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2024-08-16

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共8篇)

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篇1

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2003年12月至2004年11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62032件,结案160602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64831人。其中县(处)级干部5916人,厅(局)级干部415人,省(部)级干部15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的有4775人,占受党纪政纪处分人员总数的2.9%。由此可见,职务犯罪行为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形势之严峻,问题之严重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把惩治职务犯罪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侦破了一批职务高、数额大、影响大的大案要案,特别是成克杰、胡长清、李纪周等重大案件的查处,有力地震慑了犯罪分子,振奋了党心民心。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2004年11月3日在中央党校作反腐倡廉专题报告时强调,既要坚决惩治腐败,又要注重有效预防腐败,从源头上逐步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职务犯罪,就是在行使国家和法律所赋予的公共权力过程中,为了个人和部分小团体(集团)的利益,不正确的行使权力,侵犯了国家和其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从而触犯了刑律的行为。职务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他们的犯罪是因为对公共权力的性质和功能的歪曲和异化。可以说,无权力,则无职务犯罪;无权力的异化和滥用,则无职务犯罪。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作为刑事犯罪的一种,在整个犯罪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比较突出的如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罪等等。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权、钱、情这三个环节的管理上存在漏洞。总体来讲职务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位高权重,贪污受贿

位高权重,贪污受贿是众多职务犯罪的首要特征。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马德受贿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卖官案,绥化市有半数以上的处级以上干部卷入其中。据黑龙江省纪委发布的消息称,马德利用职务之便和手中之权,从1995年至2002年4月,疯狂敛财折合人民币2385万元,已核实认定马德受贿人民币502万元、美元2.5万元。

(二)品行堕落,贪色循情

经济上的犯罪与生活上的堕落,从来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些干部的堕落就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开始的,在金钱、权力、美色面前经受不住考验,往往背叛自己的誓言,贪赃枉法,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最终品行堕落,沦为人民的罪人。根据对缉拿归案的职务犯罪嫌疑人进行的“罪情”分析,发现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贪色循情。调查发现,这些人为了满足女人的欢心,不惜铤而走险“弄”钱的占了70%。另一种情况,就是用贪来的赃款找女人。从公布的厦门“远华”、沈阳“慕马”等案情看,不少犯了罪的领导干部都属这种类型。

(三)意志薄弱,盲目攀比

职务犯罪的具体行为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引导,新形势下,社会大环境、工作单位环境、家庭小环境的影响,社会风气、朋友群体圈环境等对职务犯罪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在有的干部喜欢傍大款、跑富庙,接触的朋友都是一些有钱老板,时间长了,难免产生不平衡心理,加上平时称兄道弟,亲密无间,不分彼此,权钱交易在所难免。从检察机关办理窝案串案涉案人员多属于此类。

二、产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素质较低。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放松了自身的学习,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生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法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究其根本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法制观念淡薄。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牢固树立公正执法的思想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就不可能自觉地做到依法办事。他们往往认为工政法秘书网作不会出问题,自己不会犯错误,就是发生了一些违纪违法情况,还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缺乏对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法制观念淡薄。

(三)特权思想严重。在一些职务犯罪的干部中,往往拥有特权,忘记了“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公仆为人民”的崇高宗旨,颠倒了主仆关系,以管人者的身份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事实上,几乎见诸报端的腐败分子在受到惩处后都会自我反省:“如果当时有人提醒我、监督我,就不会有如此的下场”,但悔之晚矣。

(四)管理方式尚待完善。少数基层领导对干部职务违纪违法导致的各种问题认识模糊,在行动上对干部失察、失管、失控。对违纪违法干部无原则地加以袒护和纵容。领导干部的一岗双责制度,明确规定既要抓业务也要抓队伍建设,但少数领导实际上只注重完成工作任务指标数字,不检查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不检查制度规定的落实情况。在工作上满足于一般化的部署要求,缺少深入检查;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表层,缺乏渗透到每个环节的具体措施。

(五)监督制约机制松懈。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都普遍制定了相应的预防职务犯罪的规定、纪律、制度、办法等,但在具体落实上,517878秘书网却缺乏广度和深度,没有起到干部之间相互监督,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的作用。如在土地使用权出让方面,存在暗箱操作等严重违法行为,法规制度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成了

一纸空文。这些漏洞,也是监督制约机制没能正常运转的结果。

三、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惩治职务犯罪是治标措施,预防才是治本之策。人们往往关注打击职务犯罪而忽视预防工作。惩办贪污腐败,令人解气,但更重要的是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以减少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损失,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预防职务犯罪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反腐倡廉思想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成克杰、胡长清、程维高等高级干部之所以堕落,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腐败深渊的。因此,必须从思想上强化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设,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预防职务犯罪的坚固堤坝。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教育作为重点,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加强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二)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健全权力运作程序,完善监督措施,逐步建立健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在监督机制方面,要特别重视三种监督力量,一是专门监督,主要是依靠检察机关的的作用,要保证其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同时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作用。二是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人大监督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要强化权力机关的监督,不能流于形式;而政协的民主监督则是我国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宝贵政治资源。三是新闻媒体的监督,通过公开暴光和披露来促使腐败现象得以收敛,要确保新闻媒体的知情权、调查权、评论权、曝光权,使之成为制约职务犯罪的锐利武器。

(三)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立长期有效的预防犯罪工作机制。我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法治对政府而言,其实质意义在于防止行政权力的泛滥。由于行政权是一种由国家行政机关主动行使的权力,其作为或不作为均必须依照法律的授权和规定,否则就容易形成腐败,要依法行政必须重点抓住两个方面:一是立法;二是执法。一方面必须切实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立法工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职务犯罪预防、惩治、监督等方面的制度、法规,形成一套比较完善和规范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法规体系,使预防职务犯罪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在执法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职务犯罪高发期,要加大惩罚的力度,要从重从快打击职务犯罪,增加职务犯罪的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使职务犯罪分子不敢犯罪,犯不起罪。

最近党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深刻阐述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大意义,总结了党的反腐倡廉基本经验,明确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在有关讲话中指出要抓住权力运行中容易产生问题的薄弱环节,坚持不懈地抓改革、抓制度、抓预防,不断拓展源头治腐的领域,在2010年建成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本框架。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社会要共同参与,政法部门要加大打击职务犯罪的力度,从重从快,有罪必惩,谨慎使用缓刑,加大罚金刑适用,营造浓厚的肃贪青年秘书网惩腐氛围,震慑犯罪,建立法律防线,使人不敢犯罪。政府各部门要抓好管理,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严格制度,加强政务公开,便于群众监督,要动员和发动群众检举犯罪,警醒那些有犯罪倾向的人,使职务犯罪无机可乘,铲除滋生犯罪的土壤,通过“三早”,即早教育、早发现、早预防,达到“三不”,即不敢犯罪、不能犯罪、不想犯罪,最终降低职务犯罪率,确保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

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篇2

(一) 流动人口的概念界定。

流动人口是一个特殊的人口群体, 对这一人口现象或群体的称谓多有不同, “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外来暂住人口”、“短期迁移人口”等等。这些名词都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了这一人口现象的某一方面特征, 而关于流动人口的定义各学科各有关方面也有不同的看法, 即使使用同一名词, 往往其内涵也不一致。由于流动人口内涵丰富且复杂, 研究流动人口犯罪问题需要对流动人口的概念进行合理的界定, 才能把握流动人口犯罪的属性特征, 进而提出科学的预防对策。

对于流动人口的概念, 有学者表述为:“不改变户口关系, 离开户籍所在地, 跨地域活动的人口”;而有的学者认为流动人口的定义是以户籍为基础的人户分离即为流动人口, 具体是指务工经商人员, 其他的因公出差、旅游观光、探亲访友、治病疗养不包括在内。从以上流动人口的不同定义可以看出, 流动人口是一个不周延的词语, 从广义上说, 离开户籍所在地跨地域活动的人就是流动人口, 在所不议其流动的目的。但是为了研究需要, 有必要对流动人口进行主体上的限制, 本文研究的流动人口是犯罪学意义上的流动人口主体, 即农村外出务工人员。

