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偏差

2024-06-24

中学生心理偏差(共12篇)

中学生心理偏差 篇1

进入初三, 面临毕业这一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很多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 面对社会的挑战、家长的压力、老师的要求, 极易出现心理偏差, 这些心理偏差的主要表现在焦虑心理、自卑心理、冲动心理和孤独心理等方面。

如果对这些出现的种种心理偏差不能及时进行调节的话, 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考试成绩, 严重的还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

一、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给自己明确的行动目标

我们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上要给自己制订一个总的学习计划和阶段性的学习计划。制订阶段性的学习计划时要注意先复习好基本知识中自己的薄弱环节, 一个一个知识点去攻破, 在自己看书做习题还不能掌握的情况下, 要勤于请教, 真正做到不耻下问, 在规定的时间内真正掌握考标上的基本知识。事实证明, 制订学习计划对同学们会起着稳定心理的作用。在跟学生的交谈中, 我们都会了解到这样一种现象:越是无序状态, 人就越容易四处出击, 什么都想做, 然后是哪一个也没做好, 这样反过来就更使人心理慌乱、焦急, 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如果制订了合理的学习计划, 同学们就会在学习上有条不紊, 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什么, 还有哪些内容没有完成, 对于已经完成的学习任务还可以使同学们形成学习成就感, 会更加增强同学们学习的信心。

在要求同学们在制订总的学习计划和阶段性学习计划的同时, 我们还告诉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 制订出奋斗目标。在制订目标时, 要正确地评估自己, 要实事求是, 目标不要太高, 也不要太低。目标可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目标一旦确定, 我们需要同学们敢于公开, 因此我们利用班会课、同学座谈会、个别谈心来了解同学们的奋斗目标, 并且希望他们与家长交流自己的目标。这样, 同学们自己可以给自己增加前进的动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督促。

二、帮助他们保持高昂的学习状态, 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体育活动 (如篮球、跑步等) 可以有效地缓解或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利用每周的课外活动, 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不仅体质得到了增强, 身心也得到了调节, 使学生获得了精神享受, 心理上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 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 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我们常常告诉同学们“劳逸结合”是为了能够保证我们拥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能量, 学习不是谁用的时间长谁就一定能够成绩好, 学习重在方法和效果。只要我们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 注重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我们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

三、帮助他们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 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

由于中国社会“望子成龙”的心理根深蒂固, 面对中考这一人生转折点, 家长对学生会寄予比较高的期望, 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格外重视, 一旦孩子的某次考试没考好, 往往责怪孩子不努力而不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 另外,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突发事件等, 也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因此我们会利用家长会、电话交流等方式, 要求家长学会正确地对待孩子, 不能纯粹地只在乎孩子的分数, 而是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全方位发展, 要知道, 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是人生成功的前提。我们初三学生家长每周应该跟自己孩子做的一件事就是沟通与交流, 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这样孩子对父母有足够的信任感, 也有安全感, 他们就有勇气、有信心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四、加强班集体建设, 营造融洽的班级氛围

同学之间的性格、习惯、爱好、志趣各异, 长时间相处在一起, 难免会有隔阂、摩擦。特别是进入中考冲刺阶段的学生, 感情丰富而敏感, 而学习生活的单调和升学带来的精神压力, 又使得他们非常脆弱, 因而, 人际关系对他们的心理状态影响巨大。他们需要沟通和交流, 需要理解和支持, 需要在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中获得精神的慰藉。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会使他们在这一方面获得满足, 并能促使他们培养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一旦在人际关系方面发生故障, 就会他们使陷入苦恼、烦躁和迷惘之中, 进而造成长时间的情绪低落, 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 严重影响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所以, 必须使全体同学意识到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生活的需要, 也是迎考的需要。给别人一个笑脸, 也能让自己享受阳光。班级内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空间, 就会形成奋发有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就会升起一颗普照班级大家庭的温暖的太阳, 就会避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各种摩擦, 减少精神上的内耗, 从而为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持。

中学生心理偏差 篇2

试析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反应偏差及其成因与解决对策

心理咨询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目前已走进我国许多大学校园,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尚未被大多数大学生的接受与认同,由于许多大学生对这项工作存在这样与那样的反应偏差,致使这一工作在许多大学的开展举步维艰.本文就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反应偏差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就其解决的`主要对策作了具体的阐述,旨在引起大学生和大学心理咨询工作者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在大学的顺利开展.

作 者:彭豪祥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湖北,宜昌,443002 刊 名: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4(4) 分类号:B849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咨询   偏差   对策  

中学生心理偏差 篇3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如触目惊心、令人震惊的马加爵杀害室友案件、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天津医科大学马晓明因心理压力过重自杀事件等等,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大学生自残、自杀或致他人死亡,同样给学生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心灵伤害。所以,我们在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首先要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偏差问题是当务之急的首要问题。其次,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大学生心理偏差的成因分析

广大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从未成熟到成熟、未定型到定型的变化时期,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很难科学准确地观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容易左右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从心理上他们也容易出现不良情绪,如果在这个时候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调节,就容易产生心理偏差。江苏省青少年教育研究所最近的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偏差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太重。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其中的5%至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沉重的经济压力与他人的冷嘲热讽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而且这种困扰始终没办法解除,所以自卑的心理和情绪特别重。

(二)情感困惑和危机。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不能正确认识与处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大量个案表明,大学生因恋爱错觉、失恋、由“吃醋”所引起的变态性嫉妒、三角恋爱或多角恋爱等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江苏省心理咨询与调节中心通过调查发现,21%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独生子女存在的通病是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等等。种种不良习性,不但易使他们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使他们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四)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这些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长期以来,父母在身边为子女安排好一切,没有给他们锻炼的机会,现在一下子要求他们独立生活,他们当然无法融入这个集体。所以产生了抵触、爆发、躲避等情绪。

(五)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中学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埋首苦读。但跨入大学校园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还发觉在高手如云的新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产生一种失落感。对于陌生的大学环境产生不适的因素很多,很多大学生对于人际关系复杂的大学生活恐惧,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

