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

2024-07-26

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共8篇)

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 篇1

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对策

今年上半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这一主题,积极扩大种植,抓好养殖业,加大农业投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上半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2274万元,同比增长17.72%。其中:实现种植业产值30326万元,同比增长23.60%;林业产值14759万元,同比增长17.47%;畜牧业产值103795万元,同比增长16.29%;渔业产值1085万元,同比增长12.2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309万元,同比增长13.69%。

一、小春粮食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

XX年全县实际实现小春粮食产量35162吨,比XX年实际产量34648吨增长1.48%,比XX年实际产量13947吨增长152.11%,比XX年计划产量34300吨超额完成2.51%。由于XX年全县遭受百年未遇的干旱,小春粮食产量比XX年减产59.75%,XX年达到XX年的小春粮食生产水平,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二、全面完成大春种植任务

我县紧紧围绕种植大春粮食100万亩,其中:稻谷7万亩;玉米30万亩;薯类56万亩;杂粮7万亩。油料2万亩,烤烟6.38万亩,蔬菜28.85万亩,其中:辣椒13万亩,中药材1.21万亩,魔芋2.25万亩,花卉0.65万亩的奋斗目标,较好的完成了大春种植任务。

全县实际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04.49万亩,同比增0.04%。其中:稻谷7.02万亩,同比增19.06%;玉米31.27万亩,同比增0.94%;薯类56.63万亩,同比减1.39%;杂粮9.57万亩,同比减6.00%。

全县实际完成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2.98万亩,同比增8.42%。其中:油料2.11万亩,同比增2.34%;烟叶6.71万亩,同比增4.29%;蔬菜32.54万亩,同比增9.04%,其中:辣椒13.85万亩,同比增16.11%,魔芋1.89万亩,同比增19.38%;其他1.62万亩,同比增24.32%。

全县实际完成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12.59万亩,同比增9.51%。其中:青饲料11.90万亩,同比增8.22%;花卉0.69万亩,同比增37.70%。

三、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

按照“良种繁育,规模养殖,疫病防治”的工作思路,截止二季度末,全县完成生猪存栏101.10万头,同比增6.90%;牛存栏32.32万头,同比增1.69%;山绵羊存栏40.97万只,同比增3.31%。出栏肉猪99.57万头,同比增10.00%;出栏肉牛9.27万头,同比增4.92%;出栏肉羊21.09万只,同比增13.74%%。实现猪牛羊禽肉总产量12.25万吨,同比 增8.22%。

四、建议及对策

进一步组织抓好大春作物田间管理。重点加强对

化肥、农药、农机的组织供应,对“八月低温”、“倒春寒”、洪涝灾害、旱灾、病虫灾的灾害防治工作;

进一步组织抓好畜牧业生产。重点加强厩舍改

造、青贮窖、蓄粪池建设、畜禽防疫、优质牧草种植和畜牧养殖加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提高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的获利能力;

进一步组织抓好农产品购销工作。重点组织好脱毒马铃薯、烤烟、蔬菜、辣椒、畜禽产品、水果、干果、中药材、花卉等农产品的购销工作,增加农民收入;

进一步组织抓好农产品市场整治工作。重点抓好农资、农药、畜禽等农产品的市场整治工作,严防假冒伪劣和不合格产品冲击市场。

切实落实好惠农政策。切实落实好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奶牛良种补贴、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及规模养殖大户补贴等中央、省、市、县的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XX县统计局:段正友、安克慧

二0一一年六月三十日

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 篇2

企业社工又可以称之为企业社会工作, 就是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念, 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福利保障等方面进行干预, 主要是为了实现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用相连接, 从而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企业社工师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工作方法和理念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目前有些企业主要领导认为自己企业已经有了人力资源部, 并且错误地认为人力资源部可以完全代替企业社工的职能, 所以觉得企业社工岗位没有必要。从这种思想观念中可以看出, 要想将企业社工融入到企业中就必须区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社工之间的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的要求, 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开发, 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企业社会工作师以人为本、助人自助, 目的在于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共同进步, 从这一来分析, 企业社会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一致的地方。但是人力资源管理都是站在经营者角度来对员工进行管理, 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并没有考虑员工个人心理层面的需求, 而企业社工就正好弥补了人力资源管理在这方面的缺失, 通过对员工心理辅导、开展小组活动等形式, 切实解决员工的问题, 让员工更好地融入公司, 与公司一起进步。另外一方面,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只涉及员工个人发展, 而没有对其家庭进行关心, 但是员工家庭是否幸福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工作状态。企业社会工作就可以关注到员工的家庭, 通过一系列家庭趣味活动来重视员工家庭发展, 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对公司的忠诚度。因此可以看出, 企业社工在企业中有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无法取代的地位, 企业社会工作者也可以深入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 所以企业社工在企业发展中有着很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二、企业社工发展现状

1.我国企业社工发展历史

我国企业社工开始于民国时期, 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发明, 比如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厂在当时就将对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划入到日常管理中。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企业社工也迎来了新的春天, 出现了很多具有我国特色的, 并且非专业的企业社工人员和机构。在这一时期的企业社工都是在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领导下, 以企业工会组织为载体的群众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办法, 目的在于向职工提供各种社会服务, 比如举办职工福利事业、开展职工教育、协调职工关系等方面。因此可以看出, 在计划经济时代, 我国企业社工主要是为了解决职工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问题, 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产品质量, 从而提高企业活力, 在企业发展中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企业在组织方式、利益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复杂, 而企业员工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 比如就业稳定性差、心理问题等方面, 这样就急需专业的企业社工工作者加入。而企业社会工作者在这一背景下也迎来了高峰期, 更多的社会工作者选择了企业社工岗位, 并且学术界也开始重视对企业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研究。2006年在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计划, 我国各个企业专业的社会工作也开始慢慢试行和开展。

2.我国企业社工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社工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形成了厂内运作模式、外包运作模式、企业购买运作模式、项目嵌入运作模式等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社会工作实务的四种运作形式。企业社工通过对实务的介入和提高多种服务, 已经在员工和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为协调困难员工发展、建立高效工作环境、促进员工发挥潜能、提高员工工作绩效、实现企业最大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可以看出,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目前已经获得了很大机遇, 这也反映了专业社工介入到企业中的重要功能。

