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水利工程

2024-08-08

山区水利工程(共12篇)

山区水利工程 篇1

葫芦岛市连山区地处辽西走廊, 东邻锦州市, 西邻建昌县, 西南与兴城市相连。连山区土地总面积1 651 km2, 其中耕地面积3.9万hm2, 山、丘、平地各占1/3, 辖16个乡镇, 192个行政村, 全区总人口65万, 农村人口34万。自然概况是“六山一水三分田”, 属于干旱缺水的山丘区。

1 连山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现状

由于连山区为干旱缺水的山丘区, 建国以来,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坚持不懈地引导农民群众开展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先后兴建中型水库1座, 小Ⅰ型水库1座, 小Ⅱ型水库2座, 新建、改造塘、堰、坝小型水利工程300多座, 打机电井、小管井、沉井2万多眼。总蓄水量逾2 000万m3。几十年来, 这些小型水库工程在连山区防洪、灌溉、供水、环境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 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 特别是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连山区绝大部分水利工程管理还是延续计划经济时代模式, 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运行已经不相适应, 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问题日益突出, 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

2 连山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历史遗留体制原因, 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本应由乡镇或村一级负责, 而目前连山区的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部分效益好的工程由乡、村一级承包给个人经营, 但承包者只注重个人收益, 没有履行工程管理、维修的责任[1], 镇、村一级的管理层也没有切实担负起管护责任, 由此造成工程老化、失修, 综合利用率低。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制约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良性发展的最大瓶颈。

2.2 工程划界不清

长期以来, 水利工程修建时大多是无偿占有土地, 所以工程管理范围、保护范围界限很难划分, 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2]。

2.3 专业管理人员缺乏

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权限在乡镇或村一级, 没有专职的水利专业管理人员, 村级管理人员文化水平较低, 不了解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管理规范, 造成工程超负荷或超标准运行, 大大降低了工程的使用寿命[3]。

2.4 管理设施落后

连山区共有3座小型水库, 这3座水库都没有大坝观测及雨、水情测报设施, 汛期只能依靠简易的水尺了解水库水位, 特别是石门水库, 无管理房、无通讯设备, 若发生险情, 运行调度和防汛抢险非常困难。

2.5 管理经费缺乏

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属于公益性工程, 无偿为农村的农业生产提供灌溉用水服务, 不收取水费。政府部门没有工程维修养护方面投资, 大多数水利工程由于病险, 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目前, 连山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处于有人建、无人管的状态, 农民还是一等、二靠、三要政府投入建设和改造。即使对一些病险工程进行了除险加固及新建了一些水利工程, 但由于没有专人管理和养护, 不久又会出现新的病情和险情, 造成反复投资、多次重修的恶性循环。因此, 进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管理长效机制, 确保工程效益长久发挥, 势在必行。

3 加强农村小型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3.1 埋设桩界, 划定工程管理范围

根据管理工程的需要, 水利工程主管部门可划定水利工程管理用地范围, 埋设界桩, 树立分界标志, 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打好基础。

3.2 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

通过拍卖、承包、租赁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有偿出让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使国家、集体所有经营转变为个人或法人所有和经营, 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新机制。一是对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要明晰产权, 重新分配使用权。对小I、小Ⅱ型水库要坚持乡镇、村统一管理, 以承包租赁为主的方法;对其他小型水利工程设施要以拍卖、承包、租赁开发为主, 逐级签订责任书。县级水利局为水行政主管部门, 要担负起监督和检查的职能。二是对新建工程, 要以明确产权, 放开建设权, 落实管理使用权为重点。只有建立这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长效机制, 才能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才能充分筹集水利发展资金, 促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4]。

3.3 建立有偿灌溉制度

坚持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 将原来的无偿灌溉变为有偿灌溉。制订合理的水费收取标准, 建立水利工程维修基金。

3.4 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要运用市场机制, 探索完善农村水利投融资体制,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大力发展民营水利。鼓励单位和个人采取户办、联户办、股份合作的形式投资建设。

3.5 健全管理机构,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为了加强管理, 应该开展管理人员技术培训, 逐步实施持证上岗制度, 全面提高水库管理队伍素质。

4 结语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最基础的条件, 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恶劣的气候情况和自然条件, 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 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不便, 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因此,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文玲, 周广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12) :80-81.

[2]李尽梅.干旱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模式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0, 16 (6) :617-618.

[3]蒋伟.水利工程管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0 (5) :216-217.

[4]修美多.小议如何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10) :38.

山区水利工程 篇2

①灌溉设计保证率

在进行灌溉设计时,要确保灌溉保证率得到控制。以旱地作为为例,若项目区的作物是玉米时,则可以根据《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进行技术设计,并结合当地的地方用水额度进行设计,对于低山区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可设置为75%。

②灌溉水质标准

按照灌溉水质的基本要求,可以依据农田灌溉水质的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进行设计,并控制灌溉水文与农田地水文之差在20℃以下,以保证农田作物得到合理灌溉。

③田间工程建设标准

在田间工程设计过程中,要依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要求,并结合该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通常,灌溉区块采用方形布置的方式,在局部细节部分,尤其是边角地带,可以采取合理的情况进行设置。

2低山区土地整理过程中农田水利工程管井设计的主要内容

1)管井结构设计

农田水利工程的管井结构形式主要包括井头、井身、进水部分以及沉砂管四个主要结构。其中,井头的设计必须有足够的坚固性以及稳定性,以保证电机和水泵不会因为震动而出陷入泥土中;为了保证地面的污水不会倒流进入井中,需要在井口的周围半径大于1m、深度超过1.5m的泥土中分层进行夯实;对于井头进水部分的井柱,该部分不要求进水,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使用密实的钢筋混凝土对该处井管进行加固。例如,某管井的井身长度为10m,则在管道的周围应该填上封闭用的粘土;并在井口的进水部分使用透水性更好的钢筋混凝土滤水花管,并保证滤水管的长度为45m,并在井口的周围回填粘土、砂砾。在选择砂砾石的直径时,要根据滤水管的尺寸进行选择,通常要求直径在5~20mm之间,且调料必须压实;沉砂管的主要作用是避免随水进入管道内的沙粒阻塞水泵,以免造成水泵的正常工作受到影响。在设计沉砂管的直径时,通常设置其长度为5m。

2)输水工程设计

低山区土地整理主要采用低压管道节水灌溉的方式作为输水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在相对干旱、缺水的地区,这种灌溉方式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在管道的铺设过程中,要遵循铺设简单易行、施工周期短、质量标准易于控制。因此,在低山区中通常使用PVC硬塑管材作为输水管道,并合理选择对应的配套产品。与一般的传统管材相比,该种管材具有重量轻、抗腐蚀能力强、水流阻力小以及安装快捷的特点,从而提高其整体安装效益。在管道流量设计时,要遵循投资费用与运行费用在一定比例的基本原则,保证输水管道的整体尺寸在经济合理的`范围内。通常,PVC管道的流速可以控制在1.2m/s范围左右。根据当前的具体情况,该低山区土地整理项目区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其采用的标准直径一般为125mm。另外,在管道的布设形式设计方面,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地形、水源、道路以及防护林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计,通常可以按照“丰”或者“E”的形式进行布置,这样能够显著减少占地,从而避免农业机械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受到影响。

3低山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控制措施

1)做好地基防护与填土施工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土地填方以及田间道路的作业是土地填筑的重要工作,在填筑过程中,要及时的使用推土机或者其他的设备进行推平、压实作业,从而使得其具有良好的防渗透能力。在短期作业之后,要及时的使用塑料布进行遮盖,避免风蚀、雨水淋刷而导致土壤出现流失,影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低山区土地整理工作而言,在土地整理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坡改梯工程,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对该项工程进行合理优化。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依据具体的地形、坡度以及厚度使用包括水平梯田、反坡梯田等多种形式在内的方式进行梯田修筑。对于坡度在25°以下的坡,则可以将之改成林草地进行管理。

