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工作汇报(精选8篇)
土地整治工作汇报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一是思想认识再提高。今后我们将根据今天会议的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土地整治工作的必要性,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做到认识上全面提高,思想上高度统一,本着对发展负责、坚守耕地红线的态度,积极与相关部门对接,深入开展调查,建立耕地后备资源数据,把土地整治工作作为今后几年的中心工作和重要任务来抓,确保耕地质量有提升,耕地占补有节余。
二是工作责任再落实。会后我们将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11镇土地整治工作计划和镇、村两级工作措施,对各村土地整治工作责任予以再明确,人员分工予以再细化,切实压实责任。
三是目标任务再明确。我们将根据前期调查摸底的成果进一步界定范围,突出重点。计划今年上半年新立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100亩,启动建设2018年县下达我镇的高标准农田提升任务,同时严格按照项目招标制度公开招标,并认真抓好工程质量监督和工程进度督查。
各位领导、同志们,土地整治工作事关我县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重任,我们将不折不扣的按照县政府统一布置,迅速行动,扎实开展市、县下达的各项土地整治工作,完成我镇制定的2018年土地整治目标任务。
土地整治工作汇报 篇2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重要性,措施
1 土地整治概述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 有效整合与整理复垦开发活动相关的各类资金, 共同投入项目区集中使用, 并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措施, 对田、水、路、林、村、房进行综合整治, 以有效增加耕地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 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搭建平台。土地整治涉及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建设用地置换、基本农田建设、村镇规划等内容, 整合有效资源和资金投入, 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和系统性。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土地的整治已列入国家各级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 因此可以说, 土地整治势在必行。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 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土地整理工作, 保障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用地需求。然而, 令人不解的是, 尽管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整理非常重视, 相关投入也很大, 一些地方的整治效果却并不是十分凑效。当前,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较少, 要破解资源瓶颈、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显得尤为重。
2 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阻力和问题
土地整治作为农村建设与发展的一个主要抓手, 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会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虽然我市土地整治工作中已出现了一批先进典型, 但绝大部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 存在着不少的阻力和问题, 影响着项目建设效益的全面发挥。
2.1 专项规划影响项目建设效益发挥
项目要实施, 规划是龙头。但由于土地整治专项规划滞后、项目实施年度计划编制不完善, 在省厅年度分批次项目建设任务下达后, 各地都是匆匆忙忙开展项目选址和立项, 受到过多的临时性行政干预, 致使各地项目实施“东一榔头西一棒”, 不能按灌区、流域、乡镇片区的整体属性来逐步推进土地整治项目, 出现了项目区内道路、渠系完好, 但与项目区外连接存在断头、脱节等现象, 影响着项目“建成一片、带动一片、片片相连、整体联动”的效益发挥。
2.2 项目规划影响项目建设效益发挥
虽然近些年我市土地整治项目累计投入资金不少, 但土地整治项目涉及面积大, 亩均投资有限, 特别是近两年在项目建设基本施工材料、物资、设备、人工等价格大幅上涨后, 导致项目能办的事与群众想办的事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这就需要我们精打细算, 用有限的资金来办成最大的事, 因此,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施工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而现实的情况是, 土地整治项目涉及面积大、单元或单体工程建设任务小、数量多、给予的规划设计时间短、任务重, 致使规划设计过程中重项目规划而轻视或忽视施工设计, 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金浪费, 影响着项目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发挥。
2.3 群众意识影响项目建设效益发挥
我国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形式上为农民“使用权”, 实际上则为农民“所有权”, 群众小农意识严重, 项目实施过程中矛盾重重。占“张家”的地修渠灌溉“李家”的地, “张家”不干;占“王家”的田修路下“陈家”的田, “王家”不干;清“刘家”的塘压“杨家”的堰, “杨家”不干;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 导致项目按规划实施难度加大, 甚至部分工程无法落到实处, 影响着项目建设效益的发挥。
2.4 招标制度影响项目建设效益发挥
目前我省实行的土地整治项目招标制度, 可以理解为是对投标人的经济能力实行“严进”、对中标人的施工管理实行“宽出”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直接影响是增加了投标人的投标成本, 但“羊毛出在羊身上”, 受投资必有回报的市场经济原则和项目区范围较大、施工管理跟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我们无法阻止中标人在施工过程中将增加的投标成本通过偷减施工工序和施工质量等手段转嫁于工程建设本身, 最终影响的是项目建设效益的发挥。
2.5 管护制度影响项目建设效益发挥
目前的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中, “只用不管, 只管不护”的现象普遍存在, 项目区完工交付后, 待到验收时, 就已开始出现泵房机电设备被偷、绿化树木被砍伐、硬化渠道被损坏等等一些问题, 虽然已探索实行的无偿出租泵房等形式的后期管护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总体来说, 土地整治工程后期管护措施仍然值得进一步加强, 以提高建设工程的使用寿命, 发挥出更大的项目建设效益。
2.6 投资标准影响项目建设效益发挥
