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法律(共9篇)
高考政治法律 篇1
2016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十四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提升训练(选修
5)
1.(2015·浙江金华十校联考自选,08)2014年3月,被告人张某凯在石家庄成立了某电缆销售公司,并获得江苏长远电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远公司)授权,在河北省境内销售长远公司的“鑫曦RR”牌电线电缆。2014年9月,被告人张某凯与大同市某设备安装公司签订的合同业务中,约定使用长远公司“鑫曦RR”牌电线电缆,但长远公司因张某凯货款未结清等原因,不同意帮其生产该批电缆。为了不损失该笔业务,张某凯与石家庄宏济公司签订合同私自生产假冒“鑫曦RR”图形文字的电缆,并将该批电缆送货至大同。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并分别说明理由。
(1)被告人张某凯侵犯了长远公司的什么合法权利?
(2)被告人张某凯与石家庄宏济公司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
解析 第(1)问考查知识产权保护。回答第(1)问,要明确张某凯私自使用长远公司商标的行为侵犯了长远公司的知识产权,并具体写出法律关于商标专用权的具体内容。第(2)问考查合同的订立。回答第(2)问,首先要判断合同无效,然后要具体写出有效合同应该具备的条件。
答案(1)被告人张某凯侵犯了长远公司作为商标注册人享有的商标专用权。我国法律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他人不得在同一商品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也不得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
(2)被告人张某凯与石家庄宏济公司签订的合同为无效合同。我国法律规定,有效合同必须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被告人张某凯与石家庄宏济公司签订的合同侵犯了长远公司作为商标注册人享有的商标专用权,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合同。
2.(2015·浙江宁波十校联考自选,08)李大爷的儿子2015年元旦结婚,为了使儿子的婚礼更加热闹,经朋友介绍,选择了一家婚庆公司进行婚礼一条龙服务。碍于朋友的情面,没有与婚庆公司签订书面合同,只是口头上约定了婚礼的司仪、摄像、乐队、灯光、车队等服务内容。儿子的婚礼结束后,李大爷发现婚庆公司的车队的档次不高,司仪的水平差,导致婚礼气氛不够活跃等问题,要求婚庆公司减免部分费用,但婚庆公司认为李大爷口说
无凭,拒绝减免费用,双方僵持不下。
(1)本案中李大爷与婚庆公司的口头约定是否有法律效力?并说明理由。
(2)根据案例,说明重视签订书面合同的重要性。
解析 第(1)问考查合同的形式。回答第(1)问,首先要作出判断,口头合同也具有法律效力。然后要具体写出口头合同有效的原因,指出口头合同的优点和缺点。第(2)问考查合同的订立。回答第(2)问,要具体写出订立书面合同的意义。
答案(1)有法律效力。依据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口头的形式。口头合同是以口头形式订立的合同,口头合同不影响合同的法律效力,口头形式充分适应了现代社会对签订合同的快捷性要求,但口头合同不易分清权责,发生纠纷时难以举证,尽量慎用。
(2)书面合同通常权责明确,有据可查,有助于避免和减少纠纷;有助于督促当事人履行义务;还可以作为仲裁机构、司法机关仲裁调解、处理合同纠纷的有力凭证。
3.(2015·浙江重点中学适应性测试自选,08)镜头一 小李与某婚庆公司签订了婚庆服务合同,约定由该公司提供各项婚礼服务。为此,小李预交了费用。婚礼当天,婚庆公司按照合同约定提供了服务,但事后当小李索取婚礼现场光盘时,却被告知遗失。小李遂诉至法院。
镜头二 谢先生与某饭店签订了为期半年的租房合同,租用标准间1套。4个月后,饭店突然以谢先生私装传真机等理由要求提高房租,被谢先生拒绝。该饭店遂对谢先生房间采取了停水、停电及锁房门等措施,迫使谢先生租期未满另觅他处,造成极大损失。谢先生将该饭店告上法庭。
(1)试分析上述案例中的婚庆公司和饭店分别违反了哪项合同履行原则。
(2)婚庆公司和饭店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解析 第(1)问考查合同履行的原则。回答第(1)问,需要正确写出合同履行的原则。第(2)问考查违约责任。回答第(2)问,要具体写出相对应的违约责任。
答案(1)婚庆公司违反了全面履行原则,饭店违反了协作履行原则。
(2)婚庆公司应该采取补救措施,尽可能提供小李婚礼现场的光盘。如果不能提供,则应该给小李一定的赔偿。饭店应该继续履行合同,并赔偿谢先生的经济损失。
4.(2015·浙江嘉兴二模自选,07)某村19周岁女青年王某,因家境贫寒,其父母为了5万元彩礼,强迫她嫁给个体户李某。王某不同意,父母便威胁与她断绝关系,无奈之下,王某与李某按照当地习俗举办了婚礼。开始了同居生活,但始终未办理结婚登记。
(1)王某的婚姻违背了合法婚姻应当具备的哪些法定条件?
(2)王某的婚姻具有法律效力吗?为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结婚的具体条件和程序。回答第(1)问,需要明确结婚的具体条件,并针对案例中条件,分别写出双方完全自愿原则和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的条件。回答第(2)问,首先要作出该婚姻不具备法律效力的判断,然后要具体写出在程序上该婚姻无效的原因。
答案(1)①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王某受到父母威胁被迫结婚,不是自愿结婚。②男女双方必须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王某只有19周岁,违背了婚姻法关于结婚年龄,女不得早于20周岁的规定。
(2)①不具有。②因为王某的婚姻不符合我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条件和《婚姻登记条例》规定的程序,即申请、审查和确认三个步骤,因此不受法律保护。
5.(2015·浙江绍兴诸暨中学期末自选,08)2014年9月10日,李某在北京海淀区某快递公司服务网点,向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快递新购买的三星I90821手机一部、移动电源一个、户口本一个、新生儿出生证明一份。转交相关物品后,填写了快递单,付清了快递费,但因其中物品无法估价所以经快递公司同意没有保价。9月14日,李某爱人到某快递公司收件,与分站工作人员共同打开包裹,发现手机不在里面。李某打电话与快递公司沟通后,告知李某只能赔偿500元。李某不服并诉讼至法院,要求快递公司原价赔付手机并支付一定的误工等费用。
(1)分析本案中构成民事关系的法律要素。
(2)请运用信守合同与违约的相关知识,评析本案中李某对法院提请的要求。
解析 第(1)问考查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回答第(1)问,需要明确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并分别写出三要素的具体内容。第(2)问考查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回答第(2)问,首先要对李某的要求作出合理的判断,然后要从合同履行的原则方面具体写出李某请求合理的原因。
答案(1)本案中民事关系的构成要素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李某和某快递公司,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包括三星I90821手机在内的所有快递物品,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李某与某快递公司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2)李某的要求是合理的。李某将三星I90821手机、移动电源等物品交由某快递公司并交纳了快递费,双方之间构成了快递服务合同关系,该合同没有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规定,是合法有效受到法律保护的。某快递公司在提供快递服务过程中,导致手机丢失,没有全面履行合同,属于实际违约行为,应原价赔偿手机并支付一定的误工等费用。
6.(2015·浙江金丽衢十二校第二次联考自选,08)王某欲以90万元的价格出售一套住房。2013年8月,王某与叶某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以85万元的价格成交,并商定于10月18日付款并办理过户手续。9月15日,丁某找到王某,愿以90万元的价格购买,支付房款后双方到有关部门办理过户手续。叶某知道后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王某与丁某之间的买卖行为无效。
(1)叶某与丁某,谁应该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为什么?
