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土地工程农田水利

2024-06-28

山区土地工程农田水利(通用11篇)

山区土地工程农田水利 篇1

葫芦岛市连山区地处辽西走廊, 东邻锦州市, 西邻建昌县, 西南与兴城市相连。连山区土地总面积1 651 km2, 其中耕地面积3.9万hm2, 山、丘、平地各占1/3, 辖16个乡镇, 192个行政村, 全区总人口65万, 农村人口34万。自然概况是“六山一水三分田”, 属于干旱缺水的山丘区。

1 连山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现状

由于连山区为干旱缺水的山丘区, 建国以来,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坚持不懈地引导农民群众开展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先后兴建中型水库1座, 小Ⅰ型水库1座, 小Ⅱ型水库2座, 新建、改造塘、堰、坝小型水利工程300多座, 打机电井、小管井、沉井2万多眼。总蓄水量逾2 000万m3。几十年来, 这些小型水库工程在连山区防洪、灌溉、供水、环境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 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 特别是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连山区绝大部分水利工程管理还是延续计划经济时代模式, 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运行已经不相适应, 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问题日益突出, 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

2 连山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历史遗留体制原因, 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本应由乡镇或村一级负责, 而目前连山区的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部分效益好的工程由乡、村一级承包给个人经营, 但承包者只注重个人收益, 没有履行工程管理、维修的责任[1], 镇、村一级的管理层也没有切实担负起管护责任, 由此造成工程老化、失修, 综合利用率低。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制约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良性发展的最大瓶颈。

2.2 工程划界不清

长期以来, 水利工程修建时大多是无偿占有土地, 所以工程管理范围、保护范围界限很难划分, 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2]。

2.3 专业管理人员缺乏

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权限在乡镇或村一级, 没有专职的水利专业管理人员, 村级管理人员文化水平较低, 不了解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管理规范, 造成工程超负荷或超标准运行, 大大降低了工程的使用寿命[3]。

2.4 管理设施落后

连山区共有3座小型水库, 这3座水库都没有大坝观测及雨、水情测报设施, 汛期只能依靠简易的水尺了解水库水位, 特别是石门水库, 无管理房、无通讯设备, 若发生险情, 运行调度和防汛抢险非常困难。

2.5 管理经费缺乏

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属于公益性工程, 无偿为农村的农业生产提供灌溉用水服务, 不收取水费。政府部门没有工程维修养护方面投资, 大多数水利工程由于病险, 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目前, 连山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处于有人建、无人管的状态, 农民还是一等、二靠、三要政府投入建设和改造。即使对一些病险工程进行了除险加固及新建了一些水利工程, 但由于没有专人管理和养护, 不久又会出现新的病情和险情, 造成反复投资、多次重修的恶性循环。因此, 进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管理长效机制, 确保工程效益长久发挥, 势在必行。

3 加强农村小型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3.1 埋设桩界, 划定工程管理范围

根据管理工程的需要, 水利工程主管部门可划定水利工程管理用地范围, 埋设界桩, 树立分界标志, 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打好基础。

3.2 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

通过拍卖、承包、租赁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有偿出让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使国家、集体所有经营转变为个人或法人所有和经营, 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新机制。一是对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要明晰产权, 重新分配使用权。对小I、小Ⅱ型水库要坚持乡镇、村统一管理, 以承包租赁为主的方法;对其他小型水利工程设施要以拍卖、承包、租赁开发为主, 逐级签订责任书。县级水利局为水行政主管部门, 要担负起监督和检查的职能。二是对新建工程, 要以明确产权, 放开建设权, 落实管理使用权为重点。只有建立这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长效机制, 才能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才能充分筹集水利发展资金, 促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4]。

3.3 建立有偿灌溉制度

坚持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 将原来的无偿灌溉变为有偿灌溉。制订合理的水费收取标准, 建立水利工程维修基金。

3.4 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要运用市场机制, 探索完善农村水利投融资体制,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大力发展民营水利。鼓励单位和个人采取户办、联户办、股份合作的形式投资建设。

3.5 健全管理机构,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为了加强管理, 应该开展管理人员技术培训, 逐步实施持证上岗制度, 全面提高水库管理队伍素质。

4 结语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最基础的条件, 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恶劣的气候情况和自然条件, 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 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不便, 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因此,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文玲, 周广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12) :80-81.

[2]李尽梅.干旱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模式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0, 16 (6) :617-618.

[3]蒋伟.水利工程管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0 (5) :216-217.

[4]修美多.小议如何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10) :38.

山区土地工程农田水利 篇2

分析水利工程建设与发展在干旱山区农业生产,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潜力,关系社会各领域的用水状况和调配,以人、水、自然和谐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优化水环境,改善生态条件,减少水土流失,泥沙河流实验治理,治水兴利、防洪排涝、抗旱节水中发挥水利科技强大优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抗旱措施,极大缓解山区旱情,旱情的持续发生,农作物产量持续稳定增长,近年,国家水利建设宏观调控政策实施,进一步拓宽兴水除害,关注民生的治水方略,水利设施应用拓宽,节能环保、绿色工程、生态工程、景观工程、河湖历史文化初俱规模。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状况逐年改善,灌溉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一大批人饮工程建设、水源工程建设投入运行,极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山区农业生产、脱贫致富发挥巨大作用。水利建设投资加大,实现管理增强、进度加快、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水利发展治水方略,进一步解决影响水利建设发展的突出问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水利服务社会的功能,正确分析水利建设与发展管理运行中各方面因素,探索水利建设与发展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加强学科建设,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有益借鉴和推动作用。

1、水利工程建设与发展工程措施

1.1 水利工程技术

水利工程建设力求精心设计,施工质量高、工程进度快、机械化程度高,新工艺新材料广泛应用,管理运行简便,运行周期长,建设使用年限久,经久耐用,抗冲抗滑稳定性能好,施工工艺先进,技术设备更新,施工精度高,符合设计标准。

1.2 科学规划治理,整体推进

城市生态建设,河流治理,生态保护,形成河湖水上公园,景观工程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一定作用,近年,黄河中下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广,治河工程兴建桥、涵、护岸护缇等水工建筑物,宽顶式溢流堰等雍水建筑物,起到拦河防洪作用,保持河流生态健康。水资源、淡水资源利用,水土保持工程及天然林生态建设,防风固沙,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库、坝、缇结合形成生态绿色长廊,水土流失减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梯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迈进。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规划保障有利于抗旱节水、供水水源、人饮工程,水质检测、防洪排涝。抗旱节水技术推广应用缓解山区旱情、旱情的持续发生,农作物产量持续稳定,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单一种植模式,规模经营;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规划保证有利于灌溉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灌溉效益发挥不好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加强灌溉工程管理,解放大量劳动力,提高生产率。灌溉效益分析有利于提高灌溉工程建设标准:灌溉工程力求灌溉水利用系数高,灌水时间、灌水量、灌水方式、灌溉均匀度、渠系水利用系数高等灌溉工程指标科学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规划保证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涵养水源、水有效循环系数增长,水资源环境状况更趋良好。

1.3 水利工程优选分析:

1.3.1 加强技术监管措施,节约经费。

工程经济优选,减少不合理程序,加强调查研究,做好技术监管,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成本费用,符合经济设计。减少程序,节约工程建设投资项目论证前期准备费,减少工程审批论证会。工程项目勘测、规划、设计,严控技术质量,确保第一手资料真实、准确,规划符合城市生态建设,人居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的详细论证。根据水利工程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水利学科范畴科学界定,分类指导。

a)性质、用途:水源工程、供水工程、灌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生态工程、景观工程、流域治理,防洪工程

b)管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程,水资源科学调度检测工程

c)建筑材料:土石方工程:土坝、水工建筑物:管道工程:混凝土管道、钢管及PvC管;电力工程:变电设施、水泵、抽水机械。

1.3.2 水利工程建设实施项目分析:

水源工程实施水资源科学调度检测,优化水资源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项目实施分析:大型人畜饮水工程跨区域引水解决吃水问题逐步实现科学检测,科学管理入村入户运行管理方式,水利工程投资大,均属千万元工程项目,关键做好效益调查和分析,管理运行成本核算,经济优选设计方案,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就近充分利用山泉、河、溪、地下水可饮用水,建设规划一批小型人饮工程,节约投资,克服引水管线长,耗能耗材,降低工程造价。目前,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较大,相当于兴建水源工程费用,主要是坝基处理费用高,移民工程费用高。与之相连的交通、道路改道工程费用较大。灌溉工程力求灌溉水利用系数高等灌溉工程指标科学合理。推广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推广应用喷、滴灌技术大棚经济作物规模种植基地,机械化程度高,解放大量劳动力,提高生产率,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

