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合同的无效

2024-05-15

保险合同的无效(共9篇)

保险合同的无效 篇1

在司法理论和实践中, 因保险合同问题引起的纠纷数不胜数, 之所以难以解决这类司法问题, 主要是当前缺乏一项统一的评判标准, 只有明确规定了责任和义务, 才能有效地解决司法纠纷。下面将详细介绍无效保险合同下保险人一方应当承担怎样的赔偿责任。

一、无效保险合同

保险合同, 是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诚信约定的, 关于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一项协议。保险合同又分为保险合同成立和保险合同生效两个阶段。保险合同成立和保险合同生效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保险合同成立之后是不立即生效的, 而是要等到保险合同达到成立的条件时才能生效。因此在这个过程中, 会存在一种现象, 那就是因为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原因, 致使保险合同没有发生效力, 这种情况下的合同就是无效保险合同。

无效保险合同是存在的, 并且关于无效保险合同下的赔偿责任问题, 存在很大的争议, 至今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在我国的各个阶段的《保险法》中并没有对无效保险合同法律责任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只有在一般法规定中, 规定了在无效保险合同中, 有过错方应该赔偿损失。理论如此, 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很难评判过错方。当今, 社会对此存在两种意见:其一, 在无效保险合同下, 保险人向投保人退还保险费, 但不承担任何保险标因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其二, 在无效保险合同下, 保险人不仅仅要退还保险费, 还要承担各项大小责任。在现实生活中, 总是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 难免会有意外, 而有些意外并没有可以参照的依据, 因此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总是很难。

二、赔偿范围的限制规则

在无效合同中, 通常情况下双方都是有责任的, 当然也有单方面的原因引起合同无效。如果是后者, 也就是说仅仅是一方的过错导致的保险合同失效, 那么责任问题是很明确的。比如说, 若是投保人是通过欺诈的手段签订的合同, 那么责任很明确, 是该投保人负责赔偿, 若是因保险人没有按保险合同程序进行, 那么导致保险合同无效, 责任就是保险人的。最难以评判的责任问题, 是介于两方之间的责任问题, 就是十分复杂的。这种情况下, 通常是依据双方的过错大小来衡量, 从而一起分担利益的赔偿责任。

三、界定赔偿范围存在的几种方式

1、保险合同中可以明确某一项无效条例来界定赔偿范围

如果在保险合同中, 能够确定合同中的无效仅仅是受益人指定的某项无效, 或者说合同受益人制定的项未得到被保险人的同意, 那么提出的保险合同条款是可以无效的。在《保险法》第15条第一款中就能找到证明, 此条明确说明保护被保险人的权益不受非法侵害, 是以被保险人是否做出书面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为条件的。因此, 保险合同中的某一项无效是可以存在的, 而且其它项是有效的。

2、保险合同可以通过变更来界定赔偿范围

保险合同规定下的保险责任是可能或是已经发生, 也就是说保险利益的客观事实已经发生了变化, 那么被保险人享有请求权, 或者要求索赔, 而保险人想单方面解除合同或者终止合同, 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 在保险合同履行期限内, 投保人丧失了对保险标的保险利益, 那么应该通过保险合同的变更方法来解决, 而不是终止和结束保险合同。

3、合同整体无效来界定赔偿范围

《保险法》中有规定, 保险合同若是以死亡为给付保险条件, 没有经过被保险人的书面同意, 这样的合同是整体无效的。因为法律的解释首先是文义解释, 如果文义解释下存在不同的理解, 那么可以再进行适当的解释。当然, 法律规范的字面意思通常不允许存在歧义, 因为有歧义的法律, 容易让不法分子抓住法律的空白处, 致使法律缺乏安定性和权威性。因此, 通常法官会直接认定合同无效。

4、无效合同在界定赔偿范围时也要考虑情理

若投保人履行了应该履行的义务, 而因种种原因导致合同无效, 而因合同无效就会丧失应该获得的利益。这种情况下, 有过失方却获得利益, 那么很显然是不合情理的。那么法院是可以从其它的途径, 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的。法院可以在保险合同无效时, 收集材料, 现场考察, 从而理清损失的赔偿范围, 确定赔偿数额等等, 从而明确赔偿责任问题, 这样做是符合情理的。这样虽然没有明确保险合同是有效或是无效, 但同样能够解决问题。当然这样有损法律的权威性, 因此, 可以界定为无效更为合理。

在保险合同中, 保险合同有效那么赔偿责任问题就很明确, 按照保险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评判就可以了。但在保险合同失效的情况下, 对责任和赔偿的界定是十分复杂的, 因此, 必须对赔偿范围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赔偿范围进行界定将有助于司法实践的规范统一, 维护社会的安定性。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保险合同无效问题, 解决其引起的纠纷, 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自力.论无效保险合同的法律后果[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1, (2) .

[2]刘少军.论无效保险合同制度[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2009.

[3]赵北北.由一则案例引发的对财产保险中保险人赔偿责任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9, (35) .

[4]侯琛娟.保证保险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 2008.

[5]齐文.保险合同中缔约过失责任的分析[D].广州:暨南大学, 2010.

