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对策(共8篇)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对策 篇1
前 言
当前,职务犯罪已成为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发展的阻力,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分析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职务犯罪加以遏制,对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写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如有不当之处,望老师多多指正: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
1、职务犯罪的概念
2、职务犯罪的构成及其要件(1)职务犯罪主体(2)职务犯罪的主观要件(3)职务犯罪的客体要件(4)客观要件表现形式
3、职务犯罪的类型
(一)权钱交易型
(二)严重渎职型
二、市场经济下职务犯罪产生的主要原因(1)传统性的家底贫困和体制根源(2)封建特权思想和过分膨胀的私欲根源(3)市场经济价值观诱发拜金主义思想(4)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
三、职务犯罪具有以下特征:
浅析市场经济下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
与预防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经济已经作为一种适应的经济组织形式正逐步得到完善和走向成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经济结构由计划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必须弄清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预防职务犯罪的关系,使社会主义化建设健康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 职务犯罪 原因 预防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迅猛发展,职务犯罪也随着公共权力的产生而产生,并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文
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非法活动或者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破坏国家对职务的管理职能,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的总称。
2、职务犯罪的构成及其要件。
(1)职务犯罪主体:职务犯罪的主体在我国法律中规定:一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二是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中的国家工作人员、三是人民团体中的工作人员、四是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2)职务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的危害后果,所持的一种心理与心理状态。
(3)职务犯罪的客体要件:侵害的是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
(4)客观要件表现形式。我国法律规定职务犯罪的客观要件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利用职务之便;二是滥用职权;三是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务。种类修订后的刑法规定,检察机关管辖53中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划分为三大类:贪污贿赂犯罪(第八章);渎职罪(第九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贪污贿赂犯罪,在我国刑法中第八章中用了十五个条文,规定了十二个罪名(394—396)包括:
1、贪污罪
2、挪用公款罪
3、受贿罪
4、单位受贿罪
5、行贿罪
6、对单位行贿罪
7、介绍贿赂罪
8、单位行贿罪
9、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10、隐瞒境外存款罪
11、私分国有资产罪
12、私分罚没财物罪。渎
利益便成了当今职务犯罪的主要类型之一。这种形式和职务犯罪行为,轻重有异,涉及面大,往往治而复出,花样翻新,在一些地区、部门势头有增无减。一些人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信条,千方百计、不择手段、见什么捞什么,借以满足私欲,中饱私囊。特别是手中掌握一定权力的人,更是利用职权假公济私、化公为私。个别党政干部长年占用公物私用、私费公报、巧取豪夺。近年来,行贿的方式由过去的暗送发展到现在的高档物品甚至现金,行贿主体由过去的个人、私企到现在的国营、集体企业;行贿的对象由过去的一般工作人员发展到现在的领导干部,甚至是相当级别的高级领导干部。这种现象,在党政干部中是极少数,但其绝对数并不少。2000年,全国法院系统依法判处贪污、贿赂犯罪分子17931人,其中省(部)级以上公务人员3人,地(厅)级公务人员 52人,县(处)级公务人员350人。
(二)严重渎职型
长期以来,由于权力过分集中,使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存在严重的渎职、失职现象。具体表现为:
1、高高在上,做官当老爷,摆衙门作风,不为群众办实事,好说空话,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面子”工程。
2、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不调查研究,导致工作中的偏差,不能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影响乃至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有的领导,在引进国外技术时,不懂实情,盲目引进,造成严重的积压和浪费。
3、事业心衰退,工作不负责任,得过且过,玩忽职守,给国家政治经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
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各种职务犯罪活动。
(3)市场经济价值观诱发拜金主义思想。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不仅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人们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但是在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同时,有极少数的国家公职人员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他们极力鼓吹“金钱至上”“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途,才有前途”当这些人的头脑充满了拜金主义思想,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产生强烈的金钱欲,就可以臵国家、法规不顾,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4)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目前我国尚无专门预防和惩治的法律,只有一些条例和文件,而且执行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在执法过程中,还存在查下不查上,治小不治大,惩外不惩内,罚疏不罚亲的现象。
三、职务犯罪具有以下特征:
1、职务犯罪的手段日趋“合理”和隐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社会主义法制的日益健全,打击职务犯罪的力度不断加大,职务犯罪的手段也不断翻新,在“权钱交易”的职务犯罪过程中,往往是双方得利,两厢情愿,无人揭发不易暴露,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而目前,公开、半公开的职务犯罪行为也在逐渐增多,有些人私欲胃口越来越大,谋私的胆量也越来越壮。他们不仅偷偷摸摸地隐蔽干,而且还以各种借口堂而皇之公开搞,如为单位(或个人)谋私说成“有偿服务”,把行贿收回说成是“搞活经济”。
从全国各级反腐败部门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情况看,省部级和市地级干部呈上升趋势,且这些人犯罪金额都在百万元以上,有的甚至在千万元、亿元不等,给国家造成了损失。
5、职务犯罪严重危害着国家政权和社会的稳定。职务犯罪是一种极端的腐败行为,严重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如果这种腐败行为得不到及时遏制和有效的打击,必将严重危害国家政权和社会稳定。
四、职务犯罪滋生漫延的原因
1、经济体制不健全是滋生职务犯罪的原因之一。目前,我们国家工作人员还离不开经济行为和经济体制的制约,人们的收入、分配、消费、投资、交易等一切商业行为均被纳入一定的规范之中,如果国家工作人员不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就会滋生犯罪的士壤和条件。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不规范是构成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重要根源之一。
2、政治制度不健全是滋生职务犯罪的重要根源。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阶段,不仅经济上处于发展阶段,而且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也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地方保护主义还很严重,以权压法、以权抗法、以言代法等现象还是一些领导的习惯性做法。这些都是导致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政治根源。
3、腐朽消极的特权思想也是滋生职务犯罪的根源之一。在相同的环境和体制条件下,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可以做到两
1法律修改工作滞后,规范经济行为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配套,制度不建全等现象。这些不仅会给一些违法犯罪者可乘之机,同时也会产生一些社会矛盾、问题。正因为如此,职务犯罪现象也会伴随改革的深入而增大。这不仅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也是预防职务犯罪的关键所在。
(二)市场经济越发展,解决人的道德观念越重要 从当前各类经济犯罪的表现可以看出职务犯罪是一种与国家公职活动密切联系的,权力与贪利相结合的犯罪。我们说,发展市场经济,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工作人员的潜在能力,也就是国家工作人员只有公正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才能在市场经济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改革越向深度发展,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受局部利益的驱动或以单位名义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或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挪用资金炒股,炒外汇、炒房地产。加之市场经济的重利性,一些国家工作人员,拜金主义抬头,把手中权力做为商品对待,把市场经济奉行的物价交换引入到党内生活中来,于是出现了见怪不怪的权钱交易现象。我们建立的市场经济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是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所以遇到的各类问题以及当前犯罪分子所采取的犯罪手段,犯罪形式,犯罪特点也在不断发生新变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预防职务犯罪,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证。市场规律是价值规律,它的运行体制实际是一种平等竞争的机制。市场供求,货币流通,3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预防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利犯罪,抓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抓“预防”要与深化改革相结合。从执法实践来看,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行为,是人民群众十分痛恨的社会腐败行为,它败坏了政府形象,毒化了社会风气,危害了国家建设,破坏了社会安定,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要学会观察事物的本质,要积极研究,分析腐败的根本原因,完善制度,强化机制,在惩治腐败的同时,努力围绕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惩治犯罪和预防犯罪的工作,要意识到改革越深入,问题可能暴露得越明显,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就会越艰巨。
