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观念

2024-12-04

规划设计观念(精选12篇)

规划设计观念 篇1

0 前言

麦金托什设计的高背椅是设计史上的经典,但若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去评价,却又乏善可陈,然而,人机关系上的缺陷并不能削弱其艺术风格上的成就。一个产品的价值,是由多个层面构成的,包括艺术层面、功能层面、商业层面、使用层面和生态层面,对产品的评价,并非一定要面面俱到,好看的未必好用,好用的未必有趣。设计往往是从一个层面出发,兼顾其他层面,设计的出发点不同,设计的价值体现也不同。工业设计在其发展历程中产生了以艺术为中心、以功能为中心、以商业为中心、以人为中心、以及以自然为中心五种设计理念,不同的设计理念代表了不同的产品价值观,由此产生出丰富多彩的产品世界。

1 以艺术为中心的设计

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和经常的精神活动,也是使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艺术促进人类文化的形成,同时也是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发展到今天,艺术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

“以艺术为中心”的设计,更多的强调产品的艺术风格和形式感。设计从美学出发,体现幽默、美感或者语义。美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追求艺术价值的设计,会让人们走向艺术化的、充满诗意的生活。

设计对于艺术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美学形式。传统的美学形式注重细部的装饰,追求精雕细琢(图1(a));现代设计则更强调形态对功能的反映,追求简洁的轮廓(图1(b));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波普风潮和后现代主义,则表现为通俗的趣味性(图1(c))和强调形态的隐喻(图1(d))。

2 以功能为中心的设计

功能是产品存在的基础,按满足人类不同需求层面,产品的功能分为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以功能为中心的设计是指着重于满足人对产品物质功能需求而进行的设计,是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之一。现代主义是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设计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其最为重要的理念便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与实用功能无关的装饰被认为是多余的。

功能主义并非排斥艺术,它拒绝的只是表面的装饰,事实上它建立了新的崇尚简洁的美学观,追求“一种由适用性和简洁性而来的干干净净的有没和雅致”[1]。马歇·布劳耶(Marcel Breuer)设计的瓦西里钢管椅(图2(a))和保罗·汉宁森(Paul Henningsen)设计的PH灯(图2(b))是功能主义设计的典范,历经数十年,依然在生产销售。

基于功能主义美学观发展而来的极简主义是现今许多著名品牌产品所采用的设计风格,这种简单纯粹的审美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图3)。

以功能为中心的设计需要避免的两个误区,一是对装饰的绝对排斥,忽视产品的情感价值;二是让一个产品盲目挤进很多功能,导致产品的过度复杂化。

3 以商业为中心的设计

20世纪50年代,迅速上升的经济使美国进入了富裕社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和迎合不断求新求异的消费者的需求,通用汽车公司推出了“计划性废止制”(Planned obsolescence),即在设计新的汽车式样时,必须有计划地考虑以后几年间不断更换部分设计,使汽车最少每2年有一次小的变化,每3-4年有一次大的变化,造成有计划的“式样”老化过程。其目的是促使消费者追随新的潮流,放弃老的式样,促进市场销售额上升。这是“设计追随销售”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典型的“以商业为中心”的设计策略。

就其特征而言,所谓“计划性废止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功能性废止,即使新产品具有更多、更新的功能,从而替代老产品;二是款式性废止,即不断推出新的流行风格式样和款式,致使原来的产品过时而遭消费者丢弃;三是质量性废止,即在设计和生产中预先限定使用寿命,使其在一定时间后无法再使用。总之,其目的在于以人为方式有计划地迫使商品在短期内失效,造成消费者心理老化,促使消费者不断更新,购买新的产品。

“计划性废止制”的设计观念很快涉及到几乎所有产品设计领域,它不仅深深地影响了战后美国的工业设计,而且对当今的设计界也有巨大的影响。现代很多品牌的设计策略都贯穿这一设计原则,甚至成为设计界的潜规则。尽管这种观念导致了一种用毕即弃的即时消费主义浪潮,造成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与现代关注环境生态的设计思想相悖。但是,永远无法阻止设计和商业的相互依赖性,因此,以“商业为中心”的设计策略无法回避,但是可以更好的将对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考虑纳入其中,形成对企业有利、对环境无害的绿色“以商业为中心”的设计。

4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就是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进行设计。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的目的,就是设计出最适合人使用的产品或服务。好的设计,物品不但好用、有效率,还能给人带来愉快的体验。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有以下几个设计方向。

(1)可用性设计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9241-11(Guide on Usability,1998)中对可用性作了如下定义:产品在特定的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效率和用户主观满意度[2]。例如,设计产品按键需考虑合理的按键间距,以免造成误操作;按键操作需要某种形式的操作反馈,以便用户感知操作的进行。产品的可用性是由设计决定的,著名学者唐纳德·诺曼(Donald A.Norman)指出:“如果人们使用某些产品遇到困难,那不是他们的错,那是设计的错”[3]。可用性设计是人机工程学的延展,已成为当今信息产品设计最基本的指导原则。

(2)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理念起源于1950年代的北欧,主张身心障碍者应能参与到正常人的生活环境中。1974年联合国国际身心障碍者专门会议发表了无障碍设计报告书,“无障碍设计”这一名词得以正式被使用[4]。无障碍设计强调在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工作、生活、娱乐中使用的各种器具,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生理失能者的使用需求。数十年来,这一设计主张从关爱人类弱势群体的视点出发,以更高层次的理想目标推动着设计的发展与进步,使产品与环境更趋于人性化。

(3)通用设计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无障碍设计发展成为通用设计理念。通用设计是指对于产品的设计和环境的考虑是尽最大可能面向所有的使用者的一种创造设计活动。它所传达的意思是:如果物件能被失能者所使用,就更能被所有的人使用。通用设计较之无障碍设计,更强调产品的公平使用,以消除对正常人与弱势群体区别待遇的心理暗示。

(4)体验设计

体验设计以提升用户体验为目的,用户体验是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主要来自使用者与产品的交互过程。好的用户体验来自于合理而有趣的使用方式、人与产品的互动、产品对人创造性的激发以及产品与人的情感联系。在信息化的时代,社会正从一个基于生产物质产品的社会转向一个基于服务的经济性社会[5],工业设计的对象也从物质化的“产品”扩展到非物质化的“过程”。对“过程”的消费目的在于获得“体验”,对于一般消费品而言,产品的体验价值正逐渐超越功能价值,成为产品最重要的竞争要素。

5 以自然为中心的设计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开始威胁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也对产品设计的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1]。“以自然为中心的设计”价值观是对工业化时代以来设计理念及其行为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理性反思,它以关注环境生态及人类可持续发展为设计理念,再次理念下产生了“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等概念。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设计加以落实。因为设计既是产业链的初始,也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

“以自然为中心的设计”的核心思想是“3R”原则:即Reduce(降低消耗)、Recycle(再循环)、Reuse(再利用),它要求不仅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通过设计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因此成为生态设计的一种重要方向。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有三种思路,一是通过高品质和融入用户情感让用户不愿丢弃产品;二是以系统设计的思想规划产品生命周期的多个阶段(图6);三是对已废弃的产品进行再设计,通过赋予新的功能达到延长其使用寿命的目的(图7)。

6 结语

不同设计理念诞生于不同的时代,但都共存于当今的产品世界。它们并不相斥,而是以其多元化去满足不同的使用者需求:以艺术为中心的设计满足人们对艺术品位的追求,以功能为中心的设计满足人们对实用性的追求,以商业为中心的设计满足人们对时尚潮流的追求,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满足人们对舒适与体验的追求,以自然为中心的设计满足人们对生态可持续性的追求。另一方面,不同设计理念所代表的各种产品价值也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产品上:环境友好的产品可以是美的、好用的、商业利益高的。设计的智慧在于“和而不同”。

摘要:将工业设计的价值观念归纳为以艺术为中心、以功能为中心、以商业为中心、以人为中心和一自然为中心五种设计理念,阐述了这五种设计理念的基本思想和构成,并通过实例说明其特征。

关键词:工业设计,设计理念,产品价值

参考文献

[1]卢永毅,罗小未.产品设计现代生活——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http://www.usabilitynet.org/tools/r_international.htm[EB/OL].

[3]唐纳德.A.诺曼著,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曾思瑜.从「无障碍设计」到「通用设计」-美日两国无障碍环境理念变迁与发展过程[J].设计学报,2003,8(2):57-76.

[5]马克.第亚尼编著,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规划设计观念 篇2

课题名称

设计者(姓名:石昭月、通讯地址:泉州十中)

一、概述

本课是新课改后广东教育出版社的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会学习》的4.1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通过“学习小调查、小辩论”等活动,结合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认识学习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事情,明确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学习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的基本活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小调查”、“小辩论”等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自觉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认识到,学习是个人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将来参加祖国建设的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已产生模糊的.认知,正处于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在学习行为上呈现出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的特点,因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情景式、探究式、辩论法、调查法、讲授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提前一周发给学生调查表并开始调查。

2、指导学生:每人调查对象8―10人为宜;每年龄组不少于2人;性别比原则上为1:1。

3、指导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人际交往”知识灵活运用于本活动实践。

4、指导学生初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本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图片1:失学、失学的孩子、贫困地区的学童等

图片2:本校校园美丽画面

通过两组对比图片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突,进而营造教学气氛,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好好珍惜学习机会,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

【讲授新课】一、活动:学习情况小调查

思考:1、从幼儿到中小学生到成年人到老年人,他们都在学习,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学习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2、他们通过学习,可以达到什么目的呢?(见书P72)

“设计不关乎产品,关乎观念” 篇3

本刊电话采访了德国慕尼黑国际设计博物馆主策展人科里娜·罗思娜博士。

DESIGN vs.罗思娜

DESIGN:请给我们讲讲迷你黑国际设计博物馆,Die Neue Sammlung是什么意思?

罗思娜:“Die Neue Sammlung”在德语里是“新收藏”,“慕尼黑国际设计博物馆”是它的副题。博物馆于1907年建立,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设计博物馆。之所以被称为“新收藏”,是因为那时设计博物馆的概念非常新,还没有其它的博物馆提出这样的想法。我们从未仅致力于艺术与手工艺品的收集,而是从一开始就将焦点对准了工业设计。工业设计这个名词在1907年还不存在,德语里还没有出现相应的词汇,但博物馆已开始收藏系列生产或被称为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博物馆的始创者认为,这种新出现的工业化现象极大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程,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人成为工人,许多人没有太多钱、需要经常变换地点来找到赖以生存的工作。这些人需要的不仅是家具,而是家具的变动性,并且要支付得起。但不管怎样,这些家具需要看起来漂亮、能在使用过程中给人带来愉悦。所以博物馆成立的最初目的,是选择、收集和展览这些物品,以留给后人。这是最初的想法。现在,社会进步了,出现了数码化、媒体化、可持续化等新趋势,这些趋势都在影响着设计,设计与100年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博物馆的宗旨是记录设计的时代性,通过收藏反映这些变化。我们的任务是去记录每个时代最好的设计,博物馆现在有8万件产品,我们的博物馆是最老的也是最大的。

DESIGN:8万件产品!我很好奇,博物馆怎样选择展品?一般遵循怎样的流程?

