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规划

2024-06-30

土地整理规划(通用12篇)

土地整理规划 篇1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大, 国家和地方政府更加注重土地整理工作, 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进行土地整理时需要制订土地整理纲领, 对指定区域内的未来较长时期的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等方面做出统筹安排与综合协调。这不是土地整理规划, 是保证土地整理工作落实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同时在土地整理规划中还包括科学的规划效益分析评价, 从而对土地整理实施后的整体效益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具体的论证, 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持续发展。

1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指标的建立

土地整理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土地整理规划效益分析评价, 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土地项目规划中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而实现保护耕地, 合理利用能源, 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所预计表现的效果和利益。土地整理规划是国家对土地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纲领, 是实现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实现的基础, 因此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需要在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基础上, 实现土地整理规划效益的多目标性, 运用合理的方法构建科学的效益分析指标。对于指标的选择,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国家三令五申的强调保护耕地, 但对于耕地的保护不仅需要数量上下功夫, 还需在质量上努力, 努力提高耕地的质量等级, 从而确保粮食的丰产增收, 保证国家粮食的安全。 (2) 土地整理工作使耕地占补实现了平衡, 在保障经济平衡发展的同时, 也保护了耕地红线的目标。 (3) 全世界资源都处到紧张的情况, 节约资源不仅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同时也是全民关注的重点, 通过土地整理工作, 对废弃的地进行复垦, 对旧城进行改造, 有利的控制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情况, 同时在农村建设水利工程设施, 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减少了农业的用水量。 (4) 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土地整理工作有所加强, 对村庄、农田、田间道路等的建设不断的推进, 不仅推进了农民居住的相对集中, 还形成了村庄的新格局, 促进了农业的丰产增收。 (5)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发展。

一是国家要加大对农村资金投入;二是要促进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合理流动。再次留足发展非农产业用地。

2 土地整理规划中效益分析评价的技术方法

2.1 统计预测方法

土地整理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在对规划指标运用时, 有些指标可以根据已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的指标数据, 借助于一定的模型, 预测规划期的指标数据。这种预测方法建立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 所以很易被接受和理解。

2.2 类比分析方法

对没有可直接利用的历史数据的土地整理规划效益分析评价可以采用类比分析的方法。

2.3 专家调查方法

对于即缺乏原始资料和统计数据, 又没有类似历史事件可借鉴的指标, 可以采用专家调查方法。

3 土地整理规划效益分析

3.1 节约资源

(1) 节约用地。土地整理效益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节约用地效益, 土地整理节约用地主要包括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面积、废弃土地复垦面积和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面积。其中, 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面积主要是指对农村空心村居民点、闲置宅基地等整理压缩面积;废弃土地复垦面积主要是指因工矿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和压占废弃土地的复垦面积;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面积主要是指旧城改造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棕色土地治理面积以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面积。 (2) 节约水资源土地整理后, 为了保证农田灌溉的需要, 建设水利工程设施, 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保障, 也减少了农业的用水量。

3.2 新农村建设

(1)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以新增机耕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变化来标识农业规模化与产业化的变化。 (2) 提高农民收入。土地整理对农户的收入影响是十分明显的。通过对各地土地整理的调查显示, 在土地整理前和土地整理后, 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升。 (3) 明晰土地权属。土地整理过程中田块的规整合并、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的更新、村庄和工业建设用地的搬迁合并等必然涉及到土地权属的调整问题。 (4) 建设新农居点。通过土地整理规划, 对整理前的废弃用地进行复垦, 加快旧城改造。在规划期间, 预计新建农村居民点面积较大, 将有大多农户的住房将得到改善, 实现统一规划, 统一建设, 统一基础配套。

3.3 统筹城乡发展

(1) 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土地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而且是重要的资产和资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质是以空间换效率, 以布局优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期间,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量将有所增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进一步增大了土地要素投入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配置的灵活性, 为在保障农地数量和质量不减少的前提下, 扩大城市建设用地的投入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2) 加大农村资金投入。土地整理在政策和市场的导向形成了激励机制, 从而搭建多元化的投资平台, 如政府投入、部分涉农资金和土地节余指标收益返还等, 实现了项目的资金的整合, 从而实现了整体的联运性, 对土地整理的更好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随着我国土地整理工作的快速发展, 其规划在在保红线、保发展的前提下,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的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实现了显著的综合效应。同时其运用多层次的分析方法, 构建了土地整理规划效益分析评价指标, 从宏观上对区域内的土地整理规划效益的实现情况进行了客观的反映。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 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综合性的土地整理工作, 对耕地的保护及城市用地的合理化进行具体的规划, 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中所主要对未来的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等方面进行统筹的安排和合理的规划。其中土地整理规划效益分析评价是土地整理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效应。文中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指标的建立进行了分析, 进一步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中效益分析评价的技术方法进行了阐述, 并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效益分析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土地整理规划,效益,技术

参考文献

[1]郧文聚, 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理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4) :1-6.[1]郧文聚, 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理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4) :1-6.

[2]张正峰, 陈百明.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 2003, 19 (2) :210-213.[2]张正峰, 陈百明.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 2003, 19 (2) :210-213.

[3]严金明, 夏素华, 夏春云.土地整理效益的分析评价与指标体系建立[J].国土资源情报, 2005, (2) :36-42.[3]严金明, 夏素华, 夏春云.土地整理效益的分析评价与指标体系建立[J].国土资源情报, 2005, (2) :36-42.

[4]徐绍史.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整理搭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新平台[J].国土资源通迅, 2009, (8) :6-7.[4]徐绍史.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整理搭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新平台[J].国土资源通迅, 2009, (8) :6-7.

[5]王炜, 杨晓东, 曾辉等.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 (10) :70-73.[5]王炜, 杨晓东, 曾辉等.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 (10) :70-73.

土地整理规划 篇2

二〇一一年六月

目录一、二、外业调查....................................................................................1 报告编制和制图...........................................................................1

(一)完善现状图.......................................................................................................1

(二)规划设计...........................................................................................................2

(三)统计工程量.......................................................................................................5

(四)编制预算(约3-4天)...................................................................................5

(五)完善规划图.......................................................................................................5

(六)完善规划设计文本及附表(约2天)...........................................................6

(七)制作PPT............................................................................................................6

三、报告审查、装订................................................................................6

(一)报告审查...........................................................................................................6

(二)装订...................................................................................................................6

四、市级专家评审...................................................................................7

(一)前期准备阶段...................................................................................................7

(二)评审阶段...........................................................................................................7

(三)修改...................................................................................................................8

五、省厅审查.........................................................................................9

六、材料上报.........................................................................................9

(一)设计单位需要提供的材料...............................................................................9

(二)地方上报需要准备的材料(各个项目情况不一样)................................10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工作流程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外业调查、报告编制和制图、专家评审、修改、上报。由于省部级项目的评审程序与市级项目不同,下面以省部级项目评审为例,介绍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及注意事项。

一、外业调查

在可研阶段的基础上,对现场做进一步详细的调查,主要包括现状田间道路(路面结构、路面宽度等)、现状沟渠(宽度、深度、淤积情况等)、交叉建筑物(尺寸、破损程度等)、变压器(新旧程度、容量)、高压线走向、作为新增耕地来源的地类等内容(各调查内容详见规划设计调查表)(如可研阶段现场外业做得仔细,并且项目区未发生变化,此步可从简或者省略)。

二、报告编制和制图

规划设计原则请参照《山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GT01-2009)。

首先,跑完现场后,先把特殊的单体统计出来;另外,报告编写贯穿整个规划设计。

(一)完善现状图

1、把调查的各现状地物落到现状图上;

2、统计项目区范围内各地类面积。

(二)规划设计

此部分是规划的重点,明确设计思路,总的原则是在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尽量依据当地意见,在规划设计前,召集分管领导、总工办、各项目经理、项目组成员等召开方案论证会。并在规划设计的各个阶段进行阶段性审核。

1、路网

a、确定项目区内保留的硬化路和土路(现场定下来); b、确定项目区内需维修的硬化路(现场定下来);

c、根据村庄位置,结合现有的骨干道路,规划田间道和生产路。确定田间道、生产路的相关尺寸(路面宽度、厚度,路肩宽度,路基厚度)(约4-6天,包括去当地沟通调整)。

2、防护林(与路网同时定)

a、一般在田间道两侧和生产路单侧布置防护林; b、确定穿村道路两侧是否绿化及绿化树种。

3、排水工程(约1-2天)a、确定斗、农沟断面尺寸;

b、确定排水方向(先确定排水干沟,再定排水斗沟,最后定排水农沟)。

统计规划后的各地类面积,计算新增耕地面积和新增耕地率。(若没有渠道工程,此时可统计规划后的各地类面积。)(约1天)

4、添加高程点,计算土方量。(约2天)

5、灌溉工程(约2天)

首先选择水源(地表水or地下水or客水),确定灌溉方式(管灌or渠灌or其它)。

a、机井

根据单井控制面积确定机井数量,机井尽可能沿路布设,井距尽量均匀。

根据设计流量和扬程选择水泵,确定干、支管直径或斗、支渠断面尺寸。

b、扬水站

量测各扬水站控制面积和取水水位差,计算水泵设计流量和扬程,选择水泵型号,确定干、支管直径或斗、支渠断面尺寸。

6、电力工程(约1天)a、变压器

每座扬水站配备一台变压器,每4-6眼机井配备一台变压器。变压器的选定需要根据水泵的功率确定。为便于管理,变压器一般布设在路边。

b、高压线

规划变压器与原有10kv高压线用高压线连接。规划高压线应沿路布设。

c、低压线

用于连接扬水站与规划变压器、机井与规划变压器的是低压线。注意分开低压线的干线和支线。低压线应尽量沿路布设。

7、渠道或管道布设(约2天)