2、水利工程建设技术监管措施分析:

2.1 水利工程监管:

从设计施工放线到料场设计,机械设备、工程地质、土方工程、道路、桥、涵、混凝土机械设备、技术操作、工艺材料、配电设施、变压器、泵、抽水机等运行管理设计产品更新换代,喷、滴灌、管灌等材料选择。田间管理渠系灌溉方式,防洪工程安全设计:水资源平衡水文分析总水量、来水量等工程概况指标。

主要存在水利工程监管程序繁杂,实质性技术监理少,监理资料缺乏真实性,监理工程指标及合同工本费用大,格式化招标程序大于设计程序,标书编制预算增加了有形的人力资源工本费,中介组织庞大,监管费用成本高,减少招标中介程序及招标会议,降低成本,减少不合理开支,水利工程监理应注重于实用技术的监督,严格审查可行性论证及设计资料审查,确保第一手外业设计资料精确,真实合理性符合实际。

2.2 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监督:

料场取料、原材料进出场地选择、混凝土搅拌、振捣工艺、施工放线精准度、机械设备、土方工程碾压,按照设计标准进行施工、土石方工程监理保证混凝土养护时间,输水洞、泄洪洞、洞线放线施工精密程度高。溢流坝高安全、防浪墙、马道、平台建设与道路、公路相连的水库坝肩稳定,边坡稳定分析计算,钢筋制安按设计要求施工,保证混凝土标号安全。

3、提高抗旱节水能力,加强灌溉工程的农业综合措施

3.1 灌溉工程在山区水利建设中的作用和措施

增产增效,抗旱保苗,节水省地节电,扩大有效灌溉面积,经济效益显著。灌溉工程力求灌溉水利用系数高,灌水时间、灌水量、灌水方式,灌溉均匀度等灌溉工程指标科学合理。据实地调查,马铃署覆膜种植无水可灌,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抗旱水源少,抗旱措施不及时,无法灌溉等现象,旱情严重时得不到有效及时灌溉。按作物需水规律,进行水的充分灌溉,非充分灌溉方式等灵活应用抗旱节水措施,有效缓解山区旱情,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加强灌区管理,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转变水利发展方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保证有利于灌区的更新改造,灌溉管理加强,解放大量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现代化建设,加强灌溉工程的农业综合措施。

3.2 干旱山区农业生产状况

小农生产作业,人力不足,播种周期短,抢播抢收不及时影响种植面积,收耕颗粒归仓不及时,质量不高,播种面积增加,设施农业田间作业量大,机械化程度低。必须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地利用率,劳动效率,土地收益率。

3.3 干旱山区抗旱节水农业综合措施

近年,干旱山区抗旱采用移动式水车、水囊等。提前开闸放水,春、秋季两次季节灌溉,增加灌水次数,秋季补灌,测土配方,生物旱地龙,坐水点种技术,转变灌水方式,小型机泵抽水灌溉,广辟水源工程,开源节流,秋冬季补灌措施,持续干旱120天左右,采用高科技人工降雨气象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被动局面,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主要措施:

①农业节水措施:测土配方,土壤含水量测定。

②生物节水措施:旱地龙、膜上、膜下灌溉。

③节水设施配套:喷、滴灌、低压管灌。

④灌水方式、灌溉制度:轮罐、续灌要及时,发展小畦灌、沟灌。

⑤气象措施:人工降雨

⑥抗旱服务组织:移动式水车、水囊,广辟水源,计划用水,小高抽灌溉。

⑦秋、冬季补灌措施

3.4 灌溉工程发展及农业综合管理措施

山区土地工程农田水利 篇3

摘要:当前,土地整治项目可以提高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环境,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本文对农田水利工程在土地整治项目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土地整理项目;作用

中图分类号: S279.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8.044

土地整理项目主要包含了对洪、涝、旱、渍、盐碱等方面的综合治理,且需对水土资源、灌排渠系以及建筑物等进行统筹,属于一个系统工作,需要考量诸多方面,只有将众多因素均考虑在内,才可以有利于土地整治项目的进行。

本文以某地区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农田水利工程在土地整治项目中的作用进行简述。

1 项目区概述

该项目区域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沛,属于农业大省,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近些年采用了将粮、油、菇、豆、果相融合的种植方式。项目地区内径流丰沛,区内的大小水库也能够给予充分的水量补给。但有些地块中仅有一些小塘坝工程,渠道没有进行任何衬砌,田间排灌水现状是串灌串排,使得大多数灌溉用水损失下渗;有些地块中一些土地由于地势过高,灌溉水源难以保证,令产量无法提高。水田排水设施不够完善,令水稻长时间在水中浸泡,较易出现座蔸,令水稻无法健康生长;有的地区水源较为充足,可是渠系大多数是土渠且长期未进行整修及治理,断面过大,浪费了过多的耕地资源。并且土渠与毛渠水量耗费较大,较易形成堵塞,当前灌排沟渠利用率较低,串排串灌的方式耗费了过多的水资源。进入田间的实际水量并不能符合当地真正所需的灌溉量,有的灌溉死角因为灌排建设不够完善,从而浪费了众多耕地,还有的基础设施配套欠缺,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农业投入,降低了收入。

2 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水利化措施是建设优质农田的主要方式

水需要土进行保护,土需要水进行滋润,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改土则需与治水相融合。所以,土地整治项目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需要加强水利工程设计建设。

2.1 水能转变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性状

在确保土壤中存在适宜的水分情况下,才可以具有较好的空气环境与热环境,才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不但可以将有机质分解出来,还可以将养分供作物的吸收释放出来,并且将腐殖质进行累积,加快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升土壤保水保肥以及供水供肥能力。

2.2 水利工程设施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

有效灌溉能够稳定农业生产,通过实验与农业生产的实践可以看出,不论作为水田还是旱田,通过水利工程的设施,有效灌溉能够实现较大的增产目标以及提高作物籽粒的质量。这也成为了土地整治项目的根本目标。

对于低洼易涝的地区而言,土壤由于长期处在积水难排的状态,土壤中缺乏空气、低温,微生物活动较为困难,养料不易进行分解,水、气、热、肥都出现失调,严重阻碍了作物的生长以及产量的提升。对于盐碱地而言,因为地下水位较高,令地下水与土壤下层具有的可溶盐上升至地表,由于土壤中水分的蒸发,使得盐分留在地表,令土壤盐碱化,通过深挖排水的方式进行水利工程,能够有效解决地表及土壤内多余积水状况,阻隔具有盐碱成分的地下水升高,通过水利工程的规划,通过浇灌水将盐碱冲刷掉,确保土壤的物理性、生物性以及化学性,以此令产量稳步提升。

3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益

一是项目区作为当地优质水稻的生产基地,通过土地整治,形成适合耕作,旱可以灌溉、涝可以排水,保水、保肥、保土的稳产、高产农业项目区。提高项目区的农田水利设施环境以及交通环境,将水资源有效运用,道路系统化,实现节水灌溉以及抵抗洪涝灾害的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

二是选择衬砌材料时需依照以下几点:可以实现预期的防渗效果,具有耐久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降低造价,施工简单;可以提升渠道的疏水能力与抗冲能力,加快渠道的稳定性,降低渠道的断面尺寸;有利于管理,减少养护与维修的费用。

三是通过整治加固增加需水量,旱地蓄水池可以有效调节项目区域的气候,改良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是有效设定所有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的结构,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将项目区内外的交通环境进一步完善,提高生产条件及当地百姓的生活品质。

4 结语

土地整治不仅对加快农民集中居住有利,还能够改良居民居住环境,且通过土地流转获取土地收益金,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耕地数量提高了,提升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以及土地产出率及利用率,提高农民收入与生活品质。同时带动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保护了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麻永贵.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农田水利工程设计[J].江西建材,2013,(03).

