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的原则

2024-06-30

保护的原则(精选12篇)

保护的原则 篇1

摘要: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播迁, 许多都是以各种文献为渠道的。因此, 档案文献真实、完整地长久保存和无障碍地传承, 对于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档案文献,档案保护

做好档案文献保护利用工作,对于维护历史真实面貌,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对档案文献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保护与利用中还存在诸多的缺失和空白,使得保护与利用工作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在档案文献保护过程中,应类同于文化遗产的保护,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尽可能保持其历史原貌,避免对档案文献做重大的改动;第二,防止和减缓档案文献的自然老化,最大限度地延长其使用寿命;第三,强化档案文献的保管与利用,慎重进行科学修复与加固的保护处理。档案文献保护的方法应注意四个方面。

一、档案文献的预防性保护

预防性保护分为三个层面: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和社会层面。在档案文献预防性保护的具体实施中,应坚持以技术为主、多方兼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特别要加大对制成材料濒危的档案文献的保护力度,并重点加强对信息濒危的档案文献的针对性保护策略。

1. 预防性保护的管理层面又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层面是指站在国家的角度,为档案文献提供相应的法律保证、政策支持和标准规范。这就需要制定档案文献的长期保护策略,注重档案文献的整理与保管的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提出档案文献保护的管理规章、管理机制、管理模式等,建立档案文献保护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档案载体材料采用不同的保护模式与方法,对损坏程度和稀缺情况不同的档案文献采取不同的保护计划。微观层面是指将档案馆作为管理的实施者,对珍贵档案文献进行特殊的管理措施和方法。根据档案馆自身特点对珍贵档案文献实施特殊的管理方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珍贵档案文献的保护效率,达到预防性保护效果。通过提供特殊的保管形式,使得珍贵档案文献对诸多影响因素具备更强的抵御能力,延缓其老化的速度,预防损坏的发生。而特殊保管形式的提供可依靠微气候法实现(微气候法是指为价值重大、较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营造一个小环境,通过加强对其周围微气候的控制,达到重点保护的目的)。有条件的档案馆可以尝试建立“特藏室”,将珍贵档案文献集中保管,采用先进的设施、设备,对重点档案文献实施特殊保管和提供利用。“特藏室”的建立和微气候法的理念正好契合,即对珍贵、急需保护的档案文献提供特殊的管理方式和更加严格的环境控制,减缓其损坏的速度。建立特藏室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选择特藏档案,大多数信息濒危的档案文献具有较好的文化和研究价值,因此,可将其放入“特藏室”中进行保护。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双重管理策略,可以减少档案文献损坏的几率,达到预防性保护的目的。

2. 预防性保护贯穿档案文献保护的始终,应依据档案文献的具体情况,分析其可能出现的危险,对其进行完整的预防性保护。在档案文献的保管、利用、运输和展出中,可能会出现预料不到的突发事件,并对档案文献的耐久性产生影响。前期预防和灾后应对的双线缺失, 是很多文献收藏机构的“软肋”。灾难随时可能不期而至, 而缺乏前期预防和灾后应对, 往往让文献保存机构损失惨重。2003年,伊拉克战争。在4月10日至12日3天期间内,伴随伊拉克国家档案馆里成千上万的档案文件、历史记录、古籍、古地图和照片的丢失、损毁,伊拉克的一部分重要记忆被永远抹去了。据统计,伊拉克国家档案馆丢失了60%的馆藏,包括大部分缩微胶片和胶卷。2004年印度洋海啸,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档案馆失去了80%的照片档案,亚齐文献信息中心失去了全部文献。2008年,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有的档案馆也遭受损失。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一再提醒我们在档案文献的保护中应该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提高危机管理意识,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随时做好准备。档案文献应急预案应该包括:档案文献保管和保护中的环节,各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危险,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危机出现后的抢救措施等。

3. 档案文献预防性保护的社会层面是指通过社会大环境改善档案文献的保护状况,提高其抵抗病害和损坏的能力,进而达到预防性保护的目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社会意识,加强人才培养,推进基础保护研究。持续充足的政府资金投入和广泛的社会支持是档案文献保护取得优良业绩的保证。由于档案文献数量巨大、损毁严重、载体特殊、抢救与保护成本高等因素,资金问题一直阻碍着档案文献抢救和保护的进程。为保证资金来源的长期稳定,档案文献保管机构应充分利用其价值大的特点,积极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和《世界记忆名录》,扩大档案文献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使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对档案文献保护的财政拨款。同时,以国家投资带动地方政府、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及个人的多方合作投资;制定各类相关政策为档案文献保护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方式,使资金得到有效保障。

二、积极开展档案文献的延缓性保护

所谓延缓性保护,就是在不改变原件载体的情况下,对档案文献进行修复、加固及控制保存环境等,以达到延长原件寿命的目的。这是保存和抢救珍贵档案文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 搞好库房温湿度调控。搞好库房温湿度调控,对于更好地延长档案文献的寿命具有关键作用。控制库房温湿度必须有合适的库房。库房必须满足密闭、隔热、防潮等要求。调节库房温湿度最有效、最快捷的措施是采用空气调节设备对进入库内的空气进行热湿处理。最经济、最节省能源的方法是利用库外气候条件,抓住有利通风时机,合理组织通风。

2. 进行档案文献的虫霉防治。档案文献在保存过程中易发生虫霉现象,严重影响档案文献的安全。为了有效控制库房虫霉的滋生,就要不断更新杀虫药剂的品种和改进消毒杀虫方法,既要达到杀虫灭菌的目的,又要尽可能地保证人体的健康。

3. 开展档案文献的保健检查。存放档案文献的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要对档案文献进行定期的保健检查,这是搞好防治工作的关键。

4. 为档案文献加装保护性外皮、配制函盒、裱糊粘贴等手工修复工作简便易行,对档案文献的延缓性保护也具有一定作用,在不具备更好的保护条件时也是不错的保护方法。

三、稳妥开展档案文献的再生性保护

所谓再生性保护,就是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将纸张载体上的内容复制或转移到其他载体上,以新型载体保护档案文献信息内容,从而达到对档案文献长期保护和有效利用的目的。再生性保护有以下几种措施和方法。

1. 整理编辑出版。“编研工作是另一种形式的档案保护”。许多档案文献由于年代久远,破损严重,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其原件,同时适应史学界和经济学界以及各方面人士研究的需要,可将其原件整理编辑出版,严格控制原件的外借利用。

2. 积极采用缩微技术。“档案缩微事业,关系我国文化遗产的保存,意义重大。”对馆藏档案文献进行缩微处理,有利于馆藏珍贵档案文献的长期有效保护。虽然目前缩微技术面临着光盘技术和数字档案馆的挑战和考验,但专家断言光盘的寿命为10~20年,而缩微胶片的母片在严格条件下可以保存500年,也就是说,至少现在,数字技术还不能完全替代缩微技术。在利用缩微技术上,要注重与数字信息技术的结合,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实现“双赢”。

3. 科学推行数字化。对档案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也是从根本上保护中国档案文献原件的重要措施之一。档案文献一旦数字化,既便于利用,也能够为原件提供更好的保护条件,这是推进珍贵档案文献保护的重要方法。但在数字化的同时,对档案原件要来回折腾,许多档案文献由于使用材料差、保管条件不良等原因导致十分脆弱,如出现纸张发黄变脆,边角皲裂上翘,装订线断裂,书脊裂开,失去机械强度,一触即破等现象,经受不了来回折腾。所以,对珍贵档案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应该慎之又慎,而且一定要将数字化工作和抢救保护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档案文献进行数字化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档案文献数字化应尽量保持拟数字化档案的完整性,对绝大部分档案应尽可能全文数字化,建立文件级数据库;二是数字化应配合档案的规范化整理和抢救工作进行,对其中特别珍贵的档案可结合数字化进行彻底的规范化整理,以图一劳永逸;三是纸质档案数字化制作方式一般应以直接扫描为主,它具有操作简单、准确率高、速度快和高保真等优点,但扫描仪对纸张具有直接压力,所以对其中易脆的纸质档案可以考虑使用数码相机来进行模数转换或由人工直接录入。

四、三种保护方法的统筹协调

在开展档案文献保护工作中,预防性保护具有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要贯穿始终;延缓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具有攻坚性、紧迫性、互补性,既要积极开展延缓性保护,也要有选择、有步骤地进行再生性保护。延缓性保护侧重对档案实体的保护,再生性保护是对档案的内容的保护。另外,档案文献的保护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国家、地区和档案机构的共同努力,而且还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参与,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与行动。

保护的原则 篇2

论国际私法中的保护弱者原则

曲波

【摘要】人权保护的理念及国际私法追求实质正义的取向决定了国际私法应当对弱者进行保护。国际私法应将保护弱者原则确定为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使其发挥立法准则等功效。在具体运用该基本原则时还应注意“度”等问题。【关键词】国际私法;弱者;基本原则

国际私法中的弱者是指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中由于自然或社会原因而导致利益实现困难,因而需要法律给予特别保护的当事人。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法律的演进过程日益呈现从“契约到身份”的运动过程。[1]目前许多国家不仅在自己的实体法中,而且也从国际私法角度开始关注对特定身份者-弱者的保护。但纵观国际国内国际私法立法对弱者的保护,都存在保护对象范围狭窄,保护方法不足等缺陷,[3]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从根源上将保护弱者原则确立为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本文主要探讨将保护弱者原则确立为国际私法基本原则的原因,分析该基本原则的功效及适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将保护弱者原则确立为国际私法基本原则的原因

法律原则是法律规则的规则,是法律规则的基础或本源,它具有覆盖面广,稳定性强和宏观的指导性这些特点。不是所有的活动中都需要原则,需要原则之处,是各种没有系统的理解就无法进行的活动。原则的获得是通过反映一项活动的性质和意义,分析应该使那些从事活动者去做什么,并将反映分析的结果系统地表述为他们在自己的行为中必须努力满足的要求。当原则被系统表述时,所表述的是蕴含于活动自身的某种东西。原则通过系统表述得以明确,并因而成为明智行为的基础。随之而来的是,原则和以其为原则的活动,构成了一种逻辑关系。从事这些活动就应该是按照它们的原则行事。[4]法律原则中的基本原则是指体现法的根本价值的法律原则,它是整个法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构成法律体系的神[5]经中枢。保护弱者原则所具有的以下特点决定了该原则可以成为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保护弱者原则能够体现国际私法的基本精神。法的基本精神就是立法者的价值取向,它反映了立法者的选择模式。比如在秩序和自由之间是选择秩序还是自由?在公平和效率之间是选择公平还是效率?这些都反映着法的基本精神。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法学观,只有在张扬人类理性,表达人类理想,实现人类信仰的时候,法的统治才不致于成为奴役人的工具,而成为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实现美好愿望的阶梯,才能最终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6]给自己。国际私法是调整国际民商事交往中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部门,国际私法的价值就在于它对人的意义,保护弱者恰恰是这一价值的反映。

[2]第二,保护弱者原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国际私法领域中存在众多的弱者。结合弱者 曲波,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1] 庞德在其《普通法的精神》中对这一论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证。参见[美]罗斯科·庞德著,唐前宏译:《普通法的精神》,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0页。[2] 如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制定的《关于父母责任和保护儿童措施的管辖权、法律适用、承认、执行和合作》等一系列保护儿童、未成年人的公约、欧盟的《罗马合同义务法律适用公约》、1978年《奥地利国际私法》、1987年的《瑞士联邦国际私法》等法律中都有对弱者进行保护的条款。[3] 目前国际国内立法主要是通过盲眼的冲突规范对未成年人、儿童、消费者、受雇者利益进行保护。[4] [英]A.J.M.米尔恩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7页。[5] 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中国国际私法六十年回顾与展望

产生的原因及国际私法涉及的领域看,国际私法中的弱者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由于自然原因和传统影响而导致的处于相对不利状态者,如儿童、未成年人、被抚养人、被监护人等。这些人一般涉及到在婚姻家庭领域中处于弱势地位。二是因为当事人的市场力量不平衡而导致的经济地位的强弱之分,这突出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及跨国公司与地方中小企业之间。三是因为契约关系而产生的隶属关系。也就是契约自由成为强者利用的对象。虽然劳动者有与雇主订约与不订约的自由,但“厂商们利用内容复杂的专业化契约使消费者难明其义而居于不利地位;企业主更是以浩浩荡荡的失业大军而强使雇工接受低工资、少保障的条件等等。”这种情况下的雇主与雇员关系中的强弱地位一目了然。四是因为在知识、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不对等而产生的强弱之分。比如消费者与生产者(经营者)、承租人与出租人、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及侵权领域中的受害者与侵权者之间就是这样的关系。虽然在事实上,由于各种因素所致,可能是主观的,可能是客观的,在某些领域对弱者的保护并不完善,但正如法有时没用被遵守而不能否定它是法一样,因此不能否定保护弱者原则是一个基本原则。

第三,保护弱者原则具有稳定性。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稳定性,原则作为法的三要素之一,更应具有稳定性。国际私法调整的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虽然处于变动之中,但其中的核心内容不会发生变更,那就是平等保护与特殊保护的平衡问题。而弱者本身是一个变动的范畴,保护弱者利益原则具有稳定性,可以实现 “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缺少保护弱者利益这一基本原则,国际私法体系就丧失了国际私法人文关怀的情结,就会缺少稳定的根基,甚至会导致其存在价值的丧失。

二、保护弱者原则作为基本原则的功效

如前所述,保护弱者规则是国际私法的一个原则,它同时兼具以上三个特征,应将其确定为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而且将其确定为基本原则,会使其具有以下功效:

第一,立法准则的功效,即用基本原则为立法者的立法提供了参照系,基本原则一旦确立,具体制度及规则就应围绕基本原则而定,这样才能使整部法律协调统一。

第二,规范的功效,也就是规范国际私法的具体制度和规则的功能。这样在具体法律适用时,可以以违反基本原则为由,排除冲突规范指定的但不能保护弱者的法律。如德国最高法院作出了一个判例。该案是关于船员雇佣合同因订立时有胁迫情形被请求撤消。但是按照德国国际私法的规定应该适用土耳其法律,依土耳其法,胁迫不构成撤消合同的原因。德国最高法院排除了不利保护弱者的土耳其法律的适用,认为德国胁迫构成撤消合同的原因的规定更有利于保护弱者,因此撤消了合同,保护了受雇船员的利益。[8]

第三,弥补立法不足的功效。由于立法者在设定基本原则时即承认了自己不可能把所有的国际私法的规则规定无遗,对于立法者未能预料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基本原则表达价值取向上的导向,同时允许法官对法律作出合乎时代精神的解释,授权法官完成司法立法的任务。也就是说,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即使再详备的法律条文,也不可能毫无遗漏地包容国际民商事交往的方方面面。对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在法条中难以找到据以处理和解决的规定时,可以以基本原则为依据。因为一国的立法产生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虽然法律应具有前瞻性,但有的时候立法的规定不能与发生的事件同步,这时运用基本原则可以解决一定的问题。比如屈广清老师在其《屈氏国际私法讲义》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法院受理了一起丈夫去德国读博士学位留德工作后,起诉要求与在国内的妻子离婚的案件。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原告的妻子提出,在原告读博士期间,其不惜倾家荡产、举债累累,供原告完成了学业。现家中不仅没有共同财产,还欠亲朋好友的债务。要求法院秉公处理„„如何公正解决以上问题?法院的法官形成了不同看法:一派认为,我国《婚姻法》 [7][7] 姚新华:《契约自由论》,《比较法研究》,1997年第1期第30页。

许军坷:《论国际私法对弱者正当权益的保护》,《国际法学》,2003年第6期第21页。

[8]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中国国际私法六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定义及范围未包括家庭无形财产,不能够处理无形财产。另一派观点认为,家庭无形财产是指在表现形式上是抽象的,但其本身具有价值,权利人据此可以获得利益的一种财产。诸如文凭、学位、职称、技能等,人们不惜重金,花费若干年的宝贵时间,投入大量精力去读硕士、博士学位,如果这些学位没有价值,不能给行为人带来经济利益,很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配偶一方用夫妻共同财产进行深造所取得文凭、学位技能等,是一种由有形共同财产转化为无形的共同财产。如果该无形财产法律规定只属于深造方所有,显然有失公平。9在这类案件中,由于我国的法律规定夫妻共同财产的定义及范围未包括家庭无形财产,才会产生在该案中的不同意见。但事实上,法院的秉公处理的前提依据是考虑到本案中的弱者-妻子,处于保护弱者的考虑,应当对妻子的付出进行补偿。当然这种补偿标准可能是不一样的,也许可以要求原告对家中的债务进行赔偿,也可以像本案中提出的做法那样,如丈夫在取得博士学位以前年薪2万元,而取得博士学位以后年薪6万元,其差额为4万元,若规定分割补偿的年限为10年,则该无形财产的价值为40万元,在离婚时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如果将保护弱者原则确定为基本原则,那么在法律规定不明的情况下,就可以运用该基本原则使弱者的利益真正得到保护。

三、保护弱者原则适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意该基本原则的全面适用。基本原则的指导意义要求它应贯穿于整个法律部门中,为此应在国际私法的具体制度中有所体现,同时也应体现在具体的法律适用领域。就前者来说,保护弱者原则应在国际私法中的反致、识别、法律规避及外国法的查明中有所体现,比如不能单纯强调依照法院地法进行识别,不能在法律规避无效后仅仅适用法院地法,更不能在外国法无法查明时只能适用法院地法。事实上,由于一国法官一般对本国法比较熟悉,理解适用本国法也较适用外国法准确,如果法院地法能够真正保护弱者,适用法院地法是最好的选择。但在国际私法追求实质正义的价值取向下,如果法院地法不能保护弱者,法院地法是不应得以适用的。就具体领域的法律适用而言,一方面也应加强对法院地法的限制,另一方面应改进“盲眼”的冲突规则,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设计不同的管辖权选择规则与结果为导向的规则。管辖权选择规则是对形式正义的体现,而以结果为导向的规则则是实质正义的体现。以结果为导向的规则具体在实践中可以表现为:有利于某种法律行为能力的规则;有利于某种身份地位有效的规则及有利于一方当事人的规则。第三种规则典型的例子是有利于保护受害人、消费者等弱者的规则,这种规则可以通过赋予弱者在特定法律关系中的选择法律的权利,也可以体现在由法院作出有利于弱者法律的选择,或者使弱者免受不利的法律选择条款所造成的不利于弱者的结果的选择。

二是要注意区别对待。国际私法中的弱者可以作为一个属的概念来对他们的利益进行保护,但事实上,由于国际私法中的弱者毕竟还是不同的,比如消费者与未成年人虽然都是弱者,但仍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的法律适用时,还是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来选择能够保护特定法律关系中的弱者的法。

三是注意度的问题。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强、弱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如果不注意度的问题,很可能产生相反的后果,会造成反向歧视,那么原有制度的合理内核也会荡然无存。之所以将保护弱者原则确立为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是因为要使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利益达到一种积极的平衡。一个制度的优劣的检验标准之一就是要看该制度是否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本文认为应将保护弱者原则确立为基本原则,但也是在这个前提下,决定了法律不能偏袒一方,否则法律可能就是一种道德,法庭就会变成对强者的审判,这样同样最终产生的是以极大的社会代价换来社会的后退。这个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由于弱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消费者与生产者相比处于弱者,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生产能力、甚至在法律完善程度方面,处于弱的地位,因此有时从不同角度 ①屈广清:《屈氏国际私法讲义》,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页。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中国国际私法六十年回顾与展望

考量,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973年海牙国际私法会议通过的《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公约》就是很好的例证。在涉外产品责任的准据法的选择上,公约在第4-7条中规定了四种适用顺序,而且这四种顺序必须依次适用。按照这4条的逻辑关系,第一适用顺序的是公约第5条,即应为直接遭受损害的人的惯常居所地国家的国内法,如果该国同时又是:(1)被请求承担责任的人的主营业地;(2)直接遭受损害的人取得产品的地方。第二适用顺序是公约第4条,即如果不存在第5条规定的情形,那么适用的法律应为侵害地国家的国内法,如果该国同时又是:(1)直接遭受损害的人的惯常居所地;或(2)被请求承担责任人的主营业地;或(3)直接遭受损害的人取得产品的地方。可见第4条和第5条均是运用了结合性连结点,这是因为由于涉外产品责任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单一的连结点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将两个以上的连结点所指引的法律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实现合理的结果。第三适用的顺序是公约第6条,即适用应为被请求承担责任的人的主营业地国家的国内法,其适用的条件是,如果第4条和第5条指定适用的法律都不适用,而且原告没有基于侵害地国家的国内法提出请求。第四顺序是被请求承担责任人的主营业地国家的内国法。为了保护被请求承担责任人的利益,使其避免因适用不能预见的法律所遭受的损失,公约第7条规定,如果被请求承担责任的人证明他不能合理地预见产品或其自己的同类产品会经商业渠道在该国出售,则第4-6条规定的侵害地国家和直接遭受损害的人的惯常所在地国法均不适用,而应适用被请求承担责任的人的主营业地国家的内国法。可见,公约确定了连结因素组合的不同顺序,在一定条件下,直接受害者的惯常居所地和损害地法律可以优先考虑。如果没有符合条件者,原告可以选择根据侵害地所在国的国内法提出请求;如果原告没有请求则可以适用被请求承担责任的人的主要营业地所在国的国内法。最后公约适当的限制了原告的权利,排除了责任人完全无法预期的法律的适用。公约如此复杂的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平衡遭受损害者与承担责任者之间的利益,也就是在使弱者得到保护的同时,也不能完全不顾及强者的利益。这样的规定在生产力相当的国家间会起到这样的作用,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却难以实现这样的结果。当发展中国家作为产品输出国,其产品对发达国家造成损害时,如按照公约规定,应适用的法律是发达国家的法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他们通常规定高水准的产品责任,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商难以承受的,反过来,当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产品时,会产生适用发展中国家法律的情形,而发展中国家有关产品责任的法律相对来说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并不完善,这样消费者的利益并不能切实得到保护。所以说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之间适用该公约是能够体现强者与弱者的平衡的,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却是相反的结果,这是站在不同角度看待该公约得出的必然结论。

四、结语

消防执法中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 篇3

[关键词]信赖保护原则;消防;行政执法;行政补偿

一、引言

行政信赖保护原则强调法的安定性和法秩序的稳定性,强调以信赖保护原则为基础,对具体行政行为的撤销与废止设置限制,对于保护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创建诚信消防、责任消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信赖保护原则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

(一)信赖保护原则的含义

信赖保护原则源于民法中的诚信原则,“诚信原则即诚实信用原则,其基本含义在于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依诚实及信用之方法”。最初是属于私法领域的一般法律原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在公法领域也存在主体双方应当信守承诺的必要性,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的正当合理信赖应该给与保护,以免造成另一方不应该有的损失,因此就形成了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当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形成值得保护的信赖时,行政主体不得随意撤销或者废止该行为,否则,必须合理补偿行政相对人信赖该行为有效存续而获得的利益。

(二)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条件

1.信赖保护基础

即有效的行政行为,非“事实认定过程中的信赖保护、行政法律规范适用中的信赖保护、和行政行为变动中的信赖保护”,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其存在的基础应当是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而不论该行政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也不论该行政行为是具体还是抽象性的。

2.行政相对人的信赖表现

指行政相对人因信赖行政行为而采取的处分行为。行政相对人基于法的安定性原则信赖行政行为不会变动,面对自己的生活作出安排和对财产进行处分,从而表现出信赖行政行为。信赖基础与信赖表现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倘没有信赖基础,信赖表现也无从谈起。

3.信赖保护适用的判断标准

信赖是否值得保护其判断基准主要是根据无过错原则,无过错原则主要强调了行政相对人对于违法行政行为没有过错。即行政相对人无过错,也非明知(或因重大过失)行政行为非法。不适合的:(1)受益人以欺诈、胁迫或行贿取得一行政行为的;(2)受益人以严重不正确或不完整的陈述取得一行政行为的;(3)明知或因重大过失而不知行政行为的违法性。

4.信赖保护原则适用范围

主要体现在具体行政行为的撤销与废止上:(1)授益行政行为的撤销与废止(撤销由于行政行为违法,废止由于客观状态发生变化或其他原因造成,废止原因法定);(2)负担行政行为的撤销与废止(一是由对相对人更不利之合法处分所取代;二是相对人由于遵守处分内容,已消费或处置标的物,以致无法和很难回复);(3)复效行政行为的撤销与废止(指对一人授益而同时对另一人生侵益效果的行政行为,将相对人的权益与第三人的权益进行比较加以区分)。

三、消防执法中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现状

(一)有关信赖保护原则的法律体系构建的滞后

我国行政法之所以至今尚未明确确立信赖保护原则。是与理论研究上的不足与落后密切相关的。涉及行政行为效力的研究既不深入,也不系统,与行政行为效力紧密相关的信赖保护原则相对较少。理论研究上的落后必然导致立法的滞后。信赖保护原则作为一项当今大陆法系国家行政法的重要原则'在我国立法上却没有其应有的地位,这与行政法治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消防领域中有关信赖保护原则的规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行政行为的撤销与废止制度的规定不够具体,赔偿制度建立不够完善,相对人的损失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影响了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目前,消防领域中有关撤销与废止制度的规定主要体现为《行政许可法》的第8条的相关规定,对于具体如何执行,如何正确的适用信赖保护原则少有规定,现有规定的可操作性很差。

2信赖保护原则适用范围:过小。比如,行政法理论公认,行政法规范,尤其是低层次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行政法的这—基本特点决定行政相对人即使遭受损失,也不具有合法的诉权去要求行政机关承担法律责任。

3.我国至今没有颁布《行政程序法》,有关行政行为的撤销与废止的规定零零散散地见于各个单行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中,这样既不科学,又不系统,更不完善。

4.没有设定信赖保护原则与行政合法性原则之间矛盾冲突的解决机制。行政合法性原则侧重于强调对行政主体的要求,较少考虑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利的维护。这与信赖保护原则侧重保护行政相对人存在着矛盾。而目前,关于规范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以及相关法律问题的解释鲜有规定。

(二)消防执法过程中适用信赖保护原则的实际问题

1.行政行为的撤销与废止随意性大。比如,消防技术规范局部修订和调整造成已通过审核验收的建筑不再符合新规范要求,如果每修订一次规范,就大面积地触动社会上相关单位的合法利益,要求其进行整改,必将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长此以往,只会使公安消防机构的执法行为处于根基不牢、软弱无力的状态,并使公安消防机构失去威信,处于无力执行、落实消防技术规范的尴尬境地。如何在保障社会消防安全的同时使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最小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有的消防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业务素质差,导致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难以得到保障。

3.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有关信赖保护原则的研究和法律法规很少。使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行政主体的自由裁量权相对过大。难以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四、消防执法中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原则和对策

(一)消防行政中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原则

1.公平公正性原则

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行政许可程序是规范行政许可行为,防止滥用权力、保证正确行使权力的重要环节。在行政法治中,法的平等保护和行政公平是指行政权的行使,无论在实体上还是在程序上,相同的事件应当相同处理,非有合法正当理由,不得实行歧视性待遇。

