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规划的原则

2024-06-08

保险规划的原则(精选9篇)

保险规划的原则 篇1

一、案情简介

A企业于2007年5月1日向某保险公司对固定资产 (厂房、设备) 、存货 (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 投保了财产综合险, 受益人为A企业, 期限为2007年4月29日零时起至2008年4月30日24时止。保险公司出具了保单。

2008年3月21日下午, 一场大雨倾盆而降, 并刮起7级大风。大风吹坏A企业多个仓库屋顶, 雨水进入仓库, 造成仓库内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被水损。

出险后, 由于在保险期限内, A企业认为仓库及存货发生保险事故, 尤其是仓库存货损失60余万元, 因此向保险公司进行索赔。

事故发生后, 保险公司查勘人员及时进行了现场查勘, 并核实有关损失, 最后确定本次事故造成A企业12万元的损失, 其中房屋维修费用2万元, 存货损失10万元。

二、本案的异议

保险公司在处理本案过程中, 经查阅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事故发生当时的风力最大瞬间风速为每秒17米, 风力7级;气象部门的雨量传感器显示数据为8毫米。在理赔过程中就如何赔偿发生了争议:

第一种意见认为, 本案保险公司应该给予赔偿。赔偿的理由是:事发当日风力7级, 已达到暴风标准。本案中, A企业仓库屋顶受损是暴风造成的, 仓库内的存货受损是暴风和雨水共同作用造成的, 根据保险近因原则, 保险人负责赔偿承保的风险为近因所引起的损失。本案中暴风是保险承保的风险, 所以保险公司应当赔偿A企业12万元的损失。

第二种意见认为, 本案保险公司应该对仓库屋顶损坏的损失给予赔偿, 而对仓库内的存货损失应拒绝赔偿。理由是:暴风已达到自然灾害等级;雨量并未达到, 属正常自然现象。保险单只保自然灾害, 所以保险公司对仓库屋顶损坏的损失应予赔偿。仓库屋顶损坏与雨水进入仓库互有因果关系, 雨水进入仓库是仓库屋顶受损造成的;但如果没有下雨, 也谈不上雨水进入仓库。“屋漏”和“下雨”, 两者缺一不可。正所谓“屋漏偏逢下雨”。但是, “屋漏”和“下雨”共同作用, 一下子还到不了货损, 中间有一个雨水进入仓库的环节。“屋漏”和“下雨”共同作用, 造成雨水进入仓库;雨水进入仓库, 再造成货物损失, 雨水进入仓库是近因, 所以保险公司对仓库内的存货损失应拒绝赔偿。

三、本案剖析

本案案情极其简单, 两种不同意见的分歧点也十分浅显明了, 但是本案道出了保险合同极其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 即近因原则。要想正确分析本案, 需要对近因原则及其保险责任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所谓近因, 并非指在时间上最接近损失的原因, 而是指直接促成结果的原因, 即在效果上有支配力或有效的原因。在实务中, 近因原则在保险实践活动中运用得相当广泛, 但对近因的判断有比较大的难度。因为, 导致损失的原因可能是单一的, 也可能是多个的;既可能是承保风险, 也可能是除外风险, 或者是保险单中未提及的风险。产生损失的原因是单一原因造成损失时, 此致损原因即为近因, 保险人的责任较易确定。如果该原因是承保风险, 保险人必须予以赔偿, 如果是除外风险或者是保险单中未提及的风险, 则无须赔偿。在多个原因情况下, 则要考察其内部逻辑关系, 具体而言:

1. 几种原因同时作用, 即并列发生。两个以上风险原因连

续发生造成损害, 若后因是前因直接、必然的发展结果或合理的延续时, 以前因为近因。在此, 前因与后因之间, 自身存在着因果关系, 后因不过是前因作用于保险标的上因果链条上的一个环节, 或者说, 后因不决定损失的发生, 只决定程度轻重、损失大小, 前因才是近因。如果前因是承保风险, 而后因不论其是否是承保风险, 保险人均要承担责任;反之, 如果前因不是承保风险, 保险人也不必负责。当然, 如果后因也是承保风险, 此时后因与损害结果之间成立独立的因果关系, 保险人依该独立关系承担保险责任。

2. 几种原因间断发生。

多种原因危险先后发生, 但后一原因介入并打断了原有的某一事件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链条, 并对损害结果独立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在此之前的原因就被新介入的原因所取代, 变成远因而不被考虑, 远因是否为承保风险并不重要, 同时如果没有远因是否会发生损失也不重要。损失的近因归就于具有现实性、支配性和有效性的新介入的原因。此时, 前因与后因之间本身没有继起的因果关系, 后因不是前因的直接、必然的发展, 而前因也失去了对损害结果原本可能有的支配和作用力。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 介入原因“独立地”对损害结果产生作用, 或者说, 介入原因是损害结果的“独立原因”, 并不排除现实生活中, 更多地是前因先使保险标的陷入一种非正常的境地, 而由后因介入发挥作用的情形。关键在于, 后因是保险标的处于非正常境地时导致损害结果的充分条件, 而前因除了使保险标的处于非正常境地外, 本身不是损害结果的充分或必要条件。当然, 也有可能是, 后因虽然作用于保险标的, 但并未导致损害结果, 则其没有打断前因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 前因仍为近因。

3. 几种原因并存发生。

所谓并存, 是指在造成损失的整个过程中, 多个原因同时存在, 相互之间没有前后继起关系。注意, “并存”并不意味着是“同时发生”, 在时间上, 多个原因可能有先有后, 但在作用于保险标的而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时点上是“同时存在”, 在此情形下, 近因是效果上最接近于损失, 而不是时间上最接近于损失的原因。关键是要考查, 后因与前因之间, 本身是否有因果关系, 即后因是否是前因引起和发动的, 如果不是, 即使后因落后于前因, 也仍成立并存关系, 这是此种类型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质的规定性。同时要注意, 在作用力或叫原因力上, 各个原因对损害结果的产生不一定都要构成充分条件, 独立开来, 可能任何一个原因凭单个都无法导致损害结果, 但这不影响其成立近因。