2)水土保持策略

云南山区水利发展探究 篇3

摘要:我国地处季风区,降雨量季节分布非常的不均匀,干旱和洪涝更是时有发生,仅仅依靠降水,我国的农业很难真正的提高,我国虽然进行了水利工程的建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水利工程的作用都很难真正的发挥出来,这对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必须重视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山区水利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山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云南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水是制约云南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云南山区产业特色不明显,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基础不牢固,群众生活不宽裕的状况,关键是发展山区水利,解决好水的问题。

1 山区水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山区水利工程零星分散、规模小、标准低是突出的特点,工程性缺水状况突出。在山区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区域供水规划,工程设计不规范,勘察设计粗糙,盲目套用图纸,加之受当时技术、资金的限制,建设标准基本停留在较低水平,骨干工程少,已建供水设施效率低下,明显滞后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人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大多数无过境水,冬春干旱,夏秋洪涝年年发生。全省目前尚有31%的农村人口无供水设施,1500多万饮水不安全人口散居在7.8万个村寨。农民饮水难问题依然存在,农业生产相当程度上仍难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全省5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5%,尤其是7-9月单点暴雨集中,许多大的径流区无水库调节,洪涝灾害频繁;经常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许多农田、村庄、水利、交通等设施受到洪水的威胁。

一是水利建设争取项目建设资金难。水利投资集中在工业和城市用水上,没有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由于山区水利投入产出率低,上级管理部门审批难,加之前期工作深度不够,因此,列项的比例不高。二是地方财政配套难。全省129个县(市、区)有73个国家级重点扶持县,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山区水利点多面广、投入较大,即使上级投入部分资金,但地方财政需要配套资金;农村税费(取消了“两工”,即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改革后,没有相应的替代机制,造成农村水利公共投入的缺失;许多公益事业特别是水利事业,由于村、社民主议事制度在内容上不健全且有待提高,部分群众主体意识差,导致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特别是施工难度大、群众参与度不高的工程,群众不愿意投入或投劳不均衡,组织压力大;加之山区群众贫困,筹资压力大。三是地方财政配套难导致前期费用筹措难。四是受传统水利的影响,形成建后运行管理难。由于水权和产权制度,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健全,以及长期形成的以往设施建设和维护没人管的惯势;易出现权责利不清、水费征收难、管养护经费不足、效益衰减、工程设施逐年老化甚至荒废等问题,难以实现长期良性运行。

2、建议

针对以上困难和问题,在今后的山区水利建设中要注意:

一是合理布局工程项目。调整水利投资方向,大力发展山区小型水利工程;根据山区居住分散、耕地零星的特点和特殊的地貌,興建小型灌区、抗旱水源、小(二)型水库、坝塘、小水池(窖)等不同类型的小农水工程。

二是按照投资类别和工程性质,严格量化公益性比例及分摊比例。如尽量多补助小(二)型水库及大的小坝塘等投入较高、跨村的工程,尽量把小水池(窖)的“三材费”补助够等等;避免出现项目难争取、群众难组织、工程难管理、质量难保证、资金难分配、竣工难验收的“六难”现象。

三是工程建设与管理相结合,项目审批与建后管理一次审批。重建轻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山区小型水利面临的重要问题,建后管理更是一个薄弱环节。山区小型水利工程可量化到户的尽量到户,不能到户的组建制度健全的“用水户协会”共同管理,但是要防止出现水利设施的私有化、改变用途等损害农民农业用水的问题发生。从基本能维持工程正常运转向按供水成本收费转变,尽快达到保本盈利水平,使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四是项目审批与产业建设相结合。现在许多的水利工程均以农业产量作为前提设计,但随着农业产业升级,有必要搞好菜水、果水、桑水、烟水等产业的配套,逐步使规划升级。

五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逐步使村社由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现在的基层,组织强的村社,公益事业及其他各项工作均主动,否则就被动。农田水利设施需要集体行动,而推进社会化服务型组织建设,将大大缓解“用水户协会”难解决又解决不了的问题。

六是实行资金整合。水利建设无一个较大产业支撑,在投入的资金有限、病险水利工程多的情况下,更要充分发挥资金的整合效应,尽量完善塘、池、管、渠配套,人畜饮水与耕地灌溉相统一,加快山区水利建设的步伐。

根据实际情况,水利发展的目标应以“骨干水源为支撑、小型水源为补充、渠系管网为配套”的发展思路。蓄引结合,逐步形成“长藤结瓜”式的小型水利工程布局。骨干水源是工程是灌溉用水的保障;“五小”水利工程是山区、半山区解决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的重要措施之一。雨水积蓄是解决饮水、灌溉用水的重要途径。小渠系和管网工程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量调配、减少输水损失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考虑我省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水文等条件的基础上,要全面、深入分析连续性干旱影响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深刻反思工作中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搞好规划。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从目标定位、功能区划、分区布局等方面着重加强调查、研究和分析,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合理性,全面发挥规划在项目实施中的“龙头”作用。

二是要有效对接投资政策。要加强各领域投资政策方向的研究和把握,着眼于用足用活国家现有投资政策,积极向吻合政策投向的各种投资渠道争取资金,力求在更高层面上形成对云南山区“五小水利”建设政策和资金的倾斜支持。

三是要整合资源优势。要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力攻坚的原则,实施多条腿走路,大力整合现有各部门的资金资源,统一投向、统一实施、统一标准,着力建设一批高标准、广覆盖的山区“五小水利”项目示范区。

四是要建设和管理并重。对已建的“五小水利”工程,要完善体制机制,落实好水利工程的管理措施,使工程发挥持续性效益;对拟建设的工程,要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要求,提前抓好项目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用管理的“软机制”提升项目效益的“硬指标”。

3、结语

做好山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本身是利国利民的,能够帮助我国农业更好的发展,能够帮助山区农业更好的跟上平原地区以及高原地区的发展步伐。进行水利设施的建设能够提高农业抵抗洪涝干旱灾害的能力,保证农业更加安全的生产,促进农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维护社会的安定。

参考文献:

[1]赵文杰,丁凡琳.山区农田水利发展困境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10:166-168+172.

[2]崔江红.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云南农村水利建设问题及对策[J].中国水利,2014,05:17-19.

[3]杨圭武.山区水利工程施工困境与处理方法[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07:213-214.

[4]李淑峰.山区水利建设之面面观[J].科技风,2010,09:111.

[5]蒲继刚.山区水利工程各种管道比较与选择[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16:170-171.

山区水利工程 篇4

1 水利工程设计要做到准确无误

尽管是小型水利工程的设计, 但设计过程如果对工程细微处没有认真仔细的把握, 只会事半功倍, 甚至造成严重的设计失误, 但在设计细节上很容易被专业设计人员所忽视。如许多小型水利工程在进行设计时, 对洪峰流量计算, 由于无法得到完整的水文资料, 或者根本就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进行估算, 这样对设计最终成果造成巨大而深远的负面影响。

1) 在计算洪峰流量的过程中, 如果缺乏相关的水文资料, 就只能通过各种计算参数来进行, 如查表、查图和绘制曲线等方法来实施。在设计过程中, 对相关参数进行核实, 力求准确。一般来讲取值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在计算结果上带来大的不同, 对于一些敏感的设计参数更要仔细核实力求准确无误;

2) 在实施量测过程中要认真对待, 从而提高对流域干流平均比降和汇流面积计算时的精确度。如果能够使用大比例尺寸的地形图时, 应尽量的采用大比例地形图, 这样能够更进一步的减少测量误差;

3) 在山区和城镇小型水利工程建筑物设计过程中要用到大量的技术参数, 在根据初始条件和适用条件先来假定一个参数, 在通过计算这些假定的参数后, 还要进行取值合理性的检验, 尽量做到每个参数都是准确可靠的取值参数;

