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养老保险(精选12篇)
补充养老保险 篇1
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是在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础上,政府以政策指导和政策优惠为导向,用工单位和员工共同出资,以资金积累和运作增值为主要特征,以提高出资单位员工的养老待遇为主要特点的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补充养老保险的特点,因此其是否缴纳、缴纳比例都比较灵活,可以由单位根据自身效益决定,根据不同的比例要求报有关部门备案或者批准即可。
◎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的企业所得税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规定,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进而《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27号)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于原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的不同点有:①支付的对象不同。老政策规定支付补充养老保险费和补充医疗保险费的对象是全体雇员,新政策规定的对象为投资者或者职工。②规定支付标准的权限主体不同。老政策规定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或标准,新政策规定为按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将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权限废除,避免全国各地执行标准不一致,改按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执行。
1. 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的计算基数
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工资、薪金总额,《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第二条规定,是指企业按照本通知第一条规定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和,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其工资、薪金,不得超过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的限定数额;超过部分,不得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也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第一条规定,所谓合理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因此,财税[2009]27号文件中的工资总额应该等同于国税函[2009]3号文件中的工资、薪金总额,其计算口径应该和计算职工福利费支出、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工会经费支出所用的工资、薪金总额一样,都是按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额。《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8]1081号)的“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填报说明”规定,“工资薪金支出”:第1列“账载金额”,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填报。第2列“税收金额”,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填报。如第1列≥第2列,第1列减去第2列的差额填入第3列“调增金额”。如第1列<第2列,第2列减去第1列的差额填入第4列“调增金额”。
2. 执行时间衔接涉税问题
财税[2009]27号的发布日期和执行起始日不同,要求从2008年1月1日执行,而该文件的发文日期是6月2日,已过汇算清缴期,纳税人无法在汇算清缴时执行,只能在汇算清缴期过后再按规定重新计算2008年度税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因此,应该可以理解为不要加收滞纳金。如果纳税人因财税[2009]27号文件规定而涉及多缴税款的,纳税人可以按规定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如果纳税人因财税[2009]27号文件规定而涉及补税的,税务机关可以要求纳税人补缴税款,但不得加收滞纳金。
3. 企业只为少数职工支付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扣除问题
企业只为少数职工支付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是否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27号)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根据上述规定,“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如果不是全体员工都参加补充保险,那么就不能使用职工工资总额作为扣除基数。
[例1】振兴股份公司2009年为职工实际支付的工资、薪金总额为500万元,均系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该企业2009年按工资、薪金支出总额的7%为职工支付补充养老保险费、3%补充医疗保险费。即支付补充养老保险费35万元,支付补充医疗保险费15万元。按财税[2009]27号文件规定,该公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税前扣除的补充养老保险费和补充医疗保险费限额均为500×5%=25 (万元)。补充养老保险超标(35-25)=10 (万元),补充医疗保险不超标,可以扣除15万元,因此,该公司2009年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5-25)=10 (万元),注意两项分别在限额内扣除,不可合计使用。
◎补充医疗保险金、补充养老保险金的个人所得税征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财税字[1997]144号文件规定:“企业和个人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并向指定金融机构实际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不计入个人当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金,应将其超过部分计入个人当月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国税函[1999]615号批复中也明确:“对职工取得的补充养老保险金应全部计入发放当月个人的工资、薪金收入,合并计征个人所得税。”即根据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可在税前扣除,但是单位为职工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必须在税后扣除。
[例2】北京市某企业职工刘某于2009年7月取得工资、薪金5000元,另外该企业为刘某缴付超过北京市政府规定比例的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3000元,则刘某2009年7月份应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计算如下:(5000+3000-2000)×20%-375=825(元)
◎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从薪酬的本质出发,规定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也即凡是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所给予或付出的所有代价(对价),均构成职工薪酬。因此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是职工薪酬核算的范畴,在“应付职工薪酬”下可设“补充社会保险费”,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不是工资总额的组成部分,只是以工资总额作为计算依据,并不是企业的人工费用,不属于生产成本中的直接人工,所以应该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记入管理费用科目。由职工个人负担的补充保险费,由企业代扣代缴,从职工工资中代扣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其他应付款——职工个人保险费”。
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可在税前扣除,但是单位为职工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必须在税后扣除。
补充养老保险 篇2
企业养老保险亟待补充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终于在世纪之交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以上为社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社会救助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特殊时期的特殊制度)等一系列法规文件,构筑了一个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骨架的中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雏形。
一、现阶段养老保险的制度缺陷
养老保险制度的现行模式是“统账结合”。制度设计的目标是把现收现付制的社会统筹与储备积累制的个人账户结合起来,既体现社会共济,又体现自我保障。这样设计主要出于两个考虑:一是为了应付预计在2025年前后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峰;二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配合国企改革,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形成合理的责任分担格局,但是,这种制度设计存在着误区。
1.为了推行“统账结合”,中国实行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已退休的老职工,仍沿用现收现付的办法给付养老金,并且保持原来的水平不变;对尚在劳动年龄的职工则要建立个人账户。这就使正在工作的这一代,不仅要为已经退休的上一代人缴费,还要为自己未来的养老金向“个人账户”缴费。
2.中国企业养老全的平均工资替代率目前高达80%以上,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追根溯源,是因为中国的退休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镇职工的工资只够吃饭穿衣。到退休时,仅维持本来就很低的生活水平。
表面看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向“三良柱”的方向努力。其实不然。一是我国政府承诺的基本养老保险目标过高,包揽过多,责任过大,甚至引发了兑现承诺的危机。另外职业退休金和个人养老储蓄缺乏立法保障,无法规范操作。归根结底,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还是一个支柱———政府保险。
