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实践

2024-08-15

补充实践(通用12篇)

补充实践 篇1

一、检察机关退回补充侦查制度简述

检察机关退回补充侦查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批捕或审查起诉过程中, 发现侦查机关移送的案件存在实体或程序瑕疵、漏洞时, 依照法定程序将案件退回原侦查机关并要求其将尚未查清的事实、程序进行更细一步侦查、补充搜集证据的诉讼活动。

检察机关退回补充侦查较原侦查相比具有如下特征:一是, 退回补充侦查主体具有特定性, 即作出补充侦查决定的机关只能是检察院;二是, 退补的案件具有条件性, 即实体方面或程序方面存在瑕疵、漏洞;三是, 时间上的限制性, 即侦查机关对退补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内补充侦查完毕, 但对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阶段的退回补充侦查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四是, 次数上的限定性, 即检察机关退回补充侦查的次数以两次为限;五是, 内容上的特定性, 即检察机关一般只要求侦查机关就案件的部分未清事实进行补充侦查, 不涉及全案。

二、检察机关退回补充侦查制度的运行现状

(一) 退回补充侦查制度呈现常态化

以T市T检察院为例, 2012年退回补充侦查案件186件, 占全年受案总数的16.4%;2013年退回补充侦查案件178件, 占全年受案总数的15.7%, 2014年退回补充侦查案件212件, 占全年受案总数的17.5%。同时, 笔者结合全国的调查数据发现, 2012年至2014年退回补充侦查案件数和退查率均保持上升, T市T检察院不是个例。检察机关退回补充侦查案件已成为一种常态, 严重与刑事诉讼法开始设置的初衷相悖, 其中存在大量的技术性退回补充侦查造成的变相超期羁押, 如侦查机关和检察院都存在着通过退补来延长办案时间的现象, 尤其是到年终结案期, 公诉部门一般会以退回补充侦查方式作技术处理, 来延缓办案高峰期。

(二) 侦查机关退查质量低、退而不查、查而不清现象严重

检察机关将案件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 侦查机关本应按照退查提纲的要求开展侦查, 但由于退补后缺乏可行的法定监管约束程序, 补查呈现表面化、形式化倾向, 侦查机关屡退补查、查而不清现象严重。其原因分析如下:一是, 侦查机关对于检察机关退补提纲理解存在偏差, 达不到检察机关退查的目的;二是, 证据的易灭失性, 许多证据已不复存在, 退查后侦查机关也无任何实质性进展;三是, 侦查机关消极对待退补, 存有抵触情绪影响退补质量;四是, 名为退补, 实为借时间现象导致退补空有形式并无实质可言;五是, 侦检机关立场、证据的标准把握不一, 使两者不能实现同一, 造成退查异化。

(三) 退回补充侦查异化为侦检机关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由于侦查机关与检察机关的考核标准不同, 侦查机关没有主动撤回起诉的权力, 内部绩效考核对于退补率也是有规定的;而检察机关的绩效考核加入了不起诉率这一指标, 一般对于不符合审查起诉条件的案件, 会谨慎处理, 不会轻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多数案件会作建议侦查机关撤回起诉的处理。因此两者为了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检察机关最大限度的适用退回补充侦查, 侦查机关通过协调处理, 一般要求检察机关以不退回案卷、自行补充证据的形式维护利益。同时, 检察机关退回补充侦查的程序、形式并不完善, 有时仅凭一个电话就让案件自动回归到侦查机关, 使案卷丢失率上升, 严重影响了司法的严肃性。2012年T市侦查机关的绩效考核对于退补率的侧重有所下降, 直接促使检察机关的退回补充侦查案件数、退补率窜升。

(四) 退查阶段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在退回补充侦查阶段, 法律却没有对诉讼参与人相关权利的保障作出安排, 现行《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并未规定审查起诉阶段退回补充侦查的告知制度, 使之成为法律空白。实践中, 侦检机关在此阶段往往相互推诿, 检察机关以案件处于补充侦查阶段为借口, 让当事人去找侦查机关;侦查机关却以案件已进入审查起诉阶段为由, 指示当事人去检察机关询问相关情况, 因此当事人权利保护无从谈起。更甚的是, 检察机关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使犯罪嫌疑人重新进行一次或者数次打击, 同时也不利于被害人遭受的物质损失及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权利的实现, 法律亦未健全此项救济保障机制, 使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检察机关退回补充侦查制度的完善路径

(一) 完善退回补充侦查制度的立法

1. 确立退回补充侦查的必要性原则

以T市T检察院为样本, 我们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退查得当的案件如下:因主要事实不清, 证据不足而退查的, 占退查总数的76.4%;因遗漏重要犯罪事实而退查, 约占退查总数的4.1%;因漏诉同案犯而退查, 占退查总数7.2%;因犯罪主体刑事责任能力不明而退查, 占退案总数3.7%;因不符合诉讼程序而退查的, 约占退查总数的2.4%。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约占退案总数的6.2%并不符合上述情形或者不在上述情形的统计之中, 有可能是侦检机关的相互博弈的结果, 因此明确退回补充侦查的必要性原则是十分重要的。区分退回补充侦查和自行补充侦查的适用情形, 如果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中发现证据存在少量瑕疵且较易收集, 则无须将案件退回侦查机关, 可自行侦查;对于一些诉讼文书存在瑕疵, 更无须补查, 由检察机关和侦查机关通过电话等便捷方式进行沟通, 对材料进行必要的修改或补充即可, 这不仅有利于节约司法成本而且强化了侦检机关的和谐氛围。

2. 应明确区分实体补救型退回补充侦查和程序补救型退回补充侦查的理由、范围及方式

(1) 完善实体补救型退回补充侦查相关立法, 以降低退补率和减少对羁押的扩张适用。首先, 法律应明确案件因实体原因而退补的具体情形, 在《刑事诉讼法》和高检《刑诉规则》中应予规定, 以期有法可依。其次, 应详细制作《退回补充侦查提纲》, 明确退查方向、事实、证据及取证目的, 引导侦查机关补充、完善证据。再次, 完善实体补救型退回补充侦查的启动程序和具体流程:明确退回补充侦查的决定主体, 须经主诉检察官或部门负责人审核并报告主管检察长批准;制作《退回补充侦查权利告知书》, 及时告知当事人;规定侦查机关对检察机关作出退回补充侦查决定的复议机制等。最后, 对延长羁押期限的实体补救型退查进行司法审查, 及时变更强制措施, 加强对侦查机关退补后侦查的执行约束力。

(2) 切实加强程序补救型退回补充侦查相关规定, 实现正当程序, 维护司法正义。首先, 完善程序补救型退回补充侦查的适用条件, 如涉及严重侵犯诉讼参与人的人身权利和诉讼权利的、案件证据收集程序严重违法的、违反回避规定的以及侦查人员因贪腐影响侦查公正性等严重违反法律程序的行为均应退回补充侦查。其次, 规范程序补救型退查的具体程序, 对严重违反程序规定的应退回补充侦查, 对一些违法程度轻微, 则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责令重新补正或自行侦查补正。再次, 应加强检察机关对程序补救型退查的司法控制, 对于重大、复杂案件应由检察机关介入, 从源头上遏制违法侦查以降低程序倒流率;同时对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予以强化, 对拒不执行程序命令的侦查人员予以惩戒。

(二) 建立监督和制约机制

1. 检察机关应对机制

(1) 建立案件信息通报制度, 加强检察机关对侦查的引导, 逐步建立起相应的介入和引导机制。目前, 大多数学者力倡检察引导侦查的检警关系模式, 检察机关应坚持适时介入, 引导侦查取证活动, 帮助侦查人员明确侦查方向, 调整侦查思路, 及时收集、固定证据和完善证据, 保证案件质量。 (1) 但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 侦查机关在发案后往往不通知或不及时通知检察机关, 致使检察机关不能全面掌握发案信息, 尤其是对一些重特大刑事案件、突发、恶性的刑事案件的不及时通报, 使检察机关无法及时介入侦查, 引导侦查 (2) 。同时, 从检察机关的本身来言, 检察机关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全部介入、引导刑事案件侦查, 一般介入在当地有重大影响、疑难复杂的案件。鉴于司法实践的分析, 建立检察引导侦查的模式应将重点放在对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上, 保证侦查的质量;对于一般性案件, 由于侦查人员的水平、侦查技术的提升, 检察机关可通过在退回补充侦查中进行引导, 使侦查瑕疵、漏洞有效避免。

(2) 建立退补案件跟踪监督机制, 强化检察监督。检察机关作出退回补充侦查决定后, 应适时督促侦查机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侦查、严格执法, 以保证被退查的案件能够在期限内重新审查起诉, 有效防止退而不查、查而不清、案件不了了之的现象发生。同时, 应强化对侦查机关补查活动的监督, 建立对侦查人员懈怠侦查的责任追究制度, 发现在补查过程中出现违法行为, 检察机关应向其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并责成其立即改正, 向该侦查机关发出检察建议。

(3) 建立退回补充侦查的告知制度、明确辩护权利。检察机关在作出退回补充侦查决定后应在三日内书面告知犯罪嫌疑人或其律师、被害人及其近亲属, 告知书中应注明告知内容:作出退回补充侦查决定的时间和理由、相关诉讼参与人在此期间享有哪些权利等, 并要求被告知人签字确认。同时检察机关应赋予辩护律师在退回补充侦查期间继续享有查阅、复印、摘抄案卷资料权、会见权和调查取证权, 提高退回补充侦查的透明度, 强化外部监督。

(4) 加强案件管理监督制约。各级检察机关逐步建立的案件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 对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实行统一受理、流程监控、案后评查、统计分析、信息查询、综合考评等, 对办案期限、办案程序、办案质量等进行管理、监督、预警, 规范执法行为, 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案件管理部门是专门负责案件管理的综合性业务部门, 与其他相关部门在案件管理工作中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 在相当程度上对于退回补充侦查的决定、程序、处理后果等进行了有效监控, 使案件管理监督落到了实处。

2. 侦查机关应对机制

(1) 改革侦查机关考核机制, 强化自身侦查水平。司法实践中对侦查机关 (尤其是公安机关) 的考核主要以办案数、破案数、定罪率、批捕率等为指标, 虽然退回补充侦查率也是考核的指标之一但是比重较低, 对侦查人员的业绩考核影响不是很大。因此, 改革侦查机关内部考核机制成为必要。侦查机关应加大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数量、退回补充侦查质量、退回补充侦查案件的最终处理列入绩效考核体系, 成为重要指标, 更能促进侦查机关提高侦查质量, 使退回补充侦查符合立法设置的初衷。同时, 侦查机关内部应建立可行的奖惩机制, 对于退而不查、查而不清, 不了了之的侦查人员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对于积极退回补充侦查重新审查起诉获得最终定罪判决的要给予奖励。

(2)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四百四十九条规定:“对于搜查、查封、扣押、冻结、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侦查活动中形成的笔录存在争议, 需要负责侦查的人员以及搜查、查封、扣押、冻结、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活动的见证人出庭陈述有关情况的, 公诉人可以建议合议庭通知其出庭。”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但是对于侦查机关而言并不热衷,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能有效的向公诉人、审判人员和诉讼参与人证明侦查取证的合法性、程序的正当性, 避免不必要的退回补充侦查, 同时对侦查机关以后的取证有借鉴意义。

(三) 建立侦检机关定期沟通协作制度

理想的侦检模式是, 在有完善的司法控制机制, 司法审查机制以及司法救济机制的基础上, 在切实加强辩方防御能力和存在完备的程序保障的前提下, 实行侦检合一, 充分实现司法资源的最佳配置, 更加积极、高效地完成刑事诉讼打击犯罪的任务。 (3) 然而, 我国侦诉关系属于分立模式, 侦查、起诉相对独立, 所以才存在退回补充侦查的制度设计。在中国特色的侦检关系中, 应使侦检双方加强沟通交流, 例如, 侦检双方可以互派所属人员进行交流, 开展以专题讲座、业务研讨等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 让侦查人员列席法庭审判过程, 让侦检双方在角色互换中学会换位思考, 尽可能地避免因单位职责差异、本位利益等因素造成的分歧和增加工作中的抵触情绪。

注释

11杨红岩.退回补查程序中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人民检察, 2010 (23) .

