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侦查

2024-10-22

补充侦查(精选3篇)

补充侦查 篇1

摘要:司法实践中, 在审查起诉阶段, 退回补充侦查程序被广泛使用, 它为保证案件质量、保障公诉活动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退回补充侦查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需要深入分析并加以改进。

关键词:补充侦查,机制,问题,完善

一、退回补充侦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 退回补充侦查的范围被随意扩大

退回补充侦查作为一项刑事诉讼程序, 一经决定即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 即审查起诉活动暂时停止, 侦查活动重新恢复, 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期限将被延长。因此, 它的使用应当具有法定性和严肃性。但在实践中退回补充侦查却常被任意使用, 比如, 为了延长办案期限而退回补充侦查;为了追求案件“完善”而退回补充侦查;退查已失去实际意义仍然退回补充侦查。有些公诉人明知案件无法查清, 证据无法收集, 出于各种原因, 不管补查能否取得效果, 仍将案件退回补充侦查。还有人认为, 作存疑不起诉处理的案件, 必须要经过两次退查。因而对第一次退查仍不清楚, 再退查也不可能查清的情况, 又作出退回补充侦查的决定。上述现象, 随意扩大了退回补充侦查的范围, 使这一诉讼活动缺乏严肃性。

(二) 检察机关对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监督不力

公安机关侦查部门对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不按照补充侦查提纲尽力侦查, 敷衍了事。如检察机关将案件退回侦查机关以后, 侦查人员不按照补查要求进行, 可以找到的证人不去找, 可以查的物证不去查, 往往附上“经查无果”的证明材料敷衍了事;或是补查工作虽然做了, 但效果不大, 不能解决庭审示证所需。“屡退不查、查而不清”现象严重, 但检察机关对此却无能为力。

(三) 退回补充侦查超期现象时有发生。

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 应当在一个月以内补充侦查完毕。但实践中, 退回补充侦查常在一个月内不能完成, 有的甚至超期严重, 造成案件久拖不决。

二、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 缺少统一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指导

由于缺少统一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指导, 加之缺乏沟通了解, 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对于证据收集、应用、甄别的要求不一致, 导致双方对补充侦查事项产生分歧, 有时甚至互相推诿。特别是双方对案件的证据链是否存在缺陷, 案件事实部分不清、证据不够充分是否足以影响定罪量刑等问题存在争议时, 侦查人员往往以没有必要补充侦查来应付, 导致案件屡退不查。

(二)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普遍缺乏内部制约机制

虽然,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对退回补充侦查的提请、审批、执行、备案等工作程序问题都有内部规定, 但对原侦查质量不高、随意使用退补权利、退而不补等问题却普遍缺乏监督和考评的办法, 使得退回补充侦查在实体意义上处在监督制度真空的状态。

(三) 有些侦查人员责任心不强, 重破案、轻办案

实践中, 不可否认有些侦查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 并且重破案、轻办案 (这与侦查管理体制有关系) 。凭直观感性认识破案多, 理性分析案件、从起诉方面考虑问题少。有的侦查人员在侦查阶段的取证工作不扎实, 使案件证据一开始就存在缺漏。

三、对完善退回补充侦查制度的思考

在审查起诉实践中, 退回补充侦查存在着种种问题,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笔者认为, 主要是目前我国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退回补充侦查制度, 而现有法律及司法解释对此规定又过于原则, 操作性不强, 以致出现了上述不良现象。下面笔者对如何建立比较完善的退回补充侦查制度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 规范化执行退回补充侦查的法律程序

在现行的刑事法律规范中, 对退回补充侦查程序的规定不明确, 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公诉人在退查的内部审批上做法不一致、有关退查的法律文书存在过于概括、笼统等问题。在公诉人行使退补权时缺乏审查和监督, 容易造成退回补充侦查被任意使用, 而补查事项不明、方向不清, 也容易造成侦查机关难以具体操作, 影响补查的质量。因此, 公诉人应以现行法律规定为准绳, 规范化执行退回补充侦查的程序, 严格规范退查的有关法律文书, 接受审查和监督。具体做法是:

1. 退回补充侦查的决定, 应当经过主诉检察官或部门负责人的批准, 接受审查和监督。

以思明区人民检察院的做法为例, 公诉人第一次退回补充侦查的决定, 应经主诉检察官的批准, 第二次退查决定, 应经分管检察长的批准。公诉人接受内部的监督和制约, 有利于防止退查权被任意使用, 减少不必要的退查决定, 提高诉讼效率。

