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提纲(共8篇)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提纲 篇1
当前电子工程系大学生择业观状况调查
引言
1、择业求职已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是广大高校毕业生面临的重要课题。
2、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各大高校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3、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时仍受各种消极因素干扰。
一、我专业大学生的择业观现状
1、大学生对于择业观的认识。
2、大学生对于择业求职的态度。
3、大学生对于择业求职的途径和方法。
4、大学生在择业求职中对职位的心里倾向。
二、在树立择业观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认知不足。
2、实际经济收入与心里需求不符。
3、实际职位与就业理想的差距。
4、在择业中或多或少存在功利、安全、求名、求闲、求便、从众、竞争、依赖等八大认知心里。
三、关于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建议
1、择业观是择业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表达,所以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通过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正确分析,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努力使自己的“长处”更长,把“短处”补长。
3、加强对专业的认识,认真钻研专业知识,做好专业实训,为自己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利用暑假时间到公司、工厂打工,为未来就业增加经验。
5、要做一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将来能否顺利就业非常重要。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提纲 篇2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择业观,调查分析
调查意义及背景
大学生的择业观, 是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理想、动机、标准和方向的根本观念和根本看法, 它既是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直观体现, 也是大学生的人生目标、人生态度在择业方面的具体表达。大学生应该认清自我, 认识社会和职业。如果忽视了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这两个环节, 就会出现择业标准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择业标准过高, 很难找到理想工作, 即使就业, 也可能力不从心, 从而影响自己整个的职业生涯;而择业标准过低, 也同样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对大学生就业来说至关重要。
目前,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实中, 常常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用人单位有空缺的岗位存在, 也有符合岗位要求的大学生存在, 但大学生却不愿意填补此岗位。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 他们经历了市场经济发展、就业模式转型、改革开放扩大、金融风暴洗礼等社会经济变迁, 其个性特征上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个性张扬、乐于表现, 目标明确、意识客观, 接触新事物的能力强, 勇于提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观点等等。这些独特的个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就业的看法, 他们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清楚地掌握“90后”大学生的择业观, 我们对辽宁医学院的“90后”大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从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择业观形成的原因入手,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首先, 通过个别访谈和专家咨询等方式, 编制了《“90后”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 内容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择业理想、择业心理动机、对就业形势及实现途径的认识等。然后, 以辽宁医学院1000余名90后大学生为总体样本, 随机抽取520名“90后”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发放调查问卷, 收回问卷470份, 得到有效问卷415份, 有效率为88.3%。之后, 对问卷结果进行分类整理, 并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了分析。调查基本情况如表1: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择业理想
从大学生毕业后的打算、比较向往的就业地区、最希望去的工作单位性质、期待的工资待遇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1) 毕业后的打算。如表2:
由表2可看出, 毕业后直接考研占第一位, 然后是直接找工作和自主创业, 没有选择考公务员的。这个结果和前几年的调查相差甚远, 大学生不再把直接求职找工作放在首位, 也不再对考公务员趋之若鹜。说明, 大学生已充分认识到就业和考公务员形势的严峻, 随着医学相关专业对求职者学历要求的不断提高, 大学生直接就业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还有一些学生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继续深造, 而选择了考研;另外, “90后”的大学生更注重个性的独立, 愿意接受挑战, 因此, 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在出生地和毕业后打算的列联表分析中显示, 出生在农村的学生选择直接找工作的更多一些, 出生地为城市的学生选择考研的更多一些, 这和家庭经济情况有一定关系。 (如表3)
(2) 比较向往的就业地区。如表4:
从表4可看出, 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愿意建设自己的家乡、到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 选择农村及边远山区的比例最小, 而这些地区恰恰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可以看出, 就业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 需要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做进一步引导和教育。
(3) 最希望去的工作单位性质。如表5:
从表5可看出, “90后”大学生把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作为首选, 只有进国有单位无望的情况下, 才会选择外资企业、民营私营企业和基层单位。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经历了市场和金融危机的考验, 不仅经济效益可观, 而且企业的用人、管理、薪酬等机制日益完善, 可以给大学生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 因此成了很多大学生向往的单位。同时, 选择事业单位的学生占了约三分之一, 可见工作稳定和福利待遇好仍是大学生追求的目标。虽然国家近几年一直提倡大学生到基层单位工作, 但由于条件艰苦, 基础设施差等因素影响, 愿意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仍不足2%, 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另外, 近几年民营、私营企业招聘毕业生差不多占到企业总数一半, 要远远高出国企和事业单位, 而愿意到民企、私企就业的大学生只有1.2%, 这种供需结构的差异, 必然加重就业的困难。
(4) 期待的工资待遇。如表6:
由表6可知, “90后”大学生期待的工资待遇普遍较高, 功利色彩明显。同时, 也说明他们对择业环境还缺乏清醒的认识。一般情况下, 用人单位对新入职大学生提供的工资不会超过2000元, 期望值过高, 将导致选择工作时脱离实际, 从而失去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 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 应指导他们确立合理的薪酬期望值, 使他们能够尽快地找到相对理想的工作岗位。
2. 择业心理动机
从“90后”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关注用人单位的条件、专业不对口或求职状况不理想时的态度等几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 择业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如表7:
由表7可看出, “90后”大学生在择业中更加现实和理性, 他们已经意识到所学专业和个人能力在职业选择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才考虑个人兴趣和个人价值观及其它因素。他们知道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 必须通过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才能掌握就业主动权。
(2) 在择业时关注用人单位的条件。对调查问卷进行多重响应分析, 得表8:
由表8可知, 目前大学生更看重用人单位提供的条件, 如报酬、个人价值的体现、企业的发展空间和稳定的工作环境等。调查发现, “90后”大学生的择业取向有如下几个特点:以个人价值体现为目标;以经济报酬为导向;以企业的发展空间和稳定的工作环境为考量。对大多数“90后”大学生而言, 体现个人价值是就业的基本目标, 而是否达到目标, 又是以劳动报酬的高低和个人的发展空间的大小衡量的。