8、单体图设计(汇总项目区内涉及的单体,参考单体图库)

9、水工建筑物(约1天)a、管涵

沟(地下渠)过路时布设管涵,包括斗沟(渠)过田间道管涵、斗沟(渠)过生产路管涵、农沟(渠)过田间道管涵、农沟(渠)过生产路管涵、原有沟过田间道管涵、原有沟过生产路管涵等。

进地涵:在需要布设进地涵的斗、农沟或原有沟上布设进地涵,一般每隔100米布设一个。

b、农用桥

尺寸较大的沟过路时,布设农用桥。c、倒虹吸

地上渠(半地上渠)过路时布设倒虹吸,包括斗渠穿田间道、斗渠穿生产路、农渠穿田间道、农渠穿生产路布设的倒虹吸。

d、渡槽

地上渠(半地上渠)穿沟时,布设渡槽。包括斗渠穿斗沟、斗渠穿农沟、农渠穿斗沟、农渠穿农沟布设的渡槽。

e、节制闸和分水闸

节制闸布设在灌溉渠道轮灌组分界处或渠道断面变化较大处。分水闸布设在分水渠道的进口处。

另外,项目区内可能还有塘坝、蓄水池、拦河坝、大口井等水工建筑物。

在规划设计定下来之后,开始做单体设计。

(三)统计工程量

根据规划设计内容,统计工程量。

统计工程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a、在统计输水管道时,先把机井干、支管和各扬水站的干、支管分别统计,然后再把直径相同的管道相加。统计过程中列表,方便核查。注意水工建筑按类型统计。

b、机井给水栓的个数=机井支管长度÷50 扬水站给水栓个数=扬水站支管长度÷50

(四)编制预算(约3-4天)

编制预算时,要根据规划内容,对工程量进行核实(至少要两个人审核),造价信息需要当地最新的材料价格信息,另外,对于实际价格与造价信息差别较大的主要材料的价格,需要当地物价局和建设局联合确认(需要部门盖章,上报时需附)实际材料价格(这个实际材料价格一定要与实际相符,多让几位当地人询问)。

(五)完善规划图

对规划内容进行编号(约1-2天)

a、田块编号(注意把田块设计平均高程标上)(可提前到

9);

b、田间道、生产路、斗沟、农沟、斗渠、农渠、过路管涵、生产桥、闸等编号。

(六)完善规划设计文本及附表(约2天)

(七)制作PPT 根据规划内容,制作PPT。

一般分以下几部分汇报:项目概况、水资源平衡分析、新增耕地来源分析、规划内容、项目投资等内容进行图文并茂的汇报,汇报重点是规划内容。

三、报告审查、装订

(一)报告审查

报告全部完成后,需要对报告进行检查,每个项目的审查人至少要两位。

报告的检查首先是核算最重要的数据部分,数据检查无误之后,其次是检查文本中我们填充进的文字描述,看是否将文本修改彻底,存不存在前后矛盾及描述不准确的部分。最后是格式部分,看文本页码、目录、编号、字体统一等是否按顺序、是否有错字。切记每次修改完毕后都更新目录。

(二)装订

根据对方提出的要求(套数、质量)打印报告,明确装定的套数、是否需要胶装订。另外需要考虑到汇报的需要多打几份图件、文本,以免出现特殊情况。

四、市级专家评审

规划设计在上报省厅审查之前需要当地各个部门评审,评审结束后要提出评审意见。参与评审的主要有国土(主持、协调),水利、农业、财政等部门。需要注意的是水利、财政、农业是主要的技术审查部门。根据地方的要求评审需要1天。评审可分两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评审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

⑴ 评审材料的准备

评审材料要将规划内容重点说明,给各位评审专家一个直观的印象。⑵ 技术准备

对报告的理解不仅限于汇报材料,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准备,比如单体造价等,还有每一处设计都要做到心里有数,问到就能及时说出设计思想、处理方法。

(二)评审阶段

评审阶段一般包括评审会发放材料、PPT汇报、答疑及结论,区域不同评审程序可能有所差别,现以一般的评审模式进行讲述。

⑴ 评审会发放材料

评审会开始需要国土部门主持评审专家到会议现场,简要介绍项目情况,把评审的程序、步骤确定好,当场发放我们提供的报告和图件等材料。

阅读过程中专家有可能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⑵ 专家评审 1.汇报

汇报前,汇报人需要把挂图贴在合适的位置,便于汇报时使用。汇报人根据汇报材料对规划设计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汇报过程中需要汇报人灵活处理,不要刻板的读材料,对于材料的内容要做出适当的解释,重点突出,汇报合理控制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2.评审

汇报过程中,各位专家会提出各种问题,需要汇报人和相关设计人员解答,主要问题集中在沟渠、路、林布置,灌、排的设计,工程预算等。主要技术问题来自于水利局、财政局、农业局的专家。对这三个专家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做出严谨的回答。当汇报完毕后,每个专家一般会说出修改意见,要记清楚如何修改。

3.结论

评审完成后,形成一个评审意见,主持单位当场宣读,宣读完毕后,需要每个专家逐个签字确认,评审完毕。

(三)修改

根据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对报告图件进行修改,此次修改需要仔细认真,因为修改完毕后需要报省厅进行集中审查。

五、省国土厅审查

根据市局评审意见修改完毕后,报省国土厅审查。

省国土厅审查一般分两个阶段,一是方案审查,二是预算审查。

(一)方案审查

方案审查时,要时刻与评审专家联系,以便对疑问的地方进行解答。方案审查完毕后,一般有个修改过程,此次修改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以后的预算审查。要把专家的审查意见逐条逐条的修改,对于有疑问或修改不了的地方找总工办或相关领导咨询。并要根据审查意见编写修改说明。

(二)预算审查

此阶段一般是封闭审查,故要求前期工作要做好!特别是工程量表,一定要详细,建议参照综合整治工程量统计表。

(三)修改

根据预算审查意见,对报告和预算进行修改。

六、材料上报

(一)设计单位需要提供的材料

⑴ 规划设计报告、附表(包括现状面积表、规划前后面积对照表、工程量统计表、投资估算表、项目建设情况表等);

⑵ 附件:① 项目现状图 ② 项目规划图 ③ 单体图册

(二)地方上报需要准备的材料(各个项目情况不一样)

根据规划设计卷内目录要求,装订报告。卷内目录一般包括:

1、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联合行文

2、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及预算专家论证意见(市级)

3、土地整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和附表

4、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证书

土地整理规划 篇3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利用数据库; MAPGIS;拓扑关系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4-0046-03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以内涵挖潜为重点,增加农用地,尤其是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规整方法。[1]近年来,我国各省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但各地还沿用传统方式进行,不仅工作周期长、工程耗资大,而且规划结果技术含量低、成果的可重用性差。基于GIS建立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可以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的各个方面提供基础数据和基础图件,并且提供对数据分析处理的GIS信息平台,极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精度,并使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更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的主要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2]

一、MAPGIS制作项目区规划图

(一)图形数据的采集

规划图的制作以规程和工作方案为依据。安里乡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的编制是以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基础资料。项目中采用了扫描矢量化的方式进行了图形数据的采集。采用的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二)属性数据的采集

属性数据库的主要内容是重点工程(项目)的属性数据。如:项目编号、项目类型、项目规模、净耕地面积以及投资规模和建设期限等各种属性信息。属性数据的采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MAPGIS图形编辑或属性管理子系统中按图斑逐个输入属性内容;另一种是在外部数据库软件中输入属性内容,然后通过关键字段连接起来。[3]在安里乡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项目中,利用外部数据库软件Microsoft Access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并录入属性数据,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便于检查。根据外业调查结果,数据库中共设置了12个关键字段,其中ID号用来与MAPGIS本身的数据库进行挂接。其余字段均为对应图斑的属性数据。

(三)拓扑关系的建立

以上生成的图形失量数据须经拓扑处理,才能建立相应的拓扑关系。首先要经过拓扑查错,即修改重叠坐标,悬挂弧段、弧段相交、重叠弧段、结点不封闭等拓扑错误的检查;其次再通过线转弧段、拓扑重建就可以建立结点和弧段间的拓扑关系,以及区域之间的拓扑关系;最后赋予他们属性。[4]建立拓扑关系后,才能进行区域添色、空间分析、属性挂接和数据统计等。

(四)属性的连接

图形编辑后,就可以进行属性的连接工作。根据指定的关键字段,利用ODBC技术将图形和属性数据连接起来。具体是先在图形编辑中赋于连接属性的所有图斑唯一的序号标识,即图斑所代表的项目编号;然后通过属性库中的“项目编号”关键字段实现与图形库的连接。

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的编辑与整饰

规划图以行政区划为制作单元,每个行政区域各1张。规划图上表现潜力分区情况但不对潜力分级,有5个类别:开发潜力区、复垦潜力区、农地整理潜力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区和土地开发复垦综合整理区。

