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的创新观念

2024-11-26

土地规划的创新观念(精选4篇)

土地规划的创新观念 篇1

城市规划专业是高校抓住历史机遇,建立起的本科专业,本专业的建设以面向基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的,以探索有特色的创新型人才为主题,以产教研结合为主要途径,来深化教学的改革,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一、城市规划教育中人才培养观念创新的必要性

在城市规划教育中只有把人才培养的观念进行创新,才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性强,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人才,这样才能够符合企业的需求。观念的创新对于高校人才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高校只有具有了创新的观念,才能够开展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只有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

二、城市规划教育中人才培养观念创新的途径

(一)树立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性的观念

在城市规划教育中,高校应该树立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性的观念,能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专业课程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之后,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有一个总结,能够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设计作品。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一些进行作品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设计作品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潜力。

(二)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城市规划教育中人才培养观念的创新可以通过创新教育培养目标来实现。创新教育培养目标,主要体现为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发展,高校只有把这两项内容做好就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人才。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来说,创造性思维需要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有机结合。求同思维主要体现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的一些城市规划方面的难题需要通过求同思维综合客观已知的各种信息,得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求异思维是指在学生得正确的答案之后还可以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鼓励学生使用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通过把这两种思维结合在一起,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进行作品设计的时候能够体现一定的创新性。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兴趣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对问题产生一定的兴趣之后,引导他们解答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解答方案。

教师除了可以利用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外,也可以利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给学生分成4至6人小组,然后在规定时间内让小组解决问题,利用较短时间解决问题的小组,可以获得一些奖励。教师采用这种奖励的措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就可以以积极的心态,思考问题。

(三)建立创新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城市规划教育中增加课内教学实践,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城市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城市规划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实践性的。教师可以打破课堂中心理论,强调实习教学。安排学生在实地考察中,采用边参观边实践的方式,对理论知识有个巩固。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候就可以对城市规划的课程理论知识,有个更好的回顾,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实习中就能把遇到的很多问题集中在一起,然后独立的解决,这样不仅能够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建立创新性的第二课堂教育体系

在城市规划教育中,高校应该贯彻从学生到毕业全程的始终。就是要开辟具有创新的第二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安排一些课外学习和活动,使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活动形成有机的、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课堂除了包括一些课外活动之外,还包括专题讲座、名著导读、课外阅读以及课外调研等活动,这些丰富的课外活动都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例如,教师可以建立以城市规划设计为教学内容的开放式的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真正了解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步骤,和一些设计技巧来,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三、结语

总之,在城市规划教育中,人才培养观念的创新对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只有重视观念的创新,才能够培养出有创造性的人才,才能够符合企业的用工需求,这对于城市规划教育来说,也是实现教学模式转型的一个有效途径。

土地规划的创新观念 篇2

关键词:观念,创新,土地管理,发展

中原油田的土地管理部门为企业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国家日益加强土地管理,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的宏观政策影响下, 油田征地工作压力越来越难, 土地使用成本越来越高, 企业负担越来越重。

一、中原油田土地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1.企业用地状况。勘探开发建设近三十年来, 油田已累计征地11.175万亩, 剔除企业改制分流、市政道路建设等项目移交土地, 目前实际拥有土地总量10.7613万亩, 多数是通过授权经营和划拨方式取得, 已征土地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内蒙、四川、北京等五省市二十个县区。

2.企业土地管理工作模式。中原油田土地管理实行两级分权管理的工作模式, 总部机关设立土地管理办公室负责整个企业的土地管理工作, 下属二级单位设立对外关系办公室管理本单位辖区内的土地工作, 机关与二级单位土地管理部门之间是业务指导的关系, 二者之间无直接隶属管理关系。

