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2024-05-10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共11篇)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篇1

当今社会,由于就业压力严峻,导致一大批大学生失业.学生倘若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来面对,不知会是什么样.尤其是中学生,心理状态处于发育阶段,若不能及时地调节社会不良现象所造成的影响,随时会诱发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就本校而言,学生的心理素质总体良好,但也有些学生依然存在着心理障碍.经调查,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自身四个方面的原因.

1.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虽然这句话有些片面,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父母的言行严重影响孩子的品德.有的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不能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被束缚得死死的,以致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的代沟一天天加深.

2.学校原因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重要场所,教育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这所中学是私立学校,为了不至于落后于其他学校,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十分严格,对德、智发展十分重视,但也忽视了学生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尽管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但次数不多,也不太鼓励学生参加此类活动.现在,学校在此方面虽有所改善,但未能本质地改变.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一言一行严重地影响着学生.

3.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中学生的心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变化.中学生正处在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面对着社会上的种种奇言异事,心理不再那么单纯.当他们接触到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时,因畏惧而变得内向起来,有时甚至不敢与人接触.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使中学生随之也产生了复杂的心理.

4.自身原因

学生本身是心理的承受者,心理的好坏决定着个人的脾性.正所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只要自己主观意愿想克服的,一切皆有希望.从上学一直到高中,学生接触的人和事也逐渐增多.就拿笔者来说吧,小学的我,认识的人不过是方圆几十里的同学,初中的我,认识的同学就有来自灵溪、水头的,和他们接触之后,笔者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现在的我视野更加宽广.人的成长也会导致好奇心的增多,在这期间,会遇到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可能导致我们对社会失去信心.如,有畏惧心理,不愿与人交流,会变得内向、孤僻或极端,活在个人狭小的天地里.当我们真正遇到挫折时,而这挫折又超越了自身的调节能力,在无外援的情况下,最终可能导致不良后果.个别学生性格偏激、内向、孤僻、处事能力低,因而使其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际出现空洞,内心压力增大,使得内心无法承受,导致情绪低落.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能力状况对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是极大的,因此帮助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的任务是刻不容缓的.经过不断地探索,我们找到了以下几种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

1.关于学校,我们无法改变一个学校的教育模式,但我们可以用良好的心态去适应这样的教育方式.正所谓适而生存的自然规律,学生面对现状应做适当的变通.如学业繁忙,是众多学校的普遍现象,只要我们把心理状态调节好,想办法挤时间去锻炼或做其他感兴趣的事.正如一句名言:“时间如海绵,只要肯挤就能挤得出来”,我们要尽量把学习和玩结合好.

2.关于家庭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下工夫提高学习成绩,平时遇到不会的一定要请教老师或同学,及时解决问题,绝不能累积问题.成绩下降时,一定要用委婉的语气跟他们交流,使家长信任你,并让家长明白“学习不一定要用所有的时间,只要做到高效省时就行,劳逸结合是提高学习的重要措施”.让父母放心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处理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解决的事,从而提高处事能力.

3.“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限的.”反对个人主义,尽可能地融入集体当中.当遇到挫折心理无法调节时,让大家为你出谋划策,或向最要好的朋友倾诉,宣泄出来之后,心理自然轻松许多.另外,还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调节:音乐调节法、心理暗示法、情感宣泄法、注意转移法.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才,需要全面协调发展自己,才能在这个“弱肉强食”或“速度至上”的社会中站稳脚步,撑出一片蓝天.

4.要交几个知心朋友.有些事,无法对父母老师开口,那么朋友就是最好的选择.要拥有乐观开朗的性格.事情总是两面性的,遇事请多想想,也许这件事发生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喜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要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参加课外活动不仅是我们交朋友、开阔视野的机会,还能培养我们的综合能力.

5.物理调理法:呼吸调节法、语言调节法、行为调节法、理智调节法、宣泄法、转移法等.

中学生正处在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应该坦率地与人交谈,勇敢地面对生活.如果没有信心去面对挫折,我们可以选择暂时的“逃避”,把思想感情转移到其他活动上,暂时不去注意它.我们要选择对的朋友作为合作的伙伴,一起参加社交活动.同时我们要学会宽宏大量,适时地给对方机会.总的来说,我们要相信自己,要有足够的信心把握今天和明天.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篇2

黑龙江大学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崔建华教授说:“目前我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教育应该逐步从发现教育转变为预防教育。心理承受能力是维护个体心理健康的一道防线。因此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的人,几经打击之后,容易失去人格的完整性,甚至会出现人格扭曲,形成行为失常和心理疾病。可见,心理承受能力是个体适应环境的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对于此,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是大学生心理预防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第一,善于调节自我抱负水平。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在学习等方面的受到的打击都与自我抱负水平的确立不当有关。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正确的设定目标,调整自我抱负水平,并在前进中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而且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设定的目标不切实际,前进受阻,就应当及时的调整目标,以便继续前进。对于远大的目标,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阶段的完成,在成功中体验到愉快和满足,逐步提高自信心。

第二,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由于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磨练,社会阅历不够丰富,他们往往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不到位,要么高估,要么低估。因此,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成长要求,恰当地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对自己的缺点要有充分的理解,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确立合理的自我归因。大学生应当学会多方面收集事件的信息,了解困难的原因所在的能力,这有利于大学生合理的归因,避免归因的片面性,第四,增强对失败的认知能力。失败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大学生应该正确地认识失败、战胜失败,能够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使失败向积极方面转化,把失败作为成功的阶梯。

第五,构建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心理防卫机制是挫折发生后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中所具备的有意或无意地摆脱失败造成的心理压力、减轻精神痛苦、维护正常情绪、平衡心理的种种自我保护方式。构建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助于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意志力的磨练。但值得注意的是心理防卫机制容易使人产生自满心理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心理,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篇3

1.德育教育贯穿教育始终。影响人的因素有多种:一是先天遗传因素;二是后天环境因素。几千年的优良的民族传统是中国的特色,不知有多少外国友人被吸引。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夜生活增多,生活在这些环境中的更多的学生不会、也不懂得怎样爱集体(包括班级、学校、家庭),怨恨声越来越大,一个连自己“父母”都“嫌弃”的人,何谈爱家、爱国、爱社会。所以“拾金不昧”“敬老爱幼”“谦让礼让”的精神要发扬。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增强服务意识;在学生中提倡“手拉手”活动,对于克服“独生子”而带来的社会问题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劳模座谈会”、到贫困地区参观、社会调查、观看爱国影片、阅读爱国书籍、开展爱国故事演讲、定期进行学雷锋个人表彰会等,这些都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夯实了基础。