(2)叶某与王某所签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
解析 第(1)问考查财产权。回答第(1)问,首先要判断房屋所有权归丁某,然后写出不动产的取得以办理产权登记为条件,丁某办理了过户手续所以取得了房屋所有权。第(2)问考查合同的订立。回答第(2)问,首先要判断叶某和王某所签订的合同有效,然后具体写出有效合同必须具备的条件。
答案(1)丁某应该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法律规定房屋等不动产,必须到相关部门办理产权登记手续,才能取得所有权。尽管叶某和王某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但未办理登记手续,叶某不能取得房屋所有权;而丁某和王某办理了过户手续,应认定丁某取得了房屋所有权。
(2)叶某和王某所签合同有效。王某和叶某作为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的行为人,完成了要约和承诺的程序,所签订的合同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合同的构成要件。
7.(2015·浙江杭州一模自选,08)林某给在北京的儿子快递一件根雕艺术品,在A快递公司提供的快递单上的保价金额及保价费一栏中填写了2万元,同时交了保价费60元。不料这件根雕艺术品在送往北京时因发生车祸被完全损毁。A快递公司统一按保价额2万元赔偿林某,但林某提供出自己购买该根雕艺术品的发票和证人证言,证明该根雕艺术品购买的价格实际上是5万元。在双方就根雕艺术品损毁赔偿协商无果的情况下,林某诉讼到法院。
针对本案例结合所学法律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在法院审理该案中,你认为法院会支持原告林某的诉讼请求吗?说明理由。
(2)原告、被告怎样举证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
解析 第(1)问考查合同的订立。回答第(1)问,首先需要判断法院不会支持林某的诉讼请求,然后具体写出有效合同订立的条件和合同履行的原则。尤其要注意分析快递单在双方合同订立中的作用,指出不能证明快递公司在损毁根雕艺术品上有主观故意。第(2)问考查证据的种类及举证责任。回答第(2)问,首先要写出“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然后要具体写出可以出具的证据种类和内容。
答案(1)不会。本案中,虽然有证据证明被损毁的根雕艺术品实际损失是5万元,但是林某在A快递公司提供的快递单上填写的保价额为2万元,快递单是双方在自愿基础上平等协商达成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有效合同,是合法有效的,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同时,林某也没有提供证据证明被告对其运输的根雕艺术品损毁有主观故意。
(2)“谁主张,谁举证”,当事人对自己提供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原告要提供该根雕艺术品的发票、证人证言等证据。被告A快递公司应提供2万元保价额的快递单等证据,维护自己的权利。
8.(2015·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联考自选,08)王某最近买了个苹果6手机,于是他将自己曾使用过的苹果5S手机卖给李某。双方协商售价为3 800元,李某当即预付1 800元并把手机带走。双方当时还约定一周内李某付清余款2 000元。不料第二天发生地震,手机被砸坏,李某拿着手机找到王某,要求退还预付款1 800元,而王某认为手机已卖给李某,不仅不同意归还1 800元,还要求李某付清余款2 000元。
(1)我国法律规定的物权有哪几种?本案涉及哪一种物权?
(2)王某的要求是否成立?理由是什么?
解析 第(1)问考查财产权。回答第(1)问,首先需要写出物权的三种类型,然后具体写出本案中所涉及的所有权。第(2)问考查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回答第(2)问,首先要对王某的要求作出判断,然后分别从合同订立的条件、动产权利获得、违约责任免责等方面具体写出理由。
答案(1)物权有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三种。本案涉及的是所有权。
(2)成立。首先,李某与王某之间的合同出于自愿,意思表示一致,是有效合同。其次,动产所有权取得一般是按照交付的方式进行。在本案中按照双方的协商,李某预付1 800元,王某将手机交给李某,财产所有权已归李某。最后,地震虽为不可抗力,但是此时所有权为李某。因此,手机的损坏应由李某自己承担。王某有权要求李某履行合同,付清剩下的2 000元。
高考政治法律 篇2
一、隐性采访是提高新闻真实性的一种方式
记者卧底替考组织做采访, 无疑使用了隐性采访这一方式。隐性采访是指记者在采访对象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隐瞒自己记者的身份, 深入采访对象的生活, 获取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新闻信息的采访形式。隐性采访较公开采访更具隐蔽性, 多用于负面新闻的采访。“南都”记者卧底替考组织采访,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因为往往只能用非正常手段才能挖出这样的新闻。作为记者, 在揭露性报道中, 对当事人亮明身份, 几乎就等于结束采访, 在一些关于社会民生的重大揭露性报道中, 隐性采访是记者无限接近新闻真实性和深入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从道义上看, 隐性采访有违诚实原则, 但从目的和效果看, 隐性采访又具合理性, 因此若采访产生的维护公共利益的正面效果大于冲击道德原则带来的负面效果, 那么隐性采访就可以接受。就此分析“南都”记者卧底替考组织这一案例, 因其报道的发出, 教育部已请公安部指导立案调查, 更好地保证了教育公正与机会均等。记者的替考行为相较其揭发事情的恶劣程度而言, 危害性几乎是零, 从这一点来看, “南都”记者卧底并未违反职业伦理。
二、隐性采访的度与公民知情权
对隐性采访也就是记者卧底这一行为, 不能一概而论。记者报道的权利基础是公民的知情权, 知情权并不是绝对的, 所以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法, 讨论记者卧底应该结合具体报道就事论事, 将事情无限扩大的雪崩式讨论, 或者以偏概全地抓住某一问题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讨论方式, 都有失偏颇, 也不是理性讨论问题的方法。卧底替考组织让真相公之于众, 保证了公众的知情权, 但秘密调查不能用作一种常规的方法, 也不能仅是为了增添报道的戏剧性而使用。只有同时符合下述四条原则, 记者才能采用卧底调查手段: (1) 有明显证据表明, 正在调查的是严重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 (2) 没有其他正常途径收集材料; (3) 暴露我们的身份就难以了解到真实状况; (4) 经所在媒体单位领导同意。就这个案例分析, 记者已征得单位领导同意, 并提前向公安机关报备, 完全符合隐性采访的情况和原则, 因此从隐性采访与公众知情权的角度来说, “南都”记者的做法并无不妥。
对于很多调查性报道来说, 隐性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事实的必要手段, 但目前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 有关记者隐性采访的规定几近空白, 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事件只能视其动机与结果给出最后评价。这场卧底, 其曝光的猛料, 须由国家重拳给出一种终结意义的治理效果, 至于过程中出现一点小小的程序瑕疵, 需待我们订立了更规范的采访权限保障后, 再议不迟。
三、就个案来看, “南都”记者卧底属于正常业务行为
从法律上看“南都”记者卧底高考的行为。某人的行为是否犯罪, 通常是要根据他的行为是否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构成要件、是否具有实质违法性, 也就是是否造成了侵害法益的结果。就“南都”记者的行为来看, 第一, 仅仅使用了假的国家机关公章, 是否涉嫌与组织人员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及证件、印章罪, 和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同属犯罪事实, 还存在疑问;第二, 即使表面可能符合相关犯罪的构成要件, 但是从实质违法性角度出发, “南都”记者的行为并没有造成社会公共秩序利益的侵犯, 反而是为了并且实际上防止了法益侵犯。因此, 缺乏实质违法性, 不应成立相关犯罪。
刑法理论中有所谓“违法阻却性事由”的概念, 它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结果, 表面上符合某些犯罪的客观要件, 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并不符合犯罪构成。“违法阻却性事由”包括, 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法令行为、正当业务行为等。正当业务行为指, 虽然没有法律等直接规定, 但在社会生活上被认为是正当的业务行为, 而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中, 一般认为医疗行为、律师的辩护、新闻报道、体育竞技4种类型, 都是可以作为正当业务行为构成违法阻却的, 即不构成犯罪。
四、对记者卧底相关法律依据的探讨