4) 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水利工程建筑物进行细致分析。举一个关于拦河坝 (专业称为溢流堰) 为典型设计的例子。由于在山区河流一旦发生洪水的情况下, 其流速往往比较急, 而且持续时间不长, 在进行山区小型的溢流堰的设计时, 就要考虑到小型堰体较矮的特点, 不能盲目设计一个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大形态的堰体, 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认真注意。溢流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将堰前的水深值取一个为A的值, 进行大中型水库、大中型拦河坝溢流堰 (溢洪道) 的设计过程中, 由于其库容大、回水面积和过断流面积较大, 可以忽略行近流速V≈0, 则堰前水深H可以近似地等于堰上水头H。小型堰忽略行近流速V则不妥。水利工程设计一定要根据客观的环境情况来对设计方案进行定位。

2 水利工程设计要安全高效

1) 安全和高效。投资小型水利工程资金不需要太多, 建设规模也较小, 所以通常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把安全放在首位, 而对工程造价没有合理的预算, 这样也会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不能因为小型水利工程的投资较小, 就不仔细的进行资金预算, 从而降低工程的投入产出比;

2) 根据客观地形, 合理的选择建筑物型式及枢纽布置型式, 要认真的对环境进行核查, 最终确定合适的设计方案, 做到准确无误完成好设计任务;

3) 建筑物在设计过程中, 涉及的诸多参数有一定的取值范围, 应在满足安全和高效的条件下, 参数所选的数值, 做到工程量最小, 投资最少;

4) 结合工程实际情况, 做多种方案的比选, 全面综合考虑, 选择出最优方案。在对不同方案的比选中, 可以多参考其他成功的设计案例, 从而尽可能减少设计失误, 做到准确完成设计工作。

3 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外观应与周边环境相和谐

1) 小型水利工程在修建过程中不仅应充分考虑工程安全与经济两方面的问题, 同时还应兼顾工程外形象美观。审美观在不同建设地点有不同的要求, 就小型水利工程建筑而言, 在设计时应注重工程形象与周围环境相和谐。不仅是工程本身建筑物各个部位或者枢纽工程与周围自然环境都要保持和谐, 与周边的其它建筑物之间也应该保持和谐。同时, 应注意在色彩方面、款式类型等风格, 根据地域的不同、民族习俗差异, 科学选取;

2) 工程位于城镇或城镇近郊时则应该使工程形象与小城镇的建筑风格或建筑理念相协调。工程形象应该与周围的人文环境相和谐。工程位于不同地区应该更多的考虑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等元素, 使工程能够体现出不同地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工程形象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使得人文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能更好地体现出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智慧。

4 水利工程设计以人性化为重要核心

工程设计应充分彰显人性化的本质, 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山区小型水利工程实施的现场情况比较复杂, 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程都建设在偏僻遥远的山区之中, 在没有和原有设计理念相冲突的情况下, 设计者应首先考虑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从而不至于让工程设计流于形式化, 在设计理念应更多的让位于工程在实际操作中的适用性, 做出适当的变通, 可以让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笑话。工程设计者在工程完工之后还要做相关的回访工作, 在每一年的主汛期之后, 去走访工程所在地的政府以及相关的工程运行管理单位了解工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情况, 根据相关单位提供的具体数据, 把设计中存在不足的之处去进行分析或做出修整设计方案, 最终使我们设计的工程能够让广大群众真正从中受益。

5 结论

做好山区小型水利工程设计, 是让广大群众的切身受益的事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水利工程设计者而言也是一件的为民谋福的事业, 需要工作人员去孜孜不倦的努力工作, 通过把小型水利工程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得更好, 让水利工程真正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这才是水利工程设计者工作中的最终核心。

摘要:随着国家对农村、农业的发展提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小型水利建设也进入良好的发展期, 在探索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诸多矛盾和问题的道路上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对于水利工程设计来讲, 要使工程设计符合安全、经济、人性化等特点, 以下是本人对小型水利工程多年的潜心钻研所得到的看法。

关键词:水利工程,设计,环节

参考文献

[1]吕宁江.山东省小型农用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手册[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10.

[2]编委会.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标准图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山区水利工程 篇5

摘要:通过对连山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的调查,提出连山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措施,以为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问题;措施;辽宁连山

葫芦岛市连山区地处辽西走廊,东邻锦州市,西邻建昌县,西南与兴城市相连。连山区土地总面积1 651 km2,其中耕地面积3.9万hm2,山、丘、平地各占1/3,辖16个乡镇,192个行政村,全区总人口65万,农村人口34万。自然概况是“六山一水三分田”,属于干旱缺水的山丘区。

1连山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现状

由于连山区为干旱缺水的山丘区,建国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不懈地引导农民群众开展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先后兴建中型水库1座,小Ⅰ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2座,新建、改造塘、堰、坝小型水利工程300多座,打机电井、小管井、沉井2万多眼。总蓄水量逾2 000万m3。几十年来,这些小型水库工程在连山区防洪、灌溉、供水、环境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连山区绝大部分水利工程管理还是延续计划经济时代模式,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运行已经不相适应,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

2连山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历史遗留体制原因,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本应由乡镇或村一级负责,而目前连山区的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部分效益好的工程由乡、村一级承包给个人经营,但承包者只注重个人收益,没有履行工程管理、维修的责任[1],镇、村一级的管理层也没有切实担负起管护责任,由此造成工程老化、失修,综合利用率低。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制约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良性发展的最大瓶颈。

2.2工程划界不清

长期以来,水利工程修建时大多是无偿占有土地,所以工程管理范围、保护范围界限很难划分,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2]。

2.3专业管理人员缺乏

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权限在乡镇或村一级,没有专职的水利专业管理人员,村级管理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不了解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管理规范,造成工程超负荷或超标准运行,大大降低了工程的使用寿命[3]。

2.4管理设施落后

连山区共有3座小型水库,这3座水库都没有大坝观测及雨、水情测报设施,汛期只能依靠简易的水尺了解水库水位,特别是石门水库,无管理房、无通讯设备,若发生险情,运行调度和防汛抢险非常困难。

2.5管理经费缺乏

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属于公益性工程,无偿为农村的农业生产提供灌溉用水服务,不收取水费。政府部门没有工程维修养护方面投资,大多数水利工程由于病险,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目前,连山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处于有人建、无人管的状态,农民还是一等、二靠、三要政府投入建设和改造。即使对一些病险工程进行了除险加固及新建了一些水利工程,但由于没有专人管理和养护,不久又会出现新的病情和险情,造成反复投资、多次重修的恶性循环。因此,进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工程效益长久发挥,势在必行。

3加强农村小型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3.1埋设桩界,划定工程管理范围

根据管理工程的需要,水利工程主管部门可划定水利工程管理用地范围,埋设界桩,树立分界标志,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打好基础。

3.2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

通过拍卖、承包、租赁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有偿出让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使国家、集体所有经营转变为个人或法人所有和经营,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新机制。一是对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要明晰产权,重新分配使用权。对小I、小Ⅱ型水库要坚持乡镇、村统一管理,以承包租赁为主的方法;对其他小型水利工程设施要以拍卖、承包、租赁开发为主,逐级签订责任书。县级水利局为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担负起监督和检查的职能。二是对新建工程,要以明确产权,放开建设权,落实管理使用权为重点。只有建立这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长效机制,才能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充分筹集水利发展资金,促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4]。

3.3建立有偿灌溉制度

坚持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将原来的无偿灌溉变为有偿灌溉。制订合理的水费收取标准,建立水利工程维修基金。

3.4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要运用市场机制,探索完善农村水利投融资体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民营水利。鼓励单位和个人采取户办、联户办、股份合作的形式投资建设。

3.5健全管理机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为了加强管理,应该开展管理人员技术培训,逐步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提高水库管理队伍素质。

4结语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最基础的条件,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恶劣的气候情况和自然条件,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不便,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因此,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5参考文献

[1] 李文玲,周广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12):80-81.