根据我市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形势, 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将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唯一出路, 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就对田、水、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土地整治项目本身而言, 目前的投资标准与农村、农业发展趋势不相符, 无法彻底解决项目区内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对土地平整、农业灌溉等主要基础设施配套的刚性需求, 必将影响着项目建设效益的发挥。
3 做好土地综合整治的措施
3.1 制定完善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 推进土地整治建设深入发展
根据土地整治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修订完善有关规章制度, 规范项目实施管理。根据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和施工阶段的技术特征和要求, 制定项目的工程规划、设计、建设、预算定额以及施工图设计规范等系列行业标准, 形成我省土地整治标准体系, 推进土地整治建设深入发展。
3.2 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集中使用机制, 提升土地整治建设成效
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复垦费等资金捆绑使用, 设立土地整治资金专户, 建立土地整治专项基金。在政府的统筹下, 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主体, 依托土地整治项目, 聚合各种涉农资金集中进行投入,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3 进一步完善项目实施监管机制, 提高土地整治建设质量
将卫星遥感、GIS等技术积极应用到土地整治项目测量、设计、验收的各个环节中去, 全面实现土地整治项目在线监测管理, 实时掌握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进度、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 提高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科技含量和自动化水平。
4 提高项目建设效益的几点思考
针对目前存在的影响着项目建设效益发挥的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优化和改进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以提高土地整治项目建设中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发挥。
一是加快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编制, 并落到实处, 严格按照“全域国土, 全盘规划、连片整治, 逐步推进”的原则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二是建立好“项目储备”制度, 在年度计划指标下达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提前一年做好下年度申报项目的选址、可研、规划设计工作, 特别注重工程施工设计工作;三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对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知情权、参与权, 尝试开展土地整治项目代建制度;四是探索“宽进严出”的土地整治招投标和管理制度, 以“资格后审、明标明投、摇号中标”的形式逐步杜绝串标、围标等行为, 适当降低投标保证金数额, 加大履约保证金管理力度, 严格管理施工质量。五是合理考虑工程后期管护经费, 并将其纳入土地整治项目投资范围内进行核算, 建立完善的后期管护制度和奖惩制度。六是适当加大土地整治项目投资标准, 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治项目, 探索实施建设标准高、示范性强的现代高效、集约发展的农业示范区和农民生活新社区。
参考文献
[1]胡能灿.当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先行官”[J].国土资源导刊.2011 (Z1) .[1]胡能灿.当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先行官”[J].国土资源导刊.2011 (Z1) .
土地整治管理工作浅谈 篇3
摘要:土地整治成为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集约节约土地的重要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整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保发展、保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平台。统筹区域土地整治,构建整村推进土地整治的工作模式将成为土地整治的未来实施方式。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和管理成为重中之重,以项目为基础、以规划为前提、以资金为核心、以验收为手段、以管理为关键、以效益为终极目标是土地整治管理工作的步骤和程序。土地整治项目作为一个平台,在规划好的前提下,紧紧围绕资金这一个中心,辅助以严格的管理下,以验收作为一个手段,达到增加和提高项目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土地整治;管理;工作
土地整治遵循着“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田、水、路、林、村建设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土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的指导要求发展到今天,成为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集约节约土地的重要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整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保发展、保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土地整治是一项可以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前提下获得巨大的土地利用效益的措施。借助土地整治不仅满足当代人对土地资源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要求构成危害;不仅保持质量状态良好的土地数量,同时又为后代人创造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农地整治过程中由于实行田、水、路、林、村的综合规划和治理,大大地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因此,实施土地整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统筹区域土地整治,构建整村推进土地整治的工作模式将成为土地整治的未来实施方式。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和管理成为重中之重,以项目为基础、以规划为前提、以资金为核心、以验收为手段、以管理为关键、以效益为终极目标是土地整治管理工作的步骤和程序。
1. 项目是平台
