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规划工作方案

2024-10-08

土地整治规划工作方案(精选8篇)

土地整治规划工作方案 篇1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62号)、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的要求,为保证我市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的意义、指导原则及主要方法

(一)目的意义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土地整治的决策部署及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精神,为落实《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黑龙江省土地整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和《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的目标任务,统筹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各项土地整治活动,合理布局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大工程、示范项目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指导各地规划推进土地整治工作,有必要开展市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

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有利于有效整合资源,合理引导资金,规划推进各项土地整治活动,优化用地结构,促进耕地保

护和集约节约用地;有利于统筹协调农村土地整治、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有序推进农民居住条件改善、更好地发挥土地整治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中的抓手作用。

(二)指导原则

1.要依法依规科学规划。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落实《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对土地整治的任务安排,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目标,明确规划期间整治规模和范围、补充耕地任务、土地整治重点工程或项目、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区、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科学可行。

2.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结合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以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为平台,整合资源,聚合资金,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民生产活动条件,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益。

3.上下结合相互协调。坚持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潜力,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等,统筹安排土地整治任务,广泛听取意见,在重要指标、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安排上必须做到省市县三级相互衔接;加强部门协调,重

点做好与城乡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业规划、林业规划、水利规划、交通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

4.专家领衔公众参与。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加强重大问题研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加强规划的咨询论证。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听证、公示等形式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三)编制方法

1、充分利用原有成果。规划修编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为基础,充分吸收已有科研成果与相关规划编制成果,加强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和空间布局研究,夯实规划编制基础。

2、突出“三个加强”。一是加强协调。加强与地方协调,加强与部门协调;二是加强衔接。要做好整治规划与城乡规划、区域规划、行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三是加强论证。规划编制要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做好咨询论证,重大工程安排要逐个进行论证。

3、做到“三个同步”。土地整治规划文本编制与专题研究同步进行;省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与试点县整治规划编制同步部署;规划编制与规划数据库建设同步开展。

二、总体要求

(一)规划定位

土地整治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性规划,是落实上级规划要求和指导下级规划编制的衔接性规划,是统筹区域内土地整治的纲领性文件,是土地整治项目立项审批的基本依据。

(二)规划期限

土地整治规划以2010年为规划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期,提出2015年阶段性目标。

三、目标任务

编制土地整治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有序推进土地整治、增加耕地与提高耕地质量并重、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为目的,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土地整治的方针和目标,农用地整治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并重,合理安排土地整治的规模布局、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明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布局安排。

(一)规划目标

1.坚守耕地红线,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的统一。

2.有序开展、整村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逐步完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显著改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推进散乱、废弃、损毁、闲置、低效建设用地集中整治,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明显提高。

(二)规划主要任务

1.全面评价上一轮规划及相关工作情况

全面总结、客观评价上一轮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情况和城乡建设用地挂钩工作情况,认真研究成功做法、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序推进的意见和措施。

2.摸清基本农田现状

认真贯彻《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措施。摸清基本农田的数量和区位落实情况、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与执行情况、基本农田实际利用情况、基本农田质量情况。

3.深入分析土地整治潜力

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结合土地整治规划编制重点,做好补充调查,全面分析测算土地整治潜力,包括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的规模、质量、条件和空间分布,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及其节约土地的规模和范围等。

4.开展土地整治重大问题研究

围绕中央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规划目标,组织开展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发展、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整治权属管理、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安排、城乡建设增减挂钩的土地收入使用、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政策措施等重大问题研究。

5.提出土地整治战略和目标任务

依据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遵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导向,落实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对本市域内的土地整治任务的安排和指引,根据规划区内的土地及其有关资源环境承载力,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土地复垦潜力评价结果及现有的土地整治力度,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区域内的土地整治战略和目标。

6.确定土地整治区域布局

研究提出规划期间土地整治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确定土地整治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规划要确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范围和项目区。

7.确定土地整治重点项目

以土地整治潜力为基础,围绕粮食产能核心区和战略后备区建设、基本农田集中区建设、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科学划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确定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重点工程和重点

项目,提出实施计划和资金使用安排方案。

8.进行资金供需分析和效益评价

本次规划哈尔滨市土地整治资金总需求测算采用分类型综合加总法。土地整治资金需求主要按四种类型计算:农用地整治、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土地复垦、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土地整治的资金筹措渠道主要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用地开发的部分、土地复垦费、社会投资和其他投资。

科学的分析规划实施效益,是规划编制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土地整治规划效益评价,论证土地整治投资在保护耕地、保障国民经济发展、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等国家目标的实现程度,分析土地整治的整体效益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为提高公共管理绩效提供依据。有利于提高规划决策水平,为土地整治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有助于及时发现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偏差,对规范与指导土地整治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9.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包括经济、科技、行政等措施和手段。重点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整治土地权属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统筹推进土地整治等政策的研究,加强制度创新。

10.推进土地整治规划信息化建设

按照“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的总体部署,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二调成果,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相衔接,实现规

划成果叠加上图、动态更新。

四、技术准备

(一)基础资料收集

根据规划需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目标任务,有针对性地调查收集以下基本资料:

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自然灾害等资料。

资源条件: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耕地后备资源、城乡建设用地、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资料。

经济社会条件:主要包括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农业统计、农用地分等、区域交通、农田水利、民风民俗、历史文化资源等资料。

生态环境状况:主要包括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及生态环境评估、监测等资料。

有关规划、标准及调查: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涉及的土地、农业、林业、牧业、城乡建设、交通、水利、环境保护、旅游、文化等部门规划、标准及调查资料等。

(二)规划基数确定

规划数据应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2010年土地变更调查为基础数据,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相衔接。

(三)基础图件准备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有关图件的基础上,结合同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及近期土地利用的变化,编绘规划基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规划工作底图。根据土地整治规划要求选择和收集其他有关基础图件。

五、编制程序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组织准备。建立由政府负责,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农业、建设、环保、水利等部门参加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审查规划方案、协调重大问题、落实编制经费等。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牵头设立规划编制工作组,负责规划编制具体工作。

(二)调查分析。以县为单元,收集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状况、生态环境状况、土地利用现状、相关规划及标准等基础资料,必要时进行实地核实和补充调查,分析评价土地整治条件和潜力,开展土地整治重大问题研究。

(三)拟定方案。在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和重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土地整治战略和目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等,与相关规划相协调,提出土地整治规划方案,并与上级规划相衔接。

(四)协调论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组织有关部

门、专家对规划供选方案进行论证。综合各方面意见,修改、确定规划方案,完善规划成果。

(五)评审报批。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规划成果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审批。

六、规划成果要求

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规划附件、规划数据库和专题研究组成。

(一)规划文本。要求目标任务明确、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措施可行、文字表达简明、数据计量规范。

(二)规划说明。规划说明主要阐述规划编制依据和工作过程,是规划实施中配合规划文本应用的主要参考和说明。

(三)规划图件。规划图件成果为挂图和图册,一般应包括以下图件:

1.土地利用现状图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图 4.农用地整理潜力分布图 5.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布图 6.废弃土地复垦潜力分布图 7.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分布图 8.土地整治总体布局规划图

9.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分布图 10.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及项目分布图 11.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分布图 12.其他图件

(四)规划附件。包括规划编制工作报告、调研报告、规划专题研究报告,以及反映规划编制组织实施、技术路线、规划论证、工作协调方面的报告或图件。

(五)规划数据库。按照“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的要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相衔接,同步建设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推进土地整治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数据库应包括符合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的规划图件的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规划文档、规划表格、元数据等,数据库内容应与纸质的规划成果内容一致。

(六)专题研究。包括上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评价,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土地整治战略研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

七、组织实施

(一)进度安排

1.准备工作(2012年7月—8月20日)(1)建立组织机构

(2)确定编制单位

2.资料调查收集(2012年8月21日—8月31日)3.专题研究工作(2012年9月1日—9月30日)

4.编制规划成果(2012年10月1日—11月30日)5.规划成果评审报批(2012年12月1日—12月30日)

(二)保障措施

本市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技术难度高,经费支出大。为保证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按时保质完成,要在加强领导、改进方法、落实经费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充分有效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迅速启动。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议事协调机制,成立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领导组,加强对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及时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改进方法,加强指导。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科学安排规划编制各项工作,切实提高规划决策水平。市国土资源部门要抓紧组织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立足自身力量,注重发挥土地整理机构作用,加强规划编制人员培训,切实掌握各项编制要求;参与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专业技术队伍,必须具备土地规划编制相应资质。

3.落实经费,加快进度。要协调财政部门,落实规划编制经费。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把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列为当前的重点工作,按照市级规划编制的要求,全力推进,确保按时完成规划工作任务。

(三)宣传培训

要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和渠道,大力宣传土地整治规划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资源、环境、社会持续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对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市土地整治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参加编制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安排培训课程,按照培训教材,培训统一的规划技术要求和方法。

土地整治规划工作方案 篇2

土地整治工程规划方案择优是在对项目区社会、经济、自然等基本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拟定出几套规划方案之后, 规划设计者按照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对这些初步拟定的规划方案进行评价, 从中选出最适合项目区方案的过程。本文以辽宁省某土地整治项目区为例, 对多个初步拟订的方案进行选优评价, 从中选择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最佳的方案。

2 项目区基础设施现状

项目区基础设施现状是项目规划方案设计的基础, 决定着项目规划设计工程的数量, 是项目规划方案选优评价依据。

2.1 农田水利设施。

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薄弱, 原有深井9眼, 其中:7眼井已配套使用, 2眼井未能配套。其它排灌系统设施不具备, 需要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的实施进行配套。项目区大部分为坡耕地, 没有进行过统一的有效平整, 无灌溉系统, 排洪主要靠区内的自然冲沟, 无人工排洪措施。

