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共12篇)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 篇1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养老保险改革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 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多层次养老基金管理模式, 新的模式的建立必然会积累起规模巨大的养老保险基金并成为我国金融市场重要的融资力量。据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资料表明, 我国近几年养老保险基金增长较快, 2008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已经达到13808亿元, 比上年增长27.7%。
数额如此巨大的养老基金, 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养老基金监管模式?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管才能规避风险, 确保养老基金的安全与保值增值?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1、养老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 流失问题严重。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规定, 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采取财政专户储存, 由社保经办机构负责基金的管理和保值增值, 结余的养老基金必须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但是, 由于受现行的养老基金管理体制的影响, 一些地方出现了挤占、挪用养老基金等问题, 对基金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2006年底, 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会同审计署、财政部对全国基本养老保险金进行清查, 结果表明, 十多年来, 仅基本养老保险金被挤占挪用的就达100多亿元, 其中已核准损失的达2000多万元。值得关注的是, 违规动用基金的单位主要是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由政府直接动用或批准动用的基金占违纪金额总数30%以上。养老基金的违纪违规使用, 严重危害到基金的安全, 直接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出现亏损, 保值增值压力增大。养老基金属于长期资金, 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其应有之意。但是, 由于我国现行的资本市场不健全, 缺少高质量的投资管理人。2008年国内股票大幅下跌, 导致全国社保基金股票资金从浮盈转为浮亏, 基金权益投资收益为-6.75%。这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成立8年来股票资产首次出现浮亏。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相关负责人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第三届理事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表示, 2009年全国社保基金将控制投资风险, 审慎进行股票投资。截至2008年底, 社保基金总资产5625亿元, 全年收益率为5.25%。可见, 养老基金保值增值面临的压力很大。
3、基金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滞后, 监管效率不高。我国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时间还比较短, 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通用性强、易于操作性的养老保险信息化操作系统。由于信息化建设滞后, 致使社保、地税、财政等部门之间有关财务数据、信息传递缓慢。由于各种监督机制的不完善, 投资管理透明度低, 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无法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种违规问题, 导致基金被挪用、挤占等现象十分严重。
4、法制建设滞后, 难以保证规范有序监管。目前我国有关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难以完全解决养老保险基金监管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有关部门制定的单一条例、规章, 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行养老保险体系的客观要求, 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法律效力,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养老基金管理、使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三、加强和改进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模式
(一) 国际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模式
1、审慎性监管, 即根据审慎性原则对基金进行监管。审慎性原则是指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人有义务像对待自己的资产一样, 审慎地为养老基金选择一个最能分散风险的资产组合。这种监管模式适合于经济发展比较成熟、金融体制比较完善、资本市场和各类中介组织比较发达、基金管理机构的投资管理经验比较丰富、相关法律比较健全的国家。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有美、英、加拿大等英美法系国家。这种监管模式要求养老基金必须进行审慎地、专业化的投资决策, 但政府并不对养老基金的资产配置数额做出限制;它通常要求养老基金进行多样化投资, 并采取普遍认可的行动;政府坚持总的谨慎原则, 在细节的投资行为及其他方面则给予养老基金充分的自由。其主要特点包括:一是强调基金管理者对基金持有人的诚信义务和基金管理的透明度, 打击欺诈行为, 保护持有人利益。二是要求资产多样化, 避免风险过于集中。三是防止利益冲突, 限制基金管理者进行自营业务。四是鼓励竞争, 防止基金管理者操纵市场和避免投资组合趋同。在这种监管模式下, 基金的运营不受许可证管理的限制, 监管机构较少干预基金的日常活动, 只是在当事人提出要求或基金出现问题时才介入。在很大程度上, 监管机构依靠审计师、精算师、资产评估机构中介组织对基金运营进行监督。五是以比较完善的法律约束为保障, 如美国有《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英国有《社会保障法》和《养老金计划规则》等。
2、严格限量监管, 即根据严格限量原则对养老基金进行监管。严格限量原则是指政府对养老基金投资实行较为硬性的管制, 作出较为明确的限制和规定, 包括对市场准入资格的限制, 对合同条款的管理, 对投资组合等都制定一些指导性原则。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主要有欧洲大陆国家和智利、秘鲁等发展中国家。其主要特点是:一是监管机构独立性强, 权力较大, 如智利、波兰等国家都建立了独立的养老保险监管机构, 代表国家对养老基金进行统一管理。二是对基金投资比例有限制性的规定, 监管机构根据这些规定, 通过现场和非现场监管的方式密切监控基金的日常运营。三是有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资产估价的原则、资产估价的频率以及其他财务数据等, 监管机构通常直接审查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四是实行最低收益原则, 要求基金的投资收益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当养老基金投资收益达不到最低要求时, 先由各基金管理公司用储备金进行弥补, 当储备金不足时, 由国家财政预算予以支持。采用这种模式的主要是养老基金制度建立时间较短、资本市场不完善、中介组织不发达的国家。随着一国金融环境的完善, 政府可以通过对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的权衡, 逐步放宽投资限制, 向审慎监管模式靠拢。
3、两种监管模式的比较。审慎性监管和严格限量监管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监管思路, 但其根本目标是相同的, 即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审慎性监管强调的是对投资营运者从思想观念、精神上的规范, 应该说是在更深刻、更本质层面上的规范;严格限量监管则是更细致、更明确、更具体化的监管。实际上, 两种监管方式各国不同程度上都在使用。实行审慎性监管的国家也对自我投资进行了严格的数量限制;而实行限量监管的国家则强调在遵守审慎性规定基础上的数量控制。二者并不是完全孤立、完全分离的。
(二) 加强和改进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对策建议
1、选择严格限量的监管模式。通过对上述两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监管模式的分析比较, 笔者认为, 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 在明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选择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模式, 才能更好地促使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采用审慎性监管模式必须要有一定的条件作为基础, 即充分发育的资本市场、相当数量的专业人才、丰富的基金运营和监管经验、完善的法律和行政体系等。否则就只能采用规定明确、便于监督检查的严格限量监管模式。目前, 鉴于我国资本市场和各类中介机构发展不够完善, 相关的法律和制度环境还不很健全, 若采用审慎监管模式尚缺乏条件。养老保险基金作为广大老百姓的“养命钱”, 事关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基于如此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我国应采取严格限量监管原则, 赋予监管机构较大的权力和较强的独立性。除了要求基金达到审慎性监管的基本水平外, 对基金的结构、投资方式和投资绩效都要有限制性规定。应该设立独立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督机构, 对养老保险基金实施全面监管。所有的养老保险基金都应集中到养老保险基金帐户, 成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管理。监管机构应根据严格的标准发放基金管理许可证, 对基金管理公司的日常业务, 风险类资产的投资比重等进行严格的监管。监督机构应根据这些规定, 通过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方式密切监控基金的日常运营, 一旦出现问题马上采取行动。从长远看, 待我国的资本市场和中介市场发展相对比较成熟, 法制比较完善, 基金管理水平比较高以后, 我国对养老保险基金的限量监管可逐步转变为审慎性监管, 监管机构应较少干预基金的日常活动, 基金的运营亦可不受许可证限制。
2、建立权责分化的管理制度。借鉴国外经验, 我国应建立以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构内部监督为核心、社会中介监督和国家监督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监管体系, 形成立一个“多权分离、各行其职、各负其责”的监管制度。其特点是政事分权、统账分权和资产负债分权。在社会保障基金的行政管理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资产管理权与负债管理权相分离、统筹账户资产负债管理权与个人账户资产负债管理权相分离的基础上, 应将养老保险基金的行政管理权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统筹账户资产经营权应交给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养老保险基金信托委员会, 它可根据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要求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将统筹账户节余基金投资于以固定收益金融工具为主的对象和国家重点开发项目;个人账户资产经营管理权应交给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 由其遴选指定投资管理机构 (基金管理公司) 负责基金的投资, 个人账户基金可在股票、证券市场上进行组合投资, 但投资结构和比例应由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加以规定, 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基金投资收益率;统筹账户的负债管理权应交给财政部门, 由其按社保部门的指令按时足额划出给付资金存入职工在商业银行的个人退休金账户, 以建立一个“多权分离、各行其职、各负其责”的分权式管理制度。另外, 职工退休后其在个人账户上积累节余的资金, 可由其自行选择并决定由基金管理公司继续经营或向保险公司购买养老保险年金。分权式管理模式能有效地将养老保险基金经营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 实现政事分开, 提高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效率, 有效地降低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
3、建立权力制衡的监督制度。在建立“多权分离、各行其职、各负其责”的监管制度的同时, 为防止权力过于分化, 出现绝对、不受约束的权力, 我们应在整个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监督体系中, 将养老保险基金充足性监督权交给社保部门;将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的合法性监督权交给社会保障基金监督和管理委员会, 由其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进行全过程监督, 实行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 实现交叉监管的目的;同时通过基金监管委员会这一代表广泛利益的组织建立起内部制衡机制。
制衡式养老保险基金监督制度, 强调的是在监管职能的履行方面各机构之间的分工与协作, 即社保部门、财政部门、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监管委员会和外部监督机构共同监督基金运行的全过程, 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制衡式养老保险基金监督制度将各机构的权力、职能置于监督之下, 使任何机构既能独立地行使其职能, 又无绝对的、不受约束的权力, 从而实现集权与分权的统一, 有效制约部门之间的权力。
笔者认为,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实行严格限量分权制衡式的监管, 可以在较为完善的法律背景下, 形成政府统一监管, 养老保险基金理事会负责经办,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人投资运作等之间相互制约的局面, 以进一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增值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老龄化现象的日益呈现, 养老保险基金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国外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情况的比较分析, 认为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方面还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滞后等诸多不足, 提出了建立严格限量分权制衡式的监管模式, 以保证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严格限量,分权制衡
参考文献
[1]殷俊、李志明、孙如斯: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研究:国外模式及中国的政府监管选择[J], 经济论坛, 2005;
[2]詹伟哉: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3]张琳、王慧萍: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与监管[J], 财经理论与实务, 2005.5;
