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监管发展现状

2024-10-16

我国保险监管发展现状(精选8篇)

我国保险监管发展现状 篇1

我国银行保险业务法律监管的完善

摘要:银行保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发展趋势的加快,银行保险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商业模式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金融浪潮更迭起伏的宏观背景下,我国银行保险的变化日新月异,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比如缺乏完善的制度规范,缺乏鼓励性的政策,信息披露制度的缺失以及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因此,通过借鉴国外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保险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未来发展对策,这对于完善我国银行保险业务,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银行保险;金融一体化;制度缺陷;法律监管

银行保险,作为金融混业发展中的一项主要的中间业务,产生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金融浪潮更迭起伏的影响下,我国出现了银保合作热,其实质是银行产品与保险产品的复合,是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的相互渗透。是指商业银行同保险公司主要通过合作的形式,由银行作为保险公司的兼业代理人,在从事自身业务的同时借助银行的销售渠道,向客户提供与保险相关的金融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多元化的需求。包括销售相关保险产品、代理支付保险费用金和收取保险费等。

一、银行保险发展的动因

银行保险在国外已经取得的一定的发展,我国也正在逐步完善银行保险体制和机制。银行保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银行产品与保险产品开始复合,为了扩大市场份额银行资本与保险资本相互融合,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相互渗透,使其成为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型中间业务。而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双赢战略是银行保险发展的主要原因。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银行保险业务不但能为其挖掘更多新客户、扩充业务种类,还可以帮其节约费用,降低分销成本。首先,由于银行发展的较早,体系较为完善,银行保险的合作,在于保险公司能够利用银行丰富的营业网点和广泛的销售渠道以及其能够接触到银行庞大且高市场覆盖率的客户群,利用银行与客户之间因长期合作形成的信任关系,有效缩短了保险产品和客户之间的距离,扩大了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其次,利用银行已有的设施资源去销售保险,能够使客户在银行现有的平台上更为快捷地了解金融产品,方便客户购买保险产品的同时为其销售提供了硬件保障。而银行保险处理大量客户信息的能力和速度大大节省了交易时间降低了交易费用,同时还满足客户对综合性金融服务的消费需要。这就是保险公司积极寻求去银行合作的动力所在。

对于银行来说,开拓银行保险业务不单是为了增加利润,还是为了提高银行的竞争力。首先,科学技术的日益革新,金融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金融管制的放松导致近几年非金融机构大量涌现,金融资产在金融市场主体之间的争夺日益激烈,经营的环境日趋恶化,银行间在产品、价格上的竞争激烈,利差逐渐减小,为了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迫使其寻求其他利润增长点。其次,由于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技术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银行客户的投资重点逐渐从商业银行转向了证券市场。银行为了增加收入,便会对其业务结构做出积极的调整并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第三,银行保险的产生,丰富了银行的金融产品,为销售人员创造了更多销售机会,缓解了各大营业网点业务量不饱和的问题,而其中产生的代理费用等附加费用,可以提高银行的利润水平。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金融监管方面,由于混业经营浪潮来袭,西方国家对金融上的监管逐渐放松,同时允许银行、证券、保险三个行业混业经营。欧盟国家以及美国先后通过了《银行业合作第二指令》、《金融现代化服务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允许混业经营,从法律上对金融混业制度予以确定,为银行保险的发展破除了法律制度障碍,让银行保险得以合法化,这是银行保险从此开始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我国银行保险法律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银行保险合作采取的主要是银行代销保险产品的模式,所以导致我国目前对银行保险业务的法律规定主要是针对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但尚且很不完善,导致我国银行保险业务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合作松散,关系不稳定的局面。

(一)银行保险业务法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银行保险业务主要是以银行代理销售保险的模式开展,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规定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模式,没有针对银行保险业务的法律规范。我国银行保险方面的有关监管法律缺乏可指引性,绝大多数只是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监管,不能适应银行保险业务的实际发展。虽然2011年新颁布的《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对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进行了初步的规范,但大多数涉及银行保险的法律规范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为规范银行保险市场提供了一个大概的框架,缺乏具体详细的制度条款。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银行保险立法比较片面,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信息披露制度的缺失

信息披露制度包括银行推荐银保产品过程中的信息披露,也包括消费者在持有购买银保产品过程中的信息披露。许多消费者因不具备金融专业知识无法分辨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经常会存在混淆保险产品和高利息储蓄产品的情况,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从而导致纠纷的产生。因此,应该在商业银行保险领域建立更为严格和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只有及时、准确、全面地披露银行保险产品的性质、收益、风险等情况,金融消费者才能足够地了解产品信息,保护其切身的合法权益,监管机构才能准确地判断其风险的大小并对银行保险业务进行有效的金融监管和市场约束。

(三)银行保险法律监管体系不完善

我国金融业目前仍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银行保险业务既要受到保险监督管理委员的监管也要受到银行管理监督委员会的监管,这种监管看似严格,实际上存在重复、脱节和低效率的问题。伴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银行业与保险业两者之间相互融合,改变了原有的独立发展的局面,行业于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型业务越来越多,一个业务要两个监管主体认可,这势必会使两个监管机构的监管权发生冲突出现双重监管的问题,导致经营主体无所适从,大大限制了银行保险的经营力。在资本的市场上,双方可以对金融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上进行协同,而这些变化很可能会导致新的金融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及时适应监管对象发生的变化,从而去调整监管的内容和模式,一方面,可以促进银行和保险公司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为有效地避免金融连锁危机的发生,必须警惕银行保险本身可能导致金融危机蔓延的风险。总之,我国目前对银行保险业的合作监管还相对较落后,对交叉业务的合作没有具体的监管规定,一旦利益发生冲突,可能会使银行保险这种金融创新的方式得不到有效监管,不能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的效果。

