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信息系统整理课件

2024-10-25

土地信息系统整理课件(精选7篇)

土地信息系统整理课件 篇1

土地信息系统 DJF
填空题:1.1964 加拿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用于城市土 地相关信息的管理。在我国:80 年代全面试验阶段;90 年代中后期广 泛推广使用;1999“数字国土”工程;2005“金土工程” 2006 土地数据库。2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获取的三种方式:原始数据采集、地图数据采集、综合数据处理。3 地理信息一般具有三维基本特征,包括空间位置、属 性特征及时域特征.4 土地信息是描述一块土地的空间属性、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权能属性以及这些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信息。5 土地信息系 统包括:硬件、软件、数据、人员、方法。土地信息按特征分类为:空 间信息、时间属性信息、专题属性信息。数据来源:野外测量、遥感调 查、实地调查、已有资料。6 空间关系(1)拓扑空间关系: 包括拓扑邻接、拓扑关联、拓扑包含(简 单包含、多层包含、等价包含)(2)顺序空间关系; ;(3)度量空间关 系。7 数据库三级模式:外模式、概念模式、内模式。三个抽象级:用 户级、概念级、物理级。两层映射:外模式到概念模式的映射,概念模 式到内模式的映射。8 数据库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 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误差分类:几何误 差、属性误差、时间误差、逻辑误差。9 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完整性约束。土地数据模型有五种:层次模型、网络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和时空数据模型。10 数据模型应满足三个条件:(1)能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2)人们容 易理解;(3)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网络数据的基本组成:链(弧)结点 障碍 拐点.11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特点:抽象性、封装性、多态 性、重载性、继承性、概括性、聚集性。12 时空数据模型包括:时间快 照模型、叠加模型、时空复合模型和全信息对象模型。MapGIS 中: 13.tif 栅格文件;.msi 影像文件;.mpj 工程文件;.wp 区;.wl 线;wt 点;pnt 控制点;cln 裁减工程;.wb 表;.dbs 地图库.14 ArcGIS 中:.shp 空间 数据文件;.shx 空间数据索引文件;.dbf 属性数据文件;.sbn,.sbx 地理 数据索引文件;.shp.xml 元数据文件;.mxd 地图文件;.sxd 三维场景文 档;.mdb Geodatabase 数据;.adf Coverage 或 grid 文件;.aux 保存 栅格文件自身不能保存的辅助信息的文件。15 土地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分为五个阶段:系统调查与可行性研究、系 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及维护。土地信息编码方法: 层次分类编码法、顺序分类编码法。对于海量数据,一般采用横向分块、纵向分层的方法来组

土地信息系统整理课件 篇2

1 管理项目档案的价值

在土地开发中,档案管理应被看作必要部分,是不可忽视的。土地开发整理选定的项目都拥有全程性,完整项目涵盖了初期立项、对项目的设计、解析可行性、施工及招投标、竣工及决算时的审计。在验收及竣工时,还需保存必备的图表及文字,用作调取的参照。档案是留存下来的项目记载,拥有着真实性。项目单位应能慎重归档并整理多样的土地材料,依照拟定的流程构建并整理档案。项目档案包含着详实的土地开发记载,反映出全程的项目进展。在各个环节内,项目档案都可看作验收及鉴定质量的必要参照。由此可见,项目档案表征了真实的各流程状态,归纳可得关键性的土地项目信息。从土地开发来看,项目归档是不可缺失的部分[2]。

针对验收及评价,土地整理及开发的档案也表现出必要性。依照验收的规程,开发及整理土地设定了如下内容:拟定的项目规划、设计及后续执行预算、待建的工程质量、调配资金的状况、管控土地权属、针对项目的日常管护。此外,开发整理土地这类的项目还包含了可供归档的资料。在验收评价时,注重查看并且核验现存的业内资料。针对于外业,也要慎重予以核查。经过了验收步骤,应能独立保留相关档案,以备后续的审验。

2 归档要求及现有的弊病

土地开发整理设有配套性的验收规程,验收规范归纳了多环节的开发成果。详细来看,这类项目在构建档案时涵盖了如下资料:立项以及审批、投标招标资料、协议合同的资质、施工管理及监理的资料、权属性的资料、验收得到的资料、财务性的材料。此外,归档资料还含有核验得出的影像资料,后期阶段内的评价资料也被包含在档案内。土地开发及整理应能归纳得出真实的各阶段资料,可信且真实。土地开发及整理都会留下信息,各类信息应被归档留存。土地开发进程中,原始资料拥有真实性,不可随便去改动。同时,也不可擅自予以伪造,要保存原始性的土地资料。完整资料包含着外业的总工程量、拨付的资金、预算及移交的项目部分。与之相应,内业资料也被归入档案。及时搜集信息,妥善保存初期完整的归档信息[3]。

最近几年,各区域都拓展了开发土地的总规模,与之相伴的档案也日益增多。作为初始的凭证,档案应被谨慎归类,要确认前后信息彼此吻合。不可随便更改已经被归档的某些工程信息,各环节内的信息都应被存储。文件在归档时,要确保字面是工整的,配备了完整的签章等。要长期保留档案,书写材料应能耐久且不会褪色。从现状看,多为微机制作出来的档案信息,应能标识一致的项目事由及开发内容。需要统一格式,便于快捷性的查看信息。唯有如此,信息档案才更能便于调取及管理,也会更加稳定。

土地整理及土地开发的多样项目都采纳了特定的归档步骤。依照现存分类,土地开发整理表现出如下难题:没能完善现有的管理规程,相关职员缺失了责任心。在土地开发中,没能及时搜集必备的各类资料,没能明确各类的归档。归档的步骤缺失了规范性,项目单位忽视了编制图件,原件被复印件替换。此外,监理搜集得出的多样资料都没能统一,表现出混乱的状态。某些单位甚至没能配备必要的档案附件,档案内容重复。档案管理很混乱,相关人员缺失了高层次的管理水准。在这种状态下,项目档案各阶段的信息管理并没能提升根本的质量。

3 改进管理的新途径

针对土地开发整理,还需完善相应环节的存档及监管。应当变更现存机制,增设更完备的配套规程。构建新式的机制,档案管理配备的机制可分成档案搜集、立卷以及整理、后期的信息归档。项目在竣工以前,申请验收及检查。这样做更能便于全方位查验项目的现状。确保档案规范化,相关职员都应明确归档在总体项目中的必要价值,真正重视归档。依照设定好的次序从严归档,妥善排列多样的文件资料。在查阅档案时,也要做好登记。详细来看,土地开发整理改进档案管理可采纳如下的途径。

3.1 妥善搜集信息

土地开发整理囊括了各步骤内的信息处理,首要应为搜集必备的信息以便存档。一旦确认了内容,则要选取最合适的途径搜集信息。通常状态下,可亲临现场调研,也可获取间接性的各类资料信息。针对于后者,可凭借于拥有的资料及情报,做好间接存档[4]。搜集项目信息,先要填入清单及目录,这样即可尽快查出某一项目信息。应当明确的是:搜集信息是初期的首要步骤,唯有妥善调取了全面性的土地开发信息,才能构建更完备的土地开发档案。