首先根据编制要求和相关规程,在工作底图上标识潜力区,区级以村为单位,市级以乡镇为单位,区级规划图还要标注项目情况,市级规划图则需标识出重点工程和重点区域。具体是:(1)每种类型和不同级别的潜力区分别以不同颜色表示,其中水面以浅蓝色为基调上色;对风景区、保护区不上色,但是填绿色“/”状粗晕线;对建设用地填色并加标红色粗虚线表示;(2)相邻同级别潜力区可以合并表示,标注合并后的潜力数; (3)依照制图规范进行图廓整饰,图名位于图廓外正中间,比例尺、坐标系、制作单位和制作时间位于图廓外适当位置,指北针、图例等内容位于图廓线内适当位置,字体大小适当。[4]

规划图的整饰总体要求是图廓和图面整饰的要符合制图规范,并且美观,整洁。[5]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图廓边线外不能有任何符号。对于跨出内图廓边线的点状符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移动或者删除该符号;(2)注记和图层的放置顺序合理;(3)必须保留工程数据。

三、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总结出如下一些应该注意的关键性问题:(1)扫描时对影像文件不能压缩存盘,否则MAPGIS不能调入;(2)在误差校正时所采集的控制点的点数、分布及采集精度均要满足需要,如果原图件变形较大,控制点数目就要增多,而且在图面上要分布均匀;(3)如果图面要素比较复杂,采用人工交互式矢量化比较理想,不过要设置好如下几个关键的控制参数:抽稀因子、同步步数和最小线长;(4)分层矢量化时,各要素可视分层情况逐层对点、线、面进行采集并添加参数,也可将具有相同参数的要素先放于同一层中,最后用图层编辑功能对同一图层中的要素进行一次性的参数修改;(5)由于MAPGIS图形编辑中的线状要素符号均有方向性,因此不对称线状符号如:陡坎、沟渠等图形要素要将符号画齿部分或图素的扩展部分位于前进方向的左侧;(6)在拓扑构面时,由于要求面状地物完全封闭,所以在矢量化时须设置线条的端点捕捉,使界线严格闭合。

四、结束语

随着新一轮的国土资源大调查,以及全国性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开展,应用现代化的GIS软件平台-MAPGIS替代传统的手工作业的方法可以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在图件编制、属性数据库的建立、重点项目的确定等方面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并为未来进行土地利用变更、土地整理规划打下结实的基础。但是,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项目中仍有一些重要环节,如土地利用类型规划、工程量预算等方面还没有提出全国通用的技术手段来替代传统作业方式,对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项目的实施带来困难,希望随着3S技术及信息系统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能及早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手册[S].北京:2002,7.

[2] 郭红梅,殷宪坤,孙健美. MAPGIS在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J].地矿测绘, 2004, 20 (1) :13-21.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武汉华地图形数据公司.MAPGIS地理信息系统参考手册[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4] 贾剑青,王宏图,胡国忠,等.利用MapGis进行区县矿产资源规划图件绘制的探讨[J].中国矿业,2005,14(6):76-78.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 篇4

本文试图以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协兴园镇冠子村、向阳村为例, 从土地整理的基础理论入手, 针对研究区的基础设施现状进行了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道路工程规划设计的探讨, 根据多方面情况分析了适用于研究区的规划设计方案, 实现土地整理的价值。

土地整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根据现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案, 提高规划设计的合理性、适宜性、经济性及可操作性。这对提高土地整理的工作效率, 确保土地整理的施工质量, 强化土地整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 最初是由德国巴伐利亚州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 只是以简单现场调查为基础, 然后进行土地合并。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于土地整理的实践积累, 农业结构的变化和农林业技术的不断提高, 现在各国土地整理已经是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 除了起到协调经济、技术、生态和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外, 还要兼顾不同阶层的利益, 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等。我国在重视耕地保护的基础上开始逐渐重视农村农业的发展, 虽然开始实施土地整理工作的时间比较晚。但是我国关于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研究还是很迅速的, 自2000年以来, 国家对于土地整理的新规定出台, 全国各地逐渐开展了大量的土地整理项目。在不断的试点实践中, 我国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开始不断发展完善。

3 研究区概况

3.1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研究区位于广安市协兴园区协兴镇, 涉及协兴镇冠子村、向阳村2个行政村, 幅员面积为4 786.20亩。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1) 研究区内耕地分布相对集中, 但是地块零散细碎, 耕地利用率不高。配套生产设施、灌排设施不足, 土壤被侵蚀, 土壤肥力不高, 水土保持能力差。 (2) 研究区没有足够的灌排水系设施, 当前主要靠山平塘、小河堰、土沟土渠等水利工程灌溉。 (3) 研究区内两个村除了主要村级道路外并没有多少其他乡村水泥路。没有一个合理的农田道路系统, 布局并不均匀。研究区内道路交通不发达, 部分道路是土路机耕道, 不适宜行人和机械行进, 特别是大雨过后, 泥泞不堪, 行人出行不便。

3.2 实施土地整理公众参与度

根据研究区现场踏勘以及对当地村民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 本次土地整理得到公众的普遍拥护和支持。盼望此次土地整理能改善当地的农业经济条件, 增加农民产业收入, 提高农村生活生产设施条件质量。同时当地村民村委对于部分设施的规划建设提出了参考意见, 希望能通过土地整理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

4 研究区规划设计

4.1 设计任务

通过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 总体目标达到土壤平整、土层厚度足、土壤肥力强、水土稳固, 并且耕作区道路、灌排水系配套完善。

1) 通过对研究区进行地块合并、平整土地、坡改梯整理, 减少研究区内地块的细碎度, 增加部分有效耕地面积。同时使得田地成片, 布局合理, 方便农民耕作和机械化处理。

2) 通过坡地、田、水、路综合治理, 重新调整土地利用布局, 理顺耕作区的排灌水系, 完善坡地的坡面水系, 做到旱能灌溉、涝能排洪, 提高耕作质量。

3) 基于研究区内现有土路和村民生产生活需求, 对研究区内的道路交通进行规划, 使得研究区内交通设施贯通发达, 人行、机械耕作均能方便快捷到达耕作区, 做到村民出行容易、耕作方便、运输通畅[1]。

4.2 研究区单项工程设计

4.2.1 土地平整工程规划设计

土地平整工程包括格田整理和坡改梯整理。格田整理是对整理区域进行平整, 并配套道路沟渠, 使整理区域形成一个完整的灌排耕作体系。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 对田土坎布局不合理的田块进行合并平整等, 让坡耕地形成阶梯状平台耕作区, 同时配套沟渠和护坡石埂, 保证坡体的稳定性和形成完整的坡面水系[2]。

土地平整的总体要求:土地平整后田块集中、大小规模适当, 坡度较为平缓, 能保持水土, 土壤肥沃, 适合农作物生长。既要便于农业耕作, 符合灌排水要求, 也要保证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并且能提高作物产量。

1) 格田田块设计。土地平整要根据平整区的地形、地貌、地面高程来进行, 并不破坏现有灌、排水系为原则。为了耕地的合理灌溉, 节约用水, 基本消除水田的潜育化危害, 充分发挥机械作用效率, 提高经营水平和土地生产能力, 需对研究区部分土地进行平整。土地平整时以条田为基本单位, 条田内部土方挖填基本保持平衡。同时, 为确保排灌渠道水流畅通对地面高程的要求, 在条田之间再适当进行土方调配。田块的形状基本上以路、渠或渠、渠及路、路相交构成的矩形结构, 形状规则, 便于机械化耕作, 减少劳动强度, 提高劳作效率。田块间高差约5 cm, 与研究区大地形基本一致, 向斗渠或河流方向递减, 以便灌、排自如。田块的设计满足机械化作业的开行长度, 通过整理达到田成方、地面平整, 不留荒地, 局部地区因地形、地势的变化而有适当的调整。大部分田块的内部坡度大约控制在1/1 000[3]。

2) 坡改梯田块设计。梯田埂依照自然台位, 沿等高线布置。田面宽度依坡度而定, 在每台地的外坡位置设置砼网格护坡埂, 保证坡体稳定, 防止水土流失。并沿坡面横向、纵向设置配套沟渠设施, 以保证整个坡面体系横向能灌溉, 纵向能排涝。

4.2.2 农田水利设施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工程包括灌溉、排水、蓄水、引水等方面的水源应用。土地整理项目灌排工程设计的主要对象是项目区内灌排渠道输水工程, 其规划设计应与整个研究区内的现有水系设施和田块地块分布紧密结合, 做到满足田地水源灌排需求, 因地制宜建立科学合理的灌排工程系统[4]。此次对于研究区水系设施的规划布局, 对部分原有主干土沟土渠做了硬化处理, 同时规划了部分沟渠, 做到田块、坡面灌溉引水有源, 洪涝排水有道。避免出现旱季时无水源引水灌溉;防止暴雨时坡地水流四处乱流、冲毁耕地, 减少水土流失;疏通水田排水路径, 防止水田积水等水资源灾害情况。

4.2.3 田间道路工程规划设计

道路是固定的长期使用的基础设施, 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生产、生活、发展的基本保障。在规划布局田间道路和生产路时应考虑多项因素。便利和适应机械化耕作;以直线为主, 方便农户生产生活;互相贯通, 循环有机结合形成道路网;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充分利用原有田间道, 防洪防地质灾害;沟通农户集中居住区和耕作区;依靠地形, 选择坚实土质, 避开不利地段。此次对于研究区规划后的道路交通布局力求做到交通贯达, 田间道贯通两个村内的各个集中居住区和耕作区, 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等生产操作过程服务。生产路穿插于格田、坡地, 方便村民生产生活。

