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规划

2024-05-20

补充规划(共4篇)

补充规划 篇1

1 河流规划及梯级开发概况

沅水流域规划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各级有关部门、设计、科研单位为开发治理沅水开展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和勘测设计科研成果,为沅水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沅水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河流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水电科技水平的提高,有必要对河流规划进行复核。受五凌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中南院于2002年开展了沅水规划的复核工作,2003年6月编制完成了《沅水干流规划复核报告》,并于7月通过了由水电水利规划设计院会同湘黔两省计委共同主持的审查。调整后的沅水干流河段梯级开发方案按革东-凌津滩13个梯级开发,其中三板溪为沅水干流的“龙头”水库,五强溪为沅水中下游的控制性骨干工程。

目前,沅水干流已建成的大中型水电工程有清水江三板溪水电站、沅水五强溪、洪江及凌津滩水电站等,托口、白市已于2007年5月开工建设,洪江以下安江、铜湾、大洑潭也已相继开工建设。最大支流酉水已建成凤滩、碗米坡等水电站。

由于沅水凌津滩以下河段分布有桃源县、常德市等重要城镇,加之当时两岸防洪标准较低、洞庭湖尚未进行大规模治理,低水头水轮机制造水平较低等原因,原规划成果布置梯级电站的河段为沅水干流施洞口~凌津滩河段,凌津滩以下未布置水电开发梯级。随着湖南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湖南省缺煤、无油气资源,水能资源相对丰富但开发利用率已高达90%左右,大型和经济性较好的中小型水电资源点已基本开发完毕。因此,根据新的形势和条件,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水电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河段补充规划的理由分析

2.1 沅水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需要

2007年国务院以国办发[2007]44号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各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2008年8月,湖南省政府以湘政办发[2008]17号文《关于做好全省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为规范新形势下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行为,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根据新的形势和条件,对全省各流域开展综合规划修编工作。

2.2 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的需要

湖南能源资源的特点是缺煤、无油气资源,水能资源相对丰富但开发程度已较高,核能资源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湖南省电源总装机容量为21 100 MW(不含鲤鱼江2×300 MW),其中水电9 680 MW,占45.88%,火电11 400 MW,占54.03%,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率已高达89.3%,大中型和经济性较好的中小型水电资源点已基本开发完毕,剩余少量中小型水电资源点虽仍有开发潜力,但开发难度和经济代价将越来越大。因此,根据新的形势和条件,对沅水原河流规划未布置水电梯级的凌津滩以下河段进行补充规划,以求经济合理地利用水能资源,是优化湖南省能源结构和节能减排的需要。

2.3 促进桃花源景区开发的需要

桃花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沅水下游,呈线形斜置于桃源县西南,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5 km2,其中水域(包括沅江、夷望溪水域)面积36.8 km2。根据湖南省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2008年3月编制的《桃花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报告》,景区确立了“四区一带”的景观结构,其中沅江水上游览线包括沅江西起桃源与沅陵交界处,东北到障江镇双洲北端67.31 km的水域及其两岸临江面第一层山头,或防洪堤所包围区域;随着景区的开发建设,水上游览路线已基本形成,其中从双洲至问津亭河段已形成了完整的游览设施及管理和组织系统,桃花源景区以沅水为依托的景区格局已初具规模。因此,为实现桃源县城和桃花源景区的统一规划、管理和建设,促进县城和景区的协调发展,凌津滩以下沅水河段的补充规划工作也势在必行。

2.4 上游干支流调节水库的相继建成促进了凌津滩以下河段的开发

随着沅水流域梯级的滚动开发,规划河段上游的调节水库相继建成投产,沅水干流已建具有季以上调节性能的水电站有三板溪、白市、托口、五强溪等,沅水最大支流酉水上已建碗米坡、凤滩等梯级。其中三板溪为沅水干流的“龙头”水库,调节库容达26.16亿m3,库容系数达0.346,具有多年调节性能,对下游梯级有显著的梯级补偿效益。上游调节水库的总调节库容约65亿m3,可为规划河段发挥较大的调丰济枯作用,提高规划梯级的发电效益和电能质量。

