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特征(精选8篇)
中学生心理特征 篇1
中学生各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分析
10.强烈的审美需求
对美的追求是职中生普遍的心理特征之一。职中学生经常参加见习、实习、社会调查活动,他们在工厂、宾馆、商店、医院、学校接触各式各样的人,见多识广,对美的认识评价和要求更加具体、现实和丰富。为了获得美的仪表和风度,往往讲究穿戴,穿着打扮标新立异,其中美术、美容、美发、幼师、服装、旅游、外事等专业的学生表现最为突出,个别学生花费大量的钱和时间,盲目追求时髦打扮。当然,有更多的职校生非常注意锤炼自己的礼仪、语言表达和办事能力,讲究文明礼貌,做到彬彬有礼,给人留下良好印象。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职校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无可厚非。但作为班主任要重视引导,让学生理解美的全部内涵,做到生理美、风度美、修饰美、精神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协调发展。
11.觉醒而敏感的性意识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生理上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相继出现,意味着性机能的成熟,这些变化反映到心理上便是性意识的觉醒。所谓性意识,是指学生对性的理解、体验与态度,一般表现为:意识到两性的差别,产生对异性的特殊好感与好奇心;对正常的性生理成熟现象如男生遗精女生月经常产生惊慌、恐惧、不安和焦虑等否定性情绪体验;羞于谈论性问题并带有神秘感,渴望了解性知识,以揭示生理上的新奇变化;在异性面前珍视自己的形象,好表现自己,以引起异性注意和取得异性之好感、亲近。这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部分职校生由于不能把握爱情和友谊的分寸,过早地陷入早恋的旋涡而不能自拔,其人数比例要明显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据资料记载和调查,国内外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结婚年龄要早于普通学校的毕业生,这与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定向培养,因而考虑现实生活较多密切相关。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的性欲望比作火药库,如不加引发,保管得当,则能保持平静,相反,则可能引起强烈的爆发。对于职校生早恋这一棘手问题,班主任绝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也不要简单禁止,粗暴对待,而要?quot;情“着手,以理服人,艺术地加以疏导,帮助学生以理智战胜情感的冲动,从早恋的情感误区中解脱出来,奋发进取。
四、中学生的异常心理
青春期既是人生黄金时代开端的关键时期,又是人生最脆弱的时期,同时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时期。过去人们多重视学生的生理卫生和身体健康,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世界卫生组织曾把”健康“定义为”不仅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肉体、精神、社会各方面的正常状态“。中学生的健康应该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四者缺一不可。
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标准难定,国内外学者意见不一致。但至少包括这样几条:具有正常的智力;具有情绪的自控能力;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协调的行为方式;具有与年龄相
符的心理特点;具有与其所处社会相符的道德品质。这里主要就中学生中常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进行阐述。
(一)心理障碍
1.青春期烦恼
上海市教科所曾对该市闸北、虹口、徐汇三个区各类型学校的800多名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目前中学生有三大青春期烦恼。
(1)白日梦。中学时代是一个多梦的时代,年轻的中学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他们常常通过丰富的想象,在脑海里架设一座由现实的此岸世界到达理想的彼岸世界的桥梁,在想象中实现自己的梦想。白日梦有多种类型,有想象成为各个领域强人的”英雄型“,有想象成为百万富翁的”富贵型“,有想象得到白马王子和灰姑娘的”情爱型“,等等。白日梦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偶尔出现是正常的。但如果以幻想代替现实,整天沉缅于其中就会成为一种心理障碍。不少中学生从白日梦中醒来,梦中的理想自我与现实的客观自我发生剧烈冲突,内心失衡而无法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2)体相烦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充满朝气的中学生?中学生有了强烈的自尊自爱需要,珍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但是,往往事与愿违。这一年龄阶段,正是生理发展的”拔节抽条“期,四肢的生长快于躯干的生长,身材比例总不那么匀称。因此,中学生体相烦恼应运而生,不是嫌自己长得太胖就是嫌自己长得太瘦,不是嫌自己长得太矮就是嫌自己长得太丑,有的甚至因脸上的”青春痘“茶饭不思,暗自流泪。许多人自备镜子天天端详数次,几乎人人在体相上均有本难念的经。这种状况如果走向极端就会引起很大的问题。如某校一女生因面部长得较丑而几次轻生。另一女生因长得较胖而强制自己连续几个月节食,引起神经性厌食症,最终死?quot;弥散性血管凝血症。”
(3)性心理问题。青春期是开始性成熟的时期。我国青少年到16岁时,男性性成熟者已达93%,女性性成熟者已达96.8%。性成熟,又必然会使学生产生一系列的性心理问题。例如,对女生的月经、男生的遗精等正常生理现象,不少中学生产生惊恐、疑惑、羞涩、精神恍惚、焦虑不安的心理,又并存着神秘感和好奇心理,渴望了解异性,探索异性?quot;奥秘“。一旦产生这样的想法便感到羞耻和不安,有”罪恶感“、”负疚感“,这与性教育、社会化教育落后于中学生正常生理成熟,大多数中学生缺乏必要的性生理知识有关。这种性心理问题,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学生产生种种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有的产生性过错,甚至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对中学生的性心理矛盾和障碍应当予以足够重视。
青春期的烦恼是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大问题。困扰当今中学生的另一个大问题是社会适应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学习心理障碍和社交心理障碍。
2.学习心理障碍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是他们承担社会义务的起点。中学生是否得到社会成员与自身的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学生”角色(首先是学习者)扮演得如何,一旦在此方面存在问题,就尤其不安和焦虑。学习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1)厌学。厌学是学生回避或厌恶学习的内在反应。这类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他们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既因为成绩差产生自卑,又极自尊,怕人嘲笑,在家瞒父母,在校应付老师,有一种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
