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

2024-07-16

土地整理(共12篇)

土地整理 篇1

一、土地整理的内涵和要求

土地整理是指人类在土地利用中不断建设、改造, 并重新配置土地资源的过程, 是提高土地利用率, 增加土地产出率的重要途径。我国土地整理要求各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意耕地资源的动态平衡。这就要求做到3点:首先要实现数量的平衡, 即“占一补一”;其次是要注意质量的平衡, 通过土地整理补充的耕地, 不能只看面积和数量上的平衡, 也要考虑其地力水平是否平衡, 而且在耕地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 补充耕地的地力水平应有所提高, 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耕地产品数量的需要;最后是要做到耕地环境的平衡, 要防止污染, 如果补充耕地的数量和地力或耕地的总生产能力都达到了要求, 可是耕地的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那么还是会威胁到粮食生产的安全, 看似补充合理的耕地事实上仍有一定改进空间的。

二、土地整理现状

我国自2001年国土资源部下达了首批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开始, 截至2005年底, 累计安排8批国家投资项目, 共计2259个, 总投资近290亿元, 累计已下达资金250亿元。土地整理工作大范围开展的同时, 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 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

(一) 已经取得的成就

1、投资方面。

在经济发达的重点地区, 加大了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因为粮食主产区一直是确保国家粮食供应安全的命脉, 保住了粮食主产区的耕地, 就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从2001年至今, 已下达预算的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有超过2/3安排在国家粮食主产区内。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 (自治区) 共计安排项目1537个, 占下达预算项目总数的68%。同时对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 支持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确保共同、平衡、全面的发展。因此, 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合理的土地整理。

2、制度方面。

措施的具体推行离不开制度的可靠保障。在制度建设方面, 我国土地整理卓有成效。从2004年下发的《关于改进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入库管理的通知》, 标志着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程序的改革, 到《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中的要求“进一步下发项目管理权限, 促进合理确定项目管理权责, 改进项目管理方式, 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水平”。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制度正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3、专业队伍。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是国土资源部负责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直属事业单位, 主要体现在国土资源部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1998年成立时的十几个人, 到现在成为国土资源部的大部门, 并成为举足轻重的部分。而且专业人员除了数量上的进步还有质量上的提高, 国土资源部积极从各高校引进优秀人才, 扩充土地整理的专业精干力量。从最开始的试探性摸索到现在有完整制度和配备的体系。土地整理所依靠的专业队伍力量正一步步发展壮大。

4、民众支持。

民众的支持是土地整理工作有效开展的群众基础。自土地整理开始, 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投入到土地整理的潮流中。土地整理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加强。

(二)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1、土地整理目标单一, 重“量”轻“质”, 没有注意生态保护。

土地整理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土地利用率, 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个综合的概念, 不仅体现在保护耕地数量上, 更体现在提高耕地质量及其利用环境上。在我国土地整理的实践中, 仍然存在严重的重“量”轻“质”的现象,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比较薄弱。如在土地整理项目立项过程中, 仍然过分强调数量的增加, 而土地质量、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往往只作形式上要求。尤其是在当前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促使下, 许多土地整理项目都把能否增加耕地数量作为项目能否立项的主要指标, 这是导致土地整理过分注重数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土地整理应该考虑总体平衡, 即数量和质量应该同时跟进。这样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耕地及粮食的需求。

2、规划未考虑因地制宜, 盲目开发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最近的几年中, 因各个省在“占一补一”以及各项建设发展占地的压力下, 处于生态脆弱区的草地、未利用地的开发整理又形成“热潮”。这些地区未利用地地处气候干旱地区和西南部的高山、高原地带及东北北部地区, 生态环境脆弱。如果开发这些未利用地为耕地, 一方面往往存在干旱缺水、低温严寒、渍涝、盐碱、风沙、水土流失等多种限制性因素, 土地的地力水平低;另一方面是一旦开发方法或开发后利用不当, 易产生极为严重的耕地地力退化问题。这样的盲目开发不仅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还会导致我国的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在此情况下, 如何合理规划土地整理用地, 防止盲目开发的现象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3、制度建设欠完善。

截至2006年我国虽然已出台了全国性的《土地复垦规定》、《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和一些地方性的法规, 但是还没有全国性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土地整理的全程贯彻实施。所以我国土地整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完善还是需要进一步努力的。

三、土地整理的发展策略

在肯定我国土地整理取得成就, 并分析突出问题的基础上, 应该取长补短。确定未来几年土地整理的发展策略, 保证我国土地整理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 继续协调完善法律

我国虽然已经存在了土地整理相关方面的规定, 但是还没有土地整理方面的相关法律。因此, 在当前条件下, 要加大立法进程, 立足现实, 在充分总结全国和地方性土地整理规定、意见的前提下, 尽快制定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整理方面的法律, 为未来的土地整理工作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二) 加强土地整理规划

缺乏统一规划的土地整理是一盘散沙。只有加强规划, 合理推动各地区的土地整理, 才能统筹兼顾, 实现土地整理全国范围内的全面进步。而建立科学的土地整理规划又要求我们做到:实现地区局部的合理规划和全国范围内的总体规划。只有把这两个规划有机结合, 全国的土地整理工作才能有理有条, 大踏步向前进。

(三) 将科技应用于土地整理

高水平的科技支撑是土地整理高效运行的可靠保障。首先要加大投入, 促进科技创新, 既加强国外先进的土地整理案例的研究, 又加强国内土地整理典型的剖析, 创新土地整理的理论、方法、模式和手段, 更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然后是要加强科技的转化力, 使科学技术的力量切切实实地运用到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来。

(四) 争取更大范围内的群众支持

公众参与土地整理项目, 可直接了解项目各方面的情况, 提出意见, 起到弥补单纯技术研究的不足, 使规划方案更加可行, 设计更加科学, 实施更为顺利。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是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上的, 农村土地整理项目中应引进公众参与方式, 让农民加入到土地整理项目的全过程。在项目区选择及规划确定以后要及时公示, 当土地整理工作触及农民利益时, 要给予农民适当的补助。

(五) 全面开展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的“质”和“量”两架马车并驾齐驱

我国在今后进一步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过程中, 要注意确保利用耕地生产的农产品安全, 切实做到土地开发整理等方式补充的耕地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应对开发整理增加的耕地进行地力鉴定。其次应加强对开发整理区内耕地的环境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土地整理的动态平衡。

摘要:人多地少和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开发未利用地, 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后备资源不足和资源合理利用的限制;二是通过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改造已利用土地, 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增加土地地力, 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和土地的需要。文章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土地整理作为一种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式, 对于改善我国的农业生产土地, 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增加土地地力, 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和土地的需要、解决人地矛盾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应该完全着眼于土地数量的提高, 还应该着重于占补的质量、数量的平衡, 并且要注意环境和生态的效应。

关键词:土地整理,现状,取得成就,突出问题,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樊闽.中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 2006 (10) .

[2]、朱红波.深入开展土地整理的几点思考[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8 (1) .

[3]、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Z].国土资发[2008]176号.

土地整理 篇2

1.土地整理: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利用关系进行重新规划与调整,以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目标的一种行为。

2.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过但具有利用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采用工程或其他措施,改造为可供利用土地的过程。

3.土地复垦:是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4.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分散的农村居民点、各项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进行田、地、水、路、林、村等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增加的各项用地面积。

5.土地整理潜力分布图:是通过调查与评价各项土地整理潜力,将其成果分布反映在图件上,通过这些图件,可以直接反映各级地区土地整理潜力的基本情况、分布规律等。一般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用图例色标规定的不同颜色表示土地整理的潜力类型、分布;用罗马字母表示土地整理潜力等级;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土地整理可增加的各项用地面积。

6.土地整理潜力分区图:就是在符合一个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法律和技术等发展现状及趋势下,将这个区域中农用地整理潜力、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废弃地复垦潜力和未利用地开发潜力按其调查与评价结果在图上分为不同的土地整理潜力区域,并以不同的颜色和符号标明不同区域的土地整理类型及其潜力大小。7.土地利用布局: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对项目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上的组合优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总体功能。

8.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在对项目区田、水、路、林、村统一规划及合理安排的前提下,对土地平整工程,水源工程,灌溉工程,排水工程,各种建筑物,承泄区,道路,林带,居民点,输电线路,通信线路,农田防护工程,水土保护工程,管理设施等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从而初步计算各类用地数量。9.土地复垦:是对各种人为和自然原因导致破坏的土地,因地制宜的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期望状态的行动和过程。

