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观的社会调查报告

2024-08-03

大学生择业观的社会调查报告(精选8篇)

大学生择业观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1

JIU JIANG UNIVERSITY

九江学院在校大学生择业

观调查报告

姓名:林麒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公共事务管理 班级:B1111

一、前言

作为大二的学生,在一年以后即将步入社会,开始我们人生中的又一个旅程,走出校园,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择业。择业——一个在时间冲刷下永不退 色的话题,已经随时代的发展成为了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而时代在变化,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也会随之变化,究竟走出象牙塔的我们该何去何从,面对机遇该如何抉择呢?

二、题目的选择

在选择题目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调查方向是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但是基 于题目过大,并且调查对象多为一工作人群,为调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于是,我们将题目缩小为调查九江学院在校大学生的择业观,从而缩小了调查人群范围,节省了调查时间,提高了调查效率。使调查结果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为我所用。并且,选择这个题目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因为,近年来择业问题逐步上升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择业难——对很多人而 言都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特别是对大学生,更是一个必须面临的难题,多数的 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择业时一片茫然,无所适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日益严重,走出了象牙塔的大学生并不了解眼前社会的现状,从而盲目地将自己定位,走入了择业的误区。因此,大学生的择业压力越来越大,具体表现为:

1.社会需求高标准的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与企业,单位与单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战中,用人单位千方百计争取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好的优秀人才,加之近年来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学历层次低、专业需求少的毕业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尤其大。

2.供求不平衡带来的择业压力

在就业市场越来越开放的情况下,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机会增多,但由于他 们所学的专业有限制了择业的自由。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呈现出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热门专业比较受欢迎。专业需求的不平衡是造成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差异明显的重要原因。

3.人为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压力

大学生在就业中有许多苦衷,如:一些用人单位点名要某某毕业生,没有门

路的学生即使很优秀也难以找到合适单位;一些用人单位要重点学校的毕业生,普通高校的优秀毕业生也常常遭到冷遇;受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的影响,大材小用、学历层次低的毕业生受歧视的现象也司空见惯;由于社会偏见导致的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更是有增无减等等。凡此种种,给大学生就业的竞争造成了不公平、不公正,给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较大的障碍,因而面对择业 时,毕业生也带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清楚地反映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要求,协调好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我们五人最终决定选择大学生择业观这一题目进行调查,希望可以将大学生择业观方面存在的普遍现状较全面地展现出来。

附:调查问卷

编号______

九江学院主校区在校大学生择业观调查

亲,您好!我们是政法学院B1111班的学生,为了配合课程的学习进行一次模拟调查,需要占用您10分钟的宝贵时间,帮我们填一下问卷,请放心我们不会向外公布,要根据自己真实想法选哦!谢谢您的配合!

1.性别

男□

女□_____ 2.来自于

城市□

农村□

_____ 3.您现在读大()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_____ 4.您的院系_________ 7~8 _____ 5.大学中您是否对当前学习与以后就业有一个规划?_____ A、有 B、没有 C、不是很清晰

6.您是否有明确的职业定位?_____ A、有 B、没有

7.您认为您现在所学的专业对以后求职有帮助吗?_____ A、有 B、没有 C、不清楚

8.您是否考虑过自身择业问题,并为之做准备?_____ A、考虑过但未做过准备B、从未考虑过

C、考虑过有在做准备 D、对自己没有十足的信心

9.您为毕业后的就业做了以下哪些工作?(可多选)13~17 _____ A、通过兼职或实习获取工作经验 B、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

C、参加就业指导课程 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D、经常与老师或已毕业的学长、学姐探讨 E、参加职业资格培训

10.您是否关注校园里的关于就业的相关资讯或活动?

_____ A、经常性关注 B、偶尔关注 C、没有关注

11.据你所知道的或了解的,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是怎样的?

_____ A、严峻的B、乐观的 C、不知道或不了解

12.你知道或了解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方面的信息吗?_____ A、知道或了解很多 B、知道或了解一点点

C、完全不知道 D、觉得没必要

13.您觉得目前大学就业困难主要是因为?(多选)

21~27 _____ A、大学生就业能力差 B、用人单位过于挑剔 C、政府就业信息平台不畅 D、学不能所用 E、企业、政府、学校沟通不够 F、竞争太大 G、其他 14.你有想过自己以后会找不到工作吗?

_____ A、经常想 B、有时会想 C、没有想过 D、不知道

15.你怎样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问题?

_____ A、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B、可以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对口

C、专业与工作性质无关,先找一份工作再说 D、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行业 16.您在首次就业您更倾向的单位?_____ A、国有企业B、机关事业单位C、外资企业D、私营企业 E、自主创业

亲!后面还有几个小题!填好就非常完美了!↓

17.您就业更倾向选择作为自己发展?

_____ A、北京上海一线大城市 B、中小城市C、偏远山区 D、邻近自己居住地

18.您在首次就业考虑的工资待遇是?

_____ A、1000以下 B 1000--2000、C、2000--4000 D、4000以上

19、您毕业后的打算? 33 _____ A、继续深造 B、选择就业 C、自主创业 D、报考公务员 E、思考中

20.元芳,用一句话说下你对未来怎么看!()

三、问卷的分发

我们小组五人利用随机偶遇的方式进行问卷发放,每个人负责四十份发放问卷总数:200份。实收问卷总数:187份 有效问卷总数:187份

回收率:93.5%

有效率:100%

四、数据分析

性别比例

性别女男 学生的城市农村所占比例

来自于城市农村

由此图可知随机调查中大多数学生是来自于农村,说明九江学院来自于农村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

(一)大学生规划人生以及看待所学的态度分析

大学中您是否对当前学习与以后就业有一个规划? * 性别CrosstabulationCount性别男大学中您是否对当前学习与以后就业有一个规划?Total有没有不是很清晰30165298女4783489Total772486187 从这一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有相当大的比例对自己的学习和就业的规划不是很清晰,男生所占的比例比女生大,说明性别在学习和职业定位是存在联系的,女生相对来对自己人生初步规划更明确。

这一问题看出有43.9%的学生考虑过自身的择业问题但未做准备,34.8%的学生考虑过在做着准备,对自己没有信心的比例为12.3%所占有一定比例,说明有好大的一部分对自己信心不足,以及只停留在思索的层面,并为做出实质性的行动。

(二)是否关注就业的相关资讯

信息是现在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对信息的关注程度也决定着自身发展如何,对信息关注度也说明你是否在关注自身的发展。

该图说明有72.6%的学生就是偶尔关注,也就是说关注热心不是很强烈,说明大学生对关注就业信息的资讯,总体人数不是很多。

据你所知道的或了解的,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是怎样的/Frequency138391187Percent7.044.448.7100.0Valid Percent7.044.448.7100.0CumulativePercent7.051.3100.0Valid严峻的乐观的不知道或不了解Total 从对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的态度来看,严峻的占7.0%.乐观的占44.4%不知道的占48.7%.说明有不知道的比例大于乐观的,可以看出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没有一个明确的分析,没有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三)对待就业岗位的要求

您在首次就业您更倾向的单位?Frequency564950248187Percent29.926.226.712.84.3100.0Valid Percent29.926.226.712.84.3100.0CumulativePercent29.956.182.995.7100.0Valid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私营企业自主创业Total 相对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念在此次调查中并为突显,占比例的4.3%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更倾向于进入企业单位就业,相对来说增加就业的竞争力。