山区土地工程农田水利 篇4

1 水利工程设计要做到准确无误

尽管是小型水利工程的设计, 但设计过程如果对工程细微处没有认真仔细的把握, 只会事半功倍, 甚至造成严重的设计失误, 但在设计细节上很容易被专业设计人员所忽视。如许多小型水利工程在进行设计时, 对洪峰流量计算, 由于无法得到完整的水文资料, 或者根本就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进行估算, 这样对设计最终成果造成巨大而深远的负面影响。

1) 在计算洪峰流量的过程中, 如果缺乏相关的水文资料, 就只能通过各种计算参数来进行, 如查表、查图和绘制曲线等方法来实施。在设计过程中, 对相关参数进行核实, 力求准确。一般来讲取值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在计算结果上带来大的不同, 对于一些敏感的设计参数更要仔细核实力求准确无误;

2) 在实施量测过程中要认真对待, 从而提高对流域干流平均比降和汇流面积计算时的精确度。如果能够使用大比例尺寸的地形图时, 应尽量的采用大比例地形图, 这样能够更进一步的减少测量误差;

3) 在山区和城镇小型水利工程建筑物设计过程中要用到大量的技术参数, 在根据初始条件和适用条件先来假定一个参数, 在通过计算这些假定的参数后, 还要进行取值合理性的检验, 尽量做到每个参数都是准确可靠的取值参数;

4) 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水利工程建筑物进行细致分析。举一个关于拦河坝 (专业称为溢流堰) 为典型设计的例子。由于在山区河流一旦发生洪水的情况下, 其流速往往比较急, 而且持续时间不长, 在进行山区小型的溢流堰的设计时, 就要考虑到小型堰体较矮的特点, 不能盲目设计一个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大形态的堰体, 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认真注意。溢流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将堰前的水深值取一个为A的值, 进行大中型水库、大中型拦河坝溢流堰 (溢洪道) 的设计过程中, 由于其库容大、回水面积和过断流面积较大, 可以忽略行近流速V≈0, 则堰前水深H可以近似地等于堰上水头H。小型堰忽略行近流速V则不妥。水利工程设计一定要根据客观的环境情况来对设计方案进行定位。

2 水利工程设计要安全高效

1) 安全和高效。投资小型水利工程资金不需要太多, 建设规模也较小, 所以通常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把安全放在首位, 而对工程造价没有合理的预算, 这样也会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不能因为小型水利工程的投资较小, 就不仔细的进行资金预算, 从而降低工程的投入产出比;

2) 根据客观地形, 合理的选择建筑物型式及枢纽布置型式, 要认真的对环境进行核查, 最终确定合适的设计方案, 做到准确无误完成好设计任务;

3) 建筑物在设计过程中, 涉及的诸多参数有一定的取值范围, 应在满足安全和高效的条件下, 参数所选的数值, 做到工程量最小, 投资最少;

4) 结合工程实际情况, 做多种方案的比选, 全面综合考虑, 选择出最优方案。在对不同方案的比选中, 可以多参考其他成功的设计案例, 从而尽可能减少设计失误, 做到准确完成设计工作。

3 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外观应与周边环境相和谐

1) 小型水利工程在修建过程中不仅应充分考虑工程安全与经济两方面的问题, 同时还应兼顾工程外形象美观。审美观在不同建设地点有不同的要求, 就小型水利工程建筑而言, 在设计时应注重工程形象与周围环境相和谐。不仅是工程本身建筑物各个部位或者枢纽工程与周围自然环境都要保持和谐, 与周边的其它建筑物之间也应该保持和谐。同时, 应注意在色彩方面、款式类型等风格, 根据地域的不同、民族习俗差异, 科学选取;

2) 工程位于城镇或城镇近郊时则应该使工程形象与小城镇的建筑风格或建筑理念相协调。工程形象应该与周围的人文环境相和谐。工程位于不同地区应该更多的考虑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等元素, 使工程能够体现出不同地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工程形象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使得人文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能更好地体现出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智慧。

4 水利工程设计以人性化为重要核心

工程设计应充分彰显人性化的本质, 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山区小型水利工程实施的现场情况比较复杂, 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程都建设在偏僻遥远的山区之中, 在没有和原有设计理念相冲突的情况下, 设计者应首先考虑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从而不至于让工程设计流于形式化, 在设计理念应更多的让位于工程在实际操作中的适用性, 做出适当的变通, 可以让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笑话。工程设计者在工程完工之后还要做相关的回访工作, 在每一年的主汛期之后, 去走访工程所在地的政府以及相关的工程运行管理单位了解工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情况, 根据相关单位提供的具体数据, 把设计中存在不足的之处去进行分析或做出修整设计方案, 最终使我们设计的工程能够让广大群众真正从中受益。

5 结论

做好山区小型水利工程设计, 是让广大群众的切身受益的事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水利工程设计者而言也是一件的为民谋福的事业, 需要工作人员去孜孜不倦的努力工作, 通过把小型水利工程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得更好, 让水利工程真正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这才是水利工程设计者工作中的最终核心。

摘要:随着国家对农村、农业的发展提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小型水利建设也进入良好的发展期, 在探索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诸多矛盾和问题的道路上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对于水利工程设计来讲, 要使工程设计符合安全、经济、人性化等特点, 以下是本人对小型水利工程多年的潜心钻研所得到的看法。

关键词:水利工程,设计,环节

参考文献

[1]吕宁江.山东省小型农用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手册[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10.

[2]编委会.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标准图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山区土地工程农田水利 篇5

摘要:通过对连山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的调查,提出连山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措施,以为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问题;措施;辽宁连山

葫芦岛市连山区地处辽西走廊,东邻锦州市,西邻建昌县,西南与兴城市相连。连山区土地总面积1 651 km2,其中耕地面积3.9万hm2,山、丘、平地各占1/3,辖16个乡镇,192个行政村,全区总人口65万,农村人口34万。自然概况是“六山一水三分田”,属于干旱缺水的山丘区。

1连山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现状

由于连山区为干旱缺水的山丘区,建国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不懈地引导农民群众开展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先后兴建中型水库1座,小Ⅰ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2座,新建、改造塘、堰、坝小型水利工程300多座,打机电井、小管井、沉井2万多眼。总蓄水量逾2 000万m3。几十年来,这些小型水库工程在连山区防洪、灌溉、供水、环境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连山区绝大部分水利工程管理还是延续计划经济时代模式,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运行已经不相适应,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

2连山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历史遗留体制原因,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本应由乡镇或村一级负责,而目前连山区的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部分效益好的工程由乡、村一级承包给个人经营,但承包者只注重个人收益,没有履行工程管理、维修的责任[1],镇、村一级的管理层也没有切实担负起管护责任,由此造成工程老化、失修,综合利用率低。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制约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良性发展的最大瓶颈。

2.2工程划界不清

长期以来,水利工程修建时大多是无偿占有土地,所以工程管理范围、保护范围界限很难划分,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2]。

2.3专业管理人员缺乏

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权限在乡镇或村一级,没有专职的水利专业管理人员,村级管理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不了解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管理规范,造成工程超负荷或超标准运行,大大降低了工程的使用寿命[3]。

2.4管理设施落后

连山区共有3座小型水库,这3座水库都没有大坝观测及雨、水情测报设施,汛期只能依靠简易的水尺了解水库水位,特别是石门水库,无管理房、无通讯设备,若发生险情,运行调度和防汛抢险非常困难。

2.5管理经费缺乏

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属于公益性工程,无偿为农村的农业生产提供灌溉用水服务,不收取水费。政府部门没有工程维修养护方面投资,大多数水利工程由于病险,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目前,连山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处于有人建、无人管的状态,农民还是一等、二靠、三要政府投入建设和改造。即使对一些病险工程进行了除险加固及新建了一些水利工程,但由于没有专人管理和养护,不久又会出现新的病情和险情,造成反复投资、多次重修的恶性循环。因此,进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工程效益长久发挥,势在必行。

3加强农村小型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3.1埋设桩界,划定工程管理范围

根据管理工程的需要,水利工程主管部门可划定水利工程管理用地范围,埋设界桩,树立分界标志,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打好基础。

3.2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

通过拍卖、承包、租赁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有偿出让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使国家、集体所有经营转变为个人或法人所有和经营,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新机制。一是对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要明晰产权,重新分配使用权。对小I、小Ⅱ型水库要坚持乡镇、村统一管理,以承包租赁为主的方法;对其他小型水利工程设施要以拍卖、承包、租赁开发为主,逐级签订责任书。县级水利局为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担负起监督和检查的职能。二是对新建工程,要以明确产权,放开建设权,落实管理使用权为重点。只有建立这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长效机制,才能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充分筹集水利发展资金,促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4]。

3.3建立有偿灌溉制度

坚持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将原来的无偿灌溉变为有偿灌溉。制订合理的水费收取标准,建立水利工程维修基金。

3.4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要运用市场机制,探索完善农村水利投融资体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民营水利。鼓励单位和个人采取户办、联户办、股份合作的形式投资建设。

3.5健全管理机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为了加强管理,应该开展管理人员技术培训,逐步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提高水库管理队伍素质。

4结语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最基础的条件,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恶劣的气候情况和自然条件,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不便,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因此,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5参考文献

[1] 李文玲,周广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12):80-81.

