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补充(精选12篇)
发展补充 篇1
1 补充国际检索系统近三年的改革要点
关于补充国际检索费用, 是补充国际检索系统近三年的主要改革要点。补充国际检索费用由每个国家自行制定, 一般相当于主检索费的50%到95%。但是针对补充国际检索交予国际局的官费就受到国际局最新出台的新的费用政策调整的影响。
2015年7月1日起PCT国际阶段费用的将有新的变化, 补充国际检索费用也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PCT实施细则》中的费用表为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申请人设置了某些费用的减费标准, 规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申请人享有某些费用 (国际申请费、国际申请附加费、补充检索手续费、初审手续费) 90%的减费。目前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列表已多年未更新, 2015年7月1日起将开始施行按照新的减费标准重新界定发展中国家, 届时部分国家申请人的减费情况将有所变化。
1.1 更新发展中国家的收入标准
目前判定发展中国家某些申请人减费资格的标准仍采用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使用的收入标准, 仍以国民收入3000美元作为判断基准, 而该基准已经明显不符合各国的实际收入水准。因此PCT工作组提议设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 25, 000美元的判断基准。
1.2 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标准
PCT工作组提议除了符合收入标准以外, 建议国家必须符合创新标准, 创新标准与收入标准的关系是“与”, 即收入标准和创新标准同时满足时才符合减费条件。
1.3 减费标准每五年审议一次
为反映各国经济条件的变化和PCT使用情况的变化, PCT工作组建议符合费减标准的国家名单应每五年更新一次, 建议修订后的名单应根据“修订年”举行的PCT联盟大会开幕日适用的相关数字, 提供给各成员国。
1.4 由减费标准更新引起减费国家清单的变化
对于发展中国家, 即个人申请人享有某些费用90%减费的国家, 2015年7月1日起国家名单将发生变化。有10个国家根据现行标准无资格享受减费, 但根据2015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标准, 符合《PCT实施细则》费用表5 (a) 项规定, 有资格享受减费。对于最不发达国家, 即无论个人还是法人申请人均可享有某些费用90%减费的国家, 由于最不发达国家仍由联合国确定的最不发达国家名单确定, 因此在2015年7月1日, 最不发达国家并未发生变化。
上述四点变化都将导致补充国际检索费官费会有相应的调整。就中国申请人而言, 中国仍然符合费减标准, 但是已经处在边缘, 需随时关注。
2 补充国际检索的发展
通过2009年至今的发展可以看出, 补充国际检索系统在不断地规范和完善。虽然补充国际检索申请的数量没有明显增加, 但是接受这一制度的国际单位在增加。在2015年10月5日至14日, 国际局于日内瓦召开的第四十四届会议中, 大会通过以下决定: (1) 请国际局继续对该制度进行为期五年的密切监测, 并继续向国际单位会议和工作组报告该制度的发展情况; (2) 请国际局、国际单位和各国家局及用户团体继续提升PCT体系用户对这项服务的认识并向他们推广这项服务; (3) 请提供补充国际检索的国际单位考虑审查在该制度下所提供的服务的范围, 以及为所提供的服务相应地收取的不同水平的费用, 这些费用应当合理;并请目前不提供这项服务的单位重新考虑是否在不久的将来提供这项服务; (4) 根据届时的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与推进协作检索和审查模式的工作以及改进“主”国际检索质量的工作相关的发展, 于2020年再次审查该制度。
3 补充国际检索对申请人的意义
申请人在提交补充检索报告申请之前, 需要权衡从一个或多个补充检索报告中可能获得的附加信息和由此导致的附加费用。申请人在提交补充国际检索时应当谨慎选择补充国际检索单位, 也应当谨慎考虑补充检索的文献范围及其费用。针对中国的申请人来说, 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人申请人, 资金都不会十分充裕, 那么在进入国外的国家阶段产生昂贵费用前, 可以请求该申请将要进入国家阶段的国家提供补充国际检索, 通过检索的结果预知在该国被授予专利权的可能性, 从而选择性的进入有可能被授予专利权的国家, 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费用。
参考文献
[1]PCT联盟大会在2013年9月23日至10月2日举行的第四十四届会议文件PCT/A/44/1[Z].
[2]PCT工作组在2015年10月5日至14日举行的第四十七届会议文件PCT/A/47/3[Z].
[3]PCT联盟大会在2014年9月22日至30日举行的第四十六届的会议文件PCT/A/46/3[Z].
发展补充 篇2
一、二年级段: 思想道德 我知道:
1.遵守公共秩序 2.爱护公物 我做到:
9.不打架、不骂人
10.乘车、购物主动排队
学业成就 我知道:
1.不懂的问题要问别人 2.作业要字迹规范 我做到:
5.看一些课外的书籍 6.认真写好每一个字
身体健康 我知道:
1.雾霾天气减少室外活动 2.少到人多密集的场所 我做到:
7.少看电视,少玩手机、电脑 8在校、在家多喝水
心理健康 我知道:
1.学会与人分享
2.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我做到:
7.我会改正我的缺点 8.我愿意帮助别人 《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手册》补充项目(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统一使用):
三、四年级段: 思想道德 我知道:
1.遵守公共秩序 2.爱护公物 我做到:
9.不打架、不骂人
10.乘车、购物主动排队
学业成就 我知道:
1.作业要字迹规范
2.主动学习能使自己进步更快 我做到:
7.考试后查找自己的问题,努力改进 8.总结一些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 我知道:
1.节能减排,从我做起,保护环境 2.自然界的动植物与人类密切相关 我做到:
8.实践活动可以开阔我的视野,锻炼我的能力 9.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
身体健康 我知道:
1.雾霾天气减少室外活动 2.少到人多密集的场所 我做到:
7.少看电视,少玩手机、电脑
8.日常生活饮食有度,不暴饮暴食
心理健康 我知道:
1.学会与人分享 2.学会与人合作 我做到:
7.我能缓解考试的压力
8.我愿意参加班集体的活动 《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手册》补充项目(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统一使用): 五、六年级段: 思想道德 我知道:
1.遵守公共秩序 2.爱护公物 我做到:
9.遵守考试纪律
10.学会保护自己,具有安全意识
学业成就 我知道:
1.课外知识的补充会让自己比别人懂得更多 2.与同学一起探讨问题更有收获 我做到:
5.总结一些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
6.能合理安排自己学习和休息的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 我知道:
1.节能减排,从我做起,保护环境 2.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使用
3.实践活动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锻炼能力 我做到:
7.学会搜集材料,合理运用素材为学习服务 8.学科学、爱科学,科学可以改变未来
身体健康 我知道:
1.雾霾天气减少室外活动 2.少到人多密集的场所 我做到:
7.少看电视,少玩手机、电脑
8.不吃不洁、变质、超保质期的食品
心理健康 我知道:
1.愿意与人分享
2.学习或生活中要自信,不自卑 我做到:
7.我能缓解考试的压力
孕前如何补充营养 篇3
孕前营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青春期少女营养不良会推迟月经初潮年龄,导致月经稀少或者闭经,影响到今后的生殖能力。而妇女营养不良则会降低怀孕率,严重的营养不良甚至会导致闭经和不孕。在妊娠早期,大约有半数以上的孕妇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降低等情况,从而影响营养摄入,只能依靠孕前的体内储备。因此,孕前营养十分重要。由于许多营养素可以提前摄取,并在人体内储存相当长的时间,比如维生素C能储存60天,铁能储存125天,碘能储存1000天,钙的储存时间高达2500天,这就给准妈妈做好孕前营养创造了有利条件。许多调查资料显示,孕前营养状况好的孕妇所生的宝宝抵抗力强,患病率较低。孕前营养不良的准妈妈,体内各种营养素储备不足,如果怀孕后还不能及时补充,则胎儿发育就会受到限制。因此,从孕前3个月开始,准妈妈们就应该注意多摄取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可以多吃些水产品、瘦肉、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为宝宝的营养均衡打下良好的基础。
孕前准妈妈少吃、禁吃的食物
①孕前不能饮酒: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能使损害受精卵,造成胎儿发育迟缓,出生后智力低下。②孕前不能食用棉籽油:粗制的棉籽油含有棉酚,能使男性精子失活,女性子宫内膜及内膜腺体萎缩,子宫变小,造成不孕。③少喝或者不喝咖啡:研究表明,咖啡对受孕有直接影响,每天喝一杯以上咖啡的育龄女性受孕率仅为不喝咖啡者的一半。④少吃或者不吃烟熏食物:咸肉、火腿、香肠、咸肉、咸菜以及各种熏烤食物如羊肉串等,含有较多的致癌物——苯并芘和仲胺,能使遗传物质发生畸变导致受精卵畸形。⑤不要多吃甜食:甜食含有较高的脂肪和能量,容易导致体重增加,提高妊娠糖尿病和高血压疾病的患病风险。
孕前准爸爸也要注意营养饮食
①准爸爸也要补充叶酸:男性缺乏叶酸,会增大婴儿出现染色体缺陷的概率。②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精氨酸是精子形成的必需成分,能够增强精子活动能力,因此可以多吃鳝鱼、海参、芝麻、核桃等富含精氨酸的食物。③不宜喝可乐:研究表明市面所售的各种可乐型饮料均能直接伤害精子,影响生育能力。④不宜饮酒:酒精能降低睾酮生成速度,影响精子的生成和质量,出现睾丸萎缩、阳痿以致不孕。⑤不要吸烟:香烟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吸烟者血液循环进入生殖系统,使染色体和遗传基因发生变异,增加流产、死胎和早产的发生率。
孕前食谱推荐
清炒猪血
原料:猪血500克,姜丝、植物油、食盐、料酒适量。
做法:将猪血切成小薄方块,于开水中汆一下,捞出沥干,锅内放油烧至七分热,下猪血块及姜丝、各种调料,翻炒、起锅。
营养功效:中医认为,夫精母血是胎儿孕育的基础,猪血能养气补血,适用于血虚之人,是孕前准妈妈较好的菜肴选择。
豆豉牡蛎
原料:牡蛎500克,豆豉50克,大葱、酱油、食盐、植物油适量。
做法:将牡蛎于清水中洗净、沥干,将大葱切成葱花,热油锅,加入豆豉炒香,放入牡蛎及作料,翻炒3分钟左右,待牡蛎缩小,撒上葱花即可。
营养功效:豆豉蛋白质丰富,为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牡蛎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蛋白质,且锌含量较高,能提高免疫力,促进胎儿生长发育。
一品山药
原料:生山药500克,面粉150克,核桃仁、蜂蜜、桂花适量。
做法:将山药去皮洗净,蒸熟,碾成泥,于面粉中加适量水揉成面团,放平盘中做成小圆饼装,顶上饰于核桃仁,上笼蒸30分钟,出锅后浇上桂花蜂蜜汁即可。
发展补充 篇4
◎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的企业所得税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规定,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进而《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27号)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于原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的不同点有:①支付的对象不同。老政策规定支付补充养老保险费和补充医疗保险费的对象是全体雇员,新政策规定的对象为投资者或者职工。②规定支付标准的权限主体不同。老政策规定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或标准,新政策规定为按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将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权限废除,避免全国各地执行标准不一致,改按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执行。