对于记者卧底行为的法律依据, 笔者找到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为了查明案情, 在必要的时候, 经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 可以由有关人员隐匿其身份实施侦查, 但是不得诱使他人犯罪, 不得采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发生重大人身危险的方法。这条规定既给记者卧底犯罪集团提供了法律途径, 也提出了严格的限定条件。之所以做出如此规定, 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防止侦查权滥用, 这是全世界多个国家的通行做法。德国议会1922年就在刑事诉讼法中增设了卧底警探条款, 现行的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还专门保留了一条相关规定。该法典第110条a《密探》规定, 如果有充足的事实迹象表明实行了符合下列条件的重大犯罪行为, 可以使用密探查明犯罪事实:1.在毒品、武器非法交易, 及伪造货币或公章的领域内;2.在国家安全领域内 (《法院组织法》第74条a、第120条) ;3.常规性或习惯性实行的;4.犯罪集团或其他有组织犯罪成员实行的。同时, 该法典对使用密探的限定条件也极为严格:只有在用其他方法查明犯罪事实无望成功, 或者太过困难时才准许使用密探。犯罪的严重性使得利用密探成为必要, 并且在其他处分无望成功时, 也可使用密探。该法律在程序上还有一系列规定, 比如只有在取得检察院同意后才应准许使用密探, 密探的侦查范围和所获信息使用有特定限制, 任务结束之后, 要为密探身份保密, 等等。
在我国,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门辟出一节讲全民法治观念问题。《决定》提出,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媒体作为社会重要的监督力量和社会活动主体, 有责任在履行监督之职的同时, 以身作则。
五、关于隐性采访中的公共利益判定问题
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并未出台关于记者隐性采访的相关法律细则, 因此从近年案例来看, 媒体越来越重视风险控制, 在采取隐性采访之前便制定了较为详细的预案, 包括记者行动到哪一步截止、向公众披露哪些方面的信息等。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问题, 一般情况下揭露犯罪、公众安全与健康、公务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等情况, 都应该视为与公共利益有关。在司法程序中, 判断隐性采访是否符合公共利益需要, 要遵循利益权衡原则, 对行为带来的损害与揭露真相带来的正面效果进行比较, 如不可避免地造成危害, 需将危害比例控制在可接受的范畴内。
对于记者来说, 罪与非罪的界限, 如何取舍行为的损害结果, 需要结合自身的阅历和职业素养来进行利害权衡与判断。
结语
就个案分析, “南都”记者卧底高考的行为没有违背职业伦理, 也没有违法, 但并不是所有的记者卧底调查都可以作为正当业务行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慎用隐性采访这一手段, 要控制好其使用频率, 把握好其内容限度, 将其控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 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政治与法律的左右互搏? 篇3
美国最高法院风云
(美) 杰弗里•图宾 著;何帆 译上海三联书店 2010.4
读西方的政法史,有些书令人振奋,有些书令人神伤,有些书令人拍案,有些书令人扼腕。有些书十分奇异,能让你悲欣交集,五味杂陈,同时体验纵横交错的阅读快感。在我的私人阅读史上,这些奇书的荣光属于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伯尔曼《法律与宗教》,属于潜伏于水面之下的《哈维尔文集》和《通往公民社会》,如今则需要加上一本杰弗里•图宾写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九人》。
中国法学界对美国最高法院理论与现象的译介,从1980年代就已经开始,近些年来则呈蓬发之势。1982年,鲍勃•伍德沃德与斯科特•阿姆斯特朗合著的《The Brethren:Inside the Supreme Court》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被改为颇具中国特色的“美国最高法院内幕”,记得书后还标示“内部发行”,更可见根深蒂固的中国特色。去年,此书再版,借用台湾译本,读来诘屈聱牙,好在书名终于换回了“最高法院的兄弟们”。(“兄弟们”一说,则属美国特色,在1981年里根总统任命桑德拉•戴•奥康纳为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前,所谓九人,清一色为须眉豪杰。假如伍德沃德与阿姆斯特朗推迟10年写此书,再用此书名,女权主义者必定会找他们打官司。)
伯纳德•施瓦茨以编年体形式所撰的《美国最高法院史》,本来是极佳的入门书,可惜译成中文,不大好读。比《九人》稍早几月,戴维•奥布赖恩《风暴眼:美国政治中的最高法院》译入中土,此书随美国最高法院的变更而数易其稿,洵为名著,而且同样是写美国最高法院在政治与法律的夹缝之间的纠葛与转型,可与《九人》共读,感觉正如金圣叹所言“腌菜与黄豆同嚼,大有胡桃滋味”。
那些依照政治教科书的指示来理解美国政治(妖魔化),或者视美国为千禧年之理想国、乌托邦(神圣化)的读者,读《九人》将如读侦探小说,处处嫌疑,步步陷阱,结局与预期更是大相径庭。他们会发现,原来联邦最高法院在美国的地位,并非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并非从其诞生之日就是“世上最伟大的法庭”,美国建国之初,最高法院不太受重视,其办公场所被安排在国会大厦地下室及一楼的偏僻角落,空间狭小,光线不足,空气不畅,直到1935年,最高法院大楼才告竣工,其地位之变迁,乃是一代接一代的大法官们寸土必争而来。原来,美国的三权分立,不是指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井水不犯河水,相敬如宾,相濡以沫,而是如《九人》所呈现的那样,这三项权力都像饥饿的狮子一样伸开了魔掌,张大了嘴巴,随时准备驱使、吞并对方:白宫的主人与国会的议员们企望通过提名、杯葛大法官的人选,以控制最高法院的政治走向;大法官们在2000年布什诉戈尔案中的表现,充满暴露了他们狭隘的党派偏见与狂妄的政治野心。读者们还会近距离窥见,大法官们从来就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之士,而是和我们一样虚荣、自负、迷惘的凡夫俗子。只是,一个伟大的宪政主义制度设计,可以保障即使三权相争如龙战玄黄,最终却能走向双赢,通达正义;可以保障即使是愚夫坐上了大法官的位置,傻子把握了总统的权杖,国家机器却能一如既往有条不紊,运转得当。
当然,制度并非万能,人力与制度的良性博弈才是促成制度一步步走向完善的燃料和屏保。所以说,只要一个国家的公民拥有足够的理性与责任感,便永远不会将傻瓜、恶棍推上大法官与总统的宝座。《九人》所写的大法官们,作为民主政治的产物,几乎每一人都是一时之俊彦,像桑德拉•奥康纳,戴维•苏特等,更是数载难遇的奇才。我完全相信,他们若不进法院而从事其它工作,将同样出类拔萃。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因佛罗里达州的选票纠纷,小布什与戈尔相持不下,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这其实是一局轮盘赌,大法官们一旦选择介入,便压上了全部身家。结果,“短短三周,过去备受尊崇的司法权威被大幅削弱,大法官们几乎走一步错一步,将这一群体与最高法院都带入困窘之境”。用自由派大法官约翰•保罗•斯蒂文斯的话讲:我们也许无法百分之百确定,到底谁是今年总统大选的赢家,但最终输家却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个国家对法官作为法治公正的守护神的信任。
布什诉戈尔案的硝烟散去,自由派大法官的表现迥异:布雷耶在人声鼎沸的饭店高声叫喊,勉励受挫的青年法律人对最高法院保持信心,肯尼迪装作毫不在意,奥康纳一直回避讨论此案。唯有戴维•苏特,他感到“有什么东西在内心粉碎了”。他与同事们根本不是一类人,对这些人而言,工作归工作,生活归生活。他们甚至可以对最高法院的案件冷嘲热讽,可以依凭世俗生活的欢悦摆脱司法工作的艰难。可苏特做不到。法官职业就是他的全部,是他的生活,是他的信仰。“他真心相信司法的独立性是法治的根本。而布什诉戈尔案的判决,简直是对这一传统的嘲弄。某些同事的党派偏见过于赤裸裸,其行为也太过明目张胆,苏特想,或许自己不能再与他们共事了。”
《九人》的英文版出版于2007年,苏特尚未辞职。虽然他早萌退意,却一直拖到2009年,直到民主党出身的奥巴马总统上任,才功成身退。如此,奥巴马便可提名一位倾向于自由派的大法官(拉丁裔联邦女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接替了苏特的职缺)。这是不是一种基于党派偏见的工作规划呢?看来,法律与政治的纠结,连“每当念及布什诉戈尔一案,都会忍不住怆然泣下”(这是此书最令人动容的一幕)的苏特都无法脱逃。
毋庸置疑,《九人》呈现了美国政法生活的一个面,且是此前为我们所漠视的一个面:最高法院及大法官的政治化。然而,我们能否依据此书的结论而推断:如果司法权的政治化不可避免,正应了那句谚语,法律是政治的晚礼服,那么,对于行政权的侵犯,法院与大法官应该弃甲倒戈,甚至主动投怀送抱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可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阅读《九人》,不时百感交集。■
《苏联的心灵》
共产主义时代的俄国文化
(英) 以赛亚•伯林 著;潘永强、刘北成 译
译林出版社 2010.7