目前我国企业社工的主要服务内容就是为员工建立提升的平台, 为相互间沟通提供网络体系, 也为企业和员工之间沟通建立平台。社工在企业中的定位主要包括:第一, 社工师企业领导的助手。企业社工融入到企业管理制度是潜移默化的, 形成了企业隐形管理的方式, 能够为企业化解劳资纠纷、调解人际关系、调和员工家庭矛盾, 从而改善企业的管理方式, 为企业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并进行改革提供基础, 因此可以看出, 社工师企业领导的助手。第二, 社工是企业员工的亲人。因此企业社工能够为员工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 帮助员工更好地参加工作, 是员工利益的捍卫者和忠实的听众, 所以企业员工比较依赖企业社工工作者。第三, 社工是企业工会的伙伴。企业社工和工会都是企业内部社会力量的代表, 双方有着共同的使命, 但是在服务方法上截然不同, 所以二者应该是人力上、技术上和组织上的伙伴。

三、企业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专业的企业社工在21世纪才开始运行,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首先是企业社工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实施机构, 企业社工要在工作中维护员工利益、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 就必须拥有一个职责明确并且具体的部门来组织协调。但是对我国企业的调查发现, 很多企业都还没有建立比较明确的企业社工职能部门, 对于那种比较大型的跨国企业, 虽然拥有在企业社工方面性质的岗位, 但是还是停留在西方企业社工层面, 并没有实现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企业社工工作机制, 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很好地解决各种问题。

其次是企业社工在实践中面临技术上的难题, 因为企业社工在实践中大多是配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但是企业社工还不能有效融合人力资源管理, 只是对零碎分散的技术进行使用。另外一方面, 企业社工在运行中海面临着实践主体的矛盾性, 因为企业社工是以员工为本, 而企业发展应该以企业为本, 所以没有形成了矛盾。企业社工在实践中还面临着很多难题, 包括心理疏导、教育培训、人际沟通等内容, 而这些都处于罗列阶段, 没有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机契合, 所以制约了企业社工的效果和效率。

四、推动企业社会发展的对策

针对以上企业社工出现的问题, 为了提高企业社工的工作效率, 本文提出把握“三把钥匙”的策略, 详细来说主要是:

1.建立资源整合机制, 从而构建开门钥匙

企业社工在发展中应该建立的资源整合机制包括:社工和政府的资源整合机制, 主要是利用政府的各种资源, 借助政府在社会工作上的优势, 从而提高企业社工的知名度和地位;社会和社区的资源整合机制, 运用机构服务社区的专业优势, 将企业社工向社会延伸;社工和企业的资源整合机制, 企业有社工服务所需要的场地、设备等免费资源和硬件环境, 所以应该用于好这一资源;社工和工会的资源整合, 因为二者是伙伴关系, 可以联合举办一些活动;社工和义工的资源整合机制, 发挥义工的作用, 形成义工广泛参与的格局。

2.全面建立社企互动机制, 从而构建万能钥匙

企业社工的发展与其他领域的社工有很大的贡献, 所以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社工优势, 并结合自身特点来全面建立社企互动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各种服务机制, 比如对于新进员工可以加强与他们的联系, 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同时还有发展义工、培养有影响力的员工, 为后期工作积累人脉和资源。其次可以建立各种宣传机制, 通过各种宣传工具来提升企业社工服务的地位, 让企业社工工作在企业决策层、执行层形成统一共识。最后是建立多方回应机制, 让企业员工都更好的归属感, 针对员工在生产、生活中的需求协调企业的各种资源, 从而制定方案来解决员工在这些方面的焦虑。

3. 实行“人民调解+企业社工”的创新模式, 而从构建升级钥匙

这种创新模式主要是从企业员工心理情绪入手, 并综合利用调解办法来发挥企业社工的优势。构建这一模式需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 发挥社会工作尊重他人的要求, 让企业员工真正感受到企业社工在帮助自己;公正调解各种争端, 利用各种技巧解决问题。第二, 发挥社会关系的预防功能, 企业社工在这方面应该注重与员工的交流, 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避免因为各种小事引发大的冲突。第三是发挥企业社工工作者在企业内的人气, 做企业内人际关系的调解人, 提高在员工心中的地位和人气, 从而解决各种纠纷。

参考文献

[1]朱呈霞.“企业社工+人民调解”模式初探[D].郑州大学, 2012.

[2]高钟.企业社工与员工正能量培育与发掘[J].社会工作, 2013, (3) :43-50, 152.

[3]曾凯, 甘照寰.企业社工服务体系设计探讨[J].社会福利 (理论版) , 2013, (7) :25-30, 24.

[4]刘聪.企业社工干预员工离职问题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 2013.

[5]甘照寰.企业社工发展“三把钥匙”的探索实践[J].中国民政, 2012, (9) :35-36.

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 篇3

关键词:农业气象业务;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16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6.064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在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业气象业务是为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而提供一些服务,如对森林火情进行检测、对气候资源进行分析、为生态环境服务以及预报灾害性天气等。但是,由于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使得农业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存在着诸多的不稳定性因素,给农业气象业务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此,如何有效推动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农业气象业务的现状

一是农业气象业务体系逐渐完善。当前,我国的气象业务体系已形成了一个县、市、省、国家四级业务布局,与此同时,还形成了专业化的观测网,以便对生产气候条件以及农作物进行有效观测;二是防灾减灾的能力得到了增强。探空站以及气象观测站的科学建立使得气象预报的准确性更为精准,这使得各相关部门能够更为及时、有效地开展防灾工作,对于保障农业的生产效率十分有益[1];三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能力得到了突破性的提升。在先进科技的支持下,我国大部分省市已开展了高炮增雨作业,其作业范围及作业内容也有了较大的扩充,人工影响天气的水平得到了显著性的提升。

2 当前农业气象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农业气象业务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气象业务的不断改革取得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进步与突破,但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农业气象观测的基础比较落后。相当一部分站点的布局与观测项目、观测频率都欠缺合理,未能满足当今农业生产的需要;其二,农业气象服务的范围较为狭窄。大多数农业气象业务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于棉、粮、油料的生产上,而对其他方面的服务确实少之又少,甚至存在服务空白;其三,农业气象专业人才不足。当前我国各农业气象队伍广泛存在人员结构不稳定、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未能满足现代农业气象业务需要。这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气象业务整体水平的提升,对我国的农业、甚至是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都十分不利。