1. 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的计算基数
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工资、薪金总额,《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第二条规定,是指企业按照本通知第一条规定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和,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其工资、薪金,不得超过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的限定数额;超过部分,不得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也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第一条规定,所谓合理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因此,财税[2009]27号文件中的工资总额应该等同于国税函[2009]3号文件中的工资、薪金总额,其计算口径应该和计算职工福利费支出、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工会经费支出所用的工资、薪金总额一样,都是按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额。《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8]1081号)的“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填报说明”规定,“工资薪金支出”:第1列“账载金额”,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填报。第2列“税收金额”,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填报。如第1列≥第2列,第1列减去第2列的差额填入第3列“调增金额”。如第1列<第2列,第2列减去第1列的差额填入第4列“调增金额”。
2. 执行时间衔接涉税问题
财税[2009]27号的发布日期和执行起始日不同,要求从2008年1月1日执行,而该文件的发文日期是6月2日,已过汇算清缴期,纳税人无法在汇算清缴时执行,只能在汇算清缴期过后再按规定重新计算2008年度税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因此,应该可以理解为不要加收滞纳金。如果纳税人因财税[2009]27号文件规定而涉及多缴税款的,纳税人可以按规定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如果纳税人因财税[2009]27号文件规定而涉及补税的,税务机关可以要求纳税人补缴税款,但不得加收滞纳金。
3. 企业只为少数职工支付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扣除问题
企业只为少数职工支付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是否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27号)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根据上述规定,“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如果不是全体员工都参加补充保险,那么就不能使用职工工资总额作为扣除基数。
[例1】振兴股份公司2009年为职工实际支付的工资、薪金总额为500万元,均系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该企业2009年按工资、薪金支出总额的7%为职工支付补充养老保险费、3%补充医疗保险费。即支付补充养老保险费35万元,支付补充医疗保险费15万元。按财税[2009]27号文件规定,该公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税前扣除的补充养老保险费和补充医疗保险费限额均为500×5%=25 (万元)。补充养老保险超标(35-25)=10 (万元),补充医疗保险不超标,可以扣除15万元,因此,该公司2009年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5-25)=10 (万元),注意两项分别在限额内扣除,不可合计使用。
◎补充医疗保险金、补充养老保险金的个人所得税征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财税字[1997]144号文件规定:“企业和个人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并向指定金融机构实际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不计入个人当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金,应将其超过部分计入个人当月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国税函[1999]615号批复中也明确:“对职工取得的补充养老保险金应全部计入发放当月个人的工资、薪金收入,合并计征个人所得税。”即根据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可在税前扣除,但是单位为职工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必须在税后扣除。
[例2】北京市某企业职工刘某于2009年7月取得工资、薪金5000元,另外该企业为刘某缴付超过北京市政府规定比例的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3000元,则刘某2009年7月份应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计算如下:(5000+3000-2000)×20%-375=825(元)
◎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从薪酬的本质出发,规定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也即凡是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所给予或付出的所有代价(对价),均构成职工薪酬。因此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是职工薪酬核算的范畴,在“应付职工薪酬”下可设“补充社会保险费”,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不是工资总额的组成部分,只是以工资总额作为计算依据,并不是企业的人工费用,不属于生产成本中的直接人工,所以应该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记入管理费用科目。由职工个人负担的补充保险费,由企业代扣代缴,从职工工资中代扣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其他应付款——职工个人保险费”。
发展补充 篇5
为学习借鉴新余渝水,分宜和福建长汀“两县一区”的先进经验,再掀主攻工业、加快发展的新热潮,进一步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关于2006年全县工业发展的意见》(崇发[2006)1号)的基础上,特提出如下补充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着力营造合力兴工的浓厚氛围
(一)强化舆论宣传,凝聚发展共识。各级各部门要紧扣“打造旗舰航母,力争工业百亿,确保三年两番,实现五年跨跃”战略目标,充分调动各种舆论宣传工 具,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全面搅动党员干部的思想,广泛宣传实施这一战略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宣传部门要制定专门意见,科学安排,精心组织,采取多 种形式大张旗鼓开展好“力争工业百亿”系列宣传报道活动;县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要开辟专版专栏,集中进行以“打造旗舰航母,力争工业百亿”为专题的连续报 道,及时反映我县工业经济运行动态,展现工业战线创业风采,弘扬建功立业的先进事迹;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各县直单位负责人每月必须同所联挂企业进行一次座谈 交流,向企业宣传介绍县内有关政策和规定,并帮助企业解决在建设、生产、经营及投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大力宣传,大造声势,使全县上下真正 形成思想和行动上的共识共为,为“力争工业百亿”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氛围。(责任分工:具体由宣传部牵头负责,电视台、广播站配合落 实).
(二)开展学习讨论,推进观念创新。从4月份开始,集中两个月时间,在全县上下集中开展一次大讨论活动,为“力争工业百亿”战 略实施夯实构建工作合力的思想基础。在4月下旬组织县委中心组利用2天时间进行封闭式专题学习,重点围绕县委“十一五”战略构想和“力争工业百亿”主题,每名中心组成员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撰写专题稿件并进行交流讨论。从4月份下旬开始,在县委党校举办四期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新崇仁”为主要内容的领 导干部研讨班,组织县级党政领导结合分管工作对口宣讲,并邀请有关专家和教授辅导授课。各乡镇、各部门要发动干部职工围绕“发展是硬道理、落实是真本事凭 效果论英雄”这个主题,广泛开展学先进、找差距、谈发展大讨论活动,激发和调动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思发展谋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全县上下形成 共振达成共识。(责任分工:具体由县委办、政府办牵头负责,宣传部、党校、电视台配合落实)。
(三)落实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各 地各部门必须结合实际,围绕我县“十一五”规划蓝图和“力争工业百亿”战略目标,按照部门职能认真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举措,进一步明确思路,找准坐 标,细化任务。各经济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从4月20日开始,将本单位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关措施和办法在电视台向全县公开承诺,第四季度根据落实情况在电 视台公开述职,接受社会监督,积极营造一种争做一等工作、争创一流业绩的舆论导向。(责任分工:具体由县委办、政府办牵头负责,县电视台配合落实)。
二、完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加快发展的激励机制
(四)以商招商奖励政策。
1、引进企业奖励政策。按照崇府发[2003]22号《招商引资项目引荐者奖励暂行办法》,以企业实现税收计奖:凡引进企业投产后,当年纳税额在20万 元以上(含20万元的项目,从投产之日起连续3年,按企业年上交税收地方净所得的总额6%兑奖。达到以下条件的,同时享受以下引进品牌企业奖励政策。
2、引进品牌企业奖励政策
(1)引进一个世界500强企业的,待企业正式投产后,一次性奖励50万元人民币;
(2)引进一个国内100强品牌企业的,待企业正式投产后,一次性奖励30万元人发币;
(3)引进国内知名品牌企业排位前20位的品牌企业(以国家技术监督局每年公布的“中国知名品牌”排序为准)待企业正式投产后,一次性奖励20万元人民币。
同时达到第2和第3条的品牌企业,两者择一,就高不就低。