[2] 李尽梅.干旱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模式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16(6):617-618.

[3] 蒋伟.水利工程管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5):216-217.

山区水利工程 篇6

关键词:自压管网;优点;设计

中图分类号:TV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0-0135-01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建设水利工程作为改善生活及生态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无论是古时的大禹治水,还是建国后的三峡工程,都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水源,减少水患,合理利用水能,造福广大百姓。随着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原有的生产规模急剧缩小,原有的水利工程也只在用时才有人想起,工程的维修与管护已无人问津。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供水的渠系被扒的千疮百孔。有时,为了争抢水源甚至发生殴打的事件。耕地之间的排水渠系被惜地如命的群众你开我垦,慢慢地变成了个别人拥有的土地,丧失了引水浇地、排除水涝的能力。因此,在我的心中时常萦绕着一个问题—何时能建一种不易破坏,便于管理的水利设施来满足现在群众的用水需求。

1自压管网的优势所在

自压管网供水系统工程,主要是利用现有地形的自然落差,在丰水季节用水库把地表水源蓄积起来,在枯水季节放水浇地。由于整个供水系统都是埋在1 m以下的地方,既不影响耕种,也不影响人们的各种活动。因此,极大地减少了人为破坏的可能性。另外,为了便于操作,我们在水库下游的引水渠边上又建了一个蓄水池,上游用闸阀控制,不仅保证了原有渠系的正常工作,而且能有效地防止地埋管道内的杂物瘀积。为了便于管理,我们在每道支管上又建了一个管理房,随用随开,方便快捷。群众只用在每道支管的出水口上接上软管便可自如浇灌。同时,由于这种设施是靠自然落差为动力,大大减少了运营成本,再加上使用的是无缝管道,消除了水量流动过程的渗漏损耗,节约了水源。由于所有管网的主要部位都深埋地下,使管理者无需终日看护,管理投入也减少了许多。我们在2005年实施的6 700 m主干管道,4 800 m支管道只用了5个人就得到了全面的管护和利用。

2自压管网的设计要求

自压管网的主要动力就在于自然形成的压力,为了确保工程的正常运行,必须保持足够的压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水源选择上也列出了多种方案,有打深井建蓄水池的、有借助大坑塘使用动力的、有自流的。最后通过实地论证及测量,我们选择了自流形式。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地形复杂,在管网的布置上也是很有讲究的,因为不同的地形不仅会给工程实施带来难度,而且也会增加工程成本。为了既能保证工程可以实施,又不至于增加很大的成本,在管网路线的选择中我们尽可能地避开忽高忽低的复杂地形。因为,复杂的地形易形成较大的水头损失,从而减小水源的输送距离。但如果只考虑到绕开复杂的地形,又会增加管网长度。因此,在确定方案时一定要多做比较,最终选择既有利于施工又能节约成本的最佳方案。为了保证工程设施的顺利运用,还应根据最大压差选择合适的承压管道,防止因压力过大造成管道破裂。否则,不仅减少工程的运行年限,在检测维修上也有较大难度。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工程损失。在设计中还应搞好实际地形的调查,根据地形搞好各种配套管件的设置。特别是空气阀、减压阀的设置,防止在运行中因真空或水垂造成的管网破坏。由于自压管网内的水流运动是靠上游压力来完成的,因此,在实际运行中,特别是有较大坡度时,极宜造成负压,为了减少这一工程危害,必须在有坡度的地方设置空气阀。另外,由于工程的水流有关有开,为了减少水垂作用带来的不利影响,还必须设置一定的回止阀。同时,由于整个工程上游及末端高差太大,为减少管道的压力,在主干管道的末端还必须设置一个末端减压阀。在防止管道淤积方面,在上游的蓄水池进口处及管道进口处还应设置拦污栅。在蓄水池的一侧还需设一个供蓄水池排污的排污阀。

3结 论

自压管网是一种运营成本低易管理的节约型水利工程。近年来,已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且所用管道口径也在逐步扩大,农田水利设施也在日益满足着不同群众的需求。因此,为了保证每项工程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能量,在工程的设计中,应结合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形,采用合理的设计方案,消除一切可能引起工程故障的因素,使每一项工程都能成为富民的工程,群众欢迎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SL/T153-95,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S].

[2] S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

[3] SD148-85,喷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

山区一般公路防护工程设计 篇7

我国山区公路防护工程设计往往只关注工程设计, 导致公路景观单调, 植物配置也不反映植被的地方特色, 尤其是缺乏地理特征, 甚至破坏了当地的自然景观。随着设计理念的不断深化, 以及我国公路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 不仅需要从使用功能上考虑山区公路防护工程设计, 而且山区公路绿化、环保、美化环境保护需求也需考虑。不仅要求山区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经济, 也要给予用户享受一种精神美感, 所以对道路景观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山区地方公路防护工程现状分析

1.1 防护工程现状

对于一般公路的防护工程, 主要包括坡面防护, 冲刷防护与路基排水防护等内容。而针对山区一般公路来说, 坡面防护则是防护工程中的重点研究内容。山区公路由于地形地貌等条件限制, 其在设计过程中主要面临高差大, 地形复杂以及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等难题。影响高路堤的稳定性因素有很多种, 其中主要有:路堤边坡高度、路基填料性质、路堤边坡坡度、地震条件和水文地质状况。而地震和水文地质条件是影响山区一般公路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山区公路边坡的深挖, 由于对特殊的地形地貌、地质环境缺乏深刻的调查和理解, 导致开挖工程地质条件差的边坡设计不合理, 挡土墙加固方案不切实际, 施工方法不符合规范要求。所以在处理这些深路堑边坡时需要增加额外工程成本。而在山区一般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 深挖的路基比例大, 相应防护工程的成本高, 修筑时间长, 因此有必要加强公路防护工程在山区深路堑边坡中的设计, 深入研究其稳定性, 提出一个更为安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法。

1.2 工程防护的原则

工程防护对于路基防护应该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主要原则。山区公路路基防护建设应力求与当地地形、地貌相适应, 生态环境相融合,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做到与当地环境成为一个自然和谐的整体。尤其是对于山区一般公路的沿线环境, 森林覆盖率比较高, 植被和动物种类多, 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以及生态绿化。

山区公路的防排水工程与防护工程, 应该尽量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影响, 而且遵循自然规律并且进行相应的绿化、生态建设, 确保公路边坡稳定, 排水通畅, 环境美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

2 采用生物防护型式对山区一般公路边坡防护进行设计

为确保山区公路路基边坡的稳定, 其路基边坡综合防护设计需根据公路等级, 地形地貌情况, 土质类别, 降雨强度, 地下水位深度等情况综合考虑。以下在分析景观设计实践结合比较路基边坡防护工程的基础上, 说明了边坡防护采用生物防护型式是一条灵活经济, 切实可行的途径。

1) 注重保护环境与施工安全, 灵活地确定路基设计指标。

路基宽度是公路建设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公路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的保证。灵活选择路基宽度标准指标, 对于保证地质条件薄弱地区的路基稳定安全状况具有重要作用。。另另一一方方面, 适当加宽路基宽度, 对于提高路侧路段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2) 适当改变边坡线形, 放缓边坡坡度, 恢复自然地貌景观效果。

对于地形条件相对平坦的山区公路路段, 可以尽量适当放缓公路边坡, 形成有效的缓冲带及路侧净空区。合理选用路基边坡坡率, 有利于生态植被防护和景观效果恢复。边坡设计不能一成不变地采用规则几何折线形, 应顺势而为, 因地制宜, 改折线边坡为曲线边坡。