表中大多数的学生选择北京一线大城市,而临近自己居住地或是偏远山区却比例相当小,说明普遍大学生在就业地更倾向于大中城市,这样也一线城市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竞争力不断上升,城市间的就业比例失调。

五、存在问题

1.大学生对就业前景关注度不够,对当今的就业形势认识不深 2.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够全面,自我能力存在不足,对自己的定位没有付诸态度的行动

3.我校一部分学生的就业态度以积极乐观为主,不了解的比例相当大,大学生的就业观仍需改善,学校、社会应加大指导与辅助力度。

4.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就业形势不了解。

六、分析原因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状况与实际情况不相符,高校的扩招、企业的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众多的外在因素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2)学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规划力度不够,同时现今中国的大学仍以学习为主,对于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实践的鼓励程度和推行程度都不够。3)大学生自身认知度不高,社会实践能力缺乏,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够完善且有下降的趋势。

七、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组经过研究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大学生应努力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加社会实践能力,调整自身的就业心态,提前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就业难的问题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在众多原因中,自身的原因是最为重要的,只有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你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能在社会中生存。2)学校应多开展类似就业指导的讲座,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创业,进行教育改革。加大对社会市场状况的了解并将之用于教学,让学生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企业则应该加大与学校的合作,多提供一些实践机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则应该完善就业渠道与途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3)媒体应该增加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度,积极跟进报道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从而让大学生时时刻刻了解有关就业的相关情况,更好的做好就业规划。4)大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自主进行创业。

八、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取决和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的素质,但同时也离不开社会体制的改革,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大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的就业对于自身讲是其生存的保障,同时也是其社会价值的体现;对于国家来说是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并努力解决,提出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大学生择业观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2

一、当前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 是大学生衡量某种社会职业的优势、意义、重要性的内心尺度, 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模式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由政府“统招统分”的计划分配制度, 而是完全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 实行“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自主择业作为大学生的个人权利, 一方面突出了大学生在择业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面临人才济济的就业市场压力。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才市场, 有些大学生无所适从, 陷入择业误区, 当前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 职业虚荣心理导致大学生急功近利

选择职业, 就是选择未来。大学生的求职心理与社会提供的职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落差, 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 并非找不到任何工作, 而是由于职业虚荣的心理, 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 急功近利。他们特别注重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等实惠条件, 注重社会地位等名誉条件, 不愿意从基层、从较艰苦的地区、从较低级的岗位上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出现的职业虚荣心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只在城区找工作。他们宁要城区一张床, 不要郊区一间房, 即使找不到工作或只能兼职也愿意漂在城区。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国家机关。“只在城区找工作”的想法在许多毕业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第二:工作期望值较高, 一心想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 并且只愿意从事管理工作。他们认为做管理比较体面, 不愿意加入到技术工人的队伍中, 在生产第一线上工作。

(二) 自负心理导致大学生盲目自信, 脱离现实

在人的自我意识中, 有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 大学生由于接触社会较少, 理想往往脱离客观现实。有些大学毕业生认为自身的条件比较优越, 比如在名牌大学就读、所学专业十分紧俏、或者认为自己无论专业学习还是综合素质都高人一筹, 对自己估计过高, 对自己的不足和困难估计不足, 盲目自信。体现在求职动机方面, 大学生一方面追求个人潜能和特长的发挥, 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现实利益的高追求, 盲目地追求一些与自身实际并不相符的所谓“高工资、高待遇”的理想工作。在对用人单位的选择上, “这山看着那山高”, 这个单位不顺眼, 那个单位也不如意, 最终导致不少大学生在择业中受挫, 与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三) 自卑心理导致大学生消极懈怠、放弃竞争

与盲目自信的心理相反, 有的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 可是面对激烈的竞争, 却产生了自卑畏怯的心理。觉得自己这也不如别人, 那也不如别人, 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自信心。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所学专业不景气, 或者因为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 往往也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低劣的心理素质和消极的心态, 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 有自卑畏怯心理的大学生对择业充满恐惧感, 他们害怕被淘汰, 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 也往往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所长, 从而限制了自己能力的发挥, 严重地影响了就业和择业。

(四) 依赖心理导致大学生盲目从众

“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 这是一句大学生耳熟能详的社会俗语, 对现在一些大学生的择业也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 体现在职业的选择上, 具有强烈的依赖心理。一种是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明显地缺乏主见, 容易受社会舆论所左右, 他们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作出有利于自己成长的选择, 而是盲从于父母师长的安排、师兄师姐的建议。还有一种是缺乏独立意识,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无所适从, 过度依赖家长、老师和朋友, 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 或者寄希望于父母和亲戚帮忙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对自己的就业问题持随意、观望的态度, 即便有适合自己的职业, 他们也很难拿定主意, 而是左顾右盼, 最终贻误选择。

(五) 悲观心理导致大学生妄自菲薄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 到2010年, 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过程中, 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 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大学生相继毕业, 一年多于一年,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日益突显出来。有些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太过悲观, 产生“毕业即失业”的错误论调, 对自己的未来悲观迷茫。同时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空间有待拓展, 一些强势群体更容易轻松获得就业机会和社会资源, 这种社会阶层流动僵化的迹象使得怀揣改变自己命运愿望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容易妄自菲薄, 面对择业过程中的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是腐败、丑恶的现象感到无助、苦闷和悲观。

(六) 急于求成导致大学生焦虑不安

求职择业是一件需要付出耐心和毅力的事情, 有些大学生择业心切, 急于求成, 为了寻找到一个相对理想和稳定的工作, “南征北战”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和面试。在择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紧张、忧虑、烦恼、恐惧不安这种种感受交织在一起, 就形成了焦虑不安的心理。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 适度的焦虑可以促进个体人格整合, 但过度的焦虑就会使人出现紧张不安、思维迟钝、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心理上或者是生理上的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最严重的甚至会使人丧失生活的兴趣。

二、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择业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 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 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大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 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 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择业观, 自觉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 坚定理想信念, 理性对待择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体现。虽然中国共产党也曾经出现过一些失误, 党的队伍中也还存在着一些腐败的现象, 但人民利益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它永远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2010年中央机关及直属机构考录公务员将选择一些中央直属部门的基层单位试点, 积极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 这一举措就是对社会公平原则的回归和重塑。2010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中指出, 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 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2010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发文追问“是身份决定命运?还是奋斗决定命运?”对特权制造社会不公进行了批评。大学生应该从这些表述中认识到我们党正在努力消除各种阻碍人才发展的障碍, 正在努力拓展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空间, 正在努力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氛围。广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

职业是人们参与社会的分工, 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工作。同时也是人们获取合理的报酬, 作为物质生活的保障并且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 不应该单纯地考虑经济利益, 职业本身蕴涵着人们的人生理想和信念。作为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理想, 是个体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 对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难以避免会碰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科学的职业理想是激励大学生迎接挑战、战胜逆境的精神支柱, 如果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支撑, 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容易丧失信心, 甚至迷失人生的坐标和方向。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

