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发展

2024-09-21

当前发展(精选12篇)

当前发展 篇1

自《黄帝内经》问世以来, 中医历经沧桑, 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黄帝岐伯论医、神农尝百草, 到《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 再到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悬壶济世, 而后魏晋隋唐、金元明清各大家都致力于中医药的发展, 在近100多年间, 中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兴衰存废危机, 故笔者试从以下方面论述中医发展之忧患。

1 中医发展存废问题

随着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蓬勃兴起和西学东渐思潮的泛溢横行, 中医发展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存废浪潮。第一次提出废止中医始于俞樾, 他在1879年撰写的《俞楼杂纂》中专列《废医论》, 痛斥医道不可不废, 晚年又提出“余固不信医也, 然余不信医而信药”之废医不废药的矛盾结论, 令人愕然, 成为近代废除中医思想的滥觞, 亦开非医论医的先河;第二次中医废止浪潮始于1912年北洋军阀时期, 教育总长汪大燮公开提出废除中医中药, 声称“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 不用中药”, 随后, 1914年, 余云岫发表《灵素商兑》、《医学革命论》, 对中医药学的科学性提出根本性质疑, 拉开纷争序幕, 1930年汪精卫言“中医全无分析, 治病效能渺茫”, 百般阻挠《中医条例》的制定, 激起中医界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 终得条例颁布, 标志着中医得到法律上的承认, 而使中医免于屠戮;第三次废止浪潮起于2006年4月, 张功耀鼓吹告别中医中药、方舟子叫嚣中医传统陋习, 反中医之流一石激起千层浪, 中医存废论甚嚣尘上。笔者寄望中医存废浪潮的冲击能催醒沉睡的国人, 令当今有识之士沉潜思量, 痛悟弊病, 重振中华瑰宝, 使其在人类健康长河中再次夺目争辉。

2 中医发展文化问题

自晚清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短短一二百年间, 中国传统文化频遭荼毒, 影响中国两千年的儒道文化根基自此动摇, 大有欲坠崩盘之势, 中国传统思想几近断续。新中国成立后又受文革践踏, 改革开放后, 对文化采取开放态度, 众多仁人志士力挽狂澜, 拯救中国传统文化于水深火热之中, 尤难接续。中医医理、中医临床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中医药的繁荣始终以传统文化的昌盛为固有前提, 若传统文化教育缺位、地位过低, 中医发展难免唇亡齿寒。中医理论体系自建立之日起, 就不断被各家观点阐述、解释、引申, 并在不同时期揉入哲学、美学、文学、考古学、神学等内容, 故要学好中医, 做真正的精诚大医, 就必须博览群书, 通晓中国传统文化, 参悟儒、道、佛三教之内旨, 而后遍览中医典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中医领域建树也绝非毕其一朝一夕之功而成。中医古籍多深奥难懂, 中医学子多急功近利, 不愿安贫乐道沉潜求学。随着近代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以及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 我们从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反思传统文化, 发现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一度泛滥, 致使部分中医人产生片面认识, 错误地贬低、怀疑甚至否定中医。通晓中国传统文化犹如学好中医之舟楫, 古人云“欲诣扶桑非舟莫适”, 传统文化的荒芜, 给中医学子登堂入室以窥萧墙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3 中医发展体制问题

中医发展离不开中医人才、教育与医疗三个方面, 人才是中医发展的内在灵魂, 教育是中医传承与发扬的核心动力, 医疗是中医理论创新和临床疗效发挥的载体平台。首先, 中医传承存在固步自封的问题, 中医药曾经的辉煌使部分中医人骨子里有一种唯我独尊的观念, 从而墨守成规, 将中医发展装在“套子”里, 不思创新, 难与时俱进, 终致落伍, 为人非议;另一方面, 中医向来观念保守, 使其中很多理论精髓、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濒临失传, 极大地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其次, 中医教育是中医发展之本, 而目前却日渐偏离传统中医发展的内在轨道, 一味加强西医理论技术培养, 无形中弱化了中医教学内涵, 甚至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把医古文、经典医著作为选修课, 以致学生对中医古籍一知半解, 对中医精华内容理解有限。目前, 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获得的科研经费支持多受体制束缚, 研究内容不是严重西化, 就是用西医的方式或标准研究中医, 最后惨淡经营, 中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阵地正日益被蚕食。再次, 医疗体制及发展模式等一系列复杂因素, 致使纯中医发展举步维艰, 因而在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医疗市场, 绝大多数中医院中西医发展方向定位偏差, 挂中医之名行西医之实, 盲目追求盈利回报, 逐步丧失了中医的优势, 而西医实力又远不及西医院, 长此以往, 进不能登西医之堂, 退不能守中医之妙, 为中医的长足发展埋下了倾颓之笔。尽管我们现在成立了各级中医管理部门, 却一直在西医主流管理之下, 中医管理部门和中医院多以西医模式引导中医发展和管理中医医院, 使中医特色残存无几。

4 中医发展与西医发展关系问题

西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先进科学技术, 在当代医学领域形成了强势文化, 对中医发展有很大压力, 使其处于生存发展的危机与困惑之中, 以致中医西化突出, 主要体现在中医理论、诊疗、中药、科研西医化等。邓铁涛曾言:“用西医的观念、标准、方法对中医进行改造的做法, 在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仍然根深蒂固, 积重难返”。基于中医特有的文化背景、理论体系、认知方法, 其理论与经验有相当一部分是西医无法解释的, 呈现不相融性, 故用西医标准来评估中医难以得出客观结论。在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 中医发展无不受“西医科学”枷锁的束缚, 业内都难厘清中医的科学性之所在。在这样的背景下, 中医发展无异于负重远行, 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正如李致重所言, “应该敏锐地看到, 不彻底改变中医学术与事业管理上从属于西医的状况, 中医的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将随时存在。”

5 结语

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历经磨练, 由上古神农观虎疗伤而遍尝百草, 到《黄帝内经》问鼎中医宝殿, 再到后世中医文化遍地开花, 回望历史, 驻足今天, 中医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我们需把握好这一时代契机, 大力弘扬中医传统文化。

当前发展 篇2

【摘要】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备受世界各国所关注。在我国迈入“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教育也迎来了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直面我国的教育现状,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贯彻始终,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我国现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方向。本文主要从分析我国当前教育形势入手,浅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式及改革方向。

【关键词】发展形势 工作方针 改革方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历来是一项关系国家兴衰存亡、影响民族历史进程的大事。教育,当今这个科技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显得更为重要,也自然备受世界各国所关注。在我国,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步完善、教学体系的日趋成熟、教学规模与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整体教育形势发展良好。在我国迈入“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国的教育教学也迎来了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如何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贯彻始终;如何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等等这些成为了我国教育面临的新问题。面对依旧严峻的教育形式,我们只有针对我国的发展现状,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明确改革方向和目标,将国家的教育政策与各地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上大步前行。

一、正视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加速到来,全球的教育呈多元化发展。各国的教育投入显著增长,我国教育也已取得辉煌成就。教育的外部条件明显改善,内部条件亦逐渐完善,普及率大幅度提高,中国教育正面临着历史性转折点:从满足基本需要到追求好的教育。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正站在新起点上,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一些矛盾逐渐显现,教育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教育已经成为一项民生工程,被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成为刺激经济增长,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教育对改变个人命运、创造幸福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

这些无不表明基础教育的在我国教育体制中所处的重要地位。面对当前我国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和现状,基础教育无疑成为解决我国当前教育问题的核心关键。建立健全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方向,体现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规范发展;推进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国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标志,同时也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二、新问题下的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在2011年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的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重要讲话上,深刻阐述了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要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教育优先发展是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高度是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经济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没有教育的大发展,就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不会有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不但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实现腾飞的重要动力,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环节。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二)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伟大事业,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都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不同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为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和成才机会。关心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素质提高、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今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日趋凸显,教育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动力。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生的发展注重素质培养。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形成新课程观。

