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青春期十大心理矛盾应对策略(共4篇)
中学生青春期十大心理矛盾应对策略 篇1
中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教师或集体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形成了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化解这一矛盾,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从天文地理、空中来客、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选择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
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
现在许多中学生能积极地为社会、学校、班级做好事,也能积极为同学做好事: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家有了不幸,他们能自觉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学的道德水准不够高,他们靠偷窃来捐款,通过打架斗殴来为弱小同学鸣不平,利用考试作弊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提高分数。这很自然形成了助人行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对这一矛盾,要巧于引导,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其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助人。
兴趣广泛与兴趣中心缺乏的矛盾
现代中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很多:他们不仅关心课内学习,而且关心课外学习;不但喜欢文艺读物,而且喜爱科技读物;不仅关心生活,而且对国内外大事津津乐道。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不少学生对事物外在形式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内容本身的兴趣,在广泛的兴趣中缺乏中心的兴趣。而且,他们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情景性很强。化解这一矛盾,要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从众多的兴趣中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心兴趣。
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
从长远目标看,中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希望将来能成名成家,能干一番大事业;从近期目标看,大部分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不辜负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期望。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又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太苦太累而难以持之以恒,厌学心理陡增,形成了想学与厌学的心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要告诉学生,要成才就得有知识、有本领,否则将一事无成。学习是件苦差事,但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一定会苦尽甜来。
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实际上他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很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学生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一些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男生中“烟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讲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还随身带着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饰。但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平时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中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因此,要教育学生懂得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通过劳动得来的享受是正当的、光荣的,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中学生青春期十大心理矛盾应对策略 篇2
1 阿德勒的自卑理论
阿德勒是奥地利医生和心理学家,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 可以说是自卑的一生, 但是他总是不断地超越自卑, 走向成功。在他的名作《超越自卑》中, 他提出了自卑理论。他认为每个人克服自卑, 寻求优越而获得补偿的方式各不相同, 由此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和人格。阿德勒进一步认为, 补偿机制运用得适当与否, 能决定人格是否正常发展。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理论的合理性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人是在对比状态中生存的。对比不仅是人类以及万物存在的形式, 而且是存在过程和存在内容, 每个生命个体的存在都无法回避各种意义上的对比, 唯其如此, 人的生存才有了尊卑高下之别, 自卑与超越意识才成为现实和必然的[1]。
本文就用阿德勒的自卑理论的理论来分析当前中小学生的自卑情结。
2 当前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自卑是一个复杂的人类心理现象, 当前部分中小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 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2.1 当前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特征
笔者在这里谈到中小学生自卑感的表现时, 主要是指那些自卑感较重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特征, 这些特征具有一定的群体特殊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 认知方面产生偏差。自卑感是生理因素、能力因素、家庭因素、成长经历因素、个性因素及未来发展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从这些因素到自卑感的形成, 要经历一个认知的过程。那些自卑感较重的中小学生必然会表现为认知偏差。首先是自我认知的偏差, 表现为对自己的素质、能力等评价过低, 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其次, 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 在进行一件事情之前往往会有失败的预期, 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很可能会带来失败的结果, 从而强化“自己不行”的信念。
(2) 情绪情感具有独特表现。自卑感较重的中小学生由于存在认知偏差, 在情绪情感方面会有一些独特的表现。主要表现为: (1) 悲观失望, 情绪低落。自卑感较重的学生, 对自己的学识、能力等缺乏自信, 对生活和前途失去希望, 容易思想消沉、情绪低落。 (2) 多愁善感, 内心苦闷。据偶自卑感的学生往往会把烦恼和忧愁深藏在自己的内心, 深陷其中、苦苦挣扎而不能自拔。 (3) 敏感多疑, 孤独寂寞。常常把别人无意的言行视为对自己的轻视, 甚至别人一句挪偷的话就会深深地伤及他们的心灵。
(3) 更为外显的行为表现。伴随着认知和情绪情感表现的, 还有更为外显的行为表现。主要表现为:自我封闭, 不敢与人交往。自卑感较重的学生, 担心别人在交往中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因而将自己封闭起来。爱慕虚荣, 展现优越。
2.2 当前中小学生自卑情结产生原因
每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环境不同, 对于优越的目标追求也就有不同的内涵, 因而, 其自卑的产生也各有其特殊的原因。就当前中小学生来说,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 生理因素。中小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初步发展的时期, 身体意象作为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 已经被中小学生所觉察和关注。在中小学校园里, 交友、恋爱己经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使得学生十分注意自己的长相。一部分学生因为身材矮小、容貌不佳、过胖或过瘦等原因而产生了较严重的自卑感, 不敢大胆交往。
(2) 学习能力因素。在学习上, 同学们本来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一旦失去了往日受宠和领先的优越感, 加上不适应中小学的学习生活, 如上课跟不上老师的进度, 成绩不再优秀, 或由于不喜欢某种课程等产生学习上的挫折感, 从而形成自卑心理。
(3)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个体成长最重要的环境, 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那些家境特别贫寒、父母关系不和以及单亲家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家庭教养方式不当也是产生自卑感的重要因素。此外, 父母的自卑感也很容易传递给子女。
(4) 成长经历因素。自卑感的形成有其早期经历的根源。在成长经历中经常遭遇挫折和失败的个体, 很容易形成自卑感。那些强烈地感到自卑的个体往往经历过心理创伤, 自尊心受到过伤害, 这种伤害可能来自父母、教师, 也可能来自同龄伙伴。