3 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趋势

3.1 科研与业务相结合

在相关科研项目成立之初,就应当以农村和气象业务的实际为重要依据,对项目进行科学规划与建设。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要以农户的实际需求为重要方向,运用多种信息传播媒体或传播形式将服务信息尽快的传播出去,以将科研成果有效的转化为提升农户生产效率的一种重要保障,进而为农民、社会乃至国家创造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3.2 重视业务产品的创新

针对于我国当前农业气象业务的现状,未来几年我国各级农业服务气象机构应当在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学科的特长以推动农业气象业务的创新,将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以及服务水平进行有效提升[2]。与此同时,产品要向精细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去发展,尽可能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满足农户的农业生产需求。

3.3 加强农业气象业务的基础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农业气象业务的不断发展,农业气象监测网络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与调整,相关观测站点、观测项目数量以及观测时次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大。同时,农业气象监测仪器也将会得到不断的更新,实现自动化的数据信息传输。另外,农业气象业务与其他相关业务之间的联系也必将会越来越紧密。农业气象业务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农业气象业务也市场需要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为此,为了适应农业气象业务综合性强的特点,农业气象服务机构在建立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后,还应积极吸纳气候、人影等相关学科的业务优势,并与其密切合作[3]。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气象业务作为保证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保障,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讲,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为此,相关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农业气象业务的重要性,并在深入研究、了解农业气象业务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将科研与业务相结合、加强农业气象业务的基础建设并重视业务产品的创新,根据气象发展战略和农业发展需求展开相应的农业气象业务工作,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农业气象服务,将我国的农业气象业务推向一个崭新的台阶,进而有力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健增长。

参考文献

[1] 王石立,马玉平.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在我国农业气象业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及思考[J].气象,2013,(06).

[2] 金志凤.“上海区域农业气象业务系统”项目验收、鉴定会在我省召开[J].浙江气象科技,2014,(04).

[3] 管丽晶,王旭,刘旭升,范厚谨,胡兴才,李京平.县级气象业务网络日常维护技术初探[J].农技服务,2013,(04).

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 篇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喜人。在上级党委、政府以及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县城镇面貌呈现出了新的气象,三次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样比较突出,特别是在去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更是如此。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认真地去研究、解决,势必阻碍我县经济社会继续又好又快的发展,影响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一、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升级缓慢

从整体来看,我县经济结构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现代的高科技产业起点低、数量少、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仍然较低。从三产比重来看,二00七年我县第一产业比重仍达到26﹪;第二产业比重为38﹪;第三产业比重为36﹪,而当前工业发达国家都已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高级阶段,世界平均已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我国也进入了工业化阶段,这说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结构急需调整且升级较慢,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仍占据不小的比例,工业基础仍相当薄弱,工业化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仍明显滞后。2、资金、技术和人才短缺

客观地讲,我县仍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地位,县域经济实力薄弱,地方财政拮据,资金较为紧张,很难拿出太多的资金进行建设。加之金融机构贷款扶持力度不够,使资金短缺问题更是雪上加霜。同时由于受地理各种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够为科技人员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难以吸引人才;在待遇和事业留人方面,更是缺乏强烈持久的吸引力,导致人才流失严重。既缺乏一般人才,更缺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经济型人才。人才缺乏导致了科技力量的薄弱,科技创新难,科技基础差。加上投资软硬环境相对较差,吸引资金技术也相对较少。

3、县域资源贫乏形成制约发展的瓶颈

从交通状况看,我县仍然无法改变客观地理位置所造成的落后状况,尽管武吉高速即将开通,但“没有铁路不沿边,没有国道不通航”的劣势仍然无法改变;从能源资源方面来看,虽然水电资源丰富,但我县不产石油、煤炭,能源资源相对紧张,这也是制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从土地利用方面来看,我县人多山多地少,工业用地再扩张力度有限,且土地贫瘠。

4、对外开放程度很低

受地域、自然条件以及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县对外开放程度偏低,利用外资很少,经济外向度较低。特别是在目前受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县出口企业受阻的情况下,对外开放更是困难重重。这种状况对加入WTO后我县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5、思想观念落后

当前我县思想观念滞后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主观能动性较差。“等、要、靠”的惰性现象仍然存在,等上级给项目,靠财政支持,要银行贷款,缺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无所作为。第二,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不善于运用市场机制运作和管理,发展经济的思路死、路子窄、办法少。第三,眼光不开阔,考虑和处理问题带有狭隘的地方观念,开放的市场经济观念意识较差。第四,人力资源观念淡薄,对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不善于发挥灵活手段引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用人环境不够宽松,不善于为人尽其才创造舞台和机会。

二、关于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思考

1、实施强工兴城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生产手段从以手工劳动为主向采取机器为主的发展过程,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更是县域经济振兴的必由之路,非走不可。只有加快工业发展,才能增强我县经济的整体实力,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只有加快工业发展,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为劳动力就业提供平台,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只有加快工业发展;才能拓宽财政增收渠道,缓解财政支出压力,促进地方公益事业发展;只有把工业做大做强,把产业和人口聚集起来,城镇化才能得以实现,绝大部分县域经济之所以滞后,最根本的差距是工业化的差距,据有关资料,每百元提供的财政收入,工业为15元,而农业不足3元,工业是农业的五倍。说到底,农业的现代化从根本上就是农业的工业化,农民的富裕、农村的振兴最终要走农村工业化的路子。在具体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四种关系:即培育壮大骨干企业与发展特色中小企业的关系、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工业化与三级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引进增量与盘活存量的关系。结合我县实际,要工业强县、加快推进工业化,一要立足产业发展,加快整合工业。按照“工业强县”思路,围绕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永续利用,立足产业配套服务和加工增值,走内涵与外延并举、地上与地下并重的路子,瞄准市场,注重特色,多元开发,多轮驱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业经济整体的优势,进一步夯实工业强县基础。二是立足市场培养,积极推进机制创新,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对具备条件、拥有市场的企业,集中力量,扶强做大;对市场狭窄、效益低下的产品,忍痛割爱,退出竞争。引导各企业从实际出发,在开拓、培育市场上下功夫。三是立足经济发展,扶持民营经济,快上一批竞争性项目。用项目牵引工业整体发展。同时,要积极培育一批新兴工业,依靠建立工业园区、孵化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无污染、链条长的新兴工业,以此调整现有工业结构。四是围绕农业产业化,大兴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立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建成一批小巨人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用工业化提升农业产业化。五是放开工业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办工业。我县民间资本活跃,民间办工业的积极性很高,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所以要下决心畅开官办工业的框框,大力扶持、鼓励民间资本大办工业。六是增强服务意识,精心营造大环境。教育引导全县各行各业自觉服从、服务“工业强县”战略,尽心竭力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融资、开放、人才环境,使工业发展由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