土地整治项目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范围内,运用资金,人力和物力等的投入,通过独立的业务单位组织开展的对项目区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以达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城乡用地布局,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目标的过程。土地整治项目具有明确的整治区域,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和内容,有明确的建设期限等特点。目前,我国总体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了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是土地整治工作的大环境,也是土地整治发展的重要基础。
土地整治项目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联系各参建方的平台,项目从最开始的基础立项到项目的勘测规划设计,再到项目的实施,以及后期的效益体现,将与项目有关的实施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项目区受益群众等各参建方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项目作为基础给各参建方带来了发挥的平台,也给受益方带来了效益的平台。
2. 规划是前提
对于一个土地整治项目来讲首先最终的前提就是要符合规划,而规划中第一指的是完全符合项目区所在盟市、旗县区的整治规划,另外一个就是要符合项目实际的设计规划。
2.1 符合盟市级、旗县区级土地整治规划
对于土地整治规划来讲要以基本农田整治为主,其他农用地整治为辅,尤其要突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推进城镇工矿废弃地复垦,耕地开发为补充。根本上掌握土地整治工程的未来要求。规划上中充分考虑地区现状,从农田林水路各方面给予充分的规划,推进土地平整工程,合理确定田块规模,整归田块,充分满足农业机械化作业要求。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优化田间道、生产路布局,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加强农田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提高耕地灌溉面积比例和渠系水利用系数。增强农田防洪与排涝能力。因地制宜推进农田林网工程,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稳定提高农田防护比例。从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农村土地、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耕地开发、草地及工矿废弃地整治等方面统筹考虑,认真落实规划的结构、布局和数量。力争做到结构完整、布局合理、数量有余。
2.2 符合项目区实际的设计规划
做好一个项目规划,在符合盟市级、旗县区级整治规划这个大规划的基础上,还要从项目区位置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下选择最符合项目区实际的设计规划,尤其是设计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后期的实施和效益,可以说,设计规划是项目规划这个前提重中之重。两个规划前提做好了,项目才会顺利实施。
3. 资金是核心
如果说项目的核心是什么,资金绝对是当之无愧的。资金使用的是否合理决定了项目工程的进度、质量和后期的效益。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顺利性。资金使用的越好,项目实施越顺利。相反,资金使用不当,项目的实施就要受到很大的限制。资金管理的越严格越透明,工程质量就越有保障。尤其是在目前比较招投标中,施工单位往往低价中标,一定程度上在保证其利润的前提下,施工单位就会以节约成本达到获取利润的手段对待项目工程施工,但是,一定程度上工程质量决定了项目运转年限和效益多少。对于管理者来讲,只有狠抓工程质量,严管资金使用才能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其中资金的管理又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资金管理好,工程质量有保障,项目效益才会正常运转和发挥。
4. 验收是手段
土地整治项目的验收指的是针对项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实施管理、权属管理、后期管护等进行全面的验收。项目的验收主要是从项目实施、工程质量、工程完成情况、资金使用、后期效益等方面来衡量一个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好坏的标准,可以说,验收只是一种手段,是对于土地整治项目的一种肯定。项目通过验收,项目工程质量合格、资金使用合理、效益正常发挥、受益群众认可,土地整治项目才是完成了自身的使命。验收就是对于整治项目的一种认可,一种手段。
5. 管理是关键
管理无论在任何工程领域都是重中之重,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项目的得与失,管理的严格认真,项目的实施就顺利通畅,带来的效益就明显,相反,项目实施就难以开展,效益无法预见。土地整治项目的管理对于承担单位来讲是比较重的任务,一方面要求管理者对于土地整治项目的勘测、规划中测绘、水利、土壤、气候、林业、土建、机电等这些专业性的知识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最重要的还是具备一定的管理手段。可以说,如果能够成功管理一个土地整治项目,那么就可以管理好任何工程项目。
6. 效益是终极目标
土地整治项目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提高土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而不是单纯的完成一项土地整治工程和投入多少资金。效益能否持续才是土地整治项目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一个项目的从规划到实施到验收,都是为了效益而服务,只有效益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增加和改善,才能证明项目存在的价值。项目的使命才能顺利完成。
土地整治遵循着“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田、水、路、林、村建设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土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的指导要求发展到今天,成为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集约节约土地的重要途径[6]。土地整治项目作为一个平台,在规划好的前提下,紧紧围绕资金这一个中心,辅助以严格的管理下,以验收作为一个手段,达到增加和提高项目效益。
参考文献:
[1]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
[2]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土地整治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3] 土地整治项目验收规程.
[4] 鞠正山,罗明,张凤荣.我国区域土地整理的方向[J].农业工程学报,2003,18(2):6-11
[5] 张献忠,董棉安,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土地质量评价:以辽宁省庄河市土地复垦项目为例[J].资源科学,2004,26(2):138-144.