(二) 人口流动的历史变迁。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业大国, 人们历代都以农为生, 附着在土地上, 是一个不流动、不变迁的熟人社会。这样的经济形态决定了乡村人没有向外迁移的意识, 也固然决定了流动人口的数量很少。到了20世纪50年代, 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将全国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 将农业户口的农村人牢牢地固定在了土地上, 限制人口流动。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 这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 从1982年到2012年的近三十年来, 流动人口的数量每年不断增多,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 流动人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据统计, 到2012年末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为2.36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17.43%, 是1982年的35.9倍。大规模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 在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其中就包括日益突出的犯罪问题。根据公安部的数据统计, 到2009年,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总数已经达到了64.94万人, 比2008年上升了11.11%, 流动人口己经成为我国刑事犯罪案件的主要群体。从改革开放30年来流动人口的变化趋势以及中共十八大确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来看, 未来十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趋势仍会继续, 因此所产生的犯罪问题亟待解决。

(三) 流动人口犯罪的定义及特征。

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范畴要宽于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 本文所研究的流动人口犯罪是犯罪学意义上的, 即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一切违法行为。外来务工人员犯罪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 从年龄结构上看, 犯罪主体呈低龄化趋势;第二, 从文化结构上看, 低文化特征较明显;第三, 从犯罪类型结构看, 传统型暴力犯罪继续占主流;第四, 从犯罪手段上看, 社会闲散人员犯罪手段和方式趋于突发性, 危害性比较大;第五, 案犯流动性大, 预防工作难度大, 且给案发后的侦查带来不利。

二、流动人口的代际差异

我国城市农民工进入到了代际转换时期, 新生代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 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与第二代进城务工人员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第一, 在外出打工目的方面, 第一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目的是为了养家糊口, 新生代外出打工的目的则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 谋求更大的发展前途;第二, 在文化程度方面, 与第一代外出务工人员相比, 新生代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第三, 农业技能方面, 新生代体力劳动者多数实际上离开学校后就直接进城务工了, 相对于第一代较少地参与农业劳动, 不具备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第四, 家庭环境方面, 第一代体力劳动者一般是半工半农, 农忙时回家种地, 并且家庭成员较多, 没有后顾之忧, 而第二代农民工完全是外出打工, 土地要么被征收要么处于承包状态, 并且存在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第五, 对城市的认同感, 虽然新生代体力劳动者也存在身份认同的困境, 但城市生活、工作经历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 开始有了较强的主体意识和维权意识, 对城市的认同程度在提高。第六, 职业方面, 尽管新生代在城市的工作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 但是就业场所有所变化, 越来越多的体力劳动者由工地进入共产车间, 在硬件设施更好的环境中工作。第七, 新生代的农民工却不同, 他们渴望适应城市生活并且融入城市, 成为真正的城市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新生代体力劳动群体的身上除了户籍以外已经没有了农民的影子, 他们强烈地想留在城市的愿望对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城市的排斥和歧视极其容易诱发犯罪的产生, 因此我们在制定流动人口犯罪预防政策时必须把代际差异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量。

三、流动人口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 流动人口犯罪的内生性因素。

1.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文化异质性。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文化差异比较大, 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外出务工人员长期生活在农村已经形成了纯朴、简单的文化价值观念, 这与城市常住人口文化价值的多元化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这使得他们处于矛盾和困惑之中, 极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 引发犯罪的发生。

2.流动人口的权利被相对剥夺。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二元制户籍制度, 这直接导致流动人口的政治权利、社会保障权利和文化教育权利被相对剥夺。根据《选举法》的规定, 流动人口不可能成为流入地的选民, 但由于长期居住在城市也难以回到户籍地参与政治生活, 这使得流动人口游离于政治生活之外。虽然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的法规和政策性文件, 但不少地方为了维护本地职工利益, 人为地设置障碍, 阻碍流动人口社会保险的异地转移。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由于流入地公立学校的各种限制被排斥在教育之外。各种权利的相对剥夺, 造成流动人口心理不平衡, 又缺乏畅通的表达渠道, 在公力救济难以解决情况下, 往往采取私力救济, 诱发越轨行为。

(二) 流动人口犯罪的外生性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由于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收入差距大, 这使得流动人口大多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流动人口的犯罪率呈正相关关系, 因此地区差距越大, 违法犯罪活动越多。此外, 流动人口还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分区化特征, 某一地区的流动人口集中来源于某个省份, 如北京的流动人口主要来自河北、河南、安徽等地;广东省的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临近的湖南。流动人口的这种分区化特点使得流动人口犯罪呈现出地域性特征, 形成“四川帮”、“安徽帮”等犯罪团伙。

2.社会控制力量的弱化。

社会控制包括正式的社会控制和非正式的社会控制, 正式的社会控制依靠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纪律等手段来加强对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个人的约束和限制;非正式的社会控制则依靠的是风俗、习惯、道德、舆论、宗教等手段的约束和限制。在当下社会转型期, 新的社会控制尚未形成, 旧的社会控制机制被打破, 社会控制力量减弱使得流动人口犯罪率上升。流动人口从乡村进入城市, 原先熟人社会的道德约束失去控制, 城市的陌生人社会没有形成新的约束机制, 犯罪精神成本较低, 容易实施一些在熟人社会不可能实施的越轨行为。

四、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 完善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

1.保障流动人口的平等权。

一是要改革现行的二元制户籍制度, 逐步放宽落户条件, 允许一部分符合条件的农村户口转移为城镇户口, 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待遇。二是建立平等的就业制度, 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使流动人口平等地获得劳动报酬。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做好农村与城市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方面的衔接, 实现工伤保险对流动人口的全面覆盖。四是实现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 取消公立学校的各种条件限制, 使随迁子女和城市孩子平等地接受教育, 消除对他们的身份歧视, 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关怀。

2.保障流动人口的政治参与权。

如果一个群体长期游离于政治体制之外, 合理的政治诉求得不到表达和重视, 势必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因此, 应当改革现有的选民登记制度, 按经常居住地进行选民登记, 加强居住地流动人口的管理, 从而保障流动人口的政治参与权。

(二) 加强流动人口的社会控制。

1.完善流动人口的信息管理制度。

加强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的信息沟通, 实现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实时共享。流出地的村民委员会要定期对本村进城打工人员的人数、去向、工作单位等情况进行统计, 并整理入档。流入地的居民委员会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及时进行登记入册, 还要加强对本地区出租房屋的管理, 明确出租人的责任, 督促出租者履行流动人口信息的登记和申报义务和协助调查的义务。同时, 也要明确用工单位的责任主体地位, 具备条件的用工单位可以建立内部的人口流动管理制度, 承担起单位内部的暂住人口登记申报和发证工作。

2.加强对流动高危人群的防控。

把刑满释放人员、身份不明者、无正当职业者等有违法犯罪可能的高危人群作为防控战略的重点, 加大对火车站、码头、闹市区、流动人口聚居区等人口集散地的巡查力度, 增加街面警察的人员数目, 对突发的犯罪行为进行及时控制。

参考文献

[1].魏津生, 盛朗, 陶鹰.中国流动人口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段成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J].人口研究, 2008

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篇3

一、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

引发和诱发农村干部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产生特权思想。大多数农村干部的权力较为集中,民主管理制度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对现行的有关村民自治法规贯彻落实不力,群众的民主权利行使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导致权力高度集中。二是村干部管理农村事务的方式不科学、不严谨。一些村干部手中握有一村的财、物等大权,大小事务由其说了算,为谋取私利方便,不让群众了解村务、政务和财务,一律暗箱操作,使民主管理流于形式;有的村干部在本村形成某种权势,认为自己是“一方诸侯”、“土皇帝”, 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生活上远离农民群众,搞特权,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

(二)盲目攀比,贪图享受,心态失衡。一些农村干部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认为自己管事不少,但拿钱不多,一年到头很辛苦,心理失衡,于是开始出现不捞白不捞的错误思想,不是把自身的价值体现在为群众服务上,而是贪图个人享乐,把享受的生活方式作为追求目标,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对价值观、世界观的改造,依据自身的“权力优势”以权谋私,借职务便利吃拿卡要。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表面上看是贪污、受贿等经济问题,实质上是理想信念出现了问题。

(三)财务管理不规范,监督制约机制不到位。一是财务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审批和经办制度。有的村支书既是财务审批人,又是经费开支人,随意开支公款;有的村干部既管钱又用钱,会计无法独立行使职权,不能发挥财务监督作用;有的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不坚持原则,唯命是从,甚至与村干部同流合污,会计人员从根本上就失去了监督作用。二是村务公开不到位。在执行村务、政务、财务公开活动中,有的村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虽然设置了“公示墙”、“公示牌”等等,但公开的内容不多,存在表面的现象,农民群众不明真相,无法实施监督。三是账目审查力度不到位。有关部门对农村账目审查仅局限于年终象征性对账,发现问题也不及时纠正,对一些小村,甚至几年不去审查账目,使部分村成为被监督的真空,助长了村干部违法犯罪的侥幸心理。

