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组织犯罪侦查(共8篇)
有组织犯罪侦查 篇1
随着苏联解体, 俄罗斯社会开始急速转型, 社会管理控制能力的削弱、官员腐败的盛行、领导者意志和决策的失误, 给有组织犯罪以可乘之机;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贫富分化现象严重、失业率高, 成为诱发有组织犯罪的因素;精神道德崩溃、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 不仅影响了个人的犯罪心理, 也对犯罪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制滞后和不健全、护法机关的弱化, 使有组织犯罪具备了生存的条件和土壤。基于以上原因, 俄罗斯有组织犯罪发展速度比其他国家快得多。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 仅用了二十几年就走过了“西方模式”有组织犯罪一百多年才走过的道路[1], 俄罗斯有组织犯罪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
一、俄罗斯有组织犯罪的现状
进入21世纪, 俄罗斯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活动主要致力于改造社会条件, 他们利用国家和社会管理事务中存在的漏洞, 成功地操纵各类事件并影响着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重要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其他方面措施的决定, 其中也包括对立法法案的操纵[2]。从2000年以来的俄罗斯联邦内务部统计数字来看, 2000年俄罗斯有组织团伙或者犯罪集团实施了36 318起严重和特别严重犯罪, 2001—2009年该数字在25 000—35 000起之间波动, 2010年突降至21 200起, 2011年1月到6月为9 300起[3]。按照内务部的统计数字, 有组织犯罪团伙或者犯罪集团实施的犯罪在犯罪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已降至不足1%, 和近年持续增长的犯罪总数呈现相反趋势。对这一结果有些俄罗斯刑法专家给出不同看法, 他们认为:有组织犯罪团伙或者犯罪集团实施的犯罪在犯罪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不少于10%, 即有组织犯罪的实际数量至少要高出现有统计数据的10倍以上[2]16。
二、俄罗斯有组织犯罪防控法律制度的形成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俄罗斯就开始了反有组织犯罪立法基础的建立和发展。在1995年4月和7月分别通过了《法官、护法和监控机关公职人员国家保护法》和《侦缉活动法》, 2001年通过了《反洗钱法》, 2004年通过了《证人保护法》。根据社会实际情况的变化, 对《刑法典》和《刑事诉讼法典》进行了多次的修订。2008年12月《反腐败法》通过, 至此, 俄罗斯有组织犯罪的防控法律制度全面建立。
三、俄罗斯有组织犯罪防控法律制度分析
(一) 刑事法律制度
1996年《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中, 在第35条中给出了有组织团伙和犯罪联盟 (犯罪组织) 的定义, 但该条于2008年进行了修订。在第210条规定了成立、领导和参加犯罪联盟 (犯罪组织) 的刑事责任, 并有70多个条文 (第105条第2款第7项、第112条第2款第4项、第117条第2款第6项, 等等) 中将有组织团伙实施的犯罪作为犯罪构成的加重责任要件。根据法律《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35条, 有组织团伙的特征是稳定性、更高程度的组织性、角色分配、有组织者和领导者。由此看来, 是否有组织者或领导者就成为确定稳定性特征的决定因素, 它对具体的刑事案件是现实的, 也易于确定和证明。所以, 如果经确定犯罪团伙中有组织者或领导者, 则这个团伙就是有组织团伙。
犯罪联盟 (犯罪组织) 的概念建立在有组织团伙概念之上, 有组织团伙的所有特征也是犯罪联盟 (犯罪组织) 的特征。与此同时, 犯罪联盟 (犯罪组织) 还具有另外一些特征, 特别是: (1) 有组织团伙的紧密性; (2) 既遂时间提到前一阶段; (3) 成立目的; (4) 犯罪联盟 (犯罪组织) 作为独立犯罪构成的刑法意义。犯罪联盟 (犯罪组织) 一经成立即达到既遂, 有组织犯罪团伙的成立只是犯罪预备。
有组织团伙的联合组织也被认定为犯罪联盟 (犯罪组织) 。这样的联合组织应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组织团伙构成, 具有紧密性特征。联合组织成立并具有实施严重犯罪或特别严重犯罪的目的, 即达到犯罪既遂。
基于以上分析, 属于《俄罗斯联邦刑法典》划定的有组织犯罪应该是法典中由有组织团伙或犯罪联盟 (犯罪组织) 实施的犯罪。第一, 在刑法典分则中有70多个条文中将有组织团伙实施犯罪作为加重责任要件或特别加重责任要件, 则相应犯罪由有组织团伙实施时, 属于有组织犯罪;第二, 由于成立或参加犯罪联盟 (犯罪组织) 即是犯罪, 所以不仅犯罪联盟 (犯罪组织) 实施犯罪属于有组织犯罪, 成立或参加犯罪集团也是有组织犯罪 (刑法典第209条和第210条) ;第三, 有组织团伙实施犯罪不是加重责任要件或特别加重责任要件, 但由法条的罪状可知, 实际上只能由有组织团伙实施的犯罪。
(二) 《反有组织犯罪法》草案的制订
俄罗斯法学家的主流观点是制定独立的《反有组织犯罪法》, 并且已经进行了实质性的工作, 先后制订出三部法律草案。1994年6月24日, 国家杜马安全委员会成员伊柳欣、科尔马科夫等人提出俄联邦《反有组织犯罪法》草案, 1995年11月22日获国家杜马通过, 同年12月9日获联邦委员会批准为联邦法律, 但12月22日被叶利钦总统以侵犯人权为由否决。虽然《反有组织犯罪法》最终没有出台, 但是作为一种妥协, 该法对有组织犯罪活动刑事责任的许多重要规定都在1996年的新刑法典中体现出来。俄联邦《反有组织犯罪法》被总统否决后, 国家杜马安全委员会代表伊柳欣和罗日科夫于1996年2月15日再次向俄国家杜马提交了《反有组织犯罪法》草案, 后被无限期搁置。
最新的《反有组织犯罪法》工作草案是俄罗斯犯罪学会会长、俄联邦总检察院学院研究所打击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研究室主任А·И·多尔戈娃和С·Д·别洛采尔科夫斯基于2007年9月3日提出的, 代表俄罗斯联邦总检察院、内务部反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司和联邦刑事执行局三个机关的意见。该草案体系的设计对我国未来的立法工作很有启示。在编制该草案时使用了《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和俄罗斯缔结的其他国际条约的规定, 也使用了联邦会议通过但被叶利钦总统否决的《反有组织犯罪法》草案的规定, 还有犯罪学研究成果, 并借鉴了国外最先进的经验, 以及美国司法部对《反有组织犯罪法》草案的意见、欧洲法院的决定和其他文件。在制订过程中很好解决了《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俄罗斯联邦刑事执行法典》与本法及俄罗斯联邦缔结的反有组织犯罪国际条约相衔接的问题、对《国家秘密法》第5条进行修订的问题以及本法的生效问题。
(三) 有组织犯罪防控的主要相关法律
1. 反腐败法
俄罗斯的腐败非常严重, 对有组织犯罪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 俄罗斯反腐败的法律制定却极为缓慢。从第一届国家杜马就通过了《反腐败法》, 被联邦委员会否决后, 经过协商程序后, 得到联邦委员会批准, 但总统行使了否决权。经历了多年的反复后, 俄罗斯议会上下两院终于通过了《反腐败法》, 由总统梅德韦杰夫于2008年12月25日签署。该法共14条, 分别为关于腐败和反腐败的概念;反腐败的法律基础;反腐败的基本原则;反腐败的国际合作;反腐败的组织基础;预防腐败的措施;国家机关在提高反腐败效率活动的基本方向;公务员申报收入、财产和财产性债券的义务;公务员对有贿赂倾向请求的通告义务;公职的利益冲突以及预防和调整的程序;公民担任公职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的限制;自然人和法人腐败违法行为的责任。
俄罗斯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成员国, 其《反腐败法》也基本符合公约的规定, 最关键的是规定了腐败定义、公务员申报收入和财产信息的义务。该法要求公务员汇报所有与涉腐行为和与潜在腐败行为有关的情况。为避免公务员隐瞒财产, 该法规定公务员配偶、子女也有申报财产收入的义务。同时, 政府官员须在离职2年以后方可前往相关商业或非商业机构任职。俄罗斯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士如果涉嫌腐败都将受到追究。
《反腐败法》的通过标志着俄罗斯反腐败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虽有一些不足之处, 但确实对俄罗斯有组织犯罪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2. 反洗钱法
有组织犯罪是上游犯罪, 为了铲除有组织犯罪的经济基础, 必须要有效防控其下游行为———洗钱犯罪。2001年8月, 俄罗斯通过了联邦《反犯罪收益合法化 (洗钱) 法》。2001年的这部法律在通过时参考了《欧洲理事会关于清洗、搜查、扣押和没收犯罪收益的公约》和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 (FTAF) 的建议。2002年12月11日, 俄罗斯通过对《法官、护法和监控机关公职人员国家保护法》的补充修改, 将金融市场局列为国家应提供安全和社会保障措施予以保护的机构。2003年1月, 俄罗斯立法增加了反恐怖主义融资条款, 金融市场局获得对涉嫌恐怖主义活动相关人员的交易进行监控的补充权力, 有权按照国际标准在7天内终止恐怖分子的账户资金流动。2003年后, 根据FATF通过的40条反洗钱建议, 又先后对《刑法》、《行政法》等做了相应修改和补充[4]。
总之, 俄罗斯有组织犯罪防控法律制度基本完备, 俄罗斯有组织犯罪也发展到更高的阶段, 法律制度的有效与否尚需检验。但是, 俄罗斯有组织犯罪防控法律制度的建立对我国相关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俄]阿.伊.戈拉别耶夫.俄罗斯的有组织犯罪[M].赵可, 等, 译.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俄罗斯远东大学出版社, 2009:134.