(4)品牌企业引进的奖励对象:按6:4分享方式,分别奖励给企业法人和引资单位(个人)。对被确定为第—引荐者的客商个人奖励金额不得低于总奖励金额的30%-40%。
(5)对以商招商做出突出贡献的客商,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同意,可聘请为县高级经济顾问,列席有关县委常委会议;经推荐和选举,可当选为县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或县政协委员、政协常委。
3、奖励程序
(1)引荐者的奖励按照崇府发[2003]22号《招商引资项目引荐者奖励暂行办法》,在引荐项目时,应先到县招商引资洽谈大厅领取并填写《外地来崇投资项目引荐登记确认表》,待项目竣工投产时持登记表向县奖励审核机构申报奖励。
(2)引荐者奖励实行自行申报、审核确认的办法办理:经奖励审核机构集体会审后发给《外来投资项目引荐登记确认表》。外来投资项目奖励审核机构由县招商 局、县贸局、县建设局、县经贸委、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和县物价局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并由县招商局牵头负责,实行专项审核和奖励。
(责任分工:具体由招商局牵头负责,财政局配合落实)。
(五)园区厂房建设奖励政策。
1、凡在崇仁县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含办公和生活用房),均按土地基准地价的70%收取土地出让金,符合总体规划要求且竣工验收合格的,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的原则,由国土、房管部门发放投资建设单位相关产权证书。
2、凡在县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的单位和个人,可以自主决定自用还是对外租赁,如是租赁,在标准厂房竣工验收后,由县工业园区管委会根据建筑面积按每月不低于3元/平方米的价格承租三年,统一对外招商。三年以后实际出租收入全部归建设单位或个人所有。
3、企业在县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享受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新建生产性厂房在5000平方米以上(办公及其他用房不包含在内)、当年纳税总额达120 万元以上的,县政府按不同类型结构给予每平方米30—60元奖励。所建厂房原则上必须在与园区办签订合同后半年内建成。
4、实行“以城区换园 区、以住房换厂房”政策。凡以工业或加工业为主业,在园区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或加工业项目的客商,待项目正式建成投产后可按有关程序优先参 与城区商业用地开发,其购地价若高于拍卖方确定的底价部分及开发建设所得利润由政府全封闭管理,必须全部用于园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5、鼓励有实力的单位、企业和其它社会民间资金在县工业园区投资兴建职工公寓,有关建房规费、优惠政策参照工业园区兴建厂房政策执行,服务性项目收费按有关文件标准执行。如员工签约在县工业企业工作三年以上的,其所住的公寓可按成本价购买。
(责任分工:具体由园区管委会牵头负责,财政局、建设局、房管局、国土局、招商局等部门配合落实)。
(六)招工奖励政策。
1、免费培训员工。培训原则是根据县内企业所需进行针对性的定向短期培训。凡有在县内工业企业就业愿望的本县16—40周岁的劳动力或“4050”人员 均可以参加免费培训。各培训机构要到各乡镇巡回培训,把技能培训办到农民家门口,同时要抓住中、高考之机对未升入更高一级学校的新成长的劳动力搞好技能培 训,然后送往园区就业。
2、确保安置就业。通过培训后的学员,根据企业用工需要,由就业局和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与企业联系,统—分配。同时,民政、残联等社会保障部门应组织身体健康,享受低保人员前来应聘就业。
3、营造招工氛围。在户籍管理方面,允许在园区工作的农民工户口转入城区,其子女入学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在住房方面,夫妻双方在园区工作的,应提供夫妻公寓等。
4、建立激励机制。属财政拨款的县直机关事业单位,每年必须按在职人员数额完成相应的招工任务。每招1名员工且在园区工作一年以上(含一年)的抵5万元 招商引资任务,并由县财政列支奖励100元/人的工作经费。对未完成招工任务的乡(镇)和单位,收取100元/人劳力调剂金,奖给工作做得好的乡(镇)和 单位。
(责任分工:具体由招商局负责牵头,目标办、就业局、财政局配合抓好落实)。
三、严格责任考核,强化推动工作落实的组织保障
(七)实行项目否决报告制度。
1、全县所有涉及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主管部门都要实行政务公开,通过各种渠道公开办事内容、程序、标准、时限和依据,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办事透明度。
2、推行招商引资项目“帮办”服务制度,由招商引资跟踪服务部门接受客商委托,全程代理申办外商投资企业成立的全部手续和变更手续。
3、审批权限内的项目,只要报批材料齐全,确保投资者在七个工作日内领到工商营业执照。外商投资项目申请开工的,只要符合前置条件,建设、消防、环保、卫生、公安等部门,各自应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有关审批手续。项目工程竣工后,只要是在城网服务范围内的,供水、供电、供气、电信单位要确保十五日内实现通 水、通电、通气、通话。
4、各部门、各单位无权对客商投资项目进行否决,能办理的手续就应立即办理,不能办理的要向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请示汇报,不能推托不办。如确实需要实施否决的项目,必须提交县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责任分工:具体由环境整治办公室负责牵头,县法治办配合抓好落实)。
(八)实行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
凡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应引咎辞职:
1、在主攻工业发展中,不能完成岗位工作目标任务,所在单位连续两年目标管理综合考核排名倒数第一的;
2、工作三年以上(含三年),无明显政绩,群众意见大,社会公认差,干部考核中民主测评结果“不称职”票超过30%的;
3、在市场监督、发展环境、社会管理等方面,工作严重失职,发生重大事故、重大破坏经济发展环境案件,造成巨大损失或者重大问题;未经科学论证,盲目决策或违反决策程序而给县域经济发展造成较大损失的单位负责人。
引咎辞职分个人自辞或组织劝辞两种形式,以书面形式向组织部门提出申请。组织部门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县委集体研究,作出同意辞职的决定。对引咎辞职的干部,经离任审计和组织审查确认无违法乱纪行为的,保留其职级,另行安排工作,引咎辞职后,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
(责任分工:具体由县委组织部负责牵头,县纪委监察局配合抓好落实)。
(九)实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被诉待岗制。
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被实名投诉的机关工作人员,经查实确有违纪违规行为的,将予以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以及一年时间的待岗处理,并视情节和性质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1、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招商引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对县委重大工作部署不认真贯彻落实的;
2、对违反市场准入规定,为局部或小团体利益而限制项目进入,造成招商引资项目流失的;
3、对未经法定机关允许、不是法定人员执法、未按法定程序进行乱检查的;
4、对违反国家有关罚款、收费规定,对企业进行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的;
5、对在办理行政审批、登记中,擅自设置行政审批、登记项目,工作推诿扯皮,甚至以威胁或要挟的手段敲诈勒索企业、投资者财物的;
6、对干预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挂牌、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等事项的;
7、其它严重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
凡出现以上行为被举报投诉的对象,由县坏境整治领导小组责成其所在单位先予待岗,待问题调查清楚后再按有关规定处理。待岗时间长短,视情节轻重而定。待 岗期间内,停发工资,仅按每月180元领取生活费。待岗期满,由本人提出申请,组织考核符合取消待岗条件的,由所在单位重新安排工作。考核不合格的,延长 待岗时间。延长待岗时间满后,考核仍不合格的,按照有关情况给予辞退。
(责任分工:具体由环境整治办公室负责抓好落实)。
(十)实行政务环境和形象测评制度。
在全县行政机关、具有行政管理职能以及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实行政务环境和形象综合测评。
1、根据部门性质、职能以及群众接触方式等综合因素,将被测评对象分为“一类、二类、三类”,按三个类别评议和排名。
2、评议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作风、服务态度、办事效率、依法行政、勤政廉洁等五个方面。主要采取集中问卷、随机调查、客商测评、平时掌握情况进行。以百分制计算,其中集中问卷占总分20%,随机调查占总分15%,企业界测评占总分40%,平时掌握情况占总分25%。其中对经济主管部门的测评由客商单 独测评,分值占100%。
3、综合测评每类评出前三名和倒数后三名,测评结果向社会公布。被评为每类前三名的单位,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单 位,授予奖牌,发放奖金,进行通报表扬;被评为每类倒数后三名的,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后进单位取消单位年终综合评先、业务评先和班子成员个人评先资格,在全县范围内通报批评,责令其限期进行整改,并在政务环境和形象测评总结大会公开检讨。三个类别的倒数第一名的又按分值评出全县倒数第一名,连续两年被评 为倒数第一名的单位,免去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职务。
4、条管单位被评为优化环境后进单位的,由县委、县政府将综合测评结果书面函告其上级主管部门,并提出处理建议。
5、参加测评的人员相对固定,每年从社会各界代表中推选产生,并为其颁发《环境监督员资格证书》。
(责任分工:具体由县环境整治领导小组负责落实)。
(十一)实行发展经济一票否决制。
1、进一步完善领导和部门工作目标责任约束机制,将经济发展目标任务量化并纳入乡镇和部门的目标管理考评范畴。重点考核工业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 值、工业销售收入,工业上交税金)、财政收入(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外资、出口创汇、工业项目实际进资 及200万元以上入园项目、创优投资环境、劳动力储备、园区招工)、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农村建设)等四个主要经济指标,并签 订目标管理责任书;
2、年终分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对经济发展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对任务完成在80%以下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凡一票否决的单位,取消该单位一切评先评优资格,并对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诫免谈话。
3、“一票否决”目标的年终考核由县“目标办”会同县直有关主管部门共同进行,年终考核的否决意见由县“目标办”负责提出,并提交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
(责任分工:具体由县目标办牵头负责,县委办、政府办配合落实)。
给“心”补充营养 篇6
身体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和水等。那么,心理“营养素”有哪些呢?