本书收录了以赛亚•伯林关于苏联的一些从未发表过的文章。既有对二战后他与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等苏联作家的几次著名会晤的记叙,也有他呈交给英国外交部的关于斯大林统治下苏联艺术状况的公文;既有对曼德尔施塔姆和帕斯捷尔纳克的肖像描绘,也有他访问苏联后对苏俄文化的印象速写等等。以赛亚•伯林从身世与文化上都与俄国有着直接的渊源,他对俄国知识阶层有深刻的同情与了解。本书为我们了解苏联时期俄罗斯的文化生活一般状况,以及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命运,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材料。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德)马克斯•韦伯著;阎克文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8
这个全新中译本,全面收录了德文原版、帕森斯英译本、卡尔贝格英译本的研究精髓。近代资本主义为什么仅仅出现在西方,而同时期的东方却呈现出停滞之势?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极为注重对资本主义经济兴起过程中非经济因素的重要意义的深究。通过对大量经验材料的搜集与分析,论述了新教伦理与近代理性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生成发育关系,并对东西方宗教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不仅是结论,而且包括本书的方法论,都为当代的社会科学提供了富于启迪意义的思路。
《阿瑟•米勒手记》
“推销员”在北京
阿瑟•米勒 著;汪小英 译
新星出版社2010.7
1978年,阿瑟•米勒和妻子英格•莫拉斯来中国旅游。1983年他们第二次来中国,但这次不再是旅游者的身份,米勒受邀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推销员之死》。《推销员之死》在北京公演引起轰动,几乎成为中美关系解冻之后两国戏剧交流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这本书是以米勒1983年的排练日记为基础写成的。他说,“本书的记录只是惊鸿一瞥,反映了一些平常中国人的心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中的演员。”
《17世纪的荷兰文明》
(荷)赫伊津哈 著;何道宽 译
花城出版社2010.5
这是欧洲著名文化史家约翰•赫伊津哈的力作之一。他以深刻的历史洞见揭开两个谜团:第一,荷兰这样一个边陲小国怎么能够创造一个历史奇迹,在建国100年、独立50年后“突然”成为世界强国、欧洲中心;第二,这个创造了历史奇迹的国家为何兴也快、衰也速。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
暗藏的物质文化宝藏
(美) 韩利 著;张键 译
日本德川幕府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准与发达国家差不多同一发展阶段的水平比,究竟是高还是低?如何通过房屋建筑、室内装修、餐饮、服饰乃至洗澡,即当时日本人的健康状况和物质文化的考察,来评价他们的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是,日本为什么能在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相同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开展工业化?作者通过自己特殊的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本书对于研究日本经济、历史的人固然有意义,对于那些迷恋于如何建造住宅、如何浆洗和缝补衣服、如何准备膳食的人来说,也可以读得饶有兴味。
《西周的政体》
李峰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8
西周的政治制度曾经对东亚文明产生过根本性的影响,而西周研究对全球范围特别是有关早期国家的形态和发展的研究有直接意义。作者以现今发现的西周铭文为主要依据,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来研究西周官僚政府的组织原则和运作机制。以西周铭文为主要研究依据,可以相对减少后世史料价值观的困扰。作者认为,过去的几个政治学、人类学模式如“城市国家”、“领土国家”、“封建国家”、“分立国家”、“邑制国家”等,都不能直接应用于西周国家,西周国家更接近于“权力代理的亲族邑制国家”。
《边镇粮饷》
赖建诚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8
我们读明史﹐只见君臣论及边防时﹐满口什么“边饷日增”﹑“边事可忧”﹑“规复祖制”。作者在汗牛充栋的明代史料中,挑选出五份史料﹐全面评估明朝在1531——1602年间北方边防部队的兵力(士兵及牲口数目)﹑粮饷以及中央白银拨款以倍数剧增的情形。此书不仅研究了明朝北部边防体系的财政问题﹐而且对于明朝财政赋役制度之演变﹐明朝社会经济之发展﹑宋明两朝的宏观历史比较等﹐都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
《迷影文化史》
李洋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8
如果你热爱电影,你会在这本书中找到伟大的知音,他们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名字:梅里爱、让•雷诺阿、路易•德吕克、安东尼奥尼、安德烈•巴赞、乔治•萨杜尔、亨利•朗格卢瓦、特吕弗……他们曾改写了电影史,并非因为他们在特定时代担负了某个身份,更因为他们对电影有着共同的热爱和痴迷,这独特的热爱和痴迷就是“迷影”(cinéphilie)。本书作者根据旅法多年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讲述了“迷影”如何改变了电影和电影文化的历史,文笔生动又不失严谨,是电影爱好者、电影专业学生不可多得的必读佳作。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4》
袁腾飞说世界史(下)
袁腾飞 著
希望出版社2010.7
本书是袁腾飞讲历史系列之《世界史》下部,也是该系列的终结篇。从新工业革命到一战史、二战史、中东战争,袁腾飞依旧用他一针见血的观点,幽默风趣的语言呈现了更为丰富、生动的历史画面。尽管有版权“风波”,但本书完全忠于袁腾飞的言论,不胡乱添加也不胡乱删减。在该书最后两页,袁腾飞恳切自述了对中国历史教育的不满。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
陈乐民文存
陈丰 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高考政治法律 篇4
1、锁定考点
什么是考点?考试会考到的知识点就是考点了,那么要怎么锁定呢?我们可以从课本教材和高考大纲出发,两者联系起来,照着高点复习,理解原理,掌握意思,还要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点才行。
2、构建框架
我们发现政治很多知识点是蛮多的也蛮杂乱的,所以需要我们梳理构建一个知识框架,按照“单元--课时--小节”梳理分层,最好每个层次的标题要用不同颜色的笔去写,而且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能迅速的将多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能做到举一反三,我们可以从最上层的一个框架出发、一层一层的复习下去,这样复习起来也比较容易。
3、选择题联系
法律人政治生活 篇5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连日来,长泰供电公司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广受职工欢迎,实现群众广参与、评议全覆盖、职工都满意。
评议期间,该公司所属14个党支部、1个党委支分别从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对党员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检查和评定,邀请不低于党员总数50%的职工代表参加,采取自我评价、党员互评、群众评议、组织考评等多种方式,对全体党员进行了全面评和议,综合确定党员民评等次。
该公司在民主评议党员活动中注重“三个结合”,确保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有实效。一是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把党员在年初向党组织承诺的工作放到民主评议内容中,通过党员对自己的承诺自己讲、群众评,由党员和群众评议和测评,使党员民主评议工作进一步具体化更贴近实际。二是与党员思想相结合,注重提高认识。通过评议动员、征求群众意见、个人写认识等步骤,使党员进一步从提高思想认识,对照标准找差距、对照差距思整改。不断提升党员意识。三是与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相结合。借助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所形成的强大动力全力推进民主评议工作,一是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新《党章》,领会新精神,熟悉新规定,掌握新要求,以此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二是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省市公司党组关于党建工作的相关文件,坚持不懈地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等常态化的党建活动,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具体活动与实践,切实保障和促进党建工作有效开展,推动公司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郑丽燕)
