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工程质量整理分析(共8篇)
土地工程质量整理分析 篇1
1 土地开发整理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
1.1 土地开发整理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而土地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土地资源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特殊矛盾制约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 人均土地资源, 特别是人均耕地资源相对贫乏, 要以占世界不足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 始终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历来土地利用有效途径有两条, 古今中外, 概莫例外。一是外延扩展, 提高土地利用率, 即增加已利用面积在土地中的比重;二是内涵挖潜, 增加土地产出率, 即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量 (产值) 和服务。土地整理是兼容上述两条途径获得效益的有效措施。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 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 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1]。
1.2 土地开发整理类型区
按照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课题研究组的指导意见, 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进行如下定义:体现土地开发整理地域差异和工程组合特征的单元。本文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定义如下:是按照土地开发整理建设目标、工程内容、工程组合地域特征一致性原则, 划定的体现土地开发整理地域差异和工程组合特征的单元。
土地开发整理类型区性质属于多系统的功能分区, 它综合考虑影响工程修建的自然与地理条件、经济与行政制度等社会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因素等, 对涉及工程系统的各种内外机制和经济发展现状与潜力进行空间分割。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从区域的整体观念出发, 把特定的区域划分为若干不同层次、各具特点的功能单元。其实质是对区域生态、经济、技术因素在空间状态的分类。
1.3 土地开发整理类型区的作用
开展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是解决土地开发整理的同一性和差异性问题, 是为项目选择、立项评估、规划设计、工程量计算等前期工作提供分区、分类指导的标准和取值的依据;是为项目组织实施、检查验收、效益评价提供规范化的标准和方法;同时, 还是全国、省 (市) 、县 (市) 分区、分类数据逐级汇总统计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2 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的划分现状
2.1 划分方法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是以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特性为基础, 按照全省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 进行科学划分的具有一定相似性和统一性的空间区域。
为了保证类型区内部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工程模式的一致性, 采用两级区划的模式进行工程类型区的划分。首先根据全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空间布局、农业区划和耕作制度特点以及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区域差异, 采用图层叠加的方法, 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一级类型区。一级类型区基本保证了地形、地貌、气候以及农业耕作制度在类型区内的相似性, 同时也考虑了县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为了进一步反映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特性, 根据全省土壤、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区域差异, 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措施特性, 在全省范围内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二级类型区。二级类型区内土壤特性、地貌特征、工程模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2.2 划分结果
3 聚类分析
3.1 聚类分析及其工作原理
人们认识某类事物时往往先对这类事物的各个对象进行分类, 以便寻找其中同与不同的特征。当我们利用统计学研究以上问题时, 经常会用到的一种方法就是聚类分析。聚类分析也称群分析、点群分析, 是研究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其基本思想就是对所研究的样品或指标 (变量) 之间存在的程度不同的相似性 (亲疏关系) , 根据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 具体找出一些能够度量其样品或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 (或指标) 聚合为一类, 把另外一些彼此之间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 (或指标) 又聚合为一类, 关系密切的聚合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 关系疏远的聚合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 直到把所有的样品 (或指标) 聚合完毕[2]。
聚类分析将大量样本视为N维空间中的散点, 根据不同的要求, 对各散点间的距离进行定义, 当满足某种距离关系时, 将其视为一类样本。可见聚类分析是在没有任何分类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的, 分类的依据完全是从样本数据出发, 实现自动分类, 类的个数视实际需要而定[3]。
3.2 聚类分析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中的作用
类型是指由各种特殊的事物或现象抽出来的共通点, 区是指地域, 类型区则是指各种具有共通点的特殊事物或现象集中分布的地域。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的划分, 是集成了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与技术环境等多方面要素的特殊区域。由此可见, 被划分到同一类型区中的区域, 其各特征指标必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如果将不同区域的各特征指标列表, 以区域名称为列, 以不同特征为行, 则可形成一空间矩阵。每个区域做为一个样本, 其所对应的行, 就是一个与特征数量同维的空间点, 而对于特征较为相似的点而言, 其距离也必然更接近, 因此, 当我们采用聚类分析的理论来对以上的点进行分类时, 特征接近的点自然会被聚到同一类中。也因此, 可以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人为划分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的合理性进行验证。
4 聚类分析对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结果的验证
为了验证分区成果的有效性, 我们以江苏省65个县 (市、区) 为样本点, 利用各市县的经度、纬度坐标值定位和区分其地理位置上的相关性, 并将地势、地貌、土壤、耕作制度、灌溉方式等定性指标进行编码, 实现定量化, 最终形成一组具有65个样本的指标矩阵, 采用最短距离法进行分析, 得到以下分组结果。
将图2分组结果与图1进行对比, 可以得到如图3所示的对应关系:
其中:第2组分类中样本构成与沿海平原工程类型区的组成基本一致;第1、3、9组分类中的样本构成涵盖了宁镇扬及宜溧低山丘陵工程类型区的范围;第4组分类中的样本恰好是徐淮平原工程类型区中黄泛平原工程类型区的分布区域;第5组中的单样本与徐淮平原工程类型区中的低山丘陵工程类型区对应;第6组分类中样本构成与冲积缓斜平原工程类型区的分布范围大致相符;第7组分类中样本构成与里下河平原工程类型区及环太湖平原工程类型区中的水网圩田平原工程类型区的分布区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第8组分区中的样本则涵盖了沿江工程区的全部范围。
但由图1、2、3可知, 以上聚类结果与之前所作的分区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经仔细、反复研究差异点后, 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 徐淮平原工程类型区中的低山丘陵工程类型区只出现单样本。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该区地形相对特殊, 在本区中分布范围较小, 且分布分散。其中一部分仅占据了赣榆县、东海县、新沂市、贾汪区北部的小部分地区, 没有覆盖完整的行政区, 另一部分则基本覆盖了盱眙全境。由于在二级类型区的划分过程中无法完全保留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相当一部分县 (市) 同时跨两个、甚至三个类型区, 尤其是宁镇扬及宜溧丘陵工程类型区, 因其地形复杂, 丘陵与河谷平原相互交错, 无法按照完整的行政区划进行分区, 从而使多个县市同时跨两个类型区, 在聚类分析过程中只得选择其中较为显著的指标作为分析指标, 因此, 在聚类分析的分组中低山丘陵工程类型区只出现了盱眙一个样本, 与实际情况略有偏差, 但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结果在可接受范围内。
注:图中4-为聚类分析分组的组号;九- 为二级类型区编号;Ⅵ-为一级类型区编号。
其次, 宁镇扬及宜溧低山丘陵工程类型区的低山丘陵工程类型区在聚类分析过程中被分为两组。由于该区地势非常复杂, 低山丘陵与冲沟平原彼此交错, 大部分行政区被分割, 各样本在取值过程中不得不受到人为干扰, 从而导致样本间差异性增大, 出现了同类型区域在聚类过程中分离的情况。
第三, 环太湖平原工程类型区中出现了跨组聚类的现象。事实上, 二级工程类型区划分是在一级类型区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的, 其范围的划分不会突破一级类型区的界线。然而, 在相同的地理、气候、以及经济等因素下, 不同的一级类型区中存在相似的基础环境, 因此在不同的一级类型区中出现了相同的二级类型区, 从而在聚类结果中出现了跨组对应的现象。
第四, 沿海平原工程类型区中的盐化平原工程类型区与脱盐平原工程类型区、沿江平原工程类型区中的高沙平原工程类型区、沿江平原工程类型区在聚类过程中没有分离。对比以上两组分类, 可看出其在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温度等基础条件上均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其中二级工程类型区的划分过程中, 人为因素占有更高的成分, 因此, 按照自然条件计算的结果无法使以上两组样本分离。
由以上分析可知, 目前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的划分符合江苏省的自然条件一致性、经济条件一致性、农业限制因素一致性及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一致性原则, 各类型区间具有显著差异性, 符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
5 小结
本例在假设不知道分类情况的前提下, 对所涉及的江苏省65个县 (市) 的自然与地理条件、经济与行政制度等社会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土壤等生态因素进行数据采集, 利用聚类分析的工作原理, 计算以上65个样本点的最小距离并分类, 从定量分析的角度, 得到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的划分结果。经过与定性分析结果的对比, 可知两种方法所得的分区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从而验证了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的划分结果正确合理。
参考文献
[1]李永红, 高照良.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况、内涵及实践[J].科技和产业, 2010 (3) :108-122.