3.2 借助现代技术

相比于传统的归档,现今归档及整理可选更多样的新颖方式。在微机联网下,搜集及调取多样的档案都不可脱离计算机。借助于新颖的存档技术,可延长档案保留的时限,同时便利查找。档案管理可分成多步骤,先要判别真伪的两类信息,剔除虚假性的档案信息。在微机管控的方式下,分类存储零散的开发信息。同时,还需借助运筹学、数理统计的根本原理,加工获取必备的数值及信息。新颖信息手段拥有独特的管理优势,电子档案存储着的信息更易读取,并且不会遗失或缓慢褪色。

3.3 提升业务水准

针对于档案管理的职员,都应提升根本性的管理水准。强化业务培训,相关单位应能提供定时性的这类培训。利用新式技术,构建数字化状态下的土地开发档案[5]。档案管理者应能接纳数字化的新式档案,构建信息库并且注重日常的监管。

4 结语

土地整理及开发都涉及各阶段内的档案管理,若要构建完善的项目信息,不可缺失档案管理。项目信息留存的档案有着全面性,应能反映全程范围内的土地开发项目。从各阶段入手,慎重保存多环节的归档信息,不可遗漏信息。针对于搜集得出的技术资料,要求及时予以归档,确保齐全且完整的土地开发信息。最近几年,土地开发整理这类的项目都快速在完善,为此要采纳配套性的档案管理并且实时更新。经过统筹衡量,全方位做好监管及归档。

参考文献

[1]季霞,刘元慧,密长林.GIS支持下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13(4):54-57.

[2]李华蓉.浅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信息档案管理[J].华北国土资源,2013(5):101-102.

[3]胡琳,郭欣欣.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档案资料管理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29):132-133.

[4]郑力,许承权.莆田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J].测绘地理信息,2015(40):83-84.

土地信息系统整理课件 篇3

关键词: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信息备案;报备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7-0149-02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占一补一保护耕地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作为补充耕地的重要手段,必然要严格加强监管。2008年12月25日,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备案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88号)文,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启用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项目备案和信息系统,全面加强项目立项、验收、复核以及建设用地占补挂钩耕地指标管理工作,严格耕地保护,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统筹土地资源,促进建设用地项目占用耕地资源合理利用。

1当前广西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项目信息备案工作的情况

2008年12月,我区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全面启动了项目信息备案工作。2009年上半年,全区集中了14个市有关技术人员,通过努力顺利完成了2008年底以前纳入耕地储备库但未进行占补的耕地开垦项目相关信息备案工作。2010年6月,全区14个市技术人员再次对建设用地项目核减情况进行了集中清理和报备。目前,全区日常报备工作,由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各地申请新增耕地面积确认时,须按照报备要求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进行信息录入备案,经批准的建设用地项目5日内也要报入系统进行占补挂钩核减。

2目前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项目信息备案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从事信息备案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以及和兄弟市的交流,本人认为,当前我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备案工作,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想认识不足,过分依赖信息报备技术人员

部分地区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备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尚未给予高度广泛的关注,认为仅仅是一项日常工作需要。审核人员和行政负责人没有上过信息备案系统内网,所有数据录入和日常管护仅由信息报备技术人员操作,个别地方信息录入、审核、行政负责、建设用地项目预挂、改解挂、正式挂六类人员权限集于一身。

2.2县一级技术保障力量缺乏

在过去一年多的信息备案时间里,集中培训和项目信息报备工作基本都是市级信息技术人员参加,对县级培训主要由市对县进行,培训不到位,对项目备案指标的解释存在差异,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工作中经常看到县级技术人员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2.3备案信息项目指标缺乏统一,备案数据校对繁杂,容易出错

实际工作中,信息指标的填报不统一,有叫“×县×村土地开垦项目”的,也有叫“×县×村开垦片土地开垦项目”,项目所在地填县、填乡的都有。同时,对信息备案数据录入检查也繁杂,开垦方面有7个方面56项内容,建设项目方面有2个方面25项内容,不仅要与批复确认文各数据、文、图、表一一对应,也要与耕地占补变动台账占补指标结余对应,检查不仔细就会出错。

2.4建设用地项目申请报批与信息系统要求备案的工作实际不同步,脱节,各干各的

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建设用地项目报部备案,要提供补充耕地项目统一编号。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建设用地项目申请报批时,没有在报批材料中提供补充耕地项目编号,仅要求信息报备技术人员在信息备案系统中对应挂靠,建设用地项目信息备案工作事前没控制事后来补救。

2.5备案信息系统中数据更新滞后

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报部备案时,该核减的项目指标没能即时体现,须在24小时后才能看到;个别开垦项目提交自治区级审核退回来后,找不到,或无法删除。

3解决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信息备案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广西的实际,本人认为应当从技术操作和数据检查两个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信息备案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1技术操作

(1)全面培训各类人员,夯实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备案信息基础。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培训市、县各级信息备案技术人员,更要培训从事此项工作的审核人员、行政负责人,特别是各类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审核人员、行政负责人能上备案系统浏览报备信息内容,县级人员能对报备数据录入、导入、导出,特别是重要的坐标信息能导入系统,保证备案的补充耕地项目内容真实性和准确性。

(2)严格各类人员权限,各司其职。备案系统中的信息录入、审核、行政负责、建设用地项目预挂、改解挂、正式挂六类人员,职责权限应该严格分清,各自独立,各负其责。信息录入人员、审核人员对备案的项目信息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负责,备案信息负责人对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及备案的及时性负责。

(3)加强各市备案信息技术交流,统一备案项目指标和共同探讨实际存在的各类工作问题。对报部备案的信息,应加强各市交流,半年或年终要召开一次总结会,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问题,互相探讨、共同解决,对项目填报不一致的,形成统一的意见。属于系统滞后本身发生的问题,及时向部反映、解决。

3.2数据检查

3.2.1报备前的检查

要认真做好项目信息的准备,《广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报备统计表》和《广西××年已批复建设用地项目报备统计表》是目前全区14个市级信息报备人员经过多次报备实践后形成的统一表格,基本上涵盖了系统中要备案的信息,可根据要备案的概况认真填报表格,数据检查无误后,报入部备案系统,并对照表格逐一对照、勾划需报录的信息,确保数据录入准确无误。

3.2.2项目提交自治区级前的检查

信息录入人员、审核人员要按照自己的职责,对拟备案的数据和已报入信息系统备案的数据,在正式提交自治区级前要进行认真的检查和校核,此项工作最少也要有二人以上参与,以便发现录入系统中的各类错误信息,确保进入系统中的数据准确。

3.2.3对已备案信息的检查

要充分利用备案信息系统的导出功能,对已备案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和建设用地项目占补平衡信息,将各项数据导出,对照填报的各类报备统计表以及耕地指标占补变动台账,检查数据,多个报表结余数额不一致往往是发现错误的最快捷办法。对于发现的异常数据,要及时与自治区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联络员联系,提醒修正,并及时复查、追踪、提示。