(2)考试焦虑。一位女中学生说,“为什么我在考试时会紧张得把准备好的东西忘得一干而净?”另一位男生说,父母对他期望过高,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考试中都会出现心悸、头晕,有时伴有腹泻,记忆内容的再现和回忆困难,见到试题,头脑中一片空白,无法抑制紧张情绪。
(3)作弊。作弊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作弊者为了考试成绩铤而走险,一段时间心理处于紧张状态,作弊之后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自责和内疚感,从而导致心理失衡。有个学生说:“我有个隐私,无法诉说,思想负担很重,我曾在初二期中考试中作弊,无人知晓,但以后我心中始终放不下,一到考试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羞愧,好象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抬不起头来。”
3.代际冲突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代际冲突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只不过会因时代变化而表现得或强或弱。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以前对父母又变为理解期,40岁以前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才会真正了解、认识自己的父母。在现代社会,这种代际冲突表现得极为明显、剧烈,代沟双方心理承受力都异常脆弱、互相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有个中学生这样说?quot;有人说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成长,现在,我开始渐渐地理解了这句话。令我喜悦的是,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一个无知的毛孩子了,我拥有了独立的见解。令我忧伤的是父母仍然认为我什么也不懂,事事处处都得由他们作主。“"我曾不止一次地幻想着跟父母作朋友式的交流,可那是多么困难啊!想尝试一下的冲动,每次都被内心的恐惧所吓退……”“我疲于争吵,每当他们的喉咙冲着我响起来的时候,我便沉默地用双眼看着,直到他们没有了侮辱我的话语。……即使上了床,我仍得’聆听’父母在被窝里发出的’谆谆教诲’。”另一位学生则说:“代沟是根本无法也没有必要去缩短和消除的,谁想这么做,简直是浪费精力。我们的最终生活目标是做一个自己心目中的人,而不是父母假定的模式,也不必希望父母以己为骄傲。”
4.性格缺陷
中学生性格发展常会出现一些不良偏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狭隘和抑郁。前者表现为经受不起委屈,常为一点小事而烦恼,耿耿于怀,不能自解,以致出现神经过敏,情绪不
稳定或意志消沉等情况。后者表现为郁郁寡欢、心境悲闷、沉默寡言、消极颓废、食欲不振和失眠等状况。二是怯懦和自卑。有此性格的学生,常常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害怕在别人面前讲话和做事,缺乏勇气、胆量和信心,担心别人耻笑自己。三是孤僻和离群。这类学生喜欢独处,往往与他人没有什么交往,人际关系不和谐,性格古怪。四是对立和破坏,表现为处处与人作对,恶作剧,无理取闹,破坏公物和公共秩序,逆反心理明显,常常?quot;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叫他打狗他偏要赶鸡。“
(二)心理疾病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和人格异常等。1.神经官能症
也称神经症,它是一种心因性疾病。个体神经系统并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主要是功能的失调或降低。神经官能症的类别较多,中学生中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神经衰弱症。少年期神经衰弱的学生较少,而青年初期神经衰弱的中学生就逐渐增多。神经衰弱是中学生所患神经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大多数学生是由于学习负担过重,遭受挫折和打击,长期的心理矛盾造成压抑、烦闷、悲伤、恐惧等消极情绪的心理状态,引起大脑神经活动过度紧张,导致大脑的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中学生神经衰弱的一般表现是:精神不振,体力不支,注意力难以集中和持久,心烦意乱,容易疲劳,记忆力减退,并常伴有头痛、心悸等躯体不适感以及入睡困难、失眠等现象。一般患有此症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和效率下降。
(2)恐怖症。这是以对某些客观现实、刺激有强烈、持久的恐惧并伴有普遍的焦虑情绪为特征的神经官能症。事实上,引起这种恐怖情绪的客观事物对患者不具有任何伤害或威胁的意义。如有的学生害怕猫、狗等动物;有的学生害怕登高、过桥、黑暗、打雷、闪电等;有的学生惧怕与生人扫交道或在公众场合露面、发言(即社交恐怖症)等。恐怖症的产生可能与患者以往经历过的挫折和重大精神创伤等有关。
中学生容易患学校恐怖症(恐学症),常见的有这几种:上学恐怖,异常害怕上学,常以呕吐、头晕、腹痛为理由,逃避上学,学科恐怖,怕学某一学科,例如害怕上数学课,见到数学题就紧张得发抖;考试恐怖,异常害怕考试,常有”怯场“、”晕场“现象发生;教师恐怖,学生对个别教师特别惧怕,常有恐怖反应,如哭、逃跑、呆若木鸡,这多半由于教师不适当的严格管教所造成。此外,学生的学习能力偏低,存在生理及心理缺陷,也容易造成恐怖反应。中学生的学校恐怖心理和行为,已日益受到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的重视。(3)歇斯底里症。也叫癔病(症),发病的中学生中女生较多,这种病多发在青春期,一般都是由于承受不了心理上的创伤,神经系统、大脑皮层负担过重,功能失调造成的,其具体原因主要是遭受惊吓、人格受到侮辱、自尊心受到伤害或家庭不和睦,同学间纠纷、师生关系紧张等精神因素所致,大多与性格有直接关系。性格内向,情绪压抑,心胸狭窄,易受
暗示,富于幻想,自我中心的中学生容易发病。癔病最为常见的症状是情感失调和意识障碍,常在精神受到刺激后即发病。发病时有强烈的外部表现,主观意识模糊,如大哭大闹、狂喊嚎叫、撕衣咬物、打滚、抽搐昏迷,也有的表现出器官功能障碍,如失明、耳聋、麻木、瘫痪等,这些现象无相应躯体器质性病变,病因一旦解除,症伏便可消失。这种心理疾病,由于暗示作用,还易集体性发病,所以对青少年要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
(4)强迫症,这是以重复出现患者并不愿意出现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作为特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患者明知出现这些症状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却无法加以克制、摆脱,因而感到焦虑和痛苦。中学生的强迫症主要表现?过于认真”上,如写信后担心地址、姓名、落款是否写错,反复核实;作业完成后反复检查好多次;因怕脏、怕病菌传播,反复地不能自控地洗手等等。这类中学生一般比较固执刻板,做事循规蹈矩,不善于应变和决断,对自己要求过高,但又缺乏自信。对学习、工作异常谨慎负责,但又十分拘泥,主动性差,常处于被动状态。
2.精神分裂症
这是一组常伴有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心理活动互不协调及与环境相脱离的重性精神病。其临床表现一般除无意识障碍和智能缺损外,其他各种异常心理均可发现,但以思维障碍最为重要。临床上通常将精神分裂症分为单纯型、紧张型、青春型、妄想型和未分化型。在中学生中最常见的是单纯型和青春型。
