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政治心理研究

2024-09-22

中学生政治心理研究(精选11篇)

中学生政治心理研究 篇1

当前,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新时期,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是确保民族振兴的关键。因此, 大学教育能够充分展现出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特殊群体, 自身具备较强的专业文化素养, 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力, 独立思维能力较强, 情感丰富, 但是由于实践能力较差, 导致对问题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偏差, 面对问题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需要在大学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将心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一) 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主动性较差

当前大多数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心理咨询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学校内部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 但是存在着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差等情况, 大学生没有对心理咨询产生正面认识, 对心理咨询存在偏差, 导致心理咨询室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有很多学校管理者缺乏参与心理咨询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没有展现出高度的热情, 去参与心理咨询工作的运转。心理咨询室人员数量不足, 专业配套设施不完善, 阻碍着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员专业素质较差

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系统性较强的工作, 要求心理咨询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首先,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存在实践经验少和无法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等情况, 缺乏心理辅导的细心和耐心, 受专业素质局限, 造成心理咨询偏离正常轨道。其次, 心理咨询师缺乏技能技巧训练和支撑, 对于学生提出的心理问题, 常常会显得无从下手, 受传统思想和教育发展模式影响,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受思维定势和行为局限性影响较大。

(三)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氛围不浓厚

有很多学生认为参与心理咨询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 对心理咨询存在着畏惧的心理。传统的思维观念导致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一定偏差。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很强烈, 但是受群体氛围影响, 个体无法得到支持和帮助, 会面对较强的心理压力, 对暴露心理问题会产生焦虑感, 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下, 会导致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导致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咨询的认同感大打折扣, 给学生的思想政治解放和心理教育咨询带来较大的障碍。

二、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问题的对策

(一) 建立发展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理念

要想确保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开展, 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改变自身的心理观念。在咨询过程中, 咨询员和大学生之间需要保持平等的关系, 将咨询作为一种心理引导, 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了解自我。需要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为心理咨询的新理念, 心理咨询师需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能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给咨询者提供心理上的援助。咨询员需要与大学生树立发展互动新理念, 实现情感交流, 能够对心理咨询实现全情投入,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咨询中来。

(二) 加强对心理咨询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制度

为了确保心理教育咨询工作的良好发展, 需要在学校内部建立一支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选择一些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和工作热情高的人员。需要在学校内部定期组织心理咨询培训工作, 运用自身存在的丰富思想教育工作经验, 来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为了确保心理咨询培训制度的合理有效开展, 需要坚持“选拔、管理、培养、使用和提高”相结合原则, 大力培养心理咨询员, 建立完善和多种形式的培训计划, 分层次、分类型、有组织地进行培训。

(三) 营造积极主动的心理咨询氛围

需要在高校内部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咨询信息, 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营造良好的心理咨询氛围。首先, 应该充分运用电视台、报纸、因特网等进行心理咨询宣传、宣传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 消除学生心理存在的畏惧感。其次, 优化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通过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和班级文化等, 为心理求助者提供及时的心理安慰。最后, 结合学生的不同差异, 开展多种样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群体性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之,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 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 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能够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发展的要求, 符合国家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对提高学生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教育进行疏导, 消除学生心理存在的不良障碍, 使大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心理咨询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 是国家建设的栋梁,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是大学教育的重点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环境变得日益复杂, 人与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学生不仅要确保专业知识的扎实性, 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 以便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抵御各项压力。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主动性,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姚念龙, 刘颖.简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 :107-110.

[2]魏秋菊.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科学与无神论, 2009 (6) .

中学生政治心理研究 篇2

政治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治心理的研究也日益为理论界所关注.政治心理在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变化状况可分析其演变规律,由此可以把握适合于政治心理引导的`基本原则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

作 者:葛飞  作者单位:郑州工业大学,德育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02 刊 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BUSINESS COLLEGE 年,卷(期): 14(3) 分类号:B849:D0 关键词:政治心理   社会转型   素质教育  

中学生政治心理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挫折心理分析;挫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24-03

根据我国有关报道,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中有23.25%的人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已达到30%,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以10%的速度递增[1]。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发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巨大任务。

一、挫折教育的内涵及大学生挫折感产生的心理过程

(一)挫折教育的内涵

广义的挫折泛指一切能够引起人们精神紧张,造成疲劳和心理变化的刺激性生活事件;狭义的挫折专指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时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2]。挫折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为指导,以心理学、教育学为基础,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和机制,专门研究挫折产生的基本动因、挫折反应、挫折防卫机制、挫折承受能力、挫折心理疏导、挫折教育的基本原则、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建立全方位的青少年教育网络等问题,进而揭示挫折教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3]。

(二)大学生挫折感产生的心理过程

当大学生产生需要时,往往会在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各种手段和行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若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成就感;若需要得不到满足、动机产生冲突,同时存在干扰情景时,即挫折情景,大学生就会陷入困境。如果大学生通过正确的认知调整了目标而使需要得到满足时也会产生成就感;如果在错误认知指导下,大学生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即挫折反应,这时若大学生的需要仍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挫折感。如图所示:

二、大学生常见挫折产生的原因

根据廖志成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烦恼的主要来源是“学习和就业压力”“生活压力”“情感挫折”,他们所占比例分别为39.2%、18.7%、14.2%[4],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生活中最容易产生的就是学习挫折、恋爱挫折、就业挫折和人际交往挫折。

(一)角色转换不当和适应性差导致大学生产生学习挫折

学习仍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对于刚迈进大学的大学生来说,有些人未能及时转换自己应有角色,当不再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时,难免会心灰意冷,焦虑无助从而产生学习焦虑的挫折心理;有些同学既想把学习搞好又想做好干部和社团活动,有时两者不可兼得而产生双趋冲突的挫折心理;还有些同学一方面缺乏自制力,另一方面因目标迷茫而不能较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逐渐堕落从而产生厌学的挫折心理。

