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写作心理

2024-12-04

中学生写作心理(共12篇)

中学生写作心理 篇1

学生写作的功利心理指学生以作文的实际功效——由评判体系所决定的评判值的高低为写作准则的一种规定在先的心理。由于功利心理的驱使, 学生写作的动机过多地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 因此学生写作的意图、打算就不在怎样表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而是趋于取悦于评判体系。

诚然, 任何人的行为, 只要其精神正常, 都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 但就学生的作文来说, 其目的和动机应该是把写作视为一种对心理的折射。因为反映真实的内心世界应该是任何写作的本真意图, “饥者歌其饥, 劳者歌其劳”, 即使是学生的作文也应该反映生活, 表达愿望, 而不是附在生活的表层上, 做抽象而空洞的时代的喇叭。受功利心理驱使的写作意图达不到反映学生真实心理的目的, 尤其当应试教育的势力还很强大, 它的评价体系仍然守旧、封闭且一统化的时候, 没有正确的引导, 千千万万的学生只会以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个性去迎合单一的评判标准, 结果是导致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被扼杀, 鲜活的思想被禁锢, 独创的语言被否定, 不断地塑造并强化出学生写作的功利心理。

尽管学生的写作不可能和高层次的文学创作在审美形态上达到一个层级, 但它们却有共同的本质, 即学生的作文也是主观之识与客观之物互相渗透, 互相融合后统一于书面语言这一物化形态的结果。学生作文也是客体世界投射在主体精神世界并经后者过滤与筛选并被二度制作、二度组合的产物。或者说, 写作不仅是内在情思的单向外化, 更具前提的是主体对外部大千世界的真实内化。在这整个过程中, 作者充分发挥主体能动精神, 以情绪为动力进行积极的创造思维活动。内化的客观性和原真性决定了外化的价值高低, 再加上书面语言的艺术表达水平, 它们共同决定了文章生命力的强弱。内化客观世界源于两种力量。一种是以写作主体的感知方式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本初认识, 它是主体世界在无意中自主得来的;另一种是社会意识的强制灌输。当这两种力量一致, 即写作主体自主无意识中得来的本初认识与社会意识的强制灌输相吻合时, 内化的客观性和原真性的水平不仅将有保证, 而且在主体精神世界里还能得到强化, 这时候的写作是最轻松容易的;反之, 会使写作者处于一种亦真亦假的矛盾状态。两种力量吻合会使写作者的写作轻松而容易;反之, 写作会艰难, 作品也会显得艰涩。后者中, 如果再把强制性灌输得来的社会意识强加给写作者内化的本真的客观世界, 典型的功利心理就形成了。但错位的感觉也并非全是消极的, 如果写作主体能够以自己的视点对强制进入主体精神世界的社会意识独立地加以区分与取舍, 且能坚持自己的本初认识, 其写作则会因独立的特性而出人意料, 此亦为创新之始。现在, 强调外化的意义在于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 社会的思想和价值体系还没有形成, 传统的主流意识方面的宣传又不能总与复杂的社会面目保持一致, 对还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学生来说, 被置于这种亦真亦假的模糊状态已不可避免。典型的功利心理正式这种情况迫使形成的。

那么现在学生内化的真实的图景又怎样呢?长期以来, 不管是宣传媒体还是学校家庭, 教导学生从小就沉湎于一种宏伟而神圣的群体性话语体系, 让学生扮演时代的代言人或年青的英雄, 向学生灌输美好理念, 支配学生尽情礼赞现实生活的幸福和发展前景的诱人, 因而学生感知社会的触角往往停留在社会的表象而未能探入社会复杂的层次。显然学生内化的结果并不像有目共睹的由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的客观世界的本真面目那样。两种力量的偏差必然给学生带来内在情思上的矛盾。

例如习作《命运》, 它显然在于赞美面对厄运依然坚强不屈的意志, 表白自己从这种精神里所得到的鼓舞与感染。那么这种内化结果的客观性和原真性的水平到底有多高呢?文中有明显的漏洞:惨白的脸上, 嘴唇则那样乌黑。多么有活力的一个女孩啊!唯一可以解释这一点的是:作者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个“她”, “她”是通过各种渠道强制性地灌输到她的主体精神世界里去的。她没有见过“她”, 没有与“她”接触过, 更不可能仔细研究过“她”。“她”不过是在考试中为了满足题目的深度要求而创造出来的精神体, “她”是非生命体。“她”不是客观真实的存在, 因此也就谈不上它内化的客观性和原真性。写作满足了评判体系对写作主体的“思想觉悟”水平的要求, 却违背了写作要遵循的最本质的要求。

由于内化的客观性和原真性不能得到保证, 使内化的价值高不到哪儿去, 而且写作中的外化过程也受到来自评判体系的干扰。由于这种干扰, 有可能剥夺掉写作主体仅存的一点内在精神。一个对“我”热情, 和“我”谈得很投机的鲜活的生命, 最后留给“我”的是什么呢?是她的精神, 而不是对一个生命逝去起码应具有的惋惜、悲痛。为了使评判的老师满意, 写作者在这里不得不从内化中搜刮出老一套的清浅甜腻、积极健康的主题, 尤其是还不忘带上一个预设的光明的尾巴。人性中的情感力量丝毫不见诸于文本, 多么有悖于人之常情!

实际上, 目前学生的写作, 不管是内化还是外化都受到来自评判体系的严重的制约。因此, 脱离这种制约, 脱离屈服于这种力量的功利心理的影响, 单纯地想以技巧方法推动教改, 恐怕作文教学中的各种弊端难以从根本上克服掉。

综上所述, 目前学生写作中的种种弊端都主要是由于受功利心理驱动的内化失去了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原真性, 并且在外化时写作主体又过分屈从于评判体系所造成的。正是从写作过程内化和外化的要求考虑, 使学生克服功利心理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 从内化的形成机制入手, 克服内化时两种力量的矛盾, 使其互相渗透, 互相融合, 从而在学生的主体精神世界里还原客观社会的真实面目, 也就是力求内化的原真性和客观性。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度必定能给学生的作文带来相应的复杂性和丰富度, 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主题单一, 语言干瘪, 弄虚作假的现象。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以正视现实的无畏之眼全方位摄取生活的原生态, 既看到“向阳面”, 也注意背阴面;既面对宏大的叙事, 也面对一些琐屑;尤其要透视生活深蕴的本质和真谛, 增加学生情感的纯度, 减少粉饰性的偏颇;反对先入为主地给学生强加一种非此即彼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尺度, 也反对错误的以次来衡量和匡正生活从而导致的“真实的虚构”;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评估, 不能脱离写作者的“自我”。即应允许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自己的理念, 让他们从大量的感性的认识中提升并确立自己的判断标准。这样, 有了真实的内化结果又解除了对评判体系的屈从, 学生写作出来的作文必定有较高的可信度, 甚至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礼物》是《命运》的作者写的另一篇作文。在这篇作文里, 她没有像《命运》里那样给主题生硬的镀上一层光晕, 不是从伟大而温暖的母爱这一司空见惯的老一套主题里去发掘“客观世界投射在主体精神世界的产物。”而是把时下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后代时所常用的偏激的做法不留情面地给揭示出来, 从而学生心迹有了真实的流露。一个性格内向且孤独的学生, 面对繁重的作业, 父母在耳边的絮叨, 老师办公室里被叫进叫出和急剧直下的成绩, 其内心的渴求是什么?不言而喻首先应该是关怀, 其次才是成绩。生活学习中这一组矛盾曾强烈地困扰着她, 在她的内心里这一点内化既强烈又真实。因此她拿这样的内化结果来写文章, 真实的程度就必然会提高, 感染力随之也相应而生。那么学生作文中的这种真实性是否是一种新的虚假的滥情呢?《全面素质教育手册》里说:“在这种传统的主流教育下 (应试教育) , 生活本身被忽略了, 变相的为生活作准备的观点与行为充斥着教师、家长、乃至学生自己的头脑, 也充斥着学校、课堂。人们总以美好未来为诱饵, 强制学生们苦学苦练, 学生们也丝毫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 甚至认为这不是生活, 手教育不是生活, 仅仅是为生活做准备。1”显然, 苦学苦练的受教育方式违背了生活的真谛, 从而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这在时下的教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不是滥情。

第二, 从外化的过程入手, 尊重学生的个性, 使其在过滤与筛选、二度制作、二度组合的时候, 能够从自己的个性出发, 而不以评判体系的好恶为尺度, 写出“性灵”的文章。因为学生是从个体生命出发写作, 因而其作品里的个性色彩会大为加强。我们今天所主张的个性“首先要求每一个个人都要有独特的真精神, 包括情感、兴趣、见解等等。其次, 这种真精神可以是传统的精神的对立面, 只有摆脱了传统精神的束缚才能发挥。再次, 这种真精神是艺术的创造力, 它的自由表现就是美。2”有个性的学生写出的带个性的作文当然要求有学生自己的情感、兴趣、见解, 能摆脱传统精神的束缚, 并且能自由表现。