(四)放松学习,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有的农村干部常年忙于村务和自家的农事,忽视了必要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法制学习,放松了自身的思想改造。在平时工作中,上级党委、政府也只注重抓经济、抓生产,忽视对农村干部进行必要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从而使一些村干部的思想发生蜕变,为群众服务的意识逐渐淡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思想慢慢膨胀,往往是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满足私欲的工具,导致权力商品化。

(五)选任把关不严。自推行“村官自选”制度以来,一些村镇没有把好选举关,致使一些政治素质低的人员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村干部职位,埋下了发生违法犯罪问题的隐患。

二、农村干部违法犯罪的预防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和存在的问题,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采取行之有效措施,打防结合、标本兼治、超前防范,使农村干部职务犯罪得到有效遏制。

(一)完善选拔任用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应在农村建立起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首先,换届选举时,检察机关、纪检、信访、组织等职能部门要加强与各乡镇党委的密切联系和配合,及时发现并有效制止破坏选举的违法行为,保证选民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选举权,从而使那些思想好、意识好、能力强、想办事、能办事、懂管理,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人才选举出来担任村干部。其次,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村后备干部培养力度,对那些年轻有为,知识水平高、有魄力、有进取精神的农民甚至大中专毕业生进行重点培养,极力创造机会,使他们在工作中早日得到群众认可,及早进入农村干部队伍,以提升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第三,在村干部的选任上还要克服“家族村官”的现象。 “家族村官”容易抱成团,从而形成“村官家族”,就会让老百姓敢怒不敢言。

(二)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政治心态。当前,少数农村干部在思想意识深处存在封建特权思想,他们无视党和人民的重托和信任,逞威风,耍特权,处处为自身牟利。因此,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抓经济和生产的同时,要结合基层党建活动,加强对农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广大农村干部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克服利己主义、本位主义和拜金主义,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增强服务意识,以对党对人民对个人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工作,不贪不占,以免给国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给人民造成不应有的伤害,给自己和家庭留下不应有的遗憾。

(三)建立监督措施,从源头上扼制犯罪。首先,建章立制,对农村干部“一把手”、村级财务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划清责任,形成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的监督模式。其次,健全党内民主监督,完善基层党组织的监督制度,使基层党组织处在全体党员的民主监督之下。第三,财务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应经常加强对村社财务的监督,做到收支统一管理,严格审批,合理使用,切实规范财务。第四,落实政务、村务双公开。坚持实施“阳光”财务,增强工作的透明度,让群众参与农村财务的清理整顿,使村里各项收支处于群众监督之下,给群众以明白,保干部以清白,从根源上铲除滋生腐败和犯罪的土壤,化解干群矛盾,融洽干群关系,确保农村大局稳定,促进新农村建设。

(四)加大打击力度,使村干部不敢犯罪。纪检监察部门、司法部门以及审计等职能部门要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加大对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处和打击力度,通过法律手段震慑和预防职务犯罪,使村干部不敢犯罪,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首先,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加大查处违纪案件的力度。发挥纪检、监察、审计、会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作用,提高查处农村干部违规违纪违法的能力,对违反党纪国法的村干部应当及时依法处理。其次,加强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办力度。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处在惩治腐败的第一线。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要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争取党委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联系与配合,把危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务犯罪作为当前打击的重点,积极挖掘犯罪线索,加大侦查力度,达到查办一案,教育一片,警示一片的目的,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以打促防。第三,加大职务犯罪案件的刑事处罚力度。审判机关应当认真履行审判职能,加大对职务犯罪案件的审判力度,特别是对危害大、影响大的职务犯罪案件要从严从重处罚,决不手软。通过加大查办力度,从严从重惩处职务犯罪案件,农村干部必然会心生怯意,促使其自觉抑制贪念,从根本上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的发生。

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篇4

题 目

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目录

内容摘要…………………………………………………………第3页

关键词…………………………………………………………第3页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第3页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第3页

(一)犯罪的低龄化趋势………………………………………第3页

(二)犯罪人数增多……………………………………………第4页

(三)犯罪类型多样……………………………………………第4页

(四)犯罪形式突出……………………………………………第5页

(五)犯罪手段智能化……………………………………………第5页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第5页

(一)自身因素……………………………………………………第5页

(二)家庭因素……………………………………………………第6页

(三)学校因素……………………………………………………第8页

(四)社会因素……………………………………………………第9页

四、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第11页

(一)重视经常性教育……………………………………………第11页

(二)加强社会规范性管理………………………………………第11页

(三)创建文化性社会……………………………………………第12页

(四)成立专门型预防机构………………………………………第12页

结束语………………………………………………………………第12页

注释…………………………………………………………………第13页

参考文献……………………………………………………………第13页 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内容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青少年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不断攀升的趋势,这充分说明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本文将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特征,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并针对问题提出预防措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消除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特点 原因 预防措施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青少年犯罪的数量之大,发展之快,危害之深,性质之恶劣,使人们非常震惊,它一直是困扰司法实践部门与法学理论界的一个难题。了解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特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之一。近年来,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控制和减少,但是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青少年犯罪又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新的模式,这要求人们进一步探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在我国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但它是犯罪学研究中和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我国青少年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从刑法角度下的定义,主要是指14岁到25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处罚的行为。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从犯罪学角度出发下的定义,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主体年龄也有所放宽。犯罪学主要采取广义的概念。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从犯罪年龄上看,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

犯罪年龄的低龄化是当前青少年犯罪比较突出的特点。由于现在生活水平提高,社会飞速发展,未成年人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途径比较广泛,这使他们生理上、心理上的发展变化都比过去提前了。目前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表 现突出,青少年犯罪的始犯年龄和高峰年龄提前,平均年龄降低。据调查,某省未成年人第一次犯罪的平均年龄已从原来的16周岁提前到14周岁。

(二)、从犯罪主体上看,女性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外来青少年犯罪人数增多。虽然从整个青少年犯罪情况来看,女性青少年犯罪仍然大大低于男性青少年犯罪,但它的增长率却远远高于男性青少年的增长率。由于女青少年自身所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使女青少年犯罪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女青少年犯罪往往是从受害开始的,一旦受害,就怀恨在心,开始无所顾忌,由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女青少年犯罪有极大的腐蚀性,他们一旦犯罪,就容易拉拢社会上一些不稳定分子。安徽宿州一名14岁的女孩辍学不久,竟制造了一起震惊宿州的恶性强奸案。她指使手下“小弟”,对自己以前的校友施以强奸。该女12岁辍学,家人对她丧失了信心,放任自流。当民警讯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她干脆的回答让人十分震惊——给手下的“小弟”找点乐子以笼络人心。由此看来,女青少年的犯罪后果是很严重的。

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失衡,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人数逐年增长,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后,其子女就会分化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的“移民子弟”,人数大概有2000万之多。“城市人”已成为他们生活的参照对象,其心理预期远远高于他们的父辈。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自己也能过上“城市人”的富足生活,但是往往又想不劳而获,加上城市对外来人口管理上的欠缺,给一些青少年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他们就极易涉足犯罪。第二种是农村“留守少年”。我国农村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是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最新动向。【1】他们缺少管教,容易形成孤僻的歪曲心理。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少年”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障碍,学业更容易受阻,行为也更容易越轨。

(三)、从犯罪性质上看,犯罪类型多样,且暴力性增强。

我们当前青少年犯罪类型呈现多样性、交叉性、复杂性的特点。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逐渐向杀人、抢劫、强奸等暴力犯罪发展。与五六十年代相比,青少年犯罪由过去单一的暴力型犯罪趋向混合的暴力型犯罪,就是由抢劫、盗窃等罪引起的杀人灭迹等一案多罪的混合暴力型案件,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率上升。如山东省德州市,两名“90后”为了弄点钱过年花用,竟铤而走险,频频 4 驾驶摩托车上街疯狂抢劫、抢夺,在不足一个月时间里作案几十起,在抢劫过程中致1人死亡、1人轻伤。现在青少年犯罪还向涉毒、涉赌、卖淫嫖娼、计算机犯罪等领域扩展,这是应该引起整个社会警醒并应反思的地方。

