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生择业观调查

2024-10-09

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生择业观调查(通用11篇)

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生择业观调查 篇1

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生择业观调查

学院专业

1.你的性别 ○男 ○女

2.你目前是否签约○是 ○否

3.请问您毕业后有什么打算 ○工作 ○读研 ○其他

4.你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

○形势严峻就业难 ○形势正常 ○形势较好就业容易 ○不了解

5.你是否考虑过自身的择业问题

○认真考虑过 ○偶尔想想 ○很少考虑 ○到时候再考虑

6.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时你会做何选择

○愿意从事这种工作 ○先干着以后待机向专业方面发展○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 ○视工作情况而言

7.择业时你会选择去哪个地区发展

○家乡 ○内地省会城市 ○沿海开放城市

○国外 ○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

8.你期望企业每月支付给你的底薪是多少

○1000以下 ○1000―1500 ○1500―2000

○2000―3000 ○3000以上

9.你会以以下何种因素为主导进行择业最多选2 项

□专业 □个人能力 □个人兴趣 □父母意见

□工作环境 □个人价值的体现

10.你会选择以下哪种类型的工作

○挖掘自我潜质的工作 ○普遍稳定的工作

○有挑战性的工作 ○舒适安逸的工作

11.就工作性质和内容而言你会做何选择

○管理型工作 ○教育培训型工作 ○技术型工作

○营销型工作 ○服务型工作

12.择业时你主要看中公司的哪个方面最多选3项

□公司重视人才的程度 □公司的规范化程度 □公司的发展前景□工资的高低 □公司的人文环境 □公司给予员工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 □公司提供的社会福利

13.你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哪些条件最多选3项□所学专业 □专业能力 □所毕业的学校 □学历 □潜力□社会经历 □性别 □技能 □特长 □品德

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生择业观调查 篇2

一、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非理性信念类型较多,通过资料搜集以及座谈访谈,结合非理性信念的类型,【2】我们将这些非理性信念分为“低挫折忍受度”、“自我缺乏肯定”、“追求完美”、“固话思维”四类,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问卷。

本次调研对象为北京科技大学2014届毕业生,发放问卷1000份,覆盖全部专业,本科700人,研究生300人。收回有效问卷973份,其中男生62.73%,女生37.26%,农村学生36.33%,城镇学生63.67%,样本分布符合学校实际情况,数据合理、有效性较高。

二、大学生择业过程中非理性信念类型及程度分析

(一)由低挫折忍受度造成的非理性信念

1.求职惰性较大,面对困难容易逃避

惰性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特别是新生事物表现出保守、落后、怀旧、后退、极力干预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3】很多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对轻松,当突然面对就业压力时,很多学生会下意识的选择逃避。调研统计,43.22%学生存在求职惰性,23.36%的学生存在求职逃避心理,26.57%的学生因恐惧就业而选择考研。从调研整体结果分析,直辖市生源学生逃避现实的情况较为严重,理科学生比工科和文科严重,家庭经济比较富裕学生比较贫困家庭学生严重,独生子女存比非独生子女严重。

2.盲目夸大就业难度

大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遇到挫折和困难,常常出现情绪波动,容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4】而目前社会舆论传递给大学生的信息以竞争、压力为主,导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就业形势盲目夸大。通过调研统计,27.21%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环境找不到好工作,在硕士中表现更为明显,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比例高达50%。两个以上孩子家庭的学生对就业认识较为悲观,比例占31.36%,高于两个以下孩子家庭的学生。

(二)对自我缺乏肯定而造成的非理性信念

1.就业遇到困难,不愿意主动求助

对许多人而言,主动寻求专业帮助是开始应对并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5】但是在就业过程中,有一些大学生遇到困难不愿寻求帮助。通过调查统计,有21.34%的学生“不与老师、同学分享求职感受或状态,怕公开自己的不愉快求职经历”。其中,本科生求助主动性较博士和硕士差些。文科生求助主动性较理科和工科要高。男生求助主动性较差,不愿求助的男生比例高出女生近10个百分点。成绩优秀的学生求助主动性较高。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的学生在遇到就业困难时求职主动性上较差,比例为37.50%,高于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近17个百分点。

2.不愿降低标准就业,害怕被嘲笑

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大学生不能清晰定位自己,就业期望较高且不降低求职目标。据调查统计,有22.30%的学生“因害怕被家里的乡亲父老嘲笑而希望留在大城市”的非理性信念。其中,本科生存在该非理性信念的学生比例为33.74%,远高于硕士和博士;男生存在该非理性信念的学生比例为26.39%,高于女生10%以上;家庭经济比较富裕学生中有50%的比例存在此类信念,远高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23.61%的学生表示“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降低求职目标”。其中,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存在该非理性信念的学生比例远高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的学生存在该非理性信念的比例远高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三)完美或者宏伟的诉求而造成的非理性信念

1.相信一定能找到完美的工作

评价一份工作的指标和因素涉及到很多方面,没有一份工作能够满足求职者的所有需求,如果过分追求完美工作,会导致学生错失很多机会。通过调研统计,高达55.85%的学生认为只要努力一定会有一份完美的工作。不少学生对自己设定的目标工作坚定不移,认为只要自己肯努力、肯付出,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据调研统计,63.04%的学生认为付出总是有回报,工作找不好是因为自己付出的还不够。其中,学历越高、成绩越好、学生干部存在该信念学生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学生,表明越优秀的学生越追求完美工作。

2.针对特定个体严重攀比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同的个体适合的工作不尽相同,但不少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与某个特定个体进行比较,错失机会。根据调研统计,有36.76%的学生会在求职过程中与某些个体进行比较,比例较高。其中,理科生中有53.66%的学生存在该信念,远高于文科和工科学生;学生干部和成绩优秀的学生存在该信念的比例也高于其他学生。

(四)固化思维导致的非理性信念

1.过分评估求职过程中的附加价值

从工作地域上看,高达66.22%的学生认为大城市发展机会多而坚持留在大城市,是所有非理性信念中程度最严重的。其中,女生、学历越高、成绩越好、家庭富裕、直辖市或省会学生更愿意留在大城市。不少学生对户口的重视甚至超过了工作本身。

从工作选择上看,23.61%的学生认为体制内的单位一定比体制外的单位好。其中,家庭经济富裕的学生中超过30%的学生认为体制内单位一定好,远高于其他学生,但是家庭富裕的学生在择业时对工作稳定度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其他学生。

从薪酬选择上看,32.49%的学生认为薪酬高的工作好于薪酬低的工作。其中,理科、男生、成绩优秀、家庭经济较贫困的学生中存在该非理性信念的学生比例远高于其他学生。特别是理科学生,高达40%的学生都存在该非理性信念。