罗思娜:任何入选的产品,首先在观念上必须有创新的地方,例如博物馆会收集手机,因为它对于今天这一信息交流的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特别关注这样具有重大意义的进展。其次,入选的产品要有质量、要非常杰出。我们不是档案馆,我们更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我们与世界上著名的设计师和以设计为导向的公司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能够与他们直接对话,我们很清楚他们最新的进展。在选择一个物品进入博物馆收藏前,内部会经历激烈的讨论。如果我们中意某件,我们会发出邀请,请他们加入收藏。当然还有其它收藏途径,例如二手市场,比如旧电脑,很难找,因为人们不要了就随手扔了,这个难度甚至超过收藏珍贵的艺术作品。我们也去ebay,还与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有联络,我们经常接到他们的电话,询问我们是否需要一把1952年的椅子,或者问,“我发现了一个摩托车,你们感兴趣吗?”所以渠道是很多的。我们的馆长与策展人经常担任各个奖项的评委,这样我们能观察到最新的进展。

DESIGN:博物馆有没有一个类似委员会的机构去决定哪件产品入选?

罗思娜:有的,这个委员会包括经理和策展人,大约4、5人。但我想强调的是,这不是秘密会社,我们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互动。我们与外界的策展人保持密切联系,也做联合展览,在这样的讨论接触中,我们的选择标准也在调整变动。因为我们不想封闭,不想自我繁殖。当然,委员会的组织对于做出决定来说是必要的,但在做决定过程中,有许多新信息的输入,这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例如,我们与设计大师英格·莫勒(Ingo Maurer),康斯坦丁·格里奇克(Konstantin Grcic)保持着很好的关系,他们很了解国际设计的进展,我们还与一些伦敦、纽约的策展人有联系,与他们一起讨论问题,这些都影响到我们的选择。展出。如果收藏中已有同类的作品,那么这些东西如何能被展示?另一个问题是,怎样向受众传达设计7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理论的支持。在20世纪50、60年代,理论的焦点是形式追随功能。而在20世纪70、8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波普设计、反设计与观念设计迅速发展,博物馆当然会对这些潮流做出反应,以记录这些发展。当然我们不能说,在1950、60年代我们的收藏政策是形式追随功能,那么我们不能收藏后现代设计。因为作为博物馆,我们必须要收集产品以反映设计的进展,同时体现设计的丰富性。

另一个非常关键的理论背景是,我们收藏政策的核心是:设计不是产品,不是你在商店里可以买到的东西,设计关乎观念,设计是一种智识的学科。它与创造的头脑有关,设计始于你的头脑,始于创造性的人类大脑产生的愿景,例如,一个更好的社会,一个乌托邦,设计提供一种前进的动力。设计的责任是建造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社会,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比以前更好。

DESIGN:您怎样看待艺术收藏与设计收藏?

罗思娜:与设计博物馆毗邻的,有艺术和建筑博物馆,我们的馆长认为,这三者具有相通的根,那就是创造性的人类心智,创意流淌在设计一辆车、去画一幅画或者去造一座建筑中。当然,三者的功能有所不同,艺术提供一种对社会的解释,一种自我的表达;设计总是与公司相关的,如果没有人的使用,设计不能达成,建筑也是一样,建筑需要满足某种需要,这是与艺术不同的地方。

DESIGN:作为一名每天接触大量信息的记者,可以观察到得一点是,德国设计最近几年取得快速的发展,甚至可以被称为蛙跳般得进展,是否能从设计收藏中看出这个趋势?

罗思娜:我很高兴你看到了这个趋势。在二战后,德国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在20世纪50、60年代,它的态度非常直接、非常干净、非常诚实,而且以大众能接受的价格出现。而从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一直到现在,德国涌现出年轻的一代,以康斯坦丁·格里克等为代表,他们的实践可被称为“观念设计”,但另一方面,他们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他们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为大部分人所使用,这是非常重要的。设计有时使用高科技,但科技必须使产品更好,让人们购买得起、可持续,这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设计师应该创造出新的东西,世界上已经存在了上百万的东西了,每种新东西都必须比旧有的东西好,这种好意味着你更喜欢它。例如,你有一个从祖母传下来的玻璃花瓶,非常美,你从不会想到要把它扔了,这样很环保,不是吗?设计应该与今日世界有关,与你我的世界有关。如果拥有整洁、美丽的环境,你能够感觉更好、更安全,使你更快乐地享受生活,更加热爱工作。所以事情并不是说形式追随功能,而功能也是与情感有关的。

中国古代工艺设计观念与现代设计 篇4

众所周之, 有个性的现代设计本来就是来自于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并集中体现富有民族本色的设计思想。从宏观上说, 中国古代的造物设计正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象征。按工艺美术自身本质特征, 基本上在不同的时期都以某一种设计思想为主导思想, 并辅以相对应的形式。归纳起来对我们的现代设计来说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这里, 具体例举以下几种:

一、关于功能和形式的问题

在汉代, 提出的“百工者, 以致用为本, 以巧饰为末”的著名论断, 就说明了中国古代设计的目的问题。其含义是说,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用, 即物品必须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 其首要任务应当是实用价值的设计。这跟现代设计意义上的“功能第一, 形式第二”是一致的。在工艺设计中, 用与美的统一实际上就是文与质的统一。中国古代长期以来持续不断的关于文与质的争论, 反映在工艺设计上, 正是功能与装饰美形式的和谐问题。孔子云:“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就说明了文与质, 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是工艺美术的本质追求和设计原则, 它反映了人类造物的根本要求和终极目标, 规范和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的造物中都反映了上述文质兼备、美与善的统一。如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尖底瓶, 其设计思想首先就是功能和实用的必然, 然后才是器物外形的装饰。还有如西汉的长信宫灯, 功能的精巧设计远远大于装饰的存在。这一点与现代设计思想的经典不谋而合, 也可以说为现代设计定下了基调。如和西方现代设计史中沙利文强调的“形式追随功能”以及之后包豪斯所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是一致的。可以说, 这一思想贯穿了西方现代设计的始终。其对中国的现代设计的影响, 也是一样。中国的现代设计虽然比西方晚了很多年, 但从各类设计做品中不难看到这一思想的影响。

二、关于艺术和技术问题

在中国古代, 技术与艺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所谓“技艺相通”就是这个意思。在器物制造上, “器”的概念是物质生产的产品, 器的制造包含了生产技艺与艺术创造。最早, 在庄子《天地篇》中有记载:“能有所艺者, 技也”。既体现了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 也体现了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反映了古代对造物设计的本质认识。在西方设计史上, 对艺术与技术的争论喋喋不休, 终于在现代艺术大师格罗佩斯于《包豪斯宣言中》提出的经典“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中把技术问题摆正, 使技术问题在现代设计上得到应有的地位, 并发生作用。没有技术就没有艺术, 就没有现代化, 深刻地反映出技术对艺术设计的推动和辅助作用, 和技术对艺术的重要性。在现代, 技术问题更是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可以说, 科学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每个国家在抓紧提高本民族设计的时候, 都不的不首先要考虑到技术的制造问题, 有了先进技术的支撑, 具有超时代精神的设计作品才能有实现的可能。任何国家在艺术和技术问题及对现代设计的作用上所持有的态度都是趋于一致的。当然, 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关于“材美工巧”

在中国古代造物设计中, 讲究工巧, 所谓工巧, 实际上包含了意匠之巧和技艺之巧, 而意匠之巧更为重要, 并成为中国人典型的造物思想观。《考工记》中有记载“天有时, 地有气, 材有美, 工有巧, 和此四者, 然后可以为良”就是这种设计思想的体现。“材美工巧”所体现的系统观, 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兼利万物”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和和人的宇宙观, 从而在设计上反映出以自然为尚, 以人工为本, 以及与“天地相宜”相一致的物顺自然, 合乎天道的思想观念。这在许多造物设计中都反映出来, 比如中国明代的家具设计, 其精巧的“意匠美”与深沉、坚细的不加掩饰的“材料美”相结合, 再施以恰当的“工艺美”创造出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明式家具, 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至今仍不失其经典意义, 被视为中外家具设计的典范。现代设计更是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这种“材美工巧”的思想, 在设计的准备阶段充分就考虑到设计品特殊的材质, 并运用恰当的技术使其得以实现。在物质时代发展到如此高的今天, “材美工巧”设计思想的运用更应该使作品关注自然, 合乎人性, 这样才能创造出提高生活品质的经典设计作品。对材料美的重视, 几乎可以说是现代设计作品成功的一半。

以上都是古代的文人、艺术家所总结的经典设计思想, 对我们具有很深刻的指导意义。我们既要不断从设计理论上提炼、总结, 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运用它。现代设计正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通过设计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化, 使世界各国的文明在新时期崭放光彩。所以, 现代设计界除了应该重新思考知识创新为价值取向的新时代以外, 还应该更进一步研究古代文明, 借鉴古人,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因为, 各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相应的设计战略都既离不开对国际新趋势的了解, 又必须以各国传统文化为参照。我们需要一个现代的思维, 对世界重新审视, 强化设计的现代文化意识, 就必须要研究古代优秀的设计观念, 为我所用, 才能使全球文化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走的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9

规划设计观念 篇5

课程论文

院系:风景园林学院 专业班级:风景园林

姓名及学号:

“大生态”观念下的4种园林规划设计倾向

摘要

本文以“大生态观念”为前提,以专业科学的知识,列举了四种生态型的园林规划设计倾向,即:自然式规划设计、乡土化规划设计、保护式规划设计、恢复式规划设计。并且对每一种生态型园林规划的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说明。

Abstract Onthe basis of Great Ecology and professionaldiscipline knowledge,we put up with 4 typesLandscapeArchitecture planning.Such as :Natural design、local design、protection design、recovery design.And then give examples to explain them.关键字:大生态 自然式 乡土化 保护式 恢复式

Key words: Greatecology Natural design

Local designProtection design Recovery design

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地对自然资源的透支与不合理开发,导致目前世界的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被人为活动影响,导致其严重失调。在世界各国逐渐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及“大生态”观念的影响下,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重新引起人们的思考。

大生态学即广义生态学,它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因素(含生物因素)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意识流等运行规律的科学。

大生态学与深生态学所探讨的目标和涵盖范围是一致的,是以“地球生物圈内的一切物种的和谐永存”为探讨对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一最高意识下探索人与自然关系新的科学思维方式。大生态将一切生态划分为“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三大类型, 或者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两大类型,因为经济生态也应属于社会生态的范畴。

提出社会生态中的“政治生态”更为重要,这是社会生态的灵魂,是决定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质量的前提。大生态反对社会行进的盲乱,发展的冒进。指出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源在于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急功近利”和整体发展的“盲目失控”

基于“大生态观念”,我将对四个生态设计倾向,即: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式设计、恢复式设计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分析其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在此基础上发掘四种生态设计对未来人类社会和谐宜居的社会的作用与重要性。以下我将分别列举四个案例,对其的设计手法及内容进行说明分析,以深入了解这四种生态规划设计的概念。

一、自然式生态规划设计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物质需求后,开始对生活环境提出要求,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类开始向往原始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自然的田园,广阔的的天地以及清澈的流水。结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世界各地开始重视自然式园林的设计开发,以希求人类在城市生活中也能体会到大自然的安逸舒适,以为人们营造出亲近自然的休憩环境。通过对植物的合理选择,对地形进行自然的营造,在硬景与软景的和谐统一下,创造出美观、生态、舒适、经济的生活环境。