2.意志品质的磨炼。具备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优越的生活条件,学生很难理解家长的辛苦。“自古英雄多苦难,纨绔子弟少伟男”。在烈日炎炎之下饱受饥饿之苦的沙漠使者,最懂的清水的甘甜、野草的芳香。在假期中进行徒步漫游;在试验田里进行挖地、除草等锻炼;在劳动课上体会工人、警察、教师、售票员等工作中的苦辣酸甜……由于在各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都由学生自己来解决,也使他们的耐挫力和承受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教师严格要求与学生自己管理相结合。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锻炼,学生生活的群体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教会学生适应能力,这是一种抗挫力的教育。因此,日常生活的种种问题成为学生们承受力的一道道管卡。

“提倡学生自己管理,老师辅导为主。”在遵守校规和班规的前提下,班里形成以班长为核心的干部集体,并把干部解决班级问题的成功作为考核班干部和年终评选优秀班干部的一个标准。在这其中不忽视教师的作用,学生的思想工作,包括学生中出现的思想波动和出现岔道都要求班主任眼勤、嘴勤。在与学生冷暖大战中,适合学生心理要求,求得信任,做好思想工作,以保证班长在具体工作中较进行顺利。

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命运。要实现以德治国,必须发扬光大中国的传统美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加上父母和教师良好的言传身教,会成为中学生培养和提高承受挫折能力的推进剂。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篇4

学生姓名:小涛 (化名) 性别:男年龄:13岁年级:初一

小涛是家中的独子, 父母在外经商, 家境富裕, 自小衣食不愁, 养尊处优, 人很聪明, 理科也很好。可他任性倔强, 自尊心极强, 喜欢“戴高帽”、听好话, 经不起挫折, 甚至是老师的批评他都觉得别扭, 什么事都由着性子来。

一天下午, 纪律委员云云跑过来告诉我小涛逃课了, 这在小涛是没有过的事情。小涛要强, 根据以往经验, 我把谈话地点安排在少有人去的操场一角。

第三节课铃声未响, 我就在门口候着了。小涛出来了, 我轻声对他说:“我们聊聊吧。”他闷声不响地跟我出了教室, 我俩一路往操场走去。到了操场一角, 周围极为安静, 也不见人影。我便以轻松的口吻问道:“你从来不曾旷过课, 今天是怎么了?能告诉我原因吗?”他低着头, 一言不发。末了, 他道:“我就不想上这堂课……以后, 她的科学课我也都不上了……”“为什么?你的科学不错呀。”“科学老师说我无可就药。”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就因为这四个字而不去上课, 我们的学生真的成了豆腐做的?!“老师什么时候说的, 你听到了?”“没有, 早上同桌告诉我的。”“同桌……或许你同桌听错了吧?”“不会, 同桌不会骗我的, 老师就是说过。”小涛斩钉截铁, 透着一股不满。我终于明白了, 他就是因为从同桌口中听到老师说他“无可救药”这四个字而赌气不去上课的。看他的神情, 他的同桌应该对他说过这话。

在这里, 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他的同桌传话的用意何在, 也不去讨论老师是否说过这话, 老师的评价是否恰当。我们单就该学生面对从他人口中听来的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为方式来讨论一下。

二、问题分析

小涛面对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不是去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 弄清来龙去脉, 进行自我检查, 而是采取消极的“破罐子破摔”的态度, 武断地认为老师既然说我就是看不起我, 那我就这个样子。面对心理打击, 不是积极去释怀, 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而是自暴自弃, 一蹶不振, 自我封闭。从表面上看, 这只是逃了一堂课, 但它反映的却是一个人如何对待心理受挫的问题, 关系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这种情况如不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不加以正确的引导, 那么旷课就成为常事, 甚至对老师的话耿耿于怀、怀恨在心, 就极有可能酿成大错。

三、对策探究

社会现实要求当代青少年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心理承受力, 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是父母、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 虽然主要原因在家庭、决定因素在自身, 但由于学校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与学习的主要场所, 因此, 学校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认为, 学校教育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 提高认识, 正确对待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挫折在所难免。“自古英雄多磨难, 纨绔子弟少伟男。”一旦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 教师应接纳学生的倾诉和宣泄, 创设环境让他们说出心中的委屈和痛苦, 使他们得到及时的安慰和鼓励, 通过释放达到心理平衡。因此, 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 更要加强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和疏导。

2. 心理辅导, 学会自控

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实质是引导学生学会协调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 达到心理平衡。这就要求学生能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和失败, 提高自控能力。

构成自控能力的主要心理成分是积极的思维、高尚的情感、正确的自我评价和坚持的意志。具体地说:一是意识自控, 就是具有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 能正确地认识和接纳自我。有的学生因学习成绩不佳或综合能力较差, 便过低评价自我, 遇到挫折就放弃努力, 遇到他人言语伤害就萎靡不振。二是行为自控, 就是自己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三是情感自控, 它包括积极转化情绪和行为;释放内心积压的受挫情绪, 保持心理平衡;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 控制情绪并要认真总结受挫原因, 吸取经验教训;进行自我安慰、自我激励, 升华情感。

3. 多方沟通, 密切配合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首先要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往, 在思想上和生活上多关心、多接触、多谈心交流,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加强与各任课教师的沟通和配合, 了解学生的学习、纪律情况, 共同探讨问题学生的解决办法;再次要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班主任与家长要经常交流, 提醒家长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多与子女进行平等交流, 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 不给子女过多的压力。

当然, 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 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是一件大事, 这一问题的解决, 要靠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四、案例处理

