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检查报告(精选9篇)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检查报告 篇1
关于湛江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检查报告
省国土资源厅: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督查的紧急通知》(粤国土资耕保发„2010‟415号)(以下简称“《紧急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和易地开发补充耕地项目进行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被督查项目基本情况
根据《紧急通知》土地开发整理督查项目清单,我市被督查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22个,其中国家级投资项目7个,分别是徐闻县锦和镇、吴川市兰石-长岐镇、徐闻县曲界镇、雷州丰收农场济公坡、徐闻县前山镇、吴川市兰石镇、徐闻县南山镇土地整理项目;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8个,分别是丰收农场西湖等5个队、徐闻县勇士农场、遂溪县杨柑镇、雷州市英利镇、雷州市调风镇英利镇、吴川市塘尾吴阳镇、东海岛硇洲镇、坡头区乾塘镇土地整理项目;易地开发补充耕地项目7个,分别为东海岛东简镇、廉江市高桥镇二期、湖光农场一期(由东升农场改点)、湖光农场二期(湖光镇改点)、吴川市中山镇、徐闻县大水桥镇、徐闻县下桥镇下桥农场信桥村委易地开发补充耕地项目。
—1—
二、检查项目实施情况
目前,从检查各项目的实施情况来看,徐闻县锦和镇、吴川市兰石-长岐镇、徐闻县曲界镇、雷州丰收农场济公坡、徐闻县前山镇、吴川市兰石镇、徐闻县南山镇7个土地整理项目和东海岛东简镇、廉江市高桥镇二期、湖光农场一期(由东升农场改点)、湖光农场二期(湖光镇改点)、吴川市中山镇、徐闻县大水桥镇、徐闻县下桥镇7个易地开发补充耕地项目现已竣工并报省厅申请验收,现正根椐省中心或省厅要求补齐完善竣工验收申报材料,争取9月份完成全部资料上报省厅;丰收农场西湖等5个队土地整理项目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5%;徐闻县勇士农场土地整理项目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15%,已钻6口大机井,开通田间道20000米,平整土地40多亩;遂溪县杨柑镇土地整理项目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2%;雷州市英利镇土地整理项目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雷州市调风镇英利镇土地整理项目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吴川市塘尾吴阳镇土地整理项目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4%;东海岛硇洲镇土地整理项目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坡头区乾塘镇土地整理项目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5%。以上项目都能按照《责任书》的要求,在2010年12月完成并上报竣工验收资料。
三、检查项目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
根据《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3‟122号)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项目都严格遵循以“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公告制、监理制和合同制为内
容的五项制度,这是对项目的策划和建设实施负责,并增加了项目实施的透明度,使群众了解和支持,并有效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
四、检查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的落实情况
为确保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和项目资金的安全,项目承担单位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122号)和《广东省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财政直接支付申请和审核规程(暂行)》(粤财农„2008‟110号)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帐管理,项目资金的拨付严格执行资金拨付程序。确保了资金使用安全,没有占用或挪用现象。
五、存在问题
1、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责任措施不到位,工作抓得不够落实,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
2、项目前期工作做得不扎实,缺乏深入调查,规划设计不合理,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造成项目需要变更设计、调整开发位置,从而影响了项目的实施;
3、普遍存在项目进度款拨付缓慢且手续繁琐;
4、验收程序(资料)复杂,许多项目为完善竣工验收申报材料延误了省厅验收确认时间等。
六、整改措施
1、由于我市有2个项目未能按照《责任书》的要求按时完
成,我局根据项目存在的问题,结合省厅约谈会议的精神,督促廉江局和遂溪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整改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全力推进廉江市营仔等2个镇土地整理项目、遂溪县下六镇易地开发项目工程进度,确保项目在今年底前完成,上报省厅申请验收;
2、加大项目监督力度。为进一步加大对项目的监督力度,我局成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督办领导小组,杜林局长亲自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梁孟明任副组长。要求各项目县(市、区)局每个月上报一次项目进展情况,领导小组根据上报情况派出有关业务科室人员到各项目现场进行核实、督导,及时解决项目存在的问题,确保按计划完成项目的实施;
3、加强信息上报制度。积极争取省厅和省土地储备局等上级部门在政策和业务上的指导,主动沟通联系、反映情况,及时掌握上级的有关要求,在工程实施的同时切实做好项目的相关内业资料,做好项目的竣工验收准备。
七、落实责任人挂牌督办情况
根据省厅《关于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督查的紧急通知》文件要求和各项目自查情况,确定杜林局长亲自督办廉江市营仔等2个镇土地整理项目,廉江局李连局长负责项目的落实;其余项目梁孟明副局长负责挂牌督办,遂溪县局陈梓生局长、雷州市局李奇源局长、吴川市局杨智局长、徐闻县沈耀局长、坡头分局李日
华局长、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唐坚局长和市研发中心李金成主任分别负责本县(市、区)项目的落实。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检查报告 篇2
1 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
在目前实施的项目中,从质量管理体制来看,市级土地开发整理中心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管理的:一方面通过与县级项目实施单位签定项目实施委托书,将质量管理作为项目实施的一部分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业主单位与监理公司签定合同,由监理公司直接委派的监理进行质量监控。县级项目实施单位通过合同管理施工单位,并协调施工单位和监理之间的关系。
2 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合同执行不利,存在着合同约束乏力的问题
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和县级项目实施单位之间虽然签定了委托书,但委托书中的条款并没有得到真正或全面执行。这种纸上写得头头是道、多么重要而实际执行是另一回事的情况很多。其结果是,久而久之合同成了一纸空文,形同虚设,一旦发生纠纷,相互扯皮,成了断不清的官司。
2.2 质量管理许多时候严格不起来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不是按照监理的意见及时纠正,而是找县级实施单位说情,甚至找一些理由来软磨硬泡。
2.3 监理职能不到位
监理是代表业主单位在现场进行质量管理的,他的职能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施工的质量。因此,业主单位必须按合同约定充分赋予其权力,保证其在质量问题上真正说了算。如果监理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只有报告权没有现场处置权,这个监理的作用就很难正常发挥,质量管理就失去了重要保证。
2.4 片面强调增加耕地面积,用于拆抵工业用地项目指标
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这些地区土地整理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追求表面上的耕地占补平衡,而忽视了土地开发整理的质量,新增耕地滥竽充数,以补偿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有些地区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缺乏长效机制,土地整理项目检查前成绩斐然,检查后无人再管,新增耕地中水渠堵塞、树苗枯死、道路塌陷,成了新的抛荒地。
2.5 部分地区在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着两大制约因素,一是人员少
据调查,现在从事土地开发整理的人员很少,有些市虽然实行了项目负责制,但是,由于人手不够,不可能一、两个项目设一专人管理。二是业务不熟。由于开展土地开发整理业务时间较短,大家对土地开发整理业务的认知程度还不深,还不能完全适应土地整理事业发展需要和工作要求。
2.6 没有全方位、全过程、全环节地对工程质量、费用、进度进行监督和管理
有些监理公司派驻施工现场的监理人员由于专业素质差,质量意识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执行有关规范和规程。有的没有编制监理实施细则,抽检频率不够,有的对工程进度未进行有效地控制,这些都不能充分发挥监理对工程指导、监管的应有作用,从而影响了工程质量的提高。
有些施工单位资质不够,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不科学,或不按规划设计施工,有的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这些都直接导致工程施工质量不高。
3 质量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3.1 实行各级实施单位分权的质量管理模式
实行项目实施质量分级管理,首先要明确界定市、县两级的权利和责任。就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讲,在市这一级,虽然市中心和市局主管科室都有权利和责任参加项目实施
质量管理,但是市中心和市局主管科室只行使参与和监督检查权,并负有相应的责任,县级中心作为项目的业主单位,主持日常质量管理工作,对项目实施质量承担主要责任,同时,对一般质量问题也行使最终决策权,对重大质量问题负有向市中心通报情况的义务,以及向省中心报告和请示的义务。
3.2 制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质量标准体系
质量管理是项目实施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项目实施管理三大控制目标的重点。质量管理是依据技术标准进行的。目前,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处于初级阶段,只有一部全国性的土地开发整理验收标准,还缺少科学规范的土地整理质量标准来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各地应综合考虑地域特点、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差异性等因素,灵活制定科学合理、可量化、实用性强的土地整理工程质量指标,对田块平整、土壤质量、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等作出明确规定,使土地整理质量能够量化和比较,为土地整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3.3 保证项目验收的严肃性
项目验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聘请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环保、电力等部门的专家组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验收组。采取机关、整理中心和有关专家人员三结合的形式,本着对国家负责,对群众长远利益负责,依据有关行业标准,制定工程质量验收办法。对项目单体工程采取听汇报、查看资料、踏勘现场、评定计分的方法,逐项进行检查、评议。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责成施工单位制定整改措施,并限期完善达标,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标准。
3.4 建立素质较高的土地整理专业技术队伍
土地整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业务工作,要求从业者具备综合业务素质。一支高素质的土地整理专业队伍是保证高质量、高效益土地整理工作的必要条件。通过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新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土地整理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没有高素质的土地整理专业队伍,就不可能管理出高质量的土地整理项目,最终也不可能收到土地整理的预期效果。
3.5 建立各项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把好工程质量关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土地整理中心、耕保科等相关科室技术骨干为成员的全市土地整理技术监督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质量的监督把关。可以建立施工质量巡检机制,技术监督领导小组负责巡回各项目施工现场,监督检查施工质量,定期对所有施工现场全部巡查一遍。还可以建立质量问题整改机制,对巡查中发现的施工质量问题,技术监督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责令施工队返工并限期整改到位,这些措施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3.6 建立土地整理工程招投标管理机构建立土地整理工程的招投标制度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大型的土地整理工程都必须公开招标,择优选择具有资质的企业来施工,并加强工程质量全过程监督,防止施工时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对不按要求施工的责令停工整改,是提高土地整理项目实施透明度、推进土地整理市场化、保证项目建设的重要手段。
摘要:在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土地整理是其中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社会事业,还是规划国土保持耕地总量平衡的重要措施。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供同行参考。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评审浅析 篇3
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概述
土地属不可可再生资源,具有稀缺性和利用的外部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生产大国,土地资源更珍贵。土地开发整理是国家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
1998年9月28日中华人发共和国第八号令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并于1999年1月日起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有了法律依据;2000年国土资源部制定并实施《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 号)等部门规章,各省也参照制定出台了各自的实施规范及细则。2001年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各省、市全面展开。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特性
2.1规模大、分布广、项目区较远、交通不便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主要为农业用地开发整理,项目分布于农村耕种地或离村庄较偏远的地方,交通不便利。
2.2建设周期短、施工受气候、季节影响大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周期一般为1-3年(重点及示范项目不超过3年、补助项目1年),项目施工受气候影响较大,在北方地区,冬季冻土,无法施工,在南方地区,雨季也不能施工。项目目的是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产出率,让农民增收,项目施工时还要要考虑农民的耕种季节,尽量不影响农民耕种。
2.3资金无偿投入
当前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资金投入基本上是无偿提供,从国家到地方,制定的土地开发整理有关规定,基本上都是以无偿提供为主,有偿使用为辅的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投资多元化,应当对有偿和无偿的范围应有原则的界定,转变成以有偿使用为主,无偿提供为辅。
2.4无法形成实物资产移交
项目投资大部分不形成实物资产交付使用,除项目资金用于购置与项目配套的设备形成固定资产外,开发整理后的土地移交用户,不进行固定资产移交,直接冲减投资。
2.5项目费用按预算核定
项目实施执行预算管理,超支一律不补。项目按下达预算执行,如项目投资需增减,必须报原批准部门审批,其他费用按工程费的一定比例核定,并有明确的开支范围和标准。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评审重点及难点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评审在评审目的、程序、内容与一般基建项目评审是一致的,但因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其特点,在项目评审重点及难点上存在一些需特别关注的内容。
3.1实施执行管理
3.1.1管理制度的执行
因项目实施起步晚,各省、市、县起步时间参差不齐,部分项目实施单位首次承担,项目管理制度执行,如项目招投标、合同管理等没有经验、不规范;项目法人制、监理制流于形式等。在评审时,评审人员需重点关注,且有时需帮助协调、解决评审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3.1.2执行管理
国家投资项目执行管理过程涉及多个部门,项目承担单位有的是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也有的是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而实施单位大部分为县级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在资金拔付管理、费用支出上存在:项目前期工作费、业主管理费、竣工验收费等项目承担单位留下一部份再拔付到项目实施单位,或都实施项目报账制,按项目进度拔款;工程款、规划设计费、测量费等有的由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支接支付;有的拔到项目实施单位由实施单位支付。项目资料、档案分部门管理,在评审及核查时,需各部门同时提供资料才完整,在评审过程中需各相关部门配合、协调。
3.2工程费用的控制
3.2.1工程量计算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量准确计量存在较大困难。设计规划图计量及实物计量都存在较大困难,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规划内容均为不规则体,无详细标注尺寸、无法按图准确计算工程量,而实物计量也存地困难,尤其是土石方工程的工程数量难以准确计量,故如何审核该分部工程的工程量尤为重要。可采用挖填总量平衡、平均挖填高度等方式筐算工程量的合理性。
3.2.2综合单价的确认
项目涉及的工程内容较简单,但工程量大,综合单价的细微差异可导致总价相差较大产生较大差异。尤其在开发项目中土石方工程所占比例较大,综合单价影响工程总价比较突出。项目通过招投标后,投标范围内的综合单价大部分已确定,但因为招投标过程不规范,很多项目施工单位采取低价中标或不平衡报价,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变更、签证方式从新确认综合单价获取高额利润,如何确认这部分综合单价尤为关键。
3.2.3工程变更、签证及措施费用
项目普遍存在前期可研、规划设计不到位,实施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签证较多,有些工程变更、签证工程量比招投标时的工程量都大,设计、现场监理人员如把关不严,该部分工程核实较为困难,只能通过评审人员经验来判断其合理性。
3.3其它费用的控制
其它费用包括前期工作费、竣工验收费、业主管理费和不可预见费等。各项费用均有明确开支范围及标准。评审及核查过程中,其它费用超支情况经常发生,特别是前期工作费中的可行性研究费,预算编制费、土地清查勘测费因市场竞争不充分,合同价一般都高于规定开支标准。
3.4资金管理与核算
3.4.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具有来源的固定性及使用的限制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 号)明确规定了资金的使用的范围、开支标准等,项目资金管理属专项资金范畴。
3.4.2资金拨付渠道:三种资金拨付渠道,财政渠道(财政部-省财政厅-州财政局-县(市)财政按进度拨付)、国土渠道(财政部-省财政厅-省国土-州县(市)国土部门)、财政国土混拨。
3.4.3项目资金核算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为了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都能清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评审的全过程,财务评审人员必须编制科目对接表、调整分录明细表及国土资财会计报表、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会计报表两套报表。