自然式园林设计中地形为自然起伏的和缓地形与人工锥置的若干自然起伏的土丘相结合,其断面为和缓的曲线。在山地和丘陵地,则利用自然地形地貌,除建筑和广场基地以外不作人工阶梯形的地形改造工作,原有破碎割切的地形地貌也加以人工整理,使其自然。水体轮廓为自然的曲线,岸为各种自然曲线的倾斜坡度,如有驳岸也是自然山石驳岸,园林水景的类型以溪涧、河流、自然式瀑布、池沼、湖泊等为主。常以瀑布为水景主题。在园林中建筑为对称或不对称均衡的布局,其建筑群和大规模建筑组群,多采取不对称均衡的布局。全园不以轴线控制,而以主要导游线构成的连续构图控制全园。园林内种植不成行列式,以反映自然界植物群落自然之美,花卉布置以花丛、花群为主,不用模纹花坛。树木配植以孤立树、树丛、树林为主,不用规则修剪的绿篱,以自然的树丛、树群、树带来区划和组织园林空间。树木整形不作建筑鸟兽等体形模拟,而以模拟自然界苍老的大树为主。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二讲色美;三讲体态美;四讲味香。除建筑、自然山水、植物群落为主景以外其余尚采用山石、假石、桩景、盆景、雕刻为主要景物,其中雕像的基座为自然式,雕像位置多配置于透视线集中的焦点。自然式园林在中国的历史悠长,绝大多数古典园林都是自然式园林。体现在游人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足不出户而游遍名山名水。如承德避暑山庄集中国大江南北园林于一园之中,游览其中可欣赏到各种风格的园林景观。

以“南宁市五象新区良庆河、楞塘冲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南宁市五象新区规划总面积8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100 万,是南宁市新的行政、文体、商贸服务中心,是具有多功能、综合性的宜居新城。良庆河、楞塘冲位于五象新区核心区之中,是南宁市水系规划“一江十八内河四大环城水系”中重要的环城水系之一,生态景观主要由良庆河、楞塘冲两个天然水体和一个人工开挖补水运河——楞良运河组成,其水源来自于天然江水及大王滩灌溉用水,河流流经五象新区,在良庆镇处汇入邕江。它西北部紧靠五象岭森林公园,北望青秀山风景区,中间环绕五象核心区,具有非常高的生态景观示范作用。

(一)、设计思路——“水为体,绿霓裳,文化魂”水为体。水是所有景观的载体,设计以理水为重点,强调营造自然特征的水体环境,在满足水工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展现河道的形态特征:滩、弯、汊、岛、岸,使整个景观工程构建在一个自然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设计的生态及自然性。绿霓裳。设计在创造景观时,以植物、生物、地形等自然要素为设计素材,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效果,不同的景观段以不同的景观素材来营造特色,如密林、疏林、丘陵起伏、野生鸟天堂、鱼类繁殖地等,以此创造丰富多变、自然有趣的景观效果。

(二)、设计目标——水映绿林、回归自然河道生态景观营造以绿化造林为主,构建生态河道,让水质得到改善,让原有生物群回迁,重新建立河流的水生生物生态环境,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特征,重现自然、和谐、美丽的河道景观。

(三)、河道形态处理 凹岸、凸岸、深潭和浅滩交错的自然河道形态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良庆河、楞塘冲的整治结合现状地形采用以下几种类型,建成自然生态的河道形态。自然溪流型。根据河段功能,良庆河的上游部分以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为主,水深仅有0.3m~1.0m,因此河道形态采取自然溪流型。河滩型河道。良庆河中下游河道的护岸比较平缓,结合驳岸处理,作开敞河道。整个河岸铺设沙滩或只种植草坪,模拟自然河滩段,为市民玩沙、亲水、淋浴阳光创造条件。岛屿河汊型河道。楞塘冲上游的河道较宽,水深1.0m~2.5m,在保护原有河道过水断面的基础上,增开一条水汊,两条水道中堆土,形成岛屿。水汊上架设景观桥,方便市民上岛游玩。岛屿大小根据环境可大可小,大型岛屿可提供游赏场地,小型岛屿仅作为观赏设置。丘陵型河道。楞良运河的河道较窄,河岸地势较陡,结合现有自然起伏地形,利用河道挖掘土方堆山,形成丘陵地形,让河道沿丘陵地形弯转曲折,游览性道路沿丘陵绕行,时而贴近水面时而绕丘陵之后,产生河道若隐若现的效果。

(四)、河床自然生态化处理 水面在景观中占绝大比重,水环境景观优劣决定整个景观效果。为了营造自然生态的河道,设计对河床进行科学处理,遮盖河床工程的人工痕迹,处理方式有几种。

浅水卵石河床:在河道浅水区铺设各色卵石,通过光照变化、反射出不同色彩,使河道颜色变化,同时也减缓对河床的冲刷,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筑巢扎根。

水底植物河床:在河道上游的浅水区和河水流速较缓的人工湖,河底放置营养土,种植水草,绿化河床。

(五)、驳岸处理

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良庆河、楞塘冲现状局部河段的驳岸植被较好,各种野生花灌木丛对现状河道驳岸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整治后大部分河道的岸坡比较平缓,因此河道驳岸处理主要采用三种形式。草坡式驳岸:在坡度较缓的河段,驳岸形式采取大面积的草坡式,既满足人亲水的需求,又使河道景观空间开阔明朗。石块型驳岸:在护岸坡度较陡的河段,河岸放置石块,并插植耐水灌木与乔木,达到绿化效果并减少河水冲刷对岸线的破坏。湿地型驳岸:考虑河水水面变化情况,设计预留出湿地区,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等,利用植物来巩固岸线,减缓河水冲刷。

二、乡土式生态规划设计

乡土景观根据其外在表现形式和人的参与形式主要可分为自然环境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部分,其中人文景观又包括:经济景观、聚落景观、历史文化景观。这几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乡土景观。乡土式设计应当尽量考虑当地的人文,气候,土壤,环境等条件,以此为前提下进行规划设计。

它不追求形式的复杂性, 只是遵循地方形式,很少接受其他区域的创新。可以看出这一理解的根源在于认为乡土景观是地方的、传统的.它不接受外来的文化和影响, 排斥高新技术的应用,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别是很明显的。例如: 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和南方的塔楼就是不同地域的乡土景观,而城市中的各种新型住宅区和建筑群都不属于乡土的范畴。以“纳溪倒流河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倒流河是泸州市纳溪区第三大河流,又是泸州市水电局批准的小一型水库,因河流自东向西注入长江,与一般的江河流向相反而得名。发源于江阳区分水乡,流经龙车、兰田、棉花坡等乡镇注入长江。倒流河全长50多公里。沿河而下,自然景观奇特,山峦叠嶂,林木青翠,山形多姿,沟壑纵横,三段落差层层迭迭,弯弯的倒流河犹如一条奔腾的巨龙,穿渔剑、过曹溪直奔长江。浓厚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积淀,景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景点众多,具有发展旅游不可多得的条件。

在城市化的进程下,为了合理的保留这片大范围的城市生态绿地,形成自然与城市共生,展现这片湿地的魅力以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景观的规划上,主要以生态化的河道清理和植被修复、乡土人文的延续、引入休闲服务业态以及处理湿地边缘与城市功能空间的融合为营造手法。形成与城市融为一体、和谐共生的城市倒流河乡土文化生态湿地公园。

图1 纳溪区倒流河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范围

图2 纳溪区倒流河中游农耕景观

规划场地内的倒流河,起伏变化的山体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造就了两岸自然的河道地貌景观,以及富有乡土气息的梯田农耕文化。漫步在河流边,走在田埂上,欣赏着不同季节农田里别具一格的乡野美景;在溪流峡谷间,踩在光滑的石头上;奔跑在山脊上俯视自然全景时心境的豁达;在果园里,品尝自己采摘的果实的愉悦心情;与当地人亲切的谈笑互动。这些都是在这环境下的稀疏平常的生活片段。然而,这种简简单单的生活中的小幸福,成为了都市人为之向往的“奢侈品”,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但是,近十年来,由于农耕的蔓延,对水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农田大量临近河道,对河流的水质产生威胁,以及堤坝截流(图3)等人为干扰,导致下游生态栖 息地的生态性逐年降低。另一方面,近几年对倒流河度假区的旅游开发,并未产生大的旅游吸引力,在游客中并没有得到推广和宣传的作用,同时又产生零星的、荒 芜的旅游村落(图4),以及潜在的老年群体的居住需求未得到合理的规划。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最大地利用场地资源、客源群体的定位模糊和缺乏有序的开发模式。

图3 河道水源拦截,蓄水以供应上游农田的水量需求 图4 倒流河度假区村落现状

(一)、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建立连续的生态河流游憩廊道。

通过规划和改善,为了延续详图人文景观,保留相对完整的河流生态廊道。两岸大部分都有竹林作为防护带对水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过适度竹林生长的空间序列调整来满足游览体验的场景的需求,创造一条曲径通幽的沿河竹林游憩景观。万寿桥下存在着历史遗迹流杯池。这是古代文人墨客们的高雅愉乐方式,曲水流长,将酒怀放在流杯池的流水中,六人对座,酒怀在流杯池的流水中,停流在那一位面前不走,那就该你喝酒迎诗作画。泸州流杯池有六口之多,分布在泸县,合江,纳溪,江阳区。该节点就可以作 为倒流河游线系统中可解说的历史文化资源。

基于现有的场地状况和特点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建立连续的游憩廊道,景观设计手法上主要有四点:1),河流生态水资源的整合利用;2),河流生态水净化系统的设计;3),河岸的生态化设计;4),河流游憩走廊的建立。

(二)、倒流河河岸的生态化设计

倒流河河岸保留了河岸自然形态,根据河岸的现有条件和需求以自然和多种人工的手法稳固河岸边界。首先以植物固岸的自然型的处理方式,多采用乡土水生植物,如 芦苇、菖蒲等,利用其发达的根系稳固堤岸,同时形成丰富的水生、湿生植物群落,最大限度保持河岸自然特性。其次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加堤岸抗洪能力。例如,在坡度较陡的区段,可以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结合,固堤护岸。另外,在与居住区相衔接以及临着长江的堤面,应采用多种人中的手法,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大柳枝等;临水侧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 中繁茂地生长。

(三)、河流休憩走廊

在恢复整体河流湿地生态环境的基底上,根据不同区段的地形与河道特点,以及周边局部区段不同的功能分布空间,布置合适的游憩节点,形成一条连续的倒流河生 态湿地游憩走廊。由进入湿地的入口码头为起点,分别是漫滩湿地、河谷湿地(渔剑滩)、湿地保育区、大桥浦瀑布、湿地净化展示区、田园风光走廊、观景平台、生态垂钓、长寿桥流杯池、竹林通幽廊道、以及山林生态区等(图12),创建起连续的生态景观游憩体验廊道。在各个区段形成漫步、驻足、停留等以静态的景观 引导动态的人流,在步步是景的游览路线上,感受河道景观的自然魅力

倒流河生态游憩游览节点分布图

(四)田园风光走廊

考虑到区域多山体,山脉景观连续,层次丰富的农业梯田景观。设计上,利用这美丽的自然画卷为背景,沿河道边缘创造一条漫步长廊,蜿蜒在河道和田埂边 缘,人们顺着廊道漫步就可以欣赏到两岸连绵起伏的田园风光。在两岸的植被种植上,通过乡土水生、湿地植物群落来保护自然地貌,不考虑种植大的乔木以免遮挡廊道的景观视野。

蜿蜒在河岸和田埂边缘的漫步廊道

三、保护式生态规划设计

如今人类活动让自然环境日益严峻,城市生态环境被破坏严重,在城市公园设计中,设计城市可以呼吸的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城市进行保护性景观设计,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将自然景观引入城市之中。

以“哈尔冰群力湿地公园”为例

从2006年开始,位于哈尔滨东部的群力新区开始建设,总占地27.3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3200万平方米,规划13-15年时间全部建成,将近有30万人口。新区绿地面积占16.4%,而大部分土地将是城市的硬化地面。当地的年降雨量是567毫米,集中在6至8月,本地处于低洼平原地带,历史上洪涝频繁。

