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财政信息化建设现状的体会看法

2024-09-02

对当前财政信息化建设现状的体会看法(精选9篇)

对当前财政信息化建设现状的体会看法 篇1

近年来,我国财政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foa办公自动化、部门预算、部门决算、非税收入、统发工资、国库集中支付、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卡片管理系统、单位会计电算化等多种软件纷纷开始在财政部门和各单位财务会计的电脑上安装使用,这对推动我国财政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此,各种工作总结中可以看到,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主要从我州财政部门在财政信息化建设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谈一下自己的浅显看法:

一个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经过模拟手工、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几个阶段逐步完善。我州当前财政信息系统的情况是:单位会计给财政部门提供了可供决策支持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数据,而该系统只给财政上提供了模拟手工的工作。造成单位会计作了大量的无用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软件开发前,软件开发商缺乏对财政和各业务主管部门财务工作者现有软硬件配置情况的调查了解,造成:

(一)要求硬件适应软件,单位硬件一不符合要求,就让更新设备,费用大。在国外,windows 98还盛行时,我们的软件要求电脑配置已是windows xp、1g的内存了。

(二)各软件相互间不兼容。安装了一个软件,另一个软件就不能用,非税收入和统发工资软件不能装在同一台机子上。只好将不兼容的软件安装在不同的机器上,又要增加设备。

(三)各软件间数据不能共享,造成单位会计对同一个数据要进行多次重复录入。如国库集中支付一笔资金从指标下达到钱支付出去,单位会计要接收两次数据,向电脑上输入至少3次数据,其间还要手工编制用款计划。如果再加上使用财务软件记账和上报部门决算,这笔资金单位会计就要往电脑里输入5次以上,成倍地增加了单位会计的工作量。同时,各种软件产生的数据不能相互利用,一次录入的数据只能使用一次。数据冗余,既浪费存储设备,又增加不少工作量。

二、软件功能单一,缺乏决策功能。

当前使用的许多软件功能十分单一,一个软件只能完成一项工作。一个软件和另一个软件属不同的开发商,数据不兼容源代码不开放,软件作完一件后就没用了,第2年重复的工作还要重新购买软件。如部门决算软件,同一项业务,不同年份有内容变更时,一般应由软件开发商提供一个补丁包即可。但是目前却要每年都花钱购买新软件,用一次该软件就再无用处。

一个好的管理信息系统应具有决策判断功能。对于部门预算软件,具有决策支持功能这点要求更是极为重要。但当前使用的部门预算软件一方面不具有决策支持功能,同时,不能与部门决算、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数据达到数据共享。作部门预算时要以上年决算、财务数据和固定资产、统发工资数据为基础,但当前使用的部门预算软件只有简单的审核功能,没有分析决策功能。单位上报的数据上年支出情况怎样,审核者还要另外翻资料查找。

三、软件开发前,财政部门只对自己的需求提出要求,而对于更广大的软件使用者单位财务工作者的需求不够关心。如当前的国库集中支付软件,财政部门使用时只需点几下鼠标,工作就进行完了,而各主管部门会计不但要向电脑输入多次数据,还要手工填制表单。使人感到,财政信息化建设,只减少了财政部门工作者的工作量,却给主管部门会计增加了工作量。

下面是我设想的财政信息系统的框架:

数据要高度共享。

(一)一笔资金支付时,单位会计在软件上填制支付凭证时,国库集中支付软件的操作上应有选择会计科目的按键,这样一笔资金一支出去,单位会计的会计凭证也做好,资金的支付和会计作账一次成。减少了同一笔业务的电脑重复录入。同时,预算、国库、单位都可得同时到这笔数据。为财政资金支出进度的分析和资金的调度提供数据支持。如本人在塔里木石油勘探指挥部收取一笔钱,对该单位财务软件具体操作步骤本人不清楚,但在该单位出纳给我开支票前,该单位会计开出的付款通知单据中已有会计凭证,会计分录已做好。这样一笔钱支付后,只需向电脑中输入一次基础数据即可。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对现有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单位电算化会计软件进行功能扩充和业务接口。

(二)部门预算时的人员经费直接从统发工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单位会计上报的少量基础数据计算取得。单位会计只需上报项目预算和基础数据即可,减少单位会计的部门预算时的工作量。

(三)部门决算直接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取数。单位会计只需报送基础数据表。由于部门决算的大量数据在国库支付系统中已存在,因此在年终财务决算时,单位会计应只提供基础数据即可。资金收支的数据预算和国库的电脑上都应该从国库支付系统中直接提取。

二、foa办公自动化系统与指标管理系统数据共享。在foa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增加个功能,对于专项指标的下文是经局长签发,该项指标就获批准。预算指标管理系统就可收到指令下达指标,而不需业务科

室再填制指标审批单,由局长签发,做重复劳动。

当然,一下子达到上述设想也有困难,可逐步推开。首先从简单的方面开始改进。比如在部门决算软件上,可增加一些功能,使其具有部门预算的编制的功能。对此,前几年我在和硕、博湖县财政局看到,这些的工作人员在这方面已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可供参考。其次就是在开发新软件时,开发商必须对财政部门和

各业务主管部门、各单位会计在用的电脑软硬件配置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不但要了解财政部门工作人员的需求,也要了解单位会计的需求。既要减轻财政部门的工作量,也要减轻单位会计的工作量。第三,对于新开发的软件,应要求软件开发商提供程序源代码和技术文档,并在软件上留下必要的接口,以便以后对该软件进行功能扩充。第四,财政部门要培养软件开发的内部人才,只需要略懂软件开发即可。全方位参与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了解软件使用方法,减少软件的后期使用维护费用。最后,对于软件开发商编写的软件使用帮助,应予以重视。以避免部分软件开发商编写的帮助文件如同古文,给使用者带来很大困难。而软件开发商却因此获得较大的软件后期服务收益。

我们的最终目标应是建立一个统一的财政信息系统管理平台。该平台上应拥有财政预(决)算管理模块、财政预算指标管理模块、国库集中支付模块、工资统发模块、公文处理等模块。以数据库为基础将数量分析方法引入到财政管理中来,通过建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政策效应测算模拟分析模型以及财政收支预测模型等,提高财政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该系统横向应与预算单位财务系统相联网,纵向全国各级财政系统上下联网,形成全国统一的财政信息高速公路。

对当前财政信息化建设现状的体会看法 篇2

由于基层边防派出所大部分都是处于偏、远、散等地区, 基层文化建设相对较为滞后, 这是目前边防部队一些基层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让基层警营文化焕发青春和活力, 适应新形势、新发展和官兵的新需求, 让基层官兵保持旺盛的斗志, 已经成为我们部队各级基层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适应第一任职的需要, 在此次的假期生活中, 我到某单位进行个人见习锻炼。以下我们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相关了解, 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二、调研内容