二是抓“预防”要把阶段性工作同持久性工作相结合。要让每个同志都明白,抓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工程。体制改革,法制建设,虽然是惩腐倡廉的根本性措施,而实现这种措施必须逐步进行,所以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既不能急,也不能稳坐钓鱼台,对要抓的工作一定要心中有数,既要有阶段性的工作又要考虑到长期的计划安排。
三是抓“预防”要依靠专门机关,强化打击与预防相结合,从开展反贪污贿赂工作的实践中看,打击犯罪也是一种预防犯罪的措施,古人有“以儆效尤”的说法,也主要是说通过一个人的惩治达到教育众多人之目的。如果对犯罪行为不惩治,很快就会像“流感”一样泛滥。假如一个人失去了
5说群众对大部分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是信任的,也是支持的,历史经验证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离开群众,必然会走向失败。在打击经济犯罪工作中,群众是基本的生力军,无论是发现犯罪,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惩治犯罪,还是预防犯罪,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七是抓“预防”要做到专项预防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对群众反应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必须进行专项预防,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要积极同党委取得联系要把预防工作纳入到综合治理工作之中,要学会运用教育、行政、纪律、法律等手段,形成合力、“综防”、“综治”。
(1)要不断加大打击职务犯罪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震慑腐败分子。职务犯罪严重败坏了党风,影响了干群关系,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是社会前进发展中的强大阻力。因此,加大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坚持重点查办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案件,认真查办金融、建筑、海关、人事、司法等领域贪污贿赂、徇私枉法、买官卖官、严重失职渎职的案件,对这些案件要一查到底,严厉惩处。
(2)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职务犯罪预防活动。首先要进一步加大法律约束力度,使各级政府部门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运行,做到依法行政,廉洁勤政,以化解市场经济给职务犯罪带来的体制弊端。其次要加强廉政宣传教育,着力培养廉政主体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消除腐败动机,大力
7应相应给公务员发放特别奖。有利于调动公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总之,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要抓好人的思想建设,必须注重人的素质建设,让更多的有志之士为发展市场经济做出贡献。而预防犯罪是提高人的素质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要发展经济,必须把预防犯罪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保障措施紧紧地抓在手上,真正做到使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确保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树立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920-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对策 篇2
一、重新犯罪的现状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的重新犯罪率还是非常低的 (只占在押犯的2%-3%) 。但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 我国的重新犯罪率就有节节攀高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重新犯罪犯罪率呈现出一种波浪式的上升状态。从1990年至1996年, 重新犯罪的比重增加了2.64个百分点, 绝对数增加了50422人, 增长47.1%。[1]进入2000年以来, 重新犯罪率持续不断上升, 各地重新犯罪率均维持在15%-25%的高重新犯罪率上。重新犯罪之势如此汹涌, 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的。
二、重新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方面的原因
1.社会控制力不足
犯罪往往发生于社会控制力不足的区域。比如城乡结合部、无路灯、无监控、桥洞下、地处偏远、人烟稀少的地方等。已有犯罪经验的人员尤其擅长选择在此类社会控制力不足的区域实施犯罪。一是犯罪阻力小, 能方便快捷的实施犯罪。对于抢夺、抢劫之类的犯罪, 可以做到“抢到就跑”的高效率;二是此类区域的目击者较少, 加之犯罪的高效率, 事后连罪犯的容貌都少有人能辨认。这客观上帮助了重新犯罪的顺利实现。
2.回归社会后受到冷漠与歧视
犯罪人服刑完毕后常常受到家人的怨恨、排斥、甚至歧视, 如讽刺挖苦、拒不接纳、夫妻离异等;有的家庭成员人人都有犯罪经历, 矛盾冲突激烈, 缺乏家庭温暖和亲情感召;有的生活及精神压力过大, 丧失信心, 自暴自弃;有的无依无靠, 故意重新犯罪, 主动创造机会重回监狱, 所有这些, 都成为重新犯罪的诱因。[2]此外, 人们普遍都对犯罪持排斥的心理, 认为只要是犯过罪的人都是“坏人”。犯过罪的人不免受到旁人的指点议论, 即使其已经被教育改造好仍然要承受被他人歧视与排斥的巨大压力。这些往往磨灭了那些痛改前非、希冀重新做人者走向新生、回归社会的信心, 在不良诱因的包围下, 就可能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3]
3.帮困扶助工作缺乏
罪犯重返社会后, 极易有挫折感和不适应, 需要帮困扶助机构伸出援手。然而, 据对某一地的统计, 对4132名重新犯罪的刑释人员的调查, 其中帮教不落实的1511名, 占34.13%, 尚未安排帮教的1475名, 占33.32%, 合计达67.45%。[3]在帮困扶助工作在难以落实的情况下, 刑释人员回归社会难度加大, 心灰意冷之后极有可能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二) 个人方面的原因
1.畸形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多数重新犯罪的罪犯都表现出强烈的犯罪欲望, 这与其扭曲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分不开的。调查发现, 绝大多数重新犯罪者有不正确的人生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贪图享受而又好逸恶劳是其主要表现[5]。有64.8%的重新犯罪人认为自己犯罪是受“拜金主义”思想侵蚀[6], 他们大多无上进心, 缺乏积极的人生追求, 只想通过犯罪手段获取不义之财, 重新犯罪必将卷土重来。
2.文化素质不高, 法律意识淡薄
文化水平较低是重新犯罪人员的普遍特征, 相应地, 此类人员的认识能力也较低, 法律意识不高, 自制力薄弱, 加之藐视法律和侥幸逃避法律惩罚的心理作祟。据调查有72%的重新犯罪人表示“在此次犯罪前没有想过会被处罚”, 较非重新犯罪人高20.5%;持“想过, 但没有想到这么重”的占23%, 两者相加高达95%。[7]
三、预防和控制重新犯罪的对策
重新犯罪由多种原因共同导致, 那么预防和控制重新犯罪就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的长效机制。建议采取如下举措:
(一) 扩大法制宣传, 普及法律知识
我们要强化人们的法治观念, 使刑罚的威慑力在犯过罪的人员心中扎根, 以避免犯罪观念再次滋生。在新加坡, 在飞机上, 广播反复都在重复携带毒品是犯罪, 并且携带到一定的量必须承担极大的刑事责任。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宣传良策, 在公共场所宣传法制, 如地铁、公交车等人流集中的区域, 广播或移动电视播放法治宣传片。
(二) 封存制度的扩大适用
封存制度是指“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 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 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 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 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由此, 我国封存制度旨在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除此之外的犯罪人员, 则适用刑法第一百条的规定, 需要如实报告。
对此, 笔者存有疑虑。的确, 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都在发育过程中, 他们的犯罪带有很大的或然性。但这不代表其他犯罪人的犯罪不具有或然性。仅仅担忧未成年人的学业就业前程, 而忽视其他犯罪人是否合理?只要不是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罪犯, 终究是要回归社会、重新就业的。因此, 笔者主张, 对所有罪犯均应适用封存制度, 以减少来自就业单位对他们的歧视。具有经济来源, 得到社会的认可, 刑释后的人重新犯罪的几率自然能下降不少。
(三) 社区矫正机构的适时参与
社区矫正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 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刑法修正案 (八) 规定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的犯罪分子, 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机构贴近基层, 接近罪犯, 能很好的对罪犯起到监管惩罚、教育改造、帮困扶助的作用。笔者建议, 所有出狱的人员是不是都应先由社区矫正机构接收, 在管教一段时间后再完全释放, 对预防和控制重新犯罪的力度也将极大的提升。
摘要:重新犯罪在20世纪90年代不断上升, 重新犯罪的罪犯作案经验更加成熟和理性, 与初犯相比, 其具有更加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有必要对重新犯罪的原因进行剖析, 进一步提出预防和控制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重新犯罪,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均仁等.转换观念, 预防控制重新犯罪的上升趋势[J].犯罪与改造研究, 1998 (50) .