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在多个原因情况下分析近因及其保险责任的方法, 即:如果同时发生的诸多原因有的对损失的发生具有现实性、决定性和有效性的原因, 则属于保险责任, 有的原因仅仅是增加了损失的程度或者扩大了损失的范围, 则此种原因不能构成近因, 不属于保险责任。如果它们各自所造成的损失能够区分, 保险公司只承担赔偿近因必然的和自然的结果或延伸所导致的损失。如果不好将原因加以区分, 则要考察多个原因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 以其有无中间环节和原因与结果在时间上、空间上的距离远近为判断标准。

四、本案的结论

通过以上对多个原因致损的保险责任分析, 笔者认为, 本案属于上述前因先使保险标的陷入一种非正常的境地, 而由后因介入发挥作用的情形。本案仓库屋顶损坏的近因是暴风, 而货物损失发生的近因是雨水进入仓库。仓库屋顶损坏是暴风直接、必然的发展结果;仓库屋顶损坏与雨水进入仓库互有因果关系, 雨水进入仓库是仓库屋顶受损造成的;但如果没有下雨, 也谈不上雨水进入仓库。“屋漏”和“下雨”, 两者缺一不可。正所谓“屋漏偏逢下雨”。但是, “屋漏”和“下雨”共同作用, 一下子还到不了货损, 中间有一个雨水进入仓库的环节。“屋漏”和“下雨”共同作用, 造成雨水进入仓库;雨水进入仓库, 再造成货物损失, 雨水进入仓库是近因。也就是说, “屋漏”和“下雨”共同作用, 使货物处于非正常境地, 但这一原因并不现实性地、决定性地和有效性地使货物损坏, 而雨水进入仓库是货物处于非正常境地时导致损害的必然结果, 是支配性的有效原因, 保险公司不应当对货物损失承担保险赔偿责任。

这个结论在情理上也许被保险人难以接受。但是从保险近因原则的分析上, 不能认定暴风为货物损失的近因。笔者建议, 对本案的处理, 既要考虑到保险公司的经济利益, 也要考虑到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情况, 最好还是要基于公平公正的原则, 与被保险人协商解决, 对损失按比例分摊为宜。

五、结语

对近因原则分析, 可能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诸多争议的问题, 有必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而在处理实际问题时, 我们应该基于公正公平的原则, 在客观科学的基础上探求事物之间本质的和内在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周勇.新编保险学基础——案例分析[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3.

[2]许崇苗, 李利.中国保险法原理与适用:第1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对保险利益原则的再认识 篇2

一、英国保险利益原则的基本理论

保险是通过签订保险合同,对被保险人的财产、人身及有关责任提供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一种经济法律行为。保险利益是任何保险合同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英国学者约翰﹒T﹒斯蒂尔认为,“保险利益是产生于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物之间的、为法律所承认的、可以投保的一种法定权利。”因此,当一个人对某一标的物具有保险利益时,他可以利用保险保障自己的保险利益。

这里需要注意的事,英国人寿保险中的被保险人概念与我国不同。在英国,人们可以作为被保险人投保他人的身体或生命,以此转嫁因他人死亡或伤残而给自己带来的风险,从而保障自己的利益。英国剑桥大学法学教授克拉克指出,“《1774年人寿保险法案》第一条要求被保险人对投保的生命必须具有保险利益”,即说明了保险合同承保的未必是被保险人自己的生命。

实践证明,设立保险利益原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防止人们利用保险进行赌博,从而降低道德风险的作用,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保险法规都采用了它,我国也不例外。但是,我国保险理论界对于有关保险利益的问题,却一直有着不同的争论。

二、我国理论界对保险利益原则的争论

主要涉及到保险利益的翻译和定义、保险利益的主体、保险利益的适用范围和保险利益的时效等方面。

1.InsurableInterest 的翻译及定义

保险利益的英文原文为Insurable Interest,我国将其译为“保险利益”,但很多学者认为如此翻译不妥。部分学者主张译为“可保利益”或“可投保利益”,也有学者主张应译为“可投保的利害关系”,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标的所具有的利害关系。我国香港学者将其译为“可保权益”。从原版英文词典的解释来看,Insurable Interest是指“Interest capable of being insured”,因此从其本意来看,香港学者将Interest译为“权益”,比“利益”更为准确,含义更广。

我国《保险法》则将保险利益定义为“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笔者认为此定义过于狭窄。比如,一个没有参加保险,既不是投保人也不是被保险人的人,是否会因自己的财产和人身安全而受益,自己的财产损毁和人身伤亡而遭受损失?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因而,笔者认为我国保险理论中的保险利益,即指交付保险人保障的那部分可保权益,也即保险利益小于或等于可保权益。因此,对保险利益与可保权益应加以严格区分。但为了论述方便,在本文中暂不区别使用可保权益和保险利益这两个术语。

2.保险利益的主体

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1)投保人为保险利益主体,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保险利益。比如我国《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无效。(2)被保险人为保险利益主体。部分学者主张,设立保险利益原则主要是为了防止人们利用保险进行赌博并降低道德风险,而被保险人才是受保险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当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为同一人时,要求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才有实际意义,如果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是同一人,投保人没有产生道德风险和不当得利的可能性,不必要求投保人具有保险利益,而应该要求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保险是人们转嫁风险的工具,保险合同保障的是被保险人的保险利益,被保险人享有保险保障,因此,应该要求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

部分学者认为,之所以要求投保人应当对被保险人有保险利益,是因为若不如此,则投保人便可以投保任何财产和生命。但这其实是对保险利益原则的误解。其实,谁投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获得了保险保障。被保险人享有保险保障,只有被保险人才有利用保险进行赌博和故意导致保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所以,应该运用保险利益原则对被保险人进行资格限制,而不是对订立保险合同的投保人进行资格限制。要求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保险利益,不但难以达到设立保险利益的目的,还容易提供保险公司侵害被保险人利益、解除保险合同的借口,从而有可能扰乱正常的保险活动。