三、对我国银行保险业务未来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法律制度

法律规范体系是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银行代理保险法律制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实践现行、法律滞后的问题突出,银行保险业务活动中出现的恶性价格竞争,产品单一,短期化合作等问题,严重影响未来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目前,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迅速,而我国政策性法规很少涉及银行代理保险,银行保险监管部门在监管方面也偏重于强制性管理方面,鼓励性的条款比较少,政府有必要加快制定《银行保险条例》,对银行业务进行统一规范,提高银行保险业务法律规范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可以建立事前许可、事中检查和时候惩处的银行保险业务法律规制模式,即对从事银行保险业务前应取得相关从业资格证以及银监会和保监会的行政许可,对银行保险业务经营过程中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以防范银行保险业务风险,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等情形的,进行处罚以维护银行保险代理业务的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权利和金融安全。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这一权利可以扩展为以下两点:第一,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情况,即金融消费者在向银行购买银保产品时有权利询问保险产品的详细情况。第二,面对消费者的询问经营者应当做出切实的回答,向消费者反映最真实的情况。知情权是投资者的一项基本的权利,也是一个投资者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为了保证市场的有序运行,保证参与者及时地获取信息,这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金融体系。商业银行不允许在销售保险产品时对银保产品做不实的宣传误导消费者,否则银行将承担由此带来的不利后果。另外,银行保险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消费者与银行的法律关系需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在整个法律关系持续过程中银行应当建立起信息披露的平台,向消费者保证真实、完整的银保产品信息披露义务,减少消费者与银行、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三)完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

首先,我国应根据现阶段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具体情况,形成有效的银行保险业务监管体制,在对银行保险业务的监管中,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做支撑,还需要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形成各监管机构长期稳定高效的监管协调机制。其次,政府主管部门应借鉴国外银行保险监管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金融环境以及银行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建立监管机构之间的分工合作,协调监管的制度,逐步完善我国的金融法律体系,对欺瞒消费者,恶性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规范行业环境。对于已经出台的银行保险法规,在实践运用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加以补充并予以调整,建立起一套的具体操作办法。第三,银监会和保监会应加强合作,形成合作机制,并将其扩展到产品开发、风险管理以及信用评估等层面,根据不同的银保合作模式侧重不同的监管主体,金融监管部门应适应不断变化的监管对象做出及时的调整。从长期来看,两家监管机构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银保监管机构,建立各监管部门间规范化的联系机制和资料信息共享机制。

参考文献:

[1]胡浩.《银行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2]张洪涛,苗力.《银行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3]尧金仁.《银行保险――一种新的金融制度安排》.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4]朱文胜.银行保险的动因分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保险研究,2003(12)

[5]张育军.《投资者保护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4页.[6]刘长芹.论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法律监管.黑龙江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简介:

李凡(1991-),女,江西南丰,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经济法。

我国保险监管发展现状 篇2

1 现状分析

我国保险行业在过年的发展过程中监管工作在不断的完善, 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我国的保险行业的监管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 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1.1 市场混乱, 业务效率低

保险市场不成熟, 监管工作的力度比较小, 在很多地方形成了价格竞争现象, 这给保险行业的每个公司都造成了利益的破坏, 保险市场价格的混乱, 严重影响了保险行业的业务质量, 给保险公司的赔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很多地方更是搞人情赔付, 关系赔付, 以公司的利益利用在个人感情身上。这些现象严重的导致了保险企业的利润, 严重的导致了企业的亏损。

1.2 资金资产管理混乱, 资产质量低。

有的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已经发生, 存在资本金不到位、资本金虚假或者与其业务规模不适应的情况。有的保险公司不足额提取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 动用保险资金搞投资、贷款、拆借和“三产”, 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其中绝大部分难以收回, 已经形成呆帐、坏帐。很多保险公司, 通过各种原因多用公司的准备金用来购置办公房、汽车等, 严重的影响的公司正常的资金流动, 租代了公司的正常发展,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2 我国保险业监管模式分析

我国保险监管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2.1 我国保险市场的起步阶段。

我国保险公司的基本发展经历了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垄断到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三足鼎立的阶段;发展到现在基本形成以大保险公司为主小保险公司为辅的多元化保险市场行业。到目前为止, 保险行业依然存在着市场不规范的行为, 主要体现在分支机构的设立, 导致保险监管的审批花费较多等现象。

2.2 市场的初步阶段

我国的保险市场从1995年《保险法》颁布之后逐渐的完善, 不仅我国的保险市场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 也有很多中外合资的保险公司相继成立, 保险市场的规模逐渐壮大, 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没有在规模壮大的同时成熟, 这个时期的保险市场管理比较混乱、经营粗放, 出现了很多违规行为, 如:擅自开办新业务、擅自降低费率、抬高手续费, 因此这一时期的监管以市场行为监管为主。

