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监管的方式

2024-09-08

保险监管的方式(共8篇)

保险监管的方式 篇1

我国内地保险监管的职能、方式及主要任务

一、监管的职能及目标

保险监管,通常是指国家保险监管部门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保险机构及其活动进行强制性的监督与管理。就监管体系来讲,国家对保险机构的监管是最高层次的刚性监督形式。

经国务院批准,11月18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根据国务院规定,中国保监会是中国商业保险的主管部门,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监管职能,依照法律、法规集中统一监管保险市场。

中国保监会的基本职能:一是规范保险市场的经营行为;二是调控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具体分为四个方面:1.拟定有关商业保险的政策法规和行业发展规划;2.依法对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依法查处保险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保护被保险人利益;3.培育和发展保险市场,推进保险业改革,完善保险市场体系,促进保险企业公平竞争;4.建立保险业风险的评价与预警系统,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促进保险企业稳健经营与业务的健康发展。

根据上述职能,我国内地保险监管的主要目标是:加快培育和发展保险市场,努力建设一个市场主体多元化、市场要素完善、具有开放性的保险市场体系。其目的是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公平竞争,监督保险企业规范经营、具有充足偿付能力,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利益,最终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为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监管的方式

目前,由于我国内地保险业还处于发展中的初级阶段,市场发育不够成熟,保险法制还不健全,企业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因此,中国内地的保险监管必须实行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方式,即不仅要监管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对保险公司的市场行为、产品及费率等也要进行必要的监管。可以说,中国内地保险监管采取的是较为严格的实体监管方式。同多数国家一样,目前中国内地的保险监管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一是立法途径。中国的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5年10月颁布实施了中国第一部《保险法》,这是一部集保险业法和保险监管法于一体的法律,是规范保险业的基本法律,也是中国内地保险监管的主要法律依据。二是行政途径。行政监管是保险监管的核心环节。国家保险监管部门根据国务院授权,依法对保险业进行日常监管,并根据《保险法》制定了《保险管理暂行规定》等行政规章,规范、引导保险业健康发展。

三、当前监管的主要任务

针对当前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考虑到保险分支机构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只能在其总公司授权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中国保监会将监管的重点放在各保险公司总公司,确立了“以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以整顿市场秩序为突破口,完善内控,加强监管,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保险监管指导思想。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一)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一是大力整顿保险市场秩序。主要通过整顿非法保险机构和保险业务活动、坚决制止恶性竞争、清理保险中介市场等,力争使保险市场秩序在今年有一个明显好转。二是引导保险公司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指导思想,督促保险公司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三是加强对保险公司内控制度建设的监督指导,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依法经营,堵塞管理漏洞。

(二)健全保险政策和法律体系。一是抓紧制定与《保险法》配套的行政法规、规章,完善保险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对现行的保险法规、规章进行一次全面清理、修改、完善和补充。三是建立健全保险监管指导体系和风险预警系统,完善监管报表格式和管理办法。四是制定《中国保险业中期发展规划》,明确保险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并制定相应的保险产业政策。

(三)积极推进保险体制改革。一是加强中国保监会的自身建设,健全内部运行机制,秉公执法,廉洁奉公,确保公正、公平地履行保险监管职能。同时,抓紧设立保监会派出机构,健全基层保险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量。二是进一步落实分业经营原则,适时成立政策性保险机构,继续深化国有保险公司机构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能力。三是推动保险行业自律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其行业自律作用。目前我国各省已有20多个行业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也在积极的筹备之中。

(四)进一步对外开放保险市场。自1992年9月国家进行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试点以来,截至19底,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士、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的9家保险公司,在上海和广州设立了12家营业机构。最近,中国保监会又批准4家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实践证明,对外开放中国保险市场的试点是成功的,效果是好的,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是中国政府的一贯方针,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中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政策。金融业开放是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核心,开放保险业是金融业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开放保险市场,是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总体需要,有利于改善整个宏观经济环境,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保险服务;进一步开放保险市场,是中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有利于提高中国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开放保险市场,也是加快中国保险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育市场主体,进一步发展中国保险市场。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日益成熟,保险法律、法规的逐步建立和健全,我国将准入更多的外资保险公司,开放更多的试点城市。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保险监管的法制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将不断提高。经过监管部门和保险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国保险市场秩序将会得到根本好转;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将明显增强;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步伐将加快。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接轨的保险监管体系必将在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保险监管的方式 篇2

保险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关或保险监管执行机关根据保险法规对保险机构实施监督和管理, 以确保保险机构经营的安全和盈利, 维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对于保险监管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保险监管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内通过对保险企业、保险经营活动及保险市场的监督与管理, 进而实现一定的目标, 这种监督表现在国家、社会、保险行业等各个层次上。狭义的保险监管则仅指国家监督和管理保险市场中的相关企业的保险经营活动。

在保险经营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 国际保险监管的组织形式和监管模式越来越朝着趋同的方向发展, 主要表现为:关注保险公司未来的风险状况, 强化风险资本监管, 并实施动态的偿付能力监管。本文在分析国际保险监管制度特点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保险监管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提出完善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若干建议, 以助于保险监管机构提高监管效率, 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保险业的监管通常有国家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 (1) 国家监管机构的监管, 它是国家管理保险业经济的职能体现, 国家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对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保险行业的秩序进行监督和协调。国家监管是宏观的监管, 是指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 为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国家监管的核心是监管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 (2) 保险行业自律, 保险市场上的保险企业之间产生各种联系与作用, 建立保险市场的良好秩序, 可以有效地稳定和优化合作关系, 需要形成一种保险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与制约机制。保险行业的监管能发挥国家宏观监管所不具备的横向协调作用, 对于保险监管具有特殊的意义。 (3) 社会监督, 保险具有社会性, 保险经营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 因此, 社会对保险具有监管的职责, 社会监管主要表现为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有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等, 它可以作为保险监管的一种补充力量。

二、国外保险监管模式

国外保险的发展经历了先有保险业, 然后有保险法, 最后产生保险监管的过程。现代保险监管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家授权给专门的保险监管机构, 使之专司保险监管之责, 这种制度最早产生于美国。在美国, 保险业的发展要稍晚于银行业, 因此其监管制度的发展也相对较晚。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 保险业弊端频出, 影响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为此, 政府开始对保险业实施监管, 以保障公众的利益。世界各国对保险业的监管有严格监管和宽松监管两种类。这两种类型是按监管的模式划分的, 事实上, 就约束的程度和力度而言, 与其他行业相比, 世界各国对保险业都施行严格的监管, 这是由于保险业经营涉及范围广, 是一个公众性极强的特殊行业。

