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择业观

2024-10-05

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精选12篇)

当前大学生择业观 篇1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就决定或影响着他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单位。选择职业在严格意义上说, 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在人生实践过程中选择职业的具体体现。人生观会通过职业的选择体现出个人的社会价值, 同样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总体现着人生观。所以, 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进行分析, 能很好的帮助大学生选择适合的职业和顺利的就业。

一、现代大学生的择业观

大学生只有有了正确的择业观, 才能帮助他们正确的择业就业。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 以及现代社会用人特点, 大学生的择业观在不断发生变化, 现分析如下:

大学生选择职业具有时代性、主体性、差异性。首先:大学生群体选择职业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 更加期望自己奋斗, 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重点, 他们大都强调自我、重视自我, 以自我为中心, 在一些职业活动中总觉得自己是焦点, 想得到所有人的关注, 而不愿意去全面观察自己, 总担心自己得不到重视、被埋没;其次: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和发展, 与时代的变化是紧密联系的。一开始大学生选择职业是追求先稳定后发财, 后来演变为追求待遇的基础上求职业, 到现在大学生择业是追求专长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择业时追求的是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最后:大学生择业观的差异性, 由于大学生所在区域不同, 所学专业不同, 学校层次不同, 个人需求不同等等, 大学生选择职业时体现出明显的不同, 主要体现在择业的初衷和继续深造上。现在, 大学生越来越全面的设计自己的成才之路, 例如:可以考研, 考“托福、雅思”向外求发展, 或考公务员争取社会地位, 或经商提高收入, 或响应国家政策, 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等。

二、大学生择业观现存问题

(一) 过于重视自己的价值实现

一些大学生在职业追求上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追求个人利益, 更多地看重职业名声、社会地位和收入高低, 而忽视了职业自身的社会价值;更多地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 很少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综合考虑。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 以个人利益为先, 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 这种不平衡的价值取向是不可取的。实现个人价值已成为大学生普遍的思想核心, 并主导着毕业生的择业方向和行为。

(二) 过于看重一时利益

当前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在择业时越来越追求经经济利益, 追求高收入, 过于追求经济利益, 忽视了自己本来的理想,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的功利化倾向。许多毕业生择业时看重待遇、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 高工资、高福利、高奖金成为优先考虑的择业因素, 从而忽视了个人的实际能力。

(三) 过分强调个人发展

有些大学生只重视个人的发展, 过于重视自己的发展, 过分强调个性化发展, 找工作时看中能否发挥个人能力。这种学生只看重自己的需要, 不重视社会的需要, 从而导致了社会上岗位的供给与需求不太平衡。比如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时首选沿海地区和大城市, 而不选择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和农村, 这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分布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四) 择业认知脱离社会实际

某些大学生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 不能实际地分析自己, 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能选择到理想的职业。特别是成绩比较好、综合能力又高的学生, 在选择职业时总是不切实际, 好高骛远;有些人酷爱自己的专业, 但又不愿意到艰苦的基层去, 担心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择业时茫然无措, 犹豫不决。同时, 部分大学生毕业时对社会的看法存在较多的主观成分, 对社会的复杂情况及影响就业的因素了解不够、分析不全面, 不符合社会的实际, 使就业变得困难。

三、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 加强职业方面的观念教育

首先, 大学生应正确认识目标与客观是假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个人主观愿望和社会的客观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正确分析自己, 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其次, 应对职业目标有准确的定位。大学生对职业目标进行了准确的定位, 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才能有所作为。再次, 所选择的职业应该是社会所需要的, 只有自己的专长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并且是社会所需求的, 才能有一个好的定位和机会。

(二)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十分重要。第一, 引导学生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关系, 要把社会的需要同个人的职业愿望做到有机统一, 正确看待二者的关系, 努力做到个人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才能使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第二, 教育学生要注重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社会价值决定个人价值, 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应该基本做到个人价值统一于社会价值, 做到个人价值服务于社会价值。

(三) 大学生应该树立新的择业观

要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职业的作用, 树立适合大学生发展、适应社会的新的择业观。首先, 毕业生应该有足够的信心, 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自主创业之路。其次, 要有灵活的头脑, 宽阔的视野, 要有到中小型企业或者基层就业的观念, 当今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到基层或者中小型企业。

总之, 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选择职业的观点, 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 大学生用改及时有效获取信息, 并且从实际出发, 准确地审视就业形势, 争取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

摘要:现代化教育制度和目前的社会形势变化巨大, 大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出现了“难就业”问题。大学生树立正确选择合适职业的观点, 对实现自身的价值、扩大工作范围、拓宽眼界、增进社会进步都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观,分析

参考文献

[1]、王瑜琨, 汪瑞林.带着深厚感情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N].中国教育报, 2007-12-06 (1)

[2]、李红.大学生择业观探析与引导[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3]、李小鲁, 叶梓效.毕业生就业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陶国富, 白苏娣.大学生择业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当前大学生择业观 篇2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据统计200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11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达到660万左右。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每年社会新 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为什么仍旧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呢?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一、当前就业形势

困难与问题

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004年我们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就有280余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就业形势严峻。

问题

1.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总量: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2400万人,可安排约1000万,缺口1400万。

结构:行业、素质供求矛盾。

城乡: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

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00万人(其中失业保险金领取者440万人);大学毕业生280万人。

2.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

(1)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

(2)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

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针对这一

点,大部分人采取了找到工作以后,在与工作的相互磨合中,渐渐了解自身的表现,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让许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我们要做好对2011年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曰益突出,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611万人。毕业生就业压力已经越来越大。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待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曰益突出,大学毕业生们将面临比往年更为严峻的就业挑战。

(1)“80后”大学生就业观念理想化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事业单位的选择比重较高,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相对稳定,而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的选择比值较低,自主创业的意愿有所增强,但仍显不足。

(2)薪酬、福利不再是就业考虑的首要因素,个人价值的实现成为第一考虑。“8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都比较强调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选择“职业的主要依据”选项时,70%左右的大学生都选择了“个人价值”,而非“福利薪酬”。

(3)西部城市及基层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吸引力,但他们有所顾虑。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西部城市和基层广阔的就业空间,使一些大学生自愿或被迫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就业,但人地生疏、怕受排挤、发展空间受限以及自身的困难等因素使大部分大学生顾虑重重,望而却步。

(4)重视社会实践,自我评价客观,就业心理较为成熟。绝大多数的“80后”已没有了“天之骄子”的感觉,自我定位较为实际客观,比较看重社会实践对个人能力的锻炼,但社会实践形式单一,社会锻炼渠道不畅,但面对就业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心理准备充分,抗挫折能力较强。

在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择业时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通过我们直接访谈大三大四学长学姐们,发现主要存在如下心理:

1、焦虑心理:由于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因为盲从、自负、自卑等原因,求职时遭受拒绝或失败等挫折而形成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它是由心理冲突或遭受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

2、自卑心理: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偏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过低评价自己的意志力。表现在择业过程中,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不敢参与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等等。

3、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价过高,择业条件苛刻,形成自负心理。

4、盲从心理:有些毕业生,尤其是独生子女毕业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求职择业时,从不按自身具体条件独自思考、分析,盲目效仿,即使是求职材料,也是千人一式,众笔一辞,没有自己的特点和重点,因而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垂青。