土地整治项目情况汇报 篇4
中共柯街镇委员会柯街镇人民政府
(2012年5月21日)
各位领导:
下面,我就柯街镇2009年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实施效益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柯街镇土地整治项目区范围北至沙坝村峨头山坡脚,南至芒赖村,东上部以三八沟、橄榄沟为界,西以西大沟为界。东西宽
8.13公里,南北长8.6公里。项目涉及沙坝、柯街、大地、芒赖等9个村,2万多村民,项目建设规模778.5公顷,项目建设投资1637万元,柯街项目区内共5个标段,在工程高峰期时有82个工组,1200多名工人上工。
该项目于2009年12月28日启动,2010年4月30日竣工,历时120天。为了实施好建设项目,柯街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领导,成立了土地整治领导小组,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项目建设氛围,建立各种制度,严抓工程质量,确保了整个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柯街镇土地整治项目完成改扩建三.八沟12.6公里,改扩建西大沟5.8公里,改扩建橄榄沟0.9公里;支砌排灌沟渠68条,39公里;建设生产道路19条10.27公里;坡改梯面积1600亩。
二、项目效益分析
项目工程布局主要完善项目区内水利配套设施,同时做到田间道路布局合理,实现“旱能灌,涝能排,产能运”,形成田、路、渠配套,打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项目实施前,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现状耕地面积778.5公顷,现有耕地产出率较低,甘蔗产量平均4吨左右,香料烟亩产均为100公斤左右,种植水稻亩产量600公斤左右。
(一)经济效益明显。项目实施后,形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高稳产农田,农业基础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新增耕地面积24.1公顷,新增耕地率到
3.1%,使耕地总面积达到802.6公顷,原有耕地耕作条件、灌溉条件得到改善,经过整理的土地保水、保土、保肥性能提高,使项目区土地的开发程度,利用程度和土地的产出率都到了极大的提高,耕地的产出率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甘蔗亩产量从4吨提高到6吨左右,亩产值可增840元;香料烟亩产量从120公斤提高到140公斤,亩产值可增加360元;水稻单产600公斤提高到750公斤,亩产量增150公斤,亩产值可增330元。
(二)社会效益可观。项目建成后极大的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节约了劳动力,合理配臵了灌溉渠系,提高了渠系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耕地质量进一步提高,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
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三)生态效益显著。项目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进行规划、实施。项目实施前,项目区排水不畅,雨季的洪水、暴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降低了土壤肥力,以致农业生产条件差。通过土地整治、配套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道路体系,使项目区的防洪排涝与抗旱能力得到实质性增强。提高了项目区耕地产出效果和土地利用率,将对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山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四)管护措施
土地整治工作会议总结 篇5
近日,市国土资源局召开全市土地整治工作会议。
会议围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高耕地保护质量主线,总结分析了全市土地整治项目(含“旱改水”)工作部署和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并对土地开垦及耕地提质改造后备资源进行潜力分析。会议要求20重点实施旱改水“747”工程,加快推进和实行新增耕地有偿使用制度,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耕作层表土剥离工作。会议还就土地整治领域风险点进行了廉政警示教育,努力打造全市土地整治领域净土。
区土地整治工作会议总结 篇6
为强力推进全区土地整治工作,8月12日下午,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孙国梁在区国土分局五楼会议室主持召开全区土地整治工作调度会。各有关乡镇、办事处行政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区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参会。
孙国梁指出,当前我区土地整治工作进入关键时期,任务重,责任大。根据省国土厅要求,要调整工作思路,加快进度,确保按时完成承担的各项任务。各有关乡镇、办事处负责人在会上都作了表态发言。
孙国梁就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提出了要求: 一是要做到“言而有信、信而有为”,必须在承诺的时间点全面完成任务。二是要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管,专项资金不得挪作他用。三是要保证赶工期不能损质量,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同步收集项目资料,区直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服务,加快完成任务的速度。
土地整治工作汇报 篇7
关键词:土地整治,土地平整,土地流转