4.3 设计成果分析

土地整理的进行可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促进农村现代化。图1所示为此次广安市广安区协兴园镇冠子村、向阳村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规划布局图。按照此规划设计研究成果, 研究区通过对田坎归并和对田边地角的整理可以有效减小耕地零碎程度, 增加部分适用耕地, 平整出成片肥沃土地。同时研究区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农民可充分利用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和成片的肥沃耕地发展多种大规模种植经营, 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增加收入。同时, 还可降低农户劳动强度, 节省劳动时间, 事半功倍。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本文在对广安区协兴园镇冠子村、向阳村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工程布局规划设计时, 依据地方实际现状, 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 运用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和基本原则对土地平整工程、水利设施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进行了较为合理的规划布局。

规划布局后的研究区地块集中成片, 适宜机械化耕作和发展大规模经济作物种植等;配套有足够的灌排设施, 能满足耕作灌溉和暴雨降水排洪的需要。道路连通多处农户居住区和耕作区, 方便农户出行、耕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形成了大片系统的耕作区,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5.2 讨论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研究内容广泛, 限于知识水平、时间、资料等条件的限制, 文中研究尚有不全面的地方, 还有许多因素没有考虑到, 没有涉及到具体工程设施的设计等。对研究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本文主要侧重对研究区内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宏观方面的研究, 由于不同地区的条件存在差异, 所以不同地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具体技术方法也不尽相同。今后, 应针对不同土地整理类型区的技术与方法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詹长根, 莫国莉, 雷激, 等.浅谈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规范化问题[J].国土资源导刊, 2006 (2) :39-41.

[2]吕铮.基于农户参与的土地整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3]雪彦虎.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方法与展望探讨[J].科技风, 2013 (15) :207.

城市规划及土地整理认知实习报告 篇5

2.重点了解农村土地整理沟渠布置要点,及其他单体工程设计。

3.了解泵站,水闸的结构。

二、实习内容

1.参观武汉城市规划展览馆。

2.实地调查黄陂王家河镇,沟渠布置及单体设计。

3.完成认知实习报告。

武汉城市规划展示厅认知实习报告:

学习城乡规划专业已经四年,对于城市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2010年9月为期一周的城市规划馆,土地整理实地认知实习给予了我们一个“走出去”的机会。

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武汉城市规划展览厅位于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五楼。有城市设计展示厅、交通规划展厅、历史走廊以及武汉全景沙盘模型等组成。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武汉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

能对武汉有个全局了解的莫过于全景沙盘,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武汉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在沙盘上看到,独特的蓝色,这是水的颜色,也是武汉城市独特的颜色。武汉是大江、长江和汉江,有大量的湖泊,大量的水面积把这个城市隔绝开来,所有的规划和设计都是围绕着这些地理特点进行设计的。借助水利优势武汉在近代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长江、汉水把武汉分为三块,给城市内部交通带来了不便。抑制了城市的更快发展。如今,长江上已有七座大桥(二七长江大桥在建),外加一条过江隧道。仍难以缓解交通压力。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建的地铁,及城市轻轨能在未来缓解武汉的交通压力。

武汉有必要修这么多长江大桥吗?当然需要,我们可以从武汉的工业布局,商业中心布局这方面来理解。

武汉三环线开始向外,布置着武昌光谷高新开发区,电子信息及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青山,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集聚区;汉阳汽车及机电产业集聚区;汉口,食品产业集聚区。各个产业集聚区需要通过大桥加深对内对外的联系。

武汉三环线以内,各大商圈,汉阳有王家湾商圈、钟家村商圈、唐家墩商圈、汉口有江汉路商圈、江汉路商圈、解放路商圈、武昌有中南商圈、徐东商圈、光谷商圈。通往各个商圈的消费流需要通过大桥来实现。加之各个商圈之间存在差距,汉口商圈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发展较早,比较成熟。武昌,汉阳消费者通常赶往汉口商圈消费。但随着地铁线路的规划建设,为光谷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加之附近包含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名校,以及大量的高校教师,以及科技新贵这股强劲消费力,使光谷商圈成为一个潜力无限的新兴商圈。在一些学者看来,武昌新兴的光谷商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武汉交通压力。

商圈的形成有其独特的不可人为条件,而工业的布局,需要城市规划师的深思熟虑。合理的工业布局,对区域工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992年后武汉市提出旧城工业改造方针,即一环线以内地区为工业发展严格限制区,是工业外迁的重点,一环线以外、二环线以内的地区为工业发展限制区,其他是工业重点发展区域。在此政策影响下,武汉市新增工业用地向二环线以外区域特别是二环与三环之间和城市出口路的开发区集中,沌口造汽车,光谷做光电产品,东湖高新瞄准高新技术产业,阳逻吸纳钢铁加工、机械制造等重工产业。

在工业发展重心外移的背景下,武汉的区域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常福、阳逻、北湖等重点工业镇和武湖等特色工业城镇发展速度加快,促进了周边区域的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城市化,使城市网络化城镇体系空间格局逐步形成。外迁后的工业用地调整为商贸、房地产用地,使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出现全面重组,表现为,从中心区向外依次为中心区商贸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外围工业的圈层结构,为营造具有混合功能、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奠定基础,使中心城向具有商贸、金融、办公、文化、休闲、创新等综合服务职能和具有生机、活力的宜居城区转化。沙盘中武汉犹如湖中的荷花绽放,在空间布局上四个工业集聚区不正是荷花的花瓣吗,还有各个商圈不正是中心莲蓬里的莲子吗。

黄陂王家河镇土地整理认知实习报告:

此次,我们再次进入王家河镇调查实习,是进一步了解沟渠的布置,及单体工程设计。距离上次进入王家河镇已有半年,半年时间里,看到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居住区文娱广场已经建成,生产路、田间道也进一步完善了。田间的沟渠也得到了硬化处理。项目区的居住环境有了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一.沟渠的布置形式:沿路两边或单边布置,并将村内河塘联通。一是提升了村内河塘的水质。

二.渠的形式:预制U型、梯形渠,还有现浇矩形渠。

图例三个:

【横断面图】

三.闸的形式:

1.斗农渠上的双向控制小闸。两块预制的平板式钢筋混凝土闸门,直接手动安放在闸槽里,控制水流方向。

【平面图】

2.河港上排涝站处有一个大闸。闸板为钢板结构的,用螺杆式启闭机开关闸门。

四.桥的形式:

1.一处人行桥,大致宽1.5m,长2m,由于此处河道口突然变很小,桥下水流很急,个人觉得桥面宽1.5m觉得不是很安全。

2.限载3吨的单面桥,跨度在三米。

【简图】

3.两个桥墩支撑的三面桥,每个条面跨度2m。

五.渡槽的形式:沿着桥边采用梁式横跨河港。槽身呈矩形,为水泥浇筑的,横断面宽度、深度为20cm,30cm。渡槽长约三米。

【简图】

六.泵站:抽水钢管通向河港内直径大概是20cm左右。净扬程在3m以内。上

了锁的泵站房,长宽大致3mx2m,里面是抽水机组,山墙外的通电闸刀裸露在外,村民用塑料瓶盖起来起保护作用。设计中注意细节,可以加个外箱,或者将其设置在屋檐下。

三、实习总结

农村土地整理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农村 土地整理 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28-01

我国的领土面积广阔,但是,土地类型多样,地形地貌复杂,造成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区范围不断扩展,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民新建住宅增多,土地资源更加紧张,人地矛盾日益加剧。但与此同时,农村宅基地大量闲置,田埂、明渠众多,土地资源的闲置造成了浪费,加剧了土地供需的矛盾。针对此种情况,土地整理势在必行。

1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

以现有的土地资源为基础,通过土地整理,促进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调整利用结构、提高利用效率,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集约化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追求土地资源利用的动态平衡,是进行农村土地整理的总体目标。同时,也对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提供了方向。

我国大多农村的居民点都分布在水、土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占用了大量的良田。以济南市为例,4704个行政村,农业人口353.69万人,农村和村镇居民点用地63109 km2,人均用地179 m2,高于国家规定的150 m2的上限。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就理论上而言,通过土地整理可以节约农村居民点用地10221.92 km2。更何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日益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即将转为城镇人口,如果用国家规定的村镇建设用地标准每人100 m2进行计算的话,通过土地整理可以节约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将大大增加,其潜力是巨大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对于缓解我国的人地矛盾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各地需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居民点布局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针对居民分布比较零散、占用土地条件较好且人口比較少的居民点,规划集中的村镇居民点,统一进行搬迁,以便腾出更多的土地资源;针对居民分布集中联片,已经具有一定的村庄基础的居民点,对其进行就地改造,以增加建筑的容积率。

2 农田整理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确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繁多的田块分割与农业的机械化发展相左,阻碍了农村土地的大规模经营。同时,由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土地的承包经营,导致大量的小型农机具重复置备,阻碍了大型农机具的投入,抑制了大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发展,又牵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另外,过多、过细的田块分割导致出现了大量的田间道路、田埂等,造成了土地资源的隐性流失。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对农田进行统一的整理,以提高农田利用率。