2.2 电力设施。

项目区内有2条南北走向的10 KV主线路穿过, 变电所在项目区西侧2 km处。供电容量可满足整理后所需容量, 但需增设高、低压线路及变压器, 以满足项目区的用电需求。

2.3 交通状况。

项目区附近有“叶敖”线省级公路和“大三”线县级公路通过, 省级公路为油漆路面, 县级公路为砂砾路面, 路面较好, 方便土地整理工程建设材料的运输和农产品的外运, 交通较为便利。项目区内道路错综复杂, 坑洼不平, 宽窄不一, 质量较差, 需要进一步改建修整和新修道路, 以适应整理后的农田耕作和居民点间的通行。

2.4 林网建设。

项目区内、外有部分林带, 林带类型为农田防护林, 林带密度17%, 路边林带原长26190 m、宽6 m, 由于建设时间长远, 部分遭到破坏, 需要给与补充完善。

2.5 生态环境保护设施。该项目区没有大型工业生产, 自然环境保护较好, 没有污染, 土壤和水资源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2.6 其他设施状况。项目区地处国家级贫困县, 对农业配套设施投入有限, 故没有可利用的其他设施。

3 规划方案选优评价

土地整治工程规划方案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农田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等单项工程的规划布局。

3.1 土地整理工程方案选优评价。

在确定土地平整方案时, 考虑到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农田灌溉、种植作物、填方挖方平衡等设计了以下方案:方案一:项目区在河滩地, 可采用传统的平整方法, 对土地实施整体平整。方案二:采取不同地势分区平整, 同时采取平整前熟土剥离, 平后回填。这两种方案, 若采用第一方案, 平整工程量非常大, 同时地势高的地方原有的熟土被移动, 可能造成耕地肥力的下降。采用第二种方案, 可以因地制宜的依据地势的高低分块进行平整, 工程量可以大大减少, 采用表层熟土的剥离与回填, 保证了土地平整后的耕地肥力。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与当地水利、农业、土地、林业等部门专家协商, 认为方案二无论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都优于方案一, 决定选取方案二。

3.2 道路工程规划方案选优评价。

结合当地道路情况, 设计预选方案如下:方案一:考虑到工程量最少化的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 进行扩建。方案二:在现有的基础上改建, 必要地区新建。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 若选择方案一的话, 工程量是比较少的, 但是现有的道路比较曲折, 对规划后的田间作业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从长远利用的原则来看, 该方案是存有弊病的。对于方案二, 考虑的是实用性原则, 在规划时考虑到使用的方便性, 同时充分利用现有道路, 但又不拘泥于现有道路这样的框框里, 把不适宜的道路恢复为耕地, 对项目区土地整理的出地率不造成影响, 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案。

3.3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方案选优评价。

3.3.1灌溉水源。项目区中间有蹦河流过, 灌溉水源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 地表水灌溉与地下水灌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资源节约利用的双重关系, 同时经多部门的踏勘讨论协商, 决定放弃比较便利的地表水灌溉, 因为蹦河是辽西北罕见的一条干旱季节不断流的河流, 为了保证该河下游流域的生态平衡, 选择地下水灌溉。既能保证本地区的农业用水, 又能节约水资源, 保证整个区域的气候、环境、生态不遭到破环。3.3.2灌溉方式。项目建设为一般水浇地和旱地耕作区, 由于项目地区十年九旱, 需要进行灌溉, 在灌溉方式的选择上, 列举了两个方案供选择。方案一:利用现有的渠系, 将水抽出来直接引入农田。方案二:放弃现有的渠系, 采用埋设地下一级管道, 在接软管入畦。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第一方案, 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渠系, 节省投资, 但是水资源比较浪费, 利用率比较低。第二方案, 投资比较大, 但是后期的利用效益比较好, 管理比较方便, 水资源的利用率高。相比之下, 从长远利益出发, 选择方案二还是比较经济适用的。3.3.3排水工程。为防止汛期洪水对项目区耕地的危害, 使耕地中的多余水得以及时排出, 需要设计农田排水沟。在排水沟的设计过程中,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确立了两个方案。方案一:在田块的中间设立排水沟。其优点:排水比较方便;缺点:排水沟数量较大, 占地多。方案二:道路一侧布设排水沟, 另一侧铺设涵管排水, 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排水沟。其优点:占地少, 便于管理;缺点:涵管数量较多。对比来讲, 第二方案具有明显的优势, 故选择方案二。

3.4 农田防护工程规划方案选优评价。

在设计农田防护林时, 主要是防护林的种植方式, 必须确定在道路的一侧种植还是在道路的两侧种植, 综合考虑项目区处于辽西北地区, 为东北防护林的前沿, 故在方案选择上, 选取在道路的两侧种植。

4 结论

总之, 随着耕地保护形势的日益严峻, 土地整治成为当前我国耕地“开源”的重要途径, 土地整治的效益如何主要取决于土地整治工程规划方案的好坏。项目规划方案选优评价要综合考虑项目的各方面限制因素, 尽量选择出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规划设计方案, 确保项目各工程的合理性、完备性和可操作性, 保证规划设计方案能合理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效益”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龚丹等.论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方案选优问题[J].国土资源, 2005 (1) .[1]龚丹等.论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方案选优问题[J].国土资源, 2005 (1) .

[2]辽宁省国土资源厅.辽宁省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实用技术手册, 2004, 9.[2]辽宁省国土资源厅.辽宁省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实用技术手册, 2004, 9.

[3]刘晶妹等.我国农村土地整理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1999, 13 (6) .[3]刘晶妹等.我国农村土地整理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1999, 13 (6) .

[4]徐建春.联邦德国乡村土地整理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 2001, 6.[4]徐建春.联邦德国乡村土地整理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 2001, 6.

土地整治规划工作方案 篇3

关键词:土地整理; 土地综合整治;景观生

2009年以来,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保护和补充耕地、满足城乡建设用地供需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正在各地普遍推广实施。然而多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仍以增加和补充耕地面积、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而忽略了项目区自然环境保护和景观生态建设,进而引发了耕作层破坏、水土流失、农村景观格局破碎等一系列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土地综合整治”缘于“土地整理”,但相比土地整理来说,土地综合整治具有更为全面的内涵和目标要求。

1 土地整理与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整理最早源于欧洲,1886 年德国设立专门机构实施土地整理。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起步。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提出要“积极推进土地整理,搞好土地建设”。1999年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进一步明确和巩固了土地整理的法律地位。2000 年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土地开发整理行业标准》,对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编制、土地整理开发设计、土地整理开发项目验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02 年先后颁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工作的通知》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若干意见》,加强和规范了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对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土地综合整治由土地整理演变而来,是针对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并由土地整理升华的,这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深入实施,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大规模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已成为农村土地管理的重大任务。2011年在《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一文中,首次系统、全面地提出了要推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新一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中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节约优先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支撑。国家已把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实施“万村土地整治”等示范工程作为推进各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以力图破解土地管理中的一系列难题和障碍。

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系统工程。而土地综合整治的概念要比土地整理更为广泛,其包括了土地整理在内的土地开发与土地复垦;目标不仅仅是补充耕地、提高土地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包括提髙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整合农村各类产业的发展;土地综合整治的施展空间与开展平台也更大,其与新农村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紧密结合,成为了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与以往传统的土地整理相比较,土地综合整治具有“五多”的特征。①多规划协调。就土地综合整治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来看,其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以及产业集聚区规划等相衔接、相协调。②多目标设计。土地综合整治成果一方面应有利于完成地方耕地保护目标,弥补各类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另一方面则能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不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政府和群众期望的多个目标。③多资金整合。土地综合整治既要聚合土地各类专项资金,同时又要引导其他涉农资金的投入,还可以利用有关指标转让所得的收益,充分发挥各类资金的“叠加效应”。④多部门联动。国土、财政、农业、交通、水利、建设、林业等部门要遵照分工,各司其责,相互配合,共同推进。⑤多项成果。主要是增加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富余土地可通过增减挂钩有偿调剂到城镇使用等,破解了地方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多个难题。

2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异同

一般来讲,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它们的基本思路相同,主要包括:①分析区域的背景与规划开展的条件;②确立规划的目标与基本任务;③选择合理的土地整治模式與路径;④测算区域土地整治潜力;⑤划分土地整治区域和重点整治区域,统筹安排土地整治重点工程与项目;⑥分析土地整治成本和综合效益;⑦针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制订实施保障措施与对策。

与土地整理规划相比较,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更强调综合性和效益性,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1)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目标更多。土地整理规划主要围绕如何增加耕地面积这一主要目标进行编制。土地综合整治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农业经营规模扩大,把田块合并、沟渠修好、道路修通,而是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达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土地综合整治也不是简单地增加和补充耕地,而是要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各个地块要素的作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综合整治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是更加注重与地方实际、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相衔接,容易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必须体现这些目标,所以其比土地整理规划需要更先进的规划理念、更多的基础资料、更丰富的内容、更先进的方法。

(2)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需要与更多的规划相协调。通常情况下,土地整理规划需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相协调,而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除此之外,还需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相结合,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全方位、多角度融合和衔接各种规划。

3传统型规划与景观生态型规划的比较

土地整理是人类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干扰,整理过程会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和生态过程产生影响,规划方案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避免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但是我国当前开展的土地整理规划(以下称为“传统型规划”)仍以增加和补充耕地为主要目标和基本动力,并将新增耕地率作为刚性指标指导规划设计工作,缺乏对项目区自然景观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考虑,致使大量生态问题出现。因此,景观生态型规划取代传统型规划势在必行。景观生态型规划是在传承传统型规划的优点之上提出的,主要从景观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等多个功能的实现为基本出发点,运用景观指数等方法对项目区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定量描述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实施措施。它与传统型规划在规划理念、规划目标、规划方法及规划效果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