美国学者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夫妻打闹并不是“一无是处”,吵吵闹闹中释放出不良情绪对双方的健康都有好处,那些长期压抑怒火的“有修养”的夫妻比那些爱“火拼”的夫妻死亡率更高。
在这项长达17年的跟踪调查中,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确定这些夫妻如何对配偶做出的令其感到不公平的行为作出反应,分析压抑愤怒以及在婚姻中长期积累怨恨对夫妻死亡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结果,在受访的192对夫妻中,26对夫妻有矛盾时双方都压抑自己的怒火,其余166对夫妻中至少一方表达出自己的愤怒。17年后,双方均压抑怒火的夫妻比那些又吵又闹的夫妻的死亡率高出近5倍。这一结果也印证了此前已有的研究结果:长期压抑愤怒会增加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等与精神压力有关疾病的几率。
自然,这项研究并非提倡夫妻打架,而是提醒人们,长期积累怨恨对健康十分不利。不管是在家庭,还是置身社会,人们都要善于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积极解决矛盾。
宣泄和疏导不良情绪,对于心理来说,便是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之一。宣泄和疏导都是维护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心理压力若长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
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它会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改正错误,进而不断完善自己。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批评,势必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毛病,固执、傲慢、自以为是,这些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与上述两点相比,最不可缺少、也是最为重要的心理“营养素”是爱。因为爱会影响到人格和品质的形成。一个从小在爱的环境中长大的人,耳濡目染了爱与被爱的快乐幸福,应该不会成为冷漠自私无耻之人。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无论是父母之爱、夫妻之爱、亲朋之爱还是同事之爱,在生命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别人尤其是自己亲人的爱,心理上会出现不平衡,进而产生障碍或疾患。
如何给腹泻犊牛补充体液 篇7
犊牛腹泻是引起脱水和酸中毒最常见的重要原因, 体液疗法是矫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恢复牛体机能的重要手段。腹泻犊牛在禁食期间, 可饮服糖盐水, 以补充体液。方法是把烧开灭菌的温水, 在每升水中加入2汤匙白糖和2~3 g食盐, 溶化后饮牛, 不限量, 自由饮用。能及时补充因腹泻而失去的水分和盐, 还能促进肠道废物和毒素的排出。如能饮牛口服液盐 (取盐3.5 g、小苏打2.5 g、氯化钾1.5 g、糖20 g溶于1 000 m L水中) , 补充和调节电解质平衡, 解毒和治疗奶泻的效果更好。
有机补充丰富教学内容 篇8
一、把握时代脉博, 及时补充教学信息
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是瞬息万变的, 新情况、新事物总在不断出现, 教材的更新换代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教师应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及时为教育内容赋予新的意义, 使教学紧跟时代步伐。例如, 教学“折扣”一课, 课本上只呈现了一道普通的打折题目, 然而近几年, 随着商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商家们又想出了许多新的打折方法, 这些都没有及时地写进课本。教学前, 笔者特地收集了一些关于商品打折的广告, 把它们改编成例题, 及时补充进教材, 供学生研究。问题一:“全场名牌运动服1~5折出售。”1~5折出售是什么意思, 商家真的会把所有商品按1折出售吗?问题二:“买100送50, 多买多送。”买100送50是什么意思, 相当于打5折吗?通过研究, 学生认为商家只会把几件商品按1折出售, 绝大多数商品都会按5折出售。买100送50, 并不等于打5折, 因为只有满100时才送50, 买99元的商品, 商家是不会送的;同样, 买199元的商品商家也只会送50, 并且这个50不是现金, 而是购物券, 逼着你再次购物。通过补充信息学生懂得了, 商家始终是精明的, 消费者购物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要被所谓的“惊喜价”“跳楼价”等标语迷惑了双眼。
二、补充数学背景资料, 丰富数学的文化积淀
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数学知识把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料与数学趣闻等引入课堂, 给数学增添一些文化的气息, 让学生特别喜欢。如教学“比的意义”, 笔者对这一平淡的内容进行了背景资料的采掘:早在100多年前, 德国心理学家弗希纳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 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给与会的朋友展示了五个大小各异的长方形, 尺寸分别是5×8、9×10、12×27、8×13、21×34, 并要求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图形, 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5×8、8×13、21×34这三个长方形。丰富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美、数学的丰富、数学的有趣, 使学生更乐于接近数学。
三、补充习题, 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上古汉语双音补充结构研究 篇9
1. 上古“动+动”补充结构研究
上古时期,在汉语双音句节韵律之制约下,产生了一些“动+出”、“动+入”、“动+走”、“动+下”、“动+至”、“动+见”、“动+中”、“动+为”、“动+去”、“动+上”、“动+起”、“动+来”、“动+开”、“动+失”、“动+灭”、“动+毁”、“动+伤”、“动+死”、“动+绝”、“动+通”、“动+定”、“动+惊”、“动+动”、“动+毕”、“动+得”、“动+成”等“动+动”双音连谓结构;在长期反复的语用中,“动+入”、“动+出”、“动+去”、“动+走”、“动+下”、“动+至”、“动+见”、“动+中”、“动+为”等中“出”、“入”、“去”、“走”、“下”、“至”、“见”、“中”、“为”等由行为动词弱化为趋向动词或结果动词,由位于第一个动语之后作第二个动语演化为作动语的补语,致使“动+入”、“动+出”、“动+去”、“动+走”、“动+下”、“动+至”、“动+见”、“动+中”、“动+为”等由“动+动”双音连谓结构重新分析为“动+趋”、“动+结”双音补充结构。
1.1 上古“动+出”补充结构的形成
上古时期,在汉语双音句节韵律之制约下,产生了一些“动+出”双音语法结构,常见的有“走出、逃出、逐出、亡出、斥出、脱出、涌出、跳出、呼出”等,在上古文献中有两种应用情况。
1.1.1“动+出”为连谓结构
“动+出”为连谓结构,在句中作谓语,其中“出”为行为动词,位于第一个动语之后作第二动语。例如:
(1)颛犬走出,公使杀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2)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国语·晋语三》)
(3)群公既皆听命,相揖趋出。(《尚书·周书·康王之诰》)
(4)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史记·外戚世家》)
(5)赵人多为张耳、陈馀耳目者,以故得脱出。(《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上述5例中“逐出、趋出、斥出、脱出”均为“动+动”连谓结构,“逐”、“趋”、“斥”、“脱”为行为动词作第一动语,“出”为行为动词作第二动语,例(1)、(3)“走出”、“趋出”前后两个动语表示修饰与被修饰关系,前个动语“走”、“趋”修饰后个动语“出”,“走出”意为“从里面奔跑着出到外面”,“趋出”意为“疾步而退出到外面”;例(2)、(4)“逐出”、“斥出”、“脱出”两个动语表示的是不同人物前后相续的两个动作行为,例(2)“逐出”意为“驱逐而(使之)离开”,例(4)“斥出”意为“斥逐而(使之)离开”,例(5)“脱出”两个动语表示的是同一人物前后相续的两个动作行为,“脱出”意为“摆脱而离去”。
1.1.2“动+出”为补充结构
上古时期,在经常反复的语用中,“动+出”中“出”逐渐由行为动词弱化为趋向和结果动词,导致“动+出”由“动+动”连谓结构重新分析为“动+趋”、“动+结”补充结构。
1.1.2.1“动+趋”补充结构
“动+出”之“出”由行为动词逐渐弱化为趋向动词,由位于动语后作第二个动语逐渐演化为作补语,由表示人物“由里面出到外面”的动作行为逐渐演化为表示人物活动或事物变化“由里到外”、“由隐到显”之趋向,致使“动+出”由“动+动”连谓结构重新分析为“动+趋”补充结构。例如:
(1)管仲走出,君以宾客之礼再拜送之。(《管子·中匡》)
(2)昭侯知逐出,故藏弊裤。(《韩非子·内储说上》)
(3)子孙贫困,一旦亡出,从其亲戚,六也。(侯应《对问罢边备事状》)
(4)山崩地裂,水泉涌出。(汉元帝《灾异求言诏》)
(5)上帝还资,后土顾怀,玄符灵契,黄瑞涌出。(扬雄《剧秦美新》)
上例中“走出、逐出、亡出、涌出”均为动趋式补充结构,“出”均为趋向动词作补语,表示“出来”意义。例(1)“逐出”意为“追赶出来”,例(2)“走出”意为“步行出来”,例(3)“亡出”意为“逃亡出来”,例(1)、(2)、(3)之“出”表示动语“走、逐、亡”动作行为“由里到外”之趋向;例(4)“涌出”意为“喷涌出来”,“出”表示动语“涌”活动变化“由里到外”之趋向;例(5)“涌出”意为“涌现出来”,“出”表示动语“涌”发展变化“由隐到显”之趋向。