2.比例性原则

对信赖保护所要保护的私益与采取信赖保护原则可能损失的公共利益进行衡量。如果适用信赖保护原则所要保护的个人私利大于可能损害的公共利益,则应当采取事实保护,维持原行为的效力。如果适用信赖保护原则所要保护的个人私利小于可能损害的公共利益,则应当采取价值保护,即对原行为或承诺予以撤销、变更或废止,并给予行政相对人财产上补偿或赔偿。如果适用信赖保护原则所要保护的个人利益等于可能损害的公共利益,此时则应当由有权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决定采取何种保护方式。

3.相对人权益侵害最小原则

在实施行政行为的撤销与废止过程中,要将对相对人利益

的侵害降到最小。在衡量公利益和私利益的时候,要兼顾二者,既要保证公利益的绝对实现,也要保证私利的相对最小,从而减小因此而造成的执法成本,这不仅是信赖保护原则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使然。

(二)消防行政中信赖保护原则适用的对策

1.完善消防行政行为的撤销与废止制度。要严格控制“变更”者“撤回”原行政许可决定的范围,尽量控制和缩小影响;在做出“变更”定前,要将变更的理由、政府的指导性措施详尽地通知被许可人,以求得被许可人的理解和支持。

2.扩大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领域。我国目前所指的行政信赖原则的适用,一般是指其在具体行政行为中的适用,对于抽象行政行为,立法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而我们知道,法必须自公布后才能对社会公众产生效力,且不得溯及既往,这是法治原则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和保护社会成员正当权益的需要。特别是具有侵益性、负担性的法规、规章一般都是禁止涉及的,否则对政府的公信力和法律秩序的信赖都将是很大的破坏。因此建议在将来的立法中,要确定该原则不仅适用于具体行政行为,还应适应具有溯及力的抽象行政行为。

3.在《消防法》修改时应当研究是否有必要增加有关的原则规定,明确由当地人民政府建立专项基金,在的确需要“变更”或者“撤回”已经做出的行政许可决定时,落实对被许可人的经济和其他补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利益。

4.完善国家责任体系,修改现行的国家赔偿法和健全完善行政补偿立法,为信赖保护原则的贯彻和落实提供应有的保障作用。主要包括就补偿原则、构成要件、范围、方式、标准、程序以及救济等作出规定'这样更能符合信赖保护原则的精髓和要求。

五、结论

信赖保护原则对于人权保障和诚信政府的建立意义重大。在新时期的消防执法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消防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完善消防执法的监督机制,加快消防执法的规范化进程,重视相对人利益的保障,做到公平执法,服务人民。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的立法,包括行政行为的撤销制度和程序的建设、完善国家责任体系以及规范信赖保护原则适用的原则、构成要件、范围、方式、标准、程序以及救济等规定。

[参考文献]

[1]何望中,行政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的立法体现及其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9,8(中):20—21

[2]李浩,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现状与对策[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A(49):81-83

[3]熊军,如何看待新制订、修订消防技术规范的潮及力[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4,1

基于非能动的火灾共模保护原则 篇4

1基于非能动的火灾共模预防

在岭澳核电站二期的设计阶段,火灾共模点的预防主要分三个步骤:

1.1限制潜在风险

通过以下措施减少火灾共模点的潜在风险:一是不选用易引起火灾的部件、设备和介质;二是遵守电缆敷设、电气设备隔离准则;三是遵守其它预防火灾风险的原则。

1.2安全防火分区

安全防火区的划分是一种非能动的火灾隔离法,即依靠防火墙将火势限制在与电站其它部分分隔开的空间内,以确保空间外部发生的火灾不会蔓延到内部,也确保该空间内部的火灾不会蔓延到外部。防火区边界由防火屏障构成,防火分区的防火门、贯穿件和电气开孔封堵等的耐火极限均应与防火墙的耐火极限相同。

岭澳核电站工程二期安全防火分区的划分如下:

(1)安全防火区SFS(Section of Fire Safety)。 用于隔离冗余系列的设备、电缆,防止火灾共模失效,确保执行安全功能而建立的防火区,由耐火极限为1.5 h的实体边界构成。

(2)安全防火小区ZFS(Zone of Fire Safety)。 其边界没有预先规定的耐火极限,是根据房间的火荷载密度、基准火灾持续时间和消防设施的配备而确定,安全防火小区由一组相互连通的房间组成。

1.3 火灾薄弱环节分析

火灾薄弱环节分析目的是对每个安全防火空间确定是否有遗留火灾共模点,若存在,则进行鉴别与处理。

2 火灾薄弱环节分析

火灾薄弱环节分析是RCC-I(1997版)中新的内容,重点是针对每个防火分区开展分析,鉴别潜在共模失效点,然后进行功能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对必要的潜在共模点采取有效防火措施,确保火灾发生时不会引起共模失效,而导致机组正常运行或事故工况下安全功能的丧失。包括:潜在火灾共模点的鉴别、功能分析及确认共模点的处理等方面。

2.1 潜在火灾共模点的鉴别

根据RCC-I(1997版),当在同一安全防火空间存在以下任一情况时,即可以被确定为潜在火灾共模点:

(1)属于确保安全功能的同一个系统的两个冗余列(通道)的安全级机械设备或电气连接;

(2)一方面属于确保安全功能的安全级机械设备和电气连接系统的一个通道,另一方面又属于冗余列(通道)同一系统运行所必须的系统;

(3)电气连接不属于上述的类型,但由冗余配电盘进行供电,且电气连接数量之多会导致配电盘总保护选择出现故障;

(4)当发生火灾时,受损设备可能会导致事故或附加运行工况出现,以及在火灾事件中出现为确保必要安全功能所要求的设备受到损坏的情况。

2.2 功能分析

所有潜在共模点被鉴别后,采取功能分析判定火灾情况下安全功能的有效性。根据RCC-I(1997版)火灾发生假设条件,通过功能分析可得如下结论:

(1)潜在的火灾共模点不被确认,安全功能可以得到保障;

(2)安全功能无法保证,潜在火灾共模点被视为“确认的火灾共模点”,必须对该火灾共模点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

2.3 确认共模点的处理

通过设置经过鉴定的非能动防火保护措施,实现对已确认的火灾共模点的处理,包括实体隔离、空间隔离、设计调整等。

(1)实体隔离。 建立防火区或采用已通过耐火鉴定试验的防火套实现;

(2)空间隔离。 考虑两处可燃物采用距离分开布置,在其间建立一个全无可燃物空间,保证一处可燃物发生火灾时不会蔓延向另一处;

(3)设计调整。 当上述隔离均不能保证时,通过设备安装位置、电缆敷设路径、配线会聚区布线等设计调整,对已确认的火灾共模点进行处理。

2.4 预防火灾共模点的流程(如图1所示)

3 非能动防火保护措施的应用

在岭澳核电站工程二期中,通过引入非能动防火保护措施,实现对土建房间结构、保护组电缆通道、事故后监测系统通道、电气贯穿件、反应堆厂房1E级仪表等保护与隔离,有效提高相关区域的防火保护能力。

3.1 土建房间结构

在土建房间结构设计上,根据不同房间的功能及布置,划分不同的防火分区,实现不同区域间防火隔离。以核岛电气厂房为例,在火灾共模点分析确认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区域划分不同的安全防火小区和安全防火区,并在安全防火小区和安全防火区之间采取非能动防火隔离措施,防火分区见图2所示,采用的防火墙见图3所示。

3.2 保护通道防火隔离

岭澳核电站工程二期出于冗余考虑,设置不同的保护组及事故后监测系统通道,并结合防火要求,对上述通道采用非能动火灾共模保护原则,实现有效的防火隔离。以全厂数字控制系统DCS为例,保护组通道布置在连接厂房W602、W603、W607、W609四个独立的安全防火区房间内,实现空间隔离;事故后监测系统电缆采取双通道冗余配置,由电源A、B两列分开供电,在电气设置上相互独立,任一通道故障不会影响另一通道的工作,以保证系统在事故后仍能正常工作。图4为保护组通道、PAMS通道防火隔离,图5为通道防火保护。

3.3 电气贯穿件及RX厂房1E级仪表防火保护

电气贯穿件作为安全壳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贯穿反应堆安全壳墙体的电气连接,实现RX厂房内电气设备与相关电气设备的数据传输。在岭澳二期参考电站中,电气贯穿件的隔离包括空间隔离和实体隔离,如图6所示。

RX厂房1E级仪表作为核电站紧急停堆、安全壳隔离、紧急堆芯冷却、安全壳喷淋等安全系统信号的测量、采集、处理设备,与核安全密切相关,必须对1E级仪表采取有效的防火保护,主要采用冗余配置、空间隔离、实体隔离等措施,如图7所示。

3.4 其他区域、设备的防火保护

除了上述重要设备及通道的防火保护,还需对部分重点区域、关键设备采取防火措施,如重要厂用电系统、专设安全设施、RX厂房环廊等。在防火保护中,通过采取防火屏蔽、天花板横梁、设备包裹等非能动防火保护措施,有效地实现潜在火灾共模点的防火保护,见图8所示。

3.5 岭澳二期防火设计改进

表1为岭澳一期“火灾共模保护方法”与二期“非能动火灾共模保护原则”的主要区别。

4 结 论

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从机械、机电和电气等方面进行了火灾薄弱环节分析,不同于岭澳一期仅针对房间内数量较少的一个系列电缆,采取防火包覆保护的处理方式。通过引入非能动火灾共模保护原则,在电缆包覆基础上,对确认的共模点采取设置防火屏障、天花板横梁等非能动措施,加强设备的防火保护能力,提高核电厂的安全性,同时为后续核电站防火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RCC-I(1997版),压水堆核电站——防火设计及建造规则[S].北京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2002.

[2]HAD 102/11,国家核安全导则——核电厂防火[S],1996.

继电保护整定原则 篇5

一、6kv变(配)电所电源盘过流保护装置的整定计算原则

1.过流保护

1).按躲开最大负荷电流计算动作值。继电器动作电流为Idz=KkKjx Izd /Kh

式中 Kk——可靠系数,取1.2~1.3

Kjx——接线系数,星形接线为

1,两相电流差接线为3

Izd——最大负荷电流(矿井总负荷电流)Kh——电流互感器变比

Kf——继电器返回系数,取

0.85

2).以保护最远点二相短路电流I(2)dmin校核灵敏系数。Kl=I(2)dmin/Idz>2 2.速断保护

1)按躲开母线最大三相短路电流计算动作值。继电器动作电流为Idz=KkKjx I(3)dmax /Kh

式中 Kk——可靠系数,取1.2~1.3

Kjx——接线系数,星形接线为1,两相电流差接线为3 I(3)dmax——母线最大三相短路电流

Kh——电流互感器变比

2)以保护最远点二相短路电流I(2)dmin校核灵敏系数。Kl=I(2)dmin/Idz>2

二、6kv线路变(配)电所馈出线路保护装置的整定计算原则

1.速断保护

1)按躲开线路末端最大三相短路电流计算动作值。继电器动作电流为Idz=KkKjx I(3)dmax /Kh

式中 Kk——可靠系数,取1.2~1.3

Kjx——接线系数,星形接线为1,两相电流差接线为3

I(3)dmax——被保护线路末端最大三相短路电流

Kh——电流互感器变比

2)以保护安装处最小二相短路电流I(2)dmin校核灵敏系数。Kl=I(2)dmin/Idz>2 3)校核最小保护范围。被保护线路实际长度L应大于保护线路最小允许长度Lmin。

2.过流保护

1).按躲开最大负荷电流计算动作值。继电器动作电流为Idz=KkKjx Izd /Kh Kf

式中 Kk——可靠系数,取1.2~1.4

Kjx——接线系数,星形接线为

1,两相电流差接线为3

Izd——被保护线路最大工作电流 Kh——电流互感器变比

Kf——继电器返回系数,取

0.85

2).以被保护线路末端最小二相短路电流I(2)dmin校核灵敏系数。Kl=I(2)dmin/Idz>1.5 3)过流保护动作时限t=tm+△t 式中tm——为末端相邻元件保护整定时限 △t——0.3~0.5 3.考虑与上级保护间的配合。

三、6kv母联开关保护装置的整定计算原则

1.电流速断保护

1)按躲过电流互感器4倍额定电流Ie计算动作值。继电器动作电流为Idz=4KkKjxIe /Kh

式中 Kk——可靠系数,取1.2~1.3

Kjx——接线系数,星形接线为

1,两相电流差接线为3

Kh——电流互感器变比

Ie——电流互感器一次额定电流

2)以保护安装处(母线)最小二相短路电流I(2)dmin校核灵敏系数。Kl=I(2)dmin/Idz>2 2.过流保护

1).按躲过母线最大工作电流计算动作值。继电器动作电流为Idz=KkKjx Izd /Kh Kf

式中 Kk——可靠系数,取1.5

Kjx——接线系数,星形接线为

1,两相电流差接线为3 Izd——任一段母线最大工作电流 Kh——电流互感器变比

Kf——继电器返回系数,取

0.85

2).以母线最小二相短路电流校核灵敏系数。Kl=I(2)dmin/Idz>2

四、变压器保护装置的整定计算原则

1.速断保护

1)按躲过变压器二次侧最大三相短路电流计算动作值。继电器动作电流为Idz=KkKjx I(3)dmax /Kh 式中 Kk——可靠系数,取1.2~1.3

Kjx——接线系数,星形接线为1,两相电流差接线为3 I(3)dmax——变压器二次侧最大三相短路电流

Kh——变压器二次侧电流互感器变比

2)以保护装置安装处最小二相短路电流校核灵敏系数。Kl=I(2)dmin/Idz>2 2.过流保护

1.按躲过变压器可能出现的最大负荷电流计算动作值。继电器动作电流为Idz=KkKjx Izd /Kh

式中 Kk——可靠系数,取1.2~1.3

Kjx——接线系数,星形接线为

1,两相电流差接线为3

Izd——变压器可能出现的最大电流 Kh——电流互感器变比

Kf——继电器返回系数,取

0.85

2.以变压器二次侧最小二相短路电流I(2)dmin校核灵敏系数。Kl=I(2)dmin/Idz>1.5 3.过负荷保护

1)按躲过变压器额定电流计算动作值。继电器动作电流为Idz=KkKjx Izd /Kh

式中 Kk——可靠系数,取1.2~1.3

Kjx——接线系数,星形接线为

1,两相电流差接线为3

Ie——变压器额定电流 Kh——电流互感器变比

Kf——继电器返回系数,取0.85

2)动作时限一般取9~15秒。

4.纵联差动保护(BCH-2型)(容量大于10000KVA)