二、中原油田土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中原油田共有大型油气生产单位和社会化服务单位19家, 分别负责本单位土地管理工作, 但由于各单位土地管理人员专业出身不同, 文化水平不同, 使土地管理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土地闲置问题。一是社区建设规划时, 设计规模是与当时油气生产规模相适应的, 但随着油气产量的萎缩, 致使部分规划土地难以利用, 边远地带出现土地闲置现象;二是中原油田改制分流时, 部分二级单位间进行分立、合并, 导致搬迁土地闲置;三是在“企业办社会”潮流的影响下, 油田曾建设一批俱乐部、文体活动中心等项目, 后因国家压缩“楼堂馆所”项目建设, 导致企业部分文体建设在主体结构尚未完工的情况下停止建设, 搁置至今。

2.地方占用土地问题。一是政府部门附属的粮店、邮电所等单位无偿占用油田土地。企业建设初期, 为保证职工及家属的日常生活, 而由油田承担各项土地使用税费;二是地方政府部门, 如公检法机构占用油田土地建设办公场所;三是地方企业占用油田土地, 在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影响下, 地方企业或个人通过各种政治渠道占用油田土地开设工厂。

3.改变用途现象严重。依法用地观念淡薄, 致使一些新建项目任意改变批准土地用途, 如工业用地未经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规划部门批准擅自改为住宅用地;且有部分单位擅自出租划拨土地或划拨土地上建造的房屋, 使工业用地成为商业用地, 违背《土地管理法》的强制性规定, 成为行政违法行为。

4.随意搭建现象严重。部分用地单位和承租油田土地的个体商户违背油田土地管理规定, 不履行正常用地手续, 随心所欲乱搭乱建, 形成实质性的违规用地行为。

5.边界争议时有发生。一是由于企业二级用地单位在建设规划初期未与土地管理部门结合, 由土地管理人员确认征地、用地资料、现场指界;二是部分土地在征用初期未设立界桩界址, 无法准确划定边界, 与周边百姓耕地界限极易产生纠纷。

6.土地管理体制问题。一是个别二级单位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 仅关心本单位生产效益, 不考虑土地使用成本对整个企业的影响, 对土地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二是作为多数用地、管地大户的二级单位未设立土地管理机构, 无土地管理专职人员, 与其承担的土地管理职责不相符;三是油田总部土地管理办公室对各二级单位对外关系办公室等土地管理机构没有直接的管理职能, 缺乏制约措施, 致使油田土地管理政策贯彻落实难度大, 二级单位土地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四是部分土地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三、土地管理问题出现原因分析

1.重征轻管, 管理粗放。中原油田过去实行土地工作多头管理模式, 缺乏专人专职专责管理, 造成资料分散, 归档不及时、保管不规范、分类不适当、土地划分未按照国家标准管理分类, 资料遗失缺漏等现象存在。

2.征地行为不规范。由于历史原因, 各用地单位土地管理人员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协商采取先缴纳征地费用后补征地手续的方式取得土地。

3.地籍地界不准。土地取得初期的丈量不准, 四至不清,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员的更迭, 以及基础资料的欠缺使地籍地界的重新确定难度增大, 基础标志或界桩丢失、损坏, 原征地参考物与现状不符或消失。划拨或出让所得的土地没有相应的地籍资料, 土地使用证书不全, 证书内容填写不规范。

四、转变观念, 开拓创新, 推进土地管理工作持续有效和谐发展

全国人大与2004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正, 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又先后发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国发[2004]28号) 、《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发[2006]31号) 、《土地登记办法》 (国土资源部令第40号) 等一系列加强土地管理工作的文件和规章, 国家土地政策从严从紧的形式日趋严重。

管理理念:彰显每一寸土地的每一分价值;追求目标:工作无缺陷、执行无偏差;指导思想:以精细管理为主线, 落实责任, 理顺程序, 增强政策的分析把握能力, 提升组织的综合运行效率, 加大创新管理的深度与广度, 打造高效团队, 谋取管理优势, 彰显每一寸土地的每一分价值。

围绕以上目标主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 提高组织效率, 确保组织效果, 把握好每一寸土地的每一分价值

管理上树立一种理念:指令只下达一次。全力做到反应时间最短、闲置时间最少、完成时间最早、工作质量最优;执行上增强一种意识:服从意识。无条件地第一时间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