[2]朱凌.聚类分析法在海陆一体化建设区域类型划分中的应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0, 5 (5) :56-59.
[3]邓海燕.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的区别[J].武汉学刊, 2006 (1) :29-31.
土地工程质量整理分析 篇2
工 程 名 称 :横山县雷龙湾林场皮缠界苗木基地
土地平整工程
建 设 单 位 :横山县雷龙湾林场
施 工 单 位 :榆林恒易建筑有限公司榆林福盛建筑有限公司
设 计 单 位 :横山县林业局
监 理 单 位 :榆林天瑞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总监理工程师:张永磊
工程质量评估报告
榆林天瑞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监理单位)受横山县雷龙湾林场(建设单位)的委托,对横山县雷龙湾林场皮缠界苗木基地土地平整工程实施阶段监理,于2013年 3月1 日派驻项目监理部开始对该工程进行施工阶段质量控制。通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承包单位、监理单位的共同努力,于2013年 6月 5日该工程达到竣工条件,经承包单位申请,我项目监理部于2013年 6月5 日牵头组织了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承包单位组成的验收小组,对该工程进行了竣工预验收。我项目监理部将该工程的质量评估报告出具如下:
一、工程基本情况
建设建设单位: 国营横山县雷龙湾林场
设计单位:横山县林业局
项目区政府:横山县雷龙湾乡
承包单位:榆林恒易建筑有限公司
榆林福盛建筑有限公司监理单位 :榆林天瑞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横山县雷龙湾林场皮缠界苗木基地土地平整
工程地点:横山县雷龙湾林场皮缠界村
项目区面积:项目实施涉及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975 亩 投资额:297.605866 万元
计划开工日期:2013年 3月 5 日
计划竣工日期:2013年 6月5 日
本工程分别为一标、二标两个标段。依据横山县林业局提供的雷龙湾林场皮缠界苗木基地土地平整项目工程规划设计图纸,工程含土地平整及改良土回填两个项目。其中完成工程量:一标(区段
一、区段
二、区段三)土地平整775.2 亩,改良土回填258412.92 立方米;二标土地平整199.8 亩,改良土回填66603.33 立方米.(二)承包单位基本情况
承包单位:榆林恒易建筑有限公司、榆林福盛建筑有限公司、林场退休职工和当地村民。
承包范围:土地平整、改良土换填(其中:榆林恒易建筑有限公司承担块区
一、块区
二、块区三土地平整工作;榆林福盛建筑有限公司承担块区四土地平整:林场退休职工和当地村民承担改良土回填工作。)
现场项目经理部全面负责该工程的施工任务,各管理人员配备基本齐全,资格符合要求,各施工专业人员持证上岗,符合要求,人员配备也基本满足施工要求。各类施工机械设计规
格、型号、数量满足要求,工程材料能按使用计划落实到位,施工过程中组织有序,与项目监理部的配合也比较好。
(三)主要采取的施工方法
1、土方平整用装载机配合推土机进行高挖低填达到设计平衡高度;
2、改良土回填用装载机一次摊铺至设计标高,不进行压实处理。
(四)工程监理情况
1、抓好事前控制,严把开工关。
在整个监理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事前控制和主动控制为主,依据合同和设计文件编制了监理规划,制订了具体的监理工作程序,明确了工作内容,行为主体,验收标准及工作要求。本工程开工前,依据监理规范要求,我们审查了施工单位的资质,现场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组织机构、人员、制度及特殊工种操作人员的资格、上岗证等。依据承包单位报送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了审查,并相应编制了《监理规划》,开工前进行监理交底,编制相应的《监理细则》。对工程的测量、定位放线,包括边线尺寸、水平标高进行了现场复核,进一步明确了监理目标和要求,为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2、严把原材料、半成品进场关
进场的改良土土质全部复合设计及耕植土要求。
3、严格工序检查,强化过程控制
在施工监督过程中,强化了施工工序报验手段,做到先报验后施工,上道工序未经验收不得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对隐蔽工程的验收我们项目监理部尤其重视,现场监理人员对重点、关键部位进行了旁站监督。
在现场旁站监理中,共抽查改良土回填4项,评定结果均达到合格要求。
在监理工作过程中,共发出监理工程师联系单 0 份,监理工程师通知单3份,监理工程师备忘录0份;工程施工中我们实行每周一次的由三方参加的现场监理例会,及时处理解决施工中的有关问题。
4、加强事后控制,确保施工质量符合合同要求
(1)本工程在施工全过程中没有发生质量事故,作为一般性质量问题,施工单位通过自查、自检后内部整改;另一方面,通过监理检查发现后通知施工单位整改。
(2)及时督促施工单位收集整理好各种工程资料,并认真做好自己的监理资料。
(3)要求施工单位做好已完工程的成品保护工作。
总的说,本工程通过监理的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工程内在的质量安全可靠。
二、对工程质量的综合评估意见
本项目监理部根据分项、分部(子分部)单位工程的质量情况,认为施工单位已按该工程已按照图纸设计及合同要求全部完成了施工任务,施工质量满足设计图纸和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观感质量为较好,施工资料齐全。因此,我单位认为该单位工程达到施工合同约定的工程质量合格等级,同意进行竣工验收,特出具该质量评估报告,供各参加验收单位作为参考。
榆林市天瑞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横山县雷龙湾林场皮缠界苗木基地土地平整项目监理部
土地整理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初探 篇3
1 土地平整工程
1.1 建立控制网点
根据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提供的坐标及高程, 用经纬仪和水准仪建立现场控制网点, 确保高程和位置准确。
1.2 土地平衡及调配
施工时, 每个区块先控制四个角点位置及高程, 然后用机械及人工进行该区块的土方平衡, 将土方外运或调入, 土方平衡时, 应遵照以下原则。
力求挖方与填方基本平衡和就近调配, 使挖方量与运距的乘积之和尽可能成为最小, 亦即使土方运距量或费用最小;应考虑近期利用和后期施工相结合, 及各区块与全场相结合;调配方向, 运输路线一定要选择适当;表层土先堆放至现场监理指定的区域, 以备后用;制作土方调配图表。
首先, 划分调配区, 在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测的情况下在场地平面图上画出各区的挖填方分界线 (即零线) , 再根据地形条件, 把各区块的挖方区和填方区再行当地划分为若干个调配区。然后, 用方格网法计算各调配土方工程量, 并填在图上, 求出每对调配区之间的平均运距。最后, 画出土方调配图, 在图上标出调配方向, 土方量以及平均运距, 列出土方平衡表。
1.3 机械施工
采用推土机、挖掘机、拖式铲运机、装载机等机械化施工设备进行联合作业, 推土机作业时, 根据施工现场的安排情况, 大部分情况下均可采用系列推土法。推土时, 均采用顺下坡方向切土与推运, 借机械向下的重力作用切土, 增大切土深度和运土数量, 可提高生产率30%左右, 若坡度太小时亦可分段推土, 创造下坡送土条件,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局部开挖土方量较大的区块, 装载机装土, 拖拉机外运。施工过程中应经常进行高程测量, 确保按设计要求施工。
2 井工程施工办法
2.1 测量放线
根据监理人提供的测量基准点为基准, 按国家测绘和本工程施工精度要求, 测绘用于工程施工的控制网, 由工程处技术科提前订出每个井位点, 每方一个井位, 用直径25mm钢钎打孔1m深, 灌注白灰或煤灰, 以确保井位准确, 避免施工损坏井位, 定位尺寸允许偏差≤10mm, 交给钻机自行管理开始前由钻机和工程技术科复验后交监理批准后方可施工。
2.2 主体工程施工方案
(1) 钻机定位:钻机定位后必须平整稳固, 确保在施工中不发生倾斜、移动、同时调整钻机垂直度, 垂直度允许偏差≤0.5%, 钻尖应对准井位中心, 其水平位置允许偏差20m, 将高程移到可靠便于施工和检查的位置处, 并经监理人复核后方可开钻。
(2) 泥浆配制:泥浆密度≤1.2, 粘度18S~22S。含砂率≤4%, 并根据地层情况控制掌握, 必要时适当掺和膨润土, 以保护孔壁。
(3) 成孔:整修成孔过程采用反循环工艺, 控制塔架垂直度, 第一钻杆钻进时一定要注意, 因此使钻具重心高, 送浆管偏心受力, 钻具易晃动;根据井位、孔深、钻头种类、钻速、泵的扬程和土质情况, 掌握钻进尺度, 做好钻孔记录, 选择合适的重型钻头或安装稳定器及导向装置, 以减少钻头、钻杆摆动问题和因土质不均引起偏水现象;检查钻杆的垂直度, 允许偏差一般应≤0.5%, 应经常检查, 超过此值时应进行纠偏。
(4) 孔内测井:用测井仪测定含水层位, 估算出水量、矿化度。
(5) 清孔:用优质泥浆清孔, 待吸出泥浆比重小于1.08g/cm3, 砂率小于4%时为合适的终孔深度, 终孔垂直度允许偏差≤0.5%, 用经纬仪从两个方向检查钻杆垂直度。
(6) 井管安装:采用钢丝绳托盘下管法。下管时, 采用四根兜底绳, 分别缠绕于绞车上, 在其另一端编好钢丝绳套, 分别从托盘的四个穿绳孔插入, 使四个绳套同重心重叠对准托盘的钻钉孔。销钉要伸到穿绳孔以下15cm左右, 把销好兜底绳的托盘放在预先安置在孔口上的垫板上, 即可开始安装井管。