(三)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以往的“应试教育”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它阻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个性的发展。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应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四)以促进公平作为我国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实现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要实现“教育公平”,就要化解“择校热”,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师资调配、教学管理,师资和资金向薄弱校区倾斜,以彻底转化薄弱学校,扩大优质学校办学规模。要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其子女入学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各地政府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市学生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政策。与此同时,也要推进教育质量的公平。“教育质量公平”是教育理念的理性归结,是教育公平的实质和深层次要求。开发恰当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建立有效、客观、准确的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更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五)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进一步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强以校本培训为主体的教师培训工作,努力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着力解决教师素质性问题。广大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方针。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与关注正由硬件的发展转到高度关注教育质量上来,家长的需求已经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的转变。必须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紧紧抓住影响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必须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才能解决人民群众期盼的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充满活力。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有序开展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局面,切实解决突出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面对新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实施,教育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坚持科学发展,把教育放在全局中谋划;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群众最关切、反响最强烈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的教育事业推上一个崭新的高度。

当前发展 篇3

一、超常发展是衡水目前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一)衡水的基础条件决定了超常发展。首先,衡水的自然资源比较匮乏,是一个无山缺水少矿藏的地区,不具备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衡水要想赶上先进地区,发展上必须采取超常规战略,思想上必须破除“唯资源论”,要知道资源虽是产业的基础,但有些地方没有资源照样发展工业。温州资源匮乏,但经济发展遥遥领先,德州与衡水的基础条件相同,但发展的速度却远远超过衡水,安平不出钢铁,丝网产销量占到国内市场的80%。事实说明,资源可以共享,自然资源固然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唯一的条件是人们用什么方法突破这一瓶颈,做大做强本地的产业。

其次,衡水的现有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衡水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稀缺,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到2008年底,衡水总人口425.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9万,农业人口276.7万,耕地面积566,064公顷,人均土地2亩。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衡水人均土地的占有量,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占有水平。但是,土地资源虽然丰富,由于缺乏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和措施,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和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方式,并没有充分发挥农业的经济效益。再者,衡水农村劳动力也比较充足,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却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劳动者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就业和收入。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采取超常的发展模式和手段,使衡水的优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衡水的现实发展状况决定了超常发展。衡水作为正在发展的欠发达地区,发展既不够快、又不够好的双重矛盾摆在面前,仍处于一个攻坚克难、爬坡追赶的发展阶段。衡水要缩短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必须靠自己加快发展迎头赶上去。因此,衡水必须自加压力,勇于超越,尽最大可能缩小与先进地区之间的差距。衡水要想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在区域经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发展战略只能是超常发展,也只有超常发展才是衡水的现实出路,才是衡水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最有实际意义的战略选择。

二、实现衡水超常发展的重要举措

超常发展不但是一种发展理念,更主要的是发展实践。既然衡水已经作了超常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就应该制定实现超常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认识上的大提高是实现超常发展的基础。衡水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首先体现在思想观念上,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小富即安等传统观念其实还在束缚着一部分人的头脑,这是很危险的。落后的理念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反过来还会扼杀经济发展,更遑论经济超常规发展了。因此,要实现衡水超常发展,就必须有一个全市思想和精神面貌的大转变,真正树立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赶超意识。

(二)实践上的大动作是实现超常发展的动力。衡水之所以发展慢,除去主观因素外,还有客观原因,那就是缺乏资源和大项目。没有大项目,就没有大投入,更不可能有大发展。为此,衡水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党突出抓经济,各级着力抓项目,在项目问题上,要不遗余力地抓重点,重点抓,真正实现大项目顶天立地、好项目园区遍地、小项目铺天盖地,所有项目都能真正落地。特别要通过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吸引域外资本,通过谋划一批好项目吸引域外资本,通过本地企业存量资产吸引域外资本,通过国内外资本市场吸引域外资本。

(三)标准上的严要求是实现超常发展的重要条件。实现超常发展不仅需要大气魄、大手笔,而且还需要标准上的严要求。

1.项目上的高标准。虽然衡水经济发展落后,急需招商引资,建设一批大项目,但也不能“捡到篮子就是菜”,不管啥项目都能到衡水“安家”,而是要经过严格的考察、论证、筛选。为此,有关部门制定了“项目三不准”原则,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批准,无市场竞争力的项目不批准,影响环保浪费资源的项目不批准。通过严格把关,使一大批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环境保护好的企业在衡水安家落户,为衡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2.质量上的严要求。招商引资,使项目在衡水安家落户,这只是企业生产的第一步,也是衡水经济发展的开端。衡水全力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与此同时,有关部门本着对企业、对群众负责的原则,严把产品的质量关,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并取得长远的发展。如衡水质检局,为了企业的发展,为了广大人民的健康,对食品生产厂家进行全天24小时驻厂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处理。正是这种质量上的严格要求,才使得企业能够健康地向前发展。

3.运行过程的强监督。为实现超常发展,衡水市委、市政府强化了发展目标的落实,强化运行过程中的监督和指导,真正说了算、定了干。为了实现省委提出的“三年大变样”城镇建设目标,保证迁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市委主要领导要求各指挥区(片)三天一汇报,每周一调度,并亲自到现场指挥,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由于衡水对迁建工作实行全方位跟踪,全过程监督,使衡水的城乡大变样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

(四)机制上的日益完善是实现超常发展的保障。为了保障超常战略目标的实现,衡水市委有关部门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

1.量化考核机制。市委出台了《关于对县市区2009年重点工程进行量化考核的办法》,对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的任务层层分解、细化指标、强化责任,使每位干部肩上既有任务,更有责任。特别是注重在一线考核干部,在实践中考察干部。通过考核考察,让有为的干部有地位,实干的干部得实惠。

2.责任追究机制。为了配合市委超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市纪委监察局出台了《对违反中共衡水市委关于求真务实转变干部作风二十条规定行为的责任追究办法》,对全市各级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纪律、懈怠工作、不作为和乱作为的十类行为作出责任追究规定。责任追究方式包括口头或书面告诫、通报批评、责令离岗培训、免职、辞退、党政纪处分等。

3.培育和造就人才队伍机制。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其中劳动者是最积极最能动的要素。衡水想超常发展,没有一支文化水平高、劳动技能好、创业精神强的人才队伍是不行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开发人力资源,实施人才工程。采取多种措施,搭建造就人才、吸引人才的平台,架起人才施展才干的平台,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使衡水真正成为聚集人才的高地。尤其是在当前衡水作为欠发达地区还缺少对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吸引力的情况下,要采取本土培育和引进“外智”相结合的方式,形成适应超常发展的人力智力支撑。

作者单位:中共衡水市委党校

当前饲料行业发展形势 篇4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养殖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 也是建设现代饲料工业强国的攻坚时期;同时, 这一时期也将是经济走势变幻莫测, 发展环境日趋复杂、矛盾风险凸显的5年。保障饲料有效供给和产品质量安全, 平稳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行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艰巨。从有利条件看, 我国畜牧业仍处在转型升级阶段, 随着畜产品消费增长和规模化标准养殖的推进, 商品饲料需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将持续增长, 饲料工业发展仍有较大上升空间;一批饲料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 成长为具有较强资金实力、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企业集团, 部分企业已经初步完成产业链布局, 行业发展主体力量正在不断壮大;饲料添加剂和饲料机械工业的蓬勃兴起, 与饲料生产、教育、科研一起, 构成了较为完备的现代饲料工业体系, 为饲料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障。

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篇5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发展国际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发展国际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发展国际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发展国际贸易的启示贸易的启示贸易的启示贸易的启示摘 要:当前世界贸易的发展相当迅速,而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更是增长快速.但当前国际贸易和发展呈现出与以前不同新特点、新问题和新趋势,而且这些变化对一个贸易大国的中国来说有很大的影响.为此本文对国际贸易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作了相应的分析,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中国应对这些变化的宏观思路。