单纯型多发病于青少年期,该病进程缓慢,早期可有失眠、头昏、头痛、注意力涣散、全身不适、精神萎靡等症状,颇似神经衰弱。随后,性格发生改变,表现为孤僻、懒散、情感冷漠,不好与人交往,不修边幅,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厌学严重,学习成绩下降,进而出现思维贫乏,行为退缩,病情严重时与外界环境完全脱离,精神衰退也日益明显,因很少有幻觉、妄想和紧张症状,所以称之为单纯型。
青春型多发病于青春期,病人主要表现为言语增多,内容荒谬离奇,想入非非,思维紊乱,情感喜怒无常,变化莫测,表情做作,好扮鬼脸,常有痴笑或不断照镜子;行为幼稚、愚蠢、古怪,常有兴奋冲动,或赤身裸体,不知羞耻。此型症状明显,易被早期发现。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十分复杂,至今医学上尚无定论。但大多数精神病学家认为这种精神病是遗传因素、精神因素、躯体因素和生化代谢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学生心理特征 篇2
一、准备不足
准备充分是实验成功的前提。高中生物课本中学生分组实验均为验证性实验, 这些实验的基础理论知识都已学过, 操作过程和方法也由教师演示过, 所以, 部分学生自认为已有把握而产生轻视心理。如课前不预习, 导致实验目的和操作程序不明确, 操作方法不规范等。为此, 教师必须事先拟定预习提纲, 布置预习, 并抽出时间检查预习情况。根据检查结果, 再在课前有针对性地介绍操作程度和方法, 必要时再示范演示一次, 同时提问实验目的、要求、注意事项等,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和任务, 这是清除隐患, 实现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
二、好奇心理
好奇是中学生的共同心理。由于好奇心的驱使, 有些学生进入实验室后, 屁股未坐下就迫不及待地动这动那;实验材料乱拿、显微镜乱搬、镜头乱换、药品乱加;而应该做的却没有去做, 活做得不好, 影响实验效果。
三、自控力差
由于大多数农村初中实验设备较差, 没有配置专职的生物学实验教师, 很多应做的分组实验, 甚至演示实验都无法开设, 实验只是“纸上谈兵”, 学生的实验素质低。当他们进入实验室后就觉得非常稀奇:这是什么仪器?哪个是什么药品?议论纷纷, 大声喧哗, 使自己的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造成相互干扰、思维混乱, 观察、记忆、应变能力减弱, 更谈不上分析、推理, 实验后几乎一无所得。
据跟踪调查和提问, 发现有近30%的学生回答不出刚才所做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步骤怎样?出现了哪些异常现象等问题。如观察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的有丝分裂时间:制作装片的程序如何?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相当多的学生答不出或答非所问, 更谈不上去分析“在同一视野中找不齐各分裂期细胞的原因”等深层次的问题。
由于头脑不够冷静, 操作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如个别学生在取材时剪下的不是根尖部分, 而是其他同学剪剩的伸长区或根毛区;有些学生慌慌张张, 将盐酸或龙胆紫的试剂瓶推翻在地, 造成地面和附近同学的鞋袜污染;有些学生在用高倍物镜观察时, 操作混乱而损坏镜头和玻片等。对于这些学生, 教师一定要强调遵守实验纪律, 保持安静, 不能高声谈笑, 更不能“热血沸腾”, 否则将干扰观察和思维的正常展开, 失去实验的教学功能。
四、现象失真
有些实验由于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药品的用量等原因会造成实验失败。但个别学生懒于思考。或怕试验不成功受批评而不去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 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仅凭书本知识去应付而失去实验课应有的教学效能。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 才是最重要的和最富于独特的个人特色的知识, 也只有这样获得的知识, 才容易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便于掌握和记忆, 同时还能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科学方法的掌握。因此, 要求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不仅能培养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还能培养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操作定式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学习中存在的普遍规律, 既存在于知识技能之间, 也存在于学习动机之间。其类型有正迁移和负迁移等。所谓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消极的干扰和阻碍作用。而定式则是反映由先前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思维准备状态。它有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定式的倾向。
在生物实验操作中就存在着定式的负迁移现象。例如, 受平时生活习惯动作或姿势的影响, 学生在进行显微镜观察时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且用双手紧握镜筒;取用药品时将试剂瓶塞正放;取放显微镜时, 一只手将其从镜箱中抓出抓进……这样的现象在实验室随处可见。这些学生在心理上没有思想准备, 将实验的规范操作与生活习惯混为一谈, 表现出顽固的操作姿势。作为实验教师, 一进实验室就要告诫学生:这是在做科学实验, 不是生活小事, 要时刻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要打破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操作定式, 培养良好的实验素质。
六、虎头蛇尾
有始有终地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是培养良好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最有效的途径, 也是完成学习任务最基本的保证。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再回过头思考总结, 是获得经验教训, 使知识系统化, 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 或许会发现某些当时未注意的问题, 实际上可能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重要、最本质的问题。
中学生心理特征 篇3
一、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在一定时期存在着心理问题。人的心理因素和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面貌,可以使生理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生理上的某些功能,从而使人的健康受到影响,诱发疾病。现在中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有的感到学习有压力,有的感到适应性差,有的感到情绪不稳定,有的感到人际关系敏感,与别人不合群,性格内向、孤僻。有些学生遇到困难时或考试前,显得精神恍惚,紧张不安,有严重的焦虑现象,有的出现抑郁、自卑现象,特别是受到挫折后,表现出情绪低落,孤独感、自卑感严重,没有一点上进心。