安装井管时, 先将托盘上盐土上灰砂沥青, 而后使井管垂直插入托盘的插口, 在接口处缠3~4圈塑料薄膜, 用6~8根竹篾均匀地围在接头处, 使井管与托盘牢固, 将中心绳放松8m~10m, 盘旋塞进井管内, 以防意外抽动中心绳拔出销钉, 起吊托盘和沉淀管, 待兜底绳吃力后, 将垫板抽样徐徐下降, 把托盘和第一根井管送入钻孔至井管上口超出台1m左右, 停止下降, 即开始安装第二根井管, 如此往复, 直至井管下完, 托盘下到孔底, 井管安装完毕, 校核无误后, 将管身固定, 不使摇摆, 然后将兜底绳放松, 即可起拔中心绳, 销钉拔出后, 再用绞车拔兜底绳, 兜底绳拔出后即可回填砾料。
(7) 回填砾料:填砾是管井建造的一个重要环节, 填砾规格严格按照水利电力部颁部标准进行施工, 中粗砂含水层、填砾厚度不小于100mm, 细砂以下含水层, 厚度不小于150mm, 滤料选用磨圆度好的硅质砾石, 以圆形卵石或砂料为宜, 地质坚硬, 不含化学成分, 经过严格筛分, 合格率大于90%不得含土过多, 或含有其它杂质。
根据钻孔记录, 确定各含水层高程, 砾石徐徐填入, 不可一次填入过多, 要随填随测, 防止超过设计高程, 有两个以上含水层时, 应将两个含水层之间的隔水野分为两段, 下段为隔水层厚度的4/5, 填入与下部含水层相应的规格砾石, 上段为1/5, 填入上部含水层相应的规格砾石。
(8) 井管外封闭:进行井管外封闭前按照井的柱状图将所需的粘土球及粘土数量、计划填入深度计算妥当, 并准备一定余量。填入方法与填入砾石相同, 应注意防止粘土因粘土球填入井孔受压缩致使填入的砾石错位, 一般填入粘土球的数量应比封闭层实际需要的多填25%左右, 粘土球直径为25mm, 呈圆形, 用优质粘土制成, 对粘土球在泥浆中心, 溶化时间进行试验, 根据试验结果, 确定粘土湿度。按照井柱状图, 将最下含水层砾石填入, 再用25mm左右半干状态的粘土球徐徐填入, 填至计划位置, 依此类推, 进行井管外封闭。
(9) 洗井:井管安装完毕后, 采用机动固定式1.2m3, 10压力空气压缩机对管井中的泥土、细砂、泥浆等全部清洗, 也可直接下入潜水泵进行抽水洗井, 保证管井达到正常出水量。
3 结语
土地整理主要针对改变沟浜交错、地类交叉、渠系老化不配套的土地现状, 进行水利设施配置、道路和林网建设, 从而可以极大的改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地类一致、高低一致的田块有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 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面积;合理配套的田间排灌渠系可提高输水和排水能力, 降低输水过程中损失, 提高农田防洪抗涝能力。因此, 提高土地整理工程施工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顾来水, 高骏.土地整理工程施工技术[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土地工程质量整理分析 篇4
关键词:土地整理,农用地分等,耕地质量
随着土地整理项目的大量开展和深入研究,补充耕地不仅仅关注面积的增加,耕地的质量也逐渐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1]。鉴于一些地区存在“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现象,耕地质量的评定标准亟待解决[2]。另外,由于土地数量的有限性,耕地供给弹性相对较小。通过土地整理增加的数量有限,为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必须加强耕地的质量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从而达到间接增加土地数量的目的。目前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的耕地质量普遍采用农用地分等的方法进行评定[3],但是由于农用地分等所选择的参评因素并不能全部涵盖土地整理项目所影响的因素,所以此方法有一定的缺陷性,可能会造成评价结果不能反映实际情况。例如可能会出现土地整理后效果很好,耕地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反映其耕地质量提高的参评因素并未包含在农用地分等所选取的参评因素,而造成评价的不准确。本文以丽江市永胜县沿边片区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初步探讨了采用把土地整理工程影响的因素作为补充指标对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进行修正的方法,来反映土地整理后耕地的质量的方法。
1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构建土地整理质量评价的方法
1.1 土地整理内涵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4],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以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土地有效供给量,提高农用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过程。
1.2 农用地分等内涵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就是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农用地分等采用逐级修正的方法[5],在标准耕作制度下对应指定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基础,逐一进行农用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订正。从而分别得到农用地资源的自然质量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并据此对农用地进行相应的自然质量、利用质量和经济质量等别划分,其成果具有可比性。
1.3 土地整理项工程影响因子与农用地分等参评因素的区别及联系
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土地整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6],权重确定提供了方法。但由于二者侧重点的不同,所以农用地分等成果并不能直接用于衡量土地整理后的质量评价。以云南永胜县为例,永胜县属于滇中高原盆地区,在《农用地分等规程》中初步确定的农用地分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永胜县的具体情况,旱地的分等因素为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 H值、地形坡度、灌溉保证率和地表岩石露头度(见表1)。
而土地整理项目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工程。土地整理项目所影响的主要因素见表2。
通过表1和表2对比,可以看出土地整理工程对耕地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如土地平整工程对田块大小,田块规整度和破碎度的改善,农田水利工程中灌排设施条件的改善,道路工程对田间道路的改善和路网体系的建设,农田防护工程对农田防护林网和水土保持体系等的防护建设,都没有在农用地分等参评因素中体现出来。因此,如果直接用农用地分等中的参评因子对土地开发整理后的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将不会全面反映土地整理工程对耕地质量的提高。
1.4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构建土地整理质量评价的思路
农用地分等是采用逐级修正的方法,在标准耕作制度下,对应指定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基础上,逐一进行农用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订正,从而分别得到农用地资源的自然质量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5]。每个层次的农用地等级指数都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反应农用地的质量和生产潜力,土地整理项目主要是针对农用地自然资源属性展开的,所以,对土地整理的效果也应该在自然质量等的基础上评价。选出土地整理所影响的因素作为补充因素,根据适当的方法赋予其相对应的权重,计算出土地整理补充因素修正系数,对自然质量等进行修正。具体过程见图1。土地利用等别及经济等别的计算方法均采用与项目区所在区县的农用地分等相同的方法计算,最终得到土地整理后的耕地质量等别。
1.5 土地整理质量补充参评因素的选择
依据土地整理实施的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选取补充参评因素:
(1)田块规整度:田块是进行灌溉、排耕、管理的基本单位,所以田块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灌溉、农机使用。田块规整度借用景观生态学上形状指数来表达[7]:
田块规整度=2lg(P/4)/lg A;P为田块周长;A为田块面积。
(2)田块破碎化表现为田块的数量增加而面积较少,田块的形状趋于不规则。田块破碎化是开展耕地整理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8]。
其中aj—第j个田块的面积,A—整个项目区的面积。
(3)田间道路状况可以用田间道路通达度表示,田间道路密度大,说明田间道路建设状况好,田间道路的通达性好。生产道路同理。
田间道路密度=lg(项目区田间道路长度/项目区总面积);
生产道路密度=lg(项目区生产道路长度/项目区总面积)。
(4)灌排实施的完善度直接影响着农田利用程度,是土地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通过斗(农)渠密度和斗(农)沟密度来衡量。
灌溉设施完善度=0.6×斗渠密度+0.4×农渠密度;
其中:斗(农)渠密度=lg[项目区斗(农)渠长度/项目区总面积]。
排水设施完善度=0.6×斗沟密度+0.4×农沟密度;
其中:斗(农)沟密度=lg[项目区斗(农)沟长度/项目区总面积]。