(3) 专业不对口或求职状况不理想时的态度。当问到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时, 65.2%的学生选择愿意从事这份工作, 34.8%的学生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当求职状况不理想时, 85.6%的学生表示愿意、或在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调整期望值, 只有10.8%的学生表示不会调整期望值。表明“90后”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加灵活和务实, 会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而适时调整。
3.对就业形势及就业实现途径的认识
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 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 2012年将达到680万人之多, 再加上每年沉积的未就业大学生和社会待工人员, 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可想而之。在对“90后”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94%的人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 2.4%的人认为就业形势较好, 3.6%的人不了解, 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已经认识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 并为就业积极做着准备。
(1) 为就业所做的准备。当问到“你认为在校期间的哪些对你将来的就业有影响”时, 回答统计结果如表9:
大部分学生认为, 专业课程和实习对求职影响较大, 而就业指导的影响较小。这说明, 我们的就业指导教育宣传工作还不到位, 还没有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 我们的工作还有努力的空间。
(2) 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 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日益拓展, 对“你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这一题的回答结果, 如表10:
可以看出, 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是通过网络和校园招聘会获取就业信息的, 另外, 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通过其它途径, 如父母、家人的帮助等获得就业信息。
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对策
1.加强正确择业观的宣传教育
学校应加强大学生正确择业观教育, 使大学生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客观地评估社会就业需求, 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 准确地为自己定位, 调整好就业期望值。在择业观教育中应与时俱进,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个人就业理想和就业形势的关系。采取各种形式展开宣传教育活动, 如采用案例教学法, 通过经典案例的解读, 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 还可以请往届毕业生讲述他们的就业、创业故事, 引导大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积极的择业价值观。
2.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社会环境, 及早地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定位, 沿着一条正确的自我发展的职业道路前进。通过职业目标和大学生涯目标的确立, 让大学生产生个人发展的动力源, 形成自觉学习和自主成才意识, 帮助大学生正确地选择那些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又适合自身发展, 能发挥自己特长和潜能的目标职业。
3. 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
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 应该通过校园网、宣传栏、校报、就业指导课程等途径大力宣传到农村就业的优惠制度和政策导向, 使大学生认识到去农村就业一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创造精彩未来。
(2) 加强社会实践, 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 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农村现状, 培养服务农村的兴趣, 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最大限度地服务农村。
(3) 要加强农村工作能力的培养。组织大学生开展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培训, 使他们学到过硬的技术和本领, 夯实理论基础, 提高大学生适应农村工作的能力。
(4) 在农村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学校与村政府的对接, 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发展建设的帮扶力度, 另一方面通过定期、不定期的考察实习, 让学生切身体会新农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改变观念, 坚定到农村工作的信心。
4. 做好就业心理疏导和职业生涯咨询。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迷茫与困惑, 如不及时解决, 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甚至影响到未来的职业人生。因此,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和就业指导部门应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择业心态, 引导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 建立就业信心,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正确面对就业中的失败和挫折, 使之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玉峰, 刘泽义.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择业趋向调查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4) .
[2]陈喜, 李海萍.大学毕业生择业观研究[J].教育评论, 2011 (5) .
[3]陆宇兰, 何茂羽, 毛京一.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与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 2011 (3) .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提纲 篇3
关键词:珠三角 大学生 择业观
一、项目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2013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部分毕业生流动性较高。
二、文科和理科大学生择业观的不同
在进行统计过程中,对所有问卷采取了抽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300份问卷作为抽样个体,300份样本问卷里分为文理科专业方向,文科专业类有201人,占样本数的67%,理科专业有99人,占样本数的33%。
(一)、文理分科大学生对职业类型的选择
在问卷中设置了填卷人认为更偏向的类型选择分别有技术型、管理型、创造型、自由独立型和安全型五种类型。数据表明:60个个体选择技术型(倾向于自身个性与爱好的考虑),占样本的20%,其中理科有32个个体,占比53.33%,文科个体为28,占比46.67%;81个个体选择管理型(倾向于有相当职责的管理岗位),占样本数的27%,理科有28个个体,占比57%,文科有53个体数,占比65.43%;33个个体选择创造型(倾向于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如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公司),占样本数的11%,有11个个体数是理科,占比33.33%,22个文科个体,占比66.67%;48个个体选择自由安全型(倾向于独立从业或与他人合伙开业),占样本数的16%,12个理科个体,占比25%,36个文科个体,占比75%;78个个体选择安全型(倾向于安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优越的福利与养老制度),占样本数的26%,有16个个体数是理科,占比20.51%,62个文科个体,占比79.49%。
(二)、文理分科对于是否跨专业就业的想法
对于问卷中的跨专业就业的选择的三个选项,分别是“有”、“没有”以及“不确定”,在201个文科个体数中对自己有跨专业想法的有119个,99个的理科个体对此有47个,合计有跨专业就业想法的个体有166;在201个文科个体数中对自己没有跨专业想法的有48个,99个的理科个体认为自己没有跨专业就业的有27個,合计没有跨专业就业想法的个体有75;在201个文科个体数中不确定自己有无跨专业想法的有34个,此选择的理科个体有25个,合计不确定有无跨专业就业想法的个体有59。
三、性别对择业观的影响
(一)、性别对择业类型及因素选择的影响
1、女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更多的倾向于工资福利待遇方面和工作稳定有保障方面。
2、男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更多的倾向于社会地位方面和工资福利待遇方面。
(二)、性别对未来择业的规划及想法的影响
1、是否对未来择业有一定的规划。
从我们收集整理得到的数据中显示,43.3%的男生对未来择业已经有一定的规划,而女生所占比例稍低于男生,占39.4%,差距甚微;但是男生对未来择业没有规划这一选项中,同样占据比女生更大的比例,男生24.7%,女生18.2%。从总体上来看,到了大学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心智或者行为上都更加趋向成熟,更懂得为日后走进社会做好准备。
2、理想的工作地域
毕业以后到哪个地区工作也是在未来的择业规划中的一部分,两性对于工作地域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男性与生俱来的冒险、探寻新事物的精神,使得男性在家乡以外的地域工作所占据的比例更大,偏向于选择到经济较为发达的一线城市工作,占51.6%。而对于女性来说,更偏向于回到家乡工作,寻找稳定的环境和状态,
3、自身择业能力的自我评定
数据表明,在这部分中不管男女,都对未来就业方向以及工作的选择感到一片茫然,不确定自己日后能否获得自己理想的工作。其中男性占55.7%,女性占65%。造成这种现象有很多因素,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自身能力以及个人就业观、心理素质等等。