[2] 李尽梅.干旱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模式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16(6):617-618.

[3] 蒋伟.水利工程管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5):216-217.

山区土地工程农田水利 篇6

摘要:软土地基处理对工程建设十分重要,地基施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工程的质量。软土具有承载力低、受荷后变形大、时间效应明显等特性,对工程的长期稳定和安全使用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必须在工程的开始阶段就处理好这部分的施工工作,避免由于软土地基的施工问题导致整个水利工程不能按期完成。文章根据大量的工程实践,对当前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给工程施工人员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一、前言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地基作为水利工程整个过程中的基础,直接决定了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和其他建筑工程相比,水利工程建设的地基多为软土地基,这种地基具有承载能力差、含水量高、强度低等特点,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地基变形,对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造成不良影响。因而,在地基处理中软土处理也是最具有难度的一个课题,长久以来,我国对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的投入在不断增大,不仅吸收了国外有关于软土地基处理的技术和经验,还将这些技术融入到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去,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在软土地基的处理上,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

二、关于软土地基各项基本概念的阐述

(一)低强度

软体地基是由软土构成的,这种土质本身具有结构疏松、强度低等特点,如果不加以处理的话,就会造成地基的整体强度不达标,承载能力较弱,在后期的使用中也容易出现塌陷等情况,也会给后期的养护工作带来麻烦。

(二)低透水

还有一部分的软土地基是由淤泥土构成的,这种土质的透水性不好。在地基建设中会导致地基水排不出去,不利于地基的处理工作,为了能够保证地基工程的顺利进行,通常需要采用排水法来排出地基中的水,进而提高了地基的稳固性,也提高了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性能。

(三)高压缩

软土本身存在著硬度不强的特性,这会造成软土地基具有很强的压缩性。随着工程施工的不断开展,地基上的工程质量会不断增多,软土地基所承载的工程量会不断加大,这就可能造成地基的塌陷问题,后面的工程也无法进行。

(四)降快

由于软土地基的高压缩性,伴随着工程量的不断增加,使得软土地基出现下沉,而且下沉速度随着工程总质量的增加而变快,可能会出现坍塌的危险。

(五)不均匀

虽然软土地基中软土的含量很大,但是还包含其他的类型的土质,这些土质之间的密度、硬度等都不一样,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基受力不均匀,可能造成地基的坍塌,上面的工程部分也可能会出现崩裂。

三、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施工准备工作

在进行施工之前应该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具体包括检查设备是否能够正常使用、场地是否已经清理完毕、施工材料是否已经准备妥当、施工人员是否已经到位等,确保各个方面准备充足之后再进行施工。

(二)注意施工过程中的相关事项

在软土地基施工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注意事项,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规范进行,同时也应该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定期对施工设备进行维护,保证工程能够顺利进行。

(三)注意水利工程的相关要求

小型水利工程和大型水利工程的施工要求和方法都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用途的水利施工建设就需要不同的施工方案。在确定施工等级的基础上按照相应的施工要求进行。不同的施工等级就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对于国家级的水利工程建设就需要高标准的施工要求,对于软土基地的处理上必须严格把关。而对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来说,施工要求不高,只是需要考虑施工质量达到相应标准即可,工程造价方面应该选择性价比高的施工方法。

(四)注意软土地基的施工量

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量十分庞大,在进行软土地基施工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工程量。不同的工程量有不同的施工方案,通过对比不同的施工方案选择高效的处理方式。比如,在进行大型水利施工的时候,一般来说不会采用换填的处理方式,因为该种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施工成本太高。

(五)注意软土地基的施工工期

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在合同上规定的施工工期之内完成,所以在进行软土地基施工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整体工期,在规定的时期之内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法。在梳理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后期加固的时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为后面的施工争取时间。

(六)注意软土地基的施工环境

施工环境对于软土地基处理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要在全面分析施工环境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的施工标准,选择最佳的处理方式,合适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施工质量的保证。

四、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

由于软土地基的组成成分主要有淤泥质粘性土、淤泥质粉土、泥炭、富含大量颗粒的松软土、较为松散的砂质土以及孔隙较大的有机质土,土质富含大量的水分、过于松软、空隙过大,这使得软土地基强度过低,压缩性极大,难以承受水利工程的巨大压力,易导致大面积沉降、倒塌、溃坝等现象的发生。为了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提高水利工程安全水平,延长水利设施使用寿命,要求对软土地基进行科学的处理,使之满足水利工程建筑的地基设计要求。在水利工程工程软土地基处理中,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换填管理法

所谓换填法指的就是把不符合工程标准的软土地基内部的土通过机械设备全部挖出之后,再填入符合工程相关标准的、没有侵蚀性的施工材料土。构成回填土的主要材料包括粗砂、中砂、卵石等,这些材料混合到一起具有高承载力、低含水率的特点,再通过夯实及时,进一步保证工程基地的指标符合相关的工程规定。但是这种软土地基处理方式施工量比较大、施工难度高的特点,所以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二)排水砂垫层法

在软土地基处理中,排水砂垫层法也是重要方法之一。排水砂垫层法通常运用于富含大量水分的淤泥质粘性土、淤泥质粉土、泥炭等土质,通过对土质进行排水,以增加土质强度、减缓土质压缩性,从而使得土质满足水利工程建筑的地基设计要求。在施工过程中,通常在软土地基底部填充一层高渗水的砂垫层,随着水利工程施工的进行,富含水分的软土层受力越来越大,水分不断不排挤出来,通过砂垫层渗透出去,从而加强软土地基的结固,确保土质满足水利工程建筑的地基设计要求。

(三)化学固结法

就目前来讲,在一般的水利施工工程中化学固结法应用不多,其主要是利用一些化学材料的作用来实现对软土地基的排水固结的目的,达到对软土地基的强化、稳定性。其中常见的有:高压喷射注浆法、灌浆法以及深层搅拌法等。而以深层搅拌法应用较广,该方法是采用水泥、石灰等常见材料作为其固化剂,利用深层搅拌机械设备对混有水泥、石灰进行充分搅拌,促使固结剂与软土在搅拌过程中得以黏合,通过固化剂与软土地基间的化学反应来达到固结软土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软土地基的强度与硬度,确保水利水程的质量。

五、结束语

在水利工程中,软土地基属于较为复杂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地质条件,因为软土地基本身性质的约束,再加上内部含水量较为丰富,导致软土地基处于较强的透水状态,软土地基的处理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基础承载能力,施工单位应该根据软土地基的实际特点以及周边的客观环境实际条件,结合多种施工技术,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式,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保证建筑安全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马保江,盖高强,韩社民.水利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措施研究[A].2014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

[2]邹春林,张云飞.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J].民营科技.2015(06)

[3]朱曙洲,卢大庆.软土地基基础上水利施工处理方法[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5)

[4]徐艳云.浅谈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10)

山区土地工程农田水利 篇7

1 农村土地整治概述

我国关于土地整治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之后, 彭补拙、丁松等学者将土地整治划分为城市土地整治和农村土地整治, 并且认为农村土地整治更为重要, 是当前我国农村综合建设的重点。利用行政、经济和工程手段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率, 有助于改善村居生产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

当前, 农村土地整治主要涉及耕地整治, 包括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土地整平和田间道路建设等, 因此, 在土地整治中, 需因地制宜, 比如丘陵地区应侧重于有效解决灌溉难题, 防止水土流失;低洼地区应重点探究排涝的有效措施, 确保渠道排水、加固堤防工事。

2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农田水利设施是影响区域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之一, 其规划和建设的合理性与区域农田灌溉、排涝密切相关。因此, 在土地整治之前, 应充分调研拟整治区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问题, 同时探查是否存在盐碱荒草地, 以合理规划排碱沟等水利设施。

目前,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 我国许多地方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 水利监管机制不健全、节能灌溉设备不完善。在农业生产中, 部分农民集体水利设施维护意识不强, 同时, 政府部门因受人力、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对现有水利工程的监管和保护不够, 从而出现管建不管护的情况;当前, 我国水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不足, 部分地区存在大水漫灌的情况, 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普及不够。 (2) 水利服务功能衰减、政府水工投入不足。现阶段, 我国部分地区旱涝不稳, 大多数农业从业者归咎于气候因素, 对水利工程设施的认知存在偏差, 出现灌溉管道荒废、破损严重的情况;随着粮食供需情况的扭转, 政府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减少, 村民依托集资兴建水利设施的力度不足, 进而导致多地水利设施的服务功能相对缺乏。

3 水利设施建设在农村土地整治中的作用

为探究水利设施建设在农村土地整治中的作用, 本文以肥城市部分土地整治为例, 提出优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建议。肥城隶属于山东省泰安市, 位于泰山西路35°53′N~36°19′N、116°28′E~116°59′N,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12.9 ℃, 年降水量659 mm;辖区农用地共计98 023 hm2, 占总市域面积的77%.