2.自身存在就业偏见

对基层工作存在偏见。基层工作是积累工作经验的重要途径,而由于认知主体和客体以及环境因素的作用,导致学生认知偏差。【6】根据调研统计,27.01%的毕业生认为基层工作没有发展前途。其中,硕士和本科、理科生、男生存在该信念的比例较高。特别是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存在该信念的比例达到30%以上,远高于其他学生。

对学历存在偏见。高学历在就业过程中占有一定优势,但有些学生盲目夸大学历的重要性,放弃就业多次考研,错失很多就业机会。据调研统计,22.18%的学生认为研究生发展一定比本科好。其中,学历越低、成绩越靠后、家庭经济较差、男生中存在该非理性信念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学生。

对性别存在偏见。女生在求职时存在一定的劣势,但并不意味着女生在求职时一定没有好机会。根据调研统计,21.25%的学生认同女生就业一定没有男生好。其中,硕士、理科、成绩越好、家庭越富裕的女生存在该非理性信念的比例较高。

对专业存在偏见。热门专业的市场需求较多,学生求职机会较多,但是热门专业毕业生人数也较多,从供需比上来讲,二者的差别并不大。通过调研统计,20.74%的学生在该问题上存在非理性信念。其中,理科生存在该非理性信念的程度最严重,高于其他近15%,表明理科专业学生对自己专业缺少信心。

三、大学生择业过程中非理性信念的干预辅导

一个人理性信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基础上的,只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有正确的思维模式,产生正确的认识和思想,不会陷入非理性信念中。【7】大学生由于人生经历单一、工作经验缺乏,在择业过程中产生较多非理性信念。从本次调研来看,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各类非理性信念严重程度存在差异,如表1所示,存在该非理性信念学生比例越高,表明情况越严重,也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危机,需要进行一定的干预辅导。【8】

(一)按非理性信念严重程度采取分类辅导

针对普遍性非理性信念采取普及性教育辅导。学生中存在该信念比例大于50%的,可视为普遍性非理性信念。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完美或者宏伟的诉求而造成的非理性信念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就业期望较高、愿意留在大城市等方面。在此类非理性信念的辅导上适宜采取广泛性的教育引导。一方面通过第一课堂加强学生就业观、择业观教育;另一方面加强第二课堂教育,邀请专家、企业、校友进行讲座,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身特点和就业环境,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

针对较严重非理性信念采取团体辅导。学生中存在该信念的比例小于50%,但大于30%的,可视为非理性信念比较严重。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中较严重非理性信念主要有求职惰性大、攀比心理严重、对工作存在刻板印象、更看重工作的稳定和高收入。在此类非理性信念的辅导上适宜采取团体辅导,可采取目前比较流行的“工作坊”形式。例如,以“如何消除求职攀比心理”为主题,组织10-20名左右的学生在主讲老师的指导之下,通过活动、体验、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度探讨某个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针对个体性非理性信念采取一对一咨询辅导。学生中存在非理性信念的比例小于30%的,可视为个体性非理性信念,如“找工作靠关系”、“户口重于工作”等。针对此类非理性信念适宜采取一对一咨询辅导。通过一对一咨询,首先帮助学生分析自身非理性信念的原因,找到其不合理处及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探索消除非理性信念的途径和方法,最终帮助学生学会理性思维,掌握自我维护和心理调节的能力,实现个人健康发展。

(二)关注重点群体,解决主要矛盾

从本次调研结果看,不同学生群体在不同层面的非理性信念上差异较大。但整体来看,理科生、高学历女生、家庭经济富裕、成绩较差的学生非理性信念较为严重,需要重点关注。定期进行求职情况反馈,采取心理辅导与技能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帮助学生消除非理性信念。

(三)建立家庭和学校支持系统

学生择业观念的形成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其中社会舆论对学生价值观导向是受市场经济大环境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调整和改变。而学校和家庭教育则可以在引导学生消除非理性信念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教师作为离大学生最近的一个群体之一,是解决学生困惑、对其学习和生活进行疏导的最佳人选,但是在解决学生个人问题上有时难以获得足够的信任,因此在缓解毕业生非理性信念过程中还需要借助于家长的力量。从本次调研结果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很多非理性信念是源于家庭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期待是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参考。因此,学校需要将家长纳入大学生择业观引导的队伍中。

首先,学校要积极建立与家庭有效互动的交流机制。针对个别择业非理性信念严重的学生,建立有效的家园联系机制,定期与家长沟通协作,做好家园联系记录,找到学生非理性信念产生的根源,联合制定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案。

其次,学校要充分发挥家庭的资源优势。学生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丰富的经验是学生职业选择过程中宝贵的资源财富。家庭资源包括:家庭成员的职业条件、信息资源、教育水平及观念等。学校应鼓励有条件的家长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职业选择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家庭沟通氛围,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职业选择过程中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择业观。

参考文献

[1]黄碧蓉.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非理性信念[J].社会心理学,2006(84):177-178.

[2]艾尔伯特.埃利斯.克服心理阻抗——理性-情绪-行为综合疗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29-39.

[3]严芳.论大学生惰性心理及其消除[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3-16.

[4]夏茂香.浅谈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32):177-178.

[5]张潮,马茜,芝高,洁丽.大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2015(31):50-54.

[6]高婷婷.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及对策[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4):93-94.

[7]王维勋.大学生非理性信念的成因及矫治[J].中国临床康复,2005(23):172-173.

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生择业观调查 篇3

(试行)

一、毕业设计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教学计划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锻炼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三年/五年中各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检验。它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取代的。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受到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须的综合技能训练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通过组织毕业设计工作,能进一步促进学院的教学工作,拓宽学院产教研结合的路子,推动学院的实验室建设和促进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毕业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毕业设计使每个学生在教师及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一定的课题任务,受到一次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锻炼,独立完成一定的技术工作;受到高等职业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训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通过毕业设计应培养学生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业务能力。

1.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能力;查阅、综合和消化技术文献资料的能力及阅读外文资料的能力。

2.方案制订、论证、分析比较、设计计算的能力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3.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及调试能力。

4.工程绘图能力。

5.撰写实验报告和技术说明书的能力。

6.调查研究、与人合作及协调工作关系的能力。

三、毕业设计的组织与工作过程

为了更好地领导每年的毕业设计工作,学院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在主管院长统一安排下,由各系具体组织实施。

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分以下几个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

包括课题选择、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安排、选题试做、校内课题的材料与加工准备、任务书的填写、任务书的审批,主要由各系组织指导教师完成。

2.学生实际工作阶段:

包括毕业设计动员、下达任务书、消化课题、查阅资料、设计、试验、撰写设计技术报告及实验报告,绘制设计图纸等。

3.毕业设计中期检查

4.评阅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5.答辩与成绩评定

6.总结

学生接到任务书后,在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制定工作计划,且在指导教师启发、示范、讨论等方式指导下,发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积极创造的精神,认真负责地如期完成设计任务书所规定的任务。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1. 选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知识