(三)、性别对是否深造的影响
毕业去向通常有三个方向,就业、考研、出国留学。在做出选择前,两性间要考虑的因素和着重点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调查主要研究的是考研继续深造方面的两性选择差异,数据显示,女性跟男性相比,在选择是否继续深造上,女性相对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顾虑状态。之所以女性没有很好地把握目标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女性在做出继续深造决定前,她们不仅跟男性一样需要考虑金钱、心理素质、个人能力以及家庭支持等因素,女性更多了一层需要考虑的年龄因素,继续深造就意味着结婚年龄往后推移,同时还要担忧 “不敢娶女硕士、女博士”等附带衍生的问题。
四、结论
(一)、性别对择业类型及因素选择的影响
女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倾向于工作稳定有保障方面;男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倾向于社会地位方面;但男女都希望找到工资福利待遇好的工作。
(二)、性别对未来择业的规划及想法的影响
男生对未来择业比女生更有一定的规划;女生认为理想的工作地域是稳定的、甚至是家乡本地,而男生则偏重到外地闯。女生还会因为家庭因素对创业较为保守,男生对于创业相对保持一致态度,比女生相对有更大的信心。
(三)、性别对是否深造的影响
考虑金钱、心理素质、个人能力以及家庭支持等因素,女性更多了一层需要考虑的年龄因素,男生更多选择通过考研来深造,而女生则对于深造的态度会保守和不确定性。
从本次的择业观问卷调查的90后这个社会群体中反映:在做与就业或者择业相关决定时,男女生的差异较为明显,显著的因素是男女性在先天因素的差异,男生主观上会更大胆冒险,受影响因素相对较单一;女生则会受到更多现实因素的影响。但是在自身择业能力的自我评定方面男女都对于自己以后的择业能力持有怀疑的态度,甚至有些茫然的心理,这也是90后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一个特征,因此无论男女生都需要培养自身心里方面的适应能力以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吴薇,刘继亮.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问卷 篇4
亲爱的朋友: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花上几分钟时间参与本次调查!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择业观,探索如何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效途径,我们在合肥各大高校开展此项调查。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基本信息:
学校:专业:
性别:年级:
1、您对未来毕业和就业的心态是()
A、充满信心,凭自己的实力迎接挑战
B、镇定自若,有家人或熟人关照
C、心里没底,有观望从众等心态
D、有恐惧心理,害怕毕业就是失业
2、您认为什么时候应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3、您毕业后的打算()
A、直接求职找工作B、考研C、考公务员D、自主创业E、其他(出国等)
4、择业时您首选的地区是()
A、东南沿海城市B、乡镇C、西部及基层地区D、国外E、其他(家乡等)
5、您择业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A、工资及福利B、工作环境
C、未来发展潜力(包括企业与个人)D、其他(家人建议等)
6、您求职的月收入期望值是()
A、2000以下B、2000—2500元C、2500—3000D、3000以上
7、您希望今后在哪种企业就职?()
A、机关B、国企C、外企D、民营E、学校
F、科研单位G、三资企业H、自主创业I、其他(部队等)
8、在择业时,您认为下面哪个方面素质最为重要?()
A、人际交往能力B、专业能力C、思想品德素质D、业务能力
9、择业时,你主要看中公司的哪个方面()
A、重视人才的程度
B、规范化程度和人文环境
C、发展前景和公司给予员工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
D、工资的高低和公司提供的社会福利
10、选择职业时您会受什么因素影响?()
A、专业B、父母的期望
C、薪资待遇D、工作地点
11、您在择业时会把专业考虑得有多重?()
A、一定要与自己专业相对口
B、即使不与专业对口,也要与专业相关
C、不想找与自己专业对口的D、无所谓
12、您的求职渠道是?()
A、校园招聘会
B、家人亲戚朋友的介绍
C、网络招聘
D、其他(招考等)
13、您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下列哪些因素?()
A、学历层次和学习成绩
B、学校、教师的推荐
C、所学专业是否对口
D、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或有无相关工作实践经历
E、其他(实际动手能力)
14、你认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用人单位要求高
B、毕业生就业期望太高
C、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人数太多
D、所学专业不适应社会的需求
E、其他(缺乏工作经验等)
15、求职过程中,您最希望了解用人单位的哪些信息?()
A、单位性质和规模
B、主要业务和发展前景
C、薪酬福利水平
D、具体工作部门与职位信息
E、单位内部管理水平
F、员工培训制度
16、您是如何看待对毕业生违约现象?()
A、违约是毕业生个人的事,很正常
B、代表个人的诚信度,违约是失信的表现
C、影响我校毕业生形象,应当适当制止
D、无所谓
17、假设您与一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又有另一条件更好的就业选择,您会(A、将自己面临的情况与前单位如实汇报,协商与其解约
B、还是坚持履行原先签订的协议
C、两边都拖着,走一步看一步
D、向学校就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
18、您对贵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否满意?()
A、很满意B、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19、您希望贵校能给你提供哪些方面的就业指导吗?
A、简历制作
B、就业市场需求分析
C、就业政策与程序咨询
D、求职困惑咨询
E、其他(面试技巧等)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提纲 篇5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加强了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择业观,主要是指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期望或选择职业的标准,是大学生关于职业的发展可能性、职业的声望、职业的报酬和求职应付出的代价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根本观点与看法,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集中表现,也是大学生处理择业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指导思想。大学生群体的择业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择业时,其对单位性质和职业类型的要求与就业机会获得和地位获得后月收入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求职主动性与就业机会呈正相关关系,工资水平期望与地位获得后月收人呈正相关关系,职业苦乐意识与职业满意度呈负相关关系。[1]
本文主要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择业观方面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择业观的嬗变,并分析这种择业观的嬗变背后的社会因素以及由此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择业观的嬗变
1.从择业方式来看,呈现从“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并开始出现“自主创业”的嬗变特点
我国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一个由国家“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嬗变过程。195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大学生择业实行的基本上是国家“统包统分”的模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分配无须自己多操心。这种体制使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实现充满自信,如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工程师、科学家、作家、记者或干部等。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大城市全民所有制单位,因为这是“铁饭碗”,没有“风险”。
19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利益群体的重新分化,大学生那种安稳守成的择业观正在被挑战的、自我创新的风险择业观所取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开始在市场大潮中追求自我价值,社会观念逐渐商品化和个体化,大学生择业开始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兴趣,原有的“统包统分”观念逐渐淡化。有调查表明7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收入高,但有失业危险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育、完善,到了1990年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已逐步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
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加大,部分学生的择业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一次就业转变为多次就业,自主择业转变为自主创业。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为33.2%,选择“在国内报考研究生”的比例为50.5%,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5.6%。[2]关于“自主创业”,认为“可以尝试”的比例达到了58.1%,认为“可行”的占28.2%。[3]大学生创业观念得到加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1世纪出现的就业高峰导致大学生择业越来越困难,许多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创业来解决工作问题,这种转变与其说是一种择业观的转变,还不如说是被“逼上梁山”后的无奈之举。当然,社会环境的转变和个体的这种行动趋向极大相关,这种“权宜之计”逐渐使社会大环境提高了对创业的认同度,促进了创业的升温。