(二)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最新的实践中激发出来的, 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的总和。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形成和发展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它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2006年年初,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创新的基础在人才,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依托。大学生风华正茂、富有激情, 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 也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 大学生只有努力拓展自身素质, 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才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创新的能力来自于实践, 各种教学实践环节对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高校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进行创新研究的实验技术设备和学术交流场地, 巩固、扩大和发展校外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模式已经完全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 大学毕业生完全由人才市场、就业市场来调节、配置就业。但由于历史惯性的原因, 不少高校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仍然滞后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导致毕业生知识面窄、社会适应能力弱, 严重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推进高等教育的创新与改革刻不容缓, 高等学校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建立与市场、社会相联系的专业设置新机制。

(三)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正确界定人生坐标

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和表达。荣辱观对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动力作用、导向作用和调节作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概括精辟、内涵深刻, 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覆盖各个利益群体, 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它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融合在一起, 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以何为荣、以何为耻, 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 提供了基本规范。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社会给予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空间在不断扩展, 大学生也积极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共同价值的尺度,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约束自我, 提升思想境界, 正确界定自己的人生坐标, 创造出有价值的人生。

正确的荣辱观, 可以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 产生正确的价值激励, 推进自身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大学生对自己有较高的职业期许, 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无可厚非的, 劳动和贡献是社会主义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 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高校要做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工, 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扩招的决策有利于促进民族素质整体提高, 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在基层和广大的农村, 急需较高素质的人才,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时, 应该更多地考虑社会的需要, 把自我价值的追求, 同社会、同人民的长远需要、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 报效祖国, 奉献社会,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面对人才济济的社会竞争环境, 不少大学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他们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拿着自己的简历和求职书四处撒网, 发出像赶集一样的感叹。现在大学生已经能够较为成熟地看待就业与择业之间的关系, “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已经得到大部分同学的认同, 但是很多大学生刚踏上工作岗位就有了职业失落感。产生赶集的感叹和职业失落感的根源, 在于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欧美各国在学生高中阶段, 就通过职业日、职业实践活动有效引导孩子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 而我们许多学生的高考志愿是由父母越俎代庖, 进入大学后, 他们依然是被动地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进行学习, 缺乏清晰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定位。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 根据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 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目标, 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一个设计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所处的主客观环境, 并进行认真系统的分析、总结和预测, 让大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职业发展趋势, 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高校是先进文化和价值观的发源地和传播者, 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知识水准和思想道德觉悟的群体, 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 应该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职业目标是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 在制定职业目标时, 既不好高骛远, 又不妄自菲薄, 把社会需要作为职业生涯设计出发点和归宿,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 确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二) 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

职业活动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 它既是人的谋生手段, 又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个人的职业生涯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 才能实现完美的人生。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努力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但是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数还是停留于“发布就业信息, 宣讲就业政策”这一传统的层面上, 这样的指导方式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成效并不高, 更多地流于形式和表面。大学生普遍缺乏对自己个性和能力的真实了解, 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适合做什么, 常常将择业视为专业的选择、工资待遇的选择, 或者是机会的选择。大学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我们应该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 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所有环节和所有层面, 通过职业生涯辅导, 帮助大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 培养具有科学职业观的人, 增强大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扩招的决策有利于促进民族素质整体提高, 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造成这个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才资源配置失衡, 大量人才集中倾斜到了经济发达地区。职业选择不仅仅是个人选择职业的过程, 也是社会选择劳动者的过程, 只有个人与社会成功结合, 相互认可, 职业选择才能够获得成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 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 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 实现学习专业技能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 理性地评价自我, 合理定位未来人生发展方向, 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黄凯锋, 唐志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4]陈铭彬.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若干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3) .

[5]李法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6]李前进.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23) .

大学生择业观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珠三角 大学生 择业观

一、项目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2013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部分毕业生流动性较高。

二、文科和理科大学生择业观的不同

在进行统计过程中,对所有问卷采取了抽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300份问卷作为抽样个体,300份样本问卷里分为文理科专业方向,文科专业类有201人,占样本数的67%,理科专业有99人,占样本数的33%。

(一)、文理分科大学生对职业类型的选择

在问卷中设置了填卷人认为更偏向的类型选择分别有技术型、管理型、创造型、自由独立型和安全型五种类型。数据表明:60个个体选择技术型(倾向于自身个性与爱好的考虑),占样本的20%,其中理科有32个个体,占比53.33%,文科个体为28,占比46.67%;81个个体选择管理型(倾向于有相当职责的管理岗位),占样本数的27%,理科有28个个体,占比57%,文科有53个体数,占比65.43%;33个个体选择创造型(倾向于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如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公司),占样本数的11%,有11个个体数是理科,占比33.33%,22个文科个体,占比66.67%;48个个体选择自由安全型(倾向于独立从业或与他人合伙开业),占样本数的16%,12个理科个体,占比25%,36个文科个体,占比75%;78个个体选择安全型(倾向于安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优越的福利与养老制度),占样本数的26%,有16个个体数是理科,占比20.51%,62个文科个体,占比79.49%。

(二)、文理分科对于是否跨专业就业的想法

对于问卷中的跨专业就业的选择的三个选项,分别是“有”、“没有”以及“不确定”,在201个文科个体数中对自己有跨专业想法的有119个,99个的理科个体对此有47个,合计有跨专业就业想法的个体有166;在201个文科个体数中对自己没有跨专业想法的有48个,99个的理科个体认为自己没有跨专业就业的有27個,合计没有跨专业就业想法的个体有75;在201个文科个体数中不确定自己有无跨专业想法的有34个,此选择的理科个体有25个,合计不确定有无跨专业就业想法的个体有59。

三、性别对择业观的影响

(一)、性别对择业类型及因素选择的影响

1、女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更多的倾向于工资福利待遇方面和工作稳定有保障方面。

2、男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更多的倾向于社会地位方面和工资福利待遇方面。

(二)、性别对未来择业的规划及想法的影响

1、是否对未来择业有一定的规划。

从我们收集整理得到的数据中显示,43.3%的男生对未来择业已经有一定的规划,而女生所占比例稍低于男生,占39.4%,差距甚微;但是男生对未来择业没有规划这一选项中,同样占据比女生更大的比例,男生24.7%,女生18.2%。从总体上来看,到了大学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心智或者行为上都更加趋向成熟,更懂得为日后走进社会做好准备。

2、理想的工作地域

毕业以后到哪个地区工作也是在未来的择业规划中的一部分,两性对于工作地域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男性与生俱来的冒险、探寻新事物的精神,使得男性在家乡以外的地域工作所占据的比例更大,偏向于选择到经济较为发达的一线城市工作,占51.6%。而对于女性来说,更偏向于回到家乡工作,寻找稳定的环境和状态,

3、自身择业能力的自我评定

数据表明,在这部分中不管男女,都对未来就业方向以及工作的选择感到一片茫然,不确定自己日后能否获得自己理想的工作。其中男性占55.7%,女性占65%。造成这种现象有很多因素,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自身能力以及个人就业观、心理素质等等。

(三)、性别对是否深造的影响

毕业去向通常有三个方向,就业、考研、出国留学。在做出选择前,两性间要考虑的因素和着重点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调查主要研究的是考研继续深造方面的两性选择差异,数据显示,女性跟男性相比,在选择是否继续深造上,女性相对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顾虑状态。之所以女性没有很好地把握目标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女性在做出继续深造决定前,她们不仅跟男性一样需要考虑金钱、心理素质、个人能力以及家庭支持等因素,女性更多了一层需要考虑的年龄因素,继续深造就意味着结婚年龄往后推移,同时还要担忧 “不敢娶女硕士、女博士”等附带衍生的问题。