方面,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

2. 选题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学院实验室建设与社会实

际,已上岗实习的学生应尽可能结合所从事的工作,以便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该类课题在选题中优先考虑。

3. 课题来源可以是来自生产一线的课题,也可以是模拟设计课题,所有设计课题 由指导教师提出后须报系批准。

4. 课题难易程度要适度。既要有一定的水平,又要使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经过努 力能按时完成。

5. 题目任务明确,设计内容及工作要求具体,便于评价每个学生的设计成绩。

6.原则上一人一题,不得重复。未经批准,设计课题不得中途更改。

五、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类型和要求

1. 工科类专业可选择工程设计、实验研究、产品开发、计算机软件等类型:

(1)工程设计类课题按专业性质不同规定一定量图幅的设计图纸,如机械类工程 绘图量不少于折合成图幅为A0号的图纸2张;

(2)以实验为主的工程技术研究类课题,论文中应有实验数据、测试结果、数据

处理分析意见与结论;

(3)以产品开发为主的课题,应有开发设计与制作的主要步骤、实物成果及实物的性能测试报告;

(4)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完整的文档,包括有效程序软盘、源程序清单、流程框图、软件设计报告和使用报告。

2. 文科、经管类可选择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文献综合等类型:

要求学生在阅读大量文献、进行典型调查等工作基础上完成论文一篇。论文必须

主题明确,有理有据,要有创意。不允许将现成文献整理成文。

除以上规定外,各系可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自行制定具体要求。

六、指导教师的条件、职责及要求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搞好毕业设计的关键。指导教师负责具体选题、指导和检查,同时对整个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学生的教学活动全面负责。

1.指导教师的条件

(1)指导教师应由讲师或相当职称以上人员担任。初级职称人员一般不单独指导 毕业设计,但可协助指导。

(2)如学生在上岗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可聘请该单位中级职称以上的科技、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但必须办理审批手续(与选题一并进行)。同时学院还需再另配一名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以保证各环节到位,确保设计(论文)质量。

2.指导教师的职责

(1)根据毕业设计要求和课题任务,认真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教师在校自带课题,原则上应进行试做。

(2)帮助学生制订工作计划,检查掌握工作进度、答辩与研究布置工作,保证毕业设计正常进行;指导学生正确进行试验,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报告;认真评阅设计(论文)报告,并写出评阅意见及成绩评定。

(3)在指导思想上应把培养人放在首位,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在思想和业务上应严格要求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带出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学风,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技术素养和独立工作能力。

(4)对于负责指导在校外(如工厂、研究所等)进行毕业设计学生的指导教师,应定期与对方单位的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联系,及时了解设计(论文)进度情况,加强对学生的设计

(论文)指导与毕业设计管理工作。

(5)负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思想、工作、生活与纪律。做好阶段工作讲评。

3.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1)指导教师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2)指导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中 安排的工作任务。

(3)指导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的态度。

(4)指导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督促学生按预定计划进行。

(5)每周指导学生时间:工科类专业不少于10小时,文科和管理类专业不少于6 小时。

(6)指导毕业设计期间,指导教师外出不得超过一个月,且外出时应委托其他教师指导并得到系主任批准。

七、毕业设计学生守则

为保证毕业设计工作正常进行,必须加强对从事毕业设计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根据我院具体情况,要求学生做到:

1.明确毕业设计的任务与要求,端正态度,根据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努力工作,保证按时、按质、按量独立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2.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虚心向技术人员及老师学习,刻苦钻研、勤于思考,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努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必须以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独立完成规定的工作。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抄袭别人的劳动成果。

4.在教师指导下,拟订好个人设计工作计划,使设计工作有秩序地进行,分阶段有步骤地完成设计任务。

5.严格请假制度,病假需有医生证明,事假应按学院或所在设计单位的有关规定办理请假手续。无故离岗作旷课处理。累计旷课时间达到或超过全过程的四分之一者,取消答辩资格,毕业设计(论文)按不及格处理。

6.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应协助所在单位和指导教师做好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严格遵守上下班制度,以及保卫、保密安全技术规定,对违反制度者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不改者报学院处理,严重者停止毕业设计工作,对表现好的同学通报表扬。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表现由所在设计单位进行考核。

八、毕业设计的答辩工作

1.学生参加答辩的条件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后,应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报告,并于答辩前1周交到所在系。参加答辩学生的比例为40%-60%,具体由各系掌握(系要求全部答辩的按系要求进行)。申请“优秀毕业设计”成绩的学生必须参加答辩。

2、答辩小组组成毕业设计的答辩工作按系进行,由各系组织。答辩小组人数以3-5人为宜,并设组长一名。成员一般由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具体人员由各系确定。

3、答辩方式

答辩采用个别进行的方式。学生汇报15分钟左右,教师提问(根据课题涉及的内容,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主)15分钟左右。答辩时间以每人30分钟为宜。

4、答辩成绩

答辩小组根据学生的答辩,给出答辩成绩与评语。原则:应严格掌握标准,合理评分,总结评语要简要,字迹清楚,内容具体并签名。

5、答辩地点

毕业答辩一般在学院内进行,个别有条件的课题经系批准后可在设计地点进行。

九、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

1.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独立工作的能力、工作态度以及答辩的情况为依据,不应以学生以往的课程成绩或教师的个人印象来决定。

2.毕业设计(论文)采用五级计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3.成绩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优秀”的比例一般为10%-15%;中等及以下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凡工作态度差或完成任务差的学生,应从严评分。抄袭他人成果者定为不及格。

4.评分标准(详见附表):

优秀:全面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有独立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科学作风,设计报告(论文)层次分明、论证详尽、图纸质量好,或在某个方面有独特见解和创新,或对难度大、工作量大的选题完成较出色。答辩时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回答问题正确。

良好:按时完成设计任务,报告内容完整,能确切反映出设计中主要理论与技术问题,基本概念和计算无原则性错误,图纸符合规范,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答辩讲述清楚,对主要问题回答正确。

中等:基本完成设计任务,报告内容较确切地反映设计中的主要问题,基本要领与设计无原则性错误,报告(论文)条理尚清楚,文字尚通顺,工作能力一般,答辩时,对主要问题回答基本正确。

及格:在教师的指导和督促下,基本完成设计任务,缺乏独立工作能力,报告质量稍差,设计(论文)报告条理不够清楚,分析计算有个别错误,动手能力较弱。答辩时讲述不十分清楚,回答问题时有答非所问情况,但无原则性错误。

不及格:未能完成设计规定任务,或设计报告不能反映设计主要问题,基本概念不清,设计有重大原则性错误,答辩时原则性错误多。或抄袭他人成果者。

十、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期间,学生的管理工作以指导教师为主,各系要组织好以下环节的工作:

1.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格审查;

2.审定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审查学生的开题报告;