高考政治法律 篇6
昨天,教育部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其中明确要求在课堂内增加法律知识的内容,并将在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入学考试中适当增加法律知识的内容。(11月17日 京华时报)
教育部把法律知识纳入高考和中考范围,有人提出赞同之声,认为法律知识,可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惩恶扬善。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过早的接触法律知识,不利于学习其他考试知识。在此,笔者认为,把法律知识纳入高考和中考知识范围,既有好的一面,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好的方面,学习法律知识,对于每一个中国公民来说,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法律常识,还可以提高国家的整体法制素质,在高中,初中等学校灌输法治思想,对于他们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如果法律知识从小就从娃娃抓起,那么,在以后的成长中,法制观念也就越来越强,他们一旦看到一些违法犯罪事件,就会想起刑法:一旦看到民告官,就会想起行政法;一旦看到人大选举,就会想到宪法。对于这些情况,不论是在社会工作中,还是在政府单位中,在出现的那一刻,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法律知识,这样在办起事来的时候,在于情于理于法上,往往可以从容面对。
不足之处,现在中国教育,采取的都是应试教育,高分就是衡量学生的一切标准。一旦把法律知识纳入考试范围之后,由于法律知识体系复杂,为了能够应对升学考试,学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法律知识,这显然对学习法律知识很有效果,然而,在学习法律知识的时候,他们又放弃了,或减少了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间,这对于他们的总体成绩来说是很不利的,这等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此外,法律知识体系复杂,是既难以理解,又难以运用的学科。在高中,初中等学校,对于该如何教授法律知识来说,无疑又是一道屏障,因为这就涉及到,每个老师对法律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有可能出现,同一法律知识,不同的`理解情况,这样不但不利于做到法律知识的宣传效果,还有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这是很不利于学生成长的。
笔者认为,学习法律知识必不可少,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实际运用,而不是为了简单的考试而才去学习法律知识,如果只是为了应对考试,才去学习法律知识,那么这是没什么意义的。
稿源:荆楚网
(荆楚网)
高考政治法律 篇7
印度还是世界仅有的两个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之一, (1) 并且, 印度经济在近些年保持了快速发展, 在1976年第42次修订宪法时印度还将其国家的性质定义为“主权的、非教派性的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
与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 印度新闻自由的政治法律背景有其自身的特点, 并对社会经济连续发展产生了影响。
一、“第三世界最自由的报纸”
印度一向自称是世界上新闻自由程度最高的国家。《印度新闻概览》一书指出:新闻界不由国家控制和审查, 对新闻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个人或组织手里, 印度中央政府或邦政府不出版任何属于政府的日报, 只有个别邦政府出版月报或周报。 (2) 一位老报界人士说:1973年后, 从南亚到东南亚, 各个国家相继转为集权国家, 对报纸采取强行统治时, 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印度这样保持了新闻自由, “印度的报纸是第三世界最自由的报纸”。 (3)
在实际运作中, 印度于1966年成立了新闻理事会这一自治性机构, 专门负责保障新闻自由, 其主要职责是处理新闻机构关于新闻自由遭到侵犯的投诉, 监督包括政府在内的权力机构。同时, 为“避免新闻自由过于膨胀而被滥用”, 新闻理事会也负责监督新闻机构不得发表未经查实的、不确切的或诽谤性的文章。 (4)
印度主流媒体的新闻政策中几乎都有“批评和监督政府”这一项, 媒体被视作检验和保障民主政治的手段。如《印度教徒报》的方针为“总体上对政府持批评态度”, 《印度快报》为“监督和批评任何当权的政党”。隶属于信息与广播部的新闻局其职能之一便是向政府提供报纸对政府政策的反映。在实际报道中, 这些媒体也确实刊载了大量批判政府的文章, 尤其是在揭露贪污腐败和权力制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 印度政府还于2002年颁布了《外国资本进入印刷媒体的相关条例》, 规定:允许上限为74%的外国资本 (包括FDI) 投入出版自然科学、技术类以及专业性杂志、期刊的印度公司实体, 但对于时事新闻类的出版物, 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的比例上限为26%且须经政府的安全认证。这一条例改变了自1955年以来内阁会议通过的《1955年内阁议案》中不允许在印度出版含外国资本的报刊的决定, 新闻自由度得到了扩展。
二、新闻自由与政治、法律传统息息相关
印度独立前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 政治、法律制度深受英国影响;独立后, 印度在政治道路与法律承袭上基本沿用英国模式。这使得印度在政治机制、政治传统和法律承袭上朝着有利于新闻自由的方向发展。
(一) 政治机制:民主政治是新闻自由的天然伙伴
西方政治学家一般认为, 一个单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政治民主的国家仍然算不得是现代化国家 (5) 。印度具备现代化国家所应有的民主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条件。
印度宪法第一条规定印度是联邦共和国, 实行的是“议会民主的内阁制”。宪法规定总理是政府的核心, 拥有任免内阁成员, 随时组阁并通过总统任免各部长的权力;宪法还规定印度实行多党制, 并于1952年2月举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选。
在政治道路上, 独立后的政府首任总理尼赫鲁曾毫不讳言:“我的政治思想是我的阶级———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他在政治上崇尚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他企图寻找一条适合印度国情的、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把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度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结合起来。他说:“对于我来说, 我相信议会民主和个人自由, 但我也相信经济迅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就是尼赫鲁的社会主义类型社会即民主社会主义。这是二战后民族独立国家的流行思潮。适合印度国情的这种社会主义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 在经济上实行以私营企业和大财团为主体的民族市场经济 (6) 。自由市场和开放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议会民主制和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使新闻自由在印度具有了天然的政治经济土壤。
印度还拥有保障新闻自由的体制。1949年的宪法规定了新闻自由, 并规定关于议会和立法会议进程的报道只要属实就不受民法和刑法的追究, 这等于承认了媒体监督的权利。“批评和监督政府”是法律赋予媒体的神圣职责。印度政府对媒体给予了相当大的自由度, 对报刊批评政府的政策采取了保留态度, 从而使媒体能在相对民主的环境中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新闻自由的保障还体现在印度新闻工作者联合会的成立。这个成立于1950年10月的带有行业工会性质的组织其主要责任是维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和保障言论自由的实现。
1952年9月, 仿照英国的传统, 印度政府与报业协调后成立了第一届新闻委员会。1954年, 该委员会的一个报告提出废除殖民地时期各种不利于新闻工作的法令, 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建立全国新闻自律组织印度新闻评议会等建议。这一文件被视为印度独立后维护新闻自由的权威性文件。 (7)