保险合同的无效 篇2

2012年3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征求意见稿》(下简称“意见稿”),业务员代客户签保单,除投保人追认外,保险合同不生效。意见稿还放宽了免责条款范围。

保险合同代签名的法律后果

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时应当亲笔签字(捺手印)或签章。保险人或其代理人代投保人签字的,除投保人追认外,保险合同不生效。

保险代理人代为填写保险单证后经投保人签名确认的,代为填写的内容视为投保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但有证据证明保险代理人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除外。

投保人告知义务的认定保险公司负责举证

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向投保人作出明确、具体询问,投保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与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有关的情况,属于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的情形。投保人的告知义务仅限于保险人询问范围。保险人对询问范围和内容负举证责任。

保监会颁布《关于规范人身保险经营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人身保险投保书、健康及财务告知书,以及其他表明投保意愿或申请变更保险合同的文件,应当由投保人亲自填写,由他人代填的,必须有投保人亲笔签名确认,不得由他人代签。投保人、被保险人因残疾等身体原因不能签字的,由其指定的代理人签字。严禁保险公司内勤和代理人替投保人、被保险人填写投保书和签名,或诱使他人代替填写和签名。”

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无效之判定 篇3

一、基本问题

(一) 免责条款的含义及分类

关于免责条款, 不同学者有不同表述:免责条款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事先约定的、旨在限制或免除其未来的责任的条款。 (1) 任何旨在限制、免除或修改产生于当事人之间的法律责任、义务或救济手段的条款, 均被称为免责条款。 (2)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 合同双方当事人享有越来越多的合同自由, 双方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事先约定, 当出现某种情况时, 免除或者限制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责任, 这种在特定情况下免除或限制当事人责任的约定, 就是免责条款。

基于不同的目的, 免责条款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限制责任条款, 即将当事人的法律责任限制在某种范围内的条款, 例如在合同中规定, 卖方的赔偿责任不超过货款的总额;二是免除责任条款, 即将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全部免除的条款, 例如在商店内标明“货物出门, 概不退换”。 (3)

(二) 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

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是指在订立保险合同时, 保险人为了避免自己过于宽泛或者无限度地承担保险责任而订立的免除或减轻保险人依该合同应负之义务, 而加重投保人、被保险人的义务或限制投保人、被保险人依据该合同所享有的权利的条款。 (4)

一般来说, 保险合同是由保险人事先拟定的、为了重复使用的、不与投保人进行协商的格式合同。但保险合同中的条款并非都是格式条款。格式条款具有以下特征:文本由一方当事人预先提供;条款具有重复使用性;内容具有不可协商性。因此, 保险合同当中的免责条款并非一定都是格式条款, 若免责条款经过保险人与投保人协商, 即与标准条款不同, 作出了一定的修改, 则该免责条款不是格式条款。保险法司法实践中, 对保险合同免责条款进行效力判定和对条款内容进行解释时, 依据系争免责条款是否为格式条款的不同, 应进行区别对待。 (5)

二、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的无效

没有任何一类合同比保险合同含有更多的责任免除条款。 (6) 由于保险人处于强势地位, 保险法实践中强化了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保护, 当涉及到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效力判定时, 经常一味地使之无效。

(一) 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未满足订入条件

免责条款订入保险合同是其生效的前提, 在实践中判定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无效, 依据的理由之一就是免责条款并未按规定订入保险合同。

在保险合同中订入免责条款须满足如下条件:在要约阶段, 免责条款的制定者——保险人首先应当提请投保人注意。此外, 保险人还应提供给投保人了解免责条款的合理机会。在承诺阶段, 只有投保人以明示或者默示的方式同意将免责条款订入保险合同, 并且在合同文件上签字确认, 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才算完成了保险合同的订立。 (7)

如果未满足以上免责条款订入保险合同的条件, 免责条款根本就不是保险合同条款, 也就无需讨论其效力问题。

(二) 保险人未履行提示与明确说明义务

依据我国《保险法》第17条的规定, 保险人未作提示或者明确说明的, 免责条款不产生效力。关于“提示和明确说明”义务, “提示”较为容易判断, 比如用加大加粗的字体表示免责条款, 关键在于“明确说明”义务的履行标准。

保险人履行明确说明义务的判断标准可以分为主观说与客观说, 这种分类方式是学界通说。 (8) 主观说以保险人的理解为准, 只要保险人在订约时认为其已经将合同条款向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作了适当的解释, 就可以认为是履行了说明义务。客观说以相对人的理解为准, 只有相对人真正明白了免责条款的内容及涵义, 保险人才算是履行了说明义务。

多数学者及我国相关实践都采用客观说, 标准过于严厉, 保险人很难证明自己履行了该义务, 所以一旦发生纠纷, 审判结果多为保险合同当中系争的免责条款无效。

(三) 对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无效的司法判定

社会公众相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处于弱势地位, 因此对保险合同免责条款存在强烈的敌意。法院在司法裁判的过程中基于对弱者的同情及顺应民意, 常常以各种理由使保险合同免责条款归于无效。

法院判定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无效的依据通常有以下几种:第一, 《保险法》第17条、第19条和第30条的规定;第二, 抽象的法律原则, 如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善意原则等。实际上《保险法》第17条、19条和第30条已经成为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对抗保险人的三大法宝, 是司法实践中保险人败诉的主要原因。 (9) 再加上公平原则、诚信原则等基本法律原则作为辅助手段, 实践中只要投保人、被保险人主张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无效的, 胜诉的几率很大。

司法审判的偏向性加上保险人举证责任负担过重, 成为了实践中系争的保险合同免责条款趋于无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把握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效力判定的度