2.5 洞庭湖治理和超低水头段水轮机制造水的平提高为规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和湖南省有关部门的统一安排下,开展了洞庭湖区全面的综合治理工程,二期治理工程目前也已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以堤防加高加固、洪道疏浚为主体的防洪工程体系和以电排、闸排为主体的治涝工程体系。目前沅水尾闾地区的一线防洪大堤总长401.254 km,其中沅水沿河堤防358.084 km。从总体防洪能力来看,天然情况下沅水尾闾地区防洪标准已提高到约5~8年一遇;在五强溪、凤滩水库发挥削峰蓄洪作用的条件下,尾闾地区的防洪标准可提高到相当于20年一遇,洞庭湖治理工作的基本完成为研究河段水电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超低水头段的水轮机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国内生产的灯泡贯流式机组最大转轮直径已达8.0 m,最小发电水头降至1.0 m左右。超低水头水轮机制造水平的显著提高为低水头水电站的开发、更充分地利用水能资源创造了条件。

3 梯级开发布置河段范围研究

沅水下游凌津滩水电站至德山河段全长约92 km,天然落差约14 m,河道平均比降约0.015 2%,多年平均流量在2 010~2 150 m3/s之间。其中桃源河段(凌津滩~陬市)长约57 km,河道落差约10.5 m,平均坡降0.018 5%。两岸为低山丘陵地区,河道依托两岸防洪堤或低矮丘陵,河势基本顺直,具备梯级开发条件;但桃源县城(延溪河口)以下河段河宽逐渐加大,两岸大堤高程逐渐降低,受洞庭湖的顶托影响水面坡降明显变缓,水力资源开发经济性较差。陬市~德山河段长约35 km,为典型的平原蜿蜒性河段,河道比降平缓(约0.01%),常德市位于该河段末端,两岸完全依托防洪大堤,且该河段距洞庭湖较近,洪水期受洞庭湖的顶托影响严重,不宜进行水能开发。

综合分析沅水凌津滩以下河段地形地貌特性、防洪堤安全、桃源县城排污及沿河两岸农田排渍要求、洞庭湖顶托影响、河段落差等梯级开发控制因素,并结合桃源县及桃花源景区的规划,确定规划研究河段范围为沅水凌津滩至桃源县城(延溪河口)河段。该河段河道落差约6.5 m,平均坡降0.018 5%,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150 MW,年发电量约7.5亿kWh。

4 工程开发任务及补充规划的原则

根据凌津滩以下河段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状况等具体条件及外部要求,确定研究河段的开发任务为以发电为主,兼顾航运、城市环境美化、桃花源景区旅游综合开发。

补充规划应贯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及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的方针,以经济合理利用水能资源、优化综合利用效益为目标,结合研究河段的具体情况,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河段规划应与河段综合利用要求相协调,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妥善处理水能资源利用与防洪安全、航运、景观开发及城市环境美化、水库淹(浸)没和生态环境等之间的关系。

(2)河段所在的沅水尾闾地区为湖南省防洪的重点地区,梯级开发应以不影响沿江两岸堤防的防洪安全为前提,避免对上、下游防洪情势造成不利影响。并尽可能降低库区淹没损失。

(3)高度重视梯级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将梯级规划与桃花源景区建设及桃源县城发展紧密结合,促进景区的协调发展,避免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4)在不影响上游已建梯级的开发任务和运行方式前提下,与上游梯级合理衔接,合理开发水能资源,使梯级效益最佳。

5 梯级开发方案初拟

根据研究规划河段的河道特征、水文特性、地形地质条件及淹没控制点分布情况分析,规划河段内凌津滩至桃源县城河段落差较为集中,桃源县城以下虽入汇支流较多,支流水量较大,但河道已由山区性河道过渡到典型的平原蜿蜒性河段,河道比降平缓,两岸大堤高程逐渐降低,河宽加大到1 000~1 400 m左右,汛期还会受到洞庭湖顶托影响,且桃源县城主要排污口位于支流延溪上,故桃源县城延溪口以下河段不具备水电梯级开发条件。

综合考虑桃源县各堤垸的防洪要求、桃源县城排污要求,洞庭湖对规划河段的顶托影响等,并结合梯级的水能指标、地质条件、施工条件、枢纽布置条件、淹没实物指标、工程开发经济性及与上游凌津滩水电站合理衔接等因素,确定研究河段按桃源水电站一级开发方案考虑,规划梯级初拟水库正常蓄水位为39.50 m,利用河段落差约6.50 m,电站装机容量128 MW,为河床径流式水电站。