2.1 对田块进行合并整理

田块的合并整理首先要使田块的外形规整、配置合理,使其土壤和地形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从而保证机械作业和灌溉、排水的顺利进行。对农田进行合并时要考虑的因素众多,例如:包括田块的方向、边长、形状等在内的田块的外形,田块与当地的局部气候、土壤、周边道路、沟渠等之间的关系,以及田块与居民点的距离等,都需要在进行田块合并的过程中进行认真考查,对众多因素进行整合以后再进行合并,从而达到对土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2.2 对田间的灌溉、排水的渠道进行整理

通过灌排渠道的衬砌、地上渠改为地下渠、地面灌溉改为地下灌溉等措施的实施,将大量的沟渠用地腾出来,扩充到田块面积中,通过对局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周边的道路、林带、田块等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力求同时满足地形和机械作业两方面的要求,更好的为当地农业的发展服务。

2.3 对田间道路进行改造

道路本身是相对固定的、长期的服务设施,也是农田的基础设施,对其进行改造要考虑当地农民的数量与需求,满足机械作业和农田灌排的要求。同时,还要保证居民点与农田之间能够进行较为方便的交通联系,有直达的路线,运输距离比较短。另外,田间道路还要和周边的渠道、林带、灌排设施等进行综合规划,保证整个农田运作系统的协调。

3 废弃地复垦

我国的废弃地类型多样、面积比较大,各个地区都有大量的工业建设废弃地以及由于修建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导致的废弃地。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越来越多,各地的砖窑厂、水泥厂、采石场等纷纷涌现,虽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造成了大量的废弃地,加剧了我国的人地矛盾。

针对废弃地大量增多的情况,除了规范经济发展的方式,从源头上杜绝废弃地的产生以外,还要对废弃地进行复垦,使其能够重新被利用。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在其基础上继续深挖,进行水产养殖等的开发,或者进行削高填低、平整土地,使其重新投入农田运作,实现土地的重新利用。

4 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

我国的地貌类型多样,已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宽广,但是仍有许多特殊地貌的土地资源并未被开发利用,例如大量的荒草地、沼泽地、盐碱地、沙地、田坎、裸土地等在我国的分布面积十分广,总面积占土地资源的比重并不低,但是以前因为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并未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但是现在,不论是在科学技术条件上,还是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均已成熟,因此,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前景是十分可观的。综合考虑当地所处的自然环境,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将未利用的土地资源开发为林地、园地、牧草地、耕地等,使其服务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仅能够优化农村的用地结构,也能够缓解我国的人地矛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农村土地进行整理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农田整理、废弃地复垦、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四种模式对农村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需要在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中对其进行总体规划、各级政府对其加以组织和引导并保证资金的及时落实以及法律法规的统一规范和管理,才能够达成对农村土地进行整理的预期效果,实现土地利用的长远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正峰.国外土地整理模式的分类及对我国的借鉴[J].江西农业学报,2010(10):89-90.

[2]刘富刚.合村并居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研究—— 以德州市为例[J].德州学院学报,2011(6):9-10.

小议土地规划整理过程中的技巧 篇7

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 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 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 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提高土地质量, 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 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缓解人地矛盾, 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近年来农业投入不断增加, 农村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研究土地整理规划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的提出, 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

2 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现有的耕地很多还缺乏灌溉措施与抗旱能力, 农业产量不高, 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必须对现有土地结构进行统筹规划;实施山、田、水、路、林综合治理, 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调整土地产权关系, 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稳定。

3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

3.1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 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通过技术、经济论证, 确定规划方案;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3.2 土地规划的规划原则

为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 应该遵循如下规划方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 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 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 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3.3 土地规划的规划目标

土地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 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 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合理配置灌排系统, 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 提高灌溉保证率, 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 提高作物产量, 增加农民收入, 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4 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4.1 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 在分析评价过程中, 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 通过综合分析, 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 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 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 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 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4.2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4.2.1 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 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 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 但建成后, 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 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4.2.2 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 选用经济树种, 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 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5 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5.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 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 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 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 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 小弯取直, 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 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 平整成层层梯地。水平梯田原则上要求田块标准100m×17.5m, 梯地田坎层差在1.5m。格田内部相对高差不超过±10cm。规划旱地为坡式梯田, 每2m等高距布设一埂坎, 埂坎顶宽30cm, 高30~50cm, 田块长150~200m, 宽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沟埂采取挖沟筑埂, 埂在上、沟在下形式。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节约投资的原则下, 保持水土、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 还应该符合农作物耕种的要求, 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5.2 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 结合实际状况, 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 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 (124.3mm) , 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 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 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 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 涵养水源, 保水保土, 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依地势布设, 排灌分家。灌溉输水工程实行自流灌溉, 通过各级渠道将水引自田间。排水工程有截洪沟、排水沟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沟道为承接系统, 结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沟, 实行自流排水。

5.3 道路工程

为了满足农民出行、便于田间作业与田间管理, 设计田间道路工程。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 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 路面为厚碎石, 路面宽4m, 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 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 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田间道多沿等高线进行布线, 田间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 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 碎石路面, 沿着渠道铺设, 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5.4 农田防护工程

本项工程内容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 涵养水源, 减少水土流失,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 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进行生态林建设, 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 在田坎基部用石砌, 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 以保持水土。

5.5 防护林工程

为了减少风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项目区沿田间路布置防护林带, 以涵养水源, 保水保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 结合当地经验, 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 间距4m。

6 规划效益分析

6.1 社会与经济效益

土地规划平整有利于促进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 可以充分吸引农村闲散劳力参与土地开发整理, 带动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道路及灌排经改造以后, 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方便居民的出行、生产和生活取水;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 进一步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 满足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 实现耕地保护的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的统一;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土地资源配置,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也有利于农作物布局的调整, 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进程, 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6.2 生态效益

土地规划实施后, 可以有效增加植被覆盖面积, 防止旱涝灾害影响, 减少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 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荒坡开发以后, 耕地质量得到提高, 土壤结构得到改良, 可以相应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减轻化学污染, 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生化环境。配套完善的渠路防护林带不仅可以有效固结土壤, 而且长年落叶成肥还可以相应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实施开发整理可以形成树成荫、田成梯、路通达的良好的生态区域。

参考文献

[1]张新东.土地平整测量计算方法的探讨[J].北京测绘, 2002 (2) .

[2]高华峰, 张海春.RTK技术结合全站仪在土地平整测量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 2007 (2) .

土地整理规划 篇8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理,方法,规划原则

通过土地整理, 可以增加有效的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的质量和有效利用率,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建设, 实现农村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的如何关系到农民的利益和新农村这一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浅谈农村土地整理的方法和规划原则。

1 土地整理的具体方法

1.1 农村分散村庄的整理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种发展的大趋势下农村很多年轻力壮的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 村里只留下老幼病弱, 这种现象使得有很多村庄无人居住或者很少人居住。农村村庄整理的主要内容是对这一类“空心村”进行改造, 使其改造后在基础设施上更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空心村”的改造涉及到很多的项目如:地权的划分, 宅基地调整, 村与村之间的合并, 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农村村庄整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 需要我们在开展之前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统筹的安排。农村村庄整理主要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使村容变的更加整洁。为了更好的达到这一目标, 我们需要完善村庄整理规划, 认真组织好改造工程的实施。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们还要鼓励提倡相邻地区一起进行改造工作。通过村庄整理我们把原来分散的土地都集中起来, 这从根本上优化了村容, 美化了环境, 增加了可利用的土地面积。

1.2 农村土地的开发整理

土地开发通常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通过采用生物工程等技术措施, 将农村偏远地方未被利用的土地开发成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近年来国家对环境问题高度重视, 国家制定的有关政策也鼓励农民退耕还林, 把大量未利用的土地开发为林地和草地。但是在我国农村还是有很多的土地没有被充分利用, 这导致土地大量被荒废, 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土地开发把未利用和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开发成连成一片的可作为农业生产的土地, 配置完善的水电路林工程, 为实现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创造出有利的条件。而且农民可以依托这一平台, 实行农业机械一体化。这样投入少数的劳动力, 就可以给农民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1.3 农村成片耕地的整理

耕地整理是一项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复杂工程, 需要我们利用好现有的生物技术对田与田之间的道路, 散乱分布的坟地, 多余的沟渠, 零星的建筑用地进行综合科学的治理,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耕地整理的目标是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改善农业生产需要, 完善现有的耕地基础设施, 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加耕地有效面积。

1.4 农村建设土地的复垦

在农村还有一部分的土地由于各种原因被废弃了, 例如:在修建道路中被机械压坏的土地, 人为的开发和自然灾害而造成坍塌的土地, 房屋被拆除后留下的土地。土地的复垦就是利用生物科学技术对这些土地进行综合的治理, 使其修复到可作为农业生产的状态。土地的复垦不仅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土地保障, 而且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2 实施土地整理的途径

2.1 加强领导, 健全机构, 实行目标责任制

农村土地整理是一个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大工程, 需要各方面的相互协调, 对专业技术的要求比较高, 这就决定了要完成好土地整理项目就必须要有一个权威的领导组织。但是有些领导并没落实好土地整理的工作, 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 只重视土地整理的数量而忽视其质量, 这就违背了土地整理造福农民改善农民的生活的这一初衷。所以对领导方面要实行目标责任制度, 把土地分成若干区域, 分配到主管领导的身上, 并且把土地整理的总量和质量纳入对他们的政绩的考核之中, 落实好在这么大的工程中哪个地方出了事由谁负责的原则。