(四)、从犯罪形式上看,团伙犯罪形式突出。

青少年犯罪团伙一直是我过青少年犯罪中的主要形态。目前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70%左右属于团伙作案。他们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在北京海淀区发生了由七八十个“90后”中学生组成的“太子堂”团伙在“总堂主”的领导下,报复仇家、随意行抢,涉嫌寻衅滋事的恶性案件。据了解,“太子堂”团伙成员基本都由北京孩子组成,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多数成员是家长不关心、老师不重视、同学瞧不起、成绩较差的边缘化学生。共同的背景,相同的情况使他们很容易地走在了一起。他们喝酒、跪拜、结盟、选帮主、立帮规,制订犯罪活动计划,实施各种犯罪活动。各地查获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名目繁多,像“青龙帮”、“飞虎帮”、“十三太保”等。这些帮派团伙的势力强大,往往不好惹,这更滋长着他们的盛气,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

(五)、从犯罪手段上看,趋于智能化。

过去青少年犯罪的手段幼稚简单,主要是进行一般的抢劫和滋扰活动,现在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手段时显成人化和智能化,表现出更加复杂的形态。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窃听技术等高科技犯罪,利用生物学、医药学、化学等先进知识犯罪。涉及这类高科技犯罪的青少年,往往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作案过程善于将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违法犯罪活动中,智能化因素很高。他们还在实施犯罪前学习侦查原理,掌握反侦查技巧,伪造作案现场,消除作案痕迹,使违法犯罪更加隐蔽和复杂,侦查的难度更加增大。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究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讲既是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客观上讲有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因素

(一)、自身因素

1、人生观的影响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等的看法。有些青少年,他们的人生观是错误的,是歪曲的,主要表现为对自我缺乏正 5 确的认知,缺乏严肃的生活态度,缺乏社会责任感,崇尚自我为中心,金钱万能,性自由,哥们义气等腐朽的落后意识。甚至有的青少年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观,他们对人生没有什么看法,不知道生活的意义。青少年,他们正处于向成年人过度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正是其人生观形成的最佳时期。人生观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只有正确引导他们,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

2、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差

青少年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特点。青少年身强体壮,血气方刚,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但是缺少对复杂事务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很容易在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下误入歧途。青少年自控能力差,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变时期,对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容易感情冲动,自己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不计后果。

3、社会阅历浅

青少年接触社会时间不长,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社会性。多数青少年罪犯自我意识较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私自利、感情易冲动等不良特征,一旦交往受挫,容易产生孤独、报复心理。这也是造成一部分青少年激情报复、伤害、故意杀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青少年社会阅历浅,在做人,做事方面都不够成熟,易做出不理智的事。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好的环境能让青少年受到良好的熏陶,而在恶劣的环境下则会受到不好的渲染。一是家庭结构缺损对青少年产生了消极影响。在单亲家庭中,孩子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他们会有被父母一方抛弃的感觉,因此对周围的人不信任,他们变得冷酷、残忍,甚至走上极端。而这种家庭中的父母往往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孩子像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一旦有犯罪诱因出现,就会铤而走险,实施犯罪。二是家庭暴力会给青少年带来影响。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暴力。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感情不和,往往会导致青少年人格上的不健全。生活在这种家庭中,青少年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心理就会变得冷漠,待人接物缺乏热情,处事方式也会变得固执、偏激。另外,作为青少年的榜样,如果家庭成员整天争斗不休,习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无 6 异会使青少年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他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会像父母一样使用暴力,后果不堪设想。

2、家庭教育的影响

(1)教育女子的方式不当。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往往教育方式不当,极端式的教育现象严重。

一是溺爱式与粗暴式教育。以溺爱式教育子女的家长对其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甚至袒护包庇。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种溺爱式的教育也显得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要么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要么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要么好逸恶劳、好吃懒做、贪图享受。他们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因此,他们无法适应当代竞争化的社会,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实施违法犯罪。以粗暴式教育子女的家长往往对子女施以“家法”,在孩子达不到家长的满意时,家长就对其施以打骂,或者体罚等暴力举动。这种家庭成长的青少年,常常会感到家庭冷酷无情,于是选择离家出走,流落到社会,结识社会上的混混,走上犯罪道路。家长对子女的暴力行为,还有可能让孩子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正如一犯罪的少年说:“父亲对我的态度与其说是教育,倒不如说他对我有仇,我受够了他的粗暴,我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别人,这样我才解恨。”人们易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暴力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用于处理日常事务或人际关系,更别说自制力差而模仿力强的青少年了。

二是只养而不教式与期望过高式教育。有的家长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空闲的时间教育子女。他们可以为子女提供优质的生活条件,给其充足的物质满足,但是却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当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情感沟通时,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就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心理上就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以致走向弯路。相反的是,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很多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子女身上,他们对子女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子女们尽最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这时他们就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当这些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时,可能会离家出走,以至误入歧途。

7(2)教育子女的方法不当。很多家长们过分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注意孩子的智力开发,却忽略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和行为上的引导。家长们只关注孩子成绩单上的分数,看到高质量的成绩,就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了不起,就觉得自己教育有方。可就算有个另家长满意的成绩,可孩子们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导致他们在做人,做事方面的严重不足,为违法犯罪埋下隐患。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些家长却不顾子女的兴趣和能力,把自己单方面的意愿强加给子女,要求他们学这个,学那个,希望他们都样样精通,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全能型人才”,却忽视了青少年们的独立意向和自尊心,他们有时只能被迫接受种种要求。父母这种冷淡的、压制式的教育态度会使青少年产生厌恶的情绪,情绪激发后就可能实施不良行为。

3、家长情况的影响

家长的情况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家长智力或身体状况的缺陷,如精神病、聋哑人等,他们自己生活都无法自理,更谈不上很好地教育子女。处于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家庭教育往往先天不足,在学校、社会还可能因家庭缺限受到歧视。这些因素导致他们的性格不正常,心理不健康,平时养成了不良恶习直至违法犯罪。二是家长行为不规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严重影响着正处于模仿期的青少年的行为。有些家长行为不检点,小到占小便宜,损人利己,言语不文明等,大到赌博,贪污受贿,偷窃等。青少年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家庭成员作风不好,青少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负面影响不可估量。长辈的各种恶习和不健康言行等有形无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尤其是有违法犯罪史的家长对青少年沾上恶习或导致违法犯罪所起的负面影响更大。

(三)、学校因素

1、教育方法不当,对边缘学生的放弃。

老师们向来是喜欢优秀的学生,这似乎已是理所当然的事。有些学校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等,区别对待,对好学生关照加倍,而对差生则是不管不问,这样,差生没有了“翻身”的可能,他们将一直被贴着差生的“标签”。有的老师则很“负责”,对差生实施体罚,打骂等暴力倾向的教育方法。这在差生当中形成了人格的不平等,导致他们心理严重失衡。学校和师生们的歧视和孤立激起 8 这些差生们的强烈反感,甚至引起仇恨,心理发展逐渐不健康。有人提出,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健康,那么在将来会有两个恶果:一是长大后形成某种精神疾患,一是长大后由于心理变态走上犯罪道路。

2、只注重应试教育,不注重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有这样一个例子,11名高考“状元”因面试成绩不理想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这与内地高校追逐高分考生、为招收到“状元”各地大捧高考“状元”等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举引来轩然大波,媒体纷纷把矛头指向内地的“应试教育”。此例很明显的说明了一个问题,不能光看学生的优异成绩,而更要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素养。传统的教育观念使一些学校领导重视的是生源、荣誉,老师拼命地抓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青少年道德、法制的教育,出现了“教书不育人”的状况,导致了学生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的薄弱,个性和人格发展上愈加片面和扭曲。这些高分低能、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差的学生一旦走上社会,往往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极易出现行为异常。有些学校能为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可是大都是流于形式,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法制观念没有真正地深入人心,青少年对法制一味地漠不关心,最后误入歧途。