当得知小涛的逃课原因后, 一时间我竟语塞。结合对小涛的逃课原因的分析, 我积极做小涛的工作。我对他说:“小涛, 你看, 同桌对你说的话并不是你亲耳听到的, 有可能是同桌听错了或误认为是这样的, 你说呢?”他好像有点听进去了, 不置可否地轻轻“嗯”了一声。我趁势说道:“科学老师, 你认为她对你怎么样?”科学赵老师一直对学生比较温和的, 即使对待像小涛这样调皮的学生, 这一点我可以确信。果然, 小涛小声嘀咕了一句:“还可以……”“你看, 赵老师一直对你不错, 所以她即使说了这样的话, 也是对你的关心。你那么聪明, 可却不那么认真, 赵老师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她是‘恨铁不成钢’呀!你知道吗?”说着说着, 我的情绪也激动起来了。显然, 小涛被我的情绪所感染, 他看上去不那么冷淡了, 低着头像是自言自语:“早上, 老师两次催我交作业, 我都没交……”“这就是了, 你想想老师如果不关心你, 不在乎你, 她会亲自催你交作业吗?你应该理解老师的苦心。老师说你无可救药, 你就有药可救给老师看看, 怎么样?对自己有信心吗?”他点了点头, 又“嗯”了一声。“你应该知道该怎么做了吧?你看, 你无故旷课多么不应该, 回去好好想想老师的话, 我知道你会处理好的。”

如何培养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 篇5

一、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1、有意识地给孩子吃苦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吃苦的机会,然后抓住这些机会进行吃苦教育,例如:当孩子难以完成一件手工或一次练习的时候;当孩子在玩跳圈跳到最后,精疲力尽的时候;当孩子面对病痛的时候;当严寒酷暑时坚持做一件事的时候……这时,作为老师应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诱导,要求孩子坚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坚持与困难做斗争,不退缩,不气馁,久而久之,吃苦精神就从最后的咬牙坚持之中培养出来了。

2、从点滴做起,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

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一件一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如:冬天鼓励孩子们早起并参加锻炼;手工剪纸活动中不能因为拿剪刀的手酸痛而让孩子半途放弃;鼓励孩子勇敢面对病痛……往往这些时候,老师要下决心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通过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锻炼孩子,使他们能吃苦,当然,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身先士卒,起模范带头作用,这样不仅仅是利用课堂上的教学来让幼儿对吃苦有理性认识,还让他们有了感性认识。

二、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每个人都会经历,但会因为每个人的抗挫能力不一而结果不同。有的会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而有的人会越挫越勇最终获得成功。所以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尤为重要。

1、提高幼儿的抗挫能力

每个幼儿都是单独的个体,他们会因为气质特征,生活环境和社会经验不一样,对挫折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所以需要老师仔细观察,不断去了解幼儿,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对策,并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通过故事、图片、电视节目等形式,激发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设置挫折情境,培养幼儿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及心理调节能力。

(1)引导幼儿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难题,培养他们学会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2)体验一点劳累,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作为班集体成员应有的责任意识,锻炼孩子的生存能力。

(3)适当承受一些批评,孩子错了,让他受一点批评,但老师要把握尺度。因为这种心理承受能力是必要的。

(4)经受一点失败。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常有的事,让幼儿懂得失败并不可怕,要敢于面对失败,并找出失败的原因,争取下次成功。

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能力 篇6

一、心理压力形成的因素和基本特征

所谓心理压力,就是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的环境中,一时无法消除的一种被压迫的心理感受,我们把它称作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形成的主要因素

引起心理压力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物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因素。我们平时感到尖刺的噪音、刺眼的亮光等物理刺激均会引起诸如烦躁、不安、焦虑等心理压力。同人类认识活动相联系的某些事件(如工作、学习)造成失望、失败等现象则是引起心理压力最重要的心理和社会原因。我们要研究心理压力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指这方面的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由生活事件所形成的心理压力原因很多,根据心理学家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

1、人生本能。人类是有着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高等动物,人类在生存活动中有着生物和生理上的自然属性,都希望自己有吃有喝,穿着漂亮,住得宽敞,企盼自己在生活上过得舒适、安逸、幸福美满。但客观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受到客观条件和人类思维活动的局限。一旦事物的发展与人类的本能(或愿望)产生差距时,就会产生心理压力。

2、上进心强。上进心强的人,往往追求生活和工作上的目标比较高,由于目标不容易达到,一旦现实与追求的目标有差距时,就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如我们有的干部平时好学上进,工作认真负责,不管干什么工作,都想争第一、创一流,而一旦经过奋斗,通过努力没有实现既定的目标时,就容易泄气,造成心理压力。

3、追求完美。追求完美的人,对待任何一种事物,其要求都相当高,希望它们至善至美,没有任何缺陷和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哪怕是极小的问题,都容易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造成挫折感,导致心理压力。

(二)心理压力的基本特征

心理压力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客观性。心理压力的客观性,就是体现在它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只要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愿不愿意,喜不喜欢,不管你是学生,还是工人、农民或者是干部,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你生活在偏远落后的山村,还是生活在繁华喧闹的现代化高度发达的都市,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不如意、不顺心的事,都会承受心理压力。

2、阶段性。我们每个人从童年到老年的整个人生历程中,无时不充满着心理压力。这种在人们不同的年龄阶段,所显现出不同的心理压力,就是心理压力的阶段性。

3、渐进性。造成心理压力都会有一定的过程。当我们在遇到某种外界环境的刺激时,如果不加以释放和消除,心理压力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沉。如我们在工作中,由于某一件事没有得到领导的认可,而使自己误认为领导对自己存在偏见,如果自己既不能正确对待,又不能找领导去解释,就会使自己产生“自己在领导心中无地位”、“领导处事不公平”等错误认识,对领导逐渐从不理解,最后可能还会发展到一有意见、情绪或怨气就憎恨领导的局面,加大了自己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工作。渐进性特征还表现在心理压力有着由强而弱逐渐衰减的过程。比如,我们在遇到心理压力时,如果自己能正确对待,并且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释放,那么心理压力就会由沉重到轻松地逐渐衰减,直到完全消除。

二、面对心理压力所表现出的错误态度

当前,在部队,面对心理压力的错误态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畏惧

就是在心理压力面前,表现得极端的软弱,一提起它就会有如临大敌之感,仿佛心理压力就是一只张开血盆大口的老虎,随时都有可能把我们吞灭掉。

(二)回避

就是面对心理压力采取消极躲避的办法,以此来缓解心中的不安。经常回避压力的人,实质上是意志最薄弱、立场最不坚定的人。这种人,在人生的长河中不但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可能遭到人们的唾弃,事实上,一个人在生活上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回避压力,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压力最终得不到释放,即使你回避了某一个压力,但新的压力会随之而来。总之,人的心理压力是永远回避不了的。