3) 将边沟设置成加泄水盖板形式, 增加路基有效宽度, 从而提高行车安全性。

对于山区公路路侧路堑段, 将边沟设置成加泄水盖板的形式, 增加路基的有效宽度, 克服了给行车带来的不安全隐患, 防止车轮侧翻于边沟, 形成优美流畅的路基轮廓线, 从而增加路容沿线的美观, 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目前我国山区一般公路大多采用矩形或梯形边沟形式, 这种边沟形式给行车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而增加泄水盖板会使工程产生额外十分有限的资金, 但可有效地防止边坡碎落, 减少清淤养护工程, 养护方便。因此, 应尽量将边沟的排水形式设计成加泄水盖板形式。

4) 设置合理的挡土墙, 挡土墙高度应灵活变化, 改善挡墙饰面, 提高结构自身景观效果。

采用平齐的、人工痕迹较重的挡墙则显得呆板, 如果适当地变化挡墙高度, 灵活地结合地形起伏状况, 则不仅可以提高挡墙自身的景观, 而且还增加了路容美观性;对于改善景观效果, 而采用饰面挡墙的做法, 是提高结构物自身景观的重要方法, 西方国家非常重视挡墙完成后的饰面效果, 例如, 即使在没有石料的施工范围区域, 也试图通过增加仿制砖石或混凝土饰面的工程措施, 以改善景观效果;同时重视处理挡墙端部, 对减少人工痕迹也具有重要作用。平齐自立的挡墙端部, 样式不美观且不安全。若挡墙高度随地形不断变化, 端部进行渐变设置并隐入边坡中, 则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公路沿线景观效果。

根据挡土墙设置的景观效果, 总结了以下技术措施:

a.设置分段、高低错落有致的挡墙, 改变平齐挡墙的呆板, 视边坡地形地貌条件, 适当变化挡土墙的高度;

b.需要设置高挡土墙的公路, 宜采用如肋板挡土墙等轻型挡墙结构。控制挡土墙的长度和高度;

c.尽量使用道路沿线附近的石料砌筑挡墙, 不应将挡墙砌筑成光面混凝土形式, 宜采用表面贴切自然的挡墙构造物;

d.饰面不应设置成具有人文景观或人文雕塑的艺术形式, 不追求所谓的艺术效果, 应寻求贴切自然的美学效果。如将干砌块石应用于挡墙饰面;

e.应随地形起伏的不断变化设置挡墙高度, 最后将挡墙隐入于边坡中。不应设置陡立、直线型挡墙端部, 而是将其设置成弧形端墙。

5) 改善防护工程绿化效果, 积极探索新的护坡技术。

采用工程护坡技术措施容易留下人工痕迹, 与公路沿线原始自然环境形成鲜明反差, 带来很差的视觉效果和不同程度的景观环境破坏。但对于边坡的稳定, 只有通过绿化的方法, 很难保证边坡的稳定。所以, 综合边坡工程防护和绿化, 并将其相结合应用于工程实践, 是一个更为优越的护坡技术措施。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技术, 在采用工程护坡措施的前提下, 保护自然环境, 并积极探索新的护坡技术, 丰富和美化公路沿线景观效果。

6) 采用灵活的设计方法, 展现出公路沿线自然景观效果。

在设计准备阶段, 设计者就应重视公路沿线自然景观, 并在设计过程中, 尽量减少对其破坏影响, 并将其显露于公路沿线两侧, 形成道路美丽观光风景线, 让游客观赏到一望无际的群山, 听见哗哗作响的流水声, 营造出一片和谐的路容景观。

7) 绿化恢复自然景观, 修整遗留的公路沿线周边取弃土场。

不良的取、弃土方式, 将严重破坏山区公路的沿线环境以及自然景观。对于公路建设所遗留的弃土堆, 应该采用移走、绿化的步骤来进行处理, 不能移走的弃土堆, 应该先对其进行修复, 然后再绿化成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景观;对于取土坑应分别回填, 然后对其表面进行绿化;而对于回填不了的取土坑, 应将边坡削成缓坡, 降低坡度后, 修复成与自然地形相适应的地貌, 然后再对其进行绿化美化。

3 结语

山区公路防护工程设计及应用研究受到地形、地貌、环境气候、工程技术指标以及项目资金等等多方面因素制约, 在设计方案中保证安全的情况下, 灵活采用不同的防护型式, 综合利用植物防护、工程防护和综合防护工程措施, 以达到和谐的生态环境的目的。

摘要:分析了山区地方公路防护工程现状, 根据工程防护原则, 采用生物防护型式对山区一般公路边坡防护进行设计, 说明边坡防护采用生物防护的型式是一条灵活经济、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防护工程,景观,绿化,生物防护

参考文献

[1]李汀.岩质高边坡治理与景观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6 (18) :7-9.

[2]郝国正.川 (主寺) 九寨沟公路考察报告[J].青海交通科技, 2004 (6) :80-81.

[3]戴金水, 张玉昌, 王坤堂.工程护坡生物护坡[M].北京: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出版社, 2008.

[4]李锁平, 石敬华.植被混凝土植草技术在石质边坡防护中的应用[J].路基工程, 2004 (5) :47-49.

[5]杨航宇, 颜志平.公路边坡防护与治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山区水利建设之面面观 篇8

众所周知, 农业的发展其根本的出路在于水。水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的作用, 而兴修水利, 给农业生产创造一个必不可少的灌溉条件, 则成为确保农业生产丰产丰收的重要一环。只有兴修水利, 才能有效灌溉, 才能战胜非“风调雨顺”之年所带来的自然灾害, 才能确保农业生产在大旱之年不受大的影响, 从而获得丰产丰收并稳固而长远的发展。

回顾我国在水利建设方面几个阶段的历史, 可谓风雨摇摆, 兴衰浮沉, 因区域山势的不同, 其地区差异也就很大, 水利兴建及其利用水平参差不齐, 状况不一而足。

在“农业学大寨”的那些岁月里, 抱定“人定胜天”之信念的人们, 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 见山凿岭, 遇沟填壑, 平整起了层层梯田, 修筑起了道道水渠。

最初期的水渠, 几乎全是“人海战术”的杰作。肩挑人抬, 挖土筑堤, 直至将渠体夯实加固到灌溉流域的制高点, 所能流及到的农田地头也都有人工修筑的或宽或窄的泥体小渠。虽然在灌溉的过程中, 泥体水渠本身要渗透大量的水分, 浪费不少的资源, 然而, 在那个与天斗与地斗, 其乐无穷的非常时期里, 辛辛苦苦的广大农民们也的确从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与喜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自然条件的不断恶化, 人们意识到光靠大沟、小河里的点滴蓄水是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灌溉的需要的, 于是在加固渠体, 硬化渠槽以利节约水源的同时, 大力开展了开山凿井, 挖塘筑坝的群众性活动, 从总体意义上讲, 这一声势浩大的开山凿岭, 开渠引流, 拦水筑坝等诸多类项的蓄水工程确实对当时的农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保障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农业生产处于新旧模式更替, 生产力状况发生了“质”变的阶段, 由统一开渠放水, 统一排号灌溉, 一改成为灌溉不统一, 塘坝叫行, 专人专管的分户包干、自负盈亏的新的责任体制。于是乎, 也便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诸如乱掘乱挖水资源, 弃置水利设施, 更为严重的是, 由于长时期以来零散作业, 导致了原有的水道长年闲置不用, 加之一些地方的管理日渐松懈, 便出现了水道槽体的砖石被拆, 整个渠体也就渐渐地没有了模样。不过, 从另一个角度讲, 由于家家户户几乎都备有喷灌, 在输水的过程中, 大大减少了水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不仅在防渗透, 防开槽等方面有了根本上的转变, 而且也在轻便快捷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观, 从某种程度上讲, 正是这家家户户的小喷灌, 缓解了与日俱增的农田灌溉压力, 也为就近取水, 保丰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由于一轰而上, 不能统一调配而造成的区域性水源短缺, 以至占用劳动力较多而导致劳动效率较低等现象。