3.1规划理念

就自然生态角度来看,土地整治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再调整和再优化的过程,即通过一系列生物和工程措施改变了项目区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如果土地整治缺乏对生态因素的考虑和重视,势必将对区域内土壤、水、植被、大气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应立足于改善而不是改变。而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土地整治是经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对自然环境的恢复与调整, 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技术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而作为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征途上的工程手段,按理不应随意改变其自然生态,更不应该凭借现代机械之力,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系统和谐。因此,我们理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在土地整治工作的始终。

传统型规划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规划时只简单地考虑增加耕地,而忽视土地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的改变对整个系统的不利影响,结果使得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得简单,生态系统单一和脆弱,影响系统中物种的迁移、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及生态的稳定和平衡,是不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而新型的景观生态型规划则以景观生态学理论、系统理论和可持续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区域特定的问题,引入新的景观元素完善景观结构、功能,在具体的工程上进行生态设计,在以生态系统为基质的景觀中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斑块、廊道的高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使经济生产与生态环境相适应,降低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2 规划目标

在理论上,土地整治规划的具体目标应该包括:一是通过土地整治,改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增加耕地数量,实现耕地数量动态平衡,保障地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二是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来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三是通过实施废弃地整治、零散地归并、节水工程建设等系列工程,促进区域资源节约利用,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四是通过土地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环境友好”社会的建设目标;五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六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乡村地区经济,维护乡村特色景观和文化以及土地利用的伦理和道德规范。

在上述六个目标中,传统型规划更加侧重于第一、第二个,尤其是第一个。我国土地整治起初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弥补因建设所导致的耕地减少,将其作为获得耕地增量的主要措施。现实中许多地方开展的土地整治,主要是为了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来获取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因此,在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时也主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增加耕地、获取建设用地指标,而很少考虑土地整治的其他目标。而景观生态型规划则更加突出第四、六个目标,注重保护和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提高景观的价值。新型景观生态型规划追求的是实现系统的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3 规划方法

传统型规划编制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即以经验判断为基础,然后进行各种数据的预测。

目前有关景观生态型规划方法主要有:McHarg的方法、E.P.Odum的分析模型、德国的分析土地利用系统模型、城乡融合系统设计模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规划模型、捷克的LANDEP模型、荷兰的通用生态学模型、美国的大城市景观规划模型、澳大利亚的南海岸研究模型等等。

从具体的技术路线看,景观生态型规划与传统型规划一样,都包括项目区的现状分析、具体规划布局和单项工程的设计三个主要环节。而存在不同的是:

(1)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的现状分析,除了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常规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外,还应包括景观资源的现状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重点对项目区典型的地貌遗产、乡土植被群落、稀缺物种栖息地和独特水文关系等自然特征,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风水林、自然村落布局以及典型土地利用功能组合模式等人文元素、结构进行识别和评估,同时对乡村空间景色具有支配作用的特殊场所予以关注,如独特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别致的农田地块结构、孤植的老树等,用以指导工程规划布局和工程设计。

(2)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在进行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布局等四大工程规划布局之前,还应先进行项目区景观整体意象规划、景观分区和关键地段识别等工作,并将其作为土地整理工程规划布局的指导依据,使项目区土地整治规划总体布局上更具备景观整体性与和谐性。

(3)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中的单项工程设计需综合考虑工程的整体性、实用性和生态性,将各类工程设施的景观生态功能作为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使土地整治与项目区乡村景观风貌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

3.4 规划效果

由于传统型规划片面地追求增加和补充耕地,过分强调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虽然其实施可以增加部分耕地面积、改善部分耕地质量,但是也造成:

一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传统型规划指导下,往往缺乏对项目区景观、物种、生态方面的综合考虑,而广泛采用高品位、高规格的工程建设措施,不但难以获取预期的生态效益,反而破坏了项目区生物生境,影响系统内物种的迁移、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及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而难以实现长远的综合效益。如在实施土地整理工程时,大面积平整农地、硬化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及挖低丘、筑坑塘等以提高土地垦殖率,这些都会导致项目区原生、次生自然植被以及人工植被的减少和退化,而不利于项目区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村景观千篇一律。传统型规划往往专注于项目区农地的生产功能,而忽略了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在土地整治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再加上管理和建设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致使原有村庄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出现严重的“景观污染”或“千村一面”现象,导致孕育不同地域文化的生产、生态和生活的乡土景观严重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部分农民安置点俨然城市小区,高层、多层兵营式分布,文化、体量和色彩嚴重不协调。

景观生态型规划正是为了解决传统型规划损害生态环境与景观这一问题而产生的,其以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重视项目区景观特征的研究,注重提高生态景观服务功能,通过对项目区景观生态格局的规划合理调整、景观单元的生态设计,实现整个系统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的最大化。这不仅能够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为项目区居民带来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而且能够实现其气候调节、气体调节、水文调节、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和作为旅游观光资源美学效益的提高,符合人与自然的长远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郧文聚,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11-16.

[2] 张勇,汪应宏,陈发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工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6):65-69.

[3] 李志明.抓好土地综合整治平台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J].资源导刊,2009 (08):13-15.

[4] 陈勇,曾向阳.土地整理项目的景观生态途径——以房县军店镇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为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4):56-60.

[5] 吴次芳,费罗成,叶艳妹.土地整治发展的理论视野、理性范式和战略路径[J].经济地理,2011,31(10):136-140.

[6] 王军.土地整治: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的平台——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J].中国土地,2012 (12):10-11.

土地整治规划工作方案 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委关于土地工作相关文件要求,扎实做好土地违法问题专项整治,坚决制止和查处各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秩序,防止和纠正土地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解决不担当、不作为问题。

从X年X月开始,在全区开展土地违法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在X考察时和在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土地工作的具体要求。

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履行党章和监察法赋予的监督职责,紧紧盯住关键环节,严肃查处违法批地,严厉打击违法占地、违法转让土地、破坏农用地、违规低价出让、违规返还出让金等涉地违法违规行为。

二、监督执纪问责重点。X、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规避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通过出租、承包等方式非法使用农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建设的行为;

X、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非法批准征收占用土地、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供地、严重侵害农民利益、单位和个人非法占地特别式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

X、借农业园区建设、规模经营等农业开发名义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后,违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改变农用地用途并进行非农建设的行为;

X、在新农村建设中借迁村并点、村镇改造、城中村改造等名义,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扩大建设用地规模行为;违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的法律和政策规定,擅自扩大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范围的行为;

X、与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不一致的土地管理方面的规定。

三、方法步骤。专项整治分三个阶段进行,时间为X年X月至X月底:第一阶段:检查抽查(X月X日至X月X日)

区、乡两级纪委监委根据本地区土地方面工作,分别成立检查抽查组,围绕监督执纪问责重点,采取听汇报、查看账目、座谈走访、实地查看等形式,开展土地问题专项检查。工作组在走村入户过程中,区乡两级抽查不得重复,切实把存在的问题找准,把责任单位、责任人员搞清。

第二阶段:集中整改整治(X月X日至X月X日)对检查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工作组要列出问题清单,形成书面检查抽查情况报告,及时向被检查抽查地区和有关部门进行反馈,明确整改时限(原则X个月)和要求,按时上报整改情况报告。各工作组要采取定期抽查、突击检查、电话查询等方式,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对整改不力或者不到位的,将视情况进行责任追究。(对检查抽查中发现涉嫌违纪违法的问题线索,各工作组要向此项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第三阶段:总结巩固提高(X月X日至X日)要对土地问题的有关事项认真进行总结归纳,活动结束后形成书面材料按级上报。特别是对如何做好土地管理使用方面纪问责工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判,查找不足、堵塞漏洞,健全机制、改进措施,驰而不息、常态推进,巩固专项整治取得的成果。

四、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区纪委监委成立开展土地问题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任组长,区纪委分管党风政风监督工作的副书记任副组长,纪委监委分管常委(委员)、各乡镇纪委书记、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为领导小组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领导小组副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负责协调工作。乡镇结合本地区党委、政府工作部署,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参照本方案,扎实开展土地使用管理监督执纪问责工作。

(二)严明纪律,把握要求。坚持挺纪在前,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时时处处体现党的纪律和规矩的严肃性。对一般性的共性问题,要提出意见建议,督促相关责任部门认真整改;对有苗头性、倾向性的轻微问题,要面对面提醒谈话、诫勉谈话,责令立即改正;对问题线索清晰、涉嫌违纪的,要调查核实、严查快处;对涉嫌违法犯罪的要按有关规定办理。

土地整治规划文本要点 篇5

a)前言:规划目的、任务、依据,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等;

b)规划背景: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土地利用基本情况,上轮规划

实施及相关工作情况评价,规划期内土地整治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等; c)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各类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及

分级等;

d)规划战略与目标:土地整治战略、总体目标、主要调控指标、区县土地

整治安排,规划期内应遵循的基本政策导向等;

e)市域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战略分区与布局、基本农田建设与农地整

治、建设用地布局优化与整治安排、土地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土地整治基础支撑体系构建等;

f)中心城区土地整治安排:农地保护与绿色空间格局构建、城乡空间统筹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排以及土地集约利用与空间储备等; g)重点工程及示范项目安排:分别阐明市级土地整治重点工程与示范项目,其中包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类型、范围、规模等;

h)规划投资与筹资分析:土地整治的投资规模、筹资能力及渠道; i)近期规划:近期土地整治内容及要点;

j)规划实施影响评价: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经济效益及环境影

响;

k)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实施规划需采取的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和技术措

施;

常州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 篇6

(2016-2020年)

常州市国土资源局武进分局 二〇一八年二月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目录

第一章

总则..............................................................................1 第二章

规划背景与形势.........................................................4

第一节 区域概况........................................................................4 第二节 土地利用基本情况........................................................5 第三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7 第四节 “十三五”土地整治形势与要求..............................10