[2]庞冬梅.全球化时代俄罗斯有组织犯罪及其法律对策研究[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11, (2) :15.
[3]俄罗斯内务部官方网站资料[DB/OL].[2011-9-27]http://www.mvd.ru.
[4]唐朱昌.俄罗斯经济转型中的政府反洗钱措施评析[J].俄罗斯研究, 2007, (2) .
有组织犯罪侦查 篇2
一,有组织犯罪浅析
(一),有组织犯罪的产生 有组织犯罪的英文名称是 orgnized crime,有组织犯罪的历史由来已久 [1].在欧洲,他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而最早从事有组织犯罪 这一活动的是意大利黑手党.在 20 世纪 20 年代,随着大批意大利移民 进入北美大陆,黑手党也随着移民的浪潮进入北美,并且在当时的美国 工业中心芝加哥等城市出现了阿里.卡彭,约.多里奥和勒基.鲁西诺为 首的庞大的有组织犯罪集团.这些犯罪集团利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广泛运用现代化规模生产技术的机会,大力发展自己的犯罪企业,谋求 了巨额的经济利益,他们利用这些不正当的金钱来贿赂警察和其他执 法人员,腐蚀,拉拢他们入伙,参与帮派活动,使用各种暴力手段,巩固自 己的势力范围,发展犯罪组织.二战后,有组织犯罪的形式日趋多样化, 不仅从事毒品,卖淫,走私等传统的非法活动,而且还向房地产,金融业, 基础设施建设业等方向转移.80 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有组织犯罪扩展到了国际范围,成为一个全球 性的问题.中国的有组织犯罪,起源于旧社会的帮会[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 中国,帮会组织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的马前卒和以华制华的工具.1927 年,蒋介石利用上海流氓和帮会势力, 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帮会势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充,他们纷纷自立 门户,扩充势力,拉拢腐蚀官员,在某些场合形成政府与帮会勾结,互相 利用[3].寻求某种政治势力保护,这是有组织犯罪重要特征之一.解放后,随着打击反动会,道,门运动的开展,帮会势力遭到了沉重打击, 一大批反动的会,道,门头目遭到了镇压.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经济交 往的不断加深,港,澳,台黑社会组织对大陆进行了渗透,有组织犯罪出 现了反弹的趋势.在今天大陆境内,虽然还没有出现像意大利黑手党, 台湾竹联帮,香港三合会那样大规模的黑社会组织,但也出现了类似黑 社会的犯罪组织,其中一部分逐步发展为有一定组织形式的犯罪集团.虽然目前中国多数犯罪集团还不具备黑社会犯罪的完整特征,但其中 有些具有严密的组织系统和操作规程,已具有黑社会组织的某些痕迹 和性质.因而可以说,在中国,“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已经出现 ”[4].如山西侯百万,海南王英汉,辽宁刘涌等犯罪集团,他们成员众多, 有一定的组织体系和分工,拥有大量资产,有的还甚至拥有武装,垄断 一个行业或地区的某种经济,并采用金钱,美女等种种方法,贿赂,腐蚀 地方官员充当他们的保护伞,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二),有组织犯罪的特征 有组织犯罪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由于他具有普遍性,在世界各国都 出现过,因此他们又具有相通的共同特征:
1,有组织犯罪没有意识形态目标,只追求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这 一点同激进的,主张政治改革的恐怖组织不同.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组织 一般是凭借暴力或其他策略制造恐怖事件,借以威胁,恐吓政府和公众, 以达到政治和社会目的的团体[5].如被爱尔兰共和军,他们通过暗杀, 爆炸等手段制造恐怖事件,是为了迫使英国政府妥协,同意北爱尔兰同 爱尔兰共和国统一.而有组织犯罪不是政治性组织,他们一般是政治上 的保守派,希望维持社会现状,反对任何激进的政治改革.他们虽然也 采取一些政治性行为,与政府和司法机构中的腐败官员相勾结,但主要 的用意是寻求保护和逃避法律的制裁.他们通过提供商品或服务,最大 限度地捞取利润.或者采用掠夺式的方法,来获取尽可能多的赃款赃物.然后采用“洗钱”的非法手段,将获取的巨额利润向具有潜在商业价值 的领域渗透,通过操纵合法经营来维护自己的既得经济利益.2,有组织犯罪是一个永久性组织,具有等级森严的内部结构和组织纪 律性.这是区分有组织犯罪和一般共同犯罪的重要标志.一般性共同犯 罪,如我国所说的结伙犯罪,一般都是为了一个临时性目的而短时间的 纠合在一起,实施一次或数次犯罪后就即行解散.有组织犯罪则具有 长远的计划和目的,其犯罪组织是永久性的,组织成员,特别是核心成 员基本保持稳定,犯罪行为有连续性,即不间断从事犯罪活动[5].它们 具有等级森严的内部结构,上级对下
级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有组织犯罪 的成员大都经过严格的挑选,多数是基于民族,血缘,种族关系而集合 在一起.美国和意大利的黑手党,其成员的祖籍多为意大利大陆和西西 里岛的人.他们自成体系,企图不受社会约束而独立运作.这些犯罪组 织中的首领,经常以暴力对付任何可能给他们带来威胁的人,无论是他 们内部的告密者,还是商业上的竞争者或者警察和司法人员.犯罪组织 的成员稍有差错,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3,有组织犯罪的基本手段是通过威吓,暴力和贿赂腐蚀.在有组织犯罪 的历史过程中,充满了血风腥雨,而且有些犯罪行为必须依赖暴力才能 得以实现,如谋杀,敲诈勒索和强收“保护费”,“管理费”等.但随着各国对 犯罪活动打击力度不断加强,有组织犯罪成员发觉贿赂政府官员,导致 政府腐败,比公开使用暴力更有效,不仅能获得高额利润,而且又能有 效的保护自己.[3] 有组织犯罪现在有把目标更多地转向议会,政府和执法机构,在议员, 政府官员,法官,检察官和警察中寻找“代言人”和“合作伙伴”的趋向,用 贿赂的手段谋取非法利益.美国的毒品犯罪之所以难以治愈,是因为犯 罪分子以数十亿美元的利润用于瓦解执法的努力.政府官员,执法人员 和贩毒集团相勾结,毒品犯罪当然屡禁不绝.在意大利 90 年代开展的“ 净手”运动中,意大利政界丑闻迭起,政府高官纷纷落马.所有这些都表 明,政治腐败是有组织犯罪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只有彻底铲除这些腐 败因素,才能真正打击有组织犯罪,使其彻底失去生存土壤.[5]
4,有组织犯罪逐渐趋向合法经营.传统意义上的有组织犯罪一般从事 具有明显犯罪特征的非法活动,如赌博,卖淫,贩毒,走私等;但随着金钱 财富的迅速积累,犯罪集团将成千上万的资产投入到合法经营中去,通 过“洗钱”这一非法手段,获取更多的社会财富[5].犯罪集团的头目也摇 身一变,成为公司的董事,经理,成为企业家,实业家和慈善家,很难使人 相信他们同任何犯罪活动有什么关联.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组织犯罪就是指三人或三人以 上,按照纪律或等级永久性结合在一起,为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利益, 采用威吓,暴力和贿赂腐蚀的方法而实施的犯罪行为.(三),有组织犯罪的刑事责任 1,有组织犯罪内部个人的刑事责任问题 有组织犯罪由于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因此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往往并不 是一个人的犯罪行为,而是一群人有意识的集体行为.而有组织犯罪的 首领或头目一般都退居幕后指挥,因此在罪行暴露时,这些头目可称对 下级团伙的任何罪行不负责任或完全不知情;而下级团伙则辩称是执 行上级的命令,不知道所实施的行为触犯了刑律,从而给定罪量刑带来 了困难.即使依照刑律对那些实施了犯罪的下级团伙的个人追究了刑 事责任,也无法触动整个犯罪组织,甚至会出现犯罪组织内部个人成员 宁愿“背黑锅”,将整个犯罪行为顶替下来,以避免遭到组织内部的报复.2,有组织犯罪定罪量刑原则:对犯罪行为人按刑法规定给予强制性刑 罚,体现了国家强制力对社会个体一种外在的要求,在此环节中,定罪 量刑的意义就显得特别重大.定罪量刑的根据来源于犯罪人对其犯罪 行为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但有组织犯罪这一特殊的犯罪形态给定罪量 刑带来了困难.在有组织犯罪中,实施犯罪的个体往往是无关紧要的人 物,即使对他们处以刑罚,也无法捣毁整个组织,而那些具有较大社会 危害性的犯罪者,却往往退居幕后进行遥控指挥.我们说,追究刑事责 任的目的是通过这一途径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刑罚从他产生之日起 就有明确的目的性,那就是通过严厉制裁来遏制犯罪的发生;或者称之 为预防犯罪.只有把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真正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 社会的长治久安.但对有组织犯罪来讲,按照罪刑相一致原则,打击的 往往是一些“小人物”,较大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者却隐蔽的很深,这样便 无法体现预防犯罪功能.因为整个犯罪组织并未受到什么打击,仍然具 有较强生命力.因此,在量刑时,可否考虑到将其整个组织都考虑在内, 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论该组织其它成员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以 达到预防犯罪这一刑罚目的.3,有组织犯罪刑罚:在查明有组织犯罪或犯罪分子为了组织利益而实 施了犯罪时,对犯罪组织如何处以刑罚有些适用于单个犯罪个人的刑 罚很显然并不适用于犯罪组织,如监禁,枪决等就是显著的例子.因此, 国家在立法中