如果说此前的农田灌溉是以零散性的、个体自行调控的形式为主, 那么后来大力推行的管灌工程和与之相匹配的大型平塘、水坝等水资源设施, 则属重现集体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农田水利建设战略的重要标志。

管灌工程的建设, 是对有限水资源的有序而有效的整合, 其合理性就在于:

一是根据具体的地形勘探与论证, 选取所属范围内最充沛的水源, 然后依据所能灌溉的地亩数量之需求, 改造或开挖与之相适应的水坝或平塘等。这样的有序整合, 有效地避免了众多个体私开乱挖的现象, 山岗田野纵横高低有序, 不仅有利于统一规划布局与设置, 更有利于机械化作业的有效进行, 河套、水沟等常生水源地也不再是零零星星, 到处筑堤, 到处挖沙取水等的现象, 不仅科学有效地利用了这有限的水资源, 更是对河床资源与环境的一种保护, 为水资源可持续性长久发展与利用打下了良好的蓄水基础。

二是由于管灌工程的主体部分就是管道, 而这个管道又是下在地里的, 因而它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渠体裸露在上, 易渗透、易开渠、易被破坏等的不良状况。这样一个全封闭而又深埋于地下的输水工程, 不仅是保障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而且还大大地节约了耕地, 便利了耕种与收获, 同时有效地保护了集体投资的权益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三是规模灌溉, 有序有效。正是由于管灌工程的建设是对有限水资源的一次有规模、有组织、有计划的整合, 因而它所显现出的巨大功能就在于水资源充足, 规模较大, 统筹安排, 灌溉有序。因此收到了既能抗旱又不至于浪费水的双重目的。同时有效地节省了劳动力, 也缓解了因争水源、抢灌溉而引发的群众矛盾等。

目前的这几年里, 随着国家扶持“三农”政策力度的加大, 农田水利建设工作, 又有了新的起色, 特别从山区来看, 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集中朝向了高、偏、难的角度。高, 就是抢占制高点, 将水引上山, 然后再从制高点向下辐射, 大大扩大了灌溉覆盖面;偏, 就是地处较偏僻离水源较远的地方, 前所未能涉及到灌溉的沟沟坎坎等, 而处于这种地段的田地大都被视为可有可无的“白赘之地”。而这项工程建设的实现, 也正是对原有管灌工程的进一步完善, 国家大量资金的投入, 专家与技术工作人员的实地勘探与建设指导及有效监督, 是使本工程项目从宏观上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而民众的积极参与, 基层组织对劳动力的有效调配以及有关各项操作事项的细致安排等, 则成为加速这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纵观山区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可谓有喜有忧, 但总体上讲, 水利建设工作还是富有成效的, 占主流的。其长期以来为农业生产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也是不可磨灭的。然而我们也看到, 一些与农业大国地位不相适应的问题依然突出存在:土地资源丰富, 而水资源却日渐匮乏, 农田水利建设的技术含量尚不够科学, 基层组织在监管与统筹上也存在懒、散、软等诸多弊端。

展望未来, 笔者认为,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问题, 首先要干群同心, 上下一致, 提高认识, 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把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提到议事日程, 在加强专业指导的同时, 层层签订责任状, 做到目标明确, 干有方向, 落实到位;其次, 要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本着高效、低耗之原则, 既不能好大喜功, 违背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而进行主观臆断, 建设一些形象工程却无实用, 又不能观望等待, 消极应付, 更不能盲目建设, 一窝蜂地一轰而上, 以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好水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另外, 还要加强领导, 统一组织, 统一协调, 强化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手段, 做到供水及时有序, 保障灌溉数量与质量, 以求大旱之年获得较大面积的丰产丰收, 为农业的长足发展积淀下厚重而畅通的渠脉。

山区水利工程 篇9

1 山区内河航道整治工程的特点

内河道整治就是采取一些工程措施, 借助于整治建筑物, 对水流进行控制和调整, 把有利的河势稳定好, 来对航道航行条件进行改善。这里面包含着护滩、 护岸、 筑坝、疏浚、炸礁、吹填等一些内容。具体来说, 属于水下作业的是疏浚工程和炸礁工程, 所解决的是航道宽度不足、航道水深以及局部流态等问题;用来借助于施工稳定河岸的是护岸工程。丁坝、锁坝、鱼嘴和顺坝等组成了筑坝工程, 也是为了解决的是航道宽度不足、航道水深以及局部流态等问题。而心滩或边滩守护工程则是在于维持其基本稳定和保护其不受或少受水流冲刷。在整治过程中, 人工所在局部河岸或河段形成新岸坡和河床断面就是筑坝工程, 其所对河床底部采取的护底防护措施就是用抛石坝在其上抛石形成, 还要整理枯水期露出的部分。目前, 对于坝体结构, 围绕解决增强稳定性问题, 主要在抛石坝受水流作用强的坝体端部, 普遍采用的是迎流顶冲坝头坡度放缓、坝体坡脚设置抛石棱体、丁坝坝头加勾头、坝面采用具有高强度、高柔韧性且整体性强的雷诺石笼垫等措施。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如:在航道整治工程中, 由于石料来源困难, 也可以采用沙枕坝及沙枕——块石盖面混合坝的新型结构。

2 山区内河航道整治工程的施工技术

2.1 水下钻孔爆破技术

这项技术主要是通过对位水面以下的岩石钻孔并把炸药放置孔内爆破。可以在水下起爆网采用并串联方式, 也就是将3~5排炸药并联成一组, 并把各组再串联在一起。炸药起爆显然能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和地震波等, 这将对周围建筑物很不利, 这就需要在爆破之时, 在各个段通过毫秒延期雷管实现微差爆破。面对特殊的水下爆破环境, 爆破用药量的计算就成为水下钻孔爆破的关键技术。这一技术对用药量与安全距离的数学关系进行了严格规定, 并对周围建筑物的安全等级以及与爆破点的距离等因素进行了全面考虑, 并要求对每一个爆破点的用药量进行精确计算并有效地检测爆破情况。

2.2 稳船施工技术

航道整治是离不开挖泥船、打桩船以及起重船等工程船舶, 在整治工程中需要用到比较多的工程船舶, 如挖泥船、打桩船以及起重船等, 内河航道整治工程需要这些船舶保持位置相对的固定, 这对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相当关键。工程实践中, 通常采取系缆定位和支撑定位这样两种定位方式。下面分别略述如下:

(1) 系缆定位。这一定位方式, 具体还有两种方式:岸缆定位与抛锚定位。岸缆定位是在岸边的固定物 (岩石、树桩) 上, 将钢缆绳的一段固定住, 若不具备合适的岩石和树桩等, 也可以打木桩和挖设“地牛”来固定。 这一方式普遍使用于山区河流。抛锚定位主要是把钢缆绳绑在船锚上, 再将锚扔进河道内, 通过锚的重量及其与河床的作用力来对船舶进行定位。这一方式不适合山区河道。

(2) 支撑定位。这一方式也可以再具体分为两种:钢桩定位与液压支腿定位。钢桩定位比较适用大型挖泥船等较为大型的船舶, 而且定位效果也比较好。近年发展起来的液压支腿定位有着重心非常低和操作简便等优点。在工程实践中, 对于流速较大, 流态混乱的一些内河河流的河段, 仅仅采用某一种定位方式效果也可能好, 为保险期间, 也可以综合采用几种定位方式, 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工程船舶有着稳定的定位。在这方面, 当前运用比较多的是“一字带缆稳船法”, 这一定位方式是将一主钢缆设置于工程船舶之船艏上, 并于船舶的两舷分别设两根钢边缆, 最后把通航的那一侧抛入船舶, 为船舶通行提供方便, 如果在船艏仅设一根主缆困难比较大的情况下, 就选择设两根主缆的方式, 使之呈“八字形” 在河道两岸分别固定。这一定位方式的推广价值很大。