3.5规划设计与预算执行情况对比分析
项目实施预算管理,超支一律不补。而项目前期可研、规划设计较粗糙,资金计划下达后需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和预算或者在实际施工中直接更改设计,为了控制项目投资不超过下达预算,项目承担单位往往通过减少实物工程量或删减工程内容来控制总投资,大部分项目工程实施内容及实际投资与项目规划设计与下达预算相差较大。
3.6土地权属及效益评价
土地开发整理的总目标是保持国家耕地的总量平衡,但最根本的是使农民受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制定好土地权属方案、做好权属调整工作是项目能否申报及实施管理成功的关键,国家〈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3]287号)做了明确规定。
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篇4
目录
一、总论 1
(一)项目背景 1
(二)项目概况 4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6
二、项目区概况 9
(一)自然条件 9
(二)资源条件 12
(三)社会经济条件 12
(四)土地利用现状 14
(五)基础设施状况 15
三、项目分析 17
(一)项目合法性分析 17
(二)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18
(三)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21
(四)水土平衡分析 22
(五)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27
(六)公众参与分析 28
四、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29
(一)规划原则 29
(二)指导思想 31
(三)建设标准 32
(四)规划方案比较 32
(五)项目规划方案总体布局 33
五、投资估算 41
(一)投资估算依据 41
(二)估算费用构成 41
(三)资金筹措 47
(四)投资进度计划 47
六、项目区内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方案 52
(一)土地权属现状 52
(二)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 52
(三)土地权属调整的依据 53
(四)土地权属调整程序 54
(五)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55
(六)土地权属的内容与方法 57
七、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 58
(一)组织领导机构设置 58
(二)项目实施管理 58
(三)项目资金管理 60
(四)加强土地权属管理 60
(五)探索土地整理后土地经营机制 60
八、效益评价 61
(一)社会效益评价 61
(二)生态效益和和环境影响评价 64
(三)经济效益评价 65
九、结论与建议 69
(一)可行性研究结论 69
(二)问题与建议 73
附:
1、图斑汇总表
2、土地利用结构统计表
3、土地利用结构调查表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检查报告 篇5
在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和常州市国土、财政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在溧阳市国土局的直接领导下,在新昌镇政府的配合下,江苏省溧阳市新昌镇土地整理项目,经过二年时间的实施,现在已全面完成了规划任务
一、项目区范围
项目区位于溧阳西部新昌镇,北纬31°24′22″~31°26′41″,东经119°20′50″~119°23′16″,西起林桑队,东至新昌镇镇政府,南起前山山麓,北至南河,项目区土地分属新昌镇石街、淦西、大渚、新昌、山南五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
二、项目的申报和批复:
根据《溧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溧阳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专项规划》的要求,我中心和新昌镇政府于2004年3月组织编写了《江苏省溧阳市新昌镇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5年1月28日常州市财政局、国土局根据苏财建【2004】111号文,下达了常财建【2005】6号“关于下达2004年第二批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的通知”,批准新昌镇土地整理项目实施。项目区土地整理总面积为997.6公顷,新增耕地105.33公顷,新增耕地率10.56%。项目总投资2360万元,建设期计划1年。
三、项目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
(一)、项目建设任务
按照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书,主要建设任务为:
1、土地平整(包括填废坑塘堆筑堤坝)138.81万立方米;
2、水利工程:施工东干渠:长3605米,渠底清淤9950m3,渠道防渗护坡薄板7210米,新修渠道61428米(其中:斗渠13392米、农渠48036米),排水沟61788米(其中:斗沟25458米、农沟36330米);铺设压力管700米;渡槽加固1座;更换、架设380V电力线14107米;购置变压器5台;购置水泵14台(含新建扬水站的水泵2座,原有扬水站中需要更换的水泵10座,移动泵站2台);新建泵房4座;修建水闸(节制闸)6座;新建渠系涵管717座、涵闸17座(其中东干渠沿线11座)、渠系分水闸320座(其中斗渠106座、农渠214座)、出水池3座、田块进水口790个、机耕桥19座(其中新建10跨、2米宽的桥7座,10跨、4米宽的桥9座,20米跨、2米宽的桥2座,21米跨、4米宽的桥1座)、跌水172座;
3、修建田间道34315米,生产路50113米;
4、施工防护林带91880米。
(二)项目主要特点和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项目于2005年11月开工(部分工程提前施工),至2007年11月完工。工程主要特点和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如下:
1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区属于江南低丘陵地区,区内地形坡度多数在3°-6°左右,少数在10°左右,土层较厚。微地貌较多,高低交错,原耕作地块比较破碎。为了保证项目区内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便于配置灌排系统,必须进行土地平整。由于地形坡度小,微地貌较多,若完全沿等高线布设梯田则田块过于零碎不便耕作,故依据地形和原有梯田为基础调整梯田布局,耕作田块长度×宽度定为(120~300米)×(60~120米),在耕作田块内,按地形坡度整理不同宽度的格田。坡地格田规模比平原模式小,比丘陵地区略大。部分大地块中,在田面间高差大于1.5米时,为减少土方工程量,土地平整以格田为单位进行,尽量保持平整单位内的挖填方平衡。项目施工单位以300~500亩为一个基本单元,采取以推土机作业为主、人力作业为辅、先将熟土层2 0cm推到斗、农渠边,后将下层土推入沟塘,刮平后,重新放
置熟土层,地面增高点较高的特殊地段采用挖掘机、自卸车作业,将废砖碎瓦、树根、芦竹等杂物挖去,运至坑塘中作垫层,规划设计中土地整理挖填土方(包括填废坑塘堆筑堤坝)138.81万立方米。经监理单位及项目承担单位认真丈量,实际完成土方140.08(包括填废坑塘堆筑堤坝)万方。通过土地平整和对低产耕地、沟塘的整理,实现了合理灌排、节约用水、改良土壤、保水保土保肥、科学耕种新增耕地面积105.34公顷,新增耕地率为10.56%。每个单元内耕地平整度较好,地面总体沿水流方向有一定的坡度;施工质量合格,符合设计和规范标准。通过土地整理,田块相对集中连片,布局合理,方便了机械耕作;通达性大大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更加方便。
2农田水利工程
通过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的灌溉和排涝功能,使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通过农田水利配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耕地产出率,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项目区的灌溉系统主要为斗、农渠两级渠道,其中现浇混凝土U型D700、D600农渠52271m,D800及以上规格斗渠13459 m质量合格,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由于采用混凝土衬砌,因此渠床及渠壁渗漏损失小,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85%、灌溉保证率95%,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 88-89)和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
完成斗沟、农沟61.203千米,按日降雨200mill,雨后1日排出不受涝。
项目区配套物主要包括泵站、桥梁、渡槽等。其中①新建泵站4座、维修泵站12座,泵站出水涵8座;②机耕桥、小农桥1216座{其中:平板桥5座(5m宽20M跨1座、10M跨1座、8M跨3座),跨沟、渠机耕桥28座,拱桥、小农桥1183座};③新建渡槽
10、维修2座;④各类斗农门、节制闸3239座;⑤过路涵1266座;⑥倒虹吸4座;⑦挡土墙802m3更换、架设380V电力线14107米。施工质量全部合格,符合设计和规范标准。
3田间道路工程
通过合理布置道路,使项目区内道路畅通,适应了农业机械化耕作和农产品的运输,方便了生产和生活。道路主要有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种,田间道路面宽4m,泥结碎石路面;生产路路面宽2m,路基宽2m,素土夯实。田间道完成37163m(其中4162m为混凝土路面)、生产路完成50866m,施工质量全部合格,符合设计和规范标准。农田防护林工程
项目区的农田防护林工程,规划设计要求树种为意杨和水杉,株距为2米。防护林带总长为91880米,植树46000株。项目实施过程中,当地政府和村民种植26270余棵各类树木,在这种情况下项目选择适宜当地土质和种植习惯的香樟,共计植香樟树 19730株。主要在田间道的两侧,株距为2m,这样不仅完成了规划任务,还可以增加经济效益,美化环境,形成项目区的绿色屏障。
四、项目组织管理情况
溧阳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纪委、国土、财政、水利、农林、公安等部门负责人及项目涉及镇书记组成的土地整理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国土局,统一组织和实施整理项目。溧阳市征地服务中心履行项目法人职责,直接负责项目实施管理,组织招投标,执行项目相关制度。各项目区涉及村也相继成立了各自的领导和工作班子,配合本项目的实施。
(一)制度执行情况
1、项目专门制订了项目法人责任制。由溧阳市征地服务中心作为本土地整理项目法人,对项目的决策与建设实施全过程负责承担投资风险。
2、项目执行了招投标制度。委托溧阳市众诚工程咨询房地产估计有限责任公司(乙级资质)对工程项目进行了公开招投标代理,工程招投标公告在溧阳信息报进行了发布,招投标
采取对投标竞争的报价和其它条件进行综合比较,从中选择报价低,技术力量强,质量保障体系可靠,具有良好信誉的承包者作为中标者并与之签订承包合同,溧阳市国土资源局相关部门及有关人员参与并监督了整个开标、评标过程。
3、项目执行了工程监理制。由溧阳市国土资源局委托南京宁房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进行监理,并签订了工程委托监理合同,要求监理单位对建设期内所有工程建设活动进行监督。该监理单位具有乙级监理资质,并全程参与工程量、质量、进度,造价等各个环节的监督。
4、项目执行了公告制。一是对项目批准单位、承担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建设内容等均在规划区范围进行了公告,并竖立了公告牌。二是专门制订了项目宣传公告、土地权属公告,并出台了对项目区范围内的墓穴迁移、树木、青苗补偿的政策,利用报刊、电台、公开信等各种形式深入宣传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取得群众的广泛支持。
5、项目执行了合同制。溧阳市国土资源局与规划设计单位北京中天土地科技发展中心签订了规划设计合同,与溧阳市众诚工程咨询公司签订了招标代理合同,与南京宁房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签订了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招投标完成后,分别与中标单位溧阳三和工程公司、溧阳市二建工程公司、溧阳市中天工程公司、溧阳市水利市政工程公司、溧阳市南丰建筑公司、溧阳市河海建筑公司、溧阳市广宇土地开发公司、常州市桃园园林绿化工程公司等分别签订了工程施工承包委托合同。
6、本项目除实行公告制度、合同管理制度、项目法人制度、工程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外,还制定了审计制度、廉政建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共十项管理制度,做到制度上墙,落实责任,健全管理措施,有力地推动工程建设,强化工程管理,顺利地推进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1、资金使用和管理。根据国家下发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结合项目区的实际,在资金使用管理和使用上做的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实行专帐,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不截留,不挤占挪用,专门设立了土地整理的财务管理机构,设主办、出纳会计,实行收支分开;二是坚持按照规定的开支范围支出,并且做到不突破投资总额;三是严把资金流转渠道,层层转帐,实行领导审批制度;四是坚持项目资金决算制度,严格资金审计,确保项目资金落到实处。
2、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情况:项目资金严格按照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的办法管理,资金拨付由施工单位根据工程进度提出申请,经工程监理审查后,报征地服务中心审核,在拨付资金之前,组织对上期资金使用情况和工程量进行检查验收,核实无误后进行下期资金的拨付。
本项目国家投入资金总额为2360万元,截至2008年7月,实际到帐资金1930万元,占预算总额的82%。应支出 2356.3157万元,具体使用情况为:工程施工费2013.4799万元;前期工作费81.88万元;业主管理费11.21万元;竣工验收费25.9258万元(包括土方审计1.5万元);附着物补偿费223.824万元。还剩余14.8843万元(包括银行存款利息11.2万元),将用于支付竣工验收等开支。
3、资金核算的形式和采用的会计制度。本项目的实施采用事业建帐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经、纪委和财务核算制度。
4、资金的监控检查情况。项目资金的监控检查实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确保项目资金做到专款专用。
五、土地权属调整情况
(一)、土地权属调整方案落实情况
在实施土地整理前,我中心与新昌镇专门组织国土部门做好土地权属状况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整工作,并编制了土地权属调整方案,明确了项目土地权属调整的意见,在稳定土地
使用权和承包权的基础上,一方面将整理后的土地按原承包土地所处区位、范围和面积进行分户分配,另一方面对新增耕地由原所有权主体(村)承包给种植大户使用,实行规模经营,合同制管理,明晰了土地整理后的产权关系,并进一步完善和签订好经营权的承包手续。
(二)土地权属调整落实情况
土地整理面积997.57公顷,经过整理,原承包土地现已按照原所处区位、范围和面积进行了分配;新增耕地1580.1亩(105.34公顷)由所在村按照区域位置、面积进行了发包(其中农村道路减少0.23 公顷、坑塘水面减少28.86公顷、农田水利用地减少11.9公顷、田坎减少面积 17.51公顷、工矿用地减少1.00公顷、水利设施用地减少面积2.28公顷、墓地减少面积1.05公顷、荒草地减少面积37.92公顷、河流水面减少4.58公顷)。共签订承包协议50份,发包面积105公顷。
六、工程管护措施
1、土地整理项目竣工验收后,征地中心将工程移交给镇土地整理项目指挥部,由其直接与项目区各村签订管护移交手续,项目区各村为农田水利设施工程的管护单位。管护单位对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工程的运行情况负责。
2、农田水利设施工程管护的范围主要包括:所有项目区涉及范围内的排灌沟渠、桥梁、泵站、渡槽、涵、闸、田间道路、防护林、疏浚河道等农田基础设施。
3、督促各镇村加强工程管护工作的领导,指派专人负责工程管护工作。管护人员应选择政治素质好、热爱管护工作、作风正派、责任心强、办事公道、坚持原则、遵纪守法、身体健康、时间充裕、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的人担任。被选中的管护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集体和农户利益着想,在保证项目工程完好和正常使用上发挥更大作用。
4、健全项目管护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坚持做到“三管”即管人、管车、管牲畜;“四护”即护路、护渠、护桥、护涵闸站;“一查巡”即坚持定时查看不定时巡护,保证做到沟渠不堵塞、杂草无遮掩、道路无坑塘、桥涵闸站不损坏。
5、督促落实项目管护责任,把管护任务具体分解到各管护人员,管护人员主要负责经常性的监督、管理和养护,村要与管护人员签订合同,明确合同各方的权利、责任。对管护人员制定明确的管护规范和考核办法,实行包括定人员、定任务、定标准、定报酬、定奖惩的“五定”责任,对管护好的进行表彰奖励;对管护差的要批评处罚。同时每年结合农事组织进行夏修和冬修,进行定期的维修和养护,特别是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后,要及时组织群众维护损毁的水利设施,清除沟渠杂草、淤泥等障碍物,修复田间路面,确保项目工程正常运行。
6、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群众会议、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关于土地整理项目管护的通告和规定,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并将管护制度、管护公约等公布与房前屋后,以增强群众管护意识,调动群众管护的积极性,形成一个建设工程、使用工程、爱护工程的良好社会风气。通过宣传做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损坏沟、渠、路、桥、涵、闸、站等水利工程建筑物和附属设施,不准在沟边、路旁堆土粪、堆杂草杂物,不得在河道中乱丢垃圾,堆放乱丢的,要及时清理。严格将农作物的残渣垃圾倒在机耕路和沟渠中,杜绝牲畜践踏渠堤,严厉打击破坏农田水利设施的行为。
6、按照“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多渠道筹集管护经费,保证管护人员和维修经费用足额到位,各镇村在财政预算安排管护经费。管护经费全部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工程的维修及管护人员的费用开支,确保专款专用。
七、项目预期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项目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是保护耕地,补充耕地,维系土地平衡的重要手段,是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基础,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富民工程。实施土地整理,通过对农田、坑塘、河流、废弃地的开发;对土、路、林、水进行整治,使灌排形成系
统、道路行成网络,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使耕地质量更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增强。
本项目的实施,必将也已经显现出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经济效益:
1、通过对项目区土地整理,净增耕地105.34公顷,整理后的耕地满足粮食生产要求,按水稻亩产600公斤,小麦亩产300公斤,新增粮食产量1422.09吨。
2、通过对土地的改良、中低产田的改造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耕地具有田块规则,土壤肥力较高,灌溉设计标准高的特点,通过推广优良品种,项目区原有耕地水稻可亩增产50公斤,小麦亩增产可达40公斤,可新增粮食142.209吨。
3、通过整理,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高产粮食基地,进行规模化经营,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采用套混间作和立体种植等栽培技术,增加农业的多种收入。按我地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按整理后项目区每年每公顷毛收入为18525元,每公顷成本9204元计算,每年每公顷净收入为9321元,整个项目区每年净利润929.86万元。
(二)社会效益:
1、实施土地整理是贯彻新的《土地管理法》的有力举措,有效的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105.34公顷。
2、通过土地整理,完善区内农田水利设施,河道疏竣、修渠清淤,使得农地灌溉涉及保证率达95%,既能抗旱又能防涝。
3、通过对项目区土地整理,尤其对项目区内废弃窑场,部分零散坑塘、道路、荒地的整理,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4、通过土地整理,整洁了环境,改善了投资环境,将进一步促进本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5、通过整理,结合中低产田改造,按照“田块方正化,道路林带网络化,水利配套化”的要求进行建设。使之初步成为“田成方,路畅通,林成行”的农田新格局,为今后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生态效益:
1、沿道路、河道种植的生态林,提高了林木覆盖率,绿化
了项目区环境,优化了生态环境。
2、通过疏竣河道和兴修水利,减少输水损失,大幅度提高了田间灌溉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
3、通过整理,清淤疏竣,净化村庄环境,通过添置垃圾处理箱,妥善处理居民的生活废水和垃圾,改善了居住环境。
八、文档管理情况
档案资料是项目建设各个阶段成绩的体现和放映,我中心十分重视项目的档案资料工作,对项目规划设计,预算书、文件、帐册、制度、工程图纸、招投标材料、施工合同及协议,照片、录象等资料建立分类台帐,归档,装订成册,专室专人保管,并负责对各个阶段进行总结、汇总。其中,项目立项申请及有关批准文件、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书、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招投标资料、有关合同书、协议书和委托书、音像资料由项目办公室保存,工程资料由施工单位分类保存,监理资料由监理单位代表保存,财务资料由财务专人保存。