可制定针对组织,特别是那些将非法所得投入到合法经 营中的商业,企业的刑罚,以及明确规定刑罚在何种情况下适用.为了 更有效打击有组织犯罪,震慑犯罪分子,应明确规定,对犯罪分子的处 罚和对犯罪组织处罚一旦出现一罪数罚时,不应采取吸收,合并等方式, 而采取累加的方式,使罪大恶极者受到最严厉处罚.同时,在对犯罪个 人在犯罪过程中侵犯公民合法权益,应当给予赔偿并处罚金,同时,对 犯罪组织财产予以没收,不论这些财产是非法所得还是合法所得,因为 犯罪组织利用洗钱等手段非法所得转为合法收入,本身就是违法的,不 能受到法律保护,只有彻底断绝其经济利益,才能真正有效防范有组织 犯罪.二,如何防范有组织犯罪 有组织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他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法 律,金融,税务,商业,外交等.任何一个领域的单独努力,其结果只能是事 倍功半,难见成效.只有各个领域一齐动手,打破行业间界限,加强协作, 信息共享,才能有效打击有组织犯罪.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全球化也成为各个领域发展的趋势,有组织犯罪也不例外.在国际有组 织犯罪斗争中,犯罪组织占有很大优势,一些主权国家,由于涉及到国 家形象,政府责任,法律制度的不同,国际公约及外交战略等等,不能与 他国展开充分,及时,有效的协作,结果在反有组织犯罪中惨遭失败.犯 罪集团十分清楚各国政府在与他们斗争中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并善 于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因此,在打击有组织犯罪方面,很难见到成效.我 认为,我国的反有组织犯罪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同时,借鉴国外成功,有 效经验.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立法,加强对有组织犯罪的监控 1,打击和预防有组织犯罪,是刑法的重要功能.对有组织犯罪的刑罚,现 行刑法中并没有明确予以定罪和量刑.只是在刑法 294 条规定了有关 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及其处罚.本人认为,这完全是不够的,应在刑法中 明确有组织犯罪并给予相应处罚,才能体现罪刑相一致原则.2,在刑事诉讼方面,可借鉴美国有关法律:美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 沉默权,因此,检察官在检察起诉时,经常会和嫌犯谈判交易,嫌犯利用 认罪来换取轻松控罪,这样,对控诉方来说,可获得重要证据.由于同控 方达成协议,可获得豁免——免于起诉.这种有点类似于香港的“污点 证人”制度.这种手段经常用来对付黑手党和有组织犯罪.因为有组织 犯罪内部具有严密组织性,一些重要证据非内线人物无法取得,只有取 得犯罪组织的内部配合,才能消灭有组织犯罪.同时,在量刑时可以考 虑同控方达成协议的犯罪分子给予法定或酬定减刑,对犯罪情节显著 轻微,可免于追究其刑事责任.对整个犯罪组织,只要确定其实施了有 组织犯罪行为,就应当予以摧毁,而不论其成员是否实施了犯罪.(二),加强金融监管,严防有组织犯罪 有组织犯罪获得了巨额财富,在没有进行洗钱之前,都是“黑金”,无法进 入流通领域.只有通过洗钱方式,将非法收入转为合法收入,货币才能 自由流通.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电子支付方式并不是很普及,绝大 多数交易都是用现金方式来支付.在我国刑法中订立洗钱罪就显得徒 有虚名.因为大量货币在市场上自由流通,根本无法分清谁是黑金.因 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如美国规定凡在美国出入境的,无论其是否 为美国公民,均不得携带超过一万美元的现金,超过部分,应说明其来 源,用途.同时西方发达国家都规定:一定数额以上的交易,不得使用现 金,一律使用银行卡,同时,对卡上现金规定了严格的申报制度.我国可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大额现金申报制度,加强外汇监管,严防黑钱转 移出境,加强对进口付汇企业的监控,严把海关验货关,防止犯罪分子 虚报货物价值.其次应尽快实现海关,外汇管理局,外汇指定银行,公安 等部门间电脑联网,提高监管效率.(三),成立专门机构,打击和防范有组织犯罪 打击和防范有组织犯罪,仅仅依靠法律制度是不够的,必须成立专门机 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有组织犯罪集团进行渗透.对黑社会成员进行 策反和进行心理战,利用他们之间帮派,派系之间的矛盾,从内部消灭 他们.在这一点上,香港特区作法可值得我们借鉴.在香港警察内部,有 一 个 专 门 的 反 集团 犯 罪 组 织 ——“有 组 织 及 三 合 会调 查 科 ”, 简 称 OSCG,直接隶属警察总部,俗称“O 记”.“O 记”探员经常化装打入黑社会 及各种犯罪组织,深受香港社会推崇.依照我国实际情况,在我国公安 机关内部,应建立类似的组织,有计划的向各类犯罪集团进行渗透,同 时,也应建立“污点
涉网犯罪侦查工作模式研究 篇3
在现实社会中,计算机网络正成为许多传统犯罪的工具或媒介。目前已经出现了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等犯罪形式,甚至于传统面对面实施的杀人、强奸案件也越来越多地和网络关联。这样的客观现实要求或迫使公安民警,在发生违法犯罪案件后必须从网络中寻找破案线索、搜寻犯罪证据,甚至是查获犯罪嫌疑人。
由于利用网络进行犯罪侦查不仅涉及网络技术,也涉及刑事犯罪侦查技术,更和法律运用密切相关,所以进行基于网络的犯罪侦查研究要涉及技术、法律和社会问题,不但面广,面临的困难也多。对涉及网络的犯罪实施侦查,要利用网络技术也要考虑传统侦查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快速破案。研究涉网犯罪侦查工作内容,并建立基于过程的侦查工作模型,一方面可以规范形式繁杂的侦查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构建网络侦查应用平台奠定基础。
1涉网犯罪分类
涉及网络的犯罪表现有多种,分类方法和结果也各异,但是, 仅从犯罪侦查的角度考虑可以把它们归为两类,一是利用网络平台从事的犯罪,二是针对网络资源实施的犯罪。两类犯罪的目的不同,实施犯罪的方法有差异,侦查的策略和方法自然不同,认清两类犯罪的本质是有效开展涉网犯罪侦查工作的关键。
1.1利用网络实施的犯罪
在此类犯罪活动中,网络要么是实施犯罪的平台,要么是犯罪工具,网络仅是全部犯罪活动的部分内容。此类犯罪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在网络中构建实施犯罪的平台或将网络作为实施犯罪的工具。在网络中构建犯罪环境或搭建网络应用平台的种类较多, 有将犯罪用的计算机和服务器设置成点对点通信环境,有在互联网上构建犯罪用专门网站,也有直接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犯罪活动。不同目的的网络环境需要不同的技术或后续工作, 有些犯罪的网络环境在建成后需要经常性维护以获得更多利益,若仅把网络当作一个宣传媒介,则可能无需后期维护。
以常规或非常规的手段达到犯罪的最终目的。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者想收钱,必然要利用银行、手机收费平台、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合法途径,或直接敲诈现金,或见面接触交易, 前者是考虑长期行为,犯罪涉及面宽且量大,后者仅对个别公司、个人实施犯罪。以发泄私愤为目的者,有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也有可能在实施犯罪后立即收手。达到犯罪目的行为的不确定性,使针对该类犯罪的侦查手段千差万别。
1.2针对网络实施的犯罪
在此类犯罪活动中,网络既是实施犯罪的平台,又是行为人攻击破坏的目标,犯罪危害对象是网络资源,包括硬、软件、 数据信息资源和网络系统功能。实施此类犯罪通常要精通网络技术,犯罪过程大致包括以下阶段。
侵入系统。利用系统漏洞获取口令文件,或利用木马骗取口令,或利用特殊软件直接攻击防火墙系统。侵入后若预留后门,可降低下一次入侵的难度。
获取使用特权。获取超级用户权限,才绝对拥有系统的控制权,所以超级用户将成为侵入后新一轮的攻击目标。
利用权限实施危害活动。侵入后的活动范围和获取的权限有直接关系,权限越大活动范围越广后果越严重。
清除侵入、活动记录。退出被侵入的系统前,侵入者会清除日志记录或破坏整个系统,擦掉入侵痕迹。
2涉网犯罪侦查工作基本思路
涉网犯罪使网络成为记录犯罪痕迹的重要媒介,利用网络技术侦查犯罪自然成为重要的工作手段,然而两类涉网犯罪和网络的关系存在重大差别,实施侦查的具体方法必然也有所不同。
2.1传统侦查手段和网侦并用