2.3 增大弯曲半径降低流速施工技术

山区河流大都存在河岸硬化和堤岸光滑现象, 很容易引起贴岸水流的速度增高问题, 容易造成因水流冲刷堤岸的风险大而撕裂大堤造成灾害的危险。可以运用清障减糙这一增大弯曲半径降低流速技术。清障减糙是以清除滩地上和河道中的障碍物, 以利洪水能够更快地下泄为目的, 能够把洪水威胁由高水位的威胁转化为高流速的威胁。这一技术的实际, 是通过增强洪水漫滩后的糙率来促使降速沉沙和清水回归, 从而实现高滩深槽的稳定河势。

3 结语

目前, 在山区内河航道整治方面, 我们已拥有一整套整治技术理论和较为丰富的整治技术经验, 这对于加快发展内河水运, 进一步改善山区的发展条件, 实现“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内河航运发展宏伟目标, 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昕.内河航道船舶定线制条件下的航标配布探讨[J].水运工程, 2010, (3) :103-107, 132.

山区测绘工程中RTK的应用 篇10

RTK是一种精度较高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 其以GPS差分技术及通信技术为基础, 实质上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在测站点指定的坐标系中利用RTK可以实时的提供精确到公分的三维定位结果。通常基准站、流动站以及数据实时传输系统组成一个完整的RTK测量系统。RTK的基本原理是在基准站设置一台接收机, 另外一台或者数据接收机则设置在移动站, 然后进行卫星信号的同步采集。当基准站按收到GPS信号进行载波相位测量的过程中, 会利用数据链把观测值、卫星跟踪的状态以及测站的坐标等信息向移动站进行传输;而移动站接受到基准站传送过来的信息数据后, 将其输入GPS控制器中内的随机数据处理软件中, 再与本机所采集到的GPS观测数据组成差分观测值, 对其进行实时的处理, 从而获取待测点的实测精度以及坐标和高程等信息。

不过要保证RTK的正常工作至少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 基准站及移动站要同步接收到五个以上的GPS卫星信号;第二, 基准站及移动站要能够同步且连续的接收到卫星信号与基准站所发送的差分信号。即在测绘过程中, 如果移动站需要迁站不能关机、失锁, 否则要重新初始化RTK。

二、RTK在山区测量中的应用流程

在实际的测绘过程中, RTK的使用流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第一, 先布设测区的控制网, 由待测点的若干个已知点着手, 沿着测绘路线设置GPS控制网。如果山区的地势相对平缓, 则控制点的最佳间距通常为两到三公里;如果山区地势的起伏较大, 因为GPS卫星信号可能会受到干扰, 所以控制点的间距要结合实际的需要最好不要超出两公里。第二, 确定出各个控制点的位置, 控制网布设完成后, 在静态观测条件下获取各个控制点的大地高及点位坐标。第三, 控制RTK质量, 在选择基准点时要尽量选择点位环境比较理想的位置, 以便可以就近与其它控制点联测, 从而控制RTK质量。第四, 进行坐标系的转换, 将静态观测获取的大地高及点位坐标信息输入至GPS控制器中的随机数据处理软件, 求出该坐标系中某个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参数以及高程拟合参数。第五, 测定待测区域中的实际点位, 事先要把待测区域的设计坐标输入到RTK手簿的坐标库内, 上步已经完成了坐标系的转换及高程拟合, 因此直接进行实地放样即可, 并在实际的点位作出标记。第六, 中线放样, RTK技术具备多种放样功能。进入RTK手簿点位放样界面后, 将需要放样点的点号输入即可, RTK手簿就会将放样点的信息及时的显示出来, 而且自动解算出导航数据, 放样点的位置就会在导航图的中央位置显示出来。再利用RTK测出RTK天线位于地方坐标系中的位置, 并将当前的RTK天线位置和放样点实际的位置偏移量显示出来, 导航图中还可以显示出RTK天线需要移动的方向及距离。如果RTK天线的位置和放点样实际位置重合, 则放样点的位置就已成功获取;然后再将该点的实地坐标及高程采集下来存储于坐标文件中。第七, 把坐标数据文件中所采集到的文件做进一步的整理后输出, 对比设计坐标与实际采集的点位坐标, 以防止出现点位放样错误的人为误差等问题。

三、RTK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尽管RTK有着诸多的优势, 但是它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受到卫星信号的限制

因为在山区测绘工程中, 其地理环境多为高山峡谷或者密集的森林, 这些地区对卫星信号有一定的遮挡影响;而且在白天中午的时间段, 受到电离层的干扰比较大, 共用的卫星数量比较少, 因此作业时间方面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此时可以选择其它的时间段进行测量, 而在该时间段则可以利用其它的光学仪器进行辅助测量。

(二) 数据链传输的限制

RTK在进行数据传输时所采用信号为中短波信号, 一些诸如山体或者高频信号等障碍物会对其产生干扰, 导致数据在传输时出现严重的衰减问题, 对于作业半径及测量精度均会产生影响。此时可以尽量将基准点设置在线路所经过的隘口或者盘山公路所在的半山腰或者测区中央的至高点, 以避开可以对其传输信号进行干扰的障碍物。尽管这种作法仍使信号受到部分遮挡, 但是信号可以通过电磁波的衍射顺利的向移动站传输, 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 稳定性问题

在稳定性方面RTK与全站仪相比较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布设控制点时尽可能的布置多些, 以对RTK的测量成果进行质量监控。在实际测量过程中, 如果遇到有遮蔽物的地段, 可利用RTK在通视的小区域天空无遮挡物的地域测设全站仪的转点, 这样将RTK高精度的优势及全站仪高稳定性的优势结合起来, 一方面在选点布点时利用RTK来确定, 另一方面则通过全站仪进行补点。

参考文献

[1]张健:《GPS-RTK技术在山区物探测量中的应用》, 《中国煤炭地质》, 2008 (9) 。

[2]王刚、郭广礼、李伶:《GPS-RTK在山区煤矿测绘与测设中的应用》, 《中国矿山工程》, 2011 (2) 。

山区水利工程 篇11

关键词 山区 公路 隧道工程 地质勘查方法

一、山区公路隧道地质勘查的重心

(一)地质勘查的重要性

在山区公路隧道建造之前,对其地质勘查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只有对其进行一个比较严密并且认真的勘查,才能够建造出让人们放心的山区公路,我国的山区公路的事业才能够得到发展,有了一条安全的公路,便会带动公路两端经济的发展,才能够让人们过上小康的生活。如果不进行良好的地质勘查,就会让山区公路的质量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导致人们不敢去走这样的路,那如果这样的话,这条路修不修还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说,在山区公路的建造中,地質勘查是非常重要的。

(二)地质勘查中的重点

在地质勘查中,首先要注意的问题是地形,地貌等方面,其次是注意关注他周围的环境,探究此环境是否具有稳定性,再次是要重点注意一些特殊地方的位置选择,在观察完外界环境之后,再去预测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

二、山区公路隧道地质勘查的具体方法

(一)收集资料

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收集足够的资料,山区公路隧道地质勘查也是如此。在勘查中,要收集探究本地的的一些风土人情,研究当地的一些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质构造,地震等一些问题,对本地区地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要去寻找一些以前留下来的资料,用来更加全面的了解本地区的地质状况,也可以借助卫星等工具来进行一个总体的观察,对后期的一些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调绘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的调绘是一项很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工作,他首先要研究在之前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资料,要对那个资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与整理,与此同时,要通过一些遥感的资料进行探究,具体了解此处周围所有的地形及其他的构造,要探究其是否有可能出现滑坡,泥石流等情况,并根据此情况作出相应的应对方案,这一步是极其重要的,他决定着下一步应当要怎么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山区公路的质量,所以一定要着重关注。