保险合同作为商事合同有其特殊性, 在对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的效力进行判定时, 应充分考虑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确保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能够趋于平衡, 不能一味地加重保险人的责任, 更不能过于频繁地使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无效。

(一) 关于保险人明确说明义务的履行

由于保险合同条款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特征, 保险人对其提供的免责条款应该主动说明, 并对其是否履行了明确说明义务负有举证责任。掌握、留存有力的证据对保险人来说是一个较高的要求, 因此不应该苛求保险人证明合同相对人在实质上充分理解了免责条款的内容和涵义。

关于保险人如何履行明确说明义务及保留有力的证据, 有学者提供以下建议:第一, 订约时或者订约前将免责条款提交给投保人, 条款的语言表达力求简单化和通俗化。第二, 保险人明确说明了免责条款之后, 由投保人签字确认, 免责条款要具有显著性, 并随附“已理解认可该条款”和“未理解认可该条款”的标注, 投保人在签署保单的同时签名确认。第三, 要求投保人出具单独的声明, 确认保险人履行了明确说明的义务。 (10)

保险人如果按照法律规定和正当程序履行了明确说明义务, 并留下了合理的证据证明其明确说明的情况,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再以保险人未履行明确说明义务为由主张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无效的, 人民法院应不予支持。

(二) 人民法院对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效力判定的界限

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除了依据强行性或禁止性的法律规定来判定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无效之外, 还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权,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体现在很多方面, 如判断保险人告知投保人免责条款的方式是否合理、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是否符合公序良俗等民法的基本原则。 (11)

由于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要求保险人提示和明确说明免责条款并没有错, 但保险合同免责条款同时也具有频繁设定性, 不加限定地要求保险人对所有免责条款都予以详细明确的说明, 不仅违背了公平原则, 加重了保险人的义务, 也与保险法作为商事法律注重效率的基本原则不符。

因此, 法院在判定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效力的时候, 应注意其界限, 不能一味地倾斜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以保险形式分散危险已经成为一般大众的常识, 现代公众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 法院应注重维护保险人和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之间实质的公平正义, 使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对等, 以促进保险业的稳定发展。

劳动合同的无效 篇4

劳动合同的无效

蒋某诉某私营鞋厂案

[案情]

申诉人:蒋某,男,26岁,某私营鞋厂工人。

被诉人:某私营鞋厂。

法定代表人:胡某,某私营鞋厂厂长。

1994年10月27日,蒋某与被诉人签订一份劳动合同,合同规定:乙方(蒋某)每天工作14小时,每小时工资1.0元;工作期间乙方因病、因工或非因工负伤均自行承担,公司不负责;合同期5年,乙方每提前一年解除劳动合同,均要支付5000元/月违约赔偿金。另外,蒋某系临时性合同工,正式合同工待遇是每日工作10小时,每小时工资1.4元。公司加班从不征求工人意见,该公司亦未组建工会组织。

1995年8月27日,申诉人蒋某以用人单位劳动条件恶劣和工资太低为由要求终止双方劳动合同。被诉人拒不同意,以要求蒋某支付2万余元违约金阻拦。蒋某不服,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

[处理结果]

仲裁庭认为,劳动者享有休息权利和劳动保险福利待遇,是我国一项基本劳动法律制度。申诉人与被诉人签订的劳动合同违反了我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关于“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作制度”的规定,亦违反了《劳动法》第七十条规定的劳动者有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的权利;根据《劳动法》第十八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应认定无效,从订立时起就没有法律效力。劳动者蒋某可不受合同限制。相反,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同工同酬原则和《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的延长工时,应支付不低于工资150%的工资的规定,该厂并应按每小时1.4元支付工资和计发加班工资。

仲裁庭依法作出如下裁决:(1)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2)补付工资及加班工资3360元;(3)被诉人要求予以驳回。

浅议合同法中的无效合同 篇5

一、无效合同的释义

(一) 无效合同的概念

所谓无效合同, 是相对于有效合同而言的, 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 但欠缺合同的生效要件, 在法律上确定的当然完全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从理论上理解, 无效合同应属于成立但不生效的合同。

(二) 无效合同主要法律特征

(1) 无效合同具有违法性, 违法性是无效合同的重要特征。违法性是指合同违反了法律的强制规定或社会公共利益, 如果法律赋予其效力将损害权利人和社会的利益。有学者认为, 这种违法性不仅指合同内容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而且表现在设立合同的目的方面。尽管合同内容不违法, 但订立合同的目的违法, 同样使合同产生无效的法律后果, 即合同法规定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亦为无效合同。无效合同的违法性表明此类行为根本不符合国家意志或当事人意愿, 因此, 当事人不能使其发生法律效力。而且, 国家会对此类合同实行干预, 而不能将主张合同无效的权利完全留给当事人[1] 。

(2) 无效合同自始无效, 即无效合同自始不发生效力。由于无效合同从本质上违反了国家法律规定, 因此国家不承认此类合同的效力。

(3) 无效合同当然无效, 即无须当事人提出主张, 也无须经过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的确认, 该合同都是无效的。

(4) 无效合同具有国家干预性。无效合同是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为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对无效合同国家将实行干预, 不将主张合同无效的权利全部赋予当事人。

二、无效合同的种类

根据《合同法》相关法律法规, 无效合同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

欺诈, 即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 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 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 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构成欺诈应当符合以下四个构成要件:

(1) 须有欺诈行为, 包括陈述虚构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一般情况下, 欺诈都表现为积极的作为, 但依照法律或交易习惯负有告知义务时, 沉默也可构成欺诈。

(2) 须欺诈人有欺诈的故意, 这种故意是指虚构事实的故意和隐瞒事实的故意, 即使相对人陷入错误而与其订立合同的故意。

(3) 须相对人因欺诈而陷于错误。

(4) 须受欺诈人基于错误而与欺诈人订立合同。

胁迫, 即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 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 迫使对方做出违背真实意思的意思表示的, 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2] 。应明确的是, 只有使用欺诈与胁迫手段损害国家利益时, 方可认定为无效合同。

(二) 恶意串通, 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者利益的合同无效

指合同当事人在明知或者应当知道其所订立的合同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而故意共同实施订立合同的行为[3] 。由此可见, 行为人的行为具有明显的不法性, 可以据此将其作为违法合同对待。构成恶意串通的合同须具备以下成立要件:

(1) 须订立损害国家, 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该损害不必已经实际发生, 只要客观上存在发生损害的现实可能性, 即可主张其恶意串通行为的成立。

(2) 合同当事人主观必须具有恶意。

恶意是指合同当事人明知或者应当知道其所订立的合同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 而故意为之。例如, 伪造合同、协议而逃避司法侦查、逃避债务等行为。

(3) 当事人之间表现为通谋, 即恶意串通。

合同当事人均相互了解对方的真意旨在订立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而为其配合。通谋可以表现为双方当事人明知其目的非法而用默示的方式接受, 可以是双方当事人相互配合共同实施的违法行为, 也可以是一方当事人实施违法行为, 而另一方当事人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情况下, 未予以制止, 而采用默许的方式予以纵容[4] 。

(三)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合同无效

我国《民法通则》第58条第1款第七项和《合同法》第52条第三项均明文规定,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 合同为无效合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合同, 是指当事人实施的行为在形式上是合法的, 但在内容上和目的上是非法的[5]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合同其构成要件有:

(1) 合同具有合法的形式, 合同当事人实施的行为, 从形式上看, 是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 例如, 以合作的形式变相移转财产、划拨土地使用权等。

(2) 合同掩盖了非法的目的。这里的非法目的可以理解为意在损害国家、社会、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由于被掩盖的目的是非法的, 且将造成对国家、集体或第三者的损害, 因此这种行为是无效的。

(3) 合同当事人之间存在通谋, 即合同当事人主观上具有规避法律的故意, 明知其掩盖的真实目的与行为表象不一致。

(四)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

社会公共利益体现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最高利益, 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或公序良俗的合同无效, 这是各国立法普遍确认的原则。我国《合同法》第52条第4款规定,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例如, 走私毒品、购买“洋垃圾”等。

(五)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的合同无效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的合同, 是指当事人所订立的, 与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规定相背, 从而不能产生预期法律后果的合同。我国《合同法》第52条第5款规定,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合同均属无效合同。此处的法律应当理解为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的法律, 行政法规应当理解为由国务院制订的法规。

(六) 其他形式的无效合同

1.订立合同主体不合格, 合同无效

(1)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47条规定,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且未经法定代理人追认的, 该合同无效。

(2)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48条规定,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 又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合同无效。

2.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无效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 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 该合同有效。”

3.免责条款无效

根据《合同法》第53条规定:“合同中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造成对方人身伤害, 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三、无效合同的法律效果

无效合同的无效是绝对的、当然的、自始的无效, 《合同法》第58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 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 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 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 双方都有过错的, 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可见, 无效合同并非不发生任何法律效果, 合同当事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法律后果有 (合法处理方式) :

(一) 返还财产

返还财产是指依合同已交付财产当事人, 在合同被确认无效后, 有权请求对方返还财产, 同时, 接受财产的当事人有返还财产的义务。但并不是所有的已经履行的无效合同都能够或者需要采取返还财产的方式。返还财产的适用条件是:

1.须有返还的可能

如果标的物已消耗、损坏或灭失, 或者已被善意的第三人合法取得而不能返还, 如有些合同原物已不存在或专有技术、信息、资料已被知悉, 在客观上已经不可能返还。无返还可能的合同则只能请求赔偿损失。

2.须有返还的必要

根据《合同法》第110第二项规定: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性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的, 当事人一方可以不履行非金钱债务。

(二) 赔偿损失

依我国《合同法》第58条规定, 有过错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 如果双方均有过错, 则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赔偿损失时应注意赔偿损失的范围及损失赔偿的责任, 凡因合同无效所遭受的财产减少都属于损失的范围。

(三) 收归国有和返还集体、第三人

这是相对较严厉的制裁方式。根据我国《合同法》第59条规定:“当事人恶意串通, 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其依据该合同并通过恶意串通所取得的财产, 应当按其损害对象为国家、集体还是第三人的不同, 分别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 即损害国家利益所取得的财产归国家所有, 损害集体、第三人所取得的财产分别返还集体、第三人, 决不能使恶意串通的当事人因该行为而获得好处。

四、总结

综上所述旨在明确理解无效合同, 能够使我们准确、适当地运用合同法, 以利于实践应用, 对维护社会秩序、生产经营秩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新民.浅议新合同法对无效合同的规定[EB/OL].搜库网, 2005-04-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注解与配套[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

[3]赵旭东.合同法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7.