对于利用网络实施犯罪的案件,可以采用传统侦查和网侦并用方法,有些甚至完全可以采用传统的犯罪侦查思路和手段实施侦查,如控制交易环节、从作案动机反查犯罪嫌疑人、从交易中介追踪犯罪嫌疑人、利用犯罪现场信息追踪犯罪嫌疑人等。虽然有些涉网犯罪活动看似技术含量很高,实际上所需要的侦查手段可能并不复杂,如发生在郑州的杨、何网络传黄案, 因开设的网站上面挂接了许多国外的广告,其牟利目的明显,所以,利用银行付款流向自然能够查获犯罪嫌疑人。当然,涉网案件过分依赖传统手段,会牵涉社会资源的配合侦查问题,对于小案或基层单位很可能成为无法逾越的障碍。在涉网犯罪的侦查工作,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自然是首要选择,但是认清网络犯罪中网络的作用才能把握主动,若一味强调网络犯罪的高技术而忽视传统侦查技术并不可取,尤其是网络仅在犯罪中起工具作用的案件,传统侦查手段会起到更大或至关重要作用。
2.2网侦主导
由于在针对网络实施的犯罪中网络承载了犯罪的全部过程,所以相关犯罪的侦查工作也必须依托网络,侦查人员要在网络中寻找犯罪活动的蛛丝马迹,只有寻“线”追踪才可能最终查获犯罪嫌疑人。以网侦为主导的侦查活动可以分为初期的线索查找阶段、获取线索后的追踪阶段和网络证据搜查阶段。
初期的手段有:网络犯罪现场勘验,固定易失证据,提取有关的网络痕迹;利用黑客的自我陶醉情结,到黑客网站、技术聊天室、BBS上查找线索;监控犯罪嫌疑人预留的“后门”,等待下一次侵入;恢复被破坏的日志记录和文件,查找登录线索。
中期的手段主要是IP地址的追踪,在获取犯罪嫌疑人的踪迹后,可利用专门的监控软件和ISP的信息追查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的IP地址,并以此为突破口寻觅与此关联的其他网络标记,尽快锁定犯罪嫌疑人活动的具体位置,达到以IP地址找“人” 的最终目的。
后期工作主要是网络搜查取证。取证工作必须做到取证程序合法、过程无侵权,扣押合理,对于扣押的证据要妥善保管, 既要能够证明证据的可靠性,也要避免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通常要求取证遵循合法性、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专业人员收集证据原则和专门技术、工具收集证据原则。
2.3网侦主要手段
获取网络追踪线索是网侦的首要任务,有目的监控是追踪犯罪嫌疑人的有效手段,在查获和网络犯罪有关的设备后利用数据恢复技术、文件指纹特征分析技术、残留数据分析技术等, 可以获取证据。
2.3.1网上线索查找
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在网上查找案件线索是网络侦查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根据案情在相关网站检索与案件有关的信息。犯罪嫌疑人利用网络实施犯罪活动,必然会在网上留下线索或活动痕迹, 因此,根据案情制定有目的网络线索查找方案,确定查找的信息内容和网站,进行案件线索查找是网侦重要的前期手段。
有针对性分析网络通信记录。若案件能和网络通信记录关联,则可以利用时间二维表分析法查找指定时间段内的线性活动轨迹,也可以利用时间坐标网格分析多对象关系。在平面坐标中标注多个对象的活动情况,既可以判断多个对象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根据坐标点的疏密确定网络活动中的主次关系, 该方法常用于多对象并发活动的网络行为分析。
专业数据库信息查询。若能在犯罪现场获取有价值的物证痕迹等信息,可以此为线索在相关专业数据库中查找与之关联的信息,扩展搜查范围甚至直接锁定犯罪嫌疑人,故宫盗窃案的侦破过程就是典型的应用案例。
2.3.2网上监控
许多证据需要在侦控对象实施网络行为的过程中获取,因此,网络监视是发现、获取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的必要手段。 常见的网上监控包括事件监控、全内容监控、陷阱跟踪监控等。
(1)判断是否需要监控
是否需要进行网络监控要视情况而定,基本准则是网络监控能获取更多证据时,需要网络监控。为了方便判断可提前设定基本条件,满足条件进行网络监控。基本条件可条目罗列, 如涉网犯罪活动会持续进行、已收集的证据不足以查获行为人或定罪、涉网络犯罪现场发现行为人预留的后门……。
(2)监控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监控中既要考虑技术问题,也要重视法律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证据记录问题。证据记录的方法因监控目的而异,仅仅是为了发现犯罪线索的监控记录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若准备将获取的内容作为法庭证据使用,就必须满足来源合法性、形式合法性的证据要求。
1事件监控的证据记录
对特定事件监控有明确的目的性,最好使用第三方的监控软件记录特定活动情况,可以是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记录, 也可以使用屏幕录像的方式直接从屏幕上记录活动情况。事件监视获取证据具有较大的动态性,必须采取合法的方法收集并及时固定证据。对于监控程序自动记录的内容应采用必要方法, 使其具有抗修改性或采用辅助证明方式提高能证性。
2全内容监控的问题
直接从通信信道上收集原始数据包进而获取信息的方法称为全内容监控。在网上监控需要建立获取全部通信内容的监视系统,此工作既面临法律因素制约,也有对网络正常运行影响问题,不慎重考量可能引起法律官司或干扰正常网络通信,从而使问题复杂化。
3非内容信息记录
陷阱跟踪能获取非内容信息,可用于发现异常现象、确定信息源头。若从捕获的信息中,解析得到源IP和源端口、目标IP和目标端口等数据,就可以判别真伪进而发现问题。陷阱跟踪的输出文件是所有经过网络适配器的通信报头信息,信息记录量庞大,对繁忙网络影响较大。
2.3.3IP地址追踪
利用网络监控获取信息源IP地址,可寻址追踪查获信息源头,但判断真假是首要工作。IP地址有静态和动态之分,无论用户使用哪种IP地址,ISP都有相应的使用记录,可以直接从ISP的服务器中提取。ISP的IP地址使用记录信息量大,查询历史纪录得到的IP地址又要和用户关联才能体现利用价值,所以检索查询工作量大且有难度。
3基于过程的涉网犯罪侦查工作模型
建立涉及计算机网络的犯罪侦查模型,既是规范涉网犯罪侦查工作的需要,也是犯罪侦查工作信息化的基础。针对不同的涉网犯罪形式,应采取不同的工作模型。
利用网络从事的大量犯罪活动与传统犯罪形式密切关联, 因此,传统侦查技术在侦查涉网犯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侦查工作模型框图可以用图1表示。在针对网络的犯罪活动中,虽然犯罪线索、证据需要在网络上搜集,最后缉捕犯罪嫌疑人的相关工作也必须在网下进行,因此,犯罪侦查的完整过程必然包含传统犯罪侦查的工作内容,侦查工作模型框图可以用图2表示。
4涉网犯罪侦查工作模型的形式化描述
基于涉网犯罪侦查工作模型框图1的Petri网犯罪侦查工作模型包含5种元素:工作过程位置P、控制R、转换T、输入函数I及输出函数O,即C=(P,R,T,I,O),其中:
P={P1,P2,P3,P4,P5,P6}
R={R1,R2,R3,}
T={t1,t2,t3,t4,t5,t6}
I(t1)={P1,R1}
I(t2)={P2,R2}
I(t3)={P1,R3}
……
O(t1)={P2}
O(t2)={P4}
……
图3是图1用Petri网描述的犯罪侦查工作模型,由于最终输出明确,不需要增加控制性元素。
5结语
有组织犯罪侦查 篇4
记者11月6日从云南省公安厅获悉,为依法打击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保障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云南省公安厅治安管理总队加挂“云南省公安厅食品药品犯罪侦査总队”牌子。至此,我省第一支省级打击食品药品犯罪的专业侦查机构正式成立。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成立了类似的省级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机构。
据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食品药品安全关系民生,具有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群众反响强烈,相关犯罪案件侦查专业性、技术性强等特点,从提升公安机关打击效能、办案质量方面来讲,成立食药打假专业侦查机构,加强专业警种建设,势在必行。
2015年,云南省公安厅在全省部署开展了2015年食药打假“利剑行动”。目前,全省已成功破获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20余件,其中,公安部督办案件1件,共抓获犯罪嫌疑人40余人。目前昆明、曲靖、玉溪、昭通、大理等9州市公安机关在侦食品药品刑事案件达19件。
经济犯罪侦查中会计资料勘验思考 篇5
会计资料勘验是经济犯罪侦查 (以下简称经侦) 工作中比较有特色的侦查措施。侦查人员在办理涉及经济犯罪案件中进行会计资料勘验, 可以再现犯罪过程, 识别犯罪手段, 为侦查工作的开展提供线索、指引方向。所谓会计资料勘验, 是指侦查人员在对涉及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中, 组织领导司法会计或者会计专门技术人员依法对被查单位的会计事项处理、会计资料和会计记录进行检查, 以获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无罪的证据, 确定犯罪事实是否成立的一种常用的技术手段。一般而言, 经济业务会按照特定的规程有秩序的进行, 规程的上下游之间相互牵连制约。同理, 经济犯罪也会在这特定规程中游走, 并在往来业务中遗留下蛛丝马迹, 只是在经济犯罪中这种痕迹往往比较隐蔽, 难以发现。故要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可通过会计将其揭露和证实。经济犯罪的经济行为牵涉各个经济业务部门, 而其痕迹轨迹均会呈现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各个环节。当然, 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打击, 避免东窗事发, 自然会对信息进行篡改, 抑或进行虚假的加工。由此, 会计资料勘验即是实现经侦目的的比较有特色的措施。会计资料勘验往往能全面地反映一笔抑或几笔经济业务的规程, 并且能发现其赃款赃物的去向。由于经济犯罪大部分都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离开其赃款赃物的去向, 就难以证明其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同时, 其还能区分出经济业务是否违法犯罪的情况。虽然, 会计资料勘验在以往的案件侦查中运用也较多, 但由于专业性较强, 在运用这项侦查措施时常常效果不佳。故此, 深入探讨会计资料勘验的相关问题, 并提出合理建议, 则应是会计学界和公安机关的共同课题。