二、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维持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的目的,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法达到的。唯一的解决途径是使教育内容尽可能直接地与受教育者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为此,利用活动教学的形式是必需的。教师要多通过班会课让学生讨论、表演、游戏、咨询等多种多样的具体方法,将生活中富于典型意义的情境引进课堂,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并投入其中,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接受相应的教育;通过讨论、交流、学习有关知识,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讨论、模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等等。
三、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心理自我调适
1.要引导学生学会微笑。微笑是一種无形资产,对于身心健康均有裨益。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内心体验是一致的、没有信心的人,经常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眼神呆板。一个有自信心的人,眼睛炯炯有神,满面春风,充满朝气。微笑是人快乐的表现,能使人心情舒畅,振奋精神,能使人忘却忧愁、摆脱烦恼,学会微笑,体验微笑这种美好的心理感受。这个办法既简便又十分有效,当你长年累月逐渐养成微笑的好习惯,你就会觉得内心充满力量、充满信心。
2.要引导学生多想自己开心的事。每个人都有成功或失败的一面,都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多想开心的事,就是你做得最成功的事,那是你信心的保证,坚定自己的信心,就是力量的源泉。心理上美好的回忆能抹去心灵上的创伤。
3.要引导学生学会心理暗示。当你遇到紧急情况时,心里反复默念“镇静”二字;当你遇到大喜的事情时,心里应默念“不要激动”;当你遇到愤怒的事情时,应默念“息怒”二字;当你要发脾气时,心里应默念着“忍!忍!”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总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为了尽快消除消极情绪,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语言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四、帮助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氛围
积极的情绪情感是形成健康心理氛围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师生之间经常保持愉快、欢乐的情绪体验时,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氛围,才能激励学生前进。要通过师爱这种高尚的情感,产生情感期待效应,让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中,受到激励鼓舞,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要根据学生思想和教学需要,创设带有启发性和诱导性的教学情境,尽可能让同学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诱发他们的情感输出。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满足,从而使他们产生愉快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心理相容,只有心理相容,师生们之间才能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富有凝聚力,营造出更深、更浓的氛围。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氛围也不是稳定不变的。教师只有捧着一颗真诚的心,经常与学生促膝谈心,以心换心,抱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学生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才能巩固健康的心理氛围。要做到遭到挫折不灰心,克服困难有决心,待人接物不偏心,学生就会渐渐地与你心贴心,健康的心理氛围会更加健康。
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论文 篇4
本文论述了“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并在全面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加强“90”后理工科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并明确了社会、学校和老师的定位,以促进“90”后大学生在心理上更好发展。
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的群体,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90”后大学生,是被当今社会各界热议的新一代群体,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时尚、青春、非主流”俨然已成为他们的代名词,他们个性特征鲜明、热情豪放、思维活跃,但是他们也同时表现出依赖性强、抗挫能力差、团队意识淡薄和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特点。这些特点引发“90”后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出现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和人际交往方面等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紧密结合“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注重开发其自身潜能和积极因素,采用积极的、科学的评价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激情,从理论到实践提升他们的个人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最终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
1“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1.1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90”后大学生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接触和了解信息的渠道广泛,信息内容全面多样,看待事物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独立性特征鲜明。 “90”后大学生是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的素质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信息的获取迅速,遇到问题敢于独立判断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相对于过去千篇 一律、整齐划一和个性泯灭,这种主题意识的强化是一大进步;但是,过分强调个体意识的多样性也易演化成极端个人主义。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是在两代人的呵护、宠爱下长大的,集千般宠爱于一身,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父母替他们安排好了一切。由于从小缺乏磨练,缺乏独立生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摆脱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依赖性强,当遇到挫折时,就会表现出想通过他们去解决,独立抗挫能力弱的特点。