关键词:国际贸易;基本趋势;问题;应对思路

一、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趋势(一)国际贸易将步入新一轮增长期全球贸易现已摆脱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加速上行,贸易增长快于生产增长的势头将持续下去。未来5一lO年,国际贸易增速将高于20世纪90年代的6.5%,保持在7%左右。据世贸组织预测,全球贸易总额将由1999年的6.8万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lO万亿美元和2010年的17万亿美元。全球贸易额与总产值之比将从1990年的19%、1999年的23%,提高到2005年的28%,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在规模生产和技术改进的作用下,国际市场上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将走稳走低。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可能性增加,未来几年国际贸易增幅虽难以超过去年水平,但仍可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其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仍处于上升期,使得国际市场供给充足、需求旺盛;科技革命和电子商务大发展,为贸易增长提供了后劲;贸易自由化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市场开放战略。(二)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贸易结构的高级化是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表里的,从其变化趋势看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传统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持续上升。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三是现代服务贸易迅猛发展。(三)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际贸易增长超过生产的增长,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又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东亚金融危机过后,这一发展势头重新显露。1999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贸易表现优异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国际直接投资增势迅猛。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国际投资报告显示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达到1.1万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14%。与资本流动相对应,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实行大规模的产业内平行分工和“内部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创造”并壮大了国际贸易。但与此相应的是,从数量关系来看,单位国际贸易额对国内GDP增长的贡献率在下降。这就对各国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全方位进入国际经济舞台,不能为贸易而贸易,二是注意贸易的质量,切实增强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四)电子商务引导国际贸易新潮流近年来互联网应用范围极度扩张,为国际贸易带来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不但体现在贸易的实现形式上,也影响到贸易的实质内容和发展观念。电子商务实现了贸易的网络化、无边界化和个性化,能有效打破自然和人为限制,具有营运成本低、用户范围广、互动交流性强等特点,代表着2l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电子商务的兴起孕育着巨大商机。据联合国的报告统计,2000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770亿美元,并将以倍增速度发展,到2010年将占到世界贸易的1/3。发展电子商务对各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能否在新兴领域分得一杯羹,更在于已有的市场份额能否保得住。所以,各主要贸易大国对电子商务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五)国际贸易格局稳中有变美、欧、日仍是全球三大贸易力量,它们间的力量消长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总体格局。目前美欧日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达到60%,其中美进出口均居全球第一,进口占市场总额近二成,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世界出口市场,未来几年美在国际贸易中的霸主地位不会动摇。从近期看,美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日本的体制改革进展如何以及欧盟能否顺利完成“纳新”任务并稳定欧元,将是影响三方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发展中国家贸易比重近年来有所上升,但南北差距依然巨大。整个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所得增长速度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即使今

后石油出口国的贸易大幅增加,其“石油收入”的大部分也只是用来弥补历年积累的财政和贸易赤字。中低档的出口结构使发展中国家饱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致使贸易竞争力下降,取得同样的出口收益要动员国内更多的资源,从而陷入“贫困性出口增长”的怪圈。除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外,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总体上仍将处于不利地

位。

二、当前国际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一)全方位的市场争夺战日趋激烈

(1)国际贸易领域已经成为各国进行竞争的最前线,并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实现价值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效果的重要标准,而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服务贸易更是直接为本国创造价值。为此,美、欧、日等国都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制定本国的贸易战略,投资、金融、生产、服务等体制和政策无不围绕着贸易来展开,同时国际斗争的焦点日益扩大,投资、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等领域都成为竞争热点。从效果看,国际资本大量流入,进出口贸易同步增长,服务贸易迅猛发展,这种大进大出的整体贸易格局使发达国家充分吸收了经济全球化的积极面。(2)各贸易大国努力扩大自己的世界市场份额。美国在90年代初期提出的国家出口战略和新兴市场战略已经初见成效,成为“新经济”增长周期的最大赢家。美国一直以贸易自由化的领导者自居,企图打破各个区域性协定的优惠政策界限,以达“利益均沾”、为自己建立全球性市场的目的。美正推动的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并通过亚太经合组织占领亚太市场,近年对非洲的开拓力度也明显加大。欧盟在集中力量进行内部整合,同时加紧执行东扩和南下战略,并通过欧亚会议和欧盟一拉美会议等渠道试图挤进东亚和拉美市场,最近又提出对最不发达国家“除武器以外的一切商品”出口在关税和配额上给予优惠,借以开拓非洲和南亚市场。日本的重点则由多边转入区域合作,全力经营东亚地区,同时加强与新加坡等国的双边关系。(3)不同发展层次国家间的区域与双边联系日趋频繁,与贸易大国形成明显的竞争态势。目前区域性贸易协议多达170多个,此外尚有约70个贸易协议正在筹划之中。一些在多边谈判中引起争论的议题,往往在双边谈判中较容易形成突破。发展中国家重点加强区域合作,联合自强,组成多个区域性贸易集团,像东盟、南方共同市场等已成为本地区贸易自由化白“排头兵”。

(二)贸易保护主义花样翻新,层出不穷(1)发达国家仍以高关税和配额对进口设限。目前高关税主要集中在农业、粮食产品和服装等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上。现在乌拉圭回合规定的取消纺织品配额的10年期限已过去大半,但美国在全部750种配额中只取消了13种。(2)新贸易保护主义花样迭出。发达国家设置了许多技术出口限制,如美国把计算机产品的出口国分为4类,对第4类“无赖困家”完全禁运,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第3类国家实行许可证限制。欧盟以“绿色指标”对进口产品设置贸易壁垒,美近来大力推销劳工标准。据世界贸易组织估计,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外贸损失每年达1000亿美元。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中,一些原本依靠出口已经脱贫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又出现“返贫”的现象。此外,在区域化和双边协议中,参与方互相给以优惠,有可能产生变相的保护主义。目前各区域贸易协议的标准和规则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可能会取代关税成为全球化进程的最大障碍。有人提出,片面强调区域合作有重蹈30年代集团分割覆辙的危险。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这些新趋势和问题对世界各国的经贸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要辨证地看待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既要看到机遇中存在的挑战,也要看到挑战中蕴藏的机遇。我们必须树立全球战略意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国内发展创造

更大的空间和更有利的条件。

三、当前国际贸易状况对中国发展国际贸易的启示

(一)处理好大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空间美、日、欧、俄、东盟既是全球的贸易大国(集团),也是我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2004年,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的贸易额均超过1000亿美元,分别达到1773亿美元、1696亿美元、1679亿美元和1059亿美元,占据我国外贸总额的半壁江山。目前中俄贸易规模虽然相对较小,但双方在油气和矿产资源、高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广阔。深入推进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

贸关系向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发展,事关我国对外经济工作的大局。(二)积极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和多边经贸关系,推动建立有利于我经济发展的全球自由贸易体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大的经济政治意义。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国一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贸易便利化。继续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在经贸合作方面取得新进展。一个更具开放性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贸组织各成员方的长远利益。我们要积极推动世贸组织多哈回的谈判,在多边经贸体制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多边国际组织的活动,进一步发挥我在联合国贸发会议、开发计划署等机构中的作用。