二、经侦民警加强会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一) 经侦民警学习和培训会计知识的必要性
经济犯罪侦查是一门综合性的知识学科体系, 需学习和掌握经济贸易方面的知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综合运用各种侦查技能。因此, 要侦破经济犯罪案件案件, 就需要经侦民警有扎实的经济、法律基础和高超的侦查技能, 即复合型人才。但是, 相当一部分经侦民警是从公安机关其他部门抽调而来的, 其经济犯罪侦查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 特别是会计方面的知识, 许多民警从未接触。这就客观上要求经侦民警加强会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虽然在会计资料勘验中经侦民警主要是充分利用司法会计鉴定人员的专业技能来完成查账等工作, 并不需要经侦民警对其所有事务亲力亲为。但是, 在一些重要案件和突发性案件的开始阶段需要侦查人员运用自己的会计知识快捷的为其案件定性, 发现可疑线索以及为案件侦破寻找突破口。因此, 经侦民警在借助专业人员的同时, 也需学习和掌握一些会计的基本知识以及查账的基本技能。
(二) 经侦民警学习和培训会计知识的主要内容
当然, 不能要求经侦民警在学习和培训会计知识时, 样样精通, 应该有所侧重。首先, 应该理解和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 如会计的含义、会计的基本前提与原则、会计的要素以及会计恒等式、会计科目和借贷记账法等。其次, 学会常用的查账基本方法。一是要有强烈的取证意识, 能在第一时间迅速获取和固定涉案单位的会计资料。二是能综合运用各种查账方法, 如顺查法、逆查法、审阅法、核对法以及计算机审查法等。特别是在运用核对法时, 要注意核对总账与明细账、会计账册与会计报表、会计账册与库存实物等是否相符。第三, 在查账工作中要注意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和取证工作的认真细致。
(三) 经侦民警学习和培训会计知识的方法
经侦民警在学习和培训会计知识时, 还应注意方式方法。笔者试图借助登门槛效应的思维, 将其运用到经侦会计知识教育培训中, 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是指一旦接受了别人一个小小的要求, 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融洽, 抑或想给他人前后同样的印象, 于是便可以接受更高的要求。这种效应可以运用在教育培训上, 增强教育培训的效果。在教育培训初期, 被培训者往往会有畏难的情绪。倘若此时, 教师不顾这种情绪, 盲目提高难度, 则会让其无所适从, 知难而退, 难以达到教育培训的效果。反之, 若教师洞悉这类情况, 根据被培训者的基础和表现, 分析其现有的知识水平, 制定出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 即为了调动其积极性, 将较高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不同的小目标, 从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侦民警在学习和培训会计知识时, 可如下进行操作:首先利用“参与定律”, 制定教育培训各阶段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不过, 对于其各阶段的具体目标, 教师可利用“参与定律”让学员和其一起制定具体目标。不难理解, 参与是支持的前提。学员参与制定了学习会计知识培训各阶段的具体目标, 才更有积极性去实现这些目标。其中, 要特别注重“参与定律”中的沟通参与, 通过与学员沟通充分挖掘其内驱力和学习的能动性。其次, 教师要注重创造良好开局。前期目标不宜太难。例如, 学习会计知识, 开始只需了解一些会计常识即可, 复杂的查账技能则应放到后面学习。同时, 教师还应随时了解前期目标的实现情况, 以便实时做出相应调整。当然这种调整, 有时需因人而异。课堂提问和讨论时, 教师必须根据教育培训内容和学员的认识规律, 由简到繁, 有层次性地设计问题, 引导学员有逻辑的系统性分析问题。
另外, 在经侦民警在学习和培训会计知识时, 要注意目标管理考评机制的完善, 特别是奖惩激励机制的落实, 这样有利于调动经侦民警的教育培训热情,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防止团队冲突的破坏。同时, 在落实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的时候,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 不要陷入激励机制的边际效用递减的陷阱。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是指, 在一定时间内, 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 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简言之, 初期其收益值很高, 而后期其收益值则逐渐减少, 甚至变为负值。同理, 经侦民警在学习和培训会计知识时, 倘若只使用一种激励机制, 如奖金分配, 当奖金增加到一定程度, 即使同时提高其增长的幅度, 但其效用会逐渐降低, 即激励作用也会相应降低。因此, 须转换思路, 不断创新, 实施多元化的激励机制。
三、会计资料勘验应注重调查资金流向
(一) 会计资料勘验中资金流向调查难受重视
会计资料勘验作为经侦的一项侦查措施, 其目的就是为解决某一侦查问题, 推进侦查活动。构成侦查活动的基本要素有三个, 即侦查主体、侦查客体和侦查中介。侦查中介主要是侦查措施, 侦查主体通过侦查措施作用于侦查客体而达到侦查目的和效果。具体到经济犯罪侦查, 其主要工作是围绕资金和钱财来进行的, 这是因为经济犯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非法经济利益。因此, 会计资料勘验的工作重点应是查账和资金流向的调查。但是在实践中, 经侦民警在进行会计资料勘验时, 往往重视查账而忽视资金流向的调查。按理, 资金流向调查可以帮助侦查人员为确定嫌疑对象的主观故意, 发现犯罪线索, 认清犯罪手法与过程, 控制和追缴涉案财物等工作提供相关依据和线索。其作用明显但未受到重视, 究其原因, 一是相对于查账工作, 资金流向调查往往要与金融机构、相关单位进行接洽, 需要其协助配合。但由于经侦协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相关单位又未意识到配合公安机关侦查办案是其社会责任, 从而往往导致其资金流向调查工作推进缓慢, 贻误战机。二是经侦民警在会计资料勘验中过于迷信查账工作的效果, 将查账等同于会计资料勘验, 以为通过运用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对相关调查对象的财务账册、凭证、报表等进行审查, 就可以发现犯罪线索、犯罪手法、犯罪过程和犯罪证据, 而无需进行资金流向调查, 从而将查账和资金流向调查工作割裂开来。其实, 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相互交替的, 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因此, 在会计资料勘验中应注重调查资金流向。
(二) 资金流向调查的方法
资金流向调查是会计资料勘验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经济犯罪案件中, 涉案财物的流向是侦查工作应查明的核心问题。犯罪嫌疑人获取财物的方法, 处分财物的手段是判断其具有非法占有故意的重要标准。所以, 诸如此类案件应将侦查工作的重点放在搜集反映财物去向的证据上。
一般而言, 资金流向调查主要有以下一些途径, 如审查相关的财务账册、凭证和报表, 调查询问相关的知情人员, 讯问犯罪嫌疑人, 查询相关人员或单位的银行账户等。其中, 资金流向调查的一个重要思路是从犯罪嫌疑人控制的账户入手, 查清涉案资金流向。犯罪嫌疑人大额资金的进出往往都需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 因此, 通过查询其控制的所有账户, 掌握其案发前后一段时间的资金进出情况, 则能及时了解付款单位和收款单位的情况。
通过对付款单位和收款单位的调查, 了解与犯罪嫌疑人的资金往来, 判断其为购货单位还是销售单位、交易金额的数目、债权债务关系等情况, 对犯罪嫌疑人买卖货物情况、每批货物的数量和单价、货款来往的数量有了明确的掌握, 能及时区分不同货款的情况, 为侦破案件获取线索和证据。这样通过对银行查询账户, 对资金的来龙去脉、实际操作情况均核查到位;通过相关业务往来单位, 了解其款项情况及走账方式, 进而较为全面地证实其将被害人财物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
四、会计资料勘验中应加强经侦民警与专业人员的沟通配合
(一) 加强经侦民警与专业人员沟通配合的重要性