1.2敢于接受挑战与抗挫抗压能力差并存
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挑战是生活中必须的“游戏”,他们喜欢面对挑战、追寻挑战,他们的生活激情更多地来源于各种挑战。然而,“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中,一旦出现任何不顺利或挫折,父母长辈等都会出面帮助孩子排忧解难,导致他们普遍缺乏自立和自控能力。“90”后大学生在踏出家门进入学校后,在独自面对一点的不顺心或是挫折失败时,无法冷静应对并合理处理,不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容易不知所措甚至是自暴自弃,乃至借用睡觉、游戏或者小说来逃避,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或做出其他极端行为。
1.3自信张扬、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
“90”后的大学生大都热情、开放、充满活力,善于言谈,但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热情、开放、能言善辩是在熟悉的人、朋友面前。当和陌生人面对面地接触时,他们就表现得比较沉默,不善言辞,让人感觉比较清高。尤其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QQ、微信、网络游戏等虚拟平台已成为他们与人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他们也能够在各种虚拟平台中畅所欲言,没有界限,没有背景,比现实的交流更容易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过分地依靠网络工具和使用网络语言,会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再面对周边同学、朋友和亲人时,思维和交流方法不能和网络中区分,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导致交往失败。通过部分学生我们了解到,喜欢沉溺于网络等虚拟世界的大学生与同学交流并不多,他们的交往范围仅限于网络朋友或者同宿舍同学。由于生活习惯,爱好等差异,有的学生甚至在宿舍也很少说话,同学们会反映他比较孤僻,遇到事情也从来不和周围同学说,时间长了,别的同学也会觉得他们不合群,不好交往,渐渐地大家会习惯于他们的沉默,遇到事情也很少与其交流。这样,他们自己就会觉得孤独,这部分同学最后大多会直观表现为学习困难和人际交往困难。
1.4认知水平提高、思维活跃与自以为是并存
中学生心理特征 篇5
新的历史时期,在校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影响院校教育管理质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的一项紧迫问题。落实以人为本要求、紧贴时代发展步伐、贯彻安全发展理念、顺应学生成长规律、塑造合格有用人才、全面与社会需求对接等方面,都迫切需要在高等院校逐步推行把学生心理特征纳入档案工作。开展学生心理特征档案工作的现实意义
开展学生心理特征档案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动青年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有效方法;是加强院校德育建设,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引领科学人文思潮的有效平台;是创新推动院校教育管理质量,实现安全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对接社会岗位要求、拉近供需之间距离,整合各方力量的一个链接条、一个数据库、一个参考源。因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解决青年学生对心理学基础知识了解不多,对自己性格特征定性、把握不准的问题;解决青年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缓解思想压力等方面思想意识不自觉、不主动,方法手段不经常、不科学等系列问题。
(2)解决青年学生与同学朋友之间、解决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之间、解决一线教学和管理人员与院校机关职能部门之间,对青年学生在性格特征、心理状态、思想压力内容、应对压力能力,以及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相关基本问题上的诸多个“不统一”:标准不统一、看法不统一、办法不统一、缓解和解决的步伐不统一、外在因素和内在关系的结合不统一等等方面的矛盾。
(3)解决学科设置、不同专业任课教师之间,在青年学生心理特征问题上,条块分割、重视程度迥异的问题;解决当前专业课授课与心理学基础知识灌输联系不紧、涉及不够,以及运用心理学来提高授课质量办法相对单一的问题;解决师资力量偏重专业课、看重试卷得分,相对忽视对青年学生在人格修养、人格锤炼、心理健康、提升缓解思想压力的能力等方面,教育引导不够的问题。
(4)解决单一偏重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听招呼、守纪律、刻苦发奋,相对忽视于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塑造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保持良好的处世心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感知正确的人生责任,把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学生心理状态的引导,效果和目的上看成“单打一”的问题。
(5)解决对青年学生初、高中时期的心理特征了解不够、掌握不准的问题;解决管理、教育、授课、机关等方面因人员调整等因素,造成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与掌握脱节、教育与引导脱节的现象。
中学生心理特征 篇6
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我和八年级的学生相处两周后,我借助网络、实际调查、阅读资料查询等渠道结合实际总结出了八年级学生的一些语文学习心理特征,并根据这些心理特征笔者简单的勾勒出了如何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进行语文教学设计。
首先,由于知识经验的日渐丰富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对学习语文的意义、作用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不过他们学习语文的动机不尽相同:有点学生因感兴趣而学,有的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学,有的学生因为家长的期望而学„„
其次,正处于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度的他们,使他们不敢和同学主动交流、害羞和不知所措,而语文学习中交流是作为一大学习目标的,并且语文学习中一个“读”字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然而有些学生不好意思朗读,特别一些小女孩更不好意思和男生交换着读,读时总觉得尴尬、脸红、不好意思。这为语文教学中带来了问题,同时他们可能会因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品质的影响而不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但由于他们自尊心敏感而又争强好胜使他们在面临失败时常感到压抑和自卑,不知所措。