土地整治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 通过田、水、路、林、村方面的综合整治,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平整工程作为土地整治的基础工程, 就是为使土地具有更适合种植或者其它用途的需要而根据一定的条件、按照一定的标准所进行的土方填挖和调配的过程。土地平整工程实施后的耕地方便机械化耕作,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土地平整作为当前及今后土地整治工作的重点, 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贵州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耕地破碎, 坡耕地居多, 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资源相对缺乏, 使得在贵州进行土地整治时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的难度较大。随着贵州农村青壮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人口下降, 在贵州实施山区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势在必行。但对于坡耕地居多的贵州山区而言, 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实施困难, 因此, 通过土地平整提高耕地质量,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促进贵州现代农业发展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就显得更加重要。
近年来, 随着土地整治项目在贵州的不断开展, 许多学者都对其展开了研究, 但关于土地平整工程的研究却很少, 因此, 进一步探索贵州土地整治项目区土地平整的研究进展并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 对今后土地平整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土地平整工程的发展历程
土地整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我国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 但近代土地整治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 发展至今, 欧洲的德国、俄罗斯、法国、荷兰、丹麦等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土地整治法制、机构、人才和实施体系。我国完整意义上的土地整治开始于民国时期, 1998年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的成立, 标志着土地整治作为一项全新的、系统的事业发展起来。土地平整工程作为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 也随之不断发展。贵州的土地平整大体分为以下3个阶段:
1.1 发育阶段 (上世纪90年代以前)
大跃进期间, 在毛主席“农业学大寨”旗帜的影响下, 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人造平原”的热潮, 农民纷纷效仿, 平整土地, 企图用人力创造平原, 为农业发展提供便利。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土地经营权转移到了农民自己手中, 土地平整也由大规模的“人造平原”转化到了农民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经营土地的小规模平整。这一时期贵州虽然在其他地区的影响下开展了较多的土地平整工作, 但是平整的规模较小, 技术水平也很低, 加上盲目跟风的影响, 很难对农业生产造成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还是为今后的土地平整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2 探索阶段 (上世纪90年代~2007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贵州掀起了坡改梯的高潮, 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工作。据实地调查, 1997年冬~1998年春, 全省完成坡改梯面积为7.27万hm2, 仅关岭县板贵乡一个乡在1991~1998年间就完成了约700 hm2的工程。坡改梯工程实施后, 大大增加了土壤的保水蓄水能力,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由于规划设计不完善, 监督检查不严格等问题, 致使部分地区工程质量难以达到要求, 产生的效益也并不明显。
1996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的出版, 为贵州的坡改梯建设提供了技术依据, 也对之后的土地平整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2005年11月20日, 《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标准 (暂行) 》印发并开始实施, 对贵州土地平整工程设计了等级标准, 使土地平整工作能够有序地进行。“十五”期间, 贵州省实施1450个开发整理项目, 完成土地开发整理面积9.2万km2, 其中大部分为土地平整的内容。
可以看出, 这一时期出台的一系列的标准和政策, 为贵州土地平整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技术标准, 有效地促进了工作的开展。
1.3 发展阶段 (2008年后)
2008年贵州省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荐确定“基本农田整理工程技术创新联系点”的通知》, 确定了遵义县为基本农田整理技术创新联系点, 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平整工作。2012年又提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项目, 旨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 也将改善生态环境, 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作为一项重要工作。2014年全年贵州省完成土地整治项目455个, 整理土地总面积2.24万hm2, 新增耕地0.76万hm2, 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3.47万hm2, 有效促进了贵州农业的发展。另外, 全省万亩大坝从47个增加到51个, 坡度6°以下耕地面积增加到了6.13万hm2, 土地平整发展迅速。
由此可见, 贵州土地平整工程已经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与新农村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 在提高耕地质量,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保护生态环境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 土地平整工程的研究
2.1 土地平整方法