6 补充规划研究的特点

6.1 凌津滩以下河段梯级开发控制因素复杂,补充规划设计难度较大

凌津滩以下河段涉及保护桃源县城的漳江垸和万亩以上的桃花垸,以及一般堤垸浔阳垸和麦市垸等,梯级开发需根据洞庭湖一、二期治理工程情况及沅水尾闾河道现状安全泄量的要求,首先满足两岸防洪堤垸的安全要求。同时,桃源县城城市排污、两岸农田排渍要求、水库淹没损失和移民安置、与上游梯级合理衔接、对桃花源景区的影响等也是河段梯级开发的重要控制性因素,河段补充规划难度较大。

6.2 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确定补充规划河段范围及梯级开发方案

沅水下游凌津滩至德山河段长约92 km,总落差约14 m。该河段地处低矮丘陵和滨湖冲积平原区,梯级开发受沿岸防洪堤垸等因素的制约,只能合理开发利用部分河段的水力资源。综合分析凌津滩以下河段地形地貌条件、防洪堤垸安全、桃源县城排污及沿河两岸农田排渍要求、洞庭湖顶托影响、河段落差等梯级开发控制因素,并结合桃源县及桃花源景区的规划,综合分析确定补充规划的河段范围为沅水凌津滩至桃源县城延溪河口河段。

综合桃源县各堤垸的防洪要求、桃源县城排污要求,洞庭湖对规划河段的顶托影响等因素,并结合梯级的水能指标、地质条件、施工条件、枢纽布置条件、淹没实物指标、工程开发经济性及与上游凌津滩水电站合理衔接等因素,确定规划河段按桃源水电站一级开发方案考虑。

6.3 充分重视补充规划河段综合利用要求,兼顾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

规划梯级修建后,与上游五强溪和凌津滩通航建筑物合理衔接,将渠化河道,坝址以上河段成为常年深水区,可促进沅水航道的达标建设,产生较大的航运效益。规划梯级库区贯穿桃花源景区的大部分水域范围,景区各原有景观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更增添了湖光山色,使景区的山水更加交融、旅游线路更加通畅,可将桃源县城的规划与桃花源景区的规划有机结合,促进其协调发展。

另外,补充规划工作十分注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将梯级规划与桃花源景区建设及桃源县城发展紧密结合,实现水力资源合理开发与环境生态保护等之间的和谐统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6.4 研究成果内容翔实,规划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补充规划研究成果对补充规划河段各堤垸的防洪、桃源县城排污、洞庭湖对规划河段的顶托影响、梯级的水能指标、地质条件、施工条件、枢纽布置条件、淹没实物指标、工程开发经济性及与上游凌津滩水电站合理衔接等内容进行充分相关的技术与经济论证分析,确定规划河段按桃源水电站一级开发方案考虑,以沙洲和双洲为代表坝址,为河床径流式水电站。研究成果内容翔实、全面系统,为桃源水电站的设计、立项及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河段开发利用进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7 结 语

2009年6月,湖南省政府以“湘政函[2009]111号”文批复了《沅水凌津滩-桃源河段补充规划报告》,同意沅水凌津滩-桃源河段增加一级水电开发梯级,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兼顾航运、旅游等综合利用,原则同意初拟的坝址和正常蓄水位39.50 m方案。2010年8月,《桃源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湖南省发改委组织的审查,确定的电站装机容量为180 MW,机组台数为9台。

参考文献

[1]DL/T 5042-2010,河流水电规划规范[S].

[2]DL T5015-1996,水利水电工程动能设计规范[S].

[3]沅水流域规划报告[R].长沙: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1989.

补充规划 篇2

[成都市中心城区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规划管理补充规定(试行)]

发布时间:-5-8 信息来源: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文字〖 大 中 小 〗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按照市委市政府“立城优城”战略的总体要求,为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形态,提升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是指以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商业、办公、酒店、会议会展、文化娱乐、体育等城市功能)为主导,由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城市功能组成,以轨道交通节点为支撑,最终形成的一个由建筑空间、内部功能、交通流线相互有机结合的具备较大建设规模的建筑单体或建筑群。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的规划选址和建筑设计,本市其余区(市)县范围内的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 选址和规模

第四条 规划选址应同时符合如下要求:

(一)应临近轨道交通站点;

(二)应临两条(含两条)以上道路;