最后是中学生的智力水平已经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并且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渴望独立的心态越来越强。针对他们的学习心理特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每位老师追求的目标。我在实习期间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藤野先生》的教学设计时我根据以上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制作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理解本文语言浓厚的感情色彩; 3、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笔者以为通过以上目标的设定,特别对人物的介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第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我在课堂上会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做出回应,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师生关系融洽,逐渐他们便对语文“爱屋及乌”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尽量做到有一个活泼生动的前提。第四、巧用成语、诗词、谚语等语言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比喻、模仿广告、使用歌词、讲故事等方法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到诗词曲五首之一的《赤壁》时我就给同学们听林俊杰的歌《三国》,让同学们在歌声中感受历史的理论以及诗歌的表现力量。
第五、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实施自主探究。探究性学习不仅仅可以提高智力,动手能力,参与等能力。语文教学离不开探究学习。比如在学习设计探讨《赤壁》真意辨析时我在设计中写道:对于赤壁之战中以火攻大败曹军的周瑜,世人一向十分推崇。晋人陈寿称他“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三国志·周瑜传》)宋人苏轼也曾极力称美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儒雅风姿,及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豪迈气度(《念奴娇·赤壁怀古》)。然而,晚唐诗人杜牧却唱了一曲空前绝后的反调。这是why?同学们一听就开始七嘴八舌的说个不停,讨论异常激烈。
第六、针对学生情感情感心理进行设计。同样教学设计必须具有人性化,具有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学习心理特点。所以我们在做语文教学设计时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首先需要突出特点,抓住关键。能否抓住教材的特点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头戏。其次化繁为简,变易为难。如果我们注意了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就为上好成功的课打好下了基础。而这是古今名师的共同特点。最后需要传授方法,提示规律。无论是从文选式教材的角度,还是从提高教学效率的角度说,把规律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传授方法并不单纯指上学法课。更多的时候是在日常的上课过程之中。
中学生心理特征 篇7
处在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 其心理特征一方面在总体上显现出与两个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 受成长经历、社会因素、个人阅历、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也存在心理矛盾和困惑, 因此导致许多心理问题发生。
面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我们不能消极观望, 也不可悲观失望, 更不要不寄希望。而应在不断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科学分析处在转型期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站在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任的高度, “以民族兴亡为己任”的战略眼光认识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并提出和实施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做法和新路径。
一、不断挖掘和充实其他教学内容并作为提高“两课”实效的重要手段
高校的“两课”教育, 不能固步自封, 更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 不断挖掘和充实其他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它既是“两课”的基础课, 也是桥梁课, 更是骨干课。因为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引导和提高人的认知水平, 知行合一, 使其在各种情况和条件下,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宽广的胸怀、平和的心态及坚强的毅志) 、应变能力和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人的认知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影响、成长经历、社会阅历和教育训练。高校心理教育是增进大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和优化其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环境的变化和遇到诸多的实际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及疑虑在渐渐增多, 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承认和接受。目前许多普通高校大都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 这些机构在指导大学生减轻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的忧难困惑、开发自身的身心潜能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这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认识社会、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把心理机构平时所了解和掌握的大学生心理状态的真实第一手资料, 以及疏导和解惑这些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充实到“两课”教学中, 不但丰富了“两课”教学内容, 而且联系实际的教学, 大学生更易于“认同”、接受和引以为戒。因此, 加强和完善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 提高心理咨询的水平与效果, 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 并将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两课”教学之中, 是在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训练的最有效的途径, 也必然成为提高“两课”教育效果的最佳推进器。