2. 规范制作退回补充侦查的法律文书。

公诉人在填写《退回补充侦查决定书》的同时, 应当制作内部公函, 并附侦查提纲, 写明退回补充侦查的原因和需要查明的具体事项。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侦查机关认定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所必须补充的证据材料, 二是犯罪嫌疑人遗漏的罪行, 三是遗漏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 四是程序违法或不完备之处。

(二) 健全监督、交流、引导机制

从宏观方面, 检察机关起诉部门选择一些退补工作中的常发问题, 就侦查人员办案指导思想及办案责任心不强等方面, 通过与侦查机关领导、主管部门沟通、督促、发建议函等方式, 加强教育和鞭策。同时要求侦查机关对侦查人员的补侦工作质量设立相应的监督考评机制, 加强制度保障, 这也是检察机关监督职能的落实、体现。

从微观方面, 案件审查起诉的承办人要加大引导侦查工作的力度, 加强双方的沟通和配合, 从退查案件着手, 就退回补充侦查的事项详细做好退补提纲, 务必使退补提纲对于原侦查案件存在的证据缺陷、补查的目的、方向及证据要求有个详尽清晰的阐述, 使侦查人员能够迅速领会起诉承办人的意图, 有的放矢地进行补侦工作。必要时, 还可与侦查人员一起商讨补侦方案, 促成共识。以“人来人往”取代以往的“文来文往”, 这种做法将案件的监督与配合结合在一起, 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侦诉人员沟通不够、检察人员对侦查活动引导不力的问题, 可谓一举两得。

(三) 提高侦查人员业务素质, 确保移送起诉质量

目前, 检察机关的检察人员和法院的审判人员业务素质相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要高些, 因而提高侦查人员业务素质是避免或者减少补充侦查的根本措施之一。第一,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 加大培训力度。侦查机关或部门的负责人应通过举办业务培训班 (尤其是请检察机关的批捕人员、起诉人员和法院的审判人员授课) 、师傅带徒弟、旁听法庭对自己所办案件的审判、一案一总结 (尤其是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 等渠道和方式, 加大培训力度, 全面提高侦查人员的业务素质。第二, 实行侦查人员高薪制度、职业制度和淘汰制度。目前, 有些侦查人员不愿学业务、钻研业务与现行侦查人员的管理体制也有一定的关系。刑事案件发案多、侦破和办案难度大、危险性和心理压力大、庭审方式改革后对证据条件要求高, 几乎每天加班加点工作而工资待遇低, 家庭生活也顾及不了, 干部提拔机会也少, 因此, 很多侦查人员 (特别是刑事技术人员) 想调离侦查机关或者部门。基于此, 国家应对侦查人员实行高薪制度 (或者实行高补贴制度, 从经济上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职业制度 (规定一定年龄界限, 在此期间工作可以给予相应的职务待遇, 如科级侦查员、副处级侦查员等) 、淘汰制度 (如果不钻研业务, 不认真履行职责, 办理的案件经常退回补充侦查, 侦查机关或侦查部门就应将其淘汰, 调离到其他部门工作) 。

(四) 建立提前审查制度, 严把案件移送质量关

提前审查制度是指案件在侦查羁押期限届满之前, 侦查机关将案件移送检察机关提前审查, 但不作正式受理的一种新的公诉制度。目的是审查案件是否符合起诉要求, 如符合条件就正式受理, 如不符合条件先不作正式受理, 列明所收案件待查事项, 将案件返还侦查部门进行侦查。这实质上是提前介入制度的延续, 但又与提前介入制度不同。提前介入制度是检察人员直接参与案件的侦查, 而提前审查制度, 只是检察人员对案件进行书面审查, 是对案件在侦查后期补充证据时的适时介入, 目的是使起诉指导侦查更富成效, 避免侦查行为的盲目性, 提高办案质量与效率。

(五) 建立退回补充侦查跟踪制度, 加强对退查案件的监督

检察机关应建立退查案件跟踪监督制度, 加强与侦查机关或者侦查人员的联系, 提高补查质量, 同时也可避免案件流失。案件正式退查后, 检察人员与侦查人员要加强联系, 询问案件补查进度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与侦查人员共同协商解决。检察人员要注重发挥法律监督职能, 发现违法侦查行为及时予以纠正。案件退查期限届满以后, 侦查部门不再将案件移送审查起诉, 检察机关要及时通知侦查部门说明理由, 对案件补查情况和处理结果进行有效监督, 防止案件流失。同时, 检侦两部门要针对案件退查情况定期不定期地召开联席会议, 研究解决退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切实提高退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卫东.模范刑事诉讼法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高荣华.退回补充侦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人民公安报, 2005-- (3) .