受当地政府委托,土人设计承担群力新区的一个主要公园设计,占地34.2公顷,为城市的一个绿心。场地原为湿地,但由于受周边的道路建设和高密度的城市发展,导致该湿地面临水源枯竭,湿地退化,并将消失的危险。

土人的策略是将该面临消失的湿地转化为雨洪公园,一方面解决新区雨洪的排放和滞留,使城市免受洪涝灾害,同时利用城市雨洪,恢复湿地系统,营造出具有多种生态服务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实践证明,设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实现了设计的意图。

路网建在池塘沙丘环内,这样游客就可以体验步行穿过森林。平台和观景塔设在池塘内和沙丘上,便于游客接触自然和观远景。通过人行天桥将散布的沙丘连接起来,周围的居民就可以体验到走在湿地中,行于苍穹间。

保留场地中部的大部分区域作为自然演替区,沿四周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低不一的土丘,成为一条蓝-绿项链,形成自然与城市之间的一层过滤膜和体验界面。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收集城市雨水,使其经过水泡系统沉淀和过滤后进入核心区的自然湿地山丘上密植的白桦林,水泡中为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

高架栈桥连接山丘,步道网络穿越于丘林。水泡中设临水平台,丘林上有观光塔,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体验空间。建成后的雨洪公园,不但为防止城市涝灾做出了贡献,同时成为新区城市居民游憩和体验生态的场所。昔日的湿地得到了恢复和改善,并已晋升为国家城市湿地,该项目成为一个城市生态设计,城市雨洪管理和景观城市主义设计的优秀典范。

四、恢复式生态规划设计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同时,在已恢复或重建的生态系统下,通过合理的人为控制,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成都市活水公园”为例

成都活水园,占地24000多平方米,坐落于成都市中心府南河畔,是一个具国际知名度的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园中庞大的水处理工程,大大改善了府南河的水质,也因此让市民亲眼目睹水由污变清的自然进程。每天有200立方水从河中抽出除去细菌、重金属后再回到河中。

活水公园位于成都市内的府河边,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的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取自府河水,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向人们演示了水与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

公园形状是一“鱼”形,游人往往从鱼嘴而入,走向鱼尾。而沿着河岸又恰好在公园散步,游赏全景

整个公园水系的运行过程:

府河-----公园人工湿地(净化)-----公园景观用水------府河。

净化方式的原理: 1 基质的过滤。2 植物的吸收。微生物对有机物污染物的降解。

一、活水公园功能分区

成都活水公园主要由“人工湿地生物净水系统”、“自然森林群落模拟”和环保教育馆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如图一。在鱼形的整体平面上,绿地分割各个景观区域以及通行流线,再以鱼眼到鱼尾的水处理系统串联起各分块,将想鱼一样的生命动力给以整个公园,让整个园区富有活力。并在视觉上联系了各个板块,使游人在观看游览中感受到绵绵不绝的水流场景,体会水对于各种生命的重要滋养。

“人工湿地生物净水系统”主要由数个水处理池构成,在功能上不仅向游人展示如何将污水步步进行净化,四周的植物配置也营造了一种自然式生态的亲和环境效应,从而更好地在自然方面诠释公园的象征意境。此区域包括了水处理展示区,休息观赏区和湿地生物展示区。三者在游人步行过程中交替出现,通过植物整体外形的相似性和路道实现自然过渡,展现节能环保可循环的多功能水资源利用和别具一格的湿地景观。

“自然森林群落模拟”这一景观广泛分布于公园各处绿地中。随着净水系统和自然森林群落的组合运用,让“公园”的功能得以更完善地体现和发挥,在一些人造混凝土景观周围布置令人舒适的绿色植物,不仅可以作为与净水系统相对应的软质景观,而且也具有分割限制游览空间的作用,让公园的多功能性和人与自然鱼水难分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环保教育馆则集中体现了建造公园的核心意义,在公园的功能区间中,它起到了点睛的启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也展现了活水设施的必要性。

二、活水公园景观处理

(一)鱼鳞型人工湿地

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入了人工湿地。鱼鳞的部分就是人工湿地,以一种片状池塘的形式(阶梯式)出现。

(二)滨河水景:

成都活水公园在府南河之滨采用了挑水木楼、水力水车、护栏堤岸、不设护栏的亲水草坡堤岸和亲水台阶堤岸、码头等形式,人与水的关系变化多样。滨水带的很多区段能随着水位的涨落而发生变化,让人注意到河水的自然变化

(三)生态净水流程中的水景:

成都活水公园在生态净水流程中突出了自然的动水景观。在一次性将河水抽入厌氧沉淀池后,水一直顺着地形依靠重力流淌,不再借助其他人工手段,设计师将水流量控制得很小,从而确保贯穿全园的一脉活水终年流淌不息。整个净水系统虽然自然、恬静、谦逊,但流水的灵气依然使生态净水的精神洋溢于全园。

(四)亲水设计:

人与水的接触是两者和谐的前提。成都活水公园中特别吸引人的是一系列富有艺术魅力的台阶状水流雕塑盆和一些水口,不仅让游人驻足,而且孩子们会开展很多与流水相关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张路红 以生态恢复为基础的湿地景观设计

[2]俞孔坚,王志芳,王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创新论 篇6

环境艺术是一个范围特别宽泛的词语,对于教育行业而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创新是行业的灵魂,只要有了创新才能让整个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环境艺术除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品之外还包括很多其他艺术元素,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的挖掘和创造,创新创作的灵感需要不断的进行激发。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观念 创新

环境艺术设计包罗万象,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可以称之为环境艺术,大自然是个神奇的环境,可以让人类发掘很多奇妙的东西,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到的,多听到的都可以作为设计灵感。

一、设计灵感的培养

(一)教育引导

对于教育部门来说,如何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能力培养是教师们需要注意的,设计课程,如何能够更好的激发同学的创新能力,可以定期组织同学去郊游或者观察人文景观等等,对同学们的行为意识进行熏陶和培养。

(二)环境艺术简介

环境艺术的发展历史也是很悠远的,包涵的范围也非常大,环境艺术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对于学习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非常高,包括设计造型、色彩的调配、艺术构想等。而且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待事物的看法都是与众不同的,环境设计作为一门需要独特人格魅力的学科,需要教师和同学一起来努力,来发掘更具有价值的设计理念。

(三)生活需要发现

作为一名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开始进行熏陶,环境设计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生活艺术,比平常所讲的建筑设计师更为复杂,它同时具备一定的情感因素,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情感体现,每个人的情感都有所不同,所以表达出的艺术手法也大不相同,珍贵的艺术作品就会出现在不经意间的一笔。

(四)学生的实习

定期对同学进行走出去的办法,让同学与社会多多接触,长期呆在学校便与社会脱轨了,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社会上的事情不接触不懂,所产生的灵感就很狭隘,创作的前提是对各种事物能有着足够的分析和理解,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作品都是源自于生活之中的发现,如何更好的进行对事物的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教师的正确教学设计,定期带领同学去外界对走走,多看看,对事物进行更好的理解。

(五)注重品牌效应

随着新世纪教学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加快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转变的同时,明确目标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品牌意识,探索品牌化发展策略,打造艺术设计教育品牌已是工科院校应对竞争与挑战、把握发展机遇的战略性决策。

二、教育培养计划

(一)教师素质提升教学硬件的改善

我国现在的教学硬件水平分布不是很均匀,所以需要国家加大力度对一些地区的教学硬件进行经济扶植,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必须实施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在新时期这种教学手段已经不容忽视其重要性。另外教师的素质也要相对的提升,教师对于一些设备的应用等都需要定期的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来提高教学水准,只有教学水准达到水平,同学们才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我国现阶段实施的设计素质教育的现状:教育体系未完善;扩展政策存在着种种弊端;现阶段的艺考政策存在着盲目跟风和选拔模式狭隘等问题;教育模式混乱;硬件设施薄弱;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综合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在内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教师水平和教师结构不理想;学校的人才供给和市场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重重矛盾。

(二)教育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的思路就目前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其学科自身知识结构的广博性、复杂性及学生组成结构多样性和差异性,成为近年来艺术设计类院校教学面临的两大特性和两大难题。学校的教师之间要对不同性格的同学进行不同的引导,现在的教育模式与以往的教学模式大不相同,需要的是一双发现的眼睛,对有天赋的同学进行挖掘和进一步的教育,使学生的才华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材施教,正确的对同学进行指引和发现。

(三)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一件事物产生了强大的兴趣,则没有可能做不好,他将会用其所有的精力去进行喜爱事业的探索和发现,并越来越痴迷,教师需要对同学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尤其是对这类的环境艺术而言,一个人的想象力足够丰富的话才会创造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作品,所以兴趣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四)学校氛围

一个学校的氛围烘托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价值观和社会观,而且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学校的气氛烘托来说,这个问题也是值得学校进行思考的,主题海报,优秀作品展览,定期的进行一些设计大赛,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和海报张贴,鼓励同学们的一颗积极向上发展的心,这都是很有必要的。

(五)校企联合

对于任何一个学校来说,最终的目的都是把学生送到社会上,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的人才,而学校与企业相联合,则能够让学生看着目标去奋斗,更加有信心,心中也有了拼搏的信念,对今后的工作能够更好更熟悉的掌握,所以与相关单位的联手是非常关键和有必要的。设计教育的现状及问题解析,设计产业化的发展要求,设计院校和设计型企业紧密联系,实现人才、资金、技术、创意等各项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以促进设计创意的市场化和经济化。然而,设计院校的设计教育与市场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

三、结语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需要学生独特的思维模式来进行创作,灵感的激发是非常重要的,这与同学先天的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培养环境有关系,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如何更好的因材施教,并挖掘同学的潜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希望在学校的正确培养下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若鸿.工科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品牌化发展策略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2

[2]肖佩.当代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董乐意.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雕塑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大众文艺,2010(05)

[4]李合新.对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教育的思考[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

规划设计观念 篇7

一、从书籍装帧到书籍设计

时光荏苒, 书籍设计在我国走过了漫漫长路。从最初丰子恺引入“装帧”一词, 一直发展到现在提倡的书籍整体设计;从最初触碰书籍装帧, 开始用二维的思考方式来美化书籍的外部形式, 直至它发展成为独立完整的学科, 开始进行平面之外的研究与探索。随着网络、影视、数码等先进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 单一的平面化书籍已无法满足人们对视觉美感的追求, 传统的书籍装帧也满足不了书籍整体视觉传达的需要, 于是书籍设计取代了书籍装帧。书籍设计是一种由表及里的设计, 这是整个设计行业发展的趋势, 一如视觉传达设计取代平面设计, 由此给予我们更宽广的视界。

基于此, 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来探索书籍设计的新方法, 或是从形式, 或是从文化, 或是从书的材质等等, 像“概念书”这种以形表意的新型书籍也开始频繁出现。对于书, 我们的体会随着观念与技术的发展, 越发的轻松与活泼, 而生硬死板的书籍则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书籍的样式颇多, 其中不乏吸引人眼球的另类书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风头正盛的电子书, 不知在人们的心目中, 这种书是否也被纳入书籍的范围中。电子书既无翻阅时的触感, 又无阅读时的油墨味, 处处体现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二、谈“和”

“礼之用, 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论语》

关于“和”的解释, 在数学领域就是两个或若干个数相加在一起的一个数值, 从语法上分析则是连词。在中文中有“和气生财”、“鸾凤和鸣”、“和衷共济”等成语, 《孟子》中也有我们熟知的“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之类彰显“和”的古训, 而《论语》中的“礼之用, 和为贵”则体现出“太和”的观念。我们也可以通过“和”来对设计进行诠释, 把“太和”观念或者是“和为贵”的思想运用在设计之中, 就是把所有应用在实践中的各个元素聚集在一起, 把它们“和”起来。这意味着贯穿设计的各种元素必须在各种对立中寻找统一, 尽可能地让设计更完整。这说来好似简单, 做起来却非常不易。