5、攀比心理:青年学生大多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起攀比心理,形成了较高心理期望值,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四处碰壁,迟迟无法签约。

当前大学生择业观 篇3

为了掌握高职高专电子信息工程类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的就业心态,指出当前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找差距,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毕业生积极注定参加多种形式就业,从而提高就业率。

一、调查问卷的确立及调查结果分析

该调查在河南省某高职院校进行,对该校2008届毕业生和2009届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共发就业调查表408份,回收395份。该调查采取书面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设置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并兼有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针对学生就业的期望、选择、社会适应性、就业技巧、态度、所需信息等方面,共设20个选择题和4个开放性问题。通过对收回的调查表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总结出以下四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1.学生的就业信息来源渠道窄,对学校的依赖性强

数据显示,2008届173名学生中的110人需要推荐就业,占64%,只有25人自主择业,占14%。2009届222名毕业生中有135人需推荐就业,占63%,只有41人自主择业,占18%。另外,2008届110名需推荐就业的毕业生中要求通过中介的有78人,占71%。2009届135名需推荐就业的毕业生中,要求通过中介的有95人,占70%。这反映出学生的就业自主能力较差,择业依赖性强。同时,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聘、面试、技巧在求职过程中最重要。另外,很多学生缺少社会活动能力。可见,学生对自身认识较不理性。

2.就业难问题突出,就业指导需求越来越强

调查显示,学生在选择“薪水”标准上较以往切合实际,不再一味追求高薪待遇。究其原因,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民办院校的发展,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造成人才供给相对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从而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买方市场。一方面,用人单位提高了招收门槛;另一方面,一部分毕业生降格以求。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部分毕业生(3%)甚至要求“零工资就业”。

3.毕业生自身角色错位,期望值过高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非常愿意从事技术含量高的研究性工作,或国家公务员,以及教育行业,而对一些民营、个体小企业几乎无人问津。他们更多地将自身定位为高级知识分子,而非普通劳动者,根本意识不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不愿意到偏远的地方或中小企业就职,而是想方设法往国家机关、科研单位里“钻”。结果,很多学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能去的单位不愿去。

4.希望毕业后专升本的学生仍占有大量比例

数据统计发现,2008届已毕业的学生中专升本的学生占22%,2009届即将毕业的学生中有21%的学生明确表示要参加专升本考试。参加专升本的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太难,先上学再说”,反映出当前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大,专升本也是无奈的选择。

二、提高就业率的对策研究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毕业生就业观上的种种问题与现象,值得职业教育者去研究,并采取一定的对策,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1.领导重视,指导得力,定位准确,为提高就业率提供保障

学校是为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的,是为学生谋求生存和发展服务的。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学校应该在机构、人员、经费、场地、政策、制度等方面为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2.优质的就业服务,为提高就业率搭建良好平台

学校应以人为本,提出学生就业至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推行“人性化”管理,加强“四家”建设(创造“家的环境”、营造“家的温馨”、培养“家的情感”、提供“家的服务”),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就业环境。

3.突出技能教育和资证教育,奠定高就业率的重要基础

学校应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尽可能由“双师型”教师实施专业技能教学。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以能力为本,提高基本技能的课时比例;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学校应适应就业准入制度,切实推行双证制度,注重职业资格考核,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实施对证施教的方案,毕业生至少90%以上都能取得双证,甚至能拿到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大力发展订单教育,开辟高就业率的有效渠道

学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两广一多”(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广建就业基地、多办订单教育)的就业工作思想。通过多种措施建立订单教育关系,充分利用多种联系,多种力量构建校企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用人单位更多地吸纳学生就业。

第一,采取企业订单形式,一个企业一个订单,按用人单位要求定向招生定向培养。从招生开始签单,按用人单位要求从在校生中提前挑选,提前“签约”,甚至提前到定向申报专业计划。

第二,采取区域订单形式,同一个就业区域按专业大类开设订单班,如深圳东莞地区计算机应用班、苏州昆山地区电子技术班。

从合作育人角度讲,有深层次的合作,有多方面的合作,包括共设就业岗位、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协同安排教师学生实习、共同编写教材、提供师资和设备、以企业名称冠名、设立奖学金、提供助学金等。

5.学院专业设置要紧贴市场、紧贴国内外需求

高职教育要有生命力,要依靠企业,办出特色。开设的专业要紧贴社会需求,紧贴国内外需求,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并直接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学生一毕业即能基本顶岗工作。

6.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拉动就业

大学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20世纪后期国际上提出:“创业教育是未来的劳动者应该掌握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只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等口号。这些主张在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领域正掀起一场以创业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改革。引导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就是要使我国的大学跟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成为国家和地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时,大学要扶持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要为我国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提供支持和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将校园商铺、报亭等设施建成学生创业的“练兵场”。

7.鼓励学生走向基层、走向农村、走向西部

高职院校应拓宽渠道,扩大毕业生就业的领域。随着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而言,走向基层,走向一线,走向西部,应该是必需的。鼓励学生走向基层、走向农村、走向西部,很多毕业生已经加入到了服务西北的大军中。毕业生的选择可以多样化,有的学生自主创业,有的学生考入上级院校,而大部分学生在专业内实现零距离优质就业。

8.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

首先,要提高对就业指导的认识。就业指导不仅应包括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还应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供就业面试技巧、简历制作技巧,提供相关就业技能培训等。因而,它不应只是毕业前的事,应从入学抓起。其次,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要有针对性。通过就业工作的总结,及时发现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再次,丰富就业指导的形式。在就业指导中,要加强案例分析,通过就业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情景模拟和参考。最后,学校要从人员、时间和经费三个方面提供保障,以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效果。

对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的分析 篇4

一、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

择业观是人们对择业的目的和意义、职业的评价和意向所持的根本观念和基本看法,它是人们的择业倾向和行为在思想观念中的反映。正确的择业观能指导毕业生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正确的定位和合理的选择。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的择业观呈现出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凸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择业的主体意识增强

主要表现为在择业中有强烈的主动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当前,大学生能够坦然面对社会变革的严峻挑战,能正确看待择业,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积极的关注,在择业方面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意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明显增强。有资料调查发现: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59%的大学生选择在择业时应“积蓄力量、迎接挑战”,55%的大学生对毕业找工作充满信心;54.2%的同学赞同在择业目标没有实现时应“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对于目前的就业形势,73%的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毕业生的竞争主要是全面素质的竞争。这些调查数字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择业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明显增强。

(二)择业倾向呈多样化趋势

1. 价值取向功利化。

受市场经济利益观念影响,大部分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他们把经济收入的高低、能否发挥个人才能、工作环境是否优越作为重点考虑的职业评价标准,讲求实惠的功利化择业倾向正影响着当代大学生。

2. 择业动机自我化。

大学生在择业动机方面比较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才能的发挥。追求个人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是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直接反映,也是大学生们积极上进的内在动力。

3. 目标取向多元化。

由于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影响,大学生对择业的目标选择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倾向,毕业以后的出路选择主要为:直接就业、考研、出国深造、自主创业等。在行业的选择上,多数大学生不再只盯着国有企事业单位,三资企业成为许多大学生择业的首选目标,出现了“六增多”现象,即到非公有制单位的增多,自主创业的增多,到大城市临时打工的增多,到东部就业的增多,报考研究生的增多,出国留学人数增多。