对当前学生作文文风沉闷, 千篇一律的状况, 尤其应该强调“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的写作原则。要让学生的作文流露出学生的自然天真和自然趣味来, “大都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 非从自己的胸臆流出, 不肯下笔, 有时情与境会, 顷刻千言, 如水东流, 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 也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 即疵处亦多本色独创语。3”这也应该成为今天我们的主张。充满个性的写作会使作文在叙事上与表达的情感有相一致的价值取向, 避免拿慷慨激昂、热情洋溢的陈词滥调做单纯的喇叭号角。

“法轮功”是近年来危及社会最为严重的一个组织。学生是怎样认识它的本质与危害的呢?要他们像成人一样理性地对它进行揭批显然不可能。但《我眼中的生命》从被玩弄于股掌之上的一只蚂蚱写起, 引发出一番对生命的思考, 从而揭露出“法轮功”邪恶的危害生命的本质。生命到底是什么?一个少年的认识就是这么浅显, 他也只能写的这么浅显。没有慷慨陈词, 也没有严密的论证。只有这样浅显的写作才是他真正的个性。否则, 他就不是一个少年。

再有, 学生写作时, 个性化要以“情”为基础, 因为人的性情, 感情是为文之本。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三曰情文, 五性是也。”还说:“情之于辞章, 神理之数也。4”情在作文中要自然流露不能雕饰。《我眼中的生命》也做到了这一点。对学生来说要“为情而造文”, 而不要“为文而造情”。《我眼中的头发》是一个开放式题目, 它通过写头发在时代中的变化, 以自己的视角审视社会, 在较为幽默的个性化语言里于字里, 行间几乎不见雕琢地融入个人情感。显然, 对社会的观察、认识以及长时间受时代氛围感染所形成的情感是写好这片作文的基础。

如前所述, 正视写作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的作用机制, 遵从写作的客观规律, 纠正功利心理在写作中的影响, 是可以克服当前学生作文中的许多顽疾的。

参考文献

[1].《全面素质教育手册》第176页, 方建文、丁祖诒、武宝瑞主编, 中国物质出版社97年10月第一版出版。

[2].《中国美学范畴辞典》第478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5年6月第一版, 成复旺主编。

[3].《中国美学范畴辞典》第481。

[4].《语文的阐释》) 第300页, 辽宁教育出版社, 91年12月第一版, 申小龙著。

中学生写作心理 篇2

[内容]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这里所说的“鸣”即倾吐,韩愈分明地告诉人们:倾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写文章尤其如此,教学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要“言之有物”,这“物”便是“思”,便是“怀”。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学生写作“言之有物”者固然有之,而“言之无物”者亦大有人在。要消除学生作文中“言之无物”的现象,方法之一便是促使学生会“鸣”,即学会倾吐。因此,研究学生写作时的倾吐心理及培养方法,对提高中学作文教学时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倾吐,就其实质是基于主体心理平衡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行为举动,或曰精神追求的外化,因而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倾吐属于人的“存在需要”,在中学生写作行为中,尤其体现自我实现和求知与理解需要意识。历代文人的创作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然而他的伟大的诗歌创作活动却是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当代文豪巴金也说过:“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

当然,中学生作文不同于文人创作,他们写作中“自我实现”等主观心理意识较之文人大为削弱,他们的写作心理也较多地打上了严格的或可称之为机械的教学规范的印记,然就其倾吐心理实质而言,写作中的“存在需要”意识仍然十分强烈,从而显示出中学生作文倾吐心理的独有特色,在写作实践中,时时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现概述如下。

1.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

所谓情绪倾吐,是指写作者受到某一外来事件的突然刺激,或因接受间接知识(阅读等方式)而在内心深处激起的或悲伤抑郁,或兴奋喜悦等种种情绪意念时,从而产生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心理意识。反映在写作中,文章便情感充沛,主观感受丰富。这类文章大都有感而发,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且较多体现在课外练笔一类的短文中,如某生因家中装电话被无故勒索一百元后,心中大怒,遂“鸣”一篇《人的道德哪里去了》,“鸣”后始觉轻松。显然,在情绪倾吐心理支配下写就的文章,除少量的主观片面,大多情真意浓,时有精品产生。

所谓理性倾吐,是指写作者面对某一论题,或某一社会生活现象作理性思考,从而产生通过文字表达生活认识及思想感情的一种心理意识。在这种心理意识支配下写就的文章,往往能对生活作概括性的提炼和总结,并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剖析事理,进而表现出创造性的发现能力。月亮妩媚娇柔,辉洒大地,人见人爱。但爱思考的同学却不以为然,月亮本无光源,借他人光辉走近人类,巧取赞誉,实不足取。在深遂的夜空,只有星星,默默地为宇宙散发着光和热,引导人类探究无垠宇宙的奥秘,却从不索取赞誉,这才是真正的伟大。《月亮,你害羞吗》因此散发着诱人的创造性魅力。

写作中,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并非截然对立,相反,任何一篇出色的文章,都是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的完美结合。情绪倾吐突出“真”,赋于文章以生命;理性倾吐突出“思”,令文章充满思辩气息。二者的有机统一,使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都达到了完美境界。

2.有意倾吐和无意倾吐

有意倾吐,顾名思义,是主体在主观意念支配下的一种目的明确的倾吐行为。金道行先生在《写作心理探索》一书中把这种倾吐心理分为两类,即“缺乏性”倾吐和“丰富性”倾吐(其依据是克雷奇的动机理论),前者的具体表现如韩愈所言“不平则鸣”,即由主体心理需求和外界供给失衡所引起的补偿意识的外化行为,而后者则是基于一种创造意念而产生的心理行为,两者都是由于“心理不平衡”而产生的“强烈的心理张力”所致。在中学生写作行为中,这两种心理都表现得极为明显。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写作时,有意识倾吐意识越强,倾吐心理张力越大,写出来的文章就越加丰厚;而有意识倾吐意识淡漠,倾吐心理张力较弱,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显得贫弱无力。

无意倾吐,并非主体无目的的倾吐行为,而是更高层的心理倾吐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主体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感受、经验、认识成型后沉积到意识的潜区域,由偶发的因素激活后在文章中闪现出的灵感火花。这火花是对生活和事理的认识的高度浓缩,因而往往是深遂、隽永的。可以说,一篇成功的作品,其倾吐心理总是由有意倾吐和无意倾吐交织在一起的。冰心的《小桔灯》,其有意倾吐是表现小姑娘的勇敢、坚强,其无意倾吐正是作者关于灯的给人光明、希望、鼓舞的潜在认识的外化。

3.直接倾吐和间接倾吐

直接倾吐,即直抒胸臆,有啥说啥,无须拐弯抹角。在这种心理意识制导下写出的文章,文意鲜明,情感充沛。像前文所举《月亮,你害羞吗》即是。

间接倾吐则不同,它的思维特征是意在此引而言彼,颇类文学表现手法中的比兴,一生写《抗争),不直言艰苦环境中的抗争精神,而是选择深秋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蜜蜂,在太阳出来后,从“我”的手中奋然冲向室外的坚强举动,从而发出感叹“在这渺茫的希望中,它战胜了死亡,获得了新生。只要有一息尚存,它就要与这艰难的世界抗争到底”,其写作旨意最终得以张扬。

4.主动倾吐和被动倾吐

这实际上谈的是主动写作和被动写作的问题。由中学作文教学的特点所决定,学生的写作行为并非都是在他们的自觉意识下进行,文章的主题也并非都是学生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提炼总结,而往往是由教师的命题规定或受到所给材料的制约。因而,写作者极可能在两种心理制约下写作。一种是当命题的主题或所给材料可能提炼的主题与写作者的某种生活经验重合,或在心中引起某种意念上的共鸣,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主动倾吐意识,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极易闪现创造性思维火花。另一种是所给命题或所提供的材料激不起学生的写作情绪,也无法在他们心中产生某种共鸣(因写作题材陌生,或生活经验贫乏等),此时,学生就会在被动心理支配下进行写作。当然,写出的文章语言贫弱,内容空泛,感情真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上所谈,仅为中学生写作中几种常见的倾吐意识及行为,涉及到态度,情绪、方式等方面,在实际作文中,它们往往是相互包容甚或相辅相成的。叶圣陶曾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从教学角度讲,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以使其“不吐不快”呢?我认为这既有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也有教学方法上的问题,以下简述之。