(一) 严格监管模式

严格监管模式是对所有保险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面监管, 包括对保险市场准入的要求, 对保险条款、红利分配、费率和保单利率等均有明确规定, 并在开始推广时受到监管部门严格监管。美国是严格监管模的代表, 美国的保险监管由各州的保险监督局负责, 随着保险公司更多的跨州经营业务, 所以为加强各个州直接保险监管的协调, 美国成立了全国保险监督官协会, 它的主要功能是协助保险监督局对保险市场进行监管, 协调各个州的保险监管方法通过较低的成本的方法实现较高效率的监管。

(二) 松散监管模式

松散监管模式是注重对保险人的偿付能力监管, 同时降低对保险产品、费率和市场准入条件的监管。英国的保险监管的中心是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 保险监管机构强调保险业管理的自律性, 保证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 而对于没有偿付能力的保险公司, 英国监管处罚手段非常重。英国的监管机制保证了保险监管的有效性, 同时更容易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此外, 英国保险监管部门注重披露保险公司的相关信息, 通过向社会公开较多的保险公司信息, 可以有效地让投保人降低风险, 进而减少因市场原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提高社会的稳定性。

三、国外保险监管发展趋势

(一) 保险监管从专业化向一体化转变

国外保险监管从专业化向一体化转变的标志是美国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 全球金融行业越来越向一体化方向转变, 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模式也朝着一体化监管的方向变化, 主要表现为通过成立一体化的监管部门一体化监管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 保险监管借助于银行和证券监管的技术和信息优势, 降低对保险资金投资领域的监管, 支持保险企业做大做强, 推动保险企业一体化发展。

(二) 保险监管更加注重偿付能力

传统的保险监管注重保险企业的市场行为监管, 加强对保险企业合法性监管,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但从改革开放以来, 国际监管开始从监管保险企业市场行为向监管保险企业偿付能力转变, 最大限度地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保险监管部门通过有效监管保险企业偿付能力, 进而可以及时掌握保险公司的财务情况, 对于偿付能力不够充分的保险公司及时提醒, 让其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

(三) 保险监管更加注重功能监管

保险功能监管是指由同一个监管者对一个给定的保险活动进行监管, 而不管活动的从事者, 保险功能监管的目的是提高效率。保险功能监管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有效减少监管职能的冲突、重叠和盲区, 在金融一体化发展的今天, 传统的保险监管变得越来越不合适, 所以, 保险监管更加注重功能监管是现实的客观要求。

(四) 保险监管向松散监管转变

从国际保险监管发展来看, 现代保险监管模式开始便是严格的监管模式, 它的目标是维持市场的稳定, 同时强化严格监管的方向发展。然而, 随着保险金融行业的一体化发展, 使得银行、保险和证券的界限逐步淡化,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西方国际的保险监管开始审视传统的监管模式, 并将保险监管的目标改为效率、稳定性和扩张性, 其中效率是第一位的。所以保险监管向松散监管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五) 保险监管更加注重信息公开化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 世界各国保险监管部门都建立了保险信息公开制度, 定期向社会发布保险公司信息, 为了让公众更加方便的了解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日本通过《经营信息公开标准》和《经营信息公开纲要模式》保证了保险公司的信息公开

(六) 保险监管更加注重监管法制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个国家更加注重法制化的建设, 通过依法监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保险业。当前, 西方各国都有比较完善的保险监管法规, 通过立法规定保险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同时还要求, 如何由于保险监管机构监管行为不当而给被监管对象造成经济损失, 保险监管机构监管应当依法进行赔偿。

四、国际保险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一) 我国保险监管的目标

不同国家对保险监管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同一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保险业所处的不同阶段, 保险监管的目标也会有所侧重或不断产生新的监管目标。一般的, 保险监管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必须把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放在第一位, 保险监管机构通过市场准入、条款审核备案、费率厘定、准备金提取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来确保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2) 促进保险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保险监管机构通过制定保险业长远发展规划、调整实施监管政策、完善保险业结构、创造良好竞争环境等措施来促进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3) 正常的保险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保险市场秩序正常与否, 对于公平竞争、行业发展、行业形象以及行业核心竞争力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通过整顿保险市场, 维护正常的保险市场秩序是保险监管不可或缺的目标。 (4) 防范和化解保险经营风险, 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是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保险公司, 这一方面的监管又略有差异, 对新成立的公司应着重防范其经营风险, 而对于经营时间较长的公司应将防范和化解风险并重, 注重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 保证保险人有足够的财务实力履行其对保单所有人的保障责任, 及时对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人采取有效监管措施, 是防范化解风险的核心。

(二) 加强研究国际保险监管制度的理论和实践

通过研究国际保险监管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有效提高我国保险监管能力和水平, 进而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 要注重研究国际保险监管的方法、实践和相关理论, 同时要分析其国际保险监管实践的原因和条件, 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保险监管的进步。

(三) 加强和国际保险监管机构的合作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金融全球化让市场经济变化加快, 传统的保险监管准则可能会导致市场失效, 由于对于市场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掌握, 使风险转移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间可能性很大, 所以, 加强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和协调就显得非常重要。最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要逐步地融入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中。

(四) 加强保险监管法制化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监管法制化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他们不断有完善的立法, 还有很强的执法机构。在我国, 我国的保险监管法律还远远不能适应保险市场的发展和形势, 急需修改当前《保险法》的一些内容。此外, 我国的保险监管执法机构存在着执法不严和有法不依的状况, 所以必须建立一支可靠而且高效的执法机构。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双重监管模式, 同时利用我国央行的行政体制, 建立功能完备的保险监管制度, 加强骨干人员减少, 借鉴国外的人才培训机制,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保险监管队伍。

(五) 加强保险中介的监管

保险中介是保险业的重要一环, 保险中介监管的好坏直接影响保险的监管。所以, 要进一步加强保险中介的监管, 促进保险中介的健康发展, 还需要进一步出台配套的法规, 使保险中介更规范, 要坚持保险中介的市场化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做好保险中介机构的审批环节。最后, 要继续开展保险中介专项检查, 规范中介市场秩序。