4. 择业期望值偏高。

许多大学生择业时把工作地点、经济收入和发展前途作为择业的三项重要指标,由此导致择业期望值偏高。他们在择业时首先考虑工作地点在大城市、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在单位的选择方面,多数毕业生把目光集中在国家党政机关和一些知名的外资企业上。除此以外,工资待遇也是毕业生择业过程中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念日趋成熟,其主流是好的。他们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生态度积极向上,对前途充满信心。但在大学生择业的主体意识增强、择业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过多重视个人价值

部分学生在职业追求上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追求个人利益,更多地看重职业名声、社会地位和收入高低,而忽视了职业的社会价值;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很少考虑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结合。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不能服从集体利益,这是价值取向上的一种失衡。实现个人价值已成为大学生普遍的思想核心,并主导着毕业生的择业方向和行为。

(二)过高追求眼前经济利益

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对物质利益越来越看重,追求高收入的择业愿望十分强烈,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忽视远大理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的功利化倾向。许多毕业生择业时看重待遇、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高工资、高福利、高奖金成为优先考虑的择业因素。

(三)过分强调个人发展

大学生把追求个人发展视为职业目标,期望实现人格化的职业理想。在择业时他们往往将兴趣爱好作为择业的重要因素,把能发挥个人才能作为重点考虑的职业评价标准。但过分强调个人发展需要,忽视社会需要,就不免导致岗位供需方面的失衡。例如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涌向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而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这已经成为我国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四)择业认知脱离社会实际

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较高,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认为大学毕业就一定能选择到理想的职业。特别一些成绩比较好、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往往择业时不结合实际,好高骛远;有些人酷爱自己的专业,但又怕到艰苦的基层去,担心埋没了自己的才能,择业时茫然无措,举棋不定。同时,一些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的看法存在较多的主观成分,对社会的复杂情况及影响就业的因素了解不够、分析不透,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造成就业困难。

三、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一)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首先,大学生要调整好职业理想与现实职业的关系。这就要求大学生把个人主观愿望和社会的客观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正确认识自我,要全面分析自己的专业特点、能力特点和个性特点,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第二,应对职业目标有准确的定位。对职业目标的定位有利于找准个人期望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和成功择业的关键。只有对职业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有所作为。第三,所选择的职业应该是社会所需要的。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十分重要。首先,教育学生要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关系,要把社会的客观要求同个人的主观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摆正二者的关系,才能使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其次,教育学生要注重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个人的价值最终决定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应该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结合。

(三)树立新的择业观

要引导大学生重新审视社会职业的作用,树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择业观。第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信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走自主创业之路。创业作为一种新的就业方式,在解决创业者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也为国家创造了财富。第二,树立灵活就业的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引发了社会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大学生要拓宽视野,树立面向中小企业和农村的灵活就业观念,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四、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大学生择业成功的重要条件,高校应深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这是帮助大学生转变择业观、更好地实现就业的体制保障。要全面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努力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落实就业指导人员、机构、经费“三到位”,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

(一)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途径

要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使其成为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社会职业教育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要以职业发展理论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对高年级的大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咨询等活动丰富和深化学生对职业发展愿望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择业意识;对求职的毕业生,要帮助掌握择业的知识、方法、技巧等,使之顺利地实现就业。

(二)转变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

高校要建立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为一体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努力实现指导机构的职能政变。就业指导人员应具备较高的学历,有丰富的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了解社会各种职业的特点和能力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的服务意识,熟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还要不断加强对他们的职业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就业工作向专门化、专业化、专家化目标迈进。要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科学化,对每位毕业生的就业愿望和要求、专业技能、身体状况和个人兴趣特长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对毕业生所能考虑的发展前景作出科学的职业分析,使他们能够恰当地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三)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

大学生就业制度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根本依据和保证。因此,改革现行的大学生就业制度,探索并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就业机制,是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根本。第一,实行完全自主择业就业方式,使大学生就业同社会其他成员就业一样,直接推向市场,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能力,通过市场供求规律的调节来实现就业,即要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服务、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第二,要建立完善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要培育、发展和健全以高校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运用市场机制来调节毕业生的供求关系,实现毕业生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法规建设,使求职竞聘工作在程序上做到公正、公开、公平。

参考文献

[1]王瑜琨, 汪瑞林.带着深厚感情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N].中国教育报, 2007-12-06 (1) .

[2]李红.大学生择业观探析与引导[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3]李小鲁, 叶梓效.毕业生就业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提纲 篇5

引言

1、择业求职已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是广大高校毕业生面临的重要课题。

2、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各大高校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3、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时仍受各种消极因素干扰。

一、我专业大学生的择业观现状

1、大学生对于择业观的认识。

2、大学生对于择业求职的态度。

3、大学生对于择业求职的途径和方法。

4、大学生在择业求职中对职位的心里倾向。

二、在树立择业观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认知不足。

2、实际经济收入与心里需求不符。

3、实际职位与就业理想的差距。

4、在择业中或多或少存在功利、安全、求名、求闲、求便、从众、竞争、依赖等八大认知心里。

三、关于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建议

1、择业观是择业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表达,所以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通过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正确分析,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努力使自己的“长处”更长,把“短处”补长。

3、加强对专业的认识,认真钻研专业知识,做好专业实训,为自己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利用暑假时间到公司、工厂打工,为未来就业增加经验。

大学生择业观教育重在价值导向 篇6

关键词:择业观;价值导向;个人价值;社会价值

收稿日期:2010-10-03

作者简介:郭沛霖(1979- ),女,山西阳泉人,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鼓励承担重点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1](P.3)把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是史无前例的。一是说明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二是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三是指明了大学生的择业方向,希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社会和学校要采取正确的价值导向,加以教育和引导。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解决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重视晓之以理、授之以义、明确正确的价值导向。

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无庸讳言,市场经济是以承认人的个人价值为前提的,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首先必须为他人、为社会提供需要,然后才能满足个人的需要,个人的价值就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个人来说,离开了社会的需要,你所做的工作也就失去了价值;离开了集体和他人的帮助,要想实现所谓的个人价值,无疑会寸步难行。正如恩格斯所说:“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市场经济承认了个人利益和价值,是以上述内容为条件的。因此,我们在选择和确立个人价值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的统筹兼顾,国家、集体应尊重、关心正当的个人利益,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但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则必须服从或服务于集体和国家利益。当代的每一个大学生,在择业时都应该具有这样的观念,这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才是值得大力倡导的。

二、义与利的统一

所谓义,指道义、正义、公理和道德以及一切有利于社会、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利,则是指个人功利,包括名誉、地位、权利、财富等等。“义利之辩”,一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其争论的焦点,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公利与私利、道德理想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儒学把义利对立起来,理学把义利割裂开来,都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者历来是义利关系的统一论者,既强调义是在利的基础上产生的,又主张在言利的同时必须讲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义与利统一起来,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只讲义,不讲利,就会使人祟尚空谈,缺乏务实,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谓的义也无所依托;只讲利,不讲义,人人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争利于市,争名于朝,物欲横流,就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只有将义与利真正统一起来,人们在不损害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才能既促进社会的发展,又满足个人的物质需要。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则应当见利而不忘义,求利而不缺德。所以,义与利的统一,实质上就是要求人们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物质利益,用合法的手段来追求物质利益。那种为了追逐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欺蒙坑骗、尔虞我诈的行为,是完全违背社会主义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的。当前,我们强调义与利的统一,对大学生个人而言,就是在追求物质利益和美好生活的时候,不忘道德理想和国家大局,努力将个人奋斗和国家前途紧密结合起来。选择职业时,考虑物质利益是合理的,也是应该的,但同时更应该考虑到国家的需要和社会的利益。