(三)焦虑

焦虑就是有“惶惶不可终日”之感,在心理压力面前表现得烦躁不安、紧张恐惧、判断力降低;焦虑还会伴随着生理反应,如心闷、恶心、失眠等。造成人体自身免疫力下,为其它病菌的侵入埋下了祸根,如表现出易患感冒和各种传染性疾病,甚至发生癌变。

(四)放任

就是在遇到心理压力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身份和职业要求不相称的行为。放任,容易使人产生消极的处世态度,使本来应该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一个人变得精神萎靡、缺乏自信和拼博精神,严重者,还会导致人格的变态。

三、消除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正确途径

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请加忍耐,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就要来临。”这首诗告诉了我们,遇到心理压力时,应该采取忍耐和乐观的态度,生活中,许多人就是靠着这种态度,度过了心理压力扑来时的内心焦虑和混乱状态,使自己重新走向了新生,走向了宁静的人生之路。对基层干部来说,要消除心理压力,主要应从四个方面来把握。

(一)要有宽广的胸怀

有着宽广胸怀的人,无论对待什么样的挫折都能泰然处之。镇定自若,他的心理压力就会相对减少、减轻。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元帅就是这种典型。“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意思就是说,死并不可怕,成就伟业就很有牺牲,如果我死了,也要到阴曹地府召集已经牺牲的同志聚集十万人马,把作恶多端的反动派给消灭掉。这些慷慨激昂的诗句,表现了革命家视死如归、豪迈乐观的宽广胸怀。宽广大度的心理品质,绝不仅仅是待人的宽厚大道,而且也包含着对科学文化的容纳百川。只有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了,待人才会更加宽厚,遇事才会更加明理,对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带来的心理压力,才能做到宽容大度。

(二)要有执着的追求

执着的追求,就是始终不渝地热爱生活,主动地去创造美好生活。一个人只要对生活有着执着追求,他就会增强对压力的承受力,对生活中的不愉快的事,就会以无所畏惧的态度和无比的勇气去迎接,也才能在本职岗位建功立业。我们每个同志要想做生活的强者,就必须热爱生活,具体讲,就应该热爱基层、热爱连队、热爱本职。只有这样,才能战胜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成就事业。

(三)要有科学的方法

感受心理压力是一种痛苦的体验过程,心理压力的沉重,有时可以毁灭一个人。当我们心理压力沉重,处在失落、痛苦、悲伤的时候,千万要提醒自己,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被它所表现出来的可怕景象所吓倒。因为心理压力是任何人生活中都不可能避免的。因此,我们面对心理压力,首先就应该要有忍耐力,要想到,只要我们在心理压力面前站稳了脚跟,我们就会有办法消除它、利用它变压力为动力。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篇7

一、“故意犯错”式教学,增强学生们心理的成就感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减轻学生们学习压力的首要方法就是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故意犯错”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们心理产生一种强大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以一道几何题目为例:教师先将几何题目写在黑板上,然后跟学生们说:“如果你是教师,怎样将这个题目的步骤写出来?”教师和学生们同时进入讨论和思考中,通过共同的探讨得到一个一致的思路,然后教师在进行步骤书写的时候,故意将坐标A (1, 1, 3) 写成了 (1, 2, 3) ,这样,就会在解题中出现问题,与之前学生们共同的解题思路出现矛盾.于是,教师就会让学生们找出错误发生在哪里,学生们会积极地找到错误,从而表现出自己的细心和认真.

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增强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数学是一种思维上的逻辑表现,有很多数学知识都是来自直觉思维.比如一些著名的数学家通过直觉思维的贡献,获得了重要的理论内容:笛卡尔坐标系、费尔马大定理、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定理等,这些理论不仅是数学家们的思考和分析,也不可或缺地包含这些数学家的观察和灵感体验.数学知识通过建模教学等方式,锻炼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分析思考的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们有独特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目的.然而,这要求学生们具有对难于理解的问题的承受能力,这就需要数学思维与心理教育的结合,通过直觉思维的培养,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例证明:sin5°+sin77°+sin149°+sin221°+sin293°=0.

分析此题若作为“三角”问题来处理,当然也可以证出来,但从题中的数量特征来看,发现这些角都依次相差72°,联想到正五边形的内角关系,由此构造一个正五边形 (如图) .

由于,从而它们的各个向量在y轴上的分量之和亦为0,故知原式成立.

这里, 正五边形作为建模的对象恰到好处地体现了题中角度的数量特征, 反映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通过这样的例子让学生们不断地增强自己的直觉思维能力, 从而将学习的难度降低, 也就从心理上接受了数学学习的过程, 从而提高了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三、构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们释放心理压力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是要对理论有所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用实际的例子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同样应用于学生们的心理教育方面.让学生们将心理的压力通过具体的操作释放出来,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例在一条笔直的大街上,有n座房子,每座房子里有一个或更多的小孩,问:他们应在什么地方会面,走的路程之和才能尽可能地少?

分析如何表示房子的位置?构造数轴,用数轴表示笔直的大街,n座房子分别位于x1, x2,…,xn,不妨设x1

又如:求函数的最小值.

分析学生首先想到的用不等式求得最小值为2,但忽略了等号成立的条件.若把函数变换为,则可构造数学模型:“求过定点A (0,-4) 及动点B (2sinθ,sin2θ) 的直线AB斜率的最小值.”而动点B (2sinθ,sin2θ) 的轨迹是抛物线:,结合图像求出了f (θ) 的最小值.

总结

学生们面对比较具有深度的学习内容,很容易产生一种恐惧感和压抑感.如果不通过有效的心理教育的结合,学生们很难承受来自心理的强大压力,也就无法将数学知识学好.所以,作为高中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方法减轻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好高中数学知识.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不仅担负着数学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们进入高中学习后, 都会觉得学习更加紧张了, 学习的难度也有所提升, 面对大量的学习内容和比较难于理解的学习内容, 学生们很容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所以, 培养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成了高中数学学习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从数学学习和心理教育两个方面, 介绍了培养学生们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冬东.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基教版) , 2009 (11) .