土地平整工程是土地整治中的重要内容, 如何更好的开展土地平整工作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此, 许多学者对土地平整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沈掌泉等基于数字高程模型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 应用遗传算法进行了土地平整设计高程的确定和土方量计算。这一模型为之后的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开辟了新的思路, 对高程的确定和土方量的计算方法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李益农等研究了GPS技术在农地平整测量中的应用, 这是比较早的应用3S技术在土地平整工程中, 之后GIS和RS也相继被应用到土地平整工程的设计和测量之中, 对土地平整工程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赵磊等就将数字地面模型 (DTM) 应用到GIS中, 将勘测数据的采集和内业的设计相结合。颜成贵为解决土地平整传统计算方法工作烦杂、精度不足的问题, 对土地平整工程量的计算提出了应用Excel和Mapinfo结合的新方法, 减少了工作量的同时提高了设计精度。之后, 黄琪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学规划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MP) 方法相结合来对土地平整工程进行优化, 对田块规模、田面设计高程和土方调配进行了整体研究, 提出了土地平整工程设计的全局最优解。
这些研究中虽然对土地平整工程中的田块设计、土方量计算以及土方调配等方面提出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但对于系统的应用方面, 相关的研究较少, 往往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能用到想到的方法, 至于这种方法是否能够解决问题, 是否还有其它更加优化的方法都不进行考虑。因此, 我们需要将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从而确定在特定的情况下采用特定的方法, 这样才能更加高效、更加准确的进行土地平整工程的设计。
2.2 土地平整施工机械
传统的土地平整施工都是由人力施工, 利用铁锹、镐头等传统的农具, 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施工后的效果也不理想, 通过引入机械, 能够很好地改善这一问题。但是应用什么样的机械, 如何进行施工, 成了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的学者们提出了利用手推车修梯田。这种施工方式在坡度为6~9°的条件下, 比人工修梯田提高工效两倍, 应用这种工具适宜修筑宽田面的梯田。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 这是一种易于应用, 工效较高、质量较好的施工方法。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的学者们提出了用机引铧式犁平整土地修梯田的方式, 利用这种方式在缓坡地上平整土地, 功效高, 费用省, 平整后的土地质量好, 而且简单易行, 便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对于当时的土地平整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随着科技的发展, 大型机械的应用, 推土机、铲运机和自卸翻斗车被应用到土地平整工程当中, 针对不同的区域条件, 因地制宜选择平地机械。近年来, 激光平地系统也逐渐广泛应用到土地平整的工程中。采用双重滤光技术和模糊控制算法, 配套激光发射器进行土地平整。激光技术平整土地的优点在于工作稳定, 精度高, 农田平整度改善情况分布良好, 平整后的土地能够满足畦灌要求。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土地平整的施工机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先进, 在减少施工投入的同时, 土地平整的精度更高, 对于农田质量改善的程度也更大, 从而对农业生产的效益有了更加巨大的作用。
2.3 土地平整参数
土地平整的目的在于减小农田坡度, 使之能够适应灌溉要求和农业机械化操作, 从而改善耕地质量,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早期的土地平整就是为了将坡耕地变为水平耕地, 或是将坡度减小, 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 这一时期的田面的坡度为平整的主要参数。只要坡度变小, 能够满足灌溉和机械化要求, 那么我们就认为成功地进行了土地平整。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 对农田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土地平整也不仅仅是要求坡度变化, 而是各个方面的改善。
研究表明, 土地平整施工过程中, 破坏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土地平整增加了土壤的堆积密度和粘土的百分比, 但也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物、养分比例、p H值降低, 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多样性减少。这就要求我们在土地平整的过程中注意土壤性质的保护, 尽量避免破坏耕作层的土壤条件。在土地平整过程中, 我们可以对原田面表土耕作层剥离, 就近堆放加以保护遮盖, 并及时回填, 土地平整完成后, 及时对表土进行培育与改良。
随着土地平整工程的不断发展, 水土保持也渐渐成为土地平整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一些学者认为采用生物固坎技术降低耕面坡度, 同时改善土壤条件与结构, 使这类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土”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土”, 克服传统农业中的顺坡耕作方式, 多采用横坡耕作种植与免耕耕作方法, 最大限度的减少水土流失。
加强生物多样性管理, 保护特殊的生态系统, 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保证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态平衡, 将成为土地整理的发展目标。因此, 加强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成为土地平整中要考虑的问题。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 已经不仅仅再是把提高农产品产量作为唯一目标, 而是将生态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纳入其中, 为土地平整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3 贵州土地平整工程的限制因素及对策建议
3.1 贵州土地平整工程的限制因素
3.1.1 自然因素。