1)按躲过变压器励磁涌流、外部故障最大不平衡电流、电流互感器二次断线引起的不平衡电流,取其中较大者计算动作电流值。

2)按动作电流值确定差动和不平衡线圈匝数,选定短路(或制动)线圈匝数。

3)以变压器出口各侧最小二相短路时流过相应侧继电器线圈的电流校核灵敏系数。

五、电动机保护装置的整定计算原则

1.电流速断保护

1)异步电动机按躲过起动电流计算动作值;同步电动机还应按躲过外部最大三相短路时电动机的反馈输出电流计算动作值。取其值较大者。继电器动作电流为Idz=KkKjxIq/Kh

式中 Kk——可靠系数,作用于信号时取1.1,作用于跳闸时取1.2~1.4

Kjx——接线系数,星形接线为

1,两相电流差接线为3

一般为(3~8)Ie,现场根据实测取值。

Iq——电动机起动电流电流,Kh——电流互感器变比

2)以电动机出口处最小二相短路电流校核灵敏系数。Kl=I(2)dmin/Idz>2 2.过负荷保护

1)按躲过电动机额定电流计算动作值。继电器动作电流为Idz=KkKjxIe/KfKh

式中 Kk——可靠系数,作用于信号时取1.1,作用于跳闸时取1.2~1.4

Kjx——接线系数,不完全星形接线为

Ie——电动机额定电流

Kf——继电器返回系数,取

Kh——电流互感器变比

1,两相电流差接线为3

0.85

2)动作时限应大于电动机实测起动时间,一般取10-15S。3)以电动机出口处最小二相短路电流校核灵敏系数。Kl=I(2)dmin/Idz>1.5 3.低电压保护

1)动作电压一般取0.7倍额定电压。2)动作时限一般取0.5-1.5S。

六、电容器保护装置的整定计算原则

1.当用熔断器保护时,熔断器额定电流取电容器组额定电流的2~2.5倍。IR=(2~2.5)Ie

2.电流速断保护

1)按躲过电容器投入时产生的涌流值计算动作值。继电器动作电流为Idz=KkKjxIe/Kh

式中 Kk——可靠系数,考虑电容器冲击电流取2~2.5

Kjx——接线系数,不完全星形接线为

Ie——电容器组额定电流

Kh——电流互感器变比

1,两相电流差接线为3

2)以保护安装处最小二相短路电流校核灵敏系数。Kl=I(2)dmin/Idz>2 3.差流保护

论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 篇6

关键字:信赖保护原则 行政法 现代行政

基于诚信原则而产生的信赖保护原则,最先由德国等大陆法系行政法学者提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赖保护的思想就已经得到了体现。但信赖保护作为行政法的原则为人们普遍接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73年召开的德国法学者大会。此次会议将"行政法上之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议论和重视,进而被明文规定在《德国行政程序法》及其他一些单行法中,信赖保护原则后为立法所接受,现已成为大陆法系行政法上一项重要原则,甚至被认为是一项宪法原则。中国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至今没有在立法上确立该原则,造成与此相关的制度极不完善。

一、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涵义

现代福利国家中,国家和人民之间应该存在信赖关系,公民必须信任行政机关所作出的决定,以此安排自己的生活,否则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和社会生活的可预测性便会遭到破坏。当公民信赖行政行为,并且这种信赖值得保護时,为保护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该行政行为受到存续保护而不得任意撤废,此为行政法上信赖保护原则基本涵义。诚实信用是民事行为中最重要的原则,它要求人们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具有良好的主观心理状态。这种主观心理状态应符合"善意"、"诚实"、"信用"。在诚信的基础上产生信赖保护原则正被用之于行政许可法中成为政府行政活动的基本原则,它要求政府信守自己的诺言,要求行政活动具有真实性、稳定性和善良性。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或作出的行为应具有稳定性,不能变化无常,不能溯及既往。

二、我国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行政许可的信赖保护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对于推进诚信政府建设、依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和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正当信赖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信赖保护原则的必要性

确立信赖保护原则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乃至建立诚信政府都有着及其重大的意义。

(一)信赖保护原则是建立诚信政府的需要。

现代行政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政府的角色从管理者变成服务者,服务行政要求政府抛弃治民的观念树立由民做主的观念,政府与公民的地位真正地趋于平等,政府将改进服务质量,高效率的为民服务作为其追求和目的。政府要有效的实施行政管理,必须得到公民的配合和支持,而这种配合和支持是建立在对政府充分信赖和尊重的基础上的。如果公民的合法权益因信赖政府的某种行政行为而受到损害,政府就必须象在私法领域那样遵守诚信原则而给公民适当的补偿。政府权力必须一种可知的,可预测的方式行使,遵守自己发布的政策,信守自已的诺言,这样相对人才有可能对自己将来的行为进行安排和筹划,整个社会才能有条不紊的维持在良好的秩序当中。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建立诚信政府,切实的履行自己的承诺,保护私人的信赖利益,使公众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具有可预见性,从而构建诚信社会,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二)信赖保护原则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信赖保护原则设置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现代行政法试图在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间寻求一种平衡。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尽量的满足社会成员的利益需要,但为了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不得已而损害个人的合法权益时,必须对遭受损害的成员以适当的补偿。

(三)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行政成本的考虑

行政机关如果出尔反尔,那么他的行为就不具有可预测性,不值得信赖,就会降低公民参加社会活动,行政活动的积极性,更有甚者,就会造成公民与政府的严重对峙,后果就是增加行政成本,降低行政效率。这种后果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相反,如果行政机关能够保护公民的信赖利益,就会促进公民积极的参加行政,与政府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节约社会资源。

四、行政信赖原则的实现

我国行政许可法确立的信赖保护原则对于保护行政相对人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法治政府以及和谐社会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对于信赖保护原则,我们不仅要从立法上加强制度构建,而且要从行政、司法方面保障它的真正施行。

首先,要通过立法完善信赖保护原则。必须把信赖保护原则确立为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虽然我国行政许可法已把它确立为基本原则,但许可法作为单行法不足以彰显信赖保护原则的重要地位。因此,国家立法应尽快在更高位阶的法律中将信赖保护原则确立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尤其要加强行政补偿立法。我国缺乏信赖利益补偿的统一性、原则性和指导性规定,个别单行法对某些行政管理领域的行政补偿问题的规定在范围和标准上尚不统一,这就使公民在实践中的信赖利益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因此,加强行政补偿立法应当是我国通过立法确立信赖保护原则和制度,为建立诚信政府所必须采取的重要措施。

其次,要通过行政执法践行信赖保护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最终能否切实发挥应有的功能,事实上取决于一国的社会政治状况和法制观念。当前我国正在构建服务型政府,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明确这是一项必须履行的公法义务,将信赖保护原则内化为行政主体的自愿自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政机关要严格执法程序,促进行政行为程序化。我国政府在行政执法过程当中,法定程序缺失和适用不当的情况逐渐得到了纠正,但仍然较为普遍。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公平、合理、客观严密的行政执法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公民对政府的信赖。

此外,我们还应完善行政复议制度。一些涉及信赖保护的案件进入复议程序之后,复议机关经审查后认为当事人具有值得保护的信赖利益的,应当进行保护,使争议的问题在复议阶段得以解决,以避免当事人的讼累。

最后,要完善司法保障。司法救济是相对人权利救济的最后途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一是建立行政判例制度。为了保证信赖保护原则的良好适用,包括大陆法系国家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通过司法判例进行保障。社会生活纷繁复杂,法官在审理每一个关于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案件中,都需要斟酌信赖是否值得保护,衡量公共利益和信赖利益孰轻孰重,这就需要法官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进行创造性的司法活动。二是要确保其他规范性文件得到有效监督。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司法审查制度,从而对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监督,是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行政规范性文件必须能够得到有效监督,不得侵害当事人的信赖利益。通过司法审查,溯及既往或以其他方式损害相对人信赖利益的规范性文件将不能生效或失去效力,这就从规范层面解决了相对人的信赖保护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彩凤、王红丽 《论行政信赖保护原则》

[2] 周佑勇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反思与重构》

[3] 黄学贤 《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

[4] 曹华、胡风云 《论信赖保护原则的必要性及其实现》

我国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评析 篇7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第3 条明文规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 在对公有制经济进行巩固和发展的同时, 还需要支持非公有制的发展, 并借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确保市场主体的发展权利和平等法律地位。此外, 第4条规定: “国家、私人、集体及个人的物权均受法律保护, 任何人或者单位都没有权利违背。”这些规定都表明我国的物权法具有平等保护的原则。其一般是指在法律地位上物权主体是平等的,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或是共有财产和私有财产, 其享有的所有权和其他物权在受到侵害以后, 都必须给与平等的保护, 这也是物权法的指导思想。

( 一) 物权主体法律地位的平等性

我国宪法规定物权主体法律地位平等以及物权享有平等的权力在每个人面前都是平等的, 也是我国法律最重要的价值体现。 (1) 我国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并倡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其中所有的经济体制均享有物权平等保护原则的无差别的保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 所有的经济主体均需要承担相同的义务, 同时也可以享有相同的权利。若是市场存在未受到平等保护的情况, 则说明有不法物权主体违背了物权平等保护原则, 也将会因此受到法律的制裁。并且这种现象的发生将不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二) 尽可能借助平等规则来解决各类纠纷

在归属问题和物权发生冲突时, 任何物权主体均享有平等的权力, 而且也应该根据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来理智解决问题。就算是个体和国家之间发生了物权的问题时, 这两者也均是平等的, 当事人也可以向法院申请来调查物权的归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个人是平等的, 不可有偏向国家的情况, 而且也不可仅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来处理问题, 因为他们仅仅代表着国家这一方面, 必须平等的向司法机关请求确认。

( 三) 物权主体都有权享受平等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对物权主体都的保护给予了明文的规定: 国家、私人和集体所有的合法财产都享有法律的保护,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截留、哄抢、私分、破坏。这条规定说明了不管是国家的财产还是个人的财产, 也就是说只要财产合法就会得到物权法的平等保护。不管时国家的财产还是个人或集体的财产, 只要是物权受到了侵犯或是两者之间有冲突的话都不应该偏向于任何的一方, 彼此的权利都是平等的, 理应得到物权法的平等保护。 (2) 在无权平等保护原则的要求下, 关于物权冲突的问题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并公正地解决。并且侵犯物权法的任何主体都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物权法确立平等保护原则的理由

( 一) 我国法律的具体化体现

在制定物权法平等保护原则过程中, 要严格遵循法律的平等原则。《民法通则》第3 条规定: “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的地位平等。”在法律关系中任何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司法机关也应该对法人进行无差别对待, 进行公正的判决。不管社会处境和自然条件如何, 其均享有一律平等的法律资格, 物权法中所规定的平等保护原则是在民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的。

( 二)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

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 所有制经济在同一市场上相互运行, 各种市场主体都需要遵守同样的规则, 承担同样的义务。而物权法则担任着一种守护者的角色, 物权法需要借助平等的原则来保护市场主体平等的发展权利和法律地位, 使得每一个主体都能以平等的方式进行交易和竞争。其次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是维持市场经济在产权制度的限制中而不触犯到法律。并得到法律的保护, 最终促进社会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若市场的主体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为主, 而不遵守平等的原则, 忽视利益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将会使得市场经济运行出现矛盾和混乱。因此, 物权法才会有平等保护原则这一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督促和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原则, 这也是维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

( 三) 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社会财富增长的需要

财富是人类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的, 其是确保人类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法律对人们财富的强而有力的保护, 却是激励人们持续创造财富的最根本动力。同时, 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则是刺激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物权法》只有对所有合法财物给予保护, 才能使人民群众自愿的去创造财富, 并达到致富的追求。但是一旦有对财务不平等的对待, 将会大大的降低人民群众的财物安全感, 很有可能导致企业和个人将不能与国家的企业形成平等的竞争, 会进一步打消人民的积极性, 从而造成资产的浪费和损失。

物权法平等保护原则的确立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法律保障。只有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来制约, 才能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切实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利, 平等地解决财产争议, 找到侵犯财产权的问题。为了维护私有财产权, 在对公民私有财产进行征收征用的过程中, 要给予财产所有者适当的补偿,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缓和社会矛盾, 同时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 还需要坚持以法治为基础, 这样一来就为建设一个公平公正、秩序井然的社会提供了保证, 使人民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 人人都能过上和睦相处的生活。