(六)就业压力。近几年来,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于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对此现象,各高校应尽快认识到这是大学生必经的“心理断乳期”。三江大学新生军训结束后,就开始对所有新生进行网上心理测评,然后由各系心理咨询员对于有心理偏差的同学单独进行心理交流,科学地引导他们顺利通过“心理断乳期”。

积极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面对在大学生中发现的诸多心理偏差,高校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拓宽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素质教育整体规划之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长期以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理论讲授来解决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大学生的要求。德育教育的侧重点,应按照党和国家的政治目标需求,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力求帮助学生积极适应环境,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培养自助能力,塑造完善人格。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训练,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等。

(二)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各系统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应建立较理想的工作网络体系:

1、一级网络系统——咨询中心。中心由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组成,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同时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咨询、治疗,负责协调、指导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二级网络系统——学院。各学院传达并执行学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组织教师、学生班干部接受心理培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报告本学院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能做出相应处理。

3、三级网络系统——班。辅导员、班主任伴随学生生活的各个阶段,要通过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培养、强化,使他们能够敏锐地洞察大学生的心理,并能合理地予以引导。

4、四级网络系统——宿舍长。接受心理培训,定期向班主任汇报宿舍成员的心理状况,组织本宿舍成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现问题及时汇报,给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心理支持或推荐其去心理咨询中心。

5、五级网络系统——学生个体。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掌握相应的心理调节方法。识别同学的心理异常,及时反映或提供心理支持。

三江大学做到了一级网络系统——咨询中心,由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组成。二级网络系统——学院或系,各系有兼职的心理咨询员。当然,在心理工作网络体系方面,我校还有待加强。

结语

中学生心理偏差 篇4

一、心理偏差学生的界定

什么是心理偏差学生?我们从犯罪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角度可以将其定义为品德、心理、行为偏差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 综合几年的工作经历, 我发现学生的心理偏差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品德偏差型、学习偏差型、心态偏差型、行为习惯偏差型。

二、心理偏差学生原因剖析

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 从小就父母宠爱、生活自理能力差, 从小就承受着学习上的压力, 再加上家长对于自己的子女期望过高, 许多家长甚至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 于是子女们成绩的好坏成为了评价子女的分水岭。所以我个人认为孩子出现心理偏差的原因一般表现为学习压力重、责任感缺失、“我不能吃亏”的自私偏执心理及自卑心理等几种情况。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纠正学生心理偏差的策略

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纠正学生心理偏差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构建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和谐的心理发展情境, 可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因此, 学校应创设各种有利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进行自我教育, 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二) 让学生学会调控自己情绪

1.让自己快乐起来

快乐是治愈悲伤的良药, 快乐是有益于健康的情绪, 易产生满意感和满足感, 对外界产生亲切感, 使人更容易与人相处。学生在快乐的情绪状态下学习, 会感到思维活跃, 记忆敏捷, 学习效率高。

2.调控自己消极的情绪

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学会调控自己消极的情绪, 可以通过适当宣泄、遗忘、转移调控来调控自己情绪。当一件事情引发你的一些悲观、消极情绪时, 最好能把这件事尽良忘掉或通过注意力转移而使自己的消极情绪得到缓解, 并让自己快乐起来。

(三)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都表明, 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需要潜移默化的意识和观念。因此, 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与各门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结合进来, 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如何对抗你心理的偏差 篇5

4、回忆性偏差

1)什么是回忆性偏差?

论心理欲求与偏差行为 篇6

关键词 心理欲求 偏差行为 犯罪 矫治

改革开放使我国在最近三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健全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国家的巨变有目共睹,然而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而来的是犯罪率的提升,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时期,形形色色的诱惑时时都在刺激着人的感官,并对我们的思想发起巨大的冲击,当有人无法忍受平静的生活时,随之而来的即是破坏性的复仇式犯罪。就如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尤其在今天的中国,一个在多年的物质短缺和精神压抑之后几乎失控的、过分拜金和价值观混乱的社会,令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感到一些焦躁和困惑。

青少年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国家的人才储备和希望所在,他们本是属于相对弱势的群体,需要国家的关怀和教育,然而近年来不断攀升的青少年犯罪率却在质问着我们,青少年究竟怎么了?我国的教育究竟怎么了?社会转型必然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当一部分人无法适应这种革新时,矛盾就产生了,问题是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个人也要学会适应和生存,可是社会中总有一些因各种原因而误入歧途的人。令人困惑的是当今社会居高不下的青少年犯罪率究竟是从何而生,又该何去何从,青少年的心灵是脆弱无力的,担不起沉重的负担,社会有责任也有义务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适合的土壤和生存环境。

从近年来犯罪案例所表现出的情形看,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无外乎社会诱导和家庭创伤两种,对心智发育尚不健全的青少年来说,社会和家庭正确的引导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当两者失衡时,青少年的心理也将会发生相应的偏差,这种偏差心理所带来的行为偏差往往是犯罪的开始。从社会角度来说,我国的贫富差距早已超过了警戒线,校园内的贫富差距给部分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我们可以要求他们贫不耻富不骄,但试问如今的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如何?他们可不是活在真空里的人。贫富差距诱使太多的成人犯罪,青少年的犯罪只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抗争,只是这种抗争是不对的,它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为社会所不容,但是我们却能从心理理解他们的痛苦。社会应对青少年犯罪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尽快建立健全社会经济发展机制,缩小贫富差距,重塑社会价值观,发扬我国优秀传统美德,净化社会环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实现的。

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人格偏差和人格障碍警示着我们,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和基础,家庭环境的优劣对个人的成长发育最为重要,生长在健康和睦家庭中的孩子懂得和善对待身边的人,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解决问题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而那些没有得到家庭温暖的孩子,个性中会有一种自卑情结,他们自尊却又脆弱,很容易受伤,往往会用错误激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其实也只是想通过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诚然,恶劣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也会有所成就,只是在每一个受过伤的孩子身体里,内心深处依然驻足着一个软弱无能担惊受怕的影子,哪怕他取得经天纬地的的成就,也不能摆脱掉曾经伤害中留下的心理阴影,从而时时暴露出幼时家庭教育造成的扭曲。所以我认为民主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只有一个人格健全、有活力、能快乐起来的人,才可以使他的亲朋好友,乃至整个国家民族对他有一份信任和托付,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坦然面对成就和挫折,成为一个真正健全的人。