3.保险利益原则的适用范围

理论界也有两种观点:(1)保险利益原则适用于一切保险。(2)保险利益原则仅适用于财产保险,并不适用于人身保险。

我国大部分保险学者赞同第一种观点。但也有少数学者指出,设立保险利益原则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不当得利和道德风险,由于任何人对自己的生命和身体都具有保险利益,被保险人享有保险保障,要求被保险人对自身必须具有保险利益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在人身保险中不必要求保险利益。根据我国的特殊情况,笔者比较赞同后一种观点。

英美等国的保险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死亡和伤残不仅仅是它自身的损失,而是具有保险利益的人都遭受了损失。因此,人们可以投保他人的身体或生命,以转嫁可能为自己带来的风险。此时投保人有权决定保险金的归宿,指定和变更受益人,所以法律要求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保险利益。

而我国的保险理论认为,死亡和伤残只是生命人自己的损失,他人没有遭受损失。因此,在我国,人身保险合同承保的是谁的身体或生命,谁就是被保险人,被保险人享有保险保障。 由于被保险人享有保险保障,任何人对自己的生命一定具有保险利益。

4.保险利益的时效

理论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1)从保险合同成立并生效至保险合同的整个期间,保险利益必须一直存在。(2)应区分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对于财产保险,保险事故发生时具有保险利益即可;对于人身保险,只要在合同成立的时候保险利益存在就行了。

就财产保险而言,人们购买财产保险是为了在保险事故发生时获得保险利益范圍内的补偿,因此,笔者赞同在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即可的观点。有些保险比如货物运输保险,被保险人在合同成立并生效时并不具有保险利益,一味要求保险利益反而不利于保险活动的正常开展。而对于人身保险,由上文分析可知, 保险利益原则不适用于我国的人身保险,因而也就不存在何时必须具有保险利益的问题。

三、对完善我国保险利益原则的建议

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对被保险人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我国将被保险人定义为“其财产或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如此定义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还比较科学,因为当财产作为保险标的时,具有保险利益的人都可以作为被保险人而获得保险保障。但如此定义人身保险的被保险人却不妥。因为依据被保险人的定义,人身保险的被保险人是“其生命或身体受保险保障的人”,生命和身体具有专有性,所以,在我国,人身保险的被保险人是惟一的,合同承保的是谁的生命或身体,谁就是被保险人。然而由保险原理可知,保险合同保障的是保险利益,而不是保险标的本身。所以,保险保障的是谁的保险利益,要比保险合同承保的是谁的生命或身体来得更重要。这也是在保险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可以投保他人生命和身体,通过转嫁因他人死亡或伤残给自己带来的风险,以保障自己的保险利益的原因。

第二,明确保险利益应存在于何人。我国《保险法》要求投保人必须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由上文的分析可知,只有当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为同一人时,要求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才有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是同一人的情况并不少见,由于保险合同转嫁的是被保险人的风险,只有被保险人才有产生道德风险和不当得利的可能性,所以,没有必要要求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在被保险人概念没有能重新界定以前,笔者主张,保险利益原则仅适用于财产保险。在被保险人概念能如前文所述进行界定后,由于人们可以作为被保险人投保他人的生命和身体,因此笔者主张无论是财产保险还是人身保险,都应该要求被保险人享有保险利益,即被保险人是保险利益的主体。

第三,明确保险利益原则的适用范围。笔者认为,保险利益原则并非使用一切类型的保险。若我国被保险人概念能重新界定,其已与英国的被保险人概念相同,因此,保险利益原则的适用范围也应该与英国相近。英国剑桥大学法学教授克拉克认为,保险利益原则虽然几乎适用于一切类型的保险,但在部分货物运输保险和海上保险中并不适用。考虑到货物运输和海上保险的特点,笔者极为赞同该观点。

保险原则试题 篇3

3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过去或现在某一特定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保证称为()。A.承诺保证B.确认保证

C.默示保证D.明确保证4一些并未在保单中订明,但却为订约双方在订约时都清楚的重要保证属于()。A.承诺保证B.确认保证C.默示保证D.明确保证5在保险实践中,禁止反言主要用于约束()。A.保险人B.受益人

C.投保人D.被保险人6禁止反言的含义是()。A.保险合同一旦成立,保险人无权更改合同内容B.保险合同一理成立,投保人无权更改合同内容C.保险合同一方若已放弃他在合同中某种权利,将来不得再向他方主张这种权利D.保险人和投保人若告知的内容不真实,保险合同无效7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告知义务的,若在保险人解约之前发生保险事故造成保险标的损失,保险人可以()。A.不承担赔偿或给付责任,同时也不退还保险费B.不承担赔偿或给付责任,但须退还保险费C.承担赔偿或给付责任,同时增加保险费D.与投保人共同分担保险标的损失8投保人因重大过失、疏忽违反告知义务的,如果未告知的事项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则保险人()。A.对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所致损失不承担赔偿或给付责任B.对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所致损失不承担赔偿或给付责任,但应当退还保险费C.对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所致损失应承担赔偿或给付责任D.对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所致损失应承担赔偿或给付责任,但投保人必须补缴保费9保险利益是指()。A.损失发生后,被保险人所得的保险人的赔付利益B.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经济利益C.保险人因合同中的免责条款在保险损失发生时免除的保险责任D.因全额赔偿损失而获得保险标的所有权时,保险标的实际价值超过赔偿额所获利益

10以下保险利益原则对保险经营的意义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界定保险人承担赔偿或给付责任的最高限额B.从根本上划清保险与赌博的界限C.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D.有效减少了逆选择的影响

11财产保险合同对于保险利益规定的实质性要求是,财产保险合同要求被保险人在()时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保险利益。A.购买保险B.保险合同生效C.保险事故发生D.保险合同订立