2.3 应对中小学生自卑情结的对策
按照阿德勒的自卑理论, 一个人自卑感越重, 越敏感, 寻求补偿也越迫切, 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对照这个理论, 对于中小学生, 我们关注的主要是如何面对自卑感的。自卑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关键在于是默默地忍受自卑, 还是以足够的勇气去改变生存环境来超越它。
(1)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学生的日常教育紧密结合。学生的自卑感与对其进行的教育存在相互影响。在日常的教学教育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无疑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自我、对家庭、对学校以及对社会正确认识, 相反, 消极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会使学生对对自我、对家庭、对学校以及对社会认识出现偏差, 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有利于中小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成才。
(2) 家长要正确的对孩子进行评价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教师, 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 也终身的学堂。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性教育的基石, 而且主导着其他的教育, 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不可代替的。在家庭教育中, 任何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进行评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不当的评价可能导致学生自卑。为此, 要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孩子, 不仅要如实地看到他的短处, 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 切不可因为因一次失败, 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行。。对于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 或者长相不好的孩子, 家长也不要过于吝啬对他们的表扬, 每当孩子的行为举止有进步时, 不妨夸奖孩子。
(3) 学生自身要学会进行自我调节造成中小学生自卑情绪, 既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又与自己自身情况密切相连。中小学生自己情况也是导致其陷入自卑情绪的重要原因, 为此学生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节:树立信心, 坚信自己能干好。“别人行, 我也能行。”、“别人能成功, 我也能成功。要经常进行自我调节。以勤补拙。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缺陷, 要扬长避短。克服自卑。
摘要:当前一些中小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结, 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面对着自卑情结, 采取何种措施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是当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简介了自卑的有关理论, 分析了当前中小学生自卑表现及其原因, 在此基础上, 文章提出了应对学生自卑情结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自卑,表现,对策
参考文献
[1]A·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作家出版社, 1986, 9.
[2] (奥) 阿德勒著周郎[译].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
高职学生学习心理困扰及应对策略 篇3
一、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
结合本文主题而言, 高职学生学习心理我将之分为两个阶段, 接受高职教育之前学习阶段的学习心理以及接受高职教育过程当中的学习心理。学生学习心理由多种因素塑造而成, 除去个人天赋不说, 有个人从小的成长环境、认知及能力以及学习习惯、方法和学习成绩等。基于高职教育在招生方面的要求相对来讲较低, 学生群体当中存在为数不少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我约束力较差的学生, 当然也存在一些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式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的学生等等这些因素终究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 渐渐地导致学习心理出现问题, 虽然就个体学生而言, 可能发生问题的起源与过程不一样, 但是最终都会陷入这样恶性循环的过程。与此同时, 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经验, 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还包括如下几点。
(一) 社会认知与压力影响学习心态
现如今, 普遍大众大多将高职教育所面向的正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或者是高考失利的学生, 这种外界认知无疑对高职学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压力, 与此同时还很容易使学生形成自卑感以及学习的挫败感, 学习上失去动力和目标, 由此导致学习心理由于缺乏基础动力而偏离认知与发展轨道。
(二)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表明教学双方都存在某些问题, 而这种问题主要为主观认知的错误, 在这里我主要从教师这个层面来进行详细论述。教师的教学方式僵硬古板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一个较为直观的原因所在,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 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却止步于口号或者是自我认知之上, 无法在教学当中做到与时俱进。与此同时, 教师秉承传统教学观念, 习惯于主导学生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空间被无限压缩, 由此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也不利于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
(三) 学习动机存在偏差
在整个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当中, 存在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偏差, 有的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所以选择高职教育进而“混文凭”或者是消磨时光, 某些学生是为了应付家长的一片苦心而不得不被动地接受教育。
二、高职学生积极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途径
(一) 积极引导与重建自信
作为一名普通的高职教师, 我认为学生缺乏学习自信是最为明显的学习心理问题和障碍。学生或许会因为上文所提到的多种因素而对自己进行一个主观的定位与考量, 然而之前的学习成绩如何终将是过去, 高考失利或许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阴影, 但是只要拥有自信努力学习, 最终必将会证明自己。
(二) 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青春是一个人人生最美的阶段, 此时也是最为幸福的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不是为谁而学, 也不是为了逃避某些事情而学习, 更不是消磨时间的一个渠道, 而是打造自我, 塑造自我, 给自己加油而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好地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自我充能的过程。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技术人员以及其他领域的需求型人才的重任。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 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对于一个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来说, 了解学生的心灵、研究学生心理, 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各类高等院校的办学形式增多, 加剧了职业教育的竞争。为了摆脱困境, 高职院校逐渐降低招生要求, 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下降、教学质量下降, 在高职学生中普遍产生了很多学习心理问题。对此, 了解大学生学习中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障碍, 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正常发展的基础。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当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日常教学观察及与学生及学生家长座谈交流的基础之上, 对当代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继而对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学习心理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高职,心理困扰,策略
参考文献
[1]赵涛.高职学生学习心理调查与分析[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35-36.