(四)、社会因素

1、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存在

当代社会,在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生活提高的同时,也滋长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有些人为了追求利益最高化,满足个人的某种私欲,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生蔓延扩张。这种现象鲜明地反映出一些人价值观、道德观的歪曲,奢侈之风正在污染着社会环境,特别是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带来的是劣性刺激和心理的严重影响。不少青少年现在比吃比喝比享受,比穿名牌,比下课有什么车接,但就是不比成绩、不比创造、不比贡献。当青少年的个人需要与客观现实产生矛盾的时候,他们则采取违法犯罪的手段来追求或满足其畸形需求。“个人主义”也逐渐膨胀,乐于助人被人误解,见义勇为被人理解为傻瓜,如学雷锋标兵原雷锋团战士田永亮退伍后一门心思想学雷锋,却被注射麻醉剂病送进精神病院。这种病态的社会风气污染着社会主义的人际关系,使青少年自私自利倾向日益强化,他们会以损害别 9 人的利益来满足自身的需求,提高犯罪几率。还有一些社会现象,如走后门拉关系,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风气也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不良社会文化的泛滥

改革开放后,文化广场越来越丰富,网络、影视、书刊杂志等传播媒体的发展给青少年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由于文化市场的监管和监督不够,各种文化垃圾泛滥,青少年辨别能力差,他们在成长期有时分不清哪些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该接受的哪些是不该碰的。各种充斥着暴力、色情淫秽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电影电视有的则把暴力事件和性场景演绎得淋漓尽致;违法出版的书刊、杂志,既有暴力手段性描写又有男欢女爱方面的描述。各种影视厅、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随处可见,这些场所不安规定营业的甚多,尤其是网吧和游戏室,进行通霄营业,吸引青少年整天沉溺其中。近几年来,因网吧和游戏室引发的案件不断增加。有这样一个案子,三名经常玩暴力游戏的中学生同一个三轮车夫发生口角,结果毒打车夫,导致其死亡,讯问他们时,他们却说:“我们在游戏里就是这样打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文化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诱惑和刺激,他们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力的驱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3、社会管理及约束机制的欠缺(1)、对青少年的课余生活管理的欠缺

许多调查者发现大多数学校内外都有摊点,不少学生都养成了爱花钱的坏习惯,他们向家长要钱,当家长不给钱花的时候就开始小偷小摸。在课下没有一个专门的青少年活动场所,没有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获取更多课外知识的平台。然而,取而代之的是却是遍地开花的娱乐场所,像游戏厅、歌舞厅等,它们成了青少年经常光顾的地方。这些地方人员复杂,管理混乱,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对失学辍学的青少年管理的失控

社会转型带来的贫富差距使近年来青少年失学辍学现象严重。这些青少年因家庭贫困而无力继续学业,而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援助,他们过早地流向社会。2009年2月13日,辽宁省鞍山市公安局铁东分局打掉一个抢劫团伙,5名十四五岁男孩,几乎靠抢劫小孩的零花钱为生。经民警调查,这5名男孩都辍 10 学了,平时不回家,并靠抢劫来通宵上网。这些闲散在社会上 “游民”,在一定条件下极易走上犯罪道路。有的青少年则是因为一些轻微违法行为而被学校拒之门外,学校不收,家里又不管,单位也不要,司法部门又管不着,使得这些失学的劣迹少年大多流落社会,逐渐成为危害社会的群体。

(3)、对流动青少年约束的不力

上文已经提到,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已是当前很普遍的现象,而且流动的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在城市这物欲横流的世界,外来青少年逐渐产生犯罪欲念,以满足自身的欲望。而我国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及监控尚未纳入法制轨道,造成我国社会控制系统不健全、防范功能不协调,流动人口总体上处于失控状态,这种状态使得流动人口作案后极易逃脱。这些流动青少年往往居无定所,他们在某地作案后就又到另一地作案。因管理的欠缺,在他们轻易得逞之后侥幸心理得到强化,然后会频繁作案,犯罪性质也会更加恶劣。

四、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

(一)要重视经常性教育

包括强化家庭教育,强化学校教育。目前一些家庭教育存在缺陷,与一部分家长缺乏应有的教育意识与正确的教育方法不无关系。因此,要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帮助家长改善教育方法。应当开办家长培训班,请教育专家、学者或家教成功的家长讲课,或定期召开家长教育经验交流会。这样,会使家长从理论上提高对子女教育的科学认识,从实际上掌握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从思想上转变对子女教育的旧观念。

加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我国《义务教育法》第3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因此,中小学在教育中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必须克服“重智轻德”的倾向。德育教育包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对拜金主义等。加强法制教育,要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二)要加强社会规范性管理

在社会层面上加强对青少年的管理和控制是防止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途径。为此,要设立管理青少年的监管机制。对于辍学失学的青少年,要改变社会对其脱 11 管失控的现象,要认真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为其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对于外来青少年,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他们的思想做好正确的引导。在农村的“留守少年”,要通过“代管家长”等措施,对其进行管教,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对于问题少年,社会要做好安置、后续帮教工作,这样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他们不至于陷入焦虑、无助的境地。

(三)要创建文化型社会环境

“文化污染”等精神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甚大,因此,要整顿文化市场,强化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加大监督力度,清除文化垃圾,封杀黄色、暴力的作品,要制作、出版适合青少年特点的读物和应试作品。加强对娱乐场所的严格管理,取缔面向学生开放的易造成不良影响的影视场所和带赌博性质的场所。对于青少年不宜进入的场所像夜总会等,要严格禁止其入内,若有关业主违反规定,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新闻媒体、出版部门、教育工作者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为他们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社会要为青少年提供课外学习及健康的娱乐场所。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清理与控制,禁止在校园门口摆摊设点,兜售不健康的书籍和劣质的玩物。

(四)要成立专门型预防机构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进程。就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不断上升的趋势看,仅靠口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拿实际的行动解决实际的问题,就会耽误一代代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尽管各地成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但其工作范围有限。笔者认为,在全国范围内,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应成立专职的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机构,专门从事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这些机构的经费列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人员由政府各部门抽调或从社会公开招录。这些专门机构把有失学辍学青少年、闲散青少年、有劣迹的青少年等纳入教育和管理的范围。对他们在生活上解困、思想上解惑、学习上帮助、行为上纠正,把违法犯罪的倾向和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预防犯罪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安以及国家的未来,它不仅符合青少年本身的利益,而且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从根本上 12 杜绝犯罪现象的发生,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畅通无阻。

注释

[1] 康树华:《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答问》福建省漳平市人民法院 2003年 [2] 宋晓明:《犯罪心理学》,人民公安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3] 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5页。

[4] 王 娟:《犯罪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9页。

参考文献

[1] 康树华:《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答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宋晓明:《犯罪心理学》,人民公安出版社2005年版。

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篇5

近年来,湖滨区检察院在查处职务犯罪中发现,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它方法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以及非法使用公共财产的贪污、挪用公款犯罪,具有四个特点:一是高发性;二是便利性;三是作案手段隐蔽性;四是串连性。因此,遏制财务人员职务犯罪十分必要,笔者建议:

一、以身作则,树立管理者的榜样作用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单位一把手不廉洁必然会对被管理者的会计、出纳人员产生心理反差,一旦心律失衡,便会出现你贪我也贪,不贪白不贪的心理,遇有机会小试成功后,会由最初的心悸,变为心安理得。再则,管理者如有腐败行为,一般都会被会计、出纳人员所掌握,于是领导在会计、出纳人员面前就会腰杆不硬,说不出“硬话”,对会计、出纳人员的错误行为只能是睁只眼闭只眼,以求得相安无事。因此管理者必须先管好自己,廉洁自律,发挥榜样作用,以榜样作用去影响人、管好人。

二、预防关口前移,严把财务人员“入口”

会计、出纳人员的选用,是非常重要的,选用得当,对一个单位的经营管理起促进作用。反之,会给一个单位带来严重损害甚至使其破产倒闭。因此,一要严格标准,选用财务人员要具有相应的专业任职资格。二是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的条件选拔任用财务人员,防患于未然。三是改革财务人员管理体制。变传统的选拔任用制,为会计委派制;不仅会计人员实行委派制,而且出纳人员也要实行委派制。

三、管理规范化,打造“贪”不到的铜墙铁壁

严格科学的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标志和客观需要。财务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管理手段,其自身有科学内涵。一是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财务管理制度及其实施细则,以使本单位的财务工作有章可循无漏洞可钻。