三、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物权法》中虽然建立了平等保护原则, 但是在对其进行实施的过程中, 还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其实施效果, 因此需要制定有效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第一, 立法方面, 《物权法》中相关概念的制定还不够清晰, 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甚至是曲解了平等保护的原则。如物权法中多次提到的“公共利益”, 这个词本身就比较抽象, 从而导致了执法部门与人民群众之间出现了有关于财产权益的冲突。同时《物权法》第44 条规定: “由于救灾、抢险等紧急需要, 可以按照法律规范来征用单位、个人的动产或不动产。而被征用的动产或不动产在使用完之后, 要及时归还还被征用人。单位、个人的动产或不动产如果在征用过程中出现损坏, 需要给予适当的补偿。”从以上规定中, 国家是征收征用的主体, 而征收征用公共利益是征收征用追求的目的, 这明显就与平等保护原则冲突了。因此, 我们应该尽快的对物权法平等保护红存在的不符规定给予修改, 对不明确的概念和术语给予纠正。例如公共利益这一术语, 尽量的减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冲突。其次, 我们还需要加强对物权法平等保护原则的使用, 并严格贯彻落实平等保护原则, 司法机关应当客观公正的处理社会的案件, 不能出现差别对待的问题, 否则会影响物权法平等保护原则在法律实施中的地位。

第二, 在执法方面, 《物权法》的实施较为困难。例如在实施过程中, 涉及老城区房屋征迁和城中改造问题, 开发商和行政执法部门会利用法律效力中的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理由, 以国务院发行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来作为挡箭牌, 对其进行强制拆迁, 从而导致人民群众强烈的不满, 甚至会导致人民群众的激烈反抗。因此, 我们必须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原则, 尽一切努力惩罚地方政府为难、胁迫民营企业或强行拆迁的错误行为; 以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人身损害以及矛盾的扩大化。

第三, 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当地官员执法的力度及规范化。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历史的影响, 使得国家、集体利益远远高于个人利益, 而且人类内心中已经承认公共财产优于私人财产这就造成了物权法平等保护原则实施起来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司法、行政部门在对私人财产与公共财产纠纷进行处理时, 偏袒公家、歧视个人的主要原因所在。因此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的培养对于完善贯彻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注重于培养人民平等的思想, 抛弃陈腐观念的束缚, 进一步的解放思想, 学会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物权受到侵犯的问题, 保护自身的财务安全。国家政府也要进一步的加强普法宣传, 让更好的广大民众信法、知法、守法, 可以借助法律武器来对自己的财产权、平等权进行保护。如果每位公民都具有了法律平等保护意识, 那么民事法律纠纷事件的发生率将会有所下降, 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总结

综上所述, 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是我国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它的关键在于对所有财产给予公正和平等的保护, 这样可以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立。但是, 要想确保平等保护原则的顺利实施, 还需要对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给予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卫东, 张庆云.我国集体土地权利研究——以权利平等保护为视角[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0 (3) :323-325.

[2]孙宪忠.再论我国物权法中的“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J].法商研究, 2014, 02:67-72.

[3]高佳, 冯晓健.我国物权法中的平等保护原则[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3:18-20.

[4]孙宪忠.再论我国物权法中的“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J].法商研究, 2014, 02:67-72.

论行政法治下的信赖保护原则 篇8

对于法律自身来说,通过自身的稳定性和强制性,其目的就是要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行政行为在执行过程中因现实情况在不断发展变化,一些行政法律规范就必须随着社会现实发展受到修改,而一些行政行为因违法或不合理而必须对其撤销或废止,另外为了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也需要对某些行政行为加以变更等。因此结合上述情况可知,现实中为了保护相对人因相信法律的安定性以及信任公权力而产生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建立相关的保护制度是必要的,行政信赖保护原则便是旨在保护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应运而生,而我们要深入了解和研究信赖保护原则,首先就要明确信赖保护原则的概念。信赖保护原则被公认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和完善。但是信赖保护原则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信赖保护原则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的行政法学家对其表述不一。

目前,国内外学者都有不同的观点。中国行政法学界对信赖保护原则也表述不一。姜明安教授认为:“信赖保护原则是指政府对自己做出的行为或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不得反复无常。”①应松年教授认为:“信赖保护原则通常指,行政行为的相对人基于对公权力的信任而做出一定的行为,此种行为所产生的正当利益应当予以保护。”②信赖保护原则的基础是要有信赖利益,其实质内容是行政相对人信赖行政机关做出的行政行为能使自己获得现实的或预期的并且能够得到的利益,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公权力合理性和合法性的信任,理应受到保护。因此,笔者认为行政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当行政相对人因对行政机关做出的行政行为产生合理信赖,并通过安排社会活动进而产生信赖利益时,行政机关不得随意变更已做出的行政行为,如若因维护重大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不得不变更行政行为时,也必须赔偿或补偿行政相对人的信赖损失,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二、信赖保护原则的价值

随着现代民主、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不仅要实现形式法治,也要实现实质法治。信赖保护原则之所以能在世界各国得到越来越普遍的适用,是因为其自身拥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到信赖保护原则的现实价值,才能将其更好地引入我国,发挥出其强大的保护功能。

(一)有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信赖保护原则基于保护相对人的信赖利益而产生,要求行政机关维护法律的安定性,不得对做出的行政行为随意变更,这样相对人因对公权力的信赖产生的信赖利益才能得到保障。这是行政法其他基本原则的现实要求,为行政执法提供了指导,实现依法行政、合理行政。司法者在处理案件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也更加重视了个人利益,充分衡量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有利于切实保障相对人的合法利益。③

(二)有利于建设“诚信政府”

信赖保护原则有利于缓和行政机关和相对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家管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想治理好就必须树立起政府权威,使人民愿意信赖政府。政府对自己做出的行为要负责,不能言而无信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信赖保护原则保护相对人因信赖公权力而产生的信赖利益,用法律救济的途径保护既得权益。政府要做到有诚信,就需要行政机关对自身严格要求,迫使行政机关行使权力时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法律赋予其权力是为了保护权利。④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应是和谐共生的关系,行政机关应做到让人民相信自己,赢得人民的信任。只有做到彼此信任,政府才能树立起权威,以实现实质法治,更好地建设诚信政府。

(三)有利于塑造“责任政府”

政府要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就要对人民负责,行政机关如果做了合法或不合理的行政行为,不能逃避责任。行政机关要做到依法行政、合理行政。信赖保护原则限制了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不得随意变更已做出的行政行为,如果不得不变更行政行为而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害,必须赔偿或补偿行政相对人的利益损失,以此逐渐减少乃至杜绝行政机关做出不合法或者不合理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做到对人民负责,有权必有责、违法受追究,这样才能树立起权威性和产生公信力,促使我国行政活动实现实质法治。只有建立起责任政府,公民的合法权利才会得到真正保障。

三、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适用

(一)信赖保护原则在抽象行政行为上的适用

信赖保护原则并不是一开始就适用到抽象行政行为中,随着信赖保护原则的不断发展,其适用范围才渐渐拓展到了抽象行政行为。因为适用时间较晚,所以信赖保护原则在抽象行政行为领域的适用表现形式相对较少,其适用表现形式一般主要体现在不溯及既往方面。法不溯及既往是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它也体现了法律的安定性。法不溯及既往,行政相对人的既得权益就不会轻易受到侵害。行政机关在确需变更抽象行政行为时,对以往的事件应保证不发生溯及力,否则就要赔偿或补偿相对人的损失。如果抽象行政行为随意发生溯及既往的效力,法律的安定性将会得不到保障,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会减弱甚至丧失。信赖保护原则在抽象行政行为中也无法适用。不溯及既往,要求行政机关本着诚实信用的精神。

(二)信赖保护原则在具体行政行为中的适用

由于信赖保护原则在最初得到适用时就主要适用于具体行政行为,所以其对具体行政行为有较多的适用方式,而在众多适用方式中主要是限制行政机关随意变更行政行为。虽然现在民主法治进程不断推进,但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依然存在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情况,这些需要信赖保护原则来加以限制。在具体行政行为做出后,其并不是只对行政相对人具有约束力,行政机关也要受其约束,对做出的行政行为负责。但已做出的行政行为并不是绝对禁止变更的,其可以于事后被撤销或废止。至于具体行政行为在哪些情况下可以被行政主体撤销或者废止,这些都涉及了具体行政行为的确定力问题。具体行政行为的确定力包括形式确定力和实质确定力。形式确定力表现为对行政相对人的效力,要想变更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必须在法定期间内提出请求。而实质确定力系针对行政机关来说的,也是信赖保护原则对具体行政行为的主要适用方式,这表现在行政机关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后,便不能随意做出变更,只有在因维护重大公共利益而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撤销或废止。行政行为并不是绝对不能在做出行政行为后自行撤销或废止,而是要严格限制这种情况,信赖利益受到保护的程度是与该行政行为涉及相对人的利益的重要性成正比的,涉及的利益越重要,就越要限制对该行为变更。

(三)信赖保护原则在事实行政行为中的适用

事实行政行为指的是行政主体做出的不以产生特定的法律效果而以事实效果为目的的行政行为。总体来说,信赖保护原则适用到事实行政行为中时间较晚,适用形式也相对较少,主要表现在行政指导行为中。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不以强制性的手段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协助和指导行政相对人实施或不实施某种行为,以达到行政目的的指导性行为。行政指导也是现实生活中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一种常见的手段。行政指导行为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在实施过程中也会使公民对其产生信赖,如果行政机关的行政指导行为存在不合理或不合法情况,抑或是因为重大过错给公民生产、生活造成损失,行政机关也得赔偿或补偿公民的损失。⑤

四、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的现状和完善机制

(一)现状

在我国,因为长期以来受传统权力至上思想的影响,国家行政机关总是更重视公共利益,个人利益长期被忽视而得不到真正保护,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国家一向会因保护公共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信赖保护问题在我国基本不存在。直到20世纪末,我国对信赖保护的研究还非常少。随着我国建设法治国家和民主国家步伐的加快,公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高,政府为树立威信、保护公民权利,先后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而这些法律法规都多少体现了信赖保护原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对信赖保护原则越来越予以重视。

国务院在2004年3月22日颁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它体现了有限的信赖利益保护的精神。现在法律要求行政机关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保证行政机关有权必有责、违法受追究。这些方面的规定也体现了信赖保护原则在约束行政机关行为的重要性,这对于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的确立是一个积极的推动,也说明政府已经认识到保护信赖利益的重要性。我国《行政许可法》在立法上第一次体现了信赖保护原则,这对于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明确确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该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这正体现出了信赖保护原则对相对人信赖利益保护的精神。2014年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修改后的行诉法当中许多新规定的内容更加保障了当事人的起诉权利,扩大了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围,对行政机关做出了更多约束。如修订后的行诉法第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的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这条首次规定了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出庭应诉,有利于解决以前的告官不见官的难题。这是对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完善,解决现实中复议机关的拖延问题,保障相对人的复议请求得到快速和高效的解决。

虽然《行政许可法》中的许多规定都体现出了信赖保护原则,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也更多体现了信赖保护原则的精神,但这还远远不够,我国在立法方面对信赖保护原则的确立还急需完善。信赖保护原则的价值对于今天要建设诚信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我国来说作用巨大。虽然信赖保护原则近年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快速发展,但由于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的发展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信赖保护原则的完善机制

1.制定《行政程序法》,将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确立为一项基本原则

要使信赖保护原则在实践中得到更好适用,就必须用法律来保障,另外还要建立起信赖保护相关制度。现如今许多国家在立法上已将信赖保护原则上升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立法上仅在《行政许可法》中有所规定。另外,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的适用范围还很狭窄,有些行政行为没有纳入其中,如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如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它们大都通过制定《行政程序法》对信赖保护原则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规定,包括信赖保护原则在哪些情况下得以适用,还有信赖保护原则的一些保护方式等等。这些具体规定为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有效适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只有借助法律来为其保驾护航,信赖保护原则才能得到更好的适用。所以,我国应尽快制定出《行政程序法》并将信赖保护原则确立为行政法上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为行政机关开展行政活动的约束提供了法律依据。还要在《行政程序法》分则中详细规定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适用规则,保证信赖保护原则在实践中得以有效适用。对信赖保护原则详细规定可以促进《行政程序法》的完善,也是我国对信赖保护原则研究的进步。另外,信赖保护原则行政信赖保护原则不应只停留在理论上,还应该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在实践中对其进行完善。应将信赖保护原则普遍适用于公法领域,还应适用到所有的行政行为中,加快我国民主法治的进程。

此外,还要制定《国家补偿法》,完善《国家赔偿法》。只有完善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机制,才能当出现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时,相对人请求赔偿自己的损失拥有法律依据。国家通过这两部法律规定了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的相应机制和程序。目前,在我国的《国家赔偿法》中对行政赔偿做出了规定,使得相对人在现实中请求赔偿有法律依据。但我国现在还没有一部统一的《行政补偿法》,因此在现实实践中,行政相对人很难顺利获得行政补偿。行政补偿制度要成为一种健全的制度,一方面是明确补偿标准,另一方面是完善行政补偿的程序。⑥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出《国家补偿法》,以保障相对人的信赖利益。

2.通过行政途径完善

首先,在行政立法方面应当贯彻不溯及既往原则。在新法制定颁行之后,对相对人以前产生的信赖利益一般是应禁止适用的。如果确因维护重大公共利益而必须溯及既往时,必须赔偿或补偿相对人因此遭受的损失。其次,构建公开、透明信息化政务平台。公民应该享有信息的知情权,行政机关应改变关门独自进行行政活动的做法,那样会使公民没有任何的知情权和参与感。⑦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应将可以向公众公开的信息及时公开,便于民众对行政活动的了解和提出建议,加强行政机关和公民之间的合作,这是建设廉洁、高效和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再次,要完善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行政复议是除了行政诉讼外相对人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条重要途径,这可以纠正行政机关合法或不合理的行政行为,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对行政机关行使公权力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严格行政复议程序,规范行政复议机关的职责,使行政相对人通过行政复议使自己的信赖损失获得救济,以此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行政相对人提出行政复议后,复议机关经审查后认为该信赖利益是值得保护的,应当宣布行政机关做出的行政行为是不合法或不合理的,责令行政机关改正或赔偿损失。