1、现阶段基层文化建设现状 (1) 点多线长, 难以集中

基层单位, 尤其是边防大队, 主要负责上传下达工作, 在边防支队与边防派出所之间起着纽带的作用, 而边防派出所分布则比较分散, 主要是以点的形式存在, 部队精心组织的文娱活动反倒成了官兵们的负担, 因此也就造成了尽管基层单位有诸多组织各项文体活动的想法, 但是能否得到官兵的支持和配合, 达到愉悦身心提高士气的目的, 缺少“动力支撑”。

(2) 水平较低, 设备陈旧

公安边防部队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一些基层单位驻地多处在小、远、散地区和呈现点多、线长的特点, 边防辖区内群众整体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很难与“80”“90”后的边防官兵中产生共鸣, 部队的基层文化设施也大多是一次性集体购买, 价格较为昂贵且使用时间较长, 老化现象严重, 如同“鸡腿”变成“鸡肋”, 弃之不舍, 食之无味。

(3) 方式单一, 不够多样

基层各单位都能做到周末有活动, 节日有晚会, 但是由于诸多原因, 基层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大多也仅停留在打打球、唱唱歌等, 方式方法比较简单, 创新意识不强, 不能满足年轻官兵的精神需求, 吸引力和号召力较弱, 因此其这样的文化生活的生命力也就比较“脆弱”。

(4) 良莠不齐, 难挑大梁

基层文化活动质量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艺骨干的素质。然而, 基层单位有文艺特长的官兵为数不多, 再加上平时活动较少, 得不到锻炼, 得不到提高, 年轻的大学生干部又多分在小、远、散的基层所队, 很难有机会聚在一起相互切磋交流、共同探讨, 发挥不出整体优势。尽管上级很注重对基层文艺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但相对边防大队和边防派出所而言, 专业文艺人才还是非常匮乏。所以, 基层单位文化活动难组织、难开展也就变得并不奇怪。因此, 由于没有专业人才, 文化活动室里的各种乐器等文娱器材也很少有人去摆弄, 文化器材就变成了聋子的耳朵, 成为了一种“摆设”。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到组织文体活动时, 节目单上除了合唱就是独唱, 再也拿不出其他节目的“窘状”。

2、基层警营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

(1) 基层缺乏对文体活动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基层单位受资金、人员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没有能力去培养文艺骨干, 只有依赖于上级和地方来帮助和扶持;另一方面骨干培养出来后, 由于工作需要, 人员发生变动或面临退伍等情况, 不能保留下来, 造成基层单位文体人才年年培养、年年流失的局面。

(2) 文化活动不够贴近和吸引官兵

“80”“90”后的官兵自我意识很强, 善于独立思考, 他们思想活跃, 知识面宽, 表现出对文化娱乐多样化的要求, 喜欢热爱新鲜事物, 一些战士还有很强的叛逆心理, 而基层单位的文化活动除了唱歌、打球、看报, 就是逢年过节和共建单位合办一台老套的晚会节目, 提不起官兵的兴趣。

(3) 开展文化活动精力投入较少

现在基层单位事务性工作多, 尤其执勤执法任务繁重, 上级检查评比基层频繁, 导致基层单位忙于应付, 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警营文化建设。

3、基层文化工作建设思路 (1) 深入调研, 全面掌握

毛泽东同志说过“你出门时脑子是空的, 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 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 问题就是这样解决了。”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 需要我们各级领导深入基层进行调查了解, 掌握基层的真实情况, 倾听基层官兵的心声, 了解基层官兵的内心世界和所需所求, 及时的发现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

(2) 严格贯彻落实《三年规划》, 为基层官兵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基层官兵多处于地区偏远、条件艰苦的地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及人民群众的新期望、新要求, 繁重的任务已让基层官兵身心疲惫, 要想让基层官兵保持旺盛的斗志, 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单靠讲奉献还不行, 还要把《三年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扎实开展基层文化建设, 让官兵们感受到上级领导的关怀和爱护, 让官兵们乐有所去, 玩有场所, 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激发官兵工作活力。同时, 上级部门应该组织一些兵演兵、兵唱兵自编自导的文艺小分队走进基层进行巡回演出, 与官兵同乐。通过巡回汇演, 让官兵参与其中, 从中发现人才, 培养骨干, 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人生舞台, 解决基层不会组织、难组织的问题。

(3) 推进警民共建, 打造鱼水情深的警民关系

要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重要节点, 组织基层官兵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等联手进行文化活动, 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军民共建, 营造“让求知的学起来, 能创作的写起来, 会表演的乐起来, 想健身的动起来”的浓厚警营文化氛围, 使警营文化向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迈进, 不断吸收地方文化活动的优点和长处, 在兵演兵、兵唱兵的基础上增加地方特色, 促进官兵文化生活向多元化发展。

(4) 加强培训, 广泛宣传

针对基层单位小、远、散的实际, 建议采取集中调演等形式, 将基层有所特长的官兵定期集中调演一次, 把部队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个人汇编成官兵们喜闻乐见的文体节目, 深入基层一线和共建单位进行巡回演出。集训结束后, 官兵还可以将学到的东西带回到原单位, 发挥自己的专长, 用学到的知识更好的组织和带领基层官兵开展各项文化生活。

(5) 大力推动警营文化创新发展

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警营文化建设中创新形式与丰富内容的关系, 结合实际采取即兴文体活动、益智文体活动等方式组织官兵随时随地多方位、多角度地开展, 而不是一定要集中在节假日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去完成。要充分发挥干部的组织引导作用, 提倡自编自演、官兵同乐、同台竞技等, 内容应充分结合现代警营生活, 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形势政策教育、创先争优活动, 结合国际国内时事, 寓教于乐、寓乐于教, 提高官兵参与的兴趣, 增强活动效果。

三、调研感想

文化是根植于社会中人们内心的一种知识、信仰和普遍认同, 它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强大的制约作用, 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警营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和警营建设的有机结合, 为警营生活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 对于进一步增强部队凝聚力、牢固树立边防部队关系新理念、加强新形式下队伍管理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也是边防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鼓舞士气, 确保边防队伍思想稳定和旺盛战斗力具有强劲的效力。同时也是弘扬时代发展主旋律, 促进部队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途径。

基层警营文化建设是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和部队全面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必须要把握基层文化的特点和规律, 坚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实事求是才能让我们的警营文化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基层警营文化建设是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和部队全面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必须要把握基层文化的特点和规律, 坚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实事求是才能让我们的警营文化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对我国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几点看法 篇3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企业;看法;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F3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6-0016-01