四、依法行政,强化内部监督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一要强化财务人员的内部监督。司法机关在查办贪污、挪用公款案件的同时应加大对财务人员玩忽职守方面的宣传教育,强化其不履行特定监督责任就有可能触犯刑法,承担法律后果意识。二是强化外部审计监督。对财务工作的审计,除了单位内部的审计部门外,国家机关、国有大型企业还要接受各级审计机关的专门审计。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法律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审计法》有关规定,对审计人员的玩忽职守行为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避免暗箱操作,增加财务工作的透明度

一要增加财务工作的透明度。财务工作有一定的保密性,但不能因为要保密而将财务工作神秘化,否则必然出现以“合理”借口“暗箱操作”回避群众监督。另一方面,扩大监督面,充分调动群众的监督热情,积极参与监督,将财务工作臵于“阳光之下”,一些“灰色”、“黑色”支出必然不会出现,促进单位领导廉洁自律。因此必须增强财务工作的透明度,为财务人员廉洁自律创造良好环境。二是铲除腐败温床“小金库”。国有企事业单位私设的“小金库”其资金依然是“隐形”的国家财产。检察机关查处的案例表明,“小金库”的存在一

1害国家二害小家,有关职能部门应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将“小金库”的危害结果告知财务人员,使其远离“小金库”。

(一)现状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职能有着“服务”与“监督”的两面性。目前由于体制上的束缚,我们只片面地强调了“服务”一些行政事业、企业单位财务监督不力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虽然有的单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领导与财会人员素质不高和审计监督不力等现状,但主要的还是由于现行领导体制与现行财务体制存在的弊端而造成的。个别单位行政领导一句话,一纸签字,就可以随意开支报销,随意支配资金。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实际上只对领导服务,看领导的眼色行事,不敢履行“监督”职能。行政上受本级领导,业务上受上级业务部门指导的现行会计体制,造成了目前某种程度上的财务机构、财务人员是腐败者的“囊中之物”。不少财务工作者,也有“端着谁的碗,就受谁的管”的模糊认识。领导存在的违法乱纪行为,他们想说不敢说,知情不敢报,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履行监督职能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近年来行政事业、企业单位所发生的各类违反财经法纪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较混乱,人员素质不高。一是内控制度不健全,有些部门、单位缺乏相互制约的财务监督机制,赊账过多、过滥,对实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二是有些财务人员是领导的关系或亲属,有的未经业务培训,有的政治素质不高。

2.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一是有些事业单位利用国家赋予的职权、巧立名目,对外乱收费,存放于有关科室,用于干部职工的生活补贴。有的事业单位为了逃避财政对其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监督管理,将预算外资金记入往来款项。有的企业为了达到偷漏税收、延期交纳或占用税款的目的,少报当期产品销售收入;有的企业为了达到缓缴增值税和所得税,占用税款,减少财务费用的目的,对产品销售收入的实现不是以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和收到货款或取得索取货款凭证作为其产品销售收入的实现,而仅仅以销货款回笼作为销售收入的实现;有的企业为了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采取将产品销售收入作为代购代销收入进行账务处理;二是有些单位私设“小金库”,截留、隐匿、转移单位收入私存乱放,不列入本单位财务部门大账内,搞私房钱。

3.财务报告失真,固定资产管理混乱。一是单位的财务报告本应根据总账和有关明细账中的部分数字来填制,而目前有些单位却根据不同需要和目的来填制财务报表,从而出现了同一单位同一时期向不同的部门报送的财务报表其数据各不一样。有的是随意填报,有的是根据单位领导意图而报,有的是图利而填,有的是为了赶进度估几个数字应付而报送。二是新增固定资产不入账等问题比较突出,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没有列入财务账核算。由于这种核算不规范,购进的未能全部如实登记,变卖或报废的没有及时冲转、造成账实不符。4.现金失控,多头开户。一是有的单位用发票、国库券、个人银行存款、白条借据等抵顶库存现金;有的单位不遵守开户银行核定的现金库存限额,无限度地增加现金库存量,甚至超出数倍;有的单位为了方便或拖欠银行贷款等而直接坐支现金;有的单位千方百计套取现金,使用现金呈随意化状态。有的单位还采取乱收费,隐瞒、坐支预算外资金,挤占、挪用、滞留专项资金。二是有的单位为了逃避财政监督、银行收缴贷款和应计利息,今天在这家银行开了一个银行账户,明天又到另一家银行开设另一个账户,如此不断地变换手法;有的单位则是应金融部门招揽存款而到多家银行开设银行账户;有的为了逃避财政监督或逃避银行债务在多家金融部门开设银行账户。

(三)原因分析

一是财务监督不到位,有些部门、单位领导疏于管理,缺乏依法理财的意识,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二是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不够完善,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一定的内控制度,但流于形式,不能有效执行;三是资金使用管理缺乏计划性,一些部门、单位只从自身利益出发,明知故犯,损害了国家利益;四是监管部门对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不够及时,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监督不够严格,对违纪违规问题的处罚力度不够,致使有些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的纠正;五是票据使用管理不规范。

三、实时加强财务监督的对策

(一)加强财务管理,强化财务人员的素质。一是加强财务管理,应从领导者抓起,会计法规要成为行政领导和企业管理者的必修课,让领导者认识会计法规还有“执法”与“监督”的职能,进而让领导者用会计法规来约束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自觉主动地接受会计人员的“监督”与“监控”,健全内部内部制度。二是强化财务人员对会计法规的学习。使财会人员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法律责任、权力及其义务,加强财会监督的力度与有效

性。

(二)加强财务监督,提高财务监管水平。一是财务监督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财务政策、规范财经秩序的重要保证。在进一步健全财务监督机制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规章、制度上,逐步实现监督管理的规范化。财务干部要以深化财政改革、加强和完善财政管理为中心,做到收入监督与支出监督并举,专项检查与日常监督并重,开展定期的监督检查。在监督环节上,重点加强对资金分配、使用情况和效益的监督检查。二是提高财务监理水平,建立起财务部门、主管部门、资金使用单位、审计部门相互制约的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发挥监督工作对财务运行的预警保障机制。

(三)强化外部监督,双管齐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党中央、国务院对财务监督工作都非常重视,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此,一是各级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税务等职能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集体的财务监督要经常抓、抓深入,抓薄弱环节,抓违反财经法规案件的查处,对违反财经法规的案件要发现一件查处一件,且要一查到底。对典型的违反财经法规案件要进行公开曝光,起到一个警示作用。二是各监督部门除了进行联合监督检查外,实行监督双管齐下,担负起各自的职责,特别是各级财政部门要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集体企业的日常财务监督管理,通过深入基层单位剖析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集体企业的财务监督得以强化。

(四)建立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一是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约束机制,如《财务管理制度》、《财务预决算制度》、《发票收据管理办法》、《内部审计实施办法》,严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推动了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财务的规范运作和监督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国有资产是事业单位、企业开展业务活动和完成工作任务的物质基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能够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在国有资产管理中,要防止重钱轻物的现象,把管钱和管物结合起来,同时要科学合理地配臵和使用各项资产,在满足业务需要时,又要防止重复购臵、积压和损失浪费,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的利用效益。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篇6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严重而复杂的社会问题,预防、制止、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大局的稳定。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第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青少年工作。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必须充分认识做好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认真调查研究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积极探索和制定新时期预防和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措施和方法,规范和落实社会各部门在综合治理中的地位,发挥具体作用,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真正做到齐抓共管,密切配合。

第二、加强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建议各级党政机关成立专门负责抓预防青少年(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青少年(青少年)、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工作的机构。同时要求各级公安机关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抓这项工作,明确和统一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同时要充分发挥公安信息系统的作用,把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信息、青少年违法犯罪信息及帮教信息纳入计算机管理,加强信息研究,找出工作规律。要以社区警务为平台,社区民警在日常管理中注意发现和收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信息,对排查出有违法犯罪形迹的青少年,主动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深入细致的矫治帮教工作。同时,多形式地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各界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第三、发挥专门机关的职能作用,严厉打击各种刑事违法犯罪活动。公安机关在同青少年违法犯罪斗争中居首要地位,对发生的各类刑事案件要快侦快破,并依法予以惩处,决不让其兴风作浪,形成气候,危害社会。对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严