2.3 市场的规范化阶段

1998年保监会成立之后, 我国保险行业的监管工作逐渐得到发展, 监管力度的加强对于完善保险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监管部门提出了“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监管模式。这种模式的提出是与当时国内保险市场的背景相关的。由于连续降息, 寿险公司普遍出现巨额“利差损”, 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偿付能力, 偿付能力监管由此提上日程;但是考虑到保险市场还存在大量违规现象, 市场行为监管还不能完全放弃。

2.4 我国保险市场走向开放的成熟的阶段

保险市场发展的同时保险行业的监管工作也在不断的完善, 为适应保险市场扩大开放和保险业加快发展的需要, 我国从2003年开始在继续坚持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前提下, 逐步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过渡。市场行为和偿付能力双重监管具有较高的监管成本, 并且, 市场行为监管所可能引致的“寻租行为”都使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成为必然。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之下我国的保险市场也更加的成熟和完善。

保险市场监管工作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说, 经历了“审批还是监管”到实施“行为监管”, 再到实施“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的制度变迁。

3 相关对策研究

针对保险市场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保险市场发展的现象和行为, 我国的保险监管工作在不断的完善, 在成熟的过程中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用来指引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3.1 监管组织体系

现行的基本保险管理模式是基于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的科层制保险组织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实质是由政府行政部门将基金的管理运营权交由各级全民事业单位 (如保险经办中心等) , 进行集中性管理和投资运营。这就存在着“政资不分”、“执监不分”等问题。另外, 政府职能部门的强制代理使得作为初始委托人的公众没有选择机制和退出机制, 基金管理不公开, 不透明, 削弱了公众行使监督的激励。

3.2 法律制度建设

保险基金监管涉及各方利益, 为了保障基金监管有章可循, 国家高度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取得了很大成绩, 基本建立了涵盖各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 主要有《保险法》、《信托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管理办法》、《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邮政局关于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2001年12月13日, 财政部和劳动保障部公布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 明确了全国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原则、方式和管理程序。社保基金入市标志着我国养老金投资管理体制进入市场化运作的轨道, 同时也给我国保险基金投资和管理从法律上提供了保障。

3.3 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

保险监管的主要工作是为了纠正并且制止保险市场的各种违规行为。时刻提醒并警示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并且可以依法进行管理、教育、制裁, 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同时, 还应加强对设立保险机构的审批和控制、财务的监督和管理以及业务经营范围的界定和划分等方面的工作。应当注意的是, 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要遵循保险市场发育的内在规律, 要防止过分依赖行政力量的现象发生。保险监管工作是一个在工作中不断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 只有在处理各种不同的问题当中才能不断的完善。

3.4 加强保险经纪人制度的建设

保险经纪人的发展, 也是保险市场发展的一个必要环节。保险经办人具有对保险市场熟悉、处理问题针对性更强等特点。利用经纪人办理保险, 对保险人和被保险人来说是一种既方便又省时省力的办法。由于多家保险公司的共同经营, 我国保险市场已为保险经纪人的活动提供了条件。保险经纪人的活动不受区域限制, 方便灵活, 可打破保险经营中的地区性和行业性垄断, 为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4 结语

保险行业的发展使保险的竞争和信息化不断的发展, 保险和证券、银行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行业的交叉区域出现了监管工作的空白。这就需要保险市场的监管工作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需要各个行业部门的监管工作进行相互的沟通和协调处理, 定期进行相互交流磋商。同时也要加强国际市场的交流和合作, 及时的掌握国际大市场的最新动向和国际及时接轨才能使我国保险业的监管工作才能更好的完善和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秩序相对比较混乱, 业务质量低;市场的不成熟, 监管力量薄弱, 破坏性的价格竞争较为普遍;经营过程中扩大了成本和经营风险, 致使保险企业利润相对比较低微, 严重影响到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文章通过对我国保险业监管的现状分析研究, 总结了我国保险业的监管的发展模式, 并提出了相关有力保险监管的对策。希望可以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引。

关键词:保险,监管,发展,管理

参考文献

[1]许春淑.日本失业保险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J].天津商学院, 2006 (6) :36~39.

[2]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68~72.

[3]陈建安.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26~32.

[4]杜黎霞.浅谈我国失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J].甘肃科技, 2007 (5) :45~49.

[5]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5~28.

我国保险监管发展现状 篇3

关键词:保险监管;偿付能力;美国经验

中图分类号:F8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4-0067-02

一、美国偿付能力监管及其经验

美国保险监管一直努力将保险公司的偿付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其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实行的是固定的最低资本限额制度。期间,一些州既不考虑保险公司的经营业务,也不考虑其经营规模,只订立一个最低的资本额。这一额度由立法者主观制定,通常50-600万美元,并时有修正。由于初期,保险公司数量不多,投资策略保守,投资管理严格,很少有保险公司因投资失败而破产,固定的最低资本限额制度此时并未受到冲击。随着保险公司业务规模不断增大,其所承担风险的绝对值也增大。为维持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其资本加盈余的要求就必然上升,否则保险公司就会陷入偿付能力危机。由于保险公司的规模不同及其所承担风险的差异,固定的最低资本限额的监管效力往往不足。

随着保险公司数目的增加,各州保险监管机构的人力日益不足。为此,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开发了财务比率体系来测定和监督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以便尽早发现财务有问题的保险公司。每年。NAIC用保险公司提供的法定财务报表计算IRIS(保险监管信息系统)指标。这些指标共有12个,由NAIC确定。依据财务报表信息对指标进行计算的过程,称为IRIS统计阶段。所有美国寿险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都要经过IRIS统计阶段。如果某个保险公司有4项以上的财务比率不在规定的合理区间内,该公司将被列入优先检查对象,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对其检查。此后的FAST(财务分析与偿付能力跟踪系统)对IRIS进行了一定修改。这些只是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状况的粗略描述,脱离了保险经营的实际细节,没能揭示经营风险的真正来源。