贵州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山区, 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严重, 而且贵州高原山地居多,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坡耕地是贵州耕地的主要类型, 坡度较大, 机械化操作不便, 这就对土地平整造成了很大程度的限制。独特的地形地貌, 使得大部分耕地分布零散破碎, 林地与耕地交错分布, 实施规模化土地平整的难度较大。另外, 农田中卧牛石较多, 难以清除, 为施工带来极大的不便。
3.1.2 社会经济因素。
土地整治是为了改善耕地的质量, 提高农民的收益, 但是有些时候对于利益的标准农民和政府会存在分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分配制度下人多地少, 农户思想相对闭塞, 发展规模化种植意识落后, 不愿打破土地权属进行田块规整, 虽然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趋势越来越大, 但在耕地细小破碎的山区土地承包主体基本未变, 土地权属的变化仍然会使农民产生强烈的不满, 从而对土地平整产生抵触。
另外, 耕地经土地平整后原有的界址消失, 田坎归并、削坡填坑使土地的面积发生变化。虽然土地流转的面积按平整前农户与村集体的承包经营合同中的面积计算, 但是当承包期限到期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农户要收回土地时, 由于界址的消失和原来面积的变化, 会造成权属争议。土地权属的争议, 土地流转的滞后, 是限制贵州土地平整的重要因素。
3.1.3 管理和技术限制。
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 一些项目选址过于随意, 缺乏科学性, 政府主导色彩浓重。政府将土地平整工程作为换取投资的手段, 并未考虑土地平整的必要性, 缺少公众的参与。在资金管理上存在的漏洞较多, 存在挪用拖欠的风险。有些项目没有通过统一的招标, 设计部门的专业知识不足, 加上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使得规划设计不合理, 严重影响了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
3.2 对策建议
3.2.1 因地制宜, 采取相应方法。
受地形地貌、土壤资源条件、耕地分布等客观条件限制, 在贵州山区开展土地平整有较大的难度, 对此, 我们应遵循的最大原则就是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不同的平整单元中, 综合考虑耕地规模、耕地类型、土壤条件、坡度等级、灌溉方式、农业种植结构等指标, 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现状, 再结合分区、数字高程模型、3S技术、数学规划方法等对平整工程进行设计与建设。如在平坝耕地区域平整应按照条田模式而在坡耕地区域应按梯田模式。又如在坡度较大的地区采用分区的方法, 各分区采取半挖半填的方式进行土方调配平衡, 按坡度级别确定地块长度与宽度, 这样就能保证土地平整工程更好的实施。总之, 我们在进行土地平整时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3.2.2 加快土地流转, 适度开展规模化平整。
在土地平整前做好土地流转的工作, 解决土地权属问题, 才能更好的开展土地平整工作, 为农民带来更大效益。可以通过协商的形式, 或是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基层, 使农民了解土地流转后通过土地平整所产生的效益, 让他们自愿甚至支持土地流转工作。同时也要设立土地流转专项扶持基金, 加大投资力度, 制定若干扶持奖励办法, 使土地流转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3.2.3 加大对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度。
针对土地平整工程中管理机制不完善的现象, 我们应依据相应的法律和制度, 对其进行纠正。同时健全监察监管机制, 使规划设计和管理等行为更具有法律效力。建立评价考核体系, 对考核不合格的项目, 按情节严重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鼓励农民参与监督, 对不满意的工程积极举报, 使问题能够及时反映并进行改正。
4 小结
农村土地整治的“周口模式” 篇8
2003年底到2004年初,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在全省范围就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经论证,省国土资源厅认为开展农村“三项整治”是解决当前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之间矛盾的唯一可行办法,并向省委、省政府建议在全省推行。省政府常务会议为此迅速作出了在全省广大农村全面开展以土地“三项整治”为主要内容的构建和谐社会,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策,具体工作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于是,以“空心村”、砖瓦窑、工矿废弃地整治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整治”工作在河南省全面拉开帷幕,周口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试点市。
“周口模式”的主要内容
省政府前任省长李成玉2005年8月中旬在周口考察时指出,“三项整治”破解了保护耕地与发展经济占用土地矛盾的难题;省国土资源厅前任厅长林景顺也多次到周口现场指导,找问题,提要求;现任国土资源厅厅长张启生上任之初就到周口市专题调研“三项整治”工作,明确指出国土资源部门不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不行,地方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得不到保障也不行,解决这对矛盾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靠土地的“三项整治”,保证了河南省“三项整治”工作始终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具体内容包括:
明确责任,分片包干。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市、县、乡三级国土部门层层签订“三项整治”目标责任书,有检查,有评比,有验收,确保了“三项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服务到位,督促检查。各县(市)普遍成立了由县(市)国土局局长任组长的技术服务组,全市共举办培训班数十场次,培训人员数千人。各县(市)“三项整治”领导小组对分包片区“三项整治”情况两天一检查,三天一总结,一周一通报,效果明显。
精细操作,严格验收。领导小组下达给各乡镇任务时,同时明确任务所在村、所在地块、土地利用现状,明确整治地块的图幅号、图斑号、地类、面积、分布等;在验收时,采取逐乡(镇)、逐地块、逐村对图纸、对台账、对面积、对效果等形式核查。