第三章

规划原则与目标.......................................................12

第一节 规划原则......................................................................12 第二节 规划依据......................................................................13 第二节 土地整治目标..............................................................17

第四章

土地整治任务安排...................................................21

第一节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1 第二节 大力开展农用地整理..................................................22 第三节 全面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23 第四节

积极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26 第五节 加快实施土地复垦......................................................27 第六节 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28 第七节 探索土地生态整治......................................................29

第五章

土地整治项目安排...................................................32

第一节 农用地整理项目..........................................................32 第二节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项目..............................................33

II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第三节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34 第四节 土地复垦项目..............................................................35 第五节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项目......................................36 第六节 农村土地精细化综合整治项目..................................37

第六章

投资分析和效益评价...............................................39

第一节 资金平衡......................................................................39 第二节 资金筹措......................................................................39 第三节 规划效益评价..............................................................40

第七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2

第一节 行政保障措施..............................................................42 第二节 经济保障措施..............................................................43 第三节 技术保障措施..............................................................45

第八章

附则............................................................................47 附 表..........................................................................................48 附 图..........................................................................................48

III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规划目的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引导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约紧凑,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5〕68号)、《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6〕39号)、《常州市武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常州市武进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编制《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指导全区土地整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主要阐明武进区土地整治战略,统筹安排农用地整理、城乡建设用地整理、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各类土地整治活动,重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补充耕地项目,促进土地整治工作全面、深入、有序开展。

第二条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布局,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变化,明确新时代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大力推进生态国土建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大力推进农用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大力推进城乡散乱、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理,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大力推进废弃、退化、污染、损毁土地的治理、改良和修复,促进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按照中央关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三块地”试点改革工作要求,立足常州市武进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以保障和维护农民宅基地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明晰宅基地权属,保障宅基地用益物权,激活闲置宅基地资源,逐步健全完善“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管理制度。通过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具有江苏特点、武进特色的农村宅基地制度,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第三条 规划任务

科学评价上一轮规划,总结成效和问题,突出规划编制实施的对策意见;在市级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调查评价土地整治潜力,调查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基本农田整理条件;提出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合理安排土地整治项目的规模、布局和时序;进行土地整治资金供需分析和效益评价;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建立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

第四条 规划范围

本轮规划范围为常州市武进区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包括湖塘镇、牛塘镇、洛阳镇、遥观镇、横林镇、横山桥镇、雪堰镇、前黄镇、礼嘉镇、嘉泽镇、湟里镇、经发区、高新区、戚墅堰街道、丁堰街道、潞城街道等16个镇(街道)和太湖、滆湖,总面积1065.26平方公里。

第五条 规划期限

本轮土地整治规划以2015年为基期年,以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第二章

规划背景与形势

第一节 区域概况

第六条 地理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濒太湖,衔滆湖,东邻江阴、无锡,南接宜兴,西毗金坛、丹阳,北接常州天宁区、钟楼区、新北区,地处江苏省南部,太湖平原西北部,位于长三角经济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的中心区域。是常州城区“一体两翼”布局的南翼,将成为常州市南部主城区,在承接“苏锡常”都市圈乃至长三角经济圈产业转移、现代物流等方面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第七条 自然条件

武进区位于亚热带北缘,光温适宜,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植物资源丰富,东部雪堰、潘家低山丘陵地区盛产茶叶和桃、梨、葡萄等水果。有滆湖、阳湖、宋剑湖等自然湖泊,河港汊荡纵横交错,淡水鱼业资源丰富,适宜于鱼、蟹、虾、蚌等水产养殖。矿产资源主要在潘家、芙蓉等地的优质矿泉水,新安等地的白泥、紫砂、陶土等。

第八条 社会经济概况

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30亿元,年均增长8.0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75万元,年均增长7.5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0.38亿,年均增长8.00%,其中税收收入115.42亿元,比上年增长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8.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固定资产投资971.53亿元,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72亿元。连续四年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三名,蝉联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区第一名;先后获得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区)第一名、中国民营经济首选投资县(区)第一名等桂冠。

武进区是全国首批28个双创示范基地之一,承担着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重要农产品收入保险等重大改革任务。

第二节 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第九条 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武进区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武进区土地总面积为106526.44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31913.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96%;园地面积为4241.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8%;林地面积为1050.4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9%;草地面积为132.4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为30487.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8.62%;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6563.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16%;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31629.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69%;其他土地面积为508.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8%。

第十条 土地利用特点

(一)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武进区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土地开发利用历史,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土地利用类型。地类结构类型多样,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土地,特别是耕地。武进区农用地面积接近土地总面积的一半,其中耕地的比重超过2/3,园地、林地的比重较小,没有牧草地。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减少速度加快,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建设用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3,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比重超过1/3,用地效率普遍较低,也表明城镇化潜力较大。本轮规划期间,建设用地面积不断上升,特别是城镇工矿用地增长迅速。

其他土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5,但绝大部分是水域,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开发成本不断攀升。

(二)交通区位优越,交通用地增长迅速

武进区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区域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快速化路网构建,基本形成 “畅通、安全、高效、和谐”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全面推进四好农村道路建设。

(三)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分散

受传统农村格局的影响,目前武进区存在部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程度偏低,而这些居民点通常是在耕地周围散布,使得武进区的耕地布局比较“破碎”。2015年末武进区农村居民点规模为12536.2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5.9%,人均农村建设用地188m2,远低于国家标准145 m2/人。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整理潜力较大。

第十一条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有限

武进区开发历史悠久,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有限。武进区可开发的土地类型主要为河流水面等水域,但大部分水域是生态保护区,宜耕资源有限。

(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城镇用地内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建筑密度与容积率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村庄用地数量较大,布局分散,人均用地超标;独立工矿用地中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分布过散,容积率低,土地产出效益有待提高。

(三)农用地的环境质量有恶化趋势

随着工业进程加快和城市不断扩张,农用地逐年减少,土地的生产功能不断削弱,农用地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土地的立体开发、综合生产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第十二条 上轮规划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耕地保护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自2011年以来,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全区补充耕地988.09公顷,确保武进区耕地占补平衡;通过平整土地,归并零散地块,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田间路网和生态防护林体系,提高耕地质量。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通过土地整治,以生物措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耕作层质量,改善农田水利设施,修建农村道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搬迁村庄,新修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通过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增加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至2015年底,全区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15126.67公顷。

(二)优化用地布局,促进城乡融合

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整治,进一步优化了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拓展了城乡发展空间。武进区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为引擎,积极开展建设用地整治活动。截至2015年,武进区整治农村建设用地632.21公顷,新增耕地595.17公顷。

(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通过开展农村土地整治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务农收入。通过村庄整治,改变了农村散、乱、差的面貌。土地整治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控制土地沙化、盐碱化,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态涵养能力;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突显了耕地在维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保障了粮食生产。

第十三条 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与农用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耕地保护形势非常严峻。规划期内,一方面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土地整治的力度,确保耕地保有量任务的落实。

(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土地复垦难度不断加大

武进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起步较早,挂钩复垦区主要为废弃工矿、废弃宅基地以及部分拆迁成本较低的村庄用地。随着建设用地整理的推进,易整理复垦的建设用地日益减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复垦将面临严峻挑战。

(三)与相关规划协调难度较大

土地整治涵盖范围广,涉及农用地整理、城乡建设用地整理,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土地复垦和土地综合整治等多种类型,但其中涉及部门协调和资金整合的难度相对较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土地整治规划与农田整治、水利建设、村庄建设等相关项目布局衔接和资金整合仍有待加强。

(四)土地综合整治机制有待完善

土地综合整治受以往单一类型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惯性制约以及当前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约束,对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土地综合整治如何实施不清晰,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机制,如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主体、资金来源、实施要求、竣工验收、与相关部门的衔接等机制不健全,导致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动力不足。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第四节 “十三五”土地整治形势与要求

第十四条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力度

“十三五”时期,土地整治将以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为抓手,继续抓好基本农田示范区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县建设,重点向粮食主产区、粮食后备产区倾斜,通过“十二五”、“十三五”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生产能力稳定、质量优良、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为粮食稳产增产奠定基础。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努力补充优质耕地,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全面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产能,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第十五条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转变补充耕地方式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转变补充耕地方式,着力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严格控制成片未利用地开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以补充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要任务,注重改造水田,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将历史形成的未纳入耕地保护范围的园地、残次林地等适宜开发的农用地纳入土地整治范围,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第十六条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用地效率和优化用地布局

“十三五”时期武进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合理布局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新常态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通过土地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倒逼土地供应由增强扩张为主转为存量、增量并重。为适应与引导经济调整转型升级,转变土地利用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模式和方式,需要通过土地整治,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加快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第十七条 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精细化综合整治

进一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优化镇村建设用地布局,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加快零星分散宅基地腾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按照“依法自愿、合理补偿”的原则,鼓励农户退出多余宅基地,加快宅基地流转,有条件的优先复垦为耕地。

第十八条 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土地整治投入

在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整治,确保土地整治工作的财政资金投入;合理制定差别化的耕地开垦费标准,提高占用优质耕地的成本;统筹各部门资金,充分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积极创新实施方式,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参与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投工投劳,加大土地整治资金和人力投入,获取合理的土地收益。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第三章

规划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 规划原则

第十九条 依法依规,科学规划

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细化和落实《常州市武进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对土地整治的部署安排,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目标,明确规划期间的各类土地整治活动,重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补充耕地项目,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

第二十条 因地制宜,注重实施

土地整治规划以武进区全域土地为规划对象,围绕协调推进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新期待,以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为平台,结合武进区实际,整合资源,因地制宜,聚合资金,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益。

第二十一条 立足生态,合理布局

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施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加强对生态脆弱区土地生态环境整治,提高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生态整治促进乡村振兴。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第二十二条 加强协调,相互衔接