[2]李卫华.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司法, 2010 (03) .
[3]邢冰.论重新犯罪的原因[J].韶关学院学报, 2006 (01) .
[4]李均仁.中国重新犯罪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2:175.
[5]马永清.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新犯罪原因与预防控制[J].河南社会科学, 2008 (07) .
[6]丛梅.和谐社会进程中重新犯罪的原因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 2007 (04) .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对策 篇3
[关键词] 贪污 受贿 防范措施
一、职务犯罪已成为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或职务之便实施的犯罪,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痛恨的腐败现象之一。其范围包括各種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滥用职权等作为的犯罪和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非作为的犯罪。其实质是对公共职权,党和国家形象的侵害、腐蚀和亵渎。
作为腐败现象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职务犯罪,是一种古今有之,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毒瘤,禁而不绝的“痼疾”,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不同时期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极易引发和激化社会矛盾,是当前社会的一个严重不稳定因素,不能光靠打击治理,而必须打击与预防双管齐下,标本兼治。早在199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就通过了开展预防犯罪工作的决定,使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开始走上专业化、法制化的轨道,中国的反贪斗争掀开了新的一页。
二、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
我国目前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现象的滋生蔓延,有着十分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政治、经济、文化根源,其主要表现如下:
1、权力观念错位。职务犯罪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最根本的是由于世界观和人生价值取向的错误,导致不能正确对待权力、利益和亲情等而亵渎国法和工作职责。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所说:“一切有权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2、体制结构矛盾。一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政府机构或公共权力行使部门干涉市场行为过多的情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而在公共权力行使过程中搞权钱交易的机会增多;二是由于市场经济调节机制加大,各项规章制度尚未完善,不能很好地规范市场秩序,使犯罪分子有机可趁。
3、缺乏预防体系。检察机关开展预防犯罪已有近十年的时间,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预防力量严重不足,人员配备不健全,导致预防工作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内部存在犯罪预防机制缺乏经常性的联系和必要的协调,未形成社会预防网络。
4、惩处力度不够。一是相关法律和政策缺乏适当规定,如缺乏经济性惩罚,对色情服务(或“性”贿赂) 法律无明确规定等;二是对职务犯罪适用刑罚过程,对于职务犯罪判处缓刑远远大于其他刑事犯罪,难于体现刑罚的威慑作用。
5、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国家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存在较大的差距,不乏存在一些素质差的执法人员无视党纪国法,为所欲为,不秉公办案,甚至滥用职权,欺压群众。
三、职务犯罪的防范措施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这对于新时期检察机关充分正确覆行法律监督职能,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工程,要真正从根本上铲除滋生犯罪的土壤和条件,单纯依靠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关查处案件是不够的,必须做到打击与预防双管齐下,齐头并进,切实把职务犯罪的关口前移,从源头上抓起,做到标本兼治,超前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
1、加强党委领导,构筑社会大预防体系
检察机关要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当地党委和政府反腐败斗争的总体工作格局中,建立一个由党委牵头、党政负责组织、各系统共同参与的专门大预防机构,改变过去孤军作战、零散预防的做法,以形成预防合力,努力实现从防患正然到防患未然的转变,扩大预防工作的辐射面,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强化监督机制,实施财产登记公示制度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经说过:“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显而易见,要预防职务犯罪,就要加强监督力度,强化监督机制,把监督制度化,法制化,才能有效地防止并能及时揭露消极腐败现象。所以,笔者认为,对在任干部实行财产登记公示制度并分步实施,是预防职务犯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监督是对干部的一种约束,能使其“不敢犯,不想犯,不能犯”,将为最大限度地遏制贪污贿赂犯罪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
3、坚持正面教育,建立新闻舆论监督机制
要始终坚持对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党的宗旨及其道德情操教育,以提高思想境界,增强防腐拒变的意识。同时,检察机关要与新闻媒体建立广泛的工作联系,加强舆论监督,广泛宣传党纪国法以及查办的典型案件,以此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勇于同职务犯罪行为作斗争,形成强有力的遏制、预防犯罪的舆论环境。
4、加快完善立法,确保预防工作有法可依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对策 篇4
近年来,我国职务犯罪在一些行业和领域仍然易发多发,比如在医疗卫生行业。随着医疗卫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伴随其中的职务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破坏了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形象,影响和制约着医疗发展。这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原则,也直接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加重了群众的医疗负担,危害极大,必须严加治理,坚决遏制和纠正。当前医疗卫生行业职务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分析医疗卫生行业职务犯罪的原因,探讨预防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医疗卫生行业,职务犯罪,原因,对策
宜顺论文网
一、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职务犯罪的状况
根据近两年来,在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暴露出来的问题显示,医疗卫生领域职务犯罪的范围越来越广,在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等采购活动中,在基建工程、维修工程招标活动中,在干部招聘、技术职务晋升、新职工录用等工作中,均存在职务犯罪的现象。从各地提供资料看,无论是卫生系统查处医药购销中的违纪违法金额,还是工商系统查处商业贿赂个,以及检察机关侦破职务犯罪案件,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发案率畸高。其中尤其以贿赂犯罪较为常见。商务部统计表明:在全国药品行业中,仅药品回扣一项,每年就侵吞国家资产约7.72亿元,约占全国医药行业全年税收的16%。审计署在组织对卫生部及北京所属医院的审计中发现,有10家医院收取药品回扣竟高达3亿元。
二、医疗卫生行业职务犯罪的主体和特点(一)犯罪主体
1.单位负责人或具有一定支配权的管理人员
一般为单位负责人,设备、药品采购人员和财会人员,其共同特点是具有一定人财物支配权、管理权。这些人往往是各医疗单位的关键人物,掌握着不同的权利,容易利用手中的职权犯罪。同时,这些人大多社会阅历深、工作时间长,对医疗系统业务精通,作案手法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如:某医院,从财会人员,药品采购员到主管院长都在药品采购、验收、记帐等环节不同程度触犯法律,有的是收回扣,有的是假开药方侵吞药品后进行转卖。从而达到获取个人利益的行为。2.医生
对于药品、医疗器材、耗材的供应商来说,医院始终是最大的用户,而医院对药品、卫生材料的选择和使用量又主要取决于医生,于是精明的供应商们将推销的重点放到了科室主要医生身上。对于患者来说为了降低手术风险,给医生送“红包”已成为一种习惯,部分医生职业道德逐渐丧失,将这种习惯变成了“理所当然”,继而滋长其不择手段、疯狂敛财,收受贿赂,使他们一步步陷入犯罪泥潭,最终难以自拔。
宜顺论文网
(二)特点
1、涉及面广,发案率较高
近几年在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暴露出来的问题显示,医疗卫生领域职务犯罪的范围越来越广,不仅涵盖了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等采购活动,而且在基建工程、维修工程招标、干部招聘、技术职务晋升、新职工录用等环节中,均出现了职务犯罪的现象。同时,从各地提供资料看,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发案率一直居高不下。
2、“一把手”腐败现象突出
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一把手腐败现象突出,由于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往往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很多决策都是由“一把手”说了算,缺乏民主商议机制和民主监督制约,从而方便其利用手中对人财物的管理权和支配权进行职务犯罪。
3、涉案金额大,群体案件多
医疗卫生领域职务犯罪群体性现象十分突出,以贿赂犯罪突出,往往查处一案牵出数案,查获一人牵出数人甚至数十人。有的卫生行政部门分管领导与医院领导、药剂科长、采购人员合伙作案;有的领导班子成员相互勾结、合谋作案;有的则与药贩内外勾结,沆瀣一气共同得利;有的案件涉及一个科室的全部医务人员;有的几乎牵连到单位的整个班子成员,往往涉案金额巨大,情节恶劣。
4、涉案环节集中,违法犯罪行为具有典型性
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涉案领域主要集中在医疗器械 药品采购及基建环节,由于医疗器械、药品的生产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烈,作为特殊商品的医疗器械、药品又潜在高利润,因此不少药商和分销商采取高额“回扣”等不正当手段促销,严重破坏了医药市场竞争秩序:同样基建环节也是僧多粥少,工程费用开支大,利润空间大,因此行贿者以“回扣”、“好处费”开路,受贿者则报之以基建工程的发包、结算权,结成稳定的腐败链条。