(六) 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

要保障投保人利益最重要因素就是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世界各国保险监管的核心就是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近年来, 保险行业快速发展, 保险公司多样化经营, 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高风险的投资都会大大增加了保险业的风险程度, 导致很多的公司逐步变得没有偿付能力。所以, 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就非常重要。随着我国发布实施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等, 标志着我国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进入了实质性步伐。在这基础上, 我国应当完善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机制的发展, 首先是建立信息化更高的保险公司监管信息系统, 能够及时掌握每一个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情况;其次, 是要进一步细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各个指标, 对其进行动态和量化的监管;最后,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经验, 要不断完善保险公司的财务分析和偿付能力跟踪系统, 同时监管的重点对比较大保险公司, 他们对于市场的影响非常大。

五、总结

当前形势下, 在我国保险监管中, 要通过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 坚持依法监管, 以保障被保险人利益为核心, 加强保险行业风险控制和规范保险行业秩序, 以及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要切实加大保险行业的监管力度, 最大限度地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 进而有效维护保险业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保险业发展迅猛, 随之发展的还有保险监管制度, 快速发展的保险业促进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发展, 但是我国保险监管制度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本文研究了国际保险监管制度和发展趋势, 研究了国际监管制度对我国保险监管的启示, 这对于我国保险监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际保险监管,制度,中国,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峰虎, 张怀莲.论中国保险监管的目标及政策—兼论消费者保护问题[J].西藏大学学报 (汉文版) , 2003 (01) .

[2]任志娟.保险监管博弈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 (03) .

[3]赵欣.我国保险监管模式定位及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J].吉林大学, 2004 (04) .

美国的保险监管 篇3

编者按:从18世纪开始,美国对探索保险的监管方向做出不断的努力。本文作者为我们介绍了美国保险监管的发展历程和几次重大的立法与案例对其的影响,以及近期监管政府可能做出的政策选择。作者古奎特·李(L. Lee Colquitt)博士是美国奥本大学胡德夫金融学教授,此文由本刊的美国特约编辑杰姆斯·巴茨(James R. Barth)博士提供。

引言

18世纪初,北美殖民地上最早出现的保险公司是受英国法律监管的。美利坚合众国于18世纪末成立后,这些保险公司才开始受美国法律的监管。各州立法者都制定了本州保险监管的法律和法规,以求维护州内保险业的有效竞争、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监督并保障客户的利益。同时随着保险公司数量的不断上升,各州均立法保护在本州注册成立的保险公司,使其在与外州或外国的保险公司竞争时处于优势。保护主义措施降低了保险市场的活力,这与保户的需求不符。意识到这点后,各州立法者又相继废除了带有保护主义色彩的法律和法规,采取了鼓励竞争的措施。

19世纪中期,纽约州第一个成立了州政府保险部门,而新罕布什尔州则第一个委任了州保险专员,负责整个州的保险监管体系。不久之后,各州相继成立了保险监管部门。19世纪中期以后,各州保险监管部门而非联邦政府成为了美国保险监管的主体。

表1描述了美国50个州和1个特区批准设立的寿险和财险公司的情况。(采用2006年数据)《保险监管》(Journal of Insurance Regulation)上一篇关于州政府批准设立保险公司的研究文章指出,一州被批准设立的保险公司数量与该州的人口数量和城市化水平正相关,与该州的监管严格程度负相关。在财险公司方面,各州的公司数量从542~1059家不等。每个州财险公司的众数和中位数都接近825。每个州平均的寿险公司则少很多,众数和中位数都小于500。上述统计中采用的共计3754家寿险和财险公司隶属573家集团公司。

表1中,纽约州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离群点,该州的寿险公司数量远小于平均水平。对于这一现象有两点可能的解释:第一,纽约州是联邦各州中保险监管最为严格的地方;第二,纽约州的保险监管具有其独特的域外适用性,即在纽约州成立的保险公司不仅要满足州监管部门对其在州内行为的要求,还要满足州监管部门对其在其他注册州的行为要求。

图1描述了保险公司在不同州获得经营权的情况。相当数量的保险公司仅在一个州或较少的几个州获得经营权。在实际中,保险公司在各州获得许可权的主观意愿和客观结果会受各州具体监管规定(费率水平规定、汽车保险法)和地理因素差异(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不同)的影响。不过即使在充分考虑这种影响以后,上述情况在财险公司仍然表现得非常明显。而从寿险公司的情况来看,受纽约州域外适用性的影响,在仅获得一个州经营权的公司中,有25家(将近10%)获得的是纽约州的许可权。这25家公司占到了纽约州批准成立的全部寿险公司的17%。

最后,图2描述了保险公司平均资产规模同其经营权数量间的联系。可以发现,获得较少州(≦49)经营权的公司在资产规模上要比获得50个或全部51个行政区(包括1个特区)经营权的公司要小得多。这个结论对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都适用,不过对于寿险公司更为明显。获得较少州(≦49)经营权的公司的平均资产规模为2.67亿美元(财险公司)和 6.96亿美元(寿险公司),获得50个或全部51个行政区(包括1个特区)经营权的公司的平均资产规模为27亿美元(财险公司)和36亿美元(寿险公司)。全部保险公司中资产规模最大的,是那些在50个或全部51个行政区获得经营权的寿险公司。其平均资产规模分别为109亿美元(50个州)和370亿美元(全部51个行政区)。

影响美国保险监管的重要立法和案例

萨缪尔·保罗诉弗吉尼亚州政府

1869年的萨缪尔·保罗诉弗吉尼亚州政府案例,是首例挑战州保险监管体系的案件。萨缪尔·保罗是一名保险经纪人。弗吉尼亚州的保险监管体系规定本州的保险经济人不能为外州注册的保险公司工作。他因此失去了为一家在纽约注册的保险公司工作的机会,据此,他起诉弗吉尼亚州政府,认为其违反了宪法中只有国会能管理跨州商业活动的规定。美国最高法院认为保险经营并不是跨州商业活动,因此弗吉尼亚州政府的监管规定并没有违宪。这一判例进一步确立了美国的州监管模式。