[4]仇新忠: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与政府责任[J], 证券与保险, 2005.3。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 篇2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完整,是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对于保护广大社会保障对象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常态下,如何做好社保基金的内审监管工作,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保值增值,责任十分重大。
一、XX市社保基金监管的现状
一是建立了各社保经办机构定期自查制度和日常内部审计制度。二是各社保经办机构逐步建立健全了社保基金内控制度。三是建立了社会保险基金异情、要情报告制度。四是各社保经办机构均建立和执行了基金财务制度。五是建立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决算制度。六是建立了社保基金监督检查机制。七是建立和完善了基金监督举报制度。八是开展了社会保险基金反欺诈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保基金的安全、保障作用。
二、社保基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与新时期社保工作不相适应。按照上级要求,县级以上社保部门要设立社保基金监督机构和配备专职监督人员,而XX市人社部门虽然设立了基金监督科,但因人员编制原因,仅有X人,各经办机构也因人员不足,未设专职的基金监管人员。因社保业务种类繁多,工作繁忙,面对庞大的社保基金,很难对社保基金的有效监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内控制度还不够健全。按现行制度规定,社会保险核定应实行《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转变基金监管方法,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地为社保基金监督管理的评价和咨询服务。
3.监管主体缺乏独立性,监管方式的落实存在困难。XX市社保基金的监管主体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计机关还有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相应的监管方式包括人大监督、行政监督、财政监督、社会监督等。但是监管主体缺乏独立性,角色模糊,且各种监管方式的落实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目前,该市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没有严格划分开来,社保基金的经营者与监督者的身份重合,致使社保基金缺乏独立有效的行政监管,严重影响了社保基金的监管效率。
4.监管透明度低,信息披露制度不够完善。我国2011年开始实行的《社会保险法》中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的情况。但是实际上所披露的社保信息仍然有限,披露内容不够细化、披露频次较少,使得社保基金缴纳者不能及时并充分掌握社保基金的运作情况,对基金的管理缺乏必要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同时,由于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媒体及大众也难以对社保基金运作的全过程进行合力监督,社会监督缺少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
三、加强社保基金监管的对策
1.加强对社保基金监管工作的认识。一是领导重视。各级领导对社保基金监管工作是否重视,直接关系基金监管工作开展的力度、深度和社会参与度。同时各级领导的重视也能确保社保监管组织机构的筹建、人员的配备和经费的落实,为基金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政治、组织保障。二是确保基金安全。对在执行过程中不合规的政策要尽可能纠正,确保政策执行正确到位,避免和减少因政策执行偏差导致的基金损失。三是防止滥用权力。要形成相应的制衡机制,防止管理人员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确保社保基金依法正确使用。四是确保支付。社保基金事关民生,只有确保社保基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才能安定人心、稳定社会。
2.加强社保基金的预算管理。一是基金监管从查错防弊向规避风险转变。现行的社保基金监管很难对社保基金管理全过程作出有效的审计分析、评价和管理整改建议。将基金监管向规避风险转变有利于单位优化内审职能,重点放在规范管理上,从制度入手,对社保基金的核定、征缴、支付、运营等各个环节实施监督,从根本上规避各类风险的发生。二是基金监管从事后监督向过程控制转变。把社保基金监管工作领域从传统的财务收支检查,拓展到对社保基金的重大决策、业务流程与授权责任、主要风险点及其控制、大额资金的安全性、实施过程及效果、内控体系有效性等方面,对社会保险工作的全过程实施监控。三是基金监管从现场检查向非现场检查转变。充分运用省厅统一开发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日常监督工作,通过信息数据分析与预警方法,增强内审工作的分析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纠正问题,提高日常监督效果。
3.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基础工作建设。一是落实基金监督管理责任制。明确领导班子以及基金监督机构和经办机构在基金监管中承担的责任,并将责任落实到人。二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抓好社保基金内审监管人员、业务人员、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日常培训工作,增大监管技术含量,提高监管的决策水平,为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能力保障。三是强化管理服务。进一步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实行审核、支付分家,会计、出纳分立;对经办机构根据每一项业务的风险点,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强化考核,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将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4.加快社会保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一是加快“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升级建设,为社保基金的有序运转提供支撑。在现有“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尽快实施“金保工程”第二步,即横向实现人社、财政、税务、银行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实现网上查询、网上缴费。二是加快社会保障卡发行进度,提高社会保障卡持卡普及率。充分应用社保卡“一卡通”的特点和“一人一号,一人一库”的功能优势,参保人员流动到哪里,社保网络就服务到哪里,方便参保人员走天下。三是提高待遇资格认证的技术手段。采用目前流行的指纹、人像扫描、网络视频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发普及与“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兼容配套的资格认证软件,通过配置认证站点,电脑、手机终端APP等方式联网认证。
5.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沟通。一是人社部门要加强与财政、税务部门联系。建立三方对账制度,加快票据(数据)传递,互通信息,确保三方数据准确、一致。二是加强与公安、民政部门联系。定期将死亡信息以纸质或电子方式通报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堵塞冒领漏洞。三是加强与工商部门联系。定期将新注册的企业以纸质或电子方式通报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便及时促其登记参保。四是加强与教育部门联系。在每年9月新生入学时,将新生名册信息以纸质或电子方式通报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便及时办理参保手续。五是加强与残联的联系。定期将享受政府社保费补助的残疾人员的增减变动信息以纸质或电子方式通报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同步调整,避免差错。
6.强化社保基金的社会监管。一是强化社保机构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与监管,切实搞好扩面征缴工作,严格抓好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制度,强化社会保险稽核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认真审核缴费单位的缴费基数,防止参保单位少报、漏报、瞒报缴费基数;加大清欠力度,确
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制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社会保险 基金监管 体制
近年来,社会保险基金规模以较快速度逐年增长,据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报告,2013年末,我国社会保险基金资产总额47727亿元。①社会保险基金的快速增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在社会保险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社会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瞒报少缴和欺诈冒领的诸多案件,而且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也没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些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和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意义重大。
1 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现状
我国现行社会保险监管制度是以行政监督为核心、以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社保基金监督模式。现阶段,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司专司行政监督工作,地方社保基金的征收、投资运营和支付由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社会保险监管机构负责。审计监督是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内部的审计部门负责监督社保基金的财务收支状况。社会监督一般包括工会组织、企业团体和社会舆论监督等对社会保险基的收支情况和管理运作等进行有效地监督。
2 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2.1 立法滞后、法律框架不完善
近年来,社保基金的整体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基金违规现象和涉案金额逐渐减少;相应的监管机制还有待完善,法律法规也不规范。比如,公務员及参公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社保基金运营的管理监督机构,社保费统一征收的执行机构至今未达成共识,造成了处理问题的无规可循,对社会保险的监督缺乏法律的效力。
2.2 监管机制不健全
目前,国内社会保险费的征缴主要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监管,地方行政区域内的社会保险费的征缴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监管。在现阶段的社保基金监管领域,这种管理者与监督者合二为一的现象极为普遍。其后果是使得各级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时扮演行政监督的“裁判员”和负责基金运营的“运动员”,两种角色之间不存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关系。
2.3 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难
2013年,各级政府财政专户存款40311亿元,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出户2427亿元,暂付款2993亿元,债券投资116亿元,委托运营595亿元,协议存款1285亿元。②从投资模式来分析,社会保险基金大都按规定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而由于近年来银行的低利率,使社会保险基金面临空前的保值增值压力。而要放松投资限制,扩大增值空间,势必难以对基金投资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管和治理。同时,地方政府对社会结余基金的盲目投资,造成了社保基金的挪用和浪费。
2.4 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在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制下,缺乏透明化的信息披露,人们无法通过其他渠道了解社会保险基金的运用和投资情况。这种缺乏市场化的监督制衡,造成了社保基金的挤占挪用、违规投资,效率低下。由于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社会监督缺乏应有作为,严重缺位。
3 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制的对策
3.1 构建社保基金监管法律体系
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法律体系是规范基金监管行为的基本依据。一方面,从立法角度提升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规范性,基于《社会保险法》和基金运营流程,构建转向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专业法律体系。另一方面,逐步深化对单项法规的研究,以制度形式确定社会保险基金的工作模式,严格监管制度,构建全过程监管的流程和工作机制,旨在为社会基金监管活动有效运行提供法律依据,增强监管能力,从而提高社会基金监管活动的规范性,提高监管效率,保障社保基金的合法化运行。
3.2 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基金监管模式
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主要问题就是行政部门权责不清,关系不明。可在社保基金监管体系中引入竞争机制,运营和投资由市场化的民营机构负责,使行政性管理和投资运营管理相分离,防止基金盲目投资,政府制定政策,明确规则,对基金运作实行有效地监督。
3.3 提高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现阶段,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社保基金应该提升投资收益和保值增值能力,否则将难以应对未来的老龄化问题。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应选择更能保证增值的渠道,基金入市称为大势所趋。这就要求监管模式也应该按照社保基金发展方向做出优化调整。
3.4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在国内,社保基金运作一直由社保部门封闭管理,人们无从知晓社保基金的来源、运作、增值等状况。政府应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媒体、报刊等方式定期披露社保信息,确保社保基金的征缴、管理、运营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使老百姓了解社保基金的发放、收支结余情况,增强社会监督的有效性。
注释:
①②参见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shizhengyaowen/201406/t20140624_132597.htm。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张飞,王曦.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温雪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问题研究[J].人力资源.
[3]田建刚.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的现状、问题、与措施[J].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4).