(二)心理年龄与恋爱观不成熟导致大学生产生恋爱挫折

根据廖志成的统计发现:渴望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的大学生人数占到总人数的32.1%,但在对失恋自杀问题态度的调查中有59.1%的大学生认为这种现象应该强烈反对,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32.4%的大学生觉得可以理解但不会这么做;甚至有7.3%的大学生认为很正常,不必大惊小怪[5]。由此可见,正是大学生渴望恋爱,但又因为心理年龄和恋爱观不成熟,同时在发生情感问题时没有较强的家庭、社会、学校、朋友支持体系开导教育致使大学生恋爱受挫折者轻者心灵受到伤害,重者身体遭受侵害,更为严重者甚至自杀。

(三)竞争激烈和心理素质偏低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挫折

就业型挫折的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毕业生,由于当前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我国的就业机制实行了双向选择的形式,给当前大学生施加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同时,由于某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偏低,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往往过于急功近利,对应聘失败的心理准备不足,几次应聘受挫就会产生消极情绪,进而不敢再去面对社会而选择“啃老”“蜗居”的消极生活方式[6]。因此,这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极易产生挫败感。

(四)处事方式和个性差异导致大学生产生人际关系挫折

卡耐基曾经调查研究: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在于其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靠的是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大学中,大学生几乎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每个人的处事方式直接决定了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此外每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方式和性格爱好的不同也会影响大学生之间的交往频率和程度;还有一小部分同学因为利益关系,既希望与人交流又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这种矛盾心理下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挫折感,尤其是女生、内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人际交往方面的挫折感。

三、大学生面对挫折的主要表现

(一)以乐观的心态对待挫折

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对于强者来说是垫脚石。阿姆赛尔的“挫折效应”实验也证明了面对挫折,人们会出现努力奋进的情况。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理智的大学生能够认清困难和挫折的性质,看到挫折的必然性和双重性;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消极心态和现实目标,努力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奋勇直前,最终战胜挫折,实现自己的目标并获得成就感,从而“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以消极的心态对待挫折

1.产生消极情绪体验。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人格结构中本我和自我矛盾时本我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大学生受挫后若以消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就会产生以焦虑为主的情绪体验,同时会伴有紧张、恐惧、幻想、冷漠等消极心理感受。虽然有些大学生会用压抑的方式来控制自己受挫的情绪,没有任何异常表现,但在过度压抑下,消极的情绪会以梦、失言、笔误和口误等形式释放,这样既不利于解决消极情绪问题,还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2.产生不良行为方式。大学生在受到挫折时,不仅会体验到消极的情绪并且会产生不良的行为方式,不仅伤害自己还可能造成他人或社会的损失。大学生受挫后通常通过以下不良行为方式表现:第一,侵犯,主要是直接侵犯和间接侵犯他人和他物;第二,倒退,指大学生受到挫折时会出现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第三,固着,指大学生受挫后出现反复的、无效的、教条化的某一动作或行为;第四,自杀,指大学生受挫后采取的极端行为。

四、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途径

虽然大学生在面临挫折时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和不良的行为方式,甚至会产生身心疾病,但是对于大学生挫折教育来讲,应始终遵循正面教育,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另一方面要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对大学生挫折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

(一)在高校中积极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更注重挫折相关课程与教学、成长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优势,完善大学生挫折教育课程,鼓励大学生参加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坚强品质,同时还要发挥心理咨询机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二)重视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引导

一个家庭的结构方式、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家庭氛围、父母教育方法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健康程度,因此,也应重视家庭教育在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父母要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1939年,温勒的一项著名实验表明:领导方式能够影响群体对待挫折的态度,即在民主领导的方式下,群体成员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团结一致解决问题,而在专制领导方式下,群体成员面对挫折更容易推脱责任和相互攻击。同样的道理,家庭之间的氛围同样会影响孩子的抗挫折态度和行为,因此父母要建立民主的家庭氛围,让大学生在父母的引领下学会承担责任,积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而要避免形成专制和溺爱的家庭氛围,以免形成大学生推卸责任和逃避困难的性格。

其次,父母要鼓励大学生独立自主。美国家庭在孩子年满18岁就要求子女独立自主生活,自食其力。在我国,一方面,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经济上还没有结束断乳期,在生活上还要依靠父母对自己的照顾;另一方面,父母总是害怕大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和受到伤害,一到放假就急忙让大学生回到家中享受假期,甚至总是教育大学生毕业后回到父母身边,以便于父母照顾。社会是人生最好的老师,父母也不可能一辈子成为孩子的保护伞,如果父母总是让大学生依赖自己,只会降低大学生处理各种困难的能力,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形成挫折心理。对此,父母应该鼓励大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让大学生到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去断练坚强的意志力,提高他们独自应对学习、生活和工作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社会力量来推动大学生挫折教育

预防和解决大学生挫折心理问题仅仅需要学校和家庭教育是不够的,还要与社会形成合力,即社会中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组织也应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首先,政府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完善高校教育中的各项制度规范和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还要鼓励和监督学校、社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次,企事业单位要多提供工作和实习机会,让大学生在工作中积累社会经验,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要经常到学校组织公益讲座等活动,让大学生学会适应社会的各种方法;最后,社会组织也要经常提供各种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服务活动,积极关注大学生和青年的各种心理和生活问题。只有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学会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最终才能减少挫折问题的发生,从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宋东颖.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2):28.

〔2〕方鸿志.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0,229.

〔3〕边和平.挫折教育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23.

〔4〕〔5〕廖志成.困境与超越-当代大学生精神需求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17,142.