临两条道路时,其中至少一条道路的规划宽度应为40米(含40米)以上;临三条道路时,其中至少两条道路的规划宽度应为25米(含25米)以上;临四条(含四条)以上道路时,其中至少一条道路的规划宽度应为25米(含25米)以上;

(三)应符合《成都市中心城区大型城市综合体布局规划》的要求。

第五条 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应符合如下要求:

(一)二环路以内的,不宜小于15万平方米;

(二)二环路以外的,不宜小于30万平方米。

第三章 城市功能

第六条 应由商业、办公、酒店、会议会展、文化娱乐、体育、交通、住宅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城市功能组成;

除住宅外,应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城市功能作为项目的主导城市功能,形成具有特色的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如商业综合体、酒店综合体、会展综合体等;

主导城市功能的建筑面积应不小于总建筑面积的25%。

第七条 规划用地性质应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兼容住宅用地;

商业服务业设施兼容住宅用地,可兼容的住宅建筑容积率与总容积率的比例应不大于30%。

第八条 公共交通设施应引入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例如轨道交通站点、公交首末站、出租车乘降点等。

第四章 规划控制

第九条 总容积率应满足道路交通承载能力,道路交通承载能力评估办法另行制定;

建筑密度以方案合理性进行确定。

第十条 建筑后退规划宽度40米(含40米)以上道路红线的距离应不小于10.0米,后退空间作为人行通道或集散广场,不得用于停车;

地下室机动车入口坡道地面起坡点后退规划宽度30米(含30米)以上道路红线的距离应不小于20.0米,后退其余道路红线的距离应不小于15.0米。

项目用地范围内新增道路时,其用地面积可纳入规划指标计算,建筑后退新增道路红线的距离应不小于5.0米。

第十一条 机动车入口闸口与道路上机动车开口之间的内部通道长度应符合如下要求:

(一)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不大于30万平方米的,应不小于60米;

(二)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大于30万平方米的,应不小于90米。

第十二条 项目应为公交首末站的设置提供条件,公交首末站设置应符合如下要求:

(一)应在项目用地范围内设置公交车停车位及配套用房; 公交车停车位应按12米公交车规格进行控制,配套用房应临近公交车停车区进行设置;

(二)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不大于20万平方米的,公交车停车位应不小于6个,配套用房的建筑面积应不小于20平方米;

(三)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大于20万平方米的,公交车停车位应每增加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时增加1个,配套用房的建筑面积应每增加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时增加5.0平方米;

增加的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不足5.0万平方米时应按5.0万平方米进行计算。

第十三条 应在项目用地范围内设置出租车乘降点,出租车乘降点的.停车位应不小于4个。

第十四条 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大于30万平方米的,应在项目用地范围内设置专用变电站。

第十五条 鼓励形成完整的公共空间和立体街道系统; 项目地下空间应与地铁站相互连通;

货物集散空间应设置于项目用地范围内,不得占用市政道路。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六条 本规定为《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补充部分,有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其余应符合《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 第十七条 本规定由成都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有效期两年。

[成都市建筑形态规划管理补充规定(试行)]

发布时间:2011-4-19 信息来源: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文字〖 大 中 小 〗

按照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理念,为进一步优化城市建筑形态、提升城市建筑品质,形成人性化的城市空间,对建筑形态规划管理补充规定如下:

一、建筑轮廓

用地规模在 3 公顷以上的住宅、公建类高层建筑项目应依托城市开敞空间和主要道路,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疏密有致的城市轮廓。

(一)建筑高度

建设项目在建设用地中宜以一幢(组)较高建筑形成空间制高点,较高建筑与周边建筑的高差比不宜小于 25 %,面向城市开敞空间和主要道路形成高低错落的天际轮廓与纵深的空间层次。

(二)屋顶

1 .多层住宅建筑屋顶应采用坡屋顶形式,多层公共建筑屋顶宜作适当处理,丰富建筑特色,提高建筑品质。

2 .高层建筑屋顶形式是城市轮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貌协调的基础上,屋顶应作适当造型处理,电梯房、设备房、楼梯间等屋顶建构筑物应进行美化或遮挡处理,形成丰富的建筑天际线。

3 .高层建筑屋顶宜进行夜景造明设计,采用适当的照明方式展现建筑的轮廓与特色。

4 .因为特殊原因不能按上述要求处理时,可以组织专家论证其屋顶形式合理性。专家论证结论作为方案审查的参考依据。

(三)为鼓励建设项目形成高低错落的城市轮廓,对《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补充规定如下:

1 .住宅用地、住宅兼容公共设施用地总建筑密度可在《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8 )》第 2.2.2 条、第 2.2.3 条基础上适当提高,最大增加值不超过 5 %且总建筑密度上限为 30 %,住宅建筑密度不增加。

2 .住宅用地自动兼容公共设施的比例可适当增加,自动兼容公共设施比例最高不超过 20 %。

3 .纯商业建筑、商业综合体裙房部分总建筑密度在满足建筑退界、建筑间距以及有关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可以方案合理性确定。

二、建筑外观

(一)总体要求

建筑外观应体现多样化,可采用组群布局方式,通过建筑组群之间材质、色彩、形态、立面处理上的区别,形成丰富多样的建筑形态。

(二)建筑立面

1 .临规划宽度 30 米(含 30 米 )以上道路的住宅建筑外立面在符合《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8 )》第 5.0.10 条公建化立面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建筑外立面不应设置外凸悬挑式阳台。

2 .建筑立面各种标识、店招、空调外机位及各种管道应结合立面统一设计并预设位置。

3 .外墙材料

建筑外墙宜采用石材、环保复合材料、玻璃、金属等高品质的装饰材料展现建筑的品质感,严禁使用劣质、非环保外墙材料。

(三)多方案比选

下列建设项目需提交由至少两家国内外知名规划建筑设计机构设计的不少于三个设计方案,并应进行专家论证比选。

1 .总建筑面积大于 5 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项目(办公、商业、酒店等)。

2 .市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场馆、交通枢纽等项目。

三、人性化空间

建设项目环境营造应体现以人为本,提升城市建筑品质,形成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一)临规划商业街两侧的建筑宜设置近人尺度的骑楼、檐廊、挑檐、挑廊等人性化过渡空间。

(二)公建项目后退道路空间宜对地面铺装、花池小品、城市设施(座椅、树池、垃圾桶等)、人行道等进行整体景观设计,形成开放性、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三)商业建筑项目临规划商业街不得设置围墙,商务建筑(办公楼、酒店等)临城市道路不宜设置围墙,可采用绿化、水景等景观方式界定空间;住宅、学校、幼儿园等需要明确空间界限的项目,应采用透空栏杆、绿篱、通透式围墙等形式。

(四)临街商业用房不得设置封闭式卷帘门。

四、未办理规划条件的建设项目,应充分论证建筑空间形态与规划指标的对应关系,合理确定规划指标,并按照上述规定在建设项目规划条件中明确相关要求;已办理规划条件(含拍卖地块)尚未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宜按上述规定优化建筑方案。

补充规划 篇3

关键词:林地,保护规划,恢复和补充

1 襄州区土地利用及规划现状和分析

为准确掌握襄州区恢复和补充林地来源现状、分布、质量,为科学编制全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供可靠可操作性资料,2012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笔者就恢复和补充林地来源进行了专题调研。

1.1 土地利用及规划现状

根据襄州区第四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2010年)结果,襄州区总版图面积239064hm2,林地总面积12106hm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1%;有林地面积10564hm2,森林覆盖率4.46%。

(1)农用地面积186595.6hm2。

其中耕地面积155799hm2(旱地92479.4hm2,水田63319.6hm2),园地面积2879.7hm2,林地面积12106hm2,牧草地144.7hm2,其他农用地面积15666.2hm2。

林地面积12106hm2中包括有林地10564hm2、灌木林地139hm2、未成林造林地659hm2、苗圃地80hm2、宜林地653.9hm2、林业生产辅助用地10.1hm2。

(2)建设用地35168.4hm2。

其中城镇工矿用地6362.4hm2,农村居民点用地17518hm2,交通水利用地9893.5hm2,其他建设用地1394.5hm2。

(3)其他用地17300hm2,包括水域面积12037.8hm2,滩涂沼泽2181.5hm2,未利用地3080.7hm2。

根据《襄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到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得少于150843.3hm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少于125361.2hm2,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6725hm2以内。

预计未来10年国家在襄州区大型基础建设上需占用林地800hm2,如城市外环线建设、东津新城建设等,因此需恢复林地800hm2。

1.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襄州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林地保有量达到12212hm2,未来10年林地保有量增加106hm2,林地占用补偿800hm2,襄州区共需补充和恢复林地906hm2。