2、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立县域经济重要支撑。项目是联结生产要素的纽带,是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稀缺资源的有效载体。实现县域经济率先突破,重点在工业,核心在项目,尤其要有一批投资项目拉动。有了项目,发展就有了载体,有了项目,突破就有了支撑,有了项目,工作就有了抓手。必须要进一步把项目工作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围绕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和社会事业类项目,做深入细致的可研论证,特别是要组织更多的力量抓好对经济发展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的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并分级协调解决一些项目前期费用,适当解决项目的前期投入问题;围绕优势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分类,突出重点,建立和充实项目库。既要有近期项目,又要有中长期项目,保持项目建设的连续性。二要高瞻远瞩,做好重点项目的策划、谋划和争取工作。进一步加强项目工作机构,真正建设一支项目研究、规划、设计、评估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同时,加大项目的包装策划、宣传推介和争取工作,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选择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向金融部门推荐,通过多种渠道有选择、有目的的向投资者推介,寻求结合点,以项目拉动投资,以项目支撑产业,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增长。三是建立健全抓项目机制和项目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实行领导包抓责任制,完善项目工作考核激励办法,对在项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重奖,真正把项目责任落到实处。

3、实施劳务输出战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县是一个人口大县,而劳务输出是县域经济发展中富民的捷径,也是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有序转移富余劳动力创造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形式,是适应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市场和解决农民就业的最佳选择。因此,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坚持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我县农民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土地连片集中、规模发展,从而将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在此基础上,通过舆论造势、改革推动、政策引导,全面掀起农民“进城热”、“打工热”,引导农民输出劳务,增加收入,带回技术,加速发展,真正使劳务输出成为我县的一种优势产业。

4、推进开放带动战略,全方位解决资金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仅靠自身力量是不够的,只有靠外地资本的大量流入才能支撑总量的扩张,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主要取决于区位、资源、政策、机制和人才五大要素,一个地方的区位不可选择,资源难以改变,政策的自我性有限,人才受各种条件限制,只有在开放上永无止境。开放带动是加快发展的先导和前提,必须跳出县域经济就是县内经济的思维定势,开拓视野,树立大开放、大市场、大资源、大发展的意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县域经济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瓶颈性制约,形成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协调发展的格局;必须牢固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双赢思想观念,创新完善生产要素流动与组合的活力机制,加强多渠道、多领域、高起点的经济联合与协作,形成全方位、多层面的开发新格局。让一切推动县域发展的人才流、资金流、项目流、技术流、信息流充分聚集与迸发,不断融入全省、全国的产业大循环,在互动中做大做强,走出一条以大开放实现大发展的路子。一要依托我县良好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周边地区大中城市的辐射,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二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紧紧抓住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中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加快水、电、路、讯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围绕诚信、服务两个重点,大力开展投资软环境整治和信用村镇创建活动,塑造对外开放新形象。三要培育招商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构筑招商的平台、项目落户的载体,吸引更多的客商在我县投资办厂,洽谈贸易。

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 篇5

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就指出,“要把帝国主义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也明确地表示,“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地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共同的,没有冲突”,“中日两国关系,从根本上说必须建立在两国人民友好的基础上”。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应该说,这个口号三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不是今天提出来的,更不是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是中日双方提出来的。”[1](P.231)

2000年5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2000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大会使节团”主要成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 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2](P.3)显然,江泽民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同党和国家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和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指导思想所作出的新发展。其中,特别是“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中日两国关系中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曲折和**,甚至一时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情绪,中日两国人民要求“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殷切愿望和发展趋势绝不会出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抓住了“两国人民的友好”这个根本,就可以相信任何企图破坏中日友好的力量,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良好的中日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日本起着很大作用,既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又是引进资金技术的重要来源。同时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稳定周边,也必须搞好中日关系。因此,中国早就把发展同日本的友好合作关系定为基本国策,并一直坚持力行。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首先在外交上,日本需要借助中国。在对美外交中要借助中国的影响。每当日美关系紧张时,日本只要加强对华关系,日美关系便缓解,日中关系是日本对付美国压力的一张“王牌”。在谋求大国地位方面,日本将中国视为其推行联合国外交的关键因素。日本联合国外交的重点放在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如果得不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将难以如愿。日本的亚洲外交也需要借用中国的支柱作用,日本无论是在朝鲜半岛还是在东南亚问题上要发挥作用,没有中国的支持与合作都将是困难的。其次,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日本发展战略的需要。中日经济在亚洲占有重要的位置。中日两国GDP之和占亚洲GDP总和的3/4。21世纪合作的焦点是经济安全,在维护亚洲的稳定与繁荣上中日两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同时,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巨大市场和某些资源。再次,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日本同样需借助日中关系。目前,美国谋求单极世界,日本虽怕触怒美国不敢明确支持多极世界,但面对中俄

法等国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日本有失落感。冷战结束初期,日本主张建立“日美欧”三极世界,但海湾战争后,美谋求独霸世界和欧洲主张建立欧洲人的欧洲,使日本感到日中关系的 上海APEC前夕,小泉首相匆忙来访,即要在两周内两访中国,也充分说明他对中日关系的重视。中日关系目前处在困难时期,而导致这一结果的最直接原因,是小泉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执意参拜供有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中日关系的恶化已成为日本严重的外交问题。“9·11”恐怖事件后,冷却的日中关系严重阻碍了日本大国外交的开展,于是,为了日本的根本利益,修复日中关系成为小泉政权的当务之急。