(5)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时土地整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农田防护林带可以防风固沙,改善农田小气候;通过涵养水分。净化空气改善农田周围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农田防护林建设状况可以用防护林的造林面积比例表示[9]。
农田防护林占地比率=农田防护林面积/耕地面积。
1.6 土地整理补充因素修正系数的计算
根据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成果,对所选择的补充因素进行评分计算,确定权重,并利用公式计算修订系数。修订评定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I—补充因素修正系数;Wi—第i个因素的权重;ki—第i个因素的分值。
2 应用实例
2.1 项目区基本情况
项目区范围内土地属永胜县涛源镇沿江村集体所有。沿江片区位于沿江村委境内,地处东经100°26'08.71″~100°27'32.11″,北纬26°19'18.20″~26°20'22.83″之间。沿江片区属于丘陵地貌,总体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向东倾斜,中部山谷西东方向布展,片区地形坡度约在15°—20°之间,海拔约在1 270—1 490 m。项目区属低纬高原河谷燥热山地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光照充足,但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年平均降雨量仅606.6 mm。
通过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对田、水、路、沟、渠全面综合整治,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统一设计,通过在项目区内的耕地中配套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及其它工程设施,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提高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0]。
2.2 项目区土地整理修订因素的选择及权重确定
根据项目区建设的实际情况,由于并没有进行农田防护工程的建设,所以只选取了田块形态,路网体系和排灌设施三个一级因素;田块规整度、田块破碎度、田间道路密度、生产道路密度、和灌溉设施完善度、排水设施完善度6个二级因素进行土地整理后的质量评价。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分等因素权重,在经过多轮的专家打分,不断修改各因素的权重,最后确定了沿江片区土地整理补充因素的权重。土地整理补充因素及其权重见表3。
2.3 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后耕地质量等级评定
2.3.1 项目区土地整理前耕地质量等别
云南省农用地分等研究成果,将云南省的耕地划分为滇中高原盆地区、滇南中山宽谷区、滇东北山原区、滇西北高山峡谷区和南部边缘低山宽谷盆地区五个省级二级区。项目区地处滇中高原盆地区。项目区范围内原耕地主要旱地,由于缺乏完善的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格田大小不一等限制因素,导致区内耕地产量偏低,根据《云南省农用地分等技术报告》和《云南省永胜县农用地分等总报告》成果,评定项目区耕地土地整理前质量等别见表4。
2.3.2 项目区土地整理后耕地质量等别
首先根据前面建立的土地整理补充因素修正方法的计算,选取之前所提到的适用于田块规整度,田块破碎度,田块道路密度,生产道路密度,灌溉实施完善度和排水设施完善度的计算公式,根据丽江市永胜县沿江片区项目区的资料和数据,计算出土地整理各补充因素的分值k,根据表3中各因素权重计算出w×k,再根据修订评定系数的计算公式I=∑WiKi得到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进行修正系数I(详见表5)。
土地整理补充因素修正系数I=∑WiKi=1.693
再根据《云南省农用地分等技术报告》,计算出项目区耕地土地整理后质量等别,详见表6。
根据表4与表6对比可以看出,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土地平整工程措施、系统修建灌排沟渠、蓄水设施和田间道路,完善了区内农田水利和道路网络等配套基础设施,大大提高了耕作条件,因此项目完成后区内农用地(耕地)自然质量等从7等提高到11等,比较客观地反应了耕地质量的提高情况。
3 结论
土地整理项目中耕地等级评定是项目实施后效益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完全采用农用地分等中的因素来评价土地整理后的耕地质量,并不能充分反映出土地整理工程对田块形态,田间道路,灌排设施和农林防护等方面所作出的完善。所以本文采用以农用地分等的方法为基础,增加土地整理补充修正因素系数的方法来更加全面地反应土地整理工程对耕地质量的提高。并且以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沿江片区的土地整理项目为实例验证了此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金晓斌,何立恒,王慎敏,等.基于农用地分等土地整理项目的土地质量评价.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8(9):1549—1552
[2]苗利梅,范数印.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资源与产业,2007;(6):78—81
[3]江平,周连.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研究.农业网络信息,2007;(1):96—98
[4]刘水杏,曲波.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3):91—93
[5]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分等规程.北京标准出版社,2003
[6]郧文聚,程峰.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四个应用.中国土地,2005;(1):44
[7]张献忠,底艳,董棉安,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土地质量评价:以辽宁省庄河市土地复垦项目为例.资源科学,2004;26(2):38—14
[8] Lerman Zvi,Cimpoies,Dragos Land consolidation as a factor for ruraldevelopment in Moldova.Europe—Asia Studies,2006;58(3):439—455
[9] WANG Jun,YU Li,LUO Ming.Reviwe on Progress in Land Consoli-dation.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3;22:8—10
土地工程质量整理分析 篇5
对于土地的整理工作, 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其涉及领域广泛, 而实际工作的开展仍然需要以工程的测绘工作为基础, 获取各项工程相关数据、土地整理资料等, 以保障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土地整理测绘概述
2.1 土地整理概念
广义的土地整理主要有两部分:市地整理、农地整理, 而狭义上的土地整理则指农地整理, 内容主要包括了土地的复垦和开发, 以土地的利用要求与计划为依据, 充分利用相应的法律、经济行政法规以及工程技术等, 从全方位进行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整, 从而达到优化利用土地结构、合理布局的目的, 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 增大可利用土地的数量, 进而更好地提升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 实现社会、经济、环境良性循环。
2.2 土地整理测绘的涵义
所谓土地整理测绘, 即是指依据土地的整理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量预算、施工放样、项目竣工以及后期评估等结果与要求, 结合必要的测量仪器、成图技术等, 在野外收集一系列的土地空间数据, 用以进行土地的整理规划设计、工程量的预算、施工放样、项目竣工后期评估等相关的工作需求。
2.3 土地整理中测绘工作基本要求
2.3.1 土地测绘主要服务对象
土地测绘就相当是一张土地的未来蓝图一样, 需要对其实际的可行性、规划设计以及预算等各方面进行探讨和说明。通过实地了解土地的利用现状、进行地籍调查等措施, 服务于土地整理项目的正确规划、权属调整、新增耕地核定以及工程施工等各个方面。
2.3.2 土地测绘的项目要求
在实际的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 往往对测绘工作的要求较高, 尤其是对于土地的开发整理前期, 要求数据具备较高精度。因此, 就测绘技术和设计方案制定、设计概预算以及投资预算、项目方案经济性等综合方面来进行分析, 应当尤其注重对于测绘特点的充分考虑与分析。
3 工程测绘技术在土地整理的具体应用
处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各个阶段, 所应当采用的测绘技术也有所不同, 因此需要根据土地整理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测绘技术。
3.1 极坐标、标高测绘方法的应用
3.1.1 极坐标、标高测绘方法概述