[3]孙长永.刑事诉讼证据与程序[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4]左德起, 韩阳.论审查起诉中的补充侦查[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3, (3) .

[5]徐美君.论补充侦查制度[J].中国刑事法, 1998, (5) .

补充侦查 篇2

检察机关退回补充侦查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批捕或审查起诉过程中, 发现侦查机关移送的案件存在实体或程序瑕疵、漏洞时, 依照法定程序将案件退回原侦查机关并要求其将尚未查清的事实、程序进行更细一步侦查、补充搜集证据的诉讼活动。

检察机关退回补充侦查较原侦查相比具有如下特征:一是, 退回补充侦查主体具有特定性, 即作出补充侦查决定的机关只能是检察院;二是, 退补的案件具有条件性, 即实体方面或程序方面存在瑕疵、漏洞;三是, 时间上的限制性, 即侦查机关对退补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内补充侦查完毕, 但对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阶段的退回补充侦查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四是, 次数上的限定性, 即检察机关退回补充侦查的次数以两次为限;五是, 内容上的特定性, 即检察机关一般只要求侦查机关就案件的部分未清事实进行补充侦查, 不涉及全案。

二、检察机关退回补充侦查制度的运行现状

(一) 退回补充侦查制度呈现常态化

以T市T检察院为例, 2012年退回补充侦查案件186件, 占全年受案总数的16.4%;2013年退回补充侦查案件178件, 占全年受案总数的15.7%, 2014年退回补充侦查案件212件, 占全年受案总数的17.5%。同时, 笔者结合全国的调查数据发现, 2012年至2014年退回补充侦查案件数和退查率均保持上升, T市T检察院不是个例。检察机关退回补充侦查案件已成为一种常态, 严重与刑事诉讼法开始设置的初衷相悖, 其中存在大量的技术性退回补充侦查造成的变相超期羁押, 如侦查机关和检察院都存在着通过退补来延长办案时间的现象, 尤其是到年终结案期, 公诉部门一般会以退回补充侦查方式作技术处理, 来延缓办案高峰期。

(二) 侦查机关退查质量低、退而不查、查而不清现象严重

检察机关将案件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 侦查机关本应按照退查提纲的要求开展侦查, 但由于退补后缺乏可行的法定监管约束程序, 补查呈现表面化、形式化倾向, 侦查机关屡退补查、查而不清现象严重。其原因分析如下:一是, 侦查机关对于检察机关退补提纲理解存在偏差, 达不到检察机关退查的目的;二是, 证据的易灭失性, 许多证据已不复存在, 退查后侦查机关也无任何实质性进展;三是, 侦查机关消极对待退补, 存有抵触情绪影响退补质量;四是, 名为退补, 实为借时间现象导致退补空有形式并无实质可言;五是, 侦检机关立场、证据的标准把握不一, 使两者不能实现同一, 造成退查异化。

(三) 退回补充侦查异化为侦检机关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由于侦查机关与检察机关的考核标准不同, 侦查机关没有主动撤回起诉的权力, 内部绩效考核对于退补率也是有规定的;而检察机关的绩效考核加入了不起诉率这一指标, 一般对于不符合审查起诉条件的案件, 会谨慎处理, 不会轻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多数案件会作建议侦查机关撤回起诉的处理。因此两者为了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检察机关最大限度的适用退回补充侦查, 侦查机关通过协调处理, 一般要求检察机关以不退回案卷、自行补充证据的形式维护利益。同时, 检察机关退回补充侦查的程序、形式并不完善, 有时仅凭一个电话就让案件自动回归到侦查机关, 使案卷丢失率上升, 严重影响了司法的严肃性。2012年T市侦查机关的绩效考核对于退补率的侧重有所下降, 直接促使检察机关的退回补充侦查案件数、退补率窜升。