联邦政府诉东南承保人协会

联邦政府诉东南承保人协会(SEUA,约200家保险公司组成)是对州监管体系的另一次挑战。在1944年这一里程碑式的案件之前,美国保险业的竞争程度大大提高,保费方面的竞争尤其激烈。虽然这给保户带来了福利,但却使得很多保险公司在偿付能力上出现了问题,保险市场也面临动荡。保险公司意识到保费的厘定不能完全以争夺市场份额为依据,而是应更准确地反映风险转移的成本。通过一些地区性同盟和费率协议,很多保险公司的费率得以稳定。这也使得整个保险市场的稳定性有了改善。

虽然保险市场的稳定性提高了,但很多美国人认为费率协议限制了竞争,违反了美国的反垄断法。1940年初,密苏里州总检察长和联邦政府共同起诉东南承保人协会(SEUA),认为其存在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最高法院认为萨缪尔·保罗诉弗吉尼亚州政府案所支持的州监管模式并不能为SEUA的行为提供法理依据,SEUA的费率协议确实违法了反垄断法。最高法院在这一案件中同时认定保险经营属于跨州商业活动,因此受到谢尔曼法案中联邦反垄断法的管辖。

《麦克伦·福克森法》

最高法院SEUA案的判决无异于对州监管体制的一记重击,它为联邦政府掌握保险监管权提供了法律基础。同时,保险公司在费率方面的价格同盟被明令禁止。于是保险公司和州监管机构共同游说美国国会,极力表明保险公司在费率厘定上的合作是符合公众利益的。他们呼吁国会议员立法限制联邦政府在保险监管上的作用,同时允许保险公司在费率厘定过程中进行合作。这种游说产生了结果。194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麦克伦·福克森法》,将保险监管权归还给了州政府。监管权的归还是以州监管机构在国会的监督下制定严格的州反垄断法律为前提的。同时,允许保险公司的合作意在保护公众利益,使其免受保费恶性竞争所带来的影响。

1999年的《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

经过了137年的州监管体制,《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就像一剂催化剂,转变了包括联邦和州立法者、监管机构、消费者团体和行业领袖在内的各界人士对保险监管体制的看法。该法案取消了对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开设分支机构的种种限制。次外,该法案还允许银行控股所有“本质上从事金融业的公司”。所谓“本质上从事金融业的公司”,其业务范围包括证券承销、证券经纪、年金的销售和其他保险产品的经营。

根据《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银行控股子公司可以从事保险业务却不受州监管体系的监管。尽管有所争议,但这是金融服务业的一次重大发展。因为这样一来,银行和银行控股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只受一个监管者的监管,而传统保险公司如果要在全国经营,则要受到51个州级监管者的监管。在对保险产品进行研发、定价和销售时,传统保险公司要满足所有51个州级监管者的要求。而银行和银行控股公司只要满足一个监管者的要求即可。监管体制的优势使银行和银行控股公司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同时更快地根据市场需求推出合适的产品,以此对传统保险公司形成竞争优势。

近期可能的监管政策选择

近些年来,州监管系统的支持者一直在宣传州监管体系相对于联邦监管体系的优势,他们声称,只有州立法者和监管者才能满足各州公众对于保险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他们还认为在州监管体系下,监管当局可以进行更多的创新监管实践,并将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国。其根本思想是,相对于一个统一的监管者,51个独立的监管者可以提供更多新思想。

尽管多数州政府和州保险专员支持州监管体系,但是大部分保险公司则发现要同时符合各个州不同的监管要求是非常困难的。这一点在美国保险监管史的最早期就很明显了。早年的纽约州保险专员乔治·米勒已经意识到了保险公司对州监管体系内在复杂性的担忧,他在1871年第一届全国保险大会(NIC,后改为全国保险专员协会NAIC)上说:“各州的保险专员已经做好准备,向各种立法委员会建议成立一个各州一致的保险法体系。各州的保险法将不是矛盾的,而是相同的;不是对抗的,而是统一的。”

《州际保险产品监管协议》

2002年,全国保险专员协会提议成立一个工作组,制定《州际保险产品监管协议》。这一举措既是为了满足统一保险产品标准的要求,也是为了避免保险监管体系向联邦层面发展。该州际协议将允许各州的监管者“共同制定统一的产品标准,允许特定保险产品的一次性审查制度”(主要针对寿险公司)。这种一次性审查制度将使对寿险公司的产品审查更为迅速,并且一经通过,产品可以在参加协议的各州销售。至本文结稿时,该协议已经在30个州公布实施,另外8个州正在考虑加入该协议。

《州立监管现代化和透明度法》(SMART)

近年来,州监管体系的低效率引发了许多担忧,进而推进了一些监管改革。《州立监管现代化和透明度法》(SMART)是联邦政府为了推进联邦—州立合作监管的保险监管框架而提出的。该法案的支持者认为,在充分利用州监管体系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建立一个更为有效的联邦—州立合作监管体系。

SMART法案保留了原来的州监管框架,但对其内容实施了重要改革以减少重复监管的现象并使监管过程标准化。法案给予各州一个过渡期,使各州能够通过新的州法律,让彼此的监管体制同步。这将大大简化保险公司的合规过程。如果某个州不能在法案规定的截止日期前主动立法优化本州的监管框架,那么SMART法案将有权要求该州遵循特定的联邦监管规定。受SMART法案影响最大的两个领域是保险经纪人的执照发放和保险产品的批准。

2005年8月,《全国承保人》杂志(The National Underwriter)声称:“国会目前(在文章发表时)缺乏通过SMART法案的立法动力。”不幸的是,国会中支持SMART法案的力量在2006年进一步减少。作为妥协,最终通过的SMART法案由起草时的300多页缩减到不足60页。

《选择性联邦法规》

《选择性联邦法规》是监管改革思想的最新成果。它将允许保险公司仅受一个联邦监管机构而非51个州级监管机构的监管。该法规意在创造两条平行的监管渠道。保险公司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以现行模式获取若干个独立的州级经营许可;二是获取联邦监管机构颁发的全国性经营许可。第一种方法针对只在个别州经营的地区性保险公司,后一种则满足了全国性经营的保险公司的需求。如果该法规获得通过,那么美国保险监管体系将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非常类似。

近年来,美国人寿保险委员会(ACLI)一直是《选择性联邦法规》的主要推动者。然而考虑到各州具体监管规定(费率水平规定、汽车保险法)和地理因素差异(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不同)的影响,财产保险行业对于选择性联邦法规的支持则远不如人寿保险业。