简答

1.土地整理、土地开发与土地复垦三者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从现价段土地整理、土地开发与土地复垦的含义看,三者为并列关系。三者针对对象不同。土地整理是针对已利用土地中的不合理利用现象进行调整、重新布置使田、水、路、林、村的布局和利用结构更加合理,从而发掘出土地利用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开发是对未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四荒”采取措施,使其可以利用;土地复垦是对已经利用的土地由于工矿业生产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或损坏的土地采取措施,使其重新得以利用。

(2)从三者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来看,土地破坏是旧的生态系统,建立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其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最大;其次为土地复垦,土地复垦工程中周围的宏观环境已经形成,只需破坏部分的生态环境对其重新布置,因此,对生态环境的扰动较土地开发小;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最小,因为它是根据周围的环境对土地整理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其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最小。

(3)从三者追求的结果来看,三者的目的相同。均为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质量,促进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并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

(4)从国家政策和发展趋势来看,土地整理包括土地开发与土地复垦。

2.土地整理主要是研究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结构、布局、利用关系及土地与人之间的关系。其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土地制度方面2.调整土地关系方面3.降低土地占有率方面4.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5.增加土地产出率方面。

3.农用地整理五个任务:1.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2.扩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3.调整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4.提高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5.实现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

4.建设用地整理包括村镇用地、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和水利设施用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

5.土地整理的支撑技术: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农业技术、测绘技术、3S技术、沉陷预计技术等。

6.土地整理潜力的内容:1.农用地整理潜力2.建设用地整理潜力3.废弃地复垦潜力4.未利用地开发潜力。

7.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潜力的基本程序:1.准备工作2.调查与分析3.编制土地整理潜力分布图4.协调论证5.调查与评价结果的评审和报批。

8.土地整理类型: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废弃地复垦和未利用地开发。9.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标准:1.农田水利规划标准。旱作区一般可采用1-3d,即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3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一般可采用3-5d,暴雨3-5d排至耐淹水深。2.农村道路建设标准。道路宽度:干道路面宽6-8m,支道路面宽3-6m,田间道路宽3-4m,生产路路宽宜为1m左右。道路纵坡:干道平原地区一般应小于6%,丘陵地区应小于8%,个别大纵坡地段以不超过11%为宜。田间道纵坡最大纵坡宜取6%-8%,最小纵坡以满足雨雪排除要求为准,一般宜取0.3%-0.4%,多雨地区宜取0.4%-0.5%.10.土地权属调整包括哪些: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调整及在其上设定的他项权利调整。土地所有权调整包括农村集体土地之间、国有土地与农村集体土地之间的权属调整。土地使用权调整包括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调整。土地他项权利调整包括土地整理过程中因所有权或使用权调整而产生的他项权利的调整。

11.土地整理项目的环境影响主要有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环境三个方面的影响。

自然环境主要表现在:局部气候、地形地貌、土壤质量、水文、泥沙。生态环境:形态结构指标、能量结构指标、物质结构指标、生态功能指标、生态效益指标

人文经济:自然景观,地区经济。

12.定量分析指标:1.生态资源利用程度的指标

①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②绿色植被覆盖率=林地面积+草地面积+农作物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③林草覆盖率=林草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④草场载畜量指数=草场实际载畜量/草场允许载畜量*100% 2.环境质量影响的指标

①水土流失面积指数=水土流失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②土地退化面积比率=土地中各种退化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③旱涝灾率=受旱涝灾害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13.定性分析指标: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状况;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状况;对缺能地区,能源开发利用的效果;项目有无废气、废渣、废水、噪音,对环境有无污染,采取的环保措施是否得当;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建设的效果和影响。

14.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的内容:1.土地平整工程设计2.典型田块设计3.水利工程设计4.道路工程设计5.防护林工程设计6.水土保持工程设计。15.村镇居民用地规划主要经济指标:1.建筑面积2.建筑密度3.居住密度4.建筑中心密度(好像有误)16.土地整理项目验收类型:1.年度验收。年度验收时对一年以上建设期项目的年度计划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的阶段性或中期检查验收,是决定该项目下一面度是否继续建的依据。2.竣工验收。是项目实施部门按照批准的规划设计、实验方案全面完成了土地整理任务后,对军工项目实施情况及效果的全面验收,是项目验收的最终阶段,在内容和范围上都要广于年度验收。

农村土地整理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农村 土地整理 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28-01

我国的领土面积广阔,但是,土地类型多样,地形地貌复杂,造成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区范围不断扩展,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民新建住宅增多,土地资源更加紧张,人地矛盾日益加剧。但与此同时,农村宅基地大量闲置,田埂、明渠众多,土地资源的闲置造成了浪费,加剧了土地供需的矛盾。针对此种情况,土地整理势在必行。

1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

以现有的土地资源为基础,通过土地整理,促进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调整利用结构、提高利用效率,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集约化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追求土地资源利用的动态平衡,是进行农村土地整理的总体目标。同时,也对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提供了方向。

我国大多农村的居民点都分布在水、土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占用了大量的良田。以济南市为例,4704个行政村,农业人口353.69万人,农村和村镇居民点用地63109 km2,人均用地179 m2,高于国家规定的150 m2的上限。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就理论上而言,通过土地整理可以节约农村居民点用地10221.92 km2。更何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日益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即将转为城镇人口,如果用国家规定的村镇建设用地标准每人100 m2进行计算的话,通过土地整理可以节约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将大大增加,其潜力是巨大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对于缓解我国的人地矛盾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各地需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居民点布局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针对居民分布比较零散、占用土地条件较好且人口比較少的居民点,规划集中的村镇居民点,统一进行搬迁,以便腾出更多的土地资源;针对居民分布集中联片,已经具有一定的村庄基础的居民点,对其进行就地改造,以增加建筑的容积率。

2 农田整理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确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繁多的田块分割与农业的机械化发展相左,阻碍了农村土地的大规模经营。同时,由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土地的承包经营,导致大量的小型农机具重复置备,阻碍了大型农机具的投入,抑制了大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发展,又牵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另外,过多、过细的田块分割导致出现了大量的田间道路、田埂等,造成了土地资源的隐性流失。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对农田进行统一的整理,以提高农田利用率。

2.1 对田块进行合并整理

田块的合并整理首先要使田块的外形规整、配置合理,使其土壤和地形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从而保证机械作业和灌溉、排水的顺利进行。对农田进行合并时要考虑的因素众多,例如:包括田块的方向、边长、形状等在内的田块的外形,田块与当地的局部气候、土壤、周边道路、沟渠等之间的关系,以及田块与居民点的距离等,都需要在进行田块合并的过程中进行认真考查,对众多因素进行整合以后再进行合并,从而达到对土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2.2 对田间的灌溉、排水的渠道进行整理

通过灌排渠道的衬砌、地上渠改为地下渠、地面灌溉改为地下灌溉等措施的实施,将大量的沟渠用地腾出来,扩充到田块面积中,通过对局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周边的道路、林带、田块等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力求同时满足地形和机械作业两方面的要求,更好的为当地农业的发展服务。

2.3 对田间道路进行改造

道路本身是相对固定的、长期的服务设施,也是农田的基础设施,对其进行改造要考虑当地农民的数量与需求,满足机械作业和农田灌排的要求。同时,还要保证居民点与农田之间能够进行较为方便的交通联系,有直达的路线,运输距离比较短。另外,田间道路还要和周边的渠道、林带、灌排设施等进行综合规划,保证整个农田运作系统的协调。

3 废弃地复垦

我国的废弃地类型多样、面积比较大,各个地区都有大量的工业建设废弃地以及由于修建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导致的废弃地。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越来越多,各地的砖窑厂、水泥厂、采石场等纷纷涌现,虽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造成了大量的废弃地,加剧了我国的人地矛盾。

针对废弃地大量增多的情况,除了规范经济发展的方式,从源头上杜绝废弃地的产生以外,还要对废弃地进行复垦,使其能够重新被利用。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在其基础上继续深挖,进行水产养殖等的开发,或者进行削高填低、平整土地,使其重新投入农田运作,实现土地的重新利用。

4 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

我国的地貌类型多样,已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宽广,但是仍有许多特殊地貌的土地资源并未被开发利用,例如大量的荒草地、沼泽地、盐碱地、沙地、田坎、裸土地等在我国的分布面积十分广,总面积占土地资源的比重并不低,但是以前因为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并未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但是现在,不论是在科学技术条件上,还是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均已成熟,因此,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前景是十分可观的。综合考虑当地所处的自然环境,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将未利用的土地资源开发为林地、园地、牧草地、耕地等,使其服务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仅能够优化农村的用地结构,也能够缓解我国的人地矛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农村土地进行整理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农田整理、废弃地复垦、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四种模式对农村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需要在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中对其进行总体规划、各级政府对其加以组织和引导并保证资金的及时落实以及法律法规的统一规范和管理,才能够达成对农村土地进行整理的预期效果,实现土地利用的长远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正峰.国外土地整理模式的分类及对我国的借鉴[J].江西农业学报,2010(10):89-90.