[4]黄莉.我国社保基金监管体制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
课题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课题编号:JRSHZ-2014-02020)。
作者简介: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 篇4
按照联合国的规定,在社会人口结构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7%以上,则被视为人口老龄化社会。根据2016年7月11日民政部公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得知,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222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10%,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143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50%。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已到相当严峻的境地。因此,要满足未来养老金的发放,除了加快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渠道外,还需要强化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保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2015年10月26日,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强调:“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养老保险基金作为养老的专项资金,必须加强监管才能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近几年来,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取得重大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基金规模、揭露腐败等方面。
(一)基金规模逐年扩大,提高了基金支付能力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背景下,政府除了积极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渠道,还加大对基金的监管,加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仍然是遵循“以支定收、略有盈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进行管理,保证了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逐年以一定的速度增长(如表1),对未来支付老年人的物质养老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坚决揭露了基金腐败,降低了基金损失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反腐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网易财经频道基金市场专栏报道:“在1986年至1997年间,因缺乏监管,全国社会保险基金被违规动用超过100亿元。截至2003年末,全国各地追回社保基金共计170多亿元,至今未能追回的尚有20多亿元;另外,这未追回的社保基金高达20余亿元,其中广州市社保基金就达8.9亿元。”
二、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为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提供了资金保障。虽然国家颁布了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相关政策,但是受到历史、经济发展状况等影响,使得在监管养老保险基金的过程中发现仍然存在法律法规、监管机构、社会参与等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基金监管法律法规制度,难以适应基金监管的需要
我国与养老保险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社会保险法》《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然而,关于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严重不足,即使在《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有相关的基金监管规定,但这些规定大多是较为概括性的、原则性的,未能明确划清主管部门和协调部门及相应的制度配套。其次,现有的这些法律法规的层次性大多是偏低、权威性不足。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另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基金委托代理制度已经难以完全满足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客观要求,降低了对基金监管机构及工作人员的法律约束力,从而为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埋下了一定的潜在隐患。
(二)监管机构众多,容易造成基金监管责任推诿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权力分散在财政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审计部门、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众多机构,容易出现“九龙治水”的现象,造成各个监管责任主体模糊不清,一旦出现账面记录与实际不一致时,各机构往往是推卸责、任敷衍了事。另外,参与养老保险基金日常监管的部门还包括当地财政部门、储蓄银行等其他机构,造成监管主体和客体界定不清,行政处罚执行困难,行政监管的强制性受到大大折扣,严重降低了监管养老保险基金的效能。此外,国家法律规定群众拥有相应的知情权,可以举报、投诉相关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充分发挥社会群众的监督作用,然而实际上,社会群众因养老保险基金的相关信息严重失衡,难以及时获得监督所需要的信息,阻碍了社会群众参与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
(三)社会参与基金监管的程度低,阻碍监管体系的完善
社会参与监管是保证养老保险基金安全的重要补充,但是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的相关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尤其是财务方面的相关信息。虽然在中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财政部官网、人社部官网等途径可以获得养老保险基金的相关财务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更多是关于基金年收支、年结余的情况,对于基金的月发放、投资信息等的情况非常少,这样的信息披露形成社会对基金的监管只是流于形式,没能起到监管的实质性功能,造成社会公众监管基金的参与度下降,最终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系不健全。
三、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依法监管基金的步伐
虽然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表现出差异性,但是成功的监管模式都是在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下完成的。因此,为了尽快解决因监管法律的不完善而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漏洞,政府应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完善基金监管反腐方面的法律法规。如《社会保障法》中应当明确反腐巡视组有权依法定期行使检查监督权,各级审计、财政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工作等,使得反腐部门监管基金有法可依、有理可据,从而为基金监管创建良好的环境。
(二)对涉及基金监管职能进行优化配置,形成有效的合力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呈现的行政占主导作用的局面,已经难以适应养老保险基金发展的需求。因此,应当根据基金监管的主体与职能的差异性,建立以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社会公众为主体的多层次反挪用、反挤占、反贪污的监管体系,让反腐工作态势长期入驻养老保险基金领域。首先,对基金监管负有责任的部门,应当配合反养老保险基金腐败的工作。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应充分发挥监管职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该定期发布关于养老保险基金的信息,相关银行机构、证监部门等遵循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监控,为反基金违法贪污行为提供相关的信息材料。其次,加强基金管理机构自律建设。强化基金监管工作人员的反贪污、反腐败的思想教育,形成基金监管内部人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坚定意志。
(三)加大基金信息公开的力度,提高基金监管反腐的效度
在反养老保险基金腐败的过程中,需要多方监管主体提供信息来源。然而,养老保险基金相关信息的公开度呈现“偏低、不全面”的特点。因此,必须要从实现监管方式信息化、增强信息公开化等的角度,强化信息的披露,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透明度,避免逆向选择,进而有效地控制和防止挪用、挤占、贪污等基金违规违纪现象。一方面,加快建立信息化的基金监管方式,形成多方主体参与反腐的局面。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创建人事与社保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使得将各级政府的审计、财政、工商、民政等多部门之间的养老保险基金信息能够联网与沟通,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信息化覆盖包括基金预算、投资、收支等全过程,进而形成事前预警、实时监管、事后补救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另一方面,加大基金监管的信息披露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基金监管反腐的参与度。各相关主体可以通过网络媒介披露基金监管相关的信息,如:养老行政部门实时发布相关文件规定、年度规划、审查报告等信息;财政部及时发布基金的预决算、投资收益、财政补贴等信息;审计部门公布年度审查计划、审计结果等信息,让社会公众能够获得基金监管的有关信息,从而提高他们对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反腐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吴宏洛.社会保障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95.
[2]朱容昕.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5-30.
[3]杨玉梅.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0-25.
浅谈社保基金监管 篇5
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与完整,直接关系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如何管好用好社保基金,是全国上下十分关注和十分突出的课题。然而,社保基金监管,不是一个简单的管理性工作,而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需要全社会全方位地进行监督,才能奏效。为此,笔者试就如何强化社保基金监管问题作一探讨,以供商榷。
一、强化审计部门的监管
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具有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的职责。因此,审计部门对社保基金的监督,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从近年各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情况来看,社保基金审计已成为审计监督的一项重点内容,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社保基金审计没有建立每年定审制度,各级审计机关对社保基金审计没有正常化、制度化;二是社保基金审计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不够,对社保基金征收、使用和管理中的问题查处还不能完全到位;三是社保基金审计结果公示力度不够,审计监督职能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等。对此,审计机关必须转变观念,建章立制,着力强化审计部门对社保基金的监督。
1、牢固树立民本审计理念,建立社保基金每年必审制度。党中央、国务院在治理重大违法腐败案件和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中,赋予了社保审计重要的责任。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给予了社保审计极大的关注、期望和信赖。所以,作为审计机关,首先要牢固树立“民本审计”思想,心中要有人民群众。尤其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面向的是广大弱势群体,是重点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的。审计必须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切实抓好社保基 金审计工作。其次要建立社保基金定审制度,并且将社保基金审计结果,纳入到每年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之中,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再次要加大审计结果公示力度,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2、转变审计工作思路,准确定位社保基金审计目标。社保基金审计总体思路应以效益审计为总揽,以社保制度运行过程为主线,以社保资金的真实、安全、规范为切入点。在关注财务收支合法合规性的同时,还需要对社保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揭露社保制度的缺陷,分析现行社保政策的运行效应。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使社保资金能够安全有效运行。根据这一思路,各级审计机关应将“安全与效益、合规与真实、规范与提高”作为社保基金审计的重点目标。着力从财务合规性审计向业务数据的真实拓展,不仅要关注违法违规问题,还要关注效益问题,从宏观上,从体制机制上提出改善管理、完善制度、提高使用效益的意见和建议。要在注重对财务数据进行审计、查处挤占挪用资金的同时向业务数据真实性审计拓展;要注重对现行制度、办法执行情况的检查,通过对执行结果的分析,查找运行机制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从重点以查错纠弊为主,发展为以揭露社保制度缺陷、检查现行社保政策的效应和评价社保资金使用效益为主的新型审计。
3、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提高社保基金审计效果。一是要大力推进计算机审计。随着社保部门、财税征管等部门的信息化程度迅速提高,在社保基金的征收发放环节上广泛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大量业务资料通过电子数据库进行存储和操作。面对这一形势,作为审计人员,必须紧跟形势,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和完善新的审计模式,充分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以业务流程为主线,从业务数据入手,解剖数据管理系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加以综合分析,并有效地与财务收支审计和效益审计相结合。二是要推行系统化审计。社保基金无论是从征收或来源上,还是在支出和管理方面,涉及面广,资金量大,管理部门多。因此,针对这一特点,审计机关在实施社保基金审计时,必须将此作为系统化审计项目来对待,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去看问题,不能就收论收、就支论支、就管论管,确保社保基金审计全面性、完整性、宏观性。
4、突出审计工作重点,提升社保基金审计层次。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社会各界对社保问题日益重视,社保基金管理法规、制度不断完善,相关部门法治意识逐步增强,社保基金已成为人们心中的“高压线”,有意识的违纪违规问题正逐步减少。因此,审计机关对社保基金审计的重点,应由以前的真实合规性审计尽快转向今后的管理效益审计上来,迅速拓宽社保基金审计领域。一是要强化社保基金征收中的效益审计。重点审查各项社保基金征缴面有否达到法规政策规定的要求,是否做好扩面征缴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审查各缴费单位有否瞒报缴费基数,有意偷漏应缴基金问题,是否确保社保基金缴费基数真实准确,做到应缴尽缴;审查征收机关征管基础工作是否扎实,征管力度是否到位,有否存在减缓免行为,做到应征尽征。二是要强化社保基金使用中的效益审计。重点审查社保基金是否做到专款专用,真正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审查社保基金收支是否适度平衡,基金结余或赤字是否合理,是否充分发挥了基金应有的效益;审查各项社保基金分配安排是否坚持公平效益原则,既要关注基金使用的经济效益,也要关注其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社会效益;审查各项社保基金使用是否节约,是否真正做到以较小的投入办更多更大的事。三是要强化社保基金管理中的效益审计。重点审查各项社保基金管理机构管理工作是否有效,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方法是否科学,管理政策执行是否严格,有否存在因管理不善、失误和制度缺失,而造成社保基金损失和浪费以及减收增支问题;审查社保基金流动环节是否存有漏洞,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安排的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是否及时、足额配套拨付,拨付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是否可行有效,有无截留、挤占、挪用和违规获取资金等问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成效,有无因资金拨付不及时而影响被保障对象的利益。重点审查社保基金管理是否安全,是否保值增值,有无存在基金管理风险隐患等等。
二、强化税务部门的监管
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明确规定:税务机关是社会保险费的征收主体。因此,税务部门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应重点放在强化社保费的征收方面。这是决定社会保障工作能否正常开展的关键环节,没有收就没有支,也就没有保。所以,各级税务机关:
一是要树立正确观念,强化税务机关征收主体地位。要坚决克服“代征”社保费的错误认识,树立税务机关就是社保费征收主体的正确观念,发挥税务机关的征收优势,加强社保费征收管理。要积极推动税务机关社保费全责征收工作,坚持以组织社保费收入为中心,围绕“夯实基础,规范管理,强化主体,提高效率”的工作思路,组织做好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管理工作。要树立正确的社保费收入观,依法征费,应收尽收,不得不征、少征、漏征,既不人为调控社保费收入,也坚决不收“过头费”;在征收税费过程中发现应当参加社会保险而未参加的缴费单位,应当督促其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并及时通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积极配合劳动部门做好参保扩面工作,重点抓好以非公经济、自然人为重点的扩面征收工作,逐步消除参保的盲点,不断增加费源和社保费收入;积极参与社会保险费征收计划的制定,对参保户数、缴费单位、费率、缴费人数等情况进行认真、仔细核对,发现问题要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以取得共识,实事求是地制定社会保险费征收计划,争取征收工作的主动权。
二是要加强费源管理,努力提高监控水平。要有计划地定期开展费源调查工作,全面掌握社保费费源分布情况;要强化缴费人户籍管理,逐步建立户籍档案,对缴费人实行动态管理;要建立重点费源监控制度,随时掌握其费源变化情况,对重点费源实行重点管理;要利用税务机关的征管优势,不定期对缴 费人数、缴费基数等申报资料进行检查核实,着重解决缴费基数不实的问题,认真核实参保户数和参保人数,凡与缴费基数相关的项目,如缴费人数、缴费工资总额等,都应严格、仔细核定,确保真实和准确。
三是要明确责任,大力做好欠费管理和清理欠费工作。要开展欠费清查工作,加大监控力度;要对欠费和欠费人合理进行分类,实施动态的分类管理,对欠费数额较大的重点欠费人,实施跟踪管理,定期追欠;要将清欠工作列入目标管理考核,建立清欠目标责任制。
四是要狠抓规范,着力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第一要狠抓管理制度规范。加强征收社保费的法制化建设,强化组织保障措施,完善岗责制度和考核制度,实行税费并举,统一考核,分解任务,责任到人。第二要狠抓征管程序规范。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做到征管程序的六个规范:即规范建档管理程序,规范申报程序,规范征收程序,规范检查程序,规范催缴、处罚程序,规范接受举报及处理程序。第三要狠抓缴费服务规范。牢固树立服务观念,切实维护缴费人的合法权益,不断拓宽服务渠道、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提高缴费服务质量。第四要推进信息化和机构人员建设,提高社保费征管质量和效率。
三、强化财政部门的监管
财政部门是社保基金的主要监管部门,具有对社保基金征缴、支付、投资、预算、决算等各个环节的监管职责,对社保基金的安全与效益,合规与真实,规范与提高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各级财政部门:
一是要切实强化社保基金预决算管理。严格抓好社保基金收支预决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工作,及时检查分析社保基金收支运行中的不足,促进增收节支,堵塞跑冒滴漏。
二是要加强社保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健全社保基金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财政专户核算管理;一切收入必须及时足额地缴入国库,一切支出必须纳入财政预算,收归收,支归支,确保专款专用,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要切实加强和规范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工作,及时下拨资金,不得截留;及时搞好跟踪监督,充分提高有限基金的使用效益。
三是要加大社会保障投资力度。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社保机构的管理经费支出,必须由财政预算单独安排,不得从社保基金中提取列支。
四是要严格管理社保积累基金。除按规定预留必要的支付费用外,对社保基金投资运作进行严格的监管,在保证基金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基金资产的增值。不得将结余基金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四、强化主管部门的监管
社会保险机构是社保基金主管职能部门,社保基金能否管好用好,直接取决于社保部门管理工作的好坏。因此,各级社保机构: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与监管。要全面落实《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各项规定,切实搞好扩面征缴工作,严格抓好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制度,强化社会保险稽核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认真审核缴费单位的缴费基数,不得不核、少核、漏核,努力提高征缴率。凡是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对拒缴、瞒报少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要依法处理;对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追缴力度,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应收尽收。对参保对象要建立缴费记录,建立个人保险帐户,并保证其完整、安全;对参保对象和离退休人员以及其工资基数增减变化情况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核对,严格新增离退休人员的审批,加强动态核查,严防弄虚作假、虚报冒领。二是要广泛深入地搞好调研工作,不断创新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坚持覆盖广泛、水平适当、结构合理、基金平衡的原则,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加强管理,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三是要全面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要高度重视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加快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步伐,建立高效运转的经办管理服务体系,把社会保险的政策落到实处。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技术标准,规范业务流程,实现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管理。同时,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五、强化社会各方面的监管
一是要加大广大职工群众的监督力度。缴费单位应当每年向本单位职工公布本单位全年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接受职工的监督。
二是要加大社会监督力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对社保基金收 支和结余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包括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
三是要加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督力度。对企业进行营业执照检查、办理变更或者注销手续时,工商部门应当督促企业依法履行社会保险缴费义务,对未履行义务的,应当将有关情况通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地方税务机关。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 篇6
摘 要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趋于市场化,在其监管中,政府职责重大。本文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中政府职责的定位问题,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面临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注入国有资产,解决历史债务;做实个人账户,建立基金积累;扩大覆盖范围,建立统一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社会保险基金 监管 规范化
社会环境的稳定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有力保障,面对我国目前发展并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事业,社会保险基金的发展更显紧迫。随着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也趋于市场化,在基金监管中,政府具有相当重要的职责,这关系到社保基金的安全及保值增值问题。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中政府职责的定位是:第一,政府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中的基本养老保险负有终极责任,作为政府社会政策责任的直接体现,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为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社会稳定机制。第二,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模式和监管模式,避免社会养老保险的决策失误,是政府理应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第三,制定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完善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构建,严格规范养老保险的建立、营运、监管。第四,政府应当为养老保险的长期稳定创造有利的内外部环境,以有利于养老保险的健康有序发展。
针对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中政府职责的定位的问题,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坚持法律监管和行政监管并重的原则:政府监管部门应当严格遵循社会保障法、养老保险法等,对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基金投资营运与管理、养老金给付等实施法律监管。二、坚持综合监管,协调发展、区别对待的原则:充分考虑养老保险的社会政策效应、财政经济效应、政治效应,注重国家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注重保证养老保险计划的近期、中期、长期稳健发展。三、坚持安全第一、风险防范、注重保值增值的基金营运原则:社会保险基金营运必须把基金的安全营运原则放在首位,同时应注意寻求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基金保值增值途径,强调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适度经营原则。四、坚持质的控制和量的监控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应当首先强调质的控制,对于保证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注重制度构建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的接管原则。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一、社会保险的历史债务沉重。由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向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过渡,出现历史债务。二、社会保险基金收不抵支:1.筹资渠道不畅。政府尚无社会保障财政预算,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允许社会保险费在税前列支,以及当社会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时,由财政承诺保底。2.缴费人数萎缩,给付人数增长,职工负担系数上升。3.企业缴费负担沉重,不利于经济发展。由于执行较高的费率,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社会保险费的负担沉重,既不利于经济发展,也导致一些企业缴不起或不愿缴费。4.给付环节的不规范行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环节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加重了社会保险基金的危机。5.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立法滞后。我国虽已有《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但对于基金管理的其他环节尚无比较全面而又权威的法规,导致管制措施的遗漏、滞后、扭曲和失灵,使基金运行、基金组织机构及其行为、基金的监督、信息披露乃至基金的信用担保等一系列重要环节无章可循。三、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面临困难,形成这—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基金投资渠道不畅。四、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不高,基金管理的社会化程度较低,基金调剂范围小,资金管理分散,有的地方目前仍是省级统筹,这就造成了地区间互相隐瞒、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削弱了社会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针对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注入国有资产,解决历史债务。对于经济结构和制度转轨中的“老人”和“新人”历史债务,基本上没有作明确的特殊考虑,而在制度转轨时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处理好“老”“中”“新”这三代的关系,而国有资产也应作为偿付历史债务的资金来源。二、做实个人账户,建立基金积累。政府提出继续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同时对原有制度进行调整创新:缩小个人帐户规模,把个人账户做实。实行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分开管理。三、扩大覆盖范围,建立统一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行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全覆盖,是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成员基本人权的需要,有利于社会保险基金的积累,也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还可以降低缴费的费率,因此必须花大力气扩充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四、提高统筹层次,实行社会化管理。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实行省级调剂基金制度,争取实行省级统筹,到条件允许时,实现某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的全国统筹。五、规范基金制度,加强基金监管。社會保险基金管理是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其行为必须是规范的,因此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需要加快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立法研究,特别是关于社会保险基金营运与投资的立法应适时出台。
综上,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社会环境的稳定是经济与综合国力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社会保险基金的发展又作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要加大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规范化运行,使其更有利的保障社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康.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的几点思考.社会保障研究.2010(03).
[2]田涛利.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之我见.天津社会保险.2010(03).
[3]赵伦钧,石金明.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的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09(13).
社会保险基金监管问题与对策 篇7
(一)社保基金监管立法严重滞后,监督系统的权责安排过于笼统。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时间不长。虽然我国在2010年出台了《社会保险法》,但是配套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建立健全,无法为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也没有从国家层面对社保基金的收支、管理和运营作出统一的制度性安排。这就造成了社保基金在制度建设方面严重滞后于我国目前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从机构从属性上来看,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办公室一般都会设立在各地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而社保基金监管权责不分,这往往导致行政权缺乏制约,出现左手管右手的情况。政府既是社会保险制度和规则的制定者,又是社会保险制度和规则的执行者,政府承揽了社会保险的一切管理事务,社会保险体制运行的一切后果也完全由国家承担,如果出现管理问题,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从总体上看,在中央、地方政府的各个层次上,还没有普遍建立起社会保障的社会监督机构,已有的社会监督机构所能发挥的监督功能十分薄弱,形同虚设”。由于政府监管的局限性,例如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公共管理的高成本等原因,往往导致政府干预的低效。
(二)过分偏好和倚重行政监督,专门监督机制欠缺。