[2]徐连志, 张惠洁.高职教育应高度重视对高职生心理状态的把握[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2) .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篇8

一、研究过程

(一)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青岛理工大学2015级乒乓球选修课学生共72人作为实验组, 在同级乒乓球选修课中随机抽取72人作为对照组A, 在青岛理工大学2014级乒乓球选修课的学生中随机抽取82人作为对照组B。

(二) 统计学分析

该实验用均数±标准差 (x±s) 来表示实验数据, 使用SPS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如果P<0.05那么差异存在显著性。

(三) 乒乓球挫折教学法的设计与实施

1. 乒乓球挫折教学法情境的设计

在乒乓球教学中开展挫折教学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创建一些挫折情境中。对大一新生的乒乓球挫折教学法应以人际交往技巧和学习指导等为重点, 对大二学生的乒乓球挫折教学法应以比赛挫折和就业挫折[4]等为主。

2. 乒乓球挫折教学法的实施

在乒乓球教学实践过程中实验组、对照组选定之后, 将《挫折承受力测试量表》发给研究对象, 要求其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认真填写, 当场回收。我校乒乓球选修课14级和15级的学生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我们将此次测试称为前测。

乒乓球挫折教学法的实施对象主要针对实验组学生, 乒乓球教师固定, 在实验期间, 对实验组学生的乒乓球教学加入挫折教学法, 对照组A和B的学生使用原有的乒乓球教学方法。最后, 在期末考试前下发《挫折承受力测试量表》让学生填写, 保证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A学生在相同的测试情景下进行。我校14级和15级乒乓球专项班学生有效问卷回收率均达100.0%。我们将此次测试称为后测。

二、结果

(一) 挫折承受力测试量表的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组前后的测纵向比较表明:在乒乓球实践教学中加入挫折教学法的实验组学生后测中有52.8%的学生处于承受力强, 数量明显高于前测的人数;而在后测中有4.2%的学生承受力弱, 数量明显低于前测的人数。

实验组的前测和后测纵向比较表明:通过配对资料t检验, P<0.05, 说明实验组学生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经历过挫折教学法的前、后测得分存在明显差异。

注:实验组前后测纵向比较aP<0.05;3组前测横向比较bP>0.05;3组后测横向比较cP<0.05。

(二) 期末考核成绩比较

本次实验通过对资料进行t检验分析显示, P<0.05, 说明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加入挫折教学法的实验组学生的测试成绩明显要高于对照组A (见表3) 。

(三) 学生心理素质评价

乒乓球挫折教学法教的教学效果由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共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A学生进行评价。综合评价结果采用秩和检验, P<0.05表明学生经历过挫折教学法, 心理素质会有所加强, 抗挫能力也普遍提高 (见表4) 。

三、讨论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普通高校学生, 之前基本上没有专门练习过乒乓球, 没有参加过正规的乒乓球比赛, 乒乓球比赛失利后普遍存在自卑感;随着高校扩招, 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 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极其严峻。本研究选在重要的乒乓球专项课中使用挫折教学法创设挫折情境, 以往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以挫折教学法为挫折情境素材的研究并不多。而我校开展的乒乓球课是公共选修课, 学生如果要在1年时间内掌握所有乒乓球课程内容比较困难, 省内乒乓球俱乐部又开展较少, 导致学生平时练习机会较少。因此, 我们抓住学生这方面的心理设置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设置挫折情境, 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抗挫能力显著增强。

四、结论

本次实验历时一年, 通过在乒乓球教学中使用挫折教学法提供适度挫折经验、适宜的挫折频率, 有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勇敢面对挫折, 挫折教学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但乒乓球挫折教学法在乒乓球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探索过程。在对学生实施乒乓球挫折教学法的同时, 应结合大学生心理咨询室适时进行感恩教育和心理疏导, 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素质情况, 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今后的挫折和困难。

摘要:乒乓球课程是大多数高校普遍开设的体育课程之一,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本文通过实验检验乒乓球挫折教学法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以选修青岛理工大学乒乓球课的2015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实验组在一学年的乒乓球课中教师加入挫折教学法, 对照组则只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 在学期末考试结束时填写《挫折承受力测试量表》, 结合平时辅导员对学生做出的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价, 以此来验证在乒乓球教学中使用挫折教学法是否会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产生影响。通过所做测试结果表明, 在乒乓球教学中采用挫折教学法的实验组学生心理素质测试成绩普遍高于普通组学生, 并且在期末考试过程中, 进行过挫折教学法的实验组学生技能水平发挥较为稳定, 最后成绩也较为突出。

关键词:乒乓球,挫折教学法,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高等教育新理念[J].高教探索, 2005 (1) :83-84.

[2]刘戍.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 2008.

[3]张丽霞.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2008.

[4]张娟.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对策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 :15-18.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篇9

一、教师心理错位的含义和表现

2005年,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北京100所城乡中小学的2000多名教师进行了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 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其中32.1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 而2.49%的老师已经构成了“心理疾病”。从上述信息来看, 中学教师心理错位现象越来越普遍, 情节也有严重之势, 已经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所谓教师心理错位, 即教师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心理不协调, 继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表现为不能准确地找准自己的定位、情绪的不稳定、自我否定、行为偏激等。

教师的心理问题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亟待予以关注并有效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中学教师心理错位的主要原因

1. 教育体制转变带来的竞争压力

随着“末位淘汰制”的试点及其推行, 老师们深感当年手中炙手可热的职业安全感已不存在。其他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按绩取酬等使每位教师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教师除了上课, 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指导课外活动、做学生思想工作, 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业余进修等, 使一些教师难以承受, 时时感到紧张。有的教师出现头痛, 头晕和神经衰弱症状。教师工作负担沉重是造成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据调查显示, 中学教师平均工作时长达到9.48小时 (不包含加班时间) , 远高于8小时的职业标准时长。超负荷的工作量给教师们带来沉重的压力, 继而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协调与平衡。

2. 师生关系的转变引发了部分教师的不适感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充斥着整个教学过程;“一言堂”“满堂灌”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真实写照。而现代教育理念倡导教学过程要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更强调学生的地位与价值, 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要求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展开对话, 这种变化使习惯传统角色的老师产生了角色模糊感, 不知以何种身份开展教学活动。新型师生关系的产生使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3. 教师的职业性质和社会舆论变化之间矛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尊师重教的国家, 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一直是很高的, 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 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步多元化。有的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经济效益等, 违章操作。有的教师为了自己的利益, 不把学生的学业放在第一位, 受到学生的质疑, 尽管这种现象只是部分存在的, 但教育工作者这个整体在社会上的公信力正在慢慢丧失。一旦一个好教师得不到社会应有的认可, 教师的自尊心必然会受到打击, 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4. 教师综合素质的滞后引起的焦虑感