3.进行设计动员,组织学生学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试行);

4.定期组织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与指导;

5.确定答辩小组成员及组长人选,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6.做好毕业设计(论文)总结工作和设计资料的归案工作。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手册、设计任务书、设计(论文)报告均应保留两年

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生择业观调查 篇4

日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举行届毕业生推介会,推介会上,学校发布了一项关于针对2013届毕业生就业观念、工作前景等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显示,过半应届毕业生择业最关注的是晋升发展,同时有近三成的同学认为能得到上司重用、晋升较快才算成功。

调查发现,近八成的应届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人综合能力,而大家普遍认为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因素包括应届毕业生过多、期望值过高以及大学生眼高手低等;近六成的应届毕业生认为善于沟通、有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对工作发展最有利;有近四成的应届毕业生认为上班后最担忧的可能是工作不稳定。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创业观调查 篇5

调查对象:青岛理工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共160人

调查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创业观,为学校,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

总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这些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创业观相比于以前的学生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创业观。

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青岛理工大学160名各个年级的学生

其中调查大一42人占26.25%,大二46人占28.75%,大三41人占25.63%,大四31人占19.38%。

问题:想创业还是想就业? 的学生选择就业,22.27%的学生选择创业。

分析:在当今环境下,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就业,只有一部分学生倾向于创业。

现如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点,以此拉动中国的经济发展,使复制型经济转向为创新型经济。所以,基层政府,学校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政策支持,使那些有激情,有梦想优秀的学生走向创业的星光大道。

择业观

问题:选择在哪里就业?

85%的学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而只有15%的学生选择在小城市就业。分析:当下社会,大城市无疑有着更好的机遇、待遇、基础设施,对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有着极其大的吸引力,大城市也吸收了过多的人才资源,使得众多人才在茫茫人海中被埋没,与此同时,小城市却因人才的匮乏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所以,学校与政府应该对学生的就业地点的选择有正确的引导,政府也应该加强小城市的基础建设和福利待遇以吸引人才。当然,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转变过去的陈旧的思想,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问题:会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职业吗?

67.5%的学生的选择是会从事,12.5%的学生选择不会,20%选择无所谓。

分析:从此调查问题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学生较为务实,顺成了大学的专业。有一部分学生对职位无要求,对就业有着迫切的渴望。较少的学生更为切合社会实际,从自身出发选择与专业无关的职业,当然在12.5%的学生中不乏理论专业的学生,本科专业就业难,只能另找出路。确实,对于理论专业(如:数学,物理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竞争力不强,也致使他们放弃了本专业。

对此,学校应该加强对理论专业学生的培养,尽量缩小与工科学生就业率的差距。

问题:会听从父母意见吗? 的学生会听从父母的意见,35%的学生遵循自己的想法。

分析:父母丰富的社会经验会使他们在看待问题上更加切合实际,也能为我们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提供优良的意见,这使得大部分学生选择听从父母的意见,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创业观

问题:对创业了解吗?

80%的学生一般了解,6.67%的学生了解,13.33%的学生只有热情。

分析:通过对是否了解创业的调查来看,当代大学生对创业这个行为大部分(80%)只是一般程度上的了解,而真正详细了解(6.67%)和怀揣热情(13.33%)拼一把的人占少数。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当代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的计划并没有理性而且详细的计划,有了解的只是局限于在新闻媒体或者其他渠道了解,并没有进行详细的学习和调查,停留在认知水平上的较多。

学校,政府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解创业信息的平台。

问题:在校有过创业经历吗?

6.67%的学生有创业经历,93.33%的学生没有创业经历

分析:在有创业打算的人群中,只有很少一部分(6.67%)人真正尝试过创业,而大部分(93.33%)人仍旧停留在创业计划与构想方面。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倾向于创业的大学生一方面还是受中学时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实践性的东西没有很大的能力与热情来实现;另一方面,存在一些“眼高手低”的情况,使得创业停留在规划层面而非进行实践层面;还有就是社会与学业的压力加大了大学生创业边际成本,而大学生对其创业的预期收益过高,从而未能达到投资目标,进而使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预期处于一个负面或观望态度,从而更加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可行性。

学校,政府应该加强对学生创业知识,形式的教育,组织想创业的学生参加学校的创业活动,增强学生的创业本领。问题:有短期或长期的创业计划吗?

46.67%的学生有短期计划,6.67%的学生有长期的计划,46.67%的学生没有计划

分析:在对长期计划调查中,有长期创业计划的人占很少一部分(6.67%),而没有计划的和有短期计划的包揽了大部分(46.67%,46.67%)。经济学家戴尔·麦康基曾经说过,计划的制定比计划本身更重要。近半数的人只有创业热情或者只有短期计划,这样的两个群体在人力和财力上只是属于潜在投资者。反映出真正投入到创业中的人群很少,而且有充足财力和充足知识储备的执行者占少数,能力与财力的不足仍是制约广大大学生创业者重点。

学校,政府应该努力响应中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为学生在校,在外创业提过更多有利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总结

通过上述的调查结果与分析,表明,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强于创业观念,且,择业观与创业观都存在些许问题,存在主观认识上的不足,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正确引导。

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生择业观调查 篇6

(一)研究对象

2009年11月开始,课题组先后对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师大协和学院四所独立学院的2010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累计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4份,其中有效问卷276份,问卷有效率达97.18%。调查样本男生131人,占47.46%,女生145人,占52.54%;城镇的学生126人,占45.65%,农村学生150人,占54.35%。276份有效问卷中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学校分布如表1。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的调查工具为自填问卷。调查问卷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四道题,主要包挂学校、专业、性别等个人信息;第二部分共32道题,主要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就业意向、就业期望、职业定位、生涯规划、就业竞争力等情况进行进行调查,调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问题简单易答。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想法回答问卷中所有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和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对比研究以及数据分析形成最终研究报告。

二、结果分析

(一)就业期望值高,价值功利心理凸显

1. 就业创业选择发达地区

从表2调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毕业后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或创业,有74.43%的学生毕业后选择东部沿海发达的经济地区工作,比例最高;愿意回家乡服务的只有16.67%;而选择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仅有6.88%,占比例非常小。在表3中调查学生对农村基层工作的看法的结果中发现:30.07 %的学生认为农村基层工作不利于个人发展空间;21.17%的学生认为农村基层工作的待遇不够优厚;二者比例达51.24%。这说明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不愿意去基层单位和条件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认为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水平高发展快,就业机会多,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空间。

2. 就业单位国企事业为主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单位意向表现为: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仍然是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的主要选择,表4的调查数据显示,有25%的学生选择行政事业单位;23.91%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这二项达到48.91%;选择外资企业的占10.15%;而自主创业的仅有4.71%;选择民营企业的有35.51%。由此可见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意向上虽然部分学生能够接受民营企业,但国企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岗位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比较高。这可能与家庭的传统教育观念有关,加之目前某些行业依然有“铁饭碗”的惯性存在,大部分学生希望过稳定的生活,不愿意在社会变革中冒更大的经济风险自主创业,所以毕业生把就业目标主要锁定在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