九、项目实施主要措施和经验、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主要措施和经验:
1、领导重视是本项目能成功实施的关键。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纪委、国土、财政、水利、农林、公安等部门负责人及新昌镇书记组成的土地整理项目领导小组,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设在市国土局的土地整理办公室,统一组织和实施整理项目,主要领导经常过问,分管领导直接抓落实。
2、项目实施要严格把好项目招投标关,做到公正、公平、公开,选好质优价廉的施工
队伍。
3、资金拨付由施工单位根据工程进度提出申请,经工程监理审查后,报中心审核,在拨付资金之前,组织对上期资金使用情况和工程量进行检查验收,核实无误后进行下期资金的拨付,确保工程资金不超付和规范使用。
4、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奠定土地整理的群众基础
通过报纸、电台、公开信等形式深入宣传土地整理政策和好处,增进项目区群众对土地整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土地整理,协调好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奠定了土地整理顺利落实的群众基础。
5、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推行管理目标责任制
本项目实行公告制度、合同管理制度、项目法人制度、工程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审计制度、廉政建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十项管理制度,做到制度上墙,落实责任,健全管理措施,有力地推动工程建设,强化工程管理,顺利地推进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
6、建立项目监督检查措施,严格工程管理
本项目各项工程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始终坚持严格管理,质量至上的宗旨,根据工程项目质量要求,参照国家有关质量标准,实行严格的“监理检查验收制,项目区领导和群众定期不定期检查制,项目办公室派业务部门专人负责现场质量管理制”。对不合格工程,一经发现,决不得过且过,及时停工或整改,确保工程质量。
7、建立定期会议制度。项目办公室定期组织召开项目研讨会,汇报总结前阶段工作,探讨下一步工作,集体讨论,集体商量,集思广益,促进了项目运作的高效。
(二)、存在问题
1、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工程的微调变更,主要原因是项目规划时间紧,规划不细,部分规划与实地情况不符。
2、由于项目立项审批过程较长,在立项后少部分项目先期施工,致使施工工期较长。
3、本项目招投标划分的标段较多,虽然对加快施工,保证农时,减少赔偿有利,但增加了管理难度。
4、本项目青苗等附着物补偿费较少,实施过程中矛盾突出,也是工期过长的重要原因。以上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中加以研究克服。
溧阳市征地服务中心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合作协议 篇6
甲方:双江自治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甲方)乙方:沧源县东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乙方)
为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拓宽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投入渠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云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云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1 999】3 58号)等法律、法规、政策,制定优惠政策,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招标、协议、合资、合作等方式鼓励、吸引入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资金投入土地开发整理,逐步形成土地开发整理的市场化、产业化,实现财政增收、用地保障、经济发展的目的。经甲、乙双方充分协商,就临沧市双江县布京村等9个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合作事宜,订立如下协议:
第一条项目基本情况
9个项目总建设规模67745、1555亩,总投资14788.0666万元,项目实施后预计可新增耕地49062.144亩(具体项目详见附表:《双江自治县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计划表》)。
第二条项目实施原则
(一)项目实施严格执行“五项制度”原则,即公告制、1
合同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及法人责任制。
(二)项目实施:四统一原则,即实行统一招投标、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统一监理。
(三)项目实行统一实施的原则。一年内完成项目实施及验收报备(自项目实施之日起计算)。
第三条合作方式
(一)本协议范围以包括所有9个项目67745.1 555亩土地整改项目中产生的实际面积为准。
(二)乙方根据双方约定的、甲方提供成熟的具备开发整理条件的实施计划向甲方指定专用账户一次性注入开发整理资金,由甲方成立“双江自治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领导小组及各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指挥部全权负责项目的管理工作,并由甲方指定双江自治县国土资源局开设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银行专用账户,项目所有的资金均通过该账户独立运作。
(三)关于项目中的开支、业务管理费和工程款,按《云南省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由甲方按项目领导小组制定的项目审批程序审批开支。
(四)项目及资金管理
1、在合同签订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由乙方一次性打入1.5亿(壹亿伍仟万元)人民币,土地开发整理资金。
2、自开发整理资金打入之日起开始计息。,3、待项目完成并竣工验收后,及时进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流转,并收回本金及利息。
(五)双方利润分配
1、为保障乙方投资利益,在获得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后,甲方应尽快组织指标流转,流转价格不得低于15000元/亩,取得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流转费首先提取乙方投入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成本及利息,利息按月息1%计算。
2、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流转所得资金首先提取乙方所投入资金及利息后,所余所得资金再按甲方72%,乙方28%的比例进行分配。
第四条双方权利义务
(一)甲方权利义务
1、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按照本协议项下第三条第四项约定,按期支付项目资金。如乙方有违反其中任一约定,甲方有权解除本协,并终止与乙方相关合作。
2。甲方负责完成《双江自治县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计划表》项下9个项目申报并获得立项批准文件。
3.甲方负责开展《双江自治县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计划表》项下9个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包括前期准备工作、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组织项目招投标、委托项目工程监理、组织项目竣工验收、项目实施的管理费用及税费由甲方承担。
4、项目竣工验收后流转期限为两年。
(二)乙方权利义务
1、乙方对项目的全程实施有知情权及监督权。
2.甲方出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后,在1 0个工作日内,应当根据乙方项目投资成本和应获得的利润,将资金打到乙方指定账户,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迟支付,否则甲方需支付给乙方每月3%资金占用补贴。
4、项目具备实施条件,乙方要求甲方在资金打入甲方指定账户一年内完成项目实施及项目验收,并将获得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进行流转,及时收回乙方所投入的资金本息,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迟支付,否则甲方需支付给乙方每月3%资金占用补贴。
第五条违约责任
甲、乙双方必须严格执行本协议,任何一方违约都应承担违约责任,并承担因此给对方造成的损失。若因甲方原因导致项目无法实施,甲方应在l 5个工作日内退还乙方投资及赔偿因此给乙方带来的损失;若乙方违约,则对甲方作出对等赔偿。
第六条争端解决
甲、乙双方在履行该协议中发生争议时,应本着互相信任、平等互利的原则,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以向临沧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七条其他约定
(一)本协议附表:《双江自治县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计划表》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_
(二)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乙方资金进入甲方指定账户后生效。
(三)未尽事宜,经甲、乙双方协商,可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主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四)本协议一式六份,甲、乙双方各执三份。
甲方(盖章:):乙方: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委托代理人):电话:电话:
地址:地址:
开户银行:开户银行: 指定账户:指定账户:
协议签订地点:云南省双江自治县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检查报告 篇7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
近年来,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以下简称项目) 管理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为加强项目实施管理,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现就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措施进行探讨。
1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合同的管理不够严肃, 不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奖惩措施兑现奖惩, 如工期延误、质量不合格等。
1.2 随意变更设计
由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涉及的土地面积大, 有的施工单位存在侥幸心理, 为了省工、省事, 不按照设计图纸施工, 不报请设计单位批准就随意变更设计, 造成工程量结算不实。
1.3 现场签证不够严谨
一是有的签证不及时。二是签证记录不全, 签证内容不全, 只对工程量进行签证, 未对价格进行确认。三是有的签证失真, 多计工程量。
1.4 部分监理单位履职不到位, 对工程质量缺乏有效监督, 对不合格工程视而不见。
1.5 工程决算不严谨, 部分有现场签证的工程量未纳入决算, 而无现场签证的工程量又纳入决算, 造成造价失真;
不按照投标单价决算, 套取定额时材料价格就高不就低, 多结算工程价款。
1.6 工程款拨付未按相关规定预留尾款。
1.7 对工程资料的保管和管理不够重视, 文件、签证等资料归集不齐全、不及时, 审计组进点审计时还在到处找资料。
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的原则和依据
2.1 项目实施管理原则
按照《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要求,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如下:
2.1.1 权力、义务和责任相统一原则。
2.1.2 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2.1.3 简化程序, 提高效率的原则。
2.2 项目实施管理依据
为保证管理的有效性, 明确管理的重点, 要详细知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依据:
土地开发整理政策:《新增建设用地有偿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 《关于进一步明确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收缩使用管理办法》, 还有省级有关的政策文件。
项目规划设计技术文件:经批准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 项目预算书变更设计文件图纸, 招投标文件及合同, 核定的项目实施方案, 制定的各项项目管理制度, 有关施工记录, 所有材料构件和设备之间合同文件, 年度验收意见。
技术标准与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验收规程 (TD/T1013-2000) 》、农业、林业、牧业、水利、环保、交通、城镇 (村镇) 建设等相关待业标准与规范。
3 加强土地发开项目管理的措施
3.1 不断提高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是依法落实耕地保护制度,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 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 也可以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落实责任, 明确任务, 既要重视项目的前期申报, 又要重视做好项目的实施管理工作。项目承担单位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熟悉项目的设计文件、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初步设计中所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3.2 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3.2.1 成立项目实施工作机构
项目任务与预算下达后, 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报请政府成立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及乡镇领导参加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协调解决项目实施的有关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学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报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 严格把关。
3.2.2 认真编制项目工程施工图, 核实工程量
施工图是指导项目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和竣工验收的主要依据。
3.2.3 切实做好项目招投标工作
认真执行国家、省招投标的有关规定, 严格程序、标准和纪律, 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督, 确保招标工作公开、公正、公平。招标工作一律由项目承担单位实施。按照便于项目实施、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赔偿补偿的原则, 科学划分标段, 克服标段划分人为和不合理的行政干预, 避免标段划分过小、过大的做法。加强对项目投标单位的资格审查。
3.2.4 努力营造良好的项目施工环境
项目实施前, 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将项目建设情况、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权属调整方案和项目施工方案, 向项目所在地干部群众进行公告, 组织村委会和群众代表, 宣传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以及取得的预期成效, 研究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 使干部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决策权, 积极争取项目所在乡镇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支持和配合, 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3.3 加强管理, 尊重民意,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3.1 加强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管理
项目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规划设计进行施工, 一般不准变更。对确需变更的, 要坚持实事求是、从严控制、保证质量、方便生产的原则, 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的要求, 认真编制有关变更材料, 履行报批手续。对重大、较大规划设计的变更, 要主动请项目所在乡、村干部群众参与, 并征得村委会和村民代表的书面同意, 书面意见作为报批变更设计的必备材料。
3.3.2 加强项目合同管理和施工监管, 确保工程质量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管。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完善项目实施报告制度和联席工作制度, 明确要求项目监理单位定期报告项目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情况, 定期召集项目实施各方 (包括乡镇和村委会) , 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切实加强项目监理合同和施工合同执行情况以及乙方内部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控制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督促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切实履行职责;对发现的问题, 要责令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在质量监督中的作用, 经常深入项目区对工程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检查, 鼓励村委会组成村民监督小组, 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监督。
3.3.3 强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预算管理, 加大预算约束力度
严格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资金使用应把握投资方向、突出重点。投资应优先用于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项目和粮食主产区的项目。国土资源部门要按规定的编制办法、程序和时限组织项目投资估算、概 (预) 算的编制、审核、报送。同时, 应加强项目预算执行的管理, 项目预算一经下达,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要按照批复的项目预算、施工合同和工程进度拨付项目资金;严格项目资金竣工决算, 规范项目的绩效考评和追踪问效。
3.3.4 做好项目后期管理, 加强档案管理
各地要创新机制, 创新制度,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 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市场等手段, 对项目基础设施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 明晰产权、管护主体、管护责任, 使其长期发挥效益。项目实施后, 要对电力、水利、桥涵等基础设施分类编号登记, 在工程体上刷印统一的项目标志和工程编号, 并在项目区显著位置树立项目标志牌, 标志牌正面刷印项目简介, 反面刷印项目规划图和项目设施管护制度、措施以及责任人、举报电话等。
3.4 健全机制、加强监管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建立项目实施监管机制, 完善和落实监管制度, 把监管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 切实抓出成效。实行项目实施情况通报制度和资金安排挂钩制度, 省厅将加强项目实施检查监督工作, 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员对项目的工程进度、质量、制度执行、资金使用与管理、项目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4 结束语
总之,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是项目进入建设阶段后对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控制, 是落实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 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土地开发整理政策, 项目规划设计, 技术文件, 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来进行实施管理, 以确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及时保质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 国土资源土地整理中心,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11.