坚持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潜力,统筹安排全区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做到上下协调;加强与《常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常州市武进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常州市城乡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

第二十三条 部门合作,公众参与

广泛听取各部门意见与专家意见,做好土地整治规划的咨询论证。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特别要考虑相关利益人的意见,增强规划修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第二节 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八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四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二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三号);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5、《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二号);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6号);

7、《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7号);

9、《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56号);

10、《农田水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69号);

11、《土地复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2号);

12、《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56号);

13、《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中国土资源部令第61号);

14、《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法》;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7月修订);

1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6年修正);

18、《统计年鉴》(2015年)。

(二)政策性文件

1、《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31日);

3、《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4、《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权属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99号);

5、《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

6、《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76号);

7、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8、《国土资源部全国工商联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国土资源领域的意见》(国土资发〔2012〕100号);

9、《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

10、《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

11、《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45号);

12、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2〕151号);

13、《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

14、《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5〕68号);

15、《国土资源部关于补足耕地数量与提升耕地质量相结合落实占补平衡的指导意见》(国土规〔2016〕8号);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16、《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管理方式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通知》(国土资规〔2017〕13号);

17、《国土资源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7〕12号);

18、《关于印发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1〕52号);

19、《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1〕68号);

20、《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6〕39号);

21、《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苏国土资发〔2017〕412号);

22、《关于深化统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7〕150号)。

(三)技术规范

1、《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TD/T 1035-2013);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3、《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4、《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TD/T1033-2012);

5、《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四)相关规划

1、《常州市武进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

3、《常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

4、《常州市武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5、《常州市武进区2017年度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更新工作报告》;

6、《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2017年度农村土地精细化综合整治利用实施规划》;

7、《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

8、《常州市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2016-2018年)项目中标公告》;

9、常州市武进区镇村布局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

第二节 土地整治目标

第二十四条 总体目标

以建设“强富美高”新武进为核心,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打造创新转型先行区、特色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生态宜居幸福区的建设目标,坚持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快全区土地整治步伐,遵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导向,落实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市级土地整治规划的任务及指引;坚持以保护耕地资源为基本出发点,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合理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安排土地整治实施进度,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土地复垦整治工程,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推进全区城乡融合战略目标的实现;坚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分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逐步挖掘土地整治潜力,积极实施碧水工程,引导城市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相互协调,促进“人、产、城”相互融合,为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和“强、富、美、高”的新武进提供规划支撑。

第二十五条 调控指标

根据《常州市武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常州市武进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常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和《常州市国土资源局全面开展城镇建设用地提效工程的意见》(常国土资发〔2017〕151号),确定整治目标。

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1909.91公顷,其中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151.91公顷,建设用地复垦补充耕地758.00公顷公顷。

(1)高标准农田建设

在“十二五”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十三五”时期武进区确保建成总面积22260.00公顷(33.39万亩),确保建设规模7133.33公顷(10.70万亩);力争建成总面积23186.67公顷(34.78万亩),力争建设规模8060.00公顷(12.09万亩)。经整治后的耕地质量提高1个等别,粮食产能不断增加,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2)农用地整理

大力推进农用地整理,包括未纳入耕地保护范围的园地、残次林地等适宜开发的农用地,通过提高农田耕地质量,使整治的农田质量有提高,环境有改善;耕地质量有提升,耕地产能提高10%左右,农用地利用效率提高一个等级。

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开展农用地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规划期内补充耕地1105.00公顷。

(3)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规范有序地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加强散乱、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规划期内整理农村建设用地补充耕地688.00公顷。

(4)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

规划期内,整治城镇低效建设用地686.67公顷,加大旧城镇、旧工矿、“城中村”的改造力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5)土地复垦

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切实加强土地修复和土地生态建设。生产建设活动新毁损土地全面复垦,自然灾害毁损土地及时复垦,大力推进历史遗留毁损土地复垦。规划期内,有序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规划期内补充耕地70.00公顷。

(6)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

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在不破坏生态环境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内陆滩涂等后备土地资源,补充有效耕地面积46.91公顷。

(7)生态安全目标

积极开展生态型土地整治,加强农田生态建设,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第四章

土地整治任务安排

第一节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二十六条 加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坚持以“治水、改土、整田”为基本内容,以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为重点,以实施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整治项目及灌区项目等为抓手,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加强灌排设施保障,全面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期内,根据上级下达指标,有针对性的采取田块平整、渠网配套、路网建设、培肥地力等措施,稳步提高耕地质量,至2020年武进区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总面积22260.00公顷,十三五期间确保建设7133.33公顷的优质、抗旱防涝、保护生态、效率高、高产稳产、集中连片、成规模的高标准农田。

第二十七条 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布局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调整优化农田结构布局,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的农田格局。按照“控制规模、明确条件、试点先行、稳妥推进”的要求,选择土地管理基础较好、具备一定复垦潜力的地区作为试点,开展零散基本农田归并整合,优化农田布局,提高农田的集中连片程度。生态条件较好的传统农区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强化耕地的生产功能,使之成为高产稳产高效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城市近郊区要加强基本菜地的建设和保护,强化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农田景观与生态功能,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生态脆弱区要以提高耕地生态功能为主,建成集水土保持、生态涵养、特色农产品生产于一体的生态型永久基本农田。

第二十八条 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城乡融合为目标,以优化用地结构和提高耕地质量为重点,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大力开展生态型土地整治,提高田间基础设施配套标准,增强农田抗灾能力,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有序推进水浇地、旱地改造工程,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资源利用。规划期间,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水浇地、旱地改造,增加水田规模616.10公顷,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第二节 大力开展农用地整理

第二十九条 全面落实补充耕地任务

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大力推进农用地整理。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平台,以耕地和其他农用地整理为主,加大农用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施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制度,培肥地力,完善田间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提升耕地质量。规划期间通过农用地整理,补充耕地1105.00公顷。

第三十条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产能提升

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要求,积极开展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全面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依据耕地质量等级等别调查与评定技术规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范、标准和成果,健全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制度,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积极实施旱改水工程,完善排灌沟渠网络,建设旱涝保收农田;推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稳步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经整治的耕地应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建立耕地质量等级定期更新和动态监管制度,加强耕地质量等别变化评价与监测。强化新增耕地监管,确保有效利用,防止撂荒抛荒。

第三十一条 推进其他农用地整理

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合理安排园地、残次林地等适宜开发的农用地整理。积极开展中低产园地整理,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促进园地集约利用、规模生产,发展特色品种、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提高园地综合效益。充分利用滩地发展经济作物,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发展绿色产业,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推进养殖水面综合整治,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农业多种经营。

第三节 全面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

第三十二条 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实施农村土地精细化整治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依据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地精细化整治,结合常州市武进区“三块地”改革试点,规范有序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宅基地腾退,鼓励农户退出多余宅基地,加快农村宅基地流转,将零星分散宅基地、低效产业用地、环保未达标企业用地等农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村建设用地腾退并复垦整治为农用地,有条件优先复垦为耕地。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调整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逐步推进分散村庄的适度集中归并,重点发展中心村,逐步撤并自然村,适时拆除空心村。规划期内,全区整理农村建设用地补充耕地688.00公顷,形成等级职能结构协调有序、空间布局合理的村庄体系。

第三十三条 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全面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等,按照《关于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统筹安排增减挂钩的规模、布局和时序,推动城乡土地要素合理配置和平等交换,促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相协调。在增减挂钩选点布局、住房建设、补偿安置、收益分配等方面,充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收益权和监督权。严格挂钩监督管理,确保及时拆旧复垦还耕,保证增减挂钩实施后建设用地面积不扩大,耕地面积有增加、质量有提高。

第三十四条 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

以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多规合一”的理念,探索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做好与村镇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和村庄居民点建设工程,按照“重点村”、“特色村”、“一般村”分类引导,加快规划保留的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村庄撤并,有序引导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用地,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集聚。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第三十五条 加强乡村景观特色保护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坚持乡村风貌保护,加强村庄风貌设计,加强人文历史景观、地质遗存等保护,实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按照省委省政府《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和《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方案》的要求,按照“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目标,结合不同产业类型和发展模式等不同类型村庄特点,保护山水基底、历史肌理、空间形态,做好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美丽乡村”规划,充分发挥区、镇、村三级作用,既挖掘潜力、节约集约,又尊重民意、顺应民愿。积极推进雪堰镇城西回民村陡门塘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规划,加快推动雪堰镇、前黄镇、礼嘉镇的宅基地改革示范村创建工作,注重保护历史街区,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保护特色建筑,延续历史文脉。鼓励发展具有传统特色的文化事业、“一古一今一生态”的生态环境空间和休闲生态旅游业,提升城市品质。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第四节

积极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第三十六条 有序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坚持节约优先战略,有序推进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优化城镇用地结构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重点对老城区、城中村、棚户区、旧工厂、老工业区进行改造开发,加大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导向、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的,属于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的,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产出效益低的,未达到国家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条件的存量建设用地的整治利用。规划期内,组织开展城镇存量建设用地调查摸清城镇低效用地的现状和开发潜力,开发城镇低效建设用地686.67公顷。

第三十七条 努力促进各类低效用地增产提效

积极盘活低效用地,增加产业用地有效供给,依据武进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武进区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城乡建设和产业布局规划等要求,结合低效用地现状、开发成本和难易程度来确定年度再开发总体用地规模、布局及规划控制引导等,在满足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配套设施用地前提下,通过实施本规划,实现武进区产城融合、产业转型升级、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优化、单位面积建设用地产出增加,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九条 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

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和供应管理,遏制“城中村”现象的扩大。将“城中村”各项管理纳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入城市的统一管理体系,推进规划区内土地市场和土地管理的一体化,促进现有东头村、焦家村片区、劳动巷片区等“城中村”片区的改造,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大“城中村”土地整治力度,加强分类指导,全力打造产城融合示范镇、新农村建设样板区、城市休闲后花园。