3.2.4抓好占补平衡指标数据的核减

各类建设用地项目在申请材料报批时,要及时在信息备案系统上进行占补平衡预挂靠,核减指标,获得批文的要及时完成项目的正式挂钩,没有获得批准的以及补充耕地方案发生变化的,也要及时进行改、解挂,确保占补平衡,数据适时更新。

4科学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信息备案工作的建议

4.1统一认识、明确责任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信息的备案,是目前我国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自治区《关于做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信息报备日常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桂国土资发[2009]322号)明确规定“各市、县(市)国土资源局申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新增耕地面积确认时,须按照报备要求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进行信息录入报备”、“已经批复确认的土地开垦项目及时录入报部备案,同时将已批准的建设用地项目一并报入备案系统。逾期不能完成录入报备工作的,厅将暂停对该市开垦项目新增耕地的确认工作”。可见,自治区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人员到位、工作到位,加强信息填报和日常报备工作以及数据的检查校核,以必要的资金和设备,确保项目备案工作的高效运行。

4.2建立面向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信息报备工作的考核奖惩机制,层层落实责任

备案制度和信息系统是土地开发整理全新的管理方式和全面监管的重要手段,是与批、供、用、补、查、管为一体的信息网络之一,应当建立适当的考核奖惩机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所报信息真实准确,不弄虚作假,对做得好的单位要进行通报表扬和适当的奖励,对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的单位要提出整改意见,限期限时做好整改工作,造成数据失真或造成重大损失的个人和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实行问责。

4.3结合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信息报备系统,做好补充耕地项目的实施和监管

目前,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信息已经涵盖了项目立项、验收和补充耕地等信息,项目的基本情况、建设位置坐标、规模、资金等信息十分明确。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从项目的立项起,就应当以地块宗地为单位,逐一向部信息备案系统动态预报备,备案的项目名称、实施地点、资金等相关信息,要与项目的文、图、表一致,并标示在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加强项目的实施和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耕地后备资源库,以利于耕地资源保护。

4.4严格先补后占审批制度

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应立足于本市、县行政区域内后备资源补充完成,实行“先补后占”,所有报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审批的建设用地项目,在材料报批阶段,应当首先在部信息备案系统上进行挂靠报备,其补充耕地方案必须填写已备案的补充耕地项目编号,否则不予批准项目用地,以利耕地资源保护。

4.5充分提高分散零碎的耕地指标利用

从部分县(市)报入部信息备案系统信息来看,少于一公顷以下分散的项目点占了很大一部分,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应当优先使用这一部分分散项目,千方百计使用好已报备的补充耕地项目。在耕地资源挂靠上要合理分配,节约使用,优化资源配置,尽量使用闲置的补充耕地项目点,确保城市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缓解经济发展和建设占用耕地的矛盾,保障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4.6适时更新耕地占补变动台账,严格耕地储备与项目挂钩

耕地指标占补平衡始终贯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过程,也是分析补充耕地情况、统计数据、汇总上报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建设用地项目占补挂钩补充耕地项目,不仅要及时反映在耕地占补变动台账上,同时备案的开垦项目信息、占补平衡信息与台账的占补挂靠情况也要一一对应,节余指标一致,适时更新,底数清晰,避免多占少补、指标重复使用、占补平衡不到位或台账未记录等各类问题,全面管好用好耕地资源。

4.7加强备案信息分析统计,提高耕地资源管护能力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点多面广,项目规模、位置、进度、质量、效益等各不相同。利用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信息与用地审批、土地供应和使用等信息整合联动,有机结合项目资金稽查、监督检查、动态巡查等,就能做好资源调查统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动态监测、土地变更调查和资源市场调查工作,及时准确掌握耕地资源利用变化情况,对项目实施、资金征收使用和相关制度执行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规范管理,为土地管理全方位的监管、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提高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管理效能。

The Research Prepares the Work about the Land Arrangements

Reclamation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Newspaper

Yao Sheng

Abstract:Completes the land arrangements reclamation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newspaper to prepare the work, is advantageous in the strict farming protection, clings to tenaciously 1,800,000,000 Chinese acre cultivated land red lines, plans the land resource comprehensively, the promotion construction land project takes the farming resources to use reasonably.

公共关系课件整理 篇4

现代社会变迁与公共关系萌芽

一、关系认识的历史沿革

• 关系与公共关系

•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 人群关系(Human Relations)• 社会关系? • 关系的重要性

关系的三大特点 •

交往与关系

• 历史上人们协调关系的努力 • 振鹭

• 振鹭于飞,于彼西雝(yōng)。• 我客戾止,亦有斯容。• 在彼无恶,在此无斁(yì)。• 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选自诗经·颂·臣工之什

• 前102年7月12日—前44年3月15日,或称恺撒大帝,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

• 前106-前43年, 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著作家

二、近代社会变革与公共关系萌芽 • 人的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四个亚过程:技术发展,农业商品化,工业化,都市化。•

那么,现代化与公共关系关联的具体途径是什么? • 公共关系事业在美国萌芽

独立革命与公共关系:舆论造势 •

政党政治与公共关系:竞选公关 •

商业竞争与公共关系:新闻代理

三、公共关系产生的条件

文化心理--由“理性”转向“人性”

社会政治--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 •

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 •

物质技术--大众传播超越个体传播 • 第二章 现代公共关系的兴起和发展 •

一、现代公共关系在美国的兴起

和发展

• 公共关系堪称“美国制造”?

• 美国曾经是而且现在仍然是铸就公共关系的完美的大熔炉。由于它的共和政府、民主意识、自由市场、各种检查和平衡系统、享有永久投票选举权的独立的公民、美元以及同一时期持续走高的富足和教育水平等,公共关系确实堪称“美国制造”。• ——Otis Baskin,etc.公共关系:职业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0-31.•

一、转变的动力:美国社会及其矛盾 •

1、工业革命与城市化 •

2、社会矛盾的激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揭丑运动(扒粪运动)的兴起

4、政府改革运动

二、现代公共关系观念及活动

1、几个重要事件

1897,“公共关系”术语频繁出现;

1900,第一个公共关系公司在波士顿成立。1902,第二个公共关系公司 1904,Parker and Lee公司成立 1906,Ivy L.Lee发表《原则宣言》: “凡是有益于公众的事务必有益于企业和组织”。2.公共关系的职业化

艾维•李(Ivy L.Lee)是开创这一崭新行业的先驱者。1903年,艾维•李等成立了“派克和李公司”,为社会公众提供收费的公共关系服务。正规的公共关系职业即由此发端。

三、公共关系事业的成熟

1、重要事件

1924,《芝加哥论坛报》发表社论,指出公共关系成为一门职业和一门艺术和学科。1923,Edward L.Bernays出版《舆论的形成》一书。1932,罗斯福新政改革,强调组织的社会责任。

1942,美国战时信息办公室(OWI)创建,后改为美国新闻署(1953)

2、Edward L.Bernays及公共关系学科化

二、公共关系事业在“二战”后的迅速发展

一、各国和国家公关组织纷纷建立

二、公关学科和理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公关实践全面推进

四、公关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稳步发展

三、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

一、中国内地公共关系的兴起

二、90年代的再次崛起

三、21世纪公关事业的稳步发展

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阶段

⑴拿来主义时期(80年代初——1986年)⑵自主发展时期(1986年——1993年)⑶迈入成熟发展时期(1993年至今)中国公共关系发展的基本脉络 20年来,全民公共关系意识得到广泛的普及和提高;