根据《襄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到2020年,襄州区耕地保有量不得少于150843.3hm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少于125361.2hm2,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6725hm2以内。现有农用地面积比《襄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到2020年襄州区耕地最低保有量多4955.7hm2,城乡建设用地到2020年增加1556.6hm2。农地还有3399.1hm2可以作为补充林地来源。

2 林地恢复和补充林地来源分析

襄州区林地保有量和森林面积的增加,主要途径是争取不稳定林地、退耕还林和废弃土地的整理,概括起来有下面6个方面。

(1)据2010年森林清查显示,该区坡度小于5°耕地和农田(非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内)种植杨树面积100hm2。这类还没有确权为林地,老百姓很容易砍树种地,如果加大确权力度成为稳定林地,可补充林地面积50hm2。

(2)环“一江两山”生态建设工程沿线两侧30m范围内造林绿化,可补充林地面积420hm2。

(3)该区现有大于16°陡坡地300hm2,通过退耕还林成为林地面积可达256hm2。

(4)废矿厂整理,适当地恢复植被,历史上该区有部分矿场已废弃,据调查,该区废弃矿场共有面积30hm2,通过整理可以成为林地有20hm2。

(5)今后10年随着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提高,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将腾出多余的宅基地通过植树增加林地。据调查该区2020年以前将移村腾地100hm2,主要分布在丘陵镇村,预计可增加林地80hm2.

(6)该区现有石漠化耕地100hm2,这部分土地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可以转为林地80hm2。

3 确保襄州区林地保有量增加的主要措施

为保证补充林地工作落到实处,确保襄州区林地保有量增加,笔者认为应当抓好以下工作。

(1)明确林地补充来源的任务、计划与经费安排。要把林地补充来源落实到乡镇、村,采取相应的工程和政策措施,切实转变为林地。林地补充量要满足国家目标的需要,即任务、质量、进度、经费的安排等,为国家进行林地规划、利用与管理政策制定等提供科学、现势的基础数据和图件资料。

(2)突出林地补充工作的重点和规划。根据襄州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项目的总体安排,根据任务量、时间、经费等因素,重点以乡镇为单位开展林地补充来源调查工作,把林地补充来源落实到山头地块和小班。

(3)严格考核,把林地和森林保有量增加作为各级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签订责任状,实行目标考核, 使林地和森林保有量增加工作成为各乡镇工作中心之一。

补充规划 篇4

(2013-2030)》补充调研材料

1、已建农村新型社区基本情况(请附图纸标示清楚位置和名称并提供图纸、表格电子版)

农村新型社区概念:农村新型社区是指城市建成区外,在规划引导下农村居民点集中建设,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完善、管理民主科学的农村新型聚居点。

建筑形式可分为1多层、2低层、3多种形式,请填写对应数字。

社区类型可分为1城市聚合型(城市周边,未来纳入城市管理,不包括现状城中村所建社区)、2小城镇聚集型(乡镇驻地及周边,未来纳入小城镇管理)、3村企联建型(非农就业达70%以上,社区人口3000人以上)、4强村带动型、5多村合并型、6搬迁安置型、7村庄直改型,请填写对应数字。

2、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一览表(请将社区位置和名称、保留村庄位置和名称标注于图纸上并提供图纸、表格电子版)

社区类型可分为1城市聚合型(城市周边,未来纳入城市管理,不包括现状城中村所建社区)、2小城镇聚集型(乡镇驻地及周边,未来纳入小城镇管理)、3村企联建型(非农就业达70%以上,社区人口3000人以上)、4强村带动型、5多村合并型、6搬迁安置型、7村庄直改型、8村庄散居型社区(非集中居住,建设社区中心提供服务),请填写对应数字。1~7类为集中居住。

建设年份:若为前7种类型社区,请填写社区建设完工时间,若为8种类型社区,请填写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完工时间。

3、特色村调查一览表(请将特色村位置和名称标注于图纸上并提供图纸、表格电子版)

特色村可分为1历史文化型、2民俗风情型、3自然风光型、4产业特色型、5城郊休闲型,请填写对应数字。

特色村位置可分为:1位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2位于小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3位于农村新型社区;4位于村庄散居型社区内。

备注内填写特色村为现状还是规划,若为现状特色村,请填1;若为规划特色村,请填2。

4、各县市区最新行政区划图(电子版)

上一篇:细观增强机制下一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