(二) 政治传统:自由之路并不平坦
印度的新闻自由之路并不是一马平川的, 其间包括了人民不懈斗争的历史积淀。早在民族独立运动中, 印度新闻界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思想:新闻自由是一种基本权利, 它是珍贵的并且值得为之而斗争。早期, 实业家们开办了自己具有明确反殖民立场的报纸。大多数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积极开展新闻活动。特别是甘地, 他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 并用母语古吉拉特语和英语宣传言论自由。他于1920年创作的《年轻的印度》广泛地宣传保卫印度人办报纸的权利, 追求新闻自由, 抵抗新闻法 (指殖民地政府的新闻法律) 的思想。
1951年5月, 尼赫鲁提议修改宪法第19条, 要求取消“言论自由”这项公民权利, 理由是防止利用言论自由危害国家安全和对外邦交。尽管他解释这不是针对新闻界的, 并作出一些保证, 但这一建议一直受到全印编辑大会的抵制。7月, 议会通过了尼赫鲁的提案, 新闻界哗然。印度所有的报纸在12日停刊一天以示抗议, 主编大会举行特别会议决定停止各地报刊咨询委员会的工作。这是印度历史上少有的一次新闻界的统一行动, 显示出新闻行业权利意识的增强。 (8)
1974年, 反对派发动全国性的反政府运动, 政治形势恶化, 报刊与政府的关系愈发紧张, 100多家报刊取消了政府刊登的广告。执政党国大党于1975年6月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紧急状态前后持续了9个多月, 报刊业遭到了全面迫害, 具体表现在:实行新闻检查和事先审查制;政府对报刊用纸进行分配以达到限制的目的;合并四家通讯社, 在新闻源上控制报刊;取缔一批反政府报刊, 主要反对派报纸《印度快报》和《政治家报》遭到重点打击;包括《印度快报》评论家J·P·拉扬在内的250多名新闻界人士被捕。在此期间, 政府还于1975年发布《防止出版有害内容法》以限制新闻自由。
1978年, 人民党上台, 结束了国大党长期一党执政的局面, 多党政治使新闻自由得以恢复。人民党政府废除了1975年《防止出版有害内容法》, 颁布了新的《议会程序 (保护出版) 法》, 重新赋予记者在报道议会程序方面的特权, 颁布了新的《新闻评议会法》, 停止运转的评议会得以恢复, 鼓励用方言出版报刊, 允许私营有线电视运营, 在广告上适当照顾小报刊的利益。这些措施使得宪法规定的新闻自由开始出现。 (9)
言论自由还需要宽容, “没有宽容就没有自由” (10) 。尽管总理派人到演播室勒令停播节目的事偶有发生 (11) , 但相对于其它发展中国家而言, 印度注重宽容对待言论和表达的自由。建国之初, 印度议会在立法过程中讨论法案时, 尼赫鲁总是充分说明法案中的主要问题, 并给议会反对党充分阐述观点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反对派议员人数虽少, 但能量很大。他们提出一连串令人难堪的问题, 发出极大的喧嚣声。在这种情况下, 尼赫鲁总是弯着腰坐在椅子上, 脸上露出一种沉思的神情, 有时因听到反对党刺耳的攻击而紧皱眉头, 但他对反对党议员的态度是忍耐和礼貌的。 (12)
(三) 法律承袭: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
孟德斯鸠指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 他就不再有自由了, 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13) 从这个角度讲, 自由与法律实在是分不开的, 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
独立后的印度除了废除殖民统治时期不利于国家发展的法律外, 几乎完全照搬宗主国英国的政治法律制度。1947年8月29日, 印度成立了以贱民领袖、自治领政府第一任司法部长阿姆贝卡尔博士为主席的7人宪法起草委员会主持宪法起草工作。宪法草案被反复修改并经立宪议会三读通过后, 于1949年11月26日被正式批准、1950年1月26日正式生效。
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了“思想、表达、信念信仰与崇拜的自由”, 序言还提出要把印度组建成为一个主权的民主共和国, 确保其国民的公平、自由、平等及博爱, 同时要将印度组建为一个福利国家以及平等的社会, 以突出为实现国家的独立而作出了巨大牺牲的印度人民的渴望。其目标致力于使广大印度人“享有自由, 享有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以及自然原因所压制的消极状态中解放出来的自由, 以及享有从被阻止满足最大限度的卑微的身心环境中解脱后的自由” (11) 印度宪法的基本权利体现在序言中就是确保一切印度公民在社会、经济与政治方面享有公正以及思想、言论、信念、信仰与崇拜的自由……这些基本权利的主题贯穿了整部宪法。宪法第三编第19条还具体规定了言论出版自由。根据这一规定, 言论自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应得到保障, 其中包括出版自由。为了防止新闻自由被侵害, 宪法第三篇明确规定了“宪法补救权”作为被侵害时司法救济的权利依据。因此, 印度共和国宪法虽经83次修订 (截至2001年) , 但其有关新闻自由的条款却始终没有被删减。
三、新闻自由与社会经济连续发展
尽管印度的新闻自由还有需完善之处, 如虽有宪法的保护, 但没有相关的新闻法, 新闻自由缺乏具体法律的保障, 政府时常借“国家安全”和“妨碍邦交”限制新闻自由。8.7%。 (19)
但总体说来, 印度新闻自由对社会经济连续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一方面, “媒体的自由开放、司法体系的相对独立、选举制度的平稳延续, 使得印度社会的种种不平等、不稳定因素得以缓冲、过滤、消解” (15) 。换言之, 良好的新闻自由体制能产生新闻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指“新闻传媒通过真实地报道事实和提供新闻信息的方式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 对监督对象所进行的监督。” (16) 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的瞭望塔”、“社会的安全阀”、“民主的大舞台”功能 (17) 能在新闻自由中充分发挥出来, 进而能有效地监督政府和社会组织, 有利于政治体制和社会机制的良性运行。正如学者所言:“印度政府赋予报纸的相对独立的言论环境, 使大多数出生于都市中产阶级的报刊记者们深切地感到自身对国家建设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调动着他们的工作热情。事实证明, 在印度的社会经济建设中, 他们确实是起到了‘预警’作用。” (18) ;另一方面, 良性运行的政治体制又产生了新的新闻舆论监督, 这反过来又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完善。两者的合力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自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30年, 印度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是3.5%, 在以后的20多年, 即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本世纪的前几年, 年均增长率保持在6%。近几年, 印度这个被称为“身披破衬衫的健壮小伙”, 在经济增长方面继续表现出自己的活力, 2005年、2006年、2007年, 经济增长率分别是9.0%、9.7%、
四、结语
印度国家的新闻自由现状是由其政治、法律背景决定的。印度政治体制和宪法基本上都是英国模式的移植, 具有鲜明的西方特色。恰如一学者所言:“宪法除了印度人自己起草这一事实外, 没有多少新东西。” (20)
高考政治法律 篇8
[关键词]初中政治
法律意识教材生活课外
法律教育是初中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法律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法律宣传,使学生明确法律的威严,树立法律意识。而所谓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性认识,实际上是支配人们法律活动的思维方式。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呢?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具体分析。
一、深挖教材内容
无论是在什么版本的初中政治教科书中,法律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比如,人教版的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第三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粤教版的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法律护我》;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守法护法健康成长》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法律宣传与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这些教材中的资源本身就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素材,可以对学生的法律意识有较强的巩固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对涉及法律的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有三个框:“走进法律”“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其中的“走进法律”中有一个小郑的案例,教师便可以根据这个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1.小郑运用法律维护了哪些权利?其邻里承担了哪些义务?2.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小郑会怎样?3.生活中这类事件多吗?你是否遇到过?你是怎样解决的?提出这几个问题,学生便会深入观察漫画与案例,研究问题的答案,认识到法律的必要性,也认识到运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的重要性。