2.从择业首选标准看,呈现从“看重社会价值”到“看重经济价值”再到“看重未来前景”的嬗变特点
1980年代初,大学生择业首先考虑的两大因素是“职业的社会地位与声望”和“专业对口”。198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学习条件好”和“有社会地位”排在择业考虑的前两位,“经济收人高”被排在了第4位,[4]这反映了当时大学生更看重知识的渴求和职业的声望。因此,1980年代初,大学生大多选择全民所有制企业、大专院校、政府机关等单位。因为在这一时期,市场化改革刚刚起步,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都还是襁褓中的婴儿,生命力还很弱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都未能很好地体现,而全民所有制企业、大专院校和政府机关呈现出来的社会价值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于是,虽然已经处在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中,但是大学生择业的价值观还停留在改革前。
到了1980年代末,大学生择业观由“社会价值型”转变为“经济价值型”,把经济利益、物质待遇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收入高低”作为自己择业的重要标准,而将“专业是否对口”、“职业地位与声望”等都放到了较为次要的位置,至于“职业风险性”等问题,多数大学生能够承受。北京大学近几年来的连续调查中,“经济收入高”一直居大学生职业选择标准的重要位置。以1996年为例,把“经济收入高”作为影响择业重要因素的学生比例为73.7%,远高于其他选项的比率。[5]择业中把经济收人作为重要影响因素反映了大学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实际上,市场化改革对人们包括广大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到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凸现出来。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择业观由更看重经济收入开始转变为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大部分学生认为,一个单位的发展前景决定了它能给员工提供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给人信任感和拼搏的动力。调查显示,关于“你选择职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有44.5%的大学生选择“发展空间”作为他们择业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有18.5%的大学生选择首要考虑薪金与福利。[6]这种转变并不是偶然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不断学习以提升自己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大学生择业时更看重“未来发展空间”也就不难理解了。
3.从职业的选择来看,呈现从首选全民所有制单位向首选“三资企业”到理性看待单位性质的嬗变特点
1980年代,大学生首选的行业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企业,这主要基于对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的考虑。因为这种单位没有风险,是大家都认可的“金饭碗”和“铁饭碗”。这时中国虽然已经启动市场化改革,但是各种体制和1980年代以前的计划体制几无二致,平均主义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于是大家纷纷迫求稳定的职业,而不是有挑战性的职业。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定,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三资企业”开始成为一些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工作单位。调查显示,2005年,浙江省大学生就业中,有53%选择的是中外合资企业及政府部门。[7]据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希望自己的单位性质为机关、事业、企业、其他的比例依次为14.0%、25.9%、46.l%、8.1%;希望单位性质为国营、集体、三资、私营、其他的比例依次为26.2%、6.8%、49.2%、11.7%、5.2%。可见,“三资”和“企业”成为许多大学生的首选。[8]加人wto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我国相互竞争的局面日趋凸显。此时,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单位为:国家机关(13%)、国有企业(20%)、私人企业(14%)、合资企业(19%)、外资企业(23%)、其他(12%)。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共同占了三分之一的份额,这说明随着竟争的加剧和职业风险的增加,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开始转向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希望有稳定的工作环境与收入。
4.从对薪金的期望来看,呈现由“不看重薪酬”到“过分追求高薪”再到“注重个人发展”的嬗变特点
1980年代,大学生择业首先看重的是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对口,对薪资没有过多的考虑。1990年代初以来,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标准是经济待遇,薪资期望最高达到六七千,一般也在四五千左右。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对薪资期望也发生了一些改变。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薪资期望一般集中在1000一2000元/月,就业心态趋向理性化。深圳市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的预期工资水平比较符合市场的实际水平,60%的大学毕业生所要求的月薪酬标准在3000元以下,与特区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2552元/月基本一致。
[9]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已趋向理性化,对于能发挥自己才能、适合自己个性、有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基本上都能接受,并且很多学生开始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比较健康。对于月收人达不到期望值的岗位,为了能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部分学生愿意把月薪酬期望值降低到1000元以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日渐趋向成熟。
5.从地域选择的去向来看,呈现从“服从祖国需要”到“首选东南沿海”再到选择更趋理性的嬗变特点
20世纪五六十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典型表现为:“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一颗红心、两种准备”。20世纪70年代一80年代初,大学生择业时充满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主义激情。1990年代,大学生择业时首选地域一般都是东南沿海发达城市。1997年上海市4.5万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有2.1万名学生在上海就业,有2500名学生在江苏就业,有1700多名学生在山东就业,有1600多名学生在广东就业,有近700名学生在福建就业,有近1000名学生在北京就业,在这些地区就业的学生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66.67%。[10]对杭州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关于“您期望选择的工作地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分别以91%、87.6%及62.7%居于前三位。[11]因为在此时,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因为有了更多的政策支持,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不断加强,与此相随的就业机会和职业收入也水涨船高。另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才自由流动的空间开始增加,于是,大学生择业“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改革开放10年后达到了高峰。
但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区域不再集中于东南沿海,开始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一项对武汉市大学生择业期望的调查显示,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61%的大学生希望在沿海发达地区工作,26.5%的大学生希望在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工作[12]这说明,虽然沿海发达地区生活、工作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但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中西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地区。一些大学生偏向于去中小城市工作,机会多,生活成本低,且压力也不大,大学生择业呈现出更加理性化的趋势。随着这一趋势的增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基层就业。