会计资料勘验中的专业人员, 主要包括司法会计鉴定人员和银行工作人员。经侦民警加强与专业人员的沟通配合, 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在经侦工作中的作用, 从而提高侦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首先, 加强经侦民警与专业人员的沟通配合有利于针对经济犯罪的特点, 提高打击犯罪的整体合力。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是其根本原因。但与此同时,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经济犯罪案件总量也持续攀升, 并逐步成为主流犯罪。同时, 经济犯罪活动已涉及金融、证券、税收等众多领域, 涵盖众多行业和部门。打击、防范经济犯罪已不仅仅是公安机关的全权职责, 而是需要借助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只有充分挖掘这些专业人员的资源优势, 加强与其的沟通配合, 才能更有效的打击经济犯罪。会计资料勘验就是其中之重要体现。
其次, 加强经侦民警与专业人员的沟通配合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 节约侦查成本, 提高侦查效率。国家投入侦查活动的司法资源毕竟有限, 通过加强与专业人员的沟通配合, 整合社会资源, 就可以节约侦查的成本, 更大程度发挥现有资源的价值。同时, 经济犯罪犯罪是一种专业性比较强的犯罪。其中, 查账和资金流向调查涉及众多会计等方面的经济知识。一般的经侦民警不可能样样精通。倘若事事均由经侦民警亲力亲为, 不但难以提高效率, 反而会贻误战机, 让犯罪嫌疑人毁赃灭证。
另外, 在会计资料勘验中, 由于经侦民警与专业人员均对对方的专业知识不够熟悉, 倘若不加强沟通配合, 则会导致工作脱节, 致使经侦工作难以推进。
(二) 经侦民警应正确处理与专业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
在会计资料勘验中, 经侦民警与专业人员的沟通配合, 有利于整合资源、节约侦查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 双方应定期或者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进行沟通, 促进双方对对方专业知识的熟悉和了解。换言之, 经侦民警应当掌握和理解基本的会计知识和查账方法及思路, 专业人员也应对经侦的相关知识有所涉猎。但是, 在沟通配合过程中, 还需防止一些倾向的出现:一是要防止经侦民警将会计资料勘验中的查账与资金流向调查工作全部移交给专业人员完成。毕竟会计资料勘验是在侦查人员主持下进行的, 应当树立侦查人员主导侦查工作。因此, 查账的重点和资金流向调查的工作进度应当由经侦民警制定和把握。二是要防止经侦民警将其主观判断干扰和影响专业人员的工作, 从而导致专业人员对会计资料的分析, 偏离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程小白:《经济犯罪侦查》,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王国民、李双其:《侦查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浅谈经济犯罪侦查信息及其工作 篇6
(一) 经济犯罪侦查信息定义
经济犯罪侦查信息是指在经济犯罪相关案件的侦查过程中, 为了破获案件, 侦查机关通过主动发现或被动接受、秘密侦查或公开收集的方式获取与案件有关的有利于侦查活动进展的相关信息。
(二) 经济犯罪侦查信息特点
1.信息来源途径具有有限性
经济犯罪案件的受案来源包括被害人控告、自首、媒体披露、知情人举报等, 案件的线索主要来自与案件的参与者, 与非案件参与者的案件线索获得方式存在较大的区别。尽管媒体在承担社会监督责任与报道新闻的同时也可能会挖掘出与经济犯罪相关的破案信息, 但这不是破获经济犯罪的主要方式, 在经济犯罪案中, 主要依靠被害人控告、知情人举报等途径来获取相关信息。因此, 经济犯罪侦查来源途径有限。
2.信息载体具有集中性
作为特殊的犯罪类型之一, 经济犯罪通过被害人控告和知情人举报的途径而获得的信息主要以口头表达、书面和实物三种表现形式出现。口头报案要求侦查员固定报案内容, 制作笔录, 即记录侦查信息;书面报案中, 报案人将书面材料寄送报案, 侦查信息本身已固定;实物报案中, 报案者提供实物例如走私物品, 实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 本身已包含了侦查信息。因此, 经济犯罪侦查信息载体的形式具有集中性, 即笔录、书面材料以及实物三种方式。
3.信息内容具有秘密性
经济犯罪之所以很难发现或侦破, 主要原因之一是经济犯罪比较隐蔽。与其他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相比, 经济犯罪嫌疑人智商较高, 能力较强, 在犯罪前会对整个犯罪计划进行周密的安排, 利用当前的高新技术和手段实施犯罪, 甚至逐步实现智能化。犯罪黑数的增加证明了经济犯罪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由此获取的经济犯罪侦查信息要求信息内容必须具有秘密性。
4.信息内容具有专业性
与其他犯罪案件相比, 经济犯罪的犯罪动机、现象及表现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经济犯罪与各种经济行为有关, 在经济领域集中发生。绝大多数的经济犯罪主体是受过良好教育甚至高等教育, 具备丰富的法律、金融、经济、财税和会计等相关的专业知识, 且参与经济活动的经验丰富, 会充分运用经济交往中的法律和通常做法来犯罪。经济犯罪分子常常利用自己的特长和职业, 在熟悉的经济领域进行犯罪, 不少犯罪嫌疑人甚至运用了高科技手段。以相关的经济活动为主要侦查对象进行经济犯罪侦查, 决定了公安机关必须建立专业队伍进行经济犯罪的侦查。因此, 经济犯罪的信息内容具有专业性。
二、经济犯罪侦查信息工作
经济犯罪侦查信息工作主要是指侦查部门在侦查过程中, 将所发现的、收集整理的和经济犯罪有关的数据信息等, 在计算机的管理下, 构成内容丰富的信息库, 以帮助破案, 发挥其作用。经济犯罪侦查信息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广泛搜集经济犯罪侦查情报信息
在经济犯罪案件的调查过程中, 一切与经济社会相关的信息都有可能在一些特定条件下与经济犯罪侦查信息有关联, 这就要求经济犯罪侦查信息的搜集面要尽可能的广而大, 即无论是国内信息还是国外信息, 社情信息还是敌情信息, 真实信息还是虚假信息或是模糊信息, 都必须全面的进行搜集。在经济犯罪侦查信息的实际搜集中, 常会出现不利于情报信息发挥作用的“三多三少”现象, 三多是指案件信息多、表面信息多、事后信息多, 三少是指社情信息少、内幕信息少、事前信息少。
(二) 完善整理加工、存储、检索和应用的工作
搜集到大量的侦查信息后, 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与加工, 以能够快、准、全的提供侦查信息。经济犯罪侦查信息的存储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与原则进行, 确保其便于检索、便于增减、达到程序化和标准化。便于检索是侦查信息存储出发点与归宿, 便于增减有利于防止信息老化, 保证存储的信息处于一种全、新、准的状态, 以增强信息的使用价值与生命力;程序化要求侦查信息必要按照设立的程序和步骤, 形成常规的制度以便共同遵守, 确保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的进行;标准化要求侦查信息必须符合经济犯罪侦查局及情报资料中心制定的标准, 为资源的共享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经济犯罪侦查信息的应用是侦查信息工作的核心环节, 在侦查信息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经济犯罪侦查信息工作的根本目的, 还是侦查信息工作好坏的重要衡量标准。
(三) 建立现代化的经济犯罪侦查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
经济犯罪侦查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是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功能基础上, 建立经济犯罪侦查信息的资料库, 并能够实现经济犯罪侦查信息的及时、快速的利用与传递, 提高破案效率与质量的现代系统。因此, 经济犯罪侦查部门要加大投入, 增强信息主导侦查的观念, 制定经济犯罪侦查相关的行业标准, 加快经济犯罪侦查部门之间的联网, 实现网上协作、信息共享, 最大化信息系统的功能, 提高经济犯罪的侦查效率和质量。
三、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我国的经济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严厉打击社会经济犯罪和惩罚经济犯罪分子是当前社会的重要任务, 然而, 复杂的经济犯罪案件, 经济犯罪侦查信息与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 我国的经济犯罪侦查部门应当做好经济犯罪侦查信息工作, 提高侦查的效率与质量, 改善日益严峻的经济犯罪形势。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经济犯罪侦查信息的定义与特点, 以及经济犯罪侦查信息工作的主要内容, 以帮助提高经济犯罪侦查的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经济犯罪,侦查信息,工作
参考文献
[1]邓宇琼.论经济犯罪在逃嫌疑人的缉捕[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 .