三、艰苦创业与正当享受的统一

追求享受,包括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是人类的本性,不能否定。但是,这种本性必然受到一定生产方式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因而不可能无限制地膨胀和发展。人要追求享受,必须艰苦创业,离开艰苦创业的享受是不存在的。即便在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下存在,那也是短暂的,不可能长久。艰苦创业和追求享受是一对矛盾,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强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时,对人们追求正当享受宣传重视不够,伤害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弱化了劳动创造的原动力。因此.现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优裕的物质生活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可是,这一目标不可能从天而降,它必须靠全体人民艰苦创业,大力发展经济来实现。每一个人都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丰硕的劳动成果。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追求享受的满足程度,与他的艰苦创业精神是成正比的。不少大学生想到经济发达地区去,向往条件好、待遇高的单位和部门,其中有的人确实是从有利于发挥个人所长和有助于长远发展来考虑的;有的则表现为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的思想,对此必须正确认识,并纠正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

四、理想价值与职业价值的统一

在特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每一个国家、民族和每一个阶级,都有其自己的价值评价标准和人生价值取向。譬如,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由于存在着阶级剥削和压迫,存在着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于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理想价值就是财富、功名、地位、权力等。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处于被剥削阶级的人们来说,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实质是为少数剥削阶级服务的,是不为社会所重视的。所以,在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人们的理想价值和职业价值是分离的。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阶级剥削,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了社会和国家的主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实现国家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因此,我们党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我国现阶段价值实践活动的评价标准,使人们的理想价值和职业价值从本质上真正获得了统一。就社会总体而言,人的理想价值与职业价值相统一,就是要将个人从事的职业当作实观自己理想价值和社会共同目标的基础和手段,理想价值为个人干好本职工作,为体现自身价值提供原动力。但具体到每一个人来说,由于其思想觉悟、外部环境、个人经历等不同,一些人的理想价值与职业价值并不完全一致。有的把理想价值目标定得过高,脱离现实,当择业目标的实现遭遇困难和挫折时,就会产生不满,进行宣泄。可见,将理想价值和职业价值统一起来,对于大学生正确择业观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高校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自主择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为他们实现理想价值与职业价值的统一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五、竞争意识与风险意识的统一

1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转变与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应树立一种实力竞争的择业意识。只有靠实力才能获得成功。如果没有广博的基础文化知识,没有优良的综合素质,在人才的竞争中肯定会失败。

首先,从思想上要转变旧的观念。国家包分配的制度己不存在,所依赖的“靠山”已倒塌,随之而来的是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必须接纳新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塑造光彩照人的职业人生。其次,在认清择业现状的基础上,应研究择业的社会需要,勇于创新,建立较成熟的超前意识和风险意识:稳定心态,抓紧知识的积蓄和能力的积累,完善自己的身心素质,从意识上消除依赖、等待择业等被动消极心态。同时敢于革故鼎新、兼收并蓄,使自身由知识型人才向素质型人才转化。再次,要以待业意识为依托,并树立勇于竞争的竞争意识,调整心态,务实进取。待业时,不卑不躁,主动完善、充实自己,并积极谋求就业机会。就业时,敢于竞争,主动推销自己,敢于傲立潮头。但是不管怎样,心态一定要稳,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2大学生既要有善于抓住机遇、果断决策、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勇气,又要有受挫的心理准备。具有风险意识就要求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预先把主要问题考虑得更周到、更全面一些,把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避免盲目决策、主观臆断、莽撞行动等原因带来的风险。

首先,具有风险意识能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因为任何创新都隐含着失败的可能,要担风险,就得有过人的胆略和见识,不但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还要有与世俗偏见作斗争的决心。倘若成功了,还会给后来者以某种启示;若失败了,也是前进路上的一次勇敢的尝试,并会给以后走向成功所不可少的经验和教训。无论成功与否,对后来者都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其次,风险意识能促进社会进步,增添生活乐趣。如果没有风险意识,大家都墨守成规,新的思想、新的办法就无从实现,生活也就像一潭死水,绝没有任何生机与发展;如果没有风险意识,任何个人都只能走前人的老路,世界也将变得单调且停滞不前。再次,风险里总隐含着失败的成份。具有风险意识就是要有失败的思想准备,要有对不利因素的准确预计。如到“三资企业”就业,报酬可能丰厚,但被“炒鱿鱼”的危险要比在国企严重得多。因此,择业决策时,一定要全面分析利弊,综合考虑,这样,即使出现风险,也有避险预案,以减少损失。

有竞争就会有风险,在风险中开展竞争,不能怕风险而不敢竞争。大学生要在竞争中开创人生道路,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前进中的障碍,把风险降到最小,把竞争和风险这对矛盾统一到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09-03-06(3).

当前大学生择业观 篇7

大学生的就业的方向:

第一, 政府正在努力地改变现有的公务员制度, 使其更为合理化, 使人员更新制度更为完善, 招考制度更为通畅, 但是金融海啸的到来使更多的应届毕业生对国企、外企信任度降低到极点, 随之而来就是万人争夺十几个公务员岗位的现象经常出现。政府的用人数量永远不可能达到就业人数的期望值。这就使公务员招考演变成众矢之的。

第二, 公务员之外的就业去向就是国企、外企, 在大学里的高材生似乎永远和这个企业格格不入。技术能力为什么总是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愿望呢?因为就是大学里学到的基本就是纸上谈兵, 没有实践经验。博硕学位论文水平远远低于现实应用的实际能力。

这些原因形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难的一个客观上的原因。然而自主创业在中国的土壤营养还不够丰富, 风投 (风险投资) 目前在中国还是属于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阶段。

前不久, 全国和江苏省的公务员面试结果出炉, 南师大公共管理学院08级行政管理班的六位班委集体高分考上公务员, 分别被各省市国税局、工商局、人口计生局、城市管理局等部门录取, 成为南师大最受人瞩目的班委集体, 被称为“最牛班委”。

“尽早规划职业生涯很重要!”据了解, 这几位同学都是在大一下或大二上学期时就明确了考公务员的目标。公管院党委副书记顾中亚老师说:“每一批新生入校不久, 学院便会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进行自我定位, 对未来职业进行认知并制定详细的职业规划”。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 六位班委考上公务员的确, 是一件值得道贺的事。但祝贺之余又让人反思。

首先就是当今的公务员制度。“最牛班委”, 对于那些为了公务员这个铁饭碗奋斗拼搏的年轻人来说更多则是一种羡慕与嫉妒, 这同样也引起了媒体的集中聚焦报道。许多有志青年的美好的愿望难道只有通过考公务员的形式才能得以实现吗, 答案是肯定的?绝对不是。所谓“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为什么非得无论自身条件如何、是否适应政府工作需要、是否真正具备一个公职人员所必须的良好素质, 在不经过认真分析考虑的情况下就盲从的加入到公务员考试的大军中呢?当然, 我并不是抱着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心态来说这样的话的, 仅仅是对这种现象一个冷静的审视而已。