四、结论

(一)、性别对择业类型及因素选择的影响

女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倾向于工作稳定有保障方面;男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倾向于社会地位方面;但男女都希望找到工资福利待遇好的工作。

(二)、性别对未来择业的规划及想法的影响

男生对未来择业比女生更有一定的规划;女生认为理想的工作地域是稳定的、甚至是家乡本地,而男生则偏重到外地闯。女生还会因为家庭因素对创业较为保守,男生对于创业相对保持一致态度,比女生相对有更大的信心。

(三)、性别对是否深造的影响

考虑金钱、心理素质、个人能力以及家庭支持等因素,女性更多了一层需要考虑的年龄因素,男生更多选择通过考研来深造,而女生则对于深造的态度会保守和不确定性。

从本次的择业观问卷调查的90后这个社会群体中反映:在做与就业或者择业相关决定时,男女生的差异较为明显,显著的因素是男女性在先天因素的差异,男生主观上会更大胆冒险,受影响因素相对较单一;女生则会受到更多现实因素的影响。但是在自身择业能力的自我评定方面男女都对于自己以后的择业能力持有怀疑的态度,甚至有些茫然的心理,这也是90后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一个特征,因此无论男女生都需要培养自身心里方面的适应能力以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吴薇,刘继亮.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 篇4

前言

在毛概老师布置完调查报告的任务后,我就在考虑该选择哪个题目进行调查,最终选择了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这也是经过一番深入思考的。选这个题目是根据我自身的兴趣来,我一直对人力资源管理十分感兴趣,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十分关心。时代在变化,大学生的择业观也随之而改变,究竟当大学生们走出象牙塔的时候,他们会何去何从,面对机遇他们会如何抉择呢? 调查目的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现其中所存在的弊端,引起大学生自身、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实现大学生自身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调查问卷的设计

在设计调查问卷的时候,我力求题目简洁,针对性强,问卷的主题要鲜明,所有的问题都必须与主题有关,语言简明准确,问卷题目由浅入深,这样可以使被调查者连贯作答,设问也要贴合实际,充分考虑被调查人的差异。在深入考虑了这些因素后,我设计了本次调查的问卷,下面对调查问卷表的题目作简要的分析。

对工作进行选择时,不同性别、年龄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决定。前几题对被调查人群基本情况的划分不仅是问卷应当具备的一般内容,也是我们归纳总结时对人群观念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的度量衡。

在大学的学习当中,很多专业有冷门与热门之分,时下经常会出现选择热门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挤破了头,而冷门专业对口工作门前空荡荡的现象。当然也有不少学生人不认同用非所学的选择。第7 题的设立就是为了调查同学们在择业时是否接受更广泛的选择,向自己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挑战。

第3 ,6 题的设计目的在于观察大学生会选择哪种类型的公司。一般来说,民营和国营企业的工作较为稳定,而外资、私营企业的工作则重在挖掘员工的自身潜质,相对的,能够考取公务员的毕业生在工作时会舒适安逸的多,当然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会选择极具挑战性的自主创业等等。我们就对以上情况进行归纳,列出几个选择,从而得出学生对于工作方向的确定。面对各式各样工作的选择,大学生往往会考虑其专业、能力、籍贯等自身条件,而价值观念、文化素养、个人爱好、乃至家人的意见也在无形中成为影响决定的因素,这些都是我们设题的题点。当然,影响选择的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人的因素,招聘公司所具备的种种条件也是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重点。公司的环境、制度、发展前景、对员工福利、薪金等方面都备受关注。所以第4、8、9、10题都对以上所提及的有所涉及。

调查问卷的分发

因为是一个人完成的本次调查,所以在设计出问卷样本后,我就印了35份问卷进行调查。考虑到不同情况的调查人群,如不同年级,专业,对于问卷答案的选择会有较大出入,为了保证抽样调查的随机性,确保所获数据的分散性和准确性,我选择了在食堂随机分发问卷进行调查,以确保样本的随机性。

调查问卷的整理与分析

在所有问卷调查结束后,我对问卷进行了整理与数据的统计分析,下面是我统计的结果。

本次调查的男女比例是男生71%,女生29%,所在年级比例是大一17%、大二29%、大三29%、大四25%。其中有54%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与非独生子女在择业方面也有着差异。有60%的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这说明了大家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还不够了解,更深层次的也许还没有对就业有深远的考虑,所以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仅持保守估计状态。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热门的讨论话题,当遇到这个问题时,高达57%的同学认为专业与工作不对口也无所谓,这说明面对现在择业难、就业难的状况,更多的大学生已经不在拘泥于本专业,而选择这种随机的就业方式,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而且在调查样本中没有一个人非要找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至于毕业后择业的地区,大家的选择依次为:沿海城市(46%)、家乡(40%)、中小城市(11%)、国外(3%)、西部地区(0)这说明吸引大学生的还是那些基础设施更完备和可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的地区。就工作类型而言,11%的同学选择了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31%的同学选择了国有企业,23%的同学选择了私企,9%的同学选择了外企,26%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还是有不少的同学选择了稳定舒适的环境,这与目前的社会风气有很大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性别决定了工

作的类型:女同学大多选择稳定、舒适的工作,而男同学大多选择有挑战性的、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提到薪金问题,34%的同学希望自己未来月收入能在2000-3000元,49%的同学则希望月收入能在3000-5000元,14%的同学希望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还有3%的同学没有考虑过收入的要求。这说明很多同学希望自己未来的收入在一个较高水平上。那么,择业时,大学生最看重公司的哪些方面呢?11%的同学关心的是公司介绍和招聘标准,17%的同学更多关心的是有关薪资福利信息,37%的同学关心公司的主要业务和发展前景,23%的同学关心的是企业用人标准和员工培训制度,9%的同学关心具体的工作部门及职位信息。同学们在对大学生们择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也进行了回答,14%的同学认为主要问题是专门人才供大于求,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减少,3%的同学

认为用人单位在聘用上过于挑剔,20%的同学认为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不够,43%的同学认为就业市场不规范,“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竞争现象严重,23%的同学认为学校的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过于薄弱。

调查小结

在调查结束并整理数据后,我对本次调查结果等进行小结。

大学生普遍所持的择业观:自我期望过高,过多的物质要求,尤其是薪酬方面的体现,迷恋大型企业和大城市。

形成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的原因有很多,第一,来自社会,大学生的择业观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在不同时期体现不同特点,而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择业已经越来越务实,越来越功利。个人的择业观念大多来源于其所生活的社会,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等等因素影响和渗透的结果。青年人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愈发看重自身价值的实现,目前社会自身价值的实现多以物质收入为标准。一个人拥有骄人的财富或者在职业中出人头地,即被看作是成功的标志。目前这种社会价值观对大学生择业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二,来自家庭,在中上层阶级家庭中,由于父母、兄弟及至亲戚受过高等教育者相对较多,使得他们的子女对大学有一种并不遥远的感觉,升学动机比较强,未来展望和心理准备也相对好些。而在下层阶级家庭中,由于亲属受高等教育者相对少些,使得他们的子女觉得大学与自己缘分不大,升学动机不强,未来展望和