〔6〕王新山.思想政治工作学概论[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中学生政治心理研究 篇4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心理疏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对心理疏导的认识存在误区

不论是学校方面还是学生方面, 对心理疏导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 总是习惯用医学的眼光来看待它。其实, 疏导的意思就是说让学生不困惑问题表达、宣泄出来, 然后在运用专业的力量来引导至正确的方向, 并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 只有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才要运用专业力量来干涉。如果能够好好利用心理疏导的功能, 对一些心理波动或心理困惑进行及时的疏导、化解, 把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对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有很好的作用, 同时也会大大降低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一些伤害事故。

(二) 学生对心理疏导了解不足, 不愿意接受心理疏导

学生的心理问题最能体现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困惑, 这些困惑有一些可以通过与同学、朋友、家长的交流来化解, 但有一些困惑需要借助专业力量来进行调节。然而这一部分不容易调节的困惑往往涉及到学生的隐私, 例如感情问题、家庭问题、经济问题等, 部分学生会担忧隐私的泄露而拒绝接受学校开设的心理疏导部门的帮助。同时, 这些部门在设立之后仅仅通过在学校网站告知、班级辅导员告知等初级的宣传手段, 很难让学生们对它有深刻的了解, 也很难与之建立紧密、可信的联系, 所以大部分学生会因为不信任、不了解而错过利用专业力量来调节困惑的机会, 只能“自我消化”或任之“自生自灭”。

(三) 心理疏导部门形同虚设, 实用性不强

目前已经有不少高校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下开设了心理辅导部门来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解决, 但前来进行心理疏导的学生数量非常少。我们当然不能把原因归结为我们的学生心理都很健康, 没有任何心理波动和心理困扰。除了前面提到的学校对心理辅导部门的介绍不够详细之外, 心理疏导部门自身的“实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很多心理疏导部门没有严格的工作安排, 常常出现“有学生来就有老师在, 没有学生来就找不到老师”的工作模式, 相关老师表现出极大的懈怠态度等问题, 所以即使有学生前来接受辅导, 也经常出现找不到心理辅导老师的情况, 整个部门形同虚设。

(四) 心理疏导效果不明显

学校开设相关的心理疏导部门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的优势就是拥有一批相关专业的老师, 他们一般都是经过专业教育的专业人才, 对各种心理困惑有一系列的解决方法,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许多高校都是利用心理学专业下的个位老师的课余时间来对学生进行疏导, 由于这些老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 对相关的应用性问题会比较生疏, 所以疏导效果并不会很好。不仅如此, 有些老师由于课程比较多或者家庭原因不愿意进入心理疏导部门进行疏导, 造成疏导部门教师严重缺乏。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外在因素也会影响心理疏导效果。心理疏导需要有一个轻松的环境, 而学校限于资金问题, 往往做不到;一些专业的器材也严重缺乏, 例如宣泄室等都亟待建立。

二、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心理疏导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各方面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目前就业压力大, 学校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比较重视, 而对这些心理方面的关注就少很多, 并且习惯性的把心理疏导看成是课程教育的“附属品”。这样一来资金支持、物质保障、人员组成等方面也都做不到位, 所以大部分的心理疏导部门只是“徒有虚表”, 真正能起作用的实质性的人员是极少的。不仅仅是学校方面不重视, 就连学生本身也不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情况。大部分同学根本没有把自己的心理变化放在心上, 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 这种长期的自我忽略最终会导致严重后果。例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等。

(二) 相关教师专业素质不够

对学生的心理困惑进行疏导, 教师的专业素质至关重要, 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正如人的身体是最精密的仪器一样, 人的心理运动也同样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 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据此对学生的相关问题进行预测、调节, 并通过专业手段进行干预, 以达到逐步引导的目的。目前高校心理疏导部门的老师素质参差不齐, 而且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 造成心理疏导效果不佳、实用性不强, 因而更容易把心理疏导束之高阁, 严重偏离了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初衷。

(三) 学生对心理疏导部门不信任, 顾虑太多

由于心理困惑多涉及个人隐私, 有的同学担心学校的心理疏导部门会泄露自己的隐私或者个人的心理困惑遭到心理老师嘲笑等原因而不敢接受心理疏导。经过调查发现有这样顾虑的同学不在少数, 他们一般担心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会影响自己的声誉从而被别人当成“精神病”;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甚至会影响自己的毕业等, 结果只能是自己解决或者不解决。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疏导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 明确心理疏导的目标, 完善相关制度

要想在目前的社会形势下, 提升高校的心理疏导水平, 首先要重视的就是机制和目标问题, 只有完善了机制, 明确了目标, 具体的工作才能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学校要把它当大事来抓, 给予一定的资金倾斜和物质扶持, 把心理疏导部门的建设及完善引向正轨。其次要明确心理疏导的目标是调节困扰、解决问题, 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各项工作才能有序进行。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 为心理疏导部门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障工作的正常运行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 提升师资水平, 提高心理疏导的专业性

师资力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要想提升心理疏导的实用性就要有更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对于专业老师的问题, 可以有以下几个解决方法:一聘请专业的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二在已有基础上自己培养专业教师, 例如定期的聘请专业培训人员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 组织心理疏导部门的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中高级素质测评等职业素质培训与认证;三聘请校外专家如心理诊所的医生等为学生的心理问题答疑解惑。对于资金方面, 也有几个解决方法:一是向学校申请资金, 进行部门建设;二是自筹资金, 去著名的心理诊所或者寻找知名校友寻求资金帮助。得来的资金在购买设备、改进疏导环境的同时还可以购买书籍、印刷宣传单对学生进行常见心理问题的普及。

(三) 充分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升心理疏导的实用性

由于部分学生担心隐私问题被泄露, 对此心理疏导部门可以运用现代的通讯工具进行疏导。例如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交流。利用这些通讯工具的匿名特性很好的避免了隐私被泄露的问题, 也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情况。

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涉及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而且对道德等规范的态度问题、个人的行为举动都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不能掉以轻心。古人说“预则立, 不预则废”如果能过及时有效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困扰进行调节, 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有好处, 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干预, 很难说不会再发生类似“药家鑫事件”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张陶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30) .

[2]严加鹏.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东方青年?教师, 2013 (24) .

[3]王开忠.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1 (8) .