1.丰富蓄积,有源倾吐

倾吐,首先得有东西,否则,别说吐,就是挤恐怕也难以挤出什么来。这东西是什么,便是生活认识的积累。因此,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并投入生活,从而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流。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汨汨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正是叶老教给我们的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当然,生活认识的蓄积,也包括阅读书籍等间接吸收知识的方式获得。因此,作为教师,能否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将成为能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

2.创设情境,激发倾吐

我们知道,情绪是写作的启动基因。因此,激发这种心理意识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而创设情境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学完《苏州园林》,教师布置一篇介绍某处风景点的说明文。教室里没情绪,怎么办?带着学生到风景地实地走一走,情绪便陡然高涨起来。有条件的学校,亦可组织学生参观工矿企业或参与某项社会活动,从而直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走出教室是创设情境的较好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在教室里同样可以创设情境。我在教学中常使用“小品激情法”,就是在课前预先指定几位同学(可有教师自己)演练一小品,而后在课堂上当众表演,作文话题便由此生发出来。实践证明,此种形式颇能激发情绪,每次小品结束,学生情绪高亢,倾吐欲望十分强烈。此外,就作文命题或所给材料引发讨论,或进行实物牵引,像一片枫叶,一只苹果等都能成为契机,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去,以激发倾吐欲望,实现作文教学的高效收获。

3.引导鼓励,促进倾吐

正如叶老所言,学生心中有了蓄积,会“不吐不快”,但这仅指出了青少年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有了自己的认识后而产生的强烈的倾吐愿望。作为语文教师,则不仅要把握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同时还要善于引导,使其转化为写作行为。教学中,我通常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引导。

其一,开设论坛,促进探索,加强求异、发散等创造性思维训练。论坛的形式有多种,可以举行辩论会,就某些问题进行论辩式探索。如针对当前社会上的“追星”热现象、中学生活主旋律的内涵等中学生生活中的焦点进行论辩。此外,还可以举办专题讨论会、影评等多种形式的论坛,从而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倾吐欲望,据此写出的文章,内容充实,处处显示出同学们思辩的锋芒。

其二,培养思考习惯,丰富生活认识储备,训练潜能迁移。生活离不开思考,所谓“行成于思”正点明了“思”的重要作用。看到玫瑰,有人欣赏它的美丽,有人责怪它的多刺,但有人却由此悟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重性,因而也必须辩证看待的哲理。灯光给人希望,白扬坚强不屈,凡此种种,无不是思的结晶,潜能迁移指的正是这种由日常生活现象引起的某种形式的思考习惯的自然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定势思维在起着积极的作用。具备这种思维习惯,是能促使生活认识增值,从而写作时能有效倾吐的心理意识和思维技能所提出的高层次要求。基于此,在作文教学中,要不断地点醒学生的这一认识,以促使其不断发展和成熟。

4.教给方法,有效倾吐

这里所谈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观察的方法,积累材料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就观察而言,有掠影式观察、探索式观察、摄影式观察、反刍式观察、机械式观察、立体式观察等等,方法众多,不一而足。而积累材料主要表现在日记式或卡片式,是观察感受以及阅读的直接记录,因而可看作是写作的雏形。

如何利用材料表现主题,则一方面体现了写作者选材、组材、谋篇等基本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对学生多进行象征、比兴、托物言志等写作技能的训练。而联想、想象、比较等能使材料增值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作文时有效倾吐的重要前提,因而要加倍重视。93年高考记叙文命题正体现了这些综合能力的训练要求。利用材料表现主题实际上是写作中的技能训练,方法繁多,不再一一列及。中学生写作倾吐心理管窥及教学导引中学生写作倾吐心理管窥及教学导引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中学生写作心理 篇3

关键词:写作兴趣;好胜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在写作技巧不足造成学生写作不成功的,故而多角度指导学生写作技巧,但实际上写作技巧上的不足只是学生写作不成功原因中的一部分,更大的原因是的学生不愿意去写,敌视写作,所以本人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的好胜心,让学生的被动写作变为学生的主动写作。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与好胜心的必要性

学生对于写作是有抵触情绪的,有时同年级的教师集体备了一个作文课,由于写作时间有先后,所以有的学生就去已写过这个作文的班级里去询问题目,然后去寻找和这个题目、内容差不多的作文以备上课抄袭,更有甚者直接从别的班里找别人的写作草稿,作文课上拿来就抄袭。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有多种,其中缺乏写作兴趣就是其一。

“兴趣”就是指兴致,是人们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认为它会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的《“兴趣”重于“技能”》一文中说:“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之一,并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

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让学生对写作本身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主动、积极的进行写作。

现在的学生中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养成了很强的好胜心,他们不想在任何一个方面输给别人,而“好胜心理是心想在环境中取得成就,在竞赛中夺得优胜,处处想表现高人一等的愿望和情绪,是人们共有的向上且不甘落后的一种心理,即追求不断上进和最新目标的积极心理。”

所以激发学生身上的好胜心理,对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激发写作兴趣与好胜心的方法

1、约定“作业规则”

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中说:“兴趣来自需要,没有需要就没有兴趣。”从作文占语文试卷近50%的分值比重就可以看出写作的重要性,但学生为什么会没有写作的兴趣呢?就是因为,考试中的需要是一个远期的一次性的需要,而不是持续性每天的需要,故而学生感觉到这种需要距他们有点远,无法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必要性。

写作评比方针

选用作文爵位本周特权

4帝王布置课外作业

3公爵没有作业

2伯爵课外作业-2

1侯爵课外作业-1,读书笔记1篇

写1篇但未入选子爵课外作业,读书笔记2篇

未写者 课外作业+2,读书笔记3篇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必须写作,体会到写作带给他们的好处,我和学生约定了一个“作业规则”,如下图:

注:写作内容为平时学生学习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

本人和同学们共设计了5种爵位,相应的每种爵位对应一种特权,每个学生都不喜欢做作业,更没有人愿意去做比别人多的作业,那不仅仅是玩的时间比别人少了,更重要的是面子问题。这个方针的出台,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写作。当然,这些荣誉不是学期制,而是周制,每周一更新。

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养成了很强的好胜心,不想在任何一个方面输给别人,尤其是这种明面上的事,看到别人享受特权,心理自然就有一种不认输的心理,于是他们就会去写作。而一旦是达到了公爵以上就不要做语文的课外作业了,这种诱惑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诱人的。所以我现在每周都能收到几十篇作文。其中有非常优秀的,也有比较差的,但只要学生主动的去写,诚信的去写,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2、班内发表

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说:“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4]我认为,写作没有读者就像一个厨师做了一桌菜,却没人来品尝一样。时间长了,厨师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是应付的去做。这样这位厨师的手艺自然就要倒退,写作也是如此,也需要别人去“品尝”,需要读者。将学生的作品全部张贴上墙,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他们的创作激情、写作兴趣更加高涨,因为,“每个学生的写作在意识中都有一种想要发表的意识。”(管建刚语)而别的学生也更乐于看本班同学的作文,因为作者是自己熟悉的同学,写作的内容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写作水平有的也不能比自己高明多少。所以,每节课课间作文墙处总有许多学生在那里品读,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激烈争辩。这样坚持做下来,学生既阅读了许多作文,也激起了他们身上的好胜心理。

3、二次创作

本人将“作业规则”中收集到的作文统一装订成册,封面上有作者的名字及作文题目,订好后交给班里学生保管,继续去读。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在上面改,如题目的更换,病句的修改,段落的调整,首尾的点题,甚至是标点符号的改错等等,只要你发现,都可以在上面改,一句话,学生可以在上面进行第二次创作。也可以以挑战的形式进行,就是说自己也写这样事,然后让学生共同品读,一较高低,所有的这些都有效的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理与写作兴趣。全班的写作氛围空前浓郁起来。我坚持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写作训练,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2

[2] 李松柏.好胜心理浅析《心理学探新》.1990年Z1期

[3]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4

中学生写作心理分析 篇4

关键词:心理,因素,写作,作用

一、动机

何谓 “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因力。”

写作动机是写作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学认为,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总是由动机引起的。对于中学生写作教学而言,学生是写作的主体,而写作动机就是推动学生进行写作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只有有了写作动机,才有可能进行写作活动。我们都知道,写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高强度脑力劳动,尤其需要动机的调控和支配以促进思维和行为。因此,在提高写作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中学生写作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写作的冲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明白,学生害怕作文、厌恶作文,实际上也是一种写作动机障碍,正是由于这种障碍长期作用于学生的写作心理,才导致中学生的写作水平长期处于低效化状态。

二、兴趣

兴趣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对事物的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探寻这个事物的奥妙,并在实践中获得愉快的情绪。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使人注意力集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每个人都会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给予高度的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因为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使孔子对知识充满渴求。著名学者丁肇中先生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是兴趣,推动了丁教授在科研工作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样,作文教学如果能够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促使其乐于写作。