从具体制度安排看,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过分偏重行政监督。在外部监督机制中,无法将公民的监督、社会的监督更加充分有效地融入到监督体系之中。而对于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内部监督机制,我国现行制度中存在着政监不分的弊端。尽管有关社会保险的几乎所有法律法规都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设计背景和逻辑基础的,但由于制度惯性的原因,这些规定中均存在明显的计划体制烙印。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的安排上过度注重行政监督。过分倚重行政监管力量是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的重要缺陷。行政监督是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体系的核心和关键,但过分倚重行政监督显然是不行的。与此同时,从基金管理部门内部控制的制度上来看,缺乏必要的监督程序以及监督实施措施,导致了监督过程中随机性和随意性的增大,基金被挪用、贪污案件频发。各个监管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监管方面出现条块分割,使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很难在具体监管工作充分落实到位,从而可能导致出现行政监管的低效率、无效率甚至负效率。在2011年财政部对河北等10个省区的社保基金金所实施的绩效考评中,显示河北省社保基金运作的整个过程缺乏媒体的监督,而且对于绩效考评的信息也没有公开,这些都反映出河北省基金监管机构能力的有限性。
二、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对策
(一)构建适合河北省情况的社保基金监管模式。
河北省现在所要建立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其背景既不同于西部省份落后的经济环境,也不同于东部沿海省份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所以在建立社保基金监管模式时不可照搬其他省份的式,而应该立足河北省自身情况。河北省是中部崛起的省份之一,目前正处于经济的转轨时期。一方面市场失灵的现象大量出现,监管力度势必要加强;另一方面河北省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还不发达,市场主体还不够成熟,政府中管理经济的结构自身的经验和技术与监管社保基金的要求之间还有差距,这就决定了河北省社会保障制度的供给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一是防范基金风险,保证基金安全,对生活保障的需求;二是满足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体制转型等方面的需求。
(二)进一步完善河北省社保基金法规。
努力改善执法环境,加快社会保险工作的立法。推动扩面征缴工作顺利开展。针对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的实际情况,建立明确的目标责任制。制定出台包括所有险种在内的举报奖励制度。为切实规范全省社保基金的征缴、管理和使用,有必要加快社会保险工作的立法步伐,健全社保基金监管法制体系。规范基金征收、管理、支付、运营等行为,明确法律责任,确立监管主体,设定处罚权,增强执法效率。以对社保基金实施有效监管,确保基金监管朝着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发展。
(三)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制度。
对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基金征缴、支出、结余和管理运营的各环节建立监督制度。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做好社保基金安全运营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工作机制,依法加强社会保障政策执行和基金管理情况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监督委员会协调作用,使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督按照各自职责各显其能而又协调统一,整合监管资源,形成健全完善、功能强大、监管有力的社会保障监督体系。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分析和评估两大监督指标体系,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确立量化标准。建立和完善现场监督、非现场监督、基金风险评估和社会保障反欺诈四大工作体系,提高监管能力。
(四)选择适合河北情况的基金投资营运方式。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 篇8
1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运行及监管现状
遵循现收现付制度的医疗保险基金实行 “以收定支、 略有结余”的营运原则。目前国际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式可以分为预付制、后付制和一体化制。后付制是由病人先看病,后由保险机构支付费用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保证了医院的自主权,但容易造成医保基金的浪费。预付制是在医疗费用发生之前,医疗保险方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医疗费用预先支付给医疗服务机构。采用这种方法便于测算,但医院为控制成本对患者服务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我国曾长期实行后付制,近几年逐步向预付制转变。
我国对于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监管的法制思路是 “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其中 “统账结合”为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目前的筹集模式。1998年国务院下发的 《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中规定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按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全员参保,基金筹集的比例和支付的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照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保险费用由筹集基金的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1]而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监管只有2011年开始施行的 《社会保险法》,而该法中的规定大多为原则性规定,较为粗略,如第八章 “社会保险基金”第六十九条规定基金不得被随意挪用,但并没有指出违反该法之后的相应惩罚措施。第七十条规定社保经办机构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基金收支的详细情况, 第七十一条规定了财政部门、社保机构、审计机构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权。[2]这些规定过于泛泛,难以对医疗保险基金运行形成强有力的监管。
2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医生自身具有 “二权合一” 的垄断,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和医疗市场的特殊性,医疗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医生既是医疗服务的供给者,又是医疗消费的决定者,这种由于具备双重身份而产生的垄断使得市场失去了其自身自主性的监督。
第二,由于医疗保险采取第三方支付的形式,因此医生和患者可能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共同勾结进行骗保。由于医保基金实行总额预付制,医院为了防止自身经营过程中超出额度上限出现的亏损,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采取过度治疗来套取医保基金。
第三,基金运行监管主体的权力范围模糊。我国的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监督属于分散模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共同监督基金的运行。这种分散的管理模式导致一个部门具有基金监管的多项职责,与此同时,多个部门也要共同监管同一领域。由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对基金的监管难以高效地执行。
第四,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的透明度较低, 也没有一部专门要求对医疗保险信息披露做出明确规定的法律,对于医保基金使用情况公开的范围、途径、时间、 效果等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因此,医保经办单位的工作人员可以乘机利用职务便利以权谋私,不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导致基金损失惨重。
第五,医疗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多为原则性规定,并没有实质性的惩罚措施以及责任追究机制,难以对各类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的遏制。例如 《社会保险财务制度》规定 “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资金结余进行其他任何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投资”,但是该禁止性条款并没有规定违反该条款的法律责任,以致其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3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的有关建议
3.1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法律监督体系
当前我国医保基金监管方面的法律严重缺失。一方面立法层次低; 另一方面已经出台的 《社会保险法》中对医保基金监管的细节方面存在欠缺,惩罚措施也不够完整,缺乏相关的配套条例。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 《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条例》等相关法律并尽力提高立法层次,让社医疗保险基金能够在筹集、使用、支付等环节都有法可依,确保基金的安全不受侵犯,保证整个医疗保险保障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完善医疗保险基金运行过程监管
完善医疗保险基金运行过程监管主要表现为专业多样的监管主体、紧密结合的事前监管、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努力实现监管过程中政府与医院之间的良性互动等方面。从事前监管与事中监管、事后监管相结合的角度,应加强网络监管的运用,注重发挥事前监管的风险预警功能,严格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行政准入,加大额度运用的实时监控力度。监管部门须严查其以任何形式滥用额度, 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行为。
3.3健全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监管信息披露制度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 篇9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制,社会监督
一、我国社保基金监管的概述
(一) 概念界定
1. 社会保险基金
社会保险基金是为暂时失去工作机会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 由社会保险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建立起来的一种专款专用的社会后备基金。社保基金主要分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类, 其来源一般包括国家财政补贴、劳动者个人缴费和企业缴纳, 有时加上基金的利息收入。
2. 社会保险基金监管
是指由国家行政监督机构、国家建立或指定的专门机构、利害管理人为保障社保基金安全和完整, 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 对相关部门如参保单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及社保基金的运行实施监督与管理, 以确保社保基金正常健康发展, 保证基金运营的合法、真实、有效, 最大程度地保障被保险人的合法利益。
(二) 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监管的成效
1. 社保基金监管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1996年以来, 国务院和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先后制定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暂行规定》《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暂行办法》等社保基金管理法律规定, 分别从采取基金收支分开、加强社保基金财务管理、实行财政专户保证专款专用等方面为社保基金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2011年实行的《社会保险法》对社保基金监管的主体和监管内容做出了具体的原则性规定, 对监管工作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社保基金监管途径初步确定
目前为止, 我国已经建立了法律监管、行政监管、财政监管、内部控制、社会监督并存的社保基金监管体系并且形成了多部门, 包括人社局、财政、税务、审计等众多部门在内协作机制, 共同对社保基金进行监管。2013年相继颁布了《关于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监督试点的意见》和《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要点》, 加强了对社会监督的重视。社保基金监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保证了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但由于时间与国情的局限性, 社保基金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 存在诸如法律监管缺乏依据, 行政监管独立性差, 财政监管不力, 内部控制技术支持不到位, 社会监督无制度保障等问题阻碍着社会保险事业的进一步壮大。这一切都要求加快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健全的进程, 完善社保基金监管, 使其更好地发挥其对基金的监管作用, 保证基金的规范使用, 造福人民与社会。
3. 各省市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相继成立
为了加强对社保经办机构的社会监督, 保证社保基金收支、运营的健康发展, 各省市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一般由政府领导担任主任, 有关部门和企业代表及专家构成, 其性质是一个议事协调机构。
4. 现场监督与非现场监督配合使用
为了实现对社保基金收支、基金运营和基金投资收益等情况的全面、动态监管, 根据2001年颁布的《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规定, 我国采取双管齐下的基金监管方式。一方面采用直接派遣工作人员到被监督单位, 通过监管人员的常规检查、专项监督以及对基金挪用案件的现场监督方式, 保证基金监管的真实与准确;另一方面利用报表以及社保基金监管的信息管理系统的非现场监督方式对有关机构的基金运行进行全方位的适时监管。
二、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 社保基金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
首先, 法律体系不健全, 立法层次低, 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监管方面只有国务院、人社局颁布的一些行政规章, 没有更高层次的法律保障基金监管的有效实施, 也没有专门的社保基金监管法, 法律体系不健全。
其次, 政策法规内容不完备, 监管执行效果差。2011年颁布的《社会保险法》作为社会保险法律体系核心的部分, 对社保基金监管工作仅做了原则性规定, 对于监管工作的具体环节, 没有明确的规定, 实际监管工作中可操作性差。而其他有关社保基金监管的政策法规, 大多简单笼统, 社保基金监管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涉及, 导致我国法律监管一定程度上形同虚设。
第三, 相关配套法律缺失。随着社会保险的发展, 财政、审计等部门也参与社保基金管理, 诸多部门和机构增加了基金监管的对象和内容。但是国家的立法并没有与社会保险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 相关法律对监管主体以及众多有关部门的职权和违法处理等没有规定, 基金监管部门、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之间没有明确的监督和被监督的主体划分, 并且处罚权的缺乏也使得基金监管约束力差, 严重影响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 社保基金监管主体模糊
目前我国各省市已经相继成立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 负责对社保基金的收支、运营等进行社会监督, 但大部分省市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没有设立具体的办事机构, 也没有配置专职的负责人员, 实际的监管工作没有很好的开展。同时, 我国尚未成立独立的基金监管机构, 地方政府、社保部门既负责基金监管, 又负责基金运行, 社保基金的监管与投资运营没有分离。同时, 我国基金监管部门包括人社局、财政、税务、审计等众多部门, 部门间没有具体的分工与职责划分, 基金监管主体不明确, 同时各部门颁布的政策不一, 缺乏协调。再加上行政监管固有的垄断性和官僚主义导致监管失灵, 严重影响着行政监管的效率。
(三) 社保基金预决算约束力薄弱
2010年《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指出在全国范围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保基金预算制度, 2012年6月《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健全社保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这些为完善我国社保基金预算管理制度提供了契机并指明了发展方向。但由于我国社保基金预算制度实行时间短, 制度还不完善, 存在预算编报范围有限、预算执行力不足等问题, 基金预决算约束力薄弱。
财政支持力度不足。2013年中国财政支出近14万亿, 其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有14417亿元, 同比增长了14.6个点。这表明了国家加大了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 但是从财政支出结构的角度考察, 社会保障支出仅占财政支出总额的9.4%的事实却告诉我们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依然严重不足。
(四) 社保基金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有待加强
社保经办机构的财务独立性与规范性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接受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管理与监督,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 缺乏自己独立的财务体系。加上社保经办机构对基金的使用不够规范, 基金挪用、挤占现象严重, 社保经办机构对基金使用的审核与复查工作还有待加强。