心理准备相对较弱。一些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家庭有意识地培养子女读书,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子女的命运,使之能够向上流动。家长期望子女在高学历取得之后可以脱离原有阶层向上流动,这也导致了大批的毕业生宁可在城市漂泊等待机会也不愿回到自己的原籍去。第三,源于个人价值观,大学生职业选择是在客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大学生如果在择业中选择了到艰苦的地方实现自我价值,到偏远地区无私奉献,那么他就必须忍受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而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东西都是物化的,准备为社会无私奉献往往被认为是幼稚的,少不更事的。因此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存在功利的现象不能只归结为道德问题更应该是社会问题。

在薪资问题上尤其能看出大学生们的眼高手低,对自己的未来期许过高,没有看清自己的实际能力。事实上工资价位并非是静态不变、只涨不跌的,它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的变化对其影响最大,某些专业人才在一定时期,当社会紧缺时,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就呈现需大于供,工资价位也就提高;相反,某些专业人才当社会充裕时,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就呈现供大于需,工资价位也就降低了。这一点大学生求职者必须有所认识,这也是劳动力市场的客观规律。因此,在确定择业方向、制定个人求职工资价位时,期望值不能脱离实际要求过高。应该说,找一个有助于自己未来事业发展的工作岗位比薪金高低更重要。

要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就要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这个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采取措施,例如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其次,大学生要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要树立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到基层、农村去的观念,要平衡心态,善待挫折。再者,高校方面要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锻炼,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市场,主动开发未来市场。最后,企业要给大学毕业生机会,不要因为“工作经验”把广大毕业生拒之门外,也不要以“任

人唯亲”把毕业生们冷落了。所以,社会应为毕业生的发展提供相对广阔的平台。

调查的问题与不足

由于调查的样本容量太小,对于调查结果可能有影响,在分发问卷时,随机性也做的不够到位,一个人做的调查,分析可能也比较片面,下次希望是团队完成,能更好的完善调查报告。

张蕾

通信112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提纲 篇5

引言

1、择业求职已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是广大高校毕业生面临的重要课题。

2、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各大高校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3、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时仍受各种消极因素干扰。

一、我专业大学生的择业观现状

1、大学生对于择业观的认识。

2、大学生对于择业求职的态度。

3、大学生对于择业求职的途径和方法。

4、大学生在择业求职中对职位的心里倾向。

二、在树立择业观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认知不足。

2、实际经济收入与心里需求不符。

3、实际职位与就业理想的差距。

4、在择业中或多或少存在功利、安全、求名、求闲、求便、从众、竞争、依赖等八大认知心里。

三、关于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建议

1、择业观是择业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表达,所以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通过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正确分析,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努力使自己的“长处”更长,把“短处”补长。

3、加强对专业的认识,认真钻研专业知识,做好专业实训,为自己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利用暑假时间到公司、工厂打工,为未来就业增加经验。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创业观报告 篇6

引言:

为生活的环境留下属于自己的成绩,其贡献自己的最本质途径就是就业,这就牵扯到如何更好的找到属于自己的就业岗位,如何确立自己的择业观。大学生就业问题历年来都是社会讨论的热点,而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就在于就业环节,如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众多考验中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就业才能使得经过高校系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本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更大的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创业观调查说明

(一)调查的对象和范围:大学生,主要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二)调查的时间:2013年7月2日 到 2013年8月21日

(三)调查的主题: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创业观调查,主要涉及大学生对毕业后择业与创业的认识、了解以及态度。

(四)调查的方法:一方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另一方面根据网上的问卷调查结果,并适当参考网上提供的资料和数据,综合资料和结果来进行这次调查实践。

一、数据资料统计和分分析

大多数毕业生感到就业有点困难,统计结果表明,7.61%的人认为普通大学生就业比较容易。17.39%的人认为普通大学生就业一般。35.87%的人认为普通大学生就业有点困难。39.13%的人认为很困难。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599万,比去年增加了45万,增长率为8.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22%。这意味着,将有近6成的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招收新一代大学生默守“老一套”

不少企业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而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第二,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 1 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所以正是由于企业的这种老套模式,不能更好的吻合于当代大学生的属性,继而带来了更大的就业压力。

2、新一代大学生的自身问题较为突出

新一代大学生毕业生自身问题不容忽视: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就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三、通过几个重要的问卷问题: 1.你的择业出发点是什么?

有百分之五十五点五六的人选择了职业前景,有百分之五点五六的人选择了薪酬水平,百分之三十八点八九的人选择了个人兴趣,百分之零的人选择了停产他人意见。

2.你的择业观念是?

各有百分之十六点六七的人选择了希望一步到位和暂时不就业继续深造,有百分之三十八点八九的人希望先就业后择业,有百分之二十七点七八的人选择了自主创业。

3.在读期间是否考虑过择业规划问题?

百分之三十三点三三的人认真考虑过,有百分之五十五点五六的人偶尔想过,百分之五点五六的人几乎没考虑过,剩下的百分之五点五六的人从未考虑过。4.你对未来毕业和就业的心态是?

有百分之五十的人充满信心,百分之十六点六七的人镇定自若,有亲友相助,而百分之二十七点七八的人没有底,抱观望心态。百分之五点五六的人感到很恐惧。

5.如果自主创业,你认为自己最需要的是?

百分之七十二点二二的人认为最需要资金,百分之二十二点二二的人认为缺乏技术,而其他因素的则有百分之五点五六。6.你认为大学生创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缺乏资金和经验的占到了百分之六十一点一一,缺乏良好的团队有十一点一一,专业知识不够的占有二十七点七八。7.你现在是否有自主创业的打算? 完全没有的人有百分之四十四点四四,而百分之五十的人考虑过,已经在创业的则有百分之五点五六。8.如果创业,你会选择哪个方向?

做小本生意的人有百分之二十二点二二,而和朋友合资的人有百分之二十七点七八,百分之二十七点七八的人自己开办于专业相关的公司,剩余二十二点二二的人从事投机事业。

求职业应当理性择业。职业规划专家认为目前社会需要大量有知识,懂得技术的人才。而许多大学生过去认为有白领工作才是好工作,现在不妨降低期望值,理性择业。光靠着知识是不成器的,必须要有技术上的支配,思想上的先进。就是说哪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哪里,大可不必非要抱怨择业的眼光提于自己无法登到的高度。

现在的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自己创业,就是怕冒险,不敢尝试。选择创业领域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创业不能脱离自己的学业另起炉灶,毕竟学校里所学的专业知识、思维方式、创造能力都能为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业也是要具备有创业的性质,第一要具有艰苦创业的准备,不要因为以前没有受过煎熬就逃避艰苦,无论多么优秀的人都会有一个阶段来经历一些难事才能真正成熟,天将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第二,对于自身能力和现有条件要有正确认知,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再多参加一些培训和接受进一步教育来增加自己的能力,如果不可以,那么工作对于你而言不仅仅是梦想的开端也是生活的必须条件,所以做好你所能接受的每一份工作,摆正心态,相信这只是上天对你的考验而已。

大学生创业真正最大的障碍不是资金等外在因素,实际上是大学生主体内在素质的整合。

不可否认,现代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增多,确实使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有所提高,但是根据全国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众多例子来看,这种外在表现的能力,在一切顺利时能够起主导作用,但当出现困难和问题时,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等内在能力显的比较弱,出现临事慌乱,不知所措,遇难则止,知难而退的表现,最终导致失败。