从研究者分析来看,犯罪少年人生观的核心是封建帮会式的江湖义气和追求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另外就是亡命称霸的英雄观、随心所欲的自由观和低级下流的乐趣观这三种错误观念。这些观念交织,并在错误人生观的引导下,犯罪极有可能发生,这些价值观是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组织和团体的影响而形成的,加之当代影视传媒不负责任的宣传和家庭学校不当的引导,青少年极易受到蛊惑,去追求那种帮会的自由和无需劳动既有的享受。社会转型还带来了文化的转型,低级庸俗的文化也在冲击着青少年的灵魂,每个孩子都渴望成为英雄,得到别人的称赞和敬佩,这本是一种很好的向往,也是每个人能取得进步的精神支撑,这就需要家庭和学校给予孩子们适当的鼓励和积极的引导,使他们在正确指导思想影响下朝着乐观、奋发的进取之路前进;而社会中存在着很多急功近利的家长和老师,他们盲目追求升学率,从不会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给予精神上和思想上的指导,好像成绩优劣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种思想压得孩子喘不过气,特别是一些成绩差的学生,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得不到师长的关怀、更得不到社会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另类的手段获得他人的注意成为他们内心的向往,自由随心所欲地去获得一切也是他们的心理需求。

当我们在惊诧青少年犯罪手段的残忍与罪行的严重时,有没有人在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问题和家庭争斗,青少年犯罪的病因植根于家庭,病象显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所以当我们现在停下来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时,不免心酸感叹,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人性之所以出现扭曲,多数都是因为他受伤太重,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人之所以为恶,是因为其想为善而不能”,当孩子的精神受到创伤时,家庭和社会要给予恰当的支持和引导,不要因为对教育的怠惰而剥夺了孩子想为善的机会。家庭中长期的暴力会让孩子对暴力麻木,对涉世未深、是非观念不清、缺乏控制力的青少年误导很大,所以给孩子一个民主的气氛,不要强迫孩子顺从依赖,当孩子犯错时不要胡乱严厉惩罚,因为这样会让他们形成反向的心理防御机制,本来对父母的不满,表现为对自己的责备,接受不公平,感受屈辱、自责自贱的孩子,内心的负荷可想而知,合理情绪得不到疏解,聚积起来将会是恐怖的报复式宣泄,这种力量强的足以让人窒息,就如同从极度不自由进入到极度自由的过程中,人极易失去自控。

在了解青少年脆弱的心理结构后,希望家长能够在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过程中,抓住机会改善和修正自己的人格,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样才能共勉双赢。至于那些已经因各种原因走上犯罪之路的孩子,更是需要家庭的关怀和理解,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心理治疗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就是爱的力量,爱可以化解一切内心的伤害,爱无论热烈或者平淡,都能让曾经受伤的个体拥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帮助他们从正面看待自己,正视曾经的错误观念,以必胜的信念争取人生的再生,成为一个心灵旺盛的人。

对于心理工作者来说,帮助那些受伤的青少年不仅停留在对原因的分析上,加大舆论的宣传,倡导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势在必行,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群体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帮助,行为偏差指导与心理指导应该有机地结合,以矫正人格为目的,重塑价值观和人生观,让这些青少年成为健康上进,有目标、有理想的群体,积极迎接角色的转换,平衡自己的心理。社会对于这个群体应该减少偏见和歧视,给他们更多的关怀,让他们了解到责任、得到尊重和理解,同时心理工作者也要让孩子们明白爱是需要传递的,学会对社会感恩,消除内心的芥蒂,坦然地面对今后生活中的磨难,乐观地担当重任,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爱恨情仇。

用爱温暖受伤的心,对已经在悲剧中逝去的孩子,一声叹息和一点自警就够了;对犯过错的孩子,一点慈悲和一点宽容更好。

参考文献:

[1]罗大华.《犯罪心理学(高等规划教材)》.2010

中小投资者心理偏差的分析 篇7

一、过度自信导致轻率入市与过度交易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在面对难度大的任务时会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任务难度越大, 越容易产生过度自信;做出某种决策的时间越短, 对该决策的自信心就越大。在投资市场, 产品价格的预测是一个难题, 尤其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综合大量信息做出判断, 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更容易过度自信。

投身股市的人都相信自己可以在股市里赚到钱、赚到大钱。虽然他们也知道“入市需谨慎, 投资有风险”, 也听到股市中赚钱的只有少数人, 但坚信自己就是“少数人”, 这种心理状态会让他们有意无意过滤损害他们自信的信息, 关注那些能增强他们信心的信息。看到或听到身边有人在股市里快速赚了钱、发了财, 心里盘算一下, 感觉自己的学识、才能、智商等都要比对方更胜一筹, 入股市也一定可以赚到大把银子, 出现高估自己赚钱概率、低估自己投资风险的心理倾向。在这种心理支配下, 一些人轻率入市。2006年1月到2007年5月是中国股市大牛市时期, 股指疯涨, 由1161点飚升到4208点 (有人形容这是一个闭上眼睛, 用纸团扔到哪只股, 买下它都可以赚钱的时期) , 在同一时间内新开户数量为2856.02万, 1400万人蜂拥入市。这其中有的是对股市有些研究, 虽然觉得股价较高, 泡沫成份多, 但相信自己不会是“击鼓传花”最后一手, 觉得是入市的一个好时机;也有许多对股市不了解、没有投资基本知识与经验的人, 他们看到红红火火的投资市场, 搞不清楚股市这潭水的深浅, 也忍不住加入进来。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 没过多久, 股市由“牛”变“熊”, 当看到自己帐户上的金额激剧缩水, 他们更急于证明自己, 频繁交易、过度交易, 急卖急买, 一只股票捂不到三五天就觉得不稳———怕跌;看到其它股票涨得好, 追高换股;买到手的高价股转瞬间开始狂泄, 卖出的股票又红火起来, 时时踏空;不论上涨还是下跌, 他们不愿放弃任何操作机会, 仓位一直处在高位。初生牛犊不怕虎, 对于新股民来说, 无知者无畏, 他们更容易过度自信。总恨自己手中资金太少, 同时手握多只股票, 总是这山望得那山高, 总是看到比自己手中涨得快的股票, 喜新厌旧。事实证明股票换手过快, 增加了交易成本, 收益率反而较低。