在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仍然只有政府一家有积极性,企业和个人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都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社会团体更是要耐心等待政府的号令。但是,如果没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保障的社会化就不可能形成,所谓社会保障最终也只能是政府保障。
二、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对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有多种解释。具有普遍意义的解释来自世界银行专家,即三个支柱的.设计。第一支柱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建立,通过税收或缴费筹资的,现收现付确定给付的,广覆盖(全体就业人员或全体公民)、低水平(工资的15%-25%)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支柱是国家依法强制推行,依靠企业和个人缴费筹资,通过个人帐户管理的,养老金待遇与缴费挂钩的(工资的40%-50%)完全积累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第三支柱是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性的养老保险,用以改善老年生活。
从目前国家改革的方向来看,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和趋势均是以企业为载体推动和发展第二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
1.改进现行的现收现付制度。通过降低支付标准,取消过度保障,增加各种税收,以维持现行体制的运转。
2.从“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模式转变。尽量在人口深度老年化阶段到来之前,保持养老基金的盈余状态,并通过投资使之不断增值。
3.从社会统筹向“个人帐户”模式转变,减少政府在养老保险基金上的财务责任,最终建立一个多支柱的养老保障制度。
企业退休金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采取非强制方式,缴费与给付计划由雇主和雇员共同商定。政府退休金采取强制方式,由政府确定交费与给付比例。与基础养老金不同的是,这部分的资金储蓄采用完全积累制记到每个人的账上。总体而言,这部分在退休后的所得大约占到社会平均工资的40%,要高于基础养老金的总水平,是支持退休后老年生活的第二根支柱,也是最重要的支柱。它的目的是为在职职工退休时,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不至于因为不能工作而降低得太多。这项制度目前被称为补充养老保险。不过,对基本养老而言,它是补充,对保障个人老年生活水平而言,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在第二支柱中的作用与第一支柱不同。政府的责任是制定整个制度运营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应该包括资本运营服务的需求者———企业和职工,资本运营服务的提供者———信托公司、基金投资公司、中介咨询服务公司,资本运营服务的监督者———信托公司及基金投资公司的行业工会、证券监察委员会,以及专门为职业退休金计划成立的监管机构。
三、以企业集团为突破口推动个人帐户的发展
庞大的、需要中国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障债务直接制约了以个人帐户制为主导的社会保障模式的实施。因此从当前一些企业集团着手,以企业集团为突破口推进以个人帐户制为主导的社会保障模式是比较适当的改革思路。
之所以选择一些大型的企业集团,是基于以下一些理由:
(1)政府对于政府机关、不同形式的企业、城市和农村等不同单位的职工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承诺本来就存在差别。从政府对于社会保障的承诺强度看,可以说是从政府机关、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依次减弱的,企业集团作为国有经济的主导性力量,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对企业集团的承诺是较强的;从企业集团着手推进个人帐户制,能够获得各个方面的认同。
(2)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将“减人增效”作为一个重要的措施;在实施“减人增效”的改革中,国有企业为安置下岗人员已经承担了不少成本,这些成本中可以说主要就是社会保障成本;从企业出发建立个人帐户制,可以说是对这些支出的规范化。
(3)目前一些企业集团的经营状况较好,还有相应的实力来承担推进社会保障改革的成本,可以考虑划出这些企业集团中的国有资产的5%-10%,来专门建立这些企业中的职工的社会保障个人帐户。
(4)以企业集团为突破口,比较容易获得企业的支持和配合,进而在整个改革的推进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示范效应。而在当前正在实施的“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由于社会保险费率上升、负担不合理等,欠交、少交社会保障基金的企业明显增加;社会保障负担重的企业出于甩包袱的倾向,参加所谓社会保险的态度十分积极,而一些社会保障负担轻的企业则设法逃避责任。
上海试点补充养老险 篇3
28岁的刘涛是上海市某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与许多上海市民一样,刘涛此前并没有意识到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自己还应该考虑补充养老保险。
但在今年,刘涛发现,因为经济不景气,一直依赖财政弥补缺口的基本养老保险,在资金方面更加捉襟见肘。而上海市也正试图通过税收优惠来鼓励发展个人养老保险。看来,购买个人养老保险的时候快要到了,刘涛这样提醒自己——晚年生活或许会因此多一层保障。
然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在中国的养老金制度中属于第三支柱,它和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主要还只是满足一部分人的较高需要。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最终还将受制于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和经济走势。
试点“税延型”养老险?
3月31日午后,一则有关“延税型”个人养老金计划即将在上海试点的消息开始流传,并迅速引起广泛关注,这让刘涛很好奇。
刘涛也加入了关注的队伍。接下来的几天,刘涛从媒体公开报道中得知,上海方面日前已同国家税务部门达成协议,上述酝酿已有多年的个人延税型养老金计划有望试点,在上海试点2〜3年后将向全国推广。
此前的3月25日,多项支持上海市“先行先试”的政策,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其中包括“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产品试点”。
对于刘涛来说,如果购买这种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他就可以在税前列支保费,到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税款。这是一种具有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式保险产品,团体和个人都可以成为投保人。
这让刘涛有些心动。一般情况下,个人退休前的收入普遍高于退休之后的收入,在累进税制下,这种政策实质上是国家给予购买养老保险产品个人的税收优惠,旨在鼓励居民购买养老保险,增强自我保障能力。
有关延税型个人养老金计划的讨论,其实已有两年之久。早在2007年9月,关于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运营机制的论证报告便已完成,上海保监局会同当地金融服务办公室及相关寿险公司与养老公司启动政策研究。之后,由国税总局人士参与的大规模市场调研随之展开。
2008年12月,国务院在“金融30条”中也提出,“研究对养老保险投保人给予延迟纳税等税收优惠”,这就是说要考虑对补充养老保险延迟纳税。
“基本保险在唱独角戏”
提起养老保险,刘涛习惯性地认为就是指基本养老保险。
实际上,中国的养老金制度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制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第二支柱是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性(商业)养老保险。
在实践中,基本养老保险在政府的强制管理下进展迅速,而补充养老保险却远远滞后。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1997〜2006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年均增长17%,2006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6310亿元,比上年增长24%;与此同时,2006年底企业年金的基金规模仅有910亿元,不到前者的1/7。
因此,刘涛和很多人一样,常常会忽略补充养老保险的存在。相关测算显示,我国城镇职工的养老金来源中,基本养老保险占50%以上,企业年金占比不到5%,商业养老保险也比较低,余下的主要依靠居民的个人储蓄,结果形成了对基本养老保险和储蓄的双重依赖。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人伟认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迄今仍然是国家的基本保险在唱独角戏。”
而在财政收入入不敷出的前提下,养老金收支的缺口必然增大。上海市对于这个社保窟窿甚感担忧。
“社保基金就是这手收那手支,收小于支。怎么办呢?财政就要托底。去年托底托了一百七八十个亿,而且市本级的百分之十七八是用来充社保基金的不足。今年又要增长六七十个亿,市本级必须保持百分之六七的增长,才能把社保的窟窿给补上。”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曾在今年的上海“两会”期间表示,“今年市本级能增长百分之六七吗?恐怕做不到。”
今年,上海市的老年人口首度突破300万,每3个像刘涛这样的在职人员就要养2个老年人,这对于负担沉重的上海财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2008年上海市本级财政支出不到900亿,其中用于弥补包括养老在内的社保窟窿有170多亿,占比高达18%。
上海的养老压力是全国养老形势的一个缩影。从1998年至2004年,国家财政补助当期基本养老保险计划资金近2000亿元。时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的刘永富曾透露,截至2004年,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达7400亿元,且每年以一千多亿元的规模扩大。据测算,到2033年老龄化高峰期,当年支付缺口将达4400亿元,空账运行14万亿元。
中国人寿养老金公司办公室主任助理李向东认为,解决养老问题应该从国家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入手,“要降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不要对基本养老保险太依赖。”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补充养老保险还有多远?