从调查结果和群体分析来,多数大学生对创业必备的基础条件估计过高,不能够准确客观评估,容易导致激情满满,但处理实际困难或问题的心理准备不足。

对于任何创业者来说,首先面对的是生存还是灭亡的问题,也不要刻意的去追求那想象美好的前程,要追求自然、创造自然、最后还是顺其自然,能够生存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生存才是硬道理。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创业

姓名: 专业班级:学号: 指导老师:

大学生择业观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7

心态即心理状态, 是指人对事物发展的反映和理解, 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状态和观点, 它既有暂时性, 又有稳定性, 是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表现。心态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决定着一个人的方向和行为。

每年毕业季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 走向职场, 准备接受人生新的挑战。 但不是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如果在离开校园, 进入社会的时候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就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 会碰壁, 会迷惘, 会痛苦。 因此, 要让毕业的路走得顺利, 大学生必须明白大学毕业意味着什么, 才能拥有迎接挑战的健康心态。

一、恪守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 是大学毕业生塑造健康心态的基础

大学毕业是真正人生的开始, 是承担责任的开始。 一个人的孩童时代和学生时代是长身体, 学知识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特点是既不懂又不能承担社会责任。 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承担社会责任的开始, 年轻人在大学里学习了许多知识, 观察了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但他只能从实际意义、实践意义、 社会意义和认知意义表面上去理解自己的所见所闻。 此时的青年很容易说些错话, 办些错事, 却还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毛泽东同志说过:“他们最多算半有知识。而这些知识能否干成一番事业, 还要打一个问号。 这要取决于他们以后的努力和实践”。 这些人在家里和校园里有了错误, 往往得到的是谅解, 帮助和鼓励。 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 面对严格的纪律制度与法律约束, 就要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价值准则, 是塑造大学毕业生心态的基本尺度。 大学毕业就意味着人生真正的开始。 参加工作前的人只是作为单纯的人存在着, 成长着。 参加工作后, 人则开始作为社会人的存在和成长。不管大学毕业生主观上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也不管大学毕业生是否成熟到符合社会的要求, 社会和社会的人们都是这样要求大学毕业生的。 如果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塑造自己的健康心态, 仍然以一个孩子的身份自居, 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承担责任, 就达不到社会、工作对人的要求。 达不到要求不仅仅让自己在经济上蒙受损失、 找不到匹配的工作、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 同事和领导的评价自然会下降, 致使自己长期处于被压抑、不得志的状态。

不愿承担责任作为一种行为表现, 其心理上就是不追求完美。因为不想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严格要求, 对于“责任”二字的理解不够深刻, 自然也不愿意承担责任。有的毕业生疑惑:“责任是什么?”、“为什么要我承担? ”、“承担得不好后果也不会很严重吧?”, 正是这种对责任的不正确理解, 成为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大思想障碍。其实大学生不如尝试追求完美。 如果有了追求完美的心态, 就会强迫自己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 将自己的责任完全履行并试图在周边的领域做得更好。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出油, 人无压力轻飘飘”。对于大学生也是一样, 如果你始终不愿意追求完美, 那么你做的事情永远不及格;相反, 如果你不断激励和驱动自己做得更好, 你就能够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 不断地承担更大的责任。

大学生并非不能承担责任, 而是不愿承担责任。这是因为大学生没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并及时纠正心态养成出现不切实际的想法。在独生子女居多的年代, 大家都是家里的掌中宝, 说也说不得、碰也碰不得。 更何况大学生在大学里学习了先进的知识、理论, 接受了思想的冲击和洗礼, 更加觉得自己了不起。 于是形成了一种盲目自大又娇气的 “少爷”心态, 这种心态直接的表现就是不愿承担责任、不愿追求完美、同时又觉得自己不可一世。 显然, 这种心态在工作中是要不得的。大学生必须明白, 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思想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 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一切理论、知识、思想都是不具有竞争力的。 而你的管理者、你的家长等前辈则更具有经验。年轻人不妨放平不可一世的心态, 虚心接受前辈的指导。 这样就可以了解自己的劣势、自己的漏洞和缺陷, 产生追求完美的动力。 年轻人有冲劲、年轻人学习能力强, 如果年轻人不能将自己的冲劲和学习能力充分调动, 不去追求完美、承担责任, 那么年轻人还有什么优势呢?年轻人对自己的期望值总是很高, 如果不能建立并发挥自己的优势, 怎么能够证明自己水平高、怎么能实现自己的高期望值呢? 试想, 一个不愿严明纪律, 规范自己道德行为, 不爱国家的人, 一个对待工作只问报酬缺乏责任心的人, 一个在生活工作和交往中时时弄虚作假的人, 一个内心冷漠、对同学同事喜怒哀乐无动于衷的人, 怎么能承担起社会责任, 实现自己的高期望呢?

大学毕业生的特性告诉我们, 他们首先必须要塑造好面对复杂社会现实的健康心态, 顺利完成从大学生到社会身份的转换, 对自己的要求更高, 对复杂的社会做足心理准备。 要把能融入社会、学习做人放在第一位, 要深入社会、认识社会。同时要更好地理解人生, 认识自己, 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增强团结自律意识, 为塑造健康心态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社会层面的导向是大学毕业生塑造健康心态的动力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社会的价值引导, 追求自由和法制, 维护实现公平和正义, 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个人的理想、目标、前途只有与社会的总目标、总趋势一致才能获得社会的最大支持并最终实现。大学是高等教育, 即使在当代发展的社会条件下, 高等教育仍然是很多人心中向往实现的愿望。中国高等教育目前招生规模已达到了同龄人的一半左右, 这说明数以百万计的中国青年在亿万人民劳动积累的阳光下充分享受着人类文明。周恩来总理在给大学毕业生作报告祝福时说:“大学生不要忘记, 是很多不能上大学的同龄人用辛勤的汗水供养着我们的大学生。 ”我们要把握好来之不易的教育资源, 珍惜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将教育的输入转化为对社会的输出。这不仅仅要求大学生在书本知识上追求完美, 更重要的, 是在立功、立德、立言上比一般人要做得更多更好。 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时代背景下, 作为劳动能力强, 竞争力更强的大学生, 解决衣食住行不成问题。 但今天的大学生不能把解决衣食住行当做第一目标, 更不能当做唯一目标。 孝敬父母, 回馈社会, 才是一个人的社会义务和政治责任。一个人的回馈和奉献应该大于对他的抚养和教育, 只有这样, 社会和人类才能不断前进, 人类文明才能不断积累扩大和提升。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 实际上却非常重要。 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铁律。 我们不能不承认, 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和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候, 我们也曾付出了重大的道德缺乏和责任迷失的代价, 所以大学毕业生应该自觉抵制西方价值影响, 克服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已主义, 在关心自我发展的同时, 还要为关心社会进步, 为促进社会进步而努力。