二、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择业观嬗变的分析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择业观的嬗变过程,以市场化改革为核心的时代变迁和以教育大众化为基础的社会变迁始终是大学生择业观嬗变的主要因素。另外,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变化、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嬗变也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
1.以市场化改革为核心的时代变迁是大学生择业观嬗变的基础
1980年代,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家对利益讳莫若深。而到了19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言利已不再“内向化”,而是趋向“外向、公开化”,甚至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利益观念逐渐深人人心,社会上甚至出现了“拜金主义”的不良倾向。大最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以及政府机关的职工纷纷下海淘金。表现在大学生择业观念上的功利趋动也在不断强化。大学生开始以经济收入的高低来决定职业的选择。正如世界银行公布的《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在篇首就指出:“对绝大多数家庭而言,不论是穷还是富,工作收人是他们生活条件的主要决定因素。”[13]
另外,市场化改革不仅使物质资源配置趋于优化,也使人才资源的配置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社会对人才资源的配置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高等院校供给的人才,而是根据社会组织自身的客观需要向社会吸收人才。不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都不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和时代,而是开始主动地适应环境和时代。这无论对社会来说,还是对个人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大学生不再接受“统包统分”这种被动的择业方式,开始选择“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等更为主动的择业方式。
2.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是大学生择业观嬗变的现实选择
我国自1999年开始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扩招,大学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人发展到2007年的56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实现了“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转换,竞争观念已经超越了,双向选择”的规范,在更大程度上向市场机制靠拢。
随着高等教育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大学生“天之骄子”的“精英”优越感逐渐消失,学校和社会舆论也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去,到西部去”。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持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甚至产生了无助的感觉,伴随着这种就业困难局面的出现,大学生择业的途径、方式网络化、中介化、市场化等特征开始出现,大学生择业观念和择业行为都更趋现实和理性。
3.大学毕业分配和就业制度的变化是大学生择业观嬗变的重要推手
198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学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对大学生择业观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85年以后,我国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扩大了办学部门、地方和学校分配毕业生的自主权,缩小了国家计划分配的范围,尝试多渠道的分配方法,实行“供需见面”和计划分配相结合,这种办法首先在北京、上海等几所大学试点。1989年,国家对高校毕业分配又进行了改革,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1994年以后,大学生就读和择业已基本与市场经济体
制接轨,读大学需要自己分担教育成本,国家不再包分配,大学毕业自谋职业。
这项制度的改革是大学生择业观念嬗变的重要推手。一方面,打破了大学生原来统包统分的依赖观念,让大学生走向竞争的市场经济大潮,在竞争中去检验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因此,从这方面来看,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更像是市场的“逼迫”。在这种“逼迫”下,大学生开始积极转变自己的择业观念和行为。另一方面,这种制度的变化也同时打破了扼杀人才自由选择和创造的空间“樊篱”,使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理想选择职业和工作所在地,这也符合市场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4.当代社会转型是大学生择业观嬗变的重要条件
当代中国正处在激烈的社会转型中,随着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转变,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社会转型是大学生择业观念嬗变的重要条件。进入21世纪,大学生开始更加注意个人发展,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以此适应发展越来越快、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比如,大学生择业更注重“未来发展空间”,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具备较强的时代感,能够积极转变自己的择业观念来适应时代的变化。
大学生就业观调查 篇6
〈調査票〉
回答方法:1 在选项上打「✓」
2「____」的情况下,请适当的写下内容
第一部分 个人情报
• 姓名____于晓琪_______ 性別: a.男 b✓.女 学校:____北京物资学院_______ 专业:____工商管理_______ 最终学历:a.✓大学 b.大学院 c.短期大学 出身地___北京_____ 电话___________
第二部 正式調査
A、关于就职企业:
• 就业的时候最想在下列那个企业工作:(複数回答可)
a.政府機関 b.✓事業単位(科学研究、学校、病院、新聞など)c.国有企業d.民営企業 e外資系企業 f.其他____
• 就业的时候最想进的行业:(複数回答可)
a.ITと通信業 b.金融業 c.貿易業
d.電力、石油、化学など能源業 e.新聞出版業 f.不動産業
g.医学、薬学、食品業 h.✓観光交通民航業 i.製造業 j.公務員 k.其他____ • 选择这个行业的理由:(複数回答可)
a.有发展前途b.✓收入高c.和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口
d.自我创业的机会大 e.稳定f.其他____
• 最想就业的企业的名称:_______
选择这个企业的原因:(複数回答可)
a.企业规模 b.工作时间(上下班时间,假期)c.领导者精神 d.激励手段 e.知名度 f.✓工资和福利 g.企业的将来成长性・稳定性
h.企业文化 i.人才教育 j.国际化 k.其他____
• 一般从什么途径获得企业信息?(複数回答可)
a.✓网络b.传统的传媒模式(电视,报纸)
c.企业的促销贩卖活动 d.企业的员工
e.企业的公益活动 f.企业的知名度
g.企业的商品 h.校园内宣传活动 i.其他____
11、如果你就职成功,你想在就职的企业里得到什么?(複数回答可)a.从业经验 b.✓先进的技术 c.先进的管理模式
d.最新的知识情报e.广泛的人际关系 f.集体协调的技巧
g.好的工资和福利 h.到海外工作的机会
i.自我实现 j.工作的稳定性 k.其他____
12、就业中,你在哪里获得信息?(複数回答可)
a.学校的就业中心 b✓.就职网页 c.企业合同说明会
d.企业的校园内说明会或是招聘会 e.媒体 f.其他____
B、就业地区的选择
13、就业时,最想去的地方(请选择以下两个)
a.✓北京 b.上海 c.广州深圳 d.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e.中部大城市 f.西部大城市 g.其他_______
14、选择上述地区的理由:(複数回答可)
a.生活条件好 b.有发展性 c.很好的人才政策
d.创业环境 e.✓回家乡去贡献 f.其他_______
15、就业不顺的时候会接受去小城市或者乡镇吗?
a.✓接受
b.不得已的话接受
c.不接受
C、毕业选择
16、毕业后的决定
a.就业 b.考研(直接回答问19)c.考公务员
d.留学(直接回答问20)e.创业 f.就业和考研两手准备g.✓其他____
17、就业工资期待,一个月希望是多少
a.800~1,000元b.1,000~1,500元 c.1,500~2,000元
d.2,000~2,500元e.✓2,500~3,000元f.3,000~4,000元 g.4,000~5,000元h.5,000元以上
18、以何标准来决定的?(複数回答可)
a.人才市场的行情 b.✓自身价值的决定 c.以企业的实力而定
d.老师,家长,或者学长的建议 e.其他____
19、考研的理由(複数回答可)
a.对学术有兴趣 b✓.希望在大学就业 c.为将来考虑
d.缓解就业的压力 e.现在的专业没有前途 f.其他____
20、留学的话,最想去的国家
a.美国 b.英国 c.加拿大 d.澳大利亚
e.✓日本 f.法国 g.德国 h.其他____
D、就业观
21、如何看待现在的就业形式?
a.乐观b.一般c✓.悲观
22、你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对你有帮助吗?
a.非常有帮助
b.普通
c.没帮到什么
d.✓没用
23、学校的就业指导,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资讯?(複数回答可)a.就业技巧 b.✓企业情报 c.就业心理辅导
d.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e.专业的未来发展性 f.其他____
24、就业活动的情报来源?(複数回答可)
a.人才网b.企业的校园说明会或者招聘会
c.人才市场d✓.老师,亲戚或者朋友
e.媒体 电视,报纸f.其他____
谢谢您的协助!
如果可以的话,请填写下列问题
1史上最难就业年,你怎么看
2你觉得找工作,什么样的条件更能吸引你。公司品牌,职业发展,学习机会,公司环境,薪资,老板,假期,没有加班
3工资还是首选吗?薪水和户口,哪个更重要 4对加班有抵抗吗?
5从什么时候开始找工作的。用了多长时间 6公务员热,考研热,你有兴趣吗?
7将来最想做什么。有前景,职业生涯规划吗?8如果找不到工作,下一步打算怎么办。着急吗?9你觉得你与80后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人脉对你来说重要吗?
11找工作之前有去公司实习过吗?