3. 就业薪酬的期望值偏高

表5显示有78.99%的学生首次参加工作的薪水期望值在2 000元以上,其中选择3 000元以上的占18.84%,学生薪酬选择1 500-2 000元的占16.67%,而选择1 000-1 500元的仅占4.35%。由于独立学院的学费普遍较高,“高成本投入,高成本回收”的心理使得独立学院学生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这些直观反映了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存职业价值功利化的心理倾向,可能是一方面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境较好,生活水平较高,所以对自己就业后的收入做出较高的选择;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承受这巨大的学费还贷心理压力,迫切希望毕业后能拥有高的工资薪酬,来还款还贷减轻家庭负担。

(二)缺乏就业自信,自卑心理倾向明显

1. 实现就业前景的信心不足

表6显示,毕业生对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对就业有信心的只占11.96%,而86.87%的学生对实现就业缺乏信心,其中55.07%的学生感到有一定的就业压力;31.88%的学生觉得就业迷茫。这说明独立学院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有压力、自信心不足,存在较强的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由于独立学院是依托母体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学生的收费高,入学门槛低。在入学时分数偏低,在知识层面和专业技能上没有太大的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加上社会上的就业市场不完善,对独立学院的认可程度和学历歧视。毕业生的质量还未得到社会的检验和认可,不少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持观望态度,甚至出现拒绝选择拒绝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现象,这都给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因此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感到迷茫,表现出自卑心理倾向。

2. 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定位

表7显示,由于职业目标“非常明确”和“较为明确”的判断主观性较强,比较难区分,两项相加后发现有56.88%的学生职业目标定位较为明确,42.73%的学生对自己职业目标定位不明确。反映了独立学院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职业定位模糊不清,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在职业目标定位上的认知是不同。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不足,通常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怎样去做?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致使他们无法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无法进行有效探索职业,更无法在毕业前做好就业准备,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更无法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用人单位。

3. 自身学历定位普遍偏低

根据表8显示:276名被调查者中只有32人参加考研,占11.59%;44人参加公务员考试,占15.94%。可见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的学历定位不高,参加公务员考试缺乏信心。据对就业市场的调查了解明确不招独立学院的学生,在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1],例如:2005年,有一位法学专业学生(中共党员)考某省公安厅警卫局,已经被录用,但公安厅把他的材料报公安部备案时,从录取三联单发现是独立学院学生,最后取消了录用资格。致使不少学生自尊心受挫,失去自信心,而滋生自卑心理。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业基础差,对通过增加自身的学历筹码来增强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力的信心不足,通常对自己的学历定位都比较低。

(三)缺乏择业自主,依赖心理倾向较重

1. 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表9显示,当问到“是否以本专业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时,选择“是”的被试只占25.36%,选择“不太清楚”被试占34.42%,而选择“不是”的被试多达40.22%。说明独立学院的部分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方向较为清晰,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作为职业生涯的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强;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模糊不清或对所学的专业不兴趣、不了解,生涯规划意识不强。独立学院学生在入学前选择专业时,多数不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产和专业兴趣来决定,而是依赖父母或者随社会大流盲目选择专业;到了学校缺乏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指导。

2. 关注就业信息时间较为滞后

表10显示,在关注就业信息时间上36.97%的学生大学四年级才开始关注,毕业前一年开始关注的占40.22%,而入学头两年开始关注的只占22.81%。说明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关注就业信息的时间上比较晚,探索职场的行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数人存在等学校提供就业岗位,靠父母朋友寻找工作的想法。一方面中国社会本来就是人情化的社会,加上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不同程度渗透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形成一种社会假象,好像不是毕业生自身求职,而是父母自身在求职;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是80年代末的独生子女,父母呵护、学校关怀、社会爱护;使得大多数的毕业生客观上形成了依赖心理。

3. 就业主渠道依靠家庭和学校

调查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渠道,根据表11所示排在前三位的是:来自家庭亲友帮助占37.32%,社会招聘占21.38%,学校招聘占20.65%,自荐寥寥无几,仅占1.81%。这反映了独立学院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不能主动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而是寄托于学校,更多的是依靠家长,缺乏择业的主动性,依赖心理较为严重。这可能是因为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实力较强,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生活环境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所以在就业时缺乏主动性,期望家庭成员利用各种力量为其提供现成的工作。

三、建议

(一)着重择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

独立学院在学生择业思想教育中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并进行合理定位;引导和鼓励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2009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7项措施,第一项就是“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对于这些措施,温总理还强调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不仅是基层需要,更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不但要在经济上给予保障,在发展上也要给予机会。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择业过程中将社会需要与自身生涯规划联系起来,使承担社会责任与实现自我价值相协调,实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

(二)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做好学生生涯规划全程辅导

我国,生涯教育还没有被教育部门明确地提出来。目前许多学校特别是独立学院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而且只停留在形式上的宣传活动,笔者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尽早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力度,通过建立“三化”队伍,即建立专门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给予指导。对大一侧重指导学生了解自我、熟悉专业的教学计划、专业发展前景、建立专业和职业思想;对大二指导学生塑造和完善自己、了解专业的就业形势和渠道、培养良好择业观、建立职业定位并开始职业探索;对大三侧重拓宽知识、进一步职业探索职业,并适当调整和决策,提高合作创新竞争等就业能力;对大四指导主要有政策宣讲、简历制作、求职技巧、心理调试、做出决策等就业准备和安置;以此实现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辅导。

(三)开辟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为了加大毕业生工作力度,独立学院纷纷成立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学校要加强对就业创业中心指导,笔者认为要形成“一个构建、二个平台、三个活动”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一个构建”就是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对就业工作一线的人员和毕业生开展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宣传教育。“二个平台”其一是就业信息发布平台,通过校园LED电子显示屏、就业工作专题网站、短信平台等渠道完善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其二是搭建体验平台,发挥家庭、学校、校友、企业等支持体系建立“家校联谊制和校企联谊制”,长期合作,开设职业体验基地,为学生创造岗位体验和见习实习。“三个活动”是:首先通过组织举办“个人简历制作”和“大学生求职信”大赛等途径唤醒求职意志识;其次通过组织“大学生模拟招聘会”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招聘会等促使学生掌握面试技巧,提升就业竞争力;再次通过“征集每届优秀毕业生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优秀毕业生档案,“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在校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等就业跟踪服务工作。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较为滞后,学生存在各种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独立学院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三个针对”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针对一”:通过对大一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帮助学生更快适应环境,学会正确的认适和评价自己,建立积极的认知、积极情绪、积极体验和积极人格;“针对二”:在大二、大三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和不同群体的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和情绪调节方法、培养合作与创新意识、提高竞争与耐挫折能力;“针对三”:大四毕业生重点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解除择业心理困惑、提高自我心理调试能力、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摘要:通过对福建省4所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的问卷调查,表明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择业时出现下述择业心态:就业期望值高,价值功利心理凸显;缺乏就业自信,自卑心理倾向明显;缺乏择业自主,依赖心理倾向较重。据此提出四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一是着重择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二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做好学生生涯规划全程辅导;三是开辟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择业观_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篇7