二、贪婪恐惧心理丧失理智难挣钱

华尔街有句经久名言, 贪婪与恐慌推动了市场。贪婪与恐惧是投资人最大的心理弱点, 它们会严重扭曲投资者对现实的了解, 失去理智, 做出一些平日里难以做出的决定或行为。一些操纵股价的机构正是利用中小投资者这一心理弱点, 设计一个个陷井, 致使投资人在投资行为上屡犯错误、中了庄家之计。

贪婪是新股民身上常见的一种特征。贪婪使许多股民失去理智, 失去科学的判断力, 不知不觉中踏入险境。买也贪婪, 卖也贪婪;涨了还想涨、跌了还想跌;总幻想在最高位抛出手中的股票, 在最低位购买看好的股票。贪婪的结果不是踏空就是套牢, 在应该进场的时候反而割肉出场, 在应该出场的时候反而追高买入而深套其中, 成了山顶站岗人。从希望开始, 由于贪婪到失败结束。某股民今年2月9日12.38元买入新民科技, 随后8个交易日, 新民科技股价涨到16.7元, 涨幅达35%以上。朋友劝他出仓, 持续的涨幅使其处于狂热状态, 失去理智及应有的判断, 相信分析师几个月内目标价值到27元, 就是不出仓。3月3日, 该股开始回调, 他仍盲目乐观, 认为回调一下更会猛涨。结果, 该股一路下跌。跌十个点, 不愿走;跌深点, 又贪涨回;跌惨了, 又贪翻本。苦守了几个月, 错失了出仓的大好良机, 直到6月22日, 该股跌至10.53元, 亏怕了, 终于亏不住, 斩仓出局。此君投资目标订得过高, “想赚足最后一块钱”, 致富的欲望过于急切, 贪婪使之忘却了风险, 难以做到见好就收, 原本可以赚到的反倒是亏了。

恐慌是投资者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在老股民身上表现更为显著, 它会影响到进一步的股市投资行为, 加剧人们的盲目与冲动, 在不适当的时机抛出买进, 丧失大发赚钱的机会。今年4月19日始, 沪深两市A股跌风突至, 不少股民对这场大风暴的来临毫无心理准备。每天股市开盘, 荧屏闪烁, 股市似过山车, 跌了再跌, 成千上万的股民惊魂未定。惶恐不安者有之, 大哭所失者有之, 强作镇定者有之, 跳楼自杀者也不乏其人。恐慌心理还会蔓延, 持股者见大盘不断下跌, 谈“股”色变, 风声鹤唳, 纷纷“多翻空”加入杀跌行列, 个股一泻千里, 割肉的股民越来越多了, 有人亏怕了, 发誓从此不再涉足股市。中小散户投资者容易出现股市好的时候盲目乐观, 股市不好的时候盲目悲观的心理特点, 乐观与悲观容易影响人的判断与操作。没有只跌不涨的市场, 当大家都在杀跌的时候, 或许就是机会的来临, 好好研究股市, 选中一只业绩好的股票或正在启动的股票, 在大家纷纷逃离市场、股价低的时候买了它, 拥有一段时间, 是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的。

三、赌博心理害人害己害市场

股市绝不是赌场, 而一些股民却误认为中国股市就是投机赌博, 抱着这种心态入市的人并不看重上市公司真实的投资价值, 而是带有一种浓厚的投机行为, 总是梦想一夜发财, 恨不得手中的股票一下子就涨几倍、数十倍, 制造创富神话, 因此他们特别偏好于短线操作。在这种赌博心理引领下, 他们的投资行为胆大妄为, 用吃饭钱、养命钱投资股市。当他们在股市上稍有获利后, 便利令智昏, 像赌徒一样, 频频加注。有了钱便买股, 发了工资就进了股市, 有的卖房卖车, 有的借贷融资, 不顾风险投入股市, “赌对一把赚, 赌错一把算”。投资个股不考虑基本面是否具有爆发性、成长性, 不考虑政策是否支持其发展, 不考虑国内国外经济货币环境, 一味追求趋势, 追涨杀跌。当他们失利后, 输红了眼, 不惜背水一战, 孤注一掷。俗话说的好, 十赌九输, 用赌博心理去炒股, 对股民本人贻害无穷。南京股民方某用银行卡套现炒股, 幻想在短时间内能大发一下, 事以愿为, 亏空25万元, 银行催缴还款, 方某整日心神恐慌, 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最后选择跳楼自杀。用赌博心理去炒股, 对股市也是十分有害的。赌博心理推高市场, 泡沫成分增大, 透支未来业迹, 给市场带来巨大风险。

四、成瘾心理影响工作生活与健康

由于股市的刺激效应, 不少股民出现炒股成瘾的症状。具有炒股成瘾的人往往想方设法弄到钱来炒股, 不顾风险投入股市。与股市有关的事务占据其绝大部分时间与精力, 成了其生活的重心。上班时间偷偷看大盘走势, 查看信息, 闭市下班后到股吧里“潜水”, 无节制地在网上阅股评、查评级、看信息、寻主力资金流向趋势;股市一开盘就相当的兴奋, 不能看盘则“股瘾”难耐, 不盯着大盘心不安, 一天看不到股市信息就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遇到炒股的人话特别多, 聊得特别投机, 和不炒股的人在一起觉得没话题。心系股市, 什么事不愿做, 什么事也都干不成。将精力和工作时间都投入炒股, 丧失工作兴趣, 缺乏工作成就感。

沉湎于股市的人也容易导致身体机能、情绪上的变化。近2个多月, 股市的“跌跌不休”, 股民疲倦和烦躁更为显著。《中国城市“股民”健康状况报告》发布, 近三成的网络股民每天持续在电脑前工作及炒股的时间为5至8小时, 超两成股民甚至达到了8至12小时, 有接近一半的人 (49.5%) 每天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由于长时间盯着屏幕, 运动量过少, 眼睛干涩疲劳, 头晕脑胀, 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下降;绝大部分时间面对机器, 与人缺乏交流, 生活简单随便, 变得自我中心, 烦躁更感疲倦, 以至生理紊乱、情绪低落、自我评价降低, 出现种种心身症状。