该方法的操作, 是将宗地临近城市的坐标设置为控制点, 引至宗地内, 然后测出宗地内的界址点坐标。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将全站仪设置于已知点, 假定为A (x0, y0, h0) 上, 然后以此为基础测量出其水平位置 (D) 、垂直距离 (V) 以及斜距 (L) 等相关参数值, 进而测量出目标点B的三维坐标为 (x, y, h) 。如果遇到测量地区距离城市远的情况, 可以通过牵引城市坐标控制点, 设置过渡点、传算点的方式进行测量。而该测量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工作耗时长、工作量大, 容易犯错、精度较低。
3.1.2 土地整理项目坐标系的确定
土地整理项目中, 高程系统一般应选择国家高程基准。平面坐标视地区而选择, 在项目立项规划阶段, 为了使项目区和现有规划图纸套合, 必须选择国家坐标系, 项目完成后, 为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 也必须选择国家坐标系。但在工程施工阶段, 通常平面坐标系的选择以满足投影长度变形限值要求为原则, 即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2.5cm/km。根据规范要求, 在长度变形允许情况下, 应采用与国家坐标系投影带相一致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以某省基本农田整理测量项目为例, 该项目区地处柴达木盆地边缘, 属平原地带, 平均高程面为2780m。由于观测边长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时, 其长度会缩短ΔD, 公示如下:
计算获得ΔD=0.4364m/km, R为地球曲率半径, 此处取值为6371km。
测区中心点距离中央子午线174km, 根据规范椭球面上的边长投影至高斯平面上时, 其长度会放长ΔS,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其近似关系式为:
可计算出ΔS=0.3730m/km, 此处Y的取值为174km, S为单位归算边长, 两者抵消可计算出该坐标系每公里投影变形误差6.34cm/km。为了满足规范不大于2.5cm/km的要求, 该测区须做投影改正计算。
高程归化和高斯投影对于控制网边长的影响为前者缩短, 后者伸长, 两者抵偿后尚有6.34cm/km的残差不能抵消, 我们采用人为的改变归化高程来使它与高斯投影的长度改化相抵偿, 简称抵偿面坐标系, 此时选择高程修正值△H使:
则可以计算出△H=404m。
采用的方法为椭球膨胀法。其基本方法为:保持参考椭球的定位和定向不变, 以测区中心点为投影原点对椭球进行缩放, 使得经过缩放之后的参考椭球面与独立坐标系所选定的平面相切, 在该切点处, 两椭球的法线重合, 并且坐标也保持一致。所选择的投影变换公式为:
本测区的中心坐标点位为X0=4037880, Y0=671760, 根据式1可计算出抵偿面高程值为404m, 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km。X1、Y1分别代表该点位在80坐标系中的值。
3.2 地籍测绘在土地整理前期的应用
地籍测绘技术, 其主要的测量对象为无规则性土地, 是通过裁弯取直的方式, 实现地籍测量的详细和精准效果, 从而为土地的整理前期, 提供土地登记、土地统计等重要数据信息, 为图纸测绘提供参考。地籍图在经过地籍测绘后, 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补充、补测和修测, 而地籍图的编制应当让土地的使用者、所有者等积极参与其中, 以获得认同和签字, 避免后期可能出现的不必要纠纷。由此可见, 地籍测绘对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来说, 是其合法性、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在土地整理前期的设计环节, 要求对项目区的地形地貌、旧城改造、旧村复垦带来的损失和搬迁人口等问题进行评价, 通过数据形式来明确旧城镇道路、地下管道的施工状况。其中, 尤其需要注意对于林地、农业基础设施、坟墓面积信息的测绘, 提高其实时性、准确性要求。通过全面预测、分析土地整理项目, 保证后续阶段的工作顺利开展, 利用地籍测绘, 为城市规划、环境管理、工程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3.3 工程实施中期的测绘应用
在工程实施中期, 工程测绘主要需要向工程的施工单位、项目监控部门等, 提供数据。可以由工程监理部门对该项工作的控制、协调进行统一管理, 在设计方案过审之后, 就可根据前期测绘数据信息展开施工测绘。
3.3.1 施工管理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在实际的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 施工单位应当充分利用之前测绘所获得的数据成果, 然后依次为依据初步设计沟、路、渠、田坎的工程施工。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对于初期阶段的管理, 施工团队会采用相应的测绘技术实施操作, 运用初期测量成果, 结合专门设计控制点, 针对设计工作详细内容进行必要合理的补充, 最终有利于施工单位设计方案的通过, 同时有助于设计图件的实际施工和操作。
3.3.2 专项规划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实施土地整理的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了以下方面:土地开发整理建议书的撰写, 相关精确的研究, 以及项目设计等内容。在土地项目相关设计工作结束之后, 可以采用公司招标的方式, 通过施工单位, 开展工程的施工操作。所以, 项目的初期设计阶段, 会严格要求项目的可行性, 必要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需GPS测绘技术, 对于开发项目地区相关地貌数据进行准确的规划和测量。
GPS定位测绘技术的应用, 一般仅仅需要准备一架GPS全站仪, 即可投入使用, 其原理是捕捉卫星GPS信号, 然后将其进行放大、变换处理, 实时计算出检测站自有的三维坐标, 检测站点与任何点之间的具体方位。GPS定位测绘会在获取到GPS数据之后, 运用数字测图 (DSM) 系统来实现数据处理, 并将处理结果以Word文档、DWG格式图形文件的形式表达出来。其中, Word文档主要用于批量输出测量的坐标值;DWG文件则主要用于绘制土地的利用现状。
GPS定位测绘同样具有多功能、高效率、全天候、高精度的优势, 但与此同时也具备了劳动强度大、野外作业时间长、输出结果过分专业化的缺点。对此, 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开发了3D测绘技术, 该技术通过3D扫描系统、GPCAD软件的有机结合, 在继承GPS定位测绘优势的同时, 还能有效缩短野外作业的时间, 降低劳动强度, 其测量结果的输出也更加人性化。当前最新的土地整理规划中, 已开始针对基础图件实施改善措施, 所采用的资料通常来自于土地测绘数据, 在经过长期绘图之后, 即可获得。土地开发工作中, 对于数据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航片编绘来完成的, 这种方式和规划技术利用的是当前先进的3S技术, 然后再运用RS系统所具有的准确性, 测量即将开展土地整理项目的地区, 然后通过GIS系统, 即可保障土地开发整理的质量, 同时完成对于开发区的管理工作, 在确保项目准确性的同时, 保证土地开发整理数据准确性。
3.4 土地开发整理成果检验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在这一阶段, 对测绘数据的精度要求更高, 因为数据的准确性将直接关系到工程验收的有效性。竣工验收期的测绘数据还将被保存到项目存档资料中, 所以这一时期的测绘数据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在对土地整理成果进行检查、验收时, 测绘技术的应用重点主要在于对项目成果的检验上, 通过做好成果的归档、项目管理以及信息的管理工作, 保证土地整理测绘信息的精确度, 进而为土地的整理整体工作, 提供客观的、基础的并且最为可靠的数据参考依据。在对于成果的检验中, 测绘技术的实际应用需要尤其重视道路、电力、水利系统和设施方面的检验, 对于地形的坡度、地貌特征等进行认真的检验, 并且注意复检土地开发整理中的重点元素, 最终达到真实反映土地整理过程中, 造地情况和质量的目的。另外, 土地整理的测绘工作, 应当严格测量工程量, 针对地形测量、工程量测量等数据, 采取全面的检验, 保证为土地整理工程决算等所提供的数据是绝对真实可靠的。
5 结语
土地整理工作要求以精细、精密、精确测量作为重要基础, 合理化地利用现代测绘技术, 创建土地开发整理的新基础体系, 应该立足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实际, 通过对土地开发整理的认知, 探寻现代测绘技术应用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具体工作, 形成现代测绘技术应用的体系和机制, 做到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更高质量和更高精度的信息与数据, 为土地开发整理建立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基础。
摘要:土地整理项目属于一项涉及范围极广、综合性极强的工作,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整个过程中, 工程测绘都贯穿其中, 它是项目规划设计、项目施工以及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本文探讨了多种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测绘,土地整理,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谦.我国土地整理权属设置的宪法依据论[J].法商研究, 2014 (2) :58~66.