2.2 加强宣传, 科学规划, 实行规模化开发

在农村土地整理的过程中, 有些农民不明白土地整理的重要意义, 所以对土地整理没有做到积极的参加, 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 让他们明白土地整理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同时土地整理还需要有科学的规划, 所以我们要充分的发挥国家制定的土地规划的方针, 为农村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科学依据。科学规划土地整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项目开展之前要做好土地的权属调查, 划清土地之间的界定, 把有些土地纳入土地规划的范围, 防止利用土地整理而乱建房屋的现象发生。 (2)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有必要建立工程监督制度, 监理单位必须按照合同的要求对工程的质量把好关。 (3) 建立项目公告制度, 让群众都享有知情权和参与权, 体会到这个项目是对他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样就能极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 建立项目验收制度, 在土地整理项目完成以后, 验收单位必须严格的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对项目进行验收, 对那些质量不达标的项目要采用零容忍的态度。

2.3 加强法制, 配套法规, 实行规范化开发

土地整理离不开法律强有力地支持。我们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要严格保护好耕地, 防止为了追求土地整理的数量而把优良的田地纳入整理范围内的现象发生。土地整理还需要配套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民是一个弱势的群体, 如果在土地整理过程中产生纠纷, 他们往往会迫于各方面的压力, 明知道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而选择妥协, 这样根本就达不到土地整理为农民谋利的目的。土地整理也不应该损坏原有的优良农田, 我们必须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完善各种制度, 并且做好监督管理的工作, 坚持依法治理, 违法必究的原则, 切实做到基本农田的面积不会减少、农田的用途不会因此而改变、农田的质量不会因整理的数量而降低。加强法制, 配套法规, 有利于土地的规范化开发, 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4 加强投入, 多方集资, 实行全方位开发

在农村土地整理的过程中资金是制约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展开的一个重大问题, 某些地方因为资金的短缺使土地整理工作成为了一个烂尾工程, 所以土地整理开展之前要把资金落实到位。就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而言, 土地整理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是依靠政府出资、有关单位扶持、社会捐助、农民自己集资等方式。仅靠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要做的是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力度实现新农村建设多元筹资。要把土地整理改造的资金投入问题, 当做是土地整理中的首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市场的优势来筹集资金, 例如: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 从政府征用土地中获得相应的补偿, 这些补偿一部分用于农村集体土地整理, 另一部分发放给农民。其次, 要充分利用现有劳动力, 可以把一定的工程量按照整理后土地的面积分配到户, 这样可以确保土地整理改造的劳动力投入。此外, 我们可以实行对外公开招投标, 寻找有实力的合作方, 让社会各方广泛的参入到农村土地整理的工作中。 (指导老师:龙振华)

参考文献

[1]林文.福建:如何进行村庄土地整理[J].河南国土资源, 2006 (3) .

[2]安济文.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J].农业与技术, 2011 (1) .

土地整理规划 篇9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效益方向

土地开发整理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土地整理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 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 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 恢复利用的活动;土地开发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 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 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土地开发整理是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国家加强了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宏观调控, 制定并实施了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指标折抵等配套政策。抚顺市也逐步建立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 有效组织实施了国家、省、市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初步形成了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机制, 探索推进了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开展了资源调查评价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建立了专门机构。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 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 土地开发整理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抚顺市的土地开发整理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1.1 有利条件。

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耕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明确了土地开发整理的方向和基本方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对转变土地开发整理的观念和方式, 走内涵挖潜、集约利用的道路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具有更迫切的要求, 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依法征收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专项资金, 为全面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国家、省、市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 各县、区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丰富经验, 对整体推动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作用。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不断健全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 为全面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供了组织和技术保障。

1.2 不利因素。

经济快速发展对耕地的需求增加, 补充耕地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土地粗放利用的观念在短期内还难以完全扭转, 引导土地开发整理向内涵挖潜、集约利用转变还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易开发整理的土地后备资源逐步减少, 补充耕地的成本提高, 难度逐步加大;优质耕地集中地区占用耕地量大, 后备资源集中地区水、热条件较差, 补充优质耕地、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更加繁重。

2 土地开发整理方向

2.1 耕地整理方向。

通过土地平整、地块规整、废弃地复垦、河流整治、灌溉设施等各方面的整理与改造, 完善整理区域内的沟、渠、路、林等配套设施, 提高土地利用率, 增加有效耕地总面积, 改善耕作条件, 提高耕地质量和等级, 建设标准农田;进行田块归并和产权重划, 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各项土地权益;兼顾生态环境效益, 避免盲目毁林毁草, 在方便生产的同时, 把耕地整理与美化环境结合起来。

2.2 土地开发方向。

通过综合开发与整理, 完善开发区域内的沟、渠、路等配套体系, 提高土地利用率, 增加耕地面积, 建设高标准的耕地;重点开发荒草地、滩涂地及裸土地, 避免开发林地。

2.3 土地复垦方向。

通过对因挖损、塌陷、压占及各种污染、自然灾害等造成破环、废弃的土地, 采取工程、生物整治措施, 恢复其经营状态,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质量, 改善生产条件。

2.4 土地综合开发方向。

通过对综合区域的耕地、农村居民点及未利用地进行综合开发整治,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改善生产、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土地利用率。

3 土地开发整理效益分析

社会效益: (1) 全面实施土地开发整理, 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提供新的就业途径, 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促进农村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将使我市粮食总产量有显著增加, 同时也为农业结构优化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有利的条件, 推动农业集约化、智能化、产业化进程,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促进市域经济发展。 (3) 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为实现市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发挥重要作用。 (4)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和实施后将大力推进本市的退耕还林进程。 (5) 将为本市生态环境整治和防洪减灾做出重要贡献, 增加绿化面积, 提高森林覆盖率, 减少水土流失。 (6) 开发的荒坡隙地, 闲置地和废弃地全部为15°以下的缓坡地和平地, 有利于改善土地蓄水保水能力, 增强抗灾能力。

4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的建议

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对于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4.1 加强宣传, 提高全社会对土地开发整理重要性的认识。

深入开展土地基本国情和国策教育,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法规和政策宣传, 提高全社会对土地开发整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 实施要持续发展战略, 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树立依法、按规划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观念, 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意识。

4.2 健全规划体系, 强化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划管理。

各县、区应在本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市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指导下, 编制、完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进行项目规划设计, 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规划设计相衔接的规划体系, 切实发挥规划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宏观控制和引导作用。

加强规划管理, 严格执行规划评审和备案、规划公告、规划审查、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价制度。

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必须符合规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立项、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和检查验收, 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为依据。要严格依据规划审批土地后备资源开发, 审查农用地转用中的补充耕地方案。新的土地开发重大工程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4.3 稳定和拓宽投入渠道, 探索完善土地开发整理经济运行机制。

按照“谁占用、谁补充, 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 严格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的收缴使用管理, 做到收缴到位, 专款专用;加大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投入的力度。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降低成本, 优先保障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的投入。

建立多种投资渠道。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 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益分配机制, 吸引社会更多资金投入土地开发整理, 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的产业化。

4.4 完善制度, 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

加强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年度计划管理, 落实建设占用耕地计划、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计划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计划挂钩制度。严格按照规划编报项目计划, 合理引导国家、省、市、县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开发整理新增耕地要依法实行承包经营并纳入耕地保护范围。

完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切实加强和规范项目管理。积极推行项目立项审查会审制, 进一步完善项目法人制, 全面实行项目招投标制, 严格执行项目监理制。形成土地开发整理按规划确定项目, 按项目进行管理, 按设计组织施工, 按进度安排资金, 按效益考核验收的项目管理规范体系。

4.5 加强基础建设, 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整体水平。

土地整理规划 篇10

项目区位于建阳市童游街道童游村。童游村地处建阳市中部、童游街道东向, 距童游街道约2 k m, 距建阳市城区约5km。项目区由童游溪从中间划开, 西岸介于以排水沟及童游溪之间, 南至连接公路的水泥支道, 东岸位于山间地带, 南北两侧背山。流经区内的溪流为童游溪及其支流。涉及土地整理总面积4 1 6.1亩, 耕地2 8 6.4亩, 苗圃3.4亩, 农村道路9.6亩, 坑塘水面41.7亩, 农业水利用地1.1亩, 荒草地面积18.0亩, 其他未利用地面积30.5亩河流水面25.4亩。

2 工程规划及建设内容

根据实地考察、测勘和收集到的资料, 对项目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土地利用限制因素、水土资源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 并先后2次征求当地村民代表、街道干部、建阳市国土资源局分管领导意见, 结合当地群众的生产现状和生产需求, 精心策划, 进行了如下工程规划。

2.1 建设目标

完善项目区基本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产出率。

2.2 规划标准

耕地标准:耕地质量等级以一等水田的要求进行设计;灌溉标准: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8—99) 中的灌溉标准, 本项目区灌溉保证率取90%;建筑级别:本工程为五等工程, 灌排渠沟及渠系建筑物工程根据规范要求按5级建筑物设计;田间道路标准:根据《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标准》 (试行) 的规定, 田间道路基宽度 (含路肩) 设计为3.6m, 生产路路面宽度设计为2.0m。