中学生青春期十大心理矛盾应对策略 篇4
一、学生转型心理表现
小学阶段的学生, 自我意识在慢慢加强, 进入中学阶段, 青少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尊和自信方面需要建立正确的认识。
一些学生会产生较差的自我认同感, 常常感到自卑和沮丧, 觉得自己被孤立和排斥, 对于自身的社会角色认识模糊, 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 甚至生命的价值。在学业上的挫折、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的紧张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还有的学生会产生自我评价过高, 也就是自负的状态, 导致同学对他的疏远。依赖型人格和完美主义等偏颇极端的个性心理都会不同程度地形成学生行为性格的僵化、偏差。
不成熟的个性心理会产生对事物不成熟的情绪反应。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和生活、人际关系方面成熟理智的应对。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 情绪健康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 而且还有益于智力活动和潜能的开发, 提高学习、交往、参加各种活动的效率。
进入中学阶段, 尤其是初中二年级, 学科难度会有所加大。与此同时, 青少年的大多心理问题还是与学习有关的, 例如考试焦虑、因学业挫折而产生的厌学、弃学甚至更严重的问题 (自暴自弃、自残、伤害他人) , 以致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挫折面前, 一些学生会产生偏激、消极的行为去逃避事实, 如旷课、逃课、拒学等习等消极的行为模式。
进入青春期, 性心理辅导也是一个重要的引导方面。青春期体征变化、异性间交往的问题和性别角色辅导, 都是班主任需要有针对性和付诸耐心的工作。青少年对于自身外形的重视与日俱增。加之影视媒体、网络传媒的炒作和宣传, “颜值”越来越成为一种阻碍学生内心产生自我悦纳的一种非理性想法。这些其实是青少年的人格在追求独立, 自我意识也在逐渐觉醒。
二、转型期学生心理问题辅导办法
1.明确问题, 确认该生出现问题的行为 (主观故意或者客观无意) 。如果是习得性无助状态下产生的消极情绪, 班主任应当在学生遭受挫败的地方给予适当的鼓励, 制造机会使其重拾自信, 恢复对于学习环境的好感。再结合谈话沟通, 疏导心结。在此, 建立信任, 确立一种良好的交互式沟通是辅导的前提。
2.作为班主任, 了解班上的每一个孩子, 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只有了解了每个孩子的差异性性格特征, 才能做到对于学生在环境发生变化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教诲。建议班主任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将学生的个人信息以相对完整的形式记录在册, 对于学生每一阶段的成绩登记在册, 以备产生问题时, 及时有效地追根溯源。班主任也可以建立学生电子档案袋, 以Excel电子表格和生成图片的形式, 平面化地将该生的在校状态直观显示。
3.分析情况、确定辅导方案。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背景, 制定相应的辅导措施, 反复尝试, 层层突破, 逐渐突破学生心中的壁垒。
4.实施辅导。在了解了学生的问题后, 帮助学生共同找出目前的瓶颈和困难, 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其特有的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定位, 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欲望, 达成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对问题的解释和看法, 最后采取措施确立改变行为的行动计划。
5.检验辅导效果, 可以用持续观察和间接考察交替进行的模式, 对辅导后期的效果进行总结和巩固。家访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检验方式。被检验者只有在无防备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最自然真实的一面, 这对于被试行为、认知的取样和观察都是最直接的状态。
三、学生适应性锻炼
【中学生青春期十大心理矛盾应对策略】推荐阅读:
浅谈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07-15
论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心理障碍及疏导策略09-30
高校学生欠费成因及应对策略06-08
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10-03
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07-06
初中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09-29
中学生青春的演讲稿05-29
青春的故事中学生话题作文08-28
中学生校园广播稿:青春08-28
小学生习作难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