公共关系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

公共关系成为一个被认可并的崭新职业;

政府公共关系企业公共关系同样得到日益的重视;

公共关系协会组织相继成立与国外同行交流频繁,层次广泛。

中国公共关系发展的未来展望 ⑴中国公共关系市场将更趋国际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⑵中国公共关系实务将更为专业化 ⑶中国组织的公共关系手段将更加丰富 ⑷中国组织的公共关系地位将更为战略化 ⑸中国公共关系教育将更加规范化

WPP集团(LSE:WPP)(NASDAQ:WPPGY),在2009年超越对手OMNICOM,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传播集团。

总部位于英国伦敦。WPP 集团拥有 60 多个子公司,包括:奥美广告、精信集团、传立、扬罗毕凯广告、扬雅、United、伟达公关、朗涛形象策划、美旺宝,Hill&Knowlton、奥美公关、博雅公关、Millward Brown、Research International、群邑媒介集团(GroupM)和 Enterprize IG 等。

WPP集团主要服务于本地、跨国及环球客户,提供广告、媒体投资管理、信息顾问、公共事务及公共关系、建立品牌及企业形象、医疗及制药专业传播服务。第三章

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 几个基本的判断

公共关系主体是指公共关系中主动影响客体的一方。在公共关系学中,一般是指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社会群体。

组织生活是现代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社会组织成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公共关系主体指的就是这种社会组织。常见组织: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 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自己的特殊使命。LENOVO 面对新的时代,联想将秉承“成就客户、创业创新、正直互信、多元合作”的坚定信念,全力打造一个以快速成长和锐意创新为导向的全球化科技企业。联想将始终致力于开发、制造并销售最可靠的、安全易用的技术产品及优质专业的服务,帮助全球客户和合作伙伴取得成功。The Ford Foundation

The Ford Foundation works with visionary leaders and organizations around the world.We were founded to advance social justice, and all of our work flows from this fundamental commitment.宗旨是:接受和管理资金以用于科学、教育与慈善目的,一切为了公众福利,此外无其他目的。2000年资产96亿美元。About Qingdao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

1981年,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1984年4月,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 1986年10月15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 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一、社会组织分析

• 组织是精心设计的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

• ——David Popenoe ,1999 • 组织目标。构成社会组织的最基本要素。• 组织成员。组织是特定社会成员的有机统一。

• 组织章程。制约组织成员活动的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管理系统。完善的、多层次的领导体系及各种机构。• 组织设备。保障组织实现其特定目标的客观物质条件。•

(一)组织的特点

• 是劳动分工和社会需要的产物

• 组织目标决定组织性质

• 组织必须与环境整合

• 组织运作离不开内部管理、分工与协作

• 组织生存发展通过竞争实现 •

(二)组织分类

•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

• 组织的功能和目标

• 组织成员的关系

• 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

• 组织对成员的控制方式

• 根据组织的功能和目标

• 一是经济组织。它是指社会中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各种社会组织,其特点是具有经济职能。各类企业都属于经济组织,包括公共事业单位。• 二是政治组织。它是指为推动社会发展 而进行权力分配的组织。包括各种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组织。

• 三是文化组织。它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目标,以文化活动为基本内容的各类文化团体。各类文学艺术组织、教育组织和科研组织等都可以纳入文化组织范畴。• 四是整合组织。它是指调整社会内部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组织。诸如工会、公安机关等。

• & 公共事业组织

• 经济组织包括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服务企业、公用事业单位等;• 工商企业和服务企业属竞争性营利组织,公共关系行为比较自觉; • 公用事业单位属独占性营利组织,公共关系行为比较薄弱。

• 公用事业单位属独占性营利组织? • 公用事业单位经营着城市居民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或公共设施;• 包括供电公司、供气公司、自来水公司、公交公司、电信电讯公司、环卫公司、卫生检役部门等

• 这些公用事业单位大都是国有企业,对其经营的生活必需品或公共设施有相当的独占性,享有某些特权,赢利也比较稳定,属独占性营利组织。• 独占性组织公共关系形象差

• 独占性营利组织垄断了公用事业的物资资源,有的还接受政府的支持甚至操纵、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制,外部没有竞争的压力,内部又有稳定的收益,尽管牵涉的公众的面很广,但却容易忽视公众的利益和要求

如“电老虎”、“水霸王”、“铁老大”,惹不起,尽受气,公众怨声载道。这一类组织理所当然地受到各方的指责,弄不好往往还会影响它背后的政府形象。

独占性营利性组织公共关系行为缺乏自觉性,公共关系意识薄弱,组织的公共关系状态不如人意,认知度、美誉度较低。根据组织成员的关系

一是正式组织,如政府、企业、学校等;

二是非正式组织,如联谊会、同学会等。

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 一是营业性组织 二是服务性组织 三是互益性组织 四是公益性组织

根据组织对成员的控制方式 一是强制组织 二是实用组织 三是规范组织

二、组织生存环境

是指存在于一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组织行为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管理者对于环境中的各种力量及其变化的把握水平,以及他们对这些力量做出及时准确反映的能力,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因素。

(一)组织环境的构成

1、一般环境

经济环境:

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消费水平等方面。利率、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商业周期、股市指数、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不但要考察与组织环境所处领域的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手段的发展变化,还要及时了解其他的一些信息,如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资和支持重点、技术发展动态和研究开发费用总额、技术转移和技术商品化速度、专利及其保护情况等。

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主要指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家庭文化教育水平、传统风俗习惯及人们的道德和价值观念等。

政治法律环境:

指的是中央、地方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政府的政治活动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2、任务环境

供应商:

供应商能否根据企业的需要按时、按质、按量的提供所需的生产要素,影响着企业生产规模的维持和扩大;供应商提供货物时所需要的价格决定着企业的生产成本,这影响着企业的利润水平。

客户: • 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顾客,企业就不可能生存。顾客数量、类型的变化,以及顾客口味、需求的变化,都会给企业带来机会或威胁。

• 政府机构:

• 指国务院、各部委及地方政府的相应机构。政府机构可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规定价格幅度,征收税赋,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组织采取必要的行动。• 竞争者:

• 竞争对手是指与本企业处于同一行业,提供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企业。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是企业面临的一个主要威胁,潜在竞争者则是另外一种重要的威胁力量,潜在竞争者是指在当前的环境中并不存在、但随时可能进入本领域的企业。竞争也不仅仅局限于本国,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还将直接面临来自国外的竞争。

• 社会特殊利益集团:

• 社会特殊利益集团是指代表着社会上某一部分人的特殊利益的群众组织,如工会、消费者协会、环境保护组织等。这些组织虽然没有像政府那样的官方权利,但同样可以对组织施加相当大的影响。

(二)组织环境的管理 • 稳定又很简单的环境:

• 在这种环境中的组织处于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情况。组织无须过多考虑外部环境,只需练好内功即可。一般管理者会通过计划、规章制度、标准化生产等来进行管理。