12下列条件中,不属保险利益必备条件的是()。A.保险利益是合法的利益B.保险利益是有益于第三人的利益

C.保险利益是确定的利益D.保险利益是经济利益13通常,保险合同生效后,投保人失去对保险标的的保险利益,保险合同随之失效,但()合同例外。A.人寿保险B.财产保险C.责任保险D.信用保险

14损失补偿原则的主要适用对象是()。A.人寿保险B.医疗保险C.失业保险D.财产保险

15某企业投保了财产保险综合险,因水灾造成一栋厂房毁损,已知该栋房屋的市场价值为60万元,保险金额为50万元。则被保险人可得到的赔款金额为()。A.50万元B.60万元C.55万元D.45万元

16保险人对被告保险人所遭受的损失进行赔偿后,依法取得向对财产损失负有责任的第三者进行求偿的权利属于()。A.保险利益原则B.保险代位原则C.最大诚信原则D.近因原则

1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的前提条件是()。A.保险标的损失的原因是保险事故,同时又是由于第三者的行为所致B.被保险人未放弃向第三者的赔偿请求权C.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履行了赔偿责任D.必须在保险人履行赔偿责任之前18保险标的因遭受保险事故而发生全损时,保险人在全额支付保险赔偿金之后,依法拥有对该保险标的物的所有权。这种权利称为()。A.物上代位权B.代位求偿权C.赔偿请求权D.物上求偿权19被保险人在保险标的处于推定全损状态时,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提出申请,愿意将保险标的所有权转移给保险人,并请求保险人全部赔偿的行为称为()。A.转让B.委付 C.委托D.托付

20在保险人接受委付的情况下,保险人()。A.仅取得保险标的物上的权利B.仅取得标的物所承担的义务C.不仅取得保险标的权利,而且包括标的所应承担的义务D.对标的物损失的部分对被保险人进行赔偿

21保险人取得物上代位权后,处理该受所得的收益超过保险赔款的部分的处理方式是()。A.归被保险人所有

B.归保险人所有C.归投保人所有D.由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共同受益22在我国,重复保险一般采用分摊方法是()。A.限额责任制B.比例责任制C.顺序责任制D.求偿责任制23定值保险中发生全部损失时保险人应该赔偿()。A.保险利益B.实际价值 C.保险金额 D.购置成本

24在人身保险中,若某人是多份保单的被保险人,则保险事故发生时,()。A.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不能获得多重给付B.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只能获得第一份保单给付C.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只能获得最后一份保单给付D.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可以获得多重给付25所谓近因,是指()。A.时间上与损失最接近的原因B.空间上与损失最接近的原因C.造成损失的最直接、最有效、起主导性作用的原因D.造成损失的第一个原因

保险损失补偿原则案例 篇4

某年9月23日,某保洁公司为包括张某在内的140名员工向某人寿保险公司投保了团体意外伤害保险、附加团体意外伤害医疗保险,保险期间一年。投保后不到两个月,11月6日,张某在路边工作时被金某驾车撞伤,后张某住院治疗,用去医疗费15225.50元。因肇事车辆在某农业保险公司投保了交强险及商业第三者责任险,某农业保险公司在保险限额内履行了赔偿义务。后张某又向某人寿保险公司提出赔偿请求。保险公司认为,张某已就医疗费获得充分赔偿,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保险公司不应再赔偿其医疗费用。张某对保险公司的拒赔决定不服,遂诉至法庭。

海上保险近因原则案例分析 篇5

法院判决及理由

广州海事法院经审理认为,提单具有货物所有权凭证的法律效力,进出口公司在对提单作了空白背书后交给GYIT,构成了提单的合法转让,提单项下的货物所有权随之转让给了GY-IT;同时,风险也已在货物装上船后转移给了GYIT。因此,只有GYIT才有权依据提单向承运人索赔。尽管保险公司已向进出口公司实际支付了保险赔偿金,并取得了进出口公司出具的权益转让书,但因进出口公司不具有对承运人的索赔权,保险公司并没有有效取得代位求偿权,不能向承运人提出货损索赔。法院据此判决,驳回保险公司的诉讼请求。

本案中,作为保险标的的集装箱货物因为实际承运人启通公司的过错受到了损失,进出口公司没有直接向启通公司索赔,而是向湖南保险请求赔付,湖南保险也实际给付了保险金,表面上似乎符合上述保险代位权取得的条件。然而,我们仔细分析后却可以发现,湖南保险对进出口公司的赔付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决定,它根本不可能因此获得保险代位权。因为,第一,进出口公司本身无权向承运人索赔;第二,进出口公司在损失发生时已经不是被保险人。下面我们就围绕CIF价格术语来具体分析这两点。

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取得

浅论农业保险立法的指导原则 篇6

从根本上讲, 农业保险产品, 具有消费竞争性, 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私人物品, 而是一种“准公共产品”。由于农业保险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效应, 因此需要政府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

开展农业保险必须立足我国农村实际, 以服务“三农”为宗旨, 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 兼顾投保人缴费能力、财政补贴能力、保险公司风险承受能力, 实行低保额、低保费、保成本, 先易后难, 所应遵循的原则为:

1 政府扶持原则

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高、经营风险大, 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保险机构一般只承保个别险种, 而且即使个别险种也往往是单一责任。这样, 商业保险机构就把农民急需的大部分风险大的险种及其余可保风险和不可保风险均拒之门外。为了弥补农业保险市场的失灵, 政府不得不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

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主要体现在:通过法律规定实施强制保险的特定范围内的险种;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 直接经营其他保险机构不予承保的不可保风险或不愿承保的可保风险, 并为其他保险机构提供再保险;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提供初始保险基金等方面。除此之外, 还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补贴。农业保险具有高赔付率和高保费率的特征, 仅靠保险企业市场化经营往往亏损以至无力继续经营。因此, 提供农业保险补贴早已成为许多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 而且补贴也符合WTO规则的“绿箱政策”。因此, 应当根据不同险种建立保费和管理费的分级配套财政补贴制度, 并将补贴经营亏损的做法归入农业保险风险保障基金予以管理。