《选择性联邦法规》的合理之处在于,它认识到了保险公司对经营范围有着不同的追求。在这一前提下,它既保留原体制以满足区域性保险公司的需求;又建立了平行的联邦监管体制,以减轻全国性保险公司的合规负担。图1中明确指出,有相当数量的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是全国性经营的(有50或51个州的经营许可)。图2中则指出,全国性保险公司的规模要远大于区域性保险公司(仅在少数州持有经营许可)。达到51个监管者的不同要求是一项费时又费力的工作。相比之下,满足一个监管者的要求则轻松许多。上述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很明显将从选择性联邦法规中受益。

在现行监管模式下,除了经营许可要在各州重复申请外,新保险产品的销售许可也需要重复申请。根据美国人寿保险委员会的看法,这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使市场上的保险产品种类繁多、差异却很小。有研究显示,一项新的保险产品获得全部51个行政区的销售许可要将近两年的时间。此外,《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通过后,保险公司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来自银行和证券公司的竞争。有观点认为,目前的监管体系实际上使传统保险公司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新产品的行政审批时间就是这种劣势的一个具体表现——与保险公司相比,银行和证券公司获得一项全国性产品的销售许可只要数周的时间。

近期的监管发展

2007年5月,《2007国家保险法》进入了美国参议院的立法程序。相应地,其他法案也进入了众议院的立法程序。该法案如果获得通过,将在美国建立起一个类似于《选择性联邦法规》中所追求的联邦—州立平行监管体制。该法案规定,保险公司和保险从业人员(经纪人)有权选择服从联邦监管或是服从各州监管。现行的州监管体系将被保留以监管仅在各州开展业务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从业人员。

该法案将允许持有全国性执照的保险经纪人在各州为全国性保险公司和区域性保险公司销售产品。持有特定州政府执照的保险经纪人则可以在该州销售全国性保险公司和在该州注册的保险公司的产品。该法案将仿照货币监理署的模式,在财政部下设立国家保险专员办公室。国家保险专员将由总统委任,任期5年。

西方保险监管模式 篇4

(一)英国保险监管制度。英国的保险监管制度采用“公开性自由”原则,实行由议会立法、贸工部全面监督管理和保险同业公会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英国现行保险立法是《保险经纪人法》、《1982年保险公司法》和与之有关的保险条例:《1983保险公司财务条例》、《1981年保险公司条例》、《1983年劳合社保险条例》以及贸工部关于收费标准的法律文件、《1990年保险公司法律费用保险条例》和《保险公司修改条例》。

贸工部是国家设立的保险监管机构,保险监管的具体机构是贸工部下设的保险局。保险局与其在贸工部的其它单位如法律处、公司调查处和审计处一起,同保险业界的代表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贸工部监管以保险人的偿付能力为监管中心,对保险费率、保单条款内容和公司所有权等,一般不进行干预。

英国保险业以高度的行业自律为特色。保险业自律组织负责各自不同的管理范围。行业自律的主要机构有:劳合社理事会、英国经纪人委员会、保险推事局、保险人协会、寿险组织协会和个体保险仲裁服务公司等。英国行业自律管理是在政府宏观管理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保险宏观监管起辅助作用。

(二)美国保险监管制度。美国对保险业实行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双重监管制度,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拥有各自独立的保险立法权和管理权。联邦保险局负责联邦洪水保险、联邦农作物保险、联邦犯罪保险等特定义务。美国各州有自己的保险法,各州保险局在州管辖范围内行使保险监管权,以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保险投保人利益为主要监管内容,但各州保险法对承保过程的各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充分体现了美国保险监管的广泛性和严格性。虽然美国各州的保险法多达55部,但在全美保险监管官协会的努力下,内容上已无多大差别,各州法院通过对保险法的司法审查也发挥着一定的监管作用。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为适应监管的需要,逐渐加强了对保险业的监管。

保险监管的方式 篇5

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将会在较短时间内全面开放,这对我国保险业将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由于保险公司监管的内容和方式影响着所辖保险机构的仅有决策,决定着整个保险行业结构与功能,为了维护本国保险市场体系安全稳定地运行,保险监管机我国目前保险监管的体系和现状。构与所管理的保险公司面临相似的挑战,因此,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监管体系对促进保险业的发展,维护保险业的资金安全,提高市场效率,促进公平竞争有重大意义。然而,我们保险监管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未于国际接轨,这必将为我国保险市场的规范发展带来障碍。

一、保险监管存在的问题:

1、监管的力度不够。目前我们都保险监管还是不够严格,市场无序竞争比较激烈,随着保险主体不断增加,保险市场竞争逐渐白热化,一些公司采取各种手段降低保险费率,高额支付手续费,甚至把国家规定的强制保险手续费率(4%)提高到几倍以至十几倍,搅乱了市场秩序,阻碍市场健康发展。

2、对高管人员的任职资格管控不严。随着一批保险主体的入市,高管人才严重短缺,各公司之间相互挖人,甚至利用一部分品质、素质、业务能力相对较差的人员做高管,这些人一旦进入保险公司做了高管,就会采取非常手段进行不正常经营,增加经营成本,加大经营风险,破坏市场秩序。

3、对理赔及服务监管不到位。目前,社会上对保险公司理赔意见最大,理赔难已经成为投诉很高的案例,一些保险公司承保时候说的天花乱坠,到理赔时候会以种种理由不赔,惜陪、拖陪、无理拒赔等等现象时有发生,诉讼案件连年增长,严重影响保险行业的声誉,给保险行业到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保险业健康发展。

二、建议

1、加强保险监管力度,建立一支过硬的保险监管队伍,严格按《着保险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和保监局90号文件,严格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彻底铲除破坏市场秩序的不良行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引导保险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高管人员的审批制度,严格把控高管人员的审核,对那些不符合高管要求的人员要坚决拒之门外,维护保险公司高管队伍的清洁,严把人员进口关。同时,要对高管人员定期进行系统培训,从法律、经营、管理等进行全面培训,提高高管人员的素质,加强法制观念,达到每一个高管人员都能依法经营,使保险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创新监管方式 全面加强监管 篇6