教育系统职务犯罪侦查谋略探究 篇7
一、攻心类谋略
在教育系统职务犯罪侦查中, 犯罪嫌疑人往往学历较高, 具有较高的情商和智商。面对侦查人员严厉攻势, 会产生极强的畏罪心理, 并且自持犯罪手段高超, 盲目自信, 心理防线非常牢固。面对内心如此坚而不催的“敌人”, 侦查人员需要因势利导。尤其是讯问环节, 巧用侦查谋略攻心, 环环相扣, 进而突破其心理防线。
(一)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侦查讯问是一门集证据战、逻辑战、心理战三位一体的斗争艺术。在讯问过程中要抓住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心理障碍, 既畏罪、侥幸、抵触或悲观。并迅速出击, 适时配合出示证据, 增加讯问的威严气氛, 使犯罪嫌疑人的恐惧紧张情绪更加剧烈, 进而突破其事先筑起的心理防线。
(二) 诱敌深入, 后发制人
如前所述, 教育系统职务犯罪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案件线索的获取难度较大, 并且侦查机关获取的线索多为匿名举报, 极具虚假性。对于那些侦查线索视线欠佳, 证据匮乏的案件。侦查人员需要转变思路, 转而采取曲线救国的方法, 从犯罪嫌疑人基础信息, 如家庭成员, 工作性质, 兴趣爱好以及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同犯罪嫌疑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用跳跃式发问的方式来搅乱犯罪嫌疑人的反讯问思维, 诱使其充分暴露, 进而找到讯问的突破口, 全线攻破。
(三) 利用矛盾, 离间共犯
在共同犯罪, 窝案、串案等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的多发类型中, 尤其是行贿受贿这类对合犯, 共同利益所趋, 犯罪嫌疑人们往往会订下牢而不破的攻守同盟。在这种形势下, 侦查人员就需要静下心来仔细观察, 及时并敏锐地捕捉到同案犯之间潜在的矛盾。或有意制造矛盾, 并故意在讯问中加以充分利用, 逐步打破犯罪嫌疑人攻守同盟。
(四) 对症下药, 说服感化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犯罪嫌疑人大多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 虽然在权势、金钱的诱惑面前没有把持住, 但其是非观念尚存, 相对而言说服教育比较容易。说服感化强调以理服人, 根据现已掌握的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拒供表现, 深入剖析其犯罪的危害性, 阐明党和国家对犯罪人的挽救、教育以及改造的方针和政策。辅以耐心说服, 从而解除犯罪嫌疑人的思想顾虑, 促使其如实供述罪行。一般情况下, 可以通过犯罪嫌疑人的亲属、朋友、所在单位负责人等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劝告和开导。
二、调动类谋略
该类谋略主要针对的是隐而不动, 或犯罪嫌疑人身居要职, 地位显赫, 侦查人员公开及时开展侦查活动多有不便的状况下实施的。该种情况下, 侦查人员往往采用调离的方式, 暂时将犯罪嫌疑人支开;或通过诱骗的秘密手段, 促使犯罪嫌疑人暴露。以便顺利、深入地开展接下来的侦查工作。
(一) 调虎离山、排除干扰
在教育系统职务犯罪侦查, 尤其是初查阶段, 犯罪嫌疑人往往尚未离职, 给侦查人员的调查取证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针对这种情况, 必要时应及时使用调虎离山之计, 由教育主管部门或校方领导协助, 以到外地开会或进修等名义将犯罪嫌疑人暂时调离岗位, 为侦查工作排除干扰提供条件。
(二) 引蛇出洞、诱其暴露
对于隐藏犯罪极深的犯罪嫌疑人, 为了促使“狡猾狐狸尽早露出尾巴”, 侦查人员可以故意设置一些诱饵并暗中观察, 使犯罪嫌疑人产生风平浪静的错觉假象, 待犯罪嫌疑人露出尾巴之时及时抓其现行, 使其百口莫辩。
(三) 打草惊蛇、张网以待
根据案件推进的具体情况, 采取旁敲侧击或虚张声势等方式方法, 或故意走漏风声, 从而扰乱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思维, 促使犯罪嫌疑人慌不择路。进而匆忙联络同案犯进行串供或转移赃款赃物。再或者是通过内部关系打探公安机关侦查的内部情况。此时, 处于暗处的侦查人员密切关注犯罪嫌疑人的一举一动。将计就计, 待时机成熟之时, 缴获赃款赃物, 查获犯罪嫌疑人。
三、利用类谋略
利用类谋略, 指侦查人员在仔细分析案情、研究犯罪嫌疑人后, 抓住其性格方面的弱点, 并针对犯罪嫌疑人的性格弱点, 或共同犯罪中相对容易突破的犯罪嫌疑人, 有针对性的进行讯问, 借力发力的一种侦查谋略。
(一) 舍强求弱、避实击虚
有意避开案件中难以攻克的环节, 或犯罪嫌疑人性格上的制高点, 而是从案件的薄弱环节或犯罪嫌疑人的性格弱点下手, 找准突破口, 并集中火力攻之, 使犯罪嫌疑人猝不及防, 进而为攻克全案打开豁口。
(二) 借力发力、将计就计
任由犯罪嫌疑人自导自演, 肆意施展手段伎俩, 并将计就计, 假意中了犯罪嫌疑人事先设计的圈套。实则借力发力, 为我所用, 反使犯罪嫌疑人中计的一种侦查谋略。这一谋略实施的关键之处是能够及时识破对方的诡计, 佯装中计, 使对方疏忽大意, 继而落入我方圈套。
(三) 以迂为直、曲径通幽
在没有直接犯罪证据, 并且正面接触犯罪嫌疑人展开讯问有一定难度的情况下, 转而采取的一种从外围入手, 以曲为直, 曲线救国的侦查谋略。如在案件初查阶段, 绕开犯罪嫌疑人关注的敏感部位, 从案件外围入手。首先对案件的知情人员进行广泛询问, 例如学校其他教职工、学生、学生家长等。一旦从外围获取了有利证据, 就可视情形进一步设计接下来与犯罪嫌疑人正面交锋的时机。
四、迷惑类谋略
迷惑类侦查谋略指侦查办案人员为了隐藏真实的侦查意图, 故意制造使犯罪嫌疑人产生错觉的假象, 进而促使其作出错误判断并实施错误行动的一系列谋略。
(一) 佯装破案、成竹在胸
根据先期侦查工作已经掌握的部分证据, 借助适当的语言、行为暗示, 迷惑讯问对象的反侦查视线, 使其产生关键犯罪证据已被获取、主要罪行已被揭穿、继续反抗已属徒劳的错误认识, 从而被迫供述自己的全部罪行。
(二) 隐藏意图、秘密侦查
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内各级领导构成了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的犯罪主体, 而他们多是师生们拥戴的师长。倘若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 检察机关就贸然行动, 先行介入调查, 不但容易打草惊蛇, 使犯罪嫌疑人产生警觉, 进而为了逃避法律的严惩而隐匿、毁灭证据, 而且会打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一旦没能查出有效的犯罪证据, 最终侦查失利, 还极易激起学校师生的不满情绪。因此, 针对该类敏感职业的犯罪主体, 必要情形下, 侦查机关可以借助秘密侦查的方式方法, 在其他社会职能部门的协助下, 如工商、税务、审计、银行或纪委等的力量, 以核查税费、年度审计、党风建设等合乎情理的名义介入调查, 进而获取与犯罪有关的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证据材料供接下来的侦查工作使用。
(三) 内紧外松、明撤暗查
在教育系统职务犯罪中, 犯罪嫌疑人往往内外勾结, 利用调查部门中的“内线”获取侦查信息, 通过串供、隐匿证据等方式扰乱侦查视线, 使得侦查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案件久侦不破。在这种情况下, 侦查人员不妨有意散布虚假撤案消息, 扰乱犯罪嫌疑人的视线, 使其产生已经安全的错觉, 进而放松警惕。而侦查人员则明撤暗攻, 进一步深入秘密调查。
五、间探类谋略
间探类谋略, 是指采用秘密的方式、方法探知与犯罪有关的信息, 获取相关犯罪证据的侦查谋略。“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获取犯罪情报信息是侦查机关下一步制定侦查计划、设计侦查方案的重要依据, 是整个侦查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由于教育系统职务犯罪具有极大的专业性、隐蔽性。很多情况下, 侦查人员通过公开的方式方法没有办法获取对侦查工作有实际推进意义的犯罪情报、信息。或是虽然可以获取, 但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容易打草惊蛇, 使犯罪嫌疑人有所察觉。此种状况下, 侦查人员只能转明为暗, 借助秘密力量获取。目前, 侦查机关使用的秘密方法主要有内线获取、冒名顶替等。
教育系统是国家的朝阳产业, 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保持青青校园的和谐、纯净尤为重要。在查办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时, 侦查人员采用的侦查方法, 设计的侦查谋略, 都需要首先考虑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将规范、文明的执法理念注入到教育系统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之中, 并以之作为检验办案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刘剑文.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陈鹏, 祁占勇.教育法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3]任惠华.职务犯罪侦查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0.
[4]何增科.国外反腐败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借鉴意义[J].国外理论动态, 2005 (2) .