刘涛有选择性地忘记补充养老保险的存在,部分原因是个人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缺乏国家税收政策的支持。
在中国目前三大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中,只有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和领取是完全免税的。企业年金只是企业年金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可以免税,个人缴费必须在税后缴纳,完全以养老保险为特征的商业保险也没有任何税收政策支持。
由于税收优惠政策激励力度有限,企业年金市场发展速度远低于人们的预期。统计数据显示,运营近10年的企业年金,目前仍处在启动阶段:截至2007年底,企业年金基金规模1500亿元,缴费人数929万人,仅占当年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人员比例的4.2%,此外,年金计划多集中在电信、石油石化、电力、民航等行业和经济发达区域,行业覆盖及地域覆盖尚不够均衡。
东方证券保险业分析师王小罡认为,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意味着,长期限制养老险发展的因素,即缺乏全国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有望破冰。王小罡预计,到2010年有望增长到4000亿元,长期而言,估计2030年将增长到15万亿元。
通过税收优惠制度促进养老保险的发展并非中国首创。发达国家主要是安排个人缴费延迟纳税,范围涵盖雇主资助的各种养老金计划(类似于企业年金计划)和个人养老金计划及养老保险产品,其中以雇主资助的养老金计划为主。以美国2004年的统计数据为例,雇主资助的养老金计划资产大约占延税型养老保险计划总资产的50%,个人养老金计划大约占25%。其他国家,如丹麦、瑞典、瑞士提供税收优惠的企业年金达到全部职工的100%,加拿大、德国等国达到50%,荷兰为85%。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已经提出,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发展商业性保险业,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
然而,在中国仍有大约四分之三的居民尚未纳入社保范围的情况下,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满足普遍养老需求仍是当前第一要务,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还将从根本上受制于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未来的经济走势。
企业养老保险亟待补充 篇4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可追溯到1983年劳动部在郑州召开的全国社会保险福利工作会议, 至今已有25年。在这25年中,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多次改革, 保障体系构建工作成效斐然, 两个确保和建立三条社会保障线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然而,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还存在不少缺陷, 改革进程也遭遇不少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险制度导致新的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1) 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发展不平衡。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社会保险制度也实行城乡分区保障。城镇社保比较完善, 农村社保制度建设滞后, 发展极不平衡。 (2) 现行社会保险制度覆盖面窄。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 截止到2003年底, 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15506万人, 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373万人,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0902万人, 而中国有13多亿人口, 这意味着多数国民仍在社会保险的“保护伞”之外。 (3) 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社会化程度低。以已经实施社会保险的企业为例, 由于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程度太低, 企业式的社会保险削弱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2、社会保险资金短缺, 收支缺口日益扩大。
由于社会保险稽核工作难以全面深入展开, 一些企业乘机欠缴或恶意少缴社会保险费。一些地区的政府为了招揽投资, 发展本地区经济, 纷纷出台政策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 这种牺牲人民安全保障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为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留下了隐患。
3、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与管理不善, 缺乏有效监督, 导致资金流失。
社会保险部门负有使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和增值的义务, 然而, 社会保险部门在履行这项义务的过程中, 由于运营不当, 造成亏损。此外, 社会保险基金在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形成了劳动保障部门行政监管为主, 财政、审计、法律、社会监督及内部控制有机配合的保险基金监管体系, 但是, 这些监督多是事后监督, 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4、社会保险体系管理混乱, 地区、行业差异严重。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工作分别由劳动部、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等部门管理, 机构重设, 政出多门, 导致行政效率不高, 提高了社会保险成本。同时, 正如经济发展存在地区、行业差异一样, 社会保险也存在这些差异, 不同省份, 甚至不同市、县的社会保险政策都存在差异。
二、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对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有多种解释。具有普遍意义的解释来自世界银行专家, 即三个支柱的设计。第一支柱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建立, 通过税收或缴费筹资的, 现收现付确定给付的, 广覆盖 (全体就业人员或全体公民) 、低水平 (工资的15%-25%) 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支柱是国家依法强制推行, 依靠企业和个人缴费筹资, 通过个人账户管理的, 养老金待遇与缴费挂钩的 (工资的40%-50%) 完全积累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第三支柱是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性的养老保险, 用以改善老年生活。
从目前国家改革的方向来看, 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和趋势均是以企业为载体推动和发展第二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
1、改进现行的现收现付制度。通过降低支付标准, 取消过度保障, 增加各种税收, 以维持现行体制的运转。
2、从“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模式转变。尽量在人口深度老年化阶段到来之前, 保持养老基金的盈余状态, 并通过投资使之不断增值。
3、从社会统筹向“个人账户”模式转变, 减少政府在养老保险基金上的财务责任, 最终建立一个多支柱的养老保障制度。
三、以企业集团为突破口推动个人账户的发展
庞大的、需要中国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障债务直接制约了以个人账户制为主导的社会保障模式的实施。因此从当前一些企业集团着手, 以企业集团为突破口推进以个人账户制为主导的社会保障模式是比较适当的改革思路。
之所以选择一些大型的企业集团, 是基于以下一些理由: (1) 政府对于政府机关、不同形式的企业、城市和农村等不同单位的职工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承诺本来就存在差别。从政府对于社会保障的承诺强度看, 可以说是从政府机关、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依次减弱的, 企业集团作为国有经济的主导性力量, 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政府对企业集团的承诺是较强的;从企业集团着手推进个人账户制, 能够获得各个方面的认同。 (2) 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 将“减人增效”作为一个重要的措施;在实施“减人增效”的改革中, 国有企业为安置下岗人员已经承担了不少成本, 这些成本中可以说主要就是社会保障成本;从企业出发建立个人账户制, 可以说是对这些支出的规范化。 (3) 以企业集团为突破口, 比较容易获得企业的支持和配合, 进而在整个改革的推进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示范效应。而在当前正在实施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中, 由于社会保险费率上升、负担不合理等, 欠交、少交社会保障基金的企业明显增加;社会保障负担重的企业出于甩包袱的倾向, 参加所谓社会保险的态度十分积极, 而一些社会保障负担轻的企业则设法逃避责任。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终于在世纪之交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以上为社会保险制度)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社会救助制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特殊时期的特殊制度) 等一系列法规文件, 构筑了一个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为骨架的中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雏形。
补充养老保险是什么意思 篇5
我国的养老保险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部分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第三部分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其中,补充养老保险,是指企业在满足社会统筹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为补充基本养老保险的不足,帮助企业员工建立的超出基本养老保险以上部分的一种养老形式。它属于团体寿险的一种。
用人单位和个人均以个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个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低于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六十的,以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六十为缴费基数;超过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三百的,以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三百为缴费基数。个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超过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超过部分应缴的社会统筹基金的百分之五十,记入个人补充养老保险账户。 按规定,只有个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没有超过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就应该按照个人的实际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且全部个人缴费都计入个人帐户。
补充养老保险有哪些特点?
中国目前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
(1)采用个人账户积累模式。
(2)一般情况下,只有企业缴费,职工个人不缴费。
(3)缴费来源主要是企业的自有基金、奖励与福利基金,基本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4)积累基金只能存银行、买国债,不能进行市场化投资。
(5)企业自愿建立,国家不强制。
1.住房公积金补充养老保险是什么意思
2.补充养老保险是什么
3.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什么
4.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什么?