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1999年美国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其指导思想是既要允许保险公司进行更多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创新,又要确保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得到有效维持。为此,NAIC发展了风险资本金(RBC)标准。它是借鉴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的要求,按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分别规定风险资本额,将一些根据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数据和表外财务数据得出的风险因子相乘,得出一个假设的最小资本金数额,然后将这个数额与保险公司经过调整的资本金比较,以确定该公司的资本金是否充足,并授权监管部门采取干预措施。RBC比率用于识别处于财务危机边缘的公司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却不能作为衡量公司综合财务品质的指标,其不宜作为公司稳健性排序的依据。

二、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资本金在提高其偿付能力方面的作用还十分有限,这主要源于保险监管部门的政策导向。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监管机构方面。我国对偿付能力额度计算方法和规定仍照搬国外相关法规,如《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中关于财务保险、短期人身保险和长期人身保险偿付额度的计算方法。准备金提取比率等,都源自国外相关法规,缺乏可行的资产认可和实际负债界定制度支持。而且,我国的偿付能力监管是一种静态监管,只注重对保险公司设立的最低资本额度和保险公司法定偿付能力额度的规定。没有借鉴美国的风险资本评估法。另外,我国的保险监管报表指标体系不健全,报表数据的利用率和有效性不高,也没有建立一套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应我国监管要求的保险监管会计准则。我国的保险偿付能力监管亟待完善。

保险公司方面。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业总资产不断增长,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会日益突出,这不利于保险公司防范风险,不利于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也给保险监管带来很大难题。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投资渠道较少,平均收益率较低,资金使用率也不高。随着保险资金的快速积聚,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的难度不断加大。保险资产期限错配风险、债券投资的信用风险和投资收益的稳定性等都存在风险。随着投资渠道不断拓宽,保险业逐步进入一些新领域,也容易产生经营风险。此外,我国保险公司在管控、定价能力和监管水平上跟不上发展,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不严,执行力较差。

社会监督方面。社会监督是国家监管和行业自律的重要补充,包括专业资信评估和社会公众监督两个部分。在我国的保险监管体系中。社会监督仍然是一个空白。一是我国保险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保险产品的社会需求水平较低,没有形成社会监督的强烈需要;二是保险公司财务信息不透明。可信赖程度低,社会监督的形成缺乏良好环境。因此。社会监督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我国偿付能力监管的对策建议

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保险监管是保证一个国家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监管体系和科学的监管技术手段,结合我国保险市场特点,才能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有效、合理、适度的保险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监管机构方面。多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树立监管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观念。一方面,与国内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加强沟通、磋商与协作,探索解决好混业经营的监管问题;另一方面,积极与外国特别是欧美保险监管机构沟通和交流,吸收他们优秀合理的监管思路、监管规则,解决好保险经营全球化形势下各国保险监管规则的协调问题。保险监管当局应及时对保险业风险状态的变化做出反应,适当调整监管规则。虽然目前我国采用的是欧盟方法,而没有采用美国NAIC的RBC规则,但不应轻易放弃对我国保险业的各种风险基础资本系数的研究和探索。对承保风险的衡量应利用现代精算统计的方法,建立我国保险业的事故发生率、生命表、伤病率、长期寿险准备金率等基础性数据库:通过专业机构对我国资本市场的长期跟踪研究。计量证券投资风险,探索证券投资类资产的认可系数和对应的风险基础资本系数。

保险公司方面。充分考虑各种筹资方式的优缺点。结合具体情况,广泛选择筹资渠道。尽快提高公司的资本充足率。保险公司应主要投资那些平均违约风险较小、投资收益稳定的中长期固定收入证券,同时为避免中长期固定收入证券的利率风险,可以投资对利率不敏感的短期固定收入证券,或者通过金融衍生产品的对冲来抑制利率风险。还可以参加为支持国家大型工程建设项目而组织的银团贷款等。保险公司应当制定相应的制度对业务质量进行控制,并严格执行,落到实处。避免业务人员为盲目扩大业务规模,对业务质量不加区分,以过低的费率水平承保具有较高风险的保险标的,从而导致保险业务赔付率过高。降低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我国保险监管发展现状 篇4

一、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体系日渐完善,但是某些问题依然客观存在,阻碍了其价值和功能的发挥,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立法不全.中国是一个法制社会,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需要完善的立法作保障和依据.

但是,目前我国有关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的法律条文都是分散在各“规定”、“办法”当中,尚未建立一套独立、健全的法律监管体系,导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不力,基金审核程序杂乱无章,漏洞频出.“宜粗不宜细”是我国立法的基本主张,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放宽了各地的执行权限,但是相应的也存在局限性.