在上古文献中,“动+出”动趋式补充结构之后常带介宾处所补语,构成“动趋+介宾”结构形式。例如:
(6)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左传·哀公元年》)
(7)薛公释戴逃出于关,三晋称以为士。(《战国策·燕策二》)
例(6)、(7)中“逃出”意为“逃亡出来”,为动趋式补充结构,后带介宾补语“自窦、于关”表示“逃出”之所,介宾补语“自窦、于关”均可提到“逃出”之前作状语,可译为“从窦逃亡出来、从关逃亡出来”。
1.1.2.2“动+结”补充结构
在上古文献中,产生了“动+出”动结式补充结构,其后常带处所宾语,构成“动结+处宾”语法结构形式。例如:
(1)走出门者何,白马也。(《韩非子·内储说上》)
(2)呼出心与肺。(《黄帝难经·第四难》)
(3)然时有亡出塞者,七也。(侯应《对问罢边备事状》)
(4)王莽斥出王闳。(王闳《上书谏尊宠董贤》)
(5)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跳出沙土。(李寻《塞河议》)
上例中“走出、呼出、亡出、斥出、跳出”均为动结式补充结构,补语“出”表示动语“走、呼、亡、斥、跳”动作的完成,其后均可加完成态助词“了”;例(1)、(2)、(3)、(5)中宾语“门”、“心与肺”、“塞”、“沙土”为“走出、呼出、亡出、跳出”之处,例(4)中宾语“王闳”为“斥出”之人。
1.2 上古“动+入”补充结构的形成
上古开始,在汉语双音句节韵律之制约下,产生了一些“动+入”双音语法结构,主要有“引入、导入、延入、驰入、陷入、退入、飞入、投入、流入、进入、走入、侵入、呼入、吸入、收入、取入、送人、带入”等,在上古文献的应用中表现出两种情况:
1.2.1“动+入”为连谓结构
“动+入”为连谓结构,在句中作谓语,其中“入”为行为动词,位于第一个动语之后作第二动语,表示“由外进入到里”意义。例如:
(1)故强为之请,以取入焉。(《左传·定公六年》)
(2)今人主以其清洁也进入。(《韩非子·外储说石下》)
(3)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战国策·齐策四》)
(4)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战国策·燕策一》)
(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6)周公导入。……周公不导坐。(《说苑·指武》)
(7)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史记·季布列传》)
(8)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上例中“取入、进入、延入、收入、呼入、导入、引入、驰入”均为连谓结构,“入”均为行为动词作第二个动语,均表示“由外进入到里”意义。“取入、延入、收入、呼入、导入、引入即“取(之)入”、延(之)入、收(之)入、呼(之)入、导(之)入”、引(之)入,两个动作行为不是同一主语发出的,其间均省略兼语代词“之”,“之”既是第一个动语的宾语而又是第二个动语的主语;例(2)“进入”即“进与入”,为两个同义动词构成的连谓结构,意为“收进与入进”;例(8)“驰入”两个动语的动作行为是同一主语发出的,第一个动语是修饰第二个动语的,“驰入”即“驰(而)入”,意为“奔驰着进入”。
1.2.2“动+入”为补充结构
上古时期,在高频率的语用中,“动+入”中“入”由行为动词逐渐弱化为趋向动词,由位于动语之后作第二个动语演化为补语,由表示“由外进入到内”的动作行为演化为表示动作行为“由外到内”的趋向。
1.2.2.1“动趋+介宾”
在上古文献中,产生了一些“动入+介宾”结构形式,“入”为趋向动词作补语,与动语构成动趋式补充结构,后常带双音介宾处所补语。例如:
(1)吕锜梦射月,中之,退入于泥。(《左传·成公十六年》)
(2)晋侯惧而退入于房。(《左传·襄公十年》)
(3)田中之潦,流入于海。(《淮南子·说林训》)
(4)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史记·乐毅列传》)
(5)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入于道路。(《新序·杂事》)
上述5例“退入、流入、投入、收入、进入”均为动趋式补充结构,语义指向其后的介宾处所补语“于泥、于房、于海、于燕、于道路”;其中“入”均作补语,表示动语“退、流、投、收、进”行动或流动“由外到内”的趋向。
1.2.2.2“动趋+处宾”
在上古文献中,产生了一些“动入+处宾”结构形式,“入”为趋向动词作补语,与动语构成动趋式补充结构,后常带双音处所宾语。例如:
(1)延入翼室,恤宅宗。(《尚书·周书·顾命》)
(2)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左传·成公二年》)
(3)外宅粟米、畜产、财物诸可以佐城者,送入城中。(《墨子·杂守》)
(4)毋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之。(《韩非子·难势》)
(5)吸入肾与肝。(《黄帝难经·第四难》)
(6)汉王伤,走入成皋。(《史记·项羽本纪》)
(7)西破秦军濮阳东,秦兵收入濮阳。(《史记·项羽本纪》)
(8)周丘得节,夜驰入下邳。(《史记·吴王濞列传》)
(9)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史记·李斯列传》)
(10)其后汉方南诛两越,不击匈奴,匈奴亦不侵入边。(《史记·匈奴列传》)
(11)(马)坠入深渊,难以复出。(《说苑·正谏势》)
(12)近臣侍侧,尚不得着钩带入房。(薛宣《奏事》)
(13)臣以元寿二年六月戊午仓卒之夜,以新都侯引入未央宫。(元王皇后《置宗师诏》)
上例中“延入、陷入、送入、坠入、飞入、吸入、走入、收入、进入、驰入、延入、侵入、带入、引入”均为动趋式补充结构,语义指向其后的名词性处所宾语;其中“入”均作补语,表示动语“延、陷、送、坠、飞、吸、走、收、进、驰、延、侵、带、引”动作“由外到内”的趋向。
1.3 上古“动+去”补充结构的形成
上古时期,在汉语双音句节韵律的制约下,产生了一些“动+去”双音语法结构,常见的有“解去、化去、归去、辞去、释去、引去、过去、出去、起去、持去、送去、取去、上去”等,在上古文献的应用中表现出两种情况。
1.3.1“动+去”为连谓结构
上古开始,行为动词“去”常居于动语后作第二个动语,构成“动+去”双音连谓结构。例如:
(1)击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吴子·料敌》)
(2)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战国策·齐策四》)
(3)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去。(《史记·陈丞相世家》)
(4)群盗吴广等西略地,过去弗能禁。(《史记·李斯列传》)
(5)四人为寿已毕,起去。(《新序·善谋下》)
(6)妃求去,王乃上书谢归去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上述例句中“引去、辞去”均为双音连谓结构,表示两个动作行为,除了例(4)中“去”表示“往”义外,他例中“去”均表“离去、离开”义。例(1)中“引去”意为“引导而(使之)离去”;例(2)中“辞去”意为“辞别而离去”;例(3)中“出去”意为“遁出而离去”;例(4)中“过去”意为“经过与来往”;例(5)中“起去”意为“起身而离去”;例(6)中“归去”意为“(令之)返回(娘家)离开”。
1.3.2“动+去”为补充结构
上古晚期,在长期的语用中“动+去”中“去”由行为动词逐渐弱化为趋向动词,由位于动语之后作第二个动语演化为作补语,由表示动作行为演化为表示行动变化的趋向,导致“动+去”由“动+动”连谓结构演化为“动+趋”补充结构。例如:
(1)天子以为化去不死也。(《史记·封禅书》)
(2)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乃上去。(《史记·孝武本纪》)
(3)博望侯至,匈奴兵引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4)时时着书,人又取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5)汉救兵亦到,胡骑遂解去。(《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6)送去归泣而望之。(《列女传·母仪传》)
(7)夜半,仇家果至,断头持去。(《列女传·节义传》)
上例中“化去、上去、引去、解去、送去、持去”均为动趋式补充结构,表示行动变化与趋向关系,“去”均为趋向动词作补语,可释义为“掉、来、走”,表示动语“化、上、引、解、送、持”行为变化“由有到无、由此到彼、由近到远、由下到上”之趋向。
上古晚期,“动+去”补充结构产生之后,后常带人物对象宾语,构成“动趋+人物宾”结构形式。例如:
(1)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此珠妾之系臂也,君不幸,妾解去之。(《列女传·节义传》)
上述例句中的“释去、解去”均为动趋式补充结构,后带人物对象宾语“张仪、之”,趋向动词“去”表示“走、掉”意义,“释去”即“放走”,“解去”即“脱掉”。
1.4 上古“动+走”补充结构的形成
上古时期,在汉语双音句节韵律的制约下,产生了少量“动+走”双音语法结构,如“亡走、遁走、退走、击走”等,在上古文献中表现出两种应用情况。
1.4.1“动+走”为连谓结构
上古晚期,行为动词“走”开始居于动语之后作第二个动语,构成“动+走”双音连谓结构,表示“逃跑”意义。例如:
(1)白公父建亡在郑,郑杀之,白公亡走吴。(《史记·楚世家》)
(2)齐闵王之败济西,亡走。(《史记·乐毅列传》)
(3)击匈奴,匈奴遁走。(《史记·文帝本纪》)
(4)单于之遁走,其兵往往与汉兵相乱而随单于。(《史记·匈奴列传》)
(5)王开明拒战不利,退走武阳。(扬雄《蜀王本纪》)
(6)後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史记·扁鹊列传》)
上例中的“亡走、遁走、退走”为双音并列连谓结构,“走”均表示行动“逃跑”意义。例(1)、(2)、(3)、(4)“亡走、遁走”两个成分意义相同,意为“逃亡、逃遁、逃跑”;例(5)、(6)“退走”即“却而走”,“退”意为“退却”,“走”意为“逃跑”;例(1)、(5)补语“吴”与“武阳”表示第二动语“走”所到的处所。
1.4.2“动+走”为补充结构
上古晚期,“动+走”中“走”逐渐弱化,由表行为动词逐渐演化为结果动词,由位于动语后作第二动语演化为作补语,由表示动词“逃跑”意义演化为表示动词“败”意义,导致“动+走”由“动+动”连谓结构重新分析为“动+结”补充结构,后常带人物宾语,构成“动结+人物宾”结构形式。例如:
(1)蒙公为秦击走匈奴。(《盐铁论·伐功》)
(2)陈馀击走常山王张耳。(《史记·张丞相列传》)
(3)其既归,西击走月氏。(《史记·匈奴列传》)
(4)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幕北。(《史记·大宛列传》)
上述例句中“击走”均为动结式补充结构,表示行动与结果关系;动语“击”意为“打”,补语“走”意为“败”,“击走”意为“打败”;其后人物宾语“匈奴、常山王张耳、月氏、单于”,为“击走”之对象。
1.5 上古“动+下”补充结构的形成
上古时期,在汉语双音句节韵律的制约下,产生了少量“动+下”双音语法形式,常见的有“驰下、攻下、坐下”等,在上古文献中表现出两种应用情况。
1.5.1“动+下”为连谓结构
上古晚期,行为动词“下”开始居于动语之后作第二个动语,构成“动+下”双音连谓结构,表示动作“向下”意义。例如:
(1)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史记·项羽本纪》)
(2)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史记·项羽本纪》)
上例中“驰下”即“驰而下”,意为“奔驰向下(冲杀)”,“驰”为“奔驰”义,“下”为“向下”义,“驰”与“下”两个动作行为是前后相承关系。
1.5.2“动+下”为补充结构
上古晚期,在长期的语用中,“动+下”之“下”逐渐弱化,由行为动词演化为结果动词,由位于动语后作第二动语演化为作补语,由表示动词“向下”意义演化为表示动词“取、得”意义,导致“动+下”由“动+动”连谓结构重新分析为“动+结”补充结构。例如:
(1)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下七十城以复齐。(《战国策·燕策二》)
(2)初,燕将攻下聊城,入或谗之。(《战国策·齐策六》)
(3)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史记·高祖本纪》)
(4)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史记·陈丞相世家》)
(5)彭越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史记·彭越列传》)
上例中“收下、攻下”均为动结式补充结构,动语与补语表示行动与结果关系,补语“下”意为“取、得”,表示动语“收”、“攻”动作的结果;其后宾语“七十城、聊城、代地、荥阳城、睢阳、外黄十七城”为动结式补充结构“收下、攻下”的处所。
1.6 上古“动+至”补充结构的形成
上古时期,在汉语双音句节韵律的制约下,产生了一些“动+至”双音语法结构,常见的有“走至、驰至、追至、来至、归至、送至、转至”等,在上古文献中有两种应用情况。
1.6.1“动+至”为连谓结构
上古中期,行为动词“至”开始居于动语之后作第二个动语,构成“动+至”双音连谓结构,表示行动“到达”意义。例如:
(1)又有呼而走至者。(《左传·昭公十三年》)
(2)二子待君,日晏,公不来至。(《吕氏春秋·处方》)
(3)已约,归至,杀宁喜。(《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
(4)道路不通,暴兵来至。(《逸周书·月令解》)
(5)孟尝君恐追至。(《史记·孟尝君列传》)
上例中“走至、来至、归至、追至”均为连谓结构,“至”作第一个动语“走、来、归、追”之第二个动语,表示行动“到达”意义。“走至”意为“跑着而到达”,“来至”意为“远来而到达”,“归至”即“返归而到达”,“追至”即“追赶而到达”。
1.6.2“动+至”为补充结构
上古晚期,在高频率的应用中,“动+至”之“至”语法语义逐渐虚化,由位于动语后作第二动语演化为作补语,由表示行动“到达”意义虚化为表示行动之结果“到”意义,导致“动+至”由“动+动”连谓结构重新分析为“动+结”补充结构。
1.6.2.1“动结+处所宾”
在上古晚期汉语中,“动+至”补充结构多带处所宾语,构成“动结+处所宾”结构形式,补语“至”为结果动词“到”义,语义指向前面的动语,表示动语行动的结果。例如:
(1)今者,臣来至境。(《战国策·中山策》)
(2)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史记·项羽本纪》)
(3)代王驰至渭桥。(《史记·孝文本纪》)
(4)卻克怒,归至河上。(《史记·晋世家》)
(5)群臣居守,皆送至霸上。(《新序·善谋下》)
(6)郁成王亡走康居,桀追至康居。(《史记·大宛列传》)
(7)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汉武帝《报车千秋》)
上例中“来至、驰至、归至、走至、送至、追至、转至”均为动结式补充结构,补语“至”表示动语“来、驰、归、走、送、追、转”行动的结果;宾语“境、平原、渭桥、河上、霸上、康居、未央椒房”表示补充结构“动+至”的处所。
1.6.2.2“动结+对象宾”
在上古晚期汉语中,动结式补充结构“动+至”或连带对象宾语,构成“动结+对象宾”结构形式,此中补语“至”表示动词“给”意义,语义指向前面的动语,表示动语行为的结果。例如:
“送至”为“动+结”,动语与补语是行动与结果关系,宾语“令狐”表示补充结构“送至”的对象。
1.7 上古“动+见”补充结构的形成
上古时期,在汉语双音句节韵律的制约下,产生了少量“动+见”双音语法结构,如“望见、闻见、梦见”等,在上古文献中表现出两种应用情况。
1.7.1“动+见”为连谓结构
上古中期开始,常见的“动+见”双音连谓结构有“望见、闻见、梦见”等。例如:
(1)登铁上,望见郑师众,太子惧。(《左传·哀公三年》)
(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3)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荀子·不苟》)
(4)耳目者,所以闻见也。(《管子·心术》)
(5)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战国策·秦策二》)
上例中“望见、梦见、闻见”均为“动+动”双音连谓结构,例(1)中“望见”即“望而见”,在语法语义上两个动作前后相承,意为“远望而后看到”,“望”为动词“远看”义,“见”为动词“看到”义;例(2)中“梦见”即“梦而见”,两个动作是前后相承关系,意为“做梦而后看到”,“梦”为动词“做梦”义,“见”为动词“看到”义;例(3)、(4)、(5)中“闻见”即“闻与见”,两个动作是平等并列关系,意为“听到和看到”,“闻”为动词“听到”义,“见”为动词“看到”义。
1.7.2“动+见”为补充结构
上古晚期开始,由于双音连谓结构“动+见”之“见”经常位于第一个动语之后作第二个动语,如“望见”之“望”与“见”核心义素均为“看”,因而在高频率的语用中“见”义逐渐弱化,由行为动词“看到”义逐渐虚化为结果动词“到”义,由位于作动语之后作第二动语演化为作补语,由表示承续第一个动作行为而发生的第二个动作行为演化为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与动语构成动作与结果关系,导致“动+见”由“动+动”连谓结构重新分析为“动+结”补充结构;“动+见”由双音连谓结构演化为动结式补充结构以后,其中“见”的语义由指向后面的对象宾语转化为指向前面的动语。
在上古晚期文献中,常见的“动+见”补充结构有“望见、梦见、闻见”等,后常带对象宾语,构成“动结+对象宾”语法结构形式。例如:
(1)昔者寡人梦见良人。(《庄子·外篇·田子方》)
(2)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韩非子·内储说上》)
(3)桓公乘马,虎望见之而伏。(《管子·小问》)
(4)太姒梦见商之庭产棘。(《逸周书·程寤解》)
(5)灵公望见赵盾,诉而再拜。(《公羊传·宣公六年》)
上例中的“望见、梦见、闻见”均为动结式补充结构,动语与补语是行动与结果关系,其中“见”均为“到”义,表示动语“望、梦、闻”动作之结果;其后均连带对象宾语,“良人、人主、之、赵盾”为“望见、梦见、闻见”之人,“日”为“梦见”之物,“商之庭产棘”为“梦见”之事。
1.8 上古“动+中”补充结构的形成
上古时期,在汉语双音句节韵律的制约下,产生了“动+中”双音语法结构,常见的有“射中”等,在上古文献的应用中表现出两种情况。
1.8.1“动+中”为连谓结构
上古晚期,“动+中”开始构成双音连谓结构,“中”位于第一个动语后作第二个动语,表示动词“中的”意义。例如:
(1)祭侯则为位,与大史数射中。(《周礼·夏官·司马》)
(2)子列子常射中矣。(《吕氏春秋·审己》)
(3)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礼记·射义》)
上例中“射中”即“射而中”,为双音连谓结构,意为“射”与“中”两个动语动作前后相承,第二动语“中”表示“中的”意义。
1.8.2“动+中”为补充结构
上古晚期,在语言的应用中,“动+中”连谓结构之“中”语法语义逐渐虚化,由居于动语后作第二个动语虚化为作动语后的补语,由表示动作动词“中的”意义虚化为表示结果动词“进、入”意义,导致“动+中”由“动+动”连谓结构演化为“动+结”补充结构,此“中”语义指向前面的动语,补充说明动语行动的结果;补充结构“动+中”后多带双音对象宾语,构成“动结+对象宾”语法结构形式。例如:
(1)庄公走出,逾于外墙,射中其股。(《战国策·楚策四》)
(2)渔者豫且射中其目。(《说苑·正谏》)
(3)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史记·高祖本纪》)
上例中“射中”均为动结式补充结构,动语与补语是行动与结果关系,动语“射”表示动作行为,补语“中”表示“射”行动之结果;补充结构“射中”语义指向为后面名词性宾语,宾语“其股、其目、汉王”为补充结构“射中”的对象。
1.9 上古“动+为,”补充结构的形成
上古时期,在汉语双音句节韵律的制约下,产生了一些“动+为”双音语法结构,主要有“变为、化为、作为”等,在上古文献的应用中表现出两种情况。
1.9.1“动+为”为连谓结构
上古初期开始,“为”常居于动语后作第二个动语,构成“动+为”双音连谓结构,常见的有“变为、化为、作为”等。例如:
(1)寺人孟子,作为此诗。(《诗经·小“雅·巷伯》)
(2)维此良人,作为式谷。(《诗经·大雅·桑柔》)
(3)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左传·昭公七年》)
(4)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国语·郑语》)
(5)我之一心,能变为气,能变为形。(《关尹子·一宇》
(6)阳气盛,变为阴;阴气盛,变为阳。(《文子·上德》)
上例中“作为、变为、化为”均为连谓结构,例(1)、(2)第一个动语“作”表示“创作、创制”意义,例(3)、(4)、(5)、(6)第一个动语“变、化”表示“变化”意义;上例中第二个动语“为”表示“成为”意义,语义指向其后名词性对象宾语。