第三十九条 重点针对低效产业用地、旧城镇、城中村

通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城市更新改造,发挥土地级差收益,在优化土地结构布局同时,有效改善城镇生活居住环境。各地要根据实际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完善规划立法,细化土地征收补偿机制,强化舆论宣传和多元监督,充分保障村民权益;突出政府和市场互动、民生与发展相融、近期与长远统一,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 加快实施土地复垦

第四十条 有序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

有序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促进耕地保护和环境治理恢复,拓展建设用地空间。规划至2020年,全区复垦工矿废弃地补充耕地70.00公顷。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和要求,确保数量、质量有提高;明晰产权,保障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

第四十一条 积极推进生产建设新增损毁土地复垦

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划定责任主体,坚持土地复垦和生产建设相结合,编制土地复垦方案,在生产工艺、建设方案中落实土地复垦各项要求。对于生产或建设周期长的项目,需制定分期复垦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方案,明确每个阶段的复垦范围、利用方向等,实现“边生产,边复垦”,尽量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定的复垦任务纳入生产建设计划,土地复垦费用列入生产成本或建设项目总投资。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除尘降噪和综合防治,推进生态恢复与环境治理。加强位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新损毁土地的复垦,加强生产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减少损毁面积,降低损毁程度。

第四十二条 及时复垦自然灾害损毁土地

根据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情况,开展自然灾害损毁土地评价,对损毁土地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及时复垦灾毁土地,减少因自然灾害损毁而流失的耕地数量。对灾毁程度较轻的土地,鼓励受灾农户和土地权利人自行复垦。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结合生态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对灾毁土地因地制宜的实施复垦。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加强退化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功能保护的基础上,针对土地盐碱化、土壤污染、土地生态服务功能衰退和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的区域,推进土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高退化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第六节 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

第四十三条 科学合理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

加强土地开发调查评价,在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土地开发的用途和规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对适宜开发利用的地块,采取先进工程技术和生物措施,通过土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地平整与改造、配套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修建田间道路、营造防护林等措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逐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耕地质量。规划期内,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补充耕地46.91公顷。

第四十四条 合理进行滩涂围垦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陆地与海洋统筹、产业布局与生态保护协调,实现开发与保护双赢。坚持围堤防洪排涝设计标准,确保围堤和围区安全;加强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管理,切实保障施工安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注重河口开发利用与保护协调;加强环境保护,提高产业项目环境准入标准,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第四十五条 促进开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规范宜耕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协调相关部门规划,遵守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加强土地开发调查评价,深化土地开发的经济、技术、生态可行性研究。切实做好开发土地的后续管理,确保被开发土地得到持续有效利用,达到保护环境目的,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第七节 探索土地生态整治

第四十六条 构建良好的土地生态体系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施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大力建设生态国土。切实保护山体、成片林地、饮用水源地、河流等重要生态用地,形成基本的国土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生态屏障,维护和改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鼓励建设用地穿插式布局,构建城乡绿色空间,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形成滆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滆湖重要湿地、太湖重要保护区、横山生态公益林、淹城森林公园、宋剑湖湿地公园、滆湖重要渔业水域和新孟河清水通道维护区。

第四十七条 加强生态用地保护

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武进区划分出4类生态功能区。生态控制区主要分布在环滆湖、环太湖、大部分河流沿岸、横山-舜山山系、竺山-鹁鸪山山系、主要道路两侧和城市大型绿地等区域。该区域原则上禁止城镇建设活动;生态协调区主要分布在滆湖以东和东北部各镇周边区域。该区域原则上限制城镇建设活动,允许有条件的建设开发;引导建设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周边区域和各镇区外围区域。该区域原则上允许城镇建设活动,但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情况下进行,防止透支环境容量的行为出现;生态改进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和各镇已建成的区域。该区域以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为主,加强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推进历史文化、水乡城镇的保护与整治。

第四十八条 加强农田生态防护和建设

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面加强农田生态设施建设,增强农田生态服务功能。鼓励城市组团式发展,促进组团间农田和绿色隔离带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优化农田生态系统,发挥农田的基础生态作用。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第四十九条 开展土地生态环境整治示范建设

贯彻保护环境国策,积极推进土地复垦和土地生态整治,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针对土地盐碱化、土壤污染和土地生态衰退严重的区域,结合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湿,实施土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高退化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遏制土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第五章

土地整治项目安排

第一节 农用地整理项目

第五十条 农用地整理项目(含高标准农田项目)安排

依托于农用地整理项目,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建设高标准农田。规划期内有条件的农用地整理项目均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进行整理。全区规划实施农用地整理项目(含高标准农田项目)262个,预计可补充耕地1218.82公顷。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8个,建设规模7146.08公顷,可补充耕地107.19公顷。主要集中在横山桥镇、洛阳镇、前黄镇、雪堰镇;占补平衡类项目244个,项目规模为1307.80公顷,主要集中在前黄镇、横山桥镇、礼嘉镇、横林镇等;涉及园地整理项目29.85公顷。

第五十一条 建设内容和要求

通过农用地整理,科学合理开展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以及其他工程措施,建设满足田间管理和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需要的高标准田块,完善田间路、生产路布局,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配套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加强田间灌溉和排水工程建设,增强农田防洪排涝能力,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通过农业生物科技措施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提升土地利用率和耕地产出效能;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善管理条件及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第二节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项目

第五十二条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项目安排

根据武进区各乡镇社会经济状况,合理安排各乡镇建设用地整理项目。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项目主要集中在前黄镇、礼嘉镇、横林镇、横山桥镇等。采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形式,实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项目214个,建设规模1213.28公顷,预计新增耕地规模679.44公顷。

第五十三条 建设内容和要求

通过对农村宅基地、村落空闲地、低效用地以及村落中的废弃土地等进行有效整理,对零散住户向中心村、重点村迁移,对不集中的产业进行集聚布局,对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水平。

第五十四条 加快实施农村土地精细化整治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依据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地精细化整治,结合常州市武进区“三块地”改革试点,规范有序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宅基地腾退,鼓励农户退出多余宅基地,加快农村宅基地流转,将零星分散宅基地、低效产业用地、环保未达标企业用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腾退并复垦整治为农用地,有条件优先复垦为耕地。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调整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逐步推进分散村庄的适度集中归并,重点发展中心村,逐步撤并自然村,适时拆除空心村。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第三节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

第五十五条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安排

武进区以建设成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百姓富裕、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为目标,加快发展形成“两城、二区、三片”的城镇工矿用地空间格局。“两城”加快退二进三,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科教文化区、新型工业区、商贸服务区、生态居住区、观光休闲区。“二区”中经发区走生态化开发之路,重点发展清洁工业、创意产业、生态休闲产业,定位为苏南知名的创新创业高地以及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示范区;高新区以“集聚、集约、创新、开放、生态”为标准,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定位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智能装备制造业基地、长三角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三片”重点发展横山工业园和遥观洛阳新材料产业园,并以横山生态公益林带动旅游发展;环太湖湾旅游度假发展片包括雪堰镇,重点发展太湖湾旅游城,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相应发展无污染的旅游配套产业;西部城镇发展片包括嘉泽镇和湟里镇,并借助即将启动的苏澳合作产业园,进一步接受经发区辐射,规划期间,重点发展传统农业经济,以及花木、机械产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和特色旅游业。规划期内武进区安排城镇建设用地整理项目345个,项目规模1160.16公顷。

第五十六条 建设内容和要求

规划期内,加强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规划统筹,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产业政策等相关规划充分协调衔接的前提下,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的34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原则,明确目标任务、性质用途、规模布局,合理确定实施时序,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用地,统筹城市功能再造、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历史人文传承等,引导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稳步增加生态用地,提升旧城镇的集约用地水平和人口承载能力。

第五十七条 再开发方式

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升城镇建设用地效益为目标,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采取规范存量储备土地再开发、鼓励原土地使用权人与市场主体再开发和积极引导集体建设用地再开发三种开发方式;开发过程中鼓励企业自主升级改造、实行工业用地置换、利用旧厂房发展服务业、推行新增工业用地分阶段出让,引导和规范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调动其参与改造开发的积极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参与改造开发的,履行公共性、公益性义务的,给予适当政策奖励。

第四节 土地复垦项目

第五十八条 土地复垦项目安排

针对废弃工矿用地和废弃交通水利设施用地进行整治,该整治工程是武进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国土整治、提高国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有效途径。规划期内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131个,总建设规模145.98公顷,预计新增耕地规模78.83公顷。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第五十九条 建设内容和要求

以生产建设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为主,全面复垦生产建设新损毁土地,分期复垦历史遗留生产建设损毁土地,及时复垦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创新工矿废弃地整治利用新机制。开展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按照因地制宜、经济可行、综合利用、农业优先的原则,合理确定复垦土地的用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做到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景观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复垦后景观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支持土地复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制定土地复垦技术标准,加强土地复垦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土地复垦的水平。

第五节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项目

第六十条 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安排

武进区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主要是内陆滩涂和废弃的河流水面开发,重点集中在横林镇、湟里镇和嘉泽镇,规划期内安排开发项目44个,项目开发规模57.70公顷,可补充耕地46.91公顷。

第六十一条 建设内容和要求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避开生态脆弱区、生态退耕区和水土流失区等,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积极实施耕作层剥离工程,剥离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并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前提下用于新开垦耕地的建设。切实做好开发土地的后续管理,确保被开发土地的持续有效利用。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第六节 农村土地精细化综合整治项目

第六十二条 农村土地精细化综合整治项目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深化统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7〕150号)要求,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武进区做为江苏省唯一一个“三块地”改革试点县区,全面实施农村土地精细化整治项目。规划期间,因武进区农村土地精细化综合整治项目图斑较小,不满足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入库标准,为保障后期精细化整治项目顺利实施,故预留一部分建设用地复垦指标,以备将来项目使用。