中学生政治心理研究 篇5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表现

1.轻微的心理失调的表现。

(1)厌学。这类学生由于基础不好,习惯差,方法不对头,考试常不及格,因而对学习失去信心。(2)懒散。这类学生理想丧失,学习无动力,精神萎靡。(3)任性。这类学生以自己为中心,达不到目的就大发脾气。(4)自卑。这类学生在生活、学习、社交等方面遇到挫折多却无力克服,久而久之形成自卑。(5)依赖。这类学生凡事等、靠、要,缺乏竞争勇气、自主意识、独立活动与自学能力。

2.轻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前者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后者往往导致学习和生活不能正常进行。主要表现为:(1)偏执:这类学生表现为主观固执、敏感多疑、狂妄自大、嫉妒心强,常将自己的过失和挫折归咎于他人或推诿于客观原因。(2)神经衰弱:这类学生表现为精神不振,体力不支,注意力难以集中和持久。(3)精神分裂:这种心理疾病在学生中比较少见,但后果严重,需要住院治疗,一般表现为喜怒无常,思维紊乱,行为幼稚。

二、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失。

如失去友谊,失去父母之爱,失去健康等,因失落而生痛苦、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某生因车祸而使腿受伤,必须用拐杖才能行走,失去了往日矫健的身影,此变故使得他长期抑郁,不与其他同学交往,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2.变。

如父母离异使完整的家庭变成破碎的家庭,学习成绩由好变坏,经济条件由好变差,期望与现实差距过大,由学生干部转为普通学生等,若学生自身承受能力较差,面对环境变化大时,就会因适应不良而产生心理问题。

3.忘。

对过去悔恨莫及,对未来焦虑不安,不能正视现实。

三、让高中政治教学为学生进行“心理按摩”

作为政治教师要在工作中满怀爱心,不断学习和探索,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为其进行“心理按摩”,促其全面健康成长。

1.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渗透珍爱生命的理念。

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我们要让高中生关注自身和周围人的生命。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的观念。安徽某17岁高中生为了满足虚荣心买一部苹果手機,不惜卖肾。喜欢苹果无可非议,但若因它而卖肾这实在是得不偿失,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孩子的虚荣心是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帮高中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已迫在眉睫。

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的道理,随着“打虎拍蝇”节奏的加快,大量贪腐官员的履历曝光,他们大都有一个苦难的童年,一个奋斗的青年,一个辉煌的中年,最后都有一个悲惨的晚年。人们不能把金钱带进坟墓,金钱却能把人们带进坟墓。

2.树立文化自信的理念,提升学生生命质量。

心理健康是提升生命质量的前提,而自信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校园里有这样一群高中生,他们热衷韩剧,喜欢看美国大片,用美国芯片(苹果电子产品),吃美国薯片,他们认为国外的都是好的,用外国的产品就是有面子,对国内的产品总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是他们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学中,引用习近平夫妇出访荷兰的案例,习近平穿的是立领中山装,第一夫人穿的服装,用的手机、手袋都是中国造,借此引导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中学生政治心理研究 篇6

一、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

(一) 观点独特

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的群体, 看待问题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对于这样一个观点独特的群体, 教学活动的不科学性, 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偏激的、不理性的思想观念, 进而形成逆反心理。这种特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明显表现出来, 这就导致大学生在大学期间, 不能正确对待和理解学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安排和学习。

(二) 个性独立

大学生热衷于追求自我, 与众不同。对思想政治方面往往有自己的理解, 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层面, 仍然处于感性阶段, 他们的感性认识还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上。在此过程中, 如果大学生过于坚持自己的感性认知, 就很容易引发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观念冲突, 进而激化其逆反心理的形成。

二、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 内在因素

大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往往自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什么学习价值和重要作用, 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中, 会经常出现逃课现象, 上课人数的多少往往是通过老师的点名来保证的。大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 更加充分地表明了其严重的逆反心理。大学生自身缺乏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 这样既不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也不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更不利于我国的政治发展和民族发展。

(二) 外在因素

社会上不断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 使得大学生出现偏激心理:认为思想政治的学习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这种想法, 导致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开展, 不利于大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的培养。此外, 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中, 不能有效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太过枯燥且偏离实际的教育内容, 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 反而会加深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程度, 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综合提高。

三、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相关对策

(一) 加强社会问题的正确引导

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活动中, 应针对社会上出现的道德滑坡问题进行及时的讲解, 去引导学生科学的认识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现象, 理性的看待和分析各种现象产生的真实原因, 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反而容易加剧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社会的主流道德趋势仍然是积极、健康的, 大学生对当下的社会环境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的前提下, 有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二) 重视教学过程的科学安排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例如,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可以把教学内容与当下发生的时政问题, 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能够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价值,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及时纠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

(三) 利用心理教育的有效结合

教师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应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方面上的教育, 思想政治的教育, 不仅仅只是照本宣科的讲政治, 只有大学生从内心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才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的学习活动, 才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不同, 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都有着极大影响。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或者心理态度, 能够有助于大学生以理性的态度, 去对待社会上、学习上或生活上出现的各种现象。从而,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理性认识, 避免其逆反心理的形成及发展。

总结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是不可或缺的高素质人才, 需要我们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培养好他们。因此, 针对当代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现象, 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去积极的引导大学生,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以更好的促进他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自身全方面的发展, 使大学生成为21世纪名副其实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凤芬.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 2010.

[2]高丽.“90后”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逆反心理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0.