(四) 退查阶段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在退回补充侦查阶段, 法律却没有对诉讼参与人相关权利的保障作出安排, 现行《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并未规定审查起诉阶段退回补充侦查的告知制度, 使之成为法律空白。实践中, 侦检机关在此阶段往往相互推诿, 检察机关以案件处于补充侦查阶段为借口, 让当事人去找侦查机关;侦查机关却以案件已进入审查起诉阶段为由, 指示当事人去检察机关询问相关情况, 因此当事人权利保护无从谈起。更甚的是, 检察机关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使犯罪嫌疑人重新进行一次或者数次打击, 同时也不利于被害人遭受的物质损失及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权利的实现, 法律亦未健全此项救济保障机制, 使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检察机关退回补充侦查制度的完善路径

(一) 完善退回补充侦查制度的立法

1. 确立退回补充侦查的必要性原则

以T市T检察院为样本, 我们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退查得当的案件如下:因主要事实不清, 证据不足而退查的, 占退查总数的76.4%;因遗漏重要犯罪事实而退查, 约占退查总数的4.1%;因漏诉同案犯而退查, 占退查总数7.2%;因犯罪主体刑事责任能力不明而退查, 占退案总数3.7%;因不符合诉讼程序而退查的, 约占退查总数的2.4%。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约占退案总数的6.2%并不符合上述情形或者不在上述情形的统计之中, 有可能是侦检机关的相互博弈的结果, 因此明确退回补充侦查的必要性原则是十分重要的。区分退回补充侦查和自行补充侦查的适用情形, 如果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中发现证据存在少量瑕疵且较易收集, 则无须将案件退回侦查机关, 可自行侦查;对于一些诉讼文书存在瑕疵, 更无须补查, 由检察机关和侦查机关通过电话等便捷方式进行沟通, 对材料进行必要的修改或补充即可, 这不仅有利于节约司法成本而且强化了侦检机关的和谐氛围。

2. 应明确区分实体补救型退回补充侦查和程序补救型退回补充侦查的理由、范围及方式

(1) 完善实体补救型退回补充侦查相关立法, 以降低退补率和减少对羁押的扩张适用。首先, 法律应明确案件因实体原因而退补的具体情形, 在《刑事诉讼法》和高检《刑诉规则》中应予规定, 以期有法可依。其次, 应详细制作《退回补充侦查提纲》, 明确退查方向、事实、证据及取证目的, 引导侦查机关补充、完善证据。再次, 完善实体补救型退回补充侦查的启动程序和具体流程:明确退回补充侦查的决定主体, 须经主诉检察官或部门负责人审核并报告主管检察长批准;制作《退回补充侦查权利告知书》, 及时告知当事人;规定侦查机关对检察机关作出退回补充侦查决定的复议机制等。最后, 对延长羁押期限的实体补救型退查进行司法审查, 及时变更强制措施, 加强对侦查机关退补后侦查的执行约束力。

(2) 切实加强程序补救型退回补充侦查相关规定, 实现正当程序, 维护司法正义。首先, 完善程序补救型退回补充侦查的适用条件, 如涉及严重侵犯诉讼参与人的人身权利和诉讼权利的、案件证据收集程序严重违法的、违反回避规定的以及侦查人员因贪腐影响侦查公正性等严重违反法律程序的行为均应退回补充侦查。其次, 规范程序补救型退查的具体程序, 对严重违反程序规定的应退回补充侦查, 对一些违法程度轻微, 则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责令重新补正或自行侦查补正。再次, 应加强检察机关对程序补救型退查的司法控制, 对于重大、复杂案件应由检察机关介入, 从源头上遏制违法侦查以降低程序倒流率;同时对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予以强化, 对拒不执行程序命令的侦查人员予以惩戒。