3.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司法救济作为相对人主张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对相对人权利的保护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在司法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建立行政判例制度。为了保护信赖保护原则得以有效适用,一些国家建立了行政判例制度来保障信赖保护原则。在具体案件审判中,法官往往需要使用自由裁量权。因而要保证法律适用的公平,我国应当建立行政判例制度,规范法院的自由裁量权。其次,对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及行政权进行监督。司法机关在受理案件时应对行政机关依据的相关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确保其没有溯及既往。此外,司法机关要能动司法,对行政机关随意变更、撤销决定以及不信守承诺等行为进行监督,对行政权进行规制,保障信赖保护原则得到更好的适用。

五、结语

信赖保护原则在追求民主、公平、法治的今天日益重要,对行政机关实现实质法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社会,政府权威普遍面临挑战,塑造诚信政府、提高公信力,是各个国家面临的一个巨大考验。信赖保护原则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是西方国家已趋于完善,我国应加快在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方面完善信赖保护原则,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信赖保护原则加以适用,学习和借鉴一些国家有益的经验。尽快建立和完善信赖保护制度,这对于促进我国民主法治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信赖保护原则在当今世界已被许多国家所确立,并且很多国家将其作为了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信赖保护原则从产生、发展到趋于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而在我国,由于引入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的时间较晚,对信赖保护原则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在立法、司法、实践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信赖保护原则在维护法律安定性、建设诚信政府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使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得到更好适用,必须建立信赖保护原则的完善机制。首先,立法方面应作为先导,制定《行政程序法》,将信赖保护原则规定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完善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制度;其次,在行政方面,要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拓宽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范围,完善行政复议制度;最后,在司法方面,加强司法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和规制,建立行政判例制度,对行政机关做出行政行为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监督。通过各方面的完善机制以实现对公民的存续保护,保护相对人的信赖利益。

保护的原则 篇9

1.1 炉变保护定值

(1) 速断保护定值:规程对用户炉变的速断保护定值、炉变低压侧没有灵敏度要求, 为了提高炉变故障时保护动作的灵敏性, 我们把炉变速断保护的保护范围延伸到炉变低压侧。

(2) 过流保护定值:规程规定, 炉变过流保护定值在炉变低压侧故障时应有1.5倍及以上灵敏度, 动作时限0.3-0.5S;为了提高炉变故障时灵敏启动过流保护的快速性, 动作时限减小为0.1S。

上述配合整定的炉变保护定值, 在炉变低压侧故障时, 炉变的速断和过流保护均能快速启动, 即使一种保护拒动, 另一种保护也能可靠动作、切除故障。

1.2 进线开关保护定值

(1) 速断保护定值:因进线开关的速断保护与炉变的速断保护均不带时限, 无法实现动作时间上的配合, 此种情况下, 一般规定进线开关的速断保护不投入运行。但为了确保炉变故障时用户端的保护能快速、可靠地切除故障, 我们把进线开关的速断保护也投入运行, 在电流值上与炉变速断定值满足1.1—1.2倍的配合系数。

(2) 过流保护定值:规程规定, 进线开关的过流保护在电流值上按与炉变过流保护定值有1.1—1.2倍的配合系数整定, 并要求在炉变低压侧故障时, 要有1.2倍及以上的灵敏度, 在动作时限上要比炉变过流保护大一个时间级差;为了提高进线开关保护的快速性、可靠性, 实际计算时, 在满足电流值配合系数的基础上, 我们把进线开关的过流保护动作时限与炉变的过流保护动作时限整定为相同的值, 即为0.1S, 并把在炉变低压侧故障时的灵敏度提高为1.3倍及以上。

按上述配合整定的进线开关保护定值, 在炉变故障时, 会与炉变的速断、过流保护同时启动, 确保了故障的可靠切除。

2、变电站主变及出线开关保护定值

2.1 过电流保护整定原则

(1) 站内主变35KV侧增加一段时限速断保护, 要求在本侧母线故障有1.5倍灵敏度, 0.3秒跳本侧开关。

(2) 站内35KV出线开关。速断保护定值:我们在实际整定出线开关速断定值时, 在满足与用户进线开关速断保护定值有1.1-1.2倍配合系数的基础上, 把出线开关速断定值的保护范围扩大到用户炉变低压侧。这样, 如用户厂内有故障时, 速断 (过流Ⅰ段) 保护有可能与用户进线开关一同动作, 快速切除故障, 以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

过流保护定值:变电站侧线路开关过流 (过流Ⅱ段) 保护, 按与用户进线开关过流保护定值有1.1-1.2倍的配合系数整定, 并要求在用户炉变低压侧最小方式下有1.2倍的灵敏度, 时间上, 在系统发生高载能用户故障, 造成电网变压器损坏事故后, 上级有关文件特别规定:高载能用户出线开关过流保护动作时限不得大于1S;我们在严格执行上级和有关规程规定的同时, 把微机保护装置的过流Ⅱ段时限整定为0.3S, 即与用户进线开关过流保护时限的配合级差定为0.2S, 而普通保护装置整定为0.5S, 即与用户进线开关过流保护时限的配合级差定为0.4S。

按上述配合整定的变电站出线开关过电流保护定值, 能充分反应用户各级设备的故障, 起到了对用户故障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

2.2 零序保护整定原则

目前, 我局变电站多为35KV低压系统接带高耗能, 且普遍采用谐振接地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方式, 实际运行中发生接地故障时, 非接点故障相电压升高到线电压, 极易发展成相间短路, 导致电缆头等设备损坏, 扩大事故。为了能够及时消除单相接地故障, 克服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无法消除接地故障的缺点, 已将多个变电站35KV系统改造为小电阻直接接地系统。改造后, 当某条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 该线路的零序保护启动, 开关跳闸自动切除接地线路。当接地线路保护或开关拒动, 或其他原因导致接地线路未在规定时限切除, 则主变低压侧零序保护启动, 相对应的故障段主开关跳闸。

2.2.1 站内主变35KV侧

零序电流Ⅰ段:与3 5 K V出线零序电流Ⅰ段配合, 灵敏度KLM=1.5 (校主变35KV侧母线接地故障) , 0.3秒跳本变本侧开关;

零序电流Ⅱ段:与3 5 K V出线零序电流Ⅱ段配合, 灵敏度KLM=2 (校主变35KV侧母线接地故障) , 0.6秒跳本变各侧开关。

2.2.2 站内35KV出线

零序电流Ⅰ段:躲开电容电流, 灵敏度KLM=1.5 (校线路接地故障) , 时限为0秒;

零序电流Ⅱ段:躲开电容电流, 灵敏度KLM=2 (校线路接地故障) , 时限为0.3秒。

因变电站35KV出线均接带高载能用户, 零序保护投入以后, 用户起炉时, 不平衡电流较大, 35KV出线零序电流Ⅰ段保护频繁启动跳闸, 故经过重新复核计算, 因此定值改为:

(1) 站内主变35KV侧。

零序电流Ⅰ段:与3 5 K V出线零序电流Ⅱ段配合, 灵敏度KLM=1.4 (校主变35KV侧母线接地故障) , 0.5秒跳本变本侧开关;

零序电流Ⅱ段:灵敏度KLM=2 (校主变35KV侧母线接地故障) , 0.7秒跳本变各侧开关。

(2) 站内35KV出线。

零序电流Ⅰ段:躲开电容电流, 灵敏度KLM=1.2 (校线路接地故障) , 时限为0.15秒;

零序电流Ⅱ段:躲开电容电流, 灵敏度KLM=1.5 (校线路接地故障) , 时限为0.3秒。

在保护定值整定方面实施上述各种措施后, 充分确保了用户设备故障时, 各级保护定值的正确、可靠、快速的启动, 进一步降低了用户故障向电网倾蚀的可能。

总之, 随着用户生产和设备的不定性变化, 有些炉况不太好的用户炉变, 在起炉时由于冲击电流太大 (已超过正常冲击电流的最大值) , 在满足灵敏度要求的情况下, 速断、过流定值躲不开冲击电流, 造成炉变一起动就跳闸, 用户生产受到影响。这些特殊问题的出现, 仍有待于我们摸索经验, 改进、解决。

摘要:近年来我地区电网投运的高载能已占地区负荷的85%左右, 且蒙西电网已发生多起因高载能用户厂内设备故障越级至变电站造成变压器损坏的事故。为避免类似电网事故的发生, 我特别对高载能用户保护整定进行了研究。

保护的原则 篇10

信赖保护原则作为一条重要的公法原则最早始于德国。德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起, 就将信赖保护原则与依法行政、法律安定原则、比例原则等置于同等地位而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随后在1973年10月举行的德国法学者大会上, 第二议题就选定“行政法之信赖保护原则”, 从此确立信赖保护原则在现代行政法上的重要地位。之后在德国的《联邦行政程序法》第48条和第49条对信赖保护原则作出了明文规定。受德国信赖保护原则的影响, 其他国家比如法国、英国、日本、美国、韩国。都有对信赖保护原则不同程度的运用。

行政权作为国家权力的一部分, 人民把行政权赋予政府, 就是让政府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使政府对公民的个人利益给予更多的尊重和保护。信赖保护原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顺应时代的要求应运而生。

行政法上信赖保护原则的含义

我国最早在1999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开始关注和涉及到信赖保护的问题。其中第59条这样规定:“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2项规定, 判决撤销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将会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 人民法院在判决撤销的同时, 可以责令被诉行政机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1) 此法条所表达的对于违法行政行为的撤销以及对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行政机关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这便是信赖保护原则的明显体现。我国《行政许可法》第8条的规定被学者们称之为信赖保护原则。第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 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 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 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行政主体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规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 行政主体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2) 综合不同观点, 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基于行政法治原则, 行政行为一经做出就被推定为合法有效, 它具有对世的效力。行政相对人对于此行政行为要给予一定的信任和依赖, 行政相对人基于对行政行为的信赖所产生的合法利益, 法律同时也要给予保护。行政主体不得擅自改变或者撤销已经作出的行政行为或承诺, 即便是行政机关的自我纠错也要受到限制。行政机关撤销授益性行政行为, 对于违法的授益性行政行为, 特别是在违法原因可归责于行政机关的情况下, 应当首先保护受益相对人的权利或者利益, 行政机关原则上不得擅自撤销, 如确实基于明显重大公共利益的需要而收回该项权利或者利益, 也必须给予受益相对人补偿。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要受到法律保护, 在被许可人行为没有违法的情况下, 不得撤销。信赖保护原则是平衡行政权力和个人权利的一条重要原则, 即使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变更的, 一旦被许可人所信赖的利益受到损失行政机关也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上的适用

信赖保护原则应是整个行政法的主要原则之一, 但是目前主要适用于行政许可领域中, 即大量的授益行政行为范围内。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上的具体适用。

1. 信赖保护原则在具体行政行为撤销中的适用

具体行政行为的撤销, 是指行政机关对已经生效的但存在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的效力通过法律程序予以消灭的行为, 根据违法程度的不同, 对于行政行为予以全部或部分撤销。对于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 撤销完全符合依法行政原则的必然要求。但是, 行政相对人基于对该行政行为效力的信任已经产生了值得保护的信赖利益, 撤销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符合了法治原则, 却可能损害公民的合理预期从而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 行政机关不得随意撤销已经存在的行政行为, 即使是“有错必纠”的情形也应予以必要的限制。

对于给行政相对人带来权益的授益行政行为的撤销一般要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 因为该授益行政行为带来了一定的信赖利益给行政相对人, 行政相对人基于对该行政许可的信赖而进一步产生了合法的个人利益。表面上来看, 对于违法的负担行政行为进行撤销, 既可以体现有错必纠和依法行政原则, 又可以减轻相对人负担, 其撤销通常不发生既得权益或信赖利益的保护问题, 原则上应可随时加以撤销, 但是我们发现在现实案例中并非如此。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相对人履行负担行政行为后, 已经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个人利益, 对于负担行政行为不加考虑的撤销, 势必会给行政相对人带来很多不利, 会给其合法利益造成侵害。因此, 对于负担行政行为的撤销也要慎重为之, 不得随意。

2. 信赖保护原则在具体行政行为废止中的适用

行政行为的废止是指由于法律变更或事实变化而引起合法行政行为的效力停止。废止的原因是因形势、法律或政策的变化或者行政行为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而产生, 并非由于具体行政行为的违法或不当所致。行政相对人基于对合法的行政行为信赖而产生相应的信赖利益, 这个利益应该得到应有的保护, 所以对于相对人的授益行政行为原则上是不得随意废止的, 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

不论是对于行政行为的撤销还是废止, 两者所考量的标准是一致的。这个标准就是对信赖利益和否定原行政行为所维护的公共利益进行客观的对比。前者显然大于后者时, 不得撤销或废止原具体行政行为;在相反情形下行政行为可以被撤销, 但不能溯及既往, 对于给行政行对人所造成的损失必须给予合理补偿。

3.信赖保护原则在抽象行政行为中的适用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针对不特定的对象制订和发布能够反复适用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也是行政主体做出的一类重要行政行为。公民基于对政府和公权力的信赖, 对于已经生效的抽象行为会给予一定的尊重和认可, 伴随这种尊重和认可, 公民会作出一系列的生产和生活安排, 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信赖利益。原则上抽象行政行为不得具有溯及力, 即使在特定情况下可溯及既往, 也不得限制或者损害相对人已经依法取得的利益。但是, 如果该抽象行政行为明显违反上位法, 或者行政相对人以不正当的方法或提供不正确的材料, 使行政机关做出该抽象行政行为的, 不适用信赖保护原则;如果行政相对人只是希望或者期待而未表现其已生信赖的事实, 由于欠缺信赖要件, 也不适用该原则。 (3)