税收优惠。税收减免是各国扶持农业保险的通常做法。目前, 中国除《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第四款规定“为种植业、养殖业、牧业种植和饲养的动植物提供保险业务免征营业税”以外, 没有其他税收优惠。为了增加准备金积累, 降低保险机构经营成本, 提高其抗风险能力, 同时降低保险费率, 减轻农民支付保险费的负担, 中国应该在税收方面, 给予保险机构更优惠的措施, 通过税收杠杆实现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

金融支持。农业保险机构因赔付率高而经营亏损时, 应在政策上允许其申请一定额度的银行无息或低息贷款, 或者争取国外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贷款, 用于支付赔款;应建立多样化资金运行机制, 允许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公共性、政策性、低利性的放款等。

2 强制与自愿相结合原则

对于不同险种, 应划分特定承保范围, 将特定范围内的险种采取强制保险, 对特定承保范围以外的险种采取自愿保险;对于同一险种, 应以保额为根据, 对特定承保范围内同一险种标的物的保额同时采取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 即规定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各占同一险种保额的一定比例。其中, 强制保险主要指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强制农业保险的双方当事人签订农业保险合同, 或者采取一定的利益诱导机制, 促使农民投保, 否则, 就不能享受某些优惠。前者为法定强制保险, 后者为事实强制保险。

法定强制保险对合同双方均有约束力, 农民必须投保, 保险人必须承保。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强制保险有利于克服农民保险意识淡薄及侥幸心理, 解决自愿投保条件下的参与率不高的问题, 扩大承保面, 分散风险, 积累雄厚的保险基金;有利于扩大同质保险标的物的规模, 使大数法则充分发挥作用, 准确估计损失率和保险费率, 有利于防止道德风险和逆选择, 避免风险集中;有利于降低保险成本和保险费率。但是强制保险却容易让农民认为乱收费, 增加额外负担, 特别是其侥幸心理得到验证时, 更能催生其逆反心理3发挥市场机制原则

之所以强调市场机制的发挥, 是因为商业性保险机构资金雄厚、经验丰富、技术成熟, 应依据保险市场的需要, 赋予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 (直接经营农业保险并为其他机构提供再保险) 、相互制保险公司、农业互助合作保险社、专业性股份制农业保险公司和其他商业性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农业保险公司等多种主体合法经营农业保险的资格, 让多种经营主体按其各自保险能力, 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对象, 充分运用市场手段, 通过实践对其实现优化组合。

4 基本保障原则

基本保障原则主张, 发展农业保险不仅应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而且也应与一国农业保险政策目标密切相关。国外在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和保险政策方面主要有两种立法, 一种是美国、加拿大、日本的农业保险, 是农业保护政策和农民社会福利政策的组成部分, 保障水平较高;另一种是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农作物保险, 除了继续具有农村金融政策的目的之外, 仍然是农业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增进农民福利是次要目的。鉴于中国现阶段农民交纳保险费能力、保险机构偿付能力和政府财政能力都很有限的国情, 农业保险的目标定位为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宜, 因此, 应当坚持基本保障原则, 该原则主要包括限制保额与限额赔偿。

需要说明的是, 上述四项经营原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强制与自愿相结合原则、发挥市场机制原则和政府扶持原则是手段原则, 是为了保证基本保障原则的实现;而基本保障原则是目的原则, 是前三项原则追求的目标。一项经营原则还常常需要另一项经营原则的配合, 如政府对强制保险给予保费补贴, 而对自愿保险不予补贴, 或者给予强制保险比给予自愿保险的保费补贴多一些, 就体现了政府扶持原则对强制和自愿相结合原则的配合、支持;四项经营原则的内容是动态的, 如强制与自愿相结合原则, 现在规定的险种是强制保险, 以后可能就是自愿保险。基本保障原则的保障水平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适时调整。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 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 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解决“三农”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农业保险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农业保险作为风险转移的一种经济手段, 在保障农业生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论保险利益原则 篇7

关键词:保险法 保险利益原则 人身保险 财产保险

保险利益原则作为保险合同的一项基本原则,起源于1745年的英国《海商法》,其根本目的在于防止道德危险的发生,从而更好地实现保险“分散危险和消化损失”的功能。

一、概述

1、保险利益原则的概念

保险利益原则又称可保利益或者可保权益,根据我国《保险法》第12条规定,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一方面,这一定义扩大了保险利益的主体的范围,使得保险利益主体的定位更加符合实际;另一方面,对于“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依旧表述的很是模糊,使得我们无法准确界定保险利益的范围,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仍然未能得到解决,成为新《保险法》的遗憾。

2、保险利益原则的成立要件

保险利益作为保险法律关系的一个要件,其成立需具备以下要件:(1)保险利益必须是合法利益。在英国一般称为“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物之间的关系是法律所承认的。”保险利益作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享有的利益,必须是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为法律认可并受到法律保护的利益,对不法利益,如通过贪污、盗窃、诈骗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财产,不论投保人的主观意愿如何,均应视为无可保利益。因为这些利益是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虽然签订了合同,但一律无效。(2)可保利益必须是有经济价值的利益,也就是说必须是可以用货币、金钱计算和估价的利益。这样才能使计算做到基本合理。反之,如果损失不是经济上的利益,如精神损失,便无法计算,难以用货币衡量,因而不构成保险利益。(3)可保利益必须是可以确定的和能够实现的利益。“确定利益”指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现有利益或因现有利益而产生之期待利益已经确定。所谓“能够实现”是指它是事实上的经济利益或客观的利益。保险利益可以是现有利益和直接利益,也可以是预期利益和间接利益,现有利益较容易确定,期待利益则往往引起争议。