(一)中日政治关系将在继续调整中得到发展,但围绕历史、台湾、防卫、领土问题的摩擦还可能出现波折

中日两国对共同战略利益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对要从大局着眼的必要性认识越发清楚,因为孰轻孰重还是明确的。这一切驱使着两国关系朝着良好方向发展。中国需要为自身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并在多极世界形成过程中确立自己的坐标,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努力。而日本尽管近年民族主义势力有所抬头,但绝大多数在和平主义宪法成长起来的日本国民对极端民族主义还是有一定免疫力的。由于双方正在逐渐摈弃零和博弈的陈旧观点,中国和日本的未来政治关系将在继续调整中得到发展,因为在没有零和效果的今天,争取双赢避免两败俱伤是唯一理智的选择。

同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困扰中日关系的四大问题,即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防卫问题、领土问题,一个都没解决,也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围绕这些问题的摩擦,中日政治关系还会出现波折。在历史问题上,日本尚未形成足以承认侵略罪行的政治气氛和道德价值观。日本政界还有相当一些人认为否定历史就是否定自民党政治,否定战争就是否定他们自己。在台湾问题上,因日本政局动荡,国内亲台政治势力膨胀。战后出生的一代外务省官僚中的傲气与民族情绪等因素使其遇到矛盾时对华态度较为强硬。他们强调从维护日本海上运输线的安全看,台湾的位置意义重大。于是,欲以台湾长期牵制中国大陆,维持台湾的现状,不愿中国实现统一。在防卫问题上,日美修订防卫合作指针实际上已将台湾纳入其合作范围。日本实际已将中国作为其防范对象。而钓鱼岛(日本称尖阁列岛)问题及东海大陆架问题作为中日两国间悬而未决的领土主权争议问题也有可 能长期存在,不时引起中日之间的一些摩擦。

(二)中日经济关系可望持续、快速发展,但日本将进一步调整对华经济政策

中日经贸关系互补性强,竞争性弱,近10年来,中日双边贸易额不断上升。尤其是2000年中日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更是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两国不仅贸易额有大幅度增长,日本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也改变了连续几年下降的势头,出现恢复性增长。2001年虽然出现了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但两国贸易额仍可望达到人们所预计的1000亿美元左右,再创历史新纪录。日本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也将有较大增长。仅从去年1-6月份的统计来看,中日贸易额已近425亿美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11.8%,日本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则高达近30亿美元,而2000年全年才36.8亿美元。[4]今后中日两国经贸合作的前景更加宽广,发展趋势方兴未艾,两国的相互依存关系会不断提高。中国即将加入WTO,这意味着中国的市场会更加开放,更加充满生机;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又为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到有些因素不利于中日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应是经贸合作的政治因素增大,日本在进一步调整其经援政策。冷战后,由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而日本经济持续滑坡,日本一些人大肆宣扬“21世纪是中国的时代”,担心中国成为日本经济上的对手,安全上的威胁,于是不愿意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希望中日经贸关系顺利进行,并企图在对华经济合作中附加政治条件,干扰两国经贸合作的正常发展。以对华ODA为例,今后日本将继续把“支援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对华ODA的基本理念,但现阶段特别把“支援中国的市场经济化和民主化”作为重点。其调整趋向势必对中日关系的政治氛围和两国间经济合作前景产生重要影响。[5](P.30-31)

(三)文化传统的相近性将继续成为促进中日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但相互理解不深的负面影响也将突显出来

中日间的文化交流与人民往来历史悠久,两国文化又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进行文化合作有较好的基础,比其他领域的合作也可能更容易一些。事实上,这个因素在1972年中日复交时显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此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在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进程中,中日文化传统的相近性,将继续成为促进中日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然而,中日之间相互了解不深的负面影响也突出地暴露出来。例如,在中日关系中,中国方面往往提出几项原则,而日本人则不这样,即使提出也大都是附和中国的提议。正如中根千技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提出某种原则是处理多民族的复杂关系的有效方式,但往往使日本人为难,感到难以接受。日本人也并不是不能提出原则性的东西,但在极为单一的民族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直接接触的关系,没有再提出什么原则的必要,但这在中国人看来往往容易视为没有原则。[6](P.200)另外,受各自的文化观的影响,日本人比较富于变化,中国人则不太富于变化。这样,日本人在中国人眼里的形象往往是实用主义、机会主义的,而中国人在日本人眼里的形象则往往是顽固不化的。事实上,中日两国虽号称“同文同种”,但毕竟有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法及行为模式各不相同。而且,如果说中日两国与欧美国家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话,同为东方民族的中日之间的差别往往似是而非,且潜在的差别多于显见的差别,这种微妙的差别反倒增加了了解辩明的难度。

(四)中日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将继续发生变化,新的方式将在长期相互“磨合”中逐渐形成,直至相对稳定

今后中国的经济力量将持续增强,日本的国际作用也将不断得到加强。在这种双向同步变化中,中日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将得到调整。当前日本的对外政治影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牵制、侵略历史形象的影响、国内法律框架的约束。日本正积极争取获得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对外政治影响能力,力图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在全球及亚太多边框架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日本需要得到中国的支持,但其对华姿态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将进一步务实化和“普通化”。[7](P.227)现任日本外相田中真纪子2000年在接受记者关于对华外交问题采访时直截了当地说:“对中国该说什么就坚决说什么”,“日本对中国贷款也贷了,对过去也作了道歉”,“中国问题如果成为日本的威胁,日本应向中国表示出坚决的态度”,“日中建交已近30年,如还建立不起不看对方眼色,直言不讳的人际关系就太成问题了”。联系到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在历史、台湾及与美防卫合作问题上不顾中国的意见和批评,否定中日关系的特殊性,执意推行所谓“普通国家”路线,表明未来的中日关系在形态上将与过去有所不同。

[8](P.129)

另外,中日之间以老一辈友好人土的渠道推 动官方政治关系的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中日交往渠道将在年轻化和多元化变化中得到更新,交往方式也将呈现出“普通”化的倾向。新的交往方式将在长期相互“磨合”中逐渐形成,直至相对稳定。

(一)中美日之间的相互关系,仍将会对中日关系产生强烈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当前,特别是在亚太地区,中美日相互关系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并对本地区有着重要影响。中美日三国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协调相互关系,在亚太地区发挥了一些建设性的作用。在新世纪,人们更加期望中日关系能受到美国的积极影响。然而,当前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仍在以雄厚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为后盾,在国际上采取强权主义。美国的强权政策不仅对全球,也给中日关系带来直接影响。中日双方均受到美国的制约,以致影响到双方的相互关系。在可预见的未来,日本仍将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外交路线和安全政策,其对华政策仍将受到美国政策的制约,“中美关系感冒,中日关系发烧”的结构将依然存在。能否尽可能排除或减少美国因素对中日关系的消极影响,将是能否保证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东盟的崛起和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将起到相对降低中日关系的突出地位的作用