1.9.2“动+为”为补充结构
上古中期以降,在长期反复的语用中,“为”语法语义逐渐虚化,由作连谓结构第一动语的第二动语演化为作动语之补语,由表示行为变化演化为表示行为变化之结果,由表示动词“成为”意义演化为表示动词“成”意义,语义由指向后面的名词性对象宾语演化为指向前面的动词动语,致使“动+为”由“动+动”连谓结构演化为“动+结”补充结构,由表示承接语法意义关系演化为表示动结语法意义关系。例如:
(1)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墨子·辞过》)
(2)万物变为尘垢矣。(《文子·上礼》)
(3)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韩非子·十过》)
(4)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路。(《韩非子·十过》)
(5)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逸周书·时训解》)
(6)然为鲁司寇,听狱必为断,作为《春秋》。(《淮南子·主术训》)
(7)文王之时,纣为天子……作为炮烙之刑。(《淮南子·要略》)
(8)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史记·秦本纪》)
上例中“变为、化为、作为”均为动结式补充结构,动语与补语是行动与结果关系,“变、化”表示“变化”意义,“作”表“制作、创作、制造、制定”意义;“为”表示“成”意义,语义指向其前的动语“变、化、作”。例(1)、(4)、(8)中“作为”意为“建造成、修建成”,例(2)、(5)中“变为、化为”意为“变化成”,例(3)中“作为”意为“制作成、制造成”,例(6)中“作为”意为“创作成、写作成”,例(7)中“作为”意为“制定成”;补充结构“变为、化为、作为”语义指向其后的对象宾语“宫室、尘垢、食器、大路、萤、《春秋》、炮烙之刑、咸阳”。“动+来”由“动+动”连谓结构演化为“动+趋”补充结构的有“招来、走来”等,例如:自是之后,严助、朱买臣等招来东瓯。(《史记·平准书》)西周君走来自归。(《史记·秦本纪》)偶见“动+得”双音补充结构“捕得”等,例如:能捕得谋反卖城逾城敌者一人。(《墨子·号令》)偶见“动+开”双音补充结构“离开”等,例如:离开群臣,则必危汝身矣。(《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偶见“动+起”双音补充结构“说起”等,例如: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史记·六国年表》)
2. 上古“动+形”补充结构研究
上古时期,在汉语双音句节韵律的制约下,产生了一些“动+形”双音连谓结构,常见的主要有“动+高”、“动+重”“动+强”、“动+弱”、“动+明”、“动+久”等,其中只有“动+明”、“动+久”等由“动+形”双音连谓结构重新分析为动结式、动态式双音补充结构。
2.1 上古“动+明”补充结构
上古中期开始,“动+明”由“动+形”双音连谓结构演化为“动+结”双音补充结构,常见的“动+明”动结式补充结构主要有“分明、辩明、辨明、申明”等,动语“分、辩、辨、申”为行为动词,表示人物之动作;补语“明”为性质形容词,表示动语“分、辩、辨、申”动作之结果。例如:
(1)家治则善恶分明,善恶分明则国无事。(齐太公《阴谋》)
(2)虽小有言,其辩明也。(《周易·上经·讼卦》)
(3)夫虑事定物,辩明礼义,人之所长而蝚蝯之所短也。(《管子·形势》)
(4)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中庸》右第十二章)
(5)明者,知贤不肖,分明黑白也。(《春秋繁露·五行五事》)
(6)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禅事,又牵拘于诗书古文而不能骋。(《史记·封禅书》)
上例中“分明、辩明、辨明、申明”均为“动+形”动结式补充结构,“分明”意为“分辨明白、区分清楚”;“申明”意为“表述明白、阐述清楚”;“辩明”意为“分辩明白”,“辨明”意为“辨别清楚”,“辩”与“辨”为同源词,源词为“辡”,“辩”是以言“分辩”,“辨”是以心“辨别”,二者中心义素相同,古籍中多通用。
2.2 上古“动+久”补充结构
上古中期以降,在汉语中始见“动+久”双音补充结构,常见的“动+久”双音补充结构只有“持久”等,动语“持”表示“保持、维持、持续”的动作行为;补语“久”表示动语动作行为“长久”的状态。例如:
(1)凡守城者,以亟伤敌为上;其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墨子·号令》)
(2)厚其父母妻子,劝赏畏罚,此坚阵之士,可与持久。(《吴子·料敌》)
(3)轻弩趋发者,所以甘战持久也。(《孙膑兵法·威王问》)
(4)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吕氏春秋·博志》)
(5)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战国策·楚策一》)
(6)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战国策·赵策四》)
上述例句中“持久”均为“动+形”动态式补充结构,表示“保持长久、维持长久、持续长久”意义。
结语
通过对上古汉语“动+动、动+形”双音补充结构的全面考察分析可见:
1.汉语“动+动、动+形”双音补充结构产生于上古时期,一般是由“动+动、动+形”双音连谓结构演化而来。双音连谓结构演化为双音补充结构的过程,是连谓结构第二个谓语动词或形容词语法语义弱化的过程,在语法上“动+动、动+形”双音连谓结构第一个谓语动词之后的动词或形容词由作第二个谓语弱化为作补语,在语义上“动+动、动+形”双音连谓结构第一个谓语动词之后的动词或形容词由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弱化为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趋向、结果、状态。
2.在上古汉语中,只有“动+人”、“动+出”、“动+走”、“动+下”、“动+至”、“动+见”、“动+中”、“动+为”、“动+明”、“动+久”等“动+动、动+形”双音连谓结构演化为双音补充结构,其他如“动+上”、“动+去”、“动+起”、“动+来”、“动+开”、“动+失”、“动+灭”、“动+毁”、“动+伤”、“动+死”、“动+绝”、“动+通”、“动+定”、“动+惊”、“动+动”、“动+毕”、“动+得”、“动+成”、“动+高”、“动+重”“动+强”、“动+弱”等“动+动、动+形”双音连谓结构到中古以降方逐渐演化为双音补充结构,因上古是汉语双音补充结构的肇始期而尚未发生补充结构词汇化。
参考文献
冯胜利2000《汉语韵律语法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陈宝勤2002《汉语造词研究》,巴蜀书社。
补充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篇10
一、抵消规律
1.例子 (来自人教版四五年级书本题目, 下同) :49+8-8, 0.3-1.5+1.5, 130×4÷4, 8.7÷0.3×0.3, 20-x+x=9+x (化简后得20=9+x) , 80÷x×x=2×x (化简后得80=2×x) .
2. 规律: 一个数先加上a再减去a或者先减去a再加上a, 还得原数;一个数先乘上a再除以a或者先除以a再乘以a, 还得原数 (a非0) .
3. 解题实例:975 - 299 = 975 - 300 + 1, 975 + 299 = 975 +300 - 1;“-300 + 1”、“+300 - 1”, 用了此规律, 三年级学生总是学不好, 是因为没有抵消规律的正式学习.
二、同一级运算, 可以带号搬家
1.例子:545-167-145=545-145-167, 实际“145”带着“-”搬家了, 将“-145”直接搬到545后面.2.7×0.8÷0.27=2.7÷0.27×0.8, 实际…
2. 规律:同一级运算 (无括号) , 可以带着符号搬家, 但减数或除数不能搬到式子最前面.
3. 解题实例:一辆客车有7 人, 途中有4 人下车, 又有8人上车, 车上现在有多少人?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 “7 - 4 +8”、“7 + 8 - 4”、“8 - 4 + 7”, 解题思路和每一步计算结果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各有不同, 体现了同一级运算这一规律.
三、去括号规律
1. 例子: (1) 判断对错:123 - 68 + 32 = 123 - (68 + 32) ; (2) 计算7.6 - (9.8 - 3.4) = 7.6 - 9.8 + 3.4, 2.07 - 0.69 - 0.31 =2.07 - (0.69 + 0.31) , 326 ÷125 ÷ 8 = 326 ÷ (125 × 8) .
2.规律:去括号时, 括号前面是加号或乘号, 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符号不变;去括号时, 括号前面是减号或除号, 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变符号;……这些用字母表示会简单:ab-c=a- (b+c) ……
3. 解题实例: (1) 小荣带51.04 元买菜, 买白菜用了2.68元, 买肉用了9.32 元.余下多少元? (2) 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3.56 立方米, 它的长是2.5 米, 宽是0.4 米.它的高是多少?
四、乘方运算顺序
1. 例子:12=_____, 33=___, 1.62=_____, 43=_____, 0.73=_______.
2. 运算法则: 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 先算乘方 ( 平方、立方) , 再算乘除法运算, 最后算加减法运算;括号里面有乘方 (平方、立方) 的, 先算.
3. 解题实例: (1) A正方体的棱长是3 厘米, B正方体的棱长是2 厘米, A正方体的体积是B正方体的几倍? 33÷ 23. (2) 一个圆环, 外半径3 厘米, 内半径2 厘米, 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3.14 × (32- 22) .
上面所列四个规律看似简单的运算顺序, 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别以为从练习题中找几道练练就能掌握, 记住特例就能应用转化成技能, 这会在感性学习材料到识记和运用上存在着脱节问题.