12有去考资格证书吗?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提纲 篇7
瑞典作为高福利国家, 以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而闻名, 同时瑞典通过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1】将失业率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根据瑞典统计部门 (Statistics Sweden) 的最新数据, 【2】2013年第三季度瑞典的整体失业率为7.4%。瑞典不仅关注整个社会的就业情况, 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根据瑞典高等教育机构的统计数据, 瑞典大学生2007-2012年的平均就业率为95.2%。【3】瑞典之所以能够保持较高的大学生就业率, 除了与其发达的经济以及所实施的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有关之外, 瑞典政府、企业以及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严峻, 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最新数据, 【4】201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达到727万人, 其总的毕业学生比创纪录的2013年还多28万, 这使得过去几年已经十分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另外,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最新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5】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仅为91.4%。如果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 除了将对其个人以及家庭产生很大影响, 还会造成我国人才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因而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研究的焦点。
目前我国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大学扩招;【6】计划体制中的弊端还没有完全消除、改革还不够完善;【7】供求结构矛盾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不合理;【8】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9】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比存在就业能力缺口等。【10】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途径包括:推动教育改革, 并在在改革中不断推动大学教育规模的增长;【11】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12】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等。【13】
目前为止, 大部分研究的视野都局限在国内, 本文将视野转变到瑞典大学生就业上, 通过调查研究瑞典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相关情况, 提炼出瑞典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经验, 这对于更好地开展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就业相关理论
本文将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以及保留薪水理论分析瑞典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下面简单阐述这两个理论。
(一) 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需求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Abraham Maslow) 于1943年在《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论文中所提出。【14】该理论把需求按照层次不同划分为五种, 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依次为,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层次较低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 高一层次的需求才会被激发。由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不同, 其需求也具有差异性, 利用马斯洛需求理论, 将为研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二) 保留薪水理论
保留薪水理论是对工作搜寻理论的一种改进, 该理论认为求职者从开始搜寻职位时就对薪水有一个下限, 在搜寻工作时, 如果雇主所能提供的薪水大于这个下限, 求职者就会接受这份工作, 成为就业者, 否则就拒绝, 这个薪水下限被称为是保留薪水。求职者的保留薪水越高, 其获得职位的概率越低。保留薪水理论可以为分析因薪水期望过高而导致大学生自愿性失业提供理论支撑, 从而为解决此种类型的失业提出解决对策。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一)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瑞典四所大学的2014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 四所大学分别为卡罗琳学院 (Karolinska Institute, KI) , 乌普萨拉大学 (Uppsala University, UU) , 皇家理工学院 (Kungliga Tekniskah·gskolan, KTH) 以及林雪平大学 (Link·ping University, Li U) 。此次调查中, 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一共280名, 毕业生其所学专业涵盖教育、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卫生信息学、公共卫生、化学、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能源、法律等近25个不同专业, 除了瑞典本国的毕业生之外, 还有来自中国、印度、西班牙、德国、爱尔兰、希腊以及澳大利亚等国的国际学生。四所大学各具特色, 其毕业生具有典型性,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可以真实反映瑞典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观念。
(二)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就业情况、专业与就业、实习与就业、就业意向、就业指导以及就业保障。以上六个部分的内容包括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方方面面, 可以系统而全面的展现瑞典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三) 问卷发放与回收
调查问卷的发放方式为现场发放。2014年6月, 趁瑞典大学生毕业季之时, 走访了以上四所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 在就业指导中心的帮助下, 从2014届毕业生中随机抽取了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280份, 其中卡罗琳学院发放80份, 乌普萨拉大学40份, 皇家理工学院100份, 林雪平大学60份, 各所大学回收的有效问卷分别为76、36、96以及54份, 一共回收有效问卷262份, 有效回收率94%。
四、调查数据分析
(一) 就业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 截止到2014年6月底, 瑞典2014届毕业生的首次就业落实率 (就业、高校录取以及创业) 为63%, 离历年平均就业率95.2%还差很多, 说明6月毕业以后, 依旧会有很多学生在求职, 这其中以国际学生居多, 因为国际学生在瑞典求职会遇到一些特别的障碍, 比如瑞典语不熟练以及社会关系网相对狭窄等。
另外, 对瑞典学生认为找工作的难易程度以及对找到工作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调查, 58%的毕业生认为在瑞典找工作很难或者难, 而只有19%的毕业生认为在瑞典找工作很容易或者容易, 从这个比例说明, 瑞典虽然作为一个高福利以及高就业率的国家, 但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 找到一份工作比较困难。调查显示, 虽然找工作的过程中充满艰辛与困难, 但是对于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 其中86%的学生都对自己找到的工作感到满意, 而我国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为58%, 【15】瑞典企业可以给员工提供较高的薪水、优厚的福利、宽松的工作环境以及平等的机会, 这是就业满意度高的原因。
(二) 专业与就业
根据调查显示, 53%的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考虑过所选专业未来的就业情况以及是否符合自己;97%的学生认为自己接受的专业教育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用;另外, 有86%的学生将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就业, 其余14%的学生不愿意在所学专业领域就业的主要原因有, 所学专业领域工作机会少、所学专业领域不是其追求的领域等。由于瑞典高中生在选择专业时, 老师会对他们进行选择专业方面的辅导, 所以瑞典的大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就已经考虑过该专业未来的就业情况以及是否适合自己, 从而有86%的学生愿意继续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就业, 也可以说明瑞典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忠诚度很高。相比于我国, 只有50%左右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感到满意, 【16】并且很多大学生为了更快地就业, 不惜在专业领域外就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三) 实习与就业
根据调查显示, 参与调查的262名毕业生中, 有63%的学生参加过实习, 这其中30%的同学参加的是有薪实习, 另外33%是无薪实习, 瑞典学生参加实习的比例较高, 即使是没有薪水, 也愿意前往企业锻炼自己、提高就业能力以及扩展职场人脉。参加实习的学生当中, 有30%的学生因为实习而直接获得了工作, 说明实习经历对毕业生就业有很大帮助。我国大学毕业生实习率为73%, 【17】比瑞典大学毕业生的实习率高, 说明我国高校在鼓励学生参加实习方面做得很好, 因为实习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让他们更加容易地找到工作, 因而我国应该继续鼓励更多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实习。
(四) 就业意向