22 引导侦查、引导取证, 是指检察机关出于行使法律监督权的目的, 及时介入侦查机关重大案件的侦查活动, 引导侦查机关确定正确的侦查方向, 使侦查人员按照审查起诉的需要, 准确全面地收集和固定证据的侦查监督活动.华为民.检察引导侦查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基础[J].人民检察, 2001 (8) :32.

33 宁祥萍.退回补充侦查制度实证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2011.

补充实践 篇2

【内容摘要】

职业病患者民事赔偿部分,在各地法院判例中呈现不同的判决,有支持民事补充赔偿,也有将职业病赔偿仅限于社会保险工伤补偿。即使职业病案件支持民事补充赔偿,其民事补充赔偿项目和计算标准也各有不同。司法实践中能将职业病案件在实体和程序上合理操作的案件不常见,实务操作不统一,亟待统一和规范。本文通过对一起经历劳动仲裁、一审、二审、再审的职业病案件的分析,对职业病案件民事补充赔偿和诉讼程序进行了探讨。

【背景介绍】

目前,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形势严峻,我国有毒有害企业超过上千万家,受到职业危害的人数过亿(注1)。因职业病危害导致劳动者死亡、致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数将不断增加,其危害程度远高于生产安全事故和交通事故。未雨绸缪,政府早在2002年5月1日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其目的也就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情况尚需广大法律工作者推动和促进。

【关键词】

工伤保险待遇 民事补充赔偿 诉讼程序 补充责任

【正文】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 自2002年10月起,苏某一直为某宝石工艺公司从事切粒工作,用人单位为苏某参加了社会保险。2005年7月,苏某经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诊断为壹期矽肺(I﹢),并被东莞市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工伤;2006年8月,苏某经东莞市职业病防治中心诊断为贰期矽肺(Ⅱ);2007年2月,经东莞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伤残四级。本案经劳动仲裁,后诉至一审法院,一审请求支付伤残补助金差额、伤残津贴差额、工伤医疗补助金差额;支付残疾赔偿金和抚养费;支付后续治疗费、常规检查费、疗养费以及肺灌洗治疗费;支付精神抚慰金等。一审审理过程中,法院委托司法鉴定所对苏某职业病后续治疗费、常规检查费、疗养费以及肺灌洗治疗费的治疗所需费用进行鉴定。一审判决中,除精神抚慰金外,其他各项诉讼请求均有支持。用人单位不服一审判决,向东莞市中院提起二审。二审判决仅支持支付伤残补助金差额、伤残津贴差额、工伤医疗补助金差额,其他请求事项全部被撤销。

苏某向广东省高院申请再审,省高院裁定东莞市中院再审。再审判决中支持支付伤残补助金差额、伤残津贴差额、工伤医疗补助金差额;支付残疾赔偿金和抚养费;支付精神抚慰金(因苏某未对精神抚慰金提起上诉,并未在再审判决中增加该部分判决)。上述案例,笔者认为存在三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职业病案件是否可以存在民事补充赔偿?

2、民事补充赔偿如何在诉讼程序中实现?

3、民事补充赔偿项目与工伤社会保险待遇项目那些部分存在重合?

4、民事补充赔偿项目如何计算?

二、关于民事补充赔偿部分法院裁判要旨

一审法院认为(注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条第一款“职业病病人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及第五十二条“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的规定,对于要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补充赔偿责任的请求,一审法院予以支持。

二审法院认为(注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但是国家目前尚无相应的民事法律规定职业病病人可以获得何种民事赔偿的权利。苏某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残疾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补助费、后续治疗费、精神抚慰金等民事赔偿责任,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

再审认为(注4):苏某所受工伤不是普通工伤,而是职业病工伤。工人在遭受职业病这一类特殊工伤的情况下,普通的工伤保险就很难完全补偿所受的损害。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中国,在工伤保险待遇较低的情况下,从高度重视劳动者生命、健康,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出发,对遭受职业病特殊工伤伤害的劳动者,应实行工伤保险和民事赔偿双重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条也有明确规定。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有排斥性规定,但从法的适用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属于法律,其位阶和效力均高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因此,应适用位阶和效力高的法律,本案职业病工伤可以同时获得工伤保险待遇和民事赔偿,但民事赔偿应在社会公平角度上扣除工伤赔偿已覆盖的项目。

三、本案所涉问题及法律分析

(一)、职业病案件是否可以存在民事补充赔偿? 从本案例审判思路来看,一审法院是按照民事赔偿作为工伤保险待遇之外的补充进行判决;二审法院判案思路建立在职业病就是工伤基础上,排斥了民事上的补充赔偿;再审判决思路则支持了一审判决思路,在理论上阐述得比较清楚,确定了职业病实行工伤保险和民事赔偿双重保障,但民事赔偿应扣除工伤赔偿已覆盖的项目。再审是经由广东省高院裁定发回重审,广东省高院对于职业病赔偿案件是否允许民事赔偿的思路其实是非常明确的,早在2002年9月15日,广东省高院向全省各级法院发文(注5)明确指出:劳动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的,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还可以按照《民法通则》第119条的规定向用人单位请求损害赔偿,但该损害赔偿应扣除劳动者因职业病享有的工伤社会保险利益。追溯2002年9月15日广东省对下级法院关于职业病赔偿案件审判思路的指导意见基础,就不得不提到2002年5月1生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该法第52条规定: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就法学理论而言,职业病危害行为侵害的是劳动者的健康权或生命权,其实质上还是一种民事侵权。该危害行为具备了民事侵权行为的四个构成要件,就行为违法性而言,用人单位“使用有职业病危害的技术、工艺、材料”就违反了《职业病防治法》相关禁止性规定或强制性规定(注6),用人单位上述行为主观上明显有过错,也造成了劳动者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事实与违法行为具备因果关系。就职业病的特殊情况来说,职业病是一种终身职业疾病,患者会丧失劳动能力,一旦患有,需要终身接受治疗,且病情会不断恶化,需要的各种费用也会不断增加,病变仍可继续发展到死亡,严重影响患者和家人的经济收入,因此赔偿当中需要有抚养费和赡养费。此外,不能单单依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医疗终结期来确定医疗终结,患者必须要得到合理的后续治疗费。综上,劳动者是有权利向用人单位请求民事补充赔偿。

在职业病案件中,工伤保险待遇支付作为基础,民事赔偿作为补充,则是基于用人单位参加了社会保险,是基于保障患职业病职工获得医疗救济和经济补偿、分散了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所作的调整。该模式是司法实践已经确定的方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生效施行后,该模式将进一步加强稳固,具体原因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40条规定: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先行支付制度的出台,职业病案件将进一步选择工伤保险待遇支付作为基础、民事赔偿作为补充方式维权。

(二)、民事补充赔偿如何在诉讼程序中实现?

由于司法实践确定了职业病案件实体上是以工伤保险待遇支付作为基础,民事赔偿作为补充模式。在诉讼程序中职业病案件必然要启动劳动仲裁前置程序,劳动仲裁不能解决,再进入法院一审程序。职业病案件涉及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和民事补充赔偿,劳动仲裁是否受理民事补充赔偿部分?按照(法发〔2008〕11号)《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案由应当定位为劳动争议中的社会保险纠纷第二项工伤保险待遇纠纷,民事补充赔偿应当定位人格权纠纷中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第三项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一审法院又如何解决诉讼程序上的问题?

在广东省地区,广东省高院对下级法院的指导意见(注5)中明确:人民法院受理职业病劳动争议案件后,劳动者根据《民法通则》第119条的规定向用人单位请求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可一并审理。对该规范进行字面解释也就是说:法院不论劳动者有没有在劳动仲裁中提出民事补充赔偿项目申诉请求,只要在法院受理职业病劳动争议案件后,劳动者向法院增加了民事补充赔偿项目的诉讼请求,法院可以一并在该案件中进行审理。下级法院如果完全接受广东省高院的指导意见,诉讼程序上所面临的困惑和尴尬将迎刃而解。从案件类型上来说,一个案件不需要分割为两个案件来处理,不需要一个审判庭审理工伤保险待遇纠纷、另一个审判庭审理民事补充赔偿,两案将在一个审判庭一并进行审理;从案由上来说,劳动者在一审法院最初立案,案由必然确定为工伤保险待遇纠纷,案件受理后增加民事补充赔偿项目的诉讼请求,对立案庭案由归类上不至于引起混乱和无所适从。

再说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笔者认为劳动者在劳动仲裁中提出的申诉请求是否包括 民事补充赔偿项目,已经并不重要。实践操作上,笔者还是建议在劳动仲裁程序中的申诉请求将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民事补充赔偿项目共同列出,劳动仲裁裁决结果暂且不论。如此操作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其一,省高院指导意见仅仅是指导性的规范,并没有成为法律法规,更何况该指导性规范还不是从最高院下发的指导性规范,而且上级法院与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其

二、案件受理审查是形式上的审查,审查重点在于主体上的适格、请求以及事实理由是否具体、是否属于受理范围和管辖范围。现实中在劳动仲裁中受理过程也会出现民事补充赔偿项目因为受理范围被卡住,实际操作中,工伤保险待遇项目与民事赔偿项目并不能完全彻底的割开,就以当地发生的交通费用为例,该费用在《工伤保险条例》中并没有陈列,可以说是属于民事赔偿项目,但实际在劳动仲裁中依然可以得到裁决;其

三、各地法院受一些特别因素影响,并不一定完全服从省高院关于程序的指导意见,劳动者要求民事索赔在民事补充赔偿上的程序设置没有立法确认上述对劳动者有利的模式,法律或许允许民事补充赔偿,但程序设置上部分法院要求另案起诉,不能一并审理就留下另案中民事赔偿部分举证责任和归责原则等全面展开,导致案件变得复杂。能够在劳动仲裁中将民事补充赔偿项目请求一并提出,对案件的调解和解和案件下一步的法院立案争取到了很多有利空间。