再次就是所提及的第二个原因:就业的需要。现在国家为了提高整体人口素质, 不断增强全民文化知识水平, 使更多的民众可以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 高校每年都在以不同程度、不同规模扩招, 因而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随之越来越多, 但如果社会没有及时增加与之相匹配的就业机会, 那么就会有很多人面临寒窗苦读十余载最终却沦为无业游民的尴尬境地。这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莘莘学子, 都是不愿意看到的。而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的扩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面对每年人如潮水的毕业生来说, 新增加的就业机会显然是杯水车薪。现在很多企业由于是家族式发展起来的, 无论是福利待遇还是社会保险、人身保障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缺陷, 而国家公职人员吃的却是财政饭, 当然不需要为此所忧愁。另外在同一个单位里, 有编制的人员与没有编制的人员在待遇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有编制的无后顾之忧, 待遇也好一些, 种种差距的存在便成了人们争先恐后的去挤“独木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人皆是人才, 人人可以成才。笔者认为对于“最牛班委”不应过分炫耀夸大, 这恰恰应该成为我们整个社会真正去认真反思的地方, 那就是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该如何创造出一种人才资源合理优化分配的社会结构, 让“三百六十行中行行都出状元”, 让人人成为“牛人”才是真正的“牛”。

那么新形势下有哪些对大学生的就业建议呢?“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政策。在这种背景下, 市场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已经确立, 大学生择业和单位选人的自主性都增强了。所以, 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 找准定位:

1、充分认识自我, 做好就业决策

大学生在择业前应对自己充分了解, 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擅长什么, 想干什么。注意学以致用, 尽量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和形象、气质、性格、语言表达能力等非专业优势。

2、确立合适的就业目标

在选择职业和确定目标单位之前, 应从环境分析、企业分析等方面评估职业和目标单位的各种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顺从”社会劳动力的流动分配形势, 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 切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挑选就业地域和企业类型。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国民经济比较吃紧的社会环境里, 应当理智的把握“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 灵活的处理面临的机遇。

3、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

大学生必须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 主动出击, 把能够证明自己才能的各种软硬件拿出来, 自我推荐, 这样才可能被“伯乐”相中。如果一味的“等、靠、要”, 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

4、自主创业, 就业有新路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状况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街, 也可与企业或研究所联办大学生创业科技实体。

论当前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现状 篇8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现状

(一) 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矛盾冲突。

1. 现代大学生普遍对自己具有较高的期望值, 但是不能正视社会现实。

在校期间的他们不知道社会现实的残酷, 都希望自己能找一个好单位, 但是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 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供不应求, 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大幅度降低, 因此, 在他们内心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冲突, 这种冲突使他们的择业期望出现很多矛盾。在就业制度上, 他们既希望能够自己自主择业, 又害怕在自主择业的过程中承担风险, 希望政府能够保证就业, 留恋以前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

2. 高校大学生注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是他们缺乏吃苦耐劳, 艰苦奋斗的精神。

毕业生的择业竞争意识模糊, 他们既想主动竞争自己理想的职业, 但是又缺乏竞争的勇气和毅力, 害怕竞争后的失败, 不敢面对挫折, 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抱着这样的心态整天安于现状, 久而久之, 他们的自卑心理越来越强烈, 影响了他们抓住就业的机会。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有积极主动的竞争意识, 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岗位, 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3. 有较强的自我观念, 但是缺乏把握自我, 控制自我的能力。

在大学阶段, 大学生对自我意识逐渐完善, 对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有了自我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 但是由于自我价值取向的不同, 他们在择业时, 就会对自己到底做什么工作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产生矛盾, 过高或者过低的自我评价使大学生使他们择业的目标不确定, 缺乏冷静思考的心理。

(二) 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不健康的心理现象或者不良倾向, 这是由于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的相互作用, 使得失去了心理平衡的结果, 在大学生择业和面对就业压力的时候, 很多大学生由于心理压力过大, 心理承受能力远远超过了自己应能承受的范围, 就造成了心理障碍, 他们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

1. 择业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每个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现象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评价过低, 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不敢与他人做比较, 害怕自己不如别人, 与他人的竞争意识低下, 缺乏自信和勇气, 在应聘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的向招聘单位展现自我, 表现出紧张, 没有底气, 更加会让用人单位觉得你不可用, 从而使机会与你失之交臂。

2. 择业自负心理。

自负心理和自卑心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心理障碍, 自负心理是过高的估计和评价自己的能力和知识, 没有自知之明, 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 不少大学生认为自己应该从事薪资待遇很不错的职业, 对择业的观念不够正确, 这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对工作岗位的定位偏高, 待遇不好, 环境差的工作单位在择业过程中不予考虑, 而正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评价不切实际, 许多用人单位对他不录用, 从而使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失去了很多就业的机会。

3. 择业焦虑、急躁心理。

择业性焦虑是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时对前景和发展没有把握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不安的状态, 过度严重的焦虑会影响个人技能的发挥, 同时, 大学生择业时会出现烦躁不安, 无所适从的现象, 在自己的工作没有最终确定下来, 大学生普遍存在急躁的心理, 这种急躁心理从应聘结束后就开始了, 他们起初会充满信心的等待着用人单位的答复, 时间不长, 等待的信心就消磨殆尽, 用人单位一天不给答复, 他们一天不能安定下来。还有一种是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不够就匆匆签约, 在工作的过程中才发现并不是如自己所愿, 又会追悔莫及。这种急躁的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境, 它使人不能冷静面对问题和思考问题, 使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导致事与愿违的后果。

4. 择业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群体压力的影响和诱导下, 放弃个人意愿, 随波逐把他人的建议当做真理, 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 在择业的过程中缺乏主见和竞争意识, 自己的择业观被他人左右, 不能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和识别工作岗位的好坏, 盲目的签约, 导致自己的主观意识被淹没, 把别人的选择当做自己的最佳选择, 错过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 调整就业期望值,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在择业期间应该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 把自己的期望值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要使期望变为现实, 必须认清就业现实, 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 接受就业困难的社会现实, 适当放低自身对工作岗位的要求, 认真考虑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 更加清楚的了解现在社会对自己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 专业特长, 个人技能等因素确定符合社会现实的期望值。同时,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择业观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错误的择业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今后职业的发展, 约束和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身认知水平的提高,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使其发扬独立自主, 自尊自强, 艰苦创业的精神,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 全面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面对在择业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毕业大学生首先要全面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 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 不可片面的认识自己, 对自己的职业要求过高, 客观的评价自己, 自己能力的强弱, 不可错误的, 主观的评价自己, 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把自己与他人做比较, 通过他人对自身的评价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自己的目标, 避免孤立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三) 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要及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控制好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的负面情绪, 适当的进行宣泄, 比如, 找亲近的朋友倾诉, 打球, 唱歌, 爬山等, 但是在宣泄情绪的时候要注意宣泄场合、身份, 一定要注意适度, 没有破坏性。

三、结语

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 工作岗位的供不应求, 使得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正确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保证的就业困难的今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为自己美好的未来做好准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校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在面临就业的时候, 很多高校大学生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一行业, 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是哪些原因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呢?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对高校大学生选择就业时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毕业生,择业心理,就业压力,心理调节

参考文献

[1].刘琰, 任化娟.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倾向性误区及其应对策略[J].天中学刊, 2009