原则性的法律条款居多,而其具体的操作实施细则较少,给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带来了诸多争议和不便,为不法分子“钻法律空挡”创造了机会.纵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体制较为完善的国家,他们都是立法与前.法律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提供了准绳和依据,其进一步的细化是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建监管体系完善的重要任务。

(二)审查不严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到收缴、审查、批复等多个环节.现阶段,审查不严是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体系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影响了整个医疗保险基金的正常运转.造成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审查不严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信息化程度不高、工作人员素质低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逐渐渗透到了各行各业,这其中也包括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牵扯到了海量的数据信息,而这些数据信息又是基金监管的重要依据,它真实地反映了保险基金运行情况和问题,能够使监管者、缴费者以及受益者对整个运行系统一目了然。然而,由于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信息管理杂乱无章,极易出现疏漏,最终引发信息披露失真或不全,影响了职工的投保热情。另外,人是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主导,他们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影响了监管工作实效性的发挥。

二、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完善建议

笔者结合上文对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存在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完善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健全法制建设.我国政府应该加强法律层次上对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

具体而言,国家立法部门需要认真分析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法律建设存在的漏洞或不足,结合我国的立法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有针对性、系统化地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将每项规定尽量细化到具体行为上,保证各地职权的同时规范保险基金监管行为.与此同时,各地各级政府还应该加强对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有关法律的研究,严格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行事,有效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努力创造良好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执法环境.在此基础上,各地各级政府还需要根据自身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行实际,分析其中蕴藏的风险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出台与之对应的具体管理办法.以唐山为例,《唐山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暂行办法》和《唐山市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对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进行了细化规定,有效保证了监管体系的实效,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二)完善信息披露

我国城镇基本医疗基金监管并非某个机构或个人的.行为,而是全体公民的权利.信息披露的目的是提高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营的透明度,保证基金审核、审批的公平公正.

为此,我国应该加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的信息化建设,相关机构则需要建立网络信息披露平台,通过媒体、媒介向参保职工披露有关监管信息.同时,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参与主体,如药监局、物价局、企业、个人等,应该加强合作与沟通,共同组成保险基金监管机构,如实反映发现的问题,并及时向相关主管部门上报,保证整个保险基金的有效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各级单位或部门还需要逐步实现信息共享,把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渗透到各个环节,完善和优化审核程序,搜集和整理各环节产生的数据信息,并建立电子档案予以保存,一旦保险基金运营出现问题,及时通过电子信息档案追溯其产生的根源,并逐一进行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实效性的发挥,增强企业和个人的参保信心,促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持续积累,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保障。

(三)加强人员培训。新的历史时期,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基石.

★ 医院会计管理存在的风险及控制策略论文

★ 法学风险管理论文

★ 饭店业绿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血液科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 集团公司风险管理的论文

★ 中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比较论文

★ 如何看待软文和如何写好软文

★ 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范文

★ 论产业基金的大发展论文

我国保险监管发展现状 篇5

专业:××××学号:××××姓名: ×××

摘 要:农业保险对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其自身固有的特点使得农业保险成本居高不下,在许多国家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办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大量补贴。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不是很乐观,本文针对农业保险存在的诸多问题,研究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善

1开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1]。农业保险作为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工具,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建立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对于建立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体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发展,对于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杠杆效应,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受灾面积广,成灾比例高。2010年,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1.01亿亩,占全国受旱耕地面积的84%,作物受旱7907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197万亩。有2088万人、1368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受旱的80%和74%。农业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这样巨大的损失只靠国家来救济是行不通的,农业保险此时就起到了对农业的保护作用。自然灾害是造成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因此,转移农业巨灾风险,减少灾害损失在现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建立农业保险,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证农民收入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农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最基础产业,同样也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保险作为一种转移风险的重要工具,一般具有将强的外部性,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2]

2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成效

我国农业保险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三轮农业保险的试验,使得农业保险已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区,险种已涉及种植、养殖等多个领域。

2.1业务快速发展,服务面迅速扩大

2009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33.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达3812亿元,同比增长59%;参保用户已达1.33亿户次,同比增长48%。农业保险规模已达到亚洲首位,全球第二。

2.2涉农保险产品更加丰富

中央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品种达到9个,地方性财政支持的险种已涉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园艺、生猪、家禽、水产养殖等多个领域。

2.3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4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以中国人保、中华联合两家全国性保险公司,黑龙江阳光、吉林安华、上海安信和安徽国元等4家专业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为主体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网络。

2.5农业保险的作用日益凸显

农业保险在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应对极端天气变化、推动农民迅速恢复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现状分析[4]

3.1赔付率高,承保业务亏损严重

据调查,2008年河北省农业保险赔款支出同比增长378.53%,远远超过保费210.61%的增长率,赔付率达91.24%。如果再加上接近保费收入20%的经营费用和其他费用,综合赔付率超过110%(保险界公认的盈亏平衡点为70%),2007年—2009年4月承保亏损合计达2510.5万元。

3.2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农业保险发展动力不足

政府参与农业保险主要方式是政府支持和财政补贴,方式较单一;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地方政府的政策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并且部分财政补贴资金不能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甚至被挤占、挪用,资金到位率低,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核算和偿付能力。

3.3涉及多部门和组织,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机构

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其发展涉及到多部门和组织,需要各部门和组织间大力支持和配合,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环节多并且法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各部门职责不明确,最终导致农业保险开展工作效率降低。

3.4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民保险意识薄弱

农业生产者经营规模小而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经济价值低,使得农户投保意识淡薄,自愿缴费积极性低,风险分担机制难以很好的发挥作用。而且我国农业发展落后,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低,最终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所以给农作物投保对农民来说实属有心无力。