重犯罪分子,该严惩的一定要严惩,要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警钟鸣,这对那些有轻微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收敛其不良行为也有促进作用。监狱、劳改,劳教部门、工读学校、看守所要根据青少年的性格、心理特点、案件性质做好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感化、挽救、改造工作,使他们感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改恶从善、悔过自新的决心,从而自觉接受改造,重新做人,早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第四、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要会同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文化市场、网吧、美容美发、按摩店等休闲娱乐场所的清理整顿工作,遏制丑恶现象的蔓延扩散,不断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要从重从快打击危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对现行案件的侦查破案力度,严厉打击那些教唆、胁迫青少年犯罪和引诱、强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分子。

第五、强化教育工作,净化社会环境。家长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知道自己的孩子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切实做好家庭管理教育工作,不仅要为子女提供物质条件,而且要为他们提供精神食粮,教会他们如何做人,用正确教育方式管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学校要切实转变单纯追求升学率的观念,树立教书育人的新观念,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全面发展,能正确分辩真、善、美、假、恶、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教育;学校要成立青少年活动组织,积极开展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和各种娱乐活动,使之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要改变不良的教育方法,针对突出的问题做好启发诱导工作;严禁教师打骂体罚学生,对有劣迹的青少年不能采取“推出门”的做法,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确保青少年能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对父母离异及无父母照顾的青少年,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更多的关心;各有关职能部门要

加强社会管理,对封建迷信、邪教、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要坚决清除,特别是加强公共娱乐场所管理,对引诱和唆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要严厉打击,预防和遏制各种诱发违法犯罪的不良因素,努力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六、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在学校要充分发挥公安民警兼职法制副校长的作用。要进一步提高兼职法制副校长的工作水平,规范兼职法制副校长的工作,明确其对学生法制教育、学校周边地区治安管理以及矫治帮教的工作职责。定期上法制课,对青少年进行学法、知法、守法教育。法制副校长要把有问题的学生纳入重点帮扶视线,协助学校建立矫治帮教领导小组,指导学校开展矫治帮教工作。此外,要结合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采取政治、经济、道德、法律、文化、教育及地政的手段进行综合治理。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一定狠下决心,坚持不懈地抓出成效,抓出成果。

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篇7

当今社会, 伴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 对于青少年来说, 网络世界有着无以比拟的吸引力, 加之在这个阶段, 青少年有着强烈的模仿欲, 因此虚拟的网络空间就成了他们得到满足感的不二场所。更有甚者, 他们甚至会在现实生活中把游戏中的暴力行为展示出来, 导致犯罪。针对这一愈演愈烈的情况, 笔者通过对近期发生的几个典型的案例, 简单剖析一下青少年网络模仿性暴力犯罪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如何采取恰当措施进行更好防范做一简单阐述。

1案件回顾

案件一:2011年12月31日, 家住湖北荆门的犯罪嫌疑人袁某 (男, 15岁) 将网络虐杀游戏作为每日必修课, 为了在网络上购买豪华装备, 袁某因入室盗窃未遂进而产生邪念对其同学弟弟李某进行伤害, 先后用铁锹猛拍头部、菜刀砍其脸部、将李某头部浸在高压锅水中, 致使李某死亡, 随后袁撬开李家床头柜抢的7600元。

案件二:2015年5月18日凌晨2时许, 犯罪嫌疑人黄某 (男, 16岁) 、郭某 (男、16岁) 在南坝根据网络游戏情节寻找跟踪、绑架勒索目标准备实施砍、杀、打、炸等血腥计划, 在绑架镇级某单位负责人未果的情况下, 18日凌晨2时许二人上网结束乘坐三轮车返回出租房时, 在预先设定好的无人处用尖刀刺伤车夫陈仕兴, 致其手指、手臂和头部受伤近20处。

案件三:2015年8月1日21时许, 家住辽宁抚顺市新抚区的犯罪嫌疑人李某 (男, 17岁) 受失恋及药物影响仿照网络游戏《穿越火线》主角装扮, 在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用三棱军用刺刀先后杀死8人, 刺伤5人。

诸多案例表明, 青少年犯罪作为一个传统性命题, 正在受到网络游戏这一新的时代性因素的影响。实践中许多青少年犯罪个案的直接或间接诱因、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犯罪类型、犯罪主体形态等与网络环境、网络游戏及其内容、玩儿法、不断的升级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易成瘾性特点密切相关[1]。

2网络模仿性暴力犯罪的概念及特点

网络模仿性暴力犯罪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暴力手段效仿网络游戏中的角色采用暴力、打斗等方式对现实中的他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全造成危害的犯罪行为。以下是其主要特点:

①案发率上升趋势明显。

②犯罪涉及类型多种多样。

③犯罪动机相对单纯。

④此类罪犯年龄有低龄化的趋势。

⑤罪犯使用手段凶狠残暴、多种多样。

3青少年网络模仿性暴力犯罪成因分析

3.1网络游戏暴力的影响

在所有在线游戏中, 含有暴力内容的游戏占很大比例, 这类的游戏颇受广大玩家的欢迎, 游戏中的血腥、杀戮等画面, 配以音响的刺激及组队功能带来的行为团体性心理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另外在这类游戏中会经常设置一些PK环节, 则是更加激发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其实质是使用暴力伤害致对方失去反抗能力甚至死亡。玩家胜利时获得的不仅是实现自我心理上的满足感, 更大程度上寻求到了施暴获胜的刺激及成就感。

3.2在线游戏触发心理模仿效应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学习和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 但由于他们过于年轻, 缺乏社会经验、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 又由于精力充沛, 易于冲动, 容易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长时间的沉溺于充满暴力的互联网游戏将会对在生活中受到挫折的一部分青少年, 在现实生活中, 潜移默化的模仿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心理或行为, 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会行为, 形成暴力犯罪。

3.3虚拟游戏中的无所顾忌和现实社会中的“重重束缚”

在在线游戏中, 所有的玩家可以不遵守在现实世界中法律, 玩家在虚拟空间内可以为所欲为, 只要遵守电脑提供的各种“游戏规则”, 那么就可以在游戏中施以任意的暴力行为。在线游戏中的玩家可以轻而易举的杀死其他玩家, 但是在游戏中不会得到任何实质性惩罚, 相反还会受到升级、得到装备之类的奖励, 因此他们对在游戏中实施的暴力行为是没有任何罪恶感的, 这种轻松加自由的念头自然不自然地侵入的现实生活中的他们。而现在虚拟社会和现实世界的不断统一融合, 更进一步削弱了二者之间的边界。因此, 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就很可能会用在虚拟社会中的方式方法来进行解决, 最突出直接的方法就是使用暴力。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喜欢使用暴力, 同时缺乏对其他人的同情心和认同感, 使一部分青少年走到了危害社会的边缘。

3.4经济因素往往成为青少年暴力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

一般在线游戏玩家的主体大部分是年轻人, 他们精力充沛, 自制力弱, 一旦玩上网络游戏, 往往沉迷其中, 难以自拔。但是他们又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 他们的花费、生活来源主要来自父母。如果他们沉迷游戏, 而父母对其经济支持又达不到其需求时, 为了满足自己在游戏中的等级或装备需求, 他们很可能会铤而走险, 采取非常手段来获得玩游戏的费用。加之在平常的在线游戏中经历的不用负责的可以为所欲为的任意杀戮对其产生的心理影响, 往往是大多数青少年犯下偷窃、抢劫、杀人和其他暴力犯罪的主要原因。

4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模仿性暴力犯罪的措施

4.1进一步净化在线网络游戏市场

作为网络产业的卖方, 游戏企业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并且要加强自律、建立网络游戏的暴力性评估和分级制度, 把好网络游戏的准入关, 是技术规制网络游戏、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关键[2]。再者, 还可以通过对游戏账号的在线时间进行跟踪监控, 确保青少年能够适时适量的上网, 从而减少青少年网瘾发生的概率, 这样也就降低了由于网瘾形成的网络模仿性暴力犯罪的发生率。作为游戏开发公司, 还应该尽量设计一些充满人文关怀、团结互助、开发智力等充满正能量的主题向上的游戏, 从而引导青少年能够在积极心态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另外, 作为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更要经常性的对在线游戏产品进行及时检测, 看该款游戏产品是否适合青少年, 对不符合规定的游戏或发布游戏的网站、组织机构, 联合公安机关或相关网络运营商, 按照有关法律, 必须严肃查办, 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网络游戏市场秩序。