中学生政治心理研究 篇7

1 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来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1], 由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相对于传统心理学, 更注重人的正向情绪的挖掘与传达, 旨在培养个体正面、积极、乐观的情绪, 养成个体助人和自助的独立人格。研究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 (1) 积极的情绪体验, 包括主观幸福感、快乐、爱, 注重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2) 积极的个人特质, 包括个性力量、天分、兴趣、价值等, 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 (3) 积极的机构, 包括家庭、学校、商业机构、社区和社会[2]。

2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2.1 研究对象一致

两者在研究对象上具有一致性, 即“人”, 均是面对来自不同社会背景、接受不同家庭教育、拥有不同人格特质、具有千差万别的个体, 这是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

2.2 教育原则一致

两者的教育原则具有一致性, 即“立德树人”。“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心理学旨在通过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潜能, 注重美德培养, 帮助人们获得美好的生活。这是两者在教育原则上的契合点, 是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2.3 教育目标一致

两者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为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实现幸福人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担负着一种重大的社会重任, 即从教育人、提升人、塑造人出发, 进而从根本上使人超越现有的状况, 在最终的价值旨归上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 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积极心理学注重挖掘个人潜在的积极因素, 激发个人潜能, 以达到个人的幸福、快乐, 这是两者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 为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3.1 鼓励教育少, 批评教育多

当前, 学生问题和“问题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教育者往往站在审视者的角度开展工作, 批评教育成了主要手段, 鼓励教育、赏识教育少之又少。通常采用批评、说服、劝导、惩戒等方法来规范大学生言行, 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 高校学生问题与“问题学生”越来越多[4]。现实工作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潜能的挖掘和积极因素的开发不足, 很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思维, 加之对积极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营造缺乏持续性, 从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不利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

3.2 体验教育少, 理论灌输多

理论灌输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 表现为将一些普遍的、抽象的理论观点外在地灌输给学生, 而没有调动学生自发进行相关知识融合与升华的积极性。加之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生活在信息多元化社会中的“95 后”, 他们崇尚个性, 向往自由发展空间, 渴望被认同和尊重, 富有主见, 传统的理论灌输往往忽视了情感体验, 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和抵触心理。有研究表明, 目前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心理问题就是“逆反心理”[5]。实际工作中, 要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方式, 将理论灌输与个人实践体验相结合、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 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内化, 实现“入脑”“入心”和“入行”。

3.3 思想和行为问题关注多, 心理和美德培养关注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行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 思想和行为方面是关注的重点, 尤其是“问题学生”, 而心理和品德的培养往往被忽视, 导致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道德素质下滑, 诚信意识欠缺, 荣辱观不清等。

3.4 学校教育功能强化, 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在大学教育阶段, 对于学校来说, 辅导员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排头兵, 目前我国按照1∶200 的比例配备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 一个辅导员面对的学生人数往往超过200, 这一现状导致辅导员很难做到深入了解每位学生, 对学生行为和思想方面的关注更多一些, 而缺乏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和积极潜能的挖掘。对于家长来说, 多数父母认为将孩子送进大学, 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 注重物质提供和保障, 缺乏情感交流与沟通;也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因距离远而鞭长莫及, 无能为力, 家庭教育出现空白。很多脱离了父母管束的大学生犹如脱缰的野马, 一时很难找准定位, 在大学中迷失自我, 导致学业荒废, 因此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或缺性。

4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探析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强调要创新工作理念, 注重方式方法,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举措上要善于创新、敢于突破。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方法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增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创新。

4.1 立足于大学生积极心理情绪的挖掘, 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激发与引导, 调动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积极性

(1) 以学科竞赛为龙头, 鼓励和调动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 以赛促建、以赛促学, 激发专业学习兴趣, 培养专业学习成就感。人的幸福感来自于专注的付出, 来自于忘我的投入。各类学科竞赛是促进良好学风形成的有力抓手, 围绕专业学习开展各类竞赛及学术研讨活动,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和感染力, 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忘我投入的乐趣, 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和动力, 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 以学生社团为阵地, 鼓励学生拓展兴趣和爱好, 发挥个人特长, 在自我教育与管理中顺利实现成长成才。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 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也是大学生展示和锻炼自己的主要阵地。鼓励大学生在完成日常学习任务和教学活动的前提下, 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 丰富课余生活, 开展有益于健康成长的活动。在活动中强化个人的兴趣爱好, 学会分享, 体验快乐, 培养良好个人品质和自我管理能力, 实现全面发展和提高。

(3) 鼓励学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参与集体活动, 增强团队意识, 建立归属感。目前, 在校大学生基本为“95 后”, 很大一部分为独生子女, 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 既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实现独立自主, 又不得不依赖于家长的经济支持, 抗挫折能力差, 缺乏担当和责任感;还有一部分是典型的留守儿童, 因父母常年在外, 感情交流处于空白, 导致这部分学生冷漠、以自我为中心, 与人交流沟通存在很大缺陷;加之移动互联盛行, 很多学生患上了严重的“手机依赖症”, 沉溺于网络, 自我封闭, 独来独往, 游离于集体之外。针对这一现状, 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 互帮互助, 建立归属感, 确立自身主体地位。

4.2 立足于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 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

(1) 做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人, 将个人之梦融入“中国梦”, 实现个人的成长与成才。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 “中国梦”融入了全国人民的个人之梦, 今天的在校大学生将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推动者和见证者, 将个人之梦融入“中国梦”, 确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人生自信, 在社会实践中寻找圆梦之路。

(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指引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拥有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挑战。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我国的一面精神旗帜, 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要学会融会贯通, 将核心价值观与人生观有机结合, 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培养积极人生态度, 在自我实现过程中努力做一个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人,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做一个对集体和家庭有益的人, 做一个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人。

(3) 拓展社会实践途径, 化知识为技能, 在实践中探索圆梦之路,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 接受社会的检验, 参加社会实践是帮助其尽早适应社会、实现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要深入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 积极构建党和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实践育人机制;以学生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活动为依托, 用积极人格理论变革传统教育模式, 学会挖掘、肯定学生个人积极品质, 增强学生归属感和安全感;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开展责任感教育和素质教育活动,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提高其综合素质, 实现校园育人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敢想、敢闯、敢干, 让美好的创意、想法能够落地生根, 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探索圆梦之路, 感受社会, 认知社会, 全面发展。

4.3 立足于积极环境的创建, 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环境保障

(1) 坚持立德为先、育人为本的原则, 推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整合学校资源, 将“德育为先”理念渗透于所有课程、所有环节, 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理念, 营造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将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切实行动, 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经济压力, 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通过谈心、交友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缓解学业压力, 树立专业学习信心;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 提高就业质量, 缓解就业压力。通过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实现情感认同。