调查时间:2011 年7 月20日——2011 年 9 月 1 日

调查地点: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天马学生公寓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查目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在社会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改变大学生自身问题,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为了了解已毕业大学生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我们于暑假期间在天马学生公寓进行调查,对现在的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进行一定的了解。我选择了一部分已经工作的大学生和部分即将毕业但是还在学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调查结果做出如下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我国的一大难题,尤其是08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消除,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更是艰巨,如果说2009年时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的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有630万,还有那么多的往届的没有解决就业问题的,如此需要就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因此,大学生择业就非常的残酷,招聘岗位少,竞争人数庞大,要想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变成了奢求。在调查活动过程中,通过间接渠道了解到,在专科学校中,平均每个班级至少有三四个人是一直处于失业状态的,不过本科学历以上的毕业生的失业率还是比较高的。同时,由于大学毕业生的诚信意识还比较薄弱,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跳槽现象频繁,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平均不到一年就跳槽一次,更有甚者一年换三四个工作。如此频繁的更换工作对企业公司造成不少损失和麻烦,大学生诚信口碑欠佳,对就业造成一定阻碍。我所调查的××同学是2010年的毕业生,从09年末开始就业,到现在已经换了三份工作,每份工作平均做不到三个月,虽然现在的这份工作还比较稳定,但是他表示,在半年内还有可能更换工作。他还表示,其他毕业生的状况基本差不多。

毕业生过于频繁的跳槽对公司企业也带来不少麻烦。据承德市某电梯公司老板说,他们公司现在的员工是两年来培训的第六批。这其中不乏公司的因素,但大学生频繁跳槽是不容忽视的。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社会大环境对就业的影响的作用是巨大的,比如全球次贷危机就让全世界不知道

多少人失业,而我国在特殊国情的作用下,社会状况对就业起着总体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另个方面:

1、人口问题

人口众多是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因为人口总数多,所以就连大学生这种专业

人才也开始遍地都是,专业也不再是优势。例如某专业社会需要岗位仅有三十八

万,而当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有五十多万,再有累积的往年没有就业的,待岗人

数远远大于需要人数,所以那些没有竞争到工作的只好另谋他职。但是转移到其

他行业还是面临同样的状况,同时还给其他行业增加来就业难度。在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地情况下,过多的待就业人口总数对解决就业问题造成巨大的阻

碍。

2、社会政治经济形势

这个问题主要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大形势决定的。在我国政治经济形势一片大

好的情况下,就业还是一个比较好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近几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虽然我国的GDP依然保持正增长的形势,但对我国的的冲击依然是巨大的,依然对大学生就业带来很大的阻碍。所以,保持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迅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欧洲国家在过去的若干年的平均失业率都保持在8%

左右,然而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席卷下已上升到10%,而西班牙则高达20%,所以

政治经济情况的稳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

(二)个人因素

1、薪金

工资是每个大学生在就业时第一关注的问题,在我所调查的人群中,58%的已

毕业生把工资的重要性排在首,而工作性质、内容等问题被排在了靠后的位置。

毕业生对此做出的解释也很实际。“毕业了自己已经开始工作了,就不好再向家里

要钱花。工资太少连自己的吃住都解决不了,那上班的意义也不大了。”吴同学这

么说。确实如此。据我了解,在承德地区毕业生刚就业时的工资大多在1000元

—1500元之间,在消费较高的承德,这个数目也就刚够解决吃住的问题,而保定

地区大多在1000元左右。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我调查的人群中,还有一部分人是即将毕业但还没有步入社

会的。当调查他们对工资与工作内容的要求时,结果与已毕业一两年的大学生的差异较大。在这十多个人中,大多数把工作性质放在首位,而工资则放在相对靠

后的位置。这也显示了在校大学生与步入社会后的大学生在思想上的转变,步入

社会后思想变得更实际,更注重显示问题,而在校大学生则还是比较有理想的。

但是不管是在校大学生还是已经步入社会的,在工资问题上都是很重视的。可

以说工作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薪水,然后才可能去考虑其他,大家对薪水的重视是可以理解的。

2、环境(城市)

在毕业找工作时,每个人都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我该去哪里工作呢?是同

别人一样先去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先寻找机会,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还是

就在自己上学的城市附近找工作,或者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出路似乎很多,但是

很难抉择。在我的调查结果中显示,31%的人的选择是去上海北京闯一闯,13%的人已经或者有意愿留在自己上学的城市,14%的人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其余大部

分是选择到其他较发达的城市工作。数据显示,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对就业城

市是很重视的,都很希望到发达的,机会多的地方去工作。同样,在选择回到家

乡和上学的城市的大部分是已经工作的毕业生,通过社会的历练,他们的想法更

实际一些。而选择大城市拼搏的多为尚未毕业的和雄心勃勃的以及上学或生活本

就在发达城市的人。在21个本科毕业生中,有16个表示现在或将来会争取在二

线以上城市工作,相对专科毕业生对工作城市的要求比较低。在这群人中,男生

要明显多于女生。大城市的优势不可否认,但是面对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还应

该是慎重考虑为好。

3、专业

在我的调查结果中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绝对大多数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对

工作内容是否与专业对口并不太在意,只要自己能胜任的工作都可以接受。白×

×是石油专业毕业的,现在在做电梯销售的工作,刘××同学是市场营销专业毕

业的本科生,现在在一家小公司做会计。当问她是否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满意时,她表示比较满意,因为现在工作本身就不爱好找,而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本身就

不是很理想,何况自己还是女生,能有一份相对较稳定的工作还是不错的。在调

查的40个毕业生中,有19个同学的工作是与自己的专业毫不沾边的,12个同学的工作与专业有关系,只有8个同学是在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所以,大学生在就

业时不妨考虑一下除本专业以外的工作,争取更多的机会。

4、企业公司

在这个问题上,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国企的特殊优势地位,几乎所有

(除去家庭状况极其优越与坚持自己创业者)毕业生都希望进入国企或者事业单

位,这个当然比较难实现。但是在就业时,在企业规模的选择上,根据学历的差

距还是表现出了不同。本科学生多数会选择跨国公司,大的私营企业,或者在某

地区某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公司。而专科生的要求比较低,基本属于只要能

有一份工资比价适中、比较稳定的工作就可以接受。

(三)其他因素

在大学生就业时,除了上述因素外,中国特色的人际关系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尤其是父母亲戚的庞大的人脉网络,在解决子女就业问题上有很关键的影响。温