• 快速变化但仍简单的环境:企业一般会考虑通过调整内部管理技能的方法来适应变化。规章制度、纪律仍是很重要的,但企业会采取有力措施以应付快速变化的市场。

• 变化不大但很复杂的环境:企业面对复杂的环境,要能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做出反应。

• 动荡而复杂的环境:

• 组织要设置更多的职位和部门来负责对外联系,并配备更多的人员来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的集权化程度降低,一般采用权力分散下放和各自相对独立决策的经营方式。

三、公众与组织环境

• 公共关系主要是处理组织与其环境中其他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

• ——[美] 卡特里普(SCutlip,S.M.),2001 • 公众:在构成组织内外环境的众多因素中,公众是最有影响力、最为活跃的因素。• &学科视野中的公众 • 社会学研究:“一批对某些存在分歧意见的问题共同感兴趣的人。”(在社会人群结构分析中进行)• 舆论研究:“公众是对舆论有共同兴趣、关心或关注的一个分布较散的人群。”(强调人群观念分析)

• 公共关系研究:那些与组织有利益关系,可以互相影响的个人、群体或其他组织。(组织绩效分析的视角)• 组织公众关系的特点 • 现代社会关系的产物

• 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

• 通过沟通信息来工作

• 良好的公众环境的意义 • • • • • •(1)降低组织运作成本,扩大组织有形资本;

广播电视史课件文字整理 篇5

• 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属历史科学范畴,又是广播电视学一个分支学科(与广播电视理论、广播电视实务并列)。

• 任务:研究和探讨广播电视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并从中寻求其发展规律和总结历史经验,为办好广播电视服务。• 中国广播电视史

• 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具体过程入手研究、探讨,从中得到有利启示。•

研究分为三阶段:

• 第一阶段:缓慢起步

• 20世纪20年代,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广播事业是新闻事业的一种。• 20年代末期到1937年,初步发展。

•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统区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40年代初期,解放区对广播事业和工作经验总结结合。•

• 第二阶段:曲折发展

• 新中国成立,受50年代后期“左”倾思想和文革“十年”,研究成果不大。• • • • 第三阶段:初结硕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迅速开展。

研究成果:解放区广播史成绩较大;

现代广播史(1923—1949)初获成果;

当代广播电视史(1949—至今)成绩显著。• 总之,中国广播电视史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第一章 广播事业在中国的兴起

1、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

2、中国广播事业历史是从无线广播开始 •(1)中国使用无线电报始于清朝末期。•(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无线电有关的法令:

1915年,北洋政府公布《电信条例》。

3、中国广播事业最早是由外国人经办的。第一节 外国人在中国的广播电台

1、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 :

• 1922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2、1924—1929年,美商开洛在上海创办“开洛电台”。

第二节 中国自办广播事业的开端 背景:无线电广播法令的演变

• 广播电台与通信联络的无线电台; • 收音机与无线电收发报机

1、中国第一部关于无线电广播法规 :1924年8月,北洋政府颁布 《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10月1日,刘瀚建成哈尔滨无线电台。

• 3、1928年1月1日,奉系军阀建立沈阳广播电台。攻占华北后,在天津、北京分别建立广播电台。•

• 1、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根据地建立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

2、三年内战中,延安新华广播台曾数次转移,并更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进北平。

3、建立了“人民广播电台”。

• 4、1949年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后改名广播事业局(简称“广播局”)。•

5、北平新华广播台改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称“中央台”)。

4、中国商营广播电台:

•(1)中国私营商业广播事业的开始 :1927年3月18日,上海的新新公司设立商营广播台正式播出。

•(2)同年,北京出现一座商营的燕声广播台。

第三节 国民党政府广播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 1、1928年8月1日,中央广播电台(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在南京诞生。

• 2、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建立一系列的地方广播电台。

• 3、1932年建立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后改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规范各地方广播电台,领导全国广播事业。

• 4、1939年,国民政府在重庆建立短波广播电台。1940年1月正式定名为国际广播电台。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的广播业

• 背景:

• 1931年11月7日,红色中华新闻社(红中社)诞生,后改名为新华社。

• 中国共产党的广播台就是从新华社的无线电通信报务活动中派生出来的,在很长时期内,广播电台从属于新华社,称新华广播电台。

• 1、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根据地建立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

2、三年内战中,延安新华广播台曾数次转移,并更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进北平。

3、建立了“人民广播电台”。

• 4、1949年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后改名广播事业局(简称“广播局”)。•

5、北平新华广播台改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称“中央台”)。

“十七年”间的广播电视

三、广播电视大跃进的挫折 表现: 1、1960年广播系统开始精简 2、1960年开始大力发展电视(没有条件也要上),1962年电视台发展到50个。

1963年,电视台调整压缩。

四、立足国内,面向世界

• 表现:

• 1、1963年,北京电视台“立足北京,面对世界”的宣传方针。• 2、1963年首次全国电视台对外宣传会议在广州召开。

• 3、1963年,北京电视台与英联邦国际新闻影片社建立协议交流关系。• 4、1964年,第八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号召。• 5、1965年,北京电台派出第一位驻外记者采访报道。(越南北方)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与广播电视

1、“文革”造反与广播宣传 •(1)造反浪潮 • • • • “夺权声明”、“接管声明”(2)广播电视节目

政治内容增加,知识性内容减少,文艺节目几近消失。中央台停播外国音乐

• 广播节目录播制度

• 广播新闻节目几乎照搬“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红旗》杂志)

2、文化大革命时期电视的挫折

•(1)背景:

• 联网播出电视节目的微波传送试验成功; • 北京电视台开始使用电视录像设备。

•(2)表现:

• 1967年1月年北京电视台停播,全国各大电视台陆续停播;同年12月收回广播电视大权。•

3、广播电视建设的发展 •(1)广播

• 1968年陆续恢复;

• 1971年微波干线传送节目; • 1974年中央台调频广播正式播音。•(2)电视

• 1970年全国多数省份开始建设黑白电视台

• 1971年,北京电视台和维新新闻社重新签订协议,开始定期播出《国际新闻》; • 1972年,中国选择德国制式

• 1973年,北京电视台的彩色电视正式开播; • 80年代,中国彩色电视化进程加快。

4、广播电视的转折与发展 •

1、冲突加剧 •

2、拨乱反正 • 表现:

• 1976年,参与“真理标准”讨论和平反报道; • 1978年元旦,《新闻联播》设立;

• 1978年,北京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 1978年底,各类节目陆续恢复;

• 1979年,北京市开办电视台,随后省级电视台纷纷“正名”改换各省电视台的名称; • 总之,确立中央电视台为国家电视中心,建立全国性的电视广播网,开始走上正规发展道路。•

• 广播电视的改革年代(1979——1992)•

一、立志改革,全面崛起

• 背景:

• 1980年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确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宣传中心;“加速发展电视放在优先地位”;发展“卫星传播”。• 1982年广播电视部成立,电视地位提高。

1、学会“走自己路”

• “走自己的路”指以电视为中心改革 •(1)影视分歧

• 背景:“缩型电影院”;