社会现实告诉我们, 不是所有我们想得到的都能得到, 不是所有想实现的都能实现。往往要从事一些自己并不是非常有兴趣的职业, 在这种情形下, 个人需求尚且得不到完全的满足, 我们就要将二者结合起来, 以社会需求作为理想, 保持自己最初的梦想和回报社会的决心。其实是否回报社会, 主要在于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以及感恩的方式。 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你要记得回报, 你的家乡需要你, 你需要伸出援手, 社会道义需要你, 你不能退缩, 不能做破坏社会安定团结的事。毕业生要始终怀有感恩之心, 优秀的品德和社会人格, 也是一个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和在未来职业生涯道路上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大学毕业, 首先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能够回报社会的人, 而不是一个钻社会空子, 投机取巧的人。 习总书记说: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 肩负着党和人民的希望与重托。 对大学毕业生来讲, 有什么样的人生志向, 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有什么样的奋斗目标, 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轨迹。 大学毕业生要自觉把人生价值的实现同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复兴、人民的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 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服务人民、奉献祖国, 让自已的人生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中国人民生活的幸福梦, 为全人类的进步努力奋斗。真的坚定的选择感恩和回馈, 你就是实现了鲤鱼跳龙门的蜕变, 你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生活有意义的人。 一个为塑造健康心态获取强大动力的人。

三、弘扬国家层面的价值理想是大学毕业生塑造健康心态的源泉

“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国家的价值引导, 它强调“ 用共同理想引导和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向一个目标前进, ” 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国际竞争力, 促进社会发展, 在当今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 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 倡导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的价值引领和主导, 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 坚定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大学生走向社会, 必须清楚地理解价值的含义,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样才能塑造健康的心态面对来自复杂社会的种种挑战。 我们不能庸俗化, 把价值简单理解为值多少金钱, 我们也不能书斋气, 只从文字定义上去理解和把握。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分为几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其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也就是说人的最高追求应该是实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价值只有融入国家的发展中才能得以实现。

价值, 有物质方面的, 也有精神方面的。 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区别。 人要为自己活着, 又不能只为自己活着。 你的存在要以社会价值为前提,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人民服务”。这是一种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高度结合的价值观。邓小平同志则从党性与为人民服务相结合的角度阐述了高尚的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 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 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为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 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就确定了一种立项原则, 就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 联系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负面现象, 再谈理想是不是脱离实际了呢? 实际上一个人的理想, 生活并不限制他向前发展的努力。人类史在肯定和发展社会正面现象的过程中是不断前进的, 每个人也是在选择和坚守正能量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进步和成长的。

追求价值的最大化是一种成功, 也是一种乐趣。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人生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 暮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毛泽东同志倡导: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它在丛中笑。 年轻的、现代的大学生应该看得更远、看得更深、干得更实、走得更潇洒。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关系四个角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国家”的重大问题, 是自古以来国家理想的时代概括, 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明了方向, 是大学毕业生塑造健康心态的无限源泉。

四、塑造健康心态,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在勤学、修德、明辩、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勤学是前提。只有勤奋刻苦、用心于学, 才能掌握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真本领。修德是基础。“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 只有修好公德, 又修好私德, 才能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明辩是保障。只有在正确与错误决择时能明辨是非, 在做人做事原则问题上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大是大非面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人生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笃实是关键。只有踏踏实实干事, 堂堂正正做人, 一步一个脚印前行, 才能为国奉献、成就宝贵人生。然而, 在人生和事业的节点上, 选择非常重要, 它会成为是非成败的分水岭, 必须慎之又慎。 原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同志曾对毕业生说:“当我们到了一个新的工作岗位, 换了一个新的环境, 都会发生一个适应问题。 ”“一个人适应工作能力的强弱, 反映它在政治上的强弱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大小。”“这是政治上提高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者永远认为客观决定主观, 从根本上说, 不是人选择工作, 而是工作选择人, 如果人们不能适应工作的选择, 就会落后于形式。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工作与大学毕业生之间的选择是双向的, 对等的。但是, 从对工作的适应上看, 当然工作要选择能胜任的人, 个人的选择只能是掂量自己的能力, 尽量争取符合自身期望的选择。 不能眼高手低, 也不能自暴自弃。

“年轻的大学生身上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眼高手低”。总认为自己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往往轻率地拒绝了一些符合自身实际的工作, 结果还是找了一份 “低于自己期望”的工作。 其实用人单位是市场上掌握信息完全的一方, 做出的决策和选择是反映市场供求的, 它们有着天然的信息优势。 大学毕业生是信息较少的一方。另一种是在择业过程中有心理落差。大学毕业生经常觉得自己掌握了很多技能、很多知识、自认为很多事情会做, 其实根本没有做过, 根本不能胜任。 容易产生自暴自弃、自卑、焦虑、急躁的心情, 找工作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为了避免眼高手低心态对于求职的影响, 大学生应该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放平心态, 用谦虚、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 第二要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将所学知识用实践的方式转化为自己的成果;第三要不断收集外部信息, 不能闭门造车, 只有具备了相对完全的信息, 才能够洞悉自己在人才池中的分位值, 了解真正与自己匹配的工作。 为了做到知己知彼而不是眼高手低, 同学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获取信息, 同时多参加宣讲会、求职社团了解工作与单位情况。 与此同时, 同学们还要注意与他人的交流, 不论是同学、朋友, 还是老师、前辈, 与他们交流, 多少都会有所收获。 更重要的一点, 是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 开放的、谦逊的心态, 这样的心态在求职过程中是致关重要的。

树立择业观, 我们还必须了解用人单位看中什么, 用人单位对员工最看重的就是完成任务的能力。首先看是否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第二看是否有清晰的思维能力, 包括分析能力、预测能力、变通能力。第三看实际操作能力, 我们一定不能只有专业技术的思维, 那只会是纸上谈兵。 最后是勤恳认真的工作态度, 没有单位希望自己花钱雇来的人每天都 “混” 或者是“爷”。

什么特质能够帮助我们完成任务, 有的看起来和完成任务没有直接联系, 实际上也发挥着作用, 譬如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至少应该做到融入这个单位, 不要让别人讨厌自己。 从另一个角度看, 我们要完成的任务经常需要别人的协助, 如果人际关系差, 怎么能期待别人尽心尽力帮助自己呢? 如果我们还想得到提升, 用人单位看重的则是素质, 那就是管理能力, 往往需要一些特别的能力才能完成, 获得提升还要有一定的威信, 不然就算你提升了, 也没有人愿意听你的, 那又怎么能做好管理呢? 而威信的形成取决于三方面: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身作则, 敢于担当的勇气。

大学毕业生们要始终铭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在实践中落细落小落实, 使之内化为精神追求, 外化为责任担当, 从自己做起, 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做起, 从现在做起, 使自己的思想状况和观点始终稳定, 方向始终正确, 塑造健康心态, 树立正确择业观。 期待大学毕业生们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共同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摘要:心态决定一个人的方向, 对人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大学毕业生的心态, 直接或间接地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影响,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 并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毕业生健康心态的塑造中。恪守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 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是塑造健康心态的基础;坚持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是塑造健康心态的动力;弘扬国家层面的价值理想, 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 是塑造健康心态的源泉。大学毕业生, 塑造健康心态, 树立正确择业观, 才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毕业生,健康心态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N].中国教育报, 2014-05-24.

[2]姚裕群.论经济发展和高教发展中的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R].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 2007.

[3]周文霞.当代大学生择业新趋势解读[N].光明日报, 200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M].人民出版社, 2013.

[5]宋泰年.略论党的思想建设[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6]蒋南翔.蒋南翔文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7]周石.大学生就业“七忌”[J].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2008 (04) .

[8]丁大建.毕业了你将去哪里——2003年北京地区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分析[M].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4 (03) .