(三)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我国以数量增加为主的增长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必须加快外贸从数量增长为主向以质取胜转变。要继续落实和完善出口退税等各项政策、确保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下大力气转变出口增长方式。狠抓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结构调整,提高纺织、轻工、家电等优势产品的出口质量、档次和价格;加大对蔬菜、水果、花卉等优势农产品一般贸易的政策支持,争取实现农产品出口零税率: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抓好高新技术产品、软件和医药出口基地建设,重点支持汽车及零配件、船舶、铁路设备、通讯产品、生物医药等产品出口,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产品带动机电产品出口,机电产品出口带动外贸出口的格局;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商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着重引进高端加工增值环节。发挥全球“大买家”的优势,组织协调好国内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的进口。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探索符合大宗产品集中采购试点,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等贸易方式,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进口议价能力。运用国际招标等方式引进先进高新接术产品及环保、大型医疗和电力设备,把关键设备、先进技术进口和消化、吸收、创新结合起来,促进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敦促某些发达国家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四)提高贸易摩擦的应对工作水平,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积极妥善应对贸易摩擦,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和企业利益。加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介组织与企业“四位一体”的配合与联动,完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做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贸易壁垒应对工作。继续争取更多国家承认我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针对全球取消纺织品配额后的新形势,认真做好纺织品一体化应对。及时发布纺织品出口和纺织业投资信息,引导企业有序出口,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鼓励行业自律。推动纺织业开拓国际市场从出口为主向出口与“走出去”相结合转变,减少贸易摩擦。注重研究用好世贸组织规则,依法运用各种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密切跟踪贸易救济措施实施后对相关国内产业的影响,指导企业及时调整结构、增强竞争力。研究借鉴其他世贸组织成员相关法律和案例,科学规范案件调查与裁决程序。

当前民办普通高校发展思路 篇6

民办高校发展思路成绩政策

一、当前民办普通高校的历史使命

当前民办普通高校,能够联系自身情况合理进行取舍,主动承担可以实现的使命,将教书育人作为基本任务与重要的使命,把有限的服务资源投入到任务与使命之中,想方设法培养更多的优秀应用型人才。同时,民办普通高校也需要通过为地方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方式体现其社会服务功能,当前的民办普通高校在服务社会其他方面的技术较为薄弱,途径较少。民办普通高校紧密围绕培养人才这个目标定位科学研究,主要是研究应用型,将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作为研究重点,始终坚持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保证大有作为,在为社会提供服务方面力争多有作为,在科学研究方面不要求必有作为。

二、当前民办普通高校获得的成绩

(一)改善了办学环境

自从颁布实施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与实施条例,使得民办普通高校的办学具备了法律基础,实现了有法可依。另外,很多城市也出台了对民办普通高校发展有利的政策,为发展构建民办普通高校提供了政治的和谐环境。

(二)一定规模的基础建设设施

民办普通高校扩大了占地面积,建设校舍工作日趋完善,不断增多的图书教学设备。例如,江西科技学院在成立12年的时间内,逐渐从弱变强,逐渐发展成为校园面积5000亩,超过30000在校学生,资产总价值达到20亿元的民办普通高校。

(三)设置了众多学科

既包括了社会学科也包含了自然学科,有不少的民办普通高校已经有了重点学科,逐步形成了学科的优势品牌。例如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就是面向河北范围的社会经济需求,为建设地方经济提供服务,重点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

(四)师资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

1.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很多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不但有专职教师,还有兼职教师。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形势,民办高校逐渐重视专职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并且获得了显著效果。民办高校除了高薪聘请高水平中青年教师之外,还对青年教师有计划的进行留用,并且应用了各种方式积极培养,促使其尽快成才。

2.双师型师资队伍。民办教育非常重视对实用技术或者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因此民办高校的教师不但拥有知识理论,还具备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或者是这两方面兼备的复合型教师。

3.动态化的师资队伍。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既有专职也有兼职。在管理专职方面应当积极培养吸引优秀人才,对师德较差、业务水平很低的人应当安排下岗或者转岗。

三、当前民办普通高校发展思路

(一)清晰的定位

第一,民办普通高校的目的就是对整个社会教育制度的激活,通过为家长与学生提供选择的真正机会,在竞争中促使公立与私立高校产生各自的优势特点,主要功能是加强了社会的选择性与补充性。第二,民办普通高校应当清楚自己的定位,这样就能够对就业与招生问题有效解决。办学主旨就是对专业化应用型、智能型以及服务型人才的积极培养。以便对市场有效贴近,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特色适销对路人才。

(二)国家加强扶持民办普通高校的政策

国家对民办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极高的重视与支持,颁布实施了有利于民办普通高校发展的优惠的政策。国家积极推进评估民办普通高校工作,在评审办学资质、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国家支持中介机构发挥自身的作用,客观评估民办普通高校,对办学行为有效规范,构建优良的民办普通高校品牌形象。行政管理服务于民办普通高校的发展,利用高效优质的管理服务制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空间,推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校际合并与联合积极鼓励与指导,并且综合应用各种有利条件,对民办普通高校投资渠道积极开拓。

(三)加强建设民办普通高校教师队伍

1.加强建设自有教师队伍。(1)高薪聘请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民办高校的办学者必须舍得花费大砝码对师资队伍进行培养。民办高校需联系自身的发展目标加强建设师资队伍,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注重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进一步提高办学综合实力。(2)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提升科研水平。

2.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考核、激励管理机制。(1)政府应当尽快明确民办高校的民办事业单位身份,有效解决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与落户问题,积极完善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系统,在养老、医疗与公积金方面享受与公办高校教师相同的待遇。教育主管单位应当统一管理民办与公办高校教师的评审职称制度,促使民办高校教师平等职称工作逐渐实现规范化管理。(2)在教师管理中引入人力资源管理。其一,是将教师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资源,站在人资资源管理角度建设教师队伍,注重全方位评价教师工作成绩。其二,是重视分配人力资源,尽量提高整体的人力资源效益。(3)不断激励教师。其一,是目标激励,设计合理的发展目标,积极跳动教师的积极性;其二,是竞争激励,引进竞争制度,在晋升教师职称、福利待遇等方面充分应用优胜劣汰的原则;其三,是考评激励,将科学的定量激励指标作为考核民办高校教师的主要目标,并且在评定教师职称、培训培养、奖励资金上体现考核结果。

3.不断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与生活条件。(1)关心教师的生活条件,为教师解决生活难题。(2)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逐渐对教师的薪酬体系进行完善。民办高校分配收入应当与市场薪酬水平进行紧贴,不断对基本工资、紧贴岗位以及奖励业绩的薪酬体系进行完善,在发放模式、分配方法以及管理机制上实施创新探索。

(四)民办普通高校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第一,充分发挥民办普通高校的自主性。很多高校通过独自经营、自主办学等方式逐渐实现了灵活经营。在管理制度上大部分使用了董事会领导的校长负责机制,其重要特点就是由学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社会专业人士共同构成董事会,经营决策学校的长期规划、发展目标、筹集资金、财政预算等重要事务。第二,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市场化与开放化,公立高校对于市场需求反应比较迟钝,这样就为民办普通高校创造了发展空间。民办普通高校应当具有自强自立的理念,积极筹集资金办企业。

四、结束语

我国的民办普通高校历经30余年的发展,在办学方式与竞争能力的运行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不管是分析世界发展经验,还是分析我国的历史经验,民办普通高校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现象,政府教育部门应当积极支持民办普通高校的发展,对其科学指导,有效规范,促使其更上一层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钊.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办学特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

当前中国会展产业发展趋势 篇7

会展城市区域格局初步形成

会展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通过区域产业和资源的依托, 并随着经济区域化的深化, 我国会展经济区域化的雏形已初步形成。当前, 会展经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第三产业发达城市已迅速崛起, 并出现南、东、北三大“会展城市战略生态群”, 即分别以广州、上海、北京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为中心的三大会展城市战略生态群。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及新建会展场馆不断增加, 我国会展经济市场呈现重心东移态势。据统计, 全国举办会展最多的省市首推上海, 北京次之, 广东最为活跃。从会展收入看, 广东、北京和上海占据了垄断地位, 占全国会展收入的近90%。在这三大会展经济产业带的引领下, 同时与东北会展经济带及中西部会展城市经济带相互协调, 构成各具特色、多层次的会展经济发展格局。

三大市场经营主体角逐

目前, 作为市场主体的展馆、展览公司体制已呈多元化, 民营展览公司发展势头迅猛。除贸易促进机构和各类协会等举办机构外, 已拥有国营、股份制、民营和中外合资等不同性质的大批专业展览公司, 基本形成国营、中外合资、民营三大市场主体。