[2].姬海鹏.当前大学生择业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J].理论导刊, 2002

[3].庄敏, 姜锋.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论女大学生择业观 篇9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和高校的扩招, 国家正在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给大学生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但我们也不得不关注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其中更有一批值得关注的特殊群体———女大学生。由于历史、现实等方面的原因, 女大学生就业明显难于男大学生,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1 历史原因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人们总是觉得女性在社会上总是处于辅助或是从属地位, 在社会中的用人单位在雇用过程中对男性有一定偏好, 往往会把女性排挤在门槛之外。

2.2 社会原因

人才市场供求矛盾尖锐。随着高校连年扩招,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尖锐的供大于求的矛盾, 因此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 “性别歧视”使得女大学生就业困难。另外, 目前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就业政策缺位。

2.3 女大学生自身原因

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与女大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特征有关。生理上由于女性体质一般不如男性强壮, 用人单位显然优先采用男性。而在心理方面,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部分女性可能会产生自卑、依赖、犹豫不决等心理状态, 心理上的压力也给自己求职就业带来困扰。

3 当前女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期望值过高

受就业观念与就业需求矛盾的影响, 女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都比较理想化, 缺乏实际性想法。自我期望值过高导致她们在择业中极容易出现“高不成, 低不就”的现象。

3.2 安于稳定的工作状态

对于大多数女大学生来说, 她们的自我创业精神还是不够, 倾向于比较传统和稳定的工作, 这也是近些年来考公务员的人数与日俱增的原因之一。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事业单位成为男生和女生都十分青睐的行业, 职业的稳定性对女性仍有很大的吸引力。

3.3 依赖心理严重

一些女同学平时养成了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心理, 面临职业选择, 也容易产生“反正父母会给我想办法”的依赖思想。

4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探讨

4.1 改变不合时宜的社会观念

改变性别观念, 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此外, 还要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 打破男强女弱的思维定势, 减少、消除文化思想领域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4.2 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一, 女大学生应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女大学生首先对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 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国家就业政策进行了解, 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及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第二, 女大学生应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目前, 女大学生普遍存在劳动技能匮乏、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等问题。用人单位往往很看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因此导致一些女大学生失去就业机会。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 一方面, 大学的培养机制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培养出能够符合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 还要加强女大学生终身学习体制的构建。第三, 女大学生应充分发挥优势。女性的语言能力比男生较强, 从事翻译、编辑、文秘、公关以及教育工作正是女性发挥特长的好选择。因此, 承担细致周全的工作或社交工作都是她们的优势发挥之处。

4.3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第一, 为帮助女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她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这也使得每个大学生在毕业之前都接受就业指导是他们走出校门之前的必修课程。第二, 广辟渠道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无论是依靠学校、网站, 还是其他途径, 谁能及时获取信息, 谁就能获得选择的主动权。第三, 加强就业心理指导。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在工作中对女大学生开展就业心理咨询, 可以帮助她们及时克服择业过程中的消极心理, 调整择业心态, 增强自信心,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女大学生就业的不平等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 但要正视这一问题的存在, 积极努力解决它。因为它不仅会影响到女性群体的整体素质及其可持续发展, 而且必将制约社会文明的发展。同时, 当代女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善于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当前的就业现状, 以健康的心态和优化的实力去规划自己的就业前途。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入, 当代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求职择业上, 女生面临更多的困难。事实上, 女大学毕业生择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因此, 女大学生应该从实际出发, 正视社会现实, 正确分析自身优势及不足, 主动迎接挑战, 以赢得择业的成功。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分析 篇10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可谓陷于一种“迷茫”的状态。面对如今这个丰富多彩的社会, 机会多了, 选择多了, 若大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 想做什么, 那就很容易在就业大潮中陷入迷茫而不知所措。

很多大学生往往不从自身实际出发, 一位追求所谓的“高薪”职业, 这大大增加了求职的难度。而且很多时候, 为了追求一份不切实际的高薪工作, 在漫长的等待中错失了许多事实上自己喜欢并且适合自己的工作。除了“高薪”, “体面”也是许多求职者所追求的, 致使许多基层岗位无人问津, 而且很多人都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蜂拥, 使得人力资源得不到均衡高效的配置。

在江苏卫视与中国教育频道合作推出的大型电视求职类节目《职来职往》中, 企业招聘者青睐的往往是求职意向明确的, 而且求职意向与专业功底相匹配的。那些求职意向不明确或是不坚定的, 往往不能应聘成功。

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应该是从自身实际出发, 从自身专业知识、兴趣所在出发, 并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 注重职业的“成长性”。当然, 想追求一份薪酬尽可能高的职业无可厚非, 但对薪酬的期望要从实际出发。如, 在制定自己的薪酬目标时要考虑同一岗位的平均水平、校友同类岗位工资中间值等参考因素。此外, 对一份职业的选择, 不应仅仅考虑薪酬, 还要考虑工作具体内容、个人在工作中成长发展的条件、晋升的通道、单位的整体氛围等。大学生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抛弃那些“好高骛远”的想法, 敢于从零做起, 从基层做起。有一句话说的很对“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 这样, 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你都是快乐的”。的确, 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而且也适合自己的工作, 不仅使自己在工作的时候是快乐的, 而且因为兴趣所在, 也容易激发自身的潜能, 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使自己拥有更好、更长久的职业发展。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

1、个人因素

首先, 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判定。一个在大学里学习成绩优异, 担任学生干部, 各方面能力都比较突出的学生, 在求职时对工作的要求就会比较高, 如工作环境、薪资水平、职业发展、福利奖金等。其次, 个人的兴趣和专业知识。大学生毕业后对自己首份工作的选择往往会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 或者是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若求职者的兴趣与专业知识相匹配, 求职成功的概率往往会大大提高。因为这样的求职者往往有清晰的职业定位,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自己想做什么, 准备也就更充分, 求职成功的概率也就越高。

2、家庭因素

(1) 家庭背景。家庭背景对一个人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进而影响一个人的专业选择、职业选择。比如一个出生于音乐世家的孩子, 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音乐氛围的熏陶, 再加上家庭的传承思想, 以及家长会在音乐发展发面给予孩子更多的指导与帮助, 那么这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就更容易走上音乐之路。看看如今的娱乐圈, “星二代”并不少见, 他们的发展当然离不开自身的努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上一辈在娱乐圈已经奠定的事业为他们的发展扫除了不少障碍也提供了不少人脉与机会。

(2) 家人的意见。许多家人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在自己的身边工作, 于是会通过自己的人脉为儿女铺好一条就业之路。许多人认为这样一则方便照顾父母, 一则使自己的求职之路变得容易。

(3) 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求职者往往会选择发展势头比较好的行业, 一方面热门行业由于发展势头正旺, 对人才的需求比较大;另一方面, 热门行业的薪资水平比较高。

(4) 国家的政策会对求职者的求职意向产生影响。如由国家汉办主办的汉语志愿者的招募。汉语志愿者经培训合格后, 被派往国外, 汉办会为志愿者提供生活津贴等。许多应届毕业生为了积累经验, 开阔视野, 同时也能有一定的收入而报名参加汉语志愿者的选拔考试。

三、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大学生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所规划, 而非盲目从众, 要通过毕业前的工作实习尽可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

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利于毕业生确立明确的就业方向。

2、家庭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与建议, 同时也要尊重孩子自身的意愿。

3、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体验教育。

4、企业要珍惜人才, 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新入职的大学生有归属感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信心。

5、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促进大学生就业多元化, 同时保障大学生就业时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曹欣荣.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J].邢台学院学报, 2005 (03) .