受地矿煤田采掘的影响, 地表土地塌陷较为严重。针对塌陷土地复垦, 我们本着“宜种则种, 宜养则养, 宜渔则渔, 宜林则林, 宜用则用”的原则全面治理, 并提出以下模式: (1) 对于塌陷深水地区, 开挖池塘并将淤泥用于新增土地培植, 积极开挖新建水利沟渠, 扶植农业种植, 在石横等地形成网箱渔业、潜水坑藕等生态农业; (2) 对于地表变形区, 采取土方占补平衡或填充煤灰、煤渣并覆土, 同时新增相应的水工设施, 加大配方施肥、立体种植等科技咨询与政策扶植力度。

在农田水利灌溉沟渠设计时, 应尽量实现沟渠自流灌排, 降低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消耗, 缩短灌渠长度、降低渗流损失, 适当简化小型水利结构的断面, 同时注重倒吸虹和节制闸等渠系建筑物的布局, 根据实地地形与土地特质, 科学选择与规划水工设施布局。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 应重点从政策、资金、技术方面做好引导与支持, 充分调动“农民”这一主体参与者的积极性, 发挥水利工程的服务作用。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加强相关工作: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支持力度, 加快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 并制订水利工程扶植计划。 (2) 拓展融资渠道, 引导社会资本融入水利设施建设。对于区域土地整治项目, 可充分调动当地集体和民营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促进中小型水利设施产权、使用权、收益权的制度改革, 并为相应的涉农、支农工程提供减税服务, 确保集体资本与民营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3) 健全农田水利监督管理机制, 确保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转。在农田水利施工建设时, 应加强对灌溉、桥涵、沟渠设施的质量监督, 积极引导政府、社会和群众参与工程监督, 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转变传统大水漫灌的粗放型模式。

4 结束语

从肥城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土地整治中的作用来看, 在春季旱期和夏、秋季洪涝期, 水工设施发挥了补给农业用水、排除多余洪水的作用, 提高了区域土地的种植质量, 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旱涝保收;同时, 为了降低施工成本, 在部分土地整治地域, 应避免修筑水渠和深度打井, 直接采用地表水存储和矿区坑塘水引用模式, 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从而有助于多种养殖与种植模式并行发展。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 可提升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而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关系到区域土地的综合布局。因此, 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资本和技术投入, 科学规划与布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对于推动农业的高效、经济建设, 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发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23) .

[2]王建华, 杨志勇.气候变化对用水需求带来影响[J].中国水利, 2010 (01) .

山区土地工程农田水利 篇8

关键词:河道治理,水利水电,环境影响

水利是属于国家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建设指标, 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 更是关乎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山区河道的规划治理

山区地形起伏较大, 地质结构十分复杂, 气候差异悬殊, 各方面条件都十分恶劣。其河道坡降陡, 洪水位高, 洪枯变幅大, 冲刷力强, 水土流失严重。而山区的大部分城镇、村庄、良田又恰恰集中分布在江河溪沟两岸, 洪灾损失逐年增加, 河道治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 研究山区河道的规划治理工作尤其重要。

山区河流, 水文条件、水力要素情况复杂。所以在规划治理中, 要因地制宜, 综合考察上下游、左右岸、甚至整个流域的相互关系, 统筹规划, 综合治理。。一方面在流域内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退耕还林, 封山育林, 拦截地面径流, 减少泥沙进入河道。另一方面进行河道整治, 采取上堵下排, 修建堤防、护岸工程。在规划中, 还应注意河道的生态平衡问题, 充分遵循自然规律, 不宜过多改变河道自然特性, 尽量保护天然河道的作用。尤其是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 要特别慎重。河道截弯取直后, 既改变了洪水流向, 增大了河槽比降、流速和水动能, 又加剧了水流对河岸的冲刷和河槽的下切, 使原有堤防和河岸垮塌更为严重, 往往前功尽弃;扩宽河道堵口, 虽然能够增大下泄流量, 减轻上游的淹没损失, 但对下游的淹没损失可能更大, 往往顾此失彼。因此, 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时, 必须认真调查, 充分研究, 结合水能、水文计算成果, 客观分析下泄流量和经济损失, 采取多方案比较, 确定出科学的方案, 设计合理的断面尺寸, 达到治理的最佳效果。

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 农业工业大力发展, 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 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有相当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兴建, 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形成, 将使周围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因此避免或减轻不利影响, 充分利用水资源, 是水利工作者在进行水利规划建设时必须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 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 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

1、影响

不同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 或同一工程的不同区域, 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其环境影响的特点各异。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 属非污染生态项目, 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 有些是不可避免的, 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 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因此, 制订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

2、环境分析

(1) 因水库淹没, 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 移民生活不安定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 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 对库区内尽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 于水库蓄水, 下游河道水位降低或河道下切, 流量减少可能影响生活和工农业用水。

(3) 对多泥沙河流, 水库回水末端易产生泥沙淤积, 不仅减少蓄水库容, 而且可能引起河床抬高, 影响航运。流入水库的支流河口也可能形成拦门沙而影响泄流。因改变河流的水力条件, 对下游河道可能造成冲刷。解决和减轻水库淤积的根本措施就是做好上游封山育林, 退耕还林、种草等水土保持工作, 另一方面水库的合理运行也是减少水库淤积的有效措施。

3、补救措施

在防治水污染方面, 通过修建闸坝等工程, 合理调节水量, 增加环境用水, 保证环境要求的水位和流量, 提高河流自净能力, 建设氧化塘处理工程系统, 土地处理工程系统, 设计调节水库、污水库、截流工程、增设曝气设备, 开挖引水冲污水道等工程等, 增加水体稀释自净能力的工程技术措施, 如污水深水排放工程, 修建多功能的水量调节工程, 增加枯水流量, 保持环境要求的水位和流量等, 研究设计水体增氧的建筑物等等。

三、减小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 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 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 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 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 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 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 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 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 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 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 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 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 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 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 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 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 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 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 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 在水利工程建设时, 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 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 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 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 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总之, 水利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 保护生态是水利工作的应有之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认识和处理水利工程生态影响问题, 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会燕.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34) .

[2]蔺秋生, 黄莉.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及其工程补偿措施浅析[J].水利电力科技, 2007, 33 (1) .

山区土地工程农田水利 篇9

水利工程建设关乎民生, 其性质较为特殊, 大多建设在河岸等较为潮湿地带, 并且多在软土地基上, 针对软土地基的安全管理, 成为保障水利工程项目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就当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情况而言, 有相当一部分工程项目由于忽视对软土地基的技术处理, 导致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软土地基自身承载负荷较差, 并且土质中含水分较多、缝隙大、强度低, 如果处理不好, 水利工程项目极易出现安全事故。由此, 加强施工之前对软土地基的技术处理, 是水利工程后续工程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

1 软土地基概述

1. 1 软土地基的定义

水利工程关乎民生社稷, 所选地点大多在河、海岸边湿度较高的区域, 以软土地基为主, 其中主要包含大量黏土、粉土以及松软土, 含细微颗粒较多的有机土质, 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泥炭和松散砂土, 土质稳定性较差, 内部空隙大, 在受到水分侵蚀后, 极易发生土质下沉[1]。软体地基的特性主要有触变性、低透水性、高压缩性、沉降速度快以及不均匀性。其中触变性是指软土在未遭受水分侵蚀前, 呈现固体形态, 但是当受到水分以及其他因素侵蚀后, 会逐渐变成流动形态; 低透水性是指软土地基的透水性较差,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 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排水准备, 固结地基。高压缩性, 软土地基受到高强度压迫时, 软土地基上的建筑物容易发生沉降, 当垂直压力逐渐高于0. 1MPa时, 软土地基会发生变形, 造成建筑物大面积沉降, 出现安全事故; 沉降速度快, 软土地基上的建筑物沉降速度随着负荷增加而增加, 在相同的条件下, 建筑物越高, 压强负荷越大, 沉降速度越快; 不均匀性, 主要由于软土地基组成成分较为复杂, 包含大量的细微颗粒和砂土, 但是两者的密度不同, 造成建筑物的受力不平衡, 最终导致的沉降情况出现差异。