据不完全统计, 广州市具有展览经营权企业超过500家, 注册展览公司200家左右, 其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目前, 我国会展市场的三大经营主体角逐, 而且会展市场中出现管理体制不顺, 缺乏法律规范, 展馆建设过热, 市场竞争无序, 行业组织建设滞后等现象, 这将致使该行业的平均利润下降。

会展产业市场化程度加深

我国会展业当前的市场化主要表现为“会展项目举办市场化”、“会展企业经营”和“会展产业制度建设”三个方面。首先, 政府展览市场化已成为行业改革中的重点, 部分政府展览会已通过重组、拆分、合资、兼并等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 产权和管理权成为改革的焦点, 特别应该关注在此过程中的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其次, 会展企业的市场化由于民营和外资企业增加, 促使经营主体的经营意识和观念发生较大变化, 会展企业市场化主要体现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 如企业组织机构、经营模式和管理手段、企业信息化改造、人力资源建设能力等方面。最后, 我国会展经济处在发展的重要关口, 会展业政策、制度建设随着国家发改委“中国会展业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和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筹建, 将在政策理论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跨国会展企业真正“落地”我国

前几年是我国会展业的整合期, 这在会展主题上表现为中外的融合、会展的互动、主题的细分等。我国会展企业在和这些跨国公司“血战”时, 必然产生展会品牌利益格局的再次分配。就展会主题而言, 市场细分化、专业化成为发展的方向, 进一步增加会展的内涵, 提供高附加值的会展文化显得必要。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国内举办的国际专业展将近40%有境外公司参与。尤其是WTO的全面实施后, 标志跨国会展企业真正“落地”我国。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与广州光亚展览贸易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合作组建“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公司”, 该公司是我国展览业投资最大的一家中外合作公司之一。继法兰克福登陆广州取得成功之后, 德国的另一家展览大贾即美沙展览集团也正式登陆广州展览市场, 与广州振威展览公司举办的品牌展GIMT进行合作, 引进德国顶级金属加工展 (ABM) , 并举行了亚洲顶级的“G I M T+A M-BCHINA” (机床金属加工展) 等等。

香港与我国政府签署了CEPA, 它被当作香港经济结构转型中新的动力, 把两地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提升到制度化建设的层面上。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 CEPA协议中列出18个将会受惠的服务行业, 会议展览业列第二位。

会展人力资源建设能力提高

当前奶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 篇8

1 市场行情分析

2013年开始, 鲜奶收购价格达到5元/kg左右, 公牛犊价格也达到了2000元/头左右, 奶牛养殖效益可观。奶价较高的原因主要是奶牛存栏量和奶产量下降。受2008年“三鹿事件”影响, 2008~2012年, 奶价一直在3~3.5元/kg左右徘徊, 饲料价格不断上涨 (如玉米价格上涨50%左右) , 奶农养殖利润下降, 基本处于微利状态 (每头奶牛盈利1000~2000元左右) , 农户养殖积极性不高, 纷纷淘汰奶牛。此外, 为确保奶业质量安全, 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 从2008年起, 国家开始取缔奶牛散养户, 许多散养户由于离家远等原因不愿在奶牛小区养殖, 纷纷把奶牛处理掉, 造成奶牛存栏和奶产量下降, 奶价升高。

2 标准化奶牛规模场养殖效益分析

所谓标准化奶牛规模场, 指牛舍实现卧床饲养, 分群饲养, 漏缝地板, 有较好的防暑降温设备, 标准化奶厅、实现全混合日粮饲喂, 饲喂苜蓿、羊草、精料、青贮, 有与规模相适应的沼气池, 污水处理设施等, 泌乳牛年单产水平达7.5t左右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场。犊牛和青年牛的前期饲养成本和后期淘汰牛销售收益基本持平, 这里忽略不计。

从表1来看, 标准化奶牛规模场奶牛平均单产7.5t, 每头奶牛年利润可达到1万元左右, 存栏300头泌乳牛的奶牛场年利润可达300多万元;若不计银行利息, 年利润可达420多万元。

3 奶牛小区散养户效益分析

从表2来看, 由于奶牛小区散养户以一家一户养殖为主, 奶牛户主要购置奶牛、饲料、兽药等, 不用投资建设牛舍、奶厅、水电、土地等, 虽投资较少, 但饲养管理技术较低, 奶牛不能分群饲养, 基本不饲喂全株青贮、羊草、苜蓿等优质牧草, 奶牛产奶性能低下, 平均单产仅5.5t左右。若不计算人工工资, 每头奶牛可盈利0.87万元, 饲养10头奶牛年利润可达4.35万元, 基本为一个人的工资;若自己不饲养, 雇一个工人来饲养, 每头奶牛利润不足2000元。

4 奶牛小区投资人效益分析

从表3看, 投资400万元左右建设奶牛小区, 由于奶牛小区管理起来较困难, 泌乳奶牛产奶量低, 平均单产5.5t。奶牛小区投资人按吨奶抽取1200元的鲜奶销售差价, 存栏300头泌乳牛的奶牛小区每年利润可达100万元左右;若不计算贷款利息, 每年利润可达140万元左右。

备注: (1) 年土地租金按每年每亩1000元计算; (2) 折旧期为10年; (3) 年饲料成本包括精料、苜蓿、羊草、全株青贮等, 每天每头泌乳牛饲料费55元计算; (4) 年公牛犊销售收入, 300头泌乳牛年提供150头公牛犊, 每头公牛犊按2000元计算; (5) 每头泌乳牛年产7.5t鲜奶计算; (6) 投资牛场资金利息指投资600头奶牛的标准化牛场, 需固定资金、流动资金1000万元, 按利息, 每年需利息120万元。由于各奶牛场的管理技术水平不同, 收益不相同, 而且差异较大, 这里主要指管理水平较高的标准化奶牛养殖场。

备注: (1) 年饲料成本包括精料和秸秆青贮等, 每天每头泌乳牛饲料费30元计算; (2) 年贷款利息计算, 按贷款10万元计算, 每年利息1万元; (3) 年公牛犊销售收入, 5头泌乳牛年提供2.5头公牛犊, 每头公牛犊按2000元计算; (4) 每头泌乳牛年产5.5t鲜奶计算; (5) 奶农将鲜奶交售奶牛小区, 价格为3.8元/kg左右。

当前金融危机下外贸发展初探 篇9

一、全球经济处于衰退下滑期

从表面上看, 是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 但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却不仅仅局限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国际金融市场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风险, 很难有国家能在这种情况下独善其身, 全球化的经济衰退已经是不可避免的。

二、中国外贸形势分析

(一) 出口增速回落, 进口增长加快, 外贸顺差减少。

08年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9671.3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第一季度出口增长30.3%, 第二三季度增速回落。前三季度总计出口10740.6亿美元, 增长22.3%, 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进口增长自年初开始加速, 总计进口8930.7亿美元, 增长29.0%, 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9.9个百分点。外贸顺差1809.9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下降2.6%。

(二) 加工贸易增速继续回落。

前三季度中国一般贸易继续强劲增长, 进出口总值达到9565.7亿美元, 增长35.9%。其中, 出口5007.8亿美元, 增长26.9%;进口4557.9亿美元, 增速高达47.3%, 比上年同期加快22.7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增长进一步趋缓, 进出口总值8034.0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3.8%。

(三) 08年出口增幅低于20%

当前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一些研究机构预测第三、四季度美国的个人消费将出现负增长, 相应地美国经济将至少步入温和负增长。欧元区和日本第二季度已经陷入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增长也都开始放慢。第四季度主要发达国家进口量开始萎缩, 全球商品贸易也将显著放缓。部分地区和企业出现支付困难。中国进出口企业已经明显感受到出口新订单减少和支付风险的增大。第四季度中国出口增长进一步放缓, 全年出口增速回落至20%以下。