• 1978年在中央电视台拍摄8部电视剧; • 停止向电视台提供新闻故事片;

• 表现:

• 1979年,首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召开,标志中国电视独立自办节目的开端。• 1979年《关于供应电视台播放影片的规定》 • 1981年“发动群众来搞电视”;

• 1982年,电视剧艺术委员会成立;

• 1986年,广播电视部扩大为广播电影电视部 •(2)广告介入

• 背景:当时广告的播出属于重大政治问题。

商业广告推动电视的繁荣,表现:

1979年1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电视历史上第一条商业广告;

广州电视台随后播出正式广告节目;

1979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新闻单位承办广告;

1980年,央视开始开办广告。

1987年,《公益广告》出现在央视。

•(3)服务于大众生活

• 1979年,《为您服务》开办; •

2、回应外来影响

•(1)电视剧从译制到自制 • 表现:引进电视剧

• 电视剧的译制;娱乐节目。•

国产电视剧

• 1978年,中国自制电视剧

• 1983年,中国电视剧权威奖“飞天奖”确定

• 1986年,中国电视剧生产实行“制作许可证”制度 • 80年代下半叶,中国电视局开始商业输入

•(2)国际新闻的冲击

• 1980年,国际新闻从伦敦和纽约通过卫星传送新闻图像到中央电视台 • 《国际新闻》并入《新闻联播》 • 国内新闻的改革

•(3)万紫千红南风窗

• 香港电视影响

• 1981年,广东电视台全面“改版”:杂志型文艺栏目《万紫千红》,生活栏目《家庭百事通》,优秀节目编辑的《百花园》栏目。• 广东电视台新闻改革举措 • • • • •

3、凝聚民族精神(1)体育之窗

1981年开始,央视开始通过国际通讯卫星转播国际体育赛事 中国选手的赛况及时通过电视展播

•(2)春节联欢晚会的起伏

• 1978年央视恢复每年一次的春晚 • 1983年黄一鹤导演春晚的举措 •

二、改革深入,矛盾突出

1、体制改革

•(1)“四级办电视”

• 1983年“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政策 • 不符合条件的市、县级电视台节目播放混乱 • 评价:本质上进步,缺乏有效监督,混乱局面出现 •(2)城市台兴起 • 横向联合

• 1985年,城市台节目交流中心诞生 • 独树一帜

• 上海电视台:“第二次电视新闻”、“新闻中心”、“上海国际电视节”、2、新闻改革

•(1)针砭时弊 • 经济报道 • 报告文学 • 批评性报道 • • • • 1980年央视第一个新闻评论的专栏节目《观察与思考》(2)突破规范

1986年,央视对“企业破产”的一次立法报道

1987年,央视对六届五次全国两会中的记者会、领导与各界代表会面录像转播

• 1987年,央视对中共第十三次大会的新闻公开 • 1988年,央视的现场直播

•(3)公众论坛

• 198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 • 《电视论坛》

• “辩论热”、“对抗热”的交流形式进入电视领域

3、管理改革

• 1979年,央视的差额预算,播放广告,接受赞助

• 1984年,央视的差额补助改为预算大包干

• 1988年,央视现代化的彩色电视中心正式启用 • 电视由事业管理向企业化经营转化 • 表现:

• 1987年,央视二套节目向“经济频道”转换;

• 1990年,《关于加强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若干规定》

4、文化精神转向大众

• • • •(1)纪录片热 1978年,《祖国各地》

1979年,央视与日本广播协会合拍《中国丝绸之路》 1983年,央视25集《话说长江》(固定节目主持人、章回小说体结构、固定栏目、连续波出)• 1988年,《河殇》

• 1991年,央视与日本合拍《望长城》(大量长镜头、同期声、朴素不雕琢的纪录风格)

•(2)通俗片热 • 1990年50集《渴望》

广播电视的转型期

(1993年—2004年)

一、大步奔向市场经济

1、改变经济体制

•(1)、多种经营

• 1992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成立;

• 1993年,东方电视台成立;

• 1994年,广东有线电视台成立,同年,广东经济台开播;

•(2)、广告收入

• 1991年,电视广告居于中国国四大广告媒体之首; • 1994年,央视广告开始招标;

• 1995年,央视黄金时间段招标,“标王”出现,1998年取消,1999年开始跑广告

2、新闻节目转型

• 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栏目 •(1)“新的太阳”升起

• 1993年5月《东方时空》开播,从此开始,央视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第二用工制度; • 1993年的《东方时空》包括:《东方之子》、《东方时空金曲榜》、《生活空间》、《焦点时刻》;

• 《东方时空》改版

•(2)、群众喉舌、政府明镜 • 1994年4月《焦点访谈》开播 • A《焦点访谈》的地位

• 1998年,朱镕基总理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 特点:正反两面说理分析;报道形式:调查分析、跟踪采访、快速反应、反谈评述等。

• B调查性报道的发展

• 1996年《新闻调查》开播; • 2003年《每周质量报告》开播 • C谈话交流热烈

• 脱口秀

• 1996年《实话实说》以一个小版块节目在《东方时空》中出现

3、卫星传播竞争

•(1)、卫星事业发展

• 表现:1979年,中美科技文化协定 • 1983年,“广播卫星全国覆盖”

• 1984年,中国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发射 • 1985年,租用国际通信卫星转发器

• 1986年,发射实用通信广播卫星电视卫星传播表现: • 1990年,央视一、二、三套节目全部由国内卫星传送 • 1990年,中国发射“亚洲一号”卫星

• 影响:

•(1)可以接受海外节目,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政府对对境外信息是“堵”; 1988年,第三颗通信卫星发射

•(2)中国广播电视借助卫星积极向海外扩张。

• 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视广播的主要途径是卫星+线缆,卫星传播的教育思路让位于产业思路。电视节目多样化、专门化。•

•(2)、有线电视发展

• 背景:有线电视是连接卫星节目与家庭收视的重要媒介; • 20世纪60年代初期

• 1964年,第一个共用天线应用系统 • 1989年,“有线电视台”500多个

• 1992年,北京有线电视台率先建成试播,全国各大城市开始。•(3)、卫星直播节目 • • • •

4、广播电视节目市场

• 背景:1997年后,省级电视台陆续上星,到1999年,30家省级电视台全部上星。•(1)全国电视节目市场的形成 • 1996年,香港凤凰卫视开播

• 1998年,华娱卫视在广东落地

• 1996年,湖南卫视推出《快乐大本营》

• 1999年,“自愿平等、互惠互利”原则,全国地方性电视台开始合作 • 2002年,专业化的旅游卫视开播

•(2)中国电视节目市场大发展

• 背景:中国以买主身份走入世界电视市场

• 表现:电视剧最先市场化(电视剧成功与否的直接指标是电视收视率); • 1993年,广播电视部提出“优质优价优播”; • 借鉴国外娱乐纪实性栏目的全国发行制作; • 1999年,提出“制播分离” • 亚洲最大的节目市场

•(3)广播电视节目市场的管理

• 1986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实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制度 • 对外交流加强,管理逐步放宽