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正式加入东盟。东盟成为由10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东盟的崛起对于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格局的走向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中日两国来说,同东盟的三角关系在今后的时期内将是仅次于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多边因素。经过东亚金融危机,东盟活力虽然受到影响,但正在恢复并有所发展。特别是2000年7月底东盟主办的东盟外长、地区论坛、对话国会议等十分成功。这不仅为中日提供了参与多边外交的机遇,也为中日相互沟通协调提供了方便,应该说是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但同时不能不承认中日关系在亚洲地区的突出地位也相对降低了。

朝鲜半岛是东北亚矛盾最集中与最突出的地区。1999年,美国部分解除对朝制裁,金大中总统采取“阳光政策”,促使朝韩双方自主实行民族和解,实现南北首脑会谈,从而使朝鲜半岛形势走向缓和。这一形势的变化,不仅给朝韩双方带来实际利益,也使整个东北亚出现了和平稳定的希望,削弱了美国在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的强权势头,更使中日友好与合作关系出现新的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但是,如果朝 鲜北南双方关系实现突破性进展,以先经济文化,后政治军事的次序向民族统一顺利过渡的话,则将使朝鲜半岛大大增强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届时中国、日本与统一后的朝鲜半岛将形成又一个三角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讲,中日双边关系的突出地位也会相对降低。

(三)亚太多边合作的发展将使中日共同利益从封闭型体系走向开放型体系

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诸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但这些共同利益也将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除了上面提到的美国、东盟和朝鲜半岛因素之外,亚太多边合作的发展,将把中日双边关系逐步融入多边关系网络之中,使中日共同利益从封闭型体系走向开放型体系。今后,亚太多边政治、安全、经济合作势必日益发展,其对中日夫系的影响势必不断增大。中日关系将日益超出单纯的双边关系的范围,而向多边合作关系发展。尤其是地区多边政治与安全合作的发展,将使中日两国不断面临新的课题。在协调国家间关系方面,中日两国

将面临如何对待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如何对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等问题。在建立国际秩序方面,中日两国将面临如何对待已有的国际规则和如何制定新规则的问题。在具体合作领域方面,中日两国将在地区政治与安全机制的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如何加强沟通和协调的新问题。

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 篇6

韩良善

宿迁供电公司,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电网系统建设扩大及电力设备的增多,导致电力系统的操作和管理难度加大,设备故障、损坏甚至瘫痪发生,对经济及人身安全都构成了极大危害。文章就当前变电检修现状进行分析,从技术及管理模式上论述、探讨改进的策略。关键词:变电检修,危险点,管理模式,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TM40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引言

“没坏,最好别修!”这是变电检修的人员共同的想法,体现出这样一个道理:要尽量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检修费用,避免不必要的检修活动。

随着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变电检修工作也得到飞速的进步,尤其是目前电网系统的供电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而由于过去较长时间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履行定期故障检修制度,虽然也发现过不少缺陷,避免很多事故,但由于采取“一刀切”,必然造成有些设备检修不足,而有些设备检修过头。

管理模式方面:目前,我国大多供电企业的变电检修管理模式并没有太大差别。为充分考虑达到变电设备检修、维护工作需要及减人增效的效果,很多供电企业设立了变电检修工区,通过剥离主业检修、维护人员成立多经公司,从事电力系统、变电设备的检修、安装等业务,而在岗职工统一由供电局监督、管控。

2.变电检修及管理问题

电力企业变电检修作业现场,存在着包括工具设备、人员、环境等方面的危险性及不安全因素。对变电检修工作区开展危险点分析,是从科学技术上掌握发生事故的原因,分析检修不安全因素。而有些职工在思想上认识不够,认为已办理了工作票,无需进行危险点预测分析;对危险点预控的内容,在交底时不够严肃认真,未能使全体作业组人员掌握;危险点预测分析与现场实际存在的危险点对照,缺乏针对性,未能使危险点得到控制;检修目的性不明确;检修工作技术记录以及成本分析不全;同类型设备的检修经验在各供电公司之间的交流不够;检修人员技能水平跟不上;检修成本居高不下等。

1.管理模式方面:在变电检修工作中,各级管理部门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职工教育不到位,检查、考核不严格,存在应付、走过场的现象。当前两级检修部门均设立了检修班组,但检修团人员配备并不充足,由于检修部门的变电设备检修任务多,遇到大型检修任务时,需要聘请临时人员,同时还需开设安全教育、技能培训等,大幅增加了人力资源及管理成本,而供电局多经公司人员配备较充足,由于专业不符而存在闲置现象,导致人力资源浪费。

3.变电检修改进策略

电力企业可采取诊断技术进行预知性检修(PDM),利用高新技术诊断系统监测设备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维护和检修。选用超高频法,由于局部放电的频谱比外界干扰的频谱宽,选用超高频段测量,当外界干扰大大衰减,通过检测内部局部放电产生的超高频微波来早期诊断故障苗子,就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状态检修效果改进:延长故障间隔、缩短故障后修复时间;对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及有效诊断;定期振动监测、红外热象检查、进行各种油分析及诊断。

变电检修人员牢记检修要领,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检修时,确认危险点是重点部分,对危险点分析,是保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了解即将开展的作业情况,分析它所具有的特点,结合积累的经验教训,作为预测此次危险点和制定安全防范措施的参照。

将作业的全过程分成若干阶段,让检修人员逐阶段寻找可能存在的危险点。每次作业中存在的危险点个数不确定,在分析预测时,应尽可能地找出所有危险点。最后,展开讨论,归纳此次作业应重点防范的危险点。围绕确定的危险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对所有参加此次作业的检修人员交底。高处作业必须挂好安全带、延长绳;转移作业地点时,确保周围的环境不失去保护,严禁走横梁,遇有夜间照明不足时,施工程序不清或气候恶劣时停止施工;刀闸起吊规范捆绑,利用木杆将其固定并保持平衡,防止空中坠落,同时实行专人监护;施工前巡视作业场所,清除事故隐患;每日收工前,清理施工现场。

4.管理模式改进方案

对当前变电检修管理模式进行积极地改进是完善变电检修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⑴调整检修范围、明确具体职责,对于变电

