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当前法治现状及其前景的看法

2024-07-10

对中国当前法治现状及其前景的看法(共4篇)

对中国当前法治现状及其前景的看法 篇1

对中国当前法治现状及其前景的看法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历程如果从清末预备立宪算起已经经历了近百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建设也有了20多年的历史,但是我国现在在法制建设中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较为突出,暴力城管、强制拆迁构成了社会“不和谐”的两类标志性的社会性事件,整治好这些问题就必须做好法制现代化的工作,真正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

要谈对于当代中国法治的现状一些看法就必须先说说我国法制现代化的背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向法制现代化迈开了重要的步伐。但是,随着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了对“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等所谓“资产阶级法治观”的批判,导致了法律虚无主义思潮泛滥。“革命无罪,造反有理”这类的政治口号对我国的法治破坏基本上是毁灭性的。有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在文革中国家主席刘少奇曾经在遭受批斗时拿出宪法来保卫自己,但是红卫兵无视这本“宪法”,最终刘少奇含冤逝世。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现代法制建设基本上是个空白:法律规范体系不仅数量少而且残缺不全,作为根本大法的宪法充斥着左倾思想的陈词滥调;司法体制遭到破坏,检察机关被撤销。人民现代法治观念十分淡薄,不仅缺乏现代社会应有的公民权利观念和守法意识,甚至对法律的权威性都丧失了信心。法律成了空架子,人民不懂法更别提守法了。喜忧参半的中国法治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法制现代化才真正开始起步,它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拨乱反正,确立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现代法治观念,提出了加强民主法制,实现依法治国的法治现代化任务;面对几乎空白的现代法制建设,在短短20年间,从我国国情出发,制订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走过的立法路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正式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治国方略。但现阶段法治现代化也存在些问题: 第一,没有独立的司法。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法外特权、以权压法、干预司法现象。虽然《宪法》也宣布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执行情况不容乐观。有些案件,特别是重大的案件基本上或完全由政法委主导进行,河南赵作海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第二,律师不敢说真话、不敢说实话。当前我国改革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两股势力,一股是“封建残余”,一股是“文革遗毒”,两股势力造成了人们不敢讲真话,喜欢讲大话的风气。第三,作为法制建设重要方面的律师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我国律师行业实行律师协会自律管理,司法行政部门指导、监督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跟公检法三部门相比,司法行政部门处于弱势地位。这就导致了个别地方出现了封杀、打压、迫害律师的现

象,不但屡禁不止,似乎还呈现蔓延之势。2011年7月北海市吹响了“消灭中国律师”的号角---先是为了做实一个铁案,一口气抓了四个“教唆作伪证”的律师。这是中国律师与法治的悲哀。第四,司法人员肆意曲解法律条文。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包庇纵容违法企业辽宁省商业集团、侵害原告核心利益、裁定原告终生待岗、剝夺原告劳动权利、剥夺了原告工作权利、支持违法企业犯法、甘当违法企业辽宁省商业集团保护伞。总而言之没有律师,法治就是一纸空文。第五,信访被打压。由于我国的诉讼费很高,所以很多人走上了心信访的道路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但是我国在保护这些人方面做的远远不够。信访人员“被医院”等现象尤其严重。第六,作为中国根本大法的宪法却没有可操作性,主要是由于我国没有违宪审查制度,造成我国三大权力机关的制衡关系名存实亡。一个例子就是我国某省份立法规定公安人员要帮助拆迁办人员进行强拆,这明显就违背宪法保护人民权益的条文,但是这类法律还是堂而皇之的在中国大陆上施行。

对于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前景,可以用几个字进行概括即“存在问题,前景乐观”。

我国已经将解决腐败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因为解决法治现代化的问题是解决腐败问题,因为腐败可以说是最大阻力。法官办案看领导的脸色,律师看法官的脸色,腐败是这种怪相的根源。总之解决腐败问题,官员克服特权思想是我国真正实现法治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再者我国政府目前采用的法治宣传手段是实现法治的基本途径之一我认为实现法治的可行途径基本上是采取宣传法律、使之透明化的手段以及改进处理法律纠纷的司法及非司法机制,并确保民众能依法起诉不法行为及依法解决个人间的争端。

虽然在中国建立法治主要责任在政府,但是外部力量也能起多方面的支持作用,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

总之要相信在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有能力和信心将我国的法治建设好维护好,做到真正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法治乱象而放弃法治的信念,如果连法律都不能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我们还能指望谁呢?