新课改对教师职业水平、综合技能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使部分传统型老师尤其是老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很多教师习惯了自己长期以来使用的教学方法, 无法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例如, 现如今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教学方式的改革与突破, 它改变了传统教学“嘴巴+粉笔+教尺”的说课方式, 问题呈现多样化, 教学效果很好, 也深受学生欢迎。很多中老年教师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储备不足、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局限, 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课件操作上往往力不从心。教育技能的滞后明显适应不了现代教育的需要, 从而使得教师产生自卑心理。

三、解决中学教师心理错位的对策

1. 教师应勤于自我调适, 合理宣泄情绪

作为社会人的教师, 有情绪是很正常的, 但为人师表的职业属性要求他们不能将情绪带到课堂上。因此, 教师要学会自我调适。教学中遇到难题, 可以与同事一同探讨, 合作解决;遇到不公正待遇, 可以向领导诉说……教师平时要培养多种爱好, 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在活动中舒展神经、调适心情;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相信学生, 多放心、少操心。当发现自己心理问题超出自我调节能解决的时候, 教师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应该勇敢地寻求心理咨询, 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治疗。

2. 学校应以人为本, 减轻教师负担

首先, 学校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机制。在考核评优和职务晋升中, 学校不能以教学成效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学校应落实“三公”原则, 不可打击教师的积极性。其次, 学校要尽可能多地给老师尤其是老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 让他们了解更多教改信息, 掌握更多教学技巧和现代教育技术, 使其能胜任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再次, 学校要全力解决教师超负荷问题, 要减轻教学强度, 给所有的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教学自主权, 减少学校内部不必要的检查和评比活动。最后, 学校要尽可能多地给予教师人文关怀。学校对教师应在精神上予以鼓励, 在物质上提供必要的支持, 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中去;还可以适当组织联欢会、舞会等集体娱乐活动, 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3. 建立社会教师支持系统, 优化教育保障机制

其一, 政府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 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工作条件。要不断建立和健全教育保障机制, 解决好在教育竞争浪潮中“落聘”教师的善后工作, 避免人人自危。其二, 教育主管部门要适当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不断完善《教师法》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 明确把“心理健康”作为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标准, 避免部分教师因自身心理素质差而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其三, 政府要责成教育主管部门完善学校工作质量评价标准, 坚决废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业绩的做法;取消名目繁多的检查和评比活动, 创设良好的教育心理环境, 使教师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其四, 全体社会成员应该给予每一位教师应有的肯定, 让教师们的奉献得到应有的回报, 使教师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两方面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更是刻不容缓的, 它直接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学校的教学水平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教育的发展。全社会应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状况, 及时排解、消除潜在的问题, 防患于未然, 保证教育发展的顺利进行。

摘要:中国历来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 “百年树人”重在教师。然而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 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也面临很多冲击与挑战。种种不协调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中学教师心理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 即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错位, 影响到了教师自身发展与教育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阐述了中学教师心理错位的概念及表现, 分析了其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教师心理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变迁,多重压力,中学教师,心理错位

参考文献

[1]华向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和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 2006 (3) .

提升心理承受力,增进心理健康 篇10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 促进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方面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中学教师,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学校心理学的发展以及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高度关注, 他们除了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重任, 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 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就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不仅要有专业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 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辅导技能, 在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疾风暴雨时期给予恰当的指导。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中学教师的职业压力, 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迫切需要提高。

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和主要压力分析

2001年5月7日, 江苏某市区一名30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 竟然自杀。

2001年7月13日, 陕西一名仅25岁的女教师因严重的心理障碍, 撇下还不到一岁的儿子服毒自杀。她在遗书中写道:“这学期, 我不知怎么了, 干事没有头绪, 遇事急躁, 没有教好学生, 心里很难受, 感到自己是在耽误学生, 想起这些不如死了算了, 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 杀人父兄。”

2004年7月刚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以优秀毕业生身份应聘到重庆市重点中学——石柱县中学任教的22岁女教师马某, 上班3个月后上吊自杀。笔记本中留有这样一段话:“工作以来, 除了第一个月相对开心外, 后面这段时间, 我连笑是什么感觉都不清楚了……我感觉到我的生活没有阳光, 一片灰暗, 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当一名教师……彻夜失眠, 使得第二天精神不振, 上课质量更差。教学工作做得不好, 我自觉得没脸面管理班上的学生……许多该做得来的题不会做, 该讲得清的题不会讲, 我觉得自己愧对教师这个称号, 甚至当别人叫我‘马老师’时, 我真想叫他们别喊……按理说, 作为一个数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教数学是不成问题的, 可我做不到……”

现代教师属于职业压力很大的行业。据报载, 成都市一项“关爱教师”的调查显示, 63.2%的教师需要心理减压, 51.8%的教师认为平时工作“疲于奔命”, 88.6%的教师认为工作量呈上升趋势, 52.8%的教师希望自己得到心理健康咨询。这些数据足以表明,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巨大压力已对教师身心健康、教师的行为、教学质量以及师资队伍的稳定产生了影响, 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中学教师, 他们面对的是容易出现发展问题的青少年学生, 他们承受着各种压力, 若是自身承受力较低且不能及时调整, 很容易产生心理行为问题, 而导致心理不健康。所以, 增进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了解他们所承受的主要压力, 实施可行有效的方法来提升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势在必行。

沉重的工作负担——中学教师的首要压力。“两眼一睁, 忙到熄灯”是许多中学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一般很难划清界限:除了正常的上课, 教师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指导学生课外活动、进行心理辅导、家访和从事科学研究等。教师的劳动性质决定了其工作很难以8小时来计算。基本上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甚至更长。特别是毕业班的把关教师, 工作更加辛苦。

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应付来自上级管理部门和学校内部的业务检查、考试和评比等, 在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同时, 他们要牺牲休息时间来准备;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教师进修和充电已不可延怠, 但大部分教师一般没有脱产学习的机会, 不得不挤用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业余时间来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