(三)钻探

钻探这种方法比较直白,他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些具体的地质特点,很容易让工作人员根据具体的地质特点来确定相应的方案,但是钻探这种方法比较困难,因为一般在山区,道路本身就比较崎岖,人上山都会有一定的困难,更不用说是钻机这种比较大型的工具了,所以这种方法要在比较适宜的情况下进行使用,让其在应有的情况下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从而让测量更精密,在以后的建造过程中也会更加的顺利。

(四)物探

物探是一种需要一定的知识功底的方法,它是根据地形上面的物性差异来获得一些地质信息,这种方法成本比较低,比较适用与各种场合,会给勘探工作带来一定的方便,不会像钻探一样,出现因条件不允许而不能进行的情况发生。这种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所用时间比较短的方法,这样更能够给山区公路隧道的勘查工作带来一定的方便性,更容易进行取材等方面工作,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测试

测试包括很多方面,其主要就是对地质进行一定的测试然后确定出更好的方案。其中有地温测试,这种的主要就是探究一些地质中岩层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产生的一些温度变化的情况,同时还有通过走访等方式研究此地是否有滑坡泥石流等现象的出现,从而作出相应的应对方案。还有放射性测试,主要就是要研究地质中是否存在一些危害性的放射性物质,在很多测试都完成之后,要进行一定的讨论研究,从而确定出更好的方案。

三、山区公路隧道地质勘查的一些注意事项

在地质勘查中最重要的就是工人的安全,要着重观察周围的地质,其是否是那种滑坡和泥石流地质需要进行一定的防护措施,保障工人的安全,同时也有可能出现温度变化的情况,要注意进行预防,在建造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偏压的问题,这种情况也要做好防护,同时还有可能有放射性物质和有毒气体,相关部门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在平原上修路非常的简单,只要考虑很少的方面,但是在山区修路就变成了一种很难的事情,在期间要考虑很多问题,比如工人的日常生活保障的问题,修建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等等,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够修建出能够给人们带来福祉的路。同时要做好在发生突变事件时的准备,保证工程的安全,做到有备无患。

四、结束语

在山区公路隧道工程中,地质勘查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关系到工程以后的安全性,同时也关系到经济的进一步向前发展,所以说,要好好的进行此工程的地质勘查,对各个方面都要做到有备无患,让人们走上高质量的山区公路,促进公路两端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促进我们整个民族的进一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翠香.山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方法探讨[J].西部交通科技,2010,01:25-28.

[2]王子栋.江密峰至延吉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方法[J].西南公路,2014,04:112-114.

[3]苏丽薇,刘晓锋.浅谈山岭隧道工程地质勘察[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56-58,108.

[4]才华,孙爱芝.山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06:252.257.

山区填土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探讨 篇12

1 山区填土

在山区填土过程中, 需要通过勘察对工程性质做宏观的了解, 准确分类填土物质的物理构成。按照填土物质组成成分, 堆填时间, 逐步实施对山区工程建设具有重大作用和深远的意义。填土可分为素填土和杂填土两类, 这是根据填土主要物质组成来区分的。粘性土、砂土、粉土、碎石这些有一种或者几种材料组成的是素填土。素填土中一般不含杂质或含杂质很少。如果进一步的细分, 则可分为碎石土、砂土、粉土和粘性土素填土。杂填土指的是那些工业废料, 建筑垃圾, 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含量超过了标准规定的25%时的填土。工业废料土、建筑垃圾土、和生活垃圾土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另外, 还存在着冲填泥砂填土, 这种由人工水力冲填泥砂冲刷形成的土叫做冲填土。除了成因特别, 冲填土事实上也属于素填土的一种。堆填时间在50年以上的填土叫做古填土、堆填时间在15~50年之间的填土叫做老填土、堆填时间在15年以内的填土叫做新填土。这是根据填土堆填的时间来区分的。填土的自重固结程度、密实程度也是填土的堆填时间一定程度上的代表。

2 填土工程勘察及过程操作

1) 填土工程的勘察需要通过分析填土的具体分布、利用厚度、填土物质的成分、填土颗粒的级配以及填土的均匀性、压缩性、填土的密实程度和湿陷性。在此同时、需要对勘察场地的地形地物、填土的主要来源、堆积方法和堆积年限进行调查。查明场地是否有废土坑、渗井、暗塘和旧基础。且需要查明地下水和地基土对建筑材料是否有腐蚀性。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这些都可以通过工程地质的调查、现场原位的实验、取土做样板的实验, 还可以通过钻探、挖探等来实施。由于填土的分布范围、填土的厚度对对工程建设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勘察过程中需着重调查地形地物的变迁情况。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基础埋深的确定, 也影响到了对埋土方案的选择。进行对比地形前后的变迁情况, 可以概况地判断出填土的范围和填土的厚度。再根据这些调查情况整理数据, 有针对性地布置整个工程方案, 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2) 如果工程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 山区填土经常是由山体人工爆破得到的大块石填土。势必会出现地基填料粒径过大这个问题。将大块石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分解, 是用强夯处理的前提。需要在填土前要加以考虑。想要强夯施工比较方便顺利的进行, 控制最大粒径应在500mm以下进行。“在地基深处填埋大石块”这是在如果没有条件分解大石块的情况下填土施工需要注意到的问题。强夯机在地基表面有大量的块石时, 很难施工, 且移动困难, 容易翻车。当夯锤在夯击时碰到坚硬并且块头比较大的块石时, 容易出现夯锤砸弯, 施工事故等问题。另外, 夯击后场地会因为表面块石的存在平整起来特别困难。将大的块石和砂土、粉土一起填筑, 能够形成级配较好、启用方便可行的地基填料, 同时也避免了孔隙很大的填土地基的出现, 这是因大量块石的存在会造成堆积。强夯施工时在经过孔隙很大的填土地基或者是遇到已经软化了的岩石时可能导致地基沉陷。

3) 填土需要有土, 在山区大量的土来自挖山得到的土皮。并且多数是山体通过人工爆破得到的大小不均匀的碎石, 由于土块的直径大小不等, 在填土过程中会造成填土不均。为使填土地基压缩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可以根据将要处理的地基在平面上的深度来进行分区和分工。如不同的夯击能量可以选择不同的加固深度。施工时, 必须慎重运用强夯法。

3 填土工程的具体方法

1) 判断填土是否可以直接的利用主要取决于填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评价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造价和整个工程的安全。具有良好的密实性及均匀性的填土, 一般是堆积时间超过了5~10年或者是经过机械夯实的素填土。不宜作为天然地基的的填土是那些生活垃圾、腐蚀性较大的工业废料组成的杂质填土。这些都可以通过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来进行。

2) 在需要换掉填土时, 可以采用强夯法和挤密桩法进行。清理低饱和度浅埋的素净土时用强夯法。经过处理后的素净土可以形成承载力加强的表层硬壳层。不但施工效果好, 并且施工设备较简单, 施工速度很快。广泛地运用到道路、港口和机场的建设中。挤密桩法则可以降低压缩性、提高地基对建筑物的承载能力适合运用到市政等工程的建设中。

4 结语

总体说来, 分析填土的具体分布、利用厚度、填土物质的成分、填土颗粒的级配以及填土的均匀性、压缩性、填土的密实程度和湿陷性;查明场地是否有废土坑、渗井、暗塘和旧基础;地下水和地基土对建筑材料是否有腐蚀性;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等都是填土工程需要勘察和探讨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牟春梅, 朱寿增, 刘之葵.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9.

[2]林洪潘.试论中国室内空间的家具配置[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刘慧, 林立春, 邹兆钢.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的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4]赵景琳.对当前岩土工程勘察的综合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2.

上一篇:隋唐时期下一篇:体育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