[2]吴孟珊.中国土地整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6) :53~55.
土地工程质量整理分析 篇6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整理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缓和日益紧张的人地矛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而提出来的,因而中国早期的土地整理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要目标,整理对象以农地为主[1,2,3,4]。近年来,专家学者对土地整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体系、内容与技术、规划与管理、运作模式、效益评价、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2,3,4]。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和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因片面追求“出地率”而重数量轻质量引发的诸多问题,土地整理对土地质量变化的影响逐渐为各级政府和学者们所重视,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索[2,3,4,5,6,7,8,9,10,11,12,13]。
本文探讨了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耕地质量管理的对策,希对土地整理相关政策的制定有益。
1 耕地质量的内涵
土地质量是指土地维持或发挥其功能的能力[14]。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耕地质量是指构成耕地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环境条件状况的总和,表现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高低、耕地环境状况的优劣以及耕地产品质量的高低。土地整理通过采取工程技术等措施对土地自然因素和环境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其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耕地自然因素、生态环境状况和耕地设施条件的改变上,是对整理前后耕地质量的综合量度。
2 现状与问题
2.1 重视面积,轻视质量
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仍主要是增加耕地或其他农用土地面积,尚未进入以提高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阶段[15],土地开发整理后耕地质量问题一直是该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我国许多地区可供开发的宜耕荒地已所剩无几,为了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将不具备开发条件的荒地加以开垦,从表面上看,土地整理的目标实现了,但整理后土地的质量却受到严重影响。土地整理不能只看面积的增加,更应注重土地整理后质量的提高,土地质量的提高是隐性的土地数量的增加。
2.2 忽略生态、景观效益
土地整理的内容中缺少生态规划、景观保护的明确要求,以致在土地整理的实践中就自觉不自觉地忽视生态方面的许多内容。在我国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追求沟、路、渠建设上的混凝土化和高品位设计,大面积混凝土灌溉水渠的修建虽减少了维护渠道与除草等劳力的付出,但无法涵养水源,严重影响土地生态环境,简化了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造成生物群落趋向不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增加农业生产的风险性。表面上的路林成行、沟渠成网、田地成片的网状格局虽美化农村环境和形象,提高生产效率,但抹杀了地方特色,形成了一个个景观风貌大同小异的“克隆”村。
3 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对土地整理补充的耕地验收评估机制
《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耕地总量减少的,由国务院责令在规定的期限内组织开垦与所减少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并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这表明:(1)在省级行政区域的耕地占补平衡中,确认省级行政区的耕地占补平衡的内容不仅仅是考察耕地的面积,还必须考察耕地的质量,只有当补充的耕地与建设占用所减少的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当,才能视作耕地总量不减少。(2)该规定明确了要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合作,共同验收,才是合法的。确认耕地占补是否平衡的技术性问题,涉及到耕地面积与地力的平衡。对于判断占用的与补充的耕地在面积上是否相当,在技术上可以采用已有的测绘方法。但如何判断占用减少的与开发整理等措施补充耕地的质量是否相当,特别是当出现异地开发整理的情况下,现有的有关评价指标与方法则不能完全满足需要。要通过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起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耕地的质量可比性,以此来实现新法规定的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为此,国土资源部与农业部应尽快制定耕地质量评价的指标与方法,专门用于确认建设占用减少的与开发整理所补充的耕地的质量是否相当。
3.2 加强土地整理对象宜耕性评价与管理,开展后备耕地资源质量调查
1996年10月31日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目前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即未利用地中低荒草地、沼泽地、盐碱地和水域用地中的苇地与滩涂,大约0.7亿公顷。这些后备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低湿渍涝的东北、旱涝盐碱的黄淮海平原,以及其他坡陡土薄的山地丘陵区。这些地区的未利用地地处气候干旱地区和西南部的高山、高原地带及东北北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这些土地开发实践证明,因在开发前的宜耕性评价不严格,开发方法以及开发后的利用方式不合理,导致所开发耕地的地力退化,教训是深刻的。为此,国家在今后继续实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开发未利用地为耕地的过程中,要强化耕地地力的评价与管理,把是否进行过开发项目区土地的宜耕性评价作为立项前提,评价结果为不宜耕的土地,切实做到禁止开发,国家投资坚决不予资助。在宜耕评价的基础上,还要对开发方法、开发后的利用方式等进行周密、详细的论证,确保开发后的耕地地力不退化。此外,目前的土地利用详查知识调查的土地利用现状,并未对各种土地资源的质量进行详查,所以必须要查清后备耕地资源的质量,包括水源条件、地形坡度、土地厚度、土壤质地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资源评价,搞好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规划,这样才能保证新开耕地的质量,也才可避免开垦耕地引起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3.3 建立土地整理耕地生态环境污染的评价与管理机制
从全国整体而言,耕地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目前全国受工业“三废”污染、乡镇企业污染和受农药严重污染的耕地约2186.7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16]。耕地受到污染后,利用污染的耕地生产的农产品也将受到污染,食用后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强化耕地生态环境的评价与管理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紧迫和繁重的任务,并且应列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试想即使通过整理项目后新增耕地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整理后项目区内的耕地已经被或者未来会被污染,那么该耕地产出的农产品必也遭到污染,那么这个土地整理项目是彻底失败的。所以,要加强管理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可能影响耕地质量的工程技术环节。比如,对客土源尤其是河泥、塘泥、垃圾等的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价,不符合国家颁布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不能使用;涉及饮水灌溉的,要对引用的水源特别是引用城市污水,对水质进行检测和评价,必须符合国家农田灌溉用水标准,否则不能使用。当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验收时,要对开发整理前后的土地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只有当评价的结果显示开发整理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情况下,项目才能予以验收合格。
3.4 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整理规划的统一,确定易地开发的重点区域和限制区域
全国和各地区在制定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重点目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必须搞好耕地开发规划与土地保护规划这两项专题研究。在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土地整理,把土地整理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部分,从气候、地形、区域经济条件等综合出发,确定易地开发的重点区域和限制区域,选择好开荒地区或部位,选择开垦难度小、开垦后不易发生土地资源退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后备土地资源,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土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提高土地利用率。
3.5 增加土地开发整理中自然生态景观规划内容
虽然我国国情决定当前土地整理不可能把景观置于中心位置,但也不能因此忽视景观因素,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汲取他们的教训,在土地整理中逐渐增加生态景观规划的内容,借鉴韩国、日本的经验,在整理规划中突出乡村景观的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把丘陵沟谷、河川平地等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土地整理中农田、乡村规划结合起来营造优美的农业和乡村景观。这样不但有利于形成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而且能大大推动乡村旅游、农业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发展。