中学教师工作之繁重度、复杂度和紧张度要比一般职业高, 但教师的待遇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 尤其是农村学校更是如此, 使教师心理不平衡, 产生很大压力。

无限的职业期望——教师行业特有的压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 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 教育活动是一个人际互动过程,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情感、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 也决定了社会、家长对教师的高期望。

社会期望。教师是社会委托的以培养学生为己任的专职人员, 他们必须对学生高度负责。社会要求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高超的教学技艺, 更要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同时,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教好每个学生, 但是学生作为具有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发展中个体, 其发展具有自主性。再加上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当, 往往导致教育效果与教师的付出难成正比, 致使教师缺乏成就感, 从而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此外, 社会在鼓励教师的奉献精神之时忽视了教师的家庭、婚姻、生活的需求和责任。这使教师职业缺少生活性和主体性, 造成教师多种角色冲突, 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家长期望。我国的家长普遍重视子女教育, 这无可厚非, 但是家长却往往把子女学习的成败完全归咎于教师的责任。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化为对教师的高期望, 无形之中给教师以更大的压力。

由于社会、家长和学生对教师期望过高, 使教师产生种种心理冲突, 感到无所适从而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正如威尔逊所说:“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 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

种类繁多的考试——最具中国特色的压力。多年来应试教育的阴影以及社会对知识价值的重视, 使得升学考试仍然是学校之间竞争的手段。学生家长关心的是孩子能否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 并将这种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教师的教学质量取决于多种因素, 但人们往往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 这给教师带来的不仅仅是舆论压力, 更多的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过程中教学观念冲突压力。而且, 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仍然将考试排名和升学率与教师的晋级、工资、奖金和住房等直接挂钩, 考试带给教师的压力绝不亚于那些面临升学考试的学生。

以上几种压力, 既来源于我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又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现状影响的结果, 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 导致了中学教师的职业压力日益严重, 心理健康水平日趋下降, 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因此, “减负”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问题, 也应该是针对教师的问题。

中学教师的心理承受力的现状

《中国教工》2002年6期报道, 中学教师中, 15%的人对个人健康、睡眠和工作效率感到忧虑;36%的人在角色转换和社交方面不适应;62.5%的人觉得当好中学教师精神压力很大;69.7%的中青年教师周课时已超过16节 (不包括校外兼课) ;81.7%的人总感到心身劳累不堪, 但总结时又想不出自己干了什么;45.5%的人对教师工作厌烦并有调换工作的想法;在英年早逝的教师中, 78.1%生前曾有比较明显的心理疾患。2004年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心理测试结果表明, 教师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我国正常人群中20%左右的比率而达到51.23%。其中32.18%属“轻度心理障碍”, 16.56%属于“中度心理障碍”, 2.49%已经构成“心理疾病”。

总结我国调研人员的调研结果, 发现面对诸多压力, 中学教师心理承受力不高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颇多, 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在教学和生活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教学中, 缺乏耐心。容易发怒且经常将工作生活中的负而情绪带入课堂或平时与学生接触中, 有时出现不适当的教育行为, 体罚或者侮辱学生,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缺乏独创力, 较难适应新的教育环境。

人际交往上, 较难相处。师生关系紧张;同事关系不融洽, 缺乏必要的合作与沟通;在和领导交往中, 关系冷漠。见了领导要么避而远之, 要么视而不见, 更有甚者猜疑领导或者对抗上级要求。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 内心充满孤独感和不安。

情绪上, 自我控制和调适能力差。自卑气馁、心情郁闷、愁眉不展、怨天尤人、喜怒无常、嫉妒情结突出、或有过激、烦躁心理, 情绪失控。

心理上, 虚荣心强, 有嫉妒、自卑心理。看到某个教师受到领导器重, 或拿奖金比自己多而心生妒忌, 甚至有敌对情绪;觉得自己工作能力差, 家庭条件不如别人, 产生自卑。

生理上, 表现为偏头痛、睡眠障碍、神经官能症、消化性溃疡等。

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感知压力增大, 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逐渐增强。但是, 当主观感知的压力和实际压力接近一致时, 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发生迟钝和脆变。我国中学教师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研究认为, 教师是高压群体, 心理健康水平一般低于普通人群, 至少比普通人群有更多的诱发心理不健康的因素。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升心理承受能力, 不仅仅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 更是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合理要求。所以, 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最根本的是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随着压力变化而不断提高。

提升教师心理承受力的对策

张大均教授认为, 人的心理状况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有机统一,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最终取决于客观社会刺激和主观心理条件的交互作用。这即是说主体的心理基础 (心理素质) 是决定其心理承受能力的内部因素。俞国良教授说:“教师心理不健康是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若教师无法对来自社会、职业的压力做出有效的应对, 就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 从而导致心理不健康。”所以增进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提升其心理承受力的根本。

张大均等人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社会心理承受力与主体的心理动力因素密切相关, 包括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及驱动满足需要动机强度;公平感——相对受益的比较;社会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态;社会归属体验——安全感和危机感;国民的现代性程度。据此, 结合我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我们认为提升中学教师的心理承受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宏观上, 关注教师生活, 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功能, 让教师在相对受益的比较中体会到公平感。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考核制度时, 要从大多数教师的利益出发, 充分考虑中学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和心理承受能力, 尤其是教师职称评定条件方面, 要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人性化, 这是提高心理承受力的依托;完善规章制度, 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严格控制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 保证教师的正常作息时间;有计划性地加大教育投入, 提升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保险等待遇, 努力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这是提升其心理承受力的坚实基础;加大宣传力度, 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良好风气的同时, 客观认识教师的职业特征, 纠正社会、学校和家长对教师不合理的期望, 适当减轻教师的职业期望压力。

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 让教师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中有归属感。环境支撑, 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 为教师创设一个方便、安全、轻松的工作环境;同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和谐、向上的人文环境;人员支撑, 上级教育管理部门要深入了解中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除了关注其教学任务和教学绩效外, 要保证教师的休闲娱乐时间和作为其他社会角色的生活情况;校长要促进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和教师与领导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建立;社会和家庭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也要合情合理, 力所能及。