2.3 工程规划内容

建设内容主要为土地平整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等。规划布局简单如图1, 后文均可参照图1。

土地平整工程:新增耕地根据当地的地形、耕作习惯和不同生产队的土地权属进行格田划分。新增耕地划分36个格田。

水利工程:第一, 灌溉渠系布置, 于东岸童游溪支流上新建两座引水坝负责东岸大部分的耕地, 其中1#引水坝由“斗渠01”将水引出灌溉东岸童游溪支流北面的大部耕地, 下设农渠续灌至各个田块;2#引水坝及“农渠06”灌溉支流南侧该引水坝下游的耕地;东岸其他耕地则分别由“农渠01”、“农渠05”引山涧水、原有4#引水坝来水灌溉;而西岸耕地由支流入溪处的原有闸拦水灌溉, 由“斗渠02”引过童游溪, 再通过下设的“农渠07、08、09”对每个格田进行灌溉。第二, 田间排水布置, 排水承泄通道是童游溪及其支流, 童游溪东岸耕地基本为沿溪流分布, 耕地排水可直排入溪流, 而西岸部分耕地由于道路阻隔排水, 故新建“排水沟01”辅助排水。第三, 防洪工程布置, 支流上有二处须新建防冲护岸以保护沿岸耕地免受溪水侵蚀;本区域防冲护岸长度共有110m。

道路工程布置:原有支道为主干道, 保留原有的西岸交通路网, 仅对东岸交通进行建设;新规划的道路主要是在经过东岸的支道沿线布设支线道路, 共新建5条田间道, 即“田间道01~05”, 由此形成东岸新的交通体系。

3 工程设计

3.1 土地平整工程

格田布置方案:根据《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标准》中对田块的设计要求, 在丘陵山地每隔30m划分格田, 典型格田长度为100m, 宽度为30m。格田设计高程因地制宜, 并与农田水利工程布置相结合。格田内部土方挖填自身平衡。整个项目区土方挖方量4194.21m3, 填方量4194.21m3, 表土剥离回填土方量3708.63m3。

田埂田坎设计:顶宽0.2m, 底宽0.4m, 高0.2m。新筑田埂田坎2602m。鱼塘清淤:将对区内30.4亩的鱼塘进行清淤, 约为现有养殖水面面积的3/4。

3.2 灌排工程

3.2.1 灌溉工程

新布设斗渠2条, 长1123m;新建农渠9条, 总长度3339m。新建渠道全部采用矩形断面, 均为现浇砼结构, 两侧渠壁厚180mm, 渠底厚100mm。

渠道断面设计: (1) 设计流量。据计算所得的灌溉流量模数 (略) , 可以算出各条渠道的设计流量。渠道设计流量按该式计算Qs=qs As。式中:Qs为续灌渠道的设计流量 (m3/s) , qs为设计灌溉流量模数 (m3/s·亩) , As为该渠道灌溉面积 (亩) 。根据以上计算公式, 推算出各条渠道设计流量。渠道设计流量乘以扩大系数1.3。 (2) 水力要素。灌溉渠道以设计流量计算正常工作条件下的水力要素作为设计渠道纵横断面和渠系建筑物的依据, 并控制渠道设计流速在不冲不淤的允许范围 (V不冲>V设计>V不淤) 。渠道断面的水力要素, 采用明渠均匀流的谢才公式进行推算。明渠均匀流公式, 式中:Q为渠道设计流量 (m3/s) , W为渠道过水断面面积 (m2) , R为水力半径 (m) , i为水力坡降, C为谢才系数, n为渠床糙率。渠道的比降为1/1000;渠道的糙率为0.014。

渠道建筑物: (1) 跌水:渠道跌差超过0.5m时设置跌水。本项目共设46座跌水。 (2) 灌溉涵洞:渠道穿过路时, 需在路下设灌溉涵洞。本项目共设11座。过路涵形式采用预制钢筋砼盖板涵。 (3) 放水口:放水口设置在斗渠或农渠两侧, 放水至田间灌溉, 两个格田设置一个放水口, 本次设计共设置单边放水口65个, 双边放水口7个。 (4) 引水坝:新建2座引水坝。用于将水源处水位抬高拦入灌渠, 使其水位达到满足灌溉需要的高度。

3.2.2 排水工程

田间排水工程布置:新建农沟1条, 长334m, 采用砌石结构。

排水流量:排水沟设计流量的推算公式:Qp=Qd·A, 式中:Qp为排水沟设计流量 (m3/s) , Qd为排水模数 (m3/s·km2) ;据分析取1.1 7 6 m 3/s·k m 2, A为排水沟控制面积 (km2) 。根据以上计算公式, 可推算出各条排水沟设计流量。

断面设计。纵坡设计:排水沟的纵坡主要根据沟首尾的地面高程确定, 排水沟纵坡采用1/1000;横断面设计:排水沟断面设计采用梯形断面。断面计算采用明渠均匀流谢才公式 (见引水渠断面计算) 梯形渠道实用断面的计算方法计算, 安全超高取0.2 m。排水沟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要求确定断面尺寸。排水沟深度不小于0.6 m, 满足排渍要求。

排水建筑物:排水建筑物主要有涵管和跌水—跌水, 排水沟前后段高差大于0.5m时, 就需在适当的位置设置跌水, 本项目共设2座跌水, 跌水采用M5浆砌块石结构;涵管, 田间排水农沟过路采用排水涵管, 新建沟过路涵管4座。过路涵管采用钢筋砼管, 直径为600mm。

3.2.3 防洪工程

为防止河水冲刷岸边农田、抵御洪灾, 保证岸边耕地质量, 对局部冲刷严重的河岸修建防冲护岸进行保护。新建防冲护岸总共有2处, 总长度110m。防冲护岸采用M7.5浆砌块石砌筑, 基础垫200mm厚的碎石, 内外边坡分别为0.3和0.1, 顶宽0.5m, 平于田面。结构略。

3.3 道路工程

新建田间道5条, 长度604m。 (1) 道路宽度。田间路通行农用汽车和农业作业机械, 路基宽度设计为3.6m, 路面宽度为3.0m。 (2) 路面高程。路面高程设计为高出耕作田块田面0.5m。 (3) 道路纵坡。田间路大部分路段沿着原有道路修筑, 路面纵坡设计最大不超过8%。 (4) 路面结构。田间路路面结构设计为泥结石路面厚10cm、片石灌砂垫层20cm、压实路基20cm;路与渠道结合部分路肩采用M5浆砌块石;其他路肩高出田面部分为M5浆砌块石, 低于田面部分干砌块石, 顶宽0.3m, 高出田面0.5m, 埋深0.3m。

其他:新建下田坡道10座, 倒车转台3座。

4 规划效果分析

经对规划方案计算分析, 将达到如下效果:社会效益对项目区进行田、水、路的综合整理, 新增耕地为42.2亩, 新增耕地率为10.14%。土地利用率将提高10.14%;生态效益水利设施的完善可改善水土资源环境。田间灌排系统可增强项目区的防洪排涝能力, 控制调节项目区水环境, 从而有利于土地资源的演化和熟化;经济效益:本项目的总共设计投资95.74万元, 项目实施后种植收益较实施前种植收益的增加部分, 主要为: (1) 新增耕地效益:本区新增耕地面积42.2亩, 根据土地开发潜力分析, 土地整理后统计新增耕地年均产值为10.39万元; (2) 原有耕地效益:经估算, 此部分土地年均产值可达到22.40万元;国民经济评价:按照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第二版) , 根据新增耕地效益与原有耕地增产效益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经计算, 国民经济评价各项指标为:项目经济内部回收率为8.67%, 大于8%的社会折现率, 经济净现值为6.33, 大于零。本项目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因此, 该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是可行的。

摘要:根据规划区的具体情况, 进行详细分析之后, 遵循规划目标、标准, 简单阐述了通过工程规划和设计, 以期达到改良土地质量,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

关键词:土地整理,工程规划,工程设计

参考文献

[1]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3]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4]关于福建省耕地开垦费征收和使用规定.

[5]福建省开发耕地管理办法.

[6]建阳市童游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建阳市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

[8]土地开发整理标准》 (TD/T1011—1013—2000) .