(二) 建立监督和制约机制

1. 检察机关应对机制

(1) 建立案件信息通报制度, 加强检察机关对侦查的引导, 逐步建立起相应的介入和引导机制。目前, 大多数学者力倡检察引导侦查的检警关系模式, 检察机关应坚持适时介入, 引导侦查取证活动, 帮助侦查人员明确侦查方向, 调整侦查思路, 及时收集、固定证据和完善证据, 保证案件质量。 (1) 但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 侦查机关在发案后往往不通知或不及时通知检察机关, 致使检察机关不能全面掌握发案信息, 尤其是对一些重特大刑事案件、突发、恶性的刑事案件的不及时通报, 使检察机关无法及时介入侦查, 引导侦查 (2) 。同时, 从检察机关的本身来言, 检察机关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全部介入、引导刑事案件侦查, 一般介入在当地有重大影响、疑难复杂的案件。鉴于司法实践的分析, 建立检察引导侦查的模式应将重点放在对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上, 保证侦查的质量;对于一般性案件, 由于侦查人员的水平、侦查技术的提升, 检察机关可通过在退回补充侦查中进行引导, 使侦查瑕疵、漏洞有效避免。

(2) 建立退补案件跟踪监督机制, 强化检察监督。检察机关作出退回补充侦查决定后, 应适时督促侦查机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侦查、严格执法, 以保证被退查的案件能够在期限内重新审查起诉, 有效防止退而不查、查而不清、案件不了了之的现象发生。同时, 应强化对侦查机关补查活动的监督, 建立对侦查人员懈怠侦查的责任追究制度, 发现在补查过程中出现违法行为, 检察机关应向其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并责成其立即改正, 向该侦查机关发出检察建议。

(3) 建立退回补充侦查的告知制度、明确辩护权利。检察机关在作出退回补充侦查决定后应在三日内书面告知犯罪嫌疑人或其律师、被害人及其近亲属, 告知书中应注明告知内容:作出退回补充侦查决定的时间和理由、相关诉讼参与人在此期间享有哪些权利等, 并要求被告知人签字确认。同时检察机关应赋予辩护律师在退回补充侦查期间继续享有查阅、复印、摘抄案卷资料权、会见权和调查取证权, 提高退回补充侦查的透明度, 强化外部监督。

(4) 加强案件管理监督制约。各级检察机关逐步建立的案件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 对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实行统一受理、流程监控、案后评查、统计分析、信息查询、综合考评等, 对办案期限、办案程序、办案质量等进行管理、监督、预警, 规范执法行为, 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案件管理部门是专门负责案件管理的综合性业务部门, 与其他相关部门在案件管理工作中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 在相当程度上对于退回补充侦查的决定、程序、处理后果等进行了有效监控, 使案件管理监督落到了实处。

2. 侦查机关应对机制

(1) 改革侦查机关考核机制, 强化自身侦查水平。司法实践中对侦查机关 (尤其是公安机关) 的考核主要以办案数、破案数、定罪率、批捕率等为指标, 虽然退回补充侦查率也是考核的指标之一但是比重较低, 对侦查人员的业绩考核影响不是很大。因此, 改革侦查机关内部考核机制成为必要。侦查机关应加大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数量、退回补充侦查质量、退回补充侦查案件的最终处理列入绩效考核体系, 成为重要指标, 更能促进侦查机关提高侦查质量, 使退回补充侦查符合立法设置的初衷。同时, 侦查机关内部应建立可行的奖惩机制, 对于退而不查、查而不清, 不了了之的侦查人员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对于积极退回补充侦查重新审查起诉获得最终定罪判决的要给予奖励。

(2)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四百四十九条规定:“对于搜查、查封、扣押、冻结、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侦查活动中形成的笔录存在争议, 需要负责侦查的人员以及搜查、查封、扣押、冻结、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活动的见证人出庭陈述有关情况的, 公诉人可以建议合议庭通知其出庭。”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但是对于侦查机关而言并不热衷,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能有效的向公诉人、审判人员和诉讼参与人证明侦查取证的合法性、程序的正当性, 避免不必要的退回补充侦查, 同时对侦查机关以后的取证有借鉴意义。

(三) 建立侦检机关定期沟通协作制度

理想的侦检模式是, 在有完善的司法控制机制, 司法审查机制以及司法救济机制的基础上, 在切实加强辩方防御能力和存在完备的程序保障的前提下, 实行侦检合一, 充分实现司法资源的最佳配置, 更加积极、高效地完成刑事诉讼打击犯罪的任务。 (3) 然而, 我国侦诉关系属于分立模式, 侦查、起诉相对独立, 所以才存在退回补充侦查的制度设计。在中国特色的侦检关系中, 应使侦检双方加强沟通交流, 例如, 侦检双方可以互派所属人员进行交流, 开展以专题讲座、业务研讨等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 让侦查人员列席法庭审判过程, 让侦检双方在角色互换中学会换位思考, 尽可能地避免因单位职责差异、本位利益等因素造成的分歧和增加工作中的抵触情绪。

注释

11杨红岩.退回补查程序中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人民检察, 2010 (23) .