二、保险利益原则的内容

人身保险是以被保险人的生命、健康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合同,投保人要想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就需要在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建立一种法律上承认的关系。我国关于人身保险中保险利益的立法兼采概括主义和列举主义。新《保险法》第31条第l款采用列举的方式指出投保人对本人、配偶、子女、父母及与投保人有抚养、赡养或者扶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与投保人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具有保险利益。第2款用概括的方式规定: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的,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这一规定明确了保险利益可以是由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约定的利益.即使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双方无任何利害关系,只要征得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仍然可以为其投保人身保险。大陆法系国家学者认为,在人身保险领域并不适用保险利益原则,而是适用同意原则。在保险利益理论发展过程中,也有学者主张。人身保险领域可以适用保险利益原则。从上述法律条文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人身保险利益的立法采取的是利益和同意兼顾原则。

三、保险利益原则的主体

新《保险法》将原保险法的保险利益主体由“投保人”变更为“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这一主体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平衡保险合同各方的利益,最大限度地杜绝道德风险的发生和骗保现象的出现。在财产保险中,新《保险法》第49条规定:“保险标的转让的,保险标的的受让人承继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该条规定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现实。在人身保险中,新《保险法》增加“与投保人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为保险利益关系人.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作为投保人为其劳动者投保人身保险,增加了人身保险保险利益主体的范围,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主动赋予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投保人身保险的权利.是保险立法的又一重大进步。

四、保险利益原则的效力范围

新《保险法》第12条第1款和第2款创造性地提出“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应在保险合同订立时对被保险人享有保险利益”和“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应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享有保险利益”。由此看出,保险利益的效力范围因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而表现不同,这更加体现了保险立法的严谨性,确立了保险利益存在的时间效力。在人身保险中,投保人在投保时对被保险人有保险利益,至少可以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减少甚至杜绝投保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现象发生,减少骗保嫌疑。切实保护了被保险人的人身权益;然而在财产保险中,维护交易安全和稳定日益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首要目的,只要是合法财产的合法变更都应当被给予以保护。因此.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可能保险标的的所有权或其他部分权利已经合法转让。当货物买卖发生后,货物的风险已随交付而转移。此时,投保人与保险标的的物权人已经成为两个主体,保险标的的新物权人承担着保险标的的风险.本着维护交易安全与稳定的宗旨及贯彻保险以填补损害为目的的原则,只有规定“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享有保险利益”才是合理之举。

参考文献

[1]许崇苗.李利.保险合同法下论与实务[M].北京出版杜,2002.

[2]陈欣.保险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尹田.中国保险市场的法律调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郭宏彬.保险利益原则之再界定[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报,2001.

[5]张秀全.人身保险利益质疑[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保险规划的原则 篇8

一、最大诚信原则的缘起及内涵诚实信用原则(简称诚信原则)是模糊的社会公平正义观念在民法领域的体现,或者说是社会公平正义观念与具体民法规范之间的连接纽带[1](第56页)。它要求人们在民事活动中,应当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不负对方的信赖,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诚信是一切合同有效的内在要求,保险合同概莫例外。然而,由于保险关系的特殊性,保险合同对于诚实信用的要求远远大于其他合同,故各国的理论和实践均认为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

保险合同的标的是被保险人的财产或人身将来可能发生的危险,属不确定状态。保险人之所以能够承保处于不确定的危险,是基于其对危险发生程度的测定和估计。由于投保前后,保险标的均在被保险人的控制之下,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危险状况最为清楚,而保险人作为危险的承担者,却很难全面了解保险标的的具体状况。为了便于保险人测定和估计事故发生的危险程度,特别要求投保人在申请保险时应当对保险标的状况(如保险利益的大小、危险程度,以及一切关系到保险人是否愿意接受或据以确定保险费率高低所需了解的重要事实和情况)作出真实可靠的陈述,或严格遵守保险合同规定的条件。如投保人没有履行此项义务,即使合同成立后,保险人仍可通过法律程序获得应有的保护。这便是最大诚信原则最初的基本内涵。

最大诚信原则产生初期主要是约束投保人的工具,保险人往往以投保人破坏此原则而拒绝履行赔偿义务。为了平等地保护投保人的利益,现代立法已予修订,即最大诚信原则同时适用投保人和保险人。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增加第五条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二、最大诚信原则对投保人的约束最大诚信原则对投保人的约束主要有两个方面:如实告知和履行保证。

(一)如实告知义务如实告知,即在订立保险合同时,投保人要将保险标的的有关重要情况如实地向保险人声明、申报、陈述,保险人据此作为承保与否及订立合同条款的参考[2](第81页)。告知是订立保险合同的必要程序,但不是保险合同条款的组成部分,实务中它可诱使保险合同的订立。

对于如实告知的义务主体是否仅限于投保人,各国法律规定不一。美国有的州只规定投保人负有如实告知义务,有的州规定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均负有如实告知义务。但是,该国保险法理论和实务普遍认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皆有如实告知义务。日本商法典第664条则区分损失保险和人寿保险而作出不同规定:损失保险的投保人负如实告知义务,人寿保险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负如实告知义务。《保险法》第十七条只规定投保人负如实告知义务,但是考虑到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是同一人的情http:///形,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之危险事项有比投保人更为透彻的了解,特别是有关被保险人的个人或者隐秘事项,除被保险本人以外,投保人难以知晓,所以应对《保险法》第十七条作扩充解释,即负如实告知义务的投保人包括被保险人。

在告知的方法与范围上,有两种立法例,一是“无限告知义务主义”,即要求投保人主动尽量将有关情况提供给保险人;二是“询问回答主义”,即保险人就需要了解的事项向投保人询问,投保人如实回答即可。上述两种做法中,前者对投保人来说过于苛求,因为保险业务专业性强,投保人在主动告知时难免挂一漏万,如将保险事故风险全系于此,这对投保人来说是不公平的。而后者相对来说则比较合理,因为承保人作为专门机构,对投保人投保事项理应尽最大的注意而向投保人询问。我国采取的是后一种做法,《保险法》第十七条第1款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可以“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告知义务履行的期间,我国《保险法》未作规定,但从学理上来分析,无疑应当在合同订立