[9]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标准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2002年5月)

土地整理规划 篇11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分类;应用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8-01-1

1 土地开发整理简析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国家对耕地量进行有效补充,且保证整理土地质量的具体安排。主要分为土地开发补充指标和土地整理复垦补充指标。土地开发整理是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对农村没有开发的,且可利用的土地以及被废弃的土地进行开垦或再次开垦。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可归纳为两点:第一,农林经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潜力。土地开发整理通过改善农业经营方式或者条件,来提高农林经济生产力水平;第二,乡村生存条件改善的潜力。土地开发整理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要重视改善乡村居民的生存条件,保护农村的自然景观。在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在土地整理改造过程中,主要是改善和增设农村内部公共设施,健全农村内的交通环境,修缮和改造闲置的老房。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长期、艰巨又十分复杂的系统工作。土地开发整理要根据现阶段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我国现阶段的土地开发整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第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二,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当今乃至未来都要遵循的土地利用原则,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部分土地还存在粗放管理现象,土地浪费非常严重,所以要对土地进行集约化利用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三,加强道路、沟渠以及林网等综合建设。要合理规划道路、沟渠以及林业的建设;第四,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农村居民点规划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尤其是东北农村,居民居住网点较散,占用土地面积较大,土地浪费现象尤为严重。这部分土地需要进行开发整理,回归农田;第五,恢复利用废弃土地;第六,在保护自然环境的情况下,可适度开发宜农土地资源。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日益尖锐,所以要在人、自然和谐共处的情况下开发利用宜农土地资源,扩大我国农村土地生产力和生产范围,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2 土地开发整理分类

上文已经提到过土地开发整理三种类型:土地整理、土地复垦以及土地开发。下面针对这三种类型进行分析。

2.1 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包含农用地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

一是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二是建设用地整理,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为主要目的,采取一定措施和手段,对利用率不高的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包括村镇用地、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的整理。

2.2 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包括工矿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也包括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造成损毁、荒芜、闲置的农田和其他成片土地。

土地复垦工作在我国并没有完全展开。据相关资料统计,国外土地复垦率可以达到70%~80%,而我国复垦率还没有达到2%。这样说明我国土地复垦价值是非常大的。对于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我国而言,加强土地复垦工作,可有效缓解人地之间的尖锐矛盾,改善被破坏区的生态环境,对促进城乡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3 土地开发

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过,但具备土地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采取工程或其他措施,把荒山、荒地、荒水和荒滩等改造为可供利用的土地。

土地开发整理是补充耕地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取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耕地随着人口增加是逐渐减少的,人均占有量也持续走低。耕地面积减少加之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导致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土地开发整理对促进新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农村要发展经济,那么用地就不可避免。通过土地整理可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村土地利用集约化,从而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与耕地之间的矛盾。土地整理措施的提出,不仅满足或缓解了当代人对土地的需求,同时也不会对后代土地利用产生不良影响。土地整理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土地生产所创造的价值。

3 新土地整理技术的应用

随着土地资源整理开发,一些相应技术也应运而生,对土地资源整理与开发产生了积极效果。土地整理项目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需要新技术作为支撑。但是从整体情况而言,技术仍是我国土地整理开发的短板,需要更多高技术成果研发应用。2014年1月15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田修复和土地整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子项目《土地整理与质量检测专用装备》技术评审会在北京举行,对研究成果LCGR-M1型土地整理工程质量快速检测车载雷达系统、1KY-40型液压驱动智能开沟机、1SGL-200型受损农田改良机进行了技术评审。最终这几项技术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这些技术将更加有效地帮助土地整理项目的发展。

浅析土地整理 篇12

土地整理是指人类在土地利用中不断建设、改造, 并重新配置土地资源的过程, 是提高土地利用率, 增加土地产出率的重要途径。我国土地整理要求各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意耕地资源的动态平衡。这就要求做到3点:首先要实现数量的平衡, 即“占一补一”;其次是要注意质量的平衡, 通过土地整理补充的耕地, 不能只看面积和数量上的平衡, 也要考虑其地力水平是否平衡, 而且在耕地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 补充耕地的地力水平应有所提高, 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耕地产品数量的需要;最后是要做到耕地环境的平衡, 要防止污染, 如果补充耕地的数量和地力或耕地的总生产能力都达到了要求, 可是耕地的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那么还是会威胁到粮食生产的安全, 看似补充合理的耕地事实上仍有一定改进空间的。

二、土地整理现状

我国自2001年国土资源部下达了首批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开始, 截至2005年底, 累计安排8批国家投资项目, 共计2259个, 总投资近290亿元, 累计已下达资金250亿元。土地整理工作大范围开展的同时, 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 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

(一) 已经取得的成就

1、投资方面。

在经济发达的重点地区, 加大了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因为粮食主产区一直是确保国家粮食供应安全的命脉, 保住了粮食主产区的耕地, 就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从2001年至今, 已下达预算的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有超过2/3安排在国家粮食主产区内。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 (自治区) 共计安排项目1537个, 占下达预算项目总数的68%。同时对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 支持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确保共同、平衡、全面的发展。因此, 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合理的土地整理。

2、制度方面。

措施的具体推行离不开制度的可靠保障。在制度建设方面, 我国土地整理卓有成效。从2004年下发的《关于改进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入库管理的通知》, 标志着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程序的改革, 到《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中的要求“进一步下发项目管理权限, 促进合理确定项目管理权责, 改进项目管理方式, 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水平”。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制度正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3、专业队伍。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是国土资源部负责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直属事业单位, 主要体现在国土资源部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1998年成立时的十几个人, 到现在成为国土资源部的大部门, 并成为举足轻重的部分。而且专业人员除了数量上的进步还有质量上的提高, 国土资源部积极从各高校引进优秀人才, 扩充土地整理的专业精干力量。从最开始的试探性摸索到现在有完整制度和配备的体系。土地整理所依靠的专业队伍力量正一步步发展壮大。

4、民众支持。

民众的支持是土地整理工作有效开展的群众基础。自土地整理开始, 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投入到土地整理的潮流中。土地整理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加强。

(二)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1、土地整理目标单一, 重“量”轻“质”, 没有注意生态保护。

土地整理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土地利用率, 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个综合的概念, 不仅体现在保护耕地数量上, 更体现在提高耕地质量及其利用环境上。在我国土地整理的实践中, 仍然存在严重的重“量”轻“质”的现象,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比较薄弱。如在土地整理项目立项过程中, 仍然过分强调数量的增加, 而土地质量、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往往只作形式上要求。尤其是在当前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促使下, 许多土地整理项目都把能否增加耕地数量作为项目能否立项的主要指标, 这是导致土地整理过分注重数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土地整理应该考虑总体平衡, 即数量和质量应该同时跟进。这样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耕地及粮食的需求。

2、规划未考虑因地制宜, 盲目开发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最近的几年中, 因各个省在“占一补一”以及各项建设发展占地的压力下, 处于生态脆弱区的草地、未利用地的开发整理又形成“热潮”。这些地区未利用地地处气候干旱地区和西南部的高山、高原地带及东北北部地区, 生态环境脆弱。如果开发这些未利用地为耕地, 一方面往往存在干旱缺水、低温严寒、渍涝、盐碱、风沙、水土流失等多种限制性因素, 土地的地力水平低;另一方面是一旦开发方法或开发后利用不当, 易产生极为严重的耕地地力退化问题。这样的盲目开发不仅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还会导致我国的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在此情况下, 如何合理规划土地整理用地, 防止盲目开发的现象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3、制度建设欠完善。

截至2006年我国虽然已出台了全国性的《土地复垦规定》、《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和一些地方性的法规, 但是还没有全国性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土地整理的全程贯彻实施。所以我国土地整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完善还是需要进一步努力的。

三、土地整理的发展策略

在肯定我国土地整理取得成就, 并分析突出问题的基础上, 应该取长补短。确定未来几年土地整理的发展策略, 保证我国土地整理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 继续协调完善法律

我国虽然已经存在了土地整理相关方面的规定, 但是还没有土地整理方面的相关法律。因此, 在当前条件下, 要加大立法进程, 立足现实, 在充分总结全国和地方性土地整理规定、意见的前提下, 尽快制定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整理方面的法律, 为未来的土地整理工作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二) 加强土地整理规划

缺乏统一规划的土地整理是一盘散沙。只有加强规划, 合理推动各地区的土地整理, 才能统筹兼顾, 实现土地整理全国范围内的全面进步。而建立科学的土地整理规划又要求我们做到:实现地区局部的合理规划和全国范围内的总体规划。只有把这两个规划有机结合, 全国的土地整理工作才能有理有条, 大踏步向前进。

(三) 将科技应用于土地整理

高水平的科技支撑是土地整理高效运行的可靠保障。首先要加大投入, 促进科技创新, 既加强国外先进的土地整理案例的研究, 又加强国内土地整理典型的剖析, 创新土地整理的理论、方法、模式和手段, 更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然后是要加强科技的转化力, 使科学技术的力量切切实实地运用到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来。

(四) 争取更大范围内的群众支持

公众参与土地整理项目, 可直接了解项目各方面的情况, 提出意见, 起到弥补单纯技术研究的不足, 使规划方案更加可行, 设计更加科学, 实施更为顺利。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是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上的, 农村土地整理项目中应引进公众参与方式, 让农民加入到土地整理项目的全过程。在项目区选择及规划确定以后要及时公示, 当土地整理工作触及农民利益时, 要给予农民适当的补助。

(五) 全面开展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的“质”和“量”两架马车并驾齐驱

我国在今后进一步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过程中, 要注意确保利用耕地生产的农产品安全, 切实做到土地开发整理等方式补充的耕地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应对开发整理增加的耕地进行地力鉴定。其次应加强对开发整理区内耕地的环境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土地整理的动态平衡。

摘要:人多地少和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开发未利用地, 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后备资源不足和资源合理利用的限制;二是通过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改造已利用土地, 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增加土地地力, 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和土地的需要。文章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土地整理作为一种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式, 对于改善我国的农业生产土地, 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增加土地地力, 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和土地的需要、解决人地矛盾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应该完全着眼于土地数量的提高, 还应该着重于占补的质量、数量的平衡, 并且要注意环境和生态的效应。

关键词:土地整理,现状,取得成就,突出问题,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樊闽.中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 2006 (10) .

[2]、朱红波.深入开展土地整理的几点思考[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8 (1) .

上一篇:保护的原则下一篇:老年脑血管急性加重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