3.5保费收入低,规模化经营受限制

目前农业保险经营机构险种少、覆盖面窄且承保率偏低,导致保费收入过低甚至亏损;且受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的影响,农业保险公司规模化经营受制约,无法有效扩展业务。

4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5]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存在法制缺失、有效需求不足、化解风险能力差、巨灾保险支持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4.1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如四川省到2006年底,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926.26万,按19791959户农户计算,户均投保费用仅为0.47元。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由于农民还存在着“一旦遭灾,会有政府来救济”的依赖思想,因此,不少农民认为购买农业保险没有什么必要。二是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因而投保能力较弱。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按农业受灾损失率制定的农业保险的保费率一般为8~15%,甚至更高,而农民可以承受的保费率仅为4%,这就大大超过了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三是农民土地经营规模偏小且零星分散。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截至2007底,中国耕地面积为1.22亿hm2。据调查,全国平均每个农户耕种0.61hm2土地。被分割为8.99块,平均每块面积为0.068hm2,这种过于分散的小规模生产格局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

4.2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配套政策的保障

国际上,凡开办农业保险的国家,政府都将对农民的保费补贴、农业信贷、价格保护、农业灾害救济等措施配套实行,一些国家甚至明确规定,不参加保险就不能贷款,不参加保险就不能享受灾害经济。这种由配套措施共同推动农业保险的计划,对农民吸引力大,约束力强,动作效率高,比较容易为农民所接受。我国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农业基础设施、救灾救济和价格补贴等手段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对通过保险转嫁以分散风险的方式则运用比较少,政府对农业保险的各种支持十分有限。在政策上,农业保险业务,除免交营业税外,其他方面同商业保险一样对待。政府也没有像相关的财力投入和扶持型政策,如补贴保费、管理费、支持再保险、允许经营健康险等。

4.3农业保险的水平较低

首先,我国农业保险在总体上普及率很低,覆盖面很小;其次,农业保险险种单调,保险范围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主要集中在农作物保险和养殖业保险。农作物保险主要承保自然灾害险,而自然灾害外的社会政治风险则属于保险责任以外,如农药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泄漏等造成的损失未列入保险责任以内。

4.4农业保险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

目前,我国尚没有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规。2002年10月28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主要是规范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对农业保险的规定十分笼统,对农业保险的性质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从事农业保险的组织制度、业务经营方式和会计核算制度等都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对商业保险的规定,忽视了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农业保险试验普遍存在着展业难、收费难、理赔难的问题,业务开展波动较大,很难正常运作下去。

5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虽然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迅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农业发展现状比仍然存在着农业保险覆盖面低,农业保险的规模过小,保险保障水平很低、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农业保险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较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6]。所以针对农业保险发展问题提出几点建议[7]:

5.1建立农业保险法律制度体系

2006年底,在国务院相关部门的积极倡导下,《农业保险条例》的起草工作

已经启动,但至今没有出台。应加快《条例》的起草,争取尽早出台。各省市区应根据农业保险试点情况及各自实际,制定相应的农业保险地方性法规,对农业保险的性质,费率水平,保障范围,经营模式,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政府、保险机构和农民的责任,各主体的保费负担比例,风险准备金的提留,监管责任,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使农业保险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5.2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长效机制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建议将政策性农业保险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常规项目,明确每年财政预算对农业保险的投入比例。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投入要按照一定比例逐年增长。增加对西部落后地区、粮食主产区和关系国计民生重大农产品保险的补贴投入。要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方式,逐步提高中央财政的补贴比例,降低县级财政补贴投入比例。尝试建立省市区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统筹制度,省市区财政拿一部分,其余部分根据各县(市区)财政状况,分配农业保险保费统筹数额,财政状况好的多拿,差的少拿或不拿。统筹起来的农业保险补贴资金由省上统一管理、统一使用。

5.3加大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的支持力度

要研究制定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给予费用补贴和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再保险业务给予补贴的具体实施办法,并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税收优惠政策,在免征种养两业营业税和印花税的同时,免除经营种植业、养殖业保险业务的全部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和所得税。将机关车辆保险等赢利稳定的险种交由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机构经营,弥补农业保险业务的亏损,达到以险养险的目的。

5.4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保险风险防范机制

尽快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再保险体系,在国家建立农业再保险公司的同时,按西北、华北、东北等区域分布,建立区域性农业再保险公司,分散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建立国家级、省市区及部分财政实力强的县(市区)农业保险超额基金或巨灾风险准备金,用于应对农业巨灾可能对农业保险体系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5.5将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其他支农手段综合运用

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经验来看,为解决农业保险投保率低的问题,很

多国家对农业保险实行自愿投保和有条件强制投保相结合的原则。建议将农业保险与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养殖补贴等国家支农政策综合起来运用,对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品种,应有条件地强制农民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信贷紧密结合,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防范风险的作用,又可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积极推进农业贷款的发放。农业保险经营机构要不断创新农业保险方式和产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参考文献:

[1]余科,刘刚.农业保险『遮风挡雨』——关于完善农业保险的初探[J].江海纵横,2009,(6):42-

43[2]唐福春.建立健全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26(3):57-59

[3]张世花,吴春宝.政策性农业保险:政府、保险公司与农民的博弈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7):56-59

[4]关静,马利军,胡佳.我国农业保险现状及发展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19):149-150

[5]孔云梅.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1,(9):60-61

[6]彭钢.对促进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建议[J].中国保险,2011.1:32-33