由于如今处于我国经济体制进行转轨的时期,我国企业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市场压力,这就对信息的重要性有着深切的感触,目前学术界已经在信息化对企业发展能够带来促进作用达成统一共识。总的来说,在不断提高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可是各个企业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实际操作的重视程度上。而企业由于受到变化着的企业竞争环境的影响,已经逐步在信息化上探求出路,而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积极性由于受到信息技术的成本下降和条件成熟的影响,许多的企业在进行中长期发展规划当中都积极将信息化建设作为近期所要抓好的重点任务。而在此背景下,日臻成熟的网络化这也有着充分的有利条件在对信息进行利用和迅速崛起上,中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同样对信息化建设保持着饱满的热情。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进展概况

我国将计算机列入到我国重点发展的领域这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但这一阶段对计算机所进行的应用仅仅是停留在的水平是科学研究工具。而通过将计算机引入到管理领域当中,并且作为一种手段去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还处于空白状态,特别是在企业管理当中显得十分明显。而这种状态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有改变,特别是在近十年变化比较明显,企业的各个领域都积极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企业当中信息技术正逐渐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通过对我国企业内部的业务管理信息化进行阶段性划分,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到1997年,这阶段属于会计电算化;第二阶段是到1999年,这阶段属于财务业务一体化;第三阶段是至今,这阶段属于制造资源计划或者是从财务管理软件过渡到企业资源计划。

从总体上来看,随着近些年企业都逐渐使用管理软件,绝大多数都对管理进行规范,加大监督的力度,使得其中的一些漏洞得到有效的堵塞,这使得投入产出效果比较良好,管理方式由以前的“人盯人”转换成科学管理规范化和程序化,这使得有着很大的提高在管理水平上。根据长期的实践结果显示,目前在企业当中积极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作用是使得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更加重要的作用是使得企业的思想观念往好的方向转变,企业的运行机制得到有效转换和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使得我国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管理水平进行比较差距得到缩小,从而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分析

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有着显著性作用,所以我国的理论界长期以来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趋势进行长期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推行3A模式,这给我国进行信息化建设方向提供有效参考。在企业当中推行信息化建设所实施的3A模式,也就是对移动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全体員工都处于3A状态,这使得企业的运作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根据有关专家的观点认为,对企业信息做到最有效的进行利用这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之所在,所以,为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实现3A模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确定为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的传递。

而这必须重点关注的是对企业的快速应变能力的提高上,通常来说有利并且强大的3A模式能够基本满足要求。根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管理者在办公桌旁的时间远远低于离开办公室的时间,通过信息化终端的随身携带,使得实现对企业运转的不间断管理,即使离开办公桌但依然可以对企业做到可控。而企业在实施全员管理的过程中,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走在前列的广东省,其中小企业仅仅有不到百分之五的计算机人均拥有率,但是九成以上的员工却拥有移动电话,并且移动的网络覆盖所以的企业。这就使得企业的员工还是管理者不管在哪,都可借助移动信息化网络的作用,对企业管理当中所面临的问题及时作出反应。

三、我国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

企业信息化评价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客观评价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对于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与市场竞争能力、正确指导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因此,信息企业化水平的评价工作与建设工作是同等重要,而且是紧迫的。目前,国内外已产生相当多的信息化评价理论,在此仅对我国国内学者普遍应用的理论方法进行总结和评价。现阶段,人们对企业信息化水平和企业信息化效益的评价还没有达成共识,对企业信息化的系统研究和评价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对企业信息化进行科学、客观和准确的评价,对树立正确的企业信息化理念至关重要。

四、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方法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如何衡量一个企业信息化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企业预期效果?对企业和社会的贡献大小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共同关注的焦点。截止到目前,我国学者在研究企业信息化水平方面所提出的评价方法越来越多。按照所涉及的学科领域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专家评价法、经济模型法、运筹学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工程方法、模糊数学方法以及智能化评价方法等。其中,理论体系比较完善而且应用范围较广的主要是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法、多层次评价方法和组合评价法。

目前,国内在企业信息化评价理论、内容和评价方法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很多企业对于信息化的大量投资见不到回报,然而很少有企业主动采用正确的方式和合理的依据对IT项目进行评价。有效的信息化评价方法可以提高企业对自身状况的了解,因此客观上需要合理化、系统化和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

总的说来,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目前对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还有些滞后,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这方面工作有待进一步开展。

当前时期对考试作弊的看法 篇4

自科考制度实行至今,无论哪朝哪代,哪国哪度,考试作弊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都知道,考试作弊是一种欺诈性的投机取巧行为,是一种道德品质败坏的表现,它不仅破坏了社会公平竞争,使考试失去了公平公正性,使真正拥有知识和技术的人才减少,还在一定程度上啃噬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可谓百害而无一利。然而,就连在高等大学的校园,这种可耻的行为仍有发生,这不得不让我们仔细地思考这个问题。这里,我浅析一下当前时期考试作弊的成因、后果、如何减少这种不诚实的现象以及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做。

从外界环境来分析,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在孩子的学习方面,不难看出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业越来越重视,很多家长甚至将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孩子的唯一标准,很多教师也是只喜欢并且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很多用人单位更是将学习成绩作为企业门槛。整个社会这样片面的评价方式无疑助长了学生考试作弊的风气。一方面,道德品质优秀不受社会赞赏,使得很多学生觉得诚实守信完全无用,考试成绩好才是王道,但由于自身条件有限或者由于某些客观因素使得有些学生靠自己的真实水平并不能取得好的成绩,为避免被同学笑话,被家长、老师批评,被社会淘汰,很多学生选择了在考试中作弊的方式。另一方面,很多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学习,提出了只要成绩靠前就给予物质奖励。这样的方式对于有些孩子来说也许是一种激励,但是这种激励也是因人而异的,而且有的家长对于成绩的要求有些不太现实,使得孩子们只能选择作弊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者,现在的有些学校对于考试作弊的行为监管不力也是导致考试作弊现象频发的重要原因,学生一次考试作弊不被追究,第二次还会再犯,别的学生发现这个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作弊就可以得到好成绩,而且学校还不会追究就会纷纷效仿,这样就造成了大量学生作弊的现象。

从学生自身出发,科技的进步给学生枯燥的学业带来了很多有趣的东西,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很多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导致学习成绩差,考试依靠作弊来达到自己心里的理想目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自制能力太差,对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思考,自我意识薄弱。自我意识薄弱的个体往往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是与非、对与错不加以分析,在他们的世界里,考试作弊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而是他们应付老师、应付考试的一种手段,长期以来对考试作弊形成了一种惯性的强烈依赖心理。部分学生毅力不够,课余生活匮乏。就很多大学生来说,进入大学后就是去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平时怕吃苦,不肯用功读书,上课期间经常无故缺席、迟到或早退,平时也把大量时间花在了游戏盒电影上。到了考试时候就动用歪脑筋,想用投机取巧的方式坐享其成,从而放弃了在大学期间对于理论的知识的学习,然而,我们都知道,在大学期间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是大学生将来面向社会的一个保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有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将来在工作上也是不能有优异的表现的。然而,很多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意识到这些,或者说,他们及时意识到了也无法以坚定地意志力来纠正自己的学习习惯。以上的种种问题也是在当代学生中十分普遍的。