[2]刘富刚.合村并居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研究—— 以德州市为例[J].德州学院学报,2011(6):9-10.

土地整理 篇4

1 当前土地现状和加强管理的重要性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时刻也离不开土地资源。尽管十分珍惜和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国家也出台和制订了最严格的加强土地管理的政策、制度和办法, 现状仍然存在占用耕地、农用地用于非农建设的现象。上级批转的农用地指标不足以地方建设的发展和需要。以租代征、未批先建、不批就占现象时有发生, 由此不能达到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的占补平衡。工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的推进和城乡一体化的实施都与土地息息相关, 因此解决土地供需矛盾, 维护正常发展和社会进步, 严格土地管理迫在眉睫。确保温总理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任务时刻在我们每个心中警钟长鸣!人人身上都有一份责任和担子, 加强管理、保护资源是社会的需要、发展的需要, 更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任务。

2 推进土地复垦和开发整理的速度和力度

在保护现有土地资源的前提下, 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是最好的增加耕地面积的有效途径。

(1) 土地复垦就是把原有废弃独立工矿用地, 包括:工矿企业、采石场、砖瓦窑、仓库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建设用地和闲置农村建设用地等进行开垦还原为耕地。通过改造治理换土等方式达到能种植农业作物的目的。在过去生产时期, 旧作坊生产模式下独立工矿业不但损坏耕地、破坏资源, 而且污染环境。对这些工矿用地进行复垦, 就能增加很大数量的耕地。通过整合治理, 确实增加了耕地指标, 就在工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也能补充用地指标, 成为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手段。农村居民占中闲散建设用地也很多, 多数已形成空心村, 许多农户都千方百计向村子周围发展居住。致使村内空闲地增加, 耕地减少。有必要进一步促进村庄规划, 整合农村建设用地增加耕地, 达到少占耕地、不占耕地确保农用地不减少的目标。

(2) 土地开发整理就是在现有资源存有的未利用地, 主要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采用先进的手段, 当今机械作业进行开发治理、填埋、更换整合等方式来还原耕地、增加耕地的途径。湖区有着长期未被利用的荒草地、盐碱地和沼泽地, 通过开发治理后为有效的台面和水面, 台面种植、水下养鱼、鱼粮间作。不但增加了耕地面积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就是最好的选择。山区存在很多的裸土地、石砾地、田坝, 通过对这些未利用土整合开发, 让本来寸草不生的裸土地、石砾石换来生机, 播下生命的种子。大大小小的田坝、沟壕进行整平填埋。零星的田坝地整理为井井有条的粮田地, 仅此净增耕地35%以上。实现了开发利用的价值, 达到增地增产增收的目的。

土地整理规划重点 篇5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整理工程:土地整理工程是为实现土地整理目的而采取的各项物理性工程措施的集合。

2、引水工程:引水工程是指将水从水源引到水库或者田间,通过灌溉系统将水输送分配到田间的灌溉工程设施。

3、土地平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是指采用机械或人工对高低不平或者有一定坡度的土地进行挖高填低,并修筑田土坎,实现增厚土层,防治水土流失,达到改善生产条件等一系列工程的总称。

4、田间道路工程:田间道路工程是指为了修建由居民点通往田间作业的主要道路,以实现运输的功能,还起田间作业供应线的作用的工程的总称。(个人解释,仅供参考)

5、农田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了实现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定,而修建的包括引水、蓄水、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一系列农田水利设施的总称。

6、田间道:田间道是居民点到田间的通道,主要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水、加油等生产服务的道路。

7、生产路:生产路是指联系田块之间、通往田间的道路,主要起田间货物运输的作用,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

8、典型田块:典型田块是指为了便于用数学统计的方法计算土地整理区新增耕地率和挖填土方及田土坎工程量而在规划图上截取的具有代表性,其面积为一公顷以上的田块。

9、灌排建筑物概念:灌排建筑物是指保证灌溉输水和分水、田间排水和交通等设计功能的正常发挥,在渠首、渠和路及排水沟等交叉位置处修建的过水建筑物。如:

水闸:水闸是灌溉,除涝等工程中的主要建筑物,它在土地整理工程中应用很普遍。它主要是通过闸门的启闭来控制流量和调节水位的作用。

渡槽:渡槽是输水渠道跨越河渠、道路、山冲、谷口等的架空输水建筑物,是灌排建筑物中应用最广的交叉建筑物之一。

倒虹吸:倒虹吸是设置在渠道与河流、谷地、道路交叉处的压力输水建筑物。

涵洞:当渠道采用填方通过沟溪、谷地、道路时,为了宣泄沟溪水流、通行车辆,往往在渠下修建涵洞;有时渠道、排水沟穿越道路时,亦布置成涵洞。

跌水:跌水是水流经由跌水缺口流出,呈自由抛射状态跌落于消力塘的连接建筑物。

10、截流沟:是在斜坡上每隔一定距离,在平行等高线或近平行等高线上修筑的排水沟,沟底具有一定坡度。作用是将坡面上部的径流导引至天然沟道,保护下部田地或设施免遭冲刷。

11、土地复垦:是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12、土地开发: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

13、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是指以批复的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依据,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在施工前对土地整理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拆迁、农田防护和水土保持等工程的实施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通过技术经济综合分析,阐明在既定地点、时间和投资内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最后提出作为施工依据的设计文件及图纸的全过程。

14、土地整理工程布局:指在该土地整理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指导下,通过对土地整理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问题、土地适宜性和土地整理潜力的调查、分析,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和布置各类工程,以改善土地利用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选择题

1.土地平整土方量计算方法:方格网法,散点法,横断面法。方格网法适用于地面坡度变

土地整理重点

化均匀和能够找到挖填分界线的地块;散点法适用于非均匀变化的凹凸不平地面和挖填分界不明显的地段;横断面法适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和挖填深度较大又不规则的地区采用。

2.南方北方灌溉水源来源于:南方丘陵地区来源于地表水,北方平原地区来源于地下水。3.道路路面的结构:面层、基层、底基层与垫层。

4.低山丘陵地区土地整理工程主要有:土地平整工程,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拆迁工程,北方还包括农田防护工程。注意:梯田,田坎等坡改梯工程属于土地平整工程。

5.坡改梯的坡度要求:一般为25°以下。

6.坡改梯涉及到的工程:爆破,翻挖,田坎,客土,排水沟,筑埂,培肥(×)7.引水工程涉及到的工程有:水闸,灌溉渠,渡槽,倒虹吸,截留沟(×),蓄水池(×)8.土地整理平原和丘陵地区的防护工程(农田防护类型):南方以工程防护为主 北方以生物防护为主。

9.生产路的路面宽度一般不大于2米。

10.排水沟布置的依据:设计人员因素 降雨大小。

11.梯田最优断面的关键是确定适当的田面宽度和埂坎坡度。12.单体工程设计图图幅的大小规定:A3图幅。

13.梯田按修筑的断面形式分为:阶台式梯田和波浪式梯田。阶台式的梯田又分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反坡梯田,隔坡梯田。