二、引入生活案例
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介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连成年人都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更不用说只有十三四岁的初中生。而我们学习初中政治课,学习法律内容,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更健康地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引入生活中的案例。
比如针对广场舞的噪音问题,询问学生是否遇到过噪音污染,自己在噪音污染的情况下是如何做的,学习了法律的相关内容,又该如何去处理这些问题。
又如,学习了《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之后,教师可以举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案例:“一些校外无业人员有时会来学校附近骚扰女同学,或者是收所谓的‘保护费,很多同学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那么,对待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做呢?”这时候,学生立刻给出了答案——用法律保护自己,及时报警。只有将生活引入课堂,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才能学有所得,所学内容才是有意义的。
三、进行课外延伸
在课堂内引入生活案例是有必要的,一来可以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二来可以使教学更为形象直观。但是要想真正使学生内化、升华知识,树立法律意识,还需要进行课外延伸。因为课外是一片更大的天地,进行课外延伸可以更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中的《隐私受保护》一课,在学生学习了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规定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并搜集更多的隐私权保护资料,到各小学、初中去进行法律宣传,为中小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在法律宣传的活动中,学生不仅需要深化课内知识,还需要在课外进行法律资料的查阅、搜集、打印工作,在此过程中强化了对隐私权的认识。同时,在宣传过程中,学生还能通过他人的咨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可以求助教师和法律人士,直到清晰解决为止。此外,这样的活动也能推进隐私权的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隱私权,懂得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初中政治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就必须从自身做起,学习法律,树立法制观念,树立法律意识,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成为知法、懂法、能够“依法行教”的新型教师。
政治时事法律条规考试卷四 篇9
(四)单位(部门)姓名 分数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一、政治时事:(每题3分)1、2月12日,铁道部召开干部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从三个方面提出希望和要求。其中第一是,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决定上来。部党组和各部门、各单位负责同志一定要高度重视,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带头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决定上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做好统一思想的工作。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家的思想动态,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定上来。()
2、在铁道部召开的干部大会上,盛光祖强调,当前铁路建设、改革、安全和运输经营等各方面的任务十分艰巨,节后春运正在紧张进行,工作繁忙、责任重大。他提出四点要求,其中,二要确保运输和建设安全,确保队伍稳定。各级组织一定要把运输安全、施工安全,尤其是高铁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扎实抓好落实,丝毫不能麻痹和松懈。()
3、深入学习李东晓同志的先进事迹,一要学习李东晓同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二要学习李东晓同志
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三要学习李东晓同志精益求精、争创一流的进取意识;四要学习李东晓同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4、张德江同志代表胡锦涛总书记向李东晓同志表示亲切问候,他指出,李东晓同志的先进事迹,与中国高铁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动诠释了“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中国高铁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5、《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6、《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7、2月28日21时,铁道部召开全路电视电话会议,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盛光祖出席会议并讲话。盛光祖最后强调,部党组对广大干部职工生产生活情况很关心、很重视。为提高运输一线职工收入,调动广大干部职工保安全、保质量、保稳定、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部党组决定,从3月1日起,建立运输生产一线职工岗位津贴,并在运输生产一线职工中开展安全效益达标考核,覆盖范围是铁路局、专业公司运输生产一线人员。其他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同工种同岗位的铁路职工实行同考核同标准。部机关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抓紧制定相关办法,尽快发放到位。()
8、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一些
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快解决这些问题,让人民满意!()
9、“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突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实力步入上升期。从国内看,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重大挑战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0、十二五,我们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坚持和完善按劳
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提高扶贫标准,减少贫困人口。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提高并稳定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均预期寿命提高2岁,达到74.5岁。()
