题背景。
二、对2012年生物高考备考的建议
(一) 研究考试大纲、考题、教材, 认准命题方向
考试大纲和教材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只有吃透了考试大纲和教材, 认真研究高考试题, 才能抓住教学与复习的范围、重点和难点, 才能瞄准高考的方向, 才能真正落实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效率。
(二) 落实基础知识, 挖掘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
重视对教材的回归, 包括对概念的落实、横向联系;基本原理、生理过程的理解、阐述;实验设计原则、实验操作的熟悉等。注意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挖掘其内在联系, 把所学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 有助于学生在解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的知识。因此, 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三) 落实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复习
近两年的高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在“新陈代谢”“调节与免疫”“遗传变异”“生态”四个部分, 所占的分值超过了80%。因此建议在第一轮全面复习的基础上, 在第二轮复习时对这四个单元的重点知识设专题进行重点复习。
(四) 重视对图形、图表、曲线的分析
复习时, 要引导学生读懂各章节的结构图、模式图、流程图、关系图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 并努力将教材中的某些生物学的现象、实验数据、实验结果、生理过程和规律等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图表, 培养学生能利用数据、图表和曲线提供的信息来解决生物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加强常规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能力
实验可以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 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以及图表识别能力和计算能力等, 是高考考查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之一。因此复习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科学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训练学生能根据背景材料恰当地确定实验课题、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用具, 在实验方案中自觉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性原则等, 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会用简短的文字, 精练、准确地表达实验过程和结果及结论。这种能力的提升需要老师长期不懈的渗透、磨练, 更需要在整个备考过程中归纳总结强化。
(六) 科学讲评试卷, 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精选典型试题进行思维训练, 对照参考答案进行反复分析, 对答题中出现的不规范化问题及时点拔, 以帮助学生自我反思。正确选用生物学专业术语答题, 提高答案的科学性、规范性, 尽量使用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原理答题。最后, 梳理答题要点, 提高叙述的简洁性。只有平时加强了训练, 在高考中才能在文字表达方面抓住答案要点, 节约时间, 也有利于阅卷者尽快发现答案的采分点。只要教师肯下工夫, 认真备课, 及时讲评, 学生会受益匪浅的。
高考政治的复习备考策略 篇8
【关键词】高考;复习备考;科学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14-01
进入高三,学生和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时间紧张,但复习内容却非常庞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有大的提高,是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学会统筹安排,做到事半功倍
高三的整个复习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基础知识的夯实巩固、教法学法的设计实施、试题的精选精练,也包括时间的分配安排、心理的调整疏导。其中高三阶段时间的分配貌似不重要,却直接影响到复习效果的好坏。所以科学合理的时间分配,既是保证复习效果的客观要求,也是复习工作有的放矢、步步为营的前提条件。
第一阶段:完成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这是整个复习过程中时间分配最多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经济常识》是整个政治教学中内容最多,学生问题最多的部分,所以在时间的分配上应有所倾斜。教师在复习中要紧紧围绕一个核心线索展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管是复习企业、三大产业,还是财政、税收、银行;不管是对内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良好的世界经济环境,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把握这一点,就能对经济常识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学生理解具体的概念、原理大有帮助。通过明确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图表,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又提高了复习效率。
《哲学常识》的复习相对容易,内容整齐,逻辑严密,清晰明确。复习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哲学常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大有机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每一部分内容的逻辑体系都是由观点、原理到相应的方法论,一一对应。 这也恰恰说明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教会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观点和方法。
《政治常识》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国家制度这个核心展开,体系清楚,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通过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政治现象,明确学生的国家观念,强化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复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配合进行同步的强化训练。比如每节课针对已复习的内容训练一些单选题或者材料题,要求题目少而精,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检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
第二阶段:配合订阅的《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和相关资料 ,进行热点专题的讲解。专题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环保、民生各个方面,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总结整理。通过分析讲解,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整合学科内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一阶段主要进行综合训练,将政治、经济、哲学学科内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实现学科内综合;将政治、历史、地理融合在一起,实现文科大综合;将客观题与主观题糅合在一起,精选精炼。通过综合训练既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解题技巧。
第三阶段:复习工作仍以回归课本为主,总结整理讲过的、做过的试题,反思错题,再做原题,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归纳方法,做好答疑和心理辅导工作。
二、掌握答题技巧,高效规范备考
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做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整个复习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一些答题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学生成功备考大有裨益。
关于审题:学会审题是准确做答的前提条件,造成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审题不细、不清,不分主次。审题包括两个方面:审材料和审设问。审材料就是通过仔细阅读已给的背景材料,分析和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不管何种题型找到主体最重要,哲学常识试题重在抓住关键词句。审设问就是明确设问要求,判断命题意图,确定知识范围,这样便可找到答题的切入口。如果能做到正确审题,有了清晰的思维过程,做答便可一挥而就,顺理成章。
关于做答: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字是语言、思维的物质载体。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直接影响到文字表达的条理性和规范性。但仅仅停留在思考这个阶段还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动笔阐述才能真正检验思维是否缜密,而且能够强化学生使用学科术语答题的规范和技巧。所以,教师要挑选难易恰当、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动笔去写,由老师纠正表述中的错误,再进行总结讲解,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样的训练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错误倾向,也使学生对概念原理的表述更加准确、规范、透彻、全面。完成材料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以观点原理为依据,联系材料进行分析论证,切忌将观点与材料相割裂;2.注意答题的层次性,学会分段分行,清晰明了,力求全面准确;3.书写要规范整齐,保持卷面干净美观。
【高考政治备考建议】推荐阅读:
高考政治备考计划10-23
政治高考备考总结11-14
高考政治的备考思考07-26
广西高考政治备考方案10-12
高考政治备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8-30
广东省政治高考备考研讨会学习心得08-09
对2016年高考文综政治备考的总结与展望09-08
(备考2014)2014年高考政治 3月时事评论精粹 如何看待“案件正义”问题素材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