社保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低。一提起社保部门, 很多老百姓的评价就是速度太慢, 态度太差。群众办事无头绪, 在办事大厅浪费时间和精力, 这点笔者通过暑假在合肥人社局的实习深有体会。
(五) 社会监督作用发挥不充分
社会公众的监督权利无保障。社会公众对社保基金的监督基本上是建议与举报, 而是否被重视和采纳完全取决于相关政府部门的态度。虽然现在网络发达, 群众可以通过网络对社保基金的使用有个大致了解, 并对违法行为予以揭露, 但这种监督既没有法律效力也缺乏法律保护, 是极其不稳定和没有保障的。
基金信息公开不到位, 群众监督意识差。当前我国社保基金信息公开情况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信息公开不充分、不规范、不主动。我国社保基金管理以及经办机构作为基金管理的主要部门, 拥有社保基金的所有信息的掌握权, 但社保机构公开的信息却只是个人缴费情况, 对基金收支、投资收益等关键信息公布甚少, 这导致社会公众无法获取基金管理的实际信息, 并且相关部门对基金管理公开的信息内容和真实程度都有待考究, 社会监督缺乏准确信息作为依据。而且有些公众对自己拥有的监督权利无意识, 对有关部门的公示信息的相关内容也不理解, 阻碍了社会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国外有关社保基金监管的经验及借鉴
(一) 各国有关社保基金监管的经验
1. 智利的社保基金集中监管模式。
智利成立了专门的监督管理委员会, 负责对社保基金实行集中监管。委员会主要负责养老金管理公司养老金管理的规则制定、监控养老基金的收支和运营及相关的投资活动等。智利社保基金监管主体的单一性有利于保证社保基金的完整。但成立专门监管机构和机构专业化程度的有限也造成了管理成本过高, 达到缴费的20%的困境。
2. 美国的社保基金分散监管模式。
美国实行多个部门对社保基金分散监管的模式, 劳工部、国内税务局、养老金收益保险公司都是监督机构, 这些部门分别负责全国就业人员福利的监管、征收工资税、各州的失业救济管理的监管、养老金基金监管, 而社会保险基金托管委员会作为宏观的监管机构, 全面负责社保基金监管, 并主要对社保基金的财务进行监督。
3. 德国的民主自治社保基金监管模式。
德国历来主张民主自治, 德国的医疗、养老等各类社会保险机构均按照德国《社会法典》和相关法律的规定实行独立的自我管理, 并且通过公开选举要求参保人和企业雇主共同参与决策。德国的养老金由专门的养老金保险机构管理, 养老金不参与投资只用于养老。
(二) 国外社保基金监管经验对于我国的启示
各国的监管做法各有特色, 都有值得我国学习的地方。总结各国的做法, 主要值得借鉴的做法有以下四点:
1.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社保基金监管的必要保障。
为了保证基金监管能够切实执行, 多数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 将监管行为制度化和规范化。
2. 充分利用政府的现有管理部门是发挥专业监管的有效途径。
美国实行的分散监管, 根据各部门的特点赋予各部门以不同的监管内容与职责权限, 能够有效的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危机, 充分发挥专业监管的优势。但分散监管带来的同时各部门间的监管协调与职权交叉的处理也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3. 专门的基金监管机构是社保基金监管独立性的重要保证。
设立专门的社保基金监管委员会来独立行使社保基金监管权, 可以有效避免基金监管流于形式。
4. 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基金公开透明运营的首要前提。
为了保证基金的透明运营,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完善的社保基金信息披露制度, 定期向社会公布社保基金的收支情况、投资状况及其他财务数据等。
四、完善我国社保基金监管的对策
(一) 健全社保基金监管法律体系
法律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与完善, 社保基金监管法律也不例外。要根据我国宪法与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 并结合社会保险法的颁布与实施, 修订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暂行办法》《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等, 实现对社保基金监管的法制化。
加强基金监管专项立法。要在结合我国社保基金发展的现实趋向的基础上, 对现有的行政法规中有关社保基金监管方面的合理规定进行总结吸取, 尽快出台《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法》通过社保基金监管的专项法律明确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规范基金征缴、支付、运营等行为, 并对违法的行为处罚做出明确的规定。
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法律。各部门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和职责制定适合自身的社保基金监管规定, 明确基金监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
(二) 完善社保基金监管体制
要改革我国的社保基金监管体制, 将社保基金的监管权与投资运营分离。具体的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 即设立不同的机构分离现基金行政职能与管理职能, 将社保基金的监管权交由人社局负责, 而具体的事务由社保经办机构处理。同时要设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如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来保障基金监管的客观、公正。
(三) 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问责制
社保基金问责制关系到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透明度和民主化程度。要明确社保基金监管管理事故认定的责任标准和追究程序, 制定合理的处罚标准, 严格约束领导干部的主体行为, 对不依法管理基金、胡乱挤占挪用基金的相关责任人必定从严处罚, 保证领导干部的清正廉洁。
(四) 完善财政监管机制
完善社保基金预决算制度。扩大社保基金预算编报范围是社保基金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医保七大社保基金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所有的社保基金都纳入预算, 以便对社保基金进行全面监督。同时要严格规范社保基金预算执行, 要求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预算执行程序和违反处理规则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加强社保基金预决算执行力度。
加强国家财政制度改革, 一是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国家财政一方面要在金额上增加对社会保险的补贴, 另一方面也要整体支出结构中提高社会保险的支出比例, 确保社保基金的数量和规模能够满足实际需要;二是专员办应成为财政监管的重要力量。
(五) 优化社保经办机构组织结构
社保机构垂直化的官僚性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高效率、网络化、人性化社会保障服务的要求。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在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 实行网络化的信息管理和提高以公众需求与满意度为导向的机构改革的基础上, 发展扁平状的、网络化、人性化的新型社保经办机构组织形式, 提高机构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一是要采用“前后台”的服务集成模式, 由前台直接面向公民承接服务请求和返回服务结果, 后台则负责处理实际任务。
二是要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要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网络资源为内部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三是全面提高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服务质量。
(六) 充分运用社会监督的优势
根据《2013年关于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监督试点的意见》和《2013年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要点》要求的进一步加强社会的直接监督的文件精神, 通过多样化的社会监督途径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优势。
一是扩大公众参与权。社会保险决策过程和结果的公开, 并且重大的社会保险改革方案和政策, 都要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和社会各方面意见, 可以有条件的开展社会听证会。
二是加强信息披露。现行有效的社会保险法规、制度、政策、标准、经办流程, 应按政务公开要求在政府门户网站等载体予以公布, 方便公众查询和监督。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结余和收益情况, 要按规定向社会披露, 为公众监督提供信息渠道。
三是加强舆论监督。要注重发挥各种舆论工具的监督作用, 畅通沟通渠道, 如新闻媒体可利用自身优势, 积极宣传社会保险政策法规, 对发现的涉嫌社会保险基金违法违规问题, 及时调查报道,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 篇10
关键词:内部,封闭,运行,监管
1“内部封闭运行”管理模式简介
“内部封闭运行”是与地方统筹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初期,为实现制度的过渡,一些地区行业企业社会保险未纳入地方统筹,主要采取在企业内部封闭运行的方式管理。即企业依据国家相关法规法律,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社会保险实施办法,由企业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应比例筹集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由企业自行管理,在国家相应法律法规的允许范围内制定参保职工应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政策并予以实施的管理模式。
目前在湖北省内共有八家大型企业的医疗保险仍在实行内部封闭运行政策。他们是三江航天集团、东风汽车公司、武汉铁路局、江汉油田、湖北省电力公司、华中电网有限公司、华电湖北省发电有限公司,业内将他们合并简称为“八大家”企业。
2“内部封闭运行”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点多线长,对两定单位的有效监管难以实现
“两定单位”是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简称。企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为了满足职工就医购药的需要,往往在职工居住比较密集的生活区选择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为本企业医疗保险的“两定单位”。与地方统筹相比,内部封闭运行企业对两定单位的监管上,难度要大得多。以我省的“八大家”企业为例,这些超大型企业往往职工人数多、居住地分散,相应地其两定单位会如仙女散花一般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地方,并以企业所在地为中心扩散在周边市县。各企业为了满足退休职工的就医购药需要往往还制定有“异地安置”的政策规定,即退休职工可以在其供职的企业所在地以外的地方选择一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作为其就医购药的定点单位,因此,内部封闭运行企业的两定单位有可能遍布全国各地。而与此同时,企业内负责管理医疗保险机构往往只由不超过十人的队伍组成,其对于两定单位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从而也使这个问题成为内部运行模式的一个首要的和最突出的问题。
2.2“内部封闭运行”企业的医疗保险管理部门既是运动员
又是裁判员,难以实现基金的有效监管
在内部封闭运行的管理模式下,企业经办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自行制定并实施本企业的保险政策,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难以实现自我的有效监督。部分企业经办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未设立监管基金岗位,没有建立完整的基金征收、使用和互控机制,没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考核机制,对套取社保基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惩治办法,致使基金安全得不到保障。
2.3 社保人员队伍良莠不齐,社保基础工作比较薄弱,难以
做到规范管理
各内部封闭运行单位社保工作的开展往往取决于主要领导对社保工作的重视程度和主管领导的政策水平。人治的情况比较多见,容易造成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按制度办事,不依程序操作,根据企业效益实现情况少报或多报工资总额以调整基金结余等问题的出现。社保经办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致使出现管理制度、台账不健全,职工档案记录不准确,按习惯常规做事等问题。
3“内部封闭运行”企业加强医疗保险监管应采取的措施
内部封闭运行企业对医疗保险的监管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结合企业各自的经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医疗保险的监管,维护基金安全和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
(1)根据20/80法则管理两定单位。将对两定单位监管的80%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放在对20%的职工就医购药金额最大的医疗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重点监控上。将余下20%的精力放在对80%的月发生金额相对较小,所占比重不大、位置分散的两定单位的抽查管理上。
(2)督促和指导内部封闭运行企业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并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参保政策、参保人员管理、基金征缴、基金安全、待遇计算与发放等各个环节的制度保证,使各项活动在严格的政策规范下实施。
(3)建立人员培训与考核制度,加强对经办人员队伍建设。
4 结束语
我国社保基金监管立法刍议 篇11
关键词:社保基金;监管;立法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176-02
一、立法滞后是我国社保基金监管的致命缺陷
1.当前我国社保基金透视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变革时期,作为社会公平调整器和社会稳定安全网的社会保障制度,愈来愈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已经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对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全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社保基金于2000年设立,是国家社会保障的战略储备,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国有公司境外首次发行股票时国有股按比例划拨收入、公益彩票收入、以及境内外投资收益。随着社会保险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近年来正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透露,截至2006年8月底,全国社保基金的总资产已经超过2 300亿元人民币,是2000年的3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0%。如此规模的社保基金,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之下,难免会造成违规事件的发生。我国社保基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监管不力,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但一些地方仍把基金看成自己的合法收费渠道,挪用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迅速膨胀的社会保险基金在监管运营方面正在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2.从上海、金华社保基金案看社保基金监管缺失之痛
在2005年至2006年间,爆发了上海浙江金华社保基金案,其涉案金额之大令世人震惊。上海、浙江金华社保基金事发后,使人们看到社保基金正在成为一个新生的腐败温床。
事实上,不论是金华社保基金案还是上海社保基金案,都仅仅是社保基金事端频发的冰山一角。有统计显示,在1986年至1997年间,全国有上百亿元社会保险基金被违规动用,“十五”期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接到挤占挪用基金举报案件96件。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全国清理回收挤占挪用基金160多亿元,至2005年底,还有10亿元没有回收入账。2006年11月23日,国家审计署发布2006年第6号审计结果公告,公布了审计署对29个省区市、5个计划单列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的审计结果。审计发现的违规问题金额,在1999年前发生23.47亿元,自2000年以来发生了47.88亿元,合计70多亿元社保基金被违规使用。
二、社保基金监管立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
1.基金监管法规不完善是社保基金出现问题的首要原因[1]
由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在监督和管理制度方面存在漏洞,缺乏相关立法规定,从而给了一些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贪污挪用社会保险基金,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日趋严重困扰着管理者。如何完善养老基金监管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合理有效的监管制度,是管理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总体来看,监管立法滞后,难以保证规范有序监管。从我国现已颁布的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来看,还难以涵盖社会保障的全部,存在着监管的法律“真空”。原来制定的单一条例、规章,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客观要求,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法律效力。尤其是与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有关的立法,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处在不断改进、修正的过程之中,如对于基金管理公司,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和市场退出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使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早在1994年,原劳动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禁止再将社保基金拿到市场上营运。但很显然的是,这一规定并不完善:社保资金在社保管理部门封闭运作,公众监督缺位,致使一些社保部门擅自借出资金用于“保值增值”的违规现象禁而不止,上海社保资金窝案就是其典型案例。