5、以药品受贿犯罪突出
宜顺论文网
医疗卫生领域贿赂犯罪,除发生在基本建设、大型修缮中外,绝大部分发生在药品、医疗器械购销活动中,尤其贿赂犯罪突出。据业内人士介绍,每个公立医院至少有百余名医药代表在联系推销药品,每个药品销售企业至少要拿出药品销售金额的5%向医院有关人员“进贡”,使受贿成为医疗卫生领域职务犯罪的主要形式。同时,受贿犯罪行为花样翻新,对办案人员查处案增加了困难。有人总结出了10种表现形式:现金回扣;实物回扣;以各种名义支付手续费、宣传费、推销费、劳务费、咨询费、临床研究费;代为报销各种非公务的私人花费;为商业目的安排的各种国内外旅游、考察活动的费用;为商业目的而资助子女国外留学费用;为商业目的而进行的所谓“学术活动”费用;商业性的“性贿赂”;利用婚丧嫁娶、子女上学设宴敛财。
16、社会危害性大
与其他行业、领域的职务犯罪相比,医疗领域的职务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更大。医生的职业宗旨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医生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和工作责任心息息相关,患者为求精心的治疗和心理安慰,会主动找医生拉关系、送红包,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医德滑坡,滋生以医谋私现象。作为医者若守不住清贫,管不住小节,经不住诱惑,掉进贪欲的漩涡,则不仅加重了群众的就医负担,造成紧张的医患关系,还使自己走进医疗腐败的泥潭。
三、医疗卫生行业职务犯罪主要原因的分析
(一)体制和机制不完善,目前医疗行业以药养医的根本局面没有改变 目前我国医院的管理、决策、人事、分配等还没有完全体现市场经济的规律。一方面,医院之间,主要是少数大医院与其他医院之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也就难以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另一方面,我国的药品、医疗器械流通已经进入市场经济,各生产商、经销商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每个主体之问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种体制之间的矛盾正是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产生的根本性原因。另外,医疗卫生管理机制不完善也为医疗 卫生系统职务犯罪提供了方便,最明显的就是药品、医疗器械,由于流通市场不完善,招标体制不规范,招标的范围和地域较小,造成了药品、医疗器械采购环节上的普遍行贿受贿。
国家虽然进行了大力改革,但以药养医的根本局面没有改变,我国目前的医院体制很大程度上仍然以药养医,医院不是靠治疗病人来赚钱,而主要是靠卖药 1主要原因仍是以药养医,参见《医药购销商业贿赂犯罪有五特点》,载于《医院管理论坛》2006年第7期第117页第9行
宜顺论文网
获得的差额利润来维持运转。药品收入仍是公立医院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大多数医疗机构将医护人员的个人收入机制与其所开药量及检查量相挂钩,这在某种程度上调动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以药养医,资金短缺问题也基本得以解决。但是另一方面,“以药养医”却强化了人们的逐利动机,诱发了医疗过程中的职务犯罪,阻碍了医疗服务机构健康发展。例如医院按照医护人员的诊疗量来分配其收入待遇等报酬,导致医生利用自己供方主导地位诱导医疗需求“变形”的现象出现。医疗服务要素价格和医务人员报酬的市场化诉求趋势越来越明显,更加强化了医护人员的逐利动机,诱发了以医谋私。
(二)高额利润的诱惑
据一位从事过药品销售的人士介绍,一般经销商从生产商拿到药品后,会以一至五倍的价格卖给医院,医院再加价15%后卖给患者,经销商除了按医院进价的10%至15%的比例付给医生回扣外,还得付给医院有关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好处费。在药品、医疗器械生产商到经销商到医院的利益链条上,其上端生产商需要经销商推销,只要能把药品、医疗器械卖出去,再高的价格也不会过问;而在这个链条的下端,医院的合理利润也是按照药品、医疗器械的价格提成,这意味着价格越高医院获得的利润也就越高。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生产商、销售商、医院以及医生这四方面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联盟,为维护高额利润而“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医疗领域,有的医生为了获得更多的回扣,还采取一种所谓的“豪华疗法”,有的患者仅仅是因为轻微的病痛前来就诊,一些医生就会狮子大开口,对症或不对症的药都开,而且尽开些价格比较高的药品。
(三)医疗采购招标不规范
2,接受赞助缺乏严格规范制约
近年来,为了防止收受回扣,各地陆续进行医疗机构药品、医疗器械统一招标采购。但由于招投标制度的不健全,不能有效遏制采购过程中的职务犯罪行为,药价虚高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老百姓也未享受到多少实惠。医药集中招标采购实际上是由政府部门强制性地代替消费者选择供应商,这与市场经济的做法是相违背的。医院购进药品与企业购进原材料没有本质区别,它应当有自主决定权。医药集中招标采购操作复杂,透明度差,有的进行虚假招标。例如有些医疗机构虽设有药品器械采购组和药事委员会等组织,因缺乏规范的采购流程,无法发挥应有的约束和监管作用。现实中有的医疗机构或者科室事先就和药商做好“回扣”洽商,其它参加招标人只不过是“陪衬者”走走过场。如某医疗机构信息中心工程师,在设备采购中,虽然将采购计划上报到当地政府采购中心,但他却事先和设备供货商勾结,采用提高价格,偷梁换柱等手法达成“交易”,并多次收受供 2叶锦明: 《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的原因及对策》,载于《医学信息》2009年5月第22卷第5期第32页第22行
宜顺论文网
货商回扣款。更有一些医药公司的经销商以行贿等非法竞争占领市场,又以暴利所得的钱财不断喂养腐蚀医务人员,导致行贿受贿等职务犯罪愈演愈烈。另外,在医疗器械采购过程中,采购人员接受赞助行为是商品采购行为的从行为,即商品采购是主关系,赞助关系是从关系,后者是为了满足前者而设立的,它是主行为达成的附属条件,因而具有诱惑性,可以形成竞争优势。赞助关系有可能成为排挤竞争对手的一种促销手段。此外,采购接受赞助会给正常的商业经营带来负担和混乱,而且会扭曲本应建立在商品质量、价格和服务等因素之上的效率竞争,因此接受赞助就是一种变相的贿赂行为。然而,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条文中还没有对采购中的赞助行为进行规制的相应法律。
(四)医疗卫生行业风险高而目前待遇差,部分医务人员心理失衡,欲望膨胀。
卫生医疗系统是技术性强,知识密集,高学历人才云集的行业,按一般规律而言,一名医学本科毕业生要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1 5年,才有可能晋升到高级职称。况且在这1 5年当中,要经历无数次夜班、抢救、手术和繁重的医疗工作,而且不能出任何差错,责任重大。同样是高风险的职业,国内医务人员所得到的报酬远不如国外同行,医生年收入还达不到香港某些医生的月收入。加上大医院博士后、博士、硕士高学历人才日益增多,他们数年为攻读学位所投入的经济费用,在工作之后又长期得不到补偿,在客观上造成部分人员的心理不平衡,尤其是看到在社会上有人大把赚钱,生活奢侈,而自己辛苦工作多年,却收入甚微,导致明显的心理失衡。部分意志薄弱者,抵不住诱惑,经不起考验,逐步偏离了人生追求的方向,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在药品、医疗器械采购、工程建设项目发包、人事安排等过程中捞取好处。
(五)药品、医疗器械流通市场的恶性竞争
医药市场作为药品、医疗器械流通的主要环节,呈现的是管理比较混乱的局面,主要原因是药品监管的体系不健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难以进行全面监管。医药市场本身的竞争激烈而混乱,各生产厂家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各地纷纷设立”医药代表”,深入各个医疗机构进行宣传推销。“医药代表”本身是挂名的,与生产厂家的关系是松散的,即在经济和管理上是独立的.他们的经济利益是和销售量挂钩的。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他们就会想方设法通过高额回扣的手段贿赂采购人员,以争取到更多的销售量。
(六)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到位,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宜顺论文网
医疗单位在制度建设上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虽然业务工作方面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但纪律作风、廉政建设方面的监督制约机制比较薄弱,缺乏切实有效的约束作用3。如工程建设、药品采购招标制度不规范,容易形成”暗箱操作”,在招投标过程中互相窜标或搞虚假招标。有的单位责任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致使规章制度只是说在嘴,挂在墙上,不能落实到工作中,导致涉案人员大搞权钱交易,走上犯罪道路。
在其他行业中,受贿罪一般多由身居高位、手掌实权的要员所犯,但在医疗卫生行业中,仅医院院长,掌管药品、医疗器械、基本建设的科(处)长,属国家公职人员,纳入受贿罪的主体,而一般医生索取药品供应商回扣款或开单提成,是否属于受贿罪,过去由于存在争议,法律对此并未明确,司法部门难以量刑。直到08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才出台了《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4,其中第四条规定: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利用开处方的职务便利,以各种名义非法收受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医药产品销售方的财物,为医药产品销售方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的规定,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赂罪定罪处罚,进一步明确了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无论是否属于国家公职人员,若利用职务之便,以各种名义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者,均以受贿罪处罚。但由于现阶段对于医疗腐败行为处理力度较轻,使得一些人员敢于铤而走险,且上述行为的处理大多数还是内部行政处罚,刑事处罚比较少,长此以往,将导致这种行为成为行业普遍的潜规则,从而有更多的医务 人员走上职务犯罪的道路。
(七)法制观念淡薄,仔在侥幸心理
医疗卫生领域工作人员大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他们法制观念淡薄,加上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一些人便偏离了人生方向。特别是像医药回扣、红包这一类涉及面广、界限模糊、罪与非罪混淆的问题,更容易使一部分人产生”罚不责众”、”不收吃亏”的侥幸心理,认为都是老关系,你给我钱,我给你办事,互利互惠,不会出事。即使出问题,为了共同的利益也不会被出卖。正是由于这种侥幸心理,一些人便铤而走险。
四、预防医疗卫生行业职务犯罪的对策
(一)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医疗卫生体制
3云华:《卫生系统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载于《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年01期第2页第11行
宜顺论文网