对于个人来说,考试作弊带来的后果可能是被学校开除、被记入档案后在社会上找不到工作或是养成了不诚实的坏习惯使得不被人信任。从科学和长远的角度分析,考试作弊对考生的身心以及长远发展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作弊作为一种欺骗行为,必然引起考生的紧张不安,产生不必要的考试焦虑而影响答题,且一旦考试作弊失败,考生通常会因为羞愧、失望、和沮丧等不良情绪的产生而影响下一科的考试,甚至还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心理上的“心理阴影”。另一方面,考生虽有可能通过作弊在某次考试中获得高分,但这并不能衡量该生的真实知识水平,更不利于该生今后学习和工作的改进。考试作弊使得平时认真刻苦的同学成绩不突出,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反而获得高分,这是不公平竞争。考试作弊学生的成绩也有可能不被大家承认,如果被承认便会影响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作弊也会使一个人失去信用,而没有信用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是不会被欢迎的。与人交往如果欺诈,则没有亲友;与人交易如果欺诈,则没有顾客。总而言之,作弊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对于一个学校来说,考试作弊是会败坏学校的学风的,好的学风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人所共知的,甚至有的教育学者提出,大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陶出来的,因为“熏”出来的言语、行为、思想观念大都是自觉的,发自内心的。大学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渊博的学时、独到的见解对真理的追求、对学生的关爱,乃至其高尚人格与情操等都是影响学校学风的重要因素。考试作弊则是对学风的污染和破坏,是对学校正面教育的亵渎与践踏。考试作弊取得的成绩不真实,而且较为容易,会让一些学生在投机取巧、侥幸成功与勤奋努力、诚实守纪的矛盾与冲突中无所适从,或铤而走险。这与教育工作的目的背道而驰,如不被严肃处理,客观上易使其他同学放弃平时的努力学习。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竞争也在更广泛的领域,以更激烈的形式存在。考试作弊的现象过多会使得用人单位不敢随便用人、整个社会道德品质降低、真正德智体美劳全面人才减少、还会有社会不公平的怨声,甚至很可能使我国在国际中留下不良的民族形象。

为减少这种不诚实的现象,首先,整个社会应该纠正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尽量从道德和能力两方面来评价人才,能力对一个职位来说固然重要,但是良好的道德和约束能力才能使一个人更好地在职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公司出更多的力量。家长们也不要以一次考试的成绩来判断孩子学习得努力程度,尽量不要给学生们带来过多的心理压力,不要灌输给学生们一次失败就意味着人生黯淡的认知偏差,使他们能够正确地看待考试,继而通过考试他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其次,学校也要从根本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深入诚信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观念。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现代社会的道德标杆。因此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加强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的深度,从学生的思想深处强化。第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多开展户外运动,使其能主动乐观地迎接挑战。学校还要严抓考试作弊现象,并对作弊的学生给予相应处分;第三,学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动力。尤其是在大学里,学习目标的明确是很重要的,明确学习目标有利于学习动力、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要意识到大学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被灌输和积累,而是学会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和技巧。还要培养坚定的毅力,努力学习,正确地对待考试,将考试作为检验自己的尺子而不是判断个人成败的关键。踏实的付出才能做到诚信考试。并丰富课余生活,尽量做到学习娱乐相兼。同时,在考试前要做好心理维护和保健。很多学生在考试前有焦虑、怯场、甚至恶心晕场等现象,所以做好考试期间的心理维护也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自我鼓励,劳逸结合。加强运动等方式来达到一个良好的考前心态。

对当前财政信息化建设现状的体会看法 篇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

■编者按

在2011年全国政策咨询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的李伟同志代表中心作了总结发言。他就房地产调控、中国城市化、控制通货膨胀、社会管理创新等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谈了几点意见,现择要刊发。■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需要重点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问题,二是地方财权和事权的问题。这是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的关键所在。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应与我们现阶段的管理能力、资源水平相适应,不能太快。

■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中国对通胀的控制不是短时间能见效的,甚至不是一年、两年能见效的。

■现阶段把广义的社会管理提高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层面是非常必要的,意义重大。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4个问题

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家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非常关心,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思考,我就四个方面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第一个方面:房地产调控问题

中国房地产问题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而主要是结构问题。——李伟房地产调控问题虽然如媒体所说的那样“八年七调”,但自去年“两会”以来,房地产调控仍是当前最为集中的热点问题。我认为,中国房地产问题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而主要是结构问题。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需要重点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问题,二是地方财权和事权的问题。这是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走过了西方国家一百多年所走过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在住宅建设方面,如果要求中国用几年的时间就走完西 1

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还未走完的历程,这是很不现实的。这就是我要讲的住房结构问题。

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其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把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作为住宅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规定所占比例。新加坡在二十世纪60年代建国时就规定,90%的建设住房为政府廉租住房。上世纪90年代我陪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同志到新加坡考察时发现,尽管当时新加坡的廉租住房需求已下降,但他们仍在执行这项规定,直到上世纪末,这一规定才被取消,因为那时绝大部分新加坡公民都已得到政府租屋。英国在二十世纪40年代到1959年保持了70%的社会保障房、廉租房建设比例,1960—1979年期间保持了60%的建设比例,直到目前还保持着约20%的建设比例。香港现在则保持着50%的廉租房建设比例。美国现在每年建设350万套保障性住房,并规定只有收入低于17万美元的家庭才有资格购买社会保障性用房。奥巴马有一个很得力的非洲裔议员朋友,去年下台了,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购买了不该买的两套社会保障性用房。

而中国则过早地把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的比例要求取消了。前几年,我们的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占建设住宅的实际比例约为3%—5%,这个比例太低了。1998年党中央提出,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点,要建设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体的中国房地产体系,比例是70%—80%;但后来发了一个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文件,使情况发生变化,地方上当年就出现土地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2002年全国土地财政收入约为2400亿元,2003年涨到5400亿元,涨幅高达125%,到2009年为16000亿元,去年为27000亿元。因此,这就出现了一方面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热情高涨,但另一方面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比例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极不相适应的局面。举例说明,比如现在的高档奢侈品,一个包可以卖到十几万元,一件衬衫可以卖到3000—4000元,还有高档天价皮鞋、服装等等,老百姓对此没有多少意见,正是因为有几十元的包、一二十元的衬衫、不到100元的皮鞋、几十元的外衣„„,他们的基本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衣食住行是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其中,衣食住更重要、更迫切。如果按照其收入水平,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经济适用房或租得起廉租房,那作为高档的商品化住宅卖到天价也无妨,老百姓还会有现在这种程度的不满吗?但是现在解决住房结构问题确实很难,最大的难点就是,上面提到2010年的土地批租收入达27000亿元,如果房价降到与我国人均GDP4000美元相适应的水平,将会使土地批租收入大幅度下降,地方政府建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的资金缺口将大增,这对我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产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关于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划分问题。现在许多项目都要求地方财政配套,这使本就不宽裕的地方财政不堪重负。我认为,房地产调控问题将在比较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短期内很难解决。它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所以应该对这个问题做更深入更长久的研究。我国的房地产价格确实已经形成泡沫了,和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完全不一致。据美国房地产协会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中价房平均是177900美元,按美国每套住房约180到200平方米计算,每平方米约为5700元人民币,由此对比,我们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是显而易见的。是泡沫早晚会破,美国房地产2008年的溃市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房地产近50%的暴跌都很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房地产的基本功能也可以说是首要功能,应是住房功能,而不是投资功能。尤其是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必须尽快扭转从房地产产业获取巨额利润的市场扭曲状况。