对中国当前法治现状及其前景的看法 篇2

从经济发展史来看,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经济中, 农业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商人无法赢得其同行在欧洲社会那样一个独立的地位, 他们不仅处于明显的依附关系中, 而且是国家皇权和豪门盘剥榨取的对象。新中国建国之初, 我们实行的是否认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地位的计划经济, 在商品经济领域中的经营活动几乎都要受到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强制性支配, 商人缺乏决定其经营活动的自由与权利, 不能基于自己的意愿按照市场规律开展经营活动。从这种意义上讲, 当时的商人已成为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单位, 其应有的社会经济功能被国家所消灭或取代。在那个时期, 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的现象极为普遍。其实, 之所以要改革就是要还事物以本来的面目。在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回归, 逐渐承认商人作为市场主体独立的法律地位, 但由于受传统文化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商人在发挥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上仍然存在一些缺憾。

首先, 商人营利目的非理性化。营利乃是商人目的之本, 但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 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功能在于完成国家的指令性计划与维持其内部成员的生活和福利保障, 而并非营利。他们从事经济活动只考虑产品的数量, 很少去关注对成本和效益的理性分析。这些从事生产经营的所谓商人被推向市场后, 在营利目的方面走向了极端, 即作为市场经济主体,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 往往是盲目地通过提高成本来实现短期的营利, 而忽视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经营效益等自身内在素质的提高。我国的许多企业盲目地走外延扩展的发展道路, 这与营利目的完全背离, 是非理性化的表现。

其次, 由于政企关系不合理, 导致商品交易不能快捷地完成, 交易量也较少。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 政府职能虽然在不断地转变, 但对商品交易的行政干预仍然过多, 比如在现实中, 许多国有企业的交易活动要经政府主管部门的审批, 一些交易行为须经严格的程序方可进行。交易不能快捷地完成, 以及市场交易量的减少, 导致商人通过其经营行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二、中国商人精神的变异与缺失

就作为文化现象的商人精神而言, 中国的商人精神被称为“儒商精神”, 其核心是中国古代以礼教伦理为主要内容的儒家学说。从某种程度上讲, “中国的‘儒商精神’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依赖, 这种文化的局限性在于普通性劳作价值核心的缺乏和法制化意识的薄弱。”其先天的内在局限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可否认, 许多经济的腾飞与“儒商精神”的作用不无关系, 如有着日本工业之父之称的涩泽荣一, 一生手不离《论语》, 他认为义是利的基础原因, 而利是义的现实结果。但必须承认, “儒商精神”的伦理性必须经过西方商人精神的功利性进行理想化地改造, 进而摆脱儒家伦理过于模糊、笼统的缺陷, 才能被熔铸成一种全新的商人精神。在国家控制一切经济活动时, 商人只能是产品的生产者或政府的附属部门, 并不具备西方商人独特的社会经济功能, 再加上受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多重影响, 原本就缺乏独立性的“儒商精神”也不可能像其在其他国家那样发挥作用。改革开放后,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进行。而遗憾的是, 我们对商业文明与商人精神的特性认识不足, 没有挖掘出传统文化中能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最终导致商业文明与商人精神在经济建设中的变异与缺失,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营利精神变异。趋利避害乃人之本能, 马克思·韦伯认为:“获利的欲望、金钱的追求存在于并一直存在于所有人身上。”可见, 营利精神并不是商人所独有, 它根植于人性当中。但商人营利精神所体现的, 是用渗透着科技手段的职业行为来达到营利的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商人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品生产者, 其营利本性受到长期的极端压制, 进入市场后, 他们在营利的目的上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盲目地追求短期利润, 而忽视了营利的职业性及理性要求以长期目标为精神支柱, 所以他们并不关注科技创新和经营效益等内在因素的提升。“以义制利”的儒商精神没能抑制住他们“尚利拜金”的极端本性, 这严重地影响了其商誉和信用的提高。

其次, 诚信理念缺失。诚信是商品经济中的“帝王”法则, 社会生活的一切活动都应奉行这一原则。下面的事例可以说是对该原则的“完美”诠释:1596年, 一个名为巴伦支的荷兰船长, 试图找到从北面到达亚洲的路线, 在经过三文雅时, 船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 该岛地处北极圈内, 船长和17名水手在这里度过了八个月的漫长冬季, 他们拆掉了船甲板做燃料, 以便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保持体温;他们打猎取得勉强维持生存的食物。恶劣的险境夺去了八个人的生命, 但荷兰商人却做了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私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的货物, 而这些货物中就有可以挽救他们性命的衣物和药品。冬去春来, 幸存者终于把货物几乎完好无损地带回荷兰, 送还委托人手中。他们用生命作代价, 守望信念, 创造了传之后世的经商法则———诚实信用。可见, 为了保证交易安全, 诚信原则对商人提出了比其他法律关系主体更高的要求。中国儒家曾主张“诚其身”, “谨而信”。受儒家思想影响, 中国古代商人将诚信作为自身必备的一种品德。但职业道德等精神文化建设须以历史文明作为基础, 并依附于职业行为的持续发展。在我国, 古代商人虽有诚信的优秀品质, 但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商品经济与商业文化发展的断代, 使得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商人并未对诚信给予足够的重视, 商人为获利而不讲诚信、欺诈顾客的现象屡见不鲜。可见, 诚实信用的“儒商精神”深深地根植于中国商人的心里, 商业正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