我国工程保险现状 篇6

工程保险也包括财产险和人身险,其中人身险有职工意外伤害险,财产险有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职业责任险、雇主责任险、第三方责任险、十年/两年责任险等。目前,我国工程建设市场主要开展了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职工意外伤害保险,一些保险公司在江浙一带开展了个人建房工程险,开始筹备开展设计责任险。一些利用外资工程普遍地购买了不同品种的建筑工程保险。国内重大工程购买相应保险的已经比较普遍。

2000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32917亿元,建筑安装工程量超过20536亿元,约占62%。而当年的收入则只有6亿元(不包括国外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仅占建安工程量的0.023%。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499亿,比2001年增长了17%,建安工程投资达到26578亿,比2001年增长了16%,而国内保险公司建安工程险的保费收入仅为8个亿,占到建安工程总量的0.03%。如果建设项目的投保率达50%,工程项目的保险金额将达到13000亿以上,以工程保险0.4%的费率测算,其市场就超过52亿元。可见,我国工程保险市场空间非常之大,工程保险市场发展得极不充分。

关于我国的工程担保,尽管开展工程担保业务困难重重,但仍然有一些企业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如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等都适机展业,积累了一些承保经验。这些担保公司与一些商业银行共同支撑起了方兴未艾的工程担保市场。

一些房地产公司也开始发现担保工具的好处,房地产市场中出现了一些创新的担保品种。担保工具在一些水利、交通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已经日渐普遍。

我国保险监管发展现状 篇7

一、外国发达国家保险公司法律监管体系的比较研究

1. 美国保险公司法律监管研究体系分析

美国各州具有保险立法权, 因此, 保险业主要由美国各州负责立法并要求各州级保险监管局进行监察管理。当各州无权对某些领域进行立法监管时, 由联邦政府进行立法管理。与此同时, 各州保险监管局还联合组成了美国全国保险监管协会, 提出和制定各种保险管理法律条例以供各州立法机构和联邦立法机构参考。

2. 英国保险公司法律监管研究体系分析

英国保险公司监管体系经历了较长的改革历史, 形成了较为严格的风险资本偿付能力监管制度, 这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了保险公司的风险。与此同时, 由于英国成立了保险业行业组织, 健全的组织管理制度和企业自身的自律性使得英国保险业在政府没有进行过多的管理下健康迅速的发展。总之, 英国保险法律法规对于保险公司的管理较松, 公司依靠行业组织条例和自身的自律性, 管理风险资本偿付能力, 同时, 保险公司每年将财务会计报表上交英国工贸部进行审核, 英国政府不再进行额外规定限制风险资本偿付数额, 保险公司自身决定风险投资的比例以及最低资本偿付能力数额。

3. 日本保险公司法律监管研究体系分析

日本政府对保险公司的监管是通过金融监督厅来完成的, 由于日本政府对于保险业的严格管理, 日本保险法对于投资偿付能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保险公司可进行投资的有价债券主要包括:金钱债券, 有价证券, 不动产信托等。对于国内有价证券的投资比例限制为30%以内, 对于金融厅确定的有价债券和抵押贷款的偿债能力要求可以降低到总资产的10%。同时, 为配合日本政府对保险业改革, 日本《保险业法》于1998年进行了修订, 这进一步加大了日本政府对保险业有价证券投资的监察管理。

二、各国保险公司法律监管研究体系对比分析

1. 监管手段不同

各国对保险公司监管主要有三种手段, 即行政手段, 立法手段, 和经济手段。以行政手段进行监管的主要代表国家是日本, 所有保险公司的有价证券投资需要经过日本金融检察厅的监察批准方可进行, 同时, 日本金融检察厅还对资本比率以及资产率进行了详细规定。以立法监管手段为主的代表国家是美国。美国各州及美国保险业协会对保险公司的各方面有价证券投资进行了详尽的规定, 这包括投资方式, 投资内容, 投资额度以及比例方面的限制。除此之外, 美国各州还对投资产品质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和规定。使用经济手段进行监管的主要代表国家是英国, 虽然英国对于保险业投资的法律监管较为宽松, 但是在经济方面制定了详细完备的成文条例和制度, 以此起到监管监督作用。由于英国政府只制定法规约束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而具体的投资品种和投资事项由保险公司自行决定。

2. 监管模式不同

多数国家对保险也都采取了较为严格的监管模式。除了对投资种类, 投资比率进行约束外, 还制定了对违法投资的惩罚办法。如美国各州和行业协会制定了相关法规条例, 明确规定超过规定投资比例及投资产品品种的保险公司进行不同程度的整改和惩罚措施。但是, 英国对保险业投资监管较为松散, 除了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风险资本进行立法管理外, 对于具体投资品种和投资事项不做过多约束, 而是依靠保险公司自律来达到预期效果。

三、不同国家保险公司法律监管体系对我国保险业立法的启示

1. 制定符合国情的债权监管管理模式

国际风险资金监管模式主要分为三种, 即严格监管, 松散监管, 和折衷式监管三种形式。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 市场经济和法律法规还处在发展阶段, 应适时使用严格监管模式, 当保险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市场经济达到较为成熟阶段, 可以适时调整监管模式为松散式监管, 比如英国依靠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自律进行了较为恰当的松散式监管制度。

2. 我国保险业公司对投资产品和品种要进行适时调整

由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投资品种和比例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保险公司要根据经济情况对投资比例进行适时调整。比如日本1947年对地方有价证券的投资比例不超过20%, 而1998年则对该比例取消了限制。