具体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 强化绩效考核。

结合集团公司制定《石化集团土地管理责任目标考核办法》 (修改稿) 的做法, 探索在中原油田内部推行土地管理绩效考核, 建立考核方案, 细化管理节点, 落实管理责任, 以责任强管理, 以业绩促激励。

2. 推行“一事一方案”。

针对各种土地使用税费的缴纳, 各种税源信息的采集等大型和重点工作, 制定出严密的组织方案, 对缴纳和清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组织方案中予以明确, 并作出相应的要求, 强化运作效果。

3. 坚持典型案例分析。

进一步转变管理思路, 深入贯彻总结与分析并重的管理思想, 每季度召开土地管理案例分析会,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汲取经验教训, 集思广益,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断弥补管理漏洞, 提升团体协作水平, 实现智慧叠加。争取全年案例分析不少于4次。

(二) 精细内部管理, 完成队伍转型, 经营好每一寸土地的每一分价值

内部管理上:服务于生产、资源管理, 进一步优化组织职能结构, 发挥人员资源整体效能和薪酬的激励作用, 规范组织文化和基础管理, 完成职能定位, 探索精细化管理在土地系统的实现途径。

1. 加大培训力度, 提升组织综合执行力。

一是创新特色培训方案。根据工作年限和职业专长的不同, 在油气生产单位之间、社会化服务单位之间开展全明星土地知识大赛。二是开展传帮带特色考核。管理严密, 业绩突出的单位必须帮带业务相对落后的单位。

2. 加快信息建设, 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

实现系统内成果价值共享, 提高成果利用率, 强化成果运用, 实现土地统计、土地变更登记、档案管理等全部基础工作的网络化、智能化, 推进档案、台账、实物的三统一, 达到“证物合一、证证统一、证图管地”的目标。

3. 加强作风建设, 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要求总部土地管理办公室全体人员对前来办理查询和办理事务的人员, 务必做到热情礼貌、有问必答, 严禁拖拉, 秉持效率与服务并重的原则, 切实履行职责, 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使全体同志的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

(三) 聚焦国家政策, 加强政策研究, 把握扩大内需的好时机

政策导向上:实现三个延伸、增强三个意识。三个延伸:国家政策分析向区域政策分析延伸, 市县级协调向省部级协调延伸, 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延伸;三种意识:增强政策调整超前意识, 增强措施制定参与意识, 增强管理干部的责任意识。

1. 精确区域政策分析, 增强政策把握能力。

分析重点从国家政策向区域政策延伸, 把握国家刺激市场、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导向, 利用区域政策的差异化, 平衡政府土管政策与企业新增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2. 精心组织部级公关, 争取政府政策支持。

建立起一套从上自下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反映法律法规在规定企业义务时的缺失点, 在国家宏观土管政策和经济政策划定的范围内, 争取有利政策的支持, 确保生产建设和生活建设用地的完全、充分供应。

3. 建立激励机制, 强化管理干部的责任意识。

一是建立主要干部的责任追究机制, 促进权责利的统一程度, 更大限度地提高管理干部的严细作风。二是出台解决问题效益评估制度, 进一步加大对解决管理难题者的奖励力度, 制定《中原油田土地管理重大措施效益考核办法》。

(四) 强化思想建设, 构建组织文化, 打造一支富有执行力的团队

1. 强化目标导向。

在系统主要骨干中开展岗位目标承诺活动。把目标承诺作为检验工作岗位适应性的一种手段, 以此增强主要骨干的责任意识和目标意识。

2. 强化持续改进的理念。

认真开展土地管理漏洞调查与整改活动, 按照以下四个步骤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首先, 认真调查问题并进行一一罗列, 尽可能多地提问题;其次, 把问题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 并进行一一命题;再次, 把解决问题的时间和责任人明确出来并排出运行计划表;最后, 全力去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实现日常管理的条理化、程序化、规范化。