如何才能在书籍设计中做到“和”?在当代书籍设计中, 我们尤为重视书籍的整体设计。六年一度的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的获奖书籍的四条标准为: (1) 书籍装帧的各部分如护封、封面、环衬、扉页、目录、版面、插图和字体等, 要达到美学上的和谐一致。 (2) 装帧形式与书籍内容统一。 (3) 最高艺术质量。 (4) 最高技术质量。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 设计书籍不只是之前简单地做一下“表面文章”, 而要从书的内容、结构、框架开始剖析, 了解书籍本身的艺术价值, 继而根据时代背景或其倾向, 来做书籍的整体设计。书籍设计不单单是形式上的, 而是由内而外、形神兼备的。

受后现代美学的影响, 极简主义的出现, 特别是近几年包豪斯再度受到追捧, 黑白两色在设计中的运用越发频繁。而在这方面, 日本的设计更加出彩, 这个有些极端的民族运用黑和白这两个亘古的元素所设计出的书籍更显庄重, 赋予传统文化设计以理性之美。日本自古就有“和”之说, 日本设计师更是在设计中追寻着“和风”而前进, 传统与现代、技术与创意、东方与西方、绚烂与雅致被杂糅到了一起, 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审美规范。

但对于当代中国的书籍设计而言, 借鉴日本的设计经验, 即把这个原是指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的“和”应用于设计实非易事。首先, 做书籍设计最重要的是通过有的放矢的归纳、分析和总结, 把书籍中要传达的信息以最准确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这要求设计者具有理性的思维能力, 能在书籍这个有限的空间内将其结构、色彩、文字及版式做一个最好的融合。以文字为例,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本身即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读者也是通过文字来接受书籍所传达的信息, 如何编辑文字以及文字在书籍中的表现方式, 就成为书籍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但很多书籍设计者并没有用心去感受文字的力量, 而是更注重奢华的外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吕敬人先生说:“好书, 有趣, 有益”。对于这样一个要求——“有趣”, 设计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读者一眼就可以看到一本书中最有趣最精彩的地方, 其目的是在内容的基础上升华其形式。读者在购买书的时候, 不仅仅是购买这本书的内在价值或信息资料, 还有书籍背后的创意理念及经过设计之后书籍所带给人的美的启示和愉悦感。读者和设计者产生互动和交流也是可以通过书籍来实现的。

其次, 做书籍设计要考虑到有形有势, 形与势虽皆为表, 世人重表轻里确实为常见。从大方向来说, 形与势适用于任何设计对象, 而且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因为它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在这个工业发达的社会, 功能性已经不是决定消费者进行选择的唯一条件, 符合心意的外表有时才是触发消费的主要原因。所以就有了这样一类的设计师, 他们专门投消费者所好, 为商业而设计。设计师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自我意识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和”在这样的设计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化解矛盾、创造平衡。而回归到书籍设计中, 它就要符合时代主题, 充分发挥商业因素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书籍不仅仅是文化, 也是一种商品, 作为消费者的读者, 也在挑选具有最大价值的消费品, 这个商品包含着书籍的内容与形式。书籍的价值有一部分是由设计师决定的, 既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又符合自己的创作风格与理念, 此为人、我之和;书籍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意蕴与电脑影像技术的结合, 此为中、西互融, 古今之和;在书籍设计中, 设计者应该把握各个元素形与势的和谐、结构与色彩的和谐、商业与观念甚至读者的心理与书籍内容等各种微妙的和谐。

三、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装订书籍, 不在华美饰观, 而要护帙有道, 款式古雅, 厚薄得宜, 精致端正, 方为第一。”

《藏书纪要》·明

当今社会, 什么都讲究“以人为本”, 书籍设计同样如此, 从书本的大小、重量, 纸张的质感、颜色、触感, 到文字的排版、留白及页码的设计, 都需要处处留意, 以符合人们日常的阅读习惯。杉浦康平先生提出了书籍的“五感”问题, 意在说明书籍带给了人除书籍内容以外的感受, 这就是人与书之间的和谐。这也是为什么即使科技发展至今, 大多数人依然否定多媒体、电子书、互联网将要取代传统书籍的重要原因。虽然书籍本身的不便携性和信息量小成为了它的致命弱点, 因而制约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 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喜欢书本在手中翻阅的感觉。读书读得舒服, 品书品的尽兴, 读书是在享受书籍带来的乐趣, 是一种情感的交融, 一种生活的感悟。

书籍设计追求审美和功能之间的和谐。在书店我们常常看到过于形式化的书籍, 外表华丽而内容泛泛, 这是现在书籍市场上比较严重的问题。世间精神永存, 而非形式, 若无思想, 一切设计皆为空谈, 这样的书迟早也会湮埋在时间的沙漠里。设计作为一种思想, 在书籍中尤为突出, 在“五感”的基础之上, 我们发现了书籍设计的无限的可能性。所以一本好书, 要内外兼修。但是设计过度有时也是存在的, 就如过度包装一样, 书籍的设计也要恰到好处才好。书本清高之物, 无需俗物来饰, 这也应该是“书卷气”的一种表现方式。

在现代书籍设计中, 设计师完全可以用简练的元素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特种纸的应用必然会给书籍增色不少, 亦能带给读者别样的感受。但是过于依赖这种特殊的载体而忽视设计本身的意义, 就会使设计流于空泛。之前谈到做书籍设计要符合时代主题, 在这个力求环保的社会, 设计师是否也应遵循这样的规律来做设计呢?事实上, 环保意识应存在于每一个设计师的头脑中, 这种公共道德理念是设计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这种理念会跟随其作品传递给受众, 因此环保意识和设计理念之间应该存在一种和谐的共鸣。而特种纸的应用首先便带来了纸张浪费的问题, 继而就是特种纸应用后所带来的书籍成本的增加, 接下来还会让一些不成熟的设计者投机取巧地以特种纸来带替设计, 造成三重浪费, 这就是环保理念与特种纸应用在书籍设计中的不和。虽然书籍市场上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但我们并不是要把特种纸全盘否定, 因为特种纸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和触觉感受, 甚至是嗅觉感受和听觉感受, 是单纯设计所做不到的。对于优秀的设计者来说, 特种纸的应用是使书籍设计更加人性化的一种手段。

令人扼腕的是, 社会的不良风气确实带动了奢侈图书这个行业, 更加夸张的书籍包装, 真金白银的书签, 似乎使得送礼送书既风雅又不落俗套, 真可谓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了。

让我们记住古人说的话, “装订书籍, 不在华美饰观, 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大雅, 厚薄得宜, 精致端庄, 方为第一。”在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 我们需要让书籍设计多一分纯粹, 让书籍返璞归真, 让书籍回归其最本真的质朴。

艺术引发设计, 缺陷引发设计, 虽然中国当代的书籍设计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但是设计师们都在进行着不断地探索和改革, 正如上文所说, 未来的书籍设计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孔繁敏.文化的多元交融与竞争[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2.S1期

[2]李丛芹.吕敬人教授访谈录[J].装饰, 2005 (08)

[3]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4]欧阳应霁.设计私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 2003

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设计 篇8

一、精心的课前准备是首要环节

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设计教学才能得心应手,因此在上课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对教学的内容做一定的了解。

1.课文入手,注重学生预习的培养

小学教材学习课文之前首先都是对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预习是对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知识是感兴趣的。所以,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才能在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设计。

预习不是盲目地让学生对课文读上几遍,需讲究方式方法,不同年级段的学生预习的要求也有所差异。比如低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是对教材的熟悉,所以让孩子把课文通顺地读给自己的父母听,增加难度的也可以让学生查字典补充生字的组词;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对词句上可以有一定的要求。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布置一些课外阅读材料来收集信息的作业。如:《庐山的云雾》也可以事先先做一些功课了解,查找相关的资料,看看视频也可;四年级的《祁黄羊》,学生比较陌生,在预习时布置学生査找一些有关“祁黄羊”的资料,当然像这类描写历史人物的课文,都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拓宽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课外材料的能力。

2.学生入手,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的教学设计都是更好地培养学生。因此,掌握好学生的学习的动态是核心。在教学设计之前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把握程度能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完成教学。如:《东方明珠》、《2008,北京》以及《狼和小羊》、《乌鸦喝水》、《小动物过冬》等课文中的内容,可能已为许多学生所熟悉。而《北大荒的秋天>、《拉萨的天空》等课文的内容,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江南的学生来说就相距较远,老师就必须对教学起点属于何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高瞻远瞩,解决预设生成的问题

兵家有云不打无把握之仗,学生的思维有时是我们学生所想不到的,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多考虑一些课文中学生随时会产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设计《大禹治水》时,可以生成预设:

揭示课题,学生读题后提出问题。估计学生的问题有: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是怎么样治水的?大禹治水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解答,一些可以抛回给学生,一些留到学习课文时再做出解释。

二、遵循语文教学的创造性

1.教学设计时应增进学生与文本的相互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一种意义和思维,受情感的影响,个性化阅读的成就。有的课文文质兼美,如《九寨沟》就以理解和欣赏为主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进行情感的熏陶、读中积累和运用语言。中年级一些课文可以用来提髙他们的学习能力。一些比较长的课文采用默读,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在有些课文中还可以抓住某个训练点进行说话训练或者读写结合的练习。比如《北大荒》抓住中心句描写一处景物的训练,《雪儿》结尾处的拓展……

2.知识的学习只有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之中才谈得上,也体现了陶老的“生活教育”理论。虽然教材上展示的是文本,但是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投射到生活中、大自然中、社会中,文本与生活链接了,学生才真正能学以致用。低年级教材虽没有习作教材,但是“口语交际”“写话”训练是为习作做铺垫的。教师就可以通过口语交际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以此来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语文能力。而中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习作也得有“材”可依。这些写作的题材就来源于学生所在学校经常性开展的丰宫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源于文本中。如:续写、改写故事;大型的比赛活动、外出参观和旅游活动等:各个班级利用班队课开展主題鲜明的班队活动等。有了生活这一鲜活的源泉,有了教师有意识的设计,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3.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室的图书资源,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爱读的书。建立班级“小小书海”,让一些学有余力、爱好文学的学生能更多地阅读到课外书。举办读书展示会。各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向同学们介绍展示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读报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学生的读书活动,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有效地提髙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借助多媒体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渠道多媒体运用已成为教学的常态。多媒体很地解决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量的增强与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有些语言与环境单靠老师的讲解是很难达到文本所要描绘的意图的,但是多媒体就能轻而易举地渲染。如教学一年级的《草原的早晨》一文时,多媒体展示“一群群羊儿、牧民驰马奔腾”的图片或是视频,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草原”的距离,充分体会了草原与学生生活的不同,也对草原产生了向往之情。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落实新课程理念,优化教学活动,是每个教学工作者都该不断为之探索的,不断地更新教学的观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跟上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

摘要:在新课标新理念之下,传统的教学设计需改革,不断优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课前准备入手为前提,注重学生对教材的了解,以及课堂上创造多渠道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前,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文雅.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语文教学.成才之路,2007(28).