[4]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二庭.合同法疑难案例判解 (2002年卷)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浅析无效合同与未生效合同的差异 篇6

一、合同的成立与生效

合同成立与生效存在一定的联系。根据我国《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 自成立时生效。”可见, 合同当事人就合同主要条款达成一致且不违反合同有效要件时, 合同是成立且生效的, 但是, 满足合同的成立要件并不一定使得合同生效。 (1) 所谓合同成立, 是指订约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此外, 合同的成立是一个静态描述, 强调的是合同订立过程完成后的最终结果, 即标志着合同已经存在。可以说成立是生效的前提, 生效是成立的逻辑延伸。

尽管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有着种种联系, 但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其区别主要表现在:1、合同成立和生效发生的时间不同。例如, 效力待定的合同, 该合同在成立时的效力是不确定的, 即处在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如果享有形成权的第三人追认, 则会使该合同转变为有效合同;若拒绝追认, 该合同则成为确定无效的合同。2、成立与生效的判断规则不同。合同的成立是意思表示的事实判断, 解决的是合同存在与否的问题。合同的生效包含了对合同的价值判断, 解决的是已经成立的合同是否发生法律拘束力的问题, 合同的效力来自于法律的赋予, 并且由国家的强制力加以保障, 由此体现了私法自治及对其限制的统一。3、成立与生效的构成要件不同。合同成立作为一个事实判断, 是以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作为其判断的标准。而合同的生效要件首先应当包括合同成立的全部要件, 而作为价值判断的合同有效、生效要件, 它是成立要件的逻辑延伸, 有着更加深入的要求, 即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以及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者公序良俗。4、成立和生效体现的国家干预程度不同。成立与生效实质上是法律对国家意志与当事人意思自治之间关系的调整。只有在合同行为没有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并且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用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情况下, 法律才会赋予该合同以拘束力, 以此实现当事人合同行为的目的。

二、无效合同与未生效合同的差异

(一) 概念不同

无效合同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因违反合同的根本性生效要件, 因而不能产生合同当事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的情形。未生效合同是指, 已经成立的合同, 因欠缺相应的权利或者能力, 而法律效力没有实际发生的合同。由于二者在概念上有所不同, 无效合同和未生效合同的法律特征也不尽相同。无效合同内容具有违法性, 国家对无效合同实行干预, 从而导致无效合同是自始的、绝对的无效, 因此其不具有履行性。未生效合同则是形式上和程序上的欠缺, 其效力是一种不确定的状态, 它仍然存在着生效的可能性。

(二) 责任依据不同

无效合同具有违法性。也就是说无效合同违反的是合同有效要件中“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或者公序良俗。”的要件。所谓违法, 是指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而非任意性规定。因而此类合同会受到国家干预, 法院可以主动审查合同, 合同一旦确认无效, 合同的无效状态是不可改变的且从成立时就没有法律效力。 (2)

然而, 未生效合同不是当然无效的合同, 它只是欠缺了某些基本要件。未生效合同所欠缺的生效要件是非禁止性的要件和当事人、第三人能够促成的法律事实。因此, 这种合同的效力需要相关的具有行为能力或者权利的人的意思表示予以补正。总之, 未生效合同作为已经成立的合同, 受法律的保护, 并具有法律约束力, 由于其欠缺的是合同的程序要件, 体现的主要是国家对于当事人在合同不能生效时权益的一种平衡和保护。 (3)

(三) 责任表示不同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58条和59条的规定, 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包括返还财产、赔偿损失和追缴财产。因为合同被确认无效, 而当事人在失去合法取得所有权的情况下又提前“履行”该无效的合同, 为了恢复合同订立前原有的状态, 要求受领财产的当事人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是合同责任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也是充分保护受害人利益的一种补救方式。 (4) 追缴财产实际上是由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行使的一种惩罚性手段。除去民事责任外, 在无效合同中, 对于情节恶劣, 甚至触犯我国《刑法》的当事人, 还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

未生效合同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生效要件, 即出于国家管理的需要以及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因而暂时不生效。违反未生效合同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1、缔约过失责任。未生效合同的前提是已经成立的合同, 所以合同当事人之间要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履行先合同义务。违反先合同义务一方当事人要赔偿对方当事人因合同未生效的损失, 因为对方当事人相信合同能够有效成立而产生了一定的信赖利益。2、预期违约责任。该制度是为解决合同生效后至履行期届满前发生在合同履行上的风险而建立的一项法律救济制度。对于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而言, 合同虽“自条件成就时生效”, 但“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 视为条件已成就”, 这就是条件成就的拟制, 因条件成就而可能受有不利的当事人, 如果以不当行为恶意阻止条件成就的, 视为条件已成就。合同因此生效, 违反此类合同应该承担预期违约责任。3、承担相应的手续费及损害赔偿的责任。如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 则应当办理该手续, 这种对于合同形式的规定, 既是对合同成立要件的规定, 又是对合同生效要件的规定。所以, 办理上述批准和登记手续就成为了当事人的义务之一, 当事人理应按照合同的约定办理上述手续, 否则, 会对相对人产生赔偿责任。

无效合同除返还、赔偿外, 还可以追缴当事人财产;而未生效合同则主要处理合同当事人之间财产利益的弥补和相关损失的分担, 一般不对当事人实施制裁, 而且允许当事人通过补正而使合同生效, 从而获取合同约定的权益。

三、结语

本文依据法条与法理, 首先论述了合同成立和生效之间的差异, 接着从概念, 责任依据和责任表示三个方面较为详细地比较了无效合同与未生效合同的差异。同时, 又对无效合同与未生效合同的法律后果进行了分析, 这样有助于辨别两类合同之间的不同, 在法律后果的适用上能够更加准确, 从而能够更好的维护国家、社会和合同当事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合同法研究 (第一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04.