(2) 以“家风教育”为契机, 通过召开新生家长会、建立家长联系卡、定期打电话等途径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有效沟通反馈机制, 帮助家长与学生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创建积极家庭文化氛围, 赋予学生更多积极支持;在重大节假日发起“打一个亲情电话”的活动, 促进家庭教育作用在大学阶段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以感恩为主题, 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活动, 激发学生感恩心理, 在爱与被爱中健康成长。当然, 最重要的是形成学校与家庭积极的联动环境, 充分彰显合力作用。

(3) 以“感动中国”“中国最美声音”等活动为契机, 利用多种传播媒介传递社会正能量。网络化生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常态, 主动占领新媒体平台, 抢占先机, 多途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培育新媒体平台的话语领袖, 实现思想的引领。尤其加强新媒体的利用, 搭建新媒体平台, 如班级QQ群、微信、微博、校园网、百度贴吧等, 宣传学生身边事、身边人, 树榜样、抓典型。加强网络舆情监控, 净化网络环境, 传播社会正能量, 从而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引领。

参考文献

[1]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3) :216-217.

[2]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10.

[3]程广丽.从思维还原到现实还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转向[J].探索, 2014 (2) :126-130.

[4]刘凤影, 袁立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 (3) :127-129.

中学生政治心理研究 篇8

分析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

心理咨询技术(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echnology)常用的有以下3种:(1)倾听性技术,也可被称为参与技术。从倾听角度来看,主要指的是指导员通过理解对方以及获得对方的尊重,继而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困惑,倾听性技术是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功,能够让来访者全身心投入到相关工作中。(2)询问技术,心理咨询中比较常用的技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大学生充分暴露自我问题。在询问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最好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难处。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开放式提问方法以及封闭式提问方法。(3)自我揭示技术。心理咨询家说出自己的行为看法并且根据当事人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继而让其明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最终目的上是保持高度一致的,两者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完美人格以及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互为前提和基础,其遵守的相关原则也是保持高度一致的。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需要双方共同参与,在此过程中以交流沟通为主,在工作方法上保持高度一致。

心理咨询要遵守以下几个方面原则:其一,通情达理原则;其二,心理咨询的真诚原则;其三,与思想政治教育情理相互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守以下几个方面原则:其一,心理咨询的启发以及疏导原则;其二,思想政治的灌输原则。总而言之,心理咨询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有针对性的,两者在原则方面保持互有。心理咨询的相关工作能够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灌输了党的思想以及方针,能够让大学生树立起信仰观,并且自觉遵守社会秩序,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3]

2.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心理咨询是一个综合发展的过程,需要心理咨询师利用心理咨询技术来帮助学生解决情感上、学习上以及各个方面的困难,在此过程中,心理咨询的主要侧重点是进行心理干预,并且尊重每一个人的隐私与权利,将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关系拉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将一定的历史事件、政治立场以及伦理道德观念灌输给学生,使其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侧重点在于进行内容方面的干预,对于道德规范以及纪律方面有着较强的约束性。[4]

心理咨询技术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作用

1.心理咨询技术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一条新的路径。高校心理咨询师非常注重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对社会的认识以及潜能的开发等,提倡学生能够先做好自己,对大学生在生活及学习等方面的问题有着全面的关注,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简而言之,心理咨询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将心理咨询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2.心理咨询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以及科学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均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心理发展规律没有进行很好的分析,仅仅只是根据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难免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也很难高效地完成好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利用合理的心理咨询技术,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对其心理进行诊断等行为能够改善学生的不健康心理状态,继而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意识产生客观的评价和认识,消除学生的思想疑虑,最终全面健康发展。[5]

3.丰富和完善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为注重的是学生能够在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取得更高的价值取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之初注重的是学生社会道德方面以及政治立场等方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方面的技术能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有效补充,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其人格更为完善,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也会更为客观,在与人交往中不会因为胆怯而不敢说话或者不敢提出自己的质疑。

心理咨询技术如何更好地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1.倾听技术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倾听技术是其基本前提。教师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前,需要建立好双方彼此信任的关系,心理咨询师需要认真仔细地倾听学生讲述,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启发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基于此,学生会对心理咨询师产生一定的好感,并且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及时发泄出一些自己的不良情绪。心理咨询师通过学生的肢体动作、神情以及发泄时的状态,了解到学生的真正需求与困惑。总而言之,有效的倾听能够更为全面了解学生的想法,找出学生的症结所在,让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发自内心地接受,而不是流于表面。[6]

2.自我揭示技术

自我揭示技术主要说的是心理咨询师说出自己的生活态度、感情认知以及日常行为等活动,与学生一起分享,并且增加彼此之间的互动。相关研究资料结果显示,当一个人主动向另外一方真诚表露自己的想法时,另外一个人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表达,因此两人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越来越亲密。从上述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适当暴露自己的想法来给学生以暗示,希望能够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获取相关认识。在孤独无望中感受到另外一个世界的精彩之处,逐渐树立起自信心。

3.询问技术

询问技术一般有封闭式询问以及开放式询问两种。封闭式询问的方式有利于心理咨询师确定学生的一些陈述观点,开放式的询问方式则有利于让心理咨询师了解整个事情的细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采用合理的询问技术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充分地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够更有针对性。与此同时,心理咨询师在询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适当控制好消极的情绪。(2)不能够让学生跑题太远,东拉西扯。封闭式的询问方法在使用过程中的次数不宜过多,否则会误导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产生一种自己是在被审问的错觉。

结束语

大学阶段的学习是一个人身心发展变化最快的一个阶段,由于内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此时会产生两极化的情绪,需要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能够正确树立好思想政治观念,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走得更远。[7]

摘要: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简要分析心理咨询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发挥出心理咨询的重要作用,继而稳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使其能够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咨询技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应用