第六十三条 建设内容

依据村庄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地精细化综合整治利用实施规划,鼓励进城落户、退出多余面积宅基地,将零散分散宅基地、低效产业用地、环保未达标企业用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腾退并复垦为农用地,有条件的优先复垦为耕地。通过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等项目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最终达到优化村镇建设用地布局,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第六十四条 建设要求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制度改革,以建立健全“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资源有偿退出的农村宅基地制度”为目标,37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建设改革底线,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自愿有偿退出工作,加快零星分散宅基地腾退,结合开展农村人均环境整治、263专项行的等工作,在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的前提下,通过农村建设用地精细化调查,综合生态整治开发,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盘活农村闲置和低效土地,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武进和“两聚一高”新实践提供坚强保障。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第六章

投资分析和效益评价

第一节 资金平衡

第六十五条 投资估算

规划期内,武进区土地整治共需投入资金394462万元。其中:农用地整理需投入金额6386万元,占总投资的1.62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需投入金额218411万元,占总投资的55.37%;土地复垦需投入金额4384万元,占总投资的1.11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需投入金额922万元,占总投资的0.23 %;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投入金额164359万元,占总投资的41.67 %。

第二节 资金筹措

第六十六条 筹资分析

武进区用于土地整治的资金包括耕地开垦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农业水利专项资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增值收益和其他投入。

规划期内可筹集耕地开垦费57595.50万元;农业重点建设开发建设资金2448.32万元;农业土地开发资金78471.54万元;用于农业水利的专项资金3500.00万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增值收益费200000万元;民间投资等其它资金60000.00万元。规划期资金筹措共计402015.36万元。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第三节 规划效益评价

第六十七条 提高用地效率,促进节约集约

通过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提高闲散、废弃、低效土地利用效率。合理引导产业布局,大幅提高土地集约程度。通过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和增减挂钩工作,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和土地利用效率,在不多占用耕地资源的情况下,保障城镇工矿发展的用地需求,缓解了土地资源的硬约束。

第六十八条 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促进田间工程配套建设完善,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基础支撑。提高规模经营和产业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第六十九条 提高农民收入,促进耕地保护

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农民对土地投入与产出结构,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有助于促进全区农田的保护和建设。同时,土地整治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可有效减少农村过剩劳动力。此外,农田水利设施及农村交通设施的配置完善,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便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进而增加农业的利润空间。

第七十条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生态宜居环境建设

通过农用地整理,配套田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农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田生态景观的建设,改善当地小气候,增强洪涝灾害抗御能力,提高农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通过土地整治,全面建立“五位一体”乡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形成家园整洁、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乡村风貌。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第七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 行政保障措施

第七十一条 健全规划实施的政策体系

健全规划实施的基本制度,为规划实施提供良好的机制和制度环境。依据省、市制定的规划实施制度,明确规定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主体、客体、责任和义务,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应认真落实土地整治规划指标,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将指标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和责任单位。

健全土地整治规划体系,强化土地整治规划管理。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进行项目规划设计,形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相衔接的规划体系,指导城乡建设用地挂钩等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切实发挥规划对土地整治活动的控制和引导作用。

第七十二条 提高规划实施的管理水平

高度重视土地整治工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组成的土地整治领导小组。在工作方式上,形成由领导小组综合负责、协调,全区相关部门给予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各乡镇具体负责实施的机制。

第七十三条 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继续完善规划工作方式。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要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共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科学系统地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安排各项工作,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和专家咨询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加强规划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向公众宣传规划的具体规定、规划管理的主要手续等,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性,增强用地单位、个人以及农村集体和农民支持土地整治规划的意识,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建立规划的公告和建设项目的公示制度,加大公众参与力度。除规划编制时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外,规划经批准后,将规划的目标、范围、期限等内容向社会公告;充分发挥公众监督规划执行的作用。

大力鼓励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参与土地整治,通过增加投入或投工投劳,使其从土地整治中切实得到实惠,进一步发挥农民群众在土地整治中的主体作用。

第二节 经济保障措施

第七十四条 建设资金运用保障机制

根据武进区土地整治的新特点、新要求,适当扩大资金支出范围:一是明确可用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区域内旧宅等建构筑物的拆除及清运工程费用支出;二是明确可用于农民建新规划区内所必需的土地平整和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允许项目“业主管理费”中列支必要的办公设备购置费等支出,从而调动地方使用新增费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补充耕地的积极性。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第七十五条 推进“三块地”试点改革

推进“三块地”试点改革,加快农村宅基地、低效用地低效产业用地、环保未达标企业用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腾退并复垦整治为农用地,有条件优先复垦为耕地。通过一系列经济、金融、财政手段扩大资金筹集渠道。对通过市场化机制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采取政府备案并组织开展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农民参与市场化验收的方式对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确认,纳入补充耕地与耕地占补平衡考核的范围。

第七十六条 建立生态化土地整治的激励机制

在全区建立实施生态化土地整治的激励机制。在传统的土地整治绩效评价基础上,根据武进区土地利用特点,选取土壤侵蚀度、耕作层厚度、水土流失率、植被覆盖率、土地垦殖率等指标,构建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健全土地整治综合效益指标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建立土地整治绩效评价制度。对实施生态化设计与实施的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与定期评估,科学评价土地整治取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实施生态化设计与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可按照现有土地整治单位投资标准,适当提高资金支持力度,对于该类项目可优先审批、优先实施。

第七十七条 健全土地整治权属调整机制

土地整治目标已从单纯的农用地和分散土地整理,转向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和国有土地综合整治与集中连片的重大工程实施阶段,项目区内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承包经营权和他项权利人越来越多,权益类型越来越复杂,权属调整带来的争议与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武进区在未来土地整治工程实施中,应当对权益进行量化研究,针对各种权益类型,制定权益补偿原则、标准和相关政策,做到公正、公平保护土地整治各方权益,创造良好的土地整治环境,维护农村社会和谐与稳定。同时,严格打击借产权调整损害农民的土地权益,借权属调整,强迫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集中兼并等行为。

第三节 技术保障措施

第七十八条 大力推广土地生态化整治技术

科学合理地设计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土地整治的生态化设计。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以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为指导。在优化土地结构,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下。采用生态环保的工程技术措施进行土地整治,重视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大力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深耕深松和高效节水灌溉,同步采取农艺和工程技术措施。

第七十九条 构建规划实施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实现土地现代化管理的必由之路,是现代土地管理的发展方向。因此为了提高整治规划实施管理的效率,可建立基于GIS的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施管理所有业务的信息化。

规划实施管理信息系统本着提高规划实施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透明性的原则,将现代信息、系统建设技术与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管理业务有机集合起来,为规划实施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第八十条 建设规划实施监测评价预警系统

实现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目标管理向过程管理对提高规划实施的弹性、科学性、准确性以及有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预警体系是指一套能对规划目标进行实时监测的科学体系。通过该系统可以及时、准确、全面地采集土地利用动态数据,并参照原定规划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对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将结果集中汇总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以便采取相应而有效的措施,确保土地整治规划的可持续实施。

常州市武进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

第八章

附则

第八十一条 规划成果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件、规划说明和规划数据库组成,规划文本和规划图件具有同等效力,规划说明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

第八十二条 规划效力

全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复垦、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各类土地整治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划。

第八十三条 规划实施

本规划经常州市国土资源局审核后,由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批准并组织实施。因规划实施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需对本规划进行修改的,必须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八十四条 规划实施授权与监管

本规划由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授权常州市国土资源局武进分局作为规划实施的管理和监督机构,对规划执行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察,并向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报告。

第八十五条 规划解释

土地整治规划工作方案 篇7

为规范管理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变更,国家、河北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文件。从国家层面上,出台了《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 》(国土资发〔2003〕122 号)、《关于加快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建设和竣工验收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57 号);在省级层面上,出台了《河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冀国土资发〔2014〕19 号)。虽已有规范文件的约束,但各级国土管理部门、各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项目设计变更总会出现各种问题,本文就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分析变更的类型、原因,并提出对策。

1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的类型

一是项目区受益群众意愿发生改变,与原设计有冲突,提出变更。二是施工单位根据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施工情况的变化,或者遇到不能预见的地质条件或设计缺陷或为了加快工程施工进度,提出的变更。三是由项目承担方提出的项目变更。项目承担单位根据政策调整、发展方向变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等因素,提出变更。四是监理单位根据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水文、施工材料等因素,及施工现场突发情况,提出的变更。五是设计单位为进一步完善原有设计及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等,提出的设计变更[2]。

2 造成项目设计变更的原因

2.1 不可抗拒因素变更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文物、国家(省)重点工程建设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造成项目地块需要进行局部调整的变更。如最近几年高铁、南水北调、高速公路的建设都造成了个别项目局部田块的调整,甚至影响到项目的总规模、新增耕地等指标,必须通过变更才能完成计划指标。

2.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从申报到实施时间过长

从项目申报程序较多,程序过长。根据《河北省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办法》申报程序,一个总量项目县局组卷、经市局审查、论证,才可上报省厅,省厅再进行会审,论证。一个项目从申报到审批下来可达1~2 年的时间,导致的后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项目区在未动工之前项目实地已经与申报时的现状不符,导致无法按原设计施工;二是项目预算还未执行,已经遇到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项目流标等问题出现。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变更。

2.3 规划设计脱离实际

目前,还有一批2006 年左右的项目发生设计变更,主要是由于当时项目是在缺乏经验、缺少符合本地实际的土地整治设计与建设标准的情况下设计,导致方案设计效果较好,但是实际落实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设计过程着重于追求画面美观性、可视性,忽略了设计区域的实际情况,一味追求田成方块、路成行的“理想效果”,以至出现“丘陵区的路还是直线”这种违背自然规律、脱离实际的情况[3]。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不符合实际的情况进行设计变更。