(三)工伤社会保险待遇项目又包括哪些?民事赔偿项目可以提出那些请求?民事补充赔偿项目又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住院伙食补助费、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劳动能力鉴定费。以上九种费用显然属于工伤社会保险待遇项目,除此之外还有医疗期工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停工留薪期间护理费、安家补助费等。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规定:人身伤害民事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康复期间和继续治疗的康复费和护理费、后续治疗费、丧葬费、死亡补偿费、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交通住宿误工等合理费用、精神损害抚慰金等。首先要申明,职业病案件实体上既然是以工伤保险待遇支付作为基础,民事赔偿作为补充模式,虽然工伤保险待遇项目数额低、民事项目赔偿标准高,但是并没有将民事赔偿与工伤保险待之间的差额补齐的思路。以广东地区住院伙食补助费标准为例,民事赔偿标准目前是按照50元/天支付,但是工伤保险待遇要求按照民事标准的70%的比例支付,也就是35元/天。中间的差额15元/天并不能得到补充赔偿。其次要申明,工伤保险待遇中的供养亲属抚恤金与民事赔偿中被扶养人生活费外延空间不一致,工伤保险待遇中的供养亲属抚恤金仅仅是在工亡中所出现,民事赔偿中被扶养人生活费是职业病导致丧失劳动能力伤残入级或死亡就会出现的赔偿项目,两者外延空间不一样。

比较以上项目,民事补充赔偿项目包括交通费、必要的营养费、残疾赔偿金、被 扶养人生活费、后续治疗费、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交通住宿误工等合理费用、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在补充赔偿项目中比较有疑义的是残疾赔偿金和后续治疗费,残疾赔偿金与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及伤残津贴是否有重合?后续治疗费与医疗补助金是否重合?如果分析此问题,仍旧从概念入手、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方式,必然导致该部分无法分析。其实,社会保险待遇是因为参加了社会保险,社会保险统筹其目的是用来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保障劳动者因工伤残或者职业病伤害获得医疗救济和经济补偿。社会保险缴费费用也有劳动者个人部分和单位缴纳部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付出了对价才享受有保险待遇权益,因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及伤残津贴并不是残疾赔偿金,医疗补助金也不是后续治疗费,相互之间并不重合。在苏某诉宝石工艺公司工伤保险待遇再审判决中,再审法院是支持了苏某的残疾赔偿金等民事补充赔偿项目,驳回了后续治疗费。驳回后续治疗费判决说理部分并非详细,但仍旧有迹可循,其中再审判决说理陈述为“至于后续治疗费、常规检查费、疗养费、肺灌洗治疗费等治疗、诊疗项目,因这些项目均已在工伤保险待遇中有明确规定,不属于民事赔偿项目,故本院不予支持。”法律适用上取用“《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治疗工伤所需要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该说理和法律适用并非否认用人单位不需要支付后续治疗费,而是将未实际发生的费用留待实际发生后从工伤保险待遇中予以补偿。笔者将后续治疗费落入民事补充赔偿项目,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因为用人单位经常出现不为职业病患者参加社会保险,职业病患者享受不到保险待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40条所规定社保基金先行支付制度在目前来说还仅仅是一种理论,不具备可操作性;另外一方面,后续治疗费是指对损伤经治疗后体征固定而遗留功能障碍确需再次治疗的或伤情尚未恢复需二次治疗所需要的费用(注7),从后续治疗费概念上来说,后续治疗费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职业病患者更需要提前得到该费用治疗、稳定病情,不能按照保险待遇滞后补偿,后续治疗费作为民事补充赔偿更为合理。

(四)、民事赔偿项目如何计算?

民事补充赔偿项目中的交通费、必要的营养费、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后续治疗费、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交通住宿误工等合理费用、精神损害抚慰金计算方法,遵循的法律依据仍旧是《民法通则》及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并且参考各省交通事故赔偿标准。就苏某诉诉宝石工艺公司工伤保险待遇一案,笔者对并非实报实销的民事补充赔偿项目的计算标准分析如下: 再审判决中,苏某的残疾赔偿金是按照苏某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一审法庭辩论终结时的上一统计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计算。对这种计算方式,法律依据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6条和35条规定(注8),但再审法院对苏某适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笔者持否认态度,因为残疾赔偿金是对受害人因人身遭受损害致残而丧失全部或者部分劳动能力的财产赔偿,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以后,会减少或者丧失自己的收入。这种损失是人身损害的直接后果、是一种财产损失。苏某长时间(超过一年以上)在城镇务工是案件不争事实,其损失的收入是城镇务工的收入,并非农村的收入,因此应当按照城镇标准计算比较合理。当地法院在审理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 件时,对于户口在农村、但发生交通事故时已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且有固定收入的,计算赔偿数额按城镇居民的标准对待(注9)。基于同样法理,苏某此案残疾赔偿金按照城镇标准赔付更加合理。再审判决中,苏某的后续治疗费没有得到支持,苏某的后续治疗费未得到支持的原因,是因为苏某参加了社会保险,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后续治疗费用可以在实际发生后报销。如果在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前提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9条: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以及其他后续治疗费,赔偿权利人可以待实际发生后另行起诉;根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必然发生的费用,可以与已经发生的医疗费一并予以赔偿。因此后续治疗费的计算方式还是要依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来确定赔偿数额。同理,必要的营养费也是需要依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来确定。再审判决中,审判庭认可苏某提出精神损害抚慰金。笔者仅对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数额的参考依据作出分析,在广东省惠州地区刘某职业病赔偿一案(注10)中,刘某职业病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评定为四级伤残,法院确认其精神抚慰金为30000元,这个数额具备启发意义,但不具备参考意义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明确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过错程度、侵害的具体情节、造成的后果、获利情况、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来确定。职业病侵权行为笔者倾向于定性为从事高度危险活动致人损害行为,民事归责制度可以适用无过错责任,精神损害赔偿参考因素中的过错程度不需要过多考虑;精神损害赔偿参考因素中的后果因素是可以用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的伤残等级说明;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也可以用实在的数据予以说明;获利情况,用人单位很难自证其罪;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则主要依赖法官自由心证了。

四、结语

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还是集中在广东地区关于职业病案件的司法实践作出分析和陈述,但笔者认为:职业病案件在实体上以工伤保险待遇支付作为基础,民事赔偿作为补充模式已经是大势所趋,伴随《社会保险法》先予支付制度的贯彻,该种模式更会得到加强;民事补充赔偿项目的范畴也不需要固守陈规,应当视社会保险可以补偿的项目而适当调整;至于程序上如何操作,由于职业病案件的特殊性导致诉讼程序和诉讼主体呈现出多样性,往往需要法律工作者灵活把握。

参考文献:

1、陈聘舒《我国职业病人超过两亿》《中国青年报》2007年5月7日 注

2、(2007)东法民一初字第7261号民事判决书 注

3、(2008)东中民一终字第1901号民事判决书 注

4、(2010)东中法民再字第19号民事判决书

5、粤高法发(2002)21号《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6、详见《职业病防治法》第5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 害承担责任”。第29条:“ 用人单位对采用的技术、工艺、材料,应当知悉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对有职业病危害的技术、工艺、材料隐瞒其危害而采用的,对所造成的职业病危害后果承担责任”。

7、详见《浅析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后续治疗费问题 》,作者:郑州市中原区法院韩战杰,发布时间:2010-08-30 16:18:56 注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6条和35条规定

9、《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公安厅关于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7条规定:受害人的户口在农村,但发生交通事故时已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且有固定收入的,在计算赔偿数额时按城镇居民的标准对待。

孕前如何补充营养 篇3

孕前营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青春期少女营养不良会推迟月经初潮年龄,导致月经稀少或者闭经,影响到今后的生殖能力。而妇女营养不良则会降低怀孕率,严重的营养不良甚至会导致闭经和不孕。在妊娠早期,大约有半数以上的孕妇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降低等情况,从而影响营养摄入,只能依靠孕前的体内储备。因此,孕前营养十分重要。由于许多营养素可以提前摄取,并在人体内储存相当长的时间,比如维生素C能储存60天,铁能储存125天,碘能储存1000天,钙的储存时间高达2500天,这就给准妈妈做好孕前营养创造了有利条件。许多调查资料显示,孕前营养状况好的孕妇所生的宝宝抵抗力强,患病率较低。孕前营养不良的准妈妈,体内各种营养素储备不足,如果怀孕后还不能及时补充,则胎儿发育就会受到限制。因此,从孕前3个月开始,准妈妈们就应该注意多摄取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可以多吃些水产品、瘦肉、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为宝宝的营养均衡打下良好的基础。

孕前准妈妈少吃、禁吃的食物

①孕前不能饮酒: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能使损害受精卵,造成胎儿发育迟缓,出生后智力低下。②孕前不能食用棉籽油:粗制的棉籽油含有棉酚,能使男性精子失活,女性子宫内膜及内膜腺体萎缩,子宫变小,造成不孕。③少喝或者不喝咖啡:研究表明,咖啡对受孕有直接影响,每天喝一杯以上咖啡的育龄女性受孕率仅为不喝咖啡者的一半。④少吃或者不吃烟熏食物:咸肉、火腿、香肠、咸肉、咸菜以及各种熏烤食物如羊肉串等,含有较多的致癌物——苯并芘和仲胺,能使遗传物质发生畸变导致受精卵畸形。⑤不要多吃甜食:甜食含有较高的脂肪和能量,容易导致体重增加,提高妊娠糖尿病和高血压疾病的患病风险。

孕前准爸爸也要注意营养饮食

①准爸爸也要补充叶酸:男性缺乏叶酸,会增大婴儿出现染色体缺陷的概率。②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精氨酸是精子形成的必需成分,能够增强精子活动能力,因此可以多吃鳝鱼、海参、芝麻、核桃等富含精氨酸的食物。③不宜喝可乐:研究表明市面所售的各种可乐型饮料均能直接伤害精子,影响生育能力。④不宜饮酒:酒精能降低睾酮生成速度,影响精子的生成和质量,出现睾丸萎缩、阳痿以致不孕。⑤不要吸烟:香烟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吸烟者血液循环进入生殖系统,使染色体和遗传基因发生变异,增加流产、死胎和早产的发生率。

孕前食谱推荐

清炒猪血

原料:猪血500克,姜丝、植物油、食盐、料酒适量。

做法:将猪血切成小薄方块,于开水中汆一下,捞出沥干,锅内放油烧至七分热,下猪血块及姜丝、各种调料,翻炒、起锅。

营养功效:中医认为,夫精母血是胎儿孕育的基础,猪血能养气补血,适用于血虚之人,是孕前准妈妈较好的菜肴选择。

豆豉牡蛎

原料:牡蛎500克,豆豉50克,大葱、酱油、食盐、植物油适量。

做法:将牡蛎于清水中洗净、沥干,将大葱切成葱花,热油锅,加入豆豉炒香,放入牡蛎及作料,翻炒3分钟左右,待牡蛎缩小,撒上葱花即可。

营养功效:豆豉蛋白质丰富,为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牡蛎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蛋白质,且锌含量较高,能提高免疫力,促进胎儿生长发育。