• 1996年开始审批境外卫星电视频道落地申请,限于星级宾馆、涉外单位等

• 2003年,原则上不批准新闻类节目落地,但是鼓励“走出去”,使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在国(境)外落地。

第二节产业转型和媒介集中

一、广播电视的治理和整合

• 背景:中国广播电视法制建设开始20世纪80年代中期,管理既是出发点有时过程。•

1、中国广播电视法制的发展

• 1949—1986年,行政法规很少;之后,先制定具体的行政法规,再定综合性的广播电视法。

• 1997年《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 2001年新的《著作权法》 •

2、“治散治滥”的整顿治理

• 背景:自广播电视部1983年规定“四级办电视”、“四级办广播”的政策后,随着电视的繁荣,同时电视机构“散”、电视节目“滥”现象出现。• 主要通过机构治理手段解决 现场直播的优势:同步传播的时效性、纪实性、现场感、真实感、悬念性等 体育比赛,中国最初采用的卫星转播。1984年,央视现场直播国庆35周年。1990年,直播“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实况。

• 1997年,中国直播年,“香港回归”直播报道 • 广播电影电视部1997年开始治理

3、广电机构整合与集团化

• 背景:基本上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实现

• 2000年年底,有线电视并入无线电视台,2001年,有线电视台机构呼号消失。• 2000年年底,全国第一家广播影视集团—湖南电广传媒集团诞生。• 2001年年底,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诞生。

二、广播电视的商业繁荣

1、电视的变与不变

• 1992年,央视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台” • 2003年,央视一套每周七天联播电视剧两级

• 2004年,国际频道“西法频道”(法语、西班牙语)开播;12频道改为“社会与法”频道 •

2、节目市场的繁荣 • 《三国演义》、《激情燃烧的岁月》 《同一首歌》、《幸运52》 •

3、经济频道走红

• 1991年开始,央视“3.15晚会” • 2002年,“三贴近”民生新闻出现 •

4、广播产业的复兴

• 1979年以前,央视台5套节目 • • • • 2000年,央视台8套节目

2003年,“广播发展年”“网络发展年”

1996年,珠江经济广播台开通网上实时广播; 1998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通网站;

• 2002年,中央台试行广告公司承包经营新方式,随后推出“音乐之声”“都市之声”“华夏之声”“经济之声”等等,节目实现专业化、对象化 • 北京广播电台交通台成为全国最成功的电台

三、产业化、数字化

1、广告收入增加 • 产业化

• 广告资金向中心城市倾斜

2、商业经营探索

• 两种经营模式:自主经营与广告公司代理结合、广告总代理 • 央视开始“制播分离”探索,实行“末位淘汰制” •

3、数字化发展

• 2004年确定为数字发展年和产业发展年

香港、澳门、台湾广播电视史略

一、香港的广播电视事业

1、广播事业 • 1923年,广播试验活的。

• 1928年,香港电台。• 1948年,香港广播台。

• 1949年,“丽的呼声”有线广播电台。

• 1957年,丽的有线电视广播。• 1959年,商业广播电台。

• 1987年,香港广播事务管理局成立。• 1990年,第二家商营广播电台。• 1991年,新城广播电台。•

2、电视事业

• 香港电视台都是私营的 •(1)商营电视台 • 1957年,丽的电视台

• 1982年,亚视(ATV)

• 1967年,无线电视台(即BTV)• 1983年,港视

•(2)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及其他 • 1970年,香港电台电视部 • 1989年,《电视广告修订条例》 •

3、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 • 1989年,有线电视

1993年,“有线台” • 1991年,星空卫视 • 1996年,凤凰卫视

• 2000年,新的《广播条例》 •

二、澳门的广播电视事业

1、广播电台

• 1933年,无线电台。

• 1980年,澳门广播电台。

• 1982年,澳门广播电视公司。•

2、电视事业

• 1984年,澳门电视台开播。• 1999年,澳门卫星电视旅游台。• 2000年,澳门有线电视公司。

三、台湾省广播电视事业

1、广播事业基础

• 1949年,中国广播公司。• 官、商并行的双重体制

• 50年代中期电台开始专业化广播

• 电视事业采用民营企业制度即美国式的上映制度 • 台湾采用么美国N制式

2、主要商营电视网台的发展 • 1962年,台湾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即台视(TTV)成立,第一家商业电视台。• 1968年,中国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即中视(CTV)成立。• 1971年,中户电视台即华视成立。

3、公共电视的出现及概况

• 1983年,公共电视节目制作小组简称公视小组成立。• 1997年,《公共电视法》法案通过。• 1998年,台湾公共电视台即公视成立。•

4、有线电视、节目制作及其他 • 台湾的有线电视系统被称为“第四频道” •

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

政治舆论武器

• 新闻是广播的核心内容

• 中国电视新闻20年=“新闻纪录片” •

一、广播新闻的传统

• 1950年《首都报纸摘要》

• 1951年《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 • 广播新闻评论

二、电视的“新闻纪录片时代”

1、初期的电视新闻 • 纪录影片

• 《新闻简报》

2、早期的国际交往

• 1958年,北京电视台播出民主德国庆祝“五一”节及为北京电视台试播发来的贺词

三、发展与改革

1、恢复传统,发扬新风

• 电视新闻“快” • 电子技巧

2、新观念、新方法 •(1)批评报道

• 1994年,新闻述评《新闻纵横》栏目 •(2)国际新闻 •

3、新尝试,新现象

•(1)地方台的变化

•(2)中央广播电视的新闻改进 • 1983年,央视设立《午间新闻》 • 1985年,《晚间新闻》诞生 •

4、新阶段、新探索 • 1992年,《经济信息联播》开播 •(1)新闻与经济繁荣 • 1994年,央视新闻评论部成立 • 1995年,央视《新闻30’》开播

•(2)评述和言论节目 • 1999年,《今日说法》开播

•(3)面对新闻事件

• 2003年,央视对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直播

•(4)民生新闻

• 2002年,江苏城市频道开播新闻杂志节目《南京零距离》和卫视的《1860新闻眼》 第二节 电视剧

一、漫长的童年时期 •

1、演中心、唱中心 •

2、直播电视剧

• 表演、播出和观赏同步 •

3、开始录像

二、发展与繁荣

1、走上发展道路

• 1981年,央视播出“中国第一部国产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 • 1982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中国第一家电视制片厂成立 •

2、电视进入繁荣期

三、走向市场

1、大众化年代通俗剧兴起 •

2、走向电视节目市场 • 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播出,这是最早走市场化道路拍摄的。

四、类型化趋势

1、“反腐”剧 • 《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 •

2、历史剧 • 1999年,《雍正王朝》、《还珠格格》 • 2002年,《天下粮仓》 • 2003年,《走向共和》 第三节

纪实类节目

一、社会教育的传统 •

1、早期的演播室节目

• 儿童节目

• 电视科普就诶目中最早将知识性与服务性结合 •

2、对外宣传的纪录片 • 1960年 • 1963年

3、对内宣传教育片 • 1963年,《珠江三角洲》、《长江行》 • 《大庆铁人》、《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