五、盲从心理导致被动买卖加剧

该买什么、什么时候买, 该卖什么、什么时候卖, 有些人缺乏自己应有的判断, 喜欢听从他人的意见建议, 尤其是那些自诩有内幕、有经验的人。跟风、追涨杀跌, 具有较强的盲从性, 都是一种被动行为。造成盲从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在购买股票前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查找相关信息, 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综合以识别其真假, 投资者感觉自己知识贫乏、经验不足、精力有限, 相信证券师或投资机构掌握更多的内幕信息等, 对证券师或投资机构推荐的股票不管是否熟悉、成长性如何一味地照单购买。二是从众心理造成的。群体中大多数人的判断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 迫使个人去接受这种判断, 以免被排除在群体之外, 这就是从众心理。在股票买卖过程中, 从众心理随处可见, 股价越涨, 风险越高, 股民却愈有信心;股价越跌, 风险越小, 一般的投资者却越来越担心。也有人原本做了深入的研究, 决定投资某只股票, 但当受到群体意识的压力, 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 听信他人意见而陷入迷惑甚至贸然改主意, 或多或少地产生从众心理[5]。巴菲特不买“不了解的股票”, 而一般的投资者买的股票大多是不了解或一知半解, 对自己了解的倒是由于看到了其中不少的负面消息而舍去。研究表明对所投资的企业越了解, 盈利的可能性就越大[6]。盲目投资、盲目跟风会降低投资效益。

股市像“过山车”, 心理也历经“过山车”。股民的心理和操作行为, 决定其对股票买卖判断、成败、盈亏。炒股想挣钱, 必须把心态调节好, 克服人性弱点, 涨跌看淡点。

参考方献:

参考文献

[1]黄中南.我国权证市场个人投资者行为异象的行为金融学分析[J].特区经济, 2011, (03) :112-113

[2]徐韫帆, 陈玲, 王清流.投资者过度自信对金融市场的影响[J].新金融, 2008, (04) :42-44.

[3]尹海员, 李忠民.我国新股民过度自信现象及其效应研究[J].西部商学评论, 2008, (02) , 79-88.

[4]唐现杰, 任松涛.投资者行为偏差及其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 2006, (0) 4:149-152.

[5]王垒, 郑小平, 施俊琦, 等.中国证券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个性特征[J].心理科学, 2003, (01) :24-27.

中学生心理偏差 篇8

一、大货车驾驶人心理偏差导致交通事故的原因

一是明显的攻击驾驶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影响驾驶人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3种, 即年龄和性别、人格特质、情绪。货车驾驶人一般是青、壮年男性, 在驾驶过程中特别希望能够快速到达目的地。在驾驶过程中受到干扰或者阻碍, 容易表现出愤怒和攻击性驾驶行为, 引发超速行驶、“强超强会”等行为而造成交通事故。另外, 货车在重量、体积上的优势也导致货车驾驶人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优越感, 促使他们表现出攻击性驾驶。

二是强烈的冒险动机。对于货车驾驶人来说, 冒险动机表现得尤为明显。一般来说, 货车驾驶人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益, 会采取超载、超速的冒险行为;为得到自尊心的满足, 在路上总会以“霸主”的身份出现, 会有“强超强会”的行为。长期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驾驶, 主观风险意识大大降低。从交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假若驾驶人屡次采取冒险行为, 既没有发生交通事故又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则下一次驾驶人的主观风险意识会更低。

三是偏差的交通安全感。对驾驶人来说, 安全感的影响因素是多个方面的, 一般有驾驶人个体因素、车辆因素、道路交通环境因素。从驾驶人个体因素上来说, 大多数货车驾驶人文化程度低, 法律意识淡薄, 性格品质较差, 其行为受情绪、感知特性、性格气质的影响较大。此外, 大货车驾驶人多昼夜驾驶、疲劳驾驶, 较高的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致使安全感降低。从车辆因素上来说, 大货车长期处于运营状态, 车辆保养、保修不及时, 安全状态不佳, 驾驶人对于自己车辆的安全状态其实也是估计不准的, 这也致使其行车安全感产生偏差。从道路交通环境因素上来说, 驾驶人对长途行程中道路安全设施、交通流量大小、交通提示信息等不熟悉, 致使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产生恐惧心理, 安全感下降。

二、改善驾驶人交通心理状态, 消除货车交通事故隐患

其一, 注重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对货车驾驶人来说, 性格影响生命。要培养驾驶人冷静、沉着、果断的良好性格特征, 遇到复杂、危险或意外情况时, 不惊慌失措, 做出恰当处理。因此, 在货车驾驶人考驾照的过程中, 可以增加心理教育疏导及突发情况模拟训练。同时, 构建货车驾驶人行车模拟训练场地, 通过考前辅导、考中实践、考后总结来提高货车驾驶人性格品质, 消除不良交通心理。

其二, 多举措培养安全动机。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交通安全宣传, 来培养驾驶人对车辆驾驶的正确认识, 提高驾驶人对安全需要的重视, 将其视为车辆出行的第一需要, 从而在行驶中克服其他因素的干扰。通过严格驾照考核, 进一步提高驾驶人安全驾驶技术和策略的培养, 以此来增强驾驶人的道路安全分析能力。通过舆论压力来创造良好的交通安全社会支持氛围。每个人都有群体接纳的需要, 通过对驾驶人周围群体如亲人、同事的正面引导, 来督促驾驶人安全驾驶。

中学生心理偏差 篇9

但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 许多教师无意或是有意地或隐或现地通过言语、表情、眼神等其他行为暗示来打击、伤害学生的心灵, 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而这种心理伤害, 一旦造成, 便是无可挽回的终身影响。其中, 尤其是在班级中易被忽视的中等学生更易无辜地受到此种伤害。下面我就浅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中等生造成的心理伤害现象, 并且从中浅析教师的教学观。