1. 2 软土地基的危害

软土地基由于自身的特性, 如果在工程施工之前未能有效进行处理, 极易带来严重危害, 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软土地基存在较强的不可预见性, 容易导致建筑物整体沉降, 如果出现建筑物的受力面积不均匀, 不仅会引发建筑物发生沉降, 同时会造成建筑物的墙体出现龟裂或者倒塌[2]。

2 软土地基施工技术

2. 1 填垫层技术

填垫层技术主要适用于软土厚度在2 ~ 3 cm之间,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将表面软土层去除, 更换为稳定性以及固体强度较高的材料。所选用的填垫层材料主要包括砂石、卵石等材料, 此类材料具有自身密度高、强度高、透水性良好以及压缩性小等特点, 能够最大程度提升软土地基的承载负荷, 降低地基沉降的幅度, 推动软土层排水固结的效率。此外, 对于土层的膨胀以及冻胀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当填垫层更换完成后, 需要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夯实, 确保地基具备良好的承载力和持久力, 提高地基的稳定性以及抗压性。如果在填充过程中, 发现材料之间空隙较大, 可以采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进行排水, 加快软土地基的快速凝结, 进而防止冻胀现象的发生。

在砂石换填层技术施工过程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①选择合理的施工材料, 诸如砂砾、粗砂以及碎石等材料, 通过人工优选出最顶级的砂砾, 用做填层材料, 并将周围的杂草等物质清理干净。②施工前准备事项。将换填层内的杂草、枯枝清理干净, 通过排水技术将坑内多余的积水排出, 并做好地基的固定工作。③在地基施工过程中, 需要遵循相应的标准流程, 并且在填充材料时, 通过夯实、碾压等方法, 加强地基的稳固性。

2. 2 深层水泥搅拌技术

深层水泥搅拌技术是当前软土地基处理的主流方式, 多适用于与泥土以及粉土的处理, 将水泥作为固化剂, 并同地基的软土混合, 再与其搅拌, 以此来提升软土的硬度、稳定性, 以及软土地基整体的强度[3]。在进行水泥搅拌桩施工前, 首先应将施工现场的杂物清理干净, 选择固化效果较好的水泥, 并确保机械设备运转情况良好。在施工过程中, 不仅需要遵循相关工艺制作流程, 同时需要保障管道畅通, 勤加检查, 保证搅拌桩能够正常运转。

2. 3 排水固结法施工注意事项

排水固结法能够有效改变软土地基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防止地基过快沉降, 是当前较为常见的处理方法。排水固结系统由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组成, 排水系统能够利用软土地基的透水性能, 达到排水的效果[4]。此外, 由于加压方式的差异, 排水固结法可以分为不同的形式, 诸如真空预压法、超载预压法以及降水预压法等, 其中真空预压法较为常用。真空预压法需要在软土地基表层铺设砂砾, 埋设排水管道, 并使用薄膜包裹起来, 通过真空装置抽取内部气体, 形成真空地带, 以此来增加地基的负载力; 超载预压法相较于其他处理方法, 对软土地基的处理效果较为明显, 但是时至今日, 超载预压的阈值仍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 可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理的施工技术, 最大程度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

2. 4 化学固结法技术

化学固结法技术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中最后一个步骤,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主要包括灌浆法、高压喷射注浆法以及深层搅拌法。灌浆法主要是利用气压以及液态压强等原理, 将固化的浆液注入缝隙中进行填充, 促使软土固化, 提升地基的稳定性; 高压喷射注浆法同灌浆法原理相仿, 唯一不同的是通过高压气流将浆液注入自然或者人为造成的裂缝中进行填充; 深层搅拌法是将固化剂融入软土地基中, 提升软土负载能力。上述三种方法均是将软土硬化, 以此来提升软土地基的负载能力, 减少软土地基沉降, 确保建筑物的生命周期[5]。相较于其他的固结法, 化学固结法中的技术需要承担的施工成本较高, 但是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 能够最大程度减少软土地基的沉降。

3 结语

水利工程的地基安全关乎整个建筑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对于民生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水利工程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 大大缩减了水利工程的生命周期, 通过对软土地基的进一步了解, 可以发现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较多, 但是相应承担的成本和效果同样存在差异, 由此看来, 在针对软土地基的处理过程中, 应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合理的处理技术, 最大程度地提升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

摘要:水利工程崩堤事故时有发生, 严重制约了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的健康持续发展。地基作为建筑的基础, 对建筑的墙体起到支撑的作用, 地基施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工程的开展, 以及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当前我国的水利工程所选取的地基多为软土地基, 其自身的含水率较高、缝隙大, 并且承载负荷较差, 会造成地基周围的土地变形, 出现倾斜, 影响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主要针对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要点进行深入分析, 寻求水利工程软土地基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水利工程,软土地基,水泥搅拌技术

参考文献

[1]杨路平.论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J].建材与装饰, 2015 (13) :223-224.

[2]金梁瑜, 王飞.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4 (4) :22-23.

[3]穆桂月.试论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J].创新科技, 2014 (22) :110.

[4]郭自发.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 (27) :506.

山区土地工程农田水利 篇10

关键词:弃渣,弃渣场,挡渣坝,挡渣墙,挡渣堤

贵州省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1 359 mm,多年平均气温16.3℃,≥10℃以上年积温4 960℃,年平均风速1.0 m/s,年平均相对湿度80.5%。20年一遇1 h设计暴雨为79.9 mm,10年一遇1 h设计暴雨为69.1 mm。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林草植被覆盖率约63%,主要以松、杉、柏占主要地位,大多数植被均为次生植被。区域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红壤、石灰土、潮土及水稻土。区域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局部地区伴随重力侵蚀,其中,水力侵蚀主要表现为集中降雨下的细沟侵蚀、面蚀,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水土流失程度主要为轻度侵蚀。模数在800~1000t/(km2.a)。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区,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山体雄厚,基岩裸露,地形起伏较大,且人口密度大,垦殖率高,河流水流急,河道比降大,工程弃渣难以堆放。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由于水利工程枢纽建筑物多,同时在兼有输水工程中建筑物位置分散,导致工程施工点多、战线长,相应弃渣堆置地点也较多。弃渣场因堆弃大量工程弃渣,形成高陡边坡、重塑地貌形态、堆积体松散等因素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在强降雨的条件下有可能产生垮塌、失事等水土流失灾害,因此,鉴于贵州土石山区地形地貌特点,弃渣场选取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尤为重要。

1 弃渣来源

1.1 主体工程弃渣

主要包括主坝、溢洪道、导流洞开挖和引水管路开挖弃渣,开挖均对当地地表改变较大,除了解决开挖面保护外,还需解决弃渣防护问题。主体工程弃渣约占弃渣总量的90%以上。

1.2 料场覆盖层弃渣

石料场大多覆盖层较厚,覆盖层及废石弃渣占弃渣总量的5%左右。

1.3 施工道路弃渣

工程施工需修建对内、对外交通道路,由于地形条件限制,施工道路大多盘山修建,对地表植被破坏较多,弃渣占弃渣总量的5%左右。

1.4 其他工程弃渣

施工营地及预制厂、加工场,移民村修建也会有一定量的弃渣,但绝大部分为场地平整,弃渣量较少。

2 弃渣场选取原则

针对贵州土石山区水利水电工程中弃渣堆放困难、弃渣场多、弃渣量大及弃渣时间长等特点,弃渣场的选取应综合考虑主体工程所处地形、弃渣量多少、施工条件及投资等因素综合确定。

(1)弃渣场选取必需满足施工堆渣的需要,要有足够的容量,且尽量靠近施工现场,以减少弃渣运距,但应避开滑坡体等不良地质条件地段,不宜在泥石流易发区设置弃渣场。

(2)充分利用山区有限的平坦地势,尽量选择凹地、河道以外的荒地,少占耕地、林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凹地堆渣不可堵塞地下水与地表水通道。