“兴趣在学习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学生对写作发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探求,积极进取,摆脱奉命习作的被动地位,有效地提高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至为重要。”

中学生正处在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对自我认识不断提高的阶段,教师要适时地把握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及时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三、观察

观察就是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他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是中上之人。”在达尔文看来,观察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观察,可能就没有《进化论》的问世。前苏联生理学家,提出条件反射概念的巴甫洛夫,反复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还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警示语,以此提醒自己要时刻注意观察。

观察是思维的知觉,不是人们平常理解的“看”,它还需要人们动用耳、口、鼻、手、脑等感官去多方面地感知或判断。但观察也决不等于对事物的精确反应,因为在观察过程中调动了人的五官感觉,所以有感情、思维以及想象的参与,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而写作,需要的正式这种具有主观感受的观察。

在写作中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会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得独特的生命体验。同时,留意生活,热爱观察,还会为写作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俄罗斯著名作家契科夫说:“我们的生活道路上撒满了金币,可惜我们没有发现。”对于中学生写作来说,学会观察,留心生活,才有可能发现生活之美,发现生活道路上的金币,才有可能体会到发现带来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想象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理、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想象使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形象变得色彩斑斓、丰富多样。生活中如果没有想象,生活就会变得单调和枯燥。想象也是作家、艺术家用以概括社会生活、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人物或社会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新的艺术现象来。

同样,作文中如果没有想象,写出来的文章就没有血肉,显得干瘪乏味,当然就不可能打动人心。而要写出好文章,学生的作文就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延伸眼前的景象,使被描述的事物变得充实而饱满。

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形象思维能力。马克思把“想象力”称为“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刘勰《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段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在写作教学中,要想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学生的作文形象生动,想象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五、思维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写作离不开思维。在写作教学中,思维是写作主体与客体沟通的桥梁。学生要通过自身的观察体验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这种观察和体验决不仅仅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式上,而是要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经过大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也就是思考,形成认识和判断。在获取写作信息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动机、兴趣以及观察力、记忆力等都在发挥着作用,引导学生去发掘蕴含着某种生活本质的信息。

文如其人,一篇好的、有思想的作文,其作者也必定是一个善于思考,能够发现事物本质特征并且对事物有独特见解的人。对事物的独特见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作者的写作个性,个性源于思想的与众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章的字里行间跃动着作者的生命。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作文应该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无我,无个性,不敢说真话、抒真情、写真相,作文就极易走向邪路。”

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写作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而写作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主要还是依赖于思维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美国的写作教学十分重视思维训练,纽约大学坤思学院的唐纳德·姆奎和罗伯特·爱特温合编的写作教程《写作中的思考》中,对写作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而每一个过程的核心都与思维密不可分。

试析学生写作心理障碍及其疏导 篇5

成惊涛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作文表现出来的兴趣不一:或积极性高涨,除课堂作文能及时完成外,还连篇累牍的交上自己的课外习作,要求老师给予批阅;或表现平平,完全停留在完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上;或态度冷淡,学不学作文无所谓,写好写差一个样;或讳疾忌医,一遇作文课如见妖魔鬼怪,能躲则躲,能拖则拖。诸如此类,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屡见不鲜。试图从中小学生对作文教学的好恶表现方面探索原因,并就作文教学中必须采取的对策略陈管见。

一、是否具有优质的作文起步教学,是儿童稚嫩、敏感、

纤弱心河里能否激起喜爱作文浪花的关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二三年级是起步作文的关键阶段。大部分农村小学,由于师资质量上的问题,不少教师对学生造句的辅导,不是通俗地解释某词的意思,在学生真正理解之后,再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多角度训练,达到比较熟练运用的目的,而是在学生一知半解之时,就举出少得可怜的例句,替刚刚启动思维的学生套上一个箍,把知识局限在一个小圈圈内。当着根据一定的意思缀段或缀文时,教师所举例句上有的,学生有可能熟练运用,很快成段成文。而例句上无,缀段或缀文中所需要的,学生就会彷徨而不知所措。如无反复,就会加重一部分学生的心理负担,感到“作文”难,从作文起步阶段就开始产生逆反心理。正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儿童感到学习困难,如果别人都能够接受的东西他不能接受,那就说明,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他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儿童正是在这个年龄期——从一岁到七、八岁,变得头脑迟钝的。”因此,起步作文这一步抓不好,对学生以后的作文学习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

二、丰富多彩的作文教学,是激发学生作文情趣的源泉,

而生硬平淡的作文教学,则是阻碍学生作文进步的丘陵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也在逐步变化。尤其是初中学生,学习兴趣开始分化,而且兴趣广泛又不稳定。他们表现出有时特别喜爱作文学科,或者某种与写作有关的活动,有时又特别喜爱另一门学科或另外一些活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数理化成绩冒尖,但语文成绩不佳,尤其是作文水平低劣,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和合理性。

那么,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分化,除了心理发展的特点逐步变化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呢?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业务素质的强弱、教学是否生动有趣、组织教学的新颖程度等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此,在这个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对于作文辅导的责任更为重大。其一,应采用多侧面的训练,拓宽学生学习写作的内涵,例如在记叙文训练中,可以分出写人训练、记事训练、写景训练、状物训练等。在写人训练中可以分出写人片断训练——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写人完篇训练——用综合方法写人、通过具体事件写人、把题材归类后从几个不同方面写人、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人、用对比方法写人等。在记事训练中也可以分出记事片断训练——场面描写、事件片断描写;记事完篇训练——单一事件描写、复杂事件描写等。在写景训练中又可以分出写景片断训练——抓住景物特征写环境的一角、按观察的方位或层次描写全景、固定观察点与景物的变化、移动观察点按移动的空间顺序写景、即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等;写景完篇训练——实景描写、虚景描写等。在状物训练中又可以进行静物的描写训练、动物的描写训练和借物抒情的训练。多侧面训练,可以避免写作教学过程的枯燥和空泛,使教学内容充实全面,使学生学来有其味难尽的感觉。其

二、采用生动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提高写作水平。诸如到野外春游,当场进行写景训练;课内进行限时口头作文比赛;教师引导。学生当堂进行作文构思或评讲辩论;布置对一个老师进行肖像描写;布置记当天的某一堂课;布置观察当天的哪一件事,并进行描写;布置学生间相互进行肖像、个性、表现的描述;指定学校或野外的专一景物,要求即景抒情;指定教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其他学生当场进行描写;布置对专一动物进行观察描写等。笔者曾运用以上这些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常常达到妙趣横生、寓教于乐而乐不可支的境地。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因此而长盛不衰。

三、在学生生活实际的园地里,充分利用教材,强化课外

阅读,以培养想象力为助动力,才有可能获取作文教学的累累

硕果

学生感到苦恼的是作文,教师感到苦恼的是作文教学。作文是学生思想、生活、思维、语言的综合反映。为什么有些学生对作文畏之如虎?关键在教师身上。首先,作文教学必须局限在学生生活实际的园地里,要写学生所熟悉且有较深理解的东西。这样,学生作文才不会味同嚼蜡,无物可写。吕叔湘曾说过,命题作文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但这个命题又决定着学生写作的成功程度。题目出得不好,主要表现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无物可写时,只好抄书抄报。写作文无非是让学生把脑子里的东西组织起来,表达出来,如果出题强人所难,学生就会勉为其难。因此,写作教学中必须非常注意体察学生的生活,对他们所真正熟悉或者生活中肯定会出现的东西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掌握写作教学的主动权。

其次,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美感和吸引力,并通过强化课外阅读,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自觉性。众所周知,一般的说来,教材就是范文,顾名思义,范文即典范之文。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对时代背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总是津津乐道,分析来、分析去,学生最后仍然无动于衷,或者毫无收获,而在如何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等方面,则考虑甚少。另外,有的教师仅仅满足于课上对课文的教学,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提倡、不组织,原因是怕影响课堂学习,这些同志把课外阅读与课堂语文、写作教学的关系对立起来了,忘记了教材学习、课外阅读是写作学习的宝贵源泉。我们难以想象,一个不爱读书的学生能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第三、以培养想象力作为助动力,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方面。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干巴巴,枯燥乏味,这正是缺乏想象力的表现。想象力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艺术;同样,没有想象力,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不可能有大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因为发展想象力的基础是观察,所以教师应首先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努力培养自己的观察力,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留心周围的事物,处处做有心人,生活积累得多了,想象力就会逐渐丰富起来。其次,要明确,什么事情,都要亲自经历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必要的。要求写强盗的人先去做强盗,写特务的人先去叛国出卖情报,这是愚蠢和离奇的,也是做不到的。