参考文献

[1]姜良:《心理咨询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以独立学院为例》,《青春岁月》2013年第16期,第224-225,1211页。

[2]刘静:《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应用的现状及对策》,《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29期,第185-186,1021页。

[3]谷献晖:《基于心理咨询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华人时刊》(下旬刊)2013年第16期,第207-207,239页。

[4]郭荣军:《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与分析——以河南检察职业学院为例》,《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2期,第452-457,1156页。

[5]许霞、彭建兵、张丽霞等:《心理咨询技术在深度辅导工作中的创新应用》,《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6期,第111-112页。

[6]夏文福:《借鉴心理咨询谈话技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2期,第277,1321页。

中学生政治心理研究 篇9

心理疏导,语意是指心理学领域中“沟通、引导,通过疏通思想解决心理障碍”。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指工作者遵循受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心理规律,对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问题进行疏通引导,让教育对象充分表达并进行相关引导,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扫清思想障碍,提高思想认识,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进而树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疏导的重要地位, 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论以及实践上拓宽思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如何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探索教育方式的有效性,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正确引导受教育者思想的工作。对人的内在思想用硬性标准加以压服是徒劳无功的,只有遵循人的思想形成与发展规律,采取运用循循善诱、说服教育的方法才能使教育者的思想引导被大学生真正接受。心理疏导方式的运用,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遵循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及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创造出和谐轻松、平等尊重的氛围,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帮助大学生充分表达自身的观点与意见。帮助教育者倾听学生心声,帮助大学生用正确地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存在的思想障碍,通过双方的互动及沟通,进行引导教育,清除心理困惑与障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心理疏导工作中的不足

在进行心理疏导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当代大学生主体是在稳定的社会环境,民主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受到的呵护较多。因此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是:1、个性较强,团队意识模糊。 2、自信,好胜,但承受能力差。3、不重视现实的人际交流沟通, 网络交际占生活比重大。4、信仰缺乏,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往往抱有批判态度。这样的大学生群体一方面不轻易趋同,价值取向多元化,渴望引起社会关注,但合作能力差,集体荣誉感淡漠,承受挫折能力差,在现实中稍不如意就悲观逃避,沉迷网络。这些特征也反映出当下大学生最需要的是爱、尊重和自我实现。因此, 心理疏导有利于提高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被动局面。

国内各高校相继建立了心理疏导相关机制,心理疏导的师资队伍也逐步完善,但是现阶段心理疏导工作的不成熟,影响了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能发挥的积极效益。首先, 体现在师资素质方面,负责心理疏导的教育者水平良莠不齐,有的没有经过心理疏导系统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有的甚至教育者自身素质与道德水平还无法成为言传身教的表率,这就影响了心理疏导中大学生对于教育者的信服。再者,心理疏导的方式粗糙单一,功利性过强,只是从解决问题出发,容易把问题简单化,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主体需求与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使学生与心理疏导教师之间产生距离感,不利于完整把握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最后,在心理疏导内容来看模式化严重, 往往是通过拔高所重视的主流价值观或道德典范,进行说服教育。 对于大学生所处的多元化价值观的社会背景不够重视,忽视大学生的活跃思维和多元认知。这种疏导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难以被大学生在思想上真正接受。

三、完善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相关建议

1、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应当以学生的主体性为工作重心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抑或是心理疏导,均提倡以学生为本, 共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要求。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大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了解学生个体的成长规律与成长背景,在内容上设置适合大学生发展的目标和计划,并充分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发表看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以充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内心活动,有助于思想教育工作者充分把握学士的个体情况, 总结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障碍疏通和引导,达到心理疏导的目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学生主体性的重视,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再先行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出好与坏的价值评判评价,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不以指导和灌输的方式强加给学生某些观点,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是通过引导、启发的方式鼓励大学生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 实现自我成长。

2、心理疏导工作应当以关爱和理解、支持为基本工作态度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主动关心、发现、帮助受教育者解决学习生活中触发的心理障碍或困惑,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促使他们在情感上对教育者产生认同感。

在教育过程中,还要树立尊重理解受教育学生,真正做到保持价值中立,对学生个体观点与立场无条件接纳和充分的尊重。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理解和支持原则,要求教育者要做到真诚、 耐心,倾听,这是非常必要的工作态度。耐心的倾听可以让大学生感到自己受到的关注与重视,产生情感上共融,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领悟,发挥自己的潜能,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3、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方式应当把普及教育与个体心理咨询相结合

当前的大学生生活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加上就业、学业、竞争等压力,这些压力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都会冲击到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因此必须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普及性和发展性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辨别力与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因此心理疏导不仅是个体咨询,其最终目的应当是实现学生全体的普及性和发展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人心理疏导的方法针对个体心理问题时,更要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帮助大学生积极应对可能面临的思想问题和心理矛盾,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完善的人格。

中学生政治心理研究 篇10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

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生入校阶段。在这一时期,高校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情绪表现比较突出。由于他们进人大学后,脱离了原来所熟悉的环境和习惯的家庭生活,面临新的大学学习生活和陌生环境,会产生许多新奇和美好的幻想。但他们很快又发现,大学生活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样五彩缤纷、美好浪漫,再加上初次离家,有的学生会非常思念父母与朋友,于是便产生了孤独、寂寞、忧郁、空虚的心理。

2.独立学院的学生一部分是高孝落榜者。人校后不免会觉得自己比普通高校统一招生的学生“差一等”。但他们能珍惜上大学的机会,所以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然而由于原来基础差、底子薄、自卑感强等原因,这些同学的良好心理状态并不能持久,随着学习中出现一些挫折,逐渐失去信心,思想迷茫,生活懒散,产生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有的学生受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感到所学专业没有前途,学习没动力。还有的学生在生活上与其他同学攀比,常常摆阔气、讲排场,导致“人”不抵“出”,无法用心学习,而去做些小买卖或打工,影响到校园秩序的管理。