一品山药

原料:生山药500克,面粉150克,核桃仁、蜂蜜、桂花适量。

做法:将山药去皮洗净,蒸熟,碾成泥,于面粉中加适量水揉成面团,放平盘中做成小圆饼装,顶上饰于核桃仁,上笼蒸30分钟,出锅后浇上桂花蜂蜜汁即可。

补充实践 篇4

关键词:大额补充保险,资金来源,保障效果,建议

1 基本情况

云南文山州职工基本医保原有9个县级统筹地区。2001年1月实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后, 各统筹地区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个人承受能力和医疗需求状况, 分别建立了职工大额补充医疗保险。截至2012年底, 全州参加大额补充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17.5万人, 占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的98%。2012年, 职工参保患者住院达31542人次, 占参保人数的18%, 其中进入大额补充保险报销的3241人次, 占住院患者总人数的10%, 大额补充保险基金累计报销医疗费用2900万元, 平均每人近9000元。

2 主要做法

2.1 实行“四个统一”

2010年10月, 州人民政府出台职工大额补充医保州级统筹实施办法, 主要内容是实行“四个统一”:统一制度, 全州实行统一的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和政策;统一标准, 执行统一的大额补充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待遇水平、待遇调整等政策标准;统一管理, 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实行州级统筹, 统一编制和组织实施基金收支预决算, 执行统一的业务经办流程, 使用统一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结算, 即由州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结算。

2.2 创新征缴方式

县级统筹模式下, 各统筹地区在筹资政策、征缴方式、待遇标准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导致职工大额补充保险参保手续繁琐, 征缴率不高, 2011年以前征缴率平均维持在86%。按照本州2012年的参保人数、缴费标准, 征缴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 则少收保费22万元, 相差14个百分点意味着每年少收300多万元。这无疑削弱了大额补充保险基金的保障功能。按照2012年的大额偿付标准, 少收的保费可解决300多名重病患者的医疗费用。

从2011年1月起按照州级统筹模式, 执行统一的缴费标准和支付政策, 基金实行全额集中管理。大额补充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向征收机关缴纳, 并代扣代缴个人应缴纳的大额补充医疗保险费。但是, 由于退休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居住分散, 用人单位代缴代扣个人应缴纳的大额补充保险费难以做到。于是, 从2012年1月起, 个人缴纳部分改为从个人账户中划缴, 年缴纳额为84元。单位缴纳部分由用人单位按上年社平工资的0.4%缴纳, 随着社平工资的增长, 年缴费额由2012年每人120元增至2013年每人135元。

同时, 统一划账时间。每年年初由人社、财政部门根据上年社平工资联合下达缴费基数通知, 软件开发商做好缴费标准维护工作, 各级经办机构按照确定的缴费标准, 认真核对单位缴费基数。在每年的4-6月采取集中划缴的方式, 统一扣缴个人应缴部分。当月个人账户余额不足的, 下月继续扣缴, 直到扣足个人应缴保费。

2.3 完善信息系统

经办机构根据工作需要, 统一由软件公司开发适用软件。经过反复研究和多次测试, 开发出既适用单位征缴, 又适用灵活就业人员、退休异地居住个人从个人账户划缴的应用软件。同时兼顾生成财务记账数据, 实现了业务征缴系统与财务记账系统相互对接, 做到了资源共享, 保证了个人划账与财务记账数据真实完整。

3 主要效果

3.1 筹资效果

一是征缴率明显提高。2012年应征收大额补充保险费3570万元, 实际征收3482万元, 征缴率96%, 与往年平均86%的征缴率相比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单位应缴2100万元, 实缴2012万元, 征缴率为96%;个人应缴1470万元, 从个人账户划缴1470万元, 个人缴费率为100%。二是征缴效率高、成本低。各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实行“一键式”征缴, 省时省力。

3.2 保障效果

基本保险与补充保险同步建立, 可以发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作用。全州参加职工大额补充保险人数与参加基本医保人数基本一致, 参保率均达98%。11年来共收取大额补充保险费13617万元, 支出12882万元, 数以千计的重病患者减轻了医疗费用负担, 化解了因病致贫风险。

案例:脑出血患者沙某某, 2012年住院总费用226226.52元, 基本医保按最高支付限额报销45000元, 大额补充保险报销160000元, 个人负担21226.52元, 个人自负率占医疗总费用的9.3%。

据不完全统计, 享受大额补充保险待遇的职工达1.2万人次, 为7000多个家庭解决了因重病造成的实际困难, 大额补充保险的补充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4 实行“费用”判定标准

城镇职工大额补充保险是按医疗费用标准划分的。2013年4月30日以前, 凡基本医保统筹基金超过4.5万元最高支付限额的即进入大额补充保险, 大额补充保险的最高支付限额为12万元。从5月1日起, 基本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6.5万元, 超过6.5万元的即进入大额补充保险, 报销比例95%, 年内累计最高支付限额16万元。加上基本医疗保险, 参保患者一个年度内最高可报销22.5万元。

以2012年为例, 如果是按“病种”划分, 全州只有1271人次能享受大额补充保险待遇。按“费用”标准判定后, 有3241人次享受到大额补充保险待遇。实行费用判定标准, 能体现“权利和义务对等”的保险原则, 增加享受人次, 提升大额补充保险的保障功能。

参考文献

[1]文山州人民政府.文山州城镇职工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州级统筹实施办法 (文政发[2010]90号) [Z].2010.

[2]乌日图.关于大病保险的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 2013, 52 (1) :13-15.

[3]张晓.在基本医保制度中对重特大疾病进行政策界定[J].中国医疗保险, 2013, 57 (6) :42.

[4]高小莉.“大病”以医疗费用为判定标准相对公平[J].中国医疗保险, 2013, 57 (6) :43.

[5]仇雨临.“大病保险”终归是一个医疗费用的概念[J].中国医疗保险, 2013, 57 (6) :44.

补充实践 篇5

(二)报告提交的补充说明

为2011级同学下学期开学初提交社会实践

(二)报告及《形势与政策》作业做准备,我院在前两天发布了一个《关于2011级社会实践

(二)报告及《形势与政策》作业提交的说明》。通知发布后,部分同学对《说明》中有些地方不甚理解,现再次给予说明。

1、关于社会实践

(二)的活动内容认定。对2011级的同学来说,社会实践

(二)活动内容的认定,相对比较宽泛。课堂教学之外的其他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都可以。

2、关于实践教学活动

(二)方案中,可认定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六)中的其他社会调研活动规定,对2011级同学来说,若无指导教师,可在完成社会实践任务后提交的社会实践考核表上,盖上实践活动单位或所在学院的印章证明也可以。

关于社会实践

(二)报告的写作见附件。

附件一:社会实践考核表

附件二:社会实践报告写作要求。

给“心”补充营养 篇6

身体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和水等。那么,心理“营养素”有哪些呢?

美国学者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夫妻打闹并不是“一无是处”,吵吵闹闹中释放出不良情绪对双方的健康都有好处,那些长期压抑怒火的“有修养”的夫妻比那些爱“火拼”的夫妻死亡率更高。

在这项长达17年的跟踪调查中,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确定这些夫妻如何对配偶做出的令其感到不公平的行为作出反应,分析压抑愤怒以及在婚姻中长期积累怨恨对夫妻死亡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结果,在受访的192对夫妻中,26对夫妻有矛盾时双方都压抑自己的怒火,其余166对夫妻中至少一方表达出自己的愤怒。17年后,双方均压抑怒火的夫妻比那些又吵又闹的夫妻的死亡率高出近5倍。这一结果也印证了此前已有的研究结果:长期压抑愤怒会增加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等与精神压力有关疾病的几率。

自然,这项研究并非提倡夫妻打架,而是提醒人们,长期积累怨恨对健康十分不利。不管是在家庭,还是置身社会,人们都要善于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积极解决矛盾。

宣泄和疏导不良情绪,对于心理来说,便是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之一。宣泄和疏导都是维护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心理压力若长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

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它会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改正错误,进而不断完善自己。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批评,势必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毛病,固执、傲慢、自以为是,这些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与上述两点相比,最不可缺少、也是最为重要的心理“营养素”是爱。因为爱会影响到人格和品质的形成。一个从小在爱的环境中长大的人,耳濡目染了爱与被爱的快乐幸福,应该不会成为冷漠自私无耻之人。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无论是父母之爱、夫妻之爱、亲朋之爱还是同事之爱,在生命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别人尤其是自己亲人的爱,心理上会出现不平衡,进而产生障碍或疾患。

补充实践 篇7

拥有近15万名职工的新疆油田,于1997年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参考“两江”试点经验,建立起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6年来,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缴费率年年达到100%,保障了油田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

但是,基本医疗保险的功能在于保基本,即化解参保职工发生的一般大病风险,而对于少数参保职工发生的重特大疾病,因其医疗费用超过了基本医保的制度设计功能,给这类职工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006年,一名患“多脏器衰竭”的在职职工,全年发生医疗费用共计61.8万元,个人负担8.5万元,等于当年油田企业在职人员年均收入4.9万元的1.73倍;一名患有癌症的退休人员,全年发生医疗费用共计21.5万元,因其使用自费药较多,个人负担14.1万元,等于当年油田企业退休人员年人均养老金2万元的7倍。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7年建立基本医保到2006年,油田企业患有各种恶性肿瘤、白血病、器官置换等重特大疾病的参保人员共计4726人。像上述两名患者一样,仅靠基本医保难以化解其重特大疾病风险。

2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实践

在人有所望、势有所需和条件成熟的基础上,油田于2007年启动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从而进一步减轻了重特大疾病参保人员个人过重的医疗费用负担。

油田共有所属注册企业342家。在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时,就重特大疾病患者的负担情况、企业承受能力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从油田实际和补充医保的功能出发,提出了明确的补充保险原则、筹资标准和保障范围,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企业补充医保制度体系。

2.1 基本原则

坚持“雪中送炭、力所能及、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据此制定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建立制度、政策标准、管理机构、资金使用“四统一”的管理制度,即油田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补助标准、管理机构、保费提取和基金使用完全统一,形成基金的聚合力,最大限度发挥补充功能。

2.2 基金筹集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年度缴费基数,由油田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按自治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300%确定。2013年,油田中的115家中央石油石化企业补充医保的单位缴费比例由1%调整为3%;改制、地方企业等227家参保单位缴费比例由1%调整为2%。调整后,预计2013年缴费数额达27497万元,比2012年的8321万元增加19176万元。

2.3 补助标准

按现行基本医保政策报销后,参保人员按比例应承担的个人自付医疗费用;因住院个人负担的费用,在职职工超过2000元/年、退休人员超过1000元/年以上部分,由补充医疗保险按照以下比例分段予以补助:5万元及以内部分补助80%;超过5万元部分补助90%——这一政策是根据补充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本着向医疗费用高昂的重特大疾病倾斜的原则确定的,即医疗费用越高,补充保险的补助比例也越高,防止重特大疾病患者因病致贫。