可以说.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不正之风主要是由于体制不健全造成的,根除医药卫生部门的腐败现象,就应当按照礼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从根本上解决医疗市场的计划经济与药品市场的市场经济两种模式的问题。对现行医院的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是防止职务犯罪的根本之策,要通过体制的改革使医院真正依靠治疗来养活自己,而不是以卖药为生,切实转变以药养医的局面。
(二)强化教育,提高医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 5 一是加强党的宗旨教育,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牢固树立医务工作人员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抵制权钱交易等腐朽思想的侵蚀。二是加强廉政教育。大力倡导端正的医德医风,恪守“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切实纠正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三是加强法制教育。在抓好业务学习的同时,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和重要岗位人员的法纪教育,以案释法,警钟长呜,使他们深刻认识职务犯罪的重大危害,增强自身的防腐拒变能力。
(三)规范药品、医疗器械购销行为
一是端正指导思想.杜绝“以药养医”。医疗单位要从端正经营思想人手,对药品、医疗器械购销活动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严肃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实行院务公开、让利公开,增强医药购销行为的透明度。医疗机构要统一实行明码标
6价,公开药品价格,接受社会监督。全面落实“医药分开招标,分别管理,超支上缴。合理返还”制度,改变以往多卖多收的利益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不良现象。二是严把进货渠道,对供货单位的药品经营许可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等进行严格审核,突出产品优质价廉和服务周到的特征。三是严格规范购销行为,规范药品采购场所和药品采购的招投标制度,促成以药品质量、服务质量、让利金额为主要内容的公开经营、平等竞争、择优录选的购销环境,同时要完善药械集中统一招标采购机制,规范招标采购程序,加强对具体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特别是要对招标活动中的做标、评标、定标等关键环节以及招标机构负责人等进行重点监督,建立招标人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杜绝招标人泄露标底以及与投标人违规接触等。四是严把折扣明示关,所有购药发票一 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11出版,第5页 杨岳明:《卫生领域商业贿赂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载于《健康大视野》2007年第11期第88页第9行
6王碧华:《医疗卫生系统领导干部职务犯罪防治对策》,载于《卫生软科学》2007年10月第21卷第5期P417第18行
宜顺论文网
律需经过药品监督部门审验.销售让利折扣率必须明示在发票上,严禁将折扣以现金、支票、实物等形式送给个人。
(四)完善立法,加大打击力度
立法机关应当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的法律法规或由司法机关做出明确的司法解释,使得查办案件有法可依,增强打击效果,对职务犯罪,严格依法查处。另外,可以引入建筑行业的“黑名单”制度.对收受红包、回扣者列入“黑名单”在医疗系统进行公布,对送红包、回扣者取消其在各医疗机构的业务活动,限制其参与国家药品、医疗器械招投标的资格,从源头遏制和治理医药卫生系统腐败现象。
(五)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落实到位。医疗卫生部门应当根据当前系统内腐败现象多发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查找问题和原因,制订出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二是加强内部的监督制约。对于工程项目、药械采购、人事调动等容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和环节,要对权力进行适当的分解,防止权力过分集中造成个人独断专行,充分发挥集体决策的作用,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如药品采购方面,要充分发挥药事委员会的决策作用,凡是进行医院临床使用的药品都要经过药事委员会的审批复核,绝对禁止个人在药品采购环节的决定权,同时还可以实行药品采购人员定期岗位交流制。三是加强外部的监督制约。实行院务公开,药品、医疗器械明码标价,让患者真正拥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实行药品、医疗器械统一招标采购,实行阳光操作。纪检、检察及有关职能部门参与到招标采购过程中,进行同步动态监督。鼓励广大群众对有收受红包、回扣及好处费的人员积极进行举报,加强群众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拓宽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有关部门对查处的结果应及时的反馈。对有不良记录的医生及管理人员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促使广大医务工作人员自觉维护自身的良好形象。8
910
(六)改善医疗行业职工待遇,进一步提高职工收入水平
7朱琳:《当前基层职务犯罪致罪因素及预防对策研究》,载于《知识经济》2011年第21期第43页第43行
8姜亚清:《军队医疗系统职务犯罪的预防》,载于《解放军医院内管理杂志》2011年8月第8卷第4期第294页第8行
9张敏:《探索构建医院预防职务犯罪体系的有效途径》,载于《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年第5期(第22卷 总第123期)第81页第3行
10蒋森林:《古代职务犯罪惩防启示录》,载于《知识经济》2010年第24期第22页36行
宜顺论文网
目前,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总的投入仍偏低,距离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近些年,绝大多数医疗单位己逐步改变以往纯福利医疗性质,医院建设正在走一条自负营亏、内求生存、外谋发展的道路。在市场竞争中,医疗单位每年将绝大部分收入都用于医疗设施建设,职工福利仅占小部分。所以,当前医院大多数人的收入与其工作的付出不成正比,不能正确体现医护人员的价值。在卫生系统反腐倡廉的建设中,只有将以德养廉与以薪养廉结合起来,才能使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岗位,廉洁勤政,不愿以身试法。总之,改善医疗行业工作人员待遇,是提高职务犯罪直接成本的有效措施。
五、小结
职务犯罪这一社会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却是—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只有始终把治理腐败,预防职务犯罪作为重要大事来抓,医疗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感谢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的所有老师,这二年的学习让我提升了自己,使我对法学这门课有了初步的认识,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作者:无,《医药购销商业贿赂犯罪有五特点》,载于《医院管理论坛》2006年第7期 2.叶锦明 曾泽坚:《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的原因及对策》,载于《医学信息》2009年5月第22卷第5期
3.云华:《卫生系统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载于《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年01期
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11出版
5.杨岳明:《卫生领域商业贿赂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载于《健康大视野》2007年第11期
6.王碧华:《医疗卫生系统领导干部职务犯罪防治对策》,载于《卫生软科学》2007年10月第21卷第5期
7.朱琳:《当前基层职务犯罪致罪因素及预防对策研究》,载于《知识经济》2011年第21期第43页
宜顺论文网 8.姜亚清 董华明:《军队医疗系统职务犯罪的预防》,载于《解放军医院内管理杂志》2011年8月第8卷第4期
9.张敏:《探索构建医院预防职务犯罪体系的有效途径》,载于《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年第5期(第22卷 总第123期)
10.蒋森林:《古代职务犯罪惩防启示录》,载于《知识经济》2010年第24期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对策 篇5
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浅析
作者:王砚岗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3期
【摘要】为有效防止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发生,使国家涉农惠民政策真正惠及到三农.笔者结合近几年来查办和预防涉农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工作实际,总结了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和发生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较有力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特点;原因;预防对策
近年来,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农村综合改革等领域中,大量资金流入农村、大批项目在农村落户、大批工程在农村展开的同时,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利用手中的职权,进行贪污、受贿等犯罪活动的现象也多了起来。涉农贪污贿赂犯罪,严重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秩序,对中央政策的部署落实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加强对涉农领域贪污贿赂犯罪问题的研究,对于化解农村矛盾,构建农村惩防腐败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主体职务级别较低且犯罪类型较为单一但犯罪主体多为实权掌握者
涉农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涉及领域广,主要发生在农村水利工程、整村推进、国家扶贫开发等项目。犯罪主体虽涉及不同的多个部门,但职务级别较低,多为副科级以下国家工作人员和村集体人员。此类犯罪的罪名主要集中于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犯罪主体多为有决策权的单位负责人或项目直接负责人,也有掌握资金的财务人员,这些人拥有项目的决策权和财物的管理权、支配权。
(二)犯罪过程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三农”投入的增大和农村民主政治制度的改革,以及“村务公开”、“村账乡管”等措施的出台,涉农贪污贿赂犯罪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即作案形式由过去的单独犯罪为主转向共同犯罪,这类共同犯罪参与者为利益共同体,在作案过程中心照不宣,配合默契,犯罪目的容易得逞,难以被发现和举报。同时,案件基本不涉及农民群众的个人直接利益,农民群众直接知情的少,即使知情也认为和自己关系不大,主动举报犯罪的积极性不高,增加了此类犯罪的隐蔽性。