第二个方面:中国城市化问题

人口盲目急剧膨胀将带来很大、很长远的问题,怎么解决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李伟

我非常赞同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个提法:中国城市化速度与质量严重不平衡。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47.5%,但实际上城市户籍人口的比重则相对较低。我这里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一个是36%,均与城市化率相差10%还多。“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相较之前提高了4个百分点,“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城市化率目标是51.5%,又提高了4个百分点,我的观点是可能发展太快了。数量叠加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人口1000万基础上增加500万和在人口2000万基础上增加500万,给社会管理、城市承受及产业所带来的压力是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城市化有不平衡性,最突出的是城市出现量化结构问题和城市贫困群体多元化问题,包括农民工、流动人口、退休职工、农二代等,而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跟不上人口发展的速度。教育部近期的一个报告说,幼儿园的入学率50%都不到。

北京的人口规模按2000年的规划到2020年是1800万,但2009年就已达到1972万,加上流动人口1000万,已达3000万。据报道,上海常住人口达到2300多万,一年增加300多万,再加上流动人口至少还有1000万。这些世界级的超大都市,无不产生出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比如北京一年产生的生活垃圾达672万吨,日均1.84万吨,但北京的日处理能力只有1.27万吨。大批的垃圾都是送到郊区去填埋,按照现在这个填埋速度,四到五年,北京大部分填埋场将填满,所以到2020年,北京至少需要3200亩的垃圾填埋场,相当于6个晋祠这么大的土地庄园,这还是仅仅用于生活垃圾填埋,据报道每年还产生1000多万吨的建筑垃圾,处理它们占用土地更多。其它还有水资源,中国是个最缺水的国家,现在北京每年可利用水资源只有26亿立方米,但水资源每年消耗36亿立方米。仅2000—2007年,地下水超采达56亿立方米。

所以,人口盲目急剧膨胀将带来很大、很长远的问题,怎么解决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比如如何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如果一个城市既要建经济中心,又要建文化中心、金融中心等五六个中心,什么人都要到这儿来,当然人口不好控制。我的基本观点是,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应与我们现阶段的管理能力、资源水平相适应,不能太快。特别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个很大问题,大拆大建现象严重,对社会资源浪费极大,欧洲国家的建筑使用寿命是70年到80年,我们的使用寿命只有25年到30年,这在我国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报道甚至将这种大拆大建式的城市发展称为“灾难”。

第三个方面:控制通货膨胀问题

随着通胀预期的增加,抑制通货膨胀将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李伟

控制通胀是仅次于房地产调控的热点问题,随着通胀预期的增加,抑制通货膨胀将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大家知道,现在通胀有三种,输入性通胀、成本推动性通胀和流动性通胀。

我认为,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中国对通胀的控制不是短时间能见效的,甚至不是一年、两年能见效的。因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形成通胀的内在要素也很难有大的变化。比如目前输入性通胀的成因,一方面是资源类大宗产品的输入价格高,另一方面是美国所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我认为后者的直接影响不是太大,主要影响是前一个因素。我对输入性通胀

问题的认识是,与其说是输入性不如说最终根源是吸入性;表面上是输入性,实际上是吸入性。中国这些年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矿产、资源、能源需求。大量的需求,必然要推高国际市场的价格,以至于买什么涨什么。去年一年我们花了1万多亿元的代价进口石油2.39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5%左右;铁矿石进口了6.18亿吨,对外依存度2009年达到了62%。这几天,中东、北非问题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三天时间石油价格从103美元涨到114.23美元,而我们之前刚刚调高了成品油价格,现在涨了这么多,又面临是否调价的问题,可马上调价会进一步增加我们的通胀预期,不调又不符合经济规律。所以,大家认识到,中国的通胀问题源自于极大的高速发展需求,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成本因素的通胀,主要是工资成本上涨。对此我的观点是,人工成本的上涨是必然的、必需的,而且是迫切的。拿2005年和2009年举例,两年最低工资和平均工资的比值,国际上有个相对标准,即40%—60%;我们2005年社会最低工资的高档占平均工资的31.6%,最低档占平均工资的29%;2009年高档占26%,最低档占20%。这充分说明不论从企业的角度还是从政府的角度而言,分配收入差距的拉大已经十分严重了,因此人工成本的上涨是个必然趋势。流动性方面,这么多年这么大的流动性投入,说到底通胀问题就是货币现象。综上所述,我认为近两三年通胀问题将是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政策咨询研究机构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四个方面:社会管理创新问题

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治久安问题。——李伟

对这个问题我的认识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现阶段把广义的社会管理提高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层面是非常必要的,其重大意义不亚于“十五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难度也不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小。我支持这个观点的论据也很明确:我们发展的目标不会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原则也不会变。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治久安问题。伊朗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白色革命”值得研究,尤其是东欧剧变,那时它们经济发展状况并不差,人均GDP都达到1万美元以上,我们所讲的政治、体制优势他们也存在,但这种优势可以转化。这次中东所发生的变化有很多方面原因,但共同点就是贫富差距拉大、政府腐败严重。这些社会问题在我们的发展阶段内也存在,所以我们要高度关注这些问题。

第一是法制建设问题。要以依法治国的理念强化社会管理,依据中央文件的提法,我国和西方国家的社会管理内涵和最终追求的目标在本质上是有差异的,但我认为在管理的基础目标上是相通的。一个管理好的国家必然是法治有序的国家,任何一个国家公民都必须遵纪守法。法治建设是第一位的,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和上世纪八十年代不一样,主要问题不是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而是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

第二是政策设计问题。我们以政策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特点十分突出,这点我国和西方国家不一样。我们许多社会群体的很多利益问题,比如知识分子、退伍军人、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等都是由政策来协调的。如果政策设计出现问题就会引发许多连锁效应,如政策“打架”引起的群访等。因此,制定合理、可行、有效的政策是我国强化社会管理的重要环节。