[2]钟奇江.合同法责任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06.

[3]武钦殿.合同效力的研究与确认[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10.

[4]奚晓明.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4.01.

[5]王利民, 房绍坤, 王轶.合同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出版社, 2013.08.

[6]王利明.“论无效合同的判断标准”[J].法律适用, 2012 (7) .

[7]张本民.“论未生效合同及其救济”[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 .

无效合同的判断标准探讨 篇7

一、无效合同的定义

无效合同与有效合同相对, 是不符合法律规定或强制性的合同, 违反了合同生效的要件, 不具法律效力, 是无效合同的主要特点[1]。无效合同不受法律的保护, 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合同内容是无效的。针对合同的相关问题, 我国出台了其专项法律《合同法》, 对无效合同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和阐述, 对无效合同的认定、判断标准都有所体现。无效合同是已经成立或签订的合同, 是不符合有效的生效条件, 进而不具法律约束力, 若保证无效合同内容不变, 合同是无法转变为有效合同的。无效合同分为全部无效和部分无效, 其取决于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和有效。

二、无效合同的判定标准

(一) 以法律与行政法规规范为判定标准

针对无效合同, 我国诸多法律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在我国《民法通则》第58条之规定中:“违法法律或者设计公共利益的”合同视为无效合同[2], 其中未对无效合同进行具体、明确的解析与规定, 导致有关无效合同的内容并未严格进行限制, 扩大对法律条文的解释范围, 对《民法通则》中的规定理解趋于广义。针对无效合同问题的不断出现, 在《合同法》中进行了严格的界定, 将法律与行政法规规范作为判断依据, 促使无效合同的判定范围更具体、详细。所谓的法律就是全国人代会协同常务委员会共同制定的法律, 而行政法规则是由国务院来颁布的。合同一旦出现违反上述两项法律的其中之一, 则可视为无效合同。

另外, 应严格杜绝将当地的土政策、部门规章制度等的影响, 不可作为无效合同判定标准, 以免对合同出现误判而将有效合同判定为无效合同, 进而造成一定的损失。由于县级以下的有关部门对法律的了解不够全面, 认知度不高, 极易导致将错误的法律知识运用其中, 法律的专业技术不过关, 容易出现错判、误判的现象。

(二) 以强制性规范为判定标准

针对无效合同问题, 我国出台的《合同法》对无效合同给予具体的约束和规范, 强调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规范的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 视为无效合同。通过不断的修订和完善, 《合同法》得到了完善与升级, 在法律条文中加入了强制性规范的相关标准, 一旦无效合同违反了强制性规范标准则视为无效, 不受法律的保护。在法律条文规定中, “应该”、“必须”、“禁止”等词语都是强制性规范的代表[3], 若未不严格遵循法律而肆意规定和要求是不合法的, 属于强制性规范的一种。强制性规范性又称之为取缔性规范, 相较于任意性规范性更具严格性和与约束力, 是在法律的规定下, 不可动摇、不可改变的规范, 是评定无效合同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三) 以效力规范为判定标准

无效合同不具法律效力, 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失去合同的订立价值和存在价值。效力性规范是隶属于强制性规范的重要部分, 在《合同法》中对强制性规范有明显的规定, 但是其多确定的范围相对宽泛, 并未给予具体、严格的判定标准, 由于日常生活中的强制性规范发生的种类的繁多, 情况相对复杂, 无疑为无效合同的判定有增添了阻碍。为了将强制性规范发挥极致, 应对其法律效力规范作出明确的规定和限制, 分别从类型化、公序良俗、限缩解释等方面着手, 对强制性规范进行细分, 以保证合同效力的确定性和全面性, 为进一步对无效合同进行鉴别提供依据和条件。由此, 针对效力问题提出了严格的规定, 对违反效力相关规定者, 其法律行为会失去效力, 先界定强制性规范的范围, 来对合同的法律效力进行判断, 实现对无效合同的准确判定。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了解无效合同的判断标准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能帮助人们区别有效合同与无效合同, 将判断标准作为依据, 以提高人们的警惕性和分辨能力, 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无效合同的判断标准可从内涵和外延两个部分着手, 对无效合同的形成进行具体的分析, 认识到无效合同的具体判断标准, 加强对无效合同的警惕和分辨, 以避免诈骗现象的出现。

摘要:合同的制定是受法律保护的, 一旦成立就具备法律效力, 存在于各个行业中, 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约束性。无效合同与有效合同是对立存在的, 若合同不符合法律规定无法产生法律效率的合同被称之为无效合同。针对无效合同, 我国在出台的《合同法》中也有了明确的规定, 将无效合同的相关细则罗列出来。为了对无效合同进行更为清晰的了解, 本文就无效合同的判断标准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无效合同,判断标准,法律

参考文献

[1]王利明.论无效合同的判断标准[J].法律适用, 2012, 07:2-8.

[2]兰先锋.浅谈“自然人买卖公司”合同的无效性——兼谈合同效力性规范的判断标准[J].法制与经济 (下旬) , 2014, 04:12-13.