(三)犯罪手段相对简单,多为虚列开支、虚报冒领、直接侵吞
一是弄虚作假,虚报冒领。采取虚列造表、伪造签字、使用虚开的发票报销等手段,套取国家涉农资金。二是私自截留,集体私分。
(四)危害后果严重
在涉农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犯罪主体虽然职务级别低,然而一旦腐化堕落,它直接地侵害的是最基层广大农民的利益,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容易引发集体上访等群体事件,不利于基层和谐发展和稳定。
二、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发生原因
(一)从行为人主观上分析,主要是在思想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价值观、人生观取向上出现了偏差
他们当中,除了极少数原来思想素质较差之外,大多数是好的,曾做出过贡献,但由于平时只注重业务工作,长期不参加思想政治学习,腐朽思想乘虚而入,侵蚀了他们的灵魂,他们将理想、道德看得一文不值,于是逐步蜕化,走上了犯罪道路。
(二)在客观上发生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主要原因有
1.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落实。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与新农村建设资金入不断增大的现实相比,支农、惠农资金使用,资金用途监管的各项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存在制度滞后于现实需要的现状。二是管理制度得不到严格落实。如“村务公开”、“村账乡管”等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2.权力运行缺乏监督。一是相互监督缺乏。领导干部相互之间往往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善监督。二是上级部门监督不力,制约机制缺失。三是缺乏群众监督。权力缺少必要的监督,造成涉农资金走向最末端的农村基层组织,基本不存在内部控制,财务管理混乱。存在包包账、断头账、小金库等现象,“专用专款”的现象还常有发生。财务管理混乱,给此类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3.打击不力。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惩防体系不够健全,使执法时遇困局,不能到位。此外,对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打击还存在实刑轻刑化、缓刑适用比例过高等现象,对涉农贪污贿赂犯罪起不到有力的警示作用。
三、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切实加强基层干部思想教育和廉政教育
强化涉农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工作人员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抵御多种腐朽思想的能力。首先应学习法律和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其次,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样才能抵制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
(二)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健全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内部控制制度并认真执行;继续深入推行“村账乡管”,完善财务收支监督机制;实行审计监督,对乡村两级干部和涉农部门进行定期审计和离任审查;建立农民评议干部制度,由农民群众定期对干部进行评议,实行群众监督;加强政务和村务公开,构筑起预防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制度防线。真正把涉农贪污贿赂犯罪消灭在萌芽阶段。
(三)加大预防和打击力度
首先,整合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预防涉农贪污贿赂犯罪活动。其次,加大打击力度。克服“作案的多,查处的少”的不利局面,使犯罪行为人减少侥幸心理,不敢作案。涉农贪污贿赂犯罪,危害了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的安全,又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健康发展。对其中的贪污贿赂犯罪问题,要做到发现一起,打击一起,起到以点带面的打击和震慑效果。同时,要注重研究涉农领域违法违纪案件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改进办案方法,逐步完善办案手段,为农村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篇6
摘要:当前,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其犯罪的严重性、反复性、长期性、潜在危险已日益为全社会认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不良的社会环境是滋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温床,教育不当是根源。预防、减少和有效控制青少年犯罪,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成为社会各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急需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警觉和重视。对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首先要对当前的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其产生的危害进行了解,然后从青少年自身、学校、社会等多角度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据此提出相对应的预防对策,以达到有效控制青少年犯罪的目的。让我们要时刻敲响警钟,防患于未然,将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预防
青少年犯罪问题解决得如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衰,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产生,就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要领及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
1.从案件类型上看:主要为抢劫、盗窃、伤害、强奸这几大类,其中抢劫、盗窃为主的侵犯财产型的犯罪,多为共同作案或团伙作案,且作案手段简单,犯罪预备期短,以伤害强奸为主的侵犯人身类型的犯罪,多为单独作案,主要对象为自己熟悉的同学、邻居,作案时临时起意的较多。
2.从犯罪的主体上看:无业少年违法犯罪比例远远高于在校生比例;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高于城镇;从犯罪年龄上看,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近几年多为14-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从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来看,多为从犯。
3.从危害结果看:未成年人犯罪蔓延广、网络性较强,具有明显的纠合性特点,恶性案件较多,其手段残忍,对社会的危害日趋严重。
(二)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可归纳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大类。
1.主观原因
(1).好奇、好胜、爱寻求刺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总的来说,青春期中的未成年人精力充沛,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世界充满了求知的欲望,但由于各方面的压力,群体心理处于波动不定的焦虑状态,所以一方面他们心理极为脆弱,另一方面又可能铤而走险。
(2).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低下,有的青少年是文盲和半文盲,有的未成年人平时不注重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道德标准低下,对自己放任自流随心所欲,以至违法犯罪。
(二)客观原因
1.不良的社区环境和不良文化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不良的社会环境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习惯和不良的社会心理素质。
2.家庭负面因素的影响和学校德育的软弱无力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负面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孩子面前发牢骚说一些前途无望的话;二是不
健康家教模式的影响;三是父母离异的影响,父母离异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感情的正常发展;四是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3.学校教育不到位
(1)学校评价体系标准不够科学,引发学生养成许多不良行为。学校是继家庭之后青少年活动的重要场所。有的学校虽然开展道德教育,但内容和形式都比较陈旧,或者是简单的走形式,根本无法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在沉重的考试压力和枯燥的道德说教下,一些叛逆性较强的中小学生就以逃学来抵抗,而大学生则以放松乃至放纵来躲避。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取得上级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认可,一味的奉行棍棒政策,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形成以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还有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只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流于表面化、形式化,有的学校甚至没开过法制课,更有甚者,少数教师法制观念淡薄,不仅没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还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如体罚等。这样导致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法制观念,不知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不懂法、不知法,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再加上现在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好名声,对青春期的孩子因为表现不良就开除,把孩子推向社会,致使他们没有了管束,破罐破摔,流落街头,结成消极性的非正式群体,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2).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措施。