3. 我国应注意结合使用行政, 经济, 法律等监管手段对保险公司进行调控管理

保险业金融监管必须结合使用行政, 经济, 法律等手段, 其中, 由于行政手段主要被用来突发事件和管制外资企业竞争, 因此过多使用行政手段不利于市场经济稳定。其次, 要加强立法, 加强对于违规保险公司处罚力度。我国制定的保险法对于违法期间资金如何处置出现监管真空, 而美国保险法则明确规定再取得听证后, 保险人可立即处置违规投资资产。因此, 我国可借鉴美国相关规定, 处理违法资产, 这可以更为有效的管理和提高保险公司风险投资偿付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祁祥 于小东等:制度变迁中的中国保险业,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357-376

[2]黄亚辉 周俊峰 孔雪: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趋势及对策建议, 济南金融2004[6]:137-151

[3]张洪涛:美日英韩四国及台湾地区保险资金运用的启示, 保险研究2003[5]:191-212

我国保险业反洗钱监管的对策分析 篇8

关键词:保险业;监管;对策

1 加速健全法律规章制度,完善反洗钱监管系统

我国应当加速健全完善反洗钱法制环境,确保保险业反洗钱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关法律规定的规范性,提高其实际可行性,全面提高行业主动应对洗钱活动的警觉性。法律要将保险洗钱的违法性质、违法行为、受讼主体、处罚标准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将做出明确的条文规定与解释。只有建立明确的法律与完善的规则,才能使洗钱不法分子无漏洞可钻。

反洗钱工作的行政主管机关应不断完善反洗钱监管系统运行机制。一是建立中央监测系统:为有效地将问题保单纳入监控范围,可由中国人民银行或保监会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监测系统,监控境内保险公司的出单系统。二是建立反洗钱智能信息识别系统:逐步建立应用于整个行业的反洗钱智能信息识别系统,通过对保险交易的额度、频率等设定关联参数,实现对可疑保险交易的智能化甄选,并将此信息识别系统与中央监测系统联网对接,是监管部门及时有效地第一手掌握大额、可疑交易信息,从源头上切断业务过程中保险业金融机构与洗钱企业的利益一致性,规避保险公司与中介机构协同洗钱分子勾结作案的风险。三是开展现场检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保险金融机构业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定期委派相关技术人员督察指导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形成内部外部相结合的控制制度。

2 合理降低反洗钱工作成本,提高保险企业配合积极性

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中对保险业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工作中信息审查的义务要求极为严密,就其信息核查的范围覆盖了展业、承保、合同期间、退保等多个环节。但从实际操作角度考虑,只强调保险公司退保与保险金支付阶段信息核查的上报义务会更加合理有效。

由于套取合法资金才是洗钱者的最终目的,因此,应当将保险公司在反洗钱工作任务中的重点放在退保与保险金支付阶段,即加强这两个环节对客户信息的核查。这一点也符合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习惯与切身利益:在实际业务操作中,保险公司往往会在退保与理赔时对保险客户信息的进行严密核查,对不符合合同约定退保条件与承保责任的,保险公司不支付退保金与赔款。且若保单信息可疑且涉及洗钱行为,保险公司可无须支付保险金。这样一来,保险公司反洗钱工作成本可大大降低,有利于极大调动保险公司配合监管的积极性。且前期环节的信息核查工作也可随反洗钱工作的不断进展,由前述的反洗钱信息识别系统智能甄别。

3 加强源头监管,斩断利益关系一致性

有关部门要从源头制止利用保险业务进行洗钱的行为。由于保险业务中存在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与洗钱分子的利益一致性,源头上的监管应涉及对保险公司及其从业人员的监管以及洗钱主体的监管。

对保险公司及其从业人员的监管可由前述中央监测系统予以解决,对洗钱主体的监管可注重加强对公务员与国有企业的制度约束。因为大量的借助保险业务洗钱的案例涉及公务员与国有企业高管层私吞公款的行为,所以必须加大对保险洗钱背后的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纪律监察部门、政府审计部门、司法部门等相关机构要协同保险监管部门共同打击不法行为。其中还应设立规定限制国有企业及其高层管理者、身居要职的公务员等人员在外资保险公司的投保,杜绝地下保单为黑钱流出提供通道。

4 建立合理有效的奖罚措施,提高行业主动性与警觉性

保险公司与中介机构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机构,在反洗钱工作中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适当的奖惩机制,因为在理性人假设条件下,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博弈后的结果是保险公司倾向于对客户交易行为采取宽容的态度,选择不作为。

相应的激励补偿机制:对保险公司在反洗钱信息甑别过程中发生的成本,监管机构可通过奖励的方式进行必要的补偿,以增强保险机构反洗钱的主动性。例如,当保险公司上报的可疑信息最终被确认为洗钱行为时,可对保险公司进行奖励,奖励金额可从赃款罚没收入中扣除,为该保单承保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成本的一定倍数。

相应的处罚措施:保险公司纵容洗钱活动,与洗钱方利益勾结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而现行监管处罚力度仍旧较小,不足引起其足够警觉。监管部门应加大惩罚力度,使保险业金融机构充分意识到协助洗钱犯罪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与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赵国辉.论保险洗钱的治理问题[N].中国保险报.

上一篇:秦桥乡中心小学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德邦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