再次, 缺乏合作意识。商人在市场中的商业活动必然存在着竞争关系, 而竞争的前提是公平。极端的竞争导致了互助合作, 这对于商业活动的进行至关重要。西方商人组织的依次出现以及商业行会的发展便是很好的证明。中国儒商也强调有凝聚力的人合精神。商人之所以通力合作, 是因为这能给每个合作者带来更多利益。建国后, 我们长期地强调劳动者合作, 并将其发挥到极致。但由于个人利益完全依附或等同于集体利益, 合作所得到的回报并不能激发商人对自愿合作的兴致, 使得进入市场后的商人对合作的竞争方式漠然, 而热衷于单干式的竞争。

三、中国商人组织缺乏自治性

同西方商人具有明显的自治性相比, 中国商人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是特别有限的。目前我国的商会组织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 在法律上定位不明, 组织工作过于行政化。现代商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自治的非营利的法人组织。目前我国尚无专门规范商会的法律, 根据国务院关于社团管理的行政法规, 商会和其他社团一样, 实行双重管理———由作为登记管理机关的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共同管理。在这种体制下, 商业协会成了政府的附属机构, 在工作中必然深受行政干预的影响。

其次, 行为缺乏规范性依据, 不能充分发挥应有职能。目前我国多数商业协会的组织工作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或有效的行业自治性规范, 使得其代表、服务、中介、自律等职能无法发挥。有的商业协会利用其主管部门授予的行政权, 在制定行业管理规范时, 规定了某些商业活动的特许权制度, 并以此来牟利。有的商业协会借公益事业之名向会员进行变相摊派, 缺少对企业的主动服务。

再次, 缺少自我发展能力。由于商业协会自身建设不完善, 组织管理不规范, 并受到行政干预的影响, 有的商业协会成为安置剩余劳动力的地方, 从而严重地制约了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中国商人的法治理念淡薄

在商品社会中, 法治秩序对人类的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激励作用。然而, 人类对秩序的追求, 时常会为偶然情形所阻碍, 有时还会被普遍的混乱状况所挫败。而法律的预测作用正可以减少行动的偶然性和盲目性, 提高行动的实际效果。商人正是基于此对自身的商业活动进行理性安排, 对与他人的交互行为进行合理化的预期。同时, 法律还可以克服市场固有的缺陷, 为商人营造出一个从事商业活动的良好环境。从这种意义上讲, 法律是商人获得安全与效益的基本保障, 商人崇尚法律的理念由此产生。然而, 中国“儒商精神”的致命弱点在于法治理念的贫乏, 这与中国商人和商业发展的历史背景是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的法律对商人实行困辱, 更谈不上为商人服务了。传统对现实影响至深, 以至于在今天的中国, 商人对法律的态度多是消极的, 很少主动而自觉地尊重和崇拜法律。有的商人在从事交易活动时, 对有关的法律问题不作事先了解, 而在发生纠纷之后, 才去找法律顾问人员, 寻求事后救济, 此时已经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颇为计较成本因素的商人也会因为这种资源的浪费而对法律失去信心, 其法治理念的树立便会更加地困难。如前所述,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 “商人在法律上的地位极其低下, 法律亦从各个方面困辱商人。”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 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政策也是从抑制商人的角度出发。在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中国开始了从各个方面重新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人制度的历程。

摘要:中国商人的内在缺陷主要在于其固有特性的阙如, 其主要体现为:中国商人社会经济功能不完整;商业精神产生变异与缺失;商事组织缺乏自治性;法治理念淡薄等等。从而影响了商人阶层对其自身的完善, 进而对法治进程产生了严重的阻滞。

关键词:商业精神,商事组织,法治

参考文献

[1]刘凌.“路径依赖”与儒商精神[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04 (1) .

[2][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 译.上海:三联书店, 1987.

[3]彭正穗.儒家经济伦理与中国古代商人精神[J].江汉论坛, 1996 (4) .