4、“文革”中的纪录片《中国》** • “电影大师”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

二、专题节目的发展

• • • •

1、专栏恢复和发展 体育节目 文艺专栏

2、杂志化的探索

• 1983年,央视《九州方圆》 •

3、纪录片观念变化

三、纪录片走向成熟

1、专栏化纪录片

• 1981年,《动物世界》 • 1984年,《地方台50分钟》 • 1994年,《人与自然》 •

2、用国际语言讲中国故事 • 1991年,《望长城》 第四节 电视综艺

一、电视文艺传统

1、文艺演出和戏剧转播 •

2、“笑的晚会”

3、“文化大革命”中的电视文艺 • 样板戏

二、电视文艺创新 • • • •

1、节庆晚会

2、电视文艺栏目

(1)《综艺大观》

1990年开播,2004年停播

•(2)《艺术人生》

• 2000年年底开播,人物访谈节目

3、竞赛和游戏 •(1)《正大综艺》

• 1988年,国内4家电视台联合引进泰国正大集团出资、香港制作。1990年,央视接手。

•(2)游戏和娱乐

深度探讨土地信息系统的设计 篇6

深度探讨土地信息系统的设计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土地管理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经验,以土地信息系统设计为研究对象,文章首先高屋建瓴地分析了建设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而后从总体上构架了土地管理系统设计的框架,最后笔者详细探讨了土地管理信息子系统的`设计思路,全文既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总结,也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 者:徐伟声  作者单位:湖北恩施市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9) 分类号:P2 关键词:土地信息系统   地籍管理   用地管理   挡案管理  

土地信息系统整理课件 篇7

1 数码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原理

数码航空摄影测量技术, 采用轻型飞机作为航摄系统飞行承载平台;通过在飞机上安装航空数码相机直接获取数字影像, 利用动态姿态感应控制云台进行姿态实时纠正控制, 保证相机拍摄质量;通过外业调绘及布控, 利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获取、处理、分析, 最终制作成满足规范要求的DOM、DLG和DEM等测绘产品。

2 数码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步骤

2.1 资料收集

项目区收集到的现有资料有: (1) 测区成图红线范围 (见图1) ; (2) 测区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 (3) 测区附近的高等级控制点 (GPS A级点和C级点) 5个, 且控制点经过检验, 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2.2 航空摄影

该项目航空摄影采用动力悬挂滑翔三角翼作为航摄系统的飞行承载平台, 在三角翼飞机上安装A3航摄仪 (焦距300mm, 像元尺寸12μm, 地面分辨率0.1m) , 利用三轴全向稳定云台进行姿态实时控制。将测区各参数输入航摄计划设计软件, 进行自动计算, 得到测区航摄计划的各种航摄因子如下:

(1) 航摄比例尺为1:17000; (2) 设计航高为3000m; (3) 对应地面分辨率为10cm; (4) 旁向重叠度为60%, 航向重叠度为56%。按照航摄计划将测区划分成18条航线对地面进行摄影 (见图2, 共获得98张航摄数码像片, 均能满足1:1000航测成图要求。

2.3 像片控制测量

为保证成图精度, 该项目像片控制测量采用了平高区域网的布设方案。在测区四角布设平高点, 中间加布少许平高, 布点方案见图3。

该次像控测量采用GPS-RTK技术进行像片控制点的联测, 采用美国天宝 (Trimble) 公司生产的R6型号GPS接收机及TSC2电子手簿, 其动态测量定位精度为:水平:±10mm+1ppm RMS垂直:±20mm+1ppm RMS在整个航区内共采集像控点25个, 各点相对于起算点的平面中误差均小于5cm, 相对于起算点的高程中误差均小于10cm。

2.4 全数字空中三角测量

空中三角加密测量采用VirtuoZo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进行观测, 利用PATB软件进行平差解算。所有的基础控制点都必须作为像片控制点或检查点参加空三加密计算。空三加密过程中, 对于内业检核无误的外业像控成果, 直接使用外业测量数据提供下工序使用, 使用空三加密后的成果资料在检查无误后可提供下工序使用, 对于空三加密过程中发现的精度超限点位, 要分析原因, 确认外业成果有误的, 若像控点位于加密区内部, 可以舍去。本项目空中三角测量利用PATB软件平差解算结果。

2.5 内业立体采集

内业采集、编辑采用Virtuozo和南方CASS软件。立体采集时应做到测绘地物、地貌元素无错漏、不变形、不移位。

(1) 采集依比例尺表示的要素时, 应以测标中心切准其定位点或定位线; (2) 背向主点的地物在本条航线无法采集到时, 要在相邻航线上补测, 不可丢漏; (3) 相邻模型应采集到模型重叠的中间部分。因阴影、遮挡等原因无法确认地物地貌的部分应做好标记, 以便外业补测。

2.6 外业调绘补测

外业调绘工序是保证地形图地理精度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实地核查内业判读和采集的数据, 根据图件需要表示的内容要求取舍影像上的地物、地貌, 并对影像上没有的新增和变化地物、地貌进行补测, 实地调查、注记地理名称, 做到图面整饰清晰、符号运用恰当、注记准确无误, 保证质量。

2.7 数学精度计算分析

精度检测分析采用全站仪、RTK对地形图要素进行采集, 和地形图上相应要素的平面、高程成果进行比较, 从而获得地形图的数学精度, 按公式 (1) 计算出图幅平面、高程中误差。

式中:δ为采集值与图上值较差, N为δ的个数。在测区内均匀选取10幅图, 共选取265个明显地物点进行实地测量, 测量结果与内业采集数据进行比较, 计算得到平面点位中误差为15cm, 高程中误差为28cm。

通过实测高程与内业采集高程数据比较, 发现不同点的高程差值高低各异。这种差异必定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土地整理项目中的平整土方计算, 从而影响整个项目的总投资, 故需要外业测量人员实地重新测量高程点。

3 数码航空摄影测量的优点与不足

将数码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引入土地整理项目测绘中, 可以明显发现该技术给土地整理项目带来的两大优点: (1) 数码航空摄影测量将常规测量的大量外业工作转入内业, 大大避免了因天气恶劣不能进行常规测量的停工、误工现象, 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测量工作效率、缩短了测量周期, 为土地整理项目后期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单体图、设计报告和预算等内容争取了足够的时间, 保证了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 (2) 数码航空摄影测量成图具有直观、易懂的特点, 以往完全看不懂测量图的当地群众能够快速清楚地辨认航空正射影像图上的地物和地貌, 大大缩短了与当地群众进行图形讲解说明的时间, 更大程度地了解到当地群众现有农田耕作亟需解决的具体问题。

除了上述优点之外, 也发现了一个不足之处, 主要是内业采集高程不能满足大比例尺土地整理项目平整土方计算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祖勋.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与展望[J].地理信息世界, 2004 (3) :1-5.

[2]韩磊, 蒋旭惠.几款数字航摄相机的应用与比较[J].城市勘测, 2006 (5) :21-23.

[3]Dr.Yuri Raizman.Flight Planning and Orthophotos.GIM International Magazine.

[4]张小红, 刘经南, Rene Forsberg.基于精密单点定位技术的航空测量应用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6 (1) :19-22.

上一篇:工作总结,不足之处下一篇:曾经只是曾经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