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的治理绩效评价 篇8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理项目;治理绩效;绩效评价
在人类生存发展所必不可缺的生活条件与生存资料当中,土地是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自上世纪末开始,世界人民迫于形势对土地进行保护行动。中国的人口基数和土地基数也相当大大,使得土地保护成为社会关注之热点,关于该方面的整理项目是应被放在首要地位的。无论在哪实行土地以整理的项目,都会涉及项目管理。但是,当项目约为复杂,所涉利益面月光,单靠一般的管理经验是很难完成任务并取得良好效果、达到管理目的的,据此,管理机制上必须要有所创新。分析项目治理的绩效,不但是对土地整理项目的成果的直观体现,也是使得治理理念、机制、模式、制度等等方面不断向前进步的“马达”和“加速器”。文章主要以上述所提到的内容作为基础,对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的治理绩效评价进行探索。
一、农村的土地整理项目治理的核心理论
治理的核心理论思想可以概括为:所谓项目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当中包含了众多的要素来源者。这些来源者其实就是利益的相关方,他们当中不少为项目提供了专用的资产。这些项目要素的来源者是受益于项目治理工作的,因为这项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他们的利益的最大化。给这些要素来源者发放管理项目的实施权和参与权,能够使得管理工作的效果更上一层楼,比如让员工持有股份,让员工参与董事会或者监事会,参与前面两个会的结构重塑和改造,负责管理相关资产工作,负责处理相关债权项目事务。
这种先进的思想,无疑会使一直以来占传统地位的政府主导性的管理理念受到史无前例的冲击。因此项目治理当中有许多内容对主体多样化作出了强调,强调所有的项目要素来源者积极投身到管理的工作当中展,和行政命令、教条的服从是相违背的,是要求、命令与控制的方面,对谈判、对话、协商合作有所推崇,强调项目管理的利益各方,例如政府部门、承包商、项目业主、农户和农村集体在项目治理的过程中互相协作和互动,实现共同治理。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运用“投入——过程——生产——成效”这样的一个流程来组成一个完善科学的体系,这个体系就是作用于项目评价指标上的,它的逻辑思路就是将“原因”和“项目结果”两者的因果关系具体化,变成四个相异的层次,这四个层次之间是动态的、密切联系的,正好与绩效理念的核心思想如出一辙。绩效理念不仅仅重视项目成效,对于项目流程也进行了详细探析,按照这一思维过程,关于治理项目的成效分析就能够被清晰地绘制成流程图。
三、农村土地整理项目治理的绩效评价的模糊物元分析
这一理念核心思想是实现事物间的相互转化,使得互斥的问题得到妥善处理,从而使得矛盾得以化解。它通常被运用在多因素评价问题上。本次研究以物元分析作为基础,将土地整理项目治理的绩效模糊作为评判标准,并结合相关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个,分别为欧式贴进度计算、模糊几何)得出结论。
相关的计算流程可以被简单地叙述如下:将专家所设定的目标指标作为计算的基础,融合评价指标体系里的4个维度和23个指标因子,建立起5位23维度的复合模糊物元。分别依照最小最优和最大最优的评价类型,进行模糊量值标准化计算;接着,再对标准模糊物元进行确定,并依据它来与前一个步骤所得到的数值来计算平方差。这些步骤一一依次完成以后,最终所得到的就是我们想要的差平方的复合模糊物元。
四、讨论
农村的土地整理项目,能够极大地保障国家粮食的安全性,也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当前关于土地整理项目的管理还有很多问题,尤其在制度框架上还需要更多的完善与创新。公司治理理论由于有着较早的地步,其理论成果的应用方面也有着成熟性,与土地整理项目等等的公共项目治理之间有着一定程度的可借鉴性和相似性。文章在对治理理论内容与概念进行明确的前提下,把农村土地整理项目与治理嘉禾起来,试图通过外部治理、内部治理这两个层面去对农村土地整理项目之治理绩效和治理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方往往会因维护己方利益而导致各自诉求不同,进而催生一系列冲突、矛盾甚至是斗争。这些对于治理绩效发挥有所影响。无论是项目的哪一个时期,包括中、前、后期,都会使得项目的治理绩效发挥受到消极的影响。所以,应当为每个权利的主体提供一个能够将各自的需求表达和抒发的渠道或平台,对项目的所得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整理,并使其在制度与法律的管制之下获得共同利益的极大实现。这些都必须要具备一个科学、合理的决策制度作为坚实的担保,并且还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监督制度。此外,激励制度也是不容小觑的,能够将众多参与者的积极性发挥到最大化,使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罗文斌.中国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及其改善策略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07).
[2]吴泽兵,刘卫东,罗文斌,等.我国耕地保护的绩效评价及其省际差异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0):1785-1793.
[3]周晓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制度与治理模式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土地整理项目的规范 篇9
1范围
1.1本规程规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总则、内容、程序、方法、成果等的基本要求和项目设计的原则、内容及技术要求。
1.2本规程适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规划编制与实施,适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并作为与设计有关的概预算、审批等方面的依据。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程的条文。在规程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 GB/T7929—199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GB/T7829—1995;GB/T5791—93地形图图式1:20001:5000,1:10000 GB50188-93村镇规划标准
GB/T16543.1—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 GB/T16543.3—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 GB/T16543.4—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6—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JTJ021-89公路涵桥设计通用规范 GB/T50265-97泵站设计规范
SDJ217-87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 GBJ7—8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SL73—9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GB50162—92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LYJ002—87林业工程制图标准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383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SL/T18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SL72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规划 3.1总则
3.1.1本规程的适用范围
包括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含土地复垦)。3.1.2规划的基本原则
a)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b)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c)可持续发展。d)因地制宜。3.1.3规划的内容
a)确定项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b)评价土地资源的适宜性。c)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d)配置工程设施和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生物工程措施 e)项目规划的可行性论证 f)项目规划方案的实施计划和措施 3.1.4规划的依据
根据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在该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
3.1.5项目规划用地分类以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类为基础。
3.1.6项目规划,除执行本标准外,应符合国家现行其他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3.2规划编制程序 3.2.1规划准备
规划准备指在项目规划前期所要进行的工作。包括制订工作计划、成立领导小组、成立规划工作小组、收集整理资料等。3.2.1.1制订工作计划
根据项目任务书制定。包括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步骤与方法、日程安排、人员组成与分工、工作经费预算等。
3.2.1.2成立领导小组
项目规划在专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领导小组确定工作计划,协调部门关系,研究解决规划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审查确定规划方案,并以领导小组的名义上报规划。3.2.1.3成立规划工作小组
规划工作小组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编制工作。3.2.1.4搜集整理资料
资料要求具备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具有法律效力。(1)项目规划应搜集以下资料:
a)项目区基本概况。行政辖区、地理位置、四至、总面积、区内人口等。
b)自然条件。包括项目区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地质、植被、自然灾害等情况。c)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光热资源、矿产资源等。
d)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经济状况、市场状况、基础设施、人民生活水平、民族、文化、地方风俗习惯等。e)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各类用地的数量、布局、土地利用的有利及不利因素、土地权属状况等。f)土地利用潜力状况。包括待开发整理土地的数量、质量、生产潜力、开发整理潜力及布局等。
g)土地政策、法规及相关的规定、标准等资料。包括涉及土地利用的有关各业规划资料,涉及城建、林业、环保、水利、交通、能源、牧业、水产、工业等的规定和标准。(2)资料分析整理
a)原始资料审核。应审查资料的合法性、真实可靠性、计量单位的规范性等。b)对原始资料按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等分类分组。c)数据资料初步计算、整理、汇总。3.2.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
对确定为开发整理项目区的土地进行现状分析,并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和适宜程度。3.2.3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根据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及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土地质量、社会需求、经济建设需要、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等,确定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目标、任务和要求。3.2.4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总体布局
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水利设施状况以及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确定土地的适宜性用途及其总体布局、主干交通线路和水利干渠等重点开发整理工程设施的位置和规模、村镇的位置和发展方向。3.2.5规划编制
根据项目目标,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和技术条件,以及土地适宜用途和总体布局,合理确定各业用地的数量、各项工程设施及生物工程措施的布置和用地规模,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地块。3.2.6规划方案评价与确定 3.2.6.1技术可行性分析
技术可行性分析包括项目规划的技术可行性和实施项目规划拟采用的技术可行性的分析。
a)规划技术可行性分析。对规划所采用的各项技术参数和指标是否准确可靠,规划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要求以及规划方案是否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和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b)实施项目规划拟采用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分析在土地开发整理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技术保障体系(如道路修筑、土地平整、表土处理、排灌工程及其建筑物修筑、生物工程等),对项目规划目标实现的保障程度。
3.2.6.2社会效益评价
评价项目规划对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效益指标为: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农产品商品率、城乡居住就业条件、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改善程度、每亩耕地供养人数等。3.2.6.3经济效益评价
分析物质技术要素组合和利用的经济性,分析可能实现的经济目标和实效性。效益指标为: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集约度、技术措施增产率等。3.2.6.4生态效益评价
评价项目规划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效益指标为: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防治、土地污染治理、土地质量提高、人均绿地面积等。3.2.6.5规划方案确定
组织有关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论证修改,确定最佳规划方案,提交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附件。3.2.7上报审批与实施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应由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批准权的单位审查批准。
经批准后的项目规划方可按照规划要求对项目组织实施。项目规划的实施应有利于保证工程安全,降低工程成本,优先安排保证防洪、排涝等对生产建设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工程和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工程。农用地开发整理项目应注意不违农时,优先安排不影响农作物生长或影响不大的工程,其他工程尽量安排在农闲季节。
3.3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