全面加强监管

——垫江县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资料

学校、托幼机构食品安全关乎广大师生及儿童的身体健康,保障学校、托幼机构饮食安全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县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之际,县食药监分局切实担负起应有的职责,全面落实各项监管措施,做到依法履职,科学监管,切实消除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全面落实学校、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安全责任,规范从业人员行为,提高食堂管理能力,确保学校、托幼机构的食品安全。

我县共有中小学、托幼机构食堂

所,共有就餐师生15万多人,聘请了食品安全管理员268名,从2011年1月份接管餐饮监管起,分局领导和全体监管执法人员就高度重视学校食堂食品安监管工作,三年多来,全县学校食堂从未发生过食品安全事故。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建章立制,管理有序

(一)转变角色,勇挑重担。分局自承担全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后,在工作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全局干部职工不等不靠,迅速转变角色,勇挑重担,克服全县餐饮服务单位监管面宽、量广、点多、人少等重重困难,认真履职,积极探索和创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二)健全机构,明确责任。为了加强学校食堂监督管理,分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垫江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方案》和《垫江县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方案》,将学校、托幼机构食堂纳入餐饮食品安全监管重点,对全县所有学校食堂的日常监督、执法检查、行政许可等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划片包干,责任到人,明确任务,狠抓落实,严格考核,将有限的监管力量充分利用,全县餐饮监管工作有序开展,扎实推进,开拓创新,成效明显。

(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和《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聘请了268名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员,具体负责监督检查学校食堂食品原辅材料的来源、食品操作加工管理、餐具清洁消毒及从业人员卫生等,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头,形成了校长亲自抓、分管副校长具体抓、管理人员直接抓的食堂管理责任机制。二是建立健全了《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管理制度》、《食堂从业人员管理制度》等10项管理制度,做到制度上墙,熟记于心,照章落实。三是加强食堂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紧紧围绕打造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技能一流的从业人员队伍的目标,坚持每年由县食药监局集中组织一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和每学期由各学校组织对食堂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不少于10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食品生产加工业务技能培训。今年上半年共培训了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员268人次,食品从业人员860人次。

二、强化监管,明确重点,狠抓落实

我们按照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工作、联合执法和分段监管相结合的方式,明确整治重点,综合监管力度,取得工作实效。

(一)规范学校食堂许可,确保经营合法。加强对学校食堂、新建、改建、扩建的技术指导,落实专人现场指导设计布局流程情况。对于已设立的食堂定期检查布局流程状况,对不符合许可要求的食堂当场下达整改意见书,要求限期整改,保障食堂烹饪及就餐环境卫生。同时,加大了对无《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堂的查处力度,对未办理许可证经营的,依法进行处理。去年秋期开学后,分局迅速组织对持有《餐饮服务许可证》超过有效期的7所学校食堂和未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的3所私立幼儿园食堂进行了立案查处。今年春期开学后,又对未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的3所私立幼儿园进行了查处。目前,全县

所学校、托幼机构食堂中除1所新办的私立幼儿园食堂未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外,其余全部学校托幼机构食堂全部取得有《《餐饮服务许可证》。

(二)严把食品采购验收,确保采购安全。全县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人员及时深入学校食堂监督检查,指导学校食堂建立进货台帐和索证索票制度,督查制度落实情况,并将米、面、油、肉、调味品等主要食品原料做为重点,认真查验食品原料有无“三无”产品和过期、腐烂、变质情况,认真检查食品储存是否与有毒有害及其他再无混放现象。通过完善的进货台账和索证索票制度,确保了学校食堂从正规途径采购合格食品,保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

(三)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确保餐饮安全。各所学校建立了食堂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档案,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按要求体检并持有有效《健康证明》上岗,确保从业人员身体素质符合食堂食品安全从业要求。同时,认真检查从业人员工作时衣帽穿戴情况、个人卫生情况及操作规范执行情况等,保证食品加工过程安全。

(四)明确日常监管重点,实施量化考核。日常监督检查中,认真检查防尘、防蝇、防鼠设施、冷藏冷冻设施、垃圾存放设施配备情况,查验防尘、防蝇、防鼠、冷藏冷冻效果和餐厨垃圾运转情况,确保学校食堂操作安全。认真检查学校食堂消毒设施配备情况、从业人员消毒知识掌握情况、消毒池与水池混用情况、餐具消毒效果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同时,建立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量化分级考核制度,每年末,根据检查结果将全县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进行等级分类,对考核中级别较高的学校食堂降低监管频率,对考核级别较低的学校食堂实施重点监管,从而节省监管力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抓住重点时段监管,确保开学安全。今年2月春季开学之初,根据县政府分管领导的工作要求,县食药监局于2014年2月15日至2月20日,组织56名执法人员,对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进行了专项检查。共出动执法268人次,车辆56台次,检查学校及幼儿园食堂174家。高考前,从6月 4日起开展高中考期间食品安全专项监督检查,分局组建了4个食品安全保障小组,根据责任划分,分别对4个考点学校食堂、小卖部、医务室及校园周边餐饮服务单位、食品超市上、药店进行了拉网式排查,详细了解学校食堂及供餐单位的供餐计划安排,组织对考点学校食堂食品从业人员业务知识培训;重点检查考点学校食堂采购食品及原料索证索票和查验登记,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等9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下达限期整改意见通知书,对整改情况不定期复查。同时,蹲点驻守,实行全程监管,6月6日~6月8日,4个食品安全保障小组16名执法人员,分别对垫江中学、垫江一中、实验中学、职教中心4个考点学校进行蹲点全程监督检查,落实专人现场对考点食堂从食品原材料采购、保存、清洗、烹调、备餐、食品留样等进行全程监督。

三、管理规范,责任明确,亮点突出

(一)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全县所有学校均建立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明确学校校长是学校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和食堂团长是直接责任人,学校与食堂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各类人员的责任,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着重强化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

(二)全面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食品采购验收索证索票、环境卫生、餐饮具清洗消毒、从业人员健康体检、食堂食品留样、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等制度,全县绝大多数的学校食堂经营管理各种资料、记录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走上了制 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三)加大资金投入食堂硬件良好。对布局及操作流程不合理、设施陈旧的学校食堂督促重新改造,对设计合理的功能间,学校添置匹配的卫生设施,保障学校食堂硬件改造达标。最近3年,全县有46所学校食堂进行了新建或者改扩建,共投入建设资金8900万元,80%以上的学校投入资金改善了食堂的一些设施设备。