第三是党和政府及其各级领导的公信力问题。一个国家机器的管理效能,公信力是第一位的。现在不少地方党组织、政府机构负责人说话在社会上缺乏公信力,似乎只有党中央是可信的。老百姓逆反心理严重,尤其是当社会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讲的话打折扣,以讹传讹却很有市场。

第四是管理事情的能力和效果问题,这是个突出问题。

第五是社会的思想教育、社会的公德水平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提出要转变“信仰危机”的状况,现在看来,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但近年来,更令人担忧的是出现了社会的诚信危机。

第六是国家的信息化管理问题。应该思考社会管理的观念如何适应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并随之转变。

第七是对特殊群体的管理问题。特别是对城市和农村空巢家庭、流浪儿、鳏寡孤独等的管理,如对鳏寡孤独的救助问题在我国明朝时就列入了法律,如果不予救助则以监守自盗论处。对于特殊群体,我们必须要关注。与其用财政资金去做那些有GDP、无效率的投资,还不如用来解决此类社会问题。

对当前财政信息化建设现状的体会看法 篇6

从中国南下,从缅甸到印度洋,从老挝-柬埔寨到西南海,从泰国可以到两边,还可以到马来半岛。从这里堵截中国,当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这个就是现在美国政府的新战略,Pivot to Asia,所谓转战亚洲。这个战略转变,就要求美国必须把全球战略的重心从中东转移到东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直就是亚洲的一部分,其在亚洲的利益和影响力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前些年,美国宣布要“重返亚洲”。从经济角度说,这有其必然性。亚洲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并且这种局面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同时,随着其在亚洲经济和战略利益的扩大,美国也越来越像一个亚洲国家。美国要保护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战略利益,就要更多地关注亚洲,这完全可以理解。但美国所宣布的“重返亚洲”显然并不是这样简单。

从战略上说,这次“重返亚洲”很显然是针对中国的。当然,这也不是冷战之后美国要“重返亚洲”的第一次。在小布什任总统期间,美国外交在新保守主义的主导下,也曾经赤裸裸地把中国作为“敌人”,试图通过亚洲“小北约”来围堵中国的崛起。不过,那次“重返亚洲”的努力以九一一恐怖主义事件的发生而终结了。中国不仅没有成为美国的“敌人”,在一定意义上,反而成为了美国“反恐”的伙伴。近年来美国高调的“重返亚洲”是第二次了。不过,从长远来说,“重返亚洲”会成为美国外交战略调整的重大失误。

为什么可以这样说?美国真正的挑战并非来自中国,而是来自自身的衰落。很多美国人不相信美国这个伟大的国家会衰落,国际社会上很多人也不相信;甚至很多中国人不相信也不希望美国衰落,因为无论作为一种政治制度还是国际警察,美国的衰落对中国并没有什么好处。作为政治制度,近代以来,美国一直是各国政治自由派所向往、学习的对象;作为国际警察,美国一直为国际社会提供全球公共服务。

苏联集团解体后,就不再存在任何可以挑战美国的同盟。那时美国应当改变其战略同盟政策,至少改变针对另外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同盟。任何战略同盟都是针对“敌人”的,因此首先需要外在“敌人”,没有这样的“敌人”和来自“敌人”的直接威胁,同盟就整合和团结不起来。冷战后美国和西方不仅没有改变同盟政策,反而扩大和强化同盟。在欧洲,美国和西方收编了苏联解体后所出现的新兴国家,把属于苏联地缘政治空间的领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在亚洲,美国积极寻找新“敌人”,迅速崛起的中国自然成为最佳候选人。中国是亚洲大国,美国“重返亚洲”非常容易理解。美国强化和其亚洲盟友的关系,针对的是中国。对美国来说,“我的盟友的敌人也是我的敌人”。这解释了在中国问题上,美国和其盟友的关系。

美国把全球各地都视为其利益,但中国的核心利益非常有限,都是和领土、领海有关,且仅限于和中国周边国家相关的事情。美国人到处都是核心利益,对中国的这些核心利益不是不知道。如果美国愿意在中国和中国周边国家关系之间扮演积极的协调角色,美国是有能力这么做的。但美国没想扮演这个角色,而是简单地选择“重返亚洲”,站在其盟友国家(刚好也往往是和中国有主权利益冲突的国家)这一边。

美国在中国问题上会出现错误的战略判断,因为美国人不了解中国。美国的战略失误来自于对中国的错误判断。美国对中国的判断,并不是根据中国历史上的或者当代的国际行为,而是根据美国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美国人相信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并且还要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他国。中美两国政治制度的不同,更深化了美国对中国的这种看法。国际关系史上所谓的“大国悲剧”大多发生在欧洲,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也是基于欧洲的国际关系经验,和非西方的经验并不相关。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只是地方性理论。但美国和西方则把这地方知识普世化,视为普世的真理,并且在实践中十分相信。这就解释了目前中美关系的心理格局:与其说是中国要挑战美国,倒不如说是美国恐惧中国崛起。没有任何有效的证据证明中国在挑战美国,但美国对中国的恐惧则到处可见。

中国学术界的“美国化”也强化了美国人的这种恐惧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术界到处充斥着美国式的国际关系话语,这使得美国人感觉到中国和美国没有两 样,大家都是同样的思维模式。尽管美国化的话语没能解释得了中国外交的实际行为,却使得中国学术界的国际关系话语更具有欺骗性。在学术界的国际政治话语和 中国政府所提供的政策话语之间,美国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对南中国海和东海局势的判断失误。在这两个所谓的热点区域,中国实际上只想保持现状。自从邓小平提出“搁置主权、共同开发”后,中国从来就没有改变过立场。在大多数问题上,中国总是回应性的。在中国看来,中国并没有主动挑起这些事端,但别的国家挑起来了,中国不得不回应。但美国人并不这样看,似乎是中国在欺负周边小国家。

把中国视为是潜在“敌人”,更是美国的战略误判,对美国国家利益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美国并没有意识到,中国和其他大国不一样。例如,中国和苏联不一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选择是加入以美国为主导的现存世界体系,通过改变自己和这个体系接轨。

参考文献:

对当前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7

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迫切的任务。但在当前的建设实践中却遇到了诸多困惑,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应该引起关注。

1 现状直击

1.1 农业信息网络已初具基础和规模

自开通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以来,已初具规模和基础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络,全国已有2200多个农业网站,大部分省、市都建农业信息中心、农业专家系统、资源数据库等,7000多个乡镇信息服务机构已在全国开展建立,正逐步建立乡、县级农业信息中心,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等依托农业部而建立,基本形成了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链条,奠定了良好基础。

1.2

农村“乡乡能上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镇通宽带建设工作在2008年取得明显进展,实现全国能上网的乡镇占97%、通宽带的乡镇占95%,“乡乡能上网”的省份达到27个。农村网民规模达到9565万人,增幅达13.1%,较2008年底增长1105万人。