农用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措施,对农用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整治和改造,改善农用地质量,增加土地有效供给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过程。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的目标是: a)提高农田集约化、机械化、水利化水平。b)提高农村人口聚居程度。
c)完善给排水、通电、通路等配套设施。d)增加有效耕地数量。e)提高土地质量。f)增加耕地收益。g)提高土地利用率。h)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农用地整理根据整理后土地的主导用途分为耕地整理、园地整理、林地整理、牧草地整理和养殖水面用地整理。重点是耕地整理。3.3.1耕地整理项目规划 耕地整理项目规划是指对以耕地为主导用途的项目区,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进行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与改造,完善或配套基础设施,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所作的安排和布局。3.3.1.1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需求、经济建设需要、项目区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土地的适宜用途,确定耕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具体目标。
3.3.1.2项目总体布局 a)原则
1)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2)经济发展需要及社会需求相结合。3)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4)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b)总体布局
1)根据项目区的地形条件、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及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确定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的布局及分布范围。
2)根据项目区及其外围的水文条件和水资源状况及已有的水利设施,确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及其数量、等级、位置。
3)根据项目区外围已有交通设施状况和区内地形、水利干、支沟渠布局情况,确定项目区内交通线路的类型和位置。
4)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主导风向和风的强度,确定生态防护林的布局、规模、结构、树种和数量。5)根据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确定村镇用地及工矿用地的数量、规模、位置、发展方向。3.3.1.3水利工程项目规划
水利工程项目规划是指在对洪、旱、涝、渍、盐、碱等进行综合治理及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下,对水土资源、灌排渠系及其建(构)筑物等进行的统筹安排。a)排灌工程系统规划
排灌工程系统规划的内容是确定排灌沟渠的规划布局和用地数量。1)骨干沟渠规划布置
——对沟渠的自流排水与灌溉面积、渠线、工程量、输水损失、设施安全等进行综合考虑和规划布置,同时应考虑上下级渠系协调配套。
——骨干沟渠用地指标。干支渠长度与水源有关,干支沟渠占地宽度参见附录A表A1。2)田间排灌沟渠布置
——平原区田间沟渠系,可依条件分别采用灌排相邻、灌排相间、灌排兼用布置。
—— 丘陵山区田间沟渠系、岗田间农渠垂直于等高线沿土旁田短边布置,可为双向控制或灌排两用。冲田沟渠系布置随地形在山坡来水较大的一侧沿山脚布置排水沟,山坡来水较小、地势较高一侧,布置灌排两用渠,兼排山坡或土旁田来水。在开阔的冲田地区,可在两侧土旁脚布置排水沟,在冲田中间布置排灌两用渠,控制两侧冲田。
——田间排灌沟渠用地指标。斗渠、农渠及排水沟用地面积按其控制范围及占地宽度来确定(参见附录A表A2、附录A表A3、附录A表A4)。3)地下排灌工程
应考虑渠(管)首(泵站)位置,渠(管)线最短;干支沟渠互相垂直,各级排灌设施配套;渠(管)线沿高地布置,路渠(管)结合。布置形式根据地形可分为:两边分水式、一边分水式。4)排灌系统的其他工程规划
——排灌系统的其他工程规划要求。满足渠系输水、分水、蓄水、泄水、排水及防洪等要求,保证渠系正常运行;建(构)筑物数量、类型在满足安全运行,便于管理的条件下,做到数量少、工程量省,应尽量采用联合布置形式;应使流态稳定、水头损失小,能控制较大自流灌溉面积;保证灌区交通顺畅,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小型水库规划。包括库址、坝址、坝型选择,库容确定以及其它水库建(构)筑物的规划设计。——小型抽水站规划。包括抽水站布置与站址选择,抽水站流量、扬程的确定及机组配套与选择等。——排灌水工建筑物配置。进行水工建筑物规划与设计,必须保证排灌水顺利通过各种天然与人工的障碍,并能调节水量、工程联结等。其中包括控制泄水建筑物,交叉建筑物,联结建筑物和量水建筑物的配置。b)喷滴灌工程规划
1)喷滴灌系统的选择。根据地形、土壤、气象、水源、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利用方式选定喷滴灌系统的类型。
2)管(渠)道系统布置。根据水源、地形、作物分区及喷灌系统工作特性,对干、支管进行布置。滴灌系统分干、支、毛三级管道,布置时应相互垂直。c)竖井工程规划
1)竖井工程规划一般与排灌系统配合进行。竖井工程规划时要进行地下水资源估算,查清地下水储量、可采量及可利用量;计算降雨入渗补给,灌溉回渗补给,河渠引水补给及地下径流补给量;进行水资源采、供平衡计算,确定宜开采水层,合理规划井位、井距,确定井的数量。大面积开采地区,必须进行总体规划,避免造成地下水源的恶化和产生地面沉降。
2)竖井工程规划。包括井型选择、井数确定、井的平面布局等。d)排灌电力工程规划
确定电力排灌设备总容量,受载系数和同时率,计算负荷量。合理布设变电站,确定主变容量和电压等级,确定馈线分布、负荷分配及保护方式,保证经济、有效、安全供电。3.3.1.4道路规划
一般农村道路分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
项目区内道路网应尽量与水利工程渠系一致,沿水利沟渠布局,并与项目区外已有道路相连接,路宽选择参见附录A表A5。3.3.1.5田块规划 a)规划要求
整理后的田块应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b)耕作田块方向
方向布置。-45耕作田块方向的布置应保障耕作田块长边方向受光照时间最长,受光热量最大,宜选用南北向。在水蚀区,耕作田块宜平行等高线设置;在风蚀区,则应与当地主害风向垂直或与主害风向垂直线的交角小于30 c)耕作田块的长度
根据耕作机械工作效率、田块平整度、灌溉均匀程度以及排水畅通度等因素确定耕作田块的长度。田块边长一般为500-800米,具体可依自然条件确定。d)耕作田块宽度
耕作田块宽度应考虑田块面积、机械作业要求、灌溉排水以及防止风害等要求;同时应考虑地形地貌的限制。下列为田块要求宽度参考数据: 机械作业要求宽度 200-300米 灌溉排水要求宽度
防止风害要求宽度 100-300米 200-300米 e)耕作田块形状
要求外形规整,长边与短边交角以直角或接近直角为好,形状选择依次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其他形状,长宽比以不小于4:1为宜。f)耕作田块土壤
耕作田块土壤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理化性质等。各地应因地制宜,提出符合当地条件的土壤质量改良要求。g)耕作田块内部规划
根据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特征及土壤质量要求,对耕作田块内部作进一步设计。1)平原地区
水稻宜采用格田形式。格田设计必须保证排灌畅通,灌排调控方便,并满足水稻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水份的需求。格田田面高差应小于±3厘米,长度保持在60-120米为宜,宽度以20-40米为宜。格田之间以田埂为界,埂高以40厘米为宜,埂顶宽以10-20厘米为宜。旱地田面坡度应限在1:500以内。2)滨海滩涂区
滨海滩涂区耕作田块设计应注意降低地下水位,洗盐排涝,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可采用挖沟垒田,培土整地方法。
以降低地下水位为主的农田和以洗盐除碱为主的滩涂田块田面宽宜应为30-50米,长宜为300-400米。3)丘陵山区
丘陵山区以修筑梯田为主,根据地形、地面坡度、土层厚度的不同将其修筑成水平梯田、隔坡梯田、坡式梯田等。具体规划要求如下:
——梯田规格及埂坎形态宜因地制宜,视地形、地面坡度、机耕条件、土壤的性质和干旱程度而定。梯田应尽量集中,并考虑防冲措施。
——梯田田面长应沿等高线布设,梯田形状呈长条形或带形。若自然条件允许,梯田田面长度一般不小于100米,以150-200米为宜。
——田面宽度应考虑灌溉和机耕作业要求,陡坡区田面宽度一般为5-15米,缓坡区一般为20-40米。3.3.1.6防护林规划
包括整理过程中涉及的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护岸固滩林、固砂林、海防林、防岸林、护路林和保护草等规划。a)农田防护林规划
根据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的要求对林带配置方向、林带防护间距进行规划。规划应参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相关标准。b)其它防护林规划
水土保持林、护岸固滩林、固沙林、海防林、防岸林、护路林等其它防护林规划,应参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相关标准。c)保护草规划
在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地区,在种树的同时种植草本植物,恢复草被,增加覆盖率,蓄水保土,防风固沙,减少径流和沙移。草场根据项目区地形、土壤、草被情况及固坡要求,与林业的工程措施配合进行规划。
3.3.1.7生态环境保持工程规划 a)治坡工程规划
1)坡地梯田规划。包括水平梯田、隔坡梯田和坡式梯田规划。
2)鱼鳞坑与水簸箕工程规划。鱼鳞坑一般布置在坡地上部,上下两排呈“品”字形分布;水簸箕布置在较缓的坡地,集水凹地,根据集水面积、地面坡度等确定其大小和间距。3)坡地蓄水工程规划。指对截留沟、蓄水池、水窑等工程设施的布局安排。具体规定参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543.1)b)治沟工程规划
1)沟头防护工程。包括修筑土埝、树桩埝、截水沟埂及造林护沟。主要布局于沟头。2)谷坊工程。布局在沟谷比降较大、沟谷狭窄、切割较深,一般难以耕作的山区。3)淤地坝。布局在沟谷较宽、比降较小的沟谷中下游。
具体规定参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543.3-1996)c)治滩工程规划
主要是通过人工垫土、水力冲土办法,治理河滩地、淤地造田,包括修堤、改河道、引洪淤滩工程等规划。d)防洪防潮工程规划
根据洪潮特点,合理确定堤围位置。按防洪、防潮标准,设计堤顶高程和堤线。联围筑堤工程,要合理联围布局,缩短防洪堤线,应对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干、支流的联围和分流,并要进行联围水利计算。e)潮排工程规划
包括潮排与机电排工程规划。通过潮位频率计算及围内水位推算决定排水方式,确定排水面积,潮排、抽排范围及配合方式,进行排潮工程布局。f)引淡防咸工程规划
包括防咸标准、咸田淡水压咸用水量确定,淡潮期“偷淡”工程,筑闸拒咸工程及蓄淡工程等规划。蓄淡工程包括海滩地围海蓄淡,海港堵港蓄淡,挡潮堤蓄淡和围垦区内港道和低洼滩地蓄淡等规划。3.3.2园地整理项目规划
园地整理项目规划是指对以种植果树、茶树、桑树、橡胶树等为主要用途的项目区,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进行整治和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所做的部署和安排。3.3.2.1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需求与待项目区的区位条件、技术水平以及土地的适宜性和水资源条件,确定园地整理项目规划目标。
3.3.2.2园地种类的确定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要求确定园地的种类。3.3.2.3园地小区规划
a)面积。根据地形条件、田间排灌工程、生产管理和机械操作的需要确定。
b)形状。平原地区以正方形为宜,丘陵地区以沿等高线走向等宽弯曲形状为宜,其它地区以长方形为宜。c)方向。平原地区以南北向为宜,长边应与主害风向垂直。3.3.2.4排灌渠系、防护林网规划 可参照耕地整理项目的相关内容进行。3.3.2.5道路规划
项目区一般布设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干道设在中部,呈十字形或井字形布局,外与村镇、公路相通,内与支路相接。支路一般垂直于干路,设于小区边界上,小区内设置田间道和生产路,供人畜行走和作业。
3.3.2.6生态环境保持工程规划 可参照耕地整理项目相关内容进行。3.3.3林地整理项目规划 3.3.3.1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需求与项目区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周边土地的用途,确定林地整理项目规划目标。3.3.3.2林地种类确定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要求确定林地的种类。3.3.3.3树种的选择和配置
根据已确定的整理目的,按不同树种的生态习性,结合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和配置树种。3.3.3.4道路规划
根据采伐、集材、营林、护林的要求规划道路网,并与林外的道路网连接。3.3.4牧草地整理项目规划 3.3.4.1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需求、项目区牧草地资源调查和评价结果以及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定牧草地整理项目规划目标。3.3.4.2放牧地规划
根据草地生产力和牧畜习性及便于管理的要求,划分季节牧地,合理配置各畜牧群固定放牧地段。在各放牧地段内划分轮牧小区,确定轮牧小区的数目、面积、位置及其配置。3.4.3割草地规划
选择割草地,划分轮割区,制定轮割制度,确定贮草场的位置、面积及其内部配置。3.5水面用地整理项目规划 3.5.1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需求,项目区地形、水文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确定水面用地整理项目规划目标。3.5.2水源地保护规划
根据当地需水量、地形和水源地的来水条件,确定水源地的整治方式和保护范围。3.5.3水产用地规划
根据气候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选择和确定水产养殖的种类和布局。3.6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项目区村镇人口预测、服务半径、土地适宜性、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区位条件等确定村镇数量、用地规模和布局。3.6.1村镇数量和规模确定
a)按村镇地位和职能将其划分为村庄和集镇两个层次,并按规模划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参见附录A表A6。
b)预测各层次、各级别村镇数量及人口数量。根据各层次、各级别村镇的服务半径及经营半径,结合项目区内现有村镇规模、布局情况,确定各层次、各级别村镇数量及人口数量。c)各村镇用地规模
各村镇用地规模按下列公式确定: S村镇=n×S人均×10-6 式中: S村镇——村镇用地规模,km2;n——村镇人口,人;
S人均——人均建设用地,m2/人。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根据GB50188(见附录A表A7)确定,同时,应根据建设用地构成比例,进行人均建设用地的控制(见附录A表A8)。3.6.2村镇用地评价
根据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条件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建设要求,对村镇用地进行评价: a)适用修建用地:是指地形平坦、坡度适宜、地质条件良好,没有水灾等危害的地段。若是扩建原村镇,一般要求村镇基础设施良好、建筑物布局合理。
b)基本适宜修建用地:是指必须采取一些工程准备措施才能修建的用地。
c)不宜修建的用地:指农业生产价值很高的丰产田或土地承载力低或地形坡度陡、常受自然灾害侵袭等用地。
3.6.3村镇用地布局
综合考虑当地的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生态环境、经营半径、服务半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及村镇用地现状等因素,确定村镇用地布局。
当涉及多个村镇合并时,应征求相关村镇居民、单位与政府的意见,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村镇归并协议,并得到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批准。3.6.4村镇内部用地整理规划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用地的建设规划进行村镇内部用地的土地整理,供水、道路、供电、通讯、灾害防治工程等用地规划参照GB50188。3.6.5村镇的复垦整理