2.完善社保基金监管立法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监督机制的内在要求
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需要对国民经济进行监督。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同样也需要接受监督。而且,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经验表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监督,健全的监督机制是事业发展的必要保证,社会保障事业越是发达的国家,它的社会保障监督机制越是完善。
2006年上海社会保障基金案发,涉案金额之大,震惊全国。由于社会保障法制缺位导致基金监管失控,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建立社保基金监管法制的思考。所以,必须建立起健全的社保基金监管法制,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顺利发展。而社保基金监管法制本身就是国家依法建立的一项制度,对社保基金事业的监管必须依法进行。社会保障运行体系的制度不同就会导致运行的效果和效率也有很大的差异。依靠行政手段来维持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无论是在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还是在实施的强制性方面显然都远远不如依靠国家立法来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同样,社保基金监管无法可依,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来对社保基金进行监管的权威性、强制性不强,不能使社保监管职能有效发挥作用。而如果社保基金监管机制失效,那么其所造成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社会保障基金被挪用和贪污、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社会保障待遇等各种违法事件屡屡发生,它不仅使社会保障基金产生巨大浪费和流失,而且影响、妨碍了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危及社会保障制度功能和目标的实现。所以,必须加快我国的社保基金监管立法进程,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为社会保障监督机制的整体有效运行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
之前对于社保基金监管,劳动保障部门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20多个规章制度。如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工作机制,保证基金监管制度的顺利实施。要继续发挥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共同维护基金安全。”但法律缺位、层次低、效力差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因此,从党和国家的立法政策、社会发展水平、人民的切实需要来看,制定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法的条件已经具备,只有尽快制定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法,并与社会保险法等其他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形成完整的基金监管体系,才能对社保基金的征收、管理、支付、运营等行为作出规范化的监督与管理,才能有效保证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杜绝非法挪用社保基金等恶劣事件的发生,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养命钱”与“救命钱”的安全,从而使社会保险制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实现社保基金有序监管的思路
1.国际经验
早在1935年,美国就制定了《社会保障法案》,之后,逐渐完善,构筑起了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根据法律规定,美国联邦社保基金的各个账户直接开设在财政部内并由财政部专项管理,征缴的款项相应地存入各个基金,而不是存入一般的财政账户。而且,联邦社保基金只能投资于美国政府对其本息均予以担保的“孽息型有价证券”,不仅要联邦政府统一集中管理,而且收支节余和所获利息也必须100%存入联邦社保基金,从法律上保证了联邦社保基金的安全。无论社保基金的监管还是投资,法律等给予了非常明确和系统的规定,没有任何让人可以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从根本上保障了社保基金的安全和稳定增值。
从美国经验来看,要保障社保基金的安全,必须制定一部完整而规范的社会保障法,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筑完善、科学的监管体系,以从根源上改变“左手管右手”的监管框架。虽然目前我国在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对社保基金监督已作出一些规定,但目前的监管体系只能是修复性变化,法律缺位、层次低、效力差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2.完善我国社保基金监管立法的具体思路
加快制定社会保障基本法规,完善社会保障立法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保基金监管立法的根本思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和良好的社会保障秩序是以既符合国情又同国际惯例接轨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为基础的。因此,加快立法是当务之急。要精“法”简“规”,用科学、严谨、规范化的社会保障法律来逐步取代政策性文件规定,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笔者认为,做好社保基金监管立法这项工作加快立法进程,逐步建立健全社保基金监督的法律法规体系,真正实现依法监督,主要包括几方面内容:
一是对已经颁布的法律法规、制度要进行梳理和修改,补充和完善有关法律条文,在社会保险法、劳动法修正案、刑法修正案等国家基本法律中,对社保基金监督做出相关规定,确定其法律地位和基本原则。
二是制定社保基金监督管理条例,作为基金监督的实体法,规范基金征收缴、管理、支付、运营等行为,明确法律责任,确定监管主体,设定处罚权,增强执法效率。事实证明,仅仅“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制度”,并不能有效地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唯有将社保基金的行政管理与投资运营分离,分设基金行政管理机构与基金投资营运机构,并将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交付独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来完成,才有可能真正防止社保基金变为人人爱吃的“红烧肉”,规范基金征缴、管理、支付、运营等行为,明确法律责任。
三是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健全社保基金管理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提高监管效率。
四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研究制定单项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反欺诈、企业年金等作出制度性规定,实现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 郑秉文.中国产生社保案的制度原因及解决办法[J].国际经济评论,2007,(5).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 篇12
2012年8月2日, 审计署公布了全国社会保障资金 (包括社会保险资金、社会救助资金、社会福利资金, 其中社会保险资金在收入规模、支出规模、年末累计结余分别占比92.22%、90.37%、97.38%) 审计结果:截至2011年底, 部分地区扩大范围支出或违规运营社会保障资金共17.39亿元;部分经办机构审核不严格, 向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待遇或报销费用共18.52亿元;部分单位和个人违规牟取不正当利益10余亿元。审计查出违法违纪案件线索132起, 涉及300多人。面对违法使用社会保险基金 (以下简称“社保基金”) 数额的巨大, 我们不得不反思:国家特别突出强调要加强对社保基金监管的这些年里, 为什么违法案件仍然屡禁不止?社保基金的监管主体在哪里?谁来为老百姓的“保命钱”保驾护航?
目前, 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已经设有独立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 但是在全国层面上还没有设立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本文试对我国设立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设立国家层面的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的必要性
1. 设立国家层面的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 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切身利益。
社会劳动者的“老、病、伤、残、孕”, 在任何时代和任何社会制度下都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 分别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及其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险制度的物质基础, 在社会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 如果不能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及时的征缴、安全的运转和足额的发放, 社会保险制度就难以贯彻落实, 对社会劳动者的基本保障作用也就会落空。因此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合理监管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安全与稳定。设立国家层面的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 有利于明晰社保基金的监管责任, 保证社保基金的有效管理, 进而保障公民的切身利益。
2. 设立国家层面的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 有利于社保基金可持续周转。
目前, 我国社保基金的管理主要由中央人社部总体规划管理, 具体运营由地方政府负责。由于社保基金历史包袱沉重, 全国正进入快速老龄化社会阶段, 保费支付任务又较重, 地方政府为了保证社保基金的有效运转和及时足额发放, 多选择银行存款、购买政府债券等传统的、安全的社保基金投资工具。但是在社保基金监管体制严重缺失的情况下, “经济人”利己心理有可能推纵权力执行者权力滥用, 道德风险极大。在国家层面上, 设立联合又独立于财政、人社等部门的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 对社保基金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统筹管理, 以加强对地方各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的监督, 将能更加有效避免社保基金投资挪用等风险, 有利于社保基金的可持续周转。
3. 设立国家层面的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 关系到城乡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的发展程度是国家“保民生”的重要体现。目前,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将有可能激化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矛盾, 一些家庭容易陷入“贫困陷阱”, 不利于社会稳定。2005年以来, 我国先后出台了20余项社会保障相关法规和政策, 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开展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新农保试点和城居保试点, 历史上首次为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建立了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 为百姓的生存提供了保障。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水平的稳步提高,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扶、共享发展成果的逐步实现, 关键在于社会保险基金做前提基础, 为制度的有效实行提供重要保证, 通过再分配制度使全社会平分社会财富。因此, 设立国家层面的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 有利于社保基金的安全管理, 关系到城乡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设立国家层面的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的紧迫性
1. 社保基金巨额缺口, 迫切需要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社保基金进行统一管理。
2012年6月11日,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和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最新公开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 至2010年中国养老金缺口高达16.48万亿元, 到2013年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报告指出, 人口老龄化冲击下, 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负担。巨额养老金缺口预测让人产生恐慌。各级地方政府社保基金入不敷出情况十分严重, 基金结余省份较少, 大多靠国家、地方财政补贴维持社保基金按时足额发放。2011年年底, 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透露:“10多年来, 地方管理的养老金年均投资收益率不到2%, 跑输通货膨胀率。”在辽宁省, 下辖14市都有养老金缺口。根据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公报显示:2009、2010年辽宁省的养老金缺口逾200亿;2009年, 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34.5亿元;2010年各级财政补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13.1亿元。我国成立的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目的在于对社保基金的存量和增量实行更加严格规范的管理, 以逐步缩小社保基金缺口, 并为未来出现的养老金支出高峰做储备。然而, 理事会目前只有7000多亿的储备, 这部分基金短时期内远远不足于弥补各地出现的社保基金支出缺口。目前, 我国实行社保基金省级或县级统筹, 基金流通不畅, 导致社保基金分布不均。发达地区因流动人口基数大, 平均年龄偏小, 缴费人数较多, 因而社保基金有大量结余;反之, 社保基金缺口多集中于其他相对落后地区。在这种情况下, 设立专业的第三方社保基金监管机构对社保基金进行国家层面的统一管理, 既有利于社保基金保值增值, 快速弥补社保基金缺口, 也有利于避免社保基金过于集中的不均等分配现象。
2. 大量基金挪用流失, 迫切需要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社保基金进行有效监督。
自1998年劳动保障部成立基金监督司, 各地陆续建立专门的社保基金监督行政机构, 并组织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同样值得关注的是, 有些地方政府存在比较严重的挪用挤占社会保险基金现象。例如, 有的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用于地方建设, 如修公路、建设开发区, 没有利息, 甚至无法收回本金;有的把基金以“启动资金”、“扶持资金”的名义借给企业, 大多无法收回;有的把社保基金借给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创办经济实体;有的动用基金炒股票、投资房地产等, 以谋取个人利益。目前我国只有地方的社保基金监管组织体系, 但还没有设立中央层次的专门的监管部门。因此, 我国迫切需要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监管机构, 构建起科学完善的管理监督体系 (如下图) , 以加强对社保基金进行有效监督, 防止社保基金继续被骗保、挪用、挤占案件的发生。
3. 政府既执行又监管, 迫切需要规避利益的第三方机构确保基金的透明公正。
我国目前的社保基金管理体制要求各地积累的社保基金由各地自行管理, 地方社保基金监管部门 (一般直属于当地社保局) 既是社保基金的管理者又是监督者, 集运动员、裁判员于一身, 呈体制漏洞有机可乘而无外部监督管理状态。纵观整个社保基金管理体制, 近乎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下运作, 缺乏社会监督和相关监督部门的有效制衡, 地方社保基金管理决策者难免会肆意投资。然而,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法》不允许社保基金随意投资, 于是部分社保基金经办人将管理工作由地上转向地下, 进行暗箱操作, 上海社保基金案就是典型例证。因此, 在自我约束与内部制衡严重缺失的情况下, 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上设立规避利益的第三方机构对地方社保管理部门进行监管, 以确保社保基金的透明公正。社保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应当将社保基金投资的成本、收益及其他重大事项及时公示于众, 向社会公告社保基金的支付、积累、运营等情况, 并通过法律法规予以明确, 逐步实现社保基金公开、公平、公正运作。
三、地方经验:委员会制、透明公正、责任至上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0年审查发现有170多亿元社保资金被挤占挪用, 2004年统计发现有16个省份存在挤占挪用社保基金情况, 2006年社保基金违规使用金额高达71亿元。2006年上海社保案东窗事发后, 早已在几年前就有地方政府成立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这一组织才开始引起人们关注。