就业意向作为一种具有就业目的和愿望的心理活动, 制约着人们的就业方式和就业结果, 对瑞典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了调查, 具体包括求职过程中看重的因素和期望年薪。
根据调查显示, 瑞典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很关心工作本身是否有挑战性以及是否有趣, 有66%的学生认为这个因素很重要, 在所有的因素中排在首位。薪水作为工作的回报以及个人工作价值的一种体现, 有34%的学生在选择一份工作时会考虑薪水。其余因素依次为工作地点、是否在所学专业领域就业、全球工作机会、企业声誉以及灵活工作时间等。升职作为一种未来职业发展前景的体现, 只有9%的瑞典学生会在求职过程中考虑这个因素。总体而言, 瑞典学生在求职过程中, 最关注工作本身, 比如工作是否有挑战性以及是否有趣, 而对薪水不是很看重。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可以分析其原因, 瑞典的薪水普遍都很高, 同时高工资人群将被征收相当高的赋税 (31.55%的地方所得税, 年收入超过383000瑞典克朗, 将被另外征收20%的国家所得税) , 【18】这样税后所得差距不大, 并且有很好的福利保障体系, 公民人人平等。薪水以及福利保障可以视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安全需求 (财产所有性、保障) , 安全需求很容易被满足, 从而更高一层次的需求被激发, 因而瑞典大学生更加关注工作本身, 可以视作为尊重需求 (通过自己实力胜任工作, 从而得到尊重) 。而我国大部分大学生会把薪水、升职作为求职过程中最看重的因素, 【19】普遍而言, 我国薪水比较低、福利保障体系不完善, 其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安全需求不能很好地被满足, 因而大部分大学生的需求层次都停留在安全需求层面。
薪水取决于几个因素, 如年龄、职业和教育程度等, 根据瑞典统计部门 (Statistics Sweden) 的最新数据显示, 【20】2013年年龄在18岁至29岁的在职员工其平均年薪为42223美元。根据调查显示, 有55%的毕业生所期望的年薪在平均年薪以下 (17%毕业生期望年薪在30000美元以下, 38%毕业生期望年薪在30001美元至40000美元之间) ;22%的毕业生期望年薪和平均年薪相近;23%的毕业生期望年薪高于平均年薪。总体而言, 瑞典大学生的薪水期望值低于同年龄段的平均水平, 根据保留工资理论, 他们找到工作的概率更大。我国大学生的薪水期望值普遍偏高, 【21】因而我国大学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更小, 会造成一部分学生自愿性失业。我国学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降低薪水期望值, 先尽快就业后择业。
(五) 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是连接大学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桥梁, 对瑞典2014届毕业生接受就业指导情况进行了调查, 具体包括接受指导服务的次数、形式、类型和满意度。
根据调查显示, 15%的学生从来没有接受过学校的额外就业指导服务, 75%的学生接受额外就业指导服务的次数在3次以下, 只有10%的学生接受额外就业指导服务的次数在3次以上。学生接受就业指导服务的形式除了辅修就业指导课程之外, 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预约就业中心的职业辅导顾问进行面对面咨询辅导;或者通过小型讲座以及讨论会的形式, 小型讲座以及讨论会通常都会邀请某一领域的校友解读某一行业以及提出职业规划建议等;或者是邀请刚就业的学生分享求职技巧以及提出求职建议等;另外还有职业导师辅导计划, 参与到职业导师辅导计划中的学生将会被分配一个具有两年工作经验以上专业学科对口的在职校友, 期间学生和职业导师会经常碰面, 对学生在求职就业方面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以及提出建议和规划等。根据调查显示, 学生接受的就业指导服务类型包括招聘会信息、简历制作、面试交流技巧、职位搜索策略、职位信息、心理辅导、职业规划、职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等。接受过就业指导服务的学生中, 有74%对接受的就业指导服务都感到满意。总体而言, 瑞典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种类丰富形式多样, 且学生接受就业指导服务较为普遍且满意度较高, 而我国就业指导存在工作模式单一、内容简单、开展时间较晚以及效果评价低等不足之处。【22】
(六) 就业保障
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可以在维护权益、促进就业以及保障就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瑞典2014届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是否受到歧视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 参与调查的262人中, 有8人以及2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分别遇到过国籍歧视以及性别歧视, 占总人数的4%左右。总体而言, 瑞典的求职环境较为公平公正,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很少遇到歧视, 这得益于瑞典较为完善的促进就业平等的法律体系, 2009年1月1日新的《歧视法》生效, 【23】此外, 伴随着这部法律的生效, 一个新的政府机构, 平等监察 (Equality Ombudsman) 部门也成立了, 【24】该新部门的职责有宣传反歧视, 提高民众反歧视的意识, 受理劳动者有关就业歧视的控告以及申诉, 并具有调查、处罚的权利。平等监察部门的成立更显示出瑞典在反歧视方面的决心, 该部门将致力于各种歧视的消除, 从而营造平等的就业环境。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诸多歧视现象, 比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身体健康歧视以及户籍地域歧视等, 根据已有调查显示, 有80%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就业领域存在比较严重的歧视, 并且有48%的毕业生曾经遭受过就业歧视。【25】
五、思考与启示
通过此次调查, 对瑞典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相关情况有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同时通过对比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念相关情况, 可以提炼出瑞典政府、企业、高校以及学生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基于政府、企业、高校以及学生四个视角, 可以给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一些重要启示。
(一) 基于政府视角
1. 制定就业平等相关法律法规, 成立平等就业监察部门
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诸多歧视现象, 比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身体健康歧视以及户籍地域歧视等。其原因除了平等观念缺乏、社会偏见以及相应福利补偿措施不足之外, 还有一个原因是反歧视法律法规缺失以及执行力度欠缺。虽然在就业歧视方面, 我国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 以及批准了一些国际公约, 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执行力度不够。所以我国应尽快制定一部《反就业歧视法》, 以保障求职者就业平等合法权益, 并且成立相应的平等就业监察部门, 受理求职者的歧视申诉, 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使法律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从而为求职者创造平等的就业环境, 保护求职者尤其是大学生就业。
2. 提高工资和福利, 缩小税后工资差距
瑞典就业率高并且毕业生对找到工作的满意度也很高, 究其原因是瑞典普通职员的薪水不低, 同时对高收入者征收相当高的赋税, 高收入者税后所得和普通职员相差不大, 财富较为平均分配, 且瑞典是高福利国家, 每个公民都有很优厚的福利。而我国很多大学生失业的原因之一不是工作岗位不够, 而是目前我国平均薪水较低, 同时福利不完善, 因而很多大学生一直在挑选薪水高以及福利优厚的工作单位。可以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 从整体上提高员工薪水和福利待遇, 增加高收入人群的赋税, 从而促使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就业。
(二) 基于企业视角
1. 强化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责任意识
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 企业也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企业应该强化自身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责任意识, 积极配合政府各种政策的实施, 加强与社会机构以及高校的合作, 从而与政府、社会机构以及高校一道, 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 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岗位, 公平招聘
企业应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从高校选拔更多的实习生, 给每个实习生提供周期灵活的实习机会, 让他们深入到企业, 去了解市场需求、企业运作方式、企业文化、工作氛围以及用人标准等, 通过实习工作的展开,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意识以及责任感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 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另外,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 应该看重聘者的综合能力, 拒绝歧视, 给每个应聘者公平竞争的机会。
(三) 基于高校视角
1. 建设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体系, 提高就业指导的满意度
就业指导是连接大学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十分重要的桥梁,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高校应该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建设, 在就业指导种类方面, 不再局限于就业形势的介绍、求职技巧的培训、就业信息的提供以及就业政策的解读等, 而应该在心理素质、就业观念、职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丰富就业指导种类;在就业指导形式方面, 不再受限于职业指导课、讲座以及经验交流会等, 而应该在职业社交以及职业导师辅导等方面扩展就业指导形式;并且注重就业指导服务的质量, 提高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这样,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会得到提高, 大学生才能真正从就业指导中受益。