(3)受地形条件限制,大部分渣场选择在坝址附近的冲沟,尽量选择沟道不宜过长、流域面积较小、切割较深且容量较大、出口较窄的冲沟。不宜设置在汇水面积和流量大、沟谷纵坡陡、出口不易拦截的沟道。

(4)如附近无合适的小沟道而必须将场址选在较大河流滩地上时,应符合河道管理和防洪行洪要求,并应采取措施保障行洪安全。

3 弃渣场防护措施选择

3.1 拦渣工程

合理选择拦渣措施,并充分利用弃渣和渣场占地,一方面可最大程度降低弃渣引起的水土流失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可减少工程征地面积,保护山区相对稀少的土地资源。

根据弃渣场位置与地形特点,可供选择的拦渣工程措施主要有拦渣坝、挡渣墙和拦渣堤等。

3.1.1 挡渣坝

当弃土(石、渣)堆置于沟道内(包括堆放于沟头、沟中、沟口)时,应修建拦渣坝。

3.1.1. 1 挡渣坝的位置

一般应选在距渣源较近的河沟中,要求河沟地形狭窄、容积大、沟道平缓、地质条件好,建筑材料具备施工方便、泥沙量小、耕地少及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的荒沟。河沟集水面积不宜过大,上游来水量少,洪水流量小,排水设施简单,且不危害下游城镇、村庄及道路等的安全。若弃渣量多,可以建造梯级挡渣坝。

3.1.1. 2 挡渣坝渣场的容积

挡渣坝渣场的容积取决于弃渣量的多少,若弃渣量多,则要求渣库较大,相应挡渣坝也高,但坝高增加,勘测设计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投资亦大,相应的风险也增加。

3.1.1. 3 挡渣坝的坝型

根据拦渣量和当地建筑材料选择挡渣坝的坝型,一般有浆砌块石或混凝土重力坝、土坝或堆石坝。土石坝基础宽、体积大、占渣库容积多,同时若洪水漫坝,垮坝机率高,对下游威胁大,安全性较差。填筑材料最好选用适合建土石坝的弃渣,既经济又不多占渣库容积。重力坝抗冲力强、设计施工简便、安全可靠,系首选型式。但要进行坝体稳定分析,才能确定其断面尺寸。

3.1.1. 4 挡渣坝弃渣堆筑形式

弃渣堆筑的方式分为水平式堆筑和斜坡式堆筑两种。水平式堆筑即渣体表面与拦渣坝坝顶齐平或略低,适合于渣库容积较小的沟道。与斜坡式堆筑相比,在同样容积条件下,挡渣坝较高,投资较大。斜坡式堆筑即在坝后按一定边坡向上堆放,边坡大小视渣体土石组成及粒径大小而定。可用瑞典圆弧法(条分法)进行边坡稳定分析,确定其边坡坡比。渣面可植树种草或做它用。此种形式多用于渣库容积大的沟道,在相同容积的条件下,挡渣坝较矮,相应投资较小。

3.1.1. 5 挡渣坝渣场的排水设施

当挡渣坝建成、渣场弃渣堆满后,截断了原沟道径流的出路,山洪将会沿渣面漫流,冲毁渣体。为此,需布设排水工程,将暴雨洪水顺畅排到下游河沟中,其排水型式要根据挡渣坝控制流域面积、降雨量、工程等级及相应设计洪水标准确定。

3.1.2 挡渣墙

当弃渣等堆置物易发生滑塌或堆置在坡面时,应修建挡渣墙。挡渣墙一般应建在紧靠弃渣及相对高度较高的坡面上,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挡渣墙的高度及其对沟道行洪的影响。

3.1.2. 1 挡渣墙的位置

一般布置在渣体坡脚。要求地形坡度较缓,且耕地少的荒坡,地质条件良好,建筑材料充足,施工方便,工程量和投资少,保证渣体安全稳定,防止弃渣流失。

3.1.2. 2 挡渣墙的型式

应根据弃渣场的地形坡度、当地建材、墙的高矮决定。其型式有重力式、仰卧式及扶壁式等。扶壁式结构轻,适合软基基础,但所需钢材多,投资较大。仰卧式抗滑力弱,适合弃渣量少、地形坡度缓的渣场,其工程量相对较小,投资少。重力式墙靠自重稳定,设计施工简便,能就地取材,安全可靠,属常用挡渣型式。

3.1.2. 3 挡渣墙的渣体堆筑形式

挡渣墙的渣体堆筑采取多级边坡。其边坡大小与山坡坡度和渣体物质及粒径等有关,堆渣量大的渣体边坡要用瑞典圆弧法进行稳定分析,安全系数与工程等级有关。为了防止渣体遭雨水侵蚀冲刷,渣体顶部不宜有过大的集水面积,并在渣面与坡脚交界处布置排洪沟,将雨水排入天然沟道。在马道上布置横向排水沟,沿渣体长度方向布设纵向排水沟。渣面植树种草,防止弃渣流失。

3.1.3 挡渣堤

当弃渣堆放于沟道岸边或河滩及河岸时,应在河、沟岸边修建挡渣堤。挡渣堤是将弃渣围在堤内的挡渣建筑物,具有拦渣和抵御洪水的作用。多用于堤防和水利枢纽等地形较平的弃渣场。

3.1.3. 1 挡渣堤的位置

应选在地形宽阔的河岸滩地或阶地上的渣体坡脚。要求地基条件较好,具有挡水防洪功能,适合弃渣量小,不影响河道下游城镇、村庄及农田防洪安全的弃渣场。

3.1.3. 2 挡渣堤的型式

挡渣堤相对较低,若挡渣堤在洪水位以上,堤的高度由堆渣量和地面面积确定。若堆渣体与防洪堤结合,堤的高度应按防洪堤标准设计,临水面需布置防冲、防渗措施。挡渣堤的断面多采用重力式。

3.1.3. 3 挡渣堤的渣体堆筑方式

渣体边坡坡度大小与弃渣颗粒粒径有关,为了防止雨水冲刷渣面边坡,渣面边缘设排水沟,渣面植树种草,防止弃渣流失。

3.2 复耕还田

由于山区土地资源稀缺,在土地征用期满以后,对渣场顶部进行覆土复耕。要求将渣场占地内有肥力的表土先行剥离,临时存放,待弃渣完成后重新回填,为渣场复耕创造有利条件。

3.3 种植经济林

山区土壤量少,肥力不高,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且频繁耕作也会加剧坡面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壤流失、肥力下降、产量降低和开垦面积增大,形成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对于弃渣多为开挖石方且地表原有土壤较少、附近缺乏表土来源的渣场,可以结合区域环境选择具有经济价值的适生树种进行种植,不仅可以解决西部山区的经济问题,还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4 案例分析

4.1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妙隘水库工程概况

妙隘水库工程建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妙隘乡平皋村,松桃河一级支流妙隘河上游,是以灌溉为主兼顾农村人畜饮水的小型水利工程。工程规模为小(1)型,工程等别为Ⅳ等。水库枢纽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开敞式溢洪道、取水口及坝下取水管、输水管道及交叉建筑物和附属建筑物等组成。水库正常蓄水位451 m,总库容242万m3,输水设计流量0.44 m3/s。挡水建筑物定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34.5 m。工程供水线路水平投影总长5.76 km,采用重力流有压输水方式。工程施工总工期24个月,工程总投资为1.39亿元。

工程占地面积45.30 hm2其中永久占地29.01hm2,临时占地16.29 hm2。工程土石方开挖28.74万m3(自然方),土石方回填20.60万m3 (自然方),弃渣总量为16.05万m3 (自然方)。

4.2 弃渣场选择

根据工程土石方平衡,工程建设产生弃渣量为16.05万m3,共布置5个弃渣场。其中:

1#~3#弃渣场位于水库淹没区,可充分利用水库死库容,不新增占地,节约土地面积,且距大坝枢纽施工区较近,运距较短,施工结束被水库淹没。

4#渣场位于临妙隘河一侧的台地上,远离周边公共设施、工业企业和居民点,没有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紧靠管线施工区域,且有施工临时道路相连,运渣便利,不影响河道行洪且不受河道洪水影响。

5#弃渣场位于坝址下游800 m处的冲沟内,占地类型主要为耕地,属沟道型渣场。该冲沟集水面积较小,沟深口窄,沟内常年无水,且下游出口无重要基础设施及群众,有施工道路相连,弃渣便利。