中等生, 学生中最普通的群体、老师最“放心”的群体, 他们既不能以优秀的成绩得到教师的关注, 也不想以自己的“不轨”行为引起教师的格外关注, 总而言之, 中等生因学习成绩不好不坏、安分守己、听话而默默无闻。教师因工作繁忙也无暇顾及他们, 教师对他们不打不骂, 似乎没有什么伤害与虐待可言。但这种不算伤害的忽视与遗忘, 恰恰就是对他们造成的最大的伤害。中学生, 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心理敏感而脆弱, 渴望得到大人的关注与肯定。但这种忽视常常使他们感到自己处于无人过问、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他们不言不语, 但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学业的失望和对教师的不满。他们因得不到教师及时的肯定与评价, 而使自己的学习行为无法得到强化, 也就不能促进后继学习的发生, 学习成绩就容易停滞不前。中等生对教师关注的渴望最为强烈。当这种渴望久而久之从不被满足时, 他们会进一步怀疑自己的吸引力和人格魅力。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理会受到伤害, 很可能因此导致一些不良后果———缺乏上进心, 没有竞争意识, 缺乏表现欲, 进而形成“疲软”性格, 对什么都缺乏热情、提不起兴趣, 慢慢就会形成对什么都冷漠的生活态度。

教师的忽视能造成学生学业成绩的下降这一现象是经过实验证明了的。罗森塔尔、雅各布森在奥克学校实施的“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的实验结果表明:“中间儿童能得益于教师的有利期望, 而优生儿童得益最少”。换句话说, 教师对他们期望的提高, 会使他们在IQ和学业上取得的进步最大。反过来说, 教师原有的低期望和无期望会极大地抑制他们学业上的提高。观察得知, 中等生跟教师接触的时间与机会、沟通最少, 这会大大削弱师生之间的亲合力、凝聚力。而这些问题的根本问题, 很明显, 不是出在学生身上。曾看过一篇题为《我们的悲哀———一名中等生的自白》的学生作文, 文中这样写到:“调皮的学生在老师的眼中是未雕琢的玉, 他们虽然不努力但很聪明, 只要琢之, 磨之, 就能成为鲜亮的玉。优等生是老师眼中的明珠, 是充满希望的星, 他们备受老师的瞩目与关怀, 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恩泽与雨露, 因此, 越发光亮耀眼。只有我们———中等生, 好似一块块粗劣的砖头, 被老师随手一放, 从此不再过问。我们感受到的除了冷落还是冷落。我们远离老师的心, 自生自灭。这就是我们———中等生的悲哀!”这是中等生的悲哀, 又何尝不是当今教师的悲哀呢。

教师对中等学生的伤害行为绝大多数是无意识的行为, 但却客观地存在着不利后果。也正是因为教师这种行为的无意识性, 才更易被教师自身、学生本人和家长等多方忽视。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不健康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即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不能正确把握教育的发展目标, 而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不敢说这种教学观的偏差发生在所有老师身上, 但至少, 从那些曝光的实例来看, 这种人不在少数。

很多人认为, 教学观仅仅是上课传授知识方面的一些理念, 然而教学观也包含着教学心理观。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对待学生的态度、教育的真正目的, 教育的良好方法……而教学观的直接对象便是学生, 受益是他们, 受害仍是他们。所以, 作为一名老师, 身上担负着教育孩子、关爱孩子的职责的老师, 我们该做的还有很多。

首先, 便是鼓励与关注。教师的鼓励和关注不仅是中等生而且是所有学生在学业上获得巨大进步的前提条件, 他们需要来自外部的奖励。学业成绩好坏的背后, 一定有教师行为的作用。

其次, 就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师要发现学生尤其是中等生在学习上的“特长”和个性上的“特点”, 自己有意识地对学生教育中的偏差进行纠正。

落实到行动中, 那么再细谈一下便是一, 培养自主意识, 二, 进行积极的鼓励和评价;三, 掌握特点, 分类教育;四, 挖掘潜力, 促其发展;五, 创造机会, 体验成功;六, “主体”倾斜, 提高效率。

中学生心理偏差 篇10

1 秘书的心理偏差

1.1 角色错位

在秘书工作中, 那些知识、经验丰富, 获取信息、处事能力强, 与领导配合默契的秘书, 往往是领导的左右手, 承担领导指派的受权理事、调处矛盾、督促检查等重要任务。此时的秘书, 因得到领导的器重, 在为领导提供决策服务的过程中容易违背客观服务原则, 片面强调个人的主观思想, 过分地强调助手、参谋作用, 让领导顺从个人的决策意图。另外, 在其他工作人员面前, 把自己当成领导, 容易产生一种“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的不良心理, 若不能正确对待、及时调整, 不但不会增强自己的“威信”, 反而会降低自己的人格, 并影响对工作的准确判断。

1.2 嫉妒

嫉妒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甚至意欲破坏的不良心理。人有获得成功的愿望, 有超越别人的冲动, 当一个人被低级情绪左右的时候, 就容易产生嫉妒心理。秘书是领导的助手, 要安于幕后, 甘当无名英雄, 当看到同事或同行受到领导的重用、提拔或某些方面超过自己时, 极易产生嫉妒心理。如果这种心理超过一定的“度”, 将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危害, 会造成工作中人际关系的紧张。

1.3 压抑

秘书工作的职能特征有从属性和管理辅助性, 而且秘书所担任的工作特点是事情多、任务重、要求高, 工作强度之高、之辛苦均不为人所知, 使得秘书极易产生压抑感。这种心理的产生在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行动迟缓、态度冷淡、工作缺乏主动性, 长期积累这种压抑心理会使人消极、沮丧、颓废, 必须及时调整才不会影响秘书工作的开展。

1.4 孤僻

作为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 秘书容易与其他的同事产生距离, 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的, 认为其他人庸俗浅薄, 不愿与他人接近、不合群;另一类是因秘书主要是在领导身边工作这一特殊性质, 与其交往的人甚少。这些都会造成秘书孤僻心理的形成, 从而影响秘书人际交往活动的开展, 对秘书工作中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带来很多负面作用。