但是,不管写什么,既可以从观察中了解,又可以从书本上得到启迪。因此,广泛的阅读和实际观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学生的大脑部位打上几口“深井”,让学生的想象力源源不断地从“井口”喷射出来。

综上所述,学生对作文好恶的主要原因在教师身上。而在小学、初中、高中这漫漫的作文教学长征中,要想寻觅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良方,还得靠教师苦练作文教学基本功,真正发挥“保姆”和“向导”的作用。试析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及其疏导试析学生写作心理障碍及其疏导责任编辑:飞雪

中学生写作心理 篇6

学生写作心理是特指在学校写作教学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写作的需要、兴趣、动机和欲望等,其核心是写作动机。动机,是一种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心理动因,它决定着主体的意念、行为、以至情感的取向。只有当主体有了写作动机,对写作产生决定性的认同感,从而调动有关写作心理因素形成写作的心理机制,并将思维循环往复地定向在某一写作论题上,才能有目的积极主动地写。中学生的写作心理有别于成人或专业作家的写作心理。这种写作心理体现在作文中则更多地表现为心智不稳定、思维不连贯、过于依赖形象思维等,所以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调整写作教学的方向,摸清学生写作心理变化的规律,为写作创造更好的心理释放点,从而树立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心理。

二、学生写作心理归因分析

(一)学生写作心理的形成过程

我们在教学中反对注入式,正是因为它违背了教育心理的规律而提倡启发式,正是因为它可以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写作教学亦然。兴趣和欲望的产生是一种美感效应,而愉悦正是欲望和兴趣的基础和结果,其公式为:愉悦→欲望→兴趣→愉悦,这是人的美感心理过程,它依次循环依次递进。这里的第一个愉悦可视为某种环境气氛的作用,第二个愉悦当指欲望与兴趣效应。按照这样的心理活动规律训练学生学习写作和校正,将导致学生对写作产生的恐惧心理、逆反情绪、定势思维等不良因素给予及时引导,以便让学生在这个主动过程中自觉地培养起因时而作(“时”为当时环境因素),因人而作(“人”主体主观能动性)的能力,形成写作教学中的心理环境效应。

(二)学生写作心理的状态

根据学生心理变化的规律在写作行为上所呈现的趋势将其宏观地划分为两大状态,以便在今后教学中给予重视和解决的对策:

1.积极的。积极主动型。这种学生的写作心理更多表现为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作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并针对理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询问教师求得解答。在写作全过程中都认真琢磨,争取在选材、立意、推敲字句、谋篇布局上做到适度而为,对修改中产生疑虑之处主动请教教师,双方在讨论中学生能清楚自身的不足与优长,同时也不忘吸取他人之好,在借鉴中使写作水平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教师规定下的习作已不能满足学生,他们还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自主进行一些和写作相关的活动,尝试将对生活的感悟、发现编排成文发表在相关刊物上。学生之间也经常在课外组织一系列“友谊作文比赛”之类的活动,从而综合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积极被动型。之所以称他们为“被动型”写作主体,是因为其在写作过程中更多表现为行为上积极但心理上被动的现象。那么造成这种状态的因素很多,其中影响最普遍便是写作心理障碍。往往学生只会按照教师规定的要求按部就班,甚至是硬着头皮接受写作任务,七拼八凑把作文应付了,教师要注意抓住他们文中的每个进步来鼓励他们,消除其心中顾忌与障碍,帮助走出写作困难的阴影,逐步转变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的思想观念上来。

2.消极的。这类学生都会被看作是写作教学过程中最让人头疼的一类,由于他们思想观念中固有的对写作的排斥心理,造成一些消极写作的表现。比如一到上作文课时就显出了比平时更为烦躁的行为举止,肆意打断教师的讲话,不仅自己不听也搅扰邻近同学不能好好听讲。写作水平的高低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学生作文写不好,也从侧面说明基础知识不扎实,中学写作教学不只是把那些对写作感兴趣的学生培养成材,同时对那些厌烦写作的学生也不能放弃,毕竟在现代社会中懂得写作技巧也是一项生存本领。

三、培养学生良好写作心理的策略

(一)创设有效的写作心理支持环境。在学生的写作活动中,为他们创设一个有效的支持环境有利于作文兴趣的极大提高和健康写作心理的形成。首先,以赞赏心态关注学生的写作,不斥责、辱骂学生,鼓励学生的每一个进步,欣赏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和谐关系,不能总是带着“放大镜”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缺点。其次,以平等心态来关注学生的写作,不歧视、不比较、不特意安排学生实行“分类”学习,鼓励学生写作是互相交流与帮助,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和平心态关注学生写作,使学生能在一种合理的写作期望中进行写作,从而体会到写作的快乐与幸福。

(二)采用科学的写作训练策略。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刘家春老师认为,在写作教学中要把思维训练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思维是写作的核心,写作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积累,通过对学生写作过程、写作方式及评改方式的更新,(比如采取:突破写作过程僵化,引导学生写生活作文,满足求知欲;突破写作方式僵化,进行多角度训练,激起学生思维涟漪;突破评改方式僵化,教会自改作文,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等策略)扩大写作的“广度”与“深度”,真正使学生完成由“生活形成思维”的过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意识到写作兴趣的培养是形成良好写作心理的有效途径。同时教师要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需求及时调整写作训练的难度,以良性循环的教育观指导今后的写作教学。

作文命题引发与学生写作心理 篇7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中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征, 对外物存在很强的好奇心理。随着学生知识和经验的增长, 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接触到了更多的事物, 好奇心也会越来越强烈。这样的心理会对事物产生巨大的兴趣, 让他们去研究、去认识。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 在习作中, 选择一些让学生感到新奇的, 又有一定探讨价值的材料供他们讨论, 进行写作。例如一篇材料谈到了生物链的问题, 故事是说人们为了保护鹿, 将它们放在了养殖场, 每天都给它们供应很多的食物。但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 这群鹿的状况越来越差, 鹿的身体也出现了很多病症, 老弱现象非常严重。在经过仔细的考虑和研究后, 人们在养殖场中放入了一些狼, 结果鹿群非但没有被狼吃光, 反而越来越精神, 越来越壮大。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现象引发了学生的好奇, 他们讨论得异常激烈, 各种意见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 让学生进行写作, 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问题设置新颖别致, 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都很喜欢。因此, 好奇心理是学生写作愿望的内在引发因素, 命题时善于运用, 会产生很好的引发效果。

二、利用学生的质疑心理

随着学生知识和经验的增加, 能力的增长, 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有了更多的思考, 从而会发现很多问题, 是非难辨。中学生是很有个性的, 他们遇到问题不愿意盲从, 不愿意苟同, 有很强的责任心和正义感。因此, 如果中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去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 他们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心理创建各种命题, 让学生思考、探讨继而写在自己的文章中。如以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学习成绩作题目, 设置《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会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他们会对其有不同的评价, 于是, 他们会在习作中表达出来, 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样,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且还使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利用学生时常关注的问题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 他们都有自己所关注的事物, 对社会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中学以后, 学生的个体意识和自主能力得到加强。因此, 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积极地进行研究, 熟悉和了解学生所关注的事物, 并以此为材料, 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这几年在中学生中大张旗鼓的各种选秀比赛、中学生早恋问题、追星问题等。这样的事情, 学生都很了解, 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样的问题已经不再单单是一个作文题, 而是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 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在关注心理、责任心理的驱使下, 这类问题, 他们乐于思考;这样的文题, 他们乐于做, 并迫切希望得到正确引导。命题中, 我们还要善于运用关注、责任心理, 把学生对自身成长的关心同时引入到对国家、社会的关心上来。

四、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中学生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 他们都有较强的争强好胜的心理, 这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点, 也就给教师提供了命题的引发因素。例如:《要战胜自我》《发光与沾光》《由圆明园废墟引起的思考》, 这些问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自强自奋心理。前两题容易激起学生向自己挑战的情绪, 后一题往往在痛定思痛之后, 学生会表达出“青年当自强, 民族当自强”的强烈愿望。

五、利用学生的审美意识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中学生自然也不例外。中学生的身心已经进入了青春期, 他们很注意自己给别人的印象。除了注意自己外在的表现如形象外, 他们还注重自己的涵养、气质等内在的表现。中学生的心灵还是比较单纯的, 他们渴望真善美的事物, 向往美好的事物。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学生的这一特征进行写作教学。例如, 我们选取一些适合学生的审美标准, 能够净化学生心灵, 陶冶学生情操的话题。

如《从一声“谢谢”谈起》《谈“净化”》《谈“生活的色彩”》, 前两个问题可以美化学生心理环境;后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发现和创造生活的五彩缤纷。以这样的内容设置话题作文, 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让学生理解真正的美, 追求真正的美, 创造真正的美。当学生用他们的审美观确立了美好的事物时, 认同心理也同时产生了, 进而产生内摹仿, 这样在写作时, 就会调动自己最为真实的感受, 他们会由衷地写出他们的感受, 阐发他们的卓见。