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将预防青少年犯罪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常抓不懈,同时应把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各级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实际,举办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达到全面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现在,随着立法的完善和社会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视,教育部门和一些中小学校和校长及教师已经认识到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在预防犯罪中的重要性,针对学生特点开设了法制课,但在有些地方,由于法制观念的淡漠或师资力量的限制,还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据我了解,尽管许多中小学校开设了《法律常识》或其他普及法律知识的课程,但由于学校本身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学人员致使这些课程只起到向学生灌输枯燥的理论知识的作用。有许多学生根本不明白课本上的内容与现实特别是自己的行为有什么联系,因而其法制意识仍处于极端盲目的状态。由于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的缺乏和法制观念的淡漠,在他们遇到问题时,并不知道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而采取了粗暴的方式,以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是相当多的。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进行系统的、主动的、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理解水平和身心特点的法律知识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聘请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或兼职教师,根据条件聘请校外法律辅导员。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
(3).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共同进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经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育发展的重要场所。这一点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越来越突出。爱困斯坦曾经指出:“由于经济生活现代化的发展,作为传统和教育的家庭已经削弱了。因此,比起以前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校。”学校不仅是向青少年传授文化知识的地方,学校更是对青少年人格、品德、思想观念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地方。教育是一种塑造人的手段.它不仅给人们文化知识,更给人们道德伦理观念和高尚情操,是一种唯一能够对广大青少年广泛使用,并影响深远的手段。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及对策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当今社会比较普遍的现象,导致青少年形成不
良习惯和参加犯罪活动的诱因也是十分复杂的。在充分认识青少年犯罪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对待青少年犯罪,要以预防、教育为主、惩戒为辅。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努力消除青少年犯罪产生的条件,通过扎实有效的社会帮教工作,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让他们远离违法犯罪,早日成长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
(一)从内因解决问题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子女最早的、也是时间最长的老师。因此,家长应切实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育义务。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习惯,教育子女遵守法律和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从小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以健康的思想和品行带动、影响他们。同时,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既要严格管教,又要耐心教育,发现子女不正常的苗头要及时纠正,防微杜渐,严禁他们有不良倾向的发生。
(二)、从外因制定对策
1.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应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想,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抓。一是要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抓好多方面的教育,既要抓思想政治教育,又要抓道德法制教育;既要抓文化科学教育,又要抓行为准则教育,使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增强道德、法制观念,明辨是非。二是要加强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感,切实改进教育方法,使我们的学校和老师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的学生负责,在善于发现和培养少数优秀人才的同时,更要以最大的精力,关心大多数学生的成长,对后进生和失足生,应该满腔热情地、诚恳、耐心、细致地帮助、教育,而决不能嫌弃、厌恶、歧视,更不能随意开除。三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担负起家庭教育指导者和社会教育者的角色,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才。
2.加强社会预防措施。
社会防范措施分为保护性、限制性和控制性预防措施。保护性措施,是一种积极的、疏导性措施。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少年的学习、就业、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的需要。具体地说,少年正处于学习的最佳年龄,我们要切实加强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让所有的少年得到学习机会,这样可以把他们的精力、聪明引到正道上,可以使他们丰富知识,提高思想,加强品德修养。劳动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应想方设法为少年就业开辟门路,尽量使所有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少年都有工作,避免因没有工作而走上无聊、苦闷、颓废、堕落的道路。社会各方面还应广泛为少年开展文化、体育、科技活动,使他们增进文化知识,陶冶性情,增强体质,而且这也最能吸引少年的兴趣,使他们把时间、精力、注意力集中到正当有益的活动上面来。
3.政法机关要充分发挥打击犯罪、预防犯罪和矫治犯罪的职能作用。
防治对策是多方面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未成年人本身。未成年人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是说在未成年犯罪上,未成年人自身存在的缺陷是其犯罪的决定性因素,而客观因素只是其犯罪的诱发因素。
总之,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一是父母应履行好首任教师的职责,父母要从自身做起,尽到父母的责任。二是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三是加大法制教育工作力度。四是全面落实对教师的监督,督促教师履行好职责。
我们应当关注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要认真落实司法保护原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对策 篇7
1. 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产生的主要原因
1.1 思想上认识不足, 缺乏必要的运动损伤知识
运动伤害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体育运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加者在思想上缺少对运动伤害的认识。他们对运动损伤一知半解, 有的人认为运动伤害不能避免, 有的人认为体育课的运动量很小, 不会导致运动伤害。这些人的想法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错误的地方, 教师应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改正学生们的错误观点, 使他们了解运动伤害, 并且可以提前预防运动伤害, 或者在伤害过后采取有效的措施, 减少运动伤害带来的危险。
1.2 准备活动不充分或没做准备活动
大多数运动伤害的原因是准备活动不充分。准备活动在体育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可以有效的减少运动伤害。可是,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经常忽略准备活动而直接进行体育活动, 这大大增加了运动伤害的产生。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提高对准备活动的重视, 高校应当定期安排培训来让学生和老师了解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 爱护自己的身体, 养成锻炼的习惯, 提高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重视。调查表明, 没有进行准备活动会在更大程度上导致运动损伤。
1.3 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1]
体育活动中的运动损伤还可能被其他外界因素影响。比如, 天气因素, 锻炼场地, 器材的先进程度等。当学生进行运动时, 天气因素会影响学生运动的心情和效果。天气太热或者太冷都对运动产生消极的影响, 天气太热学生容易中暑, 天气太冷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减慢学生的反应速度, 造成运动伤害。学生进行运动的场地和器材等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场地不平使学生容易摔倒, 运动器材老旧容易坏掉, 使学生在运动时跌落、摔倒等。
2. 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
2.1 加强安全知识教育,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要想减少运动伤害, 高校首先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对体育活动的正确认识, 学会科学有效的锻炼。坚持正确的运动原则, 比如坚持锻炼, 不过度锻炼, 学会自我保护等。教师应当履行自己的义务, 加强安全知识教育, 教授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