5.2016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政策
6.什么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7.补充养老保险税前扣除标准
8.补充养老保险领取条件
9.什么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工伤保险条例补充说明出台等 篇6
劳动保障部前不久对《工伤保险条例》中的8处规定做出了补充说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职工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同时就业时,各用人单位应当分别为其交纳工伤保险费,在哪个单位出了工伤,就由哪个单位依法承担责任;除正常上下班途中以外,职工加班加点的上下班途中出车祸也应认定为工伤;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岗位上突发各类疾病死亡,或在48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其中“48小时”以医院的初次诊断时间作为起算时间;工伤职工旧伤复发时,是否需要治疗,应由治疗工伤职工的协议医院提出意见,有争议的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职工因工死亡后,其供养亲属享受抚恤金待遇的资格,应按职工死亡时的条件核定。(北京 高特)
湖南首家粮食直补网络开通
湖南省首家粮食直补网络系统前不久在浏阳市正式开通,国家对农民的所有补贴都打入农民的银行存折。
目前,该网络除可以发放粮食直补资金外,还可发放森林生态效益补助、水稻良种补贴、困难村村干部补助、农村无房户建房补助。下一步,还可利用该网络发放农业税减免、退耕还林补助、五保户困难补助、农村低保人员生活补助和农村社会医疗补助等各种补助。(湖南 王月)
陕西“双推直选”定村官
陕西省前不久决定采取切实措施,以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和村“两委会”工作规范化管理。要求乡、村党组织在领导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同时,要在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换届选举中,实行“双推直选”的办法;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对乡镇党委书记直接选举的办法。
所谓“双推直选”,就是在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候选人的基础上,召开党员大会,党员直接选举村党组织书记和班子成员。(陕西 江彦博)
农资 农技服务十大模式向全国推广
湖北省前不久出台的十大农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创新模式得到农业部肯定,从2005年起向全国推广。
补充养老保险 篇7
何谓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何谓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依法制定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综上所述, 企业年金以及企业年金基金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依法、自愿、补充。
(一) 依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七十五条, “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 为企业年金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 自愿
2004年1月6日, 《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发布, 为“自愿”原则提供了明确依据。《办法》规定:本办法所称企业年金, 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同时, 亦对缴费比例进行细化指导: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一般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六分之一。
(三) 补充
企业年金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 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二、企业年金的缴费流程
从本质上而言, 企业年金是一种信托, 实行以信托关系为核心, 以委托代理关系为补充的治理结构。其涉及的管理各方当事人包括: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其所涉及的缴费流程如下图所示:
三、企业年金的列支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有关企业年金的列支, 已在前述法律法规中进行了明确规定。从计提比例来看, 分为企业缴费部分与职工个人缴费部分, 其中企业缴费总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 从成本 (费用) 中列支, 企业缴费总额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 不得由企业负担, 企业应当从职工个人工资中扣缴;个人缴费全部由个人负担, 企业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资助。
从计提总额来看, 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一般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六分之一。除此之外, 国家税务总局亦针对补充养老保险的税前扣除发布了《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3]45号, 2003年4月24日) 。《通知》明确规定, 企业为全体雇员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或标准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 可以在税前扣除;如为补缴, 则可在补缴当期直接扣除。
由此可见, 对企业而言, 按照企业年金计划进行的缴费, 属于企业职工薪酬范围, 在会计处理和编制财务报告时, 其确认、计量及报告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的规定。即:根据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所属部门的不同, 对企业缴纳部分进行成本与费用的区分。
由于企业年金采用信托型管理, 因此其与信托产品类似, 对其投资运营后产生基金收入和基金费用也需一并进行会计处理与财务报告列示, 其中可能涉及较为复杂的精算事项, 需根据实际投资运营状况进行个案分析, 在此不再赘述。
四、企业年金特色名词:中人
1997年,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1997]26号) 的发布, 使得三个在养老保险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三个名词产生:老人、中人、新人。老人指1998年7月1日前的已离退休人员, 其仍按原标准发给养老金;中人指1998年7月1日前参加工作的人员, 其在实施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其实行过渡性养老金;其他的称为新人, 其按照新办法实施养老金制度。
随着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企业年金计划, 使得对于补充养老保险而言, 上述三个概念需要再更大程度上得以贯彻。其中尤以“中人”显得较为突出:一般情况下, 按照《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规定, 企业年金覆盖在职职工, 因此, 绝大多数企业均未将已离退休人员纳入企业年金计划当中;而对于新人而言, 则完全按照企业内部年金实施方案执行即可, 并无特殊之处。但对于“中人”, 则涉及较为特殊的补偿问题。
在目前实施年金计划的上市公司中, “中人补偿”一般具体两种定义:一种是指建立年金计划后退休的职工, 即建立计划时的所有在职职工都属中人;另一种是建立年金计划并在一定时间内 (如十年内) 退休的职工, 即临近退休的职工。其中, 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 尤以第二种情况较为普遍。为什么需对中人进行特殊补偿呢?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起步较晚, 而考虑到中年职工对于企业历史贡献的问题, 必须对其进行专门补偿, 才能保证各阶段职工退休待遇的适度公平。国务院在《关于中央企业试行企业年金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一文中亦有明确说明:”;“对试行企业年金制度后退休的人员, 企业不应在基本养老保险金和企业年金之外再列支任何补充养老性质的福利项目;其个人年金账户中企业缴费部分低于试行企业年金制度前由企业负担的基本养老统筹外项目的, 可通过在企业年金计划中设计过渡期补偿缴费、采取加速积累或一次性补偿的方式予以解决。过渡期原则上不超过10年”。因此, 根据考证, 目前上市中央企业的普遍做法是, 对中人采取补偿性缴费措施。
纵观当今上市中央企业, 其对于“中人补偿”的会计处理与财务报告披露, 与普通缴费并无二致。“中人补偿”问题也未引起管理层对于其财务报告的足够重视, 甚至对于其审计师 (会计师事务所) 来说, 也不曾关注此等“中人补偿”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的重大影响。尤其是当前中央企业大多上海/深圳、香港、美国多地上市, 适用多地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准则, “中人补偿”问题绝不能小视。
案例分析:
某大型中央企业在其企业年金实施方案中有如下规定:
剩余缴费主要用于解决中人补偿问题的缴费。原则上优先解决中人补偿, 待中人问题解决后可考虑进行激励分配。
(一) 补偿对象
本企业年金方案实施之日时, 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超过10年 (含10年) , 且其个人账户中企业缴费部分 (含本金及相应的投资收益) 少于相应领取标准的参加本方案的职工 (简称“中人”) 。
(二) 补偿标准
以本企业现有退休人员的补贴领取标准作为依据。
(三) 中人补偿办法
在职工退休后, 按月将该职工对应的补贴领取标准与其个人账户中企业缴费部分 (含本金及相应的投资收益) 折算月领额的差额划入其个人账户, 具体计算公式为:
中人补偿缴费划入职工个人账户金额=该职工对应的补贴领取标准-该职工个人账户中企业缴费部分 (含本金及相应的投资收益) 折算月领额激励缴费部分
剩余缴费解决中人的补偿缴费后, 方可进行激励缴费的分配, 即对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职工增加企业缴费计入个人账户的金额。
该企业目前尚未对所缴纳的企业年金实施投资运营, 因此该企业的相关会计处理很简单, 对每年实际缴纳的基金进行计提, 包括普通职工部分与“中人补偿”部分。乍一看, 此做法并无疑虑, 同时, 亦是目前上市中央企业的普遍做法。但若深度分析, 实则不然。“中人补偿”所引发的问题并非如预料般简单。