之时。至于投保后,保险标的危险状况有变化,可纳入危险变更通知义务[3](第438页),足以影响合同基础时,可予情势变更。

在如实告知义务的标准方面,判定投保人是否违反如实告知义务,主要是看他们主观上有无故意或过失。如果不是出于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即使投保人告知的情况与实际不符,也不能认定违背告知义务。因为有些情况虽然对保险人判定危险或是否接受保险至关重要,但投保人限于自身知识经验水平不知道或无法知道。同时,于下列情形之一时,当事人可以不负告知义务:为保险人所知道的;依通常注意为保险所应知或不可能不知的;保险人声明可不必通知的[4](第156页)。

与如实告知相反,投保人违背最大诚信原则通常有二种情况,一是告知不真实,又称不实的说明;二是应告知而未告知,称为隐匿、遗漏。依各国立法通例,如果投保人的误告、隐瞒或过失遗漏的情况,足以影响保险人对危险的估计,保险人可以因此解除合同或拒赔。我国《保险法》第十七条把投保人不履行告知义务的情况区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规定:“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投保人不履行告知义务如属故意,保险人“并不退还保险费”;如属过失,保险人则“可以退还保险费”。

(二)履行保证义务履行保证,即被保险人保证在保险期间遵守有关的规定,它有三方面的具体要求:

1.事故发生前,投保人要尽到善良管理人的义务,努力避免事故的发生。我国《保险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被保险人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消防、安全、生产操作、劳动保护等方面的规定,维护保险标的的安全”,“投保人、被保险人未按照约定履行其对保险标的安全应尽的责任的,保险人有权要求增加保险费·288·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6卷 或者解除合同”。这些保证规定通常有明示和默示两种形式。明示的保证是指保险人为了慎重起见,以条款的形式载于保险单内,它是保险合同的主要内容之一。默示的保证是指保险单中虽然没有明文加以规定,但从习惯上讲,一般是被社会公认的被保险人应该保证的作为或不作为。默示保证与明示保证具有同等的约束力。投保人应严格遵守,如有违背,合同即失去效力。因被保险人破坏保证而使合同无效时,保险人无须退还保险费,除非破坏发生在保险合同生效之前。但是,如果被保险人破坏保证是由于保险人事先弃权所致,或是由于环境改变致使被保险人不能履行其所保证的事项,或是由于法令变更致使被保险人履行保证事项为非法行为等,保险人不得以被保险人破坏保证为由而主张合同已解除。

2.危险增加的通知义务,这是针对订约时所未曾预料或未予以估计的危险可能性的增加

[5](第67页)。订约时已预料到的危险和危险事故发生过程中危险程度及因素的不断升级不在此列。我国《保险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在合同有效期内,保险标的危险程度增加的,被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保险人有权要求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合同”,“被保险人未履行前款规定的通知义务的,因保险标的危险增加而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依此规定,在保险合同有效期间,保险标的的危险增加后,被保险人应及时通知保险人,不论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是否已经通知保险人,保险人都有权选择解除保险合同或者请求增加保险费;保险人请求增加保险费时,投保人应按规定补交保险费,如投保者不履行此项义务,由此引起保险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险方不负赔偿责任;保险人解除合同的,应当依法返还投保人已交的保险费的全部或者部分。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第60条第2款、日本商法典第657条第3款还规定,保险人已知保险标的“危险增加”而仍然收取保险费,或者不立即表示解除保险合同的,不得再主张解除保险合同。

3.危险事故的通知和抢救义务。危险事故发生后,除非保险人已知或依通常注意应知,或者保险人声明不必通知的外,投保人必须及时通知保险人。投保人应同时进行积极的施救,对

损后的财产进行整理、修复,采取各种必要措施减少财产损失。被保险人虽然在投保后已取得了保险保障,但由于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一般先于其他人知悉情况,因此为了避免社会财富的损失,被保险人有责任尽力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或减少损失。我国《保险法》第二十二条只规定了“及时”通知,而没有具体期限的规定,在实践中依靠具体的保险条款规定。未履行通知和抢救义务,或者通知超过法定或约定期限的法律后果,各国规定主要有两种:一是保险人可对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迟延通知而扩大的损失拒赔,但不得解除合同;二是保险人对于过度迟延通知,以致情事变更,保险人不能把握时机以保护其利益的可以免除合同上的责任。我国《保险法》对此未作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一旦保险事故发生,被保险人应当立即通知保险人,并采取必要的合理措施,防止或者减少损失,被保险人收到保险人发出的有关采取防止或减少损失的合理措施的特别通知的,应当按照保险人通知要求处理”,“对于被保险人违反前款规定所造成的扩大的损失,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

三、最大诚信原则对保险人的约束最大诚信原则对保险人的约束体现为弃权与禁止反言。

(一)弃权弃权是指保险合同一方当事人放弃他在合同中的某种权利。通常是相对保险人故意抛弃合同解除权与抗辩权而言的。因此,构成弃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保险人须有弃权的意思表示。这种意思表示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默示的。在多数场合,保险人弃权的意思表示,可从其行为中推知。如保险人收受投保人逾期交付的保险费,或明知投保人有违背约定义务的情形,而仍收受保险费的,即足以证明保险人有继续维持合同的意思,因此,其本应享有的合同解除权、终止及其他抗辩权均视为抛弃。

其次,保险人必须知道有权利存在。所谓知道,原则上以保险人的确切知情为准,但如保险人已知悉有关事实,并从该有关事实中可以推知投保人违背约定义务的,也应视为知道。但保险人弃权的范围不得与社会公共利益丰冲突,不得违背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不得抛弃对于事实的主张。

穆圣庭,等:关于保险合同法中的最大诚信原则问题(二)禁止反言禁止反言亦称禁止抗辩,是指该方当事人既已放弃这种权利,将来不得反悔再向对方主张这种权利[2](第83页)。禁止反言原则的基本功能是要防止欺诈(实际的或推定的)发生,以提高司法的公正,促成双方当事人之间本应达到的结果。为了防止该原则被滥用,英美法规定了适用这一原则的严格条件:

(1)被禁止人实施了虚假行为。这里的虚假行为既包括言辞、书面、积极的行为,也包括有义务陈述某事实时而保持沉默的消极行为;(2)被禁止人知道(明知或应知)事实真相;(3)请求禁止反言一方善意地信赖对方的行为或陈述,并基于此信赖,为一定的行为;(4)请求禁止反言一方不了解事实真相,也不具备了解事实真相的条件[6](第70页)。然而,在保险合同中,对保险人适用禁止反言原则并不受上述条件的限制,即只要订立合同时,保险人放弃了某种权利,合同成立后便不能反悔,至于投保人是否了解事实真相在所不问。这正是最大诚信原则对保险人的特别要求。

弃权与禁止反言与保险代理人的权力有密切关系。如投保人向保险代理人投保火灾保险,告知代理人屋内储存危险品,而代理人明知这一行为是不能承保或应收取高额保险费的,但为了招揽生意赚取手续费,竟放弃权利,签发保险单,这属弃权行为。如以后如发生火灾损失,无论是否由此危险品所致,保险人均不得以投保人破坏保险单的规定为理由而拒绝赔偿,此即禁止反言。因此,为了避免不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保险人通常在保险单上载明弃权条款,规定弃权行为均须以文字加以说明,否则无效。有些保险条款还规定代理人无权弃权,如美国的人寿保险单通常规定“仅本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或秘书,有权变更此一保险单或放弃其中任何条款。”

(三)我国保险法的特殊表现及不足我国《保险法》对保险人未明确规定弃权与禁止反言的义务,而是根据最大诚信原则规定保险人应当履行说明保险条款的义务。这一规定主要体

现在现行《保险法》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中。《保险法》第十七条第1款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第十八条规定:

“保险合同中规定有关于保险人责任免除条款的,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当向投保人明确说明,未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

我国《保险法》关于保险人订约说明义务的规定,在保险法中属创新之举(查外国保险立法,未有此规定者)。在说明方式上,保险人可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说明,也可以通过本人或代理人向投保人作出说明。保险人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条款的内容,无需投保人询问或请求,保险人应当主动对该条款的内容、术语、目的及适用范围等作出多方面的解释。保险人对投保人进行的有关保险合同的条款的说明,应当负责;保险人说明有误,应当对投保人承担说明不实的责任。受保险人委托进行保险代理业务的保险代理人,就保险合同的条款向投保人所作的说明,保险人应当对该说明负责。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法》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对保险人规定的说明义务是不完全相同的。第十七条规定的说明义务是针对保险合同的所有条款,并且只是规定“应当”说明。第十八条规定的说明义务是专门针对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并且出于充分保护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利益的考虑,实际上对保险人提出了超出一般人可以预见的注意义务,即规定保险人对保险合同除外责任的说明应是一种“明确”的说明。因此前者为“一般说明义务”,后者为“免责说明义务”。所谓说明即“醒意”,意为揭示或阐明合同条款的含义;所谓“明确说明”,则包括“醒示”和“醒意”两层含义。醒示义务亦称特别提请注意义务,即格式合同提供人所负采取合理方式提请相对人注意的免责条款之存在的义务。

对于违反说明义务的法律后果,我国保险法第十七条没有规定,而第十八条规定,对保险的责任免除条款,保险人“未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同时何为违反说明义务的标准,两条均语焉不详。

这样实际上就使得保险合同的所有除外责任条款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投保人只要对保险人的这一说明是否“明确”有异议,就要由法院或仲裁机关首先对保险人的说明作出事实上的判断,才能决定保险合同中除外责任条款的命运。司法实践中,这是诱发保险合同纠纷的直接动因,在客观上也极不利于保险事业的稳定发展。

一定意义上,说明义务或多或少地摄取了弃权与禁止反言的部分内涵,即保险人应对保险合同的有·290·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6卷 关条款作出说明,若未作说明(即视为弃权),即使保险合同中明确记载有该条款,保险人也不能据此主张权利(即禁止反言)。但这种立法例并没有真正达到平衡双方当事人利益的目的,于最大诚信原则原意不符。我国立法对弃权与禁止反言的规定仍有必要予以补充。

保险的宗旨在于对危险的合理分担,使意外损失分散于大众,从而使之消于无形,实现社会的安定。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篇9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1、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除交通广场外,其他广场一般限制机动车辆通行。

4、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二)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

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即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珩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如某市火车站广场由于规划不合理,结果造成交通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满天,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游客望而却步,极大的损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捷径。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和人居环境。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特定的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一是要和谐处理城市广场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应根据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合理规划,一般不宜过大,且应分散设置,以取得均匀的城市活动公共空间。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实现广场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机组织交通,完善市政设施,综合解决城市广场内外部的交通与配置。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广场。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为实现城市广场的社会功能、环境和景观意义,应对城市广场中的建筑物和广场周边地区进行合理管制,结合开发成本、环境品质和使用效果综合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等指标,保持整体空间的和谐。要明确制定鼓励投资者开发兴建城市广场项

目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要严格把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编制程序和审批过程。

要切实实行规划城市专家咨询,实施规划群众参与,规划监督法制手段、专业队伍的城市规划控制机制。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过程应充分体现公众参与。城市中心广场的规划设计审批,应组织专家论证,并须对公众意见进行全面审议和合理反馈。城市广场的使用应确保其公共性,政府要站在督导的立场,监督实施,加强宣传,让市民协助政府共同进行管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234页。

[2]洪铁城·《城市规划100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第158页。

[3]罗苑龙·《关于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几个注意点的探讨》,中国工程咨询网。

[4]刘超·《营造开放空间提高城市品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与管理的思考》,城建研究网。

上一篇:其一怨,其一怨曹邺,其一怨的意思,其一怨赏析下一篇:青联之约联欢晚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