规划设计观念 篇9

然国之宜固者城池,城池固而国始固;家之宜坚者墙壁,墙壁坚而家始坚。

──李渔《闲情偶寄》

我赞同中国传统观念对“清晰、稳固边界重要性”的认定。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习惯于划定明确的领域与范围,在其间安全的放置自己的身体与心理。所以,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都拥有或试图拥有坚固的围墙。像中国这样修建一个国家围墙(长城)的做法在世界历史上是很少见的,这反映出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与场所观,影响和形成了中国文明特有的基质与特征。与此同时,这些观念与特征,以不同层面、不同方式影响和规范着我对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探索。直到今天学者们依然努力在每一个所属领域内划定着各自的界线。传统学科冠冕的从狭义走向广义,扩展着疆域;新兴学科则在边缘与交叉中谋求生存,环境艺术设计便处在众多学科围墙的包围之中。

2. 研究方向

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实践与理论的研究是基于建筑学学科范畴的深化与发展之上,构建的特色内容之一。它的内涵与外延与现代建筑学的多元发展、环境设计的艺术态度密切相关。

现代建筑学的发展正是基于以环境理论为前提,并始终延续着以环境、空间、行为、形式等方面逐层展开。在广泛吸纳生态学、行为学、心理学、现象学、信息理论与人类学的相关内容中,走向更加广博、开放的理论层面。

本研究方向充分发挥建筑学所特有的广义性与关联性,在与相关学科的交叉领域做开放式与渗透式研究,强调环境的自身生成方式;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共性与个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理论的建构与深化,本着产、学、研的教学模式,为推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在建筑学及艺术学领域的蓬勃发展为宗旨。

3. 观念突围与重新定位

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遵循开放的、多元渗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首先需要在观念上解除束缚,摆脱枷锁,方可成为适者生存。对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观念突围”渗透于我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再认识”、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重新定位与更新”的思考,以及探索实践中的环境艺术设计活动。具体而言:

3.1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再认识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是一个内涵深广、边缘综合的学科。其广义概念是以环境生态学的观念来指导艺术设计,具有环境意识的艺术设计,构成了指导艺术设计发展的观念性问题;其狭义概念是以人工环境的主体——建筑为背景,在其内外空间所展开的设计,是以室内与景观作为定位点进行设计的运作,其发展方向也是定位于环境体验的微观层面,以研究人的行为特征为基本的方式。狭义的环境艺术设计直接指导着专业的发展与实践。就狭义概念而言,从景观设计的深层意义到室内设计的实质性范畴,都可归于或属于建筑学领域和学科,并且在人与物、人与人关系塑造上,建筑学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拥有经久的实践过程和广泛的理论基础。狭义的环境艺术设计如果没有更高层次观念的引领,没有学科领域的重新界定与拓展,则会受限制于建筑学,这将使得这门年轻的学科失去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应有的特征,进而丧失掉其存在的价值。而一旦上升到观念的层面,广义的环境艺术设计则显得思考不足。

溯源到环境艺术这个最早的本原性概念上思考,环境艺术是现代艺术的衍生形式,是众多现代艺术形式的一种,应归纳到艺术门类之中。虽然其形式表现更关注与人类生活空间相结合的内容,但它必竟还是上升到概念层次的一种艺术现象。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一种具体的策略、谋划和手段,使艺术物化而生成具体的形态与方式。同其它的艺术形式所不同的是,环境艺术设计因为其特有的实现对象和特点属性,通过介入技术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走入了科学的途径,因此可将它看作是艺术与科学的综合表达。

从环境艺术的本位而言,环境艺术设计可看作是基于艺术立场的一种物态体现,这与建筑基于科学立场上的艺术表达有所不同。环境艺术与建筑学在最终的表现形式和外在表象方面具有类似性和一致性,最终所体现出的正是这两个领域的交集,在这个交集中几乎包括了人类技术与艺术的所有信息,包含了人类文明的众多现象。

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本身所具备的综合特征与艺术特性,其观念的指导性远胜于实践的操作性,这使得环境艺术设计包含了复杂的内涵,并导致从观念入手的知识层面的发展。它要求操作者拥有高度的能力与宽广的知识结构,因此,当环境艺术设计从狭义的操作性上升到广义的观念性时,所遇到的知识瓶颈形成了对学科发展的最大约束。这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具有强大的自我扩张力、多重的层级以及更多的突破点,同时也有可能使这门学科有更大的提升。

3.2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重新定位与更新

环境艺术拥有视觉艺术的属性,广义的视觉传达艺术包含了人造物的所有内容,视觉传达设计也在这一框架中,它含入了人类所有的形式物体创造。虽然这种分类方式过于宽泛不具科学性,但它所引出的概念转移到环境艺术设计上,可以将环境中相关的视觉艺术创造归入环境艺术设计的领域。这种思考虽然扩大了环境艺术设计的领域,但也表明了环境艺术所能够触及的范畴,既有哲学的普适性又具有技术的专门性,这无疑拓展了环境艺术设计的领域与触角,而且使其所涵盖的内容更加宽广与深远。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具备开放的属性,能够吸纳和融合各类相关的领域,用开放的平台来构建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范畴,这需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3.2.1 开放平台的建立

作为新兴科学的环境艺术设计处于各学科“围墙”的包围中,在众多学科的边缘突围而出,这就要求我们要打破株守一隅的僵化状态,寻求多学科的融会贯通,克服单纯以学科为转移的唯理性模式的束缚,拆除“围墙”。新的理论和观念总是诞生在各个学科交界的领域,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具备融汇的特点,因而它会在自身的增长中不断寻求突破,形成发展的态势,并持续产生新的知识领域。环境艺术教育应建立在开放的平台上,提倡各学科内容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注重人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引导学生尽可能进行广泛的涉猎。

3.2.2 交互概念的形成

交互概念建立在三个层面上。首先应满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明确,达到提供人际交流的各项要求,在微观层面上的设计中以平等原则作为设计的指导,在宏观层面上对流动关系予以充分的考虑与重视;其次是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确立。这是调动物的手段来达成环境艺术传达的信息途径,使人与物能够进行对话,表现在物质与物态两个方面;最后是环境艺术设计与其它学科的交互,应构成知识流的畅通途径,打破领域的界线,达到顺畅的沟通。交互本身实质上就是在创造一个开放的平台。

3.2.3 发展观的审视

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体系,价值观念尚不稳定,学科范畴有待拓展,存在种种不足也是难免的事情。对其要以发展观的视角予以审视,分析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探求变化规律,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唯有这样,才能使这一新兴学科在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中成长起来。

3.2.4 平等互利属性的确立

环境艺术设计应突出其自身的特征,明确其学科内涵,在交互的关系中既能够提供交互的可能性,又不丧失自身特色。从核心点出发所形成的环境艺术设计,既具有一定的离心力,又有着明确的向心性,在拥有变化的同时还存在着稳定的自身系统,在保持系统主体能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协调动能和势能的比例,并使得整体结构和信息内容不断扩大。环境艺术设计应更大力度的寻求自身的特征,加强知识领域的建设,谋求核心竞争力,不断的突破自我,更新观念,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3.3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建构与突围

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压力、历史积淀和教育传承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始终面临着环境特色、生态系统和文化塑造三方面的巨大挑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出现,无疑将在我国未来的人居环境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环境艺术学科所研究的知识和内容,也将作为学科的生存基础,成为设计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建构中,高等院校将毫无疑问的扮演重要角色,高等教育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依归何处,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将其归于传统的以审美为主体的艺术学科道路,还是和现实性密切关联,不断拓展专业视野和领域,走出一条独立发展的途径。这不仅涉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身的内容设立,还涉及到学科地位的确定和长远目标,甚至还影响许多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环境艺术是视觉艺术,是基于应用艺术背景下的,对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策划与形式创造。环境形象塑造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的要素出发,根据美学规律运用空间的物景研究理论,创造赏心悦目的形象。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中,形式美教育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环境艺术以生态美学为理论基础,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环境艺术设计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思想吸收到美学之中,实现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使环境艺术蕴含生态思想,把隐性的生态文化层面的影响转化为显性的生态审美标准,通过对生态美的本体特征和范畴的分析创造出独特的环境艺术形式语言。

环境艺术承载和体现了特定的历史与文化,环境艺术所表现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价值层面的文化内涵。文化作为承载人类历史和创造的重要方面,既是环境艺术设计通过各种手段营造的形式目标,也是创作目的的最终表述。

审美、生态和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重要内容。强调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环境中文化公平性的体现,强调环境中对人类精神愉悦的诉求,越来越清晰的成为环境艺术价值体系的基石。因此,环境艺术除了是一个美学系统以外,还是一个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应是艺术、生态和文化的高度统一。

仅靠狭义的环境艺术设计,这一新兴学科甚至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与价值,必须依托于更高层次观念的引领。基于以上的分析,研究所对环境艺术设计这一新兴学科进行了广义层次的建构。以科学的学科发展为导向,以场、论、意、境为四大分支,使得它在众多学科的边缘突围而出,包容了建筑学、城市设计学、景观建筑学、室内设计学、人类工程学、行为科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经济学等等。

结合目前环境艺术专业的研究与实践,在领域内,基本形成了以下3种理解方式和达成途径:

(1)从建筑的角度出发,环境艺术设计可以理解为用艺术的方式和手段,对建筑内部和外部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活动。建筑是环境空间中的主体也是环境艺术的载体,因此建筑学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筑学的延伸。

(2)从环境设计的角度出发,环境艺术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场所艺术、关系艺术、对话艺术和生态艺术,关注物的关系与形式塑造,关注人与物关系的确立,关注对人的心理关照。这不仅涉及创作的手段和形式,更处于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3)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环境艺术可以理解为宏观角度下的所有涉及环境的艺术,它与城市设计有着相似之处,与城市空间的整体塑造相关并感悟到3维形式的营建,进而为人为生存空间的建立提供深层次和具有广度的理论建构和方法应用研究。

因此,环境艺术具有较广的学科关联性,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等学科有相似和共通的方面,但又有各自的侧重与出发点,环境艺术设计更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

1丨大连金河广场设计2丨大连轻轨总站3丨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景观设计4丨大连理工大学主楼入口大厅设计

3.4 环境艺术设计实践的探索

作为体现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环境艺术设计实践的探索一直面临着各种挑战。在所有的问题中,设计和创造力、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是其所关注的三个主要方面,这不仅表现在理论研究上,也表现在教学的环节中。

可持续发展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而是在更深的设计层面上去理解和运用它们。任何学校都不会单独开设以可持续发展设计为命名的课程,但作为一种理念应是所有课程和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并得到贯彻和实施。当研究所担任的课程中涉及到一些详细的技术问题时,技术课的老师会到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知识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可持续发展设计的理念和技术。技术课程与设计课程相配套,使可持续发展概念在设计中应用更为完整。同时,鼓励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将生态技术运用在自己的设计之中,引导学生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创作,从初期概念的形成到最终方案的完善,将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到设计的各个方面。这将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形成科学的框架,健康的发展方向起到重要作用。

(1)加速环境艺术设计学科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转变是解决学科的专业定性与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它包括3层含义:与国际接轨,从较高的层次理解专业,切入学科前沿;协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如建筑学、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转变学科的核心内容,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和实践等方面加以完善。

(2)实现环境艺术教育的三位一体。三位一体的思想应体现为从审美到艺术、从生态到环境、从文化到灵魂的多维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不应仅仅局限于审美表达,实现文化、生态与艺术的结合,更应该包括专业的教育内容。视觉层面的设计只是单纯的形式表现,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而强调环境科学及社会人文科学,并最终走向以人居环境的可持续为目的的整体性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3)专业内涵的实质性扩展。由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出发点与依托不同,研究的目标与方向各异,知识组成的内容与特点存在差异,因此呈现出繁复和不确定的学科特性。由于缺乏统一的办学标准,每个学校都基于自己的理解和优势,基于即有的教学平台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环境艺术设计内容的不确定,也构成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广义的、复合的属性。