四、示范引领,成效显著,管理规范

从2011年起,县食药监局每年联合县教委,开展了示范学校食堂创建活动,印发了创建工作方案,成立创建机构,确定创建单位,落实创建任务。采取动员部署,现场指导,观摩学习等措施,共创建命名了18所学校食堂为县级示范学校食堂。

总之,通过共同努力,全县学校、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安全工作有了较大的改进,学校食堂经营更加规范合理,学校主体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明显改善,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和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明显提高,健康的饮食和卫生习惯已初步形成,广大师生的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浅析我国保险业监管的发展 篇7

1 现状分析

我国保险行业在过年的发展过程中监管工作在不断的完善, 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我国的保险行业的监管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 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1.1 市场混乱, 业务效率低

保险市场不成熟, 监管工作的力度比较小, 在很多地方形成了价格竞争现象, 这给保险行业的每个公司都造成了利益的破坏, 保险市场价格的混乱, 严重影响了保险行业的业务质量, 给保险公司的赔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很多地方更是搞人情赔付, 关系赔付, 以公司的利益利用在个人感情身上。这些现象严重的导致了保险企业的利润, 严重的导致了企业的亏损。

1.2 资金资产管理混乱, 资产质量低。

有的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已经发生, 存在资本金不到位、资本金虚假或者与其业务规模不适应的情况。有的保险公司不足额提取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 动用保险资金搞投资、贷款、拆借和“三产”, 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其中绝大部分难以收回, 已经形成呆帐、坏帐。很多保险公司, 通过各种原因多用公司的准备金用来购置办公房、汽车等, 严重的影响的公司正常的资金流动, 租代了公司的正常发展,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2 我国保险业监管模式分析

我国保险监管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2.1 我国保险市场的起步阶段。

我国保险公司的基本发展经历了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垄断到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三足鼎立的阶段;发展到现在基本形成以大保险公司为主小保险公司为辅的多元化保险市场行业。到目前为止, 保险行业依然存在着市场不规范的行为, 主要体现在分支机构的设立, 导致保险监管的审批花费较多等现象。

2.2 市场的初步阶段

我国的保险市场从1995年《保险法》颁布之后逐渐的完善, 不仅我国的保险市场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 也有很多中外合资的保险公司相继成立, 保险市场的规模逐渐壮大, 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没有在规模壮大的同时成熟, 这个时期的保险市场管理比较混乱、经营粗放, 出现了很多违规行为, 如:擅自开办新业务、擅自降低费率、抬高手续费, 因此这一时期的监管以市场行为监管为主。

2.3 市场的规范化阶段

1998年保监会成立之后, 我国保险行业的监管工作逐渐得到发展, 监管力度的加强对于完善保险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监管部门提出了“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监管模式。这种模式的提出是与当时国内保险市场的背景相关的。由于连续降息, 寿险公司普遍出现巨额“利差损”, 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偿付能力, 偿付能力监管由此提上日程;但是考虑到保险市场还存在大量违规现象, 市场行为监管还不能完全放弃。

2.4 我国保险市场走向开放的成熟的阶段

保险市场发展的同时保险行业的监管工作也在不断的完善, 为适应保险市场扩大开放和保险业加快发展的需要, 我国从2003年开始在继续坚持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前提下, 逐步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过渡。市场行为和偿付能力双重监管具有较高的监管成本, 并且, 市场行为监管所可能引致的“寻租行为”都使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成为必然。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之下我国的保险市场也更加的成熟和完善。

保险市场监管工作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说, 经历了“审批还是监管”到实施“行为监管”, 再到实施“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的制度变迁。

3 相关对策研究

针对保险市场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保险市场发展的现象和行为, 我国的保险监管工作在不断的完善, 在成熟的过程中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用来指引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3.1 监管组织体系

现行的基本保险管理模式是基于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的科层制保险组织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实质是由政府行政部门将基金的管理运营权交由各级全民事业单位 (如保险经办中心等) , 进行集中性管理和投资运营。这就存在着“政资不分”、“执监不分”等问题。另外, 政府职能部门的强制代理使得作为初始委托人的公众没有选择机制和退出机制, 基金管理不公开, 不透明, 削弱了公众行使监督的激励。

3.2 法律制度建设

保险基金监管涉及各方利益, 为了保障基金监管有章可循, 国家高度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取得了很大成绩, 基本建立了涵盖各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 主要有《保险法》、《信托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管理办法》、《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邮政局关于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2001年12月13日, 财政部和劳动保障部公布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 明确了全国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原则、方式和管理程序。社保基金入市标志着我国养老金投资管理体制进入市场化运作的轨道, 同时也给我国保险基金投资和管理从法律上提供了保障。

3.3 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

保险监管的主要工作是为了纠正并且制止保险市场的各种违规行为。时刻提醒并警示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并且可以依法进行管理、教育、制裁, 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同时, 还应加强对设立保险机构的审批和控制、财务的监督和管理以及业务经营范围的界定和划分等方面的工作。应当注意的是, 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要遵循保险市场发育的内在规律, 要防止过分依赖行政力量的现象发生。保险监管工作是一个在工作中不断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 只有在处理各种不同的问题当中才能不断的完善。

3.4 加强保险经纪人制度的建设

保险经纪人的发展, 也是保险市场发展的一个必要环节。保险经办人具有对保险市场熟悉、处理问题针对性更强等特点。利用经纪人办理保险, 对保险人和被保险人来说是一种既方便又省时省力的办法。由于多家保险公司的共同经营, 我国保险市场已为保险经纪人的活动提供了条件。保险经纪人的活动不受区域限制, 方便灵活, 可打破保险经营中的地区性和行业性垄断, 为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4 结语

保险行业的发展使保险的竞争和信息化不断的发展, 保险和证券、银行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行业的交叉区域出现了监管工作的空白。这就需要保险市场的监管工作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需要各个行业部门的监管工作进行相互的沟通和协调处理, 定期进行相互交流磋商。同时也要加强国际市场的交流和合作, 及时的掌握国际大市场的最新动向和国际及时接轨才能使我国保险业的监管工作才能更好的完善和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秩序相对比较混乱, 业务质量低;市场的不成熟, 监管力量薄弱, 破坏性的价格竞争较为普遍;经营过程中扩大了成本和经营风险, 致使保险企业利润相对比较低微, 严重影响到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文章通过对我国保险业监管的现状分析研究, 总结了我国保险业的监管的发展模式, 并提出了相关有力保险监管的对策。希望可以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引。

关键词:保险,监管,发展,管理

参考文献

[1]许春淑.日本失业保险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J].天津商学院, 2006 (6) :36~39.