11、建设廉洁的政府是一项持久而又紧迫的任务,是人民的殷切期望。要加快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把查办大案要案作为反腐败的重要举措,同时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并提出,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要精简会议、文件,清理和规范各种达标、评比、表彰以及论坛、庆典等活动,从经费上严加控制。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各级政府都要努力为人民办事;每一个公务员都要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
12、十二五规划纲要“完善区际交通网络”中指出,适应城市群发展需要,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骨干,以国省干线公路为补充,推进城市群内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建成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推进重点开发区域城市群的城际干线建设。()
13、《党章》规定,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
申请入党的人,要填写入党志愿书,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要经过支部大会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并且经过预备期的考察,才能成为正式党员。
介绍人要认真了解申请人的思想、品质、经历和工作表现,向他解释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说明党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并向党组织作出负责的报告。
党的支部委员会对申请入党的人,要注意征求党内外有关群众的意见,进行严格的审查,认为合格后再提交支部大会讨论。
上级党组织在批准申请人入党以前,要派人同他谈话,作进一步的了解,并帮助他提高对党的认识。()14、4月8日下午,铁道部召开机关干部大会,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盛光祖通报部党组关于推进铁路科学发展重大问题的战略思考,要求部机关全体同志认清责任,解放思想,提高素质,转变作风,团结带领全路干部职工,推动我
国铁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15、在铁道部召开机关干部大会上,盛光祖指出,胡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站在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出发,深刻阐述了铁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明了铁路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对于我国铁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指导我国铁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路党政工团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切实把胡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到铁路建设、运营等各项工作之中,深入推进铁路的科学发展。()
16、胡锦涛总书记强调,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他着重就做好当前铁路工作提出五点要求。一是着力加快转变铁路发展方式。二是科学有序推进铁路建设。三是切实保证铁路安全万无一失。四是努力维护职工群众利益。五是注重抓好反腐倡廉建设。()
17、党组同志一致认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中国铁路事业的评价标准。这既是铁路重要地位和作用的体现,也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更是铁路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全路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满意这一铁路
发展的根本标准,以此来检验铁路建设和运营的各项工作。()
18、胡总书记对铁路建设极为关心,要求我们科学有序推进铁路建设,合理安排铁路建设规模、标准和进度,加强科学管理,确保施工质量,使每项工程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19、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20、杨善洲同志用一生回答了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干些什么、身后给人民留下什么,是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杨善洲同志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政、干事、做人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二、法律条规(每题2分)
1、行贿数额不满1万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为谋取非法利益而行贿的;(2)向3人以上行贿的;(3)向党政领导、司法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行贿的;(4)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应予立案。()
2、个人受贿数额不满5千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因受贿行为而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2)故意刁难、要挟有关单位、个人,造成恶劣影响的;(3)强行索取财物的,应予立案。()
3、对犯行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4、、局属单位“三重一大”问题由党委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5、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应当增强民主管理意识,严格执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自觉接受监督,不得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中违反民主管理制度,谋取私利。()
6、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组织调动或者交流决定的,依照法律及有关规定就地免职或者降职使用。()
7、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8、单位行政中层副职管理人员任免和奖惩不属于“三重一大”的内容。()
9、规定领导干部应报告的个人有关事项,发生后30日内必须报告。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告的,特殊原因消除后应及时补报,并说明原因。()
10、决策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引发信访突出问题或群体性事件的,对负有直接责任者,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11、领导干部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的中标人可以要求其分包、转包建设工程,或者指定使用工程建设材料、构配件、设备以及生产厂家、供应商。()
12、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以委托请托人投资证券、期货或者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未实际出资而获取“收益”。()
13、贪污是指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他方式,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14、按照党的干部原则,对选人用人失察失误的,要依照有关规定予以追究。()
15、领导干部的父母、配偶、子女接受领导干部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和个人赠送的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不应当追究该领导干部的责任。()
16、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不得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馈赠,因各种原因未能拒收的礼品,必须登记上交。()
17、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干部的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18、领导班子集体决策“三重一大”问题应遵循以下程序:提出议案、调研论证、确定议题、会议讨论、会议表决、签署意见、严格执行联签制度。()
19、各职能部门开展业务检查,要同时检查党风廉政建设,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