浅论计算机犯罪案件的侦查 篇8
计算机犯罪,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的各种犯罪行为,它既包括针对计算机的犯罪,即把电子数据处理设备作为作案对象的犯罪,如非法侵人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等因计算机而产生的新的犯罪类型,称为纯粹意义的计算机犯罪或狭义的计算机犯罪;也包括利用计算机的犯罪,即以电子数据处理设备作为作案工具的犯罪,如利用计算机进行盗窃、贪污等用计算机来实施的传统的犯罪类型,称为与计算机相关的犯罪或广义的计算机犯罪。
计算机犯罪案件属于刑事案件,因此其侦查程序遵循的原则以及采用的方法在本质上与一般的刑事案件基本相同。但由于计算机犯罪本身具有的智能性、隐蔽性等特点,计算机犯罪作案的手段、结果与其他的犯罪有较大的不同。所以对计算机犯罪的侦查要以传统的侦查方法和计算机犯罪的技术侦查相结合,重点以技术侦查为主,才能更好地进行侦查工作,达到侦查目的。
2 计算机犯罪的线索来源
计算机犯罪的进行侦查活动的前提是获得各种有关的案件线索,只有获得一定的犯罪线索,才能立案侦查,根据实践,计算机犯罪线索的来源主要有几条渠道。
(1)报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发生的案件,有关使用单位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报告。所以,来自使用计算机系统的单位的报案是一种很重要的计算机犯罪线索来源。
(2)侦查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发现线索
主要是侦查机关在办理其它案件的过程中发现的有关计算机犯罪的情况,特别在侦查金融领域的犯罪案件时发现的计算机犯罪问题。
(3)主动发现计算机犯罪线索
这是主要指公安机关的计算机网络监察部门或国家安全机关履行法定职责,主动去发现计算机犯罪。目前,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网络系统,发现犯罪线索的方法主要有几种。
1)建立专门的网络系统来发现犯罪线索。即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获取计算机犯罪信息的网络系统,运行该系统来搜集线索。如现在网上电子警察的建立,就是不断地在网络上进行“巡逻”,发现犯罪迹象和线索。
2)通过组织“浏览日”活动发现线索。即在特定的时间在网上搜寻某一特定种类的犯罪活动,来发现犯罪线索。
3)利用专门工具对黑客行为进行监视,从中发现犯罪线索。这是针对黑客行为在网络犯罪中占据及其重要的位置而提出的一种发现线索的方法。
3 计算机犯罪案件的技术侦查途径
计算机犯罪是一种智能型犯罪,在表现形态、犯罪手段等方面与传统犯罪有很大不同。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中,应针对具体案情,多方寻求、认真论证、择优确定并及时调整侦查途径,通过常规侦查措施与运用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
(1)勘查保护外部现场。提取现场脚印、指纹、现场遗留物、门窗锁具撬压痕迹、监控器录像资料等,封存各类备份资料,如备份程序、数据、打印材料、系统信息、日志、工作记录等。这些证据虽不直接与计算机发生联系,但很可能作为划定嫌疑人范围或嫌疑人同一认定的有力证据。
(2)询问有关人员包括当事人、系统管理员、操作员、安保人员、现场人员、知情人、嫌疑人等。了解案发前后设备及系统运行状态、有无异常、有过何种操关操作。相关人员有无异常表现。注意参考其他刑事案件的询问技巧和方法。
(3)根据被取证计算机是否接入网络,计算机犯罪取证分为独立计算机的取证和网络计算机的取证。针对不同的犯罪类型,运用专业知识或人员查找电子证据。
1)从对计算机文件搜查入手。以计算机为工具的犯罪,往往在计算机中存有犯罪嫌疑人留下的电子痕迹,还有一些人会把与犯罪相关的重要信息资料储存在计算机内。这种情况下,需要对计算机及移动存储器等外设进行搜查。搜查时可利用专用浏览、恢复删除、物理扫描、解密等工具软件,查找可疑文件。对隐藏或加密的硬盘分区和文件、能够恢复的被删除文件以及非正常用途文件,要重点审查。
2)从查找系统信息记录文件入手。计算机系统中都存有日志、系统注册表等系统记录文件和信息,从这些记录中可以发现对系统的访问、操作、更改等情况。尽管有时作案人想到消除记录,但也常由于作案时间不充裕或自身技术水平不够高而删除不了所有证据,留下犯罪信息,查找到这些信息能为侦查工作指引方向。
3)从采取网络接入设施监测入手。这是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中经常选用的侦查途径。即利用犯罪分子往往会再次登录、重复侵入的特点,采取网络监测手段,在受害系统中设置更加完善的审计监察、跟踪监测系统,或设立虚假系统陷阱,在犯罪嫌疑人再次登录或入侵时,即时响应、报警,监测并记录入侵时间和手段、所在终端、对计算机系统所进行的非法操作以及导致的结果等信息。
4)从有关接入网站记录入手。入侵计算机系统并进行破坏的犯罪,受害系统中的犯罪记录很可能连同系统一同被破坏。这种情况下,可以从有关网络站点的记录入手开展侦查。因为一般的计算机系统都只与几个固定的站点直接相连,无论从何处入侵受害系统都必须经由这些站点。通过检查有关站点的通讯记录发现蛛丝马迹,再沿迹追踪,可能获取更多线索。
4 计算机犯罪证据的获取
目前,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犯罪工具或针对计算机资产进行犯罪,已成为高科技犯罪的一种新动态。在这些案件中的取证,是把计算机看作犯罪现场,运用先进的辨析技术,搜寻确认罪犯及其犯罪证据,并据此提起诉讼。计算机犯罪证据的获取主要包括几个环节。
(1)现场勘查
案件现场勘查是指调查人员依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和《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等规定,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手段和调查访问的方法,对与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及犯罪嫌疑人、可能隐藏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进行搜查,并对相关证据扣留封存的一种侦查和调查活动。由于电子证据的易失性,为避免犯罪证据的破坏,现场勘查的效果和及时性直接影响犯罪证据获取是否成功。
(2)查找证据
对于新时代的计算机犯罪侦查人员而言,由于面对全新的计算机犯罪形式,对于如何进行搜查,从何处入手搜查等都需要进行仔细的研究,同时也有许多困难要克服。搜查的对象、地点、执行和提取等都表现出特殊性,如果侦查人员不能掌握电子证据的搜集规律,并遵循一定的规则,则会导致证据的遗漏和法律效力上存在问题。
(3)收集证据
证据手段收集过程的复杂性反应出案件本身的复杂性。在证据收集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收集一切通过合法手段获取的信息。计算机取证人员是否能找到犯罪证据取决于:有关犯罪证据必须没有被覆盖;取证软件必须能找到这些数据;取证人员能知道这些文件,并且能证明它们与犯罪有关。由于电子证据的特点,一旦离开案件的事发地就可能永远无法再找回证据了。如计算机系统日志、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日志等只保存30天。而一旦超过期限就会被覆盖重写,再也无法找回。
(4)证据固定保全
只有证据保存符合法律手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才有保障。不符合法定的手续和要求的证据,则可能存在人为的因素伪造、变造、调换或由于自然因素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对存储介质操作前应先进行写保护,并打封签字,避免介质损坏或被修改。对获取的电子证据采用安全措施进行保护,非相关人员不准操作存放原始电子证据的计算机。
(5)审查证据
在计算机犯罪证据的取证过程中,取证人员往往要面对繁杂的电子证据。由于电子证据本身的特点及数字取证的复杂性,如何从中分析、辨识异常数据与正常数据,审查判断出与案件相关的的电子证据,也是计算机犯罪取证的关键。这通常要运用专用的辅助分析软件工具对数据进行筛选,根据数据确定犯罪实施的过程。
(6)分析证据
根据获取的电子证据,分析还原出计算机犯罪的过程,发掘同一事件的不同证据直接的关联,甚至是不同事件的证据关联。根据对犯罪嫌疑人的计算机设备情况的分析,掌握犯罪嫌疑人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进一步获取可能的隐藏证据。
(7)给出结果并整理诉讼依据
在计算机犯罪证据获取的最后阶段,应证据取证分析的结果供法庭作为诉讼证据,为确保证据的可信度,必须对各个步骤的情况进行归档以使证据经得起法庭的质询。
5 结束语
计算机犯罪是伴随着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应用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犯罪形式。面对日益增加的计算机犯罪案件的发生,加强计算机犯罪侦查手段、提高侦查人员的技术水平越来越迫切。计算机取证所面临的问题是入侵者的犯罪手段和犯罪技术的变化,计算机犯罪取证还需要更高的技术和软硬件配套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平,杨莉立编著.电子证据.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2]杨永川,蒋平,黄淑华.计算机犯罪侦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3]王玲,钱华林.计算机取证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软件学报,2003,14(9):1635-1644.
[4]蒋占卿等编著.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要略.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8.
[5]黄华军,王耀钧,姜丽清.网络钓鱼防御技术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4):30-35.
【有组织犯罪侦查】推荐阅读:
浅论有组织犯罪06-16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06-06
二车间组织观看《珍惜岗位,远离犯罪》07-05
洗钱犯罪侦查分析10-30
职务犯罪侦查部门05-16
职务犯罪技术侦查06-04
职务犯罪的侦查思路08-13
~~~职务犯罪技术侦查探究11-05
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10-16
职务犯罪中的诱惑侦查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