[2]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68~72.

[3]陈建安.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26~32.

[4]杜黎霞.浅谈我国失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J].甘肃科技, 2007 (5) :45~49.

[5]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5~28.

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国际模式比较 篇8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履行合同约定的赔偿或给付责任的能力,其经济表现为一定时期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实际资产减去实际负债的差额。

保险偿付能力是保证保险业履行社会稳定职能的核心能力,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保险业承担的社会稳定作用就越大,对保险业偿付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一旦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危机,不仅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因此,世界各国政府大多都实施了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保险监管制度,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监管,确保保险公司有充足的偿付能力。能够健康持续的运作。

各国政府对保险偿付能力的监管主要是通过立法或其它手段对保险的偿付能力加以监督管理,如:对开业资本金和总准备金的偿付能力控制、法定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控制、保证金控制等。并建立了以偿付能力为标准的监管预警和防范系统。例如,美国的保险监管是要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确保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确保费率的充足性、合理性和非歧视性,其中对于保护消费者最重要的是偿付能力监管。

二、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国际比较

1、美国模式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保险市场,其保险监管的法律法规也最为完善,监管措施也最为严格,机构的设立和业务的开展均需经过州政府的批准,这种类型国家有美国、加拿大等。

美国实施两个层次全方位的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政府既监管条款、费率等经营管理活动,同时又监管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保险机构的设立和业务的开展均需经过州政府的批准,美国还设计了一系列偿付能力额度监管的方法,如风险资本要求、保险公司预警系统、资产负债管理、现金流测试等动态的偿付能力管理方法。

以美国的纽约州为例,为实现保险偿付能力的监管,州保险法规定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的最低资本金为200万美元,而且一部分必须托管;规定的年度定期累积责任准备金的提存数额较高:保险机构股权投资的总额一般限制在法定资产的40%以内。其它投资范围依次为联邦政府债券、州或市政府债券、抵押贷款、企业债券、优先股和普通股。

美国对保险公司的全方位监管包括:实有资本,保险费率和险种设计,投资策略和投资范围,再保险,准备金的提存,资产负债管理,与附属公司之间的财产转移等。美国各州的保险监管机构在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的指导下,主要使用IRIS(保险监管信息系统)、RBC(法定风险准备金监控)、FAST(财务分析和偿付能力跟踪系统)、定期或不定期现场检查、投资比例的限制等监管工具监控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以防止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不足危机。

2、英国模式

英国模式的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比较宽松,保险公司在确定费率和保险条件时享有很大的自由度,政府监管的重点是对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偿付能力额度进行监管,这类型国家包括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

英国的保险监管机构主要监管保险公司的行为和经营成果,只对偿付额度作出规定,并不对经营的各个具体环节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措施主要有:偿付能力额度的规定,现场检查,特有的精算师制度。

英国以《保险公司法》和《金融服务法》为核心的保险监管法规体系规定了保险机构的主要监管工作:审批保险业务申请,调查违规经营,保险业高层经营人员的审查,报表审核或现场稽核,必要时依法进行干预经营、撤销营业许可等。英国还规定了提取风险准备金和法定保证金的制度,对保险经纪活动和保险资金的投资运作均以行业组织的形式进行限制和约束,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持对被保险人的偿付能力。

3、日本模式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日本是一个集中型的保险市场,只有几个有深厚官方背景的保险公司形成寡头,存在着高度寡头垄断的现象,日本政府也严格限制国外保险公司的展业经营。1996年日本颁布了《新保险业法》,建立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监管体制。1997年,发生战后第一起保险公司破产事件以后,日本政府在保险监管上进一步加强了对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的监管,并及时公布有关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信息。

日本保险的监管工作重点由市场准人的严格审批转向对保险人偿付能力的管理。注重了对投保人利益的保护;对保险机构及其分支全方位进行公开标准和规范的监管。并且推动市场的分化和适度竞争;国内保险业从产寿险的分业经营逐渐允许通过一定方式相互渗透,同时允许相互保险公司向股份制保险公司统一转制;健全保险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允许保险公司破产。从体现偿付能力的保险公司财务指标规定方面,监管当局也大幅度进行了调整,如提高设立保险公司的最低资本限额,设立投保人保护基金等。

三、对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启示

1、建立健全保险保证金制度。

保险保证金制度属于事后监管,是保险行业发生偿付能力危机时进行救助的源泉。我国虽然规定保险公司成立后应当按照其注册资本总额的20%提取保证金,但没有明确规定如何使用保证基金和如何进行危机救助。应当建立健全事后监管的责任分担和操作程序等制度,使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有一个完整的监管保障。以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

2、制定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额度低于法定偿付能力额度之前,保险公司财务的各个方面应该有所体现。以美国的IRIS和RBC为代表的保险机构偿付能力风险预警机制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运用,目前我国虽然在《保险公司财务制度》及其他一些规定中设计了一些财务指标,但还不能全面体现公司的偿付能力情况,也没有正常范围的指标值的设定。

3、设计科学合理的偿付能力指标。

借鉴美国IRIS及其他国家保险偿付能力监管预警机制的特点,研究制订适合我国特点的监管指标体系,设计一系列包括责任准备金、理赔支付余额、经营安全性评价标准等偿付能力额度指标在内的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4、建立国际化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是一个国家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正在发展壮大的我国保险业来说,应当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监管体制和监管技术手段,加强与各国监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结合我国市场特点,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科学、有效、合理、适度的保险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曹志东,卢雅菲,俞自由,保险偿付能力监管及其国际比较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32-35

[2]郭艳,胡波,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国际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经济问题,2008,(6):96-98

[3]黄为,钟春平,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法规的国际比较,当代财经,2001,(9):43-46

[4]黄亚锋,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构建,保险研究,2001,(6):5-7

[5]李建英,刘婷婷,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启示,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f6):54-58

[6]粟芳,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剪纸教案反思总结下一篇:碳排放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