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自成立以来,试图从理论和实践双重层面不断充实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建构。在理论层面,主要结合相关的博士与硕士论文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如《环境艺术设计断想》(唐建,梁轶姝,2004年)一文,论述了环境艺术设计已独立于相关学科而形成独特的学科领域,它拥有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特点,成为深具复杂性与多样性的新型学科。《构建室内光环境的绿色未来》(唐建,2007年)一文,阐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概念,分析了我国当前室内装饰设计中的一些不良倾向,提出了绿色室内环境设计的理念和设计体系。《冗余:一种空间的生成方式》(林林,唐建,2008年)一文,从冗余的概念出发,论述了冗余在建筑空间形成中的作用与意义,对功能主义的批判以及冗余空间是对当代空间模式类型的补充,最后提出冗余的研究应被纳入现代建筑空间理论的研究中,对提高空间效率及提升空间精神价值、空间的品质含义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视空间中的前景与背景塑造》(唐建,邬红兰,2009年)一文,从人的视角研究空间形态的潜在层次出发,通过对人的选择性注意机制的研究,阐述分析了视觉空间中前景与背景信息的视觉特性,指出二者的生成是一个动态交替、层次塑造的过程。

在实践层面,研究所注意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对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探索。设计研究内容和形式涉及广泛,对环境-建筑-室内有系统和全面的实践活动,建构了整体的设计类型构架,充分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特征。(具体案例参见插图图片)

结语

艺术设计观念、思维和表现的创新 篇10

纯艺术中的创造, 主要是运用全新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方法表达出全新的艺术情感、形象和意境。它主要是在内在动机的激发下产生的, 所以创造的行为与兴趣直接相关联。而艺术设计则不同, 它是内在动机 (创新的欲望) 和客观要求 (功能的需求) 两者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因此既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又同时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某种角度上, 艺术设计是事物在混沌状态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秩序。所谓“混沌”是指具有内在本质关联性的事物在形态表征上的无序性和无关联性。艺术设计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设计能力的综合, 通过对功能和美的秩序的把握, 利用现有的信息以及设计的各种构成因素, 对事物进行重新分类组织、转换秩序, 在体现其功能的前提下赋予事物以新的艺术化形态表征。艺术设计创新载体的最终形式是艺术形态表征。

艺术设计创新可以从观念、思维和表现三个方面入手。

设计观念是设计者对设计世界的主观认知在设计行为中的体现。设计观念的形成是设计师的世界观、审美素质和设计眼界的长期积淀过程, 与时代的人文社会观念密切相关。目前, 主要的设计观念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荒诞、刺激的表现主义。“荒诞”是指完全与人们认知的事物形象相背离的一种无常状态, “刺激”则是指对于与认知的事物形象有较大差异的极端形态的主观失控感受。设计师往往利用人们对这种无常和失控的极端状态对人们产生的恐惧和兴奋感受引人“入胜”, 二是回归自然的后现代主义, 这是后现代主义设计观念的主流。当人们用现代的工业文明建造出现代化、标准化的社会时, 却发现了一个“异化”的现象, 即“人”在自己创造的事物面前失去了自我,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被打破, 而不得不面对标准化产品世界的冷漠。这时的人们更需要一种“温情”。人们需要张扬人性、个性, 用返璞归真来舒缓这种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压力。重返自然和谐状态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审美情感和需求心理的新主题。运用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反映民族文化主题的艺术设计普遍得到人们的认可。香港的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他利用传统的中国文化形态及理念, 辅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创造了独具中国“个性”的设计作品。例如, 他以环境保护为主题所设计创作的《矿产资源保护》招贴, 利用白布包裹的矿石形成画面的主体造型, 同时在白布上点以朱砂以产生中国画晕染的效果, 给人以包扎、救治的形象联想, 从而宣传了环境保护的主题思想。其画面以现代的形式感构图辅以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手法, 既简洁明快又寓意深远, 使得他的作品在把握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同时又传递了浓郁民族特色的人文情感。

培养创新观念,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共性意识。共性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社会人”的个人只有具备了共性的集体意识才能融入社会, 为社会所接受。一个设计师必须明白设计的社会责任, 它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及道德准则。设计目的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设计师必须是一个具有共性集体意识的人, 设计师只有在其个性化的创新表现作品中充分体现出其社会属性, 他的创新和个性表现才能被社会所认知和接受。

二、设计规则和规律。规则是为了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相对强制的约定, 而规律则是事物在自然界中运行时的绝对的普遍真理。创新设计必须遵循设计规律, 但为表现设计“个性”则应勇于打破“规则”的束缚。从而使得设计师的作品既有个性化张扬的表现, 又符合认知规律的要求。

三、以人为本的设计与设计主角。艺术设计的宗旨是为人及其存在的社会所服务的, 一件艺术设计作品不应该是设计师孤芳自赏的私有藏品。从宏观角度来讲, 艺术设计作品提供的应该是一个艺术的空旷结构——艺术的舞台, 在这些舞台上只有通过“人”的参与才能够被称之为有效的设计。在这里作品的使用者和观众是作品的主角, 设计只是为了主角“入戏”而创造的氛围、搭建的舞台。所以我们认为艺术设计应该是空旷结构的一种体现, 他的目的在于“引人入戏”。

设计思维是设计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艺术设计既要解决问题又要艺术化表现, 换句话说就是用艺术化的手段来解决人们所面临生活中的精神和物质问题。人类为了认知自然和社会, 把认知的一些概念进行了统一和规范, 这种认知上的统一和规范化往往是以一种符号的形式 (譬如文字、绘画、音乐等形式语言) 作为一种知识传输给后人, 这种符号所包含的经验对后人的实践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同时也为人类交流寻找出一种标准和载体。但是这种经验和知识也对人类认知自然、创造人文社会产生了某种阻碍作用。当我们说一把椅子, 在你的脑海中很快浮现出一个椅子的概念符号和图像, 有椅子背、一个椅子面和四条腿。这是一把椅子的通常认知符号, 这种认知符号的主要作用在于沟通人类, 便于交流。而作为一个设计师如果对椅子的认识圃于这个认知符号, 就不可能在创新这一概念上设计椅子。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椅子应该是能够保持人体一个舒适姿势的支撑物, 其基本的功能在于使身体能够长久地保持一种舒适的固定状态, 其功能决定其形态, 即只要能够满足这种功能的任何形态都可以称之为椅子。在这种认知的前提下, 设计师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 依据工艺和材料的特点尽可能地追求形态美和满足文化精神的需求。在这里, 设计的创新思维即在把握事物的本质前提下, 考虑形态表征的多样化和差异性。这样你的设计作品才能够因其差异化使人产生新鲜感而过目不忘、而又因其本质性的统一使人产生共鸣。

艺术最终落脚于表现, 而表现则需要一定的技能。技能的获得不仅需要有大量的理论基础, 同时更需要设计人员对一些艺术的形式美学法则的掌握, 能够灵活运用在具体的设计实践当中。我们在设计中将抽象的人类思维和情感体验物化成为具体的设计艺术形态 (具备形式美法则, 并便于人们接受和理解的形态) , 搭建起形态与精神感受之间的桥梁。设计表现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感受, 因此设计师只有平时注意积累生活体验中的感受才可能在设计中将平时所积累的这种感受通过具体的设计形态语言, 注入物化了的设计作品之中。生活经验的积累是艺术设计的源泉。“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正是作者将生活中自己的离别之情, 用语言文字巧妙地移注到自然环境现象之中, 表现出人与自然统一的凄凄意境, 强化了一种情感的宣泄。在这里,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移注期间的抽象的艺术感受是通过诗歌的具体形式语言进行表达的, 在我们感受到这种意境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种语言结构的形式美, 表达的形式之美与倾诉依依惜别之情 (这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体验) 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设计者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设计的形式语言, 才能准确而艺术的表达出抽象事物的意境之美。

符合时代潮流的设计观念, 通过打破概念框架束缚的设计思维, 利用新视角去审视我们周围的一切, 并以符合形式美法则的表现技巧, 以创新的形式设计创造出新的生活行为、感受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设计。

参考文献

[1]《设计概论》, 柳冠中著,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1997年版。

[2]《形态构成学》, 辛华泉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浅谈舞美设计观念与心得体会 篇11

在舞台美术行业已摸爬滚打多年的自己,深深的对舞台美术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使我对舞美这门学科充满了更多兴趣与求知欲。怀揣着对中国戏曲学院的敬仰和自己对舞美事业的追求,在2014年的金秋季节,我踏上了北上的列车,来到中国戏曲学院求学,屈指算来我在河南豫剧院二团工作了近十六个年头,时光如梭,光阴似箭,时常索绕在自己脑海的舞美梦想就是希望能到高校能进行系统的舞美知识学习。如今梦想成真,感谢河南豫剧院二团的领导,同仁及家人的支持和厚爱。纵观一年的学习,“外师造化,心中得源”是我的心得体会,听党宁教授的课让我如痴如醉,也正是这些理论知识的支撑,始终贯穿了我在国戏学习的内容核心,回顾学习,作此小结。

彼德·布鲁克曾说:“我们可以选择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之下走过这人空间,这便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精辟又极其深刻的一句话,让我的戏曲观也发生了改变,是我对戏曲表演空间和舞台空间设计有了最初理解。通過学习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也打破了以往粗浅的认识,使我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不断的更新观念,谈到戏曲舞台设计观念,这是一个有着庞大系统的课程,我想用国画中的概念理解作以阐述。国画是以虚带实,虚为实而存在,它强化实的存在概念,牵动我们对虚的部分产生联想,试想,我们传统的戏曲舞台设计恰恰就是以虚带实,非常注重它的写意性,那么,戏曲和国画在艺术的提炼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戏曲的表演动作精练、简单、纯朴,中国画也是这样!例如,我们的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他的绘画,以虾带水,简单的线条和布局,使虾在水中游动的意境得到最大化的展现,再譬如秦汉石刻砖刻中虎形,简单的几条线,就把老虎的威风骨力画的那么生动活现,在他们的画面上,我们找不到半点多余的装饰,我们戏曲以神带形,以意带境,我们就应该学习民族形式的提炼手法,可以避免我们在舞台上装置布景的堆砌,要想使我们的戏曲动作、形象典型,就要加以提炼,使它能在艺术上得到完美。我想这是我们学习民族中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中还讲究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就可以产生更多的想象和情感,这种以整体为布局,它却是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审美着想,这种设计观念,我们把它运用到舞台上,就可以起到烘托演员,使观众产生联想和共鸣,就可以把他们带到一个特定的场景中来,达到虚幻中的真实。在上学期我的一个作业《南柯记》,是剧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梦,作家以蚁国写人生,以梦境实现人生为官的政治抱负,用虚拟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设计元素我提取了一个官帽,当心源需要、功能需要,设计无非是找到一个元素、一种样式,来提炼、夸张它,让观众带到你所设定的舞台空间中产生联想与共鸣,使戏曲和舞美达到完美的统一。

在中国戏曲学院的学习,使我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中国戏曲史,舞台美术发展史等,了解到早期戏曲舞美是人物造型为主。当时,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只能用一桌两椅,门帘台帐,砌末来代替一切,形成了一种舞台程式,但随着戏曲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受话剧的深刻影响,我们开始表现真实的布景,崇尚有加,可是这样的舞美和戏曲舞美创作的思想意境格格不入,随着这些年的反思,我们开始意识到,找到我们戏曲舞美自己的语汇和着眼点,就是找到自身的舞台美术设计价值,这些年,我们的舞美设计理念发生了变化,大家的风格开始活跃,写意性布景设计,虚实性布景设计,民族化,装饰化等等,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舞台美术设计也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我通过课余时间大量的观看戏曲,在舞台美术方面我发现我们开始十分注重张扬个性色彩,更加注重形式美的追求,更加注重造型和戏剧动作的有机结合,而且我在国戏的学习中,老师们的教学实践中就深深的感受到了,设计方案来体现整个演出样式及对戏剧风格,通过景物造型形象,运用材料组织自己的要素并符合逻辑为准。这可以使我们设计思维及创意自始至终贯彻一种整体思维,不只是考虑舞美本身的整体性,而是考虑戏剧风格的整体性。