假设并不考虑该企业年金基金于以后年度投资运营的管理, 仅针对缴纳与计提所对应的补偿。则实质上是依靠企业与在职员工共同缴费, 该部分缴费及其利息在未来年度用以优先补偿中人后, 再考虑对在职职工的激励分配。简单而言, 在资金池的流入为缴费, 流出为补偿和激励, 其均有相关的比例约束。
然而, “中人”的定义为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超过10年 (含10年) , 且其个人账户中企业缴费部分 (含本金及相应的投资收益) 少于相应领取标准的参加本方案的职工。也就是说, 当“中人”退休后, 其对于资金池的贡献停止, 开始享受资金池的流出。此情况将一直持续到“中人”的去世。由于人的寿命无法准确估计, 则实际上企业产生了这样一种可能, 即资金池中的资金无法承担所有中人的补偿, 则需要由企业单独对中人实施额外退休金的发放。
由于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未来年度可能产生的额外支付, 实际上是由当前 (“中人”尚未退休) 产生的一项推定义务, 需要用一种合理的精算方法进行估计, 并按照折现的方法, 在当前财务报表中预提出来, 再根据届时的实际情况进行转出或冲销处理。即是说, “中人补偿”对于企业而言可能存在一笔推定的巨大负债。然而, 《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未对“中人补偿”进行明确规定, 各上市公司也均为对此情况进行合理的确认。实际中, 国际会计准则对于职工薪酬会计处理的规范里则有可依循之处。《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中, 则存在两种概念:设定提存计划 (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 与设定收益计划 (Defined benefit plan) 。
目前,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上类似于“设定提存计划”, 即当雇员在一个器件为企业提供了服务, 企业应确认为换取该服务应付给设定提存计划的提存金。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核算比较简单, 因为报告企业在每一器件的义务取决于该器件提存的金额。因此, 在计量义务或费用时不需要精算假设, 也没有产生精算利得或损失的可能行。
而设定收益计划可能是不注入资金的, 或者可能全部或部分地由企业 (有时由其雇员) 以缴纳提存金给法律上独立于报告企业的实体或基金形式注入资金, 由其支付雇员福利。基金福利的到期支付不仅取决于基金的财务状况和投资业绩, 而且取决于企业补偿基金资产短缺的能力 (或意愿) 。因此, 企业在实质上承担着与计划相关的精算风险和投资风险。对设定收益计划的会计核算比较复杂, 因为计量义务和费用时需要运用精算假设, 并有产生精算离得和损失的可能性。另外, 义务是在折现的基础上计量的, 因为他们可能要在雇员提供相关服务后的许多年才履行。
前文所述对于“中人”的补偿, 实质上就是一种设定收益计划, 对于企业而言, 实际上承担了相应的负债风险。而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 对该部分的规范尚处于空白。
事实上, 鉴于国际趋同的考虑, 财政部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已经注意到了此等情况, 并正在向各大会计师事务所征求意见, 计划对会计准则进行解释, 用以规范此项空白, 以达到国际趋同的目的。而对于各大执行了企业年金计划的上市公司, 尤其是同时适用于国际会计准则 (如在香港联交所或其他海外上市的中央企业) 的中央企业, 上述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法律考试中心.2013年国家司法考试法律法规[M].北京:法律出版社.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
[3]杨帆, 郑秉文, 杨老金.中国企业年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4]中国养老金网.中国企业年金规范与发展[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5]张新生.我国企业年金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补充养老保险 篇8
一、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含义分析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质上也就是企业的年金,是在国家强制实施的国家养老保险之外,企业根据政策的指导,在自身经济状况的前提下对员工提供一定程度的退休资金保障的补充性养老保险制度。
第一,相对于其他保险来说,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具有很大的调整空间,也没有强制性和盈利性,严格来说是一种福利性质的制度,是人力资源工作的组成部分。
第二,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与国家养老金、个人储蓄性养老金三者结合构成完整的养老保障体系。
第三,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具体责任主体是企业自身,主要是由企业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对员工进行福利补助性的企业保障制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国家和其他政府单位不可以直接干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管理和运营,政府发挥的功能主要是制定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施的依据政策。
第四,所有实施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都要按照相关法规履行缴费义务,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还要有完善健全的集体协商机制。
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实施背景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标准逐渐提高,又因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人口老龄化趋势上升,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制度就有了内在的必然性。不管是从国家的角度、企业的角度还是员工个人的角度来讲,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十分重要。企业员工退休后,在经济来源上会有很大的改变,收入水平大大降低,与之前形成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如果过于突出则会影响到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从当前国际上通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形势来看,最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者结合的制度体制,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处于中间层次,具有关键性意义。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国家从社会、企业、个人的角度出发而制定的政策,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形势的发展,国家对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逐渐作为工作的重点,因为这关系到民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在党的政策报告中也对养老保险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对企业全面开展实施补充养老保险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三、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作为与企业员工职业直接挂钩的退休保障制度,与员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直接关系。企业员工在工作期限内把企业缴费和自己的部分收入放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账户中,在相关投资机构的运营下取得收益,退休之后再把这些钱取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本配置的进一步优化。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国家方面。首先,国家积极倡导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企业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对企业员工进行退休后的生活保障,充分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促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推动社会进步;其次,这也是我国产业机构调整和优化的必须工作,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民族企业开始“走出去”,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想有稳定的实力“走出去”就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与国际企业发展相接轨,而企业养老保险可以更好的使企业与国际接轨,完善自身制度,提高竞争力;最后,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矛盾,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退休人员的数量急剧增加,会导致养老保险的缴费出现支付危机,企业养老保险是与员工职业直接挂钩的,因此,可以很大程度是保障员工在退休后生活水平不会有太大压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龄化矛盾。
第二,企业方面。首先,可以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过去传统的竞争模式,主要是在人才方面的争夺竞争,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把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有效结合,为员工的日后生活提供保障,这样可以极大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企业竞争力;其次,强化了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在结合员工和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了企业效益的分配管理,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这样员工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也就强化了企业凝聚力。