3.面对独立学院提供的诸多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和众多学生社团组织,部分学生在自主选择方面出现困难。由于学生入学之前很少接触过课余的各种学生组织,不会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无法分辨到底哪些社团适合自己,这个想参加,那个也想了解,有的干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结果一无所成。

4.有的学生存在着错误的恋爱观。由于大部分学生中学时代受到的管束较严格,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较为淡漠,进人大学之后,与异性接触的机会逐渐多起来,思想上也慢慢较以前“开放”。主要的原因则是青春期的孤独感驱使,通过交异性朋友倾吐自己心中的寂寞与烦恼成为一种普遍选择。但不排除有少数学生本身学习基础较差,中学期间就把心思花在玩乐方面,不能严肃对待恋爱问题,习惯于玩弄别人的感情,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倾向。

5.思想情绪波动大,具有两极性的特点。独立学院的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思想情绪波动比较大,呈现出两极化。积极的情绪可以使人积极向上,而消极的情绪则可以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削弱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的学生一方面想继续保持中学时代的学习作风,抓紧学习,弥补之前的学业不足;另一方面又羡慕高年级学生的逍遥自在。在某些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一旦抵制不了“诱惑”,便会逐渐放松自己。

6.随着在校生活时间的延长,大多数学生在适应了大学生活后,心理能够健康发展,自我独立和自我表现突出。但部分学生思想虽趋于稳定,却往往容易产生不良倾向,有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不过如此,做什么都行,从而出现懒散颓废的思想,因此违反校纪校规、法律而受到处分或造成事故的也越来越多。

二、对做好高校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1.抓好入学教育工作。人学教育是整个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特别是在独立学院,教师和政工人员更应该关心爱护学生,教育他们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自我成才、自我约束的意识,摆脱依赖性,帮助他们树立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更新观念,放下思想包袱。通过介绍大学校园中的美好生活前景,鼓励他们参加校园中的各种社团组织,进而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对大学生活产生新的认识,抱着探索人生和锻炼自我的目的,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中。

2.增强学生信心,摆脱学’习压力。四年的大学生活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工作者来说,引导学生走出高考失败的阴影,鼓励学生重新增强对学习的信心,认清自己的努力方向,树立好自己的理想目标尤为重要。要告诫学生以学业为重才是他们最好的人生选择。由于高中学的都只是基础知识,不涉及到专业,因此要提醒他们在学习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和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培养他们在某一领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认识到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才是自己竞争力大小的体现。消除他们与“本一”、“本二”学生之间的对比,使他们能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眼前的大学生活。

3.明确学生组织的性质,提供良好的实践空间。现在独立学院学生组织呈现出多样性,起初学生不清楚各种学生组织的性质,撒网式地去选择社团组织,容易导致盲目倾向。因此,作为与学生交流最直接的一线辅导员,一要帮助学生明确各种学生组织的宗旨和活动性质;二要帮助学生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和能力和自我塑造的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生组织;三是要帮助学生摆正心态,避免“只人不做,只做不学,只学不想”的态度;四是要帮助学生协调处理好学习与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达到两者兼收的目的:五是要鼓励学生干部在学生组织里多加锻炼,并在思想上引导他们积极进步,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使他们成为高校学生中的骨干力量,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明确学习目的,做好青春期思想工作。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观念,青春期的大学生也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要对学生宣传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明确交友的目的,处理好学习、生活与爱情之间的利害关系,使三者能达到协调统一。二要加强法制道德教育工作,列举现实中的案例来讲明道理,切勿让学生只看到自身良好的家庭状况和经济条件,而对感情生活产生一种“无所谓”态度,要使学生避免在恋爱过程中因冲动、嫉妒和报复等不良心理导致严重后果。

中学生政治心理研究 篇11

根据相关调查和分析发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疏导的具有的意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满足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

随着大学教育改革措施的不断实施, 心理疏导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团结意识和自我提升意识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很好的满足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 从而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实践过程中, 通过心理疏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会得到不断增强, 从而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实际学习情况等的情况下, 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

(二)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中, 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度越来越高, 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更多挑战。因此, 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理运用,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利于教师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 从而找到最贴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拜托各种烦恼, 有着重要辅助作用。

(三) 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相符

在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 有效落实心理疏导相关措施, 可以更好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最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因此, 心理疏导的及时掌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相符, 必须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才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最终在详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等, 以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疏导应采取的对策

(一) 注重心理咨询系统的有效完善, 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在不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 注重心理咨询系统的有效完善, 合理采用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才能真正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在实践过程中, 正确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处理各种事情, 并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帮助, 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例如, 全世界每年因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有100万左右, 大学校园也存在吸烟现象, 使得这种不良社会现象给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带极大影响。因此, 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吸烟问题进行自由讨论, 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最终引导学生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二) 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不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教师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 因此, 在合理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 让学生正确处理学业问题、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等, 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最终让他们更好的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进步。在实践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 才能增强他们的自我提升意识, 从而不断的自我完善, 并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 与他人融洽相处。例如, 在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时, 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增强学生服务意识、合作意识等, 从而培养大学生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多方面的精神。

(三) 注重心理危机干预体制的完善, 将各种心理障碍及时消除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心理危机干预体制的不断完善, 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 并将负责人落实到位, 才能在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等的情况下, 将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及时消除。在实践过程中, 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 利用学校、院系、班级和寝室建立四级预警机制;二是, 合理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三是, 科学制度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 以不断增强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四) 构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尽量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

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才能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通的过程中, 构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 才能尽量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 最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目前, 我国针对大学生学习、就业和创业等多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 如贫困生资助机制、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学习辅导机制等,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给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困扰, 对于促进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合理采用心理疏导方式, 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积极面对各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应, 对于促进大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董军明, 张丽丽.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 08:63-64.

[2]李秀荣.心理疏导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践应用[J].学理论, 2015, 10:263-264.

[3]赵翔.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5, 05:50-51.

上一篇:数学结构教学管理下一篇:基本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