2.4 补助范围

符合自治区基本医疗保险“三个目录”的医疗费用,按现行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报销后,应由个人按比例负担的费用。

因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门诊13个病种发生的超出自治区基本医疗保险“三个目录”,但由医务人员按照医学诊疗常规,根据病情需要必须使用的国药准字号和进口注册药品以及临床诊疗项目的费用。

门诊13个病种:(1)恶性肿瘤(癌症);(2)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3)重症肝炎(肝硬化);(4)人工器官置换(含心脏起搏器、心脏瓣膜、人工关节、血管搭桥、支架等);(5)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梗塞、脑血栓)后遗症;(6)组织器官移植及术后抗排异治疗;(7)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8)血友病;(9)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0)帕金森综合症;(11)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12)肺纤维化;(13)重症肌无力。

3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运行效果

经过7年的运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在化解重特大疾病风险、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和维护边疆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案例一:刘师傅,男,46岁,在职人员。因患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012年7月—2013年6月,多次住院,共发生医疗费用911428.89元。基本医疗保险报销654418.15元,补充医疗保险补助219367.88元,个人自负37642.86元,分别占总费用的72%、24%和4%。

案例二:张师傅,男,52岁,在职人员。因患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012年7月—2013年6月,多次住院,共发生医疗费用866528.4元。基本医疗保险报销603211.64元,补充医疗保险补助221851.32元,个人自负41465.44元,分别占总费用的69%、26%和5%。

案例三:朱师傅,女,69岁,退休人员。因患卵巢癌,2012年7月—2013年6月,多次住院,共发生医疗费用988208.74元。基本医疗保险报销846017.92元,补充医疗保险补助118125.02元,个人自负24065.8元,分别占总费用的86%、12%和2%。

上述三个案例显示,在化解重特大疾病风险上,基本医保发挥了主体作用,企业补充医保所发挥的作用仍然是雪中送炭的补充作用。朱师傅说:“由于退休早,养老金少,家里没有积蓄。如果没有补充保险,我个人要负担14万还多,每年养老金3万元,不吃不喝也得还四五年。补充保险给我报了将近12万,不仅减轻了我的经济压力,更减轻了精神负担,增强了生活的勇气。”

据统计,仅2012年,油田发生的医疗费用在20万元以上的重特大疾病患者共有303人。其中,20万元至29万元的共有184人,30万元以上的有119人。他们都像刘师傅、张师傅、朱师傅一样,在享受基本医保待遇的同时,得到企业补充保险的补助,补助金额高的超过20万元,低的4万元,没有一户因病致贫或返贫,充分显示了两个层次的保障合力和效力,企业也因此增强了凝聚力和发展动力。与此同时,根据“住院个人负担的费用,在职职工超过2000元/年、退休人员超过1000元/年以上部分,5万元以内部分补助80%”的补充医保规定,2012年因一般大病住院的13026名患者也享受到补充保险的补助。

4 几点体会和思考

4.1 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维护了职工权益,提升了幸福指数

油田决策层深谙社会保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从讲政治的高度履行社会保障的社会责任,不仅依法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而且主动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补充保险,明确提出“要让每一个油田职工都成为一份边疆的维稳力量、发展力量”。直观地看,补充医保减轻了重特大疾病患者的经济负担;深层次看,却起到了为边疆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积聚正能量的作用,其背后的社会效益远远超过经济效益。尽管油田为此每年需要多缴纳补充医疗保险费19176万元,但这笔投入提升了油田职工的幸福指数和边疆的和谐指数,最有价值。

4.2 加强科学决策和组织领导

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油田把出钱、出力与出智结合起来,在建立健全各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的同时,专门成立了油田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是:(1)负责决定年度补充医疗保险费的缴费比例;(2)决定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运作方式;(3)审定基金预算计划和决算报告;(4)监督检查政策执行和基金收支运行情况;(5)决定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政策调整;(6)组织协调和决定其他重大事项。7年来,管委会发挥了决策、组织、协调作用,实现了“三从三到”:一是补充医保从无到有,满足了近15万参保职工多层次的需求,年年实现基本医保与补充医保参保率、缴费率的两个100%;二是缴费标准从低到高,补充医保的缴费“调标”已纳入管委会的首要职责,标志着形成了一种机制,为补充医保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动力,增强了后劲;三是保障能力从弱到强,2007年补充医保初建时,重特大疾病参保患者年人均可享受4万元补助,随着筹资标准的提高,补助水平水涨船高,2012年人均达到6万元,增强了保障功能,全油田7年来没有发生因病致贫的。

4.3 与基本医保缴费年限挂钩,建立分担机制

油田规定,参加企业补充医保的人员,其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男满25年、女满20年以上的(2007年1月1日之前的年限,按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视同缴费和实际缴费年限计算;2007年1月1日之后的年限,按照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实际缴费年限计算),退休后可继续享受退休人员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待遇,企业和个人不再缴费;退休时未达到规定缴费年限的,由个人参照本人职工基本医保缴费基数,按当年规定的补充医保缴费比例,一次性补缴后方可享受退休人员企业补充医保待遇。一次性补缴有困难的,可以按照当地个体灵活就业人员缴纳职工医保费的办法按年度缴纳,享受相应的补充医保待遇,直至缴足规定的缴费年限后不再缴费,享受退休人员补充医保待遇。运行实践表明,设定缴费年限,实行筹资分担,既是与基本医保紧密衔接的有效举措,又能确保补充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7年来,企业补充医保基金年年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参考文献

[1]王正芹.对推进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思考[J].铁路工程学报.2005(3):38-40.

[2]新疆油田公司人事处.新疆油田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办法(油新人字[2010]44号)[Z].2010.

补充实践 篇8

◎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的企业所得税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规定,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进而《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27号)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于原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的不同点有:①支付的对象不同。老政策规定支付补充养老保险费和补充医疗保险费的对象是全体雇员,新政策规定的对象为投资者或者职工。②规定支付标准的权限主体不同。老政策规定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或标准,新政策规定为按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将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权限废除,避免全国各地执行标准不一致,改按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执行。

1. 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的计算基数

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工资、薪金总额,《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第二条规定,是指企业按照本通知第一条规定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和,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其工资、薪金,不得超过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的限定数额;超过部分,不得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也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第一条规定,所谓合理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因此,财税[2009]27号文件中的工资总额应该等同于国税函[2009]3号文件中的工资、薪金总额,其计算口径应该和计算职工福利费支出、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工会经费支出所用的工资、薪金总额一样,都是按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额。《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8]1081号)的“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填报说明”规定,“工资薪金支出”:第1列“账载金额”,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填报。第2列“税收金额”,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填报。如第1列≥第2列,第1列减去第2列的差额填入第3列“调增金额”。如第1列<第2列,第2列减去第1列的差额填入第4列“调增金额”。

2. 执行时间衔接涉税问题

财税[2009]27号的发布日期和执行起始日不同,要求从2008年1月1日执行,而该文件的发文日期是6月2日,已过汇算清缴期,纳税人无法在汇算清缴时执行,只能在汇算清缴期过后再按规定重新计算2008年度税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因此,应该可以理解为不要加收滞纳金。如果纳税人因财税[2009]27号文件规定而涉及多缴税款的,纳税人可以按规定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如果纳税人因财税[2009]27号文件规定而涉及补税的,税务机关可以要求纳税人补缴税款,但不得加收滞纳金。

3. 企业只为少数职工支付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扣除问题

企业只为少数职工支付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是否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27号)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根据上述规定,“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如果不是全体员工都参加补充保险,那么就不能使用职工工资总额作为扣除基数。

[例1】振兴股份公司2009年为职工实际支付的工资、薪金总额为500万元,均系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该企业2009年按工资、薪金支出总额的7%为职工支付补充养老保险费、3%补充医疗保险费。即支付补充养老保险费35万元,支付补充医疗保险费15万元。按财税[2009]27号文件规定,该公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税前扣除的补充养老保险费和补充医疗保险费限额均为500×5%=25 (万元)。补充养老保险超标(35-25)=10 (万元),补充医疗保险不超标,可以扣除15万元,因此,该公司2009年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5-25)=10 (万元),注意两项分别在限额内扣除,不可合计使用。

◎补充医疗保险金、补充养老保险金的个人所得税征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财税字[1997]144号文件规定:“企业和个人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并向指定金融机构实际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不计入个人当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金,应将其超过部分计入个人当月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国税函[1999]615号批复中也明确:“对职工取得的补充养老保险金应全部计入发放当月个人的工资、薪金收入,合并计征个人所得税。”即根据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可在税前扣除,但是单位为职工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必须在税后扣除。

[例2】北京市某企业职工刘某于2009年7月取得工资、薪金5000元,另外该企业为刘某缴付超过北京市政府规定比例的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3000元,则刘某2009年7月份应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计算如下:(5000+3000-2000)×20%-375=825(元)

◎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从薪酬的本质出发,规定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也即凡是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所给予或付出的所有代价(对价),均构成职工薪酬。因此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是职工薪酬核算的范畴,在“应付职工薪酬”下可设“补充社会保险费”,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不是工资总额的组成部分,只是以工资总额作为计算依据,并不是企业的人工费用,不属于生产成本中的直接人工,所以应该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记入管理费用科目。由职工个人负担的补充保险费,由企业代扣代缴,从职工工资中代扣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其他应付款——职工个人保险费”。

如何给腹泻犊牛补充体液 篇9

犊牛腹泻是引起脱水和酸中毒最常见的重要原因, 体液疗法是矫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恢复牛体机能的重要手段。腹泻犊牛在禁食期间, 可饮服糖盐水, 以补充体液。方法是把烧开灭菌的温水, 在每升水中加入2汤匙白糖和2~3 g食盐, 溶化后饮牛, 不限量, 自由饮用。能及时补充因腹泻而失去的水分和盐, 还能促进肠道废物和毒素的排出。如能饮牛口服液盐 (取盐3.5 g、小苏打2.5 g、氯化钾1.5 g、糖20 g溶于1 000 m L水中) , 补充和调节电解质平衡, 解毒和治疗奶泻的效果更好。

有机补充丰富教学内容 篇10

一、把握时代脉博, 及时补充教学信息

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是瞬息万变的, 新情况、新事物总在不断出现, 教材的更新换代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教师应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及时为教育内容赋予新的意义, 使教学紧跟时代步伐。例如, 教学“折扣”一课, 课本上只呈现了一道普通的打折题目, 然而近几年, 随着商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商家们又想出了许多新的打折方法, 这些都没有及时地写进课本。教学前, 笔者特地收集了一些关于商品打折的广告, 把它们改编成例题, 及时补充进教材, 供学生研究。问题一:“全场名牌运动服1~5折出售。”1~5折出售是什么意思, 商家真的会把所有商品按1折出售吗?问题二:“买100送50, 多买多送。”买100送50是什么意思, 相当于打5折吗?通过研究, 学生认为商家只会把几件商品按1折出售, 绝大多数商品都会按5折出售。买100送50, 并不等于打5折, 因为只有满100时才送50, 买99元的商品, 商家是不会送的;同样, 买199元的商品商家也只会送50, 并且这个50不是现金, 而是购物券, 逼着你再次购物。通过补充信息学生懂得了, 商家始终是精明的, 消费者购物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要被所谓的“惊喜价”“跳楼价”等标语迷惑了双眼。