3. 强化管理层的制度观念。

土地规划的创新观念 篇3

1 当前我国土地制度存在的缺陷

1.1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界定不清

现行部分法律法规中,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所指不够明确。《民法通则》将集体定义为乡(镇)、村两级,《土地管理法》将集体定义为村和村民小组两级;而《农业基本法》将集体定义为村委会或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可见,虽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是农民集体,但对农民集体的概念并无明确界定,各个法律具体规定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却有三个,即村农民集体、乡(镇)农民集体和农业集体经济内的农民集体,而且各个法律又没有规定农民集体的组织形式是什么。正是由于现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致使土地承包使用权的排他性受到很大制约,并最终导致农村集体土地不合理征用为国有土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被乡村干部的小团体和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户所瓜分等现象的发生。

1.2 农村集体土地承包使用权不稳定

根据《宪法》和《土地管理法》,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也有相关条例对转让的办法提出具体的规定,但对集体土地使用权至今还没有做出明确的法规规定。国发[1997]号文件规定:“经批准在小城镇落户人员的农村承包地和自留地,由其原所在的农村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收回”;国发[1998]号文件虽然不再提申请城镇户口的农民必须交回土地使用权,但对土地使用权的处置也没有进一步规定。由于土地承包使用权的不稳定性,导致土地承包使用权的排他性受到很大限制,对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1)土地使用权随时受到因社区人口变动而引起的土地调整的威胁;2)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用土地和城镇建设用地之间是不可以自由转化的,两类土地之间的转换需要经过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审批。

1.3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不畅

农村土地使用权缺乏流动性,既与现行土地制度安排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不当限制有关,更与农地资源承载着较为沉重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功能有关。多年来,政策法规对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设置了很多限制,现行土地制度安排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种种限制,不仅直接阻碍着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而且使相当多的农民不能在意识形态上认知土地转让权。

2 现存的土地制度缺陷对新农村规划工作的影响

2.1 土地使用权转换的不合理使通过规划为农民获取利益的目标很难实现

目前的新农村规划,是以村或村小组为规划单位,以所在镇的总体规划和镇域体系规划为上位规划。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产业发展方向和建设用地布局等。成功而有效的新农村规划既从宏观层面上确定了村的发展方向,又在微观层面上给每户农民提出了具体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发展方向。但农村集体土地向国有土地使用权转换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使城市外部空间扩张的过程不仅是农民土地的减少,而且常常伴随着农民部分应得利益的流失。

2.2 农村土地使用权出让不畅阻碍了农民向市民转化的速度和进程

在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中,农村土地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承担着两项重要的社会功能,即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就业权利和保障国家农业安全的功能。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被粘附在农村土地上,城镇就业压力才大大减小;农村稳定的农产品供给也保证了城镇人口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依靠数量有限的土地对农民的生老病死等提供保障,减轻了国家社会保障的负担,维护了社会稳定,国家因此进一步强化了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限制。所以附着在农村集体土地上的这两项重要的社会功能,是导致农村土地流转中土地使用权出让不畅的深层次原因。

但这样的土地政策在刚开始农村土地承包制的早期还可以正常运行,当早期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带来的绩效逐渐减少,中国农民的收入增长开始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以后,这样的政策就在客观上限制了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阻碍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

3 新农村规划视角下的我国土地制度创新建议

3.1 建立以农村土地使用权为核心的土地法权体系

土地产权的实质是基于土地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土地具有一些特殊属性,如位置的固定性、权利的垄断性、价值的增值性、利用的外部性等。没有这种产权,就没有土地的内部激励和土地市场,这种产权可以称为核心产权,其基本功能有两个:1)内部激励,促进产权主体在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上进行长期投入;2)外部交易,为土地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进行交易提供产权载体,从而在更大范围和空间里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这两点在核心产权上是不能分割的,农村土地制度的法制建设就是要对土地产权体系进行法律界定和规范。

3.2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维护农民利益

我国土地流转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即土地使用权转换和土地使用权出让。无论是土地使用权转换还是土地使用权出让,其流转过程必须经过政府这一环节,而该环节一旦缺乏监督,极易出现问题。政府似乎只是中间环节,但其中存在隐患。首先,“土地征用依赖于政府的行政权利,一旦这种权利使用不当便会导致腐败”。其次,土地征用的初始状态是非市场的,这涉及到土地征用的补偿性问题。无论政府有多么英明,脱离了市场,土地征用的补偿问题就不可能完全公平合理。