按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要求需要搬迁的村镇,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实施村镇用地的复垦规划,以达到满足农业生产对用地要求。
3.4建设用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 4.1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项目区土地的适宜用途,当地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目标。a)完善城市土地功能分区和布局;
b)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土地资产效益; c)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4.2开发整理类型
a)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
b)低容积率、高建筑密度、无规则、杂乱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c)闲置和废弃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4.3原则
建设用地开发整理应以集约用地,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推进科学文化事业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4.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
a)项目区建设用地构成按城市规划对该区的要求确定。
b)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以提供适宜的城市建设用地为目标,同时根据城市规划对该区的用地规划要求,布局各类用地。4.5基础设施用地规划
以有利于生产、生活、建设和美化环境为原则,项目区按城市规划要求布局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系统,并制定保护环境的工程措施。5土地开发项目规划
土地开发项目规划是指对荒山、荒地、荒水、荒滩涂等未利用的土地,采取工程或其他措施,使宜农荒地改造为可利用农用土地的统筹安排和具体部署。5.1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当地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以及待开发土地资源的适宜用途,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土地开发项目规划目标。a)增加耕地面积。b)改善生态环境。c)提高土地利用率。d)增加土地收益。
5.2待开发土地适宜用途确定
以满足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对土地条件的最低要求为标准。根据土壤侵蚀程度、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文与排水条件、盐碱化改良条件、微地形起伏程度、温度条件和水份条件确定待开发土地适宜用途。5.3原则
5.4土地利用结构确定
根据待开发土地的空间特性、区位因素、土地适宜用途、各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确定开发用地结构(具体参见农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合理布局各业用地。大型的土地开发项目应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用地、居民点用地的合理配置以及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用地的综合配套。5.5配套设施规划
土地开发的主要配套设施有道路、灌排水、防洪、防涝、水土保持、防止风沙、改良盐碱、引水蓄淡等设施,各配套设施的规划参见耕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具体要求。3.6土地复垦项目规划
土地复垦项目规划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根据其可恢复能力的适宜用途,对其复垦后土地利用方向及配套设施作出的具体安排。
土地复垦类型包括水灾、地质灾害及其他自然灾害引起的灾后土地复垦,矿山开采引起的矿地复垦,各种污染引起的污染土地复垦。交通水利等已废弃的建设用地复垦。3.6.1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当地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以及待复垦土地资源的适宜用途,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确定土地复垦项目规划目标。a)重建永久景观地形; b)恢复土地生产能力; c)提高土地利用率; d)增加土地收益; e)改善生态环境; f)增加有效耕地面积。3.6.2待复垦土地适宜用途确定
以满足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对土地性质的最低要求为标准,根据土壤侵蚀程度、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文与排水条件、盐碱化改良条件、微地形起伏程度、温度条件和水份条件等确定待复垦土地的适宜用途。3.6.3原则
a)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复垦土地资源,实现良性生态循环; b)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c)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3.6.4土地利用结构确定
根据待复垦土地的空间特性、区位因素、土地适宜用途、各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确定复垦用地结构(具体参见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合理布局各类用地。大型的土地复垦项目应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用地、居民点用地的合理配置以及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用地的综合配套。3.6.5配套设施规划
土地复垦的主要配套设施有道路、灌排水、防洪、防涝、水土保持、改良盐碱等设施,各配套设施的规划参见耕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具体要求。3.7大型工程破坏复垦
因大型工程建设,使部分土地破碎零乱,为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必须对其进行整理,若涉及到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则按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要求进行,若涉及建设用地整理,则按建设用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要求进行。3.8规划成果
3.8.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规划附件。3.8.1.1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
a)前言。简述规划的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b)项目区基本概况 1)项目区基本概况 2)自然条件。3)自然资源 4)社会经济条件。5)土地利用现状。6)土地利用潜力状况。
7)土地政策、法规及相关的规定、标准。
c)规划目标与方针。简述规划目标和开发利用的方针。d)规划方案 1)规划标准。
2)项目的总体布局及各项工程规划 3)各类用地指标调整计算 e)规划方案评价
对规划方案进行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价,论证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f)实施规划的措施。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为了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可提出在组织领导、机构、经费、政策、科学研究、技术培训等方面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所提出的措施应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3.8.1.2规划说明的主要内容 a)编制规划的简要过程 b)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
c)规划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说明。规划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规划的多方案比较、规划的协调情况及其他必要问题的说明。3.8.1.3规划图件
a)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图件包括主件和附件。1)主件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图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现状图 2)附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或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图 b)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现状图编制要求
1)比例尺:不小于1:10000。土地开发整理现状图应分幅编制。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现状图的主要内容: ——境界线、土地权属界线。
——地类界及符号,线状地物,明显或重要地物点。
——现状图例应符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GB/T7929—1995)及《地形图图式》(GB/T5791—93)。c)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图编制要求 1)比例尺:不小于1:10000。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图应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现状图为基础进行编制。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图的主要内容: ——必要的地理要素。——设计高程。——水流方向。
——沟、路、林、渠及建(构)筑物等的位置。——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布局 ——权属界线
4)图面配置内容应包括:图名、图廓、方位座标、坐标系统、指北针、邻区名称、界线、图签栏等。图签栏应包括图名、图号、核定人、审查人、校核人、规划单位、制图单位、制图者、比例尺、制图时间等内容。5)图例
图例应符合规范(见附录D)3.8.1.4规划附件
a)规划方案审议及重要会议纪要 b)规划数据、图表等基础资料
c)涉及到村镇改造的项目区,应附上村镇建设规划图 4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设计 4.1基本规定 4.1.1设计依据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以项目规划和设计任务书为依据。4.1.2设计原则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要求。(2)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3)因地制宜。
(4)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兼顾。4.1.3项目设计的类型 a)耕地整理工程设计 1)农田平整工程设计; 2)农田水利设施工程设计; 3)排灌电力工程设计; 4)农村道路工程设计; 5)农田生态防护林设计; b)园地整理工程设计; c)牧草地整理工程设计; d)养殖水面用地整理设计; e)林地整理工程设计; f)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g)城市、村镇用地整理设计; h)废弃地复垦设计 i)土地开发工程设计。
4.1.4项目设计应由项目提出者委托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4.1.5项目设计应由具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批准权的单位审查批准。4.1.6项目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4.2农田平整工程设计 4.2.1农田田面高程设计 4.2.1.1农田田面高程设计原则 a)因地宜制。
b)确保农田旱涝保收。c)填挖土方量最小。
d)与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相结合。4.2.1.2农田田面高程设计
a)地形起伏小,土层厚的旱涝保收农田田面设计高程根据土方挖填量确定 b)以防涝为主的农田,田面设计高程应高于常年涝水位0.2米以上。c)地形起伏大,土层薄的坡地的田面高程设计应因地制宜。
d)地下水位较高的农田,田面设计高程应高于常年地下水位0.8m以上。4.2.2梯田田坎设计 4.2.2.1梯田田坎设计原则 a)安全稳定。b)占地少。c)用工省。
d)因地制宜选用田坎材料。4.2.2.2梯田设计要素
梯田田面宽B,田坎外侧坡度a,原地面坡度I,田坎高H(见图1)。从图中可推算出各要素间关系式。图1梯田断面要素 式中:
θ——原地面坡度; α——埂坎坡度; H——埂坎高度,(m); B——田面净宽,(m); Bn——埂坎占地,(m); Bm——田面毛宽,(m); B1——田面斜宽,(m)。4.2.2.3梯田田坎设计
土质粘着力愈小或田坎愈高,田坎外侧应愈缓。田坎高度在3米以下的外侧坡,一般可选用45°~80°,田坎内侧坡可选用45°~60°。田坎稳定性要求按土力学方法进行计算。4.3农田水利设施工程设计 4.3.1目的
保证适时适量提供,并满足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需要的人工补充水量。
农田水利设施工程有两类,一是配水工程,其作用是将适宜的水量从灌溉水源中取引出来,该项工程有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和蓄、引、提相结合的工程等。二是输配水工程和田间工程,输配水工程的作用是将适宜的水(量)逐级输送并分配到田间,这类工程包括渠道或管道系统,以及系统上的建(构)筑物等,田间工程包括排灌沟渠、畦、格田工程以及土地平整工程等。4.3.2设计标准 4.3.2.1堤防工程的级别及设计标准 a)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及级别
1)堤防工程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确定。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应根据防护区内防洪标准较高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确定。堤防工程的级别应符合附录B表B1的规定。
2)遭受洪灾或失事后损失巨大,影响十分严重的堤防工程,其级别可适当提高;遭受洪灾或失事后损失及影响较小或使用期限较短的临时堤防工程,其级别可适当降低。采用高于或低于规定级别的堤防工程应报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当影响公共防洪安全时,应同时报有批准权的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3)海堤的乡村防护区,当人口密集、乡镇企业较发达、农作物高产或水产养殖产值较高时,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海堤的级别亦相应提高。
4)蓄、滞洪区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应根据批准的流域防洪规划或区域防洪规划的要求专门确定。5)堤防工程上的闸、涵、泵站等建筑物及其他构筑物的设计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并应留有适当的安全裕度。b)安全加高值及稳定安全系数
1)堤防工程的安全加高值应根据堤防工程的级别和防浪要求,按附录B表B2的规定确定。1级堤防重要堤段的安全加高值,经过论证可适当加大,但不得大于1.5米。
2)无粘性土防止渗透变形的允许坡降应以土的临界坡降除以安全系数确定,安全系数宜取1.5~2.0。无试验资料时,无粘性土的允许坡降可按附录B表B3选取,有滤层时可适当提高。特别重要的堤段,其允许坡降应根据试验的临界坡降确定。