学生对写作的抵触心理探源 篇8

1. 产生抵触心理的原因分析

1.1 以应试为主, 缺乏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主要是为考试做准备,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作文是学生表达内心、抒发情感的工具, 是能力培养的源泉, 但应试为主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写作文的目的只为了获得高分, 提高语文成绩, 因此, 许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更多地是学习怎样写开头、正文、结尾的固定思路和方法, 教师亦更多地灌输写作文的“捷径”。这样的教学方式, 不仅不能提高教学质量, 还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厌倦。

1.2 教师没有摆正位置, 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通常先布置作文任务, 再进行机械的灌输和指导, 学生被动听课, 思维完全跟着教师, 按照教师的思路开始写作, 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教师进行批改时, 虽然花费很长的时间, 但是给予评语后就算完成任务, 没有真正为学生指出不足之处, 并提出改进方法。长期按照教师的规定进行写作, 学生将很难对作文产生兴趣, 从而产生抵触心理。

而真正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莫过于迫切希望利用文字去表达的心理, 如果没有这样的心理, 就谈不上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要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 使表达发挥出最佳水平, 教师必须要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 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中与学生充分互动, 鼓励学生,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他们真正渴望用文字进行表达。

1.3 太过模仿, 缺乏创新

除了作文课, 学生拥有大量的作文辅导书, 这些书籍合理利用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但如果使用不当, 就会成为学生赖以模仿的对象。学习, 先从模仿开始, 虽然模仿是一种可以迅速进入角色的手段, 但不能过分使用。长期阅读大量例文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 积累丰富的词汇, 获得写作技巧, 但是, 如果根据一篇文章的内容和写法, 从头到尾进行模仿, 这种拔苗助长的方法将非常不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不仅会使学生容易对模仿例文产生依赖, 还会丧失创新精神。

1.4 对学生过高的要求, 缺乏对学生的了解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常常不能结合实际, 贴近学生需求, 而是根据相关规定对学生要求过高。殊不知,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对于事物的理解程度不一样, 尤其在作文方面, 每个学生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是不同的, 能写出优美动听的句子、文笔流畅的文章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 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 而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必须达到这些要求, 就会使学生产生恐惧、排斥的心理。

2. 改善学生对写作抵触心理的对策

2.1 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要加强写作示范, 做出表率, 成为学生的榜样。在教学之前, 教师必须要使自己成为写作的专家, 这样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 就会亲自示范, 从而收到更加显著的效果, 还会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的文章能够起到示范作用, 就会使学生心悦诚服, 倍加推崇, 还会领悟到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可以现场为学生将那些能够演示, 并解释写作目的和写作思维, 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 充分调动写作的积极性。

2.2 引导学生多阅读

阅读是提高语感和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并且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上的阅读尽量要减少繁琐的分析, 抽出更多的时间为学生挑选优质的、贴近学生需求的文章, 提高效率。大量的阅读要集中到课外时间, 教师要组织学生阅读各种有意义的书籍, 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推荐,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长期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写作的思维更加开阔, 方法更加多样, 素材更为丰富。

2.3 多种多样的练笔活动

作文重在实践, 因此作文练笔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活动, 贴近学生喜好, 组织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练笔内容可以充分结合活动主题开展。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 就会减少对练笔的排斥感, 而且思维较为活跃, 情绪饱满, 往往会迅速开始练笔, 并写出质量较高的作文。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特点, 寻找学生灵感涌动的时刻, 善于引导学生通过练笔写出流畅的文章。

2.4 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成就感不仅会使人得到满足, 还是使人继续前进的原动力,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体会到写作的成就感。教师对于学生不能在一开始就要求太高, 而是要循序渐进, 一步步构建学习和实践的平台,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提升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欣赏学生的作品, 多多鼓励学生, 发现缺点和不足要及时予以耐心地纠正, 并给予真诚的建议, 而不是严厉的批评。教师可以不定期举办优秀作文评选活动, 选出优秀的作文以示奖励,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 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并体会到成就感。

结束语

总之, 只有让学生真正喜欢写作, 才能使他们摆脱对作文的抵触心理, 写出充满真情实感、文笔流畅的好文章。写好作文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是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得以立足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闫临慧.中学生作文教学浅议[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年S1期.

[2]胡曦春.作文不是教出来的[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 2009年08期.

[3]尤益华.注重学生心理疏导提高作文功效[J].林区教学, 2008年07期.

[4]仲梅.有关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 2006年.

[5]孙海静, 陈欣.研读《教育丛书》指导作文教学[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 (中国名校卷) (五) [C], 2009年.

[6]王全志.作文, 是心灵的轻吟低唱——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学[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 (河南卷) [C], 2010年.

中学生写作心理 篇9

从心理学方面来看, 这种“定式”的写作训练是严重违背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人的思维情感是不会全然一致的。学生的写作心理千差万别, 就中学生来说, 这种差异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思维方面, 有的学生思维敏捷通畅, 写起作文来毫不犹豫, 视野广阔, 想象丰富, 提笔便一气呵成, 文章通畅自然, 文采斐然;而有的学生却思维呆滞, 视距狭隘, 联想乏力, 词穷句短, 即便抓耳挠腮也难以下笔, 写出的文章当然苦涩难懂, 破绽百出了。

在写作能力方面, 有的学生作文立意深刻, 取材得体, 结构严密, 语言自然流畅, 写出的文章富有深意、精巧自然;而有的学生胸无成竹, 取材胡乱, 详略失当, 语言词不达意, 写的文章枯燥乏味、晦涩难懂。

既然学生的写作心理千差万别, 那么中学作文教学就应该充分适应这种个性差异。为此, 在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 教师都应该以学生的写作心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根据每个学生写作心理活动的特点进行作文教学。

一、作文命题, 变教师统一命题为师生共同命题

传统作文命题, 往往是教师统一出题, 全班学生“按题发挥”, 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 只能被动写作, 久而久之便会对写作产生厌倦心理。因此, 教师在命题时, 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实际出发, 力争做到让学生掌握命题的自主权, 发挥作文的主动性。可以教师命范围, 学生命题目;可以教师出大题目, 学生写具体题目;可以学生集体命题, 教师择优选录;可以教师只提要求, 学生自由命题, 自行作文。这样, 命题既注重了针对性、多样性和趣味性, 又避免了大而不当的“空题”、生厌乏味的“老题”, 学生无话可写的尴尬坚冰就可以冰释。

二、作文指导, 因人而异

写作前的指导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说, 对写作能力强的学生, 他们在立意、取材、谋篇布局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教师在指导的时候, 仅在文章主旨是否深刻方面稍作点拨即可, 其他方面可不涉及。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 他们在表意、取材、布局、发言等方面能力都较差, 教师应注重其基本功的训练, 必要时还要帮助他们解决文章立意、材料选择和遣词造句方面的困难。

三、作文批改时, 教师改、学生自改、互改和心理激励并重

传统的作文批改, 一直是学生写, 教师改, 往往教师精力浪费, 却劳而无功。教师可采用一些有效的办法, 如采用教师改、学生自改、学生互改三种批改形式, 或将三种形式穿插进行作文批改。

教师批改作文,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作出不同的指导。对优等生, 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我批改能力, 在思想和情感上进行点拨。对中等生, 教师可提出修改意见, 让他们自己修改。对少数差生, 批改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 尽量面批面改。

学生自改、互改作文前, 教师应提出具体要求, 力求重点突出, 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如第一次自改可专改错别字, 以后再涉及用词、造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语法、修辞诸项的批改。学生自改、互改后的作文, 教师要做检查, 并作评讲总结。

加拿大专家冈斯·谢尔耶通过大量的心理学试验表明, 学生的过度疲劳往往是由于经常的失望和失败造成的。在作文批改中, 教师应发现这一点。有些教师, 这次改完给70分, 下次又给70分, 等到第三次给65分, 学生谁还有信心写下去?基于此,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 应特别注意每个学生的作文成绩, 力求这次成绩比上一次有所上升, 让学生看到希望, 让他们在喜悦中慢慢提高水平。

四、作文讲评, 注意层次, 重视中差生的作文

教师在讲评时要注意不同层次的作文, 特别是少数差生的作文, 更应多加注重和选用。一些平时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 可能在某次作文中有“意想不到”的亮点, 教师要注意发掘这种“出其不意”的亮点, 加以褒扬。让作者述说自己的写作体会, 抒发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做, 对全体学生, 尤其是中差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应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理……只有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 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 他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作文教学就应这样,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 调动学生对作文的爱与热忱, 才会使他们文思泉涌, 佳作不断。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M].天津:新蕾出版社, 1982.