补充文字 疏通思路 篇11
分析与解此题没有涉及数量,只涉及分率,这容易使我们的解题思路受阻。但只要在不违背题意的原则下,将题目补充成“缸内装有一些水。当水结成冰时,体积会增加(水的) ,当冰化为水时,体积会减少(冰的)几分之几?”我们的解题思路就会明晰起来。
解法一当水结成冰时,体积会增加(水的) ,就是说冰的体积会是水的 1+=。把水的体积看作单位“1”,那么冰的体积就是 。所以当这块冰化为水时,体积会由 减少到1,减少的体积就是-1= ,占冰的=。即,当冰化为水时,体积会减少 。
解法二“当水结成冰时,体积会增加(水的) ”,因此可以把水的体积看成11份,增加的体积看成1份。这样,冰的体积就看成了11+1=12(份)。所以当12份的冰化为11份的水时,体积会减少12-11=1(份),减少的体积占冰的体积的12= 。即,当冰化为水时,体积会减少 。
解法三由题意知,冰的体积=水的体积?+ )=水的体积。显然,水的体积=冰的体积=冰的体积 )。这说明,当冰化为水时,体积会减少 。
退回补充侦查机制问题探析 篇12
关键词:补充侦查,机制,问题,完善
一、退回补充侦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 退回补充侦查的范围被随意扩大
退回补充侦查作为一项刑事诉讼程序, 一经决定即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 即审查起诉活动暂时停止, 侦查活动重新恢复, 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期限将被延长。因此, 它的使用应当具有法定性和严肃性。但在实践中退回补充侦查却常被任意使用, 比如, 为了延长办案期限而退回补充侦查;为了追求案件“完善”而退回补充侦查;退查已失去实际意义仍然退回补充侦查。有些公诉人明知案件无法查清, 证据无法收集, 出于各种原因, 不管补查能否取得效果, 仍将案件退回补充侦查。还有人认为, 作存疑不起诉处理的案件, 必须要经过两次退查。因而对第一次退查仍不清楚, 再退查也不可能查清的情况, 又作出退回补充侦查的决定。上述现象, 随意扩大了退回补充侦查的范围, 使这一诉讼活动缺乏严肃性。
(二) 检察机关对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监督不力
公安机关侦查部门对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不按照补充侦查提纲尽力侦查, 敷衍了事。如检察机关将案件退回侦查机关以后, 侦查人员不按照补查要求进行, 可以找到的证人不去找, 可以查的物证不去查, 往往附上“经查无果”的证明材料敷衍了事;或是补查工作虽然做了, 但效果不大, 不能解决庭审示证所需。“屡退不查、查而不清”现象严重, 但检察机关对此却无能为力。
(三) 退回补充侦查超期现象时有发生。
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 应当在一个月以内补充侦查完毕。但实践中, 退回补充侦查常在一个月内不能完成, 有的甚至超期严重, 造成案件久拖不决。
二、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 缺少统一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指导
由于缺少统一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指导, 加之缺乏沟通了解, 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对于证据收集、应用、甄别的要求不一致, 导致双方对补充侦查事项产生分歧, 有时甚至互相推诿。特别是双方对案件的证据链是否存在缺陷, 案件事实部分不清、证据不够充分是否足以影响定罪量刑等问题存在争议时, 侦查人员往往以没有必要补充侦查来应付, 导致案件屡退不查。
(二)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普遍缺乏内部制约机制
虽然,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对退回补充侦查的提请、审批、执行、备案等工作程序问题都有内部规定, 但对原侦查质量不高、随意使用退补权利、退而不补等问题却普遍缺乏监督和考评的办法, 使得退回补充侦查在实体意义上处在监督制度真空的状态。
(三) 有些侦查人员责任心不强, 重破案、轻办案
实践中, 不可否认有些侦查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 并且重破案、轻办案 (这与侦查管理体制有关系) 。凭直观感性认识破案多, 理性分析案件、从起诉方面考虑问题少。有的侦查人员在侦查阶段的取证工作不扎实, 使案件证据一开始就存在缺漏。
三、对完善退回补充侦查制度的思考
在审查起诉实践中, 退回补充侦查存在着种种问题,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笔者认为, 主要是目前我国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退回补充侦查制度, 而现有法律及司法解释对此规定又过于原则, 操作性不强, 以致出现了上述不良现象。下面笔者对如何建立比较完善的退回补充侦查制度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 规范化执行退回补充侦查的法律程序
在现行的刑事法律规范中, 对退回补充侦查程序的规定不明确, 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公诉人在退查的内部审批上做法不一致、有关退查的法律文书存在过于概括、笼统等问题。在公诉人行使退补权时缺乏审查和监督, 容易造成退回补充侦查被任意使用, 而补查事项不明、方向不清, 也容易造成侦查机关难以具体操作, 影响补查的质量。因此, 公诉人应以现行法律规定为准绳, 规范化执行退回补充侦查的程序, 严格规范退查的有关法律文书, 接受审查和监督。具体做法是:
1. 退回补充侦查的决定, 应当经过主诉检察官或部门负责人的批准, 接受审查和监督。
以思明区人民检察院的做法为例, 公诉人第一次退回补充侦查的决定, 应经主诉检察官的批准, 第二次退查决定, 应经分管检察长的批准。公诉人接受内部的监督和制约, 有利于防止退查权被任意使用, 减少不必要的退查决定, 提高诉讼效率。
2. 规范制作退回补充侦查的法律文书。
公诉人在填写《退回补充侦查决定书》的同时, 应当制作内部公函, 并附侦查提纲, 写明退回补充侦查的原因和需要查明的具体事项。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侦查机关认定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所必须补充的证据材料, 二是犯罪嫌疑人遗漏的罪行, 三是遗漏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 四是程序违法或不完备之处。
(二) 健全监督、交流、引导机制
从宏观方面, 检察机关起诉部门选择一些退补工作中的常发问题, 就侦查人员办案指导思想及办案责任心不强等方面, 通过与侦查机关领导、主管部门沟通、督促、发建议函等方式, 加强教育和鞭策。同时要求侦查机关对侦查人员的补侦工作质量设立相应的监督考评机制, 加强制度保障, 这也是检察机关监督职能的落实、体现。
从微观方面, 案件审查起诉的承办人要加大引导侦查工作的力度, 加强双方的沟通和配合, 从退查案件着手, 就退回补充侦查的事项详细做好退补提纲, 务必使退补提纲对于原侦查案件存在的证据缺陷、补查的目的、方向及证据要求有个详尽清晰的阐述, 使侦查人员能够迅速领会起诉承办人的意图, 有的放矢地进行补侦工作。必要时, 还可与侦查人员一起商讨补侦方案, 促成共识。以“人来人往”取代以往的“文来文往”, 这种做法将案件的监督与配合结合在一起, 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侦诉人员沟通不够、检察人员对侦查活动引导不力的问题, 可谓一举两得。
(三) 提高侦查人员业务素质, 确保移送起诉质量
目前, 检察机关的检察人员和法院的审判人员业务素质相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要高些, 因而提高侦查人员业务素质是避免或者减少补充侦查的根本措施之一。第一,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 加大培训力度。侦查机关或部门的负责人应通过举办业务培训班 (尤其是请检察机关的批捕人员、起诉人员和法院的审判人员授课) 、师傅带徒弟、旁听法庭对自己所办案件的审判、一案一总结 (尤其是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 等渠道和方式, 加大培训力度, 全面提高侦查人员的业务素质。第二, 实行侦查人员高薪制度、职业制度和淘汰制度。目前, 有些侦查人员不愿学业务、钻研业务与现行侦查人员的管理体制也有一定的关系。刑事案件发案多、侦破和办案难度大、危险性和心理压力大、庭审方式改革后对证据条件要求高, 几乎每天加班加点工作而工资待遇低, 家庭生活也顾及不了, 干部提拔机会也少, 因此, 很多侦查人员 (特别是刑事技术人员) 想调离侦查机关或者部门。基于此, 国家应对侦查人员实行高薪制度 (或者实行高补贴制度, 从经济上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职业制度 (规定一定年龄界限, 在此期间工作可以给予相应的职务待遇, 如科级侦查员、副处级侦查员等) 、淘汰制度 (如果不钻研业务, 不认真履行职责, 办理的案件经常退回补充侦查, 侦查机关或侦查部门就应将其淘汰, 调离到其他部门工作) 。
(四) 建立提前审查制度, 严把案件移送质量关
提前审查制度是指案件在侦查羁押期限届满之前, 侦查机关将案件移送检察机关提前审查, 但不作正式受理的一种新的公诉制度。目的是审查案件是否符合起诉要求, 如符合条件就正式受理, 如不符合条件先不作正式受理, 列明所收案件待查事项, 将案件返还侦查部门进行侦查。这实质上是提前介入制度的延续, 但又与提前介入制度不同。提前介入制度是检察人员直接参与案件的侦查, 而提前审查制度, 只是检察人员对案件进行书面审查, 是对案件在侦查后期补充证据时的适时介入, 目的是使起诉指导侦查更富成效, 避免侦查行为的盲目性, 提高办案质量与效率。
(五) 建立退回补充侦查跟踪制度, 加强对退查案件的监督
检察机关应建立退查案件跟踪监督制度, 加强与侦查机关或者侦查人员的联系, 提高补查质量, 同时也可避免案件流失。案件正式退查后, 检察人员与侦查人员要加强联系, 询问案件补查进度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与侦查人员共同协商解决。检察人员要注重发挥法律监督职能, 发现违法侦查行为及时予以纠正。案件退查期限届满以后, 侦查部门不再将案件移送审查起诉, 检察机关要及时通知侦查部门说明理由, 对案件补查情况和处理结果进行有效监督, 防止案件流失。同时, 检侦两部门要针对案件退查情况定期不定期地召开联席会议, 研究解决退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切实提高退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卫东.模范刑事诉讼法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高荣华.退回补充侦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人民公安报, 2005-- (3) .
[3]孙长永.刑事诉讼证据与程序[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4]左德起, 韩阳.论审查起诉中的补充侦查[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3,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