3)土堤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附录B表B4的规定。
4)滨海软弱堤基上的土堤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当难以达到规定数值时,经过论证,并报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适当降低。
5)防洪墙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附录B表B5的规定。6)防洪墙抗倾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附录B表B6的规定。4.3.2.2灌溉标准
a)设计灌溉工程时应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南方小型水稻灌区的灌溉工程也可按抗旱天数进行设计。b)灌溉设计保证率可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灌水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按照附录B表B7确定。4.3.2.3排水标准
a)排涝标准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应根据排水区的自然条件、涝灾的严重程度及影响大小等因素,经技术经济论证确定,一般可采用5—10年,或参照经国家或相关权威部门批准过的地区性提法。经济条件较好或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可适当提高标准;经济条件目前尚差的地区,可分期达到标准。
b)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应根据排涝面积、地面坡度、植被条件、暴雨特性和暴雨量、河网和湖泊的调蓄情况,以及农作物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等条件,经论证确定。旱作区一般可采用1~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l~3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一般可采用1~3d暴雨3~5d排至耐淹水深。具有调蓄容积的排水系统,可根据调蓄容积的大小采用较长历时的设计暴雨或一定间歇期的前后两次暴雨作为设计标准;排空调蓄容积的时间,可根据当地暴雨特性,统计分析两次暴雨的间歇天数确定,一般可采用7~15d。
c)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有关试验或调查资料分析。无试验或调查资料时,可按附录B表B8选取。
d)设计排涝模数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测资料分析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可根据排水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生产发展水平等,选用经过论证的方法计算。
e)设计排渍深度、耐渍深度、耐渍时间和水稻田适宜日渗漏量,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农作物试验或种植经验调查资料分析确定。无试验资料或调查资料时,旱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0.8~1.3m,水稻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0.4~0.6m;旱作物耐渍深度可取0.3~0.6m,耐渍时间3~4d。水稻田适宜日渗漏量可取2~8mm/d(粘性土取较小值,沙性土取较大值)。
f)有渍害的旱作区,农作物生长期地下水位应以设计排渍深度作为控制标准,但在设计暴雨形成的地面水排除后,应在旱作物耐渍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至耐渍深度。水稻区应能在晒田期内3~5d将地下水位降至设计排渍深度。土壤渗漏量过小的水稻田,应采取地下水排水措施使其淹水期的渗漏量达到适宜标准。g)适于使用农业机械作业的设计排渍深度,应根据各地区农业机械耕作的具体要求确定,一般可采用0.6~0.8m。
h)设计排渍模数应采用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测资料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可采用公式(2):
式中:qh——设计排渍模数,m3/s•km2;
μ——土壤给水度(释放水量与土壤体积的比值); H——地下水位设计降低深度,m; T——排渍历时,d。i)改良盐碱土或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地区,其排水标准除应执行上述各条规定外,还应在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地下水临界深度应根据各地区试验或调查资料确定。无试验或调查资料时,可按经验值确定,其数值可查附录B表B9。4.3.2.4防洪标准
a)蓄水枢纽工程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附录B表B10确定。b)引水、提水枢纽工程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附录B表B11确定。c)灌排建筑物、灌溉渠道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附录B表B12确定。d)潮汐河口灌排(兼挡潮)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附录B表B13确定。
e)灌区内必须修建的排洪沟(撇洪沟),其防洪标准可根据其洪流量的大小,按重现期5~10年确定。f)灌区内防洪堤或挡潮堤的防洪标准,应根据防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和受灾后损失的大小,按GB50286的规定确定。
4.3.2.5灌排水质标准
a)以地面水、地下水或处理后的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其水质均应符合GB5084的规定。b)在作物生育期内,灌溉时的灌溉水温与农田地温之差宜小于10℃。水稻田灌溉水温宜为15~35℃ c)灌区内外农田、城镇及工矿企业排入灌排渠沟的地面水和污水水质必须符合GB3838和GB8978的规定;回灌地下水的水质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还应符合GB5084的规定。4.3.3蓄水工程设计
蓄水工程是指通过人工修筑工程的方法拦蓄天然降水或利用地下水,以供灌溉用。本项工程应由有资质的水利工程设计部门专门负责。4.3.3.1设计要求
a)灌溉供水水库工程设计,应以项目规划和灌区灌溉设计标准为依据。
b)大、中型灌溉供水水库工程设计规模应根据灌溉设计保证率、水资源的可利用条件、灌溉用水量和其他用水量等,经调节计算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c)以灌溉水稻为主的水库,应采用分层取水的方式。取水口的分层及底部高层应根据当地或相邻地区水库的水温与水深相关关系及其季节性变化的特点等分析确定。大、中型水库可采用塔式取水建筑物,小型水库可采用卧管式取水设施。4.3.3.2用作农田水利设施的水库
蓄水量在10万~1000万立方米范围内,筑坝材料应因地制宜,采用当地材料,如土料、砂砾、石料以及混凝土。4.3.3.3水库工程
包括挡水建筑物、放水建筑物和溢洪道。挡水建筑物即蓄水坝,是水库的主体工程,按建筑材料分,蓄水坝分土坝、堆石坝、土石混合坝,习惯上还包括浆砌石坝等。4.3.3.4水库位置
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根据经济与安全原则考虑。坝址尽可能选择河谷较窄,库内平坦的地形,地质可靠,不漏水,不坍塌,不滑动;水源可靠,有足够的来水量的地段,集雨面积应是灌溉面积的1.5倍以上;坝址附近有足够的适宜筑坝材料。坝址尽可能接近灌区,缩短渠道线路长度,减少渠系建筑物数量和沿途渗漏及蒸发损失;要注意保护库区内的山林绿化,防止水土流失,避免造成水库淤积。4.3.3.5设计内容
包括水库容积、来水量、用水量计算和水库建筑物设计。4.3.4引水工程
4.3.4.1渠首引水工程设计
应根据河(湖)水位、河(湖)岸地形、地质条件和灌溉对引水高程、引水流量的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后选择采用无坝引水或有坝(闸)引水方式。4.3.4.2渠首工程布置方式 当河(湖)岸地形较陡、岸坡稳定时,渠首工程宜采用岸边式布置;当河(湖)岸地形较缓、岸坡不稳定时,可采用引渠式布置。4.3.4.3引水角度、宽度
无坝引水的渠首的引水角度宜取300-600。引水角前沿宽度不宜小于进水口宽度的2倍。4.3.5灌溉泵站设计 4.3.5.1灌溉泵站设计
应对扬程、流量、泵的数量进行计算,泵址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流、动力源等条件确定。4.3.5.2泵站设计内容
应进行泵房、泵房机电设备、进、出水管系及配套设施的设计计算。4.3.5.3灌溉泵站设计标准
详见〈〈泵站设计规划〉〉GB/T50265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划〉〉GB50288-99。4.3.6机井设计 4.3.6.1机井设计
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可利用情况进行设计,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4.3.6.2机井设计内容
应计算机井最大可能出水量、最大可能水位降落值,单井、群井影响半径、机井数量、井距。详见〈〈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4.3.7灌溉输配水工程
输配水工程的作用是将适宜的水量逐级输送并分配到田间。这类工程包括渠道或管道系统及相应的建筑物等。
4.3.7.1灌溉渠道系统设计
a)输配水渠道系统通常分为干、支、斗、农渠四级。各级渠道上可根据需要修建渠系建筑物,包括分水闸、节制闸、渡槽、跌水、陡坡、倒虹吸、桥梁、涵洞、涵管和量水建筑物等。
b)灌溉渠道系统设计包括横断面设计和纵断面设计。灌溉渠道设计流量计算及渠道横断面、纵断面设计具体方法参见附录C中C1、C2、C3。4.3.7.2灌溉管道系统设计 a)灌溉管道系统组成及配置
1)灌溉管道系统可根据地形、水源和用户用水情况,采用环状管网或树枝状管网;
2)各用水单位应设置独立的配水口。配水口的位置、给水栓的型式和规格尺寸,必须与相应的灌溉方法和移动管道连接方式一致;
3)各级管道进口必须设置节制阀,分水口较多的输配水管道,每隔3~5个分水口应设置一个节制阀;管道最低处应设置排水阀;
4)水泵出口逆止阀或压力池放水阀下游,以及可能产生水锤负压或水柱分离的地方安装进气阀; 5)管道的驼峰处或长度大于3km但无明显驼峰的管道中段安装排气阀; 6)水泵出口处(逆止阀下游或闸阀上游)安装水锤防护装置。7)在适当位置设置压力、流量计量装置。b)地下灌溉渠道断面形状
1)圆形管,以预制混凝土管套接埋设或现场浇制。
2)马蹄形管,上圆下方,可以预制构件装配,也可现场浇制。3)椭园形,宜现场浇筑。c)灌溉管道系统设计;
1)系统进口设计流量应根据全系统同时工作的各配水口所需要设计流量之和确定,设计压力应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如局部地区水压不足,提高全系统工作压力又不经济时,可另行增压;部分地区水压过高时,应安装减压装置。2)管道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计算可详见附录C中C4的有关部分。
1.5m/s,超出此范围时应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3)管道设计流速应控制在经济流速0.9 4)管道的纵、横断面应通过水力计算确定,并应验算输水管道产生水管道产生水锤的可能性及水锤压力值。管道转角不应小于90°。
5)输水管道的强度可按下列各种荷载组合情况进行计算; ——填土和运输工具对放空管道的压力
——管道中水的工作压力、土压力和运输工具压力; ——管道中产生水锤时的水压力和土压力。d)管材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所选管材的工作压力应大于或等于灌溉管道系统分区或分段的设计工作压力。
2)固定管道宜优先选用硬塑料管、钢丝网水泥管或钢筋混凝土管,选用钢管、铸铁管时,应进行防腐蚀处理。
3)所选管材外形、规格、尺寸、公差配合和技术性能指标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管材使用年限应符合SL72的规定。
4)所选管材必须经国家计量认证的质检机构抽检合格。e)千亩以上连片的灌溉管道系统,宜采用优化方法进行设计。4.3.7.3渠道防渗工程设计
a)渠道防渗工程是节约用水、保护水土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
b)渠道防渗工程设计应结合地区的自然条件、灌区规模、水资源丰缺情况以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诸因素综合评价,经论证确定,优选符合当地具体条件的防渗工程。
3)防渗材料的运用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量力而行和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可选用土料、砌石、塑膜材料、沥青混凝土、混凝土等材料。各种材料的防渗性能应经过科学试验,材料配合比应经过试验确定。详见SL18。
4.3.7.4喷灌、滴灌系统设计
喷灌系统一般包括水源、动力、水泵、管道系统及喷头等部分。喷灌系统设计包括灌水定额和灌水周期的设计及计算喷头数、支管数、管道系统的水头损失及水泵选择动力功率。
滴灌系统一般包括压力源、输配水管路、滴头等部分。滴灌系统设计确定系统用水率、确定系统面积及进行滴灌系统布置设计、滴灌系统水力设计。具体方法参见附录C中C4、C5。4.3.8农田排水工程设计
农田排水工程,根据排水的目标基本分为除涝降低地下水位和洗盐除碱二种类型。4.3.8.1排水方法
有明沟排水、暗沟排水、竖井排水以及生物排水法。按照排水在地面水水位与容泄区水位之间垂直距离,也可分为自流排水和机械抽排水。4.3.8.2排水系统
由田间排水集水沟、各级输排水沟道、承泄区以及附属其上的控制建筑物(水闸)、交叉建筑物(涵洞、渡槽、倒虹吸、桥梁等)、联接建筑物(跌水、陡坡)组成。4.3.8.3农田排水工程断面设计
应进行排水沟纵断面设计和排水沟横断面设计。
排水沟设计流量、排水沟设计水位计算及排水沟纵断面、横断面设计具体方法参见附录C中C6。排水暗管埋深、间距、设计流量、管径及比降的具体计算方法参见附录C中C7。4.4排灌电气工程设计 4.4.1电力电压要求
根据电力排灌站的特点、重要性,确定电动机的额定电压、单机容量及台数。200KW以下的电动机额定电压一般采用380V,200KW及以上的电动机额定电压一般采用6KV。4.4.2电气主接线的设计 4.4.2.1电气主接线的设计的原则 a)满足电动机起动要求。
b)尽可能与成套设备标准方案相符合。c)不影响近区农村电安全。4.4.2.2电气主接线设计
根据电力排灌站安装的电动机额定电压、单机容量、台数及供电电网情况确定电气主接线、供电电网、输送容量,输送距离的关系,一般可参考附录B表B14。
a)一般排灌站在非排灌季节短时停电对排灌形影响不大,其主接线可以比较简单,可采用一回路电源进线,一台主度压器,单母线接线。
b)短时停电对排灌站排灌影响较大,其主接线的可靠性要求相应提高,可寻找二个电源,采用二回进线,母线分段等。
c)排灌站专用变电站的电压多为35/6kv、35/0.4kv、10/0.4kv。变电所一般为露天布置,电动机配电装置放在机房内。.4.4.3配电装置设计 4.4.3.1配电装置组成
低压配电屏,动力,照明配电箱高压开关箱。4.4.3.2配电装置的确定
根据额定电流,内部电器设备要求及安装要求确定低压配电屏,动力照明配电箱和高压开关箱的型号,500V以下低压动力系统中,多采用BDL-1,PGL型配电屏,其主要技术数据见附录B表B15,动力照明配电箱普遍采用XL(F)-
14、XL(F)-15型,其主要技术参数见附录B表B16,高压开关箱大多采用固定式GG-1A(F)型。4.4.3.3室内配电装置布置
a)室内配电装置布置的尺寸,与电气设备的电压等级、操作元件的型式以及载流部分两侧是否有廊道等因素有关。不同相带电部分之间,带地部分与接地部分之间,带电部分与建筑物其它部分间的最小距离见附录B表B17,设计尺寸要略为放大,以便安装和检修。配电装置前面的走廊宽度,应保证设备搬运和维护方便,但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设备一面布置时1.0米 设备两面布置时1.2米
对于有开关及隔离开关操作机构的走廊,其宽度应为 设备一面布置时1.5米 设备两面布置时2.0米
b)高低压母线空墙安装,载流母线的布置距地面应有2.5m以上的高度。
c)电缆与导线敷设,排灌站采用的电缆和绝缘导线,在数量较少时,一般穿管敷设。1)管内穿一根电缆时,电缆管内径为电缆外径的1.5倍。
2)一根管子内穿过多根绝缘导线时,导线的总载面一般不大于管子截面的40%。3)电缆弯曲半径一般为15d(d是电缆外径)。4.5农村道路工程设计
农村道路是乡镇道路网的延伸,沟通乡镇、村庄与田块之间的联系。设计应参考交通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道路设计的标准。4.5.1项目区内的农村道路
按主要功能和使用特点可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路等三大类。4.5.2干道、支道技术要求: 4.5.2.1交通量
根据旺季交通运输及生产运输车流量保证率确定 A=2N/dP 式中:A——交通量(辆/昼夜)N——一定时段内的年平均货运量(吨)D——汽车运输期(天)P——每辆汽车平均载重量(吨)4.5.2.2道路宽度