14.土地整理工程常用材料:砂,条石,块石,水泥,砖,碎石。

15.引水工程灌溉渠 排水沟涉及的工程有:挖土,砌砖,抹面,回填土,砼底板。

16.土地整理工程采用的设计标准有:新增耕地率,灌溉设计标准,除涝设计标准,道路设计标准。

17.蓄水池包括有哪些单项工程:池壁,池底,护栏,散水,门洞,梯步。

18.梯田的断面要素主要有哪些:埂坎高度 田面宽度 埂坎坡度 地面坡度 以下为次要的:田面斜宽,田面毛宽,埂坎占地(宽)。

19.土地整理的蓄水工程有哪些 :小型水库,塘堰。

20.灌排建筑的工程包括:水闸,渡槽,倒虹吸,涵洞,隧洞,跌水、陡坡。(灌排工程主要包括取水枢纽,输水配水系统,田间调节系统和排水泄水系统等几个部分。)干支渠应按续灌方式设计,斗农渠应按轮灌方式设计。

21.渠道断面设计的主要参数:渠底比降,渠道断面的宽深比,渠道边坡系数,渠床糙率,流速,渠道超高和堤顶宽度。

22.土地整理工程设计主要图件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工程图,土地整理项目现状图,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图册,土地整理工程布局图,土地整理工程单项工程设计图。

三、填空题(也可能在选择题里)

1.乡村道路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生产路

2.田间道路的横断面有:路面,路肩,边坡,边沟,截水沟,护坡道,错车道。

3.土地整理的方法:按精度来分:大平,粗平,细平;根据地形纵向的变化分:平面法,斜面法,修改局部地形法;按平整的方式分:结合耕作平整,大平大整,放淤平整,机械平整。

4.土地整理工程需要石料:条石 块石 片石 石子(碎石 卵石)

5.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布局的底图是:带有地形标志(等高线,高程)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6.山丘型的灌区干渠支渠的布局形式:沿等高线和垂直等高线。7.田块布局的基本要素(北方):田块长度,宽度,方向,形状,规模,高程。8.广义的土地整理根据土地利用状况分为: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农村居民点),土地开

土地整理重点

发(荒草地)。

9.北方农田防护林的主要作用:防风固沙。

10.地形是排水沟布局的主要依据。根据地形把灌排区分为:山丘区,平原区,圩垸区 11.我国表示灌溉设计的指标:灌溉设计保证率 抗旱天数(南方常用)。12.水闸选址条件要注意的三个方面:地质条件,水流条件,施工管理条件。

四、简答

1、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变更的概念,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变更?

设计变更:设计变更是指在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会审中决定对原设计图纸进行较大修改,或在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发现原设计有差错或与实际情况不符,以及当施工条件变化、工程使用意图的变化、用料变化等原因不能按原图纸施工时对设计文件的修改。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引起工程设计变更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工程设计深度不够。工程设计的深度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实际招投标的需要,更不能完全满足工程施工的需要。因此,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会对原工程设计进行修改和细化,从而发生工程设计变更。第二,施工条件的变化。施工条件的变化有多方面,一是地质勘探深度不足,开挖不符;二是遭遇特大洪水、地震、灾害性的地质滑动等人们无法预测和抗拒的自然力作用;三是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如社会**、罢工、战争等;四是国家政策、法令、法律和地方政府政策、规定的变化。这些施工条件的变化,都会引起工程设计变更。

2、土地整理的任务,意义,内容

任务:在农村,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数量与质量);改变土地权属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发展要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在城镇通过对土地进行整理 解决城市发展用地;改善城镇生活居住条件,减少城镇外延用地。

内容:农地整理⑴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⑵土地平整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⑶农地改造⑷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⑸农村建设用地管理⑹规划地界,确定权属⑺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城镇用地整理⑴内部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建成区内的闲散地⑵对已被利用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⑶在用途,布局与产出率等方面重新进行优化配置

意义:①土地整理是贯彻实施《土地管理法》的重要措施。

②土地整理是解决我国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③土地整理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绿箱政策”措施。④土地整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⑤土地整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直接体现。

3、骨干排水沟布局的原则 ①低处布置:各片低处。

②分片排水:高水高排、低水低排。③洪涝分治:修堤防、撇洪沟等。④滞蓄结合:减少排水量。

⑤统筹规划:与渠道、道路、林网、居民点、行政区结合。⑥灌排分开:各成系统 有利于灌、也有利于排。

⑦降低造价:可利用天然河道、顺直、减少交叉建筑物。⑧安全可靠:土质好、防止坍塌。

土地整理重点

⑨综合利用:如引水灌溉、船运、水产养殖等。

4、工程设计时候做哪些前期工作

答:⑴成立工程设计专班。⑵熟悉项目可研及其批复意见。⑶开展实地踏勘。⑷收集设计资料。⑸提出工程初步布局方案。设计时进行哪些基础资料分析

答:基础分析:⑴经济,社会与自然条件分析⑵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及适宜性分析⑶水土资源分析⑷新增耕地潜力分析⑸土地利用问题分析⑹公众意见分析

五、论述

1、我们在野外进行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得时候要进行野外调查,踏勘。野外踏勘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进行踏勘,踏勘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为什么要进行踏勘(目的:为布局和设计做准备)。

土地整理 篇6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分类;应用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8-01-1

1 土地开发整理简析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国家对耕地量进行有效补充,且保证整理土地质量的具体安排。主要分为土地开发补充指标和土地整理复垦补充指标。土地开发整理是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对农村没有开发的,且可利用的土地以及被废弃的土地进行开垦或再次开垦。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可归纳为两点:第一,农林经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潜力。土地开发整理通过改善农业经营方式或者条件,来提高农林经济生产力水平;第二,乡村生存条件改善的潜力。土地开发整理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要重视改善乡村居民的生存条件,保护农村的自然景观。在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在土地整理改造过程中,主要是改善和增设农村内部公共设施,健全农村内的交通环境,修缮和改造闲置的老房。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长期、艰巨又十分复杂的系统工作。土地开发整理要根据现阶段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我国现阶段的土地开发整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第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二,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当今乃至未来都要遵循的土地利用原则,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部分土地还存在粗放管理现象,土地浪费非常严重,所以要对土地进行集约化利用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三,加强道路、沟渠以及林网等综合建设。要合理规划道路、沟渠以及林业的建设;第四,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农村居民点规划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尤其是东北农村,居民居住网点较散,占用土地面积较大,土地浪费现象尤为严重。这部分土地需要进行开发整理,回归农田;第五,恢复利用废弃土地;第六,在保护自然环境的情况下,可适度开发宜农土地资源。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日益尖锐,所以要在人、自然和谐共处的情况下开发利用宜农土地资源,扩大我国农村土地生产力和生产范围,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2 土地开发整理分类

上文已经提到过土地开发整理三种类型:土地整理、土地复垦以及土地开发。下面针对这三种类型进行分析。

2.1 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包含农用地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

一是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二是建设用地整理,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为主要目的,采取一定措施和手段,对利用率不高的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包括村镇用地、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的整理。

2.2 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包括工矿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也包括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造成损毁、荒芜、闲置的农田和其他成片土地。

土地复垦工作在我国并没有完全展开。据相关资料统计,国外土地复垦率可以达到70%~80%,而我国复垦率还没有达到2%。这样说明我国土地复垦价值是非常大的。对于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我国而言,加强土地复垦工作,可有效缓解人地之间的尖锐矛盾,改善被破坏区的生态环境,对促进城乡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3 土地开发

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过,但具备土地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采取工程或其他措施,把荒山、荒地、荒水和荒滩等改造为可供利用的土地。

土地开发整理是补充耕地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取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耕地随着人口增加是逐渐减少的,人均占有量也持续走低。耕地面积减少加之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导致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土地开发整理对促进新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农村要发展经济,那么用地就不可避免。通过土地整理可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村土地利用集约化,从而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与耕地之间的矛盾。土地整理措施的提出,不仅满足或缓解了当代人对土地的需求,同时也不会对后代土地利用产生不良影响。土地整理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土地生产所创造的价值。

3 新土地整理技术的应用

随着土地资源整理开发,一些相应技术也应运而生,对土地资源整理与开发产生了积极效果。土地整理项目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需要新技术作为支撑。但是从整体情况而言,技术仍是我国土地整理开发的短板,需要更多高技术成果研发应用。2014年1月15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田修复和土地整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子项目《土地整理与质量检测专用装备》技术评审会在北京举行,对研究成果LCGR-M1型土地整理工程质量快速检测车载雷达系统、1KY-40型液压驱动智能开沟机、1SGL-200型受损农田改良机进行了技术评审。最终这几项技术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这些技术将更加有效地帮助土地整理项目的发展。