浅析无效担保合同的责任承担 篇8

无效担保合同的民事责任, 其性质属于缔约过失责任。缔约过失责任指的是在合同缔结过程中, 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 给另一方确信该合同能够成立有效的另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害时, 有过错的一方当事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缔约过失责任采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 其构成要件为:一是缔约一方违反了先合同义务;二是未违反先合同义务的一方受有损失;三是违反先合同义务一方具有过错。《民法通则》和《合同法》都对缔约过失责任作了相应的规定。

二、担保合同的审查

担保合同属于合同的一种, 根据合同法中合同效力的规定, 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审查担保合同的效力, 应从几个方面以下进行:

1、审查主合同的效力

担保合同是为了保证主合同的履行而设立的, 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如果被确认无效, 那么各方当事人所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样也是无效的, 对担保合同来说, 主合同无效, 则担保合同也当然无效。实践中, 主合同可能是全部无效或部分无效, 如果主合同是部分无效, 那么有效部分仍然存在, 担保合同的担保人仍对有效部分承担担保责任。

2、审查担保人主体资格

担保是民事行为, 担保人须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及民事行为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

担保法对保证人的主体资格作了特殊规定。一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为他人提供的担保无效,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担保合同未经其法定代理人追认, 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二是未经法人授权的企业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为他人提供的担保无效。三是国家机关和公益法人为他人提供的担保无效。此外, 公司法也对公司作为担保人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3、审查担保人的意思表示

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一致是合同的构成要件之一。在担保合同中, 保证人与债权人之间要有真实的意思表示。保证人意思表示不真实, 将导致保证合同无效。担保法中保证、抵押、质押、定金四种担保均须依当事人的合意设立。如果在设立担保时, 如一方被欺诈、胁迫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将导致担保合同无效。

4、审查担保财产合法性

作为担保财产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担保人对财产具有处分权;二是法律允许该财产作为担保物。根据担保法的规定下列财产不得作为担保财产:⑴土地所用权;⑵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⑶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⑷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⑸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⑹依法不得作为担保物的其他财产。

5、审查担保合同形式要件

依据担保法和物权法的规定, 以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建设用地使用权和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正在建造的建筑物抵押的, 应当办理抵押登记, 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设立。以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和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交通运输工具抵押, 未办理抵押登记的, 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故在实现抵押权时, 应当依法办理抵押登记。

三、担保合同无效后的责任承担

担保合同作为从合同, 如果被确认无效, 仅意味着合同规定的保证义务不能履行, 并不表明不发生任何法律后果, 如果保证人有过错, 仍应承担相应的无效保证责任。《担保法》第5条对此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担保合同无效后, 当事人承担的是缔约过错责任。而担保合同无效, 可能因为主合同无效而无效, 也可能因为担保合同本身无效。

1、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也无效的情况

担保合同对于主合同具有附从性, 在主合同无效, 担保合同也无效时, 首先依法确定主合同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过错及其承担的相应责任, 然后确定无效担保合同中担保人有无过错, 主合同无效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 担保人无过错的, 担保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担保人有过错的, 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 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三分之一。

2、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的无效的情况

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 债权人无过错的, 担保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债权人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债权人、担保人有过错, 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 不应超过债务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

3、过错责任的承担

(1) 国家机关和以公益为目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违反法律规定为他人提供担保无效后, 因此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 根据其过错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 董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未经股东会或董事会同意, 以公司的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其他个人债务提供的担保无效后, 除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外, 债务人、担保人、应当对债权人的损失连带赔偿责任。

(3) 以法律规定不能设立担保的财产设立担保的以及以公益设施为他人提供的担保无效后, 担保人应根据其过错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4)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提供的担保未经其法定代理人追认的, 因无民事行为能力或民事行为能力受限制, 担保合同无效过错属主合同当事人, 担保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5) 企业的职能部门提供的担保合同无效后, 根据债权人和担保人的过错程度确定责任的承担。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未经法人书面授权提供担保的, 根据债权人是否有过错, 由担保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或由其与债权人分担所造成的损失, 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需要承担责任时, 可先由分支机构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 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不足以承担责任的, 由企业法人承担。

担保合同为主合同的从合同, 其产生、效力、终止都从属于所担保的主合同, 其合同责任也具有补偿性与顺序性, 主合同履行完毕, 主合同终止, 从合同不终止。无效担保人的赔偿责任也具有补偿性和顺序性, 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 无效担保人赔偿债权人信赖利益的损失范围为主合同债权人的经济损失, 该损失属主合同的损失, 其与主合同债务人履行能力及其信用直接有关。因此, 首要的、最终的责任承担人应为债务人。当主合同已适当、全面履行的时候, 债权人不存在损失, 无效担保赔偿也不复存在, 只有当主合同债权人不能清偿时, 无效担保人才承担赔偿责任, 其对于损失的造成是间接的, 责任也具有补偿性。

摘要:签订担保合同是企业同意办理担保业务的直接体现, 也是约定担保双方权利义务的基础载体。无效担保合同是相对于有效担保合同而言的, 是最典型的违反生效要件的合同。担保合同被认定无效后, 担保人应否承担责任, 如承担责任, 应承担什么责任,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无效担保合同的责任承担加以探讨。