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和训练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征, 从而有的放矢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这个过程应该是连续的、系统的, 正规的、真实的。因此每年新学期新生入学, 应常规对大一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 采用“心理健康问卷”或其他“量表”。从中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然后由心理咨询师会同辅导员老师约请这部分学生到心理咨询机构进行面谈, 并初步做出分析诊断, 建立系统的心理健康档案。之后区别不同的问题和类型, 制定和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及疏导方案。这样不仅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 及时纠正, 防患于未然。也使学生在入学之初, 学校就基本了解和掌握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这不仅利于对学生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也有利于充实“两课”的教学内容, 更有利于提高学校管理教育水平和降低安全稳定风险。从长远来讲, 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及迎接各种挑战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把心理素质培育渗透到学校各个教学环节和管理之中
全员、全时、全过程、全方位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育既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也是学校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应想方设法将心理培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管理和活动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在各科教学中要尽量有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专业心理素质;在整个大学阶段和大学校园内创设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特别要利用好大学所有的宣传阵地, 广泛采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对大学生实施“无缝隙教育”, 还要经常组织和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 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 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正确认识社会和对待挫折, 使他们不断提高各种情况下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避免德育课堂的单项灌输
在实施德育的课堂上, 教师要成为引导者, 学生是体验者。教师不再是一人堂满堂灌。不再是绝对的权威,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师生互动、平等交流、反思转变良性循环体系。教师不再要求学生一定要接受教师的思维、方式、方法。教师给学生更多的是充分诱发和唤醒学生道德意识的条件与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不文明现象进行大讨论。可以几个人一组, 然后可以每组派一个代表说出他们的观点, 教师可以把这些观点集中到一起, 进行分析、讨论和指导, 拿出一个大家认可的观点。注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及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可以找学生谈心,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心理需求。及时有效的因材施教。教师也可以组织看一部电影, 让学生写读后感, 了解学生对问题、事情和事物的看法, 从而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引导。只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取积极、鼓励和倡导的手段, 才能构建起和谐的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心理得到健康有效的成长。
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进行系统的专题心理教育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惑和问题, 应在全体大学生中进行专题心理健康系列教育:树立人生航标-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建立真实的自信-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塑造健康的人格-个性意识与心理健康。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学习过程与心理健康。可拓潜在的创造能力-创新与心理健康。学会与他人相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审视象牙塔里的“闪电”-恋爱及性生理与心理健康。为心灵创造一片明朗的天空-情绪与心理健康。锤炼不折的脊梁-挫折与心理健康。成功的走向社会-择业求职与心理健康。了解你自己-心理测验与心理健康。学会求助与互助-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要解决的困惑及问题, 相信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育和心理素质培育有所裨益。
社会处于转型期间, 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久、持续而复杂的过程。它蕴涵着深刻的意义。它不是一个短时期的事情。他需要教育工作者、社会、家庭等齐抓共管。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身心的承受力、自我调控力、坚强的意志力、自我控制力、对事物的创造力以及自信力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育, 使当代大学生经过学校系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培育后, 真正醒悟:要想拥有未来, 不仅要做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 更要做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 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 走向成熟, 坚定沉着地参与和迎接社会竞争与挑战。
参考文献
[1]白霞.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之我见.大同职业技术学院, 2005 (02) .[1]白霞.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之我见.大同职业技术学院, 2005 (02) .