大学生择业观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计算机类专业 求职择业心态

[作者简介]张文孝(1961- ),男,西安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党建、学生教育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教学。(陕西 西安 710032)

[课题项目]本文系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040614)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093-03

为真实、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求职择业心态,提高就业指导和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我们在计算机类专业本、专科的学生中进行了求职择业心态问卷调查。

一、调查范围及方法

本次调查的范围是计算机类专业本科1~4年级、专科(高职)1~3年级在校生,抽样情况见表1(各年级学生中男女生人数按4∶1的比例选取)。调查采取无记名、完全志愿签写、集体组织、当场测试并回收问卷的形式,共发出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55份,有效率为92.5%。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学生对目前总体就业形势的认识、把握和了解情况

1.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调查中,有71.6%的学生选“形势严峻、就业难”,12.2%选“形势正常”,8.4%选“形势较好、就业容易”,选“不了解”的占7.8%。这一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已明显地意识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

2.对于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从客观方面强调的人多,而从主观方面查找的人少。在回答“目前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可多选)”这一问题时,59.7%的学生选择“高校扩招,应届毕业生供给过多”;48.1%的学生选择“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32.2%的学生选择“应届毕业生还不具备完成工作的能力”;28.9%的学生选择“应届毕业生心态不现实”;19.5%的学生选择“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有偏见”;16.0%的学生选择“渠道不通畅”;还有11.6%的学生选择“其他”。从主观方面查找原因的学生只有28.9%。

3.“考研族”的出现与连年的“考研热”主要来自“就业压力”。在对当前毕业生中“考研热”的原因选择中,有60.2%的学生选“就业压力”;17.6%的学生选“用人需求的‘误导’”;13.7%的学生选“个人追求”;6.2%的学生选“家长要求”;还有2.3%的学生未做出选择。

(二)关于学生求职择业的心态、标准及其价值取向情况

1.看重单位发展前景及个人发展空间,在薪酬问题上则表现出矛盾的心态。在“你认为大学生择业时要优先考虑的因素(最多可选两项)”问题上,59.5%的学生选择“单位发展前景及个人发展空间”;37.3%选“自我实际情况”;22.2%选“薪资福利”;12.2%选“单位地域”;11.9%选“是否专业对口”。在回答“你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哪些方面对你最具吸引力(最多可选三项)”的问题时,48.1%选“企业效益与发展潜力”;44.1%选“薪酬福利”;34.8%选“培训及提职、晋级机会”;33.5%选“企业性质和规模”;31.6%选“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6.7%选“企业文化及激励机制”;还有3.2%选“其他”。当问到“影响你择业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最多可选三项)”时,选“未来发展”的40.2%;选“爱好/兴趣”的32.1%;选“企业实力”“专业对口”“区域”“市场环境”“企业文化”“企业性质”“行业”的依次为29.5%、21.1%、13.2%、10.3%、9.4%、9.0%和7.9%。

2.沿海开放城市和外资或合资单位仍为学生的首选。调查中,我们发现沿海开放城市和四大直辖市是学生们认为比较理想的就业地域,选择的学生比例分别高达40.9%和22.9%。而在职业的选择上,30.1%的学生想“读研究生”;29.7%的学生想去“外资或合资单位”;11.1%的学生想进“党政机关”等等。

3.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是求职择业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调查中,学生对“你认为下列因素对就业影响程度”的选择结果见表2;对“你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大学生的重要程度”的选择结果见表3;当问及“你在求职择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学生们选择的结果见图1;当问及“你认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时,学生们的选择结果见图2。这表明,学生对择业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的认识越来越理性。专业知识排第一位(79.2%),个人能力排第二位(79.0%),学习成绩排第三位(58.4%)。

4.在对待下基层的问题上存在矛盾心理。调查中,在回答“是否愿意到基层锻炼”问题时,51.7%的学生选“愿意”;15.7%的学生选“不愿意”;32.6%的学生选“无所谓”。在回答“愿意下基层的原因(限选3项)”时,选择“可以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的占64.0%;选择“改造自身弱点”的占47.4%;选择“向基层群众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和生产技术”的占37.3%;选“用自己的知识帮助人们改善生活”的占24.6%等等。而在回答“不愿意下基层的原因(限选3项)”时,选“怕被埋没”的占31.0%;嫌“工资待遇不高”的占30.5%;嫌“文化生活不丰富”的占25.4%;“怕专业不对口”的占22.4%;嫌“生活太艰苦”的占20.2%等等。

5.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是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调查中,学生对“你认为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的选择结果依次为:专业水平(55.4%)、心理素质(47.4%)、适应能力(41.9%)、沟通能力(37.3%)、品德(24.0%)和组织能力(21.4%);对“你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问题的选择结果,较多的是:专业能力(48.3%)、学历(29.9%)、所毕业学校(29.4%)、所学专业(27.9%)、潜力(23.5%)、社会经历(21.8%)。

6.对自身专业技能的评价比较切合实际,对适应第一份工作比较有信心。调查中,认为自己专业技能很强、强、一般、较弱、很弱的学生分别为4.5%、14.9%、52.2%、16.0%和7.2%;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非常清晰、比较清晰、不好确定、比较模糊、非常模糊的学生依次为12.4%、34.3%、30.5%、16.5%和6.3%;对能适应第一份工作很有信心、比较有信心、没感觉、不太有信心、很没信心的学生分别为31.9%、39.8%、13.1%、11.1%和4.1%。

(三)关于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急需了解的信息和急需提供的服务方面的情况

1.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就业信息和求职技巧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最希望学习的内容。在择业过程中,学生最希望学校提供的服务依次为就业政策和形势分析(25.9%)、提供就业信息(23.2%)、求职技巧培训(17.7%)、职业生涯设计(14.8%)、就业心理咨询(10.6%)和其他(7.8%)。

2.学生获取急需信息的主要渠道为新闻媒体,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是亲属或朋友。调查中,关于“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你迫切需要了解企业的哪类信息(限选3项)”,学生们选择的结果如图3所示;关于“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对你帮助最大的是谁”,选择的结果见图4;关于“你觉得获得就业信息比较有效的渠道是那些(限选3项)”,选择的结果如图5所示。

三、建议

1.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矛盾心态,其实质是价值观及理想信念问题。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念以及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求职择业观念。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教育他们树立强烈的工作事业心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2.切实加强大学生求职择业方面的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让大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确定自己合理、科学的就业期望值,使自己在求职择业时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准确把握自己的前提下,勇敢地迎接挑战、积极地参与竞争。再次,要提高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到逆境不气馁、顺境不自傲,积极进取,百折不挠。

3.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学校应主动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规律,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并把它贯穿大学四年的全过程。一年级的就业指导,要结合入学教育,主要进行专业思想、适应性和修身养性教育。二年级的就业指导,重点应放在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规划的系统指导上。三年级的就业指导要以正确的求职择业观教育为重点。四年级的就业指导,应重点进行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宣传,开展求职择业技巧指导,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大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调适。

[参考文献]

[1]陈成文,谭日辉.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基于2003、2004届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2]任丽,窦胜功.在校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与教育引导[J].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3]张文孝.“鸡头”乎?“凤尾”乎?——我院毕业生求职择业心态透析[J].高教研究学报,2005,38(3).

[4]文东茅.我国高校扩招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4).

上一篇:土地整治工作汇报下一篇:中班美术《喇叭花》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