其实, 从2000年起,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在辽宁省进行“做实个人账户”的社保试点, 并指导辽宁成立了辽宁省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目前, 在全国县市区建立的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已有170余个, 但从其成立至今近十年之久, 却几乎无人知晓这类组织, 就连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的多位社保专家也曾表示“我们也是在上海社保案之后从媒体的报道中才知道有这么一个机构 (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 。”我国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设立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 地方政府设立的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却普遍较早。尽管这其中大部分监督委员会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工作还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但地方设立独立的社保基金监管主体的出发点是值得在国家层面上借鉴的。
1. 监管主体构成委员会制, 规避利益, 避免权力过于集中。
广东省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由同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代表、工会代表、缴费单位代表、被保险人代表和有关专家代表组成。主任由同级人民政府分管社会保险工作的领导担任, 副主任由劳动保障部门、监察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地方税务机关和总工会的负责人担任。陕西省岐山县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由政府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工会和职工代表组成。其中, 政府方面代表由县人民政府主管县长及有关部门的分管领导组成, 用人单位和职工代表由省总工会提名推荐, 其他方面代表由监委会办公室推荐。
设立国家层面的社保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 目的就在于以独立明晰的行政角色对社保基金进行监管。监管主体的构成实行委员会制, 有利于集思广益、制约均衡, 防止集权和权力滥用, 也有利于防止基金外流和违规使用。
2. 监管主体注重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 利于监管工作透明公正。
陕西省岐山县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对社会保障实行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办法, 采取专项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实地现场监督与听取汇报、审议资料等非现场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中长期预警监督相结合等方式, 对参保单位和社会保障管理经办机构实施监督管理, 防止社会保险的危机出现。
目前, 我国对于社保基金的管理工作还没有做到公开透明, 社保基金缴费率、缺口额等计算方式至今还是个“谜”。公民自我利益保护意识薄弱, 社会监督几乎是一片空白。地方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的设立, 在于地方政府认识到监督工作对社保基金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 从而在制度上强化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双重监督。
设立国家层面的社保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 既能加强对全国各地方社保基金运行的监督, 又要接受社会对其本身的监督。内外监督的双重制约, 既有利于权力的自我约束, 避免道德风险的产生, 又有利于保证监管机构工作的透明公正。
3. 监管委员会内部实行奖惩流动机制, 约束委员行为, 强调责任至上。
陕西省岐山县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对社会保障管理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问题, 向监委会报告并提出处理建议。对社会保障管理经办机构负责人提出奖励或惩罚建议。广东省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接受监委会的领导, 执行监委会的决定;保守秘密, 遵守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纪律;参加监委会各项活动, 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设立国家层面的社保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 可以借鉴地方实行奖惩流动机制的作法, 将企业管理精神权变灵活的应用于社保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内部监管上, 避免岗位专设和终身制就职现象, 有利于约束委员, 培养主人翁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委员工作积极性, 激励工作创新, 保证工作效率;有利于权责清晰, 永葆监管委员会的队伍活力。
四、设立国家层面的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的可行性
1.《纲要》强调严格监管, 法律提供刚性保障。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确定的六项主要任务之一“加强社会保障管理与监督。严格基金监管, 维护基金安全。加快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步伐。”《纲要》规定“十二五”时期, 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 这就要求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营作前提, 要做到“可持续”, 就要确保社保基金收支平衡, 良性运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只有保证社保基金的充足稳定, 才能在政府有“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平适度、持续稳定的社会保障网的同时, 更有“力”具体部署实施。我国《社会保险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 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措施,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第六十四条强调:“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挪用。”我国法律法规反复强调严格监管社保基金, 正是基于社保基金监管主体过于分散、社保基金统筹层次较低等突出问题的存在。社保基金的统筹管理层次越高, 基金的规模和调剂使用的范围就越大。因此, 在政策强调监管与法律明文规范这样的背景下, 设立国家层次的社保基金第三方监督主体是十分可行的。
2. 财政保障监管主体, 借鉴地方监管经验。
目前我国地方已有近200个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 最早成立的至今已有十余年之久。这些监委会是经省 (市、县) 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综合协调的监督机构, 多是为了加强对省级以下社会保障工作的统一监督而成立, 负责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和社会保障基金收支调剂、投资运营和发放结余等情况实施监督。借鉴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的经验,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应该是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代表、缴费单位代表、工会代表、被保险人代表和有关专家代表组成, 并协同人社、财政、监察、审计、总工会等部门主持工作。为了避免理性经济人利益趋势所带来的道德风险, 我国财政应单独设立专用基金对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进行拨款保障, 并规定奖惩措施, 有利于培养委员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我国设立国家层面上的社保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时, 可以在借鉴参考地方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实践发展的基础上, 对其所暴漏存在的问题加以完善。值得在此一提的是, 在美国目前还未发生过有关社保基金被挪用或侵贪的案例, 这是因为美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机构包括社会保障局、财政部、劳工部、国内税务局、社保和医疗统筹基金信托董事会等, 各部门有明确的职能分工。美国政府从一开始就着手加强“事前监管”, 以杜绝资金被挪用的风险。这也是我们需要借鉴学习的成功经验。
3. 专业队伍日益壮大, 组织技术条件成熟。
专业队伍方面, 过去的十年间, 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其在“十一五”期间, 国家更加注重对社会保障专业人员的培养, 国家分批在全国各大高校设立社会保障博士、硕士研究生点, 大量培养更具专业知识、专业素质的社保科研人才。国家拨专项资金, 资助成绩优异的个人或团队到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成熟的国家学习深造, 并邀请国际社会保障领域专家来国内长期指导, 社会保障专业队伍正在日益壮大。我国于2009年9月在北京由社会保障学界有识之士组成的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就是我国目前最专业的高层学术群体, 每年开论坛年会, 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献策献力。
组织机构方面, 在各地方, 已成立了地方级、不同层次的、独立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 社会保障机构的构架和管理制度已经比较规范, 大部分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都有章程, 对组织的构成、委员会的职责、权力义务、监督检查、议事规则等做了明文规定。在具体的实施执行过程中, 暴露出机构设置和体制制定中存在的问题缺陷, 因此地方层面已经有许多经验可供借鉴。在国家层面, 已经成立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 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民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审计署等相关部门协助管理, 这就为我国在国家层面设立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提供了组织基础。
技术条件方面, 我国刚刚起步采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 是国家赋予个人社会保障权益的一种载体, 记载持卡人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 卡内标识了持卡人的个人状态 (就业、失业、退休等) 、社会保险缴费情况、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信息、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信息、职业资格和技能、就业经历、工伤及职业病伤残程度等, 是劳动者在劳动保障领域办事的电子凭证。目前已经可以凭此“社会保障卡”上网查询信息, 不久的将来, 还可以在网上办理社保业务。截止到2010年底, 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卡数量已经约为1亿张, 预期到“十二五”期末的2015年发放数量将达到8亿张, 将覆盖全国60%以上的人口。社会保障卡的普及, 标志着我国社保事业将向着更方便、快捷的方向发展。
专业队伍的壮大、组织结构的规范、网络技术的成熟, 都有助于我国在国家层面上设立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
五、设立国家层面的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的主要职责和政府责任
1. 国家层面的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的主要职责。
国家层面的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综合协调的监督机构, 借鉴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的经验, 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召开监委会会议, 制定社会保险基金风险管理准则;研究审定社会保险基金使用、投向等管理、监督的重大事项, 听取社会保险基金监督部门的工作报告;负责统筹对社会保险基金项目监管并确保其保值增值, 同时要督促落实基金安全责任制;依法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审计调查;公布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情况;组织协调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使用中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调查;对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磋商, 并制定有关应对措施和快速反应政策;监督和指导地方监委会的工作。
为确保社保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的监管工作高效,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财政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审计署等各个部门的分工应相当明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社保基金运作与储备, 财政部负责社保基金统计工作, 人社部、民政部负责社保基金征缴发放;税务部负责计算、征收工资税和社保税。同时, 社保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每年要向国务院呈交年度报告, 对上一年度的基金运行情况作出评估总结, 对下一年度的运行情况进行预测分析, 并完善基金运行时暴漏出的一些问题。
2. 设立国家层面的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的政府责任。
目前, 我国在《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严格监管, 《社会保险法》也规定国家要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地方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有很多监管经验值得借鉴学习, 社会保障专业队伍也在日益壮大, 组织机构、网络技术也逐步成熟, 在这样的背景下, 设立国家层面上的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 还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与保护, 承担起不可推卸的政府责任。首先要出台专门法律法规, 严格规范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管理主体;社保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作为独立组织, 同样存在权力滥用的道德风险, 因此必须通过权威的法律条文以约束其组织行为。其次要统一监管章程, 严格规范社会保险基金运营投资行为;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关系到社保基金的安全性问题, 为避免基金损失, 国家需定期制定合理的社保基金运营投资方案, 对投资项目比例、投资风险进行分析说明, 确保基金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保值增值的投资。最后要加大财政拨款, 保障社保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自身的利益诉求, 并通过学习科学管理理念来构建学习型组织文化、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高素质专业队伍。
摘要: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存在大量缺口, 但社会保险基金违法案件却频频发生。文章认为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主体不独立是导致基金违法案频发的根本原因, 因而设立国家层面的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必要性在于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保基金可持续周转, 关系到城乡社会的和谐发展;紧迫性在于社保基金巨额缺口和大量基金挪用流失, 迫切需要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社保基金进行统一管理和有效监督;目前政府同时行使执行权和监管权, 也迫切需要设立规避利益的第三方机构以确保基金的透明公正。在总结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组建及管理运行经验的基础上, 分析了设立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监管主体的可行性:《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供了充分的法规依据, 地方已有较多的监管经验可供借鉴, 专业监管队伍日益壮大, 监管的组织技术条件已经比较成熟。最后简要描述了第三方监管主体的主要职责、组织框架和政府责任。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推荐阅读:
养老保险基金05-09
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10-30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11-18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分析06-04
城乡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百度)06-09
社保局养老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自查报告07-19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08-29
养老基金10-04
养老基金信托06-19
基本养老基金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