第三,个人方面。首先,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由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两部分构成,企业养老保险作为员工基本养老金的补充,可以有效的弥补社保替代率的不足,使员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其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资金只能由支付的受益人养老使用,不会因为企业的变更或破产而改变使用目的,使用目的是固定不变的,而这一点也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区别于商业保险的最大优点,对于员工个人来讲,是很有益处的。
四、结束语
当前形势下,实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国家、企业、个人来说都是有利的,企业要在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合理的开展补充养老保险,为员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鲁辉.浅谈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含义及建立的意义[J].现代商业,2012,(35):83
[2]孟庆平.中国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空间分析与制度环境设计[J].南方金融,2010,(01):63-65+74
“湛江模式”并非真正的补充保险 篇9
作为在全国医保领域有一定影响的“湛江大病保险模式”,源自2009年湛江市城镇居民医保和农村合作医保并轨运行时引入了商业保险机构,共同合作经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中,居民住院统筹基金报销部分由社保机构承担,住院统筹基金报销封顶线以上至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之间的部分为大额医疗补助保险,由商业健康保险公司负责经办。在此基础上,从2012年起建立了湛江市城乡居民大额医疗补助保险制度(即被媒体统称的“大病保险制度”),由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对参保人员住院期间、发生在医保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部分的费用超过年度报销规定标准以上的部分按不同的档次进行再次报销。
调查发现,尽管当地政府文件和相关媒体宣传,均将“湛江大额医疗保险”称为补充医疗保险,但无论从大额医疗保险基金的形成,还是保险公司经营的方式与内容来看,这种业务事实上并非补充医疗保险。
众所周知,补充医疗保险一般是指城乡居民在社会医疗保险之外,自行(愿)购买商业性质的医疗保险,以弥补社会基本医保报销金额不足或不能报销的病种。换言之,社会医疗保险保障的是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而补充医保则是对基本医保保障不足或保障范围过小的一种补充。世界上许多国家均有这种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补充医疗保险,如法国的医疗保险也分为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保险两种,其中基本医疗保险能够报销参保人看病费用的70%,剩下的30% 则属于补充保险的范畴,法国公民可根据个人的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选择是否参保及如何参保。再如奥地利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居民会选择另外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以作为其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探讨 篇10
关键词: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探讨
一、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概念及作用
1、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概念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一般被定义为:在国家有关法规指导下, 各种类型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经济状况, 建立的旨在为其职工提供一定程度和范围的医疗保障的计划。它既体现了单位福利的合理配置, 又兼顾了个人的不同需求, 是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收入的再分配,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支付的比例越高, 个人自付的就越少, 收入的减少就越少, 相对报酬就增加。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特征有:
(1) 福利性: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对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 是企业福利的延续。
(2) 自办性: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筹资、支付和管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 非营利性: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目标和福利性决定了其具有非营利性的特征。
(4) 一定的强制性和自愿性: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为职工提供补充医疗保险, 职工参加补充医疗保险要坚持自愿的原则。
(5) 统筹级次性:为了提高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筹资应在较高的层次上进行。
2、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作用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源于特殊的需要和满足这一需要所赖以实现的承受能力及保险方式。相对于基本医疗保险而言,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基本医疗保险的必要补充和保障的衔接, 是职工医疗保障的第二道防线。相对于整个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而言,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 是与基本医疗保险具有不同功能的另一种保障方式。从劳动经济学角度来说,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连接企业和职工长期经济关系的桥梁之一, 以此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进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过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可以转移部分由国家包揽下来的职工医疗保险责任, 解决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难点, 最终减轻国家的负担。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按照企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保障水平, 依据保险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医疗费用的筹集和支付。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再分配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分配差别过大的问题。
二、国外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分析
发达国家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因基本医疗的不同而形式各异, 大部分国家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政府不干预, 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德国的基本医疗体制具有法制健全、体制完备的特点, 该国规定所有人员均参加法定医疗保险, 只有企业自雇人员和月收入超过5800马克以上的人员才可以自由选择参加法定医疗保险还是商业医疗保险。如果企业给雇员买了商业医疗保险, 就不能参加法定社会医疗保险, 二者选其一。因此只有少数经济效益非常好的企业为雇员买商业医疗保险, 大部分参加法定社会医疗保险。英国的国家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了所有国民, 有总人口12%的高收入人群, 由雇主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 以得到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法国是在基本医疗保险外, 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互助医疗保险, 企业可自由选择。美国是政府没有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医疗保障都是企业给职工以及家属购买商业保险, 因此美国企业的医疗负担较重。日本的基本医疗保险中职员保险的待遇比较高, 补充医疗保险也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各种群体都可以“互助组合”建立基金, 成立保险公司, 企业为雇员交保险费, 获得更高的医疗保障, 企业职员医疗福利保障水平非常高。
三、国内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分析
我国医疗保险业起步较晚, 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发展很缓慢, 政府仅对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条件、资金筹集和管理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措施还不够健全, 存在性质不明确, 保险不规范、运行模式不统一、保障水平过高或者过低等诸多问题。作者根据各个企业自身在不断探索中采用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进行归纳总结, 总体来看基本分成保障型、第三方管理型和企业自主管理型三种保险模式。