三、中国外贸遇寒

1、外需进一步走弱的迹象已显现。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08年9月份PMI (采购经理指数) 中, 表现最差的分指数是新出口订单指数, 仅为48.4, 仍处在收缩的范围内。季节性调整后表现更差, 9月份数据较8月份大幅下跌了2.3个指数点。购进价格分指数继续了8月份以来急速下跌的行情, 9月份跌至44.7的水平, 这是自2006年以来该指数首次低于50, 意味着制造业上游产品价格整体较8月份显著回落。PPI同比增幅有望快速回落。

2、部分出口企业面临困境。随着我国外贸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境外需求快速放缓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表现为:一是企业接受国外订单减少, 出口增速回落。自2007年下半年起, 企业不敢接国外订单的情况开始显现, 许多企业为防止汇率风险, 还把长期订单改为短期订单, 把大订单改为小订单, 造成总订货量减少, 出口量值下降。二是出口换汇成本下降跟不上汇率的升值幅度, 企业处于亏损边缘。从国内看, “率两价” (退税率、汇率、利率和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 变动产生的叠加效应, 加之从紧的货币政策环境影响, 给出口经营带来重压。企业普遍反映今年成本上升20%以上, 部分地区企业倒闭、跨国公司订单转移。

3、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随着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以及企业环保支出增加等因素影响, 企业成本支出日益加大。从短期看, 这些成本快速上升使我国外贸企业难以在价格上迅速作出反应, 必然使其利润受到极大影响, 甚至陷入亏损。尤为不利的是,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及逐步蔓延, 世界经济减速使境外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大大削弱, 使我涨压力的空间受到极大压制。

四、中国外贸企业的出路

(一) 采取积极有效的外贸政策。

第一, 进一步完善外贸政策。要加强对重点出口商品的监测, 有保有压, 帮助出口企业解决流动资金紧缺问题和汇率风险防范问题。第二, 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为了稳定出口, 应放缓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速度, 乃至可以适当贬值。第三, 大力推进出口多元化战略。继续实行出口产品的地区多样化。借助于新兴市场扩大出口, 通过向中东、俄罗斯、拉美等地区的出口增长来缓解对发达国家出口的放缓。第四, 积极有序组织劳动密集型等外向型产业在国内梯度转移, 缓解因出口放缓带来的国内就业压力。

(二) 危机的出路是创新。

面对恶化的出口环境, 对于出口企业来说,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商品的价格。然而, 贸然提价或将导致客户流失, 以涨价为手段的成本转嫁并不是长久之计。从宏观发展形势上看, 人民币升值和生产价格上涨还将持续, 而以“物廉价美”为卖点的中国制造, 其价格上涨幅度毕竟有限, 加强研发创新, 建立自主品牌才是长久之计。只有不断苦练内功, 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突破重围, 得到持续发展。

(三) 电子商务是中国外贸的突破口。

B2B (Business To Business) 是指一个市场的领域。就是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 除了在线交易和产品展示, B2B的业务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将企业内部网通过B2B网站与客户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 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目前B2B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预计未来几年全球B2B的年增长率将会保持在45%左右, 2010年全球B2B电子商务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6万亿美元, 外贸企业应将一部分精力投放到电子商务上来, 既能缩减成本, 又能提高效率和效益。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动荡, 中国的外贸行业也提前进入了寒冬。在不利局面下,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仍具备不少有利条件, 这些有利条件决定了中国对外贸易仍将会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外贸,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经济大参考》.2008年第26期.国际经济动态.

[2]、《海外经济评论》.第43期.金融海啸下的中国经济.

[3]、《中国对外贸局》.中国外贸熬过晚上.就是朝阳.2008年第8期.

试析当前我国体育消费的发展 篇10

从发展趋势来看, 我国的体育消费需求会逐步上升, 根据国内外社会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践和我国近年来社会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数据表明, 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 我国体育消费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1. 实物型体育消费需求的增长。

实物型体育消费需求主要指运动服装、鞋袜及运动器材等体育实物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一方面运动服装、鞋袜兼具运动和日常生活两方面的效用, 加上人们的现代意识和个性化意识越来越强, 因而越来越多的体育消费者, 尤其是青少年会青睐于这类体育实物;另一方面, 经济水平的提高, 某些小型体育运动器材价格相对低廉, 因此随着体育人口的增加, 必将带来实物型体育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

2. 观赏型体育消费者队伍的扩张。

观赏型消费就是指人们用货币购买各种入场券、门票, 以观看欣赏达到视觉神经满足为目的的消费行为。如观看赛事、体育展览等。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以及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 国际体育交流必将日益扩大, 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体育表演, 特别是大型的国际体育赛事在我国举办, 必将极大提高我国人民的体育意识和欣赏水平。这样欣赏型体育消费者队伍在我国将壮大。

3. 参与型体育消费的增长。

参与型体育消费就是指人们用货币购买各种和体育活动有关的体育服务的消费行为, 如参加体育活动和健身活动。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化、商业化的发展, 各种体育劳务、服务项目蓬勃兴起, 必将极大地提高体育消费者的消费兴趣, 同时, 体育的功能、体育消费的效益也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促使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消费过程, 参与型体育消费必将日益丰富。

但是, 也必须清楚的看到, 我国目前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只有1000美元, 经济制约着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因而, 我国体育消费需求的增长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 要促使我国体育消费有个新的发展, 必须从多方面来进行改善。

二、制约我国体育消费发展的主要原因

当前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发展既受经济发展整体环境、个人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 也受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社会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居民消费水平的低下。

体育消费不属于生存消费, 而应属于发展和享受消费的范畴, 并且其需求的收入弹性和边际消费倾向较大, 即收入有较少的变化会引起体育消费较大的变化, 据马晓河等表述, 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加1%, 其体育消费将增加1.5%。而我国人均GDP约1000美元, 人均日消费量也只有几美元。中国正处于一个标准的工业化加速时期, 也就是工业化还没有完成, 但已经进入工业化加速时期。这样的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人均收入较低, 居民的体育消费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 显然不太可能。

2. 体育供给相对不足。

首先, 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也是制约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如南京的五台山体育馆, 每逢假日, 体育馆暴满, 往往要提前3天~4天预约, 有的热门场地, 甚至需要提前一周预约。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消费的对象和场所, 对象和场所不足必然会导致体育消费的停滞。其次, 有些体育产品价格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该体育项目的普及与开展。例如我国的高尔夫球, 一般来说, 打一场高尔夫球的花费往往在千元以上, 这与我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 把许多消费者拒之门外。最后, 我国高水平体育赛事较少, 群众喜爱的篮球、足球、排球高水平的职业队之间的比赛如甲A、甲B的赛事在国内各省市分布极不均匀, 使许多群众难以得到欣赏, 这也将影响体育消费的发展。总之, 体育消费品的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的体育消费的增长。

3. 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居民体育消费主要以实物型消费为主, 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明显低于体育物质产品的消费。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或国家, 体育消费中体育服务产品消费占总体育消费的比重均已超过了半数 (如下表) 。

对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这种状况短期内不会有很大的改观。因为, 对中低收入家庭来说, 购买体育服装既可以满足运动的需要, 又可以替代一般生活用品消费中对服装的消费。现有很多年青人穿名牌运动服、运动鞋并不是出于运动的需要, 而是追求一种穿着上的时尚。除了受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低制约外, 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落后,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居民对体育其他产品的消费。

三、促进我国体育消费发展的主要措施

我国对体育产业的开发虽晚, 但市场潜力巨大。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2007年, 全国有各类体育经营企业4万多家, 总投资额约5000亿元人民币, 营业额约11000亿元人民币。体育消费已开始成为大众消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由此拉动的体育消费, 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目前, 体育产业的经济效能己被各国政府和人民所认识,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国现阶段扩大体育消费的主要措施有:

1. 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

改革消费体制、调整消费政策, 拓展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在世纪之交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 余暇时间的增多, 人们“自我完善”意识的增强, 将导致体育人口的增多。我国人民消费观念、消费意识、消费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 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比较薄弱, 居民还不习惯购票观赛, 体育人口比例过低。在转变观念过程中应以社会健康意识的增强为主线, 发挥体育对社会稳定和人类发展所起的作用。因此, 体育管理部门要引导消费, 引进重大体育赛事, 带动整体体育消费的发展。

2. 政府投资调控力度的加大。

社会服务系统的建立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体育场所数量起到决定性作用, 增加和扩大可供居民体育消费的场所, 增加劳务消费的量和质, 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满足人们不同需求时, 体育需求的结构才会趋于合理, 各类体育消费需求将达到协调。政府政策对增加体育商品的供给量、形成消费者对体育商品的消费偏好有重要作用。政府应放宽政策,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以使厂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可以根据市场情况, 调节供给量:政府应鼓励厂商扩大体育商品的供给种类, 对厂商生产行为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一定的引导。当前应重点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3. 体育供给应趋于合理化。

一是提高体育产品质量以吸引消费者。我国体育产品的质量与世界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生产企业应尽快提高供给的体育商品质量, 以质量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扩大体育商品的消费量;二是以市场为导向调节体育产品的结构和地域分布。体育产品的内在结构应有所调整, 大力开发消费者喜闻乐见的中档体育商品, 丰富供给品种, 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地域上应重视增加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体育商品的供给, 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 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体育投入, 发挥国有体育企业的主渠道作用, 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多种投资主体。今后应依据我国对外开放程度, 吸引国际资本参与体育商品生产;三是抓好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以提高利用效率。完成体育产品消费还需要有相应的体育设施。应通过各种手段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当前应对国有公共场馆建设、使用问题进行研究, 加大开放程度, 建立使用补偿机制, 明确场馆性质, 在此基础上进行产权关系改革。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 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需求。引导体育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 这是中国体育的一次革命。尽管我国体育产业的起步较晚, 但势不可挡的体育产业化潮流令全国人民为之瞩目。中国人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体育, 体育的经济价值和经济功能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未来体育消费必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

四、小结

总之, 我国体育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大, 促进我国体育消费的发展, 这需要政府、消费者和体育供给者共同协调发展。积极引导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市场的形成, 调整好体育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满足人们健身、休闲、娱乐的需要。体育产业应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和利用 (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业、体育比赛转播权的销售和转让、体育博彩业、体育广告业、体育标志产品商标的经营和开发、体育场馆的开发和利用) 。体育产业应以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 从市场信息收集、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到商品生产、流通经营、满足消费需要等各个环节入手优化产品结构, 使各体育产业部门结成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摘要: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们为满足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采用不同的方式消耗体育产品的过程。从北京奥运会的体育消费我们可以看到, 体育消费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我国体育消费的主要趋势, 以及现阶段在体育消费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和发展策略。

关键词:体育,消费,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香青: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河海大学, 2006.5

当前无砟轨道技术发展分析 篇11

关键词:无砟轨道板  技术  发展

中图分类号:U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039-01

根据我国铁路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为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新一轮的铁道建设正在进行,我国新线铁路建设已经进入了新一轮发展高潮,建设高等级的高速铁路是我国新线铁路建设的发展方向,高速铁路要求作为基础的轨道结构具有高顺平性、高稳定性。而轨道工程则是高速铁路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相对于有碴轨道,无砟轨道体系可有效减少养护维修工作量、降低作业强度、改善作业条件。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无砟轨道的背后蕴含了很大市场。随着各条高速铁路的相继开通,我国高速铁路以无砟轨道为首选的技术路线逐渐成为共。相比于有碴轨道,无砟轨道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稳定性、受力性能和耐久性等优点,已成为世界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的主要发展方向,而截至到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通车里程居世界第一位。与国外相比,我国高速铁路线路长,沿线自然环境复杂,近年来投入运营的京沪高铁和京广高铁贯穿南北,穿越地区环境复杂多变,从东北的寒冷气候到南方的高温湿热气候,不同的环境作用下,轨道板的质量也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对无砟轨道中的无砟轨道板技术做了初步的探讨。

1 无砟轨道国内外发展现状

无砟轨道目前已经出现了上百种结构形式。其中德国的无砟轨道结构类型和修建数量较多,但是在高速铁路上大量运用的时间很短。世界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如英国、韩国、意大利、我国台湾等也修建了各种形式无砟轨道。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各类无砟轨道结构的研究与铺设,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许多国家把无砟轨道技术作为主要技术进行推广采用,截止到现在已经得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其中以德国、日本最具代表性。高铁建设所采用的无砟轨道板主要技术来源于德国和日本,我国目前应用数量最多的无砟轨道板为日本的板式无砟轨道结构,主要用于日本和台湾,德国的无砟轨道体系也应用较为广泛。其中其开发无砟轨道全部符合欧洲统一设计要求,并且在应用前必须通过实尺模型激振试验及性能综合评估,然后才能在高速铁路上进行试铺,截止目前,德国先后共提出近百种无砟轨道型式,有近30种结构型式得到试铺和运营。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和研究,德国已经成功研发了雷达型、博格板型、旭普林型等十几种无砟轨道结构型式,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雷达型、博格板型和旭普林型3种。德国现在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规范。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针对板式无砟轨道进行研究,到了20世纪90年代,提出用硅道床取代沥青硅道床的技术方案,并用普通A型道板取代RA型轨道板,实现了板式轨道结构形式的统一。

韩国目前采用较多的是Rheda双块式轨道、旭普林型双块式轨道、博格板式轨道。我国台湾地区高速铁路全线采用无砟轨道,区间高架桥上均为框架板式无砟轨道技术。

我国对无砟轨道的研究起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曾出现过混凝土支承块式式等多种形式。70年代因无砟轨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80年代多被拆除并被有碎轨道替代,进入90年代,为适应我国高速铁路的需要,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板式、长枕埋入式和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进行了试铺,2004年铁道部在引进国外包括博格板式在内的四种无砟轨道技术,2007年铁道部又组织了全国多个院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了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再创新研究,国内无砟轨道结构也已经基本成型,主要包括CRTS I型板式无砟轨道、CRTS11型板式无砟轨道、CRTS 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和CRTS I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

2 CRTSⅡ型轨道板施工工艺介绍

下面以其中的CRTSⅡ型轨道板的施工工艺作为无砟轨道板的代表来进行介绍,首先CRTSⅡ型轨道板的制造过程中,第一步是钢筋热缩管加工,这种方法是轨道板纵向连接钢筋在特制的胎具上加工,等到热缩工序完成后,将钢筋放入钢筋托盘中,把其运至安装工位。然后进行焊接接地装置和钢筋网片的制作,在钢筋加工车间制作钢筋网片,网片在定制胎具上绑扎成型,在两层钢筋交叉处需要垫绝缘垫片。然后进行模板清洗、清理,在进行扣件套管和轨道板端切槽体,以及横向档板和网片入模,然后进行预应力钢筋张拉,对轨道板的模具进行混凝土浇筑,浇筑混凝土采用布料机摊铺、振动横梁配合振捣器捣固的方法,在浇筑完混凝土后,至其初凝前,立即进行拉毛作业。以上几个过程进行后,可以进行混凝土养护,即在轨道板浇筑完毕后,及时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帆布保温,保温结束后进行轨道板脱模作业。轨道板脱模采取桥式吊车配合真空吊具,压缩空气、振捣器辅助的方法,最后再经过一系列轨道板翻转、轨道板打磨、安装扣件等工序即完成了CRTSⅡ型轨道板的制作过程。

3 无砟轨道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无砟轨道是由钢筋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等组成,需要承受高速火车的反复荷载作用,这样的话,在无砟轨道的正常使用寿命周期内,就存在维修周期,维修成本,无砟轨道作为高速铁路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无砟轨道要求的使用寿命至少要超过60年,这就要求作为重要的无砟轨道产品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德国的无砟轨道技术较为先进,但是在耐久性研究方面也只是做了结构设计、在材料和与养护方面有基本的耐久性要求,但是没有具体考虑无砟轨道需要更换时对高铁运营的影响和后面維护的费用,日本对新干线制订了很周密的维护标准,同时在施工和运营时期也充分考虑了无砟轨道的使用时间,但还是缺乏系统的对无砟轨道结构耐久性的研究,所以下一步,无砟轨道板的耐久性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

4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运输作为我国陆上交通的重要运输方式之一,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现在的高速铁路建设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该文首先介绍了无砟轨道的概念和国内外发展情况,并对无砟轨道板技术发展进展做了初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郭福安.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结构[J].铁道标准设计,2006(4):7-10.