2.2 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内容与量, 应依训练内容、比赛情况、个人机体状况、气候条件等来确定。严禁不做准备活动就进入正式运动。准备活动要充分, 有针对性, 既要做一般准备活动, 也要做专项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最后部分内容, 应与即将进行的运动紧密联系。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的部位, 一定要特别做好准备活动。在训练课中转项时, 应补充做转项准备活动。在运动间歇时间较长时, 也应在运动前再次做好准备活动。机体兴奋性较低时, 或气温较低, 肌肉韧带较僵时, 准备活动要充分些。有伤的部位, 准备活动要小心谨慎。要研究准备活动的科学安排, 有些研究表明, 准备活动结束与正式运动的间隔, 以1~4分钟为宜。准备活动的时间与量, 以20分钟左右、或以身体觉得发热、微微出汗为好。国外曾有人研究大腿后群肌肉损伤与准备活动内容安排的关系, 提出赛跑前的准备活动先做跑是错误的。其认为, 一般广泛采用的以慢跑开始, 接着进行以伸展练习为主的体操, 最后进行快速跑的这种准备活动, 对改善大腿后群肌肉的机能作用不大, 因而提出赛跑前的准备活动应先由力量练习开始。其具体方法是:先做动力的或静力的力量练习3~5分钟, 然后再做由脚踵开始到全脚着地的慢跑3~5分钟, 最后再进入伸展运动和快速跑运动[2]。我们认为, 在准备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力量练习 (针对易伤的肌肉) , 对于提高肌肉温度, 改善肌肉功能很有好处。此外, 在准备活动中进行肌肉伸展练习, 对预防肌肉拉伤很有效。
2.3 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
在对抗性强的体育课上, 学生应当更加注重自我保护, 因为在对抗性强的体育课上学生更容易受伤。在初学者学习新的或者比较难的动作时, 学校应当安排教师在身旁保护, 或者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除此之外, 学会自我保护也非常重要, 学生应该了解到一定的自我保护方法, 比如说应当保护好脑袋的安全, 在对抗时尽量增加缓冲作用等。
2.4 加强医务监督并注意设备的安全卫生
对于那些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学生, 定期的体检必不可少。伤病初愈的学生应该遵守医生的意见来进行体育活动。学生应当在体育运动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 在出现非常疲劳, 或者局部肌肉酸痛等反应时减少运动量, 或者停止运动及时就医。
除此之外, 对运动设备进行安全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应该在运动时穿适合的服装和鞋子, 减少运动伤害的发生。并且在身上不能佩戴尖锐或者坚硬的物品, 以免扎伤、碰伤自己。
2.5 加强师资建设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是体育运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体育教师要寓教于乐, 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带给学生快乐, 减少伤害。体育教师要改善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能够把知识教授给学生,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高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不同专业的情况来培训体育教师, 还可以使教师外出接受培训, 学习到先进的知识和有效的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卢昌亚, 曹可强.大学体育[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对策 篇8
[关键词]英语听力;障碍;对策
一、产生英语听力障碍的原因
1.词汇量贫乏
大多数有听力障碍者,听力差的根本原因是掌握的词汇量太少。大家都知道,听力不是简单、单一的进行的,它和理解紧密相关。听懂了就是听到了并理解了它的意思。听到了而不理解,这就是没听懂。为什么会听不懂呢?主要是因为在听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或几个生词,这就影响了对整个句子的理解。而有些同学又钻牛角尖,听到生词就反复考虑它的意思,而不是根据上、下文及说话的背景去猜它的意思,以至于影响对整句意思的理解,甚至整段文章的理解。因此,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是提高英语听力的基础。
2.语言知识的贫乏
听力是和理解的结合,语言知识是听力的必要条件。听力理解过程中,没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基础要听懂是很困难的,在语言知识中,语音是非常重要的。单词的读音及重读,句子的语调,连读及不完全爆破等都要掌握得很好。掌握得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到听力的理解能力。
3.语速障碍
语速障碍是指学生理解速度跟不上听力材料录音。在平时授课过程中,老师因怕学生听不懂而故意放慢语速,或者让学生听一些慢速的磁带,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养成了习惯,听不懂正常语速的听力材料,更不用说英美人之间对话了。
4.英语习语障碍
学英语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能听懂英美人对我们讲的话,往往听不懂英美人彼此之间的谈话,也听不懂原版英文电影、电视中的对话。这是为什么呢?除了英美人之间讲话速度较快外,选词用语也是一个问题,他们用的习俗语比较多。这些习语不是从字面意思可以猜出其意义的,如固定词组go to zhe dogs 完蛋,blow hot and cold 反常、无常。因此要克服听力障碍,掌握一定的习俗语也是必要的。
5.文化背景知识的贫乏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着差异,从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不同,到政治观点等到各方面的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语言表达,而大多数同学,特别是初、高中生,整天都在应试的压力下,疲惫于题海大战中,没有心思多看看课外书籍,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何在,这样就直接影响到听力的提高。例如,在中国如果有人称赞你,说你长得多漂亮啊,你一定会谦虚一番,而在西方国家则不同,如果你称赞他,他就会很乐意的接受你的称赞。A:How beauiful you are ! B:Thank you。再如:我们彼此见面打招呼经常说,你吃过饭了吗?如果在西方国家这样问,别人会以为你想请他吃饭呢。
6.心理素质障碍
大多数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越听不懂越不想听,越害怕老师提问自己,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一上听力课,他们的心情就特别紧张,越紧张越不能集中精力,越不能集中精力就越难听懂,还有一些同学一遇到有不理解单词的句子就烦躁不安,这样就影响了对听力材料的理解程度。
二、针对听力障碍形成的原因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训练策略
1.增强日常英语修养
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和了解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人情,这样,一方面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无形中扩大了词汇量,在吸收的过程中,注意英语习语的用法。扩大词汇量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记单词,通过掌握单词的阅读规则、构词法,在记忆单词的过程中,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例如contiue(继续)这个词加上前缀和后缀就可构成近二十个单词:continual (adj),continualyr(adv),continuarce(n),continuart(a,n),(语音)continuaion(n),aontimcatie(adj),continuant(n)等。其次,在听的过程中,不要局限于听懂每个单词,即使碰到生词,我们可以根据语言背景,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意思,这样就不会影响后面的听力和理解。
2.注意单词的发音、重读
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力求每个单词都要读的准确无误。再要注意英美读音的区别。这样才能為克服语言障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样,在学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句子的升降调的使用,句子的连读和重读及不完全爆破等现象。如果句子的升降调和重读都掌握的不错,对于句子的连读大家只需注意一点,就是前一个单词的最后一个辅音和后一个单词的第一个元音一起拼读。例如:An English book stand up not at all 这方法的知识,只要多读,多练习,老师注重对学生的练习,就能逐步掌握朗读技巧。
3.激发学生听力的潜能
“听”不是一种消极接受信息的活动,而是根据自己所具有的语言知识(语音、语义和语法),通过自己的听的素养,从音流中获取信息的一种积极的活动,因此,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听力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注意力、自信心综合领悟能力等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达到激发潜能的最终目的。而潜能的激发应从激发愿望入手。要使学生产生听的兴趣,要他们明确训练的目的、要求,从而通过训练,提高水平,增强自信心。反过来进一步激发潜能,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他们在训练中得以进步。
4.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和理解技巧
(1)抓住大意:在听力过程中,不可能听一遍就能把每一个词、每句话都听懂,但只要领会其大意,抓住谈话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等主要信息,就可以得出大部分题的答案。(2)带着问题听听力。听之前,首先浏览一下练习,记住要回答的问题,捕捉关键词,这样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3)通篇考虑:对于较长的对话、讲话或短文,要把整段听懂掌握其大意,再力求对某个问题的理解,遇到实在听不懂的地方,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
以上是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就有关产生听力障碍的原因及对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还请同行们多加批评、指正。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对策】推荐阅读:
浅论职务犯罪产生的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06-04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手段05-24
浅析职务侵占罪的构成及其认定07-09
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08-03
谈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论文成稿)10-28
司法系统职务犯罪原因特点、预防对策07-06
烟草系统职务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08-26
浅析家庭暴力的原因及对策解读11-15
浅析医院门诊药房药品差错的原因及防范对策10-18