1、保障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保障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指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企业为职工购买医疗保险, 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 一般执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按照理赔条款赔付的保险方式。保险公司根据大数法则, 通过对基础数据的分析制定理赔条款和保险费率。通过加强风险管理, 对承保和理赔环节的严格控制, 获得经营效益。为了尽可能减少医疗道德风险, 保险公司从承保方案设计上控制风险, 对客户也有选择。如果企业自身年龄结构较轻, 工资总额较低可选择保障型医疗保险, 职工发生理赔条款范围内的费用时到保险公司自行理赔, 企业只需负担保险费。
大部分保障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只对在职职工承保, 退休职工不能参保。主要原因是退休职工医疗风险比较大。对于逐渐老龄化企业想所有职工均有医疗保障的企业来说无法参加保障型医疗保险。扬子——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从公司成立到2008年均参加商业保险, 2009年有职工退休, 该职工就不能享受商业保险, 给职工和企业带来很多后顾之忧, 还要重新考虑退休职工医疗保障的问题。
启动保障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最早的是北京市, 2001年致2005年之间由于参保职工不懂政策, 医疗消费未真实显现, 保险公司大幅赢利, 但是保险公司没有正确评估出赢利原因。又由于各大保险公司在争相抢占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蛋糕的过程中, 对社保因素、医院因素、参保企业因素以及被保险人因素估计不足, 以降低保费等条件争取保单, 结果2006~2007年参保职工由于对保险政策熟悉了, 开始逆向选择治疗, 医疗消费大幅增加, 保险公司大面积亏损, 2008年开始出现拒保现象。保险公司、企业和企业职工均付出巨大代价。做得相对较好的太平洋人寿厦门公司, 自1997年7月至今, 厦门市补充医疗保险方案相对合理, 参保职工超过50万人, 占全市在职职工的91%, 累计保费收入1.5亿元, 赔款支出1.38亿元, 较好地解决了职工的补充医疗保障问题。
2008年初, 颇有影响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为员工花费3000万为4万员工, 1万供养直系亲属、1.5万独生子女购买了超过100亿元的医疗加意外保障。但是作为大型参加保障型医疗保险, 现在的费率厘定和保障程度还没有科学的标准, 供需尚未找到平衡点, 要么保险公司盈利过高, 要么大幅亏损, 需要长期科学的测算才能做好大型企业的补充医疗保险方案。
2、第三方管理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所谓“第三方管理型”是相对于投保方和保险方而言的。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管理者身份出现, 负责对企业医疗保障方案提供理赔管理、技术支持等一系列服务项目。保险公司利用自身的医疗保险专业化管理的经验, 向大型企业集团或行业组织提供理赔和医疗控制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化管理及咨询服务, 保险公司根据所提供的服务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企业通过保险公司的专业化的医疗管理和理赔管理能控制虚假的医疗费用, 在不降低员工医疗保障水平的基础上, 控制医疗费用的总体规模。企业通过与保险公司的合作, 从繁琐的医疗报销中解脱出来, 减少在医疗费用报销中的内部矛盾。
我国医疗体系、商业健康保险本身起步就晚, 健康保险的第三方管理更是新兴事物。各大保险公司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引入管理式医疗理念, 为客户提供更加成熟的补充医疗保险方案。第三方管理比较成熟的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在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员工健康团体保险等领域也有一些涉足。200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第一部《健康保险管理办法》, 设定了经营健康保险的专业化条件, 明确支持保险公司加强与医疗机构深层次合作、管控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健康管理服务等发展方向。监管制度的完善对我国健康保险的第三方管理业务的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鉴于基本医疗保险的低保障水平, 部分效益好, 倾向于自保, 为员工提供高保障, 降低员工的医疗费用负担的大、中型企业可选择第三方管理模式。以扬子石化为例, 2001年参加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统筹, 2003年实施第三方管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商业运作, 用小于工资总额4%的费用保障全体员工及供属子女2万多人的医疗水平。企业与保险公司根据参保前医疗费用、人员结构、医疗基金及提供保障力度等各方面情况设计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方案。通过太平洋寿险公司的专业化管理, 在门诊上限15000元, 住院上不封顶, 人员范围涵盖在职、退休、独生子女和供属的情况下, 8年来, 保险费率基本控制在人均800元左右, 大病医疗费用最低自付比列降到2.83%。同时建立了抵御医疗费用长期支付风险的医疗基金, 为公司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和社会环境。
3、自主管理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企业有自己的管理队伍, 或者没有条件参加前两种模式保险的企业可自主管理医疗基金, 定制适合本企业的医疗报销方案。费用控制主要在保险方案的设计。
例如重庆钢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2005年开始参加重庆市市级医疗保险统筹, 重钢医疗保险管理领导小组根据补充医疗保险基金设计收支基本平衡的企业医疗保障方案, 并建立互保互助基金方案, 将参加统筹后个人自付15.9%~33.6%降低到5.1%~19.94%。日常管理在医疗保险办公室, 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结算工作站直接与职工总医院各收费点以及重庆市医疗保险中心联网, 通过结算系统进行医药费报销。每年基本实现“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一些效益好的中、小企业自行定制医疗费补充报销方案, 由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共同组织报销, 为企业职工减轻医疗费负担。
四、结论
补充养老金缺口开错药房 篇11
前段时间关于延迟退休年龄来补充养老金缺口的讨论如火如荼。在各方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之际,有人又抛出增加个人缴费来补充养老金缺口的观点。日前,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说,弥补养老金的缺口一是增加个人缴费,把个人账户做实,另一个是增加战略储备金。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延迟退休年龄或是增加个人缴费来补充养老坌缺口都是开错了药方。
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要分析清楚造成养老金缺口的真正原因。是个人缴费比例过低?是个人缴费时间过短?是雇主缴费少?还是财政资金巨額欠账造成了养老金缺口呢?
我们首先分析我国个人养老金缴费比例是否低于其他国家。中国基本养老,企业缴费率20%、个人8%,合计为28%,这远远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水平是10%,而国际警戒线是20%。发达国家中美国个人(雇员)缴费比例为7.65%、法国为9.9%、韩国为7.79%,社保体系最健全、世界上第一个高福利国家的瑞典,个人(雇员)缴费比例也只有7%。从金砖国家看,俄罗斯个人零缴费,巴西个人缴费只有8%。我国社保缴费比例全球居前,个人缴费水平也处于偏高水平。
而我国的个人收入水平都远远低于以上国家,在全球各国中处在100位左右,个人工薪收入是美国的1/15。收入这么低,缴费却这么高,有什么理由再增加个人缴费水平呢?从经济转型大计看,启动国内消费已成为解决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关键。启动消费的一大忌讳就是增加国内居民各种税费包括增加社保个人缴费。因此,可以说,增加个人缴费来补充养老金缺口完全是开错了药方。
中国个人缴费不但不低而且偏高,缴费时间也不短。企业(雇主)缴费比例也不低,社保总缴费率在全世界排名第13位。那为何社保资金缺口还是这么大呢?问题就出在政府财政历年来在养老金上欠账太多。
2011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2.4%,而美国社保支出占GDP比重在16.8%左右,瑞典和芬兰甚至分别达到了35%和38%。我国财政性社保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亦不到15%,远低于发达国家30%至50%的比例。因此,补充养老金缺口,双眼应该紧盯财政资金欠账这一块,而不是紧盯普通百姓,又要延长退休年龄又要增加个人缴费比例。
如果我国财政资金的30%用于社会保障资金,那么,每年至少可以增加社保资金两万亿元以上。可以说解决了社会保障资金的大头。国企包括金融企业每年净利润在4万亿元以上,按照20%的比例上缴红利,就可以每年至少充实社保资金1万亿元左右。如果能将这些资金切实变成社保来源,多渠道筹措,再加上改善投资收益,我国社保资金缺口完全能够解决。
[编辑 陈建光]
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必要补充 篇12
一、社会保障需要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共同来完善
社会保障的主要目的是在社会劳动者面临生、老、病、死等诸方面困难时向其提供帮助, 尽可能实现“孤老有所养, 伤病有所医”, 因此, 其本质是一种社会福利事业。以国家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集中了全社会成员的一部分财力, 对需要帮助的另一部分社会成员提供帮助, 共济性强, 也大大增强了劳动者个人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 从而增加了社会稳定性。尤其, 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单独面对风险 (甚至是生存风险) , 是难以抵御的。社会保障制度正是发挥其对社会成员提供保障生产和保证生活的两种功能, 从而起到了社会稳定机制作用。
社会保险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保障。社会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 为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保持基本生活条件, 促进社会安定而举办的保险。虽然仅仅是基本的保障, 但对于被保障的人来说, 却又是一项基本的生存权利。