2. 专业设置瞄准未来人才市场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时, 相应课程注重学科本身、偏重理论、忽视实践, 并且相对陈旧, 从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 所以高校在设置专业时, 应当瞄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未来人才市场发展需求。另外, 不要限制学生选课自由, 比如瑞典高校在供学生选课方面比较灵活, 只要学生具备相关基础知识, 可以选择任何院系的课程, 我国高校在课程选择方面应该给学生更加灵活、广泛的选择空间, 学生可以选任何自己感兴趣以及对日后发展所需的课程, 而不是仅限于选择主修专业范围内的课程, 这样才不会限制学生对一些领域的探索, 学生也能真正学到认为实用的知识。
(四) 基于学生视角
1. 基于就业发展前景以及个人兴趣, 慎重选择专业
由于所选专业会对毕业生以后所找工作类型以及所从事的行业产生影响, 毕业生一般都会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就业, 所学专业领域未来的就业发展前景好, 毕业生才能顺利地找到合适工作, 所以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一定要关注所选专业未来的就业发展前景。另外, 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还应该基于个人兴趣, 只有选择了一个感兴趣并且适合自己的专业, 这样才能激发个人潜力, 投入更多的学习热情, 去扎实自己的专业基础、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以及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 待到毕业求职阶段, 自然会受到公司的青睐, 从而顺利就业。
2. 深入参加实习, 提升就业能力
大学生作为初次就业人群, 其就业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而参加实习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 在处理好学业的同时, 可以利用暑期, 基于自己的专业、兴趣以及未来的职业目标, 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实习工作, 并且用心深入投入到实习工作中, 在实习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锻炼自己, 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毕业生以后更加容易就业, 从而促使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摘要:为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将研究视野转变到瑞典大学生就业上, 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以及保留薪水理论, 通过对瑞典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进行调查分析, 同时对比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念, 基于政府、企业、高校以及学生四个视角, 对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提出一些重要启示。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提纲 篇8
关键词:择业动机;职业角色人格;职业角色匹配性;医学生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市场对医护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医护人才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为了解当前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及培养状况,探索医学生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的途径,我们开展了医学生择业动机和职业角色匹配性调查。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2007年我院在校临床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共185人,年龄19~24岁。
2.方法:185名学生分成两组,每组由我院《医学心理学》的专业老师讲授6学时的普通心理学、2学时的心理测验的相关知识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18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专人集中指导、在规定时间集中答卷并当场交卷的方式。回收表格185份,有效调查表185份,有效率100%。
3.统计学处理:将调查获取的全部资料在计算机上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二、结果
1.关于医学生的择业动机。
2.关于医学生对医生的职业角色人格的设想。我们调查的项目是“你认为优秀医生应具备什么样的个性和心理品质?”,请学生自由回答,字数不限,我们对185份答卷中出现的词汇按频度高低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沉着冷静、果断、胆大心细等占51.9%(96/185),善于沟通、亲和力强、能很好地处理和患者的关系等占37.8%(70/185),乐于奉献、博爱、有仁爱之心、同情心等占36%(67/185),积极乐观、热情、情绪稳定等占32.9%(61/185)。
3.关于医学生职业角色人格匹配性。在项目“你认为自己的人格与医生这个职业角色人格的匹配程度如何?”,我们提供了20%、40%、60%、80%、90%共五个选项,从回收的185份有效问卷上分析,选择这五个选项的人数比例依次是6.49%(12/185)、1.62%(3/185)、13.51%(25/185)、67.57%(125/185)、10.81%(20/185)。
三、讨论
1.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人行为的驱动力,动机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提供了一个促进学习和发展的自然力量,它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激发行为,内部动机对个体在所从事的领域中能否体现出创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我们的调查显示,医学生的择业动机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大致来分,27.5%的学生受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内在动机支配,42.7%的学生受好就业、实用等外在动机支配,29.6%受父母要求、调剂等外在因素影响。我们有理由认为,受个人的兴趣等内在动机支配而报考临床医学的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未来的临床工作中,会有更高的热情和更执著,会有更高的成才率;鉴于大部分医学生是受外在动机的影响而报考临床医学,而自身对此专业和做临床工作毫无兴趣,这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医学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这对医学生的学业进步、未来临床医师职业队伍的稳定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都有深远的影响。
2.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莱提出,任何职业都有其相应的角色人格特质要求。角色人格指具有某种社会特点地位的人们,共同具备并能形成相似的角色行为的心理特征总和;人格特质论认为,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决定着个体的行为;人格特质在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国内对临床医生的角色人格特质研究不多,朱秀忠等[2]的调查结论为,男女优秀临床医师在16PF的A(乐群性)、C(稳定性)、F(兴奋性)、Q3(自律性)4个因子上与对照组相比均表现出高分特征,这些特质可能与临床医师的工作绩效相关。在我们的调查中,医学生认为优秀临床医生最主要的个性特征为沉着冷静、果断、胆大心细等,其次是善于沟通、亲和力强、能很好地处理和患者的关系等,再次是乐于奉献和积极乐观、情绪稳定个性特质等。医学生对医生职业角色人格的设想主要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践,如和医护人员的直接接触、影视作品人物的渲染,家人、亲友、媒体等的评价等,和其他任何角色人格一样,医生职业角色人格也需要个体在真实的职业角色扮演过程中体验、不断巩固、发展和完善;在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沉着冷静、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这将有助于医学生职业角色的形成和发展,对个体顺利适应职业身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霍莱在他的性格—职业匹配理论中指出,学生的性格类型、学习兴趣和将来的职业准备密切相关,个体人格作为职业角色人格的基础,其结构中某些稳定性特质(受个体遗传等生理基础制约,后天教育、环境影响不易改变的人格特质),对个体实现角色人格转换具有决定性影响。他认为,如果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相符,个人会感到兴趣和内在的满足,并最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果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相近,个人经过努力,也能适应并做好工作;如果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相斥,个人对职业毫无兴趣,不能胜任工作。与职业角色人格的吻合度,是影响学生择业效能感的重要因素。在本研究中,有78%(选80%和90%选项的学生)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格与职业角色人格有80%或90%的吻合,这说明78%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心理素质还是较为自信的,原因可能与大部分学生在报考临床医学专业时,家长与学生都考虑到了和职业角色人格的吻合性问题,还可能与前期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有关。在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医学生职业角色要素特质,酌情为角色人格要素特质存在明显缺陷者以团体辅导等方式,实施针对性的职业行为培训,促使学生生能较顺利形成及稳固临床医生角色人格要素特质。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6).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提纲】推荐阅读:
赵玉娟小组大学生就业观调查访谈提纲09-30
关于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10-10
大学生择业观的社会调查报告08-03
大学生择业调查表08-21
大学生择业倾向调查问卷09-14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和就业问题调查报告07-13
大学生就业观调查分析06-29
关于大学生求职择业取向调查问卷07-03
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09-26
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