干道路面宽6—8米,路基宽10-12m,高出地面0.7-1.0m,支道路面宽3-6m,路基宽度5-8m,高出地面0.5-0.7m。4.5.2.3道路纵坡
主要指干道。平原地区一般应小于6%,丘陵山区应小于8%,个别大纵坡地段以不超过11%为宜。4.5.2.4道路弯道半径
根据地形、工程难易及行驶安全确定。平原区或丘陵区弯道半径不小于20米,山区最小半径可为15米;对翻山越岭回头弯道半径一般取12m。4.5.3田间道路设施设计原则
a)道路中心线以平直线为主,路长最短,联系简捷。b)道路坡度、转弯角度等技术指标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要求。
c)应与田、林、村、渠、沟等项目设施布局相协调,有利于田间生产的管理。d)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4.5.4田间道与生产路技术要求 4.5.4.1田间道
主要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油、加水、加种等生产操作过程服务。路宽宜为3-4米。4.5.4.2生产路
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的运输服务。路宽宜为1米左右。4.5.5田间道纵坡 4.5.5.1最大纵坡 宜取6-8% 4.5.5.2最小纵坡
以满足雨雪水排除要求为准,一般宜取0.3-0.4%,多雨地区宜取0.4-0.5%。4.6农田生态防护林设计 4.6.1设计原则
a)应结合当地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防护林设计。
b)建立以农田生态防护林为主,多林种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创造新的农业地理景观,建立结构合理、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c)统一规划,全面整治。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e)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4.6.2林带结构设计
根据地形、气候条件、风害程度和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林带结构、种类、高度、宽度及横断面形状。4.6.3林带走向设计
林带走向一般与主害风垂直,偏角不得超过30°。在一般灌溉地区,林带应尽量与渠向一致。4.6.4林带间距和网格面积确定 4.6.4.1主副林带间距
根据土壤条件、防护林类型、害风频率、害风最大风速和平均风速、林带结构和疏透度、林带高度和有效防护距离;同时考虑灌溉条件、地物、地形、田块形状、原有渠系和道路分布等因素确定。
在有一般风害的壤土或沙壤土耕地,以及风害不大的灌溉区域水网区,主林带间距为200-250米,副林带400-500米,网格面积8-12.5公顷;风速大,风害严重的耕地,以及遭受台风袭击的水网区,主林带间距为150米左右,副林带间距约为300-400米,网格面积4.5-6.0公顷。4.7园地整理工程设计
园地整理工程设计以提高园地集约利用率、园地产出率、土地利用效率、永续利用土地资源等为基本要求。4.7.1园地耕作小区设计
耕作小区是道路、林带分隔而成的耕作地块。4.7.1.1设计原则
a)小区布置达到道路、林带占地少原则 b)小区配置结构便于生产组织管理原则 c)小区规格与走向有利于提高整体防风效能原则 d)小区规格与走向有利于水土保持原则 e)小区形状和边长有利于机耕作业原则 f)小区宽度以有利于品种异花授粉原则 g)小区设计服从灌溉渠系要求原则 h)小区内土壤性质一致原则 4.7.1.2园地小区规格设计
a)面积:根据地形条件、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以及田间工程规定确定。一般为几十亩至几百亩,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高的大型果园,小区面积宜大些。
b)形状:无风平原地区宜采用正方形形状,其它地区均以长方形形状为宜。丘陵山区亦可沿等高线走向构成等宽弯曲形状。
c)长度、宽度:根据机耕作业和人工管理确定小区长度,一般宜取300-400米。根据运输适宜距离和有效防风距离确定小区宽度,一般宜取150-200米。
d)方向:小区方向应与果树栽植方向一致。平原地区宜取南北向,主害风严重地区,小区长边应与主害风向垂直。
4.7.1.3果园道路设计
根据果园田间管理和运输确定。
a)一般果园外围防护林内侧宜布置5米宽的道路。
b)果园内部防护林两侧配置3-4米道路,主干道宜取5-6米,两侧加设路肩1-2米。4.7.1.4果园防护林网设计
果园小区长边和主林带均宜与主害风向垂直。果园区外围防护林带一般可栽种速生林带3-5行,行距2-2.5米,林带外侧辅种灌丛以1-2行为宜。较大果园每隔1-2区宜设置一条主林带,必要时沿小区短边设副林带。林带与果树行间宜留有林缘带。陡坡区每隔50-100米宜栽种一行水土保持灌丛。4.7.1.5果园灌、排渠系
a)支渠宜沿短边设置,灌水沟沿长边设置。干渠比降宜取1/1000,支渠宜取1/500。有条件的地区可设计固定式管道喷灌系统。b)排水系统宜以暗管埋设。
c)设计流量计算及渠(管)道横段面设计参见耕地整理工程设计的相关内容。4.8牧草地整理工程设计
牧草地整理工程设计以提高牧草地集约利用率、牧草地产出率、牧草地利用效率、永续利用牧草地资源等为基本要求。
4.8.1畜群放牧地段面积设计
根据畜群采食、轮牧设计畜群放牧地段面积,其计算公式如下: 牲畜头数×放牧天数×每头牲畜每天的食草量 放牧地段面积=
单位面积牧草地的产草量 4.8.2畜群放牧地段配置 4.8.2.1配置原则 a)牧草均衡性原则。b)牧草地相对集中原则。c)顺坡设置原则。
d)天然放牧地水源、畜舍、饲料轮作地相对集中原则。4.8.2.2不同畜群放牧地段配置
平坦谷地、河流沿岸宜配置牛群;崎岖坡地宜配置羊群;平坦宽广或略有起伏的丘陵地宜配置马群。4.8.3轮牧小区设计
4.8.3.1轮牧小区的数目和面积计算参见附录C公式8 4.8.3.2轮牧小区形状和规格 a)形状:以矩形为宜
b)规格:具体参见附录B表17。4.8.4放牧地畜圈、畜道、水源配置 4.8.4.1畜圈配置
畜圈配置要求保证卫生和休息,位置适中,便于组织管理,应远离主干道、死牲畜埋葬地、传染病源区;应选择地势高燥,具有一定坡度,出入方便,有遮荫条件的地段。4.8.4.2畜道
a)设计原则:占地小、驱赶距离短。
b)畜道种类:畜道分主干牲畜道,主要牲畜道,临时牲畜道三类
c)畜道宽度:根据牧畜头数通行密度及土壤性质确定,具体可参考附录B表B19。4.8.4.3饮水点配置
饮水点应配置在水量充足、水质好、位置适中、卫生良好的地段。一个放牧地段设置一个饮水点。4.9养殖水面用地整理工程设计
养殖水面用地整理设计以提高集约养殖和水面产出率、永续利用水资源等为基本要求。4.9.1自然养殖水面整理设计 4.9.1.1池塘
宜使水区面积达到0.3-0.7公顷,水深2-3m左右,塘堤能满足保水、水源灌排自如的要求。4.9.1.2河道、湖泊
河道应控制水流速度。湖泊水区面积及水深要求同池塘。4.9.1.3水库
应设置拦鱼设施及修筑越冬池。4.9.1.4较大江河 宜采用网箱养殖。
4.9.2人工养殖水面整理设计 4.9.2.1场地选择要求
场地选择要求水源充足、水质适用,土质良好;含盐、铁量少,渗漏少,地形平坦开阔;无大风洪水;交通便利。
4.9.2.2鱼池规格
a)形状:宜采用长方形,长宽比在2:1~3:2范围内,应尽量做到整齐划一。b)面积、深浅:根据不同鱼类生长发育期确定,具体参考附录B表B20 4.9.2.3鱼池布局原则
a)场房、办公室、试验室、加工厂、抽水机站等设施应布置在养鱼场中心位置,并有公路相通; b)鱼池、产卵池及孵化设备应距场房较近;
c)鱼苗池靠近孵化设备,鱼种池围绕鱼苗池,外围为成鱼池;鱼池送水应分池输送,不能串流; d)鱼池的走向应尽量呈东西向;
e)灌排系统的布置,在一般情况下,注水渠与排水沟应分别设置,各成系统。4.9.2.4鱼池设计 鱼池由堤坝和池底组成。
堤坝——临水坡一侧坡度大小视土质而定。一般为1:1.5~1:2。在堤高的3/4处需设栈道,宽度为1米左右。
池底——应平坦,从两侧堤脚向中部逐渐加深。排水口处挖坑状鱼潭,以利排水捕捞。从灌水口至排水口处的池底应成一坡度(1:300~1:1200)。鱼池面积大小可根据生产需要而定。4.10林地整理工程设计
林地整理工程设计以提高林地集约利用率,林地产出率、土地利用率、永续利用土地资源等为基本要求。4.10.1营林区设计
a)营林区面积:根据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地形地势特点、居民点分布疏密程度、树种特点、火险等级、交通条件、经营水平等确定。
b)营林区界线:宜以地形自然物为界。4.10.2林班设计
林班为营林区内具有永久性经营管理的单元地段
a)林班划分:根据护林、抚育、采伐、集运材要求,结合地形、树种、经营水平、永久性道路划分。通常林班为两山夹一沟划分。
b)林班面积、形状:林班面积以50—200公顷为宜,小林场亦可在50公顷以下。林班应集中连片,形状规整。
4.10.3小班设计
小班为林班内根据经营和林木特性划分的林分地段。
a)小班划分:根据土壤、林种、优势树种、龄级、郁闭度、林型、地位级、出材率、林权、自然条件划分。b)小班面积:小班最小面积以使图上按一定比例能明显、标准地反映为原则确定。通常1:2.5万的比例尺图,小班面积应在3公顷以上。4.10.4道路及附属建筑物设计
a)道路:根据采伐、集材、营材、护林等要求规划林区道路,并与林区外道路衔接,做到服务范围广、运距短、运营条件好。
b)附属建筑物:林区应配置了望台、防火设施、贮木场、仓库、机械修理站、宿舍、办公室等建筑物。4.11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的具体规定参照GB/T16543执行。4.12城市、村镇用地整理设计
拆除原有建筑物,按照项目规划要求,需整理成农用地的,在清除石块、地基等所有防碍农作物生长的杂物后,按农用地整理设计要求进行设计;需整理成建设用地的,在平整土地后,按城市和村镇相关标准、规范进行设计。4.13土地复垦工程设计
按照项目规划的要求,整理成农用地的,按照农用地整理设计要求进行设计;整理成建设用地的,按建设用地整理设计要求进行设计。4.14土地开发工程设计 4.14.1治滩造田开发工程设计
治滩造田就是采用工程技术措施,结合江河整治、裁弯取直,在治好的河滩上,引洪促淤,围涂造地,变滩地为良田的工程。4.14.1.1治滩造田工程类型
a)束河造田工程。在河流中下游处的宽阔河滩上,修建顺河堤等治河工程束窄河床,在一般正常年份时,不受洪水淹没的河滩,将其改为良田。
b)裁弯造田工程。过份弯曲的河道往往形成河环,在河环狭径处开挖新河道,变弯道为直道,截弯取直,在老河弯内造田。4.14.1.2河堤断面设计
a)堤线选择。应根据防洪规划,地形、地质条件,河流或海岸线变迁,结合现有及拟建之建筑物的位置、施工条件、已有工程状况以及征地拆迁、文物保护、行政区划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分析确定。堤线布置应平顺,适应河水流向,避免急弯和局部突出;尽可能少占耕地、少拆村庄;堤线应选择地势较高,土质较好,节约工程量。b)堤身横断面设计。
1)土堤横断面一般为梯形或复式梯形。
2)根据堤防设计标准确定设计流量,推算水面线,求出沿程各断面的设计洪水位,再加上波浪爬高及安全超高(土堤为0.5-1.0米),定出各处的堤顶高程。3)初步拟定断面尺寸。
4)边坡、渗透、抗震稳定性的校核计算。
c)堤顶宽度。考虑防洪抢险,物料堆放和交通运输等要求。1)堤高6米以下,堤顶宽度3米; 2)堤高6-10米,堤顶宽度4米; 3)堤高10米以上,堤顶宽度5米以上。
d)堤防边坡设计。应进行渗透、稳定分析计算。在洪水持续时间不长,用壤土或沙壤土修筑堤防,而堤高又不超过5米时,内、外边坡均可采用1:3。4.14.2海涂开发工程设计 4.14.2.1工程促淤技术
促淤,是低、中滩涂进行围垦的前期措施,通过人工促淤,加速滩涂淤涨,达到高滩围垦条件后再进行筑堤围垦,开发利用。a)长丁坝促淤工程设计
在海岸堤坝沿线伸出,朝着迎强浪方向建筑起向海涂延伸的丁字形堤坝,利用波浪和水流带来的泥沙,在大致平行岸线的水流于丁坝之间往复运动而消力,使泥砂沉积下来,从而达到滩涂涨高到适用高程之目的。1)长丁坝的组成。丁坝由坝头、坝身、坝根组成。坝根与河岸相连,坝头伸向涂外,在平面上与河岸连接呈丁字形,坝头与坝根之间的主体部分为坝身。
2)长丁坝长度。一般长度应≥1500m,相邻丁坝长度应大致相等。
3)长丁坝方向。由强浪方向确定,单长丁坝走向与强浪方向交角应≤18°;长丁坝群走向应正对强浪方向,交角为零。
4)长丁坝布置。丁坝的布置宜采用丁坝群的方式布置。相邻丁坝的长度应大致相等。5)丁坝间距。应考虑:
——二坝间的距离,要保证相应的输沙能力,并使滩地较快淤积,尽快形成高的边滩;
——坝后的流态不影响下一座丁坝坝根的稳定。布置在凹岸的丁坝,间距应密一些;在凸岸的丁坝,坝距应大一些;在直段的丁坝,坝距介于二者之间。确定丁坝间距有经验方法和分析计算方法二种,一般工程项目可采用经验方法,坝距为上游丁坝长度的1-2倍;重大工程项目应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相结合的分析计算法。长丁坝断面设计。长丁坝以块石抛筑为主,坝面可用干砌块石。中、小河流坝顶宽度采用1-2米,大河流采用3-4.5米。上、下游边坡小于1:0.6。坝高和整治水位相等。b)顺坝促淤工程设计。
在离岸线一定距离处,修建走向与岸线大致平行的堤坝工程,以达到消浪、减速、促淤、防止海涂冲刷的作用。
1)顺坝的组成。由坝头,坝身和坝根三部分组成。
2)顺坝的类型。按坝面高出水面分为,淹没顺坝(坝面低于水面)和非淹没顺坝(坝面高于水面)二种。3)顺坝断面设计。用于促淤造田工程的顺坝,其筑坝材料主要用块石抛筑。非淹没顺坝坝高于整治水位,坝顶宽度3-4.5米;淹没顺坝坝顶宽度1.5-3米。c)格坝促淤工程设计
格坝为顺坝和河岸之间的横向连接的坝。
1)格坝间距。一般采用格坝长的1-3倍,格坝方向与水流流向垂直。
2)格坝断面设计。格坝顶高略低于顺坝,以能挡水促淤为原则。格坝材料以块石为主。断面设计可参考丁坝与顺坝确定。
4.14.2.2海涂排水工程设计
a)海涂排水系统由排水沟、挡潮沟、排水泵站、滞涝水库以及洪沟等工程组成。b)洗盐水量定额计算,确定冲洗后土壤脱盐达到预期标准所用的水量。c)海涂排水系统设计。可参阅一般排水系统设计。应掌握以下原则: 1)骨干排水河道和挡潮闸应按明渠不恒定流进行水力计算;
2)修建滞洪水库,应利用海涂垦区内的天然洼地修建的蓄水工程,汛期滞涝蓄洪,旱期灌溉。4.14.3治坡治沟造田开发工程设计 4.14.3.1治坡造田开发工程
a)治坡造田开发工程以梯田建设为主。b)梯田工程设计,参见耕作田块内部设计。4.14.3.2治沟造田开发工程
在黄土丘陵地区治理沟道中,兴建缓洪泥淤地工程-淤地坝,达到控制沟蚀,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之目的。
a)治沟造田开发工程以淤地坝工程为主。
b)淤地坝工程由大坝、溢洪道、放水设备三大部分组成。
c)淤地坝工程规模可分为大型、中型、小型淤地坝(见附录B表B21)。
d)淤地坝工程设计,可参阅水库工程设计。但淤地坝主要是为造田造地服务,与水库工程设计有一定区别,在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到这方面的特殊性。4.14.3.3治坡治沟配套工程
治坡治沟配套工程包括沟头防护、谷坊工程及小型蓄洪、排洪、引洪漫地工程等,设计技术详见GB/T1645.3、GB/T16453.4。4.15设计成果
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说明、设计图件。4.15.1设计说明
要求简明扼要,包括以下内容: a)工程概况
设计单位、工程名称、施工地点、地理条件、对外交通条件、工程规模、工程效益、工程布置形式、主体工程量、主要材料用量。b)设计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根据设计项目的具体特点和问题,提出不同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c)设计的依据 d)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15.2设计图件 a)田块工程设计图
1)土方工程图:土方工程图上应标出挖方或填方位置的高程并注记该位置的填高或挖深。同时附土方工程量计算表。
2)典型田块设计图:绘制出田间路、田间沟渠、农田防护林等的位置,标出田块的设计尺寸。绘制出田块四边沟、路、林、渠组合关系剖面图。b)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图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制图标准参照SL73执行。c)农村道路工程设计图
农村道路工程及道路附属建(构)筑物设计的制图标准参照GB50162执行。d)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图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的制图标准参照LY/J002执行。e)城市、村镇用地整理设计图件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检查报告】推荐阅读: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报告格式07-02
如何编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告08-25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07-0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审计07-29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监理规程10-24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施工合同11-12
土地开发整理实习报告11-16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推助新农村建设范文08-18
土地整理项目申请报告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