1.5 依赖

依赖心理是凡事依靠别的人或物而不能自主、自立的心理。秘书工作的“辅助性”这一特征, 使秘书通常是按照领导的意图和指示开展各项工作, 也可以说是“要我做”, 而不是“我要做”, 这样就使秘书在开展工作时处于被动状态, 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又要求秘书必须在被动中求主动, 才能适应领导的工作需要。如果秘书不能正确认识被动与主动在工作中的辩证关系, 就容易对领导形成依赖心理, 一味地顺从、盲从, 即使有不妥之处也不提出异议。

2 心理偏差的调整对策

2.1 适时变换角色

秘书在不同的空间应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工作单位, 领导是上级, 秘书是下级, 秘书必须按照领导的要求和意图确立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在为领导服务的同时, 秘书还要与组织内部各单位、各部门的人员常接触, 秘书只有与其他职工建立一种协作的、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提高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 才能使自己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秘书如果缺乏正确的角色意识, 在领导面前阿谀奉承、投其所好, 以博得领导欢心, 而对一般职工颐指气使、傲慢无礼, 不仅会引起一般职工的极大反感、损害秘书形象, 而且会妨碍秘书工作的正常开展。

秘书的交往情境是经常发生变化的, 如一会儿要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 一会儿又要去接待群众来访, 因此要注意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秘书代表组织与社会各方面人士交往时, 要针对不同对象的心理、性格特点, 灵活地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秘书既要有一种很快能与各种人物融洽相处的交往本领, 有一种迅速化解矛盾、消除分歧、达成共识的说话技巧, 又要有一种善于忍耐克制的谦虚、有礼的态度, 这样才能为组织、为领导, 同时也为秘书赢得信誉。只要秘书能够根据情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 说话做事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 就一定能够塑造好自己的角色形象。

2.2 敢于自我反省

秘书要善于从自身找差距, 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优势, 学会取长补短。只有增强自我认识能力, 善于随时回顾自己的言行, 才能不断在反思中增长智慧和才干。同时, 秘书也应当正视竞争、参与竞争, 在竞争中提高素质, 在竞争中增长才干, 在竞争中奋发进取。要有宽阔的胸怀, 把任何人的成功都看作是对社会的贡献, 以宽广的心胸接纳别人的成绩, 并以此鞭策自己不断努力向前。

2.3 丰富业余生活

培根说:“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 能享有它的只能是闲人, 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 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秘书不仅要沉入自己的事业中, 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健康的业余生活中使自己的人生充实起来, 使自己的心理趋向健康。

2.4 待人宽容平和

在人际交往中, 如果总是孤芳自赏, 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这样就很难与别人相处。也许自己的确高人一筹, 但这不应该成为清高的资本, 而只是自身的优势。只有充分发挥这种优势, 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尊心, 别人绝不会因为你的清高而敬佩你, 相反会疏远你, 长期下去只会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秘书人员在与人交往中, 还要学会宽容, 以大局为重。在工作中, 人们相互之间发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秘书, 对此应该表现出一种宽大的胸怀, 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这样才利于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团结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同甚至相反的人一道共事, 以锻炼自己求同存异的能力,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2.5 正确把握工作中的被动与主动

正确认识秘书工作的性质, 摆正秘书与领导、秘书工作与领导工作的关系, 也才能主动地辅助领导开展工作。正确把握工作中被动与主动的关系, 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主动”的核心是:既要善于发现新问题, 及时提请领导考虑;又要开动脑筋, 钻研业务, 勇于改革创新, 以提高工作效率。

尽管现代秘书在工作、生活中会形成一些心理偏差, 但只要秘书能及时地发现、正确地对待、适时地调整, 都将会转化为促进秘书工作长足发展的最佳动力。

摘要:现代秘书在工作中因职业的特殊性会出现一些心理偏差, 主要有角色错位、嫉妒、压抑、孤僻和依赖等, 这些心理偏差只要能运用相应的对策适时调整, 就会成为催人上进的源动力。

关键词:秘书,心理偏差

参考文献

[1]王金.秘书人员角色错位现浅析[J].秘书之友, 2005, (6) .

[2]寇金香.浅议秘书人员的偏差心理及其调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8) .

中学生心理偏差 篇11

一、 高一英语初高中教学的现状

目前,有些高一英语教师没有实施初高中衔接教学,从一开始就采用高中教学的常用方法教授高中内容,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不适应,跟不上。有些英语教师虽然实施了衔接教学,但往往只注意语言基础知识的初高中衔接,没有意识到衔接过程中各个学生群体的不同心理问题,没有研究学生喜欢和不喜欢英语的根本原因。教学的盲目性突出地表现为喜欢那些英语基础好的学生,不喜欢那些基础差而又讨厌学英语的学生。其结果是没有兴趣或信心学英语的人越来越多,教学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的的状态。因此,认识衔接教学中高一新生学习英语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就显得越发有现实意义了。

二、 高一新生学习英语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总结起来,高一新生对待学英语的心理准备可分为四大类:喜欢型、应考性、害怕型、讨厌型。

1. 喜欢型

这些学生由于在初中时师生关系融洽,学英语很认真,因而对英语有一种特殊的喜欢,对学好英语充满了信心,对学英语的目的有着正确的认识,在课堂上能主动地配合教师,能轻松地完成每节课所学的内容。这类学生初中英语基础大都很好,且在听、说、读、写方面有着比较协调的能力,语用能力较强,呈现出积极、主动学英语的心理态势。

2. 应考型

这类学生学习英语是因为高考要考英语。他们努力学好英语就是为了应付高考,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在高考时能得高分,因而对学习英语所采用的策略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虽然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这些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主要是“题海战术”,即大量地解答试题。他们不太重视说和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只关心听、读、写的技能。这类学生学习努力,考试成绩不会差但也未必理想,他们初中英语有一定的基础,但四能失调,语用能力较弱。呈现出被动、应付学习英语的心理态势。