因此,不仅要明确公共目的是行使土地征用权的唯一标准,还要缩小征地中的“公共利益”范围并促进程序公正,严格土地征用程序;而且要逐步实现由“征”转为“购”,促使土地征用行为与土地市场接轨,逐渐形成融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于一体的土地市场。

3.3 适时不断调整、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应对征地和拆迁补偿进行重新评估,及时调整、完善流转补偿的原则、内容和标准,从保护农民利益和私有产权的高度出发,修改相关法律文件中的补偿条文。同时,也要对相应的程序和监督机制进行完善,借助法律手段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失地农民的损失应通过征地过程中公平的市价补偿来解决,而不应将其失地之痛分摊给更多的其他农户。

3.4 以规划为龙头,健全农村土地使用约束机制

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体现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精神,做好新农村规划。根据村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立足于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最大化,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地方特色、能充分发挥地方优势的农村发展模式。落实《土地管理法》,牢固树立耕地保护意识,坚持用途管制制度,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头,以总供给引导总需求,严格审查建设项目用地,防止随意征用农村集体用地的错误做法。

4 结语

中国的土地制度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适时地不断创新和完善。在清晰界定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并建立以农村土地使用权为核心的土地法权体系的基础上,给予农民更多谈判权,缩小征地中的“公共利益”范围并促进程序公正,缩小《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土地调整”的范围,允许农民用其土地产权作为抵押或信贷的担保(尽管存在法律风险),并给有需要的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土地制度条件,新农村规划的可操作性才能大大增强,才能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方针指引下,从维护农民应得利益的角度出发,通过规划手段调整完善农村土地的使用,并最终实现让农民获取更多长远利益的目标。

摘要:从新农村规划的视角分析我国现状土地制度的不足,并提出创新土地制度的建议,从而促进我国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以利于农村地区土地的合理配置、高效使用,使今后的新农村规划和建设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

关键词:土地制度,新农村规划,政府

参考文献

[1]柯淑娥,王超.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城镇发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2]叶剑平,蒋妍.2005年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17省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J].管理世界,2006(7):77-84.

土地规划的创新观念 篇4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城乡一体化,创新

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以促进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包括布局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等,其顺利实施需要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作为与之联系较为紧密的国土管理部门,需发挥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当中统筹考虑城乡一体化建设问题,通过城乡用地结构及布局的有效优化来引导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

本文主要从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系分析入手,提出新一轮规划修编创新的思路和主要目标,并就如何在新一轮规划修编当中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一、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系

(一)土地利用规划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用地,引导城乡合理布局。

作为统筹区域范围内土地资源利用的综合性规划,土地规划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指导,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其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城乡各项建设占地都需要符合规划,通过各项用地审批程序。土地规划对各类用地均有布局和指标安排,一方面通过用途管制使得各类用地用得其所;另一方面在年度计划中给予用地指标安排。把城乡建设中涉及到的拆旧建新、各项基础设施用地一一进行合理布局,节约利用,尽量安排不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保护双赢。土地利用规划是城乡建设发展的前提,对区域土地利用起到了不同的指导效果,也对城乡一体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体现了优化布局、集约用地的规划指导思想。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是缩短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目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为新农村建设。在国土资源部出台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六项措施当中,也把“加强农村用地规划和管理,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放在了第一位。用地布局优化和集约用地是新一轮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建设用地布局讲求集中集聚,建设用地需求注重内部潜力挖掘。新农村建设内容之一就是将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集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通过集中生产生活建设为农民增收,同时也改善农民生活的环境。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也充分体现了新一轮规划布局优化、集约利用的指导思想。

综上,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则将规划落实到实处。

二、创新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于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合理安排城乡建设各项用地指标。

在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中,地方建设用地指标高度集中在城市,以城市为重点层层预留指标,真正落实给农村的指标就寥寥无几、甚至没有。这样,一方面阻碍乃至限制了农村各项非农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部分农户建新住宅用地不足,导致违法乱建现象相对严重。