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补充, 在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商业保险的实施属于纯粹的商业行为, 商业保险的赔款与被保险人所交纳的保费成正比。商业保险的被保险人交的保费越多, 其所享受的保险金额也就越多, 享有的保障程度越高;保险供需双方通过自愿平等协商缔结合同关系, 保险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 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对等的。商业保险体现的是合同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二、社会保险不能作为单一的保险成为社会保障的主要推动力量
社会保障的来源很大部分来自于社会保险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 我国现今仅通过法律手段来强制推行, 社会保险个人负担多少费用与其享受的待遇没有直接的联系, 缺乏自愿性。加上没有统一健全的跨所有制的法律和条款来规范社会保险资金的足额征收。因此, 企业和个人拖缴社会保险状况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保险资金的正常筹集, 使社会保险资金收不抵支。社会保险在保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上, 政府承担最后责任和风险。循环作用下受影响的不仅是政府, 还有需要扶持的百姓。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覆盖全体公民。但由于社会保险主要是针对城镇居民而设计的, 仅在国有企业、城镇各类企业、事业单位职工, 社会团体专职人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进行强制性展开, 占总人口很大比例的农民, 以及处于城乡接合部的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农民工, 他们的社会保险因为工作的流动性太强而保障制度难以确定。即使在城市, 社会保障也是有明显界限的:从所有制看, 国有单位职工已被全覆盖, 在其他体制类型的企业中, 还有很多从业人员至今仍游离于社会保障之外。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备条件。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不能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成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新课题、新任务。像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能否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下, 平稳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 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我国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企业离退休人员每年增加200万人, 养老金支出有较大缺口。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对于独生子女所承担责任负担, 也是不容小觑的。而这些问题全部依靠社会保险来完成是不可能的。
三、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现实及长远意义
(一) 商业保险从社会保险的局限性中寻找突破
当社会保险由于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的限制, 只能满足广大劳动者群体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需求时, 对于具有较强经济支付能力的人来说, 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可满足额外的风险保障需求。而商业保险的灵活运用使其比社会保险具有更多的优越性。
保障对象方面。社会保险在理论上是针对广大劳动者群体的, 但在实践中由于受到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制约, 其保障范围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商业保险是一“任意”的民事合同关系, 任何人只要符合基本的商业承保条件, 具有保费支付能力, 都可以成为商业保险的保障对象。
投资盈利方面。商业保险遵循商业利益原则推出险种, 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 针对市场的风险保障需求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商业险种, 如一些储蓄投资保险, 家庭计划投资保险, 子女教育保险, 分红返利型保险等, 具有保险和投资双重功能。
保障能力方面。社会养老保险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度, 即每年底对养老基金进行一次结算, 当年所缴养老险可以支付需要支出的部分, 有余额再滚动到下一年基金账户中。但社会保险基金供给能力差, 保障能力不能随时根据物价水平的上涨、通货膨胀压力的加大而相应进行调节。在过去几年里, 养老保险基金的名义收益率为2.18%, 但加权通货膨胀率却为2.22%, 实际上, 养老保险基金是在贬值和收缩。在2007年底, 养老保险基金账户出现了很大缺口, 已经不能满足收支平衡。但商业养老险则不同, 它是以账户现金价值余额的形式提供返还的, 账户中要有余额来应对可能发生的支付情况。
社会保障要从单一主体提供向多元主体提供过渡, 从国家包揽社会福利转变为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 尤其是鼓励、扩大商业保险, 部分取代国家保险, 减轻国家的负担。而政府也应监督商业保险的运作, 保证人民的利益。
(二) 商业保险是推动社会保障的力量、增强社会保障的实力
随着社会保险改革方案在全国紧锣密鼓的推行, 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覆盖面已深入至盲点人群中。但社会保险只能提供最基本最简单的生活保障给投保群体, 还不能满足投保人对于保障的需求, 而商业保险可以加强对投保群体的保障力度。
从养老保险的角度, 以一个刚毕业就业的广州大学生每月缴交社会保险为例, 观察社会保险对于社会、个人的保障情况, 见下表。
表中为其缴交社会保险的比例, 除个人缴纳部分, 其它将归入社会统筹。该大学生退休后拿到的工资有两部分:①个人部分:个人账户÷{ (退休时的国家平均寿命-退休的年龄) ×12};②基础部分: (退休时当地上半年度平均工资+个人所交年度的平均工资) ÷2×交社保的年份÷100。这两部分加起来就是退休后的月领养老金。到该大学生退休时可以拿到每月大概几百元的退休金, 可以说是仅维持简单的日常生活而已。因此, 如果想退休时更有保障, 生活水平更好, 就需要用商业保险来补足。
再从医疗保险的角度来看, 社保中的医保是保而不包的。生病住院并不能全额报销, 有起付线、有共付段, 有封顶线和重疾病支付比例以及用药和检查支付范围。以广州市平均一次住院费1万元举例, 假设这1万元都是医保保障的范围, 1万元的花费就需要自付3600元, 36%的比例, 而且这1万元还必须是医保范围内的, 否则自付比例就会更高。如果是重大疾病, 自付的比例更是高得惊人。针对这些问题, 商业保险公司早已推出了医疗保险类型, 医疗费用包括门诊费、住院费和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等方面, 还为不同的人定制相应的计划, 在经济能力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更好地与社会保险结合发挥商业保险的效能, 增强社会保障的实力。
四、商业保险增强了保险事业的多元化与覆盖面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基本养老和医疗这种单一层次的保险保障, 而商业保险已向企业补充养老、医疗和个人储蓄性、意外补偿等多元化、多方位、多功能保险, 子女教育、退休计划、健康保障、财富管理等项目应有尽有。如友邦保险公司的《意外及疾病医疗保险》针对意外情况发生而订制的, 提供因意外受伤的医疗保险, 多为企业出差次数较多的业务员所选择;而《守护神》则是针对20种重疾 (癌症、中风、急性心肌梗塞等) 的保险。近年来保险公司又推出了分红型保险等新险种。如金盛保险公司的投资连接保险, 保险投资两不误。又如中美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附加提前给付重疾保险, 就是在遇到所保的重疾时可以申请提前给付保险金, 以解燃眉之急。
随着商业保险覆盖面的扩大, 保险业的队伍也日益强壮, 从原先只有仅仅的几千人, 到现在的200多万人, 可见商业保险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同时也解决了相当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商业保险业为保险事业提供了管理人员, 对整个保险业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五、以科学管理手段发展商业保险,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保险监管力度的加大, 我国商业保险的风险将逐步暴露出来。出于对风险控制和长远利益的考虑, 各保险企业将适时把业务的重点从量的扩张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停办一些不能产生效益或影响公司效益的规模性业务, 加强对保险业的管理。代理人、经纪人和评估人等市场中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使得保险监管日益成熟, 保险市场竞争, 将由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 服务优劣和企业形象好坏将主导竞争潮流。由营业性质决定, 各保险公司将不再把保费规模视为头等地位, 而取而代之以追求经营效益最大化。我国保险业20余年的实践经验, 加上网络化管理, 为各家保险公司进行科学管理提供了条件, 同时也为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广阔天地。提高保险代理人素质, 改善保险服务的质量, 以及保险公司加强推出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 都成为保险公司提高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手段。规范的市场, 是公平竞争的前提, 保险监管机构应依法制止市场违规行为, 使保险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补充养老保险】推荐阅读: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09-01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管理09-08
企业补充保险08-02
商业补充医疗保险06-26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细则11-29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返城未安置就业知青和城镇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等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07-08
四川保险从业人员诚信从业承诺书及补充协议11-22
施工合同补充协议书、承包合同补充协议书12-16
合理补充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