4.3 弃渣场防护措施

4.3.1 拦渣工程设计洪水标准和建筑物级别

洪水标准根据SL 575—2012《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确定,小沟道中弃渣量小于50万m3,洪水标准取10年一遇,建筑物级别为5级。

4.3.2 1#~3#弃渣场

1#~3#弃渣场位于坝址上游妙隘河右岸阶地,属库区型弃渣场。渣场堆渣高程为431~438 m,弃渣场底高程低于5年一遇防洪标准,施工期渣场可能会受到洪水影响。堆渣前,在临妙隘河一侧建铅丝石笼挡渣墙,挡墙高2 m、顶宽0.6 m、基础埋深0.5 m,挡渣墙面坡垂直,背坡1:0.5,前趾0.5 m,墙踵0.5 m。

4.3.3 4#弃渣场

4#弃渣场位于妙隘河左岸的管线一侧,占地类型为耕地,弃渣平均堆高4 m,属临河型渣场。拟在临妙隘河侧建浆砌石挡渣墙拦挡弃渣,防止弃渣滑落阻塞河道,挡墙上部削坡,坡面恢复植被,渣顶平整覆土复耕还田,渣场四周上游设置截排水沟排导坡面汇水。

堆渣前,在临妙隘河侧建浆砌石挡渣墙,挡渣墙高2 m、顶宽0.6 m、基础埋深0.5 m,挡渣墙面坡铅直,背坡1:0.5,前趾0.5 m,墙踵0.5 m。

为排导渣场上游坡面汇水,在渣场四周设置截水沟,截水沟末端设沉沙池,最后将汇水排入下游河道。

4.3.4 5#弃渣场

项目区降雨量大且集中,沟道型弃渣场汇流量大,若排水不当,将会成冲刷,使弃渣发生垮塌形成泥石流,因此,合理有效的排水方案是弃渣场稳定的关键。通过认真分析弃渣沟道的水文条件,遵循“明暗结合,就近分流,临时与永久相结合”的原则,在渣场坡面及顶面布设各种类型排水沟,并进行消能处理,使渣体及周边渗水形成通道,在弃渣场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保证了弃渣的稳定,为工程顺利施工奠定了基础。

5#弃渣场位于坝址下游800 m处的冲沟,占地类型为耕地,弃渣从446 m高程堆至465 m高程处,属沟道型渣场。堆渣前,在沟口处建浆砌石挡渣坝,挡渣坝高3 m、顶宽0.6 m、基础埋深0.6 m,挡渣坝面坡铅直,背坡1:0.5,前趾0.5 m,墙踵0.5 m。

山区土地工程农田水利 篇11

1 软土地基的基本概念

1.1 低强度

软体地基是由软土构成的, 这种土质本身具有结构疏松、强度低等特点, 如果不加以处理的话, 就会造成地基的整体强度不达标, 承载能力较弱, 在后期的使用中也容易出现塌陷等情况, 也会给后期的养护工作带来麻烦。

1.2 低透水

还有一部分的软土地基是由淤泥土构成的, 这种土质的透水性不好。在地基建设中会导致地基水排不出去, 不利于地基的处理工作, 为了能够保证地基工程的顺利进行, 通常需要采用排水法来排出地基中的水, 进而提高了地基的稳固性, 也提高了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性能。

1.3 高压缩

软土本身存在着硬度不强的特性, 这会造成软土地基具有很强的压缩性。随着工程施工的不断开展, 地基上的工程质量会不断增多, 软土地基所承载的工程量会不断加大, 这就可能造成地基的塌陷问题, 后面的工程也无法进行。

1.4 沉降快

由于软土地基的高压缩性, 伴随着工程量的不断增加, 使得软土地基出现下沉, 而且下沉速度随着工程总质量的增加而变快, 可能会出现坍塌的危险。

1.5 不均匀

虽然软土地基中软土的含量很大, 但是还包含其他的类型的土质, 这些土质之间的密度、硬度等都不一样, 在施工过程中, 由于地基受力不均匀, 可能造成地基的坍塌, 上面的工程部分也可能会出现崩裂。

2 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2.1 注意施工准备工作

在进行施工之前应该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具体包括检查设备是否能够正常使用、场地是否已经清理完毕、施工材料是否已经准备妥当、施工人员是否已经到位等, 确保各个方面准备充足之后再进行施工。

2.2 注意施工过程中的相关事项

在软土地基施工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注意事项, 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规范进行, 同时也应该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 定期对施工设备进行维护, 保证工程能够顺利进行。

2.3 注意水利工程的相关要求

小型水利工程和大型水利工程的施工要求和方法都是不同的, 而且不同用途的水利施工建设就需要不同的施工方案。在确定施工等级的基础上按照相应的施工要求进行。不同的施工等级就有不同的质量标准, 对于国家级的水利工程建设就需要高标准的施工要求, 对于软土基地的处理上必须严格把关。而对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来说, 施工要求不高, 只是需要考虑施工质量达到相应标准即可, 工程造价方面应该选择性价比高的施工方法。

2.4 注意软土地基的施工量

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量十分庞大, 在进行软土地基施工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工程量。不同的工程量有不同的施工方案, 通过对比不同的施工方案选择高效的处理方式。比如, 在进行大型水利施工的时候, 一般来说不会采用换填的处理方式, 因为该种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施工成本太高。

2.5 注意软土地基的施工工期

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在合同上规定的施工工期之内完成, 所以在进行软土地基施工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整体工期, 在规定的时期之内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法。在梳理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后期加固的时间,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为后面的施工争取时间。

2.6 注意软土地基的施工环境

施工环境对于软土地基处理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要在全面分析施工环境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的施工标准, 选择最佳的处理方式, 合适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是施工质量的保证。

3 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

由于软土地基的组成成分主要有淤泥质粘性土、淤泥质粉土、泥炭、富含大量颗粒的松软土、较为松散的砂质土以及孔隙较大的有机质土, 土质富含大量的水分、过于松软、空隙过大, 这使得软土地基强度过低, 压缩性极大, 难以承受水利工程的巨大压力, 易导致大面积沉降、倒塌、溃坝等现象的发生。为了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 提高水利工程安全水平, 延长水利设施使用寿命, 要求对软土地基进行科学的处理, 使之满足水利工程建筑的地基设计要求。在水利工程工程软土地基处理中, 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3.1 换填管理法

所谓换填法指的就是把不符合工程标准的软土地基内部的土通过机械设备全部挖出之后, 再填入符合工程相关标准的、没有侵蚀性的施工材料土。构成回填土的主要材料包括粗砂、中砂、卵石等, 这些材料混合到一起具有高承载力、低含水率的特点, 再通过夯实及时, 进一步保证工程基地的指标符合相关的工程规定。但是这种软土地基处理方式施工量比较大、施工难度高的特点, 所以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3.2 排水砂垫层法

在软土地基处理中, 排水砂垫层法也是重要方法之一。排水砂垫层法通常运用于富含大量水分的淤泥质粘性土、淤泥质粉土、泥炭等土质, 通过对土质进行排水, 以增加土质强度、减缓土质压缩性, 从而使得土质满足水利工程建筑的地基设计要求。在施工过程中, 通常在软土地基底部填充一层高渗水的砂垫层, 随着水利工程施工的进行, 富含水分的软土层受力越来越大, 水分不断不排挤出来, 通过砂垫层渗透出去, 从而加强软土地基的结固, 确保土质满足水利工程建筑的地基设计要求。

3.3 化学固结法

就目前来讲, 在一般的水利施工工程中化学固结法应用不多, 其主要是利用一些化学材料的作用来实现对软土地基的排水固结的目的, 达到对软土地基的强化、稳定性。其中常见的有:高压喷射注浆法、灌浆法以及深层搅拌法等。而以深层搅拌法应用较广, 该方法是采用水泥、石灰等常见材料作为其固化剂, 利用深层搅拌机械设备对混有水泥、石灰进行充分搅拌, 促使固结剂与软土在搅拌过程中得以黏合, 通过固化剂与软土地基间的化学反应来达到固结软土的目的,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软土地基的强度与硬度, 确保水利水程的质量。

4 结束语

地基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工作, 软土地基是地基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施工单位应该根据软土地基的实际特点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式。在进行软土地基处理的过程中, 必须对地基的实际情况以及周边的客观环境进行全方位考虑, 可以使用多种施工技术相结合的处理方式, 尽可能地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肖明志, 高显东.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方法[J].水利天地, 2008 (8) .

上一篇:鲜食玉米病害下一篇:数控技术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