土地整理 篇7

一、我国农村土地管理现状

农村当前的建设用地 (其中包括村庄的用地和农村的集体工矿用地) 的占地比例都已经过高, 超标准的用地现象严重, 且土地的利用其实效率很低。据查, 北京市的村庄用地人均达到289平方米, 是国家标准 (≤150平方米) 的1.93倍, 农村的集体工矿用地其人均达到198平方米, 二者合计共487平方米。以22%的人口却占用64%的城镇村等的建设用地, 竟然也仅仅是创造了10%的第二、第三产业产值。

其他省市类似情况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所以, 农村建设用地仍然是我国目前最有开发和利用潜力的国土资源。土地整理和复垦, 是目前我国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相应城镇建设的用地的最主要出路之一。

二、优化土地管理模式的探索

最近几年, 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我国在农村土地的整治的过程之中, 不断的优化土地的管理, 发展了一套有效的模式, 有利于广大农村用以参考借鉴。

(一) 选址踏勘

在野外踏勘基础上, 形成了每一个项目的详细踏勘报告。

(二) 项目入库

以论证会等形式, 按照以下项目的入库原则以及条件来确定入库项目。

(1) 项目选址要符合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 (2) 突出重点, 强化示范效应。 (3) 统筹兼顾原则。 (4) 适当规模原则。 (5) 项目入库和项目所在的国土部门、地市县政府及乡镇的领导都应该重视项目区的收益群众所期望的程度。

(三) 规划设计

在确立入库项目之后, 由政府的土地储备整理交易中心进行组织设计相关单位的土地招投标工作。依照设计单位的详细设计经历、设计业绩和设计资质来选定设计单位。

(四) 实施整理

政府的土地储备整理交易中心进行监理单位相关招投标的工作, 经由市县的土地整理中心进行施工单位的部分招投标工作。

三、推进农村土地整理的建议

土地利用的规划是合理的利用土地的一个重要基础。尽管目前中央一再的要求新农村建设应该规划先行, 但是各地在进行的土地规划时, 大多只组织设计村庄建设规划, 缺少了对土地利用方面的详细内容, 难以真实的保障土地合理的利用。为此, 提出如下建议:

(一) 重视耕地的流失问题。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 认真做好土地的利用规划, 把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 当作是衡量新农村建设具体成效的一个主要考核的指标。

(二) 加大土地的整理和复垦力度。

针对农村的居民点和集体独立的工矿用地具体开展土地的整理和复垦, 这是补充耕地以及新增的建设用地的一个重要途径, 国家需要加大投入, 使其成为工作的重点。土地整理投入很高, 这就需要创新机制, 拓宽投资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要引导, 鼓励并积极吸引社会的资金投入, 农民与集体经济的组织都有参与的一个多元投资的模式。

(三) 树立村庄建设新思维, 创造新模式。

实现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达标, 这是土地整理的一个重点任务。在目前农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发展的前提下, 应该逐步的改变独栋房屋并加封闭大院这一传统模式, 提倡修建新型的公共绿地和娱乐、健身场所, 修建连栋楼房或平房, 扩大公共的空间, 缩小院落的面积, 紧凑房屋建设, 美化环境, 农户之间也应该更加开放、增加交流, 建立新型农村社区, 促使土地实现更集约的使用。

(四) 加强政府参与, 完善制度。

农村土地的综合整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牵涉面广, 政策性强, 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社会稳定。只要各级政府能够高度重视, 各部门和各方面都密切配合, 采取有力的改革措施, 就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1、建立政府统筹协调机制。

我国政府应该成立农村土地综合整理的领导小组, 由政府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 分管农业农村和国土资源工作的领导则担任副组长, 国土资源、建设、发改、财政、农办、审计、林业、水利、农业、监察、交通等部门负责人是成员。

2、建立项目实施责任机制。

为了充分的调动县、乡、村的广大农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 解决好“有责无权、有权无责”等问题, 把项目实施责任和权利实际统一起来, 县级人民政府是土地综合整理工作的主要责任主体, 应该切实的加强统筹和协调, 确保项目实施时步调统一, 整体推进。乡镇也要抓好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之中的宣传和发动、组织的协调、矛盾的调处等工作。国土部门等主要从规划的设计、资金的预算、工程的质量等多方面加强具体指导, 形成县乡是责任主体、业务部门作指导、村组以及群众都积极参与的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责任机制。

3、建立考核监管机制。

农村的土地综合整理工程的资金投入很大、渠道众多, 很容易出现所谓“跑冒滴漏”等问题。因此, 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职能部门、基层群众和监理单位三位一体且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 确保农村土地规划设计的科学、资金使用的依法合理、群众权益的不受损害。

总结

土地整理的目标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其中还包括提高耕地的质量、增加耕地的面积、降低生产的成本、改善生态和环境以及明晰产权等关系。将公众参与始终贯穿于土地整理的活动全过程, 土地整理在立项决定、土地整理方案、土地估价成果、权属调整方案, 都应该向社会公告, 征求广大参加者以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参加者应该自始自终参与到决策中去, 把自己的愿望真实的纳入决策中, 在建立完善土地整理的有效机制, 优化土地管理模式中, 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国庆、李春鹏、刘兴春、陈明华:《土地整理项目探析:效益、问题与对策——以山东省苍山县大仲村镇为例》,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06) 。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研究 篇8

1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指标的建立

土地整理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土地整理规划效益分析评价, 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土地项目规划中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而实现保护耕地, 合理利用能源, 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所预计表现的效果和利益。土地整理规划是国家对土地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纲领, 是实现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实现的基础, 因此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需要在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基础上, 实现土地整理规划效益的多目标性, 运用合理的方法构建科学的效益分析指标。对于指标的选择,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国家三令五申的强调保护耕地, 但对于耕地的保护不仅需要数量上下功夫, 还需在质量上努力, 努力提高耕地的质量等级, 从而确保粮食的丰产增收, 保证国家粮食的安全。 (2) 土地整理工作使耕地占补实现了平衡, 在保障经济平衡发展的同时, 也保护了耕地红线的目标。 (3) 全世界资源都处到紧张的情况, 节约资源不仅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同时也是全民关注的重点, 通过土地整理工作, 对废弃的地进行复垦, 对旧城进行改造, 有利的控制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情况, 同时在农村建设水利工程设施, 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减少了农业的用水量。 (4) 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土地整理工作有所加强, 对村庄、农田、田间道路等的建设不断的推进, 不仅推进了农民居住的相对集中, 还形成了村庄的新格局, 促进了农业的丰产增收。 (5)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发展。

一是国家要加大对农村资金投入;二是要促进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合理流动。再次留足发展非农产业用地。

2 土地整理规划中效益分析评价的技术方法

2.1 统计预测方法

土地整理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在对规划指标运用时, 有些指标可以根据已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的指标数据, 借助于一定的模型, 预测规划期的指标数据。这种预测方法建立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 所以很易被接受和理解。

2.2 类比分析方法

对没有可直接利用的历史数据的土地整理规划效益分析评价可以采用类比分析的方法。

2.3 专家调查方法

对于即缺乏原始资料和统计数据, 又没有类似历史事件可借鉴的指标, 可以采用专家调查方法。

3 土地整理规划效益分析

3.1 节约资源

(1) 节约用地。土地整理效益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节约用地效益, 土地整理节约用地主要包括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面积、废弃土地复垦面积和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面积。其中, 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面积主要是指对农村空心村居民点、闲置宅基地等整理压缩面积;废弃土地复垦面积主要是指因工矿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和压占废弃土地的复垦面积;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面积主要是指旧城改造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棕色土地治理面积以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面积。 (2) 节约水资源土地整理后, 为了保证农田灌溉的需要, 建设水利工程设施, 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保障, 也减少了农业的用水量。

3.2 新农村建设

(1)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以新增机耕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变化来标识农业规模化与产业化的变化。 (2) 提高农民收入。土地整理对农户的收入影响是十分明显的。通过对各地土地整理的调查显示, 在土地整理前和土地整理后, 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升。 (3) 明晰土地权属。土地整理过程中田块的规整合并、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的更新、村庄和工业建设用地的搬迁合并等必然涉及到土地权属的调整问题。 (4) 建设新农居点。通过土地整理规划, 对整理前的废弃用地进行复垦, 加快旧城改造。在规划期间, 预计新建农村居民点面积较大, 将有大多农户的住房将得到改善, 实现统一规划, 统一建设, 统一基础配套。