中学生写作心理 篇10

关键词:心理干预,写作兴趣,有效方法

写作可以使学生正确运用并理解祖国语言文字, 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学生运用写作反应客观事实, 或者主观渲染情感, 对学生来说是一项综合性最强、难度最大的作业。目前针对江苏省初中生作文现状, 学生们都叫苦连天, 称没东西可写, 也不爱写, 有的是不懂怎么写, 字数永远写不够。面对这些状况, 现在的教师大多数还是延续以往的教学方法对写作进行解释分析, 规定固定模式, 例如经典的叙事文三段式;面对抒情文多用排比、比喻等方法。这些僵化的语句模式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耗费, 一篇作文这样写, 十篇作文也都是这样写, 缺乏了创造性, 同时会更加产生厌烦情绪。

一、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法明显不利于学生的心理的健康成长, 教师缺乏和学生的心理沟通。所以面对这个特殊的学习群体, 初中教师必须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交流功能, 通过作文教学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运用心理干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一) 激发兴趣, 享受写作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兴趣去做的事, 就会变得积极主动, 产生内驱力。学生不会写作文首要的心理问题就是兴趣问题, 没有兴趣而言, 做什么都是痛苦的。学生接触有兴趣的事, 就会主动去学习。写作文是对内心想法的表达, 身为教师, 在布置作文作业的时候, 可以专门开一门课对要写作的内容进行探讨。比如说欣赏完朱自清《春》中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和赞春图五幅图以及文、声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后, 学生早已情思撩拨, 蠢蠢欲动了。适时以《校园的……》 (如荷花池、小树林等) 为题, 组织学生口头作文, 许多学生都能充分调动想象与胸中积蓄, “说”出了有体验、有感悟的物和景。学生有内容可写, 他写作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这时, 他何愁写不出颇具真情实感的作文呢?叶圣陶说过:“把无形的语言写下来成为有形的文字, 只要是会写字的人, 谁又不会呢?”只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培养出写作的兴趣, 学生就会主动去写, 把自己的想法结合语言技巧在纸上表达出来, 教师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 鼓励学生, 创建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做事的强大动力, 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学生想要取得好的成绩, 写出声情并茂的好作文, 首先要相信自己可以写好!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敏感时期, 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奇思妙想, 同时也很敏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身为一个教师, 如果面对一个学生写出的比较“奇特”的作文, 要做的不是批评或者给很低的分数, 要先跟同学交谈, 通过心理暗示告诉他你很有想法, 但是这个不符合写作的主旨, 鼓励他把好的想法换成合适的方式表达出符合规格的作文;另外一个例子, 有一个学生在写自己的文章中写到没有人懂自己, 没有人相信自己, 内心深处充满了自卑, 这样的文章被老师看到以后, 老师改变了对此学生原来的印象, 与此学生多次交流, 意识到了学生内心非常恐惧, 严重缺乏自信心。因此, 老师首先给学生讲述了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然后给学生列举了许多名人因为相信自己而取得成功的例子, 告诉学生任何一位成功人士都是从打败自己的自卑开始奋斗的, 鼓励此学生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 相信自己的前途是光明的, 并且将自己做的成功的小事情记录下来。久而久之, 这个学生恢复了自信, 而且对生活充满信心。因此, 写作不仅能够体现自己的写作能力, 更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心理特征, 通过写作能够使别人了解自己, 也能够使自己获得自信。

(三) 广泛阅读, 全面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写不出有内容的文章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内涵不够, 思想里没有储蓄的能量, 面对作文题目, 没有表达的内容, 或者是有一肚子的话想要写, 但是表达不出来。面对这种情况, 阅读是很好的解决方法。阅读就像是写作的前沿阵地, 成功的阅读不仅能积累素材, 减轻学生“无米之炊”之恼, 而且学生还可巧妙借鉴名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 为己所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每天安排出一些时间来阅读名篇美文, 给同学布置额外的课余阅读作业, 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读后感。通过这种行为干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书读的多了, 潜移默化间也学习了写作技巧等, 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慢慢的会发现生活中有美的闪光点, 才能激发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捕捉生活中的美, 才能充实头脑, 美化心灵, 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这时学生写出的文章有血有肉, 情感丰富, 就犹如清晨的朝露一样充满生机, 又好像金秋硕果累累的稻穗。

三、结语

总之,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 初中语文教育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面对苏教版作文写作, 教师不可以墨守陈规用原始教条的教学方案教育学生, 应该通过心理暗示, 鼓励学生激励学生, 使学生真正的爱上写作。

参考文献

[1]董艳.浅析高中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干预[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1 (06) .

[2]徐健.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干预”[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1) .

中学生写作心理 篇11

一、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就目前的初中作文教学来说,多数老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对写作方法的指导与解析上,对于学生心理的沟通与疏导往往不够重视。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明显不利于初中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初中语文老师要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交流功能,通过作文教学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运用心理干预,提高学生写作的有效性

1. 从写作中获得幸福感

曾经有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到他不喜欢现在的生活,不喜欢爸爸妈妈,因为他们总是吵架,经常把道理挂在嘴边,还总是问自己到底跟谁过,所以不想面对生活,不想上学,想要自杀。这个学生的老师看到后,先是吓了一跳,在学生的文章后面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的爸爸妈妈非常爱你,他们非常在乎你,不管他们怎样吵架,你都是他们唯一的孩子,是他们的宝贝儿。老师在写完评语之后将这篇文章转给了这个学生的父亲和母亲,学生的父亲和母亲看了文章之后沉思了很久,一致认为是他们对孩子考虑不周。最后这个学生又一次拥有了和睦的家庭,而且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所以说,写作通常是学生表达内心思想和情感的最有效的方式,老师通过作文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在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2. 在写作中找到良知

我们每个人都有良心,但是良心的发现并不容易,尤其是对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曾经有一个初中生上课不听讲、搞小动作,平日生活铺张浪费。在一篇作文里,这个学生透露了自己的生活问题,他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父母整天早出晚归,没有时间管他的生活与学习,只好多给他点钱。这个学生的老师了解到这样的情况,便与学生交流谈心,让他写了几篇文章,分别是“妈妈的一天”“爸爸的一天”“我的一天”,还布置学生对自己父母的生活写感想。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突然有一天这个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到他不能够像以前一样不好好学习、铺张浪费了,他意识到自己父母的不易。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这个学生表现非常好,成绩也得到了提高。所以,通过写作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甚至能够良心发现,改邪归正。

3. 在写作中消除仇视心理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的叛逆期,有许多学生具有仇视心理。曾经有一个学生在一篇以“父母”为题的文章中写到自己没有父母,对父母恨之入骨,他只爱自己的奶奶。老师看到了这样的文章,便对该学生做了进一步的了解,得知这个学生是一个孤儿,从小在老奶奶的照顾下成长,他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因此对自己的父母恨之入骨。老师终于明白了这个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一起玩,走路时总是低着头。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小心翼翼地教导,给学生布置了诸如《妈妈的艰辛》等文章,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十月怀胎、父母的思念等文章让其阅读,学生通过与老师交流一段时间以后,意识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当再次写关于父母的文章时,他不仅写到了自己的父母,还写到了要报答奶奶。所以说,写作虽然看似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却能够让学生通过写作化解仇视心理,使学生学会感恩。

4. 在写作中找到自信心

学生要想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首要条件就是具备强烈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做事动力,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有一个学生在写自己的文章中写到没有人懂自己,没有人相信自己,内心深处充满了自卑。这样的文章被老师看到以后,老师改变了对此学生原来的印象,与此学生多次交流,意识到了学生内心非常恐惧,严重缺乏自信心。因此,老师首先给学生讲述了生活中的一些道理,然后给学生列举了许多名人因为相信自己而取得成功的例子,告诉学生任何一位成功人士都是从打败自己的自卑开始奋斗的,鼓励此学生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的前途是光明的,并且将自己做的成功的小事情记录下来。久而久之,这个学生恢复了自信,而且对生活充满信心。因此,写作不仅能够体现自己的写作能力,更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心理特征,通过写作能够使别人了解自己,也能够使自己获得自信。

中学生写作心理 篇12

一、激发写作兴趣, 排除应付心理

许多学生不想写作文, 不爱写作文, 对老师布置的作文只是抱着应付心理, 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要排除学生的应付心理, 使他们变被动习作为主动习作, 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

1.了解写作需要。

心理学表明: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 动机来源于需要。叶圣陶先生也明确指出:“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学习中, 随时需要作文, 所以要学作文。”因此, 作文教学应力求让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的目的、意义, 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确实是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 从而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写作动机。