22 引导侦查、引导取证, 是指检察机关出于行使法律监督权的目的, 及时介入侦查机关重大案件的侦查活动, 引导侦查机关确定正确的侦查方向, 使侦查人员按照审查起诉的需要, 准确全面地收集和固定证据的侦查监督活动.华为民.检察引导侦查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基础[J].人民检察, 2001 (8) :32.

补充侦查 篇3

一、补充侦查案件含义

补充侦查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案件过程中, 将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遗漏罪行、遗漏同案犯罪嫌疑人的案件退回原侦查机关, 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补充性侦查的诉讼活动。补充侦查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内补充侦查完毕, 且以两次为限。因此, 它作为侦查活动的必要延续, 对于实现刑事诉讼的目的, 准确、及时地查明和惩罚犯罪, 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补充侦查案件常见的特点

1. 证明犯罪主体、对象基本情况的证据是否确实充分, 主要表现在当事人的姓名、出生时间、住址、前科劣迹等方面。

一是侦查人员、鉴定人或勘验人书写不规范;二是未成年人的年龄证据单一。有的犯罪主体、对象前后所述出生时间不一致, 或者与其法定代理人所证时间有差异, 取证时有时不注意区分农历、公历。三是住址不详或不准确, 使用简称、旧称较多, 无具体的联系方式或联系方式是假的;四是犯罪嫌疑人曾因违法犯罪所受的行政、刑事处罚及释放的法律文书不全, 特别是涉及是否构成累犯、再犯, 是否属于从重处罚情形, 甚至是否构成犯罪时, 没有相应的文书就会影响量刑甚至定罪。

2. 关键证据取证是否到位。

有的案件讯问笔录简单, 对犯罪经过表述不清, 首次简单讯问后每次只记录“上次说的是不是事实”即可。

3. 是否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

有的案件技侦人员出场后, 案卷中有现场物证照片, 但无提取笔录。

4. 法医鉴定是否客观真实, 可靠可信。

一是对轻伤、重伤鉴定标准的条款引用错误, 鉴定对象的伤情与案件表明的伤情不符;二是鉴定书上只有铅印的鉴定人姓名, 没有鉴定人的签名或印章;三是法医检查分析伤情不当, 得出的结论不可靠;四是鉴定结论不确定或相互矛盾, 鉴定结论存在没有依法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的现象。

5. 是否漏罪漏犯现象。

如陈某盗窃案, 指认笔录表明涉嫌多处盗窃, 流窜作案十次以上, 而移送起诉只认定两次, 对其他涉嫌盗窃情况无有关情况说明。

6. 涉及法定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情节的材料是否真实, 是否有相关证据证明。

如较常见的自首、立功等情形, 侦查期间的材料没有反映, 在审查起诉或法定审理过程中侦查机关以“工作情况说明”或“抓获经过”等形式予以表述, 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否确实具备自首或立功没有其他证明。

三、刑事案件补充侦查的主要原因

上述问题的出现关键在于司法机关没有牢固树立“疑罪从无”“保护人权”“宽严相济”等现代司法理念, 主要是“人为”因素所致:怕麻烦, 不愿外出调查取证, 不想主动出击;怕得罪人, 有些案件可能含有“人情”“亲情”因素, 突破时“打马虎眼”;工作作风飘浮, 侦查意识、证据意识不强, 没有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 把握不住案件的核心与重点。

四、刑事案件的证明要求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案件达到提起公诉及有罪判决的主要证明是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即根据证据认定的事实达到了必然得出构成犯罪的唯一结论。

1. 犯罪事实清楚。

包括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 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经过及犯罪动机、犯罪目的、危害后果及有无漏罪漏犯。

2. 证据确实、充分。

证据确实, 是指据以定罪的每一个证据都已查证属实, 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 是对证据质的要求。证据充分, 是指案件中的证据对案件事实具有充足的证明力, 足以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 是对证据量的要求。证据只有同时具备了合法性、关联性和排他性, 才能认定证据确实、充分。

上一篇:融资因素下一篇:接触疲劳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