在新一轮规划修编中可改变原来指标过于向城镇倾斜的局面,考虑在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块指标专项用于新农村建设,切实保障新农村建设的用地需求,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用地,即农村的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和卫生等公共事业用地,在规划中应予以重点保障。此外,在预留新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时,应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护耕地、村容整洁、方便生活等方面出发,通过全面了解、仔细盘算,对新农村建设将来用地数量与类型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避免重走铺摊子的老路,以体现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

(二)引导新农村建设合理有序布局。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镇总体规划通常着重考虑城镇规划区范围的用地,而对农村土地的具体利用布局无详细的规划,只有一个概略的规模控制。由于村庄土地规划的缺位,农民往往在老宅附近或自家承包地中选址建房,这也是造成村庄用地盲目无序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一轮规划修编可合理安排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改善村庄内部环境,引导村民合理建房,避免村庄的不合理扩张。对于不同类型的村庄改造与建设采用不同的控制手段:(1)对于现有村庄的改造,要在指标上给予适度倾斜,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保证其顺利实施,布局上要符合镇村布局规划,尽量向中心村庄集中;(2)对于新建设的居民点,要严格控制其规模,布局以集约节约、交通便捷等为原则;(3)对于规模较小的村庄,要考虑划入村镇建设控制区逐步拆并,远期规划复垦为农用地,区内建筑物在拆除前只能维持现状,不得改建和扩建,需要更新时,应集中到村镇建设用地区建设。通过以上因地制宜的村庄规划模式,引导新村镇建设合理布局。

(三)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的各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开发整理、复垦整治、保护等许多方面,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规划,将会更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方面,要进一步深化土地整理的规模与布局等内容,具体明确农村居民点用地保留与拆旧的范围,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能够落到实处。

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面,可以针对各地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点现状特点的不同相应采用不同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模式:(1)靠近镇区的地方,可以采用城镇化模式,即结合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选择靠近镇区且有条件的地区对分散的自然村实行整体搬迁,有步骤、有计划地向城镇聚集;(2)远离镇区的僻远区域,可以采用中心村模式,即结合农民新建住宅、拆除旧住宅等需要,使农民逐步搬迁到中心村。通过不同类型的整理模式,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加强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服务于城乡一体化。

土地规划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该规划本身也需要与其他一些规划进行“无缝对接”, 才能灵活运用, 真正发挥其引导作用, 妥善处理好城乡发展与用地的问题。一是与主体功能区划相衔接。在用地布局上符合国家发改委提出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分区;二是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规划当中建新区应该安排在城镇和村镇规划区范围内, 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分配可有所倾向, 确保“两规”中村镇建设规模协调一致, 从而有效促地进城乡发展建设;三是镇村布局规划相衔接。对于农村建设用地区的安排要充分考虑镇村布局规划, 在空间布局上遵循镇村布局规划的布局要求。同时, 在规模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依据拆迁户数、人口数、土地利用条件、建设强度等, 科学合理地确定保留和新建的农村居民点的面积, 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一轮规划修编当中可以积极从城乡一体化建设用地的指标和布局、不同类型规划的引导作用以及不同类型规划之间的衔接进行考虑,尝试新的思路与做法,为真正实现“交通便捷、居住集中、用地集约”的城乡一体化风貌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发改委课题组.优化城乡布局, 促进新农村建设[J].浙江经济, 2007.12.

[2]纪昌品, 陈荣清.关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相关问题的思考[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4.5.

[3]郭熙, 赵小敏, 孙华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思路探讨[J].国土资源, 2004.

[4]杨继瑞.城乡一体化:推进路径的战略抉择[J].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4.

[5]王碧峰.城乡一体化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

[6]于淑娥.和谐社会建设视角下的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以山东省青岛市城乡一体化实践为例[J].环域在线, 2005.

[7]陈玮.试论城乡用地一体化规划[J].规划管理, 2002.12.

[8]吴本辉.新一轮规划修编必须处理好三大关系[J].中国土地, 2005.3.

上一篇:小学数学作业的评价下一篇:档案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