4.2继续完善我国针对在线游戏的有关法律法规

我国早已发布若干诸如“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的一些法律条文, 相关行政部门也已出台好多针对网络游戏上的法律文件, 这些文件对游戏设计内容、操作, 均有明确规定, 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法规仍存在相当的不足, 针对游戏中的暴力性程度分级管理制度仍然还空缺, 对网络游戏是否含有色情成分如何界定, 如何更好地限制好玩家的游戏时间, 也没有统一的、切实可行的法规可以遵循。如果将来在法律法规这一方面得到完善, 那势必会把青少年从网络模仿性暴力犯罪的深渊前有效的隔离开来。

4.3家庭和学校需要对青少年进行积极引导

我们常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其实应该说是终身老师。作为孩子家长, 应该尽可能地多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努力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尽可能使自己的孩子远离网络游戏。同时作为孩子教育的另外一方, 学校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情绪有充分的了解, 发现不良苗头及时制止。另外学校应该定期开设针对网络知识与技术的课程, 教会青少年避免不健康的互联网内容, 更健康高效的利用互联网。同时要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青少年的不同个人兴趣, 积极组织他们多参加一些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充实他们的生活, 尽量让他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从而让他们远离网络游戏, 将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上来。

参考文献

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篇8

[关键词]预防难点;法制化;规范化

工程建设环节众多,牵涉范围广、时间长,有着巨额的资金流动,不可避免地容易滋生腐败。为了保障工程建设能在廉洁的环境下顺利安全进行,检察机关必须运用职能,针对工程建设本身的特点,采用综合治理措施,以防止、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为目的开展各项预防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工程建设领域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遇到一些难题,特别是预防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的成因

工程建设活动专业分工多,工期长,涉及的社会关系广泛,一项工程从立项、设计、招标、采购、施工到验收、结算,要经过很多道程序审核、把关、签批。环节之多范围之广给腐败犯罪提供了很多机会。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监督体制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监督不力可以说是导致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发生的重要因素。现有的监督执法机构缺乏相对独立性,制约职能和手段不够强大,使得监督变得软弱无力,实际就是在客观上给了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常见的如工程项目发包搞“暗箱操作”,权钱交易;工程验收“走过场”,监督制约图形式等等。

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目前对工程各项目的操作都有很多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但是很多部门从利益考虑,没有真正贯彻落实相关规定,执法行为出现弹性,使执法出现偏差。例如明招暗定、暗箱操作等不仅为中标的不施工、工程分包、转包和引发工程纠纷埋下隐患,也为产生贿赂等职务犯罪留下了缺口。

三是竞争激烈。工程建设作为近年来的热点,巨额的投入资金吸引了大批的建设企业和人员,当竞争达到白热化,市场行为尚不规范的情况下,许多不正当竞争手段就会层出不穷,为滋生腐败提供了温床。

二、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难点

1.监督范围广、环节多导致检察预防监督工作难以全面开展

工程建设时间长,完成一个项目,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十几年,建设过程中职务犯罪易发的环节也多。按理说,检察机关应对工程全过程进行同步跟踪监督,需要把预防措施落实到每个角落,才能有效地遏制和减少犯罪的发生。但以检察机关的人力,根本无法实现。

2.检察监督权限的模糊影响了预防监督作用的发挥

因法律未对检察机关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范围、手段等作出具体规定,且局限于检察机关的地位职权,使得检察机关有时候不方便采取一些实质有效的措施对某些单位和某些工作进行预防,往往局限于宣传和教育,有些实质的预防措施如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查、财务情况的审查等等,则因没有法规政策规定的权限,显得缩手缩脚。例如若需对某项专项资金(如污水治理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预防调查,若不审查账目,则“调查”无从入手,只是听人介绍资金使用得如何如何,显然根本无法了解情况、发现问题,预防目的难以达到,但根据检察机关内部规定,查账手段并不能乱用,一般情况下,查账应该是检察机关查办案件的一种手段,其能否在预防工作中運用,尚待明确。

3.对检察监督的深度难以把握

检察预防工作要求做到“到位不越位、尽职不越权、参与不干预、帮忙不添乱、服务不代替”,但实际工作中,对于检察监督的度却很难把握,难以判断到何种程度才是“不越位”、“不干预”。如从化市院在现场监督某项工程的资格预审工作时,发现参与投标的某企业《ISO09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已过有效期,按照该项目的招标公告和招标文件的要求,该投标企业不合资格,但现场的5名评审专家因欠细致均未发现。此时参与现场监督的检察官非常为难,不知是否应该就此问题提出意见。如果提出,则检察官有干预专家评审之嫌,因为按理说检察机关的监督只能是对招投标活动程序合法与否的监督,检察官并非评审专家,不应当对招投标的实质内容发表意见,但如果不提出,则明明发现错误也不提出来,似乎也不妥,乃至十分尴尬。况且,如果不能提出意见,成了“哑巴监督”,那检察机关派人到现场监督又有多大意义和作用,有何必要呢?又如某省某县检察院采取对采购行为全程跟踪监督办法对采购环节进行监督,即是采购员到哪去采购,检察院就派人与采购员相随同步去监督,这种做法,难说不越权、不干预。

4.蜻蜓点水式的工作形式导致预防效果不明显

由于工程项目多、环节多,检察机关限于人力,不可能对每项工程的每个环节都能够监督得到,也许一项工程中总共也就去开展过一次预防活动,甚至有的工程项目可能一次都不会有。而且,即使检察机关勤于预防监督,由于受职权所限,往往只能采取上法制课、宣传展览、检察建议等十分有限的形式。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方式,使得预防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5.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利用率不高。该系统虽已建立,但因未建立建筑市场廉洁准入机制,查询行贿人信息的单位和部门并不多,未能体现其作用。如从化市院的系统,自建立以来,从未有一人查询。

6.建设有关单位的一些内部问题也是难点之一

一是一些部门和干部对职务犯罪预防重视不够,有些部门认为职务犯罪预防是纪委和检察机关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开展工作不主动,协调配合不够,甚至认为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的预防工作耽误了本部门的正常工作,有抵触心理。二是虽然近年来各单位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但难点在于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内部人员对制度的阳奉阴违导致了职务犯罪的发生,防不胜防,特别是受贿行为,因都是暗中交易,难以监控。

三、解决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难点的对策

一是监督预防要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环节。针对工程建设预防监督的范围广、环节多的情况,检察机关要加强计划安排,要有所侧重,以点带面,选择重点工程或重点环节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是加快职务犯罪预防立法力度。实践中,责任不明、职权不清、工作不规范的问题,缺乏专门法律依据,一直困扰着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开展,一些检察机关在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遭遇“冷漠”,吃“闭门羹”,甚至遭遇抵制,其中没有专门的法律依据,是一个重要原因。且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明确有关单位、部门的分工和责任,形成预防的合力,实现预防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增强预防效果,有效促进廉政建设。特别是要确定检察机关的权责。在未立法前,可以成立党委统一领导、市纪检监察部门和检察机关统筹协调主抓主管、审计财政等部门全力配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广泛参与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由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制定指导性文件,授予主抓预防工作的纪检监察部门和检察机关一定的权限,以方便并规范预防工作的开展。

三是检察机关加强职务犯罪预防规范化建设。上级检察机关要对检察机关在工程中开展预防和监督工作的手段、范围等作出具体规定,哪些可以为,哪些不可为,到何种程度才是不干涉、不越权,要制定指导性意见。比如招投标现场,检察机关到底要不要到场监督,监督的职责如何;预防调查可以使用的手段可以有哪些,是否可以审查帐目,等等,要予以明确。笔者认为,预防工作中还是可以运用查账手段的,只要不扣账,查账还是没有超出检察机关的职权范围的。

四是建立预防工作联系联络机制。在有关建设单位设立联系点,负责跟进工程的有关事务。针对可能出现的腐败环节,及时提出预警,配合相关部门对有关制度进行建章立制、查漏补缺。检察机关列席重大会议。对于各项治水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物资采购、资金使用、工程验收等重大会议,派员列席参加,及时掌握治水的工作进度,加强监督检查。这样既可助于解决检察机关人力不足的问题,又可助于解决建设相关单位内部监督管理难的问题。

五是充分发挥行贿档案系统的作用。除检察机关要加大对行贿档案系统的宣传力度外,建议由党委、政府主导,尽快建立建筑市场廉洁准入机制,将凡是有行贿记录的企业不得参加建筑市场的投标作为一项强制性规定确定下来,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建设,同时促进工程建设领域的廉政建设。

上一篇:“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活动方案下一篇:三级综合医院评审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