我国信赖保护原则完善的制度构建

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上的理解和适用, 还存在很多问题, 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 信赖保护原则不能在相应的法律秩序下发挥最大的作用。结合我国《行政许可法》对于信赖保护原则规定之不足, 从法律制度上就完善信赖保护原则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明确“公共利益”的界定

《行政许可法》第2条第2款规定了行政机关可以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撤销或变更已经存在的行政许可。由此可见, 撤销或变更已经做出的行政许可的重要依据是保护公共利益。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4) 我国目前对于公共利益仍然没有明确界定, 导致了其理解的模糊性。作为以国家意志行事而存在的行政法, 其目的在于维护以公正为核心的公共利益, 在学理和法律上应明确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 才可能使以其作为基础的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建立健全行政补偿制度

公民信赖利益保护离不开完善的行政补偿制度。目前许多国家的法律都规定要给予合理补偿。目前我国《行政许可法》第8条也有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的规定, 但是此规定过于笼统, 具体操作性不强。行政补偿制度要成为一种健全的制度, 一方面是明确补偿标准, 另一方面是完善行政补偿的程序。《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8条2款:“相对人所得到的财产补偿不得超过相对人在行政行为存续时所具有的利益。”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第120条规定:“授予利益的违法行政行为经撤销后, 受益人因信赖该处分而遭受的财产损失, 撤销机关应给予合理补偿, 补偿额度不得超过受益人因该处分存续可得之利益。” (5) 以上规定我们都可以借鉴, 既要明确行政相对人领取补偿的程序, 也要明确包括行政主体给予补偿的程序, 使补偿确定在既得利益和期待利益之间。因此, 要加强行政补偿立法, 才能更符合信赖保护原则的精髓和要求, 才能实现真正的诚信政府。

3. 将信赖保护原则纳入《行政程序法》

我国至今还没有出台《行政程序法》, 信赖保护原则的有效行使, 离不开其在行政程序法中的地位。我们探讨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只有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固定, 才能更好地规范行政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的行为。在制订《行政程序法》时, 总则中应当明确规定信赖保护原则将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确定其重要地位, 信赖保护原则应该被作为一项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纳入其中, 其作用不仅在于提供事后的权利救济, 而且在于事先规范行政行为从而控制行政行为的任意性。分则中要使信赖保护精神贯穿其中, 翔尽具体地规定行政行为撤销、废止时对行政相对人的信赖保护。我们不仅要在实体上对信赖利益保护原则进行详尽规定, 在程序上也要明确其具体行使的过程、步骤和方式。只有通过《行政程序法》将信赖保护原则确定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法治的实现才可能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一章第8条, 2003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四次会议通过.

[3]李惠宗.行政法要义[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4:128-12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20条、第22条,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5]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第120条, 1999年1月15日立法院通过.

[1]宋功德.行政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2] (德) 平特纳、朱林译.德国普通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大学出版社, 1999.

[3]翁岳生.行政法 (上) [M].台北: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00.

[4]黄学贤.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J].理论法学, 2002 (5) .

保护的原则 篇11

关键词:文物保护 基本原则 问题

近些年来,文物的保护工作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是国际国内对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却存在着一些分歧,导致文物保护的具体实践工作与对保护效果的评价出现了相应的矛盾,甚至在保护过程中出现了“保护性破坏”的现象。同时,由于理论与实践间的存在的问题与差异直接导致文物保护工作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天笔者将在此对文物保护的原则与保护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这两方面作出相应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文物保护的具体实践工作。

一、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文物保护的原则是文物保护的实践工作所需遵循的,虽然目前争议颇多,但是有几项原则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成为指导世界文物保护工作的几个基本原则。这几项基本原则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考古现场上文物保护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由于考古现场条件的不足,决定了现场文物保护工作具备临时性的特点,那么,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应注意其工作过程中所采用的材料与相应的技术不能对后续研究保护造成负面影响,这是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所需要遵循的总原则,和后续实验室的保护工作有着本质性的差异。而考古现场的保护工作由于场合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它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事先取样。对文物的科学分析是研究的重要步骤,而相应最接近原貌的样品则是进行研究和科学分析的重要依据。事先取样原则也是现场文物保护工作需要遵循的,以尽量还原文物的原始状态,减少后期科学分析与研究所出现的偏差。样品一般包括地下土壤、菌种、地下水、空气、地下的温度湿度的记录等,以还原文物存在的具体环境。对文物样品的取样应本着对文物损伤最小化的原则,尽量采取微损或无损分析技术,但同时也应该兼顾今后文物科学分析和保护研究的需要,以尽量减少后期分析研究可能出现的偏差。

(2)尽量减少人为干预。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应该尽量保持文物的原貌,减少人为的干预。如果一件文物出土本身状态良好,则尽量保持其原本状态,不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包括简单的清洗工作,以免对后续的实验室研究工作增加负担。

(3)可逆性与可再处理。可逆性与可再处理性是在必须文物进行相关处理的情况下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可逆性是指对文物所进行的任何处理日后都能在对文物不产生任何损伤及改变的前提下将它去除,这在科学上有着严格的定义,真正意义上的可逆性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可再处理性一般是指清除不掉的材料不会对后续的处理造成防碍的特性,它承认文物保护技术具有阶段性,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这两点都需要引起注意,在文物保护的工作过程中综合考虑,尽量不违背这两点基本原则。

2.后期文物保护与修复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1)尽量不改变与破坏文物原貌。研究者由于时代科技水平与自身专业水平的限制,不可能通过研究揭示文物所包含的全部历史信息,为了确保后人进一步研究时,所提供文物物质实体的真实可靠性,要求所有研究者对文物所施加保护与修复措施都应做到尽量不改变和破坏文物的原状,这是文物保护最基本的原则。当然,这种保护应该以不损害文物本身为基准,例如对文物有侵蚀作用的成分则应作出相应的处理,以免加速文物被破坏的速度。而在文物的保护过程中,有一些业已形成的损害是需要后天的修复完成的,为了尽量维持文物原貌,在修复材料的选择上尤要以此为根本性原则,尽可能保留文物本身所包含的信息与价值。首先,要确保修复材料尽可能接近文物的原材料,其颜色、材质与制作工艺都应尽可能接近;当不得不使用现代材料时,应做到尽可能隐而不露,在实施操作的过程中要尽量不损害文物本身的纹饰,力求做到“修旧如旧”,尽可能保存文物原貌。此外,在对文物作出修复的部分应当有相应的具体记载,以便于后世研究更好地掌握研究情况,减少后续研究的麻烦。

(2)尽可能地延长文物存在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这对保护文物与修复文物的材料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也就是说,对文物进行修复与保护的材料应该保证其安全性与持久性,一方面不会影响文物本身的存在状态,另一方面则延长文物存在的时间。如果保护材料很快就老化变质,不仅需要再次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修复,材料自身的老化状况譬如断裂、发黄、粉质等都会对文物本身带来程度不同的损害,因此材料的选择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与评估、分析,结合文物自身的特质具体选择相应的材料。

二、当前文物保护所存在的基本问题

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现今随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为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1.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宣传管理滞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但是现今国人的文物保护意识仍旧不强,有关部门相关的宣传、管理工作都不到位,致使一些不法分子盗窃古墓、走私文物等犯罪行为日益猖狂,而相关部门打压力度却严重地不到位。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在城乡规划上,只重视经济利益,而置文物保护工作于不顾,让大批珍贵文物沦为经济利益的牺牲品,譬如贵州省遵义市的政府部门盲目将遵义会议会址的大面积历史街区建筑拆除殆尽,对遵义历史文化名城和遵义会议会址的环境风貌造成了严重破坏,这种种行为都亟需有关部门加强宣传管理,提高國人的文物保护意识,严厉打击有关的违法犯罪行为。

2.专业人才匮乏,断层现象严重。文物研究队伍人员少、素质低。社会上文物工作急需的考古、历史、文物鉴定、管理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专博结合的综合性型人才稀少。一些专业人才不愿到基层文物部门工作。加之,受经费和人员编制的制约,具备一定文博知识的人才又调不进来。现有人员又多是非文博相关专业毕业的人员,接受专业培训锻炼少,造成基层博物馆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这些都对文物的保护工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亟待改善。

三、结论

由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实践性,加之当前专业人才仍然较为匮乏,直接导致当前相关的理论研究不够,这不得不说是保护工作的一大缺憾,我国地大物博,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其文化遗产灿烂而丰厚,但是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却处于相对滞后的位置,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明确其间的问题所在,对于今后的实践工作尤有裨益。所以,希望国内能加强文物保护的理论研究,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完善相应的体制,将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升到一个新层次。

参考文献:

[1]庄孔韶.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与实践的思考[N].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3.

论物权平等保护原则 篇12

一、物权平等保护原则的理论思考

(一) 平等保护原则的民法视角考察。《民法通则》第3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是对平等原则的确认, 意指“在民事活动中一切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 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1]。由于民法调整的是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因此笔者认为从调整对象加以分析。从财产关系方面来看, 集中表现为民事主体的合法财产利益得到平等保护。无论是自然人、企业法人或是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的财产在民法领域中受到平等对待;从人身关系来看, 平等原则是指人格平等, 即民事主体享有独立平等的法律人格。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没有上级和下级、领导和被领导的区别, 行为主体一旦被民法所确认, 其法律地位都归于一致。依此看来现行《物权法》中的“物权平等保护”应从三个方面来加以强调:

1.物权主体法律地位的平等。根据现行的《物权法》我国虽然存在国家、集体、私人等不同的物权主体, 但是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不能因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更不能歧视对待。这是贯彻平等保护原则的前提和基础。

2.法律都平等地禁止侵犯各种主体所享有的物权。《物权法》第56条规定:“国家所有的财产受法律的保护,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哄抢、私分、截留、破坏。”第63条规定:“集体所有的财产受法律保护,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哄抢、私分、破坏。”第66条规定:“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哄抢、破坏。”也就是说, 无论是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物权还是私人所有的物权, 都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哄抢、私分、截留和破坏。

3.任何主体的物权受到侵害之后, 各物权主体都应受到平等保护。只要是合法所得财产, 都应受到物权法的平等保护, 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 各种物权人在其物权受到侵害以后, 都可以平等地享有物权请求权、侵权请求权以及其他请求权。通过行使此种权利, 从而使遭受侵害的财产得到恢复, 遭到侵害的权利得以补救, 遭受妨害得以排除。另一方面, 各个物权人无论在保护范围和保护的力度, 都应当是一致的。不能因公有和私有而有所区别。

(二) 物权平等保护原则的宪法依据。

1.计划经济体制是对国有财产进行特殊保护的宪法依据。对国有财产进行特殊保护最初体现在1922年的苏俄民法典中, 该规定是以其宪法为依据的, 此后区别保护物权为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法和学说所继受。虽然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根据宪法的规定, 苏联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但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必须服从于国家计划的领导, 因此, 有计划地发展经济是苏联管理经济的主要手段, 国民经济的计划化是苏联的宪法原则。

但是在建立在社会公有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不存在公法和私法的划分, 经济领域的一切都属于公法的范围, 而不属于私法范围。这种理论“抹杀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对立, 把民法中的人由私人变为公民, 把经济活动的动力机制由私人利益替换成政治热情, 使经济缺乏活力, 使民法成为政治国家的驯服玩具”[2]。而且, 由于实行计划管理, 个人利益被抽象为一元的国家利益, 作为一个“部件”, 个人只有服从“大工厂的指挥者”的义务, 因此不可能有契约化的相对于国家独立存在的利益群体, 国家与社会二元一体。由于我国宪法和民法的制定都以苏联为主要的参照, 故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被我国采纳。所以国有财产主要依据国民计划经济运行, 而各类民事主体有不许遵守该计划, 故在国有财产权与其他主体的财产权相冲突时以不违背国家经济计划为由对国有财产进行特殊保护也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

2.市场经济体制是物权从区别保护向平等保护转变的宪法依据。在对我国1982宪法的先后四次修改中, 最主要显著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 于1993年将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其二, 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法律地位, 并越来越强调对其加以保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国家、集体和私人的法律地位是不同的;相反,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 因受价值规律的支配、竞争机制的影响, 各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且意志是独立自由的, 可以说, 尽管我国宪法条文没有很明显的改变, 但将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确实对民法观念的转变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并成为理解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概念的经济内涵的新基础, 因此, 区别保护各类主体享有的物权的宪法依据已经丧失。早在1979年, 邓小平同志为了摆脱“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东西, 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3]的传统观念。他指出其错误, 并进一步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4]。实践也证明了两者是不存在抵牾的。

可见,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对民法的基本观念的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对物权法中的物权平等保护原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是物权从区别保护向平等保护转变的宪法依据。当然, 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和私有财产的法律地位, 并越来越强调对其加以保护, 是对物权法实行平等保护合宪性的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的佐证。

3.物权的平等保护不会导致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丧失。对国有财产进行特殊保护的依据是宪法关于计划经济的规定, 那么, 自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后, 应当对物权予以平等保护也就水到渠成。国有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不过表明对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 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左右着其经济形式。“如果认为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 国有经济因素经营不善、管理体制落后等原因导致亏损、倒闭而丧失主导地位, 将导致对社会主义概念的经济内涵的否定, 这是不合逻辑的。在物权法中, 社会主义概念的经济内涵在其中应当得到体现, 但这种体现主要是某些类型的客体 (物) 只能有代表全民或集体的民事主体享有所有权, 对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进行平等的保护, 不意味着公有财产亏损, 国有企业倒闭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也不能表明私有财产增加一定将导致公有财产减少。因此, 根据客观要求, 对物权实行平等保护在逻辑是不会影响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5]。