提高国民现代性程度, 增强全民的心理承受力。张大均等人综合英克尔斯等的观点, 认为现代人或人的现代性主要应具备:开放的心态, 表现为乐于接受新事物、新经验、新观念, 关心外部世界及生存环境;目标与热情, 表现为有现实和未来的明确目标, 能以乐观主义的态度, 浓厚而持久的兴趣, 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追求目标的实现过程之中;信念与参与, 表现为相信自身和人类的力量, 相信他人, 相信科学, 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独立与尊重, 表现为依靠自身的力量去为实现人类的目标奋斗, 重视独立人格和尊严, 同时能尊重他人;重视观念更新和自身发展, 表现为对大众传媒感兴趣, 思想不僵化, 不断接受新信息, 经常有新想法、新观点产生, 重视学习和自我提高, 并将此视为个人发展之必然途径。这些心理特征一经形成, 通过社会生活的检验和强化就会积淀为较稳定的心理素质, 进而对人们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微观上, 教师要从自身做起, 掌握有效的方法, 提高自身应对压力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既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 又是高度的脑力劳动。所以, 教师要在工作之余, 安排好业余时间, 不能一味地上班对着学生, 下班对着电脑或作业, 要参加一定的体育锻炼活动, 以保证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这是抗压和提升心理承受力的最基本的资源。

教师要端正认识, 采用合理的认知方式。拉扎鲁斯的压力——认知理论认为, 评估是压力反应的基本调节器。所以, 个体能否感到压力、压力程度如何, 与其认知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教师在进行对比时, 要把握好度, 客观对待, 切忌以自己的不足去对照别人的长处, 从而挫败自信心而降低心理承受力。培养教师合理的认知方式要注意两点内容: (1) 正确的归因方式。一项研究提出了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归因模式在人的耐受性中所起的中介作用, 表明耐受性高的人倾向于对积极事件做内部的、稳定的和一般的归因, 对消极事件做外部的、不稳定的、特殊的归因;而耐受性低的人恰恰相反, 他们对消极事件做内部的、稳定的和一般的归因。 (2) 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乐观的人总是把压力看做人生的磨炼, 把挫折当作人生的财富, 生活的压力给他们带来的不是悲伤、痛苦和不堪忍受, 而是风雨过后更灿烂的笑容, 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远远超过那些悲观的人。中学教师要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归因, 用乐观的心态接受生活中的不顺, 在这种不断的理性的与逆境抗争过程中提升心理承受力。

中学教师要自觉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维护知识, 有意识地为自己进行心理减压。阅读简单易懂的心理健康读物和减压读物, 例如《大众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等。在生活和工作中, 尝试悦纳自己, 同时接受自己的优缺点和成败;对于他人和学生, 要承认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 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缺点;面对上级领导和家长的不合理要求, 要客观评价, 不强求也不逃避, 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教学、自我进修、充电和职称评定同时充斥生活和工作的时候, 要掌握一定的放松训练方法, 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合理安排。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其他资源, 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在挫折、巨大压力面前尝试求助于他人或相关的组织机构, 在外界的帮助下, 在与压力不断抗争中, 提升自我的心理承受力。

论高中学生心理挫折承受力的培养 篇11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形成心理准备

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应首先让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在此基础上,强化耐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提高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万丈深渊。”教师可用以上名人名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确立以下观点:挫折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具有普遍性;挫折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使人产生痛苦不安的情感,一方面可给人以教益和磨炼;挫折承受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培养和提高的。

二、调节抱负水平,确立合适目标

抱负水平是人在从事某种实际活动之前,对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规定的标准。挫折总是跟目标连在一起的,挫折就是行为受阻,目标没有实现。因此,当受到挫折后,要重新衡量一下,目标是否定得过高,是否符合主观条件。所定的目标最好是既有足够的成功把握,又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实现。所以当有些目标不切实际时,就干脆放弃;当有些目标过高,却不能够放弃时,就应当适当调整,可以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然后通过实现小目标,最终达到大目标。

三、树立必胜信心,培养坚强意志

这是遭受挫折后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的前提条件。挫折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使人猛醒和奋起。关键在于受到挫折时,能否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能否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从而振作精神,重振旗鼓。因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最容易自我贬低,所以失意时更要有意识地寻找自己美好的一面,增强自信。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人物在其生活和事业的旅途中,无不是以坚强的自信为先导。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切记: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起进取的勇气,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除了自信,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也很重要。意志品质坚强的人,挫折承受力要高一些。坚强的意志品质能使人克服困难,使困难不构成挫折,即使形成挫折,也能以之战胜它。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指导并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应付方式,锻炼耐挫能力

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提高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积极的心理防御措施可以缓解心理挫折,减轻焦虑情绪,为寻找战胜挫折的办法提供机会。教师要指导并鼓励学生采用积极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具备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树立科学、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1.宣泄法。宣泄指个体遇到挫折后,通过创设一种情境,使自己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受压抑的情感,让愤怒的情绪发泄出去,让紧张反应放松开来,从而减轻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当你遭遇挫折和打击而又疲于应付的时候,亲密的朋友和家人都可以给你心灵的安慰。向他们倾吐你心中的不满和悲伤,得到他们的精神支持和鼓励,可以使自己尽快走出精神的低谷。而一味压抑自己的情绪,往往会出现无法挽回的后果。

2.补偿法。补偿指个体试图用种种方法来弥补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陷,以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和挫折感。如一个高度近视、身单力薄的学生无法在运动场上逞强,却可以通过刻苦攻读在学业上称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生活的天空那么辽阔,施展本领的天地如此广大。原先的目标受挫时,不妨通过别的途径达到目标,或改变原有目标,用其他目标来代替。东方不亮西方亮,旱路不通水路通,只要你持之以恒,你终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3.升华法。这是最具有社会价值、最积极的一种对抗挫折的方法。当一个人在人生的主要目标和兴趣上遭遇失败时,转移理想到另一更有价值的事业上去,即升华。如屈原被放逐以后,写出《离骚》;司马迁遭受凌辱,身陷囹圄,却以《史记》传世。别林斯基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对一些个人或家庭发生不幸的同学,我总是教育他们,要勇于面对挫折,正视现实,把挫折变成勇于面对“不幸”的动力。

4.自我放松调节。在学生受挫而感到情绪压抑时,教师也可指导学生采用自我放松的方法来调节情绪,缓解挫折带来的痛苦。常用的放松方法有呼吸松弛法、冥想松弛法、肌肉松弛法,比如面对镜子微笑三到十分钟或做深呼吸。

上一篇:教师退出机制下一篇:药物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