3.3 统筹城乡发展

(1) 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土地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而且是重要的资产和资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质是以空间换效率, 以布局优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期间,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量将有所增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进一步增大了土地要素投入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配置的灵活性, 为在保障农地数量和质量不减少的前提下, 扩大城市建设用地的投入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2) 加大农村资金投入。土地整理在政策和市场的导向形成了激励机制, 从而搭建多元化的投资平台, 如政府投入、部分涉农资金和土地节余指标收益返还等, 实现了项目的资金的整合, 从而实现了整体的联运性, 对土地整理的更好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随着我国土地整理工作的快速发展, 其规划在在保红线、保发展的前提下,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的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实现了显著的综合效应。同时其运用多层次的分析方法, 构建了土地整理规划效益分析评价指标, 从宏观上对区域内的土地整理规划效益的实现情况进行了客观的反映。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 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综合性的土地整理工作, 对耕地的保护及城市用地的合理化进行具体的规划, 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中所主要对未来的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等方面进行统筹的安排和合理的规划。其中土地整理规划效益分析评价是土地整理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效应。文中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指标的建立进行了分析, 进一步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中效益分析评价的技术方法进行了阐述, 并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效益分析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土地整理规划,效益,技术

参考文献

[1]郧文聚, 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理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4) :1-6.[1]郧文聚, 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理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4) :1-6.

[2]张正峰, 陈百明.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 2003, 19 (2) :210-213.[2]张正峰, 陈百明.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 2003, 19 (2) :210-213.

[3]严金明, 夏素华, 夏春云.土地整理效益的分析评价与指标体系建立[J].国土资源情报, 2005, (2) :36-42.[3]严金明, 夏素华, 夏春云.土地整理效益的分析评价与指标体系建立[J].国土资源情报, 2005, (2) :36-42.

[4]徐绍史.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整理搭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新平台[J].国土资源通迅, 2009, (8) :6-7.[4]徐绍史.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整理搭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新平台[J].国土资源通迅, 2009, (8) :6-7.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问题研究 篇9

在学术界有很多关于“土地整理”的定义, 笔者结合目前发展的形式和土地整理发展的形式和方向, 将“土地整理”定义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和一定资金的支持下, 根据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 将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或利用效率比较低的土地进行整理, 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2 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土地的规划管理形式不一, 土地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土地的规划管理过程中, 土地整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在目前农村的土地整理过程中, 往往出现对规划制定、实施和使用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统一性和全局性, 会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 土地使用效率较低, 农村土地使用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缺乏农村土地规划的统一指导, 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2.2 农村土地整理的融资渠道不足

在农村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影响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因素包括:土地投资经费不足、标准落后、资金来源渠道不健全等。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地资源管理相关机构和群众进行土地整理工作的积极性, 有碍于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公众对农村土地整理工作的参与不积极

公众对农村土地整理工作的参与积极性高低对于土地整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大部分群众对土地整理工作在认知上不是很清晰, 相关政府部门对土地整理工作宣传不到位, 使得群众对于土地整理工作缺乏积极性,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解决农村土地整理问题的对策

3.1 完善农村土地整理的相关政策, 为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农村土地整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整治工作, 涉及到许多的因素, 并且关系着群众的个人利益。因此, 完善的农村土地政策对于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工作, 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完善的农村土地整理政策的指导下, 可以进行农村土地整理区域的划分、土地整理区域的划定、土地整理工作的各个项目都有章可循。

3.2 拓宽土地整理工作的融资渠道, 实现多渠道融资

要加强土地整理资金的管理工作, 各级政府从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费、农业重点建设基金返还款等项目获得的土地收益中, 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多途径筹集土地整理资金, 除了政府投资外, 土地整理的主体还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土地整理资金, 包括:银行贷款和社会集资。优化土地整理资金运作机制, 政府应在产业政策、税收方面给予土地整理企业较大优惠, 使其在土地整理完成后优先享有该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只有企业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才能提高社会各界参与土地整理的积极性, 保障资金渠道的稳定。

3.3 鼓励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引入激励机制

3.3.1 要引入市场激励机制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投资土地整理, 整理后所得土地收益, 按照“谁整理, 谁受益”的原则归相关企业或个人。以“投工”形式参与土地整理的农民, 也应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 获得相应的收益。对于筹融资先进部门或个人, 可借鉴招商引资奖励模式, 按土地整理资金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3.3.2 通过政策引导, 鼓励公众参与

要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整理规划制定及监督。土地整理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 政府应出台法规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对土地整理进言献策, 参与土地整理规划制定, 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加以监督;要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在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时, 政府要提供统一的规划, 鼓励村民聚集建房, 并为居民聚集点配置基本的休闲活动设施。

3.4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实现农村土地的长远发展

我国的土地国情是地少人多, 人地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当前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的破坏, 土地资源严重造成破坏。因此, 需要加强对农村土地环境的保护, 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工作, 让农村土地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带来经济与社会的平衡。

3.4.1 统筹安排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在对全局的土地整理工作进行统筹的前提下, 应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 考虑相关的环境保护因素, 改善农村土地现状。

3.4.2 工作不拖后

在实施农村土地整理的过程中, 要加强多复垦地改造的土地进行保护和评估, 加强对小流域治理、耕地易地占补的生态环境建设。同时, 要及时对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解决。

3.4.3 合理投资

要避免对农村土地整理提出过分的要求, 要在符合现实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整理和整治, 避免因过分投资造成的浪费, 保证良好的生态效果。

3.4.4 加强宣传

政府的相关土地整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整理工作的教育与宣传, 加强群众在土地整理方面的意识, 集合群众的力量, 保证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合理有效地进行, 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平衡发展。

4 小结

农村土地整理是缓解人地紧张矛盾的关键一环, 不仅要依靠政府法律和政策引导, 也要广大群众参与进来, 利用科学技术, 应用环保理念, 使得农村土地实行可持续发展。

摘要:改善农村土地利用的主要手段是进行农村土地整理工作, 它能够很好的缓解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 很好的进行农村土地资源的良好配置, 有效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本文在研究土地整理含义的基础上, 分析了农村土地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提出了解决土地整体问题的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农村土地整理工作的完善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作用。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理,农村生态

参考文献

[1]鲍海君, 吴次芳, 贾化民.土地整理规划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设计与应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

[2]张雅杰, 张丰.浅谈我国土地整理多元化融资[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2, 20 (2) :13-16.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 篇10

本文试图以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协兴园镇冠子村、向阳村为例, 从土地整理的基础理论入手, 针对研究区的基础设施现状进行了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道路工程规划设计的探讨, 根据多方面情况分析了适用于研究区的规划设计方案, 实现土地整理的价值。

土地整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根据现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案, 提高规划设计的合理性、适宜性、经济性及可操作性。这对提高土地整理的工作效率, 确保土地整理的施工质量, 强化土地整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 最初是由德国巴伐利亚州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 只是以简单现场调查为基础, 然后进行土地合并。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于土地整理的实践积累, 农业结构的变化和农林业技术的不断提高, 现在各国土地整理已经是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 除了起到协调经济、技术、生态和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外, 还要兼顾不同阶层的利益, 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等。我国在重视耕地保护的基础上开始逐渐重视农村农业的发展, 虽然开始实施土地整理工作的时间比较晚。但是我国关于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研究还是很迅速的, 自2000年以来, 国家对于土地整理的新规定出台, 全国各地逐渐开展了大量的土地整理项目。在不断的试点实践中, 我国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开始不断发展完善。

3 研究区概况

3.1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研究区位于广安市协兴园区协兴镇, 涉及协兴镇冠子村、向阳村2个行政村, 幅员面积为4 786.20亩。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1) 研究区内耕地分布相对集中, 但是地块零散细碎, 耕地利用率不高。配套生产设施、灌排设施不足, 土壤被侵蚀, 土壤肥力不高, 水土保持能力差。 (2) 研究区没有足够的灌排水系设施, 当前主要靠山平塘、小河堰、土沟土渠等水利工程灌溉。 (3) 研究区内两个村除了主要村级道路外并没有多少其他乡村水泥路。没有一个合理的农田道路系统, 布局并不均匀。研究区内道路交通不发达, 部分道路是土路机耕道, 不适宜行人和机械行进, 特别是大雨过后, 泥泞不堪, 行人出行不便。