××的父亲在某银行工作,当温在上大学选专业时选择了金融,去年毕业,现在在她父亲的银行中做出纳。还有就是同学朋友的帮助。这基本算作是中国特色。

三、解决方案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问题,除了国家在政

策上的支持,经济上的援助,个人因素是关键。

(一)摆正心态,降低身段

现在大学生在就业是面对的最大障碍就是太过于自傲。非北京不去,非外

资不去,月薪太少不去,在就业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自己就阻断了自己的就

业出路。其实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在什么公司,只要把工作做好,实现自己

本身的价值就可以了。北京是人才济济的地方,如果自己非天人,去了也只

会被埋没。而在一些中小城市中可能会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虚心学习,自我提高

很多大学生的毛病就是太心高气傲,觉得自己是大学生是人才,在工作中总是

有一种高姿态。这是万万不对的。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其实所知甚少,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所以不能有太强烈的功利主义。

再有一年多我也即将面临就业的问题,通过这次的调查活动,我的收获就是脱

离社会之外,我是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我可能就什么都不是。所以,在刚刚毕业,选择职业的时候,还是应该本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在工作中,要虚心学习,诚实守信,诚信的理念永远都不会过时。最重要的是,不是只有北京才能实现一个人的理想,那些有成就的人没有几个是在北京发展的,只要努力,在什么地方工作

都会有成就的。您的性别是()

A 男B 女您的学历是()

A 专科B 本科C 研究生D 硕士、博士您的家乡是()

A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B 省会沿海等二线城市C

中小城市

D小城镇您目前状况是()

A即将毕业B 刚刚毕业 C毕业一二年 D 毕业三年以上您认为大学生找工作是否要专业对口()

A 是B 否C 无所谓您理想的工作环境是()

A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B 省会沿海等二线城市C

中小城市

D 回到自己的家乡E 无所谓应聘时您的薪金的最低要求是()

A一千元以下B 1000—2000元C 2000元以上D 无所谓在找工作时,您认为工资与工作内容、性质哪个更重要()

A工资B 工作性质、内容C 两者都重要D 无所谓

保定邯郸等保定邯郸等您更倾向在怎样的公司中工作()

A 国企B 外资企业C 国内大企业D 私人中小企业 10 您是否在意公司的发展对个人的影响()

A 非常在意B 比较在意C 不在意 11 您是否打算长期从事某一单一职业()

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生择业观调查 篇8

亲爱的同学:您好,我们是青科大的学生,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岛城大学生兼职状况及择业观的调查,耽搁您宝贵的时间,希望您仔细回答以下问题:

您就读于大学专业年级性别:男女

1,.您有没有做过兼职工作?

2,您得到兼职工作的渠道是什么?

中介

3,您认为兼职会影响学业吗?多少有点

4,您是否希望得到一份兼职工作?否

5,您曾从事兼职工作的类型是?(可多选)家教餐饮服务

__发放传单在学校勤学俭学其他

6,您兼职的最主要目的是?

其他

7,您一般选择什么时间从事兼职工作周六、周日周一至周五

__寒暑假节假日根据课余情况而定

8,您平均每周的兼职时间大约是?5小时以下小时小时15小时以上 9,您平均每个月的兼职收入大约是?元以下—350元

__350—500元500元以上

10,您的兼职工作是否与专业相关?

11,您在获得一份兼职工作前遇到的最主要障碍是?中介机构收费太高

__时间安排问题其他

12,您在兼职过程中最主要的收获是?

__交到好朋友获得了工作经验,丰富了人生阅历

13,您兼职获得的收入主要用于?作为额外的零花钱

__交往朋友(恋爱)满足自己一个长久愿望(包括旅游、投资)

14,家长对待您做兼职的态度?不支持

15,.参加了兼职您觉得自己的社会能力有提高吗?一般提高

__和原来差不多完全没有

16,当兼职与上课时间冲突时,您会逃课去做兼职放弃兼职17,简单几句话谈谈您对大学生兼职的建议和看法

大学生择业调查表 篇9

一.选择题

1.你的择业观念是:

A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B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C不就业,继续深造D无所谓

2.你认为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

A赚钱B做自己喜欢做的事C自我发展工作

3.择业时着重考虑因素:

A工作稳定性B工资、福利C行业

D专业对口

4.你期望选择的就业形式是

A:高管B:职员C:自主创业

5.能够接受的最低月工资额:

A500-1000元B1000-1500元C1500-2500元D2000以上

6.如何看待专业是否对口问题?

A专业不对口则不予考虑B先找份工作以后待机向专业方面发展所学专业非已所爱,寻求新专业才是自己的愿望D其它

7.如果你感兴趣的工作岗位就业机会很少的时候,你会怎么做?A选择其它职业B一定去寻找机会C无所谓,做什么都行

8.你认为现行的大学就业指导是否有必要:

A.必要 B.无所谓C.不必要

9.您是否有可能选择自行创业:

A.是 B.否

二.简答题:

1.您认为大学生应持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就业问题?

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问卷 2 篇10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们是2011级营销2班的同学,如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为广大同学在求职时给予一点帮助及参考意见,我们组织了这次调查,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衷心感谢你的支持与合作!

基本信息:性别:____年级: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

1.你觉得你的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A 前景广阔B前景一般C就业范围狭窄D不清楚

2.当实际就业情况与你的专业相冲突或是不对口事,你会选择()A坚决专业对口B与专业相关即可C就业为先,专业暂不考虑

3.择业时考虑的因素<可多选>()

A专业B自身兴趣C家庭因素D社会工作热潮E工资、地区

4.你解当前形势以及有关法律政策吗?()

A十分了解B不太了解C不了解D其他_____

5.你为就业做过何种准备?()

A学好专业知识B考取各种证书C提升自身素质D其他_____

6.你现在自认为有哪些方面还存有不足?<多选>()

A能力B人脉资源C证书D专业知识E运气F物质资源

7.你会选择以下哪种类型的工作?()

A有挑战性的B稳定、舒适的C能挖掘自我潜质的D其他____

8.择业时,你会选择哪种单位类型?()

A国企B民企C外资D公务员E自主创业G其他____

9.择业时,你希望你的公司能够()

A重视人才B有广阔的发展前景C薪资福利好D其他 ________

10.你觉得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哪些因素?()

A社会实践经验B形象C学历、毕业学校E性格、品德F专业技能

11.择业时,你希望所在就业地区在()

A家乡及附近B中小城市C一线发达城市D其他_______

12.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得到就业信息()

A导师、亲友B网络、报刊C招聘会D其他_______

13.在你看来,你就业目的是()