4 结论
土地工程质量整理分析 篇7
关键词:重庆,土地开发整理,自然要素,地貌,土壤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般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 (农田防护工程, 拆迁工程和沃土工程等) 。因为地域分异规律的存在, 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等是有差异的, 而这些因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方向,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必须遵循当地的自然规律, 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影响因素, 是该区域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的基础。
1 自然条件
1.1 区域地形地貌
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山地区, 市域内存在各个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渝东南川鄂湘黔隆褶带, 渝西川中裙带, 向构造的渝南川黔南北构造带和渝东北大巴山弧形褶皱断裂带。各构造体系由不同的岩层组合, 差异性很大的构造特征和发生、发育规律, 塑造了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其特征:一是地势起伏大, 层次地貌不明。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 最高的大巴山鄂岭海拔2796.8m, 其余大多在1500m以下, 西部地势低.大多为300~400m的丘陵;二是地貌造型各异, 以山地、丘陵为主。全市地貌类型分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 台地, 平坝八大类, 其中以山地面积最大, 占全市幅员面积的72.85%。三是地貌形态组合的地区分异明显。华蓉山——巴岳山以西为丘陵地貌:华蓉山至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北部为大巴山中山山地;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属巫山大娄山山区。四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 喀斯特地貌大量集中分布, 地下和地表喀斯特形态发育均佳。在北斜条形山山地中发育了渝东地区特有的喀斯特槽谷奇观。在东部和东南部的喀斯特山区分布着典别的石林、峰林、洼地、浅丘、落水洞、溶洞、暗河、峡谷等喀斯特景观。
全市地貌虽然以山地为主, 但以海拔高程分布而论, 大多数海拔在适宜作物二熟到三熟制的800m以内, 其中海拔在500m以下的面积31785km2, 占幅员面积的35.61%, 500~800m面积20921km2, 占25.42%, 800~1200m面积16795km2, 占20.40%, 海拔1200m以上的面积12815km2, 仅占幅员面积的15.57%。
1.2 地形地貌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影响分析
地形地貌是影响土地开发整理的主导因素, 其通过土壤、气候、水文的再分布影响着土地资源的类型及特征, 不同的地区由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地势起伏, 地面坡度和坡向特征, 因而有了特征各异的地形地貌。不同的地表通过对热量、水分的再分配制约着农林牧用地的分布及利用方式。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通过在不同地形地貌区布置相应的工程, 改变热量、水分等的再分配, 进而影响土地利用方式, 地形地貌不同所布置的工程类型和数量也不相同。
地貌主要通过影响土壤的再分配来影响土地平整工程内容, 如在平坝区土层通常较深厚, 一般不会考虑爆破改土工程, 而在喀斯特地区, 由于特殊的地貌条件, 平坝田土少, 早坡地多, 受特殊的地表溶蚀形态影响, 乱石缝地在坡耕地中比重较大, 在该地类中掺杂相当数量的石碓, 石包、牛背石和卧牛引, 土层浅薄, 这类石漠化坡耕地就需要取石还土, 炸石造地;另外在进行坡改梯工程中, 虽然修筑水平梯田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但同时也应考虑工程量和投资来选择适宜的梯田形式。通过对重庆市忠县复兴等7个 (乡) 镇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对比, 修筑水平梯田与隔坡式梯田投资比例与地面坡度呈正相关性, 坡度较陡时, 修筑水平梯田的平均每亩投资甚至高山修筑隔坡式梯田近1倍。因此, 考虑到工程量以及资金投入, 一般坡度较陡的山地区坡改梯以坡式梯田和隔坡梯田为主, 坡度较缓中低丘陵区尽量修筑成水平梯田。
在农田水利工程方面, 地貌类型主要通过对水资源的再分配决定区域农田灌溉和排水的主要问题以及农田水利工程布设。在地势稍平缓浅丘干坝地区, 土地利用以水田为主, 该区灌溉水滋通常比较丰富, 只需配套相应灌溉渠系即可, 灌溉形式以提灌和坑塘蓄水为主。在山地和丘陵区旱地比例大, 农田水利重点解决旱地灌溉和排水, 由于该地貌区提水困难, 通常修筑小型塘堰和蓄水池来解决旱地的灌溉。平坝区在布置渠系时, 干渠多沿等高线布置, 支渠垂直等高线布置, 在山区, 丘陵区由于地形比较复杂, 岗冲交错, 起伏强烈。坡度较陡, 河床切割较深, 比降铰大, 耕地分散, 以旱地为主, 且位置较高, 一般需要从河流上游引水灌溉。干渠一般沿灌区上部边缘布置, 大体上和等高线平行, 支渠沿两边的分水岭布置。
在其他工程方面, 山地区由于山高坡陡, 且坡面较长, 为防止地表径流破坏作用的扩大, 在长斜坡上应每隔一定距离布置拦山堰和截水沟, 来保护农田、防止沟头前进井可起到蓄积地表径流的作用。另外, 地势切割较大地区还要适当考虑沟道治理工程, 如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
2 气候条件
2.1 区域气候
重庆气候处于南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市太阳总辐射在2700~3900兆之间, 日照时数980~1580h, 其中东北部相对较高, 年日照时效l300h以上:市内各地气温南北纬向差异不大, 垂直差异明显, 年平均温度14.0~19.0℃, 午平均最高气温19.3~23.3℃;≥10℃活动积温平坝丘陵地区为5100~6200℃, 山区不足5100℃;无霜期平坝丘陵地区冬暖霜雪少见, 年平均无霜期270~349天, 山区在270天以内。重庆市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1200mm之间, 南川、綦江和江津一线以南地区, 黔江大部分地区和万州北部地区, 降水量1200~1400mm, 合川, 铜梁和荣吕一线以西地区。不足1000mm;降水强度各地累年最大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150~300mm之间, 降水量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重庆市各地年平均蒸发量为920~1570mm之间, 全市大部分地区最大蒸发量为1100~1700mm, 年最少蒸发量为800~1400mm。重庆市气象灾害频繁。主要有夏伏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夏早约3~5年—遇, 西部和北部偏重, 伏旱约10年6~8遇, 通常与连晴高温相伴, 中部地区最重;暴雨年平均降2~4场, 年平均暴雨多发区在东北部开县、粱平地区以及东南部黔江、酉阳等地区, 涪陵等中部以及重庆市西部地区暴雨为相对较少区;冰雹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盛夏的山区, 大风和冰雹往往相伴发生, 大风与地形关系密切, 山口河谷地带较多较大。
2.2 气候条件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影响分析
气候条件包括降水量、蒸发量、气温、日照、积温、无霜期、冰冻、湿度、风力、风向、冰雹、河道的水位流量、含沙量, 水质及河道的特征 (如长度、坡度、面积, 流势等) 等。这些都是工程设计时应该考虑的条件。其中降水量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设计的影响最大, 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农田水利工程应充分在调查分析整理区域的气候条件进行设计, 如在季节性干旱较严重的地区, 应多兴建水库、堰塘、蓄水池等积蓄工程, 在洪涝灾害, 暴雨频繁的区域, 则应注重配置排洪、排涝工程。在具体的每项分项工程中, 也应根据当地多年的气象资料进行设计, 如在排水、排洪沟的规格就要根据区域降雨强度来设计, 重庆市丘陵区典型排水、洪沟设计排洪流量按以下公式计算:
排水沟设计排洪流量计算:
式中:Q——设计排洪流量 (m3/S) ;
——径流系数;
——平均1h降雨强度 (mm) , 一定排洪标准下的最大暴雨量;
F——排水沟控制的排水面积 (km2) 。
因此, 地区间的降雨强度的差别, 决定排水、排洪沟设计的规格和密度等。
3 土壤条件
3.1 区域土壤
土壤条件包括土壤类型、理化性质、分布状况等。其中土壤类型和土壤质地对土地开发整理影响较大。重庆市土壤类型多样, 根据普查全市共有水稻土、紫色土、黄壤、石灰岩土、新积土、黄棕壤、棕壤、山地草甸土8个大类。
3.2 土壤条件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影响分析
各类型土壤具有不同特点, 有着不同的农业生产限制因素,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应针对各土壤类型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采取土壤改良措施。水稻土总体耕作条件好, 但部分水稻土区域由于水利条件差, 致使区域排水不畅。冬水田比例大, 湿害严重, 潜育化突出。因此, 水稻土区土地开发整理主要措施包括维修新建水库、堰塘, 保证水田灌溉水源, 配套灌排设施。紫色土通常硕质含量高, 保水防冲能力弱, 水土流失严重, 从而又使其土层浅薄, 实施土、水、林综合治理, 坡地改梯地, 治理坡面水系兴修蓄水池, 沉沙由、营造农业防护林, 增施有机肥是培肥紫色土的根本途径。对相对贫瘠的黄壤、红壤部分, 需要采取爆破取石、客土工程措施, 增施有机肥来改良土性。
4 地质条件
4.1 水文地质
重庆市地下水分属为两个大的水文地质单元。一个属于四川盆地水文地质区, 另一个属盆周山地水文地质区, 盆地区以孔隙水和岩溶水为主, 盆周山地区以岩溶水为特征。重庆市划归两个水文地质区和四个亚区。
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蓄水深度、流量和涌水量等因素影响着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中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布局和设计, 在地下水水量丰富、易开采的地区, 可采用机井引水方式。机井的位置布设和数量主要是依据单井出水量来确定, 机井的井型主要考虑含水层的厚度、富水性及地下水埋深等水文地质条件。
4.2 地质灾害
重庆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海拔500~2685m的低山、中山占全市面积的75.8%, 低于500米的丘陵占18.2%以上。地质构造复杂, 褶皱强烈, 断裂发育。地层多样, 软弱岩组分布较广。岩石力学性质差异悬殊, 岩溶发育强烈。加之, 本市降雨充沛, 雨量集中, 多暴雨:水文网发育, 江河冲刷、切割强烈。因此, 各类地质灾害发育, 危害严重。重庆市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岩溶塌陷四种。地质灾害由于受地质构造和地貌的控制, 所以具有地域性, 浅丘与平坝地区地质灾害较少, 中, 深丘地质灾害中等, 地质构造复杂褶皱强烈的山区和工程地质条件差的河谷地区地质灾害特别发育, 约占全市地质灾害的90%。河谷地区又主要集中在长江、乌江和嘉陵江河谷两岸, 特别是冲刷岸。
参考文献
[1]施通母普夫 (德) .通过土地整理进行农业地区的重新调整和发展[M].武汉测绘学院编译, 乡村地区土地整理中的技术和程序, 1985.7~10.