设备的检查、维修等事项,应改变按电压等级来分配检修任务的模式,供电局应自行负责管理、维修、检查其所属有效供电区域内的所有变电站设备。检修变电设备的成本费用,应由网省公司下拨至供电局,改变以往由网省公司统一掌控、管理检修费用的模式。⑵理顺主业与多经的关系。要加强设备管理,跟踪设备健康状态,严把检修质量关、验收关。设备维护、检修等工作的负责人,在维护、检修、施工协议中应予以明确。⑶调整供电局相关部门的职能。在变电设备的运行过程中,供电局的主要业务是强化各项管理措施,以保证电力系统、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转。对于变电设备的检修工作,供电局可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协同完成,供电局应提出具体的检修内容、要求,采取全过程、全方位的管控,严格把关验收质量。⑷组建素质能力较强的检修团队。变电检修部门对变电设备的检修、管理,应根据其责任区域范围内变电站的实际情况,确定检修团队的职工数量,引进、录用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检修人员,组建专业化检修团队。⑸进行变电检修安全文化建设。变电检修安全文化的构成要素具有层次性,由表及里表现为安全物质、行为、制度及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安全文化面对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通过安全实践活动,总结、创新变电检修安全文化建设。

5.结语

面对变电设备的检修及管理现状,供电企业有必要改进与完善。不断提高检修技术,组建专业团队,科学划分检修管理职责,不断提高变电检修技术、管理水平,有效地避免设备故障、供电事故等问题,保证电力系统运行安全、稳定。参考文献:

[1] 雷玉贵.变电检修[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浅析当前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篇7

早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就已经诞生,但直到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乃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影子银行才逐渐进入人们视线并引起重视。很多人把这次金融危机归罪于影子银行体系。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政府监管机构以及国际组织,都对影子银行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影子银行的概念

2007年,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卡利在美联储年度会议上首次提出“影子银行”概念,即影子银行是“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非银行的投资渠道、投资工具、结构化产品,与接受正规监管的传统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

2014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布《2014全球影子银行监测报告》,将影子银行定义为“在常规银行系统外的信用中介行为和机构”。

虽然有关学者及国际组织纷纷就影子银行给出自己的定义,但关于影子银行的外延和内涵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影子银行是区别于传统银行体系的,并且可能带来风险。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相比,中国影子银行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结合中国情况,将影子银行定义为“受到监管的银行体系外的金融中介活动”。中国银监会在2011年年报中,结合金融稳定理事会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影子银行进行定义,并指出“影子银行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不完全的信用转移和高杠杆等四个方面”。

(二)影子银行的影响

国内对影子银行的研究兴起于近几年,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有关影子银行对整个金融体系稳定性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一部分学者从微观层面出发,研究影子银行业务对传统商业银行某一方面的影响。

李波,伍戈(2011)分析了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影子银行体系的典型运营模式,以信用创造为重点,研究了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毛泽盛,万亚兰(2012)基于1992-2010的年度数据,测度国内影子银行规模及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并通过数据模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阈值效应,在阈值范围内,影子银行的发展与银行体系稳定性正相关,超出阈值范围,则两者之间呈负相关性。

苗晓宇,陈晞(2012)研究发现影子银行有利于商业银行在业务方面的创新。但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从多种渠道套取银行资金,使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发生扭曲,并且在规避监管的过程中,不利于人民银行的调控政策的发挥,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王浡力,李建军(2013)梳理了国内研究文献,剖析了国内影子银行的类型及产品,发现国内影子银行体系呈现倒锥体结构,并估算出中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在2012年末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研究还发现,新型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国内影子银行的主要风险集中领域。

徐军辉(2013)研究了国内影子银行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他认为中国式影子银行体制烙印显著,证券化过程不足,并和传统银行有功能上的重叠,这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所不同的。虽然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但也给中小企业融资产生了不利影响。典当行、民间借贷、小额借贷等运作不规范、且成本高,只能充当资金应急的角色。此外,各传统金融机构与影子银行相互关联,其中的利益链实际上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和成本。

孙珏琦(2014)也认为我国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在业务上是有重叠的,并且体质特征显著。她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研究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影子银行对物价水平变动不具有显著影响,仅仅对货币供给量产生了轻微影响;此外,影子银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刘超,马玉洁(2014)通过VAR模型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2002-2012年间的数据,对影子银行与金融发展以及金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子银行与我国金融发展正相关,而与金融稳定负相关。

单位:万亿人民币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统计年鉴》,再根据笔者计算所得。

二、中国影子银行规模测度

目前,对于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及测度,尚未形成统一定论。澳新银行2012年发布的大中华区每周经济观察报告估计,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为15-17万亿人民币,这一规模大约相当于正规银行体系资产的12%-13%。

海通证券在2012年测算认为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大致在28.8万亿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5.4%。

2014年,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2014全球影子银行监测报告》,指出当前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增速为全球第二,仅次于阿根廷。

在此,笔者通过社会融资规模①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之间的差值来粗略衡量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鉴于国内影子银行是从2007年前后才开始大规模发展,故选取2007-2013年进行测度,结果如表1所示。

利用这种方法得到的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估计存在一定不严谨之处,但仍有一定参考意义。从估计结果可知,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猛烈。因此,对影子银行进行合理监管,应对影子银行带来的挑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如何应对影子银行带来的挑战

影子银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应对其带来的挑战也应该从多方面入手。

(一)针对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应积极应对,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第一,完善相关统计调查,在深入了解影子银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力求准确把握相关数据。获得数据是进行深入研究及监管的前提,而影子银行天生具有隐蔽性,要想获得准确的信息及数据难度较大,所有应该对现有统计调查的途径、方法进行创新或改善,力求获得关于影子银行的更准确数据。

第二,继续深入研究,挖掘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影响路径,并相应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创新。目前国内相关文献或侧重于研究影子银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或侧重于从微观层面研究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某一方面的影响,而关于其对于货币政策影响的研究为数不多。曾有学者从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角度出发,研究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路。

(二)监管方面的政策建议

第一,各监管机构加强合作,协同监管。目前国内采取分业监管的模式,但对于影子银行来说,很难将其具体归为某一类,其业务范围是多维度的,因此各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合作,排除监管空白,同时尽量避免监管重叠,提高监管效率和效果。

第二,建立影子银行自律机构,健全影子银行自律机制

对于影子银行,应该尽快建立本行业的自律机构,并在各影子银行机构内部建立健全自律机制,推动影子银行规范、稳健、有序、健康发展。

第三,加强影子银行信息披露机制建设。影子银行天生具有隐蔽性和不透明性,所以其信息披露建设都至关重要。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合中国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机制。

参考文献

[1][美]保罗·麦卡利.影子银行系统和海曼明斯基的经济旅程[J].王鹛编译.科学与财富,2009年第9期,第16页.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年报.2012.