[2]夏卫东, 滕爱玲.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1) .

[3]方泽宏.高校如何应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J].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01) .

[4]满海龙.论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 (04) .

[5]范明, 安戈锋.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结构性原因分析[J].教育探索, 2009 (03) .

[6]蒋琴雅, 胡玉东.浅谈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 (10) .

当前大学生择业观 篇11

笔者于2010年12月,对我院2008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分析,发现大学生的择业观存在很多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大学生择业及就业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注重经济利益,忽略自身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受经济大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加现实的关心起经济效益。对于他们来讲,挣钱的多少是工作好坏的直接体现,更是决定生存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多数大学生毕业首选即是经济发达地区,从而造成了经济发达地区人才竞争激烈,无形中反倒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提高了失业率。例如我院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够进入到大型医药企业或者医疗单位,殊不知这些大单位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专科生和本科生、研究生相比根本不具备优势,所以往往造成“大单位进不去,小单位不愿去”的尴尬局面。

(二)过分追求功名。

近几年国家公务员收入稳定、地位高、权力大,学习、培训和提拔重用的机会多等优点越来越明显,再加上受中国人“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使部分大学生盲目的选择从政,这是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的又一误区。考公务员已经成为继高考之后的又一“国考”。大学生从政意识增强,说明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这本身无可厚非,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考公务员的出发点都是如此?恐怕不是,更多的是冲着公务员的待遇去的。带着这种想法去考公务员,其结果可想而知。盲目的追求功名利禄,影响就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过分追求稳定,缺乏开拓精神。

部分大学生乡土观念较重、对父母依赖性较强,认为远走不如近爬,在父母的庇护下,还可以少些压力,尽管有用人单位愿意签约,却不愿意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到异地就业。甚至个别大学生有排外思想,适应社会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差。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当提及是否毕业时会选择自主创业,只有5%的学生说会考虑;10%的人說想过,但是不敢尝试;大部分的学生说从未想过,这样看来,现在的大学生开拓进取、自主创业的精神十分缺失,只想追求稳定、舒适的生活。

(四)片面追求“证书”,忽视能力的培养。

许多大学生认为学历越高、技能越多、证书越多越好找工作。盲目地参加各种培训班,多学一门技能会增加自己的求职分量成了许多大学生的心态。殊不知,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证书只是求职时的敲门砖而已,能否有所发展还得看自身的能力素质。参加培训、学习技能固然没有坏处,但这些都是培训基本技能,没有针对性、实用性,对企业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企业不会选最优秀的人,但一定会选最合适的人”这几乎是所有领导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都说过的一句话。

二、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择业观误区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市场社会的客观因素,更有来自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一)市场经济造成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

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大学生产生了各种错误的择业观念,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表现强烈化、择业期望标准商品化、择业理想务实化、功利主义色彩浓厚化、择业社会岗位等级化等。

1.社会就业政策导向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精英教育”走向市场经济时代的“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也由天之娇子沦落到随处可见的地位,就业机制也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逐渐过渡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思维模式、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与毕业生竞争就业机制的不协调等,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由于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等限制,不能去自己想去的单位。

2.用人单位招聘中存在的实用主义倾向。

多数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及企业本身的利益,存在着实用主义的思想,主要表现为:第一,非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所以优先考虑本地生源,这是地区保护主义思想作怪,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二,存在性别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性生理、婚姻、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因素,很少招聘女大学生,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过分注重文凭。不少用人单位认为:文凭学历越高越好,造成受聘人员水平、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和人才浪费的现象。

(二)大学生个人存在的主观因素。

1.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观。

经济收入往往是职业选择的基础因素。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会把经济收入的高低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也认为是自己个人价值实现的充分体现。单纯片面的追求高报酬,把经济收入等同于个人价值;只顾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略社会价值的追求更是体现出部分大学生在形成择业观时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指导。

2.生活环境因素。

对某一区域文化环境的认同,成为大学生选择就业地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由于地理、语言、风俗、信仰、饮食、性格、历史、经济等诸多方面原因,不同区域的生活习惯,文化氛围有很大的差异。而且这种文化氛围的差异,将很大程度体现到用人单位的管理风格上,不同地区的企业对人才业绩的评价也会有一定的“地方色彩”,进而对大学生的择业观产生了极大影响。

三、引导大学生走出择业观误区的对策

(一)客观评价自己,降低就业期望值。

毕业生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切忌“好高骛远”。在择业时,只有客观地、全面地、发展地自我认知,充分估计自己的发展潜能,清晰预见未来发展方向,才能够正确地选择就业职业和就业地域。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择业观念也应转换为就业大众化,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实践证明,中小城市、乡镇基层单位、非国有企业已经成为接收毕业生的广阔渠道。毕业生要克服互相攀比心理和传统观念,努力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二)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择业观。

以往,大家往往在就业时看重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在职业选定后就“活到老,做到老,靠到老”,把某一职业看成终身制。而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势的变化,许多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从“铁饭碗”到合同制,从国家分配到自主择业,从终身制到多次选择职业等,这些情况都要求抛弃传统的择业观,做到“先就业,再择业”,到最需要人才的基层、生产第一线、民营企业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同时,还要树立起终身学习和多次就业的观念,用科学指导不断充实自己, 不求一劳永逸,但求不断进取,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三)立创业之志,走创业之路。

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自主创业,帮助他们具备创新意识,拥有创业能力。新的形势为人们的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立创业之志,走创业之路,建创业之勋。这些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取得成功的事迹。他们的实践表明,发挥自己的优势,立创业之志,走艰苦拼搏的创业之路是大有可为的。

就业为民生之本。没有就业就没有生存权和发展权。要就业,必须先择业,只有做好择业方面的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要逐步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逐步转变择业观念,加强自身的修养,将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体现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蔡立彬.高校扩招后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宋巧霞,赵秀霞.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误区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3]韦光明.大学毕业生如何树立正确择业观[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

[4]林夕宝,王传明.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编辑郑云东)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剖析及建议 篇12

一、大学生择业观常见误区分析

部分大学生由于自我认知不够, 造成职业定位过高或过 低, 这既不利于自身的就业发展, 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人才流 通。大学生择业观常见的误区有:

( 一) 盲目跟风, 轻弃优势。

一些大学生缺乏准确的自我评价, 不顾主、客观条件, 盲 目追求高工资、高福利的工作和热门职业。由于没有考虑到自 身条件、职业特点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也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 这个职位, 是否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人生规划相一致, 结果造 成多人过独木桥的“扎堆”现象, 理想目标可望而不可及, 既影 响成功择业又浪费了自身优势。

( 二) 自以为是, 行而不远。

由于近年就业压力的增大, 一些大学生职业定位 “想当 然”。有的一进大学就准备“考研”, 在校与放假期间大部分时 间都在学习, 很少考虑工作的事情, 连社会活动也不参加; 有 的脱离自身实际盲目地考证或参加培训, 以此来增加就业“筹 码”; 有的将自己的兴趣视为职业能力, 依赖个人兴趣来确定 求职坐标, 等拿到职位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那个岗位等等。这 些“想当然”的定位, 一旦被变化的现实冲散, 不仅没能实现自 己原来的理想, 反而会距理想的目标越来越远。