保险合同的无效 篇9

一、无水路运输许可证签订的沿海货物运输合同应认定无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从事水路运输的企业,应经水运主管部门批准并取得水路运输许可证,方可从事水路运输活动。未经批准,则不能取得水路运输经营资格;未取得水路运输经营资格,则不能从事水路运输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系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明确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同无效。但有观点提出,我国法律法规规定了大量的强制性规范,但违反这些规定是否都导致合同无效?有的只是规定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应受处罚,有的则明确规定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不仅受到处罚,还将导致合同无效,这就有必要在法律上区分何为效力规范何为取缔规范,只有违反效力规范才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此种区分亦为我国法学理论界所认可,例如有学者认为,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与禁止性规范可以包括五种类型:(1)训示规定,若不具备并非无效,仅有提示作用;(2)效力规定,若未按规定为之,则无效;(3)证据规定;(4)取缔规定,违反之所签合同依然有效;(5)转换规定,本应为无效,但法律另有转换成某一效果之规定。那么如何认定效力规范呢?可采取如下标准: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违反强制性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该规定属于效力规范;法律法规虽没有明确规定违反强制性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但违反该规定后若使合同继续有效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也应认定属于效力规范,如只是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就不应属于效力规范,而是取缔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的规定,未经批准,擅自设立水路运输企业,以及水路运输企业、水路运输服务企业超越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的,应当没收违法所得或处以罚款,而未规定合同无效,表面看来,未取得水路运输许可证并不影响合同效力。但采取上述效力规范与取缔规范的认定标准来分析,本文认为只有经批准才能从事水路运输活动的立法目的恰恰在于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理由是:第一,经营沿海水路运输活动应经批准取得运输许可证是保护沿海运输权的需要,沿海运输权作为一项重要的航运政策,在航运领域体现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第二,严格的审批程序和一定资金要求是确保安全营运的条件,有利于进行监督检验,消除安全隐患;第三,从事运输经营活动应缴纳税金、规费(船舶港务费、停泊费、航道养护费)和运输管理费,使用专用的运输票据,起到规范行业管理和调节市场的作用。综上,行政法规规定应经批准并取得水路运输许可证方可从事水路运输活动应认定为效力规范,不具有运输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签订的运输合同应认定为无效合同。

实践中无水路运输许可证而从事水路运输的情况并不多见,常见的是取得水路货物运输服务许可证的货运服务企业,其虽然以承运人 (出租人) 的名义和货方签订沿海货物运输合同,但实质是进行货运代理,其本身并不直接从事水路运输活动,而上述强制性规定强调的是未取得水路运输许可证,则不能从事水路运输活动,因此对其不具有约束力,其签订运输合同只是超越了经营范围,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的规定:“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此外,无运输许可证而签订运输合同在沿海运输行业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各方当事人对此均予以认可,并实际履行了合同,此时一旦履行中产生损失,如果认定合同无效,按照无效合同的处理原则,损失将得不到有效补偿,因此有观点认为在双方当事人均已履行了自己的义务时,这种交易就应得到维护,此种观点亦被有的审判实务所采纳。但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欠妥,首先,无效合同从本质上违反了法律规定,因此国家不承认此类合同的法律效力,合同一旦被确认无效,则合同自订立之时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以双方当事人均认为有效或实际履行来促使合同有效。其次,水路货物运输许可证是国家对国内沿海水路货物运输这一特殊行业从业资格的特殊要求, 要求的意义在于保护沿海运输权, 这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规定, 未经准许, 外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不得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江河、湖泊及其他通航水域的水路运输。《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江河、湖泊,以及其他通航水域中的旅客、货物运输,必须由中国企业、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船舶经营。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批准,在中国注册登记的外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以下简称“三资企业”) 或船舶,不得经营上述水域的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因此沿海水路货物运输属我国特许经营的管理范围,其形式要件即为取得许可证,未取得水路货物运输许可证,擅自经营沿海水路货物运输,违反了我国关于特许经营的管理规定,应适用上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的除外规定。再次, 既然是从事货运代理服务, 完全可以通过签订货运代理合同来实现,这样就还原了与沿海运输有关的市场主体其本来应享有的权利, 以及承担的义务, 也维护了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避免了诸如运费层层剥皮、层层抬高等扰乱市场的因素发生。

二、存在恶意抗辩亦应认定合同无效

所谓恶意抗辩是指当事人违反诚信原则,而针对对方的请求提出抗辩。在审判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以承运人名义签订沿海货物运输合同的一方,明知自己不具备运输许可证,当遇到客观情况对其不利的变化,该当事人便主动以其行为违法为由,要求确认合同无效,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恶意抗辩行为。对于此种恶意抗辩的主张如何处理,在理论上存在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无效合同的固有性质决定了任何人都可以主张合同无效,因此违法行为人自己提出无效也是合法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违法行为人自己主动提出合同无效已经构成恶意抗辩,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其恶意抗辩的主张不能成立,该合同应当认定有效,否则等于纵容了违法行为人实施的违法行为。笔者同意第一种观点,因为一是认定无效的依据是无运输许可证签订的运输合同是违反了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而不仅仅是损害了相对方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是绝对的无效,因此恶意抗辩人也可以主张无效;二是如前文所述,从违法性程度看,该行为违反的是效力性规定,应当直接认定无效;三是对恶意抗辩行为的限制应通过加重民事责任或追究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方式实现,而不能改变合同的违法性质。

参考文献

[1]林诚二:《民法总则讲义》 (下) , 15页

[2]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 658-659页

上一篇:企业成本经理下一篇:中国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