土地工程质量整理分析 篇8
1 类型区的划分
1.1 类型区划分的方法
一级类型区主要依据气候类型划分。新疆的地形地貌可以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北面是阿尔泰山, 南面是昆仑山, 天山横亘中部, 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 天山以北为北疆, 哈密、吐鲁番一带称东疆。以天山为界, 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总体看, 北疆平原热量较少,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光热资源丰富, 降水稍多, 无霜期较南疆短, 农作物一年一熟;年平均气温4~9℃, ≥10℃的积温2 500~3 600℃, 年降水量200~300 mm, 年蒸发量1 500~2 300 mm, 年均无霜期140~190 d, 最大冻土深120~260 cm。东疆内陆盆地是全国少有的极度干旱区, 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蒸发极其强烈, 热量丰富, 水源短缺, 农作物一年一熟至二熟;年平均气温9~12℃, ≥10℃的积温4 000~5 400℃, 年降水量小于100 mm, 年蒸发量4 000 mm以上, 年均无霜期220~280 d。南疆平原盆地热量丰富, 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光热资源丰富, 降水稀少, 无霜期长, 农作物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年平均气温10~14℃, ≥10℃的积温4 000~4 300℃, 年降水量50~100 mm, 年蒸发量2 000~3 400 mm, 年均无霜期190~230 d, 最大冻土深80~150 cm。依据气候类型, 将新疆一级类型区划分为北疆平原类型区、东疆内陆干旱盆地类型区、南疆内陆干旱平原盆地类型区。
二级类型区划分重点体现与项目建设有关的类型要素。通过对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土壤、土地利用限制性条件、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和方向、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特征等影响土地开发整理的关键因素的综合分析, 结合新疆农业区划、土地利用分区、农业灌溉制度分区等区划资料, 确定二级类型区的划分。
1.2 与国家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的对应分析
经过对25类国家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的标志特征、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和方向分析, 在国家三北沙化脆弱地土地整理模式中, 重点加强农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生态防护林, 加强盐碱地治理, 改善农田生态条件;在国家西北平原绿洲土地整理模式中, 重点发展节水灌溉, 增加耕地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 建设良性循环的绿洲农业系统。这2类国家模式与新疆土地开发整理模式的特征相符合。将吐鲁番—哈密盆地绿洲整理类型区 (模式) 、塔里木盆地南部盐碱、生态治理类型区 (模式) 与国家三北沙化脆弱地土地整理模式相对应, 其他二级类型区 (模式) 与国家西北平原绿洲土地整理模式相对应。
2 各类型区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和方向
2.1 北疆平原类型区
一是伊犁河谷平原开发整理类型区。该区域是全疆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但目前由于水利工程设施的制约, 水资源利用程度较低。土地开发整理将依托南岸大渠、伊犁河拦河枢纽及北岸干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 配套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适度开发土地资源, 同时加强土地整理, 提高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二是准噶尔盆地北部开发整理类型区。该区域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且缺乏调蓄水库工程, 是限制该区域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因素;额敏河流域地下水超采, 该区域地下水利用将受限。土地开发整理将依托引额供水工程, 其沿线宜适度开发土地资源, 其他区域依托山区水库工程建设, 且以土地整理为主, 配套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三是准噶尔盆地南部平原绿洲整理类型区。该区域属水资源短缺水地区, 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限制该区域土地开发整理的规模, 土地开发整理应强化高效节水灌溉, 以土地整理为主, 配套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提高土地资源及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四是准噶尔盆地东部整理类型区。该区域河流短小, 水资源匮乏, 季节性缺水严重, 土层薄、热量不足。土地开发整理应切实采取措施实施节水灌溉, 降低灌溉定额。通过配套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加强土地整理, 提高土地资源及水资源的利用效益。五是低山丘陵旱田整理类型区。主要位于天山北麓、阿勒泰山南缘、塔额盆地、伊犁河谷的丘陵、低山适宜旱作的区域。农作物生长以自然降水为主, 因而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制约, 灌溉保证率低。土地开发整理应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有条件的区域可实施扬水灌溉、自压喷灌等辅助性的补充灌溉来达到旱改水的目的。
2.2 东疆内陆干旱盆地类型区
吐鲁番—哈密盆地绿洲整理类型区, 该区域水资源十分匮乏, 地下水开发过度, 防御风沙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土地开发整理应强化实施节水灌溉, 降低灌溉定额, 发展设施农业 (大棚滴灌蔬菜、瓜果) , 配套农田防护林, 防风治沙。
2.3 南疆内陆干旱平原盆地类型区
一是塔里木盆地北部盐碱治理类型区。该区域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由于直接影响到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地表水资源的供给量受限, 地下水位高、土地盐碱化较为严重, 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率低,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开发利用地下水不仅能够增加水源,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而且能够在盐碱地改良、农业节水、水资源时空调节、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综合效益。因此, 土地整理应遵循水资源开发应统一规划、合理开发, 全面实施高效节水灌溉, 提高土地资源及水资源的利用效益。二是塔里木盆地西部盐碱治理类型区, 该区域由于地表径流时空分布不均匀, 造成春季严重缺水, 夏季频发洪水。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土地盐渍化普遍。土地整理整理将依托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潜力, 全面实施高效节水灌溉, 以改造盐咸地为目标, 加强土地整理, 提高土地资源及水资源的利用效益。三是塔里木盆地南部盐碱、生态治理类型区。该区域由于地表径流时空分布不均匀, 造成春季严重缺水, 夏季频发洪水。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防御风沙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建材设备运距远。土地开发整理应充分发挥现有机电井的效益, 然后再规划新建机电井。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要与盐碱地改良规划、节水规划、抗旱规划相结合, 以提高用水效率和综合效益。结合山区控制性水库建设, 视水源条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 整理与开发并举。
3 结语
在新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制定过程中, 依据类型区划分成果, 分区域确定了田块长度、灌溉设计保证率、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林占建设规模的比例等土地开发整理建设的关键指标。此外, 结合新疆农业灌溉制度分区, 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特性、轮灌方式和农作物丰产经验, 确定不同工程类型区作物灌溉制度和用水定额。类型区的划定对于新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和分区域措施的确定, 以及科学制定新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介绍了新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的划分方法以及与国家土地开发整理模式的对应关系, 并从北疆平原类型区、东疆内陆干旱盆地类型区、南疆内陆干旱平原盆地类型区3个方面分析了各区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和方向, 以期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参考文献
[1]邓炜, 鲍金星, 王锐.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4) :6581-6583, 6602.
[2]孟广文, 柳海岩, 秦楠, 等.天津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9 (3) :69-74.
[3]赣县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课题组.土地整理如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J].中国土地, 2010 (1) :54-55, 57.
【土地工程质量整理分析】推荐阅读:
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竣工质量评估报告08-0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监理规程10-24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分析07-11
土地复垦工程10-26
土地工程建设06-14
矿区土地工程复垦技术06-09
山区土地工程农田水利06-28
土地复垦工程承包合同08-03
土地复垦工程自建报告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