2.4 群众意见的多重影响

在进行设计时,当地群众或者群众代表充分参与了项目设计的全过程,从项目选址、到项目工程规划,都听取了群众意见。当地群众为成功立项,对项目设计也充分配合;但到项目实施工程中,个别群众为了私己利益,或者是群众矛盾,对施工不予配合,阻挠项目施工。

2.5 施工条件发生变化

施工条件的变化,一是地质勘探深度不足,开挖后暴露的地质条件与规划设计提供的情况不符,被迫更改设计,如机井工程,原设计时参考与项目区相近或相似的水文地质资料,并没进行物探工作,到实际施工时经常出现与设计不符的情况。二是在人们无法预测和抗拒的自然力作用下,地面、地质情况发生巨大的改变,如特大洪水、地震、灾害性地质滑动等。三是经济、社会环境等发生了改变,如战争、罢工、动乱等。四是国家政策、法令、法律和地方政府的政策、规定的变化这些施工条件的变化,都会引起规划设计变更。

3 项目规划设计变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随意变更

个别项目承担单位不按照变更的有关文件规定的原则,随意变更。从审查的变更资料来看,普遍存在变更后设计标准降低的问题,主要是农田水利工程和道路标准降低究其主要原因是施工单位为获取更多的利益,不惜随意变更设计方案,减少工程数量,降低工程质量,导致变更后工程缩水,故意降低设计标准。

3.2 变更申请滞后,造成审查困境

为了减少项目改变后等待申报的时间,有的项目承担单位直接先进行变更后施工,等施工结束后再向有关部门提出变更申请,给变更审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不符合有关文件的要求。

3.3 变更申请材料质量较差,无从审查

各项目承担单位所提交的变更材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变更理由不充分,东拼西凑;二是报卷资料不全,如缺少项目所在地村民监督小组、原设计单位、项目承担单位、施工单位或监理等单位的证明资料;三是内容不全,主要是每部分要求写的内容不全;四是数据一致性差,变更文本、预算和图件数据不一致;五是提供图件制图不规范;六是变更预算编制不合规,导致上级审查部门、专家无法进行可行性审查。

3.4 对变更内涵理解不清,申报程序不规范

《河北省土地整治管理办法 》对变更分类和批准权限有明确的规定。但各市、县国土管理部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对变更政策理解不透,或者寻求蒙混过关,擅自使用批准权限,经常出现“不该本级批准而批准”的现象,导致项目验收时无法验收。

4 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管理的建议

4.1 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严格执行《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管理和项目规划设计变更工作。

项目设计已经立项,必须严格执行。确实符合变更条件的,应当按照河北省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设计变更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执行。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项目实施日常监督检查,按规定执行项目报备制度,完善项目实施中期报告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4.2 规范申报资料

规划设计变更申请资料是审查的基础,也是批复规划设计变更的重要依据。各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应严格按《河北省土地整治管理办法》提供变更资料要求资料翔实,佐证齐全,数据一致,图件制图规范。

4.3 加大变更申请资料的审查力度

规划设计变更影响到各有关单位的利益,处理时协调沟通的工作量非常大。对规划设计变更既要重视又要谨慎,既要避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更要禁忌不计后果、草率处理。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审查变更设计时,一要注意时效性,及时办理变更事宜;二是要规范审查程序和审查权限要按程序报批,不能越权审查批准;三是审查时要内业与外业相结合,在深入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变更方案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保证变更后项目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4 进一步加强规划设计工作管理,提高规划设计质量

在施工后进行规划设计的变更,对工程质量的影响非常大,同时也给工程管理带来了困难。因此,要加强工程前期的规划和设计,做好科学、严谨的规划,从源头上减少更改规划设计情况。一是加强规划设计队伍的资质管理,目前参与河北省土地整治设计工作的单位不仅有本科院校、科研院所,还有企业单位。从调查看本科院校、科研院所取得的资质与土地整治设计无关,企业单位就根本没有相关资质。为从源头把关,建立土地整治管理制度实行准入制度,对设计标准不高、脱离实际、影响项目实施的应予追究责任。二是省级国土技术部门要规范规划设计工作,制订相应的项目勘测、规划设计规范和规程,让设计单位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确保规划设计科学、切实可行。尽管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但随着土地整治内涵的推广,部分内容已经不合时宜,标准必须解释修订,达到与时俱进。

4.5 加强对各市、县土地整治管理人员的培训

由于近几年各市、县土地整治管理人员变动比较频繁真正对业务熟练的少之甚少,而土地整治事业正经历一场新的革命,土地整治内涵的拓展,为这个事业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新的一些规定、要求也扑面而来。为此,必须加大市、县级土地整治管理人员的业务培养,把国家、省最新的政策、法规贯穿下去,让基层人员真正领会,才能避免土地整治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管理上的失误,减少项目设计变更。

5 结语

随着河北省土地整治事业的拓展,整治项目数量不断增加,项目规模、投资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开展,项目管理的复杂性不断增大,规划设计变更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工作。必须逐步规范项目变更的程序和制度,提高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的审查力度,使得项目的变更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促进河北省土地整治事业的健康发展[4,5]。

参考文献

[1]田玉福.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管理初探[J].资源产业,2005,7(2):38-40.

[2]姜国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变更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辽宁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J].国土资源,2009(6):46-47.

[3]孟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管理初探[J].农业开发研究,2009(1):36-38.

[4]吴次芳,费罗成,叶艳妹.土地整治发展的理论视野、理性范式和战略路径[J].经济地理,2011(10):1718-1722.

探析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新思路 篇8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新思路

引言

1986年我国颁布了《土地管理法》首次对城乡土地进行了规范管理,次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中国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随后又在1997年、2005年等年份出台《全国土地整治规划》来切实推进土地整治规划。[1]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在开展城镇建设用地整治、保护农村基本耕地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土地整治预算编制是指导我国土地有效利用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分析影响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新思路。

一、影响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因素

做好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首先要认真分析其影响因素,具体包括:

1.科学技术影响土地整治规划

要保证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科学性,需要收集不同尺度区域的资源环境格局信息和地表景观格局信息等,但是我国计算机技术、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方法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规划的科学性较差、工作效率低,难以有效保证土地数据的收集工作。

2.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土地整治規划

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带动建设用地需求的攀升,成为当前影响土地整治规划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人研究得出“城市的建设用地与固定资产投入、国内生产总值关系十分密切,经济投资的增加是推动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重要因素”[2]如江苏省自2000年以来经济投资规模呈现逐年递增态势,经济投资额增长率高达14.7%,与之对应的是工业园区建设用地和城镇开发建设用地数量的显著攀升。

3.制度体系影响土地整治规划

现阶段我国存在着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土地产权界限不清,这样在土地整治规划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总量增加盲目扩大开发用地的问题,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土地利用率底下的问题;同时群众缺少监督权力,只能被动的参与土地整治规划,民众与政府极易出现利益冲突。

二、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新思路

针对我国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对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创新,不断提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新思路。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加强用地监管,切实落实政策

土地整治规划在编制和落实过程中容易出现地方行为出现偏差的现象,因此要对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及其实施加强监管。为此,国家首先要统一全国土地整治做法,将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和实施制度化、规范化,并且出台具体的法律文件加以约束,避免一村一政策或一地多政策等标准不一的现象;其次要建立联动机制,加强政府、业主等的联系,以研讨的形式落实相关土地政策,保证土地整治规划工作的科学合理性。此外,在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执法监督,实行定期检查、群众监督举报相结合,落实“早发现、早制止”的方针,保证土地整治规划工作有效开展。

2.发展科学技术,完善信息系统

科学技术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从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以GIS技术为依托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在当前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要重视新技术手段在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运用,既要建立各级自然、经济、社会数据库和土地利用数据库,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服务;又要建立各级土地整治划编制模型,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提供决策参照。例如江苏省按照国土资源部的部署,先后在南京、江阴等地开展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作,率先建立起了数字化规划图件集成系统,有效提高了土地整治规划的工作效率,切实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3]

3.实行科学规划,集约节约用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各地区新的建设项目层出不穷,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因此今后的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必须坚持节约原则,科学规划。为此,具体要做好两大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立国家、省、市等各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体系,二是要出台土地规划编制的具体方法和原则,科学的指导各项土地整治工作。

4.落实专项资金,规模经营土地

土地综合整治资金涉及土地整治、以工代赈、退耕还林等各类资金,做到将各类资金整合起来并综合发挥其叠加效应,是中央提出土地综合整治的根本。因此,要想做好土地整体规划编制,各地要设立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并保证其有效落实,与此同时要开展规模经营,在政府的主导下加大资金整治力度,在完成土地整理后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发挥各类资金叠加效应来开展规模化经营,以最大限度发挥项目效益。例如桐城市在尖刀嘴土地整治项目中,将5000多亩耕地全部转包给一家农业开发公司统一经营,取了的良好效益。

5.重视土地预算编制理论研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以土地系统为对象,同时还要考虑人文因素、自然因素等,做好土地整治规划要重视土地预算编制理论研究,从而能够做到从土地系统的整体性出发、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加强理论研究,首先要将土地系统作为整体进行考虑,综合考虑人文和自然因素,建立分区等级系统并确定各级土地整治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从而提高相关工作的科学性;其次是开展土地整治分区指标体系研究,确立将人文、自然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划分土地整治分区的原则,力求为做好土地预算编制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三、结语

当前我国处在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时期,要重视现阶段土地整治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创新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新思路,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阿孜古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思考和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8)

[2]曹银贵.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变化与利用效益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

[3]吴飞.关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若干问题的思考——以江苏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4)

上一篇:把握文章写作原则-申论高分轻松得下一篇:五月份幼儿园大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