现代的社会戏曲不断的发展。我们的舞美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由过去对环境的解释,发展到为戏剧的演出设置一种演出的样式,营造一种特定心理定势。常常是通过视觉传达一种暗示,表达一种寓意,通过视觉完成对剧本主题的内涵解释,舞美设计方案,规定了演出样式,演出的格局及演出的风格,那么导演就可以充分利用,舞美所提供的舞台空间,给予舞台调度。也正是因为舞美在演出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导演总是给舞美创作以很宽松的环境,给舞美一个发展和展示的机会。

随着现代化剧场不断的发展,眼下北京的小剧场舞台非常的盛行,形式也是各式各样,传统意义上的观演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来到北京,我就非常喜欢小剧场的演出,简洁,干练,先前不了解先锋剧场,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演出样式。观众对周围的感受是多方位的,包括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感觉,作为表演空间的舞台边沿在模糊,观演关系在交融,通过观看演出来获得多方位的感受信息,获得更大的审美愉悦。传统的表演场所,舞台发生了大变化,舞台概念也变得更广义了,剧场既是一个观演场所,又是演出场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舞台,大世界”。剧场本来就是一个诉说人间悲欢离合,演绎人生命运的场所。走进剧场,便是进了剧中人物生命的天地之中,它便成了演绎人物命运的大舞台。以此来说,我们设计就可以把舞台,观众席,剧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运用多种手段,传达出更多的信息,把观众带进戏剧特定的规定情境中,使观众置身情景氛围之中,更好地去感受舞台,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使审美的感觉因素更加丰富,以便能引发戏剧主题的理性思考。吕钦老师要求,小剧场设计要求我们要做三面观或多面观,在同学们设计作品中如《樱桃园》《麦克白》等中得到了体现,让表演与观赏溶为一体,使演出变得更加活泼,更加开放,这种演出样式的产生,来源于舞台创作者的设计,为导演也搭起了一个发挥创作的平台,一个通向戏剧目的桥梁。

nlc202309020555

早些时候,我去观看一部小剧场话剧,《我爱·桃花》它就是一个三面观的小剧场,全剧就三个人完成了一部穿越剧。设计者把舞台做成了一个转台,四面卷帘围起,随剧情进行闭合,升降,舞美简单大方,剧情暗示与融合做到了有效的统一,而且处理空间结构丰富,环境气氛,视觉冲击,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说明,前期舞台设计师和导演的沟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即是舞台,舞台也是环境,使观众理解便是可以,生活即是戏剧。人生既是舞台这一戏剧理念。

在今天这样一个求新,求变的时代,是古今文化空前交汇的时代,是商品经济大潮的时代,大家对戏曲艺术的选择处于多样化之中,多样化、个体化、是艺术创造的趋势。

一个探索新的舞美艺术形式的气候正在形成,展现舞美设计才华和智慧的时代,已近在眼前,当前就是大好的发展时期,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发展,是当代的主旋律。艺术的道路不会重复,创造的道路免不了会磕磕碰碰,新编历史剧的舞美创作,属于起步阶段,前景广阔,尤其是当代和未来的科技力量的发展和进一步投入,其艺术生命力和多方面的表现力将会更大,它的前景将会更美好。

创新我们的设计观念,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都不可能孤立于所处时代的文化和艺术总体发展趋势。传统的戏曲舞台美术是艺术是功能是服务性的,是人物的剧情服务,而现代的戏曲舞美设计都在传统的基础上大大的拓展,要体现时代特征,加入现代元素,使传统与现代相接合等,增加了投影,LED大屏,电脑灯制景等科技要素,考虑演出美感与节奏,演出的情绪与意义,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效果,观众与景物的交往空间,设计者的个人艺术追求和风格,戏曲舞美设计毕竟是戏剧舞台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就要和表演谐调一致,能充分体现原作的艺术境界,又具有自主性,又能给观众以美感,由这样独立地位直接导致舞台空间的极大拓展。这些年,据我接触到的导演,舞美设计大师,他们都在作品上力求创新,呈现出日新月异的舞台美术方案,创新在无时无刻的发生,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那么舞台美术的创新样式或者说发展趋势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我想当我们站在这样一个时代,高科技瞬息万变的风口浪尖上,不被吹起来都很难,因为我们处在这个时期的当代,历史上没有那一天像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科技如此进步,LED多媒体我想未来也是一个趋势,以往的LED设备,主要是传達相对简单的信息,比如交待背景与环境,而除了传达信息,我们还应该把LED作为提升艺术的一个手段,影像的内容与演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影像就有了生命力,影像把表演和观众都包裹在浪漫唯美的气氛中,我想未来随着科技进步,视频制作将成为舞台呈现一个重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现代光影艺术已经能凭空制造影像,以虚拟制造“实景”这就是投影技术立体化、动态化的结果。达到逼真影像是光影效果,例如“春晚”就是案例它可以达到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舞美,既要和舞台美术相结合又要服务于艺术。眼前这项技术可能牵涉到成本高、剧场条件等方面的制约,但是我相信通过我们广大专业人员不断的追求和探索,会让多媒体为舞台美术增添光彩,为舞台美术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当然,舞台美术的开放性,多样性,创新性仍将是我们现阶段的主旋律。戏曲的开放性舞台美术完全超越自我,它没有界限,它会走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其他设计相互交融。它的多样性是指它的表现手段风格形式会多种多样,我们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都可以产生在舞台上,所有的样式,写意,抽象,高科技等都可以出现在舞台上。创新是无限的,也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推动我们的舞美事业不断的向前发展,推动我们内在文化的精神彰显,开放,多样是必然趋势,创新是一种必须,未来有无限的可能,也只有我们不断的创新,才能创造出新的舞台美术。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转眼间,一年的学习即将结束,即便有些舍不得,但使命在身,不敢违,一年来,回忆在国戏的学习,正像党老师讲的那样,做事一定要专注,专注于快乐、专注于享受、明白的事早点去做,我想这也许就是我想要的人生。回顾这一年学习硕果累累,我想他会影响我未来很多年,细细品味国戏每一天都是新鲜的,非常的开心,在我而立之年,能踏上舞台艺术的最高学府走上一趟,今生无遗憾。舞台设计是一门博大的艺术学课,我想无论我们的社会怎么发展,技术怎么先进,最终是我们的舞美设计者的理念来引导它,通过一年的进修学习,我深深感觉到,我只是入了舞台设计的皮毛而已,也发现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实属不易,很显然,这与我的才疏学浅有很大关系,一年来,感谢中国戏曲学院、各位老师、同学们给予帮助,谢谢你们。我深知这么一门博学的学科,它包罗万象,非常锻炼人各方面的能力,它既博古通今,通晓天文地理!,光凭这一年的进修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正是“路慢慢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保持对舞美的学习热枕多看 、多学、争取早日走出自己的路来。

规划设计观念 篇12

一、实验目的是实验设计的方向指南

1. 实验目的的层次性

实验室“以废铜为主要原料制备无水硫酸铜晶体”, 其理想目标是用一定量的废铜等原料, 在较短的时间内, 制得质量更多、纯度更高的无水硫酸铜晶体.

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一般都有几个操作步骤, 每一步操作又都有其实验目的, 每一步实验操作的设计, 都必须围绕怎样以较快的速度, 制得更多、更纯的无水硫酸铜, 因此, 实验设计的子目的必须最终服务于实验总目的.

上述观念将在下面实验操作方案设计中得以充分体现.

2. 实验目的实现的途径

实验目的实现的途径本质上是实验设计问题, 也就是通过选择适当的实验原理、实验试剂、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并通过设计和控制最佳的实验条件, 实现各步骤的实验子目的, 最终实现实验总目的.

二、化学原理是实验化学的理论依据

1. 化学原理的内容

化学原理服务于实验目的, 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及其变化规律、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原理、化学平衡原理等.

理论上, 下列由铜制备硫酸铜的基本反应都可以作为本实验的反应原理.

2. 化学原理的选择

化学原理的选择依据是原料的利用率与价格、反应速率的快慢、反应对环境的影响、操作是否简单可行等, 有时还要考虑课堂教学目标. 以上制备硫酸铜的原理中, “ ( 1) ”的硫酸利用率低、反应耗能多、产物SO2对空气污染较大, 具有明显的缺陷; “ ( 2) ”操作简单易行, 但产物NO2对空气污染较大; “ ( 3) ”原料利用率高、对空气无污染, 但反应时间长, 在实验室完成较为困难. 我们选择“ ( 2) ”作为基本反应原理, 并具体描述如下.

【原理】铜属于不活泼金属, 和稀硫酸不能直接反应制备硫酸铜, 可加入较强的氧化剂浓硝酸, 发生的反应为: Cu + H2SO4 + 2HNO3= CuSO4+ 2NO2↑ + 2H2O.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 在0 ~ 100℃范围内, 硝酸铜的溶解度均大于硫酸铜溶解度, 因此将溶液蒸发浓缩可析出硫酸铜晶体的粗产品.

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可用重结晶法提纯.

三、操作方案是实验完成的有力保障

1. 将化学实验原理转化为实验基本步骤

化学实验方案就是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作计划. 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 实验方案中实验步骤就是实验设计的整体思路, 根据前面选择的化学原理, 我们将本实验的基本步骤设计如下:

2. 通过条件控制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化学实验中通常要控制的条件有: 浓度、温度、催化剂、酸碱度等. 控制实验条件的目的有的是为了控制反应速率; 有的是为了控制反应进行的限度; 也有是为通过控制实验变量, 探究复杂化学现象的本质等. 本实验的“条件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更纯的硫酸铜晶体.

3. 实验操作及其结果可通过视觉识别

实验设计时实验操作及其操作结果必须具有可视性, 要有明显的现象让我们能够对其进行判断并完成后续操作.

例如, 上述实验操作步骤 ( 3) 和 ( 4) 都包含了“停止加热”的时点判断, 步骤 ( 3) 中停止加热的实验现象为“将CuSO4溶液加热蒸发至有晶膜出现”, 步骤 ( 4) 中停止加热的实验现象为“粗产品恰好溶解”.

4. 绿色安全是实验肩负的第一责任

“绿色”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 充分利用资源, 采用无毒、无害的试剂, 而且反应过程不产生污染, 实现“零排放”.“安全”问题则可以从实验室中试剂的存放、实验操作、实验过程、废气 ( 液、渣) 的处理等方面考虑, 主要包括: 火灾、爆炸、暴沸、污染、倒吸、腐蚀等.

从绿色安全的角度看, 利用化学反应“Cu + H2SO4+ 2HNO3 = CuSO4+ 2NO2↑ + 2H2O”制取硫酸铜会产生污染, 实验室可采用碱性溶液吸收生成的有毒气体NO2; 而工业上则一般采用将铜在空气中氧化, 再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酸铜.

由于, 数量化表述或推演事物及其属性使我们能够更深刻更清晰地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 因此, 定量测定是实验拓展的趋势之一. 此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增加两个定量问题的设计实验: 测定硫酸铜晶体的产率、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的结晶水含量.

上一篇:人体成分分析仪下一篇:中学生写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