( 三) 缺乏主见, 见异思迁。

不少大学生在择业时容易受社会上一些舆论的左右和亲 朋好友的影响, 缺乏独立的决断力, 关键时刻没有主见, 往往 过分看重别人的意见而轻易放弃原来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没有按照自己定位的方向发展, 专业特长得不到发挥, 职业定 位形同虚设。

( 四) 漫无目的, 错失良机。

一些大学生求职时喜好“见一家爱一家”, 今天认为这个 单位待遇不错, 明天又觉得那个单位有利于自己发展, 漫天撒 网式地投送简历, 有的还向同一家单位同时申请多个职位, 在 网络求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最后在多个单位与多个职位中 难以取舍, 高不成低不就, 丧失就业机会。

( 五) 目标迷离, 盲人摸象。

一些大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想有所作为, 但是, 职业知识的 缺乏导致就业目标与方向的模糊与不稳定。有的也很好学, 但 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常是什么时髦学什么, 什么流行学什么; 有的求职时到处投放简历, 甚至发给谁了都不知道; 有的 求学阶段目标缺失, 惰性十足, 学无所成毕业, 求职屡屡碰壁; 有的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 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倾向, 无法衡量 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工作。

(六) 缺乏自信, 妄自菲薄。

一些大学生自身存在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 导致他们对自己评价过低, 低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看不到自己的优势, 觉得自己没有资格或能力去从事一份更好的职业。在择业中有的悲观失望、抑郁孤僻, 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 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竞争;有的怕吃苦、怕失败、不愿承担新的或是更多责任的工作, 自甘平庸;有的缺乏自信、过于拘谨、优柔寡断、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 从而错失良机。

( 七) 急功近利, 好高骛远。

一些大学生并不了解企业, 对自己的职业倾向缺乏准确 的判断, 往往急功近利, 过高估价自己, 过分强调职业的社会 地位, 不是嫌这儿工作不理想, 就是嫌那儿薪酬太低, 高难成, 低不就; 有的自我定位很高,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出一番事 业, 但他们往往缺乏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 缺乏脚踏实地的敬 业精神, 不能从小事做起, 从底层做起, 从现在做起。

二、大学生应当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学校和社会应当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精英”意识, 树立 “平民”观念, 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选择职业。在当前形势下, 大学生应当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择业新观念。

( 一) 勇于竞争的观念。

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竞争, 竞争意识是现代人 必备的素质之一。面对就业竞争的现实, 大学生应当摆脱被动 依赖、消极等待的状况, 敢于竞争, 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 做好多方面的竞争准备。

1.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总会存在 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不平衡之处, 同一职业往往有较多的择业 者期望获得, 如果没有主动竞争的思想准备和积极参与应聘 的行为, 是难以顺利就业的。

2.要培养雄厚的竞争实力。竞争实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 包 括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竞争实力是 在大学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塑造的结果。在公开、公正、公 平的竞争原则下, 竞争实力就是个人实现择业理想的资本。

3.要坚持正确的竞争原则。大学生在就业竞争面前要保 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诚实守信, 凭自身的竞争实力并运用恰当 的竞争技巧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4.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有竞争就有风险, 参与竞争难 免受到挫折。对于就业竞争中的大学生来说, 尤其要注意提 高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 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 强能力的好机会, 从而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 主动摆脱受挫 后的颓丧情绪, 认真分析失败原因, 调整心态、鼓足勇气、争 取新的机会。

( 二) 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流动, 大学生应打 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就业观, 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 一个固定的“铁饭碗”, 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 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 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 机会。

( 三) 终身学习的观念。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大学毕业生必须不 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否则将会被职业无 情地淘汰。大学教育固然重要, 但毕竟只是终身教育中的一个 阶段。大学毕业后的延伸学习和重新学习, 对于选择及重新选 择职业岗位和取得职业成就, 无疑具有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 要的意义。

( 四) 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观念。

在大城市、主要机关提供的就业机会日趋饱和的情况下, 农村和基层的广阔天地也为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 创造了条件。

( 五) 专业优势和综合素质并重的观念。

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要考虑所学的专业, 根据专业特点谋求职业, 以做到专业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 发挥专业优 势; 同时也要考虑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味强调专业对口会使毕 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很多机会。

三、对大学生择业的几点建议

为帮助大学生们调整偏差, 在新形势下树立正确的择业 观, 实现自我价值, 拓宽奋斗领域,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 一) 开阔眼界,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服从社会需要, 打破世俗偏 见, 多渠道就业; 积极进取竞争就业, 一切从实际出发; 及时调 整专业方向, 不怕艰苦, 勇于创业。在当今社会, 只有有能力的 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只有有能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没 有禁区。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摈弃陈旧的职业价值观念, 继续 保持在大学时代的好学风、好习惯、好态度、不断加强学习、不 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 二) 知己知彼, 找准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就是要为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 件谋求最佳匹配。准确定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核心问题。能 否准确定位, 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对自己的了解; 二是对用 人单位和竞争对手的了解。因此, 大学生在求职定位时千万不 可“想当然”, 而应当了解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 并仔细的比 较, 权衡得失, 定位好自己的职业方向。

( 三) 调整心态, 冷静做出抉择。

求职过程中, 大学生要克服“攀比、盲目求高、不平衡、自 卑、自负、依赖”等心理症结, 将自己在学校的自信心转化成社 会的自信心, 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在求职和择业过程中, 既 要充满自信, 又要谦虚谨慎。通过放松心态, 少一些燥热, 多一 份沉着和诚恳踏实, 既考虑单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 又考虑自 己能给单位什么, 从是否有利于自己才智的发挥, 是否符合社 会的需要出发, 分清主次, 冷静正确作出自己的职业抉择。

( 四) 自我评价,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对于择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只 有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大 学生要对自己的学识、特长、性格、兴趣等各方面有一个全面 的了解, 才会使得就业有目的性。选择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应该 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 是社会分工更加细化, 与此相对的职业也更加多样化, 这一情 况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个人寻求更符合自身条件和兴趣 的职业创造了日益广阔的前景。因而,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 正确判断自己, 力求做到量体裁衣, 对号入座。

( 五)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熟悉求职社交礼仪。

由于大学生较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对求职和社交礼仪 不甚了解, 在求职应聘时可能会犯错而产生负面影响, 当今社 会, 细节决定成败, 此类问题不可小视。为解决此问题, 一方面 大学生可利用现有条件,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增加社会经 验; 另一方面建议学校可适当开展一些这类培训、讲座、案例 教学、现场模拟演示等, 以增加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规范待 人接物礼仪, 塑造良好风度。

参考文献

[1]王淑玉.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思考[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1998, (02) .

[2]张曙光.大学生就业:一个紧迫而又沉重的话题[J].黑河学刊, 2006, (06) .

[3]赖德胜.怎样认识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J].求是, 2003, (16) .

[4]朝阳.大学生就业出路何在[J].东北之窗, 2006, (17) .

[5]王春柳.倡导创业教育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1) .

[6]何国清.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6) .

[7]刘志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探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06) .

上一篇:重视讲评下一篇:肉牛饲养与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