作文前我们给学生设置某种“需要”——交往的需要、表达的需要、自我表现的需要、宣传的需要……让学生为某种“需要”而练习作文, 让他们感受到作文的实用价值, 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如五年级一个单元训练写“演讲稿”, 可写“竞选班队干部”演讲稿, 可写“倡导环境保护”演讲稿, 可写“热爱读书”演讲稿……在写“演讲稿”前, 我让学生明白自己这次演讲要达到什么目的, 想得到什么, 要达成某种需要必须认真写好演讲稿, 否则期望便会落空。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或需求, 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动机, 变“应付老师而作”为“实现需要而作”, 真正投入到写作中去, 进行积极有效的表达。写出的“演讲稿”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才干, 条理清楚, 思维缜密, 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说服力强, 号召力强, 富有感染力, 从而实现了“写”以致用。

2.创设习作情景。

儿童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 他们的情感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而小学生常常不是对所写内容相关的生活已经淡忘, 就是缺少生活体验, 没有写作激情。因此, 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运用多种手段, 根据写作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 渲染写作气氛, 让学生触“境”生“情”, 以饱满激动的情感贯穿于写作过程, 自然进入写作境地。

3.注意多样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 如同植物需要水一般。”激励, 可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激励, 可让学生放飞个性, 展现自我。我们一是通过“评语”进行激励。学生的习作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写评语时我们不是盯住问题不放, 而是注意发现其优点, 肯定其长处, 哪怕只要有一句话、一个词写得好, 也要给予表扬鼓励。二是通过“评奖”进行鼓励。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 组织多种作文评奖活动, 如班级和学校开展评选“优秀奖”、“进步奖”、“希望奖”、“优秀通讯员”、“优秀小记者”、“小作家”等活动。评奖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人人参与, 尽量扩大获奖面, 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获奖。三是展示成果激励。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 如墙报上开辟“习作园地”、汇编《优秀习作文集》、自编《作文小册》、推荐报刊杂志发表等, 让学生展示自我。这样, 在多种激励中, 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充满着信心, 激发了写作的兴趣, 达到了“想写作文, 爱写作文”的境界。

二、解决无米之炊, 防止焦虑心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常为没有素材可写感到焦虑。叶圣陶先生精辟地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为防止学生作文的焦虑心理, 让学生有素材可写, 我们把作文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多观察生活, 多体验生活, 积累素材。

鲁迅先生曾说:“如要创作, 第一需观察, 对于任何事物, 必须观察准确、透彻, 才好下笔。”作文课前要布置观察作业, 给学生一个“安民告示”, 让学生在充裕的时空环境里, 去仔细、全面、深入地认识了解所要写的人物或事物特点。我们要求学生一要从不同侧面认真观察;二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 也就是说, 观察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感觉, 还需要思维活动的介入, 既要有感官的摄取, 又要有思维的伴随;三要做好观察笔记和采访记录等。如写人物的习作训练, 引领学生在学校、家庭、单位、厂矿企业或公司的商业网点去做一些调查采访活动, 学生在观察人物的所作所为时, 要想一想这个人心里会是怎么想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反映出他的什么品质。这样, 学生既了解人物的外在特征, 又了解人物的内在特点, 了解到的是个血肉丰满的人物, 对人物有了深刻的印象。积累了写作素材, 就会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 有感而发。

再者,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要让学生多参与生活实践, 以丰富情感世界, 增强感受能力, 积累写作素材。学生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感受浓厚的生活气息, 经历多了, 积累多了, 感情丰富了, 也就不愁“无米之炊”了。

其三, 还要让学生注意多听。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毕竟是有限的, 要想获得大量的材料, 还应注意多听。“听”包括别人讲事情、听广播电视报道的消息等。“听”这一活动既练习了讲者的说话能力, 也能提高听者的倾听能力, 还能丰富写作素材和知识, 真可谓一举多得。多年来, 我们一直坚持让学生星期一每人讲一两件新鲜事, 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使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全体的信息量, 从而让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

三、降低习作要求, 消除畏惧心理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的习作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目标”中, 即便对高年级也只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可是在实际作文教学中, 许多老师任意拔高要求, 诸如“立意要高”、“角度要新”、“构思要巧”、“语言要鲜活”、“结构要完美”、“字数不少于600字”等等, 打分也下狠手。要求过高, 学生压力大, 便对作文产生了畏惧心理, 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潜能, 对作文失去了信心。这样只能是揠苗助长, 欲速而不达。因此, 教学中要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 降低作文要求, 不超越“课标”, 以消除学生作文的畏惧心理, 保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第一, 教材上每个单元习作都根据“课标”中习作“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提出训练要求, 学生只要达到本次习作要求, 就应该打高分, 甚至打满分。对中下生可以实行放宽政策, 只要本次作文比以往有进步也可以给高分或满分。这样, 所有学生都看到了希望, 激发了内在的动力, 提高了习作热情, 快快乐乐落笔, 轻轻松松作文。

第二, 除单元训练有要求外, 我们还少让学生写整篇的文章, 多引导学生进行片断训练。一是写片断, 一次训练只突出一个重点, 难度低, 不求全, 要求不高, 学生易学易写, 又可以迅速知道自己练习的结果, 看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有益于提高写作的积极性。过去学生总是怕作文, 进行写片断训练后, 学生便主动问老师:“明天写不写?”二是每次片断训练当堂完成, 篇幅短小, 花时不多, 一二十分钟, 不增加学生的负担。三是写片断训练可以积累生活素材和写作题材, 到写整篇文章时就可以随手拈来, 左右逢源, 意到笔随, 落笔成文。总之, 片断训练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由部分到整体, 排除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有利于基本功的训练。

四、营造民主氛围, 摒弃抵触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才会有安全感、自由感和快乐感, 才能充分地发挥, 自由地表达, 自觉地习作, 同学之间才能敞开心扉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真正实现共同发展。

作文教学中, 我们多给学生空间,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单元作文训练目标范围内, “写什么”、“怎样写”让学生自由讨论, 各抒己见, 然后放手让他们自主定题, 自主选材, 自由地写他们想写的话, 自由地宣泄自己的感情, 自由地选择表达方式。我们让学生卸下思想包袱, 轻装上阵, 这样学生才会乐学乐写。

五、启发求异创新, 阻止从众心理

有些同学从众心理严重, 常常是人云亦云, 别人写什么就跟着写什么, 别人怎样写就跟着怎样写, 出现“雷同”作文。为阻止学生从众心理, 彰显作文个性, 我们启发学生求异创新。

1.启发选材求异。即写同一主题的作文, 要求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 选择不同的题材来写。如写“歌颂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文章, 作文前我要求学生要根据这一主题, 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观察具体的人和事物,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并让学生在班上说出自己的选材。如果选材有雷同的要求再观察, 再选材。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学生选取的题材丰富多彩, 各不相同。有位同学写《我家安装了空调》, 按竹扇、电扇、空调来组织材料, 歌颂改革开放;有位同学写《我的电视梦》, 先写小时候到李奶奶家看电视的难, 再写“我”家买了新电视的喜悦, 后写家家有了电视无人到“我”家看电视的事;有位同学写《罗伯伯写对联》, 叙述了罗伯伯在不同时代写对联的故事, 表现了几个不同的时代特征……这样就发展了学生的独特视角, 让他们写出了对改革开放的独特感受。

2.启发立意求异, 即写同题材的作文, 启发学生表达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感情。如写“牛”, 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牛有什么精神, 可以借它赞扬哪些人?”有的说:“牛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奶, 它有一种奉献精神, 可借它赞扬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有的说:“牛默默耕耘, 为人民服务, 可借它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公仆。”有的说:“牛充满活力, 可借它赞扬朝气蓬勃的人。”有的说:“牛从不居功自傲, 可借它赞扬谦虚的人。”……然后我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借“牛”写“人”。这样的训练, 让学生作文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3.启发表达求异。即写作时启发学生去寻找自己的语言, 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如写“家乡的小河”, 在习作前我启发学生:“只要能写出家乡小河的样儿, 表达对小河热爱, 你们可以大胆运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写。你们打算怎样描写呀?”有的说可以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写, 有的说可以用先整体后局部的方式写, 有的说可以先写水声再写水的样子, 有的说可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有的说可以用排比来抒情……这样启发学生求异, 激励学生独立思考, 寻找自己的语言, 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 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 写出自己的个性。

六、激发真情热情, 纠正冷漠心理

当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 孩子犹如众星捧月, 父母、长辈的宠爱、溺爱导致他们渐渐产生“唯我独尊”的意识。他们对人、事、物冷漠视之, 写起文章来冷若冰霜。因此, 我们注意激发学生的真情和热情, 纠正他们的冷漠心理, 引导他们写出感情饱满的佳作。

上一篇:规划设计观念下一篇:大学生公关礼仪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