[2] 何华武.无砟轨道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当前资信评估业发展刍议 篇12

一、我国资信评估行业发展的现状

资信评估是个古老而常新的事业, 我国的资信评估行业起步迟, 发展慢。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 导致资信评估行业根本没有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必要。1987年才有资信评级的雏形, 当时的资信评估机构隶属于人民银行各分行, 把资信评估作为人民银行的职能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 资信评估逐步发展。近一到两年, 国家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要求在各个特别是政府行政管理、招标采购中广泛使用第三方信用评估报告, 资信评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据不完全统计, 江苏省就有各类资信 (信用) 评估企业100多家, 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金融机构资信评级、贷款项目评级、企业资信评级、企业债券及短期融资债券资信等级评级、保险及证券公司等级评级等。经过这么多年的艰苦探索和经验积累, 目前资信评级行业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 业务范围十分广泛

除了传统的债券评级、信贷评级外, 近年来在行业管理中大量使用资信评估报告, 如政府要求对担保公司进行全面评估、对小贷公司进行全面评估, 以及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工程建设、劳动保障、税收管理、医疗卫生、教育科研、中介服务、信息消费、股权投资、融资担保、合同履约、商业贿赂治理等行政管理时, 要求使用第三方资信评估报告。

(二) 评级市场初步形成

近年来, 大量新登记成立的资信评估企业, 使得评估企业绝对数量变大。同时一些成立早的评级机构不断在全国开设分支机构, 如江苏远东、安博尔、大公国际、中诚信等企业已初具规模。

(三) 资信评级方法和指标体系初步建立

1992年, 中国信用评级协会制定发布了《债券信用评级办法》, 在债券评级方面我国有了自己统一的的评级指标体系和方法, 为我国信用评估制度奠定了基础。一些大的资信评估机构都有自己的指标体系, 一般都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目前我国资信评估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法律法规不健全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国务院于2014年印发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2014-2020年) 》, 着力推进诚信建设规范化、长效化, 并要求各地推进信用立法工作, 推动相关部门和立法机构依据上位法出台配套制度、实施细则及司法解释, 使信用信息征集、查询、应用、互联互通、信用信息安全和主体权益保护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推动各地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上升为法规制度, 制定诚信建设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但目前为止, 除了《征信业管理条例》以及证监会2007年出台过《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证券资信评级机构执业行为准则》, 中国证券业协会2015发布的《证券市场资信评级机构评级业务实施细则 (试行) 》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外, 对于资信评估的主体、行业准入、行为规范、违规惩戒等无法可依, 资信评估报告的地位和作用也未得到法律认可。

(二) 从业门槛较低

《征信业管理条例》对于设立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 确定了一些条件, 如主要股东信誉良好, 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有符合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保障信息安全的设施、设备和制度、措施;拟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符合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任职条件等。对于设立经营企业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 并未有门槛条件。同时, 近年来, 国家推行商事制度改革, 鼓励全民创业, 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前置审查外, 工商登记不再对设立条件把关。另外, 各地信用办也在办理信用评估企业备案。对于信用评估人员也没有从业要求, 导致从业人员良莠不齐, 特别是近年新设立的企业整体素质偏低, 无法胜任相应的工作。

(三) 多头管理

由于国家缺乏相应统一立法, 目前造成多头管理局面。大家都在管, 九龙治水, 却都管不好。证监会对证券评级进行管理, ;人民银行对征信机构进行备案, 对信贷评级进行管理;信用办认为自己是主管部门, 要求全部集中备案管理;工商局也在从事企业信用的相关管理。到底谁是行业主管部门, 谁是配合部门, 由于立法没有明确, 导致目前多头管理的现状。

(四) 缺乏行业主导

目前, 我国的资信评估企业很多, 但还没有产生“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权威评级机构。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 以江苏远东、安博尔、中诚信和大公国际为代表的一些独立评级机构已初步奠定了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主导地位相对突出, 但与发达国家的标普、穆迪等公司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行业影响力也不够。同时, 由于我国评级市场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评级机构的市场地位受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很大。

(五) 存在行业垄断和地区垄断

目前, 资信评估行业竞争还不充分, 存在行业垄断和地区垄断。金融行业、证券行业以及其他如建设、交通、水利等行业, 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垄断, 多年的合作伙伴优先, 市场干预较多。一些地区大力推进信用信息在行政管理事项中的广泛运用, 将市场主体的信用记录或信用报告作为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参考, 加强管理和服务创新, 但在具体行政管理中, 往往推荐一些信用评估企业, 或者设立备案条件, 不允许外地资信评估企业进入, 不承认外地企业的评估报告, 实行地区封锁和垄断。

(六) 行业自律缺失

目前, 政府对资信评估业的管理不到位, 行业的自律也严重缺失。1997年, 部分资信评估企业联合发起了中华资信评估联席会。但该联席会成员很少, 发挥的作用仅限于联谊、交流, 没有能够成为全国性的行业自治组织, 未能制定相关准则, 进行行业自律管理。

三、我国资信评级行业规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立法, 完善法律法规

建议根据国务院的指导纲要, 各地特别是先进发达城市, 利用地方立法权, 先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 对资信评估业进行立法规范、引导, 条件成熟时尽快上升为法律, 赋予资信评估报告相应的法律地位, 明确评估企业的法律责任。

(二) 明确行业主管部门

要改变目前“九龙治水”的局面, 首先立法要明确一个牵头管理部门, 负责资信评估行业的管理。在立法不明确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要在统筹考虑部门机构职责时进行明确, 确保管理者有权、缺位者承担责任。

(三) 建立行业准入机制与惩戒、退出机制

在国家立法不明确的情况下, 行业主管部门要强化管理, 建立行业准入机制, 确保评估企业本身的素质, 也可以发布一些指引, 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同时, 要权责对等, 对于违规经营、质量低劣的企业要实行惩戒, 情节严重的要责令退出。

(四) 积极培育行业龙头

当前, 政府部门要发挥作用, 培育市场环境。对于一些成立早、实力强、信誉好的评估企业, 要予以重点扶持, 早日产生中国的“标普”、“穆迪”, 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五) 打破垄断, 推进市场竞争

各地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中使用信用报告, 推动了资信评估行业的发展, 也给一些不具备条件的人带来了“商机”, 两三个人、一间办公室, 就成立了评估公司, 业务如何做一窍不通, 但由于有行业照顾、地区照顾, 业务照做不误。在准入门槛确立的前提下, 要坚决打破封锁与垄断, 引进大的评估企业或者国际评估企业, 通过竞争, 优胜劣汰, 推动评估市场的普遍提高。

(六) 建立行业协会, 强化行业自律

各地资信主管部门要减轻监管压力, 必须引导成立行业协会。通过不断提高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自我净化能力, 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虹.中国信用评级业的现状与课题[J].中国金融家, 2012 (5) .

[2]白银海.浅析金融业资信评估制度的完善[J].经营管理者, 2015 (6) .

上一篇:高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下一篇:管理方法体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