3.2 实施土地整理公众参与度

根据研究区现场踏勘以及对当地村民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 本次土地整理得到公众的普遍拥护和支持。盼望此次土地整理能改善当地的农业经济条件, 增加农民产业收入, 提高农村生活生产设施条件质量。同时当地村民村委对于部分设施的规划建设提出了参考意见, 希望能通过土地整理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

4 研究区规划设计

4.1 设计任务

通过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 总体目标达到土壤平整、土层厚度足、土壤肥力强、水土稳固, 并且耕作区道路、灌排水系配套完善。

1) 通过对研究区进行地块合并、平整土地、坡改梯整理, 减少研究区内地块的细碎度, 增加部分有效耕地面积。同时使得田地成片, 布局合理, 方便农民耕作和机械化处理。

2) 通过坡地、田、水、路综合治理, 重新调整土地利用布局, 理顺耕作区的排灌水系, 完善坡地的坡面水系, 做到旱能灌溉、涝能排洪, 提高耕作质量。

3) 基于研究区内现有土路和村民生产生活需求, 对研究区内的道路交通进行规划, 使得研究区内交通设施贯通发达, 人行、机械耕作均能方便快捷到达耕作区, 做到村民出行容易、耕作方便、运输通畅[1]。

4.2 研究区单项工程设计

4.2.1 土地平整工程规划设计

土地平整工程包括格田整理和坡改梯整理。格田整理是对整理区域进行平整, 并配套道路沟渠, 使整理区域形成一个完整的灌排耕作体系。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 对田土坎布局不合理的田块进行合并平整等, 让坡耕地形成阶梯状平台耕作区, 同时配套沟渠和护坡石埂, 保证坡体的稳定性和形成完整的坡面水系[2]。

土地平整的总体要求:土地平整后田块集中、大小规模适当, 坡度较为平缓, 能保持水土, 土壤肥沃, 适合农作物生长。既要便于农业耕作, 符合灌排水要求, 也要保证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并且能提高作物产量。

1) 格田田块设计。土地平整要根据平整区的地形、地貌、地面高程来进行, 并不破坏现有灌、排水系为原则。为了耕地的合理灌溉, 节约用水, 基本消除水田的潜育化危害, 充分发挥机械作用效率, 提高经营水平和土地生产能力, 需对研究区部分土地进行平整。土地平整时以条田为基本单位, 条田内部土方挖填基本保持平衡。同时, 为确保排灌渠道水流畅通对地面高程的要求, 在条田之间再适当进行土方调配。田块的形状基本上以路、渠或渠、渠及路、路相交构成的矩形结构, 形状规则, 便于机械化耕作, 减少劳动强度, 提高劳作效率。田块间高差约5 cm, 与研究区大地形基本一致, 向斗渠或河流方向递减, 以便灌、排自如。田块的设计满足机械化作业的开行长度, 通过整理达到田成方、地面平整, 不留荒地, 局部地区因地形、地势的变化而有适当的调整。大部分田块的内部坡度大约控制在1/1 000[3]。

2) 坡改梯田块设计。梯田埂依照自然台位, 沿等高线布置。田面宽度依坡度而定, 在每台地的外坡位置设置砼网格护坡埂, 保证坡体稳定, 防止水土流失。并沿坡面横向、纵向设置配套沟渠设施, 以保证整个坡面体系横向能灌溉, 纵向能排涝。

4.2.2 农田水利设施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工程包括灌溉、排水、蓄水、引水等方面的水源应用。土地整理项目灌排工程设计的主要对象是项目区内灌排渠道输水工程, 其规划设计应与整个研究区内的现有水系设施和田块地块分布紧密结合, 做到满足田地水源灌排需求, 因地制宜建立科学合理的灌排工程系统[4]。此次对于研究区水系设施的规划布局, 对部分原有主干土沟土渠做了硬化处理, 同时规划了部分沟渠, 做到田块、坡面灌溉引水有源, 洪涝排水有道。避免出现旱季时无水源引水灌溉;防止暴雨时坡地水流四处乱流、冲毁耕地, 减少水土流失;疏通水田排水路径, 防止水田积水等水资源灾害情况。

4.2.3 田间道路工程规划设计

道路是固定的长期使用的基础设施, 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生产、生活、发展的基本保障。在规划布局田间道路和生产路时应考虑多项因素。便利和适应机械化耕作;以直线为主, 方便农户生产生活;互相贯通, 循环有机结合形成道路网;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充分利用原有田间道, 防洪防地质灾害;沟通农户集中居住区和耕作区;依靠地形, 选择坚实土质, 避开不利地段。此次对于研究区规划后的道路交通布局力求做到交通贯达, 田间道贯通两个村内的各个集中居住区和耕作区, 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等生产操作过程服务。生产路穿插于格田、坡地, 方便村民生产生活。

4.3 设计成果分析

土地整理的进行可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促进农村现代化。图1所示为此次广安市广安区协兴园镇冠子村、向阳村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规划布局图。按照此规划设计研究成果, 研究区通过对田坎归并和对田边地角的整理可以有效减小耕地零碎程度, 增加部分适用耕地, 平整出成片肥沃土地。同时研究区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农民可充分利用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和成片的肥沃耕地发展多种大规模种植经营, 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增加收入。同时, 还可降低农户劳动强度, 节省劳动时间, 事半功倍。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本文在对广安区协兴园镇冠子村、向阳村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工程布局规划设计时, 依据地方实际现状, 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 运用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和基本原则对土地平整工程、水利设施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进行了较为合理的规划布局。

规划布局后的研究区地块集中成片, 适宜机械化耕作和发展大规模经济作物种植等;配套有足够的灌排设施, 能满足耕作灌溉和暴雨降水排洪的需要。道路连通多处农户居住区和耕作区, 方便农户出行、耕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形成了大片系统的耕作区,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5.2 讨论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研究内容广泛, 限于知识水平、时间、资料等条件的限制, 文中研究尚有不全面的地方, 还有许多因素没有考虑到, 没有涉及到具体工程设施的设计等。对研究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本文主要侧重对研究区内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宏观方面的研究, 由于不同地区的条件存在差异, 所以不同地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具体技术方法也不尽相同。今后, 应针对不同土地整理类型区的技术与方法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詹长根, 莫国莉, 雷激, 等.浅谈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规范化问题[J].国土资源导刊, 2006 (2) :39-41.

[2]吕铮.基于农户参与的土地整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3]雪彦虎.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方法与展望探讨[J].科技风, 2013 (15) :207.

浅谈土地开发整理 篇11

关键词:土地开发;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管理

土地开发和整合,在一个特定的区域或范围,遵循经济发展的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和目标,通过法律、经济、行政、工程和技术方面的措施,如土地利用的关系,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优化、调整和转换,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优化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土地整理分为两种城市土地和农业土地整理整合安排。土地开发和整合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近10年,在提高耕地的质量,规范耕地动态平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提出自己的建议。

1土地开发整理存在的不足

1.1项目审批手续多,周期长。相应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一系列的权利

存储项目审批、设计批准,批准的实施项目,项目招标,验收证书和增加或减少工程批准的权利,等等都是手工制作的,由省级土地主管部门项目从一开始位置和项目批准,直到最终验收证书,费时,需要回顾会议的6倍,因此,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六请愿部分或其委托有关单位的土地和资源管理,以及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至少三次的检查,审批的一套完整的材料多达200页。一般来说,从仓库开始一个项目,通常9到10个月的等待,项目审批周期较长。

1.2农村集体建设在用地布局上不尽合理,废弃土地较多。为我们的国家,农村建设用地及其巨大,城市消费的4.6倍的人均土地面积比较大。有以下方面的农村住房土地复垦。首先,和放置。因为重工业轻农业的规划思想是更严重的,周围的城镇发展更严重,但很少考虑建设新农村,村庄规划的规划指标,农民盖房子有一定的困难。第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一些旧豪宅耕地、林地、果园、耕地等未利用土地,这种现象主要是在半山地区或山脉。第三,为了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房子附近的土地规划为耕地,复垦面积大大减少。