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生择业观调查 篇11

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何万县

学号:2008057151

班级:资讯系08计科

时间:2011年12月14日

应届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大学生就业已经作为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综合反映,牵动着千家万户,是政府、社会、高校和广大师生共同关注的大事。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的必然要求。高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构建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一、就业形势

(一)就业地区集中,导致地区就业竞争激烈

近几年来,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十分激烈的地区竞争局面。据相关部门统计,最近几年,向往沿海城市、上海北京等地择业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成为择业的应届大学毕业和生占应届大学毕业生总人数的78.3%以上。去愿意去内陆省市和西部地区择业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不到总数的20%。很显然,应届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点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从而导致了地区就业竞争激烈。[8]

(二)就业部门集中,倾向于稳定工作

对于期望的工作部门而言,约61.3%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进入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其原因在于这些单位工作稳定性和福利待遇都比较高。另外,有36。8%的毕业生选择了进入企业,但在对企业的选择上,大部分毕业生一味选择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各种规模较大的公司,去过度冷落了各种私营企业、中小企业。总体上来说,毕业生就业部门选择过于集中,也导致热门部门就业竞争力大。

(三)薪资期望过高

大学生的就业收入预期普遍偏高,缺乏理性亦缺乏标准。这样的结果便是导致求职过程中摩擦性困难增加,职业搜寻过程延长,甚至导致无法就业。相关部门在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初次期望工资调查中发发现,约92.7%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入职起始工资在3500—5000元之间,其中选择4500-5000元的毕业生约占31%左右。收入预期底线的均值为3830.7元,这一预期高于毕业生的市场价位。所以,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期望偏高,也直接直接导致了求职过程中的困难增加。

(四)就业途径狭窄

在对就业途径的选择上,调查结果表明:学校招聘会受到毕业生的青睐,近40%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期望通过学校招聘会的途径找到工作,这说明大学生就业活动的重心还是在学校,通过学校招聘会的形式就业仍是大学生的首选方式。分析其原因是社会人才招聘会、网上求职等在大学生就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还很小,因此导致大学生就业过程的社会化程度不够高,不能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因此,如果能够让大学毕业生更好的完成就业的“社会化”,那么就业难的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五)大学生毕业生整体缺乏创业所需的高级职业能力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观念”正在加强,但大学生毕业选择创业的事例并不多见。据调查发现,“赞成但犹豫”是目前毕业生的主要心态,占总体的56.7%;选择“赞成并敢于去做的”只占总体的17.6%。自主创业是对个人要求很高,风险也较大,既要求学生自身具有很强的创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同时对创业的客观条件要求又比较多,这就需要包括政府、高校等部门通过不断努力为毕业生自主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能力提升环境,因为创业不仅仅是就业,而且是“创造就业”。

二、就业意愿形成的原因分析

毕业生为何形成上述就业意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因素,但也与毕业生自身职业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就业意愿形成的社会背景因素分析

1.我国经济发展由于受到地域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区域之间差异比较明显,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间差异也较大,例如苏南和苏北仅一江之隔,经济发展相差甚远;另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城乡二元结构已越来越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导致城乡差距过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是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点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这种地区经济发展、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现状,加剧了毕业生涌向东部沿海城市,也进一步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难度。

可见,经济发展方面,区域差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过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选择高度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其他经济较发达城市,使得地区就业竞争激烈。

2.一直以来,毕业生都只习惯于通过两种上途径实现就业,就是学校招聘会和社会招聘会。学校招聘会具有深入学校的特点,但规模不大,持续时间不长。社会招聘会具有开放性的等特点,应该在实现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一些毕业生招聘会的组织者以赢利为目的,发布虚假广告,对招聘单位审查不严,餙造成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不畅通,就业途径狭窄,甚至造成缺乏求职经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上当受骗。因此就业市场不成熟、不规范,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系统,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途径狭窄。

3.创业条件不够成熟,缺乏创业环境

毕业生自主创业需要创业环境的支持,重要的一方面是资金问题,而我国的风险基金、创业基金较少,风险投资商态度谨慎,毕业生很难获得风险基金、创业基金的及时有效的支持,学生创业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相对薄弱,对大学生创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培训比较欠缺,大部分毕业生对创业所需要的程序和创业所需要条件不清楚。

(二)就业意愿形成的个人自身因素分析

1.择业过程中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许多毕业生的择业标准仍是以有保障为主

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过于看重稳定、单位工作福利,所以在工作部门选择上偏向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在对商业公司的选择上,从大学生关心的用人单位信息来看,他们的求职选择还不成熟,只看工资福利,只看单位的业务规模是不够的,应该更多关心一些企业的内在素质、企业文化、内部管理等要素,判断是否适合于自己的个人发展。[12]

2.毕业生自我评价过高,主观预期的收入水平高于实际市场价位

对择业因素的调查中发现,薪金报酬始终是毕业生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并且毕业生对自我评价过高,统计结果显示毕业生最低预期平均收入为3830.7元,高于实际市场价位,特别是近几年来,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工资普遍较低,毕业生须降低工资标准,才能更好的实现就业。

3.毕业生普遍缺乏自主创业的职业能力储备

自主创业是对个人的职业能力要求很高的一种就业方式,也是一种风险较大的就业行为,对毕业生自身的职业能力要求较高。目前来看,毕业生普遍缺乏创业所需的基本,大部分毕业生对创业所需的程序和创业条件不太清楚,这也充分反映出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传授和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3]

三、对策与建议

(一)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应该对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教育,学校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创业方面高级职业能力的培养,树立毕业生的风险意识,培养毕业生以市场为导向的意识。这种职业能力是比较全面的,包括商业的、法律的和市场运作方面的知识。努力培养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迫在眉睫。

(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内陆地区和农村就业

高校毕业生究竟向何处去,使高等教育大发展形势下备受国人关注的问题。毋庸置疑,在我国随着高等高峰时代的来临,大学生走向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已成必然趋势。这既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强烈呼唤,也是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三)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避免出现因高工资期望值而无法就业

转变毕业生择业观念,提高暂时待业的承受能力,确确实实地降低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如果毕业生只想“到大城市去、到大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那么大多数的毕业生找工作的结果就会是找不到工作。我们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应双管齐下,在提高毕业生、家长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的同时,降低就业期望值,并引导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四)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显得越来越重要,高等院校必须发挥好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教育功能。

首先,要加强对毕业生关于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掌握国家政策和了解当前形势的能力,特别要向毕业生介绍当前的就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向学生个人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就业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择业技巧的培训,强化其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第二,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促使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第三,帮助毕业生做好积极的就业心理准备。最后,加强毕业生就业技巧的培训。大学生由于普遍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往往在就业过程中走弯路,甚至错过良好的机会。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应在学生就业的各个环节上加强指导,如准备材料、自我推荐、接受面试、决策签约等。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王瑛同志的优秀事迹下一篇:高一必修一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