1.3

农业部组织实施了“金农工程”农业部在“十一五”期间,按照总体要求做强一个国家综合农业门户网站、做大一个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完善一个农业电子政务支撑平台,目前“金农工程”一期项目建设任务已完成,国家农业数据中心的农产品及农资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已投入使用,正陆续上线运行的包括动物疫情防控系统等10多个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初步建成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3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群,近百分之五十的全国县级农业部门、超过三分之四的地级农业部门、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和局域网遍布所有省级农业部门。

2 困惑原因分析

2.1 政府主导不够,法制建设滞后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目前我国政府由于各级地方政府和中央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发挥主导作用不够,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支持、补贴及有效监管机制没有形成。特别是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中西部市县,更无暇顾及农业信息化建设,市县有时连发放农业信息组织员工的工资都困难,加之财政支持的运行费用不足……由于农业信息化制度和立法建设的滞后,使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制度和法律保障,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筛选、整理和传播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尽管农业部“金农工程”的标准化建设从2009年开始推进,主要内容包括八大体系32项标准的确立,相关培训工作也辅之以行,地方项目建设得以及时指导规范。但需要制定相应标准与规范的现有农业数据库等资源的信息整合,目前关键技术的标准与规范、信息的存储、药品命名及描述等缺乏标准,数据共享机制的建立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历史数据的大量积累而无法提供参考,资源的利用率无形中就减弱了。

2.2 建设缓慢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

目前,整个农村层面没有遍及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由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受地方和中央偏重,造成农村还比较薄弱,整个农村尚未覆盖电视、网络、电话的使用。据有关统计,中国目前约信息资源的90%尚未电子化,仅为15%~20%的计算机设备利用率和联网率,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的农村许多地区尚存。

尽管逐步增大规模的农村网民,但互联网向农村地区渗透的速度慢,城乡、省份间宽带发展失衡。互联网普及率超过40%的东部一些省份与互联网普及率不足15%的中西部一些省份,致使农村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2.3 缺乏共享机制的资源建设,水平较低的信息化服务

中国农业信息采集机制目前尚不健全,主要以国内范围为主,涉足国际农业信息不多的采集范围,国际市场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较窄信息采集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受到了严重地影响。据析,分散在各部门的各类涉农信息资源有80%的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中、各行业的各类系统和网站中,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不同的地域系统建设自成体系,重复建设、资源系统间缺乏共享机制,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像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缺乏对数据库建设的统筹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全国农业信息标准,缺乏互通互联性,不适应网络代数据共享的需求。

2.4 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渠道不畅通

缺乏宏观上的规划和指导,信息服务体系缺乏与我国农业的整体性发展战略相结合,各地、各级信息化组织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呈现零散、统的局面,造成这一客观事实。尽管农业信息网络已经建成连接县、市、省三级农业部门,但村级及乡镇与市级的信息服务设施建设相比差距明显。或者说,最为薄弱的是与农民最贴近的基层农业信息化组织建设,农业信息向基层的传播在这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使提供与开发农业生产信息技术失去了市场导向,为农业提供实用性信息服务可能落空。

2.5 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在中国对农业信息重视程度、人才的培养远远不够,投入较少,各级复合型人才队伍的梯队缺乏。受经济等因素影响,编制不足搞兼职,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加之支持力度不大,不利于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队伍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导致专业数据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参差不齐的信息人员业务素质,不合理的知识结构,比较缺乏既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懂农业的复合型农业信息人才,信息服务的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开发农业信息系统与农业数据库等的总量不足。实际上,由于受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信息意识、风险性、能力和知识限制,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

3 出路探讨

3.1 政府投入要加大,组织领导要强化

启动资金、维护费用的投入——中央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还要加大投入农村公共产品的力度。各级地方政府要在当年的财政预算中将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列入,且投入要逐年增加。要强化组织领导,应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各级政府关于信息化建设要抓好协调、统筹、服务、监督工作,要充分利用灵敏的信息系统掌握情况,在宏观调控中,使政府部门通过纵横交错的流动,引导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力。

3.2 建立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

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要尽快建立。具有社会公共物品性质的大部分农业信息,建设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应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和由政府主导,提供免费公共信息服务。重点整合并传播农业技术、市场供求、价格、气象病虫害防治等信息资源,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预见性。目前日本、美国和欧盟国家开展农业网络系统建设均投入大量财力。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值得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投资主体地位,有效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稳步发展。同时,我国应重视市场的引导机制、民间投资的利用,信息化建设投资允许和鼓励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人、农户和农民信息协会参与,尽快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信息投入体系。

3.3 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首要条件是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外国的经验告诉我们,顺利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条件是:积极建设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政府多年来莫不如此,成效显着,值得借鉴。针对我国的现状,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要加快推进,尽早实现“村有信息点、乡有服务站、县有平台”的农业信息网络格局。以加强中国经济信息、农业科技和教育网络中心的建设为重点,尽快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逐渐完善,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来建设农业信息化。

3.4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支持体系

完善和加强法制建设。不少发达国家为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都加强了相应的制度建设和信息立法工作,从制度和法规上保证农业信息化发展。而严重滞后的农业信息立法工作,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的农业信息化是中国的国情。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这方面的经验,加强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同时还要尽快完善监管制度,包括农业信息的采集、贮存、发布和传播,制定信息化标准,引导各类信息服务主体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建立科学的信息需求评估机制,防止信息偏差。现有农业数据库等资源中的信息采集标准要尽快出台,中国农业信息化监管部门要统一制定农业信息采集制度,包括信息的存储、名词术语、数据格式、编码规则、技术规范、数据质量等。还有,数据分析机制要启动、配套、健全,分析挖掘有用的农业知识要充分利用历史数据,达到知识再传播、再利用的目标。

相应的支持政策应尽快制定、完善。分别属于信息支持与农业基础设施范围的农业信息化软件和硬件建设,与“绿箱政策”相符。借鉴国外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方面的经验并合理利用WTO规则,在世界农业信息化潮流的推动下,尤其如此。日本、韩国政府近年来制定了发展农村信息化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可资借鉴。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信息农业发展的一系列财政支持政策必须由政府出台,加大其投融资力度,从而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增加农民收入。

3.5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必须健全

科学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就是强调协调性和集成性的复合系统,集社会服务、商业促进和政务支持三种功能为一体。它是真正为农民服务的平台。它的健全,第一应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平台,要纵横贯通、覆盖全国,以国家农业信息中心为龙头、与各个县(区、市)、市、省农业部门相连接,实现全省农村信息联网发布和信息网站联网运行。第二,形成逐步覆盖村、乡(镇)、县、市、省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生产经营大户等。汇集各类农业专家的经验和知识,要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智能化信息技术。实现各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相关部门对共享资源的数据分析能力及重复利用能力和农民利用信息网络的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农业信息网络体系,达到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