二、补充数学背景资料, 丰富数学的文化积淀

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数学知识把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料与数学趣闻等引入课堂, 给数学增添一些文化的气息, 让学生特别喜欢。如教学“比的意义”, 笔者对这一平淡的内容进行了背景资料的采掘:早在100多年前, 德国心理学家弗希纳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 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给与会的朋友展示了五个大小各异的长方形, 尺寸分别是5×8、9×10、12×27、8×13、21×34, 并要求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图形, 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5×8、8×13、21×34这三个长方形。丰富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美、数学的丰富、数学的有趣, 使学生更乐于接近数学。

三、补充习题, 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补充文字 疏通思路 篇11

分析与解此题没有涉及数量,只涉及分率,这容易使我们的解题思路受阻。但只要在不违背题意的原则下,将题目补充成“缸内装有一些水。当水结成冰时,体积会增加(水的) ,当冰化为水时,体积会减少(冰的)几分之几?”我们的解题思路就会明晰起来。

解法一当水结成冰时,体积会增加(水的) ,就是说冰的体积会是水的 1+=。把水的体积看作单位“1”,那么冰的体积就是 。所以当这块冰化为水时,体积会由 减少到1,减少的体积就是-1= ,占冰的=。即,当冰化为水时,体积会减少 。

解法二“当水结成冰时,体积会增加(水的) ”,因此可以把水的体积看成11份,增加的体积看成1份。这样,冰的体积就看成了11+1=12(份)。所以当12份的冰化为11份的水时,体积会减少12-11=1(份),减少的体积占冰的体积的12= 。即,当冰化为水时,体积会减少 。

解法三由题意知,冰的体积=水的体积?+ )=水的体积。显然,水的体积=冰的体积=冰的体积 )。这说明,当冰化为水时,体积会减少 。

上古汉语双音补充结构研究 篇12

1. 上古“动+动”补充结构研究

上古时期,在汉语双音句节韵律之制约下,产生了一些“动+出”、“动+入”、“动+走”、“动+下”、“动+至”、“动+见”、“动+中”、“动+为”、“动+去”、“动+上”、“动+起”、“动+来”、“动+开”、“动+失”、“动+灭”、“动+毁”、“动+伤”、“动+死”、“动+绝”、“动+通”、“动+定”、“动+惊”、“动+动”、“动+毕”、“动+得”、“动+成”等“动+动”双音连谓结构;在长期反复的语用中,“动+入”、“动+出”、“动+去”、“动+走”、“动+下”、“动+至”、“动+见”、“动+中”、“动+为”等中“出”、“入”、“去”、“走”、“下”、“至”、“见”、“中”、“为”等由行为动词弱化为趋向动词或结果动词,由位于第一个动语之后作第二个动语演化为作动语的补语,致使“动+入”、“动+出”、“动+去”、“动+走”、“动+下”、“动+至”、“动+见”、“动+中”、“动+为”等由“动+动”双音连谓结构重新分析为“动+趋”、“动+结”双音补充结构。

1.1 上古“动+出”补充结构的形成

上古时期,在汉语双音句节韵律之制约下,产生了一些“动+出”双音语法结构,常见的有“走出、逃出、逐出、亡出、斥出、脱出、涌出、跳出、呼出”等,在上古文献中有两种应用情况。

1.1.1“动+出”为连谓结构

“动+出”为连谓结构,在句中作谓语,其中“出”为行为动词,位于第一个动语之后作第二动语。例如:

(1)颛犬走出,公使杀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2)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国语·晋语三》)

(3)群公既皆听命,相揖趋出。(《尚书·周书·康王之诰》)

(4)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史记·外戚世家》)

(5)赵人多为张耳、陈馀耳目者,以故得脱出。(《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上述5例中“逐出、趋出、斥出、脱出”均为“动+动”连谓结构,“逐”、“趋”、“斥”、“脱”为行为动词作第一动语,“出”为行为动词作第二动语,例(1)、(3)“走出”、“趋出”前后两个动语表示修饰与被修饰关系,前个动语“走”、“趋”修饰后个动语“出”,“走出”意为“从里面奔跑着出到外面”,“趋出”意为“疾步而退出到外面”;例(2)、(4)“逐出”、“斥出”、“脱出”两个动语表示的是不同人物前后相续的两个动作行为,例(2)“逐出”意为“驱逐而(使之)离开”,例(4)“斥出”意为“斥逐而(使之)离开”,例(5)“脱出”两个动语表示的是同一人物前后相续的两个动作行为,“脱出”意为“摆脱而离去”。

1.1.2“动+出”为补充结构

上古时期,在经常反复的语用中,“动+出”中“出”逐渐由行为动词弱化为趋向和结果动词,导致“动+出”由“动+动”连谓结构重新分析为“动+趋”、“动+结”补充结构。

1.1.2.1“动+趋”补充结构

“动+出”之“出”由行为动词逐渐弱化为趋向动词,由位于动语后作第二个动语逐渐演化为作补语,由表示人物“由里面出到外面”的动作行为逐渐演化为表示人物活动或事物变化“由里到外”、“由隐到显”之趋向,致使“动+出”由“动+动”连谓结构重新分析为“动+趋”补充结构。例如:

(1)管仲走出,君以宾客之礼再拜送之。(《管子·中匡》)

(2)昭侯知逐出,故藏弊裤。(《韩非子·内储说上》)

(3)子孙贫困,一旦亡出,从其亲戚,六也。(侯应《对问罢边备事状》)

(4)山崩地裂,水泉涌出。(汉元帝《灾异求言诏》)

(5)上帝还资,后土顾怀,玄符灵契,黄瑞涌出。(扬雄《剧秦美新》)

上例中“走出、逐出、亡出、涌出”均为动趋式补充结构,“出”均为趋向动词作补语,表示“出来”意义。例(1)“逐出”意为“追赶出来”,例(2)“走出”意为“步行出来”,例(3)“亡出”意为“逃亡出来”,例(1)、(2)、(3)之“出”表示动语“走、逐、亡”动作行为“由里到外”之趋向;例(4)“涌出”意为“喷涌出来”,“出”表示动语“涌”活动变化“由里到外”之趋向;例(5)“涌出”意为“涌现出来”,“出”表示动语“涌”发展变化“由隐到显”之趋向。

在上古文献中,“动+出”动趋式补充结构之后常带介宾处所补语,构成“动趋+介宾”结构形式。例如:

(6)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左传·哀公元年》)

(7)薛公释戴逃出于关,三晋称以为士。(《战国策·燕策二》)

例(6)、(7)中“逃出”意为“逃亡出来”,为动趋式补充结构,后带介宾补语“自窦、于关”表示“逃出”之所,介宾补语“自窦、于关”均可提到“逃出”之前作状语,可译为“从窦逃亡出来、从关逃亡出来”。

1.1.2.2“动+结”补充结构

在上古文献中,产生了“动+出”动结式补充结构,其后常带处所宾语,构成“动结+处宾”语法结构形式。例如:

(1)走出门者何,白马也。(《韩非子·内储说上》)

(2)呼出心与肺。(《黄帝难经·第四难》)

(3)然时有亡出塞者,七也。(侯应《对问罢边备事状》)

(4)王莽斥出王闳。(王闳《上书谏尊宠董贤》)

(5)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跳出沙土。(李寻《塞河议》)

上例中“走出、呼出、亡出、斥出、跳出”均为动结式补充结构,补语“出”表示动语“走、呼、亡、斥、跳”动作的完成,其后均可加完成态助词“了”;例(1)、(2)、(3)、(5)中宾语“门”、“心与肺”、“塞”、“沙土”为“走出、呼出、亡出、跳出”之处,例(4)中宾语“王闳”为“斥出”之人。

1.2 上古“动+入”补充结构的形成

上古开始,在汉语双音句节韵律之制约下,产生了一些“动+入”双音语法结构,主要有“引入、导入、延入、驰入、陷入、退入、飞入、投入、流入、进入、走入、侵入、呼入、吸入、收入、取入、送人、带入”等,在上古文献的应用中表现出两种情况:

1.2.1“动+入”为连谓结构

“动+入”为连谓结构,在句中作谓语,其中“入”为行为动词,位于第一个动语之后作第二动语,表示“由外进入到里”意义。例如:

(1)故强为之请,以取入焉。(《左传·定公六年》)

(2)今人主以其清洁也进入。(《韩非子·外储说石下》)

(3)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战国策·齐策四》)

(4)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战国策·燕策一》)

(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6)周公导入。……周公不导坐。(《说苑·指武》)

(7)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史记·季布列传》)

(8)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上例中“取入、进入、延入、收入、呼入、导入、引入、驰入”均为连谓结构,“入”均为行为动词作第二个动语,均表示“由外进入到里”意义。“取入、延入、收入、呼入、导入、引入即“取(之)入”、延(之)入、收(之)入、呼(之)入、导(之)入”、引(之)入,两个动作行为不是同一主语发出的,其间均省略兼语代词“之”,“之”既是第一个动语的宾语而又是第二个动语的主语;例(2)“进入”即“进与入”,为两个同义动词构成的连谓结构,意为“收进与入进”;例(8)“驰入”两个动语的动作行为是同一主语发出的,第一个动语是修饰第二个动语的,“驰入”即“驰(而)入”,意为“奔驰着进入”。

1.2.2“动+入”为补充结构

上古时期,在高频率的语用中,“动+入”中“入”由行为动词逐渐弱化为趋向动词,由位于动语之后作第二个动语演化为补语,由表示“由外进入到内”的动作行为演化为表示动作行为“由外到内”的趋向。

1.2.2.1“动趋+介宾”

在上古文献中,产生了一些“动入+介宾”结构形式,“入”为趋向动词作补语,与动语构成动趋式补充结构,后常带双音介宾处所补语。例如:

(1)吕锜梦射月,中之,退入于泥。(《左传·成公十六年》)

(2)晋侯惧而退入于房。(《左传·襄公十年》)

(3)田中之潦,流入于海。(《淮南子·说林训》)

(4)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史记·乐毅列传》)

(5)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入于道路。(《新序·杂事》)

上述5例“退入、流入、投入、收入、进入”均为动趋式补充结构,语义指向其后的介宾处所补语“于泥、于房、于海、于燕、于道路”;其中“入”均作补语,表示动语“退、流、投、收、进”行动或流动“由外到内”的趋向。

1.2.2.2“动趋+处宾”

在上古文献中,产生了一些“动入+处宾”结构形式,“入”为趋向动词作补语,与动语构成动趋式补充结构,后常带双音处所宾语。例如:

(1)延入翼室,恤宅宗。(《尚书·周书·顾命》)

(2)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左传·成公二年》)

(3)外宅粟米、畜产、财物诸可以佐城者,送入城中。(《墨子·杂守》)