[3]李波,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2011(12).

[4]毛泽盛,万亚兰.中国影子银行与银行体系稳定性周值效应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2(11).

[5]苗晓宇,陈唏.影子银行体系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探析[J].华北金融,2012(2):32-35.

[6]陈剑,张晓龙.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2000-2011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8):66-72.

[7]王浮力,李建军.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风险评估与监管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5).

[8]徐军辉.中国武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3(2).

[9]孙珏琦.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4.

[10]刘超,马玉洁(2014).影子银行系统对我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的影响——基于2002—2012年月度数据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4(4).

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 篇8

[关键词]市场调研;发展;局限;网络运用

引言

目前网络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势不可挡,在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大环境下,除了传统的市场调研方法外,可以利用网络高新技术手段为企业做好市场环境调查研究,对所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做出分析,从而对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网络调研概述

(一)网络调研内涵是指,利用网络的新手段和途径,针对具体目标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市场信息,重点探求市场需求状况发展现状,为企业制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和服务,降低经营管理的盲目性和风险,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这里重点是发挥网络调研独特的特性:1、实施便捷和低成本;2、信息及时共享;3、可控度高;4、时间空间限制小;5、问卷答案较可靠客观;6、互动充分。

(二)目前网络调研常用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法,另一类是间接法。直接法是直接在网络上收集原始资料。具体方法有:在线问卷调查、直接线索观察、平台专题讨论、网络界面实验法。间接法是网上的二手资料的收集。具体方法有:利用网络信息库;利用各类搜索引擎;访问各类网站。

二、目前网络调研的发展现状研究及局限性分析

(一)在网络调查中,网络调查人员的专业知识比较缺乏,目前市场调查理论知识和网络理论与技术结合的不好。如何把获得访问对象网址的清单、建立抽样调查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技术这些工作结合在一起,本身就是很艰难的事情,这样就要求调查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和素质,具备综合性的技能。要求调研人员不但掌握调查统计理论方法,还要会熟练运用计算机相关知识,当然对网络技术也要擅长。能够对网络数据库进行管理,掌握一些网络调研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等。可是我国目前这样的复合型网络调研人才非常缺乏。我们只有在网络调研出现的新问题中,在实际调研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研究出新的方法。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国网络调查人员的素质的提高,并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

(二)网络调研中,调研问题的网络安全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网络调查中是存在着众多危机性的。以电子邮件调查问卷为例,一个被网络调查者收到一个调查邮件问卷,调查者会误认为是垃圾文件或电脑病毒直接从邮箱永久删除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调研结果和要求了。如果出现这样的结果,只有调查人员不断研究,改变一下调研的方法和形式,才能更好的达到预期的调查研究目的。与此同时,网络的信息技术也是调研问卷涉及的问题很容易就被其他公司获取,可能会泄露本不想让别人了解的商业机密。

(三)网络中的垃圾邮件混乱。网络调查有个拦路虎,就是到处是垃圾邮件,让网民深恶痛绝,这无疑是很大的阻力。调查问卷常常会被当作垃圾邮件删除。受访者不知晓调查机构的真实身份、信用度安全性,无法确立信任。因此,利用调查机构的数字签名、身份验证技术,或者通过大家都知晓的第三方平台,可以提高网络调查机构的可信度,打消受访人的疑虑,充分参与到调查中来。

三、未来网络调研的发展前景

网络调研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但是这离不开我国网络市场调查的法律法规的健全与支持。必须把调查法律建立为国际性、可持续、可执行性的法律体系,并且和传统的市场调查法相互兼容,避免两者发生冲突,保证市场调研法的权威性,这样有利于网络调研的实施和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加强网络调查人员的知识培训,要求网络调研者必须具备以下知识素质:1、掌握调查统计理论与方法;2、掌握计算机理论网络技术应用;3、熟悉调研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

总体来看,网络调查作为一种新兴的统计调查方法的发展,是更好的运用合适的保护方式来维护企业的利益,同时发挥网络手段及信息化的优势,为企业对未来市场的预测服务。

四、提高企业市场调研的网络手段运用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政府要为企业信息化创建平台,建立健全的公共信息网络。公共信息网络是开展网络调研的基础,当前,我国政府对企业信息资源开放有局限,信息不完整,更新不及时,导致企业网络调研不能及时反馈市场的需求,所以政府必须加快改进。中小企业规模小,并且人数少,不能自己组织大型的网络调研,只能把调研任务转拖给调研公司了。但是调研公司调研的结果很难让企业满意,这样需要政府出台一些规定,把研究产品的质量和实物产品结合起来,使市场规范有序。此外,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调研人才的培养。在我国中小企业调研人才是极其缺乏的,需要政府的扶持,应该大力培养能够从事调研、研究、统计、预测、分析管理、策划、广告等人才。

(二)企业本身也应该重视对网络调研人才的素质修养,树立长远的战略目光。不能只重视短期广告效应,必须完整全面的调查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需求及行为模式。同时,要结合传统的调研方式的优点,充分发挥网络调研的新优势,只有树立新的观念,认识到网络调研的重要性,根据市场的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调研队伍,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建立素质队伍的同时,企业也可与一些比较有实力的调研公司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更好的进行市场调研运作。

参考文献

[1]冷伏海.网络环境下市场信息行为理论体系初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2-3

[2]敏学.网络营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13-215

[3]谢泽明.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66-67

[4]同泽.市场研究方法与技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36-37

[5]何光瑶.统计调查理论方法与实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5-8

[6]高丽.网络调查的方法与问题[J].国际商业技术,2001,(2):97-98

作者简介

李艳(1980-),女,安徽萧县人,硕士,讲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市场营销、物流管理。

上一篇:高三中等生提高成绩的方法与技巧下一篇:连锁超市总分店管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