3.6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政府要加大投入,保障农业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端正态度,解放思想,加大投入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的需求,从根本上推动农业信息化的步伐。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农村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的重点,包括明确培训的重点、方式、内容和措施,建立农村信息技术培训基金等。加强对长期从事农业服务工作人员的培训,补充信息技术知识,夯实农业业务知识,使农民的信息技术素质逐步提高,培养出复合型人才。选聘1-2名全科农技员,为每个村建设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点,包括籽种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培养农村种养殖大户、各类乡土专家,带动农民采用和学习新技术,使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工程深入实施;基层技术推广机构、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加快技术创新,配备研究团体,使有梯队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尽快培养出来。此外,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人才的激励体系,尤以各部门及村、乡、镇等层级为要,探索推进农技人员与绩效考核挂钩的制度,包括薪酬、评职、晋职、评优、深造等,实施奖励计划,以期留住人才,助推农业信息化事业的发展。

摘要:从当前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困惑的原因,进而探讨了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

关键词:中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困惑,出路

参考文献

[1]关红.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民营科技,2010(7):140.

[2]曹俊杰.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7(7):11-13,49.

对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看法 篇8

关键词 幼儿教育;小学化;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幼儿接受正规化教育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学前教育的幼儿园阶段,用小学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比较普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基本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认为十分必要。

二、主要特征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儿教育脱离了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大体采取向小学阶段的教育标准看齐。

(1)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体、美、劳教育;

(2)在教育方法上重视知识讲授,轻视幼儿自主学习;

(3)重知识,轻情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4)重教学,轻游戏。孩童时代本应在快乐的游戏中度过。

三、成因

1.家长的主观愿望

在一些错误教育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家长持有“望子成龙”的观念,急于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为“尖子”,逼迫自己的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上,在知识的获得上要超越别人的孩子。很明显,完全出于家长的不成熟的思想偏差,从而有了“超前需求”。由此可见,家长的愿望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形成的重要原因。

2.幼教部门的利益驱动

幼儿园办园体制的市场化导向,使幼儿园客观上主动迎合社会需求,不顾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开设小学课程,向幼儿提出过高的要求。加上幼儿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工作不受社会重视,幼教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难以认识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在教育实践中容易把小学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带到幼儿园。

3.幼儿小学教育衔接机制的缺乏

尽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小学入学不准考试,但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缺少,仍有部分小学特别是高质量的公办小学,为了获得较好的生源,进行入学考试或者入学面试,并按照考试(面试)成绩分班。为此,幼儿园配合小学的要求,为让孩子们上小学而提前进行小学阶段的教育。

四、相关对策

幼儿教育不是简单的智力开发,幼儿教育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科学的幼儿教育应该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扎实的身体基础、良好的性格行为习惯,都应该从小着手培养。幼儿教育应偏重这些方面,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为此,为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应当采取相应的策略。

1.坚持素质教育先行的理念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于没有以素质教育的幼儿教育理念作指导。“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应当以优生学、儿童保健学、儿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等科学理论为依据,以《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对学前儿童实行科学的养育与教育,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的教育。

2.遵循幼儿教育规律

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出发,必须按照幼儿教育规律办园,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征而进行。

3.正确衔接小学教育

幼儿教育是入学前的准备教育,既要体现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启蒙性,又要注重幼儿学习的适应性、科学性。做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能使幼儿较快、较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4.转变家长错误思想倾向

应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扭转家长们的幼教观念。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座谈会、培训班,向家长宣传、教授科学的幼教理念;电视、报纸等信息媒体应当关注幼儿教育,以主流社会舆论观点,引导家长思想转变。

5.改变幼教模式

家庭、社会、幼儿园三位一体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用爱和尊重健全孩子的人格。社会要改变标准、整齐、划一的幼教评价手段。父母、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年龄和个性差异,发挥其自我发展的潜力,不能视孩子为家长和教师的附属物或单纯的接受者,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引导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小学化限制了孩子的天性和自由,过早地将孩子拉入了“苦涩”的学海之中,阻碍了幼儿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在这里,我认为,学习、领会教育部2012年10月15日发布的《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下称《指南》)尤为重要。《指南》在语言领域强调重点培养幼儿的口语交流能力,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以及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在科学领域强调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注重在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初步理解数量关系、形状与空间关系,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指南》还着重强调了要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成人不应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等先进教育理念。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思想意识,创新方式方法,联合社会各界力量,让幼儿教育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2012.

[2]国家教育委员会25号令:《幼儿园工作规程》

[3]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

[6]《学前教育研究》(期刊),2009-2011

对瑜伽的看法与体会 篇9

在我的记忆中,我最早接触瑜伽还是在高二的时候,那时最初的目的就是想要减肥。在那将近半个月的时间里,我和舍友们每天晚上都按照书上的方法练习半个多小时,虽然我们可能做得并不标准,但是在做瑜伽的过程中我们却收获了很多快乐,因为只有在那时我们可以完全忘却学习的压力和其他的烦恼。但是最终因为我们急于减肥,而最终放弃了,因为做瑜伽是需要长久坚持才有效果的,我们没能坚持下来。

再一次接触瑜伽就是这次通过体育课的学习,通过跟老师的学习让我对瑜伽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并不仅仅局限在减肥上而已。瑜伽可以使我们身心愉悦、完全放松、就好像置身于大自然中,再做瑜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完全忘记一切的烦恼与不开心,达到忘我的境界。其实我很不喜欢跳操之类的课,因为那个节奏很快、还要求身体协调性要好,而且还有很多复杂的脚步动作,每次上完一节课下来都是大汗淋漓的,特别的累。但是瑜伽却不同,他让我们感觉很舒服、而且还能够释放压力、身心宁静、消除疲劳感。

第一课做时的感觉就完全是觉得自己的关节很硬、身体缺乏柔韧性,不像老师做的那么灵活、动作那么标准。但实际上并不需要刻意的要求自己去做的如何如何标准。其实学习瑜伽并不是单纯的去学习体位动作,而他更重要的是去用心投入到自己的身体中去寻找真正的感觉。学会感受自己身体以及内心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毕竟我们也不是专业的表演者,只要我们能够从瑜伽的练习过程中达到身心的放松就好了,不必要片面的去追求体位姿势的美感。学习瑜伽就要经过长时间有规律的练习才会有好的效果,他不仅仅能够减肥,通过练习瑜伽还可以使我们的心情更为平和、安静,使我们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更加饱满,精力充沛,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此外通过练习瑜伽的一些体位动作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加柔韧有力量,而且也可以增强了自身的平衡感和自信心,也有助于提升个人气质。他可以使我们整个人从内而外的发生变化。

上一篇:标准版浴池租赁合同下一篇:温暖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别样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