3. 害怕型

这类学生由于初中英语入门学习没有把握好,从一开始学英语就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天生就不是学英语的那块料,十分自卑;他们在英语课堂上过分紧张,害怕被老师提问,很难在课堂内完成英语学习任务。这类学生内心也想学会英语,但由于基础差,往往力不从心,考试成绩不理想,听、说、读、写的能力均差,基本上没有语用能力,呈现出害怕上英语课、害怕学英语的心理态势。

4. 讨厌型

這些學生对学习英语十分反感,上英语课不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听、说、读、写的能力极差,完全没有语用能力,呈现出讨厌上英语课、憎恨学英语的心理态势。其形成原因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① 开始学英语思想就不正确,认为学英语没什么用处,反正自己不出国,遇不到外国人,没有说英语的机会; ② 在英语启蒙阶段就没有认认真真学英语,英语底子薄,到高中跟不上; ③ 对高中教师采用有别于初中教师的新教法感到很不适应,读英语不流畅,说英语很别扭,听英语如同听天书,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讨厌学英语甚至放弃英语的心理态势。

三、 解决高一新生学习英语的心理偏差的教学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只有喜欢型的新生才是教师教学要达到的培养目标,而后三种学生则是教师要加以转化的对象。在教学中,高一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高一学生学习英语的各种心理状态,了解其形成的原因,采取分组、分层教学,实施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策略,使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顺利开展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喜欢型的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英语的心理态势和其有较好的英语基础的特点,教师宜采用激励和“跳一步”的策略:激励他们为远大的目标而努力学习英语,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向更高的目标跳一跳,以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

针对应考型的学生学英语是为了应付高考的心理特点,教师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标是运用英语这门语言工具;听、说、读、写是英语的一个有机整体,听、说、读、写的四会要求是学习英语的基本要求而非能力要求。只有通过听、说、读、写活动的整体运作,方能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这类学生的學习动机很强,教师应帮助他们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让他们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和获取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他们很快就会喜欢学英语。

针对害怕型的学生害怕学不好英语的心理特点,教师宜多用表扬和鼓励的策略:表扬他们哪怕是一个微小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采取巩固基础、以旧带新的策略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见到自己在英语学习上的进步,从而产生学英语的成功感;对他们的要求不要高,只要有进步就行,在听、说、读、写任何一方面有所突破就算达到了要求;要让这些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到学习英语并不困难,并产生学英语的成就感。

没有问题学生正视学生的行为偏差 篇12

一、经济方面

我先在经济上帮助她,给她申请了助学金,前提是成绩进前10名,不再打架,前面的打架先警告以观后效,如若再犯,直接报学工处处分,取消奖助学金,同时鉴于她的特殊家庭情况,帮她申请走读,利用晚上时间打工。虽然教育帮助吴同学的过程不怎么顺利,有时因为打工比较累而迟到、甚至旷课,有时因为性格一时很难改与别人发生冲突,有时因为家里的困难想放弃学业,可我还是找到她的难能可贵之处,学习成绩一直在前10,我确信她是个守信的孩子,4年来,一直跟她保持沟通、跟她妈妈利用微信联络,节假日打工工资比较高,她从不放弃,她跟我说,觉得现在过得很充实,看到妈妈脸上的笑容多了、化疗后病情稳定了,她觉得很开心。我不知道以后吴同学会怎样,但至少现在的她很阳光、具有正能量。

二、社会方面

我们不应该简单粗暴地把他们归类为问题学生,我们老师应该把他们归纳到一个环境和背景当中,从学生的成长环境去看待学生,真正理性、客观的分析学生,这样也就能够更好的理解学生为什么会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学生的大多数“问题”行为都能够得到解释,这样我们也更容易理解、同情学生,从而让“问题学生”不在有“问题”。只有在发现学生偏执行为的引发因素,才能够针对性教育,对这些学生进行优化教育,确保教育行为学生不会感到反感、抵触。首先,可以用规则的控制行为,让他了解遵守规则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到如果不遵守规则是会被遭受惩罚的,从而起到自觉控制的目的;其次,用真挚的语言、热情的行为去感染学生,让他感受到是被关怀之下成长的。如果不采用这样的方式感染学生,仅仅是依靠规则对其进行控制,学生并不会认为这是教育和帮助,会理解成为强制性要求,从而导致适得其反。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需要在重视规则意识培养的同时,借助精神措施去感染、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原理偏差行为和偏差思想。所有自觉遵守规则的人,规则都不再是规则,而是一种习惯,只有不遵守规则的人,才会感受有规则的约束,才会感到被约束、被控制了,其最终的问题都是来源于自身。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这一道路。

三、学校方面

在开展班级教育行为的过程中,可以多次、反复的重视利益一致性,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最终利益是一致的,并不是相反的,教师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而着想。学生的偏差行为纠正之后,教师并不是最大受益者,最大受益者是学生自己。此外,整个班级学生与教师都是获益者。学生在出现偏差行为、问题行为时,并不是仅仅影响教师的行为和利益,相对而言,教师所受到的利益影响远低于学生自己所受到的影响,学生自身才是最大受害者。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掌握更多的生活技巧,其最终的受益者也是他们自己。我们需要尽可能将这些思想潜移默化的转移到学生思想中,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语言、教学中“无意间”传授这些思想。所有的教育都是以帮助学生为出发点,并不是保护教师的权威与利益。除此之外,这一点学生也会从教师的行为、语言上发现。

四、家庭方面

在家庭层面,我们同样需要与家长达成一致性的利益为原则。让家长充分信任我们,确保不会因为自己的业绩决定对学生的待遇,让家长了解我们所做的一切教育行为都是以帮助学生为出发点。只有在充分的信任之下,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才能得到充分的帮助,消除约束。教师、家长与学生在三方利益的一致性之下,便能够形成良好的合作,从而使教育方式的收益最大化。假设家长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不信任的问题,那么教育就会因为家庭与学生存在两极化,教师的教育收益也就显得非常低。对此,如果你觉得学生或家长有不信任的情况,可以选择合理的时间与家长进行谈话,可以带上学生,将你想要将的话当面说清楚,以免发生信息传达有误的情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违纪行为通过书面的形式告知家长,让家长对学生的过失行为签字,并承认自己错误及影响后果,为今后的教育提供方向。

上一篇:高校体育考核下一篇:片剂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