(4)毋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之。(《韩非子·难势》)

(5)吸入肾与肝。(《黄帝难经·第四难》)

(6)汉王伤,走入成皋。(《史记·项羽本纪》)

(7)西破秦军濮阳东,秦兵收入濮阳。(《史记·项羽本纪》)

(8)周丘得节,夜驰入下邳。(《史记·吴王濞列传》)

(9)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史记·李斯列传》)

(10)其后汉方南诛两越,不击匈奴,匈奴亦不侵入边。(《史记·匈奴列传》)

(11)(马)坠入深渊,难以复出。(《说苑·正谏势》)

(12)近臣侍侧,尚不得着钩带入房。(薛宣《奏事》)

(13)臣以元寿二年六月戊午仓卒之夜,以新都侯引入未央宫。(元王皇后《置宗师诏》)

上例中“延入、陷入、送入、坠入、飞入、吸入、走入、收入、进入、驰入、延入、侵入、带入、引入”均为动趋式补充结构,语义指向其后的名词性处所宾语;其中“入”均作补语,表示动语“延、陷、送、坠、飞、吸、走、收、进、驰、延、侵、带、引”动作“由外到内”的趋向。

1.3 上古“动+去”补充结构的形成

上古时期,在汉语双音句节韵律的制约下,产生了一些“动+去”双音语法结构,常见的有“解去、化去、归去、辞去、释去、引去、过去、出去、起去、持去、送去、取去、上去”等,在上古文献的应用中表现出两种情况。

1.3.1“动+去”为连谓结构

上古开始,行为动词“去”常居于动语后作第二个动语,构成“动+去”双音连谓结构。例如:

(1)击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吴子·料敌》)

(2)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战国策·齐策四》)

(3)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去。(《史记·陈丞相世家》)

(4)群盗吴广等西略地,过去弗能禁。(《史记·李斯列传》)

(5)四人为寿已毕,起去。(《新序·善谋下》)

(6)妃求去,王乃上书谢归去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上述例句中“引去、辞去”均为双音连谓结构,表示两个动作行为,除了例(4)中“去”表示“往”义外,他例中“去”均表“离去、离开”义。例(1)中“引去”意为“引导而(使之)离去”;例(2)中“辞去”意为“辞别而离去”;例(3)中“出去”意为“遁出而离去”;例(4)中“过去”意为“经过与来往”;例(5)中“起去”意为“起身而离去”;例(6)中“归去”意为“(令之)返回(娘家)离开”。

1.3.2“动+去”为补充结构

上古晚期,在长期的语用中“动+去”中“去”由行为动词逐渐弱化为趋向动词,由位于动语之后作第二个动语演化为作补语,由表示动作行为演化为表示行动变化的趋向,导致“动+去”由“动+动”连谓结构演化为“动+趋”补充结构。例如:

(1)天子以为化去不死也。(《史记·封禅书》)

(2)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乃上去。(《史记·孝武本纪》)

(3)博望侯至,匈奴兵引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4)时时着书,人又取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5)汉救兵亦到,胡骑遂解去。(《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6)送去归泣而望之。(《列女传·母仪传》)

(7)夜半,仇家果至,断头持去。(《列女传·节义传》)

上例中“化去、上去、引去、解去、送去、持去”均为动趋式补充结构,表示行动变化与趋向关系,“去”均为趋向动词作补语,可释义为“掉、来、走”,表示动语“化、上、引、解、送、持”行为变化“由有到无、由此到彼、由近到远、由下到上”之趋向。

上古晚期,“动+去”补充结构产生之后,后常带人物对象宾语,构成“动趋+人物宾”结构形式。例如:

(1)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此珠妾之系臂也,君不幸,妾解去之。(《列女传·节义传》)

上述例句中的“释去、解去”均为动趋式补充结构,后带人物对象宾语“张仪、之”,趋向动词“去”表示“走、掉”意义,“释去”即“放走”,“解去”即“脱掉”。

1.4 上古“动+走”补充结构的形成

上古时期,在汉语双音句节韵律的制约下,产生了少量“动+走”双音语法结构,如“亡走、遁走、退走、击走”等,在上古文献中表现出两种应用情况。

1.4.1“动+走”为连谓结构

上古晚期,行为动词“走”开始居于动语之后作第二个动语,构成“动+走”双音连谓结构,表示“逃跑”意义。例如:

(1)白公父建亡在郑,郑杀之,白公亡走吴。(《史记·楚世家》)

(2)齐闵王之败济西,亡走。(《史记·乐毅列传》)

(3)击匈奴,匈奴遁走。(《史记·文帝本纪》)

(4)单于之遁走,其兵往往与汉兵相乱而随单于。(《史记·匈奴列传》)

(5)王开明拒战不利,退走武阳。(扬雄《蜀王本纪》)

(6)後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史记·扁鹊列传》)

上例中的“亡走、遁走、退走”为双音并列连谓结构,“走”均表示行动“逃跑”意义。例(1)、(2)、(3)、(4)“亡走、遁走”两个成分意义相同,意为“逃亡、逃遁、逃跑”;例(5)、(6)“退走”即“却而走”,“退”意为“退却”,“走”意为“逃跑”;例(1)、(5)补语“吴”与“武阳”表示第二动语“走”所到的处所。

1.4.2“动+走”为补充结构

上古晚期,“动+走”中“走”逐渐弱化,由表行为动词逐渐演化为结果动词,由位于动语后作第二动语演化为作补语,由表示动词“逃跑”意义演化为表示动词“败”意义,导致“动+走”由“动+动”连谓结构重新分析为“动+结”补充结构,后常带人物宾语,构成“动结+人物宾”结构形式。例如:

(1)蒙公为秦击走匈奴。(《盐铁论·伐功》)

(2)陈馀击走常山王张耳。(《史记·张丞相列传》)

(3)其既归,西击走月氏。(《史记·匈奴列传》)

(4)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幕北。(《史记·大宛列传》)

上述例句中“击走”均为动结式补充结构,表示行动与结果关系;动语“击”意为“打”,补语“走”意为“败”,“击走”意为“打败”;其后人物宾语“匈奴、常山王张耳、月氏、单于”,为“击走”之对象。

1.5 上古“动+下”补充结构的形成

上古时期,在汉语双音句节韵律的制约下,产生了少量“动+下”双音语法形式,常见的有“驰下、攻下、坐下”等,在上古文献中表现出两种应用情况。

1.5.1“动+下”为连谓结构

上古晚期,行为动词“下”开始居于动语之后作第二个动语,构成“动+下”双音连谓结构,表示动作“向下”意义。例如:

(1)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史记·项羽本纪》)

(2)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史记·项羽本纪》)

上例中“驰下”即“驰而下”,意为“奔驰向下(冲杀)”,“驰”为“奔驰”义,“下”为“向下”义,“驰”与“下”两个动作行为是前后相承关系。

1.5.2“动+下”为补充结构

上古晚期,在长期的语用中,“动+下”之“下”逐渐弱化,由行为动词演化为结果动词,由位于动语后作第二动语演化为作补语,由表示动词“向下”意义演化为表示动词“取、得”意义,导致“动+下”由“动+动”连谓结构重新分析为“动+结”补充结构。例如:

(1)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下七十城以复齐。(《战国策·燕策二》)

(2)初,燕将攻下聊城,入或谗之。(《战国策·齐策六》)

(3)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史记·高祖本纪》)

(4)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史记·陈丞相世家》)

(5)彭越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史记·彭越列传》)

上例中“收下、攻下”均为动结式补充结构,动语与补语表示行动与结果关系,补语“下”意为“取、得”,表示动语“收”、“攻”动作的结果;其后宾语“七十城、聊城、代地、荥阳城、睢阳、外黄十七城”为动结式补充结构“收下、攻下”的处所。

1.6 上古“动+至”补充结构的形成

上古时期,在汉语双音句节韵律的制约下,产生了一些“动+至”双音语法结构,常见的有“走至、驰至、追至、来至、归至、送至、转至”等,在上古文献中有两种应用情况。

1.6.1“动+至”为连谓结构

上古中期,行为动词“至”开始居于动语之后作第二个动语,构成“动+至”双音连谓结构,表示行动“到达”意义。例如:

(1)又有呼而走至者。(《左传·昭公十三年》)

(2)二子待君,日晏,公不来至。(《吕氏春秋·处方》)

(3)已约,归至,杀宁喜。(《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

(4)道路不通,暴兵来至。(《逸周书·月令解》)

(5)孟尝君恐追至。(《史记·孟尝君列传》)

上例中“走至、来至、归至、追至”均为连谓结构,“至”作第一个动语“走、来、归、追”之第二个动语,表示行动“到达”意义。“走至”意为“跑着而到达”,“来至”意为“远来而到达”,“归至”即“返归而到达”,“追至”即“追赶而到达”。

1.6.2“动+至”为补充结构

上古晚期,在高频率的应用中,“动+至”之“至”语法语义逐渐虚化,由位于动语后作第二动语演化为作补语,由表示行动“到达”意义虚化为表示行动之结果“到”意义,导致“动+至”由“动+动”连谓结构重新分析为“动+结”补充结构。

1.6.2.1“动结+处所宾”

在上古晚期汉语中,“动+至”补充结构多带处所宾语,构成“动结+处所宾”结构形式,补语“至”为结果动词“到”义,语义指向前面的动语,表示动语行动的结果。例如:

(1)今者,臣来至境。(《战国策·中山策》)

(2)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史记·项羽本纪》)

(3)代王驰至渭桥。(《史记·孝文本纪》)

(4)卻克怒,归至河上。(《史记·晋世家》)

(5)群臣居守,皆送至霸上。(《新序·善谋下》)

(6)郁成王亡走康居,桀追至康居。(《史记·大宛列传》)

(7)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汉武帝《报车千秋》)

上例中“来至、驰至、归至、走至、送至、追至、转至”均为动结式补充结构,补语“至”表示动语“来、驰、归、走、送、追、转”行动的结果;宾语“境、平原、渭桥、河上、霸上、康居、未央椒房”表示补充结构“动+至”的处所。

1.6.2.2“动结+对象宾”

在上古晚期汉语中,动结式补充结构“动+至”或连带对象宾语,构成“动结+对象宾”结构形式,此中补语“至”表示动词“给”意义,语义指向前面的动语,表示动语行为的结果。例如:

“送至”为“动+结”,动语与补语是行动与结果关系,宾语“令狐”表示补充结构“送至”的对象。

1.7 上古“动+见”补充结构的形成

上古时期,在汉语双音句节韵律的制约下,产生了少量“动+见”双音语法结构,如“望见、闻见、梦见”等,在上古文献中表现出两种应用情况。

1.7.1“动+见”为连谓结构

上古中期开始,常见的“动+见”双音连谓结构有“望见、闻见、梦见”等。例如:

(1)登铁上,望见郑师众,太子惧。(《左传·哀公三年》)

(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3)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荀子·不苟》)

(4)耳目者,所以闻见也。(《管子·心术》)

(5)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战国策·秦策二》)