奖罚兑现,鼓励先进。年底,各县(市)都召开本县(市)“三项整治”总结大会。全市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共拿出近千万元对先进乡(镇)以奖代补,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后三名乡(镇),限期整改。完成目标任务的乡(镇),在每整理1亩耕地补助乡(镇)50元的基础上允许优先使用用地指标。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周口在“三项整治”工作中摸索出了几种有效形式可供选择:
利村动员、户户参与。此模式主要针对小型整治项目。农民在优惠政策引导下自发整理,整治主体是农民,面积多在10亩以下。县、乡政府给予参与整治的农民每亩50元奖励,还规定,谁整理谁享有优先承包权,投入可抵顶承包费。
民间资本投资。此模式主要适用于交通要道、城镇周围、商业潜力大的“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空心村”的治理。把“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空心村”的治理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依托市场机制,采取以留地安置方式为主,综合运用货币安置、就业安置、参股安置、社会保险安置等手段,走出了一条政府得利益、农民得实惠、城市得发展的“三赢”路子。
政府投资。此种模式主要适用于不具备商业投资价值、面积较大、农民又无能力整治的项目,此类项目由政府投资。
政府与农民共同投资。此模式主要针对“空心村”治理。把行政推动与优惠政策相结合,调动农民参与“空心村”整治的积极性,农民负责在新规划的村址按统一规划建房,政府负责搬迁后旧村庄的平整、打井、复耕。
“周口模式”构建的机制
一、农民利益保障机制。首先是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类指导、一村一策、稳步推进的原则,把宣传发动、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整治的全过程,把“空心村”整治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其次依法有效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及时为整治村庄的农民群众进行乡村规划,为符合条件的村民批准划定宅基地,保障每户居民都享有一处合法宅基地,为农民保留下尽可能多的“保命田”。第三是严格宅基地管理。在审批环节坚决做到“六个不批”,即村内有空地申请在利外建房不批、未到法定年龄不批、严重超生户不批、原宅基地超标一倍以上的不批和出卖、出租住房的不批以及符合申请条件但老宅基地不愿意交还集体的不批。
二、行政推动机制。市委书记毛超峰指出,要把“三项整治”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村建没相结合,不断把全市“三项整治”工作引向深入,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务必提高对此项工作的认识,把深入推进“三项整治”提高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关注和改善民生,实现周口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高度,真正摆放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三、质量保障机制。搞好村镇规划。在已确定的村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做好村庄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空心村”整治及“村庄治理”,通过撤并农村居民点、治理“空心村”、划定“封村线”,逐步压缩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确保大部分村庄在10年内不向外扩展。
四、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把经省国土资源厅验收后的整治成果纳入储备,在建设项目确需占用耕地时,实行有偿使用。政府将通过置换落实的建设用地指标出让后,把收取的耕地开垦费及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返还部分(70%)和从出让金中分解出的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汇集起来,再投入到 “三项整治”工作中,形成资金“投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
五、激励机制。几年来,各县市每年度都召开“三项整治”总结大会,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充足资金以奖代补。对评选出的先进乡(镇)予以重奖;同时对完成目标任务的乡(镇),每整理1亩耕地,各县(市)财政还补助乡(镇)50元,并优先使用用地指标。
“周口模式”的成效
截至2008年底,周口市“三项整治”总规模19817.2公顷(29.7258万亩),净增耕地总量14631.1557公顷(21.9467万亩),居河南省第一位。
耕地得保护“四个不减”。通过开展“三项整治”,周口市共新增耕地21.9467万亩,做到了在经济高速发展(增长13%以上)、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新增14.8平方公里)的同时,实现了“四个不减”:即耕地面积不减,稳定在1280万亩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保护率在85%以上;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常年稳定在95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不减,稳定在每年550万吨左右。
政府得土地谋发展。国家每年下达河南的建设用地指标扣除国家直接掌握的用于重点建设项目的指标,只有不足20万亩。周口每年用地指标只有3000亩左右。这些指标全留在市本级尚不够用,各县市只能抓住“三项整治”政策机遇多造地,在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后折抵置换建设用地指标,满足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据统计,仅2005年周口市就有8280亩、全省近20万亩的建设用地是通过“三项整治”解决的。
人民得实惠心中满意。政府把专项资金投入到“三项整治”,把昔日农民房屋分散凌乱、人难行、车难进、宅基地大小不一、人居环境恶劣的旧村庄改造成高标准规划、占地一致整齐划一、出行方便的新村庄。还使已整治村庄农民人均耕地增加了0.3亩到1亩不等。
【土地整治工作汇报】推荐阅读:
土地整治规划工作方案10-08
区土地整治工作会议总结05-19
沙芜乡多举措认真做好土地整治工作07-21
土地整治06-29
土地整治措施10-18
土地整治报告06-09
土地整治竣工资料08-27
土地综合整治讲话11-03
生态型土地整治09-04
土地整治项目监理规划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