《物权法》在将基础性经济资源作为国家、集体所有权的客体的前提下, 贯彻物权的平等保护, 鼓励平等竞争, 既体现社会主义概念的经济内涵, 又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二、物权平等保护原则的误区与澄清

(一) 公有财产特殊保护论。

1.公有财产神圣的缘由。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主要源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确立与资本主义国家截然相反的财产保护原则, 主要是从经济基础的简单比较中得出来的结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 保护和加强国家所有制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因为国家所有制是国家力量的后盾, 是社会制度的基础和人民舒适生活的源泉。中国社会主义宪法也或多或少的遵循了这一思维模式。1975年《宪法》第8条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不可侵犯。国家保障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国家禁止任何人用任何手段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和公共利益。”1978年《宪法》第8条规定:“社会主义公共财产不可侵犯。国家保障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国家禁止任何人用任何手段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破坏国家经济计划, 侵吞、挥霍国家和集体的财产, 危害公有利益。”1982年《宪法》则明显确立了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它在第12条中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公有财产, 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虽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并没有直接规定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而是在所有制的意义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不容侵犯。但是, 所有权是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 是物权制度的基础。在所有制上确立的公有制或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定反映了对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态度。从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确立的财产保护原则和规定方式来看, 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确立公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 主要是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宪法与财产保护法律的具体规定要反映经济制度的这一要求的思维角度而得出的结论。

2.物权平等保护不违背“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宪法原则。《物权法》第4条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害。” (即“物权平等保护原则”) 违反了“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即“违宪”) 。理由如下:第一, 传统物权法是建立在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上的, 其主要的功能是保护私人财产权利。而我国制定的物权法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的, 其功能是既要保护私有财产也要保护公共财产。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并存于一部法律之中, 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第二, “平等保护”虽然符合《宪法》第6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规定, 但却忽视了以“公有制为主体”,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虽然是并存, 但有主次。“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直接呼应社会主义公有制的, 要维护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从生产资料的角度看, 私有财产与非公有制经济相对应。如果将私有财产与公共财产置于平等保护地位, 一般来说, 也就是将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置于平等地位, 即矛盾根源。而“物权的平等保护”与“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不抵触是因为对财产的侵犯分为“非法侵犯”和“合法侵犯”。从“非法侵犯”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私人财产还是公有财产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如果从“合法侵犯”的角度看则仅公共财产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私人财产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并且“公共财产不可侵犯”不仅是一个“现在”命题, 也是一个“将来”命题, 它与整个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相伴随, 而“物权的平等保护”仅是一个“现在”的命题, 仅应当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初级阶段通过平等保护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是为了将来的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上, 更好地发展公有制经济。

(二) 私有财产特殊保护论。

1.私有财产神圣的缘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律基础。这种观点认为, 物权法是私法, 应当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主, 所以整个物权法都应当围绕私有财产的保护而展开。如果讲平等保护, 就离开了物权法的私法性质。应当承认, 私有财产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它与生命权、自由权一起被并称为公民的三大基本权利, 鉴于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下, 实行“一大二公”, 对公民的财产权缺乏必要的保护, 因而强调应当将加强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 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物权法不能仅保护私有财产, 而把保护包括公有财产的其他财产排除在外, 所以在坚持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时, 必须摒弃只注重一类财产而排斥其他财产的观点,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下理解不准确、认识出现偏差所造成的, 也没有准确地把握物权法的立法目的和任务。

2.“物权平等保护原则”不会进一步加速私有化进程, 促进两极分化。对于“会进一步加速私有化进程, 还逐渐消灭公有制”的问题, 笔者认为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际看, 物权的平等保护肯定会起到进一步发展非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但是由此得出“必将进一步加速私有化进程, 还逐渐消灭公有制”的结论为时尚早。为此, 我们应当理解“私有”的各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就生活资料而言, 在阶级社会除了在特定的国家在特定时期存在某种的形式公有外, 都是私有。因此我们担心的无非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化问题。实际上, 在现代社会, 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都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关键是以谁为主导、以谁为基础的问题, 如果说物权的平等保护会加速非公经济的发展, 那么同样的道理也会加速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过非公有制经济而人为地置于不平等的地位。如果将两者置于不平等的地位, 那么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该怎么办?虽然物权平等保护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而市场经济的自发倾向又是私有化, 但是, 在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们的人民民主政权可以站在社会主义的立场上, 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 自觉地克服市场经济固有缺陷, 使其始终朝着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方向前进。

三、我国现阶段行政救济制度在物权平等保护原则上的现状及改进

(一) 我国现阶段行政赔偿制度在物权平等保护的缺陷及改善。与新颁行的《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相比, 我国的行政救济制度在对物权平等保护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其中最突出的是行政赔偿标准和计算问题。“所谓行政赔偿标准是国家支付赔偿金赔偿行政侵权受害人损失是所适用的标准。从世界各国的赔偿制度来看, 行政赔偿标准大致有三种, 即惩罚性标准、补偿性标准和抚慰性标准。我国行政赔偿主要是采用抚慰性标准, 这主要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实力和财政状况不如发达国家, 不可能对受害人进行充分的赔偿, 只能以保障公民、法人的生活和生存的需要为限, 因而也称为‘生存保障原则’”[6]。根据这一原则, 我国对受害者所受财产损失只赔偿直接损失而不赔偿间接损失, 人身权所受损害只赔偿身体所受损害及直接损失而不赔偿精神痛苦及间接损失, 且有最高额的限制。据《国家赔偿法》第28条规定, 财产权损害赔偿有以下问题:一是对违法取得的财物 (金钱) 赔偿, 只规定返还, 未规定赔偿利息, 对其受到的间接损失也不再赔偿的范围之内;二是对不能返还财产或财产不能恢复原状的, 根据损害程度给于相应的赔偿。此处“相应的赔偿”指什么?内涵?完全足额赔偿还是适当赔偿?而且对财产已经拍卖的, 则给付拍卖所得的价款。那么要是拍卖所得的价款低于原物实际的价值又该如何?三是吊销许可证和执照, 责令停产停业的, 赔偿停产停业期间必要的经常性的费用开支 (各种税费、水电费、仓储保管费、房屋租金、职工基本工资) 。至于停产停业期间损失的实际利益和利润, 国家目前尚不予赔偿;四是对财产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按照直接损失给予赔偿, 在我国, 直接损失不包括可得利益在内。对照《物权法》的规定:对物权损害实行足额补偿的标准:如第42条:征收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 应当依法给予拆迁补偿, 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征收个人住宅的, 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由此可见, 《物权法》规定的足额补偿体现了国家与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作为物权主体在相互关系上为一种平等地位, 而《国家赔偿法》反应的却是国家与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在物权问题上的不平等地位, 国家对公民的一方物权如违法加以侵害可以不予等值等价的赔偿而只是一种“抚慰性”的补偿。对此, 《国家赔偿法》应结合《物权法》做出相应调整和修改。

(二) 我国现阶段行政复议制度在物权平等保护上的现状及完善。

1.行政复议中的“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制度没有体现物权平等保护原则。现行《行政复议法》明确规定“复议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制度, 即在行政复议期间原则上不停止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只是在例外的情况下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法》第21条规定四种例外的情形:一是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二是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三是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 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 决定停止执行的;四是法律法规停止执行的。行政行为执行不因复议而停止的, 是基于优先维护公共利益的考虑, 代表公共利益的国家机关的管理必须有连续性和不间断性, 并且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确定力和执行力等法律效力, 因此未经法定程序由法定机关宣告行政行为失效前, 行政行为不因起诉而停止。这与《物权法》的物权平等保护是很不一致的。从行政复议的功能和性质来看, 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具有一定司法性的行政行为, 是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和纠错机制的环节, 它不同于法院通过行政诉讼审查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司法审查制度。照此看来, 第21条中的停止执行条件中的“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就行政机关能否中立地贯彻“物权平等保护原则”是值得考量和斟酌的。

2.我国现阶段行政复议制度的其他方面 (后果处理和外部责任) 在物权平等保护上的缺陷及改进。违法的规定被有权机关撤销后, 对依据该规定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当予以撤销或者确认违法, 对其造成的损害申请人可以获得赔偿, 对于同类行为的相对人可以在法定期限内为申请复议或者由于行政机关未告知诉权致使行政相对人逾期未能申请复议的, 是否可以获得赔偿, 《行政复议法》没有对此加以规定。依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抽象行政行为不属于赔偿范围, 如果《行政复议法》能够明确违法规定的赔偿责任, 则有助于消除理论上对这一问题的争论, 也更能彻底贯彻物权法中的物权平等保护原则。尽管《行政复议法》规定了行政复议机关以及行政复议机构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违法、失职的法律责任, 但这种责任是内部责任, 对于如何促使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履行复议职责, 真正发挥行政复议制度的作用, 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正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功能, 欠缺制度上的保障, 特别是外部责任的规定。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复议机关作出维持决定或者不作决定, 起诉时以最初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 复议机关改变原行为的, 以复议机关为被告;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 经复议的案件, 由最初造成侵权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赔偿机关, 复议决定加重损害的, 复议机关对加重部分履行赔偿义务。立法上的这种责任分配极易导致复议机关为了避免自身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或者国家赔偿的义务机关, 对于其受理的复议案件, 明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当, 却仍然作出维持决定或不作决定, 从而损害行政相对人的权益 (物权) , 阻碍物权平等保护的贯彻。如果在立法中规定, 经复议的案件, 在行政诉讼中, 起诉时一律以复议机关为被告;在国家赔偿中, 一律以复议机关为赔偿机关, 复议机关在履行赔偿后, 可以向最初造成侵权的行政机关追偿, 如此, 必将促使复议机关依法履行复议职责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利益 (物权) , 促进贯彻物权平等保护原则。

(三) 我国现阶段行政诉讼制度在物权程序上平等保护的不足及改进。

1.行政诉讼的“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行为执行”制度未能体现平等保护。《行政诉讼法》明文规定:“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行为执行”制度。《行政诉讼法》第44条规定了三种例外情形:一是被告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二是原告申请停止执行, 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三是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行政行为执行不因诉讼而停止的, 基于优先维护公共利益的考虑, 代表公共利益的国家机关的管理必须具有连续性和不间断性, 并且行政行为均具有公定力、确定力和执行力等法律效力, 因此未经法定程序有法定机关宣告行政行为失效前, 行政行为不因起诉而中止。这与《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是很不一致的。首先, 这个规定只强调行政行为的公定力, 考虑的是以其代表的公共利益的优先, 而忽视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包括物权) 的平等保护, 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置于明显的不平等的地位。其次, 《行政诉讼法》第44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定停止执行的条件之一是:“原告申请停止执行, 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言外之意是说, 如果停止执行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人民法院就要裁定不停止执行, 至于因不停止行政行为会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利益就可不必要顾及。这显然未能体现平等保护精神。笔者认为, 这种与《物权法》平等保护原则不一致的制度规定必须加以修改诉讼期间是否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不能固守社会公共利益优于私人利益的观念, 应当树立平等保护的思想。

2.“行政诉讼不适用调剂”阻碍贯彻平等保护原则。《物权法》第32条规定:“物权受到侵害的, 权利人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加以解决。”这个规定并未限制只针对私权力侵害而不针对公权力侵害, 那么也就是说, 如果物权受到公权力的侵害, 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也可以通过和解、调解或诉讼等途径加以解决。但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 不适用调解。”两法相比较, 《物权法》规定的程序更能实现平等保护。理由有三:一是保护途径的多样化, 包括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等;二是和解和调解的适用可使双方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协商, 消除多抗, 增进合作, 真正实现案结了事;三是可以及时解决矛盾, 减少因诉讼带来的人力、物力、经历和时间的耗费, 保护纠纷之外的物权不受不应有的损害。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诉讼不调解制度过于僵化, 使保护渠道过于单一、片面, 也认为凸显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身份差异和行政管理中的不平等。从国外经验来看, 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在司法审查和行政诉讼中, 都不同程度地允许当事人和解或法院进行调解。《德国行政法院法》第87条规定:“审判长或其制定之法官, 为使争诉尽可能一次言词辩论终结, 与言词辩论前有权有必命之命令, 其有权试行参与人为争诉之善意解决之和解。”我国台湾地区修正后的“行政诉讼法”第219条规定:“当事人就诉讼的标的具有处分权并不违反公益者法官或受托法官, 亦同。第三人经行政法院许可得参与和解。行政法院人人为必要时, 得通知第三人参加。”[7]行政法院不问诉讼程序如何, 得随时试行和解。因此, 行政诉讼中建立调解制度是必要的, 因为这有利于物权平等保护的真正实现。

四、结语

平等保护原则是世界物权保护立法的发展趋势,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平等保护原则, 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也不同于别国的彻底平等保护原则。因为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应该是在平等保护的基础上体现出对社会主义公有财产的特别保护。而《物权法》既反映了世界物权立法平等保护原则, 也体现了中国特色。这种适应世界立法趋势反映中国具体国情的立法规定, 必将促进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近代以来, 不同国家对财产的保护主要采取了私权神圣与公权神圣两种方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 两种财产保护的法律原则都趋于平等保护。这是世界物权立法保护的一大趋势, 我国《物权法》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保护的原则反映了世界物权立法走向平等保护的这一趋势并具有中国特色, 这一科学的选择也必将促进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物权法,平等保护,公有财产,私有财产

参考文献

[1].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6:42

[2]徐国栋.市民社会与市民法——民法调整对象研究[J].法学研究, 1994, 4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256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三)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273

[5].高飞.也谈物权平等保护财产权的宪法依据——与童之伟教授商榷[J].法学, 2006 (10) :135

[6].方世荣.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507

上一篇:城市马拉松赛事论文下一篇:土地整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