上例中“望见、梦见、闻见”均为“动+动”双音连谓结构,例(1)中“望见”即“望而见”,在语法语义上两个动作前后相承,意为“远望而后看到”,“望”为动词“远看”义,“见”为动词“看到”义;例(2)中“梦见”即“梦而见”,两个动作是前后相承关系,意为“做梦而后看到”,“梦”为动词“做梦”义,“见”为动词“看到”义;例(3)、(4)、(5)中“闻见”即“闻与见”,两个动作是平等并列关系,意为“听到和看到”,“闻”为动词“听到”义,“见”为动词“看到”义。

1.7.2“动+见”为补充结构

上古晚期开始,由于双音连谓结构“动+见”之“见”经常位于第一个动语之后作第二个动语,如“望见”之“望”与“见”核心义素均为“看”,因而在高频率的语用中“见”义逐渐弱化,由行为动词“看到”义逐渐虚化为结果动词“到”义,由位于作动语之后作第二动语演化为作补语,由表示承续第一个动作行为而发生的第二个动作行为演化为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与动语构成动作与结果关系,导致“动+见”由“动+动”连谓结构重新分析为“动+结”补充结构;“动+见”由双音连谓结构演化为动结式补充结构以后,其中“见”的语义由指向后面的对象宾语转化为指向前面的动语。

在上古晚期文献中,常见的“动+见”补充结构有“望见、梦见、闻见”等,后常带对象宾语,构成“动结+对象宾”语法结构形式。例如:

(1)昔者寡人梦见良人。(《庄子·外篇·田子方》)

(2)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韩非子·内储说上》)

(3)桓公乘马,虎望见之而伏。(《管子·小问》)

(4)太姒梦见商之庭产棘。(《逸周书·程寤解》)

(5)灵公望见赵盾,诉而再拜。(《公羊传·宣公六年》)

上例中的“望见、梦见、闻见”均为动结式补充结构,动语与补语是行动与结果关系,其中“见”均为“到”义,表示动语“望、梦、闻”动作之结果;其后均连带对象宾语,“良人、人主、之、赵盾”为“望见、梦见、闻见”之人,“日”为“梦见”之物,“商之庭产棘”为“梦见”之事。

1.8 上古“动+中”补充结构的形成

上古时期,在汉语双音句节韵律的制约下,产生了“动+中”双音语法结构,常见的有“射中”等,在上古文献的应用中表现出两种情况。

1.8.1“动+中”为连谓结构

上古晚期,“动+中”开始构成双音连谓结构,“中”位于第一个动语后作第二个动语,表示动词“中的”意义。例如:

(1)祭侯则为位,与大史数射中。(《周礼·夏官·司马》)

(2)子列子常射中矣。(《吕氏春秋·审己》)

(3)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礼记·射义》)

上例中“射中”即“射而中”,为双音连谓结构,意为“射”与“中”两个动语动作前后相承,第二动语“中”表示“中的”意义。

1.8.2“动+中”为补充结构

上古晚期,在语言的应用中,“动+中”连谓结构之“中”语法语义逐渐虚化,由居于动语后作第二个动语虚化为作动语后的补语,由表示动作动词“中的”意义虚化为表示结果动词“进、入”意义,导致“动+中”由“动+动”连谓结构演化为“动+结”补充结构,此“中”语义指向前面的动语,补充说明动语行动的结果;补充结构“动+中”后多带双音对象宾语,构成“动结+对象宾”语法结构形式。例如:

(1)庄公走出,逾于外墙,射中其股。(《战国策·楚策四》)

(2)渔者豫且射中其目。(《说苑·正谏》)

(3)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史记·高祖本纪》)

上例中“射中”均为动结式补充结构,动语与补语是行动与结果关系,动语“射”表示动作行为,补语“中”表示“射”行动之结果;补充结构“射中”语义指向为后面名词性宾语,宾语“其股、其目、汉王”为补充结构“射中”的对象。

1.9 上古“动+为,”补充结构的形成

上古时期,在汉语双音句节韵律的制约下,产生了一些“动+为”双音语法结构,主要有“变为、化为、作为”等,在上古文献的应用中表现出两种情况。

1.9.1“动+为”为连谓结构

上古初期开始,“为”常居于动语后作第二个动语,构成“动+为”双音连谓结构,常见的有“变为、化为、作为”等。例如:

(1)寺人孟子,作为此诗。(《诗经·小“雅·巷伯》)

(2)维此良人,作为式谷。(《诗经·大雅·桑柔》)

(3)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左传·昭公七年》)

(4)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国语·郑语》)

(5)我之一心,能变为气,能变为形。(《关尹子·一宇》

(6)阳气盛,变为阴;阴气盛,变为阳。(《文子·上德》)

上例中“作为、变为、化为”均为连谓结构,例(1)、(2)第一个动语“作”表示“创作、创制”意义,例(3)、(4)、(5)、(6)第一个动语“变、化”表示“变化”意义;上例中第二个动语“为”表示“成为”意义,语义指向其后名词性对象宾语。

1.9.2“动+为”为补充结构

上古中期以降,在长期反复的语用中,“为”语法语义逐渐虚化,由作连谓结构第一动语的第二动语演化为作动语之补语,由表示行为变化演化为表示行为变化之结果,由表示动词“成为”意义演化为表示动词“成”意义,语义由指向后面的名词性对象宾语演化为指向前面的动词动语,致使“动+为”由“动+动”连谓结构演化为“动+结”补充结构,由表示承接语法意义关系演化为表示动结语法意义关系。例如:

(1)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墨子·辞过》)

(2)万物变为尘垢矣。(《文子·上礼》)

(3)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韩非子·十过》)

(4)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路。(《韩非子·十过》)

(5)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逸周书·时训解》)

(6)然为鲁司寇,听狱必为断,作为《春秋》。(《淮南子·主术训》)

(7)文王之时,纣为天子……作为炮烙之刑。(《淮南子·要略》)

(8)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史记·秦本纪》)

上例中“变为、化为、作为”均为动结式补充结构,动语与补语是行动与结果关系,“变、化”表示“变化”意义,“作”表“制作、创作、制造、制定”意义;“为”表示“成”意义,语义指向其前的动语“变、化、作”。例(1)、(4)、(8)中“作为”意为“建造成、修建成”,例(2)、(5)中“变为、化为”意为“变化成”,例(3)中“作为”意为“制作成、制造成”,例(6)中“作为”意为“创作成、写作成”,例(7)中“作为”意为“制定成”;补充结构“变为、化为、作为”语义指向其后的对象宾语“宫室、尘垢、食器、大路、萤、《春秋》、炮烙之刑、咸阳”。“动+来”由“动+动”连谓结构演化为“动+趋”补充结构的有“招来、走来”等,例如:自是之后,严助、朱买臣等招来东瓯。(《史记·平准书》)西周君走来自归。(《史记·秦本纪》)偶见“动+得”双音补充结构“捕得”等,例如:能捕得谋反卖城逾城敌者一人。(《墨子·号令》)偶见“动+开”双音补充结构“离开”等,例如:离开群臣,则必危汝身矣。(《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偶见“动+起”双音补充结构“说起”等,例如: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史记·六国年表》)

2. 上古“动+形”补充结构研究

上古时期,在汉语双音句节韵律的制约下,产生了一些“动+形”双音连谓结构,常见的主要有“动+高”、“动+重”“动+强”、“动+弱”、“动+明”、“动+久”等,其中只有“动+明”、“动+久”等由“动+形”双音连谓结构重新分析为动结式、动态式双音补充结构。

2.1 上古“动+明”补充结构

上古中期开始,“动+明”由“动+形”双音连谓结构演化为“动+结”双音补充结构,常见的“动+明”动结式补充结构主要有“分明、辩明、辨明、申明”等,动语“分、辩、辨、申”为行为动词,表示人物之动作;补语“明”为性质形容词,表示动语“分、辩、辨、申”动作之结果。例如:

(1)家治则善恶分明,善恶分明则国无事。(齐太公《阴谋》)

(2)虽小有言,其辩明也。(《周易·上经·讼卦》)

(3)夫虑事定物,辩明礼义,人之所长而蝚蝯之所短也。(《管子·形势》)

(4)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中庸》右第十二章)

(5)明者,知贤不肖,分明黑白也。(《春秋繁露·五行五事》)

(6)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禅事,又牵拘于诗书古文而不能骋。(《史记·封禅书》)

上例中“分明、辩明、辨明、申明”均为“动+形”动结式补充结构,“分明”意为“分辨明白、区分清楚”;“申明”意为“表述明白、阐述清楚”;“辩明”意为“分辩明白”,“辨明”意为“辨别清楚”,“辩”与“辨”为同源词,源词为“辡”,“辩”是以言“分辩”,“辨”是以心“辨别”,二者中心义素相同,古籍中多通用。

2.2 上古“动+久”补充结构

上古中期以降,在汉语中始见“动+久”双音补充结构,常见的“动+久”双音补充结构只有“持久”等,动语“持”表示“保持、维持、持续”的动作行为;补语“久”表示动语动作行为“长久”的状态。例如:

(1)凡守城者,以亟伤敌为上;其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墨子·号令》)

(2)厚其父母妻子,劝赏畏罚,此坚阵之士,可与持久。(《吴子·料敌》)

(3)轻弩趋发者,所以甘战持久也。(《孙膑兵法·威王问》)

(4)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吕氏春秋·博志》)

(5)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战国策·楚策一》)

(6)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战国策·赵策四》)

上述例句中“持久”均为“动+形”动态式补充结构,表示“保持长久、维持长久、持续长久”意义。

结语

通过对上古汉语“动+动、动+形”双音补充结构的全面考察分析可见:

1.汉语“动+动、动+形”双音补充结构产生于上古时期,一般是由“动+动、动+形”双音连谓结构演化而来。双音连谓结构演化为双音补充结构的过程,是连谓结构第二个谓语动词或形容词语法语义弱化的过程,在语法上“动+动、动+形”双音连谓结构第一个谓语动词之后的动词或形容词由作第二个谓语弱化为作补语,在语义上“动+动、动+形”双音连谓结构第一个谓语动词之后的动词或形容词由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弱化为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趋向、结果、状态。

2.在上古汉语中,只有“动+人”、“动+出”、“动+走”、“动+下”、“动+至”、“动+见”、“动+中”、“动+为”、“动+明”、“动+久”等“动+动、动+形”双音连谓结构演化为双音补充结构,其他如“动+上”、“动+去”、“动+起”、“动+来”、“动+开”、“动+失”、“动+灭”、“动+毁”、“动+伤”、“动+死”、“动+绝”、“动+通”、“动+定”、“动+惊”、“动+动”、“动+毕”、“动+得”、“动+成”、“动+高”、“动+重”“动+强”、“动+弱”等“动+动、动+形”双音连谓结构到中古以降方逐渐演化为双音补充结构,因上古是汉语双音补充结构的肇始期而尚未发生补充结构词汇化。

参考文献

冯胜利2000《汉语韵律语法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陈宝勤2002《汉语造词研究》,巴蜀书社。

上一篇:膜氧合器下一篇:梯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