[4][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5]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对中国当前法治现状及其前景的看法 篇3

5月9日,权威人士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目前呈“L”型走势,这是一个经济阶段,不可能很快过去。但由于中国经济具有较强的弹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不会出现大幅下降。言下之意,只要能维持6.5%左右的增速,就不必实行强刺激。

从权威人士的言论中,投资者可以得出未来5年的投资准则。

第一,无论股市还是期市,投资者不应期待某个重要市场的长期增长。2015年,股市经历了高杠杆,2016年期货疯狂上涨,不同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处于极度分化的状态。高杠杆引发的后遗症被充分关注,这意味着,以高杠杆推动某个市场的疯狂上涨已经不是重要选项。

第二,抓住能够引领未来的板块。在“L”型经济的低迷期中,无论是地区、行业还是企业都会出现分化。有关方面不会刻意扭转分化的趋势,反而会认为分化越快越好。因为,这意味着资源得到了高效配置,注入到了未来有盈利前景或现阶段还有不菲的盈利空间的行业。因此,高端制造、高端服务代表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前景,投资者应牢牢握住这两个抓手。与此同时,在城市化过程中,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群相对更安全,这些城市的发展速度更快,市场化程度更高,会吸引更多人的到来。

第三,不要进行高杠杆投资。权威人士明确表示,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是一种幻想。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对个人投资而言,高杠杆同样不是一种好的方式,除非你拥有与巴菲特同等的投资技巧,即便如此,你也没有巴菲特那么充裕的现金流。

第四,不要触碰产能过剩的企业,也不要对市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未来,“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处置“僵尸企业”。“减法”的色彩较浓,不可避免地将涉及人和钱,即就业和债务问题,难度和要求都相对较高。但执政者的决心很大,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这些产能更大,痛苦的时间也更长。更好的解决办法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同时,对这些企业进行“清盘”,这样既可以释放土地、信贷等稀缺资源,也使这些企业的职工在纳入社保、接受培训后走上新岗位。

对低效率的企业实施去杠杆,可以采取并购的方式,也可以用破产清算的方式。对于无药可医的企业,该关闭的要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进行“债转股”和“拉郎配”式的重组,这种自欺欺人的解决方式只会带来过高的成本负担。只要就业稳定,产能过剩行业的破产就不是大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篇4

进入2014年的1、2月份,中国工业、消费以及投资增速均较上年同期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简单地讲,判断经济增速是过快还是太慢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通胀率,二是失业率。一般而言,通胀率高的话,说明经济过热了;失业率高的话,说明经济过冷了。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一档,但如果能够加大结构改革的力度,增长的质量将能够得到更大的改善空间,这对长期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从各国的发展经验看,经济增速下降与就业增长可以并存,前提是经济结构趋于合理。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递增,百分之七点几的速度不算慢。当前,全球经济延续温和复苏的态势,我国经济提质增效、经济体制改革等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增长区间。不过,受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苗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入还债高峰期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金融风险上升,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第一季度,我国投资增速全面放缓。展望第二季度,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投资面临资金约束,未来增长的持续力难以保证;二是新开工项目增长缓慢;三是2013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增速逐月回落;四是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企业利润下滑较快;五是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利率市场化短期会提高市场利率水平、防范金融风险和向雾霾宣战等短期改革和调结构政策,将影响投资增长。改革将进一步迸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中央成立了全面深

化改革领导小组,改革已成为最大的红利和内生动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从今年前两个月的数据来看,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不过中国经济仍然具备稳定增长的基础和条件,我们仍要努力实现已经确定的7。5%的增长目标。于此同时,应力争在今后一两年内能够完成增长阶段的换行,进入一个新的稳定增长的轨道或者状态。2014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再次提高10%,7400万企业退休人员因此收益;城乡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大病保险全面推广;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等等。这些措施都将持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成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即便是世界经济出现放缓,但中国经济增长仍是快速的。”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认为,当前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到时候会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主导力量。” “中国经济总体来讲,至少对我所在的行业来讲,像火车头一样强劲。”法国空中客车公司首席执行官托马斯·恩德斯形象地说。他乐观地预计,在未来20年里,中国航空市场规模会达到甚至超过美国的水平,这对空客来说是巨大的机遇。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目前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三位,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最大新兴经济体和世界工业与制造业大国。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高度,按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的要求,切实增强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内生经济和外资大举并购成为两大主流内容。最终,中国会根据资源供给关系、产业集聚度、经济辐射度、地域交通等因素而自发形成新的经济区划,新型经济区将遍布全国,引领并带动全国经济发展。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多种有利条件。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双翻番‟”的目标可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有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上一篇:扫雷英雄杜富国先进事迹观看心得下一篇:《公务卡管理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