1.3高新技术应用得较少,技术支持不够强大。数学模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遥感技术在土地开发和整合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虽然技术方面,但总的来说,大部分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项目,规划设计、区域土地整理规划、可行性分析仍然是通过传统的定性方法,规划工作效率很低,也没有足够的科学效益评价结论。一些设计、调查、监督施工队伍相对缺乏专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的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监理、设计单位的专业水平下也让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1.4群眾参与度不高。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通常有头重脚轻的特点,更好的管理项目实施很重,应抓住非常严格,但不是群众的基础上参与特定需求。如、项目内容、项目、项目范围、投资方向选择人们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知道。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几个听民意的大规模长时间的讨论,但在专业机构的授权代理人。所以计划经常走出人群,没有真正有效的煽动,工程建设监理联系也很少人参加。

2对策和建议

2.1简化审批手续,将事权合理下放。首先,图书馆实施分级分割系统项目的审批,将审批在存储部分的一系列权利省级行政部门所分配的工作,一步一步完成。结果,不仅减少了省级有关部门的工作量,但也会使基本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参与,提高项目的质量有很大的作用。第二,项目批准适当库存县,区,城市。省会的没有这些项目,市、区、县实施管理先后,报省级有关部门备案。最后,逐步减少项目实施省级。省级应当为建设新费用有一个清晰的掌握的土地,参照财务部门和国土资源部和其他有关规定,市、县,耕地保护的面积,以下新的耕地指标,合理分配土地开发和整合。

2.2加快土地复垦力度,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尽快和完善土地复垦和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加快土地复垦工作认真的过程。土地复垦后,应优先考虑种植、畜牧、水果或者农业生产,如钓鱼,而对于那些不喜欢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由国家开发和整合,作为旅游工业土地或土地。

目前,农村居民点的土地利用率较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一定的效果。从农民应该征求意见,通过合理的规划,目前的措施,如居民区合并迁移“空心村”治理,大力回家还犁,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农村宅基地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农村居住环境,促进耕地保护。

2.3提升土地开发整理队伍的专业素质。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使用一些专业机构,认证为建设单位的土地整理;从企业技术实力、财务实力、信用、实践经验、土地开发和整合的评估单位资质等级,建立竞争机制,发展和实施奖惩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引进高素质人才,发展他们的专业技能培训,等等,从不同的角度,把土地开发和整合各种方法促进专业水平,使其朝着现代化、规模和专业发展。

2.4加大群众的参与度,做人民满意的工作。《物权法》有规定如下:与业主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承包的土地,耕地、草原、林地)有权收益,使用和占有。所以,应当建立一套规则和法规的群众参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每一个环节,听取群众的意见,承包商已经同意的方式开发和整合,收集相关信息,避免法律纠纷的形成。

2.5健全工程验收机制。首先,形成专业素质高、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负责验收。检验人员相对固定,尽可能防止滥竽充数。其次,标准的验收程序,材料,等等。同样,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和职责清晰、验收的依法追究过失责任。

结束语:因为我国土地辽阔,各种类型的土地,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断探索合理开发、优化的方式和方法,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和谐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

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篇12

土地整理既是精细化、集约化、节约化利用土地资源, 也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土地整理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实施国土整治和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土地整理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地位的不断提升, 在土地资源保护中重要性的突显, 越来越多的地方将土地整理当成政绩工程来进行, 直接导致了土地整理华而不实, 整理后的土地缺乏实际效用, 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而且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1 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

土地整理在实现耕地面积的占补平衡、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粮食生产用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现行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诸如集体土地产权关系模糊、土地整理规划不科学、土地整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协调等问题的存在, 导致土地整理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显。

1.1 宣传不到位, 群众认识不深刻

土地整理强调公众参与, 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目前, 公众参与的力度还不够, 这主要是与政府宣传不到位, 群众认识不深刻有关。现在开展的土地整理工作多数是在政府强势推动下开展的, 由于各级政府的着眼点主要是获取新增耕地的建设用地折抵指标, 往往容易忽视群众的意见, 为了新增耕地数量, 强行上项目。

由于在具体操作中没有做好宣传工作, 以致群众对此项工作不够了解。要么受认识的局限, 提出一些没有意义的意见;要么由于担心原有权属和利益受到影响, 对此项工作不支持。这就要求规划设计人员在现场踏勘时要尽可能多的征求群众的意见, 并认真筛选群众意见, 做到高效准确。

1.2 重数量、轻质量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 在土地整理初期, 为保障粮食安全, 增加耕地面积就成为首要目的。而新增耕地的质量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导致部分地区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时, 盲目上项目, 求大、求多, 以致新增耕地肥力较差, 土壤养分含量下降, 熟化程度低, 保水保肥能力减弱。有的甚至为了增加投资规模, 把以前整理过或是改造过的耕地作为新整理的对象, 由于造成的重复建设, 既浪费资源, 也破坏了土壤和植被。

1.3 规划不合理、考虑不周全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 有时为了追求外观设计的美观, 往往不顾实际, 一味追求路宽、梁直、田块整齐, 以致田间机耕道宽达5~6 m。不论平原地区还是丘陵山区, 都采用同样的标准, 浪费了土地资源。还有的为了满足“田成方”的要求, 大范围削坡改平, 硬把坡地改成平地, 改经济作物为水平梯田, 这样做虽然便于田间通行和灌排水的通畅, 但既破坏了植被, 也容易造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4 土地整理不符合场地实际情况, 缺乏实用性

由于土地整理采用的是国家统一标准, 很多地方不顾当地实际情况盲目上项目, 没有注意问题的特殊性, 没有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直接导致土地整理的成果缺乏实用性, 甚至违背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比如:在没有实现机耕的农村, 大多数农民仍然沿用传统的耕种方式, 使用畜力进行耕种, 而当土地整理将田间道、生产路按照统一标准硬化成水泥道后, 家畜不走硬化道, 这就给家畜的行走带来很大的问题。另外, 按照标准, 田间道的两旁要种植防护林, 但是事实上却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由于防护林长大后遮挡了路两旁的阳光, 影响了路两旁田里农作物的生长, 农民就会将种植的防护林毁掉。这些都是现行土地整理工作中缺乏实用性的典型事例。

2 完善土地整理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2.1 加快土地整理立法, 使土地整理有法可依

1999年新土地管理法的颁发,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土地整理热潮。2003年, 国土资源部颁布了《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 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土地整理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为我国土地整理立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若干意见与一部完善的法律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土地整理是一项影响面很广的社会经济活动, 牵涉到的利益较多, 急需建立一套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这一行为, 规范和约束参与这项活动的不同利益群体的行为。今后的土地整理, 要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经验, 立足现实, 着眼未来, 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整理相关法律法规, 使土地整理工作有法可依, 将土地整理工作逐步推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2 重视土地整理规划工作

制定科学的土地整理规划是土地开发整理的首要条件, 是实现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保证。必须遵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制定土地整理详细规定。

要因地制宜地对土地整理中采用的工程、生物等措施, 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等活动进行统筹规划, 并且与城乡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 避免土地整理区“建了占, 占了建”, 防止重复建设, 减少资金财力浪费的现象发生。

2.3 土地整理应用与农村发展相结合

未来土地整理的开展, 要注重前瞻性, 要着眼长远, 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努力实现土地数量、质量与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统一发展。改变以往土地整理单纯地追求耕地数量的做法, 将土地整理向多目标的综合治理转变。土地整理的目的是要保护农业综合生产力, 改善农村环境条件、改善农民的劳动条件、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应努力将土地整理、村庄改造、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 实现农村小康和农村现代化。

2.4 加强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目前, 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大多数地方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增加耕地数量, 土地整理不符合实际的现象仍然存在。土地整理也缺乏实际利用效益, 还没有全面进入以提高乡村生活环境质量为主要目的阶段。

今后,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 应当重视田、水、林、路、村的合理布局, 要因地制宜, 适应各种地形地貌, 要具有生态适应性和多样性。要通过土地整理切实有效地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 并科学保护其原有的自然景观, 使土地整理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成为新农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土地整理工作是一项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性基础工程, 应注重实效, 保证耕地的长效利用。不仅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使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耕地等其他农用地的数量得到补充, 而且要能够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我国自从1997年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以来, 取得了一定成效, 不仅提高了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而且实现了耕地面积的占补平衡, 同时也保障了粮食的生产用地。但是, 在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中, 一些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通过土地整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指出了完善土地整理工作应做一些工作。

上一篇:探讨舞蹈艺术表演下一篇:草原的治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