[2]李明远.大学生心理健康探析.中国成人教育, 2008 (05) .[2]李明远.大学生心理健康探析.中国成人教育, 2008 (05) .
把握学生心理特征进行音乐教学 篇8
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是指人对事物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表现和爱憎好恶的情感流露,如激情、热情、心境等;意志过程则是把想象、理想设法变成現实的心理过程。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小学低年级,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
小学中年级,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比从前更进一步的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中年级是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既不可完全沿用低年级的方法,也不可全盘舍弃那些在低年级有效又适用于中年级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强化其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
小学高年级,由于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就认识过程而言,有意注意逐渐上升到主导方面,使抽象思维有了发展的可能性。
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性意学生的情绪,可适当讲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故事,如名人与音乐、音乐家轶事、名曲诞生的趣事等。如果学生处于变声期,可多安排一些器乐教学和欣赏教学以及能够调动学生内心活动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欲望等。高年级的唱歌教学应从重视外在的表现(如律动、游戏等)向重视内心情绪的表现方面转变,更要强调唱歌的艺术表现效果,但其先决条件是学生喜欢音乐和爱唱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进入中学,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发育处于高峰期。主要表现在学生兴趣广泛,成人感强,自尊心、荣誉感和好胜心强。意志品质有了突出表现,自我意识有明显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占优势。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表现的主要特点是:好争论、好怀疑、情感变化决而不稳定等等。但是少年朝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家庭、学校制约的,尤其是社会与家庭的影响更突出一些。所以,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同时还要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等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发挥学校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学校音乐教育如果能与学生的心理过程相符合,则能够促进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得到健康的发展。反之,则容易产生两种后果:一部分热衷于升学的学生(或在各种压力下只注重文化课而排斥其他一切活动和爱好的那部分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受到抑制;另一部分喜欢音乐而学校又不能满足他们爱好音乐的愿望的学生,则会向追求社会上流行歌曲的方向发展。由于缺乏基本的音乐常识和鉴赏能力而不辨良莠,学生的身心健康往往会受到某些不良影响。
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校音乐教学的内容呢?
就教材而言,选入教材的作品必须是艺术精品。编选教材时除了考虑到各种必备因素之外,不可忽视的是所选音乐作品必须是符合学生审美情趣(学生愿意接受)的作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音乐教材突出审美内容,并以情绪表现为主线,以欣赏为主要内容,强调对音乐基本要素的理解与掌握。欣赏为主,先听后唱,以对比及精听粗听等手段感受音乐,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情绪。如果配齐教材的全套音响磁带,再加上教师的教学与引导,是会受到学生欢迎的。
教材其他内容的安排则是以应用与表现为目的,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愿望。
我认为这套教材是向着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进行音乐教育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有了好的教材、好的作品,这仅仅为学生喜欢音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音乐,喜欢音乐,提高心理素质。整体感受主要是通过欣赏与唱歌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由各种音乐要素的综合运用而产生的音乐音响对人的情绪给予刺激,可以引起人的情绪波动——联想、回忆、感受、共鸣等;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逐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符合音乐特质——以音乐的实际音响为表现形式、以情绪的感受和表现为目的。如欣赏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音乐的能力;唱歌和器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至于其他教学内容都是为更好地感受、理解和鉴赏音乐而服务的。所以音乐教学要紧紧抓住音乐感的培养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同时必须是将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情感因素融入音乐中,使其处于音乐美的境界之中。音